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上册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 张晓瑞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3.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反馈交流。
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叹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提问: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A:引导读句子“我随着队伍──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体会: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在卢浮宫。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课件补充资料:
“它曾经先后被珍藏于不同的王宫,甚至还被拿破仑拿走,在自己的卧室里挂了好多年。1911年,一名意大利人把它偷回了意大利。二战期间,法国人为了避免此画落入纳粹之手,曾多次转移。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等待终于变成了现实,“近了,更近了──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迫不及待的心情跃然纸上。虽然经过了五百多年,她仍是那么恬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体会: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一切似真亦幻。
过渡: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
引导读句子“那微笑──几分矜持”。体会:当我们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时,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引发人们无穷的猜测,她优雅的神态中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女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那样令人动容,然而又是那样无法解读。
小结并过渡: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3)引入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资料。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体会达.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5)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引出第七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特别是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介绍这幅画呢?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到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1)句子“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2)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3)队伍移动很缓慢。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出示第八自然段 2.指名读。引导理解最后一句:蒙娜丽莎的生动、美丽、温柔、神秘,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这句话写出了蒙娜丽莎给人心灵的震撼以及印象的深刻。3.引导激情朗读。
4.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的资料。
(六)结语
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他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七)课后小练笔
用本文学到的写作方法试着写一段关于人物肖像的描写。
第二篇:《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蒙娜丽莎之约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是引领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本文细致的展现了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她天才的想象力。先描述了大家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画像的心情和此画到纽约展出地点不易,接着作者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最后写了欣赏画像后的感受。学习时,以“约”为线索,按顺序理清课文的段落结构,然后找出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理清观察顺序,然后感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从而学习作者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的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交涉、大洋彼岸”等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理清由上到下哦,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观察融入想象的表述方法。
2、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魅力,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四、课前准备
网络搜集蒙娜丽莎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总结引入 课前谈话
“这个单元引领我们借助想象走进艺术的殿堂,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而杰出的画作也让人百看不厌,今天我们要去欣赏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看看这幅图,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搜集资料,说说你眼中所见或者你对《蒙娜丽莎》的了解。”
学生自由交流
二、介绍资料 齐读课题
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在卢浮宫。它曾经先后被珍藏于不同的王宫,甚至还被拿破仑拿走,在自己的卧室里挂了好多年。1911年,一名意大利人把它偷回到了意大利。二战期间,法国人为了避免此画落入纳粹之手,曾多次转移。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因此,作者去关上画作便像是去奔赴一个总要的约定,今天,作者终于有幸要见到这幅闻名全世界的名画
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通读课文,认读难懂的词句,想象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认读生字词,正音
交涉 肖像 有朝一日 大洋彼岸 脸颊
悄然 恬静 矜持 耐人寻味 难以捉摸 转瞬即逝 联系上下文理解:交涉 矜持
多音字:肖像 有朝一日 悄然(读含“悄然”的句子)理解“大洋彼岸”:拓展:由此及彼 顾此失彼 此起彼伏
3、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你怎么归纳的?
4、给课文分段
四、感受观察顺序
1、具体描写画像的是(5-7)自然段,默读这几个段落,说说每段各自描绘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整体-主体-特写-身姿和背景)--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主体到特写到背景
3、对比《少年闰土》的观察顺序,请个同学来背一背,(总结:不同的画面有不同的观察顺序,根据文体的不同,侧重描写点和人们视觉规律予以不同的观察顺序。)
4、出示《最后的晚餐》说说你所采用的观察顺序。
五、默读课文 体会魅力
过渡:我们随着作者的观察的顺序也细细的端详了这幅享誉全球的世界名画,看着你们眼中难掩的光彩,我知道,蒙娜丽萨的魅力也深深打动了你们?
再次默读课文,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
1、预设
(一):三自然段
句子练习:《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
改成不含否定词的肯定句。
从中你看出什么来? 请生读
小结:侧面描写,以观众的众多来突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预设
(二):五自然段
快速浏览五自然段,你能勾画出一个最能展现这幅画的魅力的字么?——真
围绕一个“真”字,作者写出了画像的哪些部分?请生说。
打乱顺序进行排序,说说你按什么顺序进行排序的?
小结:随着观察的角度变化,行之有序
齐读这段,你从哪些地方能发现画像的“真”的特点?
师生合作朗读,你发现什么?——作者将自己所见与自己的想象融合在一起了。
师:有了自己的想象,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们驻足于画作前,借用一单元联想的方法,发挥自己的想象: 她的脸颊泛着红光,像透着 ;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如若轻风吹拂 ;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与你对眸 ;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轻轻触碰,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请生自由交流,点评:将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想的自然融合,便能将事物描绘得特点突出,栩栩如生。
3、预设
(三)六自然段
记叙交流画像魅力所在:自读六自然段,用准确的词概括出微笑的特点?
