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学为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究创设了广阔的空间

时间:2019-05-12 16:4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班化教学为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究创设了广阔的空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班化教学为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究创设了广阔的空间》。

第一篇:小班化教学为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究创设了广阔的空间

小班化教学为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究

创设了广阔的空间

金茂小学 林桦

伴随着二期课改的逐渐深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究也随之不断深入,而小班化教学的特定优势为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探 究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也为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创设了广阔的空间。

小班化教学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由于班级学生的相对减少,每个学生充分而又全面的发展得以更好发挥;每个学生个体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得到更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得到更好实践。

本人小班化教学的实践充其属于起步。以下就结合“吹泡泡”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三点粗浅感悟。

一、小班化教学为学生增添更多的参与学习之乐。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广泛、全程、主动参与是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设教学要求的重要因素。在《吹泡泡》这堂课中,我根据学生喜欢游戏活动的心理特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揭示课题时,率先让孩子高高兴兴地玩一玩“吹泡泡”游戏;在识字教学中,我设计了“当小老师”的游戏活动;在学习拼音时,创设让小螃蟹教后鼻韵母“ang”等情景。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源,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跃跃欲试,在充满欢乐的游戏中释放出自孩子内心深处的参与欲望。学中玩,玩中学,使学生从小养成对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和无穷乐趣。

二、小班化教学为师生增添更多的互动之乐。

课堂教学中,师生有的放矢的互动和生生之间的整体联动,是教学实施中的重要手段。在《吹泡泡》这堂课中,我在整个过程中,充分注意运用“老师引—学生动”、“学生引—学生动、”“学生动—教师引”,生动而活动的教学方式。如在“感知课文、学习新知”,学习“ang、eng、ing、ong”,练习拼读相关音节时,我以听课文录音引领,我以示范读为接引,看清老师的口形。学生通过个体读、小组读、做小老师等形式开展生生互动、生生互补,老师适时加强个别指导,在浓郁的师生互动之中落实教学目标,体现互动之乐,使课堂充满活力。

三、小班化教学为学生增添更多的体验成功之乐。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地利用学生的信息反馈和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成果,及时受到表扬和鼓励,用感受成功的体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优化教学效果的必要方法。在《吹泡泡》这堂课中,我在每一个层次的链接转换中或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演进中,有意识地通过多种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一次或多次成功的欢乐。在一听课文录音,学习后鼻音ang,二听课文录音,认读“轻、重、没、心”四个生字,学习ing、eng乃至朗读儿歌、自编儿歌过程中,由于恰到好处地运用激励机制,让全班学生都享受到成功之乐的真切体验。

小班化教学的实践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作为一位教学实践新手,我将孜孜不倦,求索不止,津津不疲,进取不懈。

第二篇:于艺术的空白之处开拓语文教学的广阔空间

于艺术的空白之处开拓语文教学的广阔空间

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一中

王志强

“空白”是接受美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指文学本文中未实写出来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它们是文学本文已实写部分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它具有召唤性。这里所说的“空白”,是指文学作品中写得含蓄,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是作品中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经典之笔”,较耐咀嚼,意味无穷。格式塔心理学告诉我们:不完全的形(即“空白”)呈现于眼前,会引起读者的一种完形心理,产生追求完整、追求和谐的强烈冲动(即“补白”)。因此,通过“空白”艺术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活跃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而形成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和习惯;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作品,充分领略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审美享受,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一、中学语文教材中空白艺术举隅

中学语文教材中运用“空白”的艺术范例比比皆是,现仅从艺术语言空白、人物描写空白、故事情节空白三方面作分析。

1、艺术语言空白创造意境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曲中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连用九个带修饰语的名词,九个形象直接组合,从而形成空白。在读者心目中会产生不同的组合形式,会形成有差别的画面,从而形成意境。尽管空白的性质已被形象所规定,但在不同的读者心中,构成的画面是多种多样的,读者的想象,填补了作者所设置的空白。即使这个空白中的形式各异,画面不同,但意境却是统一的:一种凄迷、悲凉的意境始终迷漫着整支曲子。然而却让读者有了充分发挥想象和体验的自由空间。

