第一篇: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同题异构”——小学数学的学后感[精选]
学习《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同题异构”
——小学数学》的学后感
这个学期的继续,我们数学科组报了《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同题异构”——小学数学》这门继续教育课程。通过本课的学习,有效地促进我们之间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的交流,帮助我们系统提高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综合能力。在这门课程里,我们观摩课堂教学实录《位置与方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观看了教研专家的点评。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增长了我的见识,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掌握了“同题异构”的含义,知道它的作用。下面就谈谈我学习的一些感受。
“同课异构”在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师对相同教学内容有多种处理方式,并且教学方法不同,所带来的教学后果也是不同的,他们探索出教学的新思路,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个人魅力,最终实现教学资源上的共享与优势互补。它是一种全方位、多层面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新课程背景下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全新教研方式。它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设计,探索有效的提问方式,从中领会更深层次的教学道理。在利用同课异构模式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应该对新事件有所启示,通过对具体课程的分析,形成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效果,并巧妙设计新课例。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话题,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让学员真正领略到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受益者不是个别人,而是整个教师群体。
“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能够引发课堂参与者在思维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从而使教学效果有较明显的提高,与此同时,更为教师提供了珍贵的互动交流空间。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科教师在如何整合的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教学实践层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模式和方法虽然不少,但针对学科的实用、有效的模式与方法却不多。
本课程通过“信息技术如何有效应用于学科教学”的专家讲座、两组同题异构案例和相应案例的专家点评,帮助教师研究共性整合点,研究利用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法,理论讲解与实践案例相结合,实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效提高我们的数字化资源设计能力、课堂实施能力和评价能力,全面提升我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水平,提高了我们的教学能力。
第二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中期研究工作报告
武汉市汉阳区德才小学课题组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是我校行政办公会决定申报的中央电教馆“十一·五”青年课题,在省电教馆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指导下,于2006年获准正式立项,现将立项以来课题研究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对前期主要工作的回顾
1、建立、健全学校课题研究的管理网络与管理制度
课题的正常与有效开展离不开课题的管理。正式实施时,学校建立了课题的组织、管理网络和管理制度。由校长直接领导,教科室具体组织安排各项任务、收集各项资料。
先后制订了:课题研究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工作例会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度。
2、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教科室通过专门的业务刊物或网络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采取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阅读并撰写读书随笔和心得体会,并将此列入学期末的课题组评比内容。同时,加强校本教研的力度是我校本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教科室将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明确列入了活动范围。另外,课题组还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学习心得撰写为论文和案例,作为研究成果。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实践的学习,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先后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了省电教馆组织的专家专题报告会,积极参加区电教科技中心组织的教研活动,每学期向全区展示一次我校课题研究情况。
3、聘请专家定期到校指导
为了让课题研究更加有效,更顺利地推进,出更多更好的成果,我校特聘省特级教师、市管专家涂宏国老师定期到校指导课题研究,涂老师和课题组成员一起深入教学一线听课,了解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评课,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找出解决办法,既从理论上加以剖析,又从实践上加以指导,促进老师们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涂老师还定期和学校行政一起讨论课题研究情况,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指出课题研究需要下功夫的地方,从管理角度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
4、明确“从微观层面实践,再到宏观层面提炼”研究思路
课题组成员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在交流中进一步明晰了课题研究的思路、重点,从而确定了“从微观层面实践,再到宏观层面提炼”的研究方向。开题伊始,在校长室、教科室和涂专家的指导下,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讨论,我们制定了“从微观层面实践,再到宏观层面提炼”的研究思路。“微观层面实践”是指课题研究以课堂教学为落脚点,扎根课堂,开展课堂教学中操作活动的实践和研究。“宏观层面提炼”是指将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一些细小的案例、思考等进行整合,反复研讨,结合理论知识,加以提炼,从而生成操作的策略。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我们也发现了研究思路的不足。“微观层面实践,宏观层面提炼”不应该是隔裂的。通过微观层面实践,宏观层面提炼出的操作策略不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结束,这些生成的策略应该再回过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提炼、再指导,如此形成一个不断重复、不断提高、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5、及时提炼,加以推广
课题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实践层面,最终要形成有效操作的策略,从而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平,放大研究的实际价值。经过近一年的的研究,我们总结探索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并将这一研究成果及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推广,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前期主要研究成果
(一)培训与学习,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我们进行课题研究不企求在理论上有什么突破,主要追求的是将最新、最前沿的理论加以消化和运用。通过校本培训、教研活动、课题研讨活动,我们系统地学习了有关教学法理论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有关理论,通过学习和实践探索,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有2位教师课例获省级一等奖,2篇论文在国家级论文比赛中获奖,1篇文章刊载于《软件教育技术导刊》上,1篇文章收录于《湖北省教科研成果集》,我们还将老师们的研究成果汇编成集,目前已完成一集《论文集》。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操作能力都有了质的提高,同时带动了学校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探索,进行了总结。