引读:那微笑——有时——有时——有时——有时—— 看看画作,你发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你知道为什么这微笑不同的观众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感受呢?)为什么呢,你能逐句补充么?想象作者伫立于画像前究竟看见什么才会感受笑容不同? 学生自由说
老师小结:这段话作者写出了感受,却没有写实眼中所见,孩子们的补充就让这段话更丰富了,让严重所见与心中所想融于一体。
出示网络搜集补充资料: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荷兰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出来,由法国巴黎卢浮宫公布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引读,正因为如此,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让我永生不忘。
齐读:达芬奇——
网络搜集关于达芬奇的资料
六、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引:对于我们而言,想象力也是如此的重要。我们这节课重点的延伸了一单元所学的借助所见展开联想的方式进行记叙和想象
出示《最后的晚餐》讲述故事,猜猜谁是犹大,动笔练习: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运用想象,透过网络查找先关资料,想象故事,写出。你眼中所见和心中所想 参考网址:
http://wenku.baidu.com/view/bad88d452b160b4e767fcf8a.html
http:///20120921/22489.html 板书:
蒙娜丽莎之约
想象
等待参观 侧面描写
描绘画像 印象深刻
魅力 真实
神秘
正面描写
第三篇: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师:美妙的乐曲让人陶醉,杰出的画作令人百看不厌,有这样一幅画,画面中人物那稍纵即逝,难以觉察的微笑,500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探寻的目光。1963年,这幅画远赴重洋,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展出,作者王克难先生有幸看到这幅画,并用生动而细腻的笔触,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写了下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共同感受蒙娜丽莎的迷人的风姿,感受作者那细腻的笔触。
(师板书课题,读课题。)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里的几个字音,容易读错,老师摘录了出来,(多媒体出示)谁来读?
(生读:肖像。脸颊。悄然。难以捉摸。矜持。)
点评:文中虽然没有生字,但“悄、捉摸、颊”这几个字,学生在朗读中容易出现错误,教师有必要强调。
明确学习任务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为了能更深入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编者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学习建议,你们读读连接语中的内容,看一看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
生:阅读课文,说说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再把课文中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对照插图多读几遍。要求进行学习。(多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生:(读)“默读课文,想一想,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看出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学)
点评:紧扣文前连接语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整体理解课文,感受画作的魅力。给学生留下了较为充足的时间,读、悟、批注,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
感受魅力,领悟写法
师:分享是快乐的,我们来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
生:“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有朝一日,她能从大洋彼岸飞来与我们相约。我猜想今天来„赴约‟的人一定很多,但队伍之长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一句写出了这幅画的魅力。
师:你很善于发现,这几句话没有直接介绍画作,而是通过描写参观的人多衬托出画作的魅力,这样的描写方式我们称之为——
生:侧面描写。
师:还从哪些这样描写的句子中看出画作的魅力?
生:“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大家都在静静地等着。”这是个比喻句,把参观队伍比作长龙,从前来参观的人之多,场面之盛大可以看出画作具有魅力。
师:你对语言有着较强的感悟能力!
生:“她,就是诞生于达?芬奇笔下,永远面带微笑的„蒙娜丽莎‟!”我从“诞生”这个词可以看出来,只有人出生或国家成立才能说诞生,而《蒙娜丽莎》是一幅肖像,也用了“诞生”,所以我觉得画作很有魅力。‟
师:你抓住关键的词体会,值得学习!
生:“听说美法两国多次交涉,她才能暂时离开巴黎的卢浮宫前来纽约。”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珍贵,由此可以体现出她的魅力。
师:作者不光从侧面进行描写,还直接介绍了画作,直接介绍画作的描写方式又叫——
生:正面描写。
师:你们看一看哪几个自然段直接介绍了画作?
生:我认为是第五、六、七自然段。
师:那我们就重点交流这一部分,谁先说?
生:第五自然段中“她的脸颊泛着红光……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读着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蒙娜丽莎她一头乌黑的头发,柔和的眼神和真实的嘴唇,一切都像真的一样。
(多媒体出示第五自然段中的语句)
师:你谈了自己个性的理解,就这部分内容,有补充吗?
生:读着第五自然段,看着画面,我觉得蒙娜丽莎像真人一样,看着我们。
师:如果说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达?芬奇把这幅画画得怎么样?你会用什么词?
生:似真亦幻。
生:逼真。
生:惟妙惟肖。
生:栩栩如生。
师:理解了这些内容,谁愿意读读这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们再看看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观察的?
