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how many do you want

时间:2019-05-12 17:0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设计与反思-how many do you want》,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设计与反思-how many do you want》。

第一篇:教学设计与反思-how many do you want

Module 2 Shopping Unit 1 How many do you want?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根据五年级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借助体态语言、课堂现有资源、多媒体课件和交际性语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发学生资源,结合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科的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进行教学,从视、听、说等方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学生间“合作,交流,探讨”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极具感染力,以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单词need,food, kilo, cheese,词组how many, how much, shopping list,学习运用句型how many/how much do you want。

能力目标:(1)掌握句型How many / How much do you want?

(2)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3)树立学生合作的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敢于、乐于开口,积极参与交流。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对物体数量多少的提问总结归纳,并懂得运用在日常交际中。

三、教学重点

能听说单词 need,food, kilo, cheese,词组how many, how much, shopping list 运用句型 How many / How much do you want?

四、教学难点

在真实的场景中运用句子How many / How much do you want?及相关数量的回答。

五、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游戏法,交际法。

六、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单词卡等

八、教学过程

Step1: Warming-up 1.Greetings 2.Chant 幻灯片出示上一模块所学习的chant 【设计意图】轻松的歌谣可以缓减学生课前的紧张情绪,有节奏地吟诵,加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为接下来的课堂营造了浓烈氛围。Step2: Leading-in 通过出示卡片复习已学过本模块单词,并把shopping list 留在最后,以引出新模块shopping的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单词导入新知,自然,学生容易接受。Step3: Presentation 图片出示香蕉,并以连续几个问题,What are they? Do you like bananas? Do you want bananas? 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进入主题,并从意义上理解即将新授的句子 How many do you want? 同样的方式展示cheese 并引出 How much do you want? 幻灯片出示句子,并让学生发现总结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图片引入,引起学生兴趣,连续问题连贯引导学生思考,并紧跟教师思路。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并且更应该开发其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最后出示成形的规则,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清晰化,最后以游戏形式加深学生的对新知的印象。Step4: Activity 比比谁的反应快幻灯片出示两组物品的单词,两人一组,一人说出物品名称,另一人迅速说出How many or How much …do you want? 教师先选个别学生做示范,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做游戏。

【设计意图】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和表现欲强,这样的游戏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并找到学习的乐趣 Step5:Text-learning

1.Watch the CD-ROM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s。2.Read by themselves quickly and silently to find the answers.3.Listen for the second time and choose the right answer.4.Read after the teacher and act the text.【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悬念进入课文,有目的地听,并思考问题,最后让学生模仿朗读,培养学生英语语感。Step6: Extension 表演超市购物的情景,在黑板上粘贴水果的图片及超市字样,拿出售货员的帽子,老师首先扮演售货员,请一名学生来做顾客,表演购物的全过程。请同学两人一组到前面为全班展示。【设计意图:将本课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Step7: Production 幻灯片出示习题,锻炼学生的动笔能力。Step8: Summary and Homework 1.Read the text with your partners.2.Talk about how many and how much.3.Use English to buy something.【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形式,尊重学生的差异,让他们更加喜欢英语,同时为下节课的复习做铺垫。

教学反思:

这堂课中,我总结了之前的教学,将好的经验与建议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来,如:在教授新单词时,结合句型进行教学,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思想,比如,我在呈现重点句型时,先引导学生用已学的句型进行口头表达:“Do you like bananas?” “Do you want bananas?.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了提高。句型的练习也是先让学生模仿,等学生能正确运用时,引导学生进行扩展,这样学得既扎实又轻松。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遗憾之处,引发我的思考。

一、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日常用语掌握得不够牢,以至于在拓展环节孩子们的表达受到限制,积极性不够高。

二、在英语教学有八字方针“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孩子们的听、说、读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遗憾的是留给孩子们书写的时间不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孩子们的听说读写都得到均衡发展。

课堂要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课中、课外都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自由,愉悦地学习,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我不断地探索与思考。

Module 2 Shopping Unit 1 How many do you want?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中三家中心小学

张文灿

第二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与教学反思

A.教材解读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觉得,此文体现语文人文性一面的应该是季老对母亲,对祖国深沉的爱,而语文的工具性一面则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B.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奔丧、弃养、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可见一斑、怅望灰天”8个词语。

2、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领悟怀念的背后是作者对母亲的敬与爱。

3、凭借阅读经验找到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并从中体会文章传递出来的情感——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C.教学重难点

从关键词句中体会文章表达出来的情感——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D、教学过程:

一、引读课题——走近“怀念”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母亲的文章,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对于这篇文章的作者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他就是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谁为我们来介绍一下。出示课件资料。(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人。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他精通12国语言,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牛棚杂忆》等。)

3、季羡林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他的许多文章里都说到了故乡、母亲,那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魂牵梦萦的人!课题中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伴随着季羡林的一生。让我们带着怀念之情再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课文。

出示阅读要求(课件)A自由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篇课文在形式上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B课文中哪些内容给你留下较深的印象?

2、学生交流读后的初步感受。

(1)认读词语,指名读词。这些都是描写什么的词语?让我们想象作者的心情来读读这些词语。

(2)这篇课文在形式上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知道为什么要插入这些日记和《寻梦》片断吗?

(3)课文中哪些内容给你留下较深的印象?你能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说一说吗?把你印象深刻的内容说给同桌听一听。

作者就是通过一个个片段,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表达对母亲、对祖国的思念。课文中的哪段概括了这个意思。

齐读第一段。(课件出示)

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板书两个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带着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再读句子。

三、品读对生母的怀念

这节课我们先来感受作者对生母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你能从文中哪一段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出示第二段)

(一)学习第二段,感受怀念

1、自读第二段,从哪里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理解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为什么我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说说。

(1)”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抓住词语谈体会。

(2)补充资料:“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赋得永久的悔》片段

再次感受失去母亲的悲痛,读好句子。

(3)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说说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

(4)“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作者仅仅是因为从此以后再也见不到母亲了吗?还想到了什么?

补充材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谈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啊!母亲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了我,可是还没等我有报答的机会就已经走了。所以这怎能不让作者感到悔恨呢?

(5)对于作者来说,在他的国学理念中尽孝是做人的基本,他觉得自己在母亲生前没有好好地尽孝,这就是不孝!是灵魂不全的人。对他来讲这是一种痛彻心扉的恨,是一种无尽的恨,是终身的恨!让我们带着作者的悔恨来读读课文。

(二)学习日记,感受怀念

是啊,只要一想到母亲,作者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即使几年之后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德国留学,这么远的距离也没有割断他对母亲的思念。从他的那篇日记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出示日记

1、读日记,作者看到了什么?

2、房东太太的神情有什么变化,找找心情变化的词语。(高兴的不得了、沮丧)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当他听说自己的儿子今天回家,她高兴的不得了。她高兴成了什么样子?她会为儿子的回来做哪些准备?文中是省略号,你能把省略的内容说出来吗?

4、然而,这个儿子却没有回家,房东太太是那么沮丧。也许他的儿子不知道也看不到母亲的等待,而此时谁看到了?他不但看到了(眼前外**亲的等待,更看到了他以前看不到的自己母亲当年的等待)

出示资料:“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师读)

移情写话:写一段景,再写母亲的思念;写一段景,再写季羡林的思念。

母亲曾经怎样苦苦地等候儿子的归来呢?这边的同学可以拿起笔来写一写。此时,身处异国他乡的季羡林才明白,自己的母亲曾有过多么痛苦地等待,他又有怎样的话要对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说?请这边的同学拿起笔来,写一写季羡林此时最想说的话。

母子俩穿越时空进行对话。

5、朗读体会。

6、理解“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四、回应全文——升华情感

2001年,九十岁的季羡林回故乡给母亲扫墓,来到母亲墓前,百感交集,“扑通”一声跪倒下去,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滴到了眼前的香烛上,此刻,他在心中暗暗地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你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你的身边。”(摘自《真情季羡林》)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不管是年幼时,还是年长时,作者只要一想到自己的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整整八十年。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母亲)母亲,母爱最重!照应开头。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作者季羡林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和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一、从整体入手,抓住文章主干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然后我紧紧抓住课文第一段,并说说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作者的两位“母亲”,分别是谁?有怎样的感情?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借助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别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和句子,并通过交流感受,逐渐感受到季羡林对母亲的愧疚和眷恋。

三、借助资料补充,体会作者情感。

初读课文,觉得课文感情平平,同时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很难体会到作者对已逝母亲的愧疚和对祖**亲的热爱。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怀念生身母亲”这部分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了季羡林怀念母亲所写的《永久的悔》中的片段,结合重点句“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来展开教学。一开始,在介绍季羡林后,我出示了这样一段话: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我深情地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感受,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当时作者失去母亲的痛楚之中;而后理解作者痛苦的另一层意思,在学生粗粗交流之后,再出示补充相关资料: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再通过朗读重点句时,我发现学生的情感已经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作者为不能尽孝而愧疚。

