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012-6-6 15:48:31本站原创 我要评论(0)【字体:大 中 小】
【教学理念与目标】
一、教学理念
(1)用红色根据地和红军长征的图片、歌曲、视频、相关史料,让学生对本章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历史有感性的认识,并深刻地体会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
(2)通过对红军长征的讲授,让学生认识到广大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青年学生应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二、教学目标(1)了解南京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内外政策及其统治下中国社会的状况,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2)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学习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领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
(3)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弘扬长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历程。(2)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
(3)长征精神和红军 长征胜利的意义。
(4)南京国民党政府统治的本质和党领导革命斗争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5)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内容在讲授过程中将采用讲授、讨论、自学原著多种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演示相关历史片段,结合PPT课件讲授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2学时(本章共两节内容,其中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约40分钟,总结和布置思考题5分钟)。
【教学过程】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本章导入】通过播放政论片《复兴之路》(2)关于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的片段,再现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2分钟)
【教师点评】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大革命的失败以及中国共产党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表明,中国共产党要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就必须探索一条革命新道路。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案例材料】 东北易帜
张作霖统帅的奉军在关内被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群、阎锡山联合的军队所打败,于1928年6月3日放弃北平,退出关外。张作霖于4月再皇姑屯车站被 日本帝国主义关东军炸死后,奉军由张作霖之子张学良统辖。这时,国民党新军阀决定对东北采用“和平解决方略”。8月9日蒋介石派方本殷到沈阳,劝张学良把 五色旗换成青天白日旗。同时日本也派林权助至沈阳,逼迫张学良“独立”。8月30日,美国驻华公使马克谟亲自到沈阳,与张学良的代表杨宇霆在美国领事馆谈 判,说服张学良归顺南京。12月29日,张学良发表通电,宣布“遵守三民主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提出问题】 张学良东北军改旗易帜标志着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 张学良东北军改旗易帜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党在形式上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也标志着国民党统治在全国的建立。
(一)国民党统治的建立
1927年四一二政变以后,出现了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互相对峙的局面。经过几番周折,实现了宁、汉合流。在此基础上,1928年4 月,国民党政党的军队继续北伐,于6月进驻北京、天津一带。奉系首领张作霖在退回关外途中,被日本炸死。其子张学良于同年12月29日发出通告,宣布“遵 守三民主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这样,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提出问题】国民党统治下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变化了没有? 【学生】 没有
【教师总结】 因为生产方式没有本质变化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国民党统治与同北洋军阀的统治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二)国民党统治的本质
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已经不再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而是变成了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 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不过,国民党是一个复杂的政党。它虽然被这个反动集团所控制、所领导,但有一部分领导人物不属于这个集团,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它的不少党 员、干部并不满意甚至反对这个集团的领导,其中还有不少民主分子。
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同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本质区别。帝国主义仍然利用特权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中国的政治和 经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的同时,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依然占着统治地位;而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主义通过国家权力等超经济力量,实现政治和经济上的 压迫。因此,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明确指出:“现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由此可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
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依然是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但它同北洋军阀统治相比,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它曾经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面旗帜和大革命 时期统一战线的组织者;它曾使帝国主义列强作出过一两项表面上让步(如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允若取消领事裁判权);它在形式上暂时地统一中国。因此,这个政 权曾经在一个时期之内。使一些人尤其是民族工商业者产生过幻想,以为中国可能由此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委会通过《训政纲领》。名正言顺地实行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和军事独裁统治。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据1929年3月的官方资料,“全国军额达二百万”,实际兵员数远不知此。国民党还大力加强地方反动武装。
其次,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如隶属于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的调查统计局(“中统”)和隶属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调查统计局(“军统”),其主要任务就是反对共产党,破坏革命运动,绑架或暗杀革命者和异己分子。
再次,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分设甲长、保长。保甲内实行“连坐”。
最后,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大批进步书刊被查禁,许多进步作家被监视、拘捕乃至枪杀。
【总结】 为什么要发动推翻国民党统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总之,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国民党建立的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实行的是***和军事独裁统 治。中国人民要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同这个发动统治作坚决的斗争。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正义的、进步的。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案例材料】 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
蒋介石和汪精卫背叛革命后,国内政治局势陡然逆转。轰轰烈烈的中国大革命中途夭折。原来生气蓬勃的中国南部陷入一片腥风血雨之中。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遭受到它的成立以后从不曾遇到过的严峻考验。据党的六大所做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共产党人和革命群 众被杀害的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人26 000多人。大革命时期受到群众尊敬和爱戴的党的活动家陈延年、超世炎、罗亦农、向警予、陈乔年、夏明翰、郭亮等相继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党的组织被打散 转入秘密的地下,在这过程中遭受严重破坏,许多地方的党组织被打散了。不少党员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党内和团内的一些不坚定分子纷纷脱离党、团,有的公开 在报纸上刊登启事宣布脱离党、向敌人忏悔,有的甚至领着敌人搜捕共产党人。党员数量从大革命高潮时的近6万人减少到1万多人。党内思想一时异常混乱,不知 道何去何从。原来蓬勃发展的各地工会和农民协会,到处被查禁或解散。工农运动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走向低沉。
中间派人数众多,在政治上往往摇摆不定。当革命形势胜利发展时,中间派往往大批地向左转;当革命形势遭受挫折或低落时,许多中间派便向右转。这时,虽然仍有一些共产党外的政治活动家和正直人士坚持革命立场,不和蒋介石、汪精卫的国民党同流合污,但相当多的中间派人士同共产党拉开了距离。他们或者被国 民党的血腥屠杀吓得目瞪口呆,趋向消沉;或者因为国民党过去是一个有着革命历史的政党,这时仍打着孙中山的旗帜,继续进行北伐,所以对它抱有不切实际的期 望。
事实无情地说明:中国革命已进入低潮,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正面临被敌人瓦解和消灭的危险。
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在革命前途放佛已变得十分黯淡的艰难时刻,要始终如一地对自己的信念毫不动摇,迎着狂风恶浪坚持战斗,并不是容易的。年轻的 中国共产党表现出了这种可贵的大无畏品格。有如毛泽东在十多年后所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到,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 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和那些在危难时刻脱离党的不坚定分子相反,党外一些坚定的革命者恰恰在这样严峻的时刻参加到共产党的队 伍里来,如彭德怀、贺龙、徐特里等。许多任务农群众在党的旗帜下重新集合起来战斗。当反动派把郭亮的头颅悬挂在长沙城门口示众时,中国共产党的真正朋友鲁 迅说:“革命被头挂退的事是很少有的”。“不是正因为黑暗。正因为没有出路,所以要革命的么?”面对着反动派要将革命者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只 剩下唯一的选择:高举起革命的大旗,进行武装抵抗。不这样做,就无异于坐以待毙,听任整个中国变成黑暗的中国。问题是“在这样无比艰难的条件下,如何继续 高举革命大旗,如何进行武装抵抗。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提出问题】 在严峻的革命形势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人民面临着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敢不敢坚持革命?怎样坚持革命?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历史表明,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人表现了坚定的革命立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们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投入了战斗。
中国革命应当走什么道理?为了答复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长时间的艰苦卓绝的探索,并付出了血的代价。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取代北洋军阀建立了全国范围的统治。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首先,革命力量遭到摧残。据中共六大时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 26 000多人。汪寿华、萧楚女、熊雄、陈延年、赵世炎、夏明翰、郭亮、罗亦农、向警予、陈乔年、周文雍等党的重要活动家先后牺牲。据1927年11月统计,全党党员人数由1927年5月中共五大时的57 900多人锐减到10 000多人。
其次,工农斗争走向低落。革命的工会、农民协会等也到处被查禁或解散,工农运动走向低落。正如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描述的:“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深感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地起来。”
再次,阶级发生了变化。民族资产阶级附和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一部分上层小资产阶级也脱离了革命阵营。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有组织的革命力量。
(二)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案例材料】 八七会议
南昌起义后六天,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这便是八七会议。新来中国的共产国际代表罗米那兹作了《党的过去错误及新的路线》的报告和结 论。瞿秋白代表中央常委作工作报告。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和其它决议案,选出以瞿秋白为首的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着重指出:它在同国民党的关系上,完全放弃了共产党自己的独立的政治立场,一味妥协退让,“没有想着武装工农的必要,没有想着造成真正革命的工农军队”,而且“受着国民党领袖恐吓犹豫的影响,不能提出革命的行动政纲来解决土地问 题”。当然,大革命失败的责任不能只归于陈独秀个人,会上所作的批判也有不尽恰当的地方;但是,如果不像八七会议那样对过去有一个毫不含糊的批判,要使全 党在精神上迅速振奋起来,在指导思想上实行根本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这是一个正确的方针,是党在付出了大量鲜血的代价后换得的正确结论。出席这次会议的毛泽东在发言中突出地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教师点评】 八七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虽然党的指导思想还是“城市中心论”,但它给正处在思想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 的历史性转变。在这次会议上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中国共产党掀起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首先,确定大革命失败后的方针政策。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决定了三件大事: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组 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同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 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会 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会议还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 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其次,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发动统治的军事斗争。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共产党掌握或 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举行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9月9日(一 说11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攻打长沙途中遭遇严重挫折后,起义部队决定南下,向敌人控制比 较薄弱的农村区域转移,并于10月7日抵达江西省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这是我党建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12月11 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对国民党屠杀政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反击。
视频资料:播放三湾改编的片段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28年初,中国共产党还先后在海陆丰、琼崖、鄂豫边、赣西南、赣东北、湘南、湘鄂西闽南、陕西等地区领导了近百次武装 起义。这些起义,使我党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打仗完全 是被迫的;它为了坚持反帝反封建的事业而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战争,是必要的、正义的、进步的。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简略讲述)【案例材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后,在江西宁冈、永新、遂川、湖南茶陵等县建立和恢复党的组织,团结和改造袁文才等地方武装,发展革命力量,打退国民党军队的多次进攻,建立工农兵政府,领导农民分配土地,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教师点评】 毛泽东领导创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的建立为武装夺取政权开辟了一 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而这条了的开辟也丰富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模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大创新。
【教师】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主要学习了哪国的革命经验? 【学生】 学习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教师】 十月革命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总结】俄国十月革命模式是首先进行和平斗争,等时机成熟了再发动武装起义夺取城市政权。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从一开始就走武装斗争的道路?为什么有些国家通过和平方式实现了政权更替而中国则行不通?讲解下面内容:
第一,中国革命必须走武装斗,争的道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对内没有民主,对外没有独立,没有通过合法斗争取得政权的道路可走,要夺 取政权,就必须通过武装斗争。对此,斯大林曾经指出,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毛泽东也 指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第二,把主攻方向放在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国际共产主义的历史经验来看,无产阶级革命走的是“以城市为中 心”的道路,从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都是如此,而共产党人组织参加的北伐战争,也是从中心城市开始。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中心城市。无论南昌 起义、秋收起义还是广州起义,也都是以占领中心城市为主要目标的。但是,所有这些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这些起义失败后保留下来的部 队,大都经过摸索,逐步转移到了远离国民统治中心的农村区域,在那里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工农政权的斗争。这些说明:在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中国,在革命的低潮时期,反动统治阶级相当牢固地占据着中心城市,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企图通过城市武装暴动或攻占大城市来夺取革命胜 利,此路不通,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是农村。
【提问】 为什么要把革命的主攻方向和重心放在农村?追问:为什么苏联走的是先城市后乡村的道路?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总结】(1)革命主要动力和主力军是农村的农民;(2)在敌强我弱形势下,敌人统治的中心在城市,敌人在农村的统治力量相对薄弱;(3)实践中攻打了中心城市失败的经验教训。
八七会议以后的中共中央依据“找着新的道路”的要求,在领导各地武装起义的过程中,也初步提出了相机占领某个县或几个县,建立革命政权,实行武装割 据的思想。1928年6月召开的党的六大,在继续把城市工作复兴视为革命高潮到来的决定条件的同时,也肯定了农村根据地和红军是决定革命新高潮的更大的发 展基础和重要力量。1929年6月,党的六届二中全会进一步指出:中国革命要胜利,必须要有红军,必须要有广大苏维埃区域的帮助。同年9月,中共中央给红 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也指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1930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发表署 名周子敬的信,明确提出共产党应当以大部分力量甚至全副力量去发展乡村工作;认为革命势力占据了广大农村之后,即可以联合起来包围城市,封锁城市用广大的 农村革命势力以向城市进攻,这样,革命必然可以得到胜利。
第三,毛泽东是党的集体智慧的杰出代表。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次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 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 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思 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初步的基础。1929年4月,毛泽东指出:半殖民地中国的 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进一 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毫无疑义的 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从而明确提出了中国革命应当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标志着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基本形成。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 本主义》一文中,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为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理论基础。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四,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意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的开辟,揭示了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 的开辟及其理论的创立,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革命模式,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理论,是中国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共产党人坚持实事 求是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和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和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教师总结】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
1、反“围剿”作战与土地革命
【案例材料】1927年到1930年革命根据地概况。
中共中央在这时也加强对各地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工作的领导,使工作获得巨大的发展。到1930年3月,全国红军已有十三个军,六万二千多人。除毛 泽东等领导的赣西南、闽西根据地外,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还有湘鄂西、鄂豫皖、闽浙赣、湘鄂赣、广西的左右江、广东的东江河琼崖、湘赣等。