1、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基础性、实践应用性、综合性等特点,正是具有如此众多的特点,使得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包容性十分强,因此信息技术可以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还可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的实现渠道和更有效的交流方式,更可以使“生生”、“师生”、校内与校外、学习伙伴之间的交流更为快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流程则如下表所示: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指导求新→激励创新 学生:进入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在这种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要达到有效直至高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能力的培养首先是意识的培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抓住学生对信息技术非常感兴趣的心理,因势利导,课前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吸引学生的注意,将他们的兴趣逐步转移到语文学习上来。
(2)、利用网络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选择信息、筛选处理信息、重组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不是知识的拥有量,而是是否具有索取新知识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独特的优越性,让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供学生学习时自由查阅。这样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3)、利用计算机工具,自主创作,培养学生实践与创造能力
培养创造能力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地创作设计,把软件应用融入到课件中,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展现在计算机屏幕上。信息技术环境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闹,而要讲究实际效果,要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
2、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既觉得有趣、有用,但又觉得很难。经过研究,我们总结出数学学习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善于观察、及时归纳;深入思考,加深理解;突出重点、精益求精;自求自得;博约结合;举一反三;知行统一、善于应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有效策略有:
(1)促进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实现职能转变。
由传统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协调者、数字化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自觉顺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善于学习,勤于研究,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虚拟现实情境,改变教学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虚拟生动逼真现实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真实生活的体验,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3)探求创新,再现知识发现过程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如果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不但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4)合理利用CAI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本身对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处理能力,形成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教学效果。
(5)利用计算机的高性能,突破繁点
繁点是指传统方式下费时费力的教学部分,如复杂图形的绘制、繁琐的计算、冗长的板书,计算机的高性能具体指其强大的计算功能、作图功能、动画功能等,可以把教师从大量繁琐、重复、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强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不能完全代替人的教学活动。
3、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有效教学策略的优势
小学英语重在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总结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有效教学策略具有很大优势。
(1)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英语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虽然有录音机的应用,但作用较为单一,易使学生厌倦,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内容,有文本、音像、动画,有静态的,有动态的,有分散的,有合成的,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供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英语信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情境丰富,把生活的实景搬到课堂,让学生能更快地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
(3)增大英语教学容量,优化教学过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师能在有限的40分钟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节省教师书写时间,呈现更多的知识,既清楚又规范,图文并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4)开拓获取信息的途径,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信息技术集声、像、动画为一体,以全方位、多层次吸引学生,增加信息获取量,使课堂英语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从而易于接受、理解和掌握新的语言材料和学习内容。
5、提供英语交互性、个性化的训练方式。计算机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使教师设计全新交互性、个性化的训练方式供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在更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行操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促进英语学习方式的变革。运用现代科技所创造的条件,对英语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改变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而促进学习者学习方式的转变。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根据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充分发挥和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能有效地促进各学科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促使学生学习自由度的提高,帮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研究思考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较之传统环境下的教学教学有效性有了极大提高,但并不能摒弃传统教学中直观教具的应用。
2、借助信息技术能将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有机融合,但不能将信息技术等同于教学方法。
3、教师的研究具有草根性,但如果不能用理论加以阐释与系统化,研究的价值就会打折扣。
四、下阶段研究计划
下阶段,按照研究方案,具体落实研究任务,进行相关具体研究。继续做好原始资料的积累和提炼分析工作,重在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的有效教学策略,撰写实验研究报告。组织结题鉴定。具体工作为:
1.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科学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更多形式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学习、研究活动。
2.积极创设有利时机,鼓励教师外出听课,听讲座,参加各级专业技能培训和比赛,丰富教师学习活动氛围,促使教师专业水平和素养内涵的有利提升,使教师充分课题研究带来的快乐。
4.利用学校各种学习研究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并进行探讨与交流;鼓励教师收集相关学习资料,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使大家在自学与互动中不断感悟与提升。
5.加强课题研究的规范管理,要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课题研究方案与计划,进一步明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研究内容,明确每阶段的研究工作重点。课题组教师要认真实施课题计划,积极参与课题研讨活动,并勤于反思,撰写教案、案例、论文和经验总结。教科室要进一步重视课题研究的全程化、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加强课题的主体管理、过程管理和评价管理,确保课题实施质量,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
