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总结

时间:2019-05-12 16:0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磨课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磨课总结》。

第一篇:磨课总结

《青海高原一株柳》备课3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学习课文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柳树的样子?指名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把第五自然段读一遍,这个自然段共几句话?四句

大家把这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遍,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交流:

(1)两合抱指的是什么?请学生演示,说明什么

(2)巍巍然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遍,体会柳树的高大粗实和生命的伟力。

2、这株柳树长在哪里?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一样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3、4自然段,想一想,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交流: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图,看到了青海高原,你想到了哪些边塞诗词?同桌先讨论讨论。交流: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看到了这株柳树,他觉得怎么样?用书上的词:神奇

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这种神奇的感觉读课文的3、4自然段,指导“哦”的读音。

3、为什么说是唯一的一株柳树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树呢?为什么?那这株柳树是怎么长起来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

6、7

请大家默读6、7自然段,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等会我们来交流。

出示: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青海高原吧,看图,讲述:是啊,环境是多么恶劣,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活了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2)从这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一株怎么的柳树?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4、课文写到这里已经很完美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8自然段,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一样吗?

你能用书上上的词来概括出灞河边柳树的特点吗?如果说灞河边的柳树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话,那么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就是、的?

相比之下,作者是喜欢哪里的柳树?你呢?为什么?

作者是借灞河边的柳树来反衬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的顽强。

5、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读,理解意思

齐读

三、拓展:

1、站在这样的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我们在五年级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司马迁

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她)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

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你想到了哪个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交流

2、填空:

①()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扼住命运咽喉的人,()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四、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的的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借柳树来赞美有着这种精神的人,我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心中种下这株柳树。最后送给同学们一首歌,用这首歌来结束我们这节课。

有感于远程研修

许文静

时光飞逝,几十天的小学教师远程研修已经结束。紧张的工作挡不住我们老师远程研修的热情。每天坐在电脑前的我,细心聆听着专家的精湛的讲演,随着视频观赏一节节的课例,欣赏着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受益匪浅。

首先、感谢省领导给我们远程研修这次机会,感谢专家和指导教师们的点评,感谢同仁的相互讨论!在这次培训过程中,老师们一同随着专家讲座在不断探讨、学习和交流。第二、通过观看视频讲座,阅读专家和指导教师 推荐的相关文章,参与在线研讨和交流,完成提交作业的过程。使我在知识结构、教学水平有了质飞跃。获得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一些教学理论上和教学方法上的突破。第三、这次远程研修的内容,直击在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困惑,比较贴近教学实际,大量鲜活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们受益匪浅。课例背后的思考与解读,更是让我们深受启发,大开了眼界,引起我更深层次的反思。第四、专家们高深独到的理论见解,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各具特色的授课风格,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敬佩!第五、这种大空间的网络培训,从传统的培训模式中走向网络平台时,产生了极大新鲜感和神奇感,更重要的是这个平台给我们小学老师提供了无限广阔的交流空间,我们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有许多问题,困惑、思考、收获,不知道向谁倾诉表达,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省研修平台共同与所有在线的同仁们,一起进行交流、研讨。指导教师时刻关注学员的学习动态,进行适时引导,不断地给予精神鼓励,对每位老师的文章和作业进行及时点评,与老师们面对面的交流。正是这些的关注、鼓励着老师们自始至终保着旺盛的学习精力和饱满的参加远程研修热情。并把远程研修培训作为一种需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的思考得以提升,对问题的看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认为这种培训形式能超越时空,让老师们享受到了教学的乐趣!

总之,这次远程研修培训,为我们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先的传统教学模式,更给我带来了新的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我相信远程教育将是不断探究,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自我的永远研修平台。

《青海高原一株柳》说课稿

孙计莹

一、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鉴于以上分析,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2、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根据课文特点,紧扣“神奇”展开教学,这是明线,以作者的情感深化为线索,这是暗线。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为此预设了以下四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图文对照,感知困境中的柳树

1、投影几幅颇具青海高原特点的图片,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体会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柳树竟然存活了下来,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2、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三个层次体会柳树的神奇:

第一层是柳树高大粗壮的样子让人感到神奇;

第二层是图文对照,想象这株柳树的生长环境比其它地方更恶劣,却还能长出这样的柳树,这是神奇的,并通过反复读反复提问提升学生的情感;