在湘鄂西,1928年初贺龙、周逸群等先后到达湖北洪湖和湘西桑植地区。贺龙把几支农民游击队组织起来,并利用他在当地社会关系建立新的革命武装,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29年3月,中共中央给他们写信指出:“目前所应注意者,还不是什么占有大的城市而是在乡村中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 命。”1930年7月,他们同由鄂西游击总队扩编而成的红六军在湖北公安会师,部队扩大到两万余人,组成红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不 久,又成立了湘鄂西苏维埃政府。
在鄂豫皖,红军游击队也发展得很快。他们最初分为三块:一块是在黄(安)麻(城)起义基础上形成的鄂豫边根据地,一块是在商(城)南起义基础上形成 的豫东南根据地,一块是在六(安)霍(丘)起义基础上形成的皖西根据地。中央军委委派徐向前到鄂豫边负责军事指挥工作。1930年1月,由于这三块根据地 的党组织领导和红军指挥有统一起来的必要,中共中央决定成立鄂豫皖边特委,派郭述申任书记,成立红一军,派许继慎军长(徐向前任副军长)、曹大骏任政治委 员。这便是以后鄂豫皖中央局和红四方面军的前身。
在湘鄂赣,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从赣南返回这一地区后,会合当地游击队,扩编为红三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和前委书记,滕代远任政治委员,创立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在广西西部,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和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在党影响下的一部分广西军队和当地农军,在1929年12月和1930年2月先后举行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成立红七军和红八军,李明瑞任两军总指挥,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创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这样,中国革命运动的面貌和六大时相比,大大不同了。
【教师点评】 红军和根据地的存在和迅速发展,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开辟的革命新道路的正确性,革命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与此同时,这种形势也 使国民党统治当局感到震惊和恐慌。从1930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重兵,向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红军则开始了艰苦的反“围剿”作 战。
第一,反“围剿”作战。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下,贯彻积极防御的方针,实行“诱敌深入”、“避敌主 力、打其虚弱”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术,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三次“围剿”。1932年底,又取得了第四次“围剿”的胜利。鄂豫皖、湘鄂西等根据地的反 “围剿”战争也取得重大胜利。
第二,土地革命的开展,在红军进行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同时,我党开展了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了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 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1931年2月,毛泽东进一步总结根据地土地革命的经验,要求各地各级工农民主政府发布公告,明确规定已经分得的田归农民个人所 有,可以自主租借买卖,别人不得侵犯;生产的产品。除向政府缴纳土地税外,均归农民个人所有,任凭自由买卖。这就确立了废除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现农民的 土地所有制的目标和任务。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 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 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的指引下,根据地开展了热火朝天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 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
第三,文化战线上反“围剿”的斗争。在反军事“围剿”的同时,国民党统治区的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界人士,在文化战线上开展了反“围剿”的斗争,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化运动。他们大批的文化艺术作品和社会科学论着与译着,对于传播进步思想、推动抗日救亡运动起了重要作用。
【小结】 大革命失败后,随着国民党统治在全国的建立,中国的革命形势转入低潮。在困难重重的处境中,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以毛泽东同志创立井冈山根 据地为起点,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一条革命新道路,这条新道路能通向革命的胜利么?它的发展和确立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接下 来学习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导入新课】 播放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导入新课。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法的成立
红一方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使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拥有21座县城、250万人口、5万平方千米土地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与此同时,鄂豫皖、湘鄂西、湘赣、湘鄂赣等根据地也都得到了发展。根据地人口一度达到1 000万人。
(屏幕显示:红色革命根据地形势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法律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首先由苏维埃共和国公民直接选举产生乡苏维埃政府组成人员;在此基础上,逐级召开区、县、省和全国工 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区、县、省和全国苏维埃政府。各级苏维埃政府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行驶当家作主的权利。这种制度,体现了广大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各级苏维埃政府注重廉政建设,严惩腐败分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
2、苏维埃政府的建设
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积极进行经济建设,着重发展农业生产,努力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在许多青壮年参军参战的情况下,获得了土地的农民 群众自愿开展互相合作运动。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增长,公营的军需工业和厂矿企业也开始建立起来。苏维埃政府克服种种困难,开 展同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贸易往来,设置了对外贸易机关,奖励私人商业,输出输入各种必需的商品。
苏维埃政府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根据地内普遍建立了各种夜校、半日制学校、补习学校或者识字班。中央根据地还创办了马 克思主义学校、列宁师范学校、中央农业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等,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着力培养各方面的干部和专门人才。工农群众开始获得享受文化 教育的权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根据地所呈现出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同国民党统治区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根据地成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雏形,它使身陷于苦难深渊的中国人民看到一线光明和希望。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王明简介】(根据授课情况适当增减)
王明(1904——1974),安徽六安人。原名陈绍禹。1924年开入武昌商业大学预科。1925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后任中共中山大学支部局宣传干事、书记,曾在米夫的支持下组织宗派小集团。1929年回国后,任《红旗》编辑。1930年发表《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 克化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斗争》的小册子,提出了比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更为“左”倾的政治纲领。同年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会上,依仗参加会议 的米夫的支持,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取得了中共中央的领导权。同年9月去苏联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后,仍通过博古继续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1937年11月回国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推行右倾投降主义,主张把抗日战争的领导权让给国民 党,使南方地区的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损失。1939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长江局后,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长、中央党刊委员会主席、中央妇委主席。1941年后 因病长期休息。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建国后,任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去苏联就医。同年在中共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后期长期留居苏联,并化名马马维奇、波波维奇等,写了许多攻击中国共产党的文章。1974年3月27日在莫斯科病故
1、三次“左”倾错误的发生
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革命失败后,在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时,由于对中国政局的复杂性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缺乏认识,中国共产党内开始滋长了一种“左”的急躁情绪。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 的领导机会取得了统治地位。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地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今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其主要错误是: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民主革命与社 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进攻路线。在土地革命问 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在党内斗争 和组织问题上,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
这几次“左”倾错误,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使中国革命的复兴受到严重挫折,使辛苦积蓄起来的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损失。
【提出问题】 党内为什么纠正了前面的“左”倾错误后面又犯“左”倾错误?连续出现三次“左”倾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2、连续出现三次“左”倾错误的原因
【第三国际】(根据授课情况适当增减)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是列宁领导创建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第二国际破产,十月革命的胜利,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促进 了各国共产党的建立,客观形势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组织。1919年3月2日,在列宁的领导下,于莫斯科召开了有三十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参加的国际代表会议。大会通过了由列宁起草的《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和《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宣告了共产国际成立。它的任务是宣传和捍卫 马克思主义,团结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为推翻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总部设在莫斯科。凡参加国际的各国 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共有五十七个支部。中国共产党于1922年7月决定加入共产国际,并成为它的一个支部。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原有的组织形式 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经各国共产党一致同意,于1943年6月宣布解散。
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 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二是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三是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不 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四是党是在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过程中建设和发展,受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容易犯“左” 或“右”的错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不得不由城市转日农村进行长期的斗争,党的工作重心也逐步转移到农村,党员来源主要是农民和其它小资产阶级出身的 社会成员。大批小资产阶级出身的革命分子入党,必然会把一些小资产阶级思想带入党内,成为产生错误思想的重要根源。“此外,即使工人群众和工人党员,在中 国的经济条件下,也容易染有小资产阶级的色彩。因此,小资产阶级思想在我们党内常常有各色各样的反映,这是必然的,不足为怪的。”
在思想方法上,表现为观察问题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不从实际出发,其思想方法比较容易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在政治倾向上,一般地表现为左右摇摆。他们缺乏对革命的长期性、艰苦性的认识,易犯急性病,对“左”的革命口号很感兴趣,容易发生关门主义及冒险主 义的情绪和行动,但是当革命受到挫折时,他们又容易表现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有些人在同资产阶级合作时,又表现为追随资产阶级的右倾情绪和观点。
在组织生活方面,容易表现为脱离群众的个人主义和宗派主义。党长期处于宗族社会为主体的分散的乡村游击战环境中,更有利于这种倾向的发展。
3、“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危害
对于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毛泽东等进行过坚决的抵制和斗争。但是,王明等人对坚持正确意见的或不对他们随声附和的同志,采取“残酷斗争”、“无 情打击”的方针。在1931年11月召开的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代表大会(通常称“赣南会议”)上,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指责为“狭隘的经验论”、“富农 路线”、“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会议剥夺了毛泽东对中央根据地红军的领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导权。1933年初,临时中央政治局被迫迁到中央根据地。为了全面推行 “左”倾冒险主义的方针、政策,他们在福建开展了反对“罗明路线”的斗争,接着又在江西开展反对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的斗争,实 际上都是对着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的。
【小结】 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其最大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 战略转移——长征。这次错误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了90%,国民党统治区党了力量几乎损失100%,其教训是极其惨痛而又深刻的。
这些错误的出现也明,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不能犯教条主义错误和经验主义错误。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一)红军长征的开始
【第五次反„围剿“】(可根据授课情况适当增减)
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经过半年准备,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大规模“围剿”,自任总司令。他吸取前几次失败的教训,强调实行所谓“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对中央苏区在经济上严密封锁,在军事上采取“堡垒主义”的新策略,步步推进。他先后调集一百万军队向各地红军进攻,而以五十万军队从9 月下旬开始中央苏区进攻。
这时,中央苏区的红军兵力已有八万多人,比过去有很大增强。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依靠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德国人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负 责军事指挥。李德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种正规的阵地战的经验,并不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特点。他们放弃过去几次反“围剿”战争中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方 针,提出“中国两条道路的决战”和“不放弃根据地一寸土地”等错误口号,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命令红军主力北上应敌,结果是红军辗转于敌军主力和堡垒 之间,陷于被动地位。在进攻遭受挫折后,他们又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主张分兵防御、“短促突击”,企图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同装备优良的国民党军 队拼消耗。这样,就使战争的发展对红军日益不利。
当时出现过一次对红军粉碎“围剿”很有利的机会。曾在上海坚持抗日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的将领等1933年11月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推李济深为主席,公开宣布抗日反蒋,并派代表同红军谈判合作,双方草签了抗日反蒋的初步协定。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曾在 1933年1月17日发表宣言,愿意在下列三个条件下同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抗日作战协定:“
(一)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
(二)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集会、结社、言论、罢工、出版自由等;
(三)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以保卫中国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的完整。”这是个有重要意义的宣言。但 博古等继续把中间派看成了“最危险的敌人”,拒不接受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等提出的正确意见,认为十九路军进行配合。结果,孤立无援的福建人民 政府在蒋介石军事进攻和政治分化下于1934年1月很快失败。由于红军坐失了这次良机,蒋介石便得以在打败福建人民政府后完成对中央苏区的四面包围。
1934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在江西瑞金召开刘届五中全会。这次会议把“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推向了顶点。会议继续认定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即是 争取苏维埃中国完全胜利的斗争”,说这一斗争将决定中国的“苏维埃道路与殖民地道路之间谁战胜谁的问题”。并在反对“主要危险的右倾机会主义”、“反对对 右倾机会主义的调和态度”等口号下,继续发展宗派主义的过火斗争和打击斗争政策。当强大敌人进攻时,在土地问题上,进一步推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 的“左”的政策,结果是扩大打击面,造成社会混乱。“左”倾冒险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恶果,就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失败,并且导致只能放弃中央革 命根据地。
4月中旬,国民党军队集中优势兵力进攻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博古、李德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决定调集红军主力,修筑工事坚守广昌,并亲赴前线 指挥。经过十八天血战,部队遭受重大伤亡,广昌失守。10月初,国民党军队推进到中央苏区腹地。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 央红军八万六千多人撤离中央苏区,踏上向西突围的征。这便是长征的开始。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又称红一方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转移,开始长征。长征初期,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等 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在强渡湘江之后,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锐减到3万多人。严酷的事实教育了广大的共产党员和红军官员,他们开始产生对错误领导的 怀疑、不满。一些支持过“左”倾错误的中央领导人如张闻天、王稼祥等,也改变态度,转而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湖南通道会议上,中央红军根据毛泽东的提 议,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并在占领黔北重镇遵义之后,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屏幕显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二)遵义会议
1、遵义会议的召开
视频资料:播放一段遵义会议召开的视频。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会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 题。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委托张 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会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分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 博古负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会议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 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2、遵义会议的意义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及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从幼年达到了成熟。
【提出问题】 遵义会议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从而成为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给中国共产党和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中国共产党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从而不断取得前进。
遵义会议表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的。在大革 命失败以后的这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总结成功经验和犯错误的教训,一方面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又一方面反对“左”倾机会主义,使自己从两条战线斗争 中巩固和壮大起来,从而把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坚持下来并推向前进。
(三)红军长征的胜利
【案例材料】 《七律.长征》配朗诵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教师点评】 《七律.长征》表现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敌人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面对千里白茫茫的雪山和荒无人烟的草地,有着乐观的革命精神和必胜的信念,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有着这样的信念和决心,长征一定会取得胜利。
1、长征的胜利结束
【案例材料】 红军北上和三大主力的会师