《一碗阳春面》中,第三次大年夜,当母亲欣喜地说出已经提前还清了债务,哥哥介绍了家长会上听弟弟朗读作文的经过后,“母子三人,静静地,互相握着手,良久。”他们在想什么,将要说什么?作者只字未提,巧妙地运用“空白”艺术,为读者留下了审美想象的空间,表现出了艺术的含蓄美。这时,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多说一个字,都会破坏这宁静、美好、和谐的意境:暖暖的、积极的、默契的。读者也完全沉浸在这美好的意境当中,深切地与作者、与主人公进行着情感交流,一种团结、向上、不屈、奋争的精神在心中油然而生。而这一切都在作者所留的空白中完成。这正是以少胜多,以无声胜有声。

《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的最后一辩:“跌断,跌,跌„„”的语言空白不仅在人物性格的刻画方面起到强化、凸现的作用,而且将人物内心全都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在“含泪的笑”之后体味到人物复杂而辛酸的内心世界,从而营造出凄清、悲凉的意境。孔乙己“跌断,跌,跌„„”,难言之隐何在?结合孔乙己的性格和处境分析,就很清楚: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终于失去了自欺欺人的勇气而没有说出只能招致取笑的更多的“跌”字;孔乙己备受摧残:内心极度矛盾而又走投无路的精神窘迫,全都隐进了“„„”这一“空白”中,因而也使孔乙己在说这“跌断,跌,跌„„”的时候,内心是那样的矛盾,酸楚、凄凉和无奈。这正是以虚求实,“无中生有”。

2、描写空白使人物形象丰满

《陌上桑》一诗写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诗人从侧面着笔,只写人物的衣饰之美,而将正面形象作为“空白”留给读者去创造。读者则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标准想象出无数个美丽动人的罗敷形象:或婀娜多姿,或妩媚百态,或楚楚动人,或苗条温柔„„你愿意将她美化到什么程度,她就美到什么程度;无论你怎么想象,她都有一个共同点:美丽。这样的“空白”艺术,作者并未将人物形象整个地绘出来,而只从侧面绘其一点,读者则借助这一点想象人物的未全之形,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凸现出来,化模糊为清晰,变局部为整体,收到了由点及面的艺术效果。

孙梨的小说《荷花淀》在语言描写方面堪称典范。文中女人们商量探夫及探夫不遇返回路上的两场对话,极为生动传神。作者只漫不经心地描写四个青年妇女的对话,而对她们的名字、外貌不着一字,可谓惜墨如金。四个青年妇女有何性格特点?长啥模样?这一空白需要读者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来填补。但读者仅闻其声,就可想见其人,或者伶俐乖巧,或者质朴憨厚,或者忸怩羞涩,无不跃然纸上,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它将人物的“神”充分地传达了出来,读者则由“神”来想象构建整个人的“形”,从而将人物形象立体化,取得以声显人的艺术效果。

鲁迅的小说《祝福》一文中,鲁四老爷的两处对话都仅有半截:“可恶!然而„„”,“然而„„”。一贯振振有词的鲁四老爷何以欲言又止?“然而”之后是什么呢?这一个疑团留给了读者。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人物性格,可以推断出:前一个“然而„„”是鲁四老爷在责怪卫老婆子之后,对祥林嫂被劫的评价:捆走祥林嫂的是她婆婆,按照“出嫁从夫,夫死从节”的封建伦理道德,这天经地义。“„„”这一空白,一方面表达鲁四老爷对封建伦理的维护心理,同时又体现了对祥林嫂寡妇身份的鄙视。而这维护,这鄙视,并未说出来,却传神地凸现了鲁四老爷伪善的性格特征。这个写法,人物性格鲜明,主题含义丰富,都由读者在对“„„”的填补中实现,正是惜墨如金,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经典之笔。后一个“然而„„”表面上看是在责怪卫老婆子不该把人荐来又合伙将人捆走;而实际上既是对卫老婆子荐来一个寡妇不满,更警告其不能再荐象祥林嫂这类当过寡妇的来。两个“„„”所造成的空白,揭示了鲁四老爷对寡妇身份十分地鄙视。从而反映了当时作为统治者的思想怎样渗透在社会生活中,深刻地揭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这不能不归功于“空白”艺术的运用。