第三层是通过文字想柳树的神奇,通过朗读感悟柳树的神奇,然后通过想象“这株柳树经历了怎样地摧毁?它怎样为自己鼓劲、打气的?”来体会柳树的生命伟力和作者的情感。

[设想:扣住“神奇”,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落脚点,并依据课文特点采用了比较、环境渲染、图片创境设情等方法体会“神奇”,同时巧妙地抓住每节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学生自己。说、读、悟融为一体。] 学习活动二:引发想象,感叹生长中的柳树

1、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体会在作者的想象中,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又表现出怎样的“神奇”。

2、老师范读一首小诗,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语句并抓住“有幸萌发”“保存生命”“继续存活”三个方面体会柳树的神奇,通过朗读和体会“奇迹般”“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来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提升学生的情感。

3、在初步体会柳树长粗过程的语句的基础上,想象柳树遇到高原风雪、雷轰电击以及其它灾难的情景,并扣住“多少”“一次又一次”“又”等关键词语,在想象中分层次来读,多种形式读,增强体验,然后抓住“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通过说和读来感悟作者情感的进一步提升。[设想:首先抓住关键词语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接着在作者想象的基础上,进而描述情境引发学生再展开更为具体的想象,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同时,学生想象的过程中在口头表达和思想认识方面的语文素养都有了展示和提升的空间。] 学习活动三:前后联系,感悟对比中的柳树

1、在与名贯古今的家乡灞河柳树的比较中,还能看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吗?边读课文第8自然段,边找到关键词句来体会灞河柳树的特点,并适时用图片来展示两种柳树的形象和生长环境的不同。

2、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和灞河边的柳树有何不同,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

[设想:这一设计让学生联系上文、结合图片来感悟这两种柳树的不同,真正体会到这一段落的写作意图,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学习活动四:整体回顾,深刻体味人生哲理

1、小结上文的学习,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

2、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

[设想: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孙计莹

陈忠实,一位我喜欢的作家,曾记得当初读他写的《白鹿原》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今年执教六年级语文,一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他所写,就没来由地喜欢,直至读了文字,更是被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怎样才能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深入地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纵观本课的教学,以下几点是我较为满意的:

一、引导学生以重点词为突破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如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体会柳树的高大,抓住“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体会柳树的“粗实而坚硬”,抓住“绿得苍翠,绿得深沉”感悟柳树不一样的绿。特别是对“锻铸”一词的理解,不仅理解其本意,更结合文意让学生明白是“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在“锻铸”着这棵柳树,从而深入领会柳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二、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

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三、课堂小练笔,感悟形象,内化语言。

一直以来追求的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更要写写练练。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亦在深入感悟柳树的不屈抗争精神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们走进柳树的内心,以“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为提示语,让孩子们抓住柳树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展开深入描写。从孩子们描述中,我看到了“肆虐的风雨”,听到了“烈日、寒风、雷电的咆哮。”更看到了“柳树那挺了又挺的身姿”,更听到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呐喊”是呀,只要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是会还我们一个惊喜的。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有些地方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青海高原一株柳观课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一课,是围绕“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这个问题展开去学习课文。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到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样子的神奇和生长过程的神奇。学生只有把课文读通了、读懂了。才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理解,探究、赏析、批判乃至语感养成创造的基本条件,同时,朗读是教学的最基本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所必须达到的“情感”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境”,而这种心境也是情绪的倾向。《青海高原一株柳》词汇量大、语句优美,孙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细细读文,从揭题导入到组织用各种方式的读书,学生学的兴味盎然。朗读在课堂上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有他的追求,他的需要。在课堂上让他们通过反复有感情的诵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在一系列的诵读感悟活动中,找到这种满足感。

《青海高原一株柳》观课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虽然设计两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同时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对教师本人和学生都是一大考验,整节课大家不能有半点闪失,注意力高度集中,但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的思维会跟不上趟,缺少自我思维、感悟的时间。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