俄界会议以后,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迅速北上。9月17日,先锋部队攀登悬崖陡壁,袭击国民党守军侧背,一举突破川甘边界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南的开 阔地带。随即占领哈达铺。在这里,从一张报纸上得知陕北有相当大的一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27日,政治局常委在榜罗镇开会,正式决定前往陕北。10月 19日,北上红军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11月初,他们在甘泉同由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率领的在陕甘地区活动的红五十军团会师。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 一个省的中央红军的长征,终于以中国共产党、红军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结束。
坚持南下并同党中央分裂的张国焘,在9月下旬指挥原左路军和右路军一部分重过草地,计划到粮食较多的宝兴、庐山、天全一带去。10月5日,他公然另 立“中央”。自任“主席”。朱德、刘伯承一直同他进行坚决斗争,并同反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对张国焘分裂行为的徐向前等一起,耐心地对受欺骗的指导员做工作。中共中央在 1936年1月22日又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责令他立即撤销另立的“中央”,停止一切反党活动。张国焘的反党分裂行为,在红四 方面军中是不得人心的。重新南下的部队在作战中伤亡很大,到4月间只剩下四万多人,减员过半。这时,中共中央仍一再来电,催促红四方面军北上。同时,红 二、六军团即将到来。张洁也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名义致电张国焘,要求他取消另立的“中央”,成立西南局。在这种情况下,张国焘不得不在这年6月6日宣 布取消另立的“中央”。
原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等领导下,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也经历千难万险,渡过金沙江,越过大雪山,在 1936年7月2日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于甘孜。中共中央指定红二、六军团加上红三十三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
经过朱德、任弼时、贺龙等力争,并得到红四方面军许多指战员支持,红二、四方面军终于共同北上。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到达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合。22日,红二方面军指挥部到达静宁以北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合。至此,红二、四方面军也胜利地完成了长征。
【教师点评】 中共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红军的指导员和战斗员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毫不动摇地保持着革命必胜的信念,表现出惊人的智慧和毅 力,冲破国民党重兵的追堵,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经受饥寒伤病的折磨,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地完成了长征。长征的传奇性故事传遍国内外,表明中国 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在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前,红军曾发展到30万人。由于党的领导机关所犯的错误,革命遭受到严重的挫折。三支 主力红军会合时,已不足3万人。但这些经过千锤百炼后保存下来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极可宝贵的精华,构成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他们在长征途中,还到处播下革命的种子。正当抗日烽火即将在全国燃起的时候,三支主力红军在接近抗日前线的陕北会师,这个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是不可估量 的。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领导下,中央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人迹罕见的夹金山,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 军的围追堵截,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1935年6月中央红军抵达四川懋功(今小金)地区,同年5月初离开川陕根据地实行转移到大那里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之 后,中共中央又同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分裂中央、分裂红军的严重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达到陕北吴起镇,同陕北红军会 合,有了新的落脚点和战略基地。至此,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今 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2、长征胜利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尽管经过长征,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从30万人减少到4万人左右,红军由30万人 减少到不足3万人。但是,这些保存下来的,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毛泽东 曾指出:“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宣告结束。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 面就开始了。
3、伟大的长征精神
【案例材料1】江泽民同志在纪念红军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高度概括了长征精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 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 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 现。为了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案例材料2】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节选)
伟大的红军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红军长征胜利,使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于西北,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使其成为中国革命 的政治中心,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红军长征的磨难和考验,锻炼了中国革命力量,党员和红军质量显着提高,为党的队伍和革命力量的壮大、为革命 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基本骨干。红军长征实现了我们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信心和勇气。红军长征胜利,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自70年前红军长征胜利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的伟大长征,夺取了一个又一个 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把 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的长征。在新长征的 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课堂思考】 结合案例材料1和案例材料2,让学生总结长征精神是什么?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1、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瓦窑堡会议】(根据授课情况适当增减)
结束万里转战的北上红军到达陕北后,刚刚站稳脚跟,便在同年12月17日至25日于瓦窑堡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军事战略问题、全国的政 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问题。毛泽东在会上指出:战略方针应是坚决的民族革命战争,首先把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相联系,一切战争都在民族战争的口号下进行。他 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重性,是可以争取的。会议通过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指出“目前政治形势已经起了一个基 本上的变化”,“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聚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并且指出:“关 门主义的党内的主要危险。”
两天后,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报告已开始就指出:“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 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这种情形,就给中国一切阶级和一切政治派别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他指出:中国的工人和农民都是要求反抗的,小资产 阶级也是要反抗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太多在今天的时局下有起变化的可能性。“国民党营垒中,在民族危机到了严重关头的时候,是要发生破裂的。”他指出:“把 这个阶级民族关系问题总起来说,就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打进中国本部来了这一个基本的变化上面,变化了中国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扩大了民族革命营垒的势 力,减弱了民族反革命营垒的势力。”因此,党的基本策略任务,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 反革命进攻的需要。”
瓦窑堡会议是从第二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时期中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回忆。它表明,党已经克服了长征前一段时期内“左”倾冒险主义、关 门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抗日民资统一战线的政策,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它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的成 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进行工作。
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一定时期内,曾经犯了一些严重的错误,这主要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来 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少犯错误,必须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红军长征 到达陕北以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共产党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的问题。1936 年12月,他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1937年夏,他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 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2、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提高了全党的马列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共产党人满怀信心地去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
【小结】 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为起点,中国革命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很大的发展,革命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但是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党内“左”倾教条主义 实行了一系列错误的政策,给中国革命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红军无法再南方继续发展,被迫实现战略大转移。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三大主力红军在陕北会师,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长征的胜利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章总结】
大革命失败,表明十月革命道路模式在中国走不通。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中国革命道路艰苦的探索,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 命根据地,以此为起点在随后的几年里革命力量蓬勃发展。到1930年3月,全国红军已有13个军,6.2万多人。除毛泽东等领导的赣西南、闽西根据地外,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还有湘鄂西、鄂豫皖、闽浙赣、湘鄂赣、广西的左右江、广东的东江河琼崖、湘赣等。但是此后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给革命事业带 来了严重的损害,军队被迫进行长征并取得了胜利。红军到达陕北以后,正是中华民族抗战的前夜。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接下来的全民族抗战中谱写了伟大 的篇章,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课后思考题】
1、以麦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平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2、20世纪20——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三次“左”倾错误?
3、试析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转折意义。
4、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5、谈谈改革开放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写一篇1 000字左右的感想。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本章重点
1、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实质和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斗争的正义性。
2、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的艰辛实践和理论,“左”倾教条主义的表现、根源和危害。
3、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意义。
4、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本章提示
注意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探索中国革命规律的理论创新精神。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
1、东北易帜: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北洋军阀时代结束,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统治
.2、《训政纲领》:1928年颁布的规定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文件。
3、官僚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4、中间党派的社会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5、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最大的中间党派及其领导人: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
6、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的状况:总体上附和了蒋介石政权。
7、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
8、“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在八七会议的发言。
9、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领导,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10、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不同的两个特点: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秋收起义。特点:首次使用工农革命军旗帜和名号;首次吸收数量众多的工农参加。
11、大革命失败后的三大起义: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12、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本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13、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个方面:土地革命为内容、武装斗争为形式、根据地建设为依托。
1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15、《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1930年5月发表。主要针对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坚持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16、中央根据的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1930年10月至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和朱德等指挥下,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连接了赣南闽西,形成了中央根据地。
17、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的原则性改正: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11月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19、三次“左”倾错误: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盲动主义错误;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20、赣南会议:1931年11月召开的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次会议对取消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根据地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21、反“罗明路线”的斗争:对坚持贯彻毛泽东的路线的福建省党的领导人罗明进行了错误的批判。
22、长征的开始和结束: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中央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2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两次失败与两次崛起:从大革命的失败到人民军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红军长征的胜利。此后,中国共产党达到政治上的成熟期。
重要考点讲解
二、简答题
1、国民党是怎样实行一党专制的?
(1)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广大人民被置于国民党武装的严密控制和监视之下。
(2)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中统军统),反对共产党,破坏革命运动,绑架或暗杀革命者和异己分子。
(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将广大人民被禁锢在保甲制度之内。
(4)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国民党政府主要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的。
2、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立场和主张是什么?
(1)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1930年8月建立。
由一部分国民革命时期的国民党左派和一些国民革命失败后因为各种原因脱离共产党组织的人士组成。
(2)其立场和主张是
总:一方面不满国民党当局的内外政策;另一方面又错误地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不适合中国国情。希望国共之间另立一个新党,走另一条复兴中国革命的道路。
分:政治上主张进行平民革命,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建立各级平民政权;经济上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实现“耕者有其田”。
3、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是什么?
(1)1927年9月9日,以攻打长沙为目标的湘赣起义发动。在攻打长沙遭遇严重挫折后,毛泽东改变原定部署,带领起义部队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转移。
(2)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10月7日,毛泽东率领部队抵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具有深远的意义,(1)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的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2)它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4、毛泽东怎样分析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
毛泽东1928年10月和11月,写作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科学回答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城乡分立,军阀割据、国家大等)
(2)国民革命的影响。
(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客观条件。
(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5)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主观条件。
5、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什么?
20世纪30年代初期,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其他同志一起规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阶级路线表述为: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6、为什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共党内先后出现了“左”倾盲动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和“左”教条主义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始终没有能够从指导思想上得到认真的清理。
(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王明又时时搬出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吓唬人,容易使一些干部受到蒙骗。
(3)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使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
重要考点讲解
三、论述题
1、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社会经济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要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
国民党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其统治下的社会状况是
(1)帝国主义控制更紧: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扩展,并且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国民党内蒋介石集团从总体上看是以英美为自己的靠山。
(2)封建地主经济仍占优势。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
(3)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这个垄断资本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主要靠控制金融、商业投机、垄断工业,挤压排斥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后。
综上所述: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代表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在本质上是与北洋军阀一样的。因此,在当时,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目标。
2、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什么?