3、情节空白以深化主题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结尾出人意料:导致玛蒂尔德付出十年青春代价的那串项链是假的!这一绝响而又沉闷的炸雷,不仅震响在玛蒂尔德耳边,也强烈地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主人公玛蒂尔德听了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心里是怎么想的?真项链最终归谁?玛蒂尔德的生活有无变化?„„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用结尾的“空白”,充分地调动了读者的参与,结合小说情节发展,人物性格,为玛蒂尔德的生活结局作出千差万别的“补白”,使小说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当读者为作品续完了自己的结尾之后,又惊奇地发现,什么结尾都比不上没有结尾好。因为任何一个结局,都不能解除作者对主人公无情的惩罚和嘲弄。这正是“空白”艺术的精妙之处。

《一碗阳春面》在情节的构思方面因“空白”而美。小说描写了母子三人连续三年到北海亭面馆吃阳春面的场面,正当人们急切地盼望他们第四次光临北海亭面馆的时候,文章却荡开一笔,于第三与第四个场面之间极力渲染“二号桌”、“名声大振”成了“幸福的桌子”没让母子三人出场,一隔竟十年!为何这么多年主人公都不来?他们的境遇如何?愿望能否实现?„„情节发展中断了,出现了“空白”。读者依据小说的情节走向,人物性格及场面描写,既可设想出母子三人这十年中更加团结、向上、不屈、奋争,并逐渐摆脱厄运的多种情节,又可进一步明白:作者所写出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

支持,是母子三人最终摆脱厄运的因素。从而,通过“空白”艺术的运用,既深化了主题,又使情节明断暗续。

《最后一课》结尾处:下课的钟声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跟学生说:“我的朋友啊,”“我——我——”但哽住了,说不下去,只转身尽力写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呆在那,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钟声响了,意味着和祖国,学校和心爱的学生诀别的时间到了!爱国者韩麦尔先生的内心是多么的悲痛啊!他又有许多的话要跟学生讲,然而他却讲不出来。“我的朋友们啊”和断断续续的两个“我”字,这些要讲而又讲不出来的是什么呢?作者用“——”来回答,留下空白。读者则可以顺着作者设计好的思维轨迹去想象、回味,就能体味出韩麦尔先生当时崇高而复杂的心情:对沦陷了的祖国的崇敬、热爱和留恋,对入侵敌人的义愤和憎恨,对不能再教授法语的失意和惋惜,对自己学生的热爱而又无可奈何„„,多种强烈复杂的情感交织浓缩在“——”之中,使文章以少胜多,主题进一步得到深化。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利用空白进行教学

利用空白进行语文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补白”训练:

1、补语言空白感受文章意境

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九个感情色彩鲜明的形象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组合,构成不同的画面,但无论怎样组合,画面怎样,始终有着凄迷、悲凉的冷色调,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那悲秋与乡愁相结合的复杂情感。

教《一碗阳春面》时,在充分把学生带入“母子三人,静静地,互相握着手,良久。”这一宁静、美好、和谐的意境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变换角色,设身处地体验这一美好情景,进而补充他们的所想和将要说的话。

教读《孔乙己》一文孔乙己的最后一辩“跌断,跌,跌„„”,则可让学生依据孔乙己此时复杂矛盾的心态来模拟他的腔调,进而让学生讨论孔乙己有什么难言之隐?这样,既训练学生的语感,又琢磨了文中未尽之意,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了人物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2、补描写空白凸现人物形象