《青海高原一株柳》反思总结

对于语文教学,我们应该遵循“立足语言,感悟文学”这一原则。语言是文章的物质外壳,内涵、意蕴都要通过语言来传达,只有解读字词语句,才能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才能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感知作者的审美和价值取向。经过深入地研读文本,我把切入点放在了“撑立”两字上面,在第一课时学习这株柳树生活环境恶劣之后,再由学生细细品味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柳树的“撑立”之不易,发展语言,陶冶情操,受到感染,并从中有所启发。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将朗读、思考、交流融为一点,再紧紧抓住“神奇””“望而生畏”两词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文本,领悟文本的情感思想,提高语文素养。

汉语独具的个性魅力也决定了“悟”这一独具汉民族特色的思维方式。“悟,是一种省去繁琐逻辑推理过程,在经验范围内作出综合性、直接性、快速性结论的体悟式思维。”通过语言文字品读,在语言的基础上,感悟文学,与作品共鸣,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最终得到情感熏陶,得到思想启迪。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青海高原一株柳》备课3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学习课文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柳树的样子?指名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把第五自然段读一遍,这个自然段共几句话?四句

大家把这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遍,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交流:

(1)两合抱指的是什么?请学生演示,说明什么

(2)巍巍然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遍,体会柳树的高大粗实和生命的伟力。

2、这株柳树长在哪里?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一样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3、4自然段,想一想,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交流: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图,看到了青海高原,你想到了哪些边塞诗词?同桌先讨论讨论。交流: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看到了这株柳树,他觉得怎么样?用书上的词:神奇

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这种神奇的感觉读课文的3、4自然段,指导“哦”的读音。

3、为什么说是唯一的一株柳树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树呢?为什么?那这株柳树是怎么长起来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

6、7

请大家默读6、7自然段,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等会我们来交流。

出示: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青海高原吧,看图,讲述:是啊,环境是多么恶劣,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活了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2)从这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一株怎么的柳树?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4、课文写到这里已经很完美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8自然段,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一样吗?

你能用书上上的词来概括出灞河边柳树的特点吗?如果说灞河边的柳树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话,那么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就是、的?

相比之下,作者是喜欢哪里的柳树?你呢?为什么?

作者是借灞河边的柳树来反衬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的顽强。

5、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读,理解意思

齐读

三、拓展:

1、站在这样的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我们在五年级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司马迁

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她)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

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你想到了哪个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交流

2、填空:

①()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扼住命运咽喉的人,()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四、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的的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借柳树来赞美有着这种精神的人,我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心中种下这株柳树。最后送给同学们一首歌,用这首歌来结束我们这节课。

《青海高原一株柳》课堂实录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提前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青海高原,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青海高原?(3、4),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走进青海高原。女生读第三自然段,男生读第四自然段。

青海高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苍茫与荒凉、环境恶劣)

这株柳树怎么会在苍茫与荒凉、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2.明确目标:这节课就让这株柳树再次走进我们的心中,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感悟它折射出的人生哲理。

3.预期效果:用心去品味语言文字,相信大家一定能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二、民主导学:

一读柳树,感受外形的“神奇”。学习五自然段:

请同学们浏览全文,找出直接描写柳树的段落。A.呈现任务:下面请大家自由地、用心地读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柳树?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B.自主学习。圈画有关柳树特点的词语和句子,并试着读出柳树的这些特点来。

C.展示交流:

课件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师:说说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柳树?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评价:你说得真好,既说出了柳树的特点,又谈了自己的理解。

师:“两合抱粗”,两合抱到底有多粗?

师:这是你们的两合抱,成人的两合抱比这还粗呢!的确粗壮。

师:你能说一说“百十余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吗?的确高大。

把你的理解放进句子中,读出柳树的特点来。

师:孩子们,能像他这样说,这样读,好吗?

师:你还看到一株怎样的柳树?

●“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生:看到了一株枝干粗实而坚硬的柳树,是从“生铁铁锭的色泽”看出来的。在作者看来,那粗壮结实的枝干就是一块经过大自然锻铸的生铁铁块。

师:生铁铁锭什么色泽,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就是生铁铁锭,颜色很暗,表面很粗糙。敲一敲,似乎能够听到像金属发出来的声音。

师:多么形象的描写!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生:我看到了一株叶子绿得苍郁和深沉的柳树,我是从——看出来的。这株柳树的叶子是深绿色的、暗绿色的。师:叶子绿得发黑。谁也有这样的感受?这么多同学!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特别的叶子。

师:读到这,这株柳树的样子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枝干——粗实坚硬,叶子——苍郁深沉,外形——高大粗壮,能说说和你见过的柳树有什么不一样吗?