不足之处:

1、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说说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交流面不够广,应该让学生广泛的说一说,而不是局限于

一、两个人,也可以同桌互相交流来达到这个效果。

2、说话练习,房东太太为儿子准备什么?学生说的角度应该换一下,还是从小孩的角度去说更贴近实际。

3、写话练习,形式是好的但由于学生的体验无法达到作者的深度,所以造成写话的厚度不能与作者相比,还不如就不断的读,达到以读促悟的效果。

第三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月亮的心愿》教学设计

授课人荆菁

知识与技能:

1、熟识生字表中的生字;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月亮的心愿到底是什么。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设计,学生了解课文;同时,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学生熟识生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孝敬父母的优秀品德。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上课之前,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图形,仔细观察,这是什么?(心形),看到这个心形你想到了什么?——心愿,(板书心愿),老师小时候的心愿是成为一名教师,结果我的心愿实现了,你有什么心愿吗?(…)看来每个同学都有心愿,老师希望通过你们的努力,你的心愿中有一天一定能实现。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不仅咱们人类啊有心愿,就连我们的好朋友,月亮姐姐也有心愿,今天、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学习第八课,月亮的心愿。(板书课题)拿出你的小手,跟着老师一起书写。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老师呢?(1、月亮会有什么心愿那?

2、他的心愿实现了么?),带着你的两个问题,翻开书30页,自己读课文,标记段落,并在拼音宝宝的帮助下,把每个字读准确,每句话读通顺,读完之后,用你优美的坐姿告诉我,你已经完成了阅读。

(二)认识生字。

1、带拼音初部识字。同学们读的可真认真呀,刚才有一群可爱的生字宝宝,过来告诉老师,看到大家认真读书的样子,很想和大家成为朋友呢,你们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吗?现在老师就找小老师们开火车教大家来认识这些生字宝宝吧。(开火车读生字)

2、去拼音识字。这些生字宝宝可真调皮啊,他们想考考大家,在去掉了头衔、对调了位置之后,你们还能认识他们么,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啊?(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摘水果的游戏吧。(全班齐读生字)

3、按识字方法识字,并应用。同学们,认识了他们还不行那,你们能不能记住他们的身形呢?同桌之间互相思考,交换你们的识字方法。汇报识字方法并组词。

4、生字拓展到词语。同学们,这些生字宝宝,非常开心能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于是,带着自己的老朋友组成了词语宝宝,急切的想和大家见面呢,咱们一起去认识他们吧。(同桌赛读、男女生赛读)

(三)再读课文,解决课前问题。

1、再次齐读课文。同学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词语宝宝之后,咱读课文是不是就容易了很多呢,现在齐读课文,思考课前问题。

2、解决问题。同学们,咱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也想扮演一个角色,你们同意不?现在先部告诉你,待会你就知道了。教师扮演青峰姐姐,提问月亮姐姐:月亮姐姐,为什么你想要一个大晴天啊?月亮姐姐,你刚不是说想要大晴天吗?怎么又变成下雨天了啊?

3、汇报问题结果。同学们,回到起初提到的两个问题,月亮姐姐的心愿到底是什么那?运用句型,月亮希望…….因为………(第一个心愿是………,第二个心愿是………..。)月亮的心愿实现了没有?(实现了,他希望每个孩子都一个不少的参加郊游,并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快乐。)

4、揭示主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个小女孩啊?为什么(珍珍,因为她宁愿牺牲自己郊游的时间也要在家照顾生病的妈妈,他是一个懂事而且孝顺的孩子)

三、拓展

同学们,不仅我们的人类是这样做的,就连不会说话的动物也懂得如何去关心他人,出示小乌龟爱妈妈的视频,并提问学生小乌龟是怎么做的,他是怎样的孩子。(懂事、孝顺)。

四、作业

同学们,我们拥有一群伟大的父母,他们每天起早贪黑,辛勤工作位的就是能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作为懂事的你们每天看着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学生交流并汇报),请同学们将你所想到的、所说的、所听到的都付诸于实际行动吧,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懂事的孩子。

课堂反思:

1、本科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能够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并抓住“月亮的心愿是什么”这个中心问题,让学生根据课文惊醒理解,月亮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要改变心愿呢?通过这样的思考,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2、识字教学采用猜字谜,图形结合,识字记忆法等方法,能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掌握不同的生字,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延用。

3、通过教学实践,如果将学生第一遍朗读课文改为教师泛读,效果会更佳。

4、课堂时间的把握应更加精准一些,同时,也不能因为下课草草结束,而忽视了教师总结起到的画龙点睛作用。

《月亮的心愿》说课稿

知识与技能:

1、熟识生字表中的生字;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月亮的心愿到底是什么。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设计,学生了解课文;同时,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学生熟识生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孝敬父母的优秀品德。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上课之前,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图形,仔细观察,这是什么?(心形),看到这个心形你想到了什么?——心愿,(板书心愿),老师小时候的心愿是成为一名教师,结果我的心愿实现了,你有什么心愿吗?(…)看来每个同学都有心愿,老师希望通过你们的努力,你的心愿中有一天一定能实现。通过让学生观察心形引出主题,并谈论自己的心愿是什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于学生的心愿给与肯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不仅咱们人类啊有心愿,就连我们的好朋友,月亮姐姐也有心愿,今天、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学习第八课,月亮的心愿。(板书课题)拿出你的小手,跟着老师一起书写。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老师呢?(1、月亮会有什么心愿那?

2、他的心愿实现了么?),带着你的两个问题,翻开书30页,自己读课文,标记段落,并在拼音宝宝的帮助下,把每个字读准确,每句话读通顺,读完之后,用你优美的坐姿告诉我,你已经完成了阅读。带着问题读课文,培养学生做事有条理、有目的性。

(二)认识生字。

1、带拼音初部识字。同学们读的可真认真呀,刚才有一群可爱的生字宝宝,过来告诉老师,看到大家认真读书的样子,很想和大家成为朋友呢,你们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吗?现在老师就找小老师们开火车教大家来认识这些生字宝宝吧。(开火车读生字)

2、去拼音识字。这些生字宝宝可真调皮啊,他们想考考大家,在去掉了头衔、对调了位置之后,你们还能认识他们么,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啊?(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摘水果的游戏吧。(全班齐读生字)

3、按识字方法识字,并应用。同学们,认识了他们还不行那,你们能不能记住他们的身形呢?同桌之间互相思考,交换你们的识字方法。汇报识字方法并组词。

4、生字拓展到词语。同学们,这些生字宝宝,非常开心能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于是,带着自己的老朋友组成了词语宝宝,急切的想和大家见面呢,咱们一起去认识他们吧。(同桌赛读、男女生赛读)由带拼音生字----去掉拼音识字-------词语,这种循序渐进的识字教学方法,能到起到由字到词到句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同时通过学生自己总结识字方法,猜字谜,图形结合等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再读课文,解决课前问题。

1、再次齐读课文。同学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词语宝宝之后,咱读课文是不是就容易了很多呢,现在齐读课文,思考课前问题。

2、解决问题。同学们,咱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也想扮演一个角色,你们同意不?现在先部告诉你,待会你就知道了。教师扮演青峰姐姐,提问月亮姐姐:月亮姐姐,为什么你想要一个大晴天啊?月亮姐姐,你刚不是说想要大晴天吗?怎么又变成下雨天了啊?将课文里面的对话进行表演,培养了学生的表演才能,这样的设计,更能让学生快速并且深刻的理解课文。

3、汇报问题结果。同学们,回到起初提到的两个问题,月亮姐姐的心愿到底是什么那?运用句型,月亮希望…….因为………(第一个心愿是………,第二个心愿是………..。)月亮的心愿实现了没有?(实现了,他希望每个孩子都一个不少的参加郊游,并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快乐。)

4、揭示主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个小女孩啊?为什么(珍珍,因为她宁愿牺牲自己郊游的时间也要在家照顾生病的妈妈,他是一个懂事而且孝顺的孩子)

三、拓展

同学们,不仅我们的人类是这样做的,就连不会说话的动物也懂得如何去关心他人,出示小乌龟爱妈妈的视频,并提问学生小乌龟是怎么做的,他是怎样的孩子。(懂事、孝顺)。御用多媒体视频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观看视频中的故事,学生自己总结本课的主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作业