内容: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总: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分:
(1)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
(2)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意义:
(1)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个挽救,一个转折)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3)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自我净化(具有自身纠错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不断地把党及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
3、试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1)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2)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尽管经过长征,革命的力量遭受严重损失,但是,这些保存下来的、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
(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它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
(5)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二)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二)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清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政权的本质,懂得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是必要的、正义的、进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独创性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做出了杰出的重大贡献。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我们今天借鉴这一思想,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认清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不平衡性,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历程。
二、重点与难点
1.2.3.“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党内左倾错误反复出现的原因 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
三、计划课时:2 课时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927 年 4 月 18 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军阀在屠杀中国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的血泊之中宣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是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开端。在国民政府成立大会上,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成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仍然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出现了宁汉河流与分裂的混乱局面,而蒋介石在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后,在他一手操纵之下,国民党于 1928 年 2 月召开了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会议改组了国民政府,谭延闿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军委主席、国民党中常委,后来又出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这样,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中央最后组成,国民党内暂时实现了统一,在暂时统一的基础之上,国民党四派军阀开始了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
(二)全国形式上的“统一”
1928 年 4 月,国民党蒋、桂、冯、阎四派联合军阀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张作霖败退出关,1928 年 6 月 4 日凌晨 5 时 23 分,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炸死。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司令。
1928 年 12 月 29 号,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从此,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继续存在。这样,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当然,国民党的统一是表面的、不稳定的,即 使在蒋介石集团确立了在国民党内的主导地位之后,这个集团内部以及这个集团与其他集团尤其是与地 方实力派之间,也仍然矛盾重重,冲突不断。
(三)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和军事独裁统治。1928 年 10 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规定“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行之”。这样,北洋政府时期还在形式上存在的议会制度也被彻底废除了。
国民党政府是怎样实行***的军事独裁统治的呢? 1.2.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据 1929 年 3 月的官方材料,“全国军额达二百万”。实际兵员数远不止此。国民党还大力加强地方反动武装。各县民团统称保安队。
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特务系统
如隶属于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的调查统计局(“中统”)和隶属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调查统计局(“军统”),其主要任务就是反对共产党,破坏革命运动,绑架或暗杀革命者和异己分子。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分设甲长、保长。保甲内各户要互相监视、互相告发;国民党政府的征税、摊派等,许多也通过保甲来进行。自 1934年 11 月起,保甲制度在全国普遍推行。
4.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厉行文化专制主义大批进步书刊被查禁,许多进步作家被监视、拘捕乃至枪杀。
国民党政府主要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的。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要争得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就必须同这个反动统治作坚决的斗争。伟大的爱国者宋庆龄在当时说过:“只有以群众为基础并为群众服务的革命,才能粉碎军阀、政客的权力,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枷锁,才能真正实行社会主义。”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1.革命形势处于低潮
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没有改变,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有组织的革命力量。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城乡。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1)革命势力遭到了极大的摧残
据不完全统计,从 1927 年 3 月——1928 年上半年,被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
众达 31 万人,其中中共党员为 2.6 万人,全党 人数由 1927 年 5 月五大时 57900 名共产党员锐减
在 1 万人。反革命的力量超过了有组织的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运动遭到了严厉的镇压,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加入共产党成了严重的犯罪,共产党的组织不断遭到破坏,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 下,许多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被戮,被杀。
(2)工农斗争走向了低落
工人斗争由政治斗争为主转变为以经济斗争为主,而且取得胜利的很少;农民斗争此起彼伏,分散而不集中。
正如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所指出的:“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深感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
(3)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民族资产阶级追随蒋介石离开了革命。只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2.中国共产党人的选择
敢不敢坚持革命?怎样坚持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必须回答的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人表现了坚定的革命立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们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投入战斗了。一些追求进步、向往真理的人士,在革命的危急时刻加入了共产党的队伍。年逾半百的教育家徐特立、文学家郭沫若、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过领导职务的贺龙、彭德怀等,都在这时加人了中国共产党。
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人表现了坚定的革命立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特别是在共产党员在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表现出了共产党人不畏强暴、为了理想和革命信念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
例如:郭亮(1901——1928)革命烈士 1928 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他的头颅被挂在城门上,以警告革命群众不要追随共产党,就义时年仅 27 岁。就义前给妻子李灿英的遗书云:
灿英吾爱:
亮东奔西走,无家无国。我事毕矣。望善抚吾儿,以寄余志,此嘱。郭亮在就义时还念念不忘要自己的妻子教育孩子来继承革命遗志,表现了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情 况下都把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即共产主义放在第一位,这种精神是任何精神都不能比拟的,值得我们后一 代永远学习。
共产党员夏明翰(1900——1928)在就义前写了四句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还有比生命更珍贵的吗?在共产党人这里就有,那就是共产党的理想和信念,理想和信念是高于一 切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必须进一步树立和坚定 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对得起死 难的烈士。
党的早期创始人蔡和森(1895——1931)牺牲时非常惨烈,他的四肢被钉在 墙上活活处死,但他决不向敌人屈服,表现了共产党人的确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
赣东北根据地创始人方志敏(1900——1935)
1935 年 1 月被捕后,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不朽著作。今天读来仍然令人感叹不已。但是,怎样坚持革命,即坚持革命应当走什么道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长时间的艰苦的探索。
(二)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1.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八七会议
在革命的危急关头,1927 年 7 月中旬,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了三件大事: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同年 8 月 7 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 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强调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议还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2.发动和领导了三大起义
1927 年 8 月 1 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 夺取政权的开端。月 9 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攻打长沙遭遇严重挫折后,起义部队决定南下,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农村区域转移,并于 10 月 7 日抵达江西省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月 11 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的反击。从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到1928 年初,中国共产党还先后在海陆丰、琼崖、鄂豫边、赣西南、赣东北、湘南、湘鄂西、闽西、陕西等地区领导了近百次武装起义。
“总之,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为了坚持中国革命,在当时的条件下,必须进行武装斗争。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究竟是应当指向城市,还是指向农村呢? 这个问题,只有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加以回答。
(一)世界近现代革命的形式都是以城市为中心 从国际共产主义的历史来看,无论中外,都找不到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近代无产阶级革命都发生在大城市无论欧洲无产阶级三大革命运动、1871 年的巴黎公社革命,还是 1917 年的俄国十月革命,都是发生在中心城市。
1.中国近代革命也曾在大城市进行
无论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还是国共两党合作进行的北伐战争,也都是发生在中心城市。
(二)毛泽东的艰难探索1.最早关注农民问题
1925 年,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中国农民问题》、《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系统地分析了农民问题。
2.3.最早提出要进行农村武装斗争
毛泽东在 1927 年蒋介石发动政变后的一次中共中央会议上指出:“靠山的上山,滨湖的上船”、“上山可以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
明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早在1928 年 10 月和 11 月,毛泽东就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 斗争》两篇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4.5.领导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及时转移到井冈山地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明确提出以农村为中心思想
随着红军的发展和根据地的扩大,1930 年 1 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 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以毛泽东为 书记的红四军前敌委员会还明确提出“‘农村工作 是第一步,城市工作是第二步’的理论”。
6.最早提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30 年 5 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到 1930 年初,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立了大小十几块农村根据地,红军发展到 7 万人,连同地方武装共约 10 万人。重要的根据地有赣南、闽西、湘鄂西、鄂豫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广西的左右江、广东的东江和琼崖等。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三)反“围剿”作战与土地革命
1.连续取得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红军和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使国民党当局感到震惊和恐慌。从 1930 年 10 月起,蒋介石集中重兵,向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从 1930 年 10 月到 1931 年 7 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下,贯彻积极防御的方针,实行“诱敌深入”、“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术,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1932 年底,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鄂豫皖、湘鄂西等根据地的反“围剿” 战争也取得重大胜利。
2.制定了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是同土地革命的开展密切相关的。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1928 年 12 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1929 年 4 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3.开展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化运动
在根据地军民进行军事上反“围剿”作战同时,国民党统治区的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界人士还在文 化战线上开展了反“围剿”斗争,形成了声势浩大 的左翼文化运动。左翼文化工作者的一大批优秀的 文学艺术作品(包括小说、戏剧、电影、音乐等)和社会科学论著及译作,对于传播进步思想、推动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鲁迅的杂文,瞿秋白的评论,茅盾的小说《子夜》,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等,都在 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鲁迅,正如毛泽东所说,在斗争中“成了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党内连续出现三次“左”倾错误
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革命失败后,在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时,由于对中国情况的复杂性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缺乏认识,中国共产党内开始滋长一种“左”的急躁情绪。从 1927 年 7 月大革命失败到 1935 年 1 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一)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 1927 年 11 月至 1928 年 4 月的“左”倾盲动
错误。1927 年 11 月,在瞿秋白主持下,中共中央召开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等文件,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左”倾机会主义第一次在党中央领导机关内取得了统治地位。
(二)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
1930 年 6 月至 9 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 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三)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1931 年 1 月 7 日,中央在上海召开六届四中全会,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操纵下使王明掌握了中央的实际领导权。其“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1.2.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
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
在革命道路问题上
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根据地的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3.4.5.在土地革命问题上
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
在军事斗争问题上
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
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这几次“左”倾错误,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
(四)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的原因
在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2.3.很缺乏 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以外 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王明等人虽然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的书,但是不懂得中国的实际。他们颠倒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以为只要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词句和共产国际的决议、指示,就可以指挥中国革命。王明甚至提出过“对共产国际百分之百的忠诚,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保证”这样的口号。按照这种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办事,就不能不在实践中碰壁。
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其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这次错误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了 90%,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了 100%,其教训是极其惨痛而又深刻的。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后,项英、陈毅等率领中央根据地留下的部分红军在南方坚持进行艰苦的游击战争。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一)遵义会议
历史的经验表明:革命的政党,革命的人民,总是要反复地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经过比较和对照,才能够锻炼得成熟起来,才有赢得胜利的保证。
1.遵义会议的背景
1934 年 10 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又称红一方面军)8.6 万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转移,开始长征。长征初期,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依靠与共产国际有关系的军事顾问、德国人李德,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在强渡湘江之后,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锐减到 3 万多人。严酷的事实教育了广大的共产党员和红军指战员,他们开始产生对错误领导的怀疑、不满。一些支持过“左”倾错误的中央领导人如张闻天、王稼祥等,也改变态度,转而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样,当中央红军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并在占领黔北重镇遵义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 年 1 月 15 日至 17 日在这里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2.会议的主要内容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会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分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3.会议的地位及影响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红军长征的胜利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的领导下,中央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翻越人迹罕至的夹金山,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1935 年 6 月中央红军抵达四川懋功(今小金)地区,同 5 月初离开川陕根据地实行转移到达那里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中共中央又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分裂中央、分裂红军的严重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为了贯彻北上方针,红军经过茫茫草地,历经艰险。随后中共中央决定将北上红军改称陕甘支队,先行北上,于 10 月 19 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同红十五军团会合,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有了新的落脚点和战略基地。至此,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1936 年 10 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会师。至此,三大 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
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共产党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1935 年 12 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1936年 12 月,他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1937 年夏,他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思考题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2.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30 年代前中期,中 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一、教学简况
1、章节标题:中篇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2、授课对象:大学本科学生
3、学时安排:2学时
4、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概述、分析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期间中国社会演进过程中所遇到的外部条件变化、所呈现的内部状况特征和所面对的主要问题焦点,帮助学生把握这一时期的基本历史态势;具体要求是帮助学生认识在1919年至1949年期间,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转换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5、重点难点:一是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转换与1919年至1949年期间中国历史变化的关联性、特别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影响中国革命发展的深刻性;二是“三座大山”对中国人民压迫的沉重性和对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破坏性;三是三种主要政治力量在建国问题的角逐演变为两个中国之命运斗争的必然性。
6、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上本章所列学习思考题阅读有关文献——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推荐学生参阅相关著作——张海鹏的《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张福记的《近代中国社会演化与革命》(人民出版社,2002年)。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时间:5分钟)
PPT1:本章标题。
(以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和浮雕为题,引出本章教学所要涉及的主要问题,在简介1919年至1949年期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今天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中篇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首先,大家来观看一幅庄严的画面、并聆听一个历史的声音。
PPT2:点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
资料片1:毛泽东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讲话。大家都知道: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近代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英勇牺牲的历史象征。
PPT3:点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文字。这座纪念碑上的碑文有三段文字,其中的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这一段中的“三十年”所指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革命的发展历史。但是,大家是不是很好地了解和理解了以下几个问题:
1、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提到的“三十年”“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的主要历程是什么?
2、这“三十年”“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所处的时代条件与国际背景是什么?
3、这“三十年”“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面临的中国国内社会状态是什么?
4、这“三十年”“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所承载的历史主题及其遭遇的焦点问题又是什么?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想通过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几则画面,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概括。
PPT4:点出人民英雄纪念碑五幅浮雕的图片。
提问1:人民英雄纪念碑台座上有几幅浮雕?各自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人民英雄纪念碑台座束腰部的四面镶嵌着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其中的三幅——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是1919年五四运动前八十年中国革命运动发展过程中,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写照;其中的五幅——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渡江战役,则是从五四运动开始后三十年中国革命运动发展过程中,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写照。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后五幅浮雕中,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分别是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和1924年兴起的大革命的历史象征,南昌起义可以理解为1927年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象征,抗日游击战争可以理解为1937年后进入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象征,而渡江战役则可以理解为1945年后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走向胜利时期的历史象征。
关于上述四个问题中的其它三个问题,正是本章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今天的教学过程,在对这三个问题方面理解方面获得一定的启发。
(二)教学展开(时间:80分钟)
PPT5:点出标题(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通过有关历史史实的简述让学生基本了解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世界历史变化的基本线索,通过典型历史事件的简析让学生理解时代条件和国际格局的变化与中国社会演动、中国革命发展的密切关联。时间:25分钟。)
在前面的教学中我们认识到,世界历史的风起云涌深刻地影响了1840年后八十年中国历史的面貌。同样,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世界历史的巨大变化同样深刻地影响了1919年后中国社会三十年中国历史的进程。PPT5:点出标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的影响(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
PPT5:点出萨拉热窝事件的图片、一战形势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生于1914年至1918年。其直接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被刺的萨拉热窝事件。其主要根源——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和抢夺霸权而产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后,新兴的、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殖民地占有的不均衡,导致它们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日益尖锐和激化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发生。其结果——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力量削弱;美国在战争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PPT6:点出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图片。
1919年1月至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召开所谓了的和平会议,通过了《凡尔赛和约》。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举行的华盛顿会议,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四国公约》、《九国公约》等。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国际体系。必须指出的是,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并未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2)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PPT7:点出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图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了推翻了沙皇制度的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但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掌握实际权力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原有的国内政策,并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俄国革命的前进方向,就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1917年11月7日(俄历),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发动2万名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包围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冬宫。夜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了。会议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农民书》,正式宣布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通过十月革命,列宁领导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PPT8:点出列宁的图片。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第一,十月革命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一个缺口,成功地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转变为实践。第二,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阶级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阵线。第三,它为国际无产阶级和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指明了方向。
2、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对中国的影响
PPT9:点出图书《中国劳工》、电影《我的1919》、五四运动的图片。提问2: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是什么? 请看教材71页上为什么这样写道“大战结束后,英国势力又卷土从来。其后,日本侵略势力日益构成对中国的主要威胁。”
PPT10:点出一三惨案、收回租界运动的图片。
1927年1月1日至3日,武汉各界群众为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和北伐胜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1月3日下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传队在汉口英租界附近的江汉关钟楼旁讲演。现场气氛热烈,听讲群众越聚越多。英国租界当局十分恐慌,调动长江中英国军舰上的水兵登岸。全副武装的英军水兵冲出租界,扑向手无寸铁的听讲群众,当场刺死一人,打伤30多人,制造了汉口“一三”惨案。英帝国主义的暴行激起了长期郁积在武汉人民心里的熊熊怒火,引发了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斗争的爆发。面对声势浩大的群众反帝运动,英国政府不得被迫在2月19日和20日分别与武汉国民政府签署协定,将在汉口、九江的租界交还中国。PPT11:点出签订《何梅协定》、一二九运动的图片。1931年通过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后,日本开始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地区,炮制了一系列所谓的 “华北自治运动”事件:1933年驻华日军以武力迫使南京国民政府签订《塘沽协定》。1935年1月,日军首先制造了察东事件,迫使南京政府承认察哈尔沽源以东地区为非武装区;5至7月,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和关东军奉天(今沈阳)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又胁迫南京政府批准“何梅协定”及“秦土协定”;10月,策动殷汝耕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12月,策划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为华北事变,它实际上是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的一个重要步骤。华北事变的发生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的爆发。
上述两件历史事件表明:
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确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尽管帝国主义列强互相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暂时调整,但是它们竭力维护、扩大在中国的半殖民、殖民侵略权益的目的没有改变;它们不择手段掠夺中国资源、压迫中国人民的政策没有改变;同时,由于日本在中国侵略势力的迅速扩张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争夺侵略利益过程中的相互之间矛盾的激化。
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不可体调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不断加重的压迫,必然导致日益觉悟的中国人民更为强力的反抗。
(2)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PPT12:点出《新青年》杂志、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图片。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领导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号下寻找中国未来的出路。而在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际,他们看到了中国未来出路的新希望。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深入宣传和歌颂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意义。李大钊指出:“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维主义的凯歌声。人道主义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PPT13:点出李大钊、马列著作的图片。
毛泽东曾经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的确,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胜利,影响了全世界,也影响着整个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一方面是指导意义上,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在彷徨中的中国人点燃了新的希望;给中国先进分子指明了新的道路、新的方向。另一方面是直接帮助上,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的力量,有助于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同时十月革命胜利的建立的社会主义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发展给与了直接的援助。
PPT14:点出标题((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1、战争发生和胜利
PPT14:点出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德国进攻波兰的图片。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反法西斯战争。二战的爆发有其社会根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并逐渐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在亚洲,日本经过精心策划,于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紧接着占领了中国的东北。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国家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三国轴心。1939年9月1日,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被迫仓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PPT15:点出珍珠港事件、《大西洋宪章》签订、《联合国家宣言》文本、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图片。
1939年9月1日至1942年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阶段。1941年8月1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的联合宣言。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联合国家宣言》,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7月至11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PPT16:点出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的图片。1945年,在反法西斯同盟国打击下,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先后于5月和8月宣布向同盟国投降。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内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举行了日本投降签字仪式。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的败降和同盟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的抗日战争
PPT17:点出百团大战地图、图书《中国远征军》的图片。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紧密相连并为之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历程上,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中抗击侵略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并且1937年七七事变后到1945年8月,中国的抗日战争始终是亚洲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在作用上,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使得德、日法西斯力量始终被分割,形不成合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战机,例如1940年8月发动的历时5个多月的“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例如1942年3月,中国派出近10万人的远征军入缅作战,成功解救了被日军围困的7000多名英军,阻挡了日军向印度的进军;1944年,中国军队再次入缅作战,修筑了“史迪威公路”,以数十万人的生命为代价打通了盟军由印度向东进军的通路。据统计,中国战场牵制的日本陆军部队在1939年占其总兵力的83%,1940年为78%,1941年为70%。在牺牲上,据不完全统计,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PPT18:点出苏联红军进攻东北、美国飞虎队、白求恩的图片。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抗战的支持。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苏联最早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提供了宝贵援助,美国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了很大支持,英国及法国等国家向中国提供了经济援助或军事合作。朝鲜、越南、加拿大、印度、新西兰、波兰、丹麦以及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日本等国的反法西斯战士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战争后期,苏联红军开赴中国东北战场,同中国军民一道对日作战,加速了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进程。我们不会忘记给予中国抗日战争道义和物质等方面支持的国家和国际友人,不会忘记在南京大屠杀和其他惨案中为中国难民提供帮助的外国朋友,不会忘记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并为中国运送战略物资而冒险开辟驼峰航线的美国飞虎队,不会忘记不远万里前来中国救死扶伤的外国医护人员,不会忘记真实报导和宣传中国抗战业绩的外国记者,不会忘记为中国抗战胜利付出过心血的外国军事顾问及其他方面人士,更不会忘记在中国东北战场上英勇献身的苏军烈士!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世界各国人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宝贵贡献!