师:难怪,作者会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课件出示)在作者眼里,这株柳树是神奇的,我们也感受到了这种神奇。连起来读一读这一段。把柳树这些神奇的特征告诉大家!(齐读)

师:面对着外形如此神奇的柳树,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课件点红“撑立”)

师:好一个“撑立”,手掌用力就是“撑”,难道这个“撑立”仅仅写出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

生:还让人感觉它的生长过程特别不容易。

师:是啊,文中的作者注入了这株柳树神奇的猜测与想象!

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生活历程,感受生命力的“神奇”。(学习课文六、七、八自然段)

A.呈现任务:默读课文6,7、8自然段,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

B.自主学习。把相关的词语和句子画下来,并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再把这些感受放进句子中读一读。

C.展示交流:

●想象: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

预设1:我从“风从遥远的河川„„”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

师:也许它的同伴被风带到了河川或平原,它却来到了条件恶劣的高原。这就是这株柳树的——命运,它抱怨了吗?没有。它是怎样保存生命的?

预设2:我从“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

师:为了保存生命,柳树首先经受的考验是—— 生:干旱和寒冷。

师:你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残酷吗?

生:干旱的时候连续半年都不下一滴雨,这就是 “持久的干旱”;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六十度,这就是 “严酷的寒冷”)。

师:这就是柳树所处的环境。面对这样的环境,柳树畏怯了吗?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

(课件出示: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奇迹的背后,那是一种怎样的煎熬?(生说)这就是“撑立”!

●想象:屠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柳树经受的考验还有——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师:虐杀是虐待吗?(虐待致死)。狂风呼啸,雷声震耳,大雪纷飞。那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对柳树的摧毁有多可怕呢?

师:一阵狂风吹过来,——;柳叶被刮得——;弯下腰来,看到树根也险些被——。

师:每一次大雪过后,——。

师:铺天盖地的雷声震耳欲聋地响起,——。

师:这就是——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评价:从“虐杀、铺天盖地”中老师听出了高原风雪对柳树的无情摧残。

(2)柳树经受的摧毁频繁。

师:静下心来,再读读这几句,哪些词语也能让你感受到这种不容易?

生:三个“多少”说明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不仅仅是一次。

师:“多少”是几次?一次?十次?百次?是不计其数、无法计算。师:你来读读这三个含有“多少”的句子。读的时候可以把“多”字稍稍上扬。

师:老师从三个“多少”中,听出柳树经受的摧毁是多么频繁。我们一起来读。

(3)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柳树想生存下去,是何等的危险与艰难!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摧毁,柳树畏怯了吗?而是冻死过多少次——被劈断了枝干——(点击变红: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谁来读读这两个半句?

师:我听出来了他在咬着牙坚持。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两个半句。(生齐读)

师:面对生存之危险和艰难,柳树没有畏怯,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毅力和韧劲,所以——“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女生读:又复苏过来;

师: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毅力和韧劲,所以—— “它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男生读: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 “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 齐读:“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师:孩子们,它就这样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师指板书)

师:为什么它能长得这样高大、粗壮?为什么叶子绿得苍郁深沉?为什么枝干长得这样粗实坚硬?(是“撑立”)

师:你认为这仅仅是一株外形神奇的柳树吗?此时此刻,这株柳树的精神已经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这样的柳树,怎能不让作者望而生畏?怎能不让我们望而生畏?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读第五自然段,如果坐着读不能表达心情,让我们站着读。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对比:与家乡灞河边的柳树

师:一株柳树引发了作者如此多的想象,看来作者对高原上的这株柳非常崇拜,课文8自然段对家乡的柳树用上这么多笔墨,也是为了体现青海高原一株柳生存的不易吗?

生:家乡柳树越是“极易存活”,我们越感到高原柳树的存活之不易;家乡柳树越是“极速生长”,我们越感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生长之不易。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板书)评价:联系上下文,这就叫会读书!

师:同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可柳树抱怨了吗?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饱含哲理的文字。(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想到了什么?