同学们,我们拥有一群伟大的父母,他们每天起早贪黑,辛勤工作位的就是能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作为懂事的你们每天看着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学生交流并汇报),请同学们将你所想到的、所说的、所听到的都付诸于实际行动吧,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懂事的孩子。作业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意义,让孩子体会作为父母的辛苦,并将自己对父母的爱付诸于实践,培养学生懂事孝顺的优秀品质。

第四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教学设计与反思

高三复习课(第一课时)

一、考纲说明:

了解电解池工作原理,能写出点解得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二、课标要求:

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了解电解池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三、重、难点:

1、重点:①电解原理及形成条件②电极反应及总反应

2、难点: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区别

四、主要知识点:

1、电解原理

2、电解池的形成条件

3、电极反应及总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4、电解类型

五、教学方法:

根据课标及考纲的要求,应用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讲练结合,指导学生从练习中总结出规律。

六、教学设计:

1、电解原理: ⑴电极判断: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惰性电极:只导电,不参与氧化还原反应(C/Pt/Au)活性电极:既导电又参与氧化还原反应(Cu/Ag)⑵电子流向:电源负极→阴极,阳极→电源正极 ⑶离子的放电顺序

A、阴极:阳离子移向阴极并在阴极上放电

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得e-)

Ag+>Hg2+>Fe3+>Cu2+>H+(指酸电离的)>Pb2+>Sn2+>Fe2+>Zn2+>Al3+>Mg2+>Na+>Ca2+

B、阳极:阴离子移向阳极并在阳极上放电

阳极若为活性电极时,则电极本身溶解放电;阳极若为惰性电极,则阴离子放电。

阴离子在阳极上的放电顺序(失e-)

S2->I->Br->Cl->OH->NO3->SO42-(等含氧酸根离子)>F-(SO32-/MnO4->OH-)

⑷电极方程式书写:(以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铜为例)阴极: Cu2++2e-=Cu(还原反应)

阳极: 2Cl--2e-=Cl2↑(氧化反应)

总电极方程:CuCl2=Cl2↑+Cu

2、学生练习

请写出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电解质溶液时的电极方程及总方程:

1、电解盐酸溶液

2、电解硫酸溶液

3、电解氯化钠溶液

4、电解硫酸铜溶液(师生总结)

1、电解水型

阴极:4H+ + 4e- === 2H2↑

阳极:4OH- - 4e- === O2↑+ 2H2O 总反应:2H2O 2H2↑ + O2↑

2、电解电解质型

阴极:2H+ + 2e- === H2↑ 阳极:2Cl- - 2e- === Cl2↑ 总反应:HCl= H2↑ + Cl2↑(3)放氢生碱型

阴极:2H+ + 2e- === H2↑ 阳极:2Cl- - 2e- === Cl2↑

总反应:2NaCl + 2H2O = 2NaOH + H2↑ + Cl2↑(4)放氧生酸型

阴极:2Cu2+ + 4e- === 2Cu 阳极:4OH- - 4e- === O2↑ + 2H2O 总反应:2CuSO4 + 2H2O 2Cu + O2↑+ 2H2SO4(小结)

一、电解原理

1、电解:将_______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态物质,在阴极和阳极上引起________反应的过程.2、阳极:与电源_____极相连,发生_________反应。

阴极:与电源_____极相连,发生_________反应。

3、电解池:在外加电源的作用下,将_________转变成___________的装置。

4、电解池组成

5、电解池中的电子移动方向

6、电解池中的离子移动方向

7、电解类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高三复习课,主要以提问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以例题总结规律,并应用对比的方法与原电池进行简单对比,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需要改进的地方:能给学生多留点思考的时间效果会更好。

第五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1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并学会使用句子“Excuse me,where’s ……?”进行问路,并且懂得用这些句子向别人指路“Go straight on. Turn right. Turn left. It’s next to ……”。为了让学生有效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如下的分层教学:

复习本课单词我采用了TPR活动形式,让学生边说边做,复习短语go straight on, turn left, turn right, next to等,这样直观的操练方式,不仅达到了学生操练的目的,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操练。

通过创设情景,再引出Excuse me,where’s ……?的重点句型,让学生生在一个个情景中体会、学习,直至有效的语言输出。同时让学生进行听音画方向和走迷宫等的练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并做书本当中“Find and say”这个题目,一位同学说另外一位同学来指,然后整个学习小组再讨论交流。这样,不但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的知识,从而也锻炼同学们主体性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最后的拓展活动部分,我把教室布置成了一个“城市”,在墙上贴满单词:supermarket, house, school, station等,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进行“pairswork”。学生对此活动极其感兴趣,也很好地把新学的知识现学现用,不觉中达到了教学目标,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与反思2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一定很喜欢听故事吧?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学一个神话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夸父(师板书)

2、指名读,正音。

3、你对夸父有什么了解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4、揭题:夸父追日。

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5、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预设:夸父为什么要追日?

夸父是怎样追日的?

夸父追日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语:

同学们真能干,紧紧抓住追日这个主要内容,提出了3个有价值的问题,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3个问题,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夸父为什么要追日?哪些自然段写了他是怎样追日的?写夸父追到日没有,又是课文的哪个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

2、反馈较对

①夸父为什么要追日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评价

②写夸父怎样追日的是哪个自然段?(2~4自然段)

学习生字:虞渊渭河翰海大泽

伏下身子向前一抛

咕嘟咕嘟颓然手杖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请3位学生分别朗读2、3、4自然段,正音。

③齐读夸父追日的结果,也就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研读追日的原因

过渡语:

我们已经知道了写夸父为什么追日,怎样追日和结果如何的段落。那么,夸父为什么要追日?具体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并用波浪线划出最能概括原因的句子。

1、自由读,找句子

2、指名读---小组读---齐读,你读懂了什么?

3、小结:夸父喜欢光明,喜欢看到神州大地永远充满光明。因此,他要去追赶太阳,抓住太阳,他是多么——了不起啊!

4、指导朗读。

四、研读追日的经过

过渡语:

那么夸父是怎样追日的呢?老师这儿有3个词语,谁来读一读?

1、出示:与日逐走、渴欲得饮、道渴而死。

指名读---齐读

2、这3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词语,读读课文2~4自然段,并且用直线划出哪些句子能读懂这个词语?

3、反馈交流

“与日逐走”

①找句子,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夸父跑得快)

②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像风似的、一眨眼、两千里)

③指导朗读。

④简单说说词义。

“渴欲得饮”

①找句子,读句子,说词义。

②你从哪句话看出夸父很口渴?

③指导朗读。

“道渴而死”

①找句子,读句子。

②理解句子:夸父为什么要到大泽去?但他还没到大泽就……,夸父只能遗憾地……

③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吗?

A、遗憾。夸父还没追到日,就死了。很遗憾!

B、难受、可惜。

C、了不起!夸父为了自己的追求,也为了整个神州大地光明,甘愿用自己的生命来交换。这种执着、这种奉献和牺牲精神让我们为之感叹。(师板书:执着、奉献、牺牲)

五、课外延伸。

1、第二天早晨,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学生续读)

2、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那个追寻光明的人,当你吃着鲜美的桃子,看着茂密的桃树林时,你有什么想对夸父说的呢?

六、考考你

“夸父追日”这个神话故事最早出现在《山海经》里,是这样记载的:“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学了课文之后,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它的含义吗?

课后反思:

《夸父追日》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并围绕课题“追日”质疑,以为什么追、怎么追、追到了没有为切入口,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段落、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再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为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铺设了台阶,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化难为易。

在研读重点句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读自悟,边读边悟,让学生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讲讲你读懂了什么?进行简单的交流,并指导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感受夸父的形象。

在最后“考考你”这一环节,联系最早写夸父追日故事的《山海经》,请学生读读古文,结合课文所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其含义,旨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上一个台阶,学会阅读古文,同时亦是对所学内容的又一次升华。

教学设计与反思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观看录像: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的杂技表演,想看吗?这是少儿电视台龙年春晚的一个顶碗杂技。参加演出的可都是和你们年龄相仿的孩子们。

师:谈谈你的感受。

师: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

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板书:顶碗少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本文一共写了少年几次顶碗表演?失败了几次?

三、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1、作者是怎么评价这场表演的?用书里的一句话回答。

生: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2、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由精彩 成功?不精彩,不成功?让学生展开争论。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 。

3、是什么力量使得少年最终取得了成功呢?

(引导学生体会对老者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

4.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少年心理想些什么?