3、战后的国际形势和格局对中国的影响
PPT19:点出图书《会议桌上的世界》、丘吉尔、杜鲁门的图片。
二战后的世界政治形势,出现了三个重要的新情况:第一,在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重削弱;美国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第二,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欧洲东部、中南部和亚洲东部、东南部出现一系列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冲破一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第三,占世界陆地面积2/
3、人口3/4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许多原殖民地、附属国争得了或正在争取政治上的独立,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战后国际格局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近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由杜鲁门陪同在美国的富尔敦发表关于“铁幕”的演说,揭开了“冷战”序幕。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攻击苏联是极权国家,要求国会批准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紧急援助。杜鲁门提出的这项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折点。“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PPT20:点出赫尔利斡旋、马歇尔使华、图书《追踪溯源》的图片。
战后苏联的强大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使得国际帝国主义受到明显削弱和多方面牵制,难以形成足够强大的力量来镇压各国人民革命,这些构成了对中国革命的有利条件。
战后美、苏冷战局面的出现和两大阵营的对立,特别是美国一手拿着金元,一手拿着原子弹,竭力向全世界扩张,将控制中国作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美国政府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这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障碍。1945年1月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的赫尔利,在其上任后不久,在描述他对自己使命的理解和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时,将“防止国民政府崩溃”和“维持蒋介石作为民国总统和军队的委员长”作为主要目标。因此,正确制定应对美国的政策和策略,成为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归纳小结。在前面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幅历史演变的景象,这就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整个世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帝国主义列强重重矛盾的激化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并由此引起了国际格局的不断转换;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并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同时,中国社会历史的跌宕起伏,与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紧密相连;中国革命斗争的艰难前行,与时代环境的深刻变迁息息相关。
在审视了从1919年到1949年的三十年间,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之后,我们再将目光转向中国自身,考察一下这三十年间在世界风云变幻背景影响下的中国内部的社会生态。
PPT21:点出标题(二、“三座大山”的重压)(结合分析根据有关资料自编的统计图表、安排阅读教材上的有关内容和观看资料短片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对中国人民的沉重压迫、对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从而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性。时间:25分钟。)
PPT21:点出关于“三座大山”问题的文字。
辛亥革命失败后,统治中国的先后是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8)、国民党政府(1927-1949)。在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依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依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再加上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PPT22:点出标题((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74-76页的相关内容。PPT22:点出抗战前夕外国资本对中国经济控制情况的统计图表。
煤 产 量
55.2 %冶铁工业
%石油工业
%发 电 量
77.1 %现代工业和运输业
71.6 %银行资产
比华商银行多1/3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第七讲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定胜负的斗争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
2.使学生了解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认识这一政权遭到广大人民反对并迅速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了解“第三条道路”幻想破灭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的历史条件,认识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4.使学生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二、教学要求
1.对比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各自采取的方针及行动,向学生讲清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真正原因和全面内战爆发的历史责任
2.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及其统治的历史事实的分析,使学生认清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独裁本质,从而能正确理解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3.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粉碎革命的军事进攻,以及在全面内战中彻底击败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历史进程,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的土地改革及其领导的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从而使学生认清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原因。
4.通过对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及其政治主张的介绍,给学生讲清各民主党派所主张的“中间路线”,即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不符合近代中国的国情,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从而使学生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才是中国人民正确的历史性选择。
5.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明确西方的两党制、多党制等资本主义政党制度不符合我国国情,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人民作出的正确的历史性选择,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6.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的基本史实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而奋斗的英勇事迹的介绍,通过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的分析,使学生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三、教学内容
问题一: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曾经有过和平发展的机遇,但为什么最终还是爆发了内战?
问题二: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强弱胜负转化的原因何在?
问题三:中间势力为什么逐渐放弃了“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最终选择了与共产党合作,协商建国?
问题四:为什么说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四、教学重点
1.认清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分析国民党政权陷入全民包围之中的原因和中国人民革命成功的原因,从中得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3.分析“第三条道路”幻想破灭的历史必然性,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
五、教学难点
1.如何使学生了解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认识这一政权遭到广大人民反对并迅速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
2.如何使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正确的历史性选择。
3.如何使学生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六、教学时数:3学时
七、正文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有着历史宿怨的国共两党在合作了八年之后还能否继续合作?中国时局的发展是战争还是和平?战后的中国向何处去?等等。这一系列问题中,核心、要害的问题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呢?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这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定胜负的斗争,就构成了这个时期历史的基本内容。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在抗日战争期间坚持独裁统治,在战争的中后期尽力观战避战,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随着抗战胜利的到来,他们越来越把注意力放到消灭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势力这方面来。他们的目的是不允许战后的中国有任何改变,要使中国仍是一个黑暗的旧中国,故而坚持独裁、内战。
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则力图避免内战,争取经过和平民主道路,逐步实现中国的社会政治改革,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把落后、贫穷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和平民主的新中国。
本讲的历史线索:
这个时期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开始,止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前后共4年零2个月,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Ⅰ、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到1946年6月底全面内战爆发,是从抗日战争到国内革命战争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共产党在这个阶段一方面尽力避免内战,争取通过和平途径实行中国社会政治改革;另一方面也为自卫战争作了准备。蒋介石反动集团则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他们一方面进行和平欺骗,另一方面则依仗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加紧准备内战。
Ⅱ.从1946年6月底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到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在这个阶段,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爱国、民主运动同国民党反动政府之间的斗争,逐步形成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国民党反动政府由此陷入全民包围之中。
Ⅲ、从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到1948年9月战略决战前夕,是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阶段。“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胜利。”与此同时,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也进一步深入发展。国民党当局加紧迫害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镇压爱国民主运动。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迅速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初步形成。
Ⅳ、从1948年9月战略决战开始,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全国胜利的阶段。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人民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赖以生存的主要军事力量。随后又粉碎了美蒋反动派的“和谈阴谋”,进行了胜利的渡江作战和向全国的大进军,终于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创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从上述简单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性。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性胜利的时期。这一胜利摧毁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导致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同时,这一胜利也从根本上规定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这一时期的历史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今天重温这段历史仍会给我们以重要启迪。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曾经有过和平发展的机遇,但为什么最终还是通过战争解决问题?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反动派拥有远比共产党强大得多的军事力量,而且它还得到拥有强大经济实力、垄断着原子弹生产的世界头号帝国主义强国——美国的支持。但国民党政权却陷入全民的包围之中,为什么?战争的结局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仅用了3年的时间,就彻底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这其中的道理何在呢?抗战胜利后,一部分民主党派的领袖人物和一部分民主人士曾希冀中国走第三条道路,然而历史的结局却是中国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在学习这段历史时得到正确的答案。
本讲着重分以下四个问题进行讲授。
问题一: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曾经有过和平发展的机遇,但为什么最终还是爆发了内战?
(一)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时局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翘首望治,期待和平统一。国共两党之间能否相忍为国、和衷共济,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
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及其原因
中国共产党当时是真心实意想实现和平,想通过和平途径实现中国社会的改革的。为了这个目的,中共中央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就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真。这一方针的基本精神是:在不放松自卫战争准备的前提下,借助国际国内的有利条件,挫败国民党的内战阴谋,力争通过和平途径否定国民党***,实现建设新中国的目的。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提出这一方针?为什么要力争通过和平途径实现中国社会的改革?