生:他先写了随着队伍慢慢走近它,从远走到近观察这幅画。(板书:远一近)
师:你抓住了文章的细节进行交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第一句话“那幅画不大……”,看一看,这是写了画面的——
生:整体。
师:先从整体人手,又介绍了局部,就是从整体到局部描写。(板书:整体一局部)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弄清了作者的观察顺序,老师还希望大家动情地朗读屏幕上的这段话,谁愿意读?我先起个头:“她的脸颊泛着红光——”
生: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第六、七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语句表现出画作的魅力呢?
生:我觉得还有这句: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这是作者想象蒙娜丽莎的内心世界。
师:你是在提示大家关注作者采用的表达方式,是吗?
生:作者采用想象的表达方式。
师:你给大家一个思考的方向。我们就来关注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同学们,当你面对着这样的微笑,读着这段文字,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
生:那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
师:你是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来表达出来!
生:我想说的是作者能观察得这么细致,说明他对《蒙娜丽莎》非常喜爱。
生:蒙娜丽莎的微笑耐人寻味和难以捉摸,我觉得这种感觉不是—般的画家所能表现出来的。达.芬奇具有高超的画技,画出这幅非常有魅力的画。
师:对呀!达?芬奇用高超的画技揭示着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王克难先生则是用动情的、诗意盎然的语言,揣摩、解读蒙娜丽莎那神秘微笑背后所蕴含着的复杂而又丰富的情感。这段话老师也很喜欢,也想读一渎,愿意听吗?
生:愿意。
(师配乐朗读后学生配乐朗读、齐读。)
师:是啊,蒙娜丽莎那成为千古奇韵、常人难以企及的微笑是达?芬奇天才想象力的表现,读——
生: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师:同学们,你们再读读这个自然段,作者仅仅写了想象到的内容吗?
生: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这是作者直接从画面看到的,我读这句话的时候,就仿佛看到蒙娜丽莎那微笑,就感觉她有话跟我说。
师:也就是说在这个自然段中,作者不光写了自己看到的,还写了自己想象到的,把看到情景和想到的融合起来,把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背后丰富情感用语言描写了出来。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再来读一读第六自然段。
(四名学生每人一句,最后一句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蒙娜丽莎的微笑怎么样,你会用什么词?
生:难以捉摸。
生:我觉得应该是“神秘”。
(师板书:神秘)
点评:文章的第六自然段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把握住了三个层面,一是通过观察感悟画面的美,二是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三是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合作交流,尊重个性理解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重点交流了文章的第五、第六自然段,感受着画作的魅力,这篇文章里还有一些语句也表现着蒙娜丽莎这幅画作的魅力,请四人小组开始交流,特别关注一下文章的第七自然段,把你个性化的理解和同桌去分享,到目前为止没有发过言的同学,一定要争取这次机会,好,开始。
(学生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我在参与交流的过程中,有位同学说第七自然段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生命力”,有了背景的衬托,使画中蒙娜丽莎人物的形象更加具有生命力。
师:蒙娜丽莎温婉端庄,在她的身上展现着人性美的光辉,她的美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性别,超越了地域,难怪作者会这样激动地、动情地、大声地说——
生:“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点评:对于略读课文而言,教学要整体求略、部分求精,求精的部分必是文章的重点内容。本环节中,孟老师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作者描写画作的第五、六、七自然段。在体会画作魅力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作者介绍画作时的观察顺序和表达方法,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
回顾整体,揭示课题
师:你们的精彩朗读让我感动。我们再看课题,课题是《蒙娜丽莎之约》,明明是作者欣赏画,为什么课题当中要用一个“约”字?
生:排队的人那么多,想要见到《蒙娜丽莎》,需要预约。
生:我觉得作者想体现出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只有和真人在一起才能用“约”字。
师:把蒙娜丽莎当真人看待,也可以说这幅画画得逼真形象,就像跟真人一样,还有别的理解吗?