5、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

四、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师: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了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各抒己见。

总结: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

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课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课后反思:

《顶碗少年》这篇课文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感悟到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由于文章较长,我从“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少年失败了几次,成功了几次?”入手,让学生对人物有初步的感受,同时层层推进让学生抓作者对这次表演的评价“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然后追问学生:“你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吗?是成功的吗?”引发了学生的积极辩论,有同学认为:他不成功,因为他在第二次失败时退缩了,倘若没有老者的鼓励以及宽容,他就没办法完成表演了。倘若日后也遇到类似情况,可是却没有那么幸运再遇到像老者那样宽容的人,那么他将会再次退缩。而有的同学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经历两次失败的少年始终没有放弃,是坚持不懈以及坚强的意志力让他完成了表演。倘若没有面对挫折的坚毅,即使别人再怎么鼓励同样也是失败的,而少年的表演的成功正好说明了他自身就有追求成功的勇气。这个激烈的辩论达到了我的目标。

在学生的争论中,从他们的汇报中我引导学生从“表演者表现”以及“观众反应”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品味表演的不同非凡。以此又顺势温习了“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学生在汇报中能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来体会少年此时的心理活动。少年能够成

功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那位老者的鼓励,因此,我围绕这个“题眼”,发展创造性思维。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少年心理想些什么?学生的回答让我感到惊喜,这也是我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踊跃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感悟不仅仅局限在失败是成功之母,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坚持=成功”这样经典感悟。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课堂上一次激烈的讨论,有时候会给学生一个感悟的契机,而这往往来自于一个一闪念的想法,这些就是课堂具体环境下生成的课堂资源,这无法预测,却是根据学生的反应以及对教学思路适时调整而得的,本节课又一次得到了锤炼。

教学设计与反思4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可能从你出生那一天开始,你周围的人就开始谈论你像谁?谁来告诉大家,你像谁呢?

……

师:看来咱们有很多地方是和父母相像的,这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情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课“我像谁”。

二、人类的遗传现象1.火眼金睛辨父母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小游戏,考考你的观察力。你能根据相貌特征从屏幕下方给屏幕上方的1~4号人物找到各自的亲人吗?

(学生兴致盎然地做起了游戏,并为上方的人物找到了各自的亲人)

师:学科学就需要你们这样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设计意图:游戏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观察对学科学来说是很重要的,同时,教师要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

2.学生讨论分析遗传现象(1)提出问题

师:看来父母和子女在长相上,如眼睛、鼻子、嘴巴、脸型等方面总有一些相似点。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些平时咱们不太注意的细节,有可能和父母也是相似的。谁还知道一些这样的细节?

2)小组合作师:请拿出你的全家福照片或父母的照片,借助镜子,仔细观察,看看你跟父母都有哪些方面相似,把你找的相似点记录下来。先自己独立观察,然后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师:刚才我们交流了自己和父母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都是通过观察就可以看到的外部形态特征。(板书:形态特征)除了这些之外,性格、脾气、能力、血型等内在的生理特性方面有没有相似的地方?(板书:生理特性)孩子和父母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相似的现象,你知道叫什么吗?(板书:遗传)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经历分析、比较、合作、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这一环节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动植物间的遗传现象

1.动植物间的遗传现象

师:遗传现象是人类特有的吗?动植物有没有遗传现象?(教师适时地出示长颈鹿、大熊猫、狮虎兽等动物的图片和西瓜、竹子等植物的图片)

师:无论是人、动物还是植物,都有遗传现象,因此我们说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2.我会推理

师(出示小猫图):请看这幅图片,猫妈妈和它的孩子在快乐地玩耍,观察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你能从遗传的角度猜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的吗?

3.总结概念

师:看来同学们对遗传现象的知识掌握得不错,大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生物的遗传现象吗?

四、生物的变异现象

1.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师: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全部传给后代了吗?你和父母的差异是什么?你和你的兄弟姐妹的差异是什么?刚才的小猫图中,小猫的差异是什么?

师:所以生物本身和后代不是一模一样的,而是有差异的。

2.总结概念

师: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变异。

设计意图:变异这一科学概念不是教师直接塞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的,而是让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对生活现象的理性认识。

五、联系生活,交流利弊

1.提出问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那么遗传和变异对我们都有哪些影响?有利还是有弊?请同学们讨论。

2.自主交流

师:请同学们用实例说明遗传和变异对我们既有利也有弊。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交流讨论遗传和变异对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六、拓展活动

师:关于遗传和变异,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学生回答)

师:看来大家的问题还真不少,同学们课下可以选择一项你感兴趣的知识作为课外研究内容,记得要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收获啊!

设计意图: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因此,教师把科学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课后继续研究,能让科学探究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教学设计与反思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大部分表现劳动人民纯洁、朴实、健康的思想感情。而《关雎》则是《诗经》中较为优秀的爱情篇章。那么在教学《关雎》的时候,我们究竟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这是我师傅在上完课之后问我的一个问题,当时这个问题掷地有声,重重地砸在我心里。我发现我不知道怎么去回答,脑袋里一片空白。现在静下心来细细地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教给学生以下几点。

1、赏古韵。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让学生明白诗歌的内涵,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像《关雎》这首诗,它在韵律上有这样几个特点:①双声叠韵。如窈窕、辗转等词。②重章叠句。这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各章句法基本相似,只是在中间更换少数几个词语,达到回环往复的作用。③两两停顿。《关雎》每句四字,两两停顿。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感。

所以在带领学生读这首诗歌的时候,教师要带领学生体会这首诗歌的韵律特点,要让他们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同时还告诉学生朗读这首诗歌的一些方法。比如在读两两停顿的时候,中间要做到气断声延,声音要稍微延长点。关关—雎鸠。也可以让一个学生范读,其他同学点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体会评价诗歌朗读。

2、体会情感。古语有云:诗言情,诗言志。在诗歌精炼的语言背后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所以在教学诗歌的时候带领学生体会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在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就犯了一个错误,没有依据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赏析君子和淑女这两个人物上,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两个人物贴上了固定性的标签。当学生的回答超出这个框架范围的时候,我就想方设法把学生拉回了自己设定的框架。其实诗歌贵在它的多义性,贵在它所展现的一种朦胧之美。像我这样过于强调诗歌的形象性,等于是把诗歌给上死了。

教学诗歌要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那教师应该如何带领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呢?我认为还是借助语言这个载体,通过品味里面的语言来带领学生体会情感。但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这个方法应该是多变的,这样可以避免课堂的单调。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①图画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以让学生根据某一句诗或某一节诗给课文添加插图。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平台,同时又丰富了学生对这句诗或这节诗的理解。②改写法。让学生将诗歌改写成散文,从而将自己的理解寓于散文之中,在改写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情感。③换词法。这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换词比较,体会诗歌中某个词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

3、了解诗歌本身的特点。诗歌虽然有共同的一些特点,但每一首诗歌都有它自己的一些特性。同样是《诗经》当中以爱情为主题的优秀诗歌,《关雎》和《蒹葭》的特点就不一样。《关雎》比较大胆直白,比较质朴;《蒹葭》则比较含蓄朦胧。所以我们在教学诗歌的时候,应该让学生体会这首诗歌本身的特点。《关雎》这首诗选自《诗经·周南》,是周南这个地方的民谣,这首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直白通俗,表现得是劳动人民纯洁、朴实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这首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情感。但体会情感的过程不应该教师直接讲述给学生,而应该渗透在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和引导性语言中,从而将课堂教学内容引向深入。比如在导入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现在的一些民歌导入,让学生体会民歌的特点,这样既为接下去的教学作了铺垫,又渗透了一些民歌的相关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

以上是我在两堂课后对《关雎》这篇课文的一些的理解和感悟。虽然有些理解不一定正确,但我毕竟用心思考过了。我相信只要坚持,只要多思,我能够走得更远。

教学设计与反思6

教学目标:

1.读出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

2.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3.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

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和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教学难点:

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渲染:

课前播放绍兴社戏的投影片,循环播放,配上一段江南社戏的乐曲,教师简要解说。

(设计目的:引领学生感受江南社戏的内容,为下面的文化之旅做好铺垫。)

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我将和你们共同进行一次文化之旅,作为本次行程的导游,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请看:这是一座戏台,在江南这种建筑司空见惯,但惟有这座戏台与众不同,它因中国一代文豪鲁迅的一部作品《社戏》而闻名。这座戏台上到底上演了一出怎样的社戏呢?鲁迅又生发了怎样的感时情怀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历久弥漫着书香的小说《社戏》。

环节一:读与感

1.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社戏》的主要内容吗?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对课文的了解,以便安排下一环节读文章的时间,并鼓励学生学会预习。

2.文章描写了一件看社戏的故事,你觉得那出社戏好看吗?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能证明这出戏不好看的句子或词语。

既然这出戏如此不好看,文章的结尾是怎样写的?