第三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A1作业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A1作业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进行,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A1作业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01学情分析目的课前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学情分析,调查和分析学生对学习“1千米”之前的概念,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了解,教师可以基本知道学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能知什么,从而教师在课堂上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应人施教,符合本班学生的认知特点。
02学情分析内容
1、教学主题分析: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第二课时《1千米有多长》。
(1)通过手拉手等活动认识1千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一步体会单位长度的实际意义。
(3)借助跑道等事物长度加强对千米的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为:成安县横城小学二年级1班学生
(1)学生已知:学生已经学习了毫米、厘米、分米、米,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找到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有多长及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2)学生的未知:认识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不能感知1千米有多长,以及1千米和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3)学生的能知:通过学习能深刻地理解1千米有多长,并且借助跑道等事物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理解,知道1千米=1000米。学生能具备度量意识。
3、教学重点分析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经验,所以对1千米的长度没有一个很好的感知,所以通过手拉手等活动认识1千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分析
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一步体会单位长度的实际意义。因此“具体情景中,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是本节课的难点。
03学情分析工具与方法
1、学情分析工具:Word文档、微信、问卷星软件
2、学情分析方法
(1)利用网络收集有关认识“1千米有多长”的问卷调查,认真研究题目,筛选合适的题目,制作适合本班学生的问卷调查。
(2)利用问卷星软件发布问卷,在微信群里发布二维码,让孩子完成问卷的内容。
04结果呈现与分析
(一)结果呈现(主要通过问卷星的结果反馈)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5道题,分别是:
(1)你之前听说过1千米这个单位吗?
(2)你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
(3)你能找一找身边的1千米吗?
(4)你知道1千米是比米大的测量单位吗?
(5)你知道1千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调查问卷分析的结果:知道的同学占57、45%,不知道的同学占42、55%;
调查数据显示,在对“千米”一词的'知晓度上;对于1千米有多长;你能找一找身边的1千米;千米是比米大的测量单位;1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超过50%以上的同学是有所了解的。
总体来看,一半以上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米”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但缺乏深入思考和学习。
05调查结果对教学启示如下:
其一,直接面对学生认知现实,在举例与对话中,充实原有认知经验;
其二,通过手拉手等活动认识1千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其三,借助跑道等事物长度加强对千米的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和生活经验,提高应用意识。
第四篇:教育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武汉市汉阳区德才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课题的提出
人类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目前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成为当今世界崭新的生产力,信息产业也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信息在经济、军事、教育等社会各领域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到90年代中后期,国际教育界认识到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美国教育技术论坛第三个报告中,第一次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营造来看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对整合作出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论述。这就表明整合的内涵、实质不是将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手段,而是强调要营造一种全新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以外的都是环境,传统教育中教师主要依靠粉笔、黑板、幻灯、录音机等,通过讲授、板书、演示等来营造,在信息技术支持的环境下就能创设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这一种环境下,教师的角色要发生变化,但教师的地位不可取代。在我国中小学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一般分为五大类,一类是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一类是以直接知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第三类是以情景渲染为主的教学方法,第四类是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最后一类是对前四类教学方法的综合。现代教学的方法对于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他们的三维目标,必须要深入分析理解自己所教学科知识,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没有固定模式,要因人因生因时因材而制宜,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呈现出一种模式化趋向,重情境的营造,忽视语言的运用与调节功能,重视人机互动,忽视师生互动。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的教学容量可以得到极大的扩充,但这些资源都应围绕教学目标而用,不要强加给学生过多的不易接受的信息。正是基于这些因素的存在,我们认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地组合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方式得以转变,教学效率得以提高,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必要进行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依据
1、各学科课程标准
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均提到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2、人本主义理论。海涅克认为,技术和人本主义可以以各种方式共存或各自独立存在,教学媒体能够有助于提供一个学习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因为处于某种压力下,高度忧虑的学生容易出错,学习的效率也就比较低,如果根据学生的需要运用教学媒体进行相同序列的教学,就可能减少环境带来的压力。
3、教育传播理论。教育传播是指运用媒体技术,传递、共享和反馈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教学效果最优化。一般教学理论将教育者、学习者和学习材料作为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现代教育传播活动认为,媒体是构成教学传播系统的必然要素之一,从而产生了教育传播系统四元模型。
4、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等,他们认为学习是由于经验的反复练习而引起的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行为的变化实质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行为主义的基本思想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设计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5、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他们认为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人作为认知主体,相互间也会不断交换信息。人总是以信息的追求者、传递者甚至信息的形成者的身份出现,人们的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6、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斯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们通过经验和反思经验来建构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