如教读《陌上桑》一诗,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标准,依据诗中所描绘的衣饰之美,来想象罗敷美丽动人的形象。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审美标准的差异,罗敷美丽动人的形象也就不同,但却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凸现出来,在读者的想象美化中更加美丽。

而《荷花淀》一文则可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由人物对话来想见其人外貌、性格。人物对话不多,但极其精练传神。学生由对人物语言的“神”的揣摩、领会当中来想象人物形象,从而深入领会作家语言艺术之妙。

在《祝福》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对两个“然而”之后的“„„”的填补。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人物性格特点,可以作出相应的填补,从而深入理解鲁四老爷伪善的性格特点。

3、补情节空白以深化主题

如教《项链》这一篇小说,在处理出人意料的结尾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小说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和时代背景,为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生活结局设计一个尾声。学生会积极开拓思维,设计出玛蒂尔德各种不同的生活结局,这样就使学生获得了对作品的深度开掘,从而深入地理解了作品主题。

《一碗阳春面》中在第三与第四个场面之间,文章荡开一笔极力渲染“二号桌”,而主人公没有出场。在这一情节“空白”处理上,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来讨论:主人公哪去了?他们的境遇如何?愿望能否得以实现?学生可结合主人公的境遇走向,团结、向上、奋争、不屈的精神,设想出母子三人最终的光明结局。这样就使文章主题在情节的补白中进一步得到深化。

在教读《最后一课》的结尾处,可引导学生来填补:韩麦尔先生“我——我——”的,究竟想说什么?学生结合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祖国沦陷、最后一课、下课钟声等这些特殊事件、时刻,就会清楚:韩麦尔先生想说他的爱国情感,说他对入侵之敌的愤慨,说他对不能再教授法语的失意和惋惜,说他对学生的热爱和无可奈何的心态„„通过“补白”,主题得到了升华。

总之,“空白”艺术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应用很广,很妙,本文只是得其一斑,未能窥其全貌。但是,若能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来“补白”,共同领会“空白”艺术之妙,定能引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地。

注:此论文2005年3月荣获西南片区中语会论文评选一等奖。

第三篇:农村初中小班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瓶颈与解决策略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在农村初中小班化语文教学中的瓶颈与解决策略

【摘 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模式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创新要求,这样的改变令很多语文教师一时束手无策。而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由于出去学习的机会较少,接触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并消化吸收从而运用到实践的能力更是欠缺。关键在于教师转变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教师采用多种教学途径、灵活运用语文教学的方法,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才能有所突破。

【关键词】 自主 合作 探究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要求教师将这一学习方式贯彻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和“教学建议”中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模式就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创新要求,他要求教师一改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让以前是被动接受的学生作为主体,学习方式变传统为合作、探究,这样的改变令很多语文教师一时束手无策。而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由于出去学习的机会较少,接触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并消化吸收从而运用到实践的能力更是欠缺。所以,我作为农村初中的一名语文教师,深感新课改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的理念在运用实施时较为困难。我一直在努力实践这一理念,通过自己的教学反思和对同事们的观察总结,发现一堂语文课要是能充分运用好“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模式进行授课,就农村现在的状况来看,对这种学习方式的制约因素还比较多,这里提出来,供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参考。

一、教师对于“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淡泊,学生无法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体。这种新理念将自主放在第一位,足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第一要义,是这一种新理念的基础和指导思想。而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虽然已意识到新课程提出的这一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已在摸索中前进,但部分教师仍对于放手学生实在不放心,总觉得靠不住。有的教师也试着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给孩子们合作、探究的机会,却不等孩子们得出结果就草草收场,统一答案,不给孩子们深入探究的机会。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传授新知”是中心环节,主体是教师,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教师要讲得透,学生要集中精力听得明。只有讲透了,教师才会放心,才会省心。这种传统

很明显违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教”轻“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