(设计目的:从“不好”与“好”的反差,抓住一个问题切入点——即文章的结尾,从而突破全篇的解读。)

环节二:赏与评(完成目标二“品出美”)

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请为他们起一个绰号,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示之以法:可从人物的相貌、性格、身份、职业等方面思考。

设计目的:引领学生进行人物性格的分析,赏析人物性格的纯朴和善良之美,换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水浒传》起绰号的方式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并让六大小组之间采用评比的方式,评比三个智多星。最后归结到小说塑造鲜活人物的方法——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

环节三:品与析(完成目标一“读出味”)

找出文章中景物描写的段落,读出景物之美,景中之美。

(设计目的:引领学生用朗读的方式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并学会用“轻、重、快、慢”的方式朗读)

环节四:辨与思(完成目标三“悟出情”)

你认为还原后的小说《社戏》一文除了表达对故乡纯朴民风和优美景色的怀念,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设计目的: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突破,扩大学生的视野,认识鲁迅的两部代表作《朝花夕拾》和《呐喊》的区别,同时穿插背景材料补充,认识那时鲁迅的内心世界

课堂留白:三分钟让学生的思维沉静下来,思想沉淀下来,整理本节课的收获,包括情感和知识两个层面。

(设计目的:不要让学生在激情澎湃中戛然收尾,一定让学生跃动的心灵在课堂尾声时安静下来,让各种收获慢慢沉淀,三分钟让学生梳理自己的情感和收获,带着沉沉甸甸的收获或者一种探寻的好奇走出课堂,探索课堂以外的语文)

结束语:

走进社戏,我们看到了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走出社戏,引起我们不绝的心灵回想。本次文化之旅即将结束,不知道你看过这个戏台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感受,戏台两侧的这幅对联或许能代表我们此时共同的感受:千米画卷有社戏,万般风骨存呐喊。

环节五:谢谢各位的参与,课下请大家自行浏览《朝花夕拾》和《呐喊》两部作品带来的无限风光。

设计目的:课堂永远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点,真正的语文在课堂以外,所以每篇文章一定要了解当时作者的写作初衷,并要与今天的生活共撞和共鸣,同时一定引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历史,更要走向未来

附:《社戏》预习提纲

教学设计与反思7

【教学目标】

1、会写“乞”等四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导,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关于神话、民间传说的故事图片,学生猜故事。

2、师小结:看来同学们了解不少民间故事呀!民间故事往往能表达人们美好的心愿,今天咱们要学习的29课《古诗两首》就和民间故事有关,我们先学第一首《乞巧》。

3、师板书课题,正音。(两个字都是三声,在读时,第一个字要变成二声。)师教读,生跟读两遍。

4、师:这个“乞”字和那个字长得像?(生汇报,师板书“气、吃”)比较不同之处,引导生书写“乞”字。

5、简介诗人。师:这首诗是谁写的?你对诗人林杰有哪些了解?(生汇报资料,师出示课件补充。)

二、初步诵读,感知诗境美。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多读几遍,直到把诗句读通顺为止。

2、指名读,师评价。

3、借助形声字识记规律,区别辨认“霄、宵”

师: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你们发现了吗?(出示课件“宵、霄”)它们除了读音相同外,还有什么相同之处?(字的下半部分都是“肖”)“宵”是夜晚的意思。诗中“今宵”是什么意思?是哪一天的夜晚?七夕节是哪一天?你是怎么知道的?“霄”是天空的意思,“碧霄”是什么意思?(深蓝色的天空)

4、指导书写“霄”:这个字是我们要求会写的生字,书写时注意写得上宽下窄。(出示课件)生练写。

5、师生合作读诗句。第一遍:学生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第二遍: 老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

6、齐读。让我们一起有节奏的读读这首诗。

7、学生自己有节奏的读一读。

三、互助品读,感受诗情美。

1、阅读资料袋,了解七夕节的风俗。

师过渡: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诗的味道。让我们先来看看课后资料袋,自由读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评价。

3、学生默读这首诗,借助资料袋,边读边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学习第一、二行诗】

1、指名读第一、二句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说)

2、你们知道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故事吗?(指名生讲故事)

3、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听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4、师引读:是啊,虽然历经磨难,但每年的七夕节,牛郎都会带着一双儿女来见织女,那是多么激动的时刻呀! 生接读(诗一、二句) 是啊,虽然历经磨难,但每年的七夕节,一家人都会在鹊桥上团聚,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呀!生再读。

5、谁能试着背一背这两行诗。(指名背、男女生背)

6、拓展延伸,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师生齐读)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今日人间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

【学习第三、四行诗】

1、师接背三、四行诗句。听了老师的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汇报感受)

预设一:热闹的画面。

①师追问:从哪个词感受到热闹?(家家、尽、几万条)

②师:是呀,家家户户的姑娘们对着月亮穿针,穿完了几万条红线,几万条还可以怎么说?(数不尽、成千上万??)

③指名读,读出感受。

预设二:学生说出了三、四行的诗意。

①师述:是呀,大树下姑娘们在对着月亮穿针,庭院里姑娘们在对着月亮穿针,姑娘们还在哪?(生补充)王家的姑娘在对着月亮穿针,李家的姑娘在对着月亮穿针,还有谁家的姑娘?(生补充)家家户户的姑娘们对着月亮穿针,这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呀?(热闹、高兴、喜庆、团聚??)

②同上

2、师问:为什么家家户户的姑娘们在七夕节的晚上,都对着月亮穿针?(生自由回答)

3、师小结:她们都想乞求心灵手巧,乞求自己有个幸福的生活。师指读题目“乞巧”,相机进行理解。

4、师述:据说织女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锦缎,织的花朵,白如雪,红如火,引来蜜蜂和蝴蝶;织的小鸟活灵活现,孩子们看见就想去捉它。在古代女子们针线活做得好,那可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情。

5、引读:所以姑娘们为了自己幸福的生活都在七夕节的晚上比着赛着穿红线,这正是——(女生读三、四句诗);她们都期盼着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于是——(男生读三、四句诗)

6、试着背背第三、四行诗

7、拓展延伸,感知乞巧节盛况

师: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道:(课件)

民间《乞巧歌》中也这样唱到(课件)

8、随着时间的推移,乞巧节不仅仅寄托着女子们乞求心灵手巧的心愿,还寄托着更多美好的愿望,让我们仰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许下美好的心愿吧。(生自由说)

9、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心愿再来读读这首诗。(配乐齐读)

10、试着背诵全诗。(指名背、同桌背、男女生比赛背)

11、师小结:乞巧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乞巧》就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几首这样的诗。(出示课件:《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师生齐读。

板书设计:

29、乞巧

幸福!

穿

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组《古诗两首》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时,我注重抓住古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引导学生走进与乞巧相关的一个家喻户晓神话传说“牵牛织女渡河桥”,体会它千古传颂的魅力,然后一步一步深入孩子们的内心,感受七夕乞巧节的盛况,品味对幸福的向往之情。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情境,使品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碰撞。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倡导个性化教学,诗画互为补充,在体验感悟、入境动情的品茗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设计与反思8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二、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三、教学难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六个复韵母、五个整体认读音节和三个三拼音节。

2、激趣导入:开学到现在,小朋友们在拼音王国里认识了许多“拼音朋友”,也学会了不少汉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现在,让我们向汉字王国出发吧!

(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1、看图说话。(示插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

2、揭示课题:有一首古时候的童谣,说的就是这幅画,板书课题。

3、指名读课题:谁能读课题,你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

4、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三)、图文结合,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说说图上的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并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3、教师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

(四)、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出会读的字和不会读的字,同桌互帮互学。

3、全班交流:在这篇课文里,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表扬能自主识字的同学)

4、教学生字。

(1)读一读。

出示12个生字(带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重点引导学生读准“四、十、三”。变序抽取12张生字卡(带拼音),开火车读,比赛读。

(2)摆一摆。

人人动手,把12张生字卡分成两类摆一摆。小组交流:说说为什么这么摆。(“一”至“十”是数字,“去”与“里”不是)全班交流。出示四行五列的方格(课文的格式),请小朋友把12个“生字朋友”送回自己的“座位”(即把每一张字卡分别贴到相应的方格里)。

(五)、朗读感悟:

1、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个人自由读,同桌互相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把课文读得有感情、有韵律。

(1)小山村的景色真美,谁来当当图中的小朋友,读读课文,告诉大家自己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你最喜欢图中的什么景物?