生:第七自然段说蒙娜丽莎非常具有生命力,作者说蒙娜丽莎之约就好像他和蒙娜丽莎是朋友,要约在一起相聚一样,看出了蒙娜丽莎的生命力。
生:作者看到这幅画心里非常激动,是心灵之约。
师:好一个“心灵之约”,画面的美对作者的精神引领,也尽在“约”字之中。
师:画面散发着魅力,同样这篇文章的语言也散发着魅力。请大家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接描写画作的部分,感受画面的魅力和作者细腻的笔触。试着把自己喜欢的语言背下来,开始。
(生读课文并试背)创设情景,介绍画作
师: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那就是与蒙娜丽莎相约。假如中国政府和法国政府经过多次交涉,这幅画能够远渡重洋来到宁夏,就在我们上课的现场展出,假如说你就是这幅画作的解说员,你会怎么样用语言把这幅画作介绍给老师?介绍的过程中,可以介绍画面的局部,可以整体介绍,还可以结合资料进行介绍。
(学生准备后指名说,教师指导。)
拓展延伸,感受绘画艺术魅力
师:这幅画的作者是达.芬奇。(多媒体出示画像)他具有多样的才华,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杰作,我们一起来看。(配乐展示画作)
(学生观看)
师:画中人物是如此平静,一幅幅画作融入着达?芬奇的理想、智慧以及他的精神追求,一幅幅画作是达?芬奇才情魅力的展示,最后的这幅画,是最后的晚餐,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也是我们今天作业里面的一项内容。
师:今天的作业是:第一,搜集这幅画作的资料,欣赏这幅画作。第二,选择一幅画作进行介绍,可以是《蒙娜丽莎》,可以是达?芬奇的其他画作,还可以是我们喜欢的画作。第三,搜集欣赏其他艺术形式,感受艺术魅力,办一期手抄报。这三项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项完成。下课!
点评:紧扣单元主题及课文特点,由课内引申开去,进行了适度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感受绘画艺术的魅力,受到艺术的熏陶;作业没计也紧紧围绕单元训练重点,由易到难,供学生自主选择,突出了重点。
总评:
一、体现了略读教学的特点
略读课讲究整体求略、部分求精,提倡给予学生更多自读和交流的实践机会。孟老师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前的“连接语”,设计了统领全文的大问题:“你从文中哪些描写中看出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充分放手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潜心感悟、动手批画。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虽然也融合运用了精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之处、精彩之处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品味,但始终紧紧围绕主问题展开,主线明晰,凸显重点。
二、实现了语言的积累与语言运用
孟老师将画作和文章有机整合,引导学生观察画作、赏析语言、品味写法。在短短的略读课上,给予学生较为充足的时间朗读、背诵,还创设了小解说员介绍画作的情境,鼓励运用,完成了语言“吸收”与“倾吐”的过程,提供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实践机会。
三、渗透了方法的指导
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还要授之以法。本节课,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画作魅力的同时,渗透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发挥想象”“由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等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学生今后的自主阅读、读写结合奠定了基础。
四、进行了适度的拓展和延伸
为突出本单元的“感受艺术的魅力”的主题和“……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的训练重点,通过播放、欣赏达?芬奇的其他画作和有层次性的自选作业,进行了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构建了课内外的联系,让学生在欣赏画作、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继续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艺术的情操。
最后,提出一点自己的思考,特别希望能引发孟峰老师以及自身素质较高的老师们的共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适当地退避、更多地放手,让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真正的精彩!
第四篇:六年级上册《蒙娜丽莎之约》教案
六年级上册《蒙娜丽莎之约》教案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文。对照画面,了解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重点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准备:
1、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
3、出示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题质疑)
二、初读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文,要求:读通文,想想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反馈交流。
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三、再读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文,看看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文──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叹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提问: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A:引导读句子“我随着队伍──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体会: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在卢浮宫。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补充资料
“它曾经先后被珍藏于不同的王宫,甚至还被拿破仑拿走,在自己的卧室里挂了好多年。1911年,一名意大利人把它偷回了意大利。二战期间,法国人为了避免此画落入纳粹之手,曾多次转移。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等待终于变成了现实,“近了,更近了──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迫不及待的心情跃然纸上。虽然经过了五百多年,她仍是那么恬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体会: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一切似真亦幻。
过渡: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
引导读句子“那微笑──几分矜持”。
体会:当我们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时,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引发人们无穷的猜测,她优雅的神态中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女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那样令人动容,然而又是那样无法解读。
小结并过渡: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
(3)引入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资料。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体会达?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引出第七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特别是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介绍这幅画呢?(学生准备后做讲解员介绍)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文,找到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1)句子“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
(2)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
(3)队伍移动很缓慢。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出示第八自然段
2、指名读。
引导理解最后一句:蒙娜丽莎的生动、美丽、温柔、神秘,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这句话写出了蒙娜丽莎给人心灵的震撼以及印象的深刻。
3、引导激情朗读。
4、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后去查找有关的资料。
六、结语
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他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上册《蒙娜丽莎之约》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蒙娜丽莎之约》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有这么一幅画,在美法两国多次交涉之后,她才能暂时离开巴黎的卢浮宫前去纽约,受到了皇后式规格的隆重接待,美国动用四万多名联邦特警、地方警察和保安人员对它进行保护,这幅画就是——《蒙娜丽莎》。今天让我们走进这次约会——《蒙娜丽莎之约》(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
师:昨天老师已经让大家预习了这篇,这篇里的几个字比较难读,谁来读?(多媒体出示)
肖像
脸颊
悄然
难以捉摸
矜持
三、初读课文,明确要求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同学们在预习时肯定也读过了课前的导语,谁来说说导语对我们如何学习这篇课文提出了哪些建议?