师:由柳树想到了人。司马迁、谈迁、海伦·凯勒、霍金。

师:由柳树的生长历程,想到了人的人生经历。

师:你还用你想到的人和事来解释“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柳树的精神已经在你心灵的土壤里发芽了。

师:作者写柳,也在写人。作者写柳的生长历程,也在写人生经历。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师:作者敬畏柳树顽强的精神,也在敬畏具有柳树这种品格的人。所以作者这样写:(生读红色字体部分)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看来,大家从作者的遣词造句中不仅读懂了一株柳树,也读懂了一种精神。你能补充完整后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出示: 填空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因为它撑立在()的青海高原上。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因为它撑过了()、()、()、(),奇迹般地撑出了一方壮丽的风景:外形(),枝干(),叶子()。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因为它的撑立让我明白:()。

2.结果反馈:

(1)指名说。(2)互相说。

3.总结反思:

是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在不断地考验着我们,当我们面对困境时,你一定会想起青海高原这株柳!当我们经历磨难时,你也一定会想起作者的这段饱含哲理的话。板书设计:

第二篇:磨课总结

岁月如斯夫,不舍昼夜,磨课活动已圆满结束。回首磨课活动,感慨万千,受益良多。现梳理思绪,反思自我,期待提高。做学问有三重境界,我们的磨课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如大浪淘沙,最终洗尽铅华,凸显真淳。

一、磨课初期——山重水复疑无路

接到磨课任务,有几分神秘,又有几分迷茫,不知道磨什么,怎么去磨,感觉山重水复,却找不到出口。我们磨课组的全体老师经过观看视频,阅读磨课的有关要求,共同讨论、相互学习,慢慢地明白: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们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而非专家纯粹的理论指引,而“磨课”正是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这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现,是帮助教师提升和发展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此,磨课组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确定磨课的内容、研究的问题,确立执教人,制定磨课计划,知晓操作过程。

我们磨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题目为《酸的和甜的》,这是一篇以连环画形式呈现的课文,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由于谢芳老师长期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我们一致推选谢老师来执教这节课。通过磨课来探究在阅读中识字的一般流程,探寻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二、磨课中期——为伊消得人憔悴

磨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否定自我、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是一个反复打磨、反思,让一颗沙粒变成珍珠的过程。自从制定磨课计划之后,全组的老师都异常地忙碌,既要备课上课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处理日常琐事,关注学生的情况,还要参加磨课活动,真个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可是衣带渐宽终不悔。我们重视每一个环节,关注每一个细节,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

1、线上教案修改——读你千遍不厌倦

谢老师基于个人经验,发布了自己的教案。教案发出后,我们一遍遍地阅读教案,一遍遍地重读教材,尽量让教案和教材相契合,然后字斟句酌,展现自己的课堂构思,提出自己的教学见解。

2、线下磨课研讨——删繁就简三秋树

线上教改修改后,在研修组长杨主任的带领下,我们针对谢老师的教案进行了线下磨课研讨。大家各抒己见,最后就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达成共识。原设计的第二、三教学目标的主语是老师,不符合要求,将主语改成学生;原设计的教学目标的第三点正是本节课的学习难点,应在学生充分识字学问的基础上再突破比较好,将原设计的教学目标的第三点“通过读书,从而悟出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放到第二课时完成。原设计的教学流程个别环节不流畅,结合修改后的教学目标将教学流程进行了调整,大致分为四步:故事导入,随题识字;初读课文,感知生字;图文结合,随文识字;生字复现,指导写字。

3、第二次备课——千锤万凿出深山

文章不厌千回改,磨课在于千遍磨。根据大家的建议,加上自己的推敲思考,反复打磨,谢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无论是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无论是提问的预设,还是学生学习的调控,谢老师事无巨细,做到心中有数。

4、观课准备——众人拾柴火焰高

9月28日,我们组全体成员聚在一起,共同讨论观课的有关事宜。经过商议、讨论,确立了观课的角度。为了观课更加科学合理、易于操作,我们还制定出观课表格。主要从随文识字教学的一般流程、识字教学的目标达成度、在阅读中识字教学策略、教师的课堂提问、学生的学习活动等几个方面观察,老师们根据自己的观课角度,精心做好准备,熟悉操作步骤,做好详细记录,掌握第一手资料,便于总结与分析

5、上课——领异标新二月花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谢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时时关注学生,注重教给学生方法。体现出许多亮点。