(2)找好朋友互相读读听听,互相正音。

(3)男女生竞赛读。课间活动:全班表演唱《数鸭子》。

(六)、认识田字格,指导书写“一”:

1、认识田字格。

(1)谈话: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了四线三格是拼音的家,那生字的家在哪儿呢?(出示田字格)这就是生字的家。

(2)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小格。

(3)拍手读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2、指导书写“一”。

(1)教师介绍笔画名称“横”,范写“一”,边写边讲述书写要领:起笔稍重,向右行笔要果断,稍上斜,收笔梢顿。

(2)学生描一个、写一个,教师巡视;讲述后,学生继续练写。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会认12个生字。

六、板书设计:

四、十、三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巩固生字:

1、我会认。

(1)变序抽取字卡,学生自由读。

(2)做找朋友游戏。出示插图二(图上的汉字数字暂不写)。游戏说明:老师随意点图画,说“我的朋友在哪里”,学生要迅速举起手中相对应的字卡,并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教师相机贴上数字卡。

2、我会记。

(1)小组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辨析“几、九”“云、去”“人、入”来记住“九”“去”“八”。

3、我会用。

(1)摘果子说词语或句子。

出示梨树图(上面挂着12个梨子,每个梨子后面有一个字)。

指名摘果子。摘到果子后,领大家正确地把生字读两遍,并把这个字所在的

诗句读一遍。

(2)选生字卡填空。

黑板上出示六朵花、三条鱼、两个苹果、一块田、九本书等图片,图片下为相应的词语填空题。

指名选卡片填空,并带大家齐读。

3、交流: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地方用上这一课的生字?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两遍。

2、限时背诵课文:给五分钟时间,学生各自试着把课文背诵下来。

3、借助插图背诵课文。

4、自由配上动作背诵课文:指名背诵,小组齐背,全班齐背。

(三)、指导书写“二、三”:

1、观察课本中田字格里的字。

2、说一说: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横的长短变化及其在田字格里位置变化这两方面来说)

3、教师示范写“二、三”,边写边讲述书写要领。

4、学生分别描一个、写一个,写完后与示范字对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讲评:讲评后,学生继续练写。

(四)、课堂练习:

1、试背课文。

2、读一读,说一说,连一连。

12345678910

四十六一三九八二五七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并背诵。

六、板书设计:

黑板上出示六朵花、三条鱼、两个苹果、一块田、九本书等图片

七、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 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竖心旁。

2、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汉字的信心。

3、诵读儿歌,培养语感,积累词语。

教学重难点:

学会9 个生字,正确书写以及有感情地诵读儿歌是本课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是教学难点。

养成教育训练点:

乐于倾听、仔细观察、认真写好铅笔字。

教学具准备:

用卡通图加以修饰的转盘;课文插图;音乐。

教学资源:

教师教学用书、备课手册等。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一开始,可用《识字4 》的谜语导入,教师可先叙述谜语:“ 有马能行千里,有土能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水能养鱼虾。” 对于这个谜语学生耳熟能详,既复习了旧知,又引入新课。

2、导入。

复习了《识字4 》的谜语后,教师可直接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和《识字4 》同类的形声字。” (板书课题:识字8 )

二、创设情境,转盘演示,识字、识词。

运用转盘识字、识词,是本课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学得很轻松、愉快,教师课前可先在转盘上稍加修饰。在“ 青” 字和“ 三点水、日、目、言字旁、竖心旁、虫” 下衬上小孩子喜爱的卡通图,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

1、教师扶,教学“ 清” 字。

教师演示转盘,指着“ 青” 字,配上轻柔的音乐讲述故事:有个小朋友叫小“ 青” 。有一天,他呆在家里很寂寞,想出去找朋友。他找呀找呀,(师转动转盘)路上碰到了“ 三点水” ,小“ 青” 说:“ 三点水,咱们做个好朋友吧?”“ 三点水” 说:“ 好呀。” 于是,他们手拉着手,变成了“ 清” , (师板书:清) “ 清” 说:“ 你们知道吗?我是最干净的,因为有了‘ 三点水’ 可把东西洗得干干净净,非常清洁。” (板书:清洁) 通过这种故事情境法,学生学习兴趣高,又易于掌握新字、新词。

2、教师放,学生学习“ 晴、睛、请、情、蜻” 。

这几个生字在结构上和“ 清” 有相似之处,所以在学习这五个形声字时,教师在原来扶的基础上,充分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按上面学习“ 清” 的方法自编“ 青” 和“ 日、目、言字旁、竖心旁、虫” 交朋友的故事,故事编得好坏不要紧,只要让学生在故事中相机学习到“ 晴天、眼睛、请坐、事情、蜻蜓” 等词和“ 事、洁、眼、蜓” 这4 个字,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说话练习。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体现了教师的扶放结合,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想象能力、说话能力。同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借助偏旁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并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教师无需多作讲解,只要稍加点拨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巩固所学的字词。

通过转盘讲故事识字、识词后,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识字8 》的新字、新词,这是,教师就可以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来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字词。如读法有:开火车读、指名读、领读、齐读、打乱顺序读…… 还可加入一些小游戏,如:考考你、摘苹果、贴书皮等。

4、指导书写:在学生充分掌握字音、字形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三、布置作业。

1、描红、临写生字词。

2、认读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故事延续,学习儿歌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小朋友对创设的故事情境很感兴趣,所以在教学儿歌时,可先把故事延续下去,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一、出儿歌。

教师叙述:小“ 青“ 交上好朋友” 清、晴、睛、请、情、蜻“ 后,可高兴了。有一天,天气很好,他约了他的好朋友们一起去郊游,看,郊外的风景多好呀,他们看到了什么呢?(出示课文的插图)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学生充分的练习说话的时间, 并对说得好的小朋友予以肯定,哪怕是一个优美的词、一句优美的话都可以。待学生练习说话以后,教师可继续延续故事: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象,7 个好朋友忍不住唱了起来。(出示儿歌:天气晴,池水清,小蜻蜓,大眼睛,飞来飞去捉蚊虫)

二、诵读儿歌。

诵读儿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抓住重点词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师生共同加以评价。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多样, 在评价过程中抓住时机向学生渗透保护益虫的思想,让学生读出事物的特点,读出儿童的情趣来。 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配上音乐加以背诵,还可以让小朋友边背诵边自由地加上动作。

三、分析字形,练习书写。

学重点指导“ 坐、事“ 的字形和书写规则,然后进行描红、仿影与临写。

四、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为了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形声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设计如下练习。

第1 题:找朋友(连线)

qing qing qing qing jing

晴 情 清 请 蜻 睛

第2 题:按课文填空:

天气_____________ ,池水_____________ 。

小蜻蜓,大_____________ 。

飞来飞去____________ 蚊虫。

板书设计:

识字8

(晴天)晴 清(清洁)

日字旁 三点水

(眼睛)睛—— 目—— 青—— 虫—— 蜻(蜻蜓)

言字旁 竖心旁

请 情

(请坐) (事情)

教学反思:

有了《识字4 》猜字谜的基础,学生学习这一课非常轻松,利用教具演示,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探索学习,自己发现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特别是放手让学生自己编故事这一环节,孩子们兴致非常高,编的'故事既有趣又理解了字义。插图艺术化地展现了儿歌的内容,帮助了学生理解儿歌。

教学设计与反思10

教材分析

本课运用游戏的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还注重了学生的自我展示、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团结创新等方法的运用,对激发学生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游戏中蕴涵着的激励竞争,对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良好品质具有积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活泼,天性好动,模仿力强,好奇心强,勇于表现自我,因此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直观示范法,多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专利法的趣味性、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学生乐于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勇于展示自我。

2、初步掌握侧身投掷的方法,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勇于创新、遵守纪律、公平竞争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技术技能:1、重点:肩上屈肘,背后过肩; 2、难点:背后过肩,出手迅速。

情感态度:1、积极参与,友好合作,心情愉快;2、难点:勇于表现,合作互助。

教学过程

(一)收心热身,激趣导入

1、课的常规。

2、导入反应练习的游戏“天、地、球”。

3、导入热身激趣游戏“抓尾巴”“踩尾巴”“炒黄豆”。

设计意图:1、使学生的肢体充分活动。

2、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展示自己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掌握技能阶段

1、引导学生把绳子做成“石头”做抛接练习,鼓励学生做出多种抛接练习。

2、引导学生做掷远练习(自由练习)

3、老师巡视,在这一过程中去发现已经会侧身投掷的或者初步掌握侧身投掷的同学表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总结出侧身投掷的动作要领:侧身转体、蹬地、挥臂。

4、引导学生徒手练习,老师示范。

5、引导学生小组练习,互相指导。

6、小组比赛,推荐优秀选手代表本组比赛。表扬优秀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勇于超越他们。

7、小组练习努力超越。

设计意图:1、体会身体的协调配合;

2、挖掘自身的创造力;

3、提高自我表现的能力;

4、通过探究、自主练习初步学会侧身投掷的技术。

(三)巩固练习、拓展能力阶段

1、肯定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投掷计分比赛。

2、学生总结比赛结果,表扬优秀,鼓励落后的。

设计意图:1、能够自然协调的投掷。

2、培养遵守公平竞争的习惯。

3、体验成功与失败。

(四)稳定情绪、放松心情阶段

1、随音乐师身同做表情歌舞。

2、引导学生做“大肚皮、小肚皮”的游戏。

3、说说自己的收获和需要努力的地方,说说别人的优点。

4、老师总结。师生再见。

教学设计与反思11

教学内容:

第48~49页例题,:“想想做做”地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探索和合作交流“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一部分:初步感知规律(2分钟)

1、出示图,你能猜猜接下来老师会放什么吗?