第一、有历史渊源。战后初期我们党执行的“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政策是经党的“七大”确定下来的,是抗日时期方针的继续。七大的方针就是反对内战的方针,主要是为着争取实现和平民主前途而制定的。当时毛泽东对战后国际形势的基本估计是:在国际上,英美苏三大国的团结仍然是主要的,是统治一切和决定一切的;由于存在着这一有利的国际条件,国民党有可能做出让步,与我党取得妥协;中国因此可能在战后走上和平统一的道路,废止国民党***,实行民主改革,建立包括各党派在内的联合政府。
当然,这只是七大的一种估计。鉴于国民党统治集团实行内战、独裁的政策,七大要求全党在争取建立联合政府的同时,还必须有另外一方面的准备,即警惕内战,准备应付内战。如果国民党发动内战,人民就用革命的战争打倒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日本投降前夕,蒋介石疯狂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内战危险加剧。据此毛泽东提出“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在估计时局发展的和、战两种可能性的同时,重点强调内战的严重危险和准备打仗。此后,形势又有所缓和。根据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于1945年8月23日在延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在分析国内外形势和中国政局的发展趋向的基础上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并决定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毛泽东在会上发言时指出:现在的情况是抗日战争的阶段已经结束,进入和平建设阶段,全世界、欧洲、东方都是如此,都进到和平建设时期。在谈到我们党今后的斗争道路时,毛泽东指出:七大时讲的长期迂回曲折,准备最大困难,现在就要实行了。希腊、法国的共产党人得了雅典、巴黎,但政权落在或主要落在别人手里;我们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大体要走法国的路,即资产阶级领导而有无产阶级参加的政府,中国的局面,联合政府的几种形式,现在是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占相当长的时期。我们还是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而不要砍头。这个弯路将使我们党在各方面达到更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实现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胡乔木回忆毛泽东》)
按照毛泽东在七大《论联合政府》中的设想,抗战胜利后,我们所要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在这里,毛泽东显然根据形势的变化,降低了要求。此后,在政协谈判达成的协议中,关于政府的设置,就比七大设想的国家机构的层次还要低一些,实际上还是一种承认国民党领导地位的联合政府。即便这样,中国共产党也真心愿意实现这个协议,愿意通过迂回的道路达到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目标。上述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力争和平、民主的愿望是真诚的、一贯的。是蒋介石集团顽固地拒绝和扼杀了这种真诚的和平愿望。
第二,中国需要和平,人民需要和平。战后饱受战争创伤、创痍满目的国家需要恢复建设,人民需要休养生息。避免内战,争取经过和平道路来建设一个新中国,逐步实现中国的社会政治改革,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这是经历了八年残酷战争之后的中国人民的普遍愿望。为此,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都纷纷呼吁和平。1945年8月15日,民盟发表《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八字口号并提出关于时局的十项主张。成都文化界叶圣陶等200多人,也发出要求和平的呼吁,提出立即结束***、无条件保障人身、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等人民基本权利;立即承认各党派合法地位等六项政治主张。如果国民党能接受和平的要求,在和平的条件下同各方面合作进行建设和改革,那么,即便前进的道路会因此更加迂回曲折,斗争会更加复杂,这样做仍然有利于人民,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所力争的。
第三,战后国际形势的主导方面及美、苏对华政策的某些方面,有利于战后初期中国政局朝着和平方向发展。
战后国际形势,有对中国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总的说,国际局势的主流是趋于缓和。和平、民主、独立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对中国革命是有利的。而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及苏联对华政策中的消极方面,不利于中国革命。当时对中国政局 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美苏的对华政策。
首先,我们看看美国的对华政策。
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帝国主义强国,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无人可比。于是,它倚仗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向外扩张,企图称霸世界。控制中国是美国称霸世界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战胜利后,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长期和基本的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
短期目标是:避免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从这样的战略目标出发,美国的对华总政策是扶蒋反共,这是毫无疑问的。
如果这些目标一旦实现,美国既能使中国成为远东抗衡苏联的前哨阵地,又能使中国成为它倾销商品,获取廉价原料和进行自由投资的理想场所。
美国政府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面临三种选择:
第一、全面干涉中国内政,甚至介入中国内战——它不敢,因为怕遭到舆论谴责;
第二、撒手不管中国的事情——它舍不得,因为它已经在蒋介石身上投了很多钱;
第三、调停国共关系,遏制中国内战,以保住蒋介石的执政地位。
美国政府权衡再三,最终选择了第三种方式。因为美国政界相当一部分人深知蒋介石独裁政权的不得人心;同时也深知中国人民普遍反对内战,要求和平的心理。从这些考虑出发,战后初期,美国政府也声明不希望中国发生内战,并敦促国民党政府按照英美式的民主实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并要求国民党与中共谈判,用谈判的办法解决中共的军队和解放区的问题。尽管美国的目的是不战而消灭中共,但它的这种态度,也是促使蒋介石提出进行重庆谈判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我们再看看苏联的对华政策。众所周知,苏联是战后唯一能和美国抗衡的国家。它和美国的关系是既争夺又谋求妥协。在苏联的对华政策上也体现了这种关系。它不愿意战后的中国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但又不敢公开支持中国革命,害怕会因此引发美苏之间的直接冲突,从而导致新的世界大战。上述因素加上苏共和斯大林对中共的偏见,就使它的对华政策带有相当明显的民族利己主义倾向。
抗战胜利后,苏联政府对华政策的长期目标是:帮助共产党发展并最终夺取政权;短期目标是:拉住蒋介石政府,不让它成为美国对付苏联的工具。
其实,战后初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基调是二战后期就定下来的。
1944年8月底,美国大使赫尔利在来华途中,经莫斯科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就中国情况及美国对华政策交换了意见。莫洛托夫向赫尔利暗示:苏联政府不支持中国共产党;苏联不愿中国有纷争或内战;苏联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并赞成美国扶蒋统一中国的外交政策。
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背着中国达成了涉及中国主权的一系列协议。苏联还准备与中国政府签订同盟条约,以使该协议合法化。
1945年4月15日,赫尔利在莫斯科与斯大林、莫洛托夫再次会谈。苏方明确表示支持美国对华政策,原与美英合作,完成中国军队的统一。5月底,斯大林对来访的哈利·霍普金斯声明:苏联将忙于本国的复兴工作,因之中国的事务大部分要依靠美国。并表示:“蒋委员长是中国唯一有资格能负起统一中国责任的领袖;中共的领袖不如他或不够资格负此责任。”至此,苏联的对华政策明朗化。于是在美国的敦促下,开始了中苏谈判。国民党方面由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宋子文和蒋经国出面。8月
14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国民党方面承认了雅尔塔协定的基本内容,苏联则支持国民党政府,同意美国扶蒋统一中国。条约签订的当天,蒋介石向毛泽东发出和谈邀请的第一封电报。与此同时,“斯大林也电致中共中央,说中国应该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要毛泽东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寻求维持国内和平协定,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斯大林还认为,“中国没有发展起义的条件,中国同志应当同蒋介石达成维持正常关系的暂时条款并解散自己的军队。”(斯大林承诺毛泽东的安全由美苏两国负责)9月,苏联从延安召回它的三名代表,连无线电台也一起带走。
从上述事实,我们可以看出,战后初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基调是拉蒋压共,即以中共的原则性让步(主要是军队问题),换取一个蒋介石领导下的、有中共参加的、在美苏之间持中立态度的中国的出现。甚至还幻想这个中国更倾向于苏联。这当然是不可能的。随着美蒋联合的进一步紧密,苏联在实践中被迫不断调整其对华政策。(在实际操作中,苏联并未完全按其承诺实行,还是给了中共一定的帮助。)
总之,战后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特别是美苏两国的对华政策对中国的政局有着重大的影响。美苏两国政府出自各自利益的考虑,都曾表示反对中国内战,这无疑对中国政局朝着和平方向发展是有利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平、民主方针时的依据之一。
第四,蒋介石对立刻发动内战还有所顾忌。首先,国际国内舆论均反对内战;其次,他的精锐部队在抗战时期大多退到西南和西北地区,要迅速开到华北和华东一时还有很多困难,至于东北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毛泽东说:国民党也不能下决心打内战,因摊子没摆好,兵力分散、内部有矛盾。„„国民党本身的这些困难,加上解放区的存在和我们的不易被消灭,内战是有可能避免的。
以上中国共产党在战后初期提出和平、民主方针和力争和平局面出现的理由和现实基础。这也是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大背景。
2.国民党蒋介石在战后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及其原因
这个方针也是蒋介石早就定了的。1945年5月,蒋介石在国民党“六大”上说:“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日本是我们国外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消灭中共,才能达成我们的任务。”
在这样的方针指导下,日本一投降,蒋介石就疯狂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从峨眉山上猛扑下来摘桃子。他命令自己的部队“积极推进,勿稍松懈”;命令沦陷区伪军“维持治安”;惟独命令共产党领导的第十八集团军“应就原地驻防待命”。按照蒋介石的主观愿望,他下一步的打算就是要发动内战,消灭共产党,消灭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但是,中国共产党此时已不像1927年那样:于横逆之来,无还手之力。由于中国共产党予以及时揭露和警告;全国人民求和、反战;也由于国民党军队完成部署需要时间,再加上国际上美苏的影响,才迫使他没有立即发动全面内战。而是改变手法,在积极备战的同时,玩起了和谈的游戏。
他在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请其“惠临陪都”,共商国家大计。其真正意图是: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如果毛泽东去了,则可以利用和谈来麻痹共产党,诱使它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还可以在和谈的幌子下,争取时间,调兵谴将,部署内战;如果毛泽东不去,可以说共产党拒绝和谈,把内战的责任推到毛泽东和共产党身上。这一计可谓毒耶!
在上述大背景下,中共中央经过慎重的考虑认为,在当时与国民党进行和谈是必要的。1945年8月25日晚,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去重庆,同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8月26日,中国共产党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系统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态度和主张。
(二)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1.重庆谈判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由先一天到达延安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陪同,协同周恩来、王若飞到重庆谈判。在重庆期间毛泽东住在红岩村,与国民党要员的会商则在桂园举进行。
8月29日至10月10日,国共双方就许多问题普遍交换意见,并就一些实质性问题进行商谈。共产党方面的谈判代表为周恩来、王若飞。国民政府方面的代表为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
力子。谈判历时43天,10月10日,双方正式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纪要》内容共12条,政治方面包括最多,军事方面仅有三项。
这次谈判双方争执的焦点是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这也是最实质最要害的问题。
蒋介石给这次谈判定的方针是所谓“政令军令之统一”。蒋介石的日记中说:政治与军事应该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而“政令军令之统一”则是一切问题的“中心”。简言之,他是说:在政治上可以搞纸上的或口头的许诺,但共产党的军队和解放区一定要取消,在这一点上决 不“迁就”,否则其政令军令就不能统一。
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这种态度是事先就估计到的,但为了迫使蒋介石兑现其民主的许诺,为了争取全国人民所需要的民主,为了揭穿所谓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中共在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中就明确提出,“准备给以必要的不伤害人民根本利益的让步”。在谈判过程中,中共也确实在解放区土地和人民军队的数量上做出了必要的让步。尽管如此,也不能满足蒋介石的胃口。由于国民党方面执意要取消解放区的人民政权和人民军队,以至这两个问题都没能达成协议。
但是,重庆谈判应该算是中共和人民的一个胜利。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蒋介石反动集团就把中共称之为“共匪”、“赤匪”。而今天它不得不和这个“匪”平起平坐地谈判,平等地签订协定并达成一定的协议。毛泽东回到延安,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这个东西(指双十协定),第一个好处是采取平等的方式,双方正式签订协定,这是历史上未有过的。第二,有诚意的六条,都是有益于人民的。”
重庆谈判取得的具体成就主要是:
国民党当局表示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同意结束国民党的“训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承认人民的某些权利;同意“积极推行地方自治,实行由下而上的普选”,等等。
尽管上述国民党的承诺和达成的协议,还只是纸上的,口头上的东西。但这样一来它再要发动内战,就会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在政治上陷入被动的地位。同时这次谈判和达成的协议,还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运动。
2.政治协商会议
对于蒋介石来说,谈判只是一种欺骗手段和权宜之策,他的主要打算仍是通过战争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在重庆谈判期间,他就命令傅作义部和阎锡山部分别进攻察哈尔解放区和上党地区。《双十协定》签订后,他又发布剿匪令,调集几十万大军进攻解放区;与此同时,还镇压国民党统治区的反战民主运动,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此后,由于中共进行了坚决的反击;各民主党派纷纷敦促召开党派会议,推进民主政治;美国派马歇尔来华调处国共关系(1945年12月20日,马歇尔来华,在上海、南京、重庆等地频繁地与各方人士接触,经过多方努力,马歇尔协助中国订立了停战协议,成立了以马歇尔为主席,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国民党代表张群的三人小组。1946年1月5日国共两党代表经过几度商谈,达成停火协议);1945年12月27日,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会议上发表反对中国内战的公告。在这种背景下,蒋介石被迫同意执行双十协定,召开“政治会议”。后国民党谈判代表王世杰提出加上“协商”二字,颇得各方赞赏,于是中国就有了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实现停战。当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国民政府礼堂开幕。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国青年党、中国民主同盟、无党派社会贤达五方38人出席。经过数十次会议,政治协商会议达成改组政府、整编军队、和平建国纲领、国民大会、宪法草案等五项决议案。其中,政府组织、宪法草案有所突破。
关于政府组织,协议规定:改组国民党一党政府,成立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委员的一半由国民党以外的人士充任。改组后的政府作为结束国民党的“训政”到实施宪政的过渡时期政府。
宪法草案则规定,立法院为相当于议会的最高国家立法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行
政院为最高行政机关,对立法院负责;立法院对行政院全体不信任时,行政院或辞职或提请总统解散立法院。中央政权这种体制相当西欧一些国家的议会制和内阁制,这蒋介石的独裁政体是一种限制。宪法草案还规定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省为地方自治的最高单位,省长民选,省可以制定省宪法。这对于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存在也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保障。
关于整编军队,会议通过了《军事问题案》,规定了“军队属于国家,军人的责任在于卫国爱民”,“军队教育应依建军原则办理,永远超出于党派系统及个人关系以外”的建军原则,军党分立、军民分治的整军原则。会后,根据政协会议精神,成立由周恩来、张治中、马歇尔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具体谈判军队整编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国民党坚持其军队的合法地位,只提出改编共产党军队。在共产党力争和马歇尔的压力下,1946年2月25日达成了《军队整编及统编共产党军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规定于18个月内逐步实施完成。先在12个月内,全国陆军编为108个师,每个师以1.4万人为限,共产党军队共计18个师,双方编余人员即行复员;再以6个月的时间,将全国军队缩编为60个师,国民党军队50个师,共产党军队10个师。国共双方保留军队的比例定为5:1。
政治协商会议规定设置的政府和其他的一些规定,基本上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它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民,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准备严格履行这些与新民主主义政权尚有相当大距离的协议。毛泽东就声言,准备住到南京附近的清江浦,在国民政府中做个委员。
但是,即使这种基本上属于西方式的民主主义,也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集团所不能接受的。早在1931年,蒋介石就明确表示,共产主义之政治理论不合中国国情和固有道德;自由主义政治理论会造成“高唱自由,各据议席、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征,明年不战,使共产党坐大”的局面,故也不可取。他们信奉的实则(力量)是封建法西斯主义,他们担心,实行民主,哪怕是西方式的民主也会使他们丧失一切。因此,蒋介石压根儿就没打算实行政协协议。而是在美国支持下,不断扩大内战行动,很快使政协协议成为一纸空文。
政治协商会议给苦于战火与独裁的中国人民带来和平民主的新希望。2月10日,重庆各人民团体在校场口举行庆祝政协胜利闭幕大会,近万名群众踊跃参加。就是这么一个人民欢庆的活动,国民党特务竟大打出手,殴伤大会主席台成员李公朴、郭沫若、施复亮,打伤群众60多人,还有不少人被捕。
原来国民党后悔了。
3月1日,国民党召开六届二中全会,决议以一党意志修改政协决议。3月20日,国民党召集共产党拒绝参加的国民参政会四届二次会议,公然否定政协议案。周恩来严正警告:“政协的一切决议不能动摇或修改,这是由五方代表起立通过的,应成为中国的民主契约。谁要破坏,谁就是破坏今天中国的民主和平团结统一”。
可是,国民党已经决心撕毁民主契约。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出动22万军队大举进攻共产党中原解放区,从而挑起了全面内战。
问题二: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强弱胜负转化的原因何在?