1、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标上序号)
2、课文中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对照插图多读几遍。(做上记号)
四:学习课文
理清脉络
1、从侧面描写中感受画作的魅力
师: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地方读出这幅画的魅力?
预设一:“我们在纽约大都会……静静地等着。”这一句话中“队伍像长龙”体会到人很多,这幅画的魅力。
预设二:“我猜想今天来赴约……超出了我的想象。”
预设三:“不知过了多久,我终于……看到她了。”这句中的“不知、终于”等词看出了人的多。
预设四:“听说美法……前来纽约。”中的“多次交涉”体会到这幅画作的魅力。
预设五:她,就是诞生于达·芬奇笔下,面带永远微笑的“蒙娜丽莎”!从“诞生”可以看出来,诞生只有生人才能说诞生,而蒙娜丽莎是一幅画,而且是一幅肖像,诞生于达芬奇笔下的,所以我觉得他很有魅力。
小结:你真会学习!同学们,我们刚才交流了这几个句子都没有直接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作,但是,它们从不同侧面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这种描写就叫——侧面描写。作者不光采用了侧面描写,还直接介绍了画作。直接介绍画作的方式叫什么描写?(正面描写)。看一看哪几个自然段是直接介绍了画作?(5、6、7自然段)
2、感知课文5、6、7自然段的内容
过渡:同学们,我们先来自由读一读5、6、7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这3个自然段围绕画像分别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预设:第5自然段是写蒙娜丽莎像真人一样。(感觉)
预设:第6自然段是写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微笑)
预设:第7自然段是写介绍蒙娜丽莎的身姿、双臂、脸部等(整体)
师小结:同学们,这样读着读着,我们就读出了作者写作的顺序了,作者先写他对这幅画的——感觉,再重点介绍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后还具体描写了这幅画的——整体。
五:深入课文
感受微笑
过渡:同学们,蒙娜丽莎的微笑是这幅画最具有特色的地方,几乎所有的人提到蒙娜丽莎就会马上想到“微笑”,现在我们先来学习这一部分。
1、比较写作方法
预设一:我觉得文中写得好,因为文中把“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矜持”写出来了。
2、体会达.芬奇画笔的魅力
师:这时,我们不得不佩服一个人——达.芬奇
出示: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学生齐读)
师:是啊,蒙娜丽莎就是以她那“神秘的微笑”,吸引了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来访者。
师引读:那微笑——
师:当老师读到这段文字时,不禁留下了这样的感受,留下了这样的批注:
(出示)“那微笑,有时……有时……有时……有时……”(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使蒙娜丽莎那时隐时现,难以捉摸的微笑放佛就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不禁赞叹达芬奇)
师:同学们,以“作者的想象……”为开头,我们接着往下作批注……
师生交流
六、学习迁移
同学们,作者在写自己感受时和对这幅画整体描写时也运用了许多想象,请你也用刚才这种方法找出想象部分作批注。
师生交流
师: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份永恒的美的象征,因为(出示:《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生齐读))
师: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份永恒的美的象征,还因为(出示:“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生齐读))
师:同学们仔细看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眼睛真厉害!书名号一般用在书名、篇名、图画名等等,你知道这里蒙娜丽莎加书名号是指——(蒙娜丽莎的画名);那这里蒙娜丽莎加双引号又是指什么呢?再看看课题中的蒙娜丽莎为什么不加双引号或书名号呢?
师:不同的人看着这幅画有不同的感受。我们说,这幅画的作者是谁呀?
生:达芬奇。
师:对,他具有多样的才华,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杰作,我们一起来看。
师:画中人物是如此的平静,一幅幅画作融入着达芬奇的理想、智慧以及他的精神特质,一幅幅画作是达芬奇才情魅力的展示。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除了感谢达芬奇之外,我们还要感谢一个人,你觉得应该是谁?(王克难)感谢他什么?
师:感谢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把蒙娜丽莎仿佛带到我们的眼前,感谢他告诉我们在介绍一幅画作的时候,可以先写感觉,再写特点,最后写整幅图,感谢他不光要进行正面描写,有时侧面描写也很重要,当然还要感谢他一时写作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