2、你们都是这么想的吗?咦,猜得真准,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这是一个隔一个摆的,象这样的一个隔着一

个排列,我们叫它“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间隔排列”这种情况中的规律。

第二部分:发现规律(8分钟)

1、看图,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出间隔排列的事物吗?把你的发现轻声地说给同桌听听。

2、谁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学生说时,教师板书)

3、你能在图中找出间隔排列的事物吗?

兔子和蘑菇是不是间隔排列呢?

师边指图形边请学生齐说“兔子、蘑菇、兔子、蘑菇……”

兔子和蘑菇是间隔排列,从兔子开始排,中间隔着蘑菇,一直排到兔子结束。(板书:兔子蘑菇)

数一数,兔子有几只?蘑菇有几个?(师补充板书)

4、兔子排在队伍的两端,我们就把它叫两端物体。(板书:两端物体)

蘑菇排在兔子的中间,我们就把排在中间的物体叫做“中间物体”(板书:中间物体)

5、除了兔子和蘑菇,还有其他也是这样间隔排列的吗?(板书:夹子手帕;树桩篱笆)

6、数数各有多少个?(师板书)

7、总结规律。

师:观察一下这4组事物,有没有一定的规律。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一说

排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板书:两端比中间多1)

两端的物体相同(板书)

(3)师:噢,原来这四组事物都是间隔排列,两端相同,而且排在两端的事物都比中间的多1,反过来,中间的都比两端的少1。

8、一开始的小棒和圆片是不是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呢?

继续摆小棒和圆片,数一数是否符合刚才找到的规律,如果这里有10根小棒,该有多少圆片?如果这里有15个圆片,该有多少根小棒呢?

第三部分:运用规律(25分钟)

寻找到规律还不够,关键是我们要学会用规律解决问题。

1、先来一个简单的,5个8相加,要用几个加号?

2、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3、①小东用30张纸订成一本本子,从头数起,每两张纸之间夹一片树叶,这本本子内一共可以放进多少片树叶?

②明明用同样的方法夹树叶,用了99片树叶,那么明明这本本子有多少页?

4、(1)学校一条大路的一边共插了20面彩旗。如果每两面彩旗之间放一盆花,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2)如果使每两盆花之间有一面彩旗,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5、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如果需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提醒:要注意两端物体是什么,中间物体又是什么?

6、(1)河堤的一边栽了8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指名口答。

(2)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8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①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不同?(重点突出“圆形”、“一周”、“一边”)

师:噢,原来刚才是在一条直线上栽柳树和桃树,而现在是在圆形池塘的周围栽柳树和桃树。

可能的结果:7棵、8棵、9棵

②师:这3个结果到底哪个正确呢?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因为在这个游戏中有个小秘密,你如果找到了这个秘密,也许就能知道这道题的正确结果了,比一比,谁能先找到这个秘密。

※排队游戏。

①请4名男同学上来排成一排,想一想,每2个男同学中间站1个女同学,应该叫几个女同学上来?(3个)

②请3个女同学上来站成一排,问:这样排符合我们今天所讲的规律吗?

现在,请这7名同学手拉手围成一圈,看一看,这样排符合我们所讲的规律吗?

该怎么办?(下去一个男生或上来一个女生)

数一数,男生和女生的个数,你有什么发现?(围成一圈的时候男女生人数相等了)

师:现在你知道这道题的结果了吗?

7、摆花题

①8盆红花摆成了1个正方形,在每2盆红花之间放1盆黄花,应该放几盆黄花?

②8盆红花摆成了1个三角形,在每2盆红花之间放1盆黄花,应该放几盆黄花?

③你有什么发现?

生:如果两种事物围起来的话,不管围的是什么图形,他们的数量是同样多的。

这是间隔排列的第二种情况,首尾相连时,

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同的。(板书)

8、拓展题(备用)

任意任意拿几根小棒和圆片间隔排列,并且两端物体相同,摆成一排。

(1)两端都摆小棒,摆了20根小棒,圆片应摆几个?

(2)两端都摆小棒,摆了50个圆片,小棒应摆几根?

(3)两端物体相同,摆了7根小棒,圆片可能摆了几个?

6个,小棒和圆片间隔排列,两端都摆小棒,小棒比圆片多1。

8个,小棒和圆片间隔排列,两端都摆圆片,圆片比小棒多1。

第四部分: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找一找,看一看,发现了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同学们表现得都很棒。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只要大家平时多观察,多动脑,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更多的规律,希望大家做个有心人。

第五部分:课堂作业(5分钟)

完成《一课一练》第37页。

课后作业题:

小小设计师:运用今天学到的规律设计一幅漂亮的图案来。

教后反思:

“找规律”是新课标实验教材的新增内容之一,它蕴含着深刻的教学思想,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基础知识之一。这部分内容原本是数学竞赛植树问题中的内容,一共有四种类型:(1)一端植的;(2)两端植的;(3)两端都不植的;(4)首尾相连的。现在把这部分内容摆在了课堂教学中,这是一个比较难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从给定的事物中发现蕴含的简单规律,然后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的重难点就是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课从摆小棒和圆片入手,让学生猜测其中有何规律,揭示这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间隔排列”,然后把间隔排列分成两类,一是两端相同时的间隔排列,二是首尾相连时的间隔排列。第一类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自己的除规律,两端的事物比中间的事物多1。这其中练习题的第二题我是把它归到这一类的,因为这可以把木料段看成是两端事物,锯口看成是中间事物,这样还是满足刚才的规律的。至于第二个类型的题目是在习题中才出现的,我是想通过题目的相互比较,游戏的实际演示,学生会得出不管是什么形状,只要是围成封闭图形并且是间隔排列,那么两种事物的数量是相同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设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原因有二,一是课堂上前半部分练习的题量稍稍多了点,占用了一部分的时间,二是课堂上提问的都是班级中的学习有点困难的学生,拖了一点时间,导致了第二种类型的题目讲得不够到位,有点草草收场的味道,于试教时的情况绝然不同,试教时不仅是把课堂内容全部完成,并且还把《一课一练》上相关的习题完成。这也就说明课堂的应变能力还得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设计与反思12

一、教材分析

《找拱形》是“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第二部分内容,是在研究物体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后,所单独研究的一种形状。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拱形,并初步了解了拱形特点之后,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拱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而设计的一节。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更多地接触和认识生活中的拱形或类似拱形(圆顶形、球形)的弧形的物体和拱形物体的作用。并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一节课的难度不大,但内容不少,把握详略,注意理清思路是上课成功和关键。

二、教学重点是拱形的特点及应用。难点寻找并描述饮料瓶形状结构特点。

本课的探究活动有三个,一是在观察感受乒乓球的厚薄、软硬后,用半球来承担压力,认识圆顶形物体的抗压能力;二是通过挤压整个乒乓球,感受球形物体的承压能力。用这两个活动有两个目的:认识类似拱形物体的承压能力大,并引入对它们且有这一特点的原因进行分析。三是观察塑料瓶结构特点,合理分析这些结构包含的科学道理。感受科学的应用无处不在。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对拱形应当有比较深的认识,对的观察物品和表达特点应该可以较好完成。简单探究活动的方法和过程也应当能比较顺利完成,具备了初步探究活动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按说,这一节的难度不大。

四、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本节课的设想是利用两个探究活动,有逐步认识拱形和类似拱形的弧形物体的特点。帮助学生分析原因,了解拱形与圆顶形、球形之间的联系。再利用一个观察活动,进一步了解拱形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从而感受科学的巨大力量。在基础知识准备之后,让学生观察塑料瓶结构,并描述其特点,加深知识认识,体会知识的应用。最后,利用多媒体图片、学生的生活经验总结拱形在人体、其它生物体中的存在和作用,巩固对知识的认识。

2、学法

(1)通过探究活动感知拱形与圆顶形、球形之间的联系,利用观察到的实物或已有的知识积累认识拱形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分析弧形物体能很好承重的原因。