在抗战后期,国民党政权由于腐败无能、大发国难财等,曾经激起大后方人民的严重不满。但在战后,在美国的支持下,它接收了在华日军120万人的武装,美国还用新式武器装备了它的50万军队,其军事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加强。由于蒋介石集团在八年抗战中没有脱离抗日营垒,收复区(原沦陷区)的许多人是对它抱有希望的。
内战初期,国民党挟抗战胜利之声威,依美国支持之实力,怀独霸天下之雄心,真是不可一世。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突飞猛进,共产党解放区数十座城池纷纷陷落。由此,国民党政府对内战的前景十分乐观。以为可以速战速决。蒋介石的参谋长陈诚扬言“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即能整个解决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然而,战局的发展却走向了他们愿望的反面。战争的结局是:人民解放军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就消灭了国民党的八百万军队,摧毁了它的反动统治。为什么会
出现这样的结局呢?
(一)国共双方所从事的战争的截然相反的性质是决定胜负的客观因素
我们应该看到,国民党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国民党发动的战争,是一个在美帝国主义指挥之下的反对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反革命战争,这必然遭到人民的反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具有爱国主义正义的革命性质,必然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全国解放战争为什么胜利发展,国民党政权陷入全民的包围之中,人民为什么抛弃国民党,选择了共产党的根本原因。
1.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反民族性、反革命性(失民心)
首先,国民党进行的战争得到了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具有明显的反民族性质,是一场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打杀中国人的战争。国民党不仅不敢反对帝国主义,而且严重依附于美帝国主义,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与尊严。
众所周知,美国政府是蒋介石的主要支持者。战争初期,美国给了蒋介石大约20亿美元的军事、经济援助。帮助国民党运送了54万军队到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各地。为国民党装备了45个师,训练各类军、警、特人员15万人。1946年3月,美国还组织了官兵达2000余人的军事顾问团,直接参与蒋介石的内战策划。大量事实表明,蒋介石敢于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内战,同美国政府对他的支持和援助有直接关系。
对美国的支持,蒋介石以出卖国家主权作为回报。为此,国民政府和美国签订了一系列的公开或秘密的丧权辱国的协定和条约。其中1946年11月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简称《中美商约》就是一个典型。说它是新21条是毫不夸张的。条约规定:美国人有在中国领土全境内居住、旅行及通商的权利,美国的船舶可以在中国开放之任何口岸、地方或水域内自由地航行,可以不受限制地在几个口岸停泊。条约表面上规定“互惠”,实际上,中国人不可能去美国享受这种权利,所以这种规定
仅是保证美国人在中国单方面享有种种特权。凭借这些条约,美国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都取得了独占地位。廉价的美国货(包括大批战时的剩余物资)充斥中国的城乡市场,以至当时上海永安等百货公司货架上80%是美国货,当时人们形容说是“无货不美,有美皆备”。美货的价格,据上海1946年的统计,一般均较国货低3~5倍,有的竟达10余倍。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工商界被挤得无立足之地,中国人民的血汗也被其吮吸殆尽。因此,人们说美货就是“美祸”。在全部外国在华资本中,美国资本占80%,此外驻华美军还利用其特权大肆走私。这就使本来就处于困境的中华民族资本遭到毁灭性打击。中美之间的不平等条约还规定,驻华美军肇事只由美国宪警处理,这就更加纵容了美军在华的暴行。1946年12月24日发生的美国军人强奸一名北大女生事件,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些事实逐渐使人民认识到蒋介石打的这场内战的卖国主义实质,也认识到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是中国人民遭受苦难的一个重要根源。
其次,国民党发动的内战,不仅是反民族的,也是反革命的。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地主阶级,其经济基础则是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
在中国农村占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却占有70~80%的土地,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是广大农民遭受苦难的根源,是中国现代化和民主化的障碍。蒋介石发动的内战在农村主要就是要维护这种封建剥削制度,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这一点就突出地表现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反人民、反革命性质。因此,它必然遭到广大人民特别是你农民的反对。
而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是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结合着的一种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主要是靠国家政权的力量,掠夺广大劳动人民,无情地兼并民族资本而形成的。它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解放战争时期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除利用超经济的特权,从事金融投机和商业投机外,主要的敛财手段就是滥发纸币。随着全面内战的持续,国民党政府的军费开支已占财政支出的80%。为了弥补由此造成的巨额赤字,国民党政府便无限制地发行纸币,从而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法币大幅贬值,物价飞涨。1945年3月,美元对法币的战时汇率1:20被改为1:2020;8月变为1:3350,1946年2月上升为1:1.2
万。抗战前到抗战后,物价上涨了1800倍,到1947年7月,上涨了60000倍。1937年6月到1948年8月,法币的发行量增加了470704倍,物价指数上涨了72555862倍。法币的购买力逐年大幅度下降。据美联社1947年7月24日上海电讯,“法币100元在1937年可买2头牛;1938年可买1头牛;1941年可买1只猪;1943年可买1只鸡;1945年可买1条鱼;1946年可买1个鸡蛋;1947年可买1/3盒洋火,1948年,“只有天知道能买什么”。这种情况,也使民族工商业日益走向破产,近乎于奄奄一息。从1946年10月至1947年2月,上海、武汉、广州等20个城市工厂商店倒闭达27000家。失业人数激增。农村经济也急剧衰退,广大农村中饥民遍地,饿殍载道。严重的经济危机,把各阶层人民推上了饥饿和死亡的绝路,迫使各阶层人民不得不团结起来为生存而斗争。
1946年12月底,以美军士兵强奸北大女学生为导火线,触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史称一二三○运动)(详见教材P178页)。
1947年5月20日,南京、北平等地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史称五二○运动)。随后这个运动扩大到60多个城市,形成学生运动的高潮。而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促进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
1947年间,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中,先后有120万工人举行罢工。5月到6月,饥饿的城市居民的“抢米”风潮席卷江、浙、皖等省的40 多个大小城镇。在农村,农民也不断掀起反抗国民党当局抓丁、征粮、征税的浪潮。
上述事实表明,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爱国民主运动同 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斗争,逐步形成了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这样,无论在军事战线上,还是在政治战线上,蒋介石政府都打了败仗。蒋介石政府已处在人民的包围之中。
通过上面的事实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蒋介石政府的为了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不许战后的中国有任何改变,蒋介石就必然要坚持独裁。为了独裁,他就必然要发动内战以期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而单靠国民党的力量又决然做不到这一点,因此,为发动和进行内战,他就必然要勾结、依靠要把中国变为独占殖民地的美帝国主义,而换取美援的代价则是出卖国家主权。这就是蒋介石的发动的这场内战的反民族性、反革命性的由来。蒋介石发动这样的战争,就势必使自己站到了全国人民的对立面,也注定了他必然失败的命运。
2.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爱国主义的、进步性、革命性(得民心)
就中国共产党来说,人民解放战争首先是反对帝国主义和维护民族独立的。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对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进行了公开揭露;(抗战胜利后,中共曾经希望战后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同美国发展关系。毛泽东还对美国驻华使馆人员说过,为了弄清美国的对华政策,他甚至愿意亲自去一趟华盛顿。中国共产党也曾告
诫美英政府,“不要使自己的外交政策违反中国人民的意志,因而损害同中国人民的友谊”。当美国政府无视中国人民的警告,成为蒋介石内战政策的实际支持者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毫不犹豫地对美帝国主义进行坚决地揭露和斗争。一位美国人对毛泽东说:“你们要听一听美国人的话,否则,美国蒋介石撑腰。”毛泽东说:“你们爱撑蒋介石的腰就撑,不过要记住一条,中国是什么人的中国?中国绝不是蒋介石的,中国是中国人民的。总有一天你们会撑不下去的。”毛泽东的回答有力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的浩然之气和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中国还领到了抗暴运动,并对美帝国主义可能的干涉做了准备。其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又是反封建、反官资本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一切都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在解放区广泛实行民主,在农村实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其他改革。众所周知,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而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土地问题。毛泽东指出:“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1946年5月,中共中央先后发布《五四指示》,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使大量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从根本上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在“保田参战”的口号下,成千上万的农民参军参战,组建民兵,支援前线,保卫解放区。这就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足以战胜敌人的取之不尽的人力、物力资源。淮海战役胜利后,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农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其实,何止淮海战役,离开广大农民的支援,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都是不可想象的。
此外,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实行依靠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进步分子,并注意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中间分子。形成反对美蒋反动派的广泛统一战线。在城市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千方百计地解决工人的各种困难,同时坚决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得到了包括民族工商业者在内的广大中国人民的支持。
总之,人民解放战争的鲜明的对帝、官、封的性质,突出体现了它的爱国主义的、人民性、进步性和革命性。中国共产党是为推翻三大敌人的反动统治,为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而战。正是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迅速溃败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
(二)国民党的腐败和暴政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1. 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的腐败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立即着手对中共内战的准备,这时它要求内部团结一致,一切服从蒋介石的指挥,然而,由来已久的党内派系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在党政系统中,以陈立夫、陈果夫兄弟为首的CC系,以张群、吴铁城为首的政学系和以陈诚为首的黄埔系三派力量均衡;在财政系统中,孔、宋两大家族各据一方,不分伯仲;在军事系统中,李宗仁、白崇喜为首的桂系,阎锡山领军的晋系,旧东北军、冯玉祥旧部、川军、粤系旧属与国民党嫡系黄埔系杂处一体。由于各派利益不同,出发点不同,彼此之间常常出现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的现象,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国民党的形象,也阻碍了政治、军事、经济的运行效率。在与中共军队作战时,不同派系军队互不支援,坐山观虎斗的事例不胜枚举。再加上国民党发动内战师出无名,士无斗志,其部队的装备再好、再先进,也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
2.国民党官员的腐败
尽管国民党政府和蒋介石在抗战中后期执行的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但毕竟他们还是抗了战的,抗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明显提高。因此,在国统区和沦陷区的一部分人民曾经对国民党抱有很大希望,但国民党自己充当了教育人民的反面教员,很快人们对它感到极端失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民党接收大员的胡作非为。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实行由其一党垄断接收敌伪资产的方针。结果是各类接收机关林立。许多国民党党、政、军大员从重庆飞临收复区,把接收变为“劫收”。他们趁接收之机,贪污盗窃,敲诈勒索,贪赃枉法,中饱私囊。收复区的群众称其为“三阳开泰”(爱东洋、捧西洋、要现洋)、“五子登科”(竟相抢金子、房子、票子、车子、女子);在拘捕、审判汉奸时,也出现了收贿减罪的现象,民众称之“有条有理,无法无天”(条指金条,法指法币)结果使一些汉奸摇身一变而成为“地下工作者”、“地下军”,趾高气扬,无恶不作。所以老百姓说:“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天上来、地下来,就是老百姓活不来”。时任中国战区统帅参谋长、驻华美军司令魏德迈,在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尖锐地指出:“国民政府的胡作非为已经引起接管区当地人民的不满,此点甚至在对日战争一结束后,国民政府即严重地失去大部分人的同情”。就连当时负责接收的重要人物邵毓麟,也不得不向蒋介石进言:“象这样下去,我们虽已收复了国土,但我们将丧失人心!”他认为,这样等于“在一片胜利声中,早已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此外,国民党利用接收之便,将巨额敌伪资产转归官僚资本集团控制的部门占有,其中很大部分被官员个人侵吞。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其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到100~200亿左右。抗战前夕,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在全国工业中仅占10%,抗战胜利后增长到50%,到1946年底,已占到70%。
综上,国民党内信仰危机和组织结构瘫痪,使其政治无力,行政失效,贪污腐化成风。连蒋介石都不得不承认:“自抗战胜利以来,本党在社会上的信誉已一落千丈。„„老实说,古今中外,任何革命党都没有我们今天这样颓唐和腐败,也没有我们今天这样的没有精神,没有纪律,更没有是非标准的。这样的党,早就应该被消灭,被淘汰了”。
3.国民党拒绝实施社会改革,对广大人民横征暴敛
在对日伪资产的接收中,国民党获得了不少的补偿。加上广大的东南地区被收复,丰厚的
税源得以开辟。此后美国又提供了数额相当可观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因此在内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在财政上虽然十分吃紧,但并未到举步维艰的程度。而国民党发动内战,不仅把中国重新投入战火,还导致了其财政因军费沉重而陷入危机。
为了支持内战,筹措军费,挽救财政危机,国民党采取了发行内外债、征收捐税和增发纸币等各种措施。
仅就征税而言,国民党政府不仅调整原有各税征收办法,而且还大量开征全国统一新税和地方性新税,结果,各地税项五花八门,“漫无标准,毫无预算,官吏上下其手,层层剥削,比如专员、县长下乡之招待费,官吏用之一分,民间负担十分,怨声载道,忍痛忍受,失去民心,莫此为甚”。
上述措施仍然无法填补军费的无底洞,国民党就无限制地发行纸币比,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使得广大人民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洗劫,他们挣扎在死亡线上,对国民党从失望进而到绝望。
4.国民党坚持独裁,反对民主,镇压反对内战的学生和民主人士
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军警特务在昆明镇压反内战的学生,酿成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1946年2月10日制造“校场口事件”,打伤李公朴、郭沫若等60余人。6月23日晚,国民党在南京下关火车站殴打上海人民和平请愿团的成员,团长和代表多人受重伤,此为著名的“下关惨案”。7月,国民党竟在5天内接连暗杀了著名的民主人士和学者李公朴和闻一多,制造了李、闻惨案。此后,国民党对其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的镇压更是不胜枚举了。正是国民党的这些暴政,擦亮了人们的眼睛,认清了谁是谁非。正因为如此,下关惨案后,当周恩来前往医院看望马叙伦时,身负重伤的马叙伦才拉住他的手说:中国的希望只能寄托在你们身上了。
(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从主观上说,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政治上比较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对解放战争的正确领导是使这场战争迅速胜利的关键。表现在:
1.中国共产党能适时地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政治、经济、军事)