(三)、有关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从广义上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从狭义上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像、声音、文字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中信息技术是指与信息获取、传递、处理和执行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总称。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等。以信息技术为主或辅助手段构成的教学环境称为信息技术环境。
(四)、研究目标
1、利用信息技术建构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师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建构者,学生能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
2、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能更全面、深入、准确理解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知识,研究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教学整合的规律;
3、研究传统教学方法如何在新环境中进行重新整合;
4、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5、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其它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借鉴。
(五)、研究内容
1、建构好的教学环境,使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主要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使信息技术不再是一种教具,而成为教学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师生在这种环境中能一起参与知识的学习与建构过程,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自主、合作地完成学习任务。
2、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主要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学整合的规律。
3、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整合研究
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吸收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华,将现代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效地进行整合。
4、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如何评价教学方法的选择优化程度。
5、信息技术环境下其它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在三门学科教学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共性规律,为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六)、研究方法
以“确定学科,由点及面,层层推进,普及推广”为原则,以行动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南,辅之以教育实验法、文献检索法、调查法、对比法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前期和后期主要采用文献法为主,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在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在教学实践中总结规律,聘请大专院校和省、市、区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参与课题研究,结合校本培训,通过现状调查,提出问题,形成课题,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性教学,落实课题研究任务。
二、前期研究工作
2006年10月,该课题经中央电教馆审定同意立项为“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青年课题。2007年11月我校又派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湖北省电教馆组织的课题研究培训。
自课题立项以来,我们明确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然后按方案进行课题研究,做好课题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分析等工作,每年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课题研究资料。
(一)规范课题研究过程
1.完善课题网络。本课题成立子课题组三个,子课题组长分别由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担任。规范课题操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力求通过课题研究,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领域内的实际问题,着力点放在课堂,最后的落脚点在教师素质的提高上。
2.强化课题管理。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要求各课题组成员,善于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过程研究,注重理性思考,及时总结,及时作好阶段成果汇报。
3.加强协作研讨。学校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总结、部署研究工作。各子课题组利用学习时间,采用各种形式,加强协作研讨。形成学校内多层次、多领域的科研局面,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通过科研实践的探索和锤炼,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4.作好成果汇报。为使本课题研究顺利地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我校遵循教育科研的运行规律,运用科学的决策、有序的计划、良好的组织、足够的经费等基本条件,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课题研究工作,有效地发挥课题研究的重要作用,圆满地完成了课题前期研究任务。
(二)积极开展校本培训
1.加强理论学习研讨。学校定期和不定期组织相关继续教育内容的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到校讲学或和外派学习,作为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促进了广大教师理论修养的提高。
2.构建各种交流平台。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高全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修养,学校努力构建各种交流平台:校优质课竞赛、区“四优”竞赛、省市区“五优”竞赛等。
(三)开展课堂教学实践
1.立足课堂教学。课堂是教育教学的第一阵地,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以课程改革实验为核心和重点,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索现代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每学期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强化新课程标准意识,认真贯彻执行了新课程标准内容和要求,积极开展课程实验研究活动。
2.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学校分别修订了一系列课堂教学规范、细则和制度。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教师们在教育思想、教学行为、课堂驾驭能力上得到了很大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学校教学质量也不断进步。
3.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每学期组织骨干教师观摩课、青年教师评优课、新上岗教师汇报课。
三、前期主要研究成果