五、教学流程

1,复习引入,复习拱形的特点后,出示一些类似拱形的建筑物图片,发现它们与拱形的异同,引入对球形和圆顶形的实验与分析。因此,教学中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结构,引入圆顶形和球形物体的认识。然后,通过两个探究活动:半球形的乒乓球和整个乒乓球的承压能力的实验,认识拱形组合的弧形物体承压能力很大。进而帮助学生分析弧形物体能很好承重的原因。

2,探究活动,利用对半球形的乒乓球和整个乒乓球的承压能力的实验,认识弧形物体承压能力很大。帮助学生分析原因,达到认识拱形与圆顶形、球形之间的联系的目的。在此,给学生提示:圆顶形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拱形的组合,且不产生外推力。球形中最坚固的形状。

3,认识了解拱形的具体应用。先通过一个观察、描述活动让学生认识塑料瓶结构、特点,加深对知识认识,体会知识的应用。

4,利用直观的图片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总结 :拱形在人体、其它生物体中的存在和作用,巩固对知识的认识。

5,小结本节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交流补充,做到学有所获。

六、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上结束后,我仔细琢磨多次,主要成功之处是:教学流程是清晰的,把握了重点,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科学知识的应用也产生了较深刻的印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的教学理念得到落实。 有待改进的地方是:

1,过高估计了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如观察塑料瓶的结构特点并描述出来,这一环节出乎意料的尴尬,许多学生不会或根本不去观察,这也是平时学习习惯训练方面的不足。

2,学生活动和学习的思路是模糊的,不明确目标,只是被动地去做、去学。

3,课堂激情不高,专心投入的人不多,后半节学生的激情才有所改变,导致教学时间有些紧张。

4,由于方法和器材原因,实验效果不好,部分学生对圆顶形和球形特点认识仍然比较模糊。

教学设计与反思13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了一个有关玄奘于成名前,在师父的指导下,坚持在高僧济济的法门寺苦心潜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的帮事。说明“一个人的成才是离开社会的。就像一棵树,不能远离森林。“本文结构简单。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玄奘远离森林;第二部分写玄奘在师父的指导下,决心留下法门寺。第三部分,玄奘终成名僧,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对两处松树的描写和议论中揣摩所包含的意思。

2、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通过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对两处松树的描写和议论中揣摩所包含的意思。

2、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通过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小黑板

教学理念:

本文是一个传说,又是一个故事,作者通过这个小故事说明的一个含义深刻的道理。所以,我先让学生讲故事,再由问题引领,带任务学习。从中体会作者借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再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到一个做人的深刻道理。

教学程序:

一、生活常识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谁能告诉我《西游记》的主人公是谁?那在这些人中,有一位锲而不舍的取经人是谁?唐僧的生活原形人物就是玄奘。本文讲的就是他在成名前是否留在法门寺的一个故事。想听吗?板书课题:生命的林子。

二、整体感知,讲述故事。

1、学生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书上作批注,为稍后的讲故事做好准备。

2、个别学生生动的讲故事。

三、读文、悟意。

1、问题引领,出示小黑板:

(1)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

(2)玄奘最后为什么又留了下来?

(3)老方丈用的什么方法?

(4)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5)你最欣赏课文的哪些语句?

2、自学。在书上作批注。

3、交流收获。

(1)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①法门寺“香客如流”,“法事应酬太繁”,难得“静思养神,潜心修身”。②“感到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谈经论道却是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他想到一个安静的地方,静心学习,尽快成才。

(2)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不是很草率的?你从哪能词可以看出来。我们把这个句子带着感情读读,好吗?

(3)玄奘最后为什么又留了下来?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个别学生读第8自然段。)

(4)老方丈用的什么方法?在第几自然段?(个别学生读第5、6、7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两个问题: ①老方丈问玄奘愿做烛火还是太阳的用意在哪儿?②老方丈是怎么劝说的?

(5)在这儿老方丈的用的方法是什么?(作比较,打比方)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齐读最后一段。(一个人的成才是离开社会的。就像一棵树,不能远离森林。)人由此你想到了哪句名言或警句?请批在书上。

(6)为什么离不开社会?(竞争!)你又想到哪句格言警句?请批书上。

(7)练习用打比方说明一种道理的方法说话。

四、感情朗读,总结全文。

1、有感地朗读全文。

(1)说说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你认为读好本文的重点是哪些语句?

(2)练习有感情读好自己认为重点的句子。

(3)有感情地读好全文。

2、同学们,我们要想向唐僧一样出人头地,就要把自己放在社会中去接受竞争,让自己也像文中的松树一样为了得到一点阳光而奋力向上拔。于是:“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让我们牢记这两句名言吧!出示小黑板:

A、天生我材必有用。B、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

五、巩固延伸,布置作业。

出示小黑板(硕果累累):

(1)我想积累这些词句:

(2)我明白了一些做人的处理:

(3)我想续写《生命的林子》。

(4)我知道题目为什么叫《生命的林子》了。

选三个给自己的学习伙伴说说。

板书设计:

生命的林子

山野小寺 玄奘 法门寺

两三棵树 松树 松林 竞争 成才

我们 社会

教学设计与反思14

语文s版第八册第七课走进丽江。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的是我国云南丽江古城的奇特风貌以及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课文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介绍丽江。

重点让学生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激发阅读动机

几幅画面,激起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浓厚兴趣。为整课教学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二.强化初读感知

强化初读,就是一开始就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然后引导学生去跟文本从容对话。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强化初读,就能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要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画出最能体现古城及自然景观神奇而美丽的句子。圈圈画画是留下读书时思考的痕迹。”然后让学生各自去阅读这一段。学生一边轻声诵读,一边圈圈画画,读得非常认真。

三.读中感悟品味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是多么重要。即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趣,由读生情。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美景的情感,从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四.语言文字训练

训练学生如何把一处景物说详细,模仿课文的写法,运用打比方,列数据的写作方法。这也是一处片段描写。主要是针对四年级学生写作方法的一个指导。

五、第三课时

感受夜晚古城的美,体会景物不同时间的美,进行片段描写。

六、不足之处

碎话较多,指导学生读书不够到位,读书的时间还不够,说话训练这方面指导还不够。

教学设计与反思15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课文。

2、情感目标: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今天是什么节日?(中秋节)你准备怎么过呢?

老师送大家一首歌,听完后把你听得感受给大家说一说.

请你带着这种感觉把课文读一遍.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吧。

二、品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2.、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全班交流。

教师随机点拨: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3.整体回顾

《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4.小结

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小路上,妈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下,奶奶教小孙孙数天上的星星……

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

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写在采蜜集上。

教学反思:

我们的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生活有怎样的色彩,语文就有怎样的色彩;生活有什么滋味,语文就有什么滋味。怎样 “联系生活感受 促进文本感悟”,我就这节课的几个片段进行自我反思。

一、想象画面,激发感悟。

《走月亮》这篇文章为读者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梦、如画的画卷,例如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时,我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调动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我问:“你读这句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由文本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老师,我看到柔和的月光洒在溪面上,溪面是一闪一闪的!”“老师,我看到了一条瘦长瘦长的小溪,溪面上银波荡漾;我听到了小溪欢乐的歌声;我闻到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山草和野花的清香!”……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了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

二、创设情境,驱动感悟。

《走月亮》一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母女俩之间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在感悟“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闻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学生立刻回想起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学生仿佛回到了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学生此时是激动的,情感是高涨的,学生读得是那样动情,那样幸福。学生已经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的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就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

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生活,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下载教学设计与反思-how many do you want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设计与反思-how many do you want.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上好一节课是我们老师的心愿,让教学过程之旅常新,让教学理论之树常绿,是我们当老师的追求。那么在英语课上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何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如何使创新的火花不时被点......

    教学设计与反思(大全)

    中学化学研修日志张江镇中学:刘阳网上学习已经有几个月了。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感想。 众所周知,备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设计与反思

    外研版(三年级起)小学英语第二册 Module9 Unit 2 She goes to school by bike.教学设计与反思 肖文荣 教材分析: 本课是外研版英语(三年级起始)第二册第九模块第二单元,本单元的......

    教学设计与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李国玲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P93页~P95页。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商的变化规律:在除法中被除数不变除数逐渐......

    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合集)

    教学设计与反思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实践反思 专题名称:肩肘倒立 姓名: 徐玲雁 工作单位: 松阳县第五中学 学科年级: 八年级 教材版本: 浙教版 一、内容简述 本节课属于新授课,教学的目标是:学生......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设计要有效。一节教学效果好的课,必定在教学的总体设计上把握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学情,体现了思维的坡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可取之处。反思总结这个......

    教学设计与反思

    《分与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通过把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中,探索并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