中国共产党始终考虑到广大人民对和平、民主的强烈愿望,一直努力争取和平和民主,曾经希望通过和平途径对中国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逐步向新中国这个目标迈进。为此,抗战胜利初期,中共及时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同时不放松自卫战争的准备。这使我们政治上处于主动地位,军事上又立于不败之地;蒋介石发动内战后,又适时提出“武装自卫”的口号;到了1947年10月,当蒋介石彻底关闭了和谈大门,实行“戡乱总动员”后,我们才提出了“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三大战役后,当美蒋反动派企图以和谈阴谋获得喘息之机时,我们党又及时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从而保证了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在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提出了在党的领导下,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统一战线的战略策略原则,从而团结了全中国最广大的人民,形成了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伟大力量。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后,毛泽东又提出集中抓政策和策略问题,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为此,他要求全党必须掌握党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在军事上,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制定了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为核心的十大军事作战原则。在战争的具体准备和指挥上,过渡时期确定的以争夺东北为重心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战略防御阶段的西北战场和华北战场的胜利;刘邓大军的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都是反映我党军事上的成熟,指挥艺术高超的事例和战例。
2.中国共产党注重党的自身建设和军队建设(保持党和革命队伍的清正廉洁)
中国共产党注重自身的建设,不断进行整党整风运动,使党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清正廉洁,绝大部分共产党人都是为革命献身、为人民服务的战士。
从党的最高领导毛泽东到一般共产党员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放区基本上没有贪污腐败现象。早在抗战时期就盛传革命圣地延安十没有: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风,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这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真实写照。这与国民党统治区的严重贪污腐败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同时,解放军也进行了新式整军运动。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党和军队的素质,并靠党员和人民军队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1949年5月,陈毅将军率部攻打上海时,在《入城守则》中规定:“不入民宅。没有找到营房之前,一律睡马路。”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后,上海市民清晨出门,发现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抱着枪支整齐地睡在马路上,他们在极大感动之余,一下子就把共产党同国民党的优劣区分清楚了。美国《生活》杂志就此撰文称解放军的这个行动“宣告了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
1949年4月,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之后,其谈判代表团团长张治中留在了北平。6月20日,他在《对时局的声明》中说:“我居留北平已80多天了,以我所见闻的,觉得处处显露出一种新的转变、新的趋向,象征着我们国家民族的前途已显露出新的希望。就是中共以20多年来的奋斗经验,深得服务人民建设国家之要领,并且具有严格的批评制度,学习精神和切实、刻苦、稳健的作风。这些优点反映到政府是有效率的,没有贪污的政府。反映到党员行动的,是俭朴、肯干,实事求是的态度。”他站在国民一分子的立场,为此“觉得极大的欣慰。我们中国人毕竟还有能力把国家从危机中挽转过来,还可希望把国家搞好,断不是一个没有出息的民族,已可得到证明。”
上面这些点滴的事实,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是必然的。
问题三:中间势力为什么逐渐放弃了“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最终选择了与共产党合作,协商建国?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及其政治主张
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中国的民主党派大多成立于抗日战争后期和抗战胜利初期,其主要社会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战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内,他们中的一些党派以超逸于两党之外的“中间派”立场自居,积极鼓吹政治发展的第三条道路。(关于各民主党派的历史沿革详见教材第180~182页)
2.第三条道路或“中间路线”的主张及其实质
关于第三条道路(即中间路线),张东荪和施复亮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946年6月22日,张东荪在《再生》杂志上发表“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一文。指出,无论就国际间(主要指美、俄),还是就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之间,他都主张走中间调和路线。“详言之,即中国必须于内政上建立一个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中间的政治制度,„„这个中间性的政制,在实际上就是调和他们两者。亦就是:在政治方面比较上多采取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同时在经济方面比较上多采取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他认为,以这样的路线立国,“英美与苏联双方都可以放心。在英美看中国是一个民主国家,虽然在经济方面偏于社会主义,而绝不是赤化,不是加入苏联的赤色集团,不足以对资本主义国家有经济威胁。在苏联看中国虽采取民主主义,却并不建立在资本主义上,这样的民主主义没有反苏性,他用不着害怕”。关于国共两党,张说:“姑假定国民党为右,共产党为左”,中间派的责任在于“要把他们中稍右者稍稍拉到左转;偏左者稍稍拉到右转,在这样的右派向左、左派向右的情形下,使中国得到一个和谐与团结,并由团结而得到统一。”
1946年7月14日和8月3日,民主建国会的一位领导人施复亮分别在上海《文汇报》和《周报》发表“何谓中间派?”和“两条道路,一个动力”两文,系统地提出了“中间路线”的主张。他认为:中间阶层(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国共问题及中国问题的解决,“都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中间派在政治上起着积极的甚至决定的作用”;“国民党固然不能消灭共产党,共产党也还不能打倒国民党”,因此,中国的出路“既不能走旧式资本主义的道路,又不能走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只有走我们自己的中间的改良道路。这条道路,在政治
上应当实行英美式民主政治,但必须使政权掌握在多数平民手里,决不可为少数特权阶层所独占;在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尽量利用资本主义的优点去发展生产力。”
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中间路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保留国民党政权的前提下,通过改良的办法走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如何看待“中间路线”的主张
首先,应当肯定它的历史作用。从一般政治斗争的经验和规律来看,在强弱对峙的政治格局中,中间派往往意味着对弱小者的某种支持或同情。所以当抗战后期和胜
利之初,中共的政治实力及地位相对弱小,其政治主张尚未赢得广泛认同的时候,中间派与第三条道路主张的存在显然有积极意义,因为,它们首先意味着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否定。它们在反对国民党独裁、内战政策,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方面,在反对官僚资本操纵国计民生,保护民族工商业方面和中国共产党有许多共同点。所以,中国共产党与之进行了积极的合作。
其次,中间路线的倡导者们不仅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而且是明确地反对进行彻底地土地改革,否认进行暴力革命和人民解放战争的合理性,否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企图通过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建立一个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他们的这些主张不切合中国实际,因此,只能是一种幻想。抗战胜利后,随着国共力量日趋均衡。两种前途,两种命运决战时机的到来,中间党派与第三条道路存在的某种合理性就不复存在了,再要坚持这样的主张,就只能对历史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了。实际的政治过程也是如此,随着政治关系的变幻,中间党派营垒急剧分化,其右翼青年党、民社党相继投靠国民党;其左翼民盟等则加强了同共产党的合作,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汇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洪流之中。
(二)各民主党派最后放弃“中间路线”,选择了与共产党合作协商建国的原因
为什么就西方国家来说,于封建社会之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一顺理成章的事,在中国就只能是一种幻想呢?究竟道理何在呢?
1.中国是一个深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是首要的任务
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发展它们自己的资本主义。对于它们来说,政治上、经济上不独立的半殖民地的中国,乃是理想的倾销商品的市场、自由投资的场所与廉价原料、劳动力的供应地。如果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就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这是它们不能容忍的。它们既不愿意失去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更不愿看到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成为它们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正因为如此,“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五四以来的情况,仍然是如此。在这样的国家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前提条件是,不仅要反对封建主义,更重要的是还要反对帝国主义,即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
2.生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密切关系,使他们提不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从而也就得不到中国革命主力军农民的支持;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依赖又使他们不敢进行彻底的反帝斗争。这样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就无力完成反帝反封建这两大任务。何况,代表这个阶级的民主党派始终没有自己的军队,他们只是想劝说国民党接受其主张,或者利用国共两党在战后处于的均衡情势,促使国民党对他们的主张作出让步。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当局,政治上十分脆弱,他们不可能作出这种让步。所以,无论是从这个阶级的本性看,还是从他们主张的改良主义本质看,他们都无法实现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而且“一接触到实际斗争,尤其是内战重起,就使他们只能在靠近共产党或靠近国民党中选择道路,而不能有其他道路。”
3.国民党当局对民主党派的迫害彻底击碎了“中间路线”的幻想
国民党反动政府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而且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也不能容忍。这是它的阶级本质决定的。因此,尽管某些中间派别,中间人士一再声称自己要“以民主的方法争取民主,以合法的手段争取合法地位”,但国民党当局还是不断地用暴力对他们施行迫害,直至取缔他们的组织,监视、逮捕以至杀害他们个人。下关惨案、李闻惨案就是最好的例证。
1947年5月,国民党当局在《中央日报》上公布了诡称是从延安搜获,由毛泽东签发的绝密文件《中共地下斗争总路线纲领》。同时发表评论,污蔑“素以独立、和平、合法自诩之民主同盟及其化身民主建国会、民主促进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等团体,其组织已为中共所实际控制,其行动亦循中共意旨而行”;并声称他们“受中共之令,而准备甘为中共之新的**工具”。这是国民党发出的取缔和镇压民主党派的信号。10月间,国民党政府悍然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而予以取缔,对其他民主党派亦一并极尽压制迫害之能事,还训令其军、警、宪、特各级机关,在对民主党派领袖人物严密监控之同时,对其中下层人员则“不必客气”,只要发现,不问情由如何,“一律格杀勿论”。高压之下,民盟于11月6日被迫解散。严酷的事实教育了他们,使他们逐步放弃了中间路线的幻想,而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在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都作出了自己的积极贡献。
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争取和团结的政策,使他们使他们迅速走上了与共产党合作协商建国的道路
1947年5月,中国致公党在香港召开三中全会,实现由旧民主主义政党向新民主主义政党的转变。
1947年11月12日至1948年1月1日,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民主革命同盟在香港联合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宣布“当前之革命任务为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实现中国之独立、自由、和平”,并开始进行统一的政治活动。
1948年1月,沈钧儒等在香港重建民盟总部,召开一届三中全会,明确宣告,民盟“决不能够在是非曲直之间有中立的态度”,指出独立的中间路线不符合中国的现实环境,是“行不通”的。民盟必须站在人民的、民主的、革命的立场,为彻底推翻国民党统治集团、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驱逐美帝国主义出中国、实现人民的民主而奋斗。这次会议标志着民盟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
其他民主党派也明确表示了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并走上了与中国共产党全面合作的道路。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表五一口号,号召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政协,筹备建立民主联合政府。8月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热烈响应这一号召,陆续进入解放区,参加召开新政协和建立新中国的筹备工作。
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庄严声明“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至此,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关系中的领导地位正式确定下来。此后,随着新政协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
问题四:为什么说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1.三大战役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这时,人民解放军的的实力大增,与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对比与战争初期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见教材P186页)。国民党政权濒临崩溃,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下,在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援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详见教材P186~187页)。
三大战役无论是真正的规模还是取得的成果,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政治史上也是罕见的。这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
2.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企图借“和谈”之机争取喘息的时间,布置长江防线,以便卷土重来。1月14日,毛泽东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共愿意在惩办战犯、改变一切反动军队等八项条件的基础上,同国民
党进行和平谈判。谈判从4月1日开始。由于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渡江战役。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随后,人民解放军第一、二、三、四野战军所部各路大军继续向全国举行胜利的大进军,迅速解放广大国土,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被赶出大陆,逃往台湾。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1.为新中国绘制蓝图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建立新中国的任务被提上了历史日程。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清楚地论述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详见教材P188页)。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来的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为了向全国人民公开阐明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新中国问题上的主张,在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的前夕,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文章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阐明了中国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前途的历史必然性;文章系统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内容、任务和组织形式等重大问题,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新中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主张,从而奠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以及外交政策基础。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
2.人民政协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定
内容详见教材P189~190页。辅以20分钟的音像资料《协商建国》。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1.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1)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详见教材P191页)
(2)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的结果。
(3)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力量。(详见教材P190~191页)
(4)人民解放军是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的坚强力量。人民军队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过程,就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过程。
(5)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详见教材P192页)
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地克敌制胜的武器——三条经验,即毛泽东指出的“三大法宝”: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详见教材P192~1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