(一)培训与学习,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我们进行课题研究不企求在理论上有什么突破,主要追求的是将最新、最前沿的理论加以消化和运用。通过校本培训、教研活动、课题研讨活动,我们系统地学习了有关教学法理论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有关理论,通过学习和实践探索,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有2位教师课例获省级一等奖,2篇论文在国家级论文比赛中获奖,1篇文章刊载于《软件教育技术导刊》上,1篇文章收录于《湖北省教科研成果集》,我们还将老师们的研究成果汇编成集,目前已完成一集《论文集》。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操作能力都有了质的提高,同时带动了学校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基础性、实践应用性、综合性等特点,正是具有如此众多的特点,使得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包容性十分强,因此信息技术可以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还可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的实现渠道和更有效的交流方式,更可以使“生生”、“师生”、校内与校外、学习伙伴之间的交流更为快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流程则如下表所示: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指导求新→激励创新 学生:进入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在这种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要达到有效直至高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能力的培养首先是意识的培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抓住学生对信息技术非常感兴趣的心理,因势利导,课前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吸引学生的注意,将他们的兴趣逐步转移到语文学习上来。
2、利用网络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选择信息、筛选处理信息、重组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不是知识的拥有量,而是是否具有索取新知识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独特的优越性,让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供学生学习时自由查阅。这样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3、利用计算机工具,自主创作,培养学生实践与创造能力
培养创造能力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地创作设计,把软件应用融入到课件中,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展现在计算机屏幕上。
信息技术环境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闹,而要讲究实际效果,要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既觉得有趣、有用,但又觉得很难。经过研究,我们总结出数学学习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善于观察、及时归纳;深入思考,加深理解;突出重点、精益求精;自求自得;博约结合;举一反三;知行统一、善于应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有效策略有:
1、促进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实现职能转变。
由传统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协调者、数字化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自觉顺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善于学习,勤于研究,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虚拟现实情境,改变教学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虚拟生动逼真现实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真实生活的体验,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3、探求创新,再现知识发现过程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如果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不但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4、合理利用CAI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本身对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处理能力,形成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教学效果。
5、利用计算机的高性能,突破繁点
繁点是指传统方式下费时费力的教学部分,如复杂图形的绘制、繁琐的计算、冗长的板书,计算机的高性能具体指其强大的计算功能、作图功能、动画功能等,可以把教师从大量繁琐、重复、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强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不能完全代替人的教学活动。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有效教学策略的优势
小学英语重在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总结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有效教学策略具有很大优势。
1、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英语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虽然有录音机的应用,但作用较为单一,易使学生厌倦,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内容,有文本、音像、动画,有静态的,有动态的,有分散的,有合成的,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供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英语信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情境丰富,把生活的实景搬到课堂,让学生能更快地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
3、增大英语教学容量,优化教学过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师能在有限的40分钟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节省教师书写时间,呈现更多的知识,既清楚又规范,图文并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4、开拓获取信息的途径,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信息技术集声、像、动画为一体,以全方位、多层次吸引学生,增加信息获取量,使课堂英语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从而易于接受、理解和掌握新的语言材料和学习内容。
5、提供英语交互性、个性化的训练方式。计算机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使教师设计全新交互性、个性化的训练方式供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在更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行操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促进英语学习方式的变革。运用现代科技所创造的条件,对英语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改变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而促进学习者学习方式的转变。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根据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充分发挥和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能有效地促进各学科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促使学生学习自由度的提高,帮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下阶段研究计划
下阶段,按照研究方案,具体落实研究任务,进行相关具体研究。继续做好原始资料的积累和提炼分析工作,重在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的有效教学策略,撰写实验研究报告。组织结题鉴定。具体工作为:
1.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科学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更多形式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学习、研究活动。
2.积极创设有利时机,鼓励教师外出听课,听讲座,参加各级专业技能培训和比赛,丰富教师学习活动氛围,促使教师专业水平和素养内涵的有利提升,使教师充分课题研究带来的快乐。
4.利用学校各种学习研究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并进行探讨与交流;鼓励教师收集相关学习资料,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使大家在自学与互动中不断感悟与提升。
5.加强课题研究的规范管理,要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课题研究方案与计划,进一步明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研究内容,明确每阶段的研究工作重点。课题组教师要认真实施课题计划,积极参与课题研讨活动,并勤于反思,撰写教案、案例、论文和经验总结。教科室要进一步重视课题研究的全程化、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加强课题的主体管理、过程管理和评价管理,确保课题实施质量,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