如:平时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还见过这个“酸”字?可以看出谢老师注意引导学生生活中识字 在教“串”字时,利用字理识字,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奇妙。抓住本课几个带有反犬旁的字,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字的特点,并着重指导写好带有反犬旁的字。这样的设计可以提高识字的效率,做到了生本高效。注意词语的积累。本节课学生积累到的词语不少,如:自欺欺人,垂涎三尺,道听途说,迫不及待。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用删减的办法引导学生感受词语表情达意的妙用。根据文本的特点,采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方法,不仅有利于积累语言,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

6、观课评议——大珠小珠落玉盘

评课是磨课活动的重要环节,观摩了谢老师执教的《酸的和甜的》一课后,在杨主任的精心组织下,及时召开了观课评议会。大家坦诚相待,相互评议,相互学习,相互交换意见、心得、体会。大家就自己的观课角度,依据课堂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观课报告。大家的发言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形成一曲和谐的乐曲。

三、磨课后期——吹尽狂沙始到金

经过千淘万滤的辛苦,才有收获真金的喜悦。全组老师参加了听课和研讨评议活动,一致认为谢老师能围绕研究主题和学科目标,把握教学起点,在预设中生成,展示了一节精彩的课堂。指导老师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教海探航路漫漫,“磨” 你千遍不厌倦。“磨课”,是精益求精的教学历程和反思,更是充满智慧的教学实践和创新。一次次修改,一次次反思,一次次更新,一次次收获,在困苦与彷徨中,在希望与欣赏中,磨去了认识的肤浅,磨出了把握教材的深度和高度;磨去了简单和粗糙,磨出了课堂的精致与灵动!

第三篇:磨课总结

磨 课 总 结

转眼间,磨课工作已进入尾声,回首这段时间以来的研修历程,感觉既紧张又充实。因为今年接手一年级,小朋友刚入学,许多习惯要培养,所以作为一年级的老师自然要多说多做更辛苦一些。但是对我来说珍贵的研修就像是免费的加油站,又怎能轻易放过?所以一处理完教学方面的工作,我就激情满怀一头扎进工作室去吸收营养大餐,一直忙到深夜不舍得离开。

在群组磨课环节,我们组刘明红老师执教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烙饼问题》一课,从选题到备课、上课、评课、反思各个环节我们组老师积极参与集思广益,用集体的智慧解决一个个难题,打造成一节精品课,不仅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掌握了新知识,更加感受了数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应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通过本次课例打磨,我对一堂好课又有了新的认识。从过程来讲需要着力打造以下三个环节:

一、精彩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来说,导课环节能抓住同学们的兴趣,激发思维的热情,就算是一个成功的开端,这样的一个环节就已经能让师生从心理上轻松愉快的进入后面的探究环节,可以说是取得了成功的一大半。本次的磨课环节,刘老师对烙饼策略做的导入设计,就很好的展示了这样一种导入。

二、夯实过程。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发挥教师主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合作探究问题。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讲,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从错到对,从不会到会,学生的错误可以看成是课堂生成的宝贵资源,使教师的引导更加有的放矢。我们群组磨课,刘老师安排学生对重点的突破完全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让学生对思维冲突充分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再次利用小组合作巩固、引用最佳烙饼方法,并探索多张饼的不同烙法。得出规律并应用规律,指导生活。整个过程完整连贯。

三、巧妙练习。通过本次磨课学习,我认识到了,今后的练习绝不能像以前那样完成几道练习题就是达到目标了,应该注意通过巧妙地设置练习不仅让学生巩固技能应用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例打磨充分突出了学生感受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这也是我今后课堂上努力的方向。总之,在本次的研修学习中尽管忙碌,但是忙碌中满是收获。

第四篇:磨课总结

磨课总结

“磨课”是每一位教师必经的一种成长经历,是促进我们成熟,提升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11月中旬,我们终于迎来了研修以来就期盼已久的磨课阶段,我们忙碌着,协作着;欣喜着,更收获着。

11月29日,三里河完小的乔红老师为我们组呈现了一堂精彩的课——的五年级上册讲读课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乔老师在执教这节课时,围绕“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一中心,从“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两个方面着手,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读悟的过程中感受德国所特有的奇特的风景,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乔老师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学习花美部分时,乔老师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积累了相关词语。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悟情。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黑体方块字,而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