还有就是教师对于“自主、合作、探究”的理解有误,会导致课堂中学生热热闹闹的在一起探讨,结果得不出答案的现象。这主要是部分教师没有弄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诚然,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协调的合作省时高效。但探究学习应立足于自主探究,合作只是辅助的。只有在合作中人人都自主地完成分工的任务,才会有集体成果产生。如果都等着分享其他合作者的成果,就可能出现光热闹,没效果的局面了。

二、教师未能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农村初中的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个体差异很大,水平参差不齐。这些客观存在的现象得要我们的语文教师细心观察,按类划分,因材施教。简单来说,学生的知识量、课外阅读储备、语感、理解力等不同,直接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让我们的教师很不放心,更谈不上“合作、探究”了。因为学生之间的差距大,“合作”起来会较为困难,探究的可能性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很多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还是认为先把文本分析透彻是硬道理,也就不管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是谁了。

三、从学生自身条件出发,他们也较难完成这种学习。农村初中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在当地的学校完成学习的。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就是农村,他们中很少有人能经常接触大城市,也谈不上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甚至连基本的课外读物都比较少。总体上来说,农村初中的学生在课外知识储备上是远不如城里的孩子,他们的阅读量少,口头表达能力差,语文运用能力较弱。再加上他们相比城市孩子在性格上较为腼腆,课堂不好意思主动发言等等一系列瓶颈束缚,让这帮学生在课堂中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是比较困难的。失去教师的“填鸭式”知识填充,完全把他们推到课堂的主体中来,会使他们茫然惊措,不知何为。

这些问题都要我们的语文教师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去引导学生。因为这些都是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中的顽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还得靠每一节课上教师的“润物细无声”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四、问题设计是关键。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掌握、深化,这并不是说教师无所为。相反,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必须是建立在教师“主导”的前提下进行的。而教师“主导”的关键就是问题的提出。只有相对有质量、有层次、有趣味的问题才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一探究竟。那么,作为一名农村初中 2 的语文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要注意哪些呢?首先得要新颖。只有新颖,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通过合作、研究得出答案。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可以在导入新课时设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苏州的美在园林,苏州园林到底有什么特点?它的美到底在何处?请同学们阅读《苏州园林》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般设计,既提出了问题,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这时只需要将学生分组合作,让他们自己去学就可以了。其实得以问促思、以问引问,层层深入地提问,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这样在各个问题上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两个或几个问题在知识上是层进的,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便于学生探究。如讲《故乡》,针对开头写景部分提出如下问题: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是什么样的?作者用了哪些富有特征性的词语传神地勾勒出这种景象?用这些描写故乡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便于引导学生一步步去合作、探究。再次得抓住契机,不能滥问。应该在关键处发问,问题设计要有深度,不可过滥,过于形式化、简单化,学生张口就来,那就有悖初衷了。

五、实践机会少,探究性阅读无法实现。接受性学习的传统方式要求学生抄写课文的语句,倾听教师的讲解,背诵固定的答案。而探究性学习强调语文能力要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强调让学生在直接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的过程中,去获得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查工具书去解决生字新词,查阅作家作品知识和读物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文化常识;鼓励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等,这些以农村初中的条件,很难达到。学生要想得到这些实践机会很少,往往只有通过语文教师的讲,才能帮他们满足这些知识。故新课标提出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教学中的应用就较为困难了。

六、评价单一,缺少激励。在课堂合作学习中的评价问题,约翰逊等人提出过五条必须遵循的原则,其中第五条指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运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而我们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往往只顾及对学生的直接评价或指导,对他们的学习予以矫正和鼓励。其实,在教学之前,教师就应该明确目标、期望与方式,通过诸如小组评分、个别评分、两者结合等方式进行评价。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过程评价,这样便于教师监控学生行为,并能适当干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当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的评估方式更要多样化。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简单点评,稍作补充。其实还可以通过测试、口头陈述等其它形式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教师转变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教师采用多种教学途径、灵活运用语文教学的方法,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相信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必将有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2)马兰:《合作探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下载小班化教学为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究创设了广阔的空间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班化教学为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究创设了广阔的空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