体味民族奇特时,乔老师又引导学生紧抓关键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乔老师的课教师导学生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课后,我们组的老师静下心,结合各自的观察量表一起对这堂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精彩的点评。根据同行的建议,乔老师重新对自己的课例进行反思与提炼,捕捉蕴藏其中的教学规律,及时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反思。通过这样的磨课交流活动,我们真正感受到要上出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就必须经历一个反复打磨、反思、不断否定、不段超越的过程。我们相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道路上,磨课一定会成为一种常态的教研方式,引导全体小语教师实现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第五篇:磨课总结

2013年4月21日,我们期盼已久的高级研修班终于在泉城济南开班了。本次研修分为基本式、同课异构式、行为导向式。我们基本式二组的全体成员也随之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在专家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出色地完成了磨课任务。经过一次次打磨,一次次碰撞,一次次激发,一次次砺练,一次次升华,我们的课例终于有了化茧成蝶、玉琢成器的自然升华之美。回首我们的磨课过程就是我们团队的成长过程,每一步都踏踏实实让人奋进。

是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这次研修磨课活动,我们深刻感受到团队的无穷力量魅力,对教材也有了更深地理解,我们的教学设计更精了,我们的教学理念也更新了。“好事要多磨”,那么一节好的课也应该是在不断地实践、总结、再实践中反复打磨铸造而成的。

我们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而磨课则是三者融合的体现。磨课活动促使我们实时、主动地反思研究我们自己的课堂行为,在反思磨练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其实,“磨课”就是一种有效的备课形式。在磨课开始前,同组教师对同教材的不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使执教者集思广益,吸其精华去其糟粕,达成对课程的深度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磨课同时也是集众人教学智慧,共同进步的良好平台。一篇教案经过一次次的反复,就经过了一次次的升华和提炼。在集体中反复观摩、反复修改中找出优点和不足,我们每个人会都会从中获益。老师磨课的过程即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体验着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的递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们体验着教师的快乐与成长,收获着进步与成功。实践出真知,我们只有不断的行动才能获得一次次的新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真正拥有知识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反复思考。我们的课例打磨就是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善于思考知识,质疑知识,创造知识,这样循环往复,才能把课本知识转化成智慧知识。我们的专业发展如果经过了这一历程,就可以登上蜕变升华的新阶段。

下载磨课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磨课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磨课总结[合集]

    从11月22日参与磨课学习这一专题以来,我们数学研修组在朱丽云组长的带领下,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进行了三次备课两次打磨。磨课有个人思考,也有教师群体......

    磨课总结

    磨课总结 时光如梭,转眼间本次研修即将结束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沿着专家的引领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的学习,最后进入并完成了磨课环节。整个磨课过程,我们研修组全体成员精诚团结,......

    磨课总结

    2012年12月 磨课总结 栾绍杰 紧张有序的磨课活动已近尾声,但自己还沉浸在课堂的研讨中,在交流反思中收获着。 一、磨课提高了钻研教材的能力。 叶圣陶指出:“教材只能作为教学......

    磨课总结范文合集

     我们将从2014年8月起放弃对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的支持,目前您依然可以进行基本的浏览。为了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好的访问体验,请升级您的浏览器。您可以通过这里了解更多。 2014年......

    磨课总结(范文)

    课,多磨才精 好事多磨,好课也要多磨才精。自从磨课学习以来,我们组的老师们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一课,进行了备课——打磨——再备课的过程。通过备课研讨、修改教案、观课评......

    磨课总结

    磨课总结 青岛开发区王台小学杨立芳 作为一名乡镇的一线语文教师,我很幸运地和来自山东省各市区的课程专家、齐鲁名师、特级教师等共100名教师齐聚在美丽的泉城济南的林业大......

    磨课总结

    磨课总结反思 闫芳 2013年10月,我们参与远程研修的小学语文教师进入磨课活动,我执教了五年级语文课《再见了,亲人》。接到通知后,研修组的全体老师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对这一课教......

    磨课总结

    双对接远程研修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聆听专家报告接受头脑风暴的洗礼,教师团队的案例打磨接受思维火花的撞击。叶澜教授形象地把磨课称之为“琢玉”----琢课堂设计自然之美,琢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