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2 17:3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狼》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狼》教学反思》。

第一篇:《狼》教学反思

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双辽市第五中学

宋丽杰

钱梦龙老师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是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的确,初中文言文教学无论是对教师而言,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不愿触及的难题。可是因为它是中考内容又不得不讲,不得不学。于是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为了让学生读懂原文,教师一般都是直接疏通文意,一味的串讲、直译。讲究字词的落实、注重词句的用法、追求词句的翻译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这还不够,有的老师又把所剩不多的宝贵时间浪费在大而无当的架空分析上。更有甚者有的老师翻译了课文之后直接抄题,背题,连讲的过程都没有了,懂与不懂都谈不上,更遑论学习与收获了。如此,富有情趣和灵性的整篇文章被肢解为零碎的文字,美感全无,雅致全无。就这样消解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疏远了学生与语文的情感,偏废了文学、文化的熏陶。如此这般的语文教学非但不能完成课标的要求,更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南辕北辙!

《义教语文课标》提倡:“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前不久,参加了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我到茂林中学讲授了省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编选的蒲松龄的《狼》一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师的教法单一。我们教授文言文的目的不是单单让学生了解古文的语法现象,也不只是让学生背一些名句和片段,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习文章的思想内容、文化常识、文学常识和人文精神等一系列内涵的精神,领悟和学习古人的伟大思想,为了解我国古代灿烂夺目的文化打下扎实的文化功底,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及文学修养。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的统一起来。

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初中教材编选的文言文的教学态度,一直是考纲中的篇目重点讲,而且重在讲题,做题,背题。而对于《狼》这样的考纲中没有的篇目更是一带而过。从而导致文言文教学枯燥,死板,成了让教师和学生都头疼的老大难问题。

这样的文言文教学其实是应试教育的误区。我以为:文言文的教学重在传承,尤其是古代文化的传承与熏陶。所以应在疏通文意,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赏析篇章结构,写作技法,了解古人的思想与智慧,体悟古代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文言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而不应搞字字落实,枯燥讲解,更不应轻视,忽略,一带而过。

本着这样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学蒲松龄的《狼》一课时,我这样设计了教学过程。读——译(预习阶段完成)——整体感知——品读赏析——体悟生活。

对于这个教学设计,我有三点想法。第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培养。第二,教学重点的确定。教材中编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因而可讲的内容有很多。但是,如果面面俱到,势必会如蜻蜓点水,一样不到。所以在教学重点的确定上,我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为:学习细节描写,提高写作能力。第三,一节课想要达到教学目标,课堂的流畅生动是必须的要素。这样就要求教师情绪饱满,富有感染力;要有合适的过渡语;教学设计要环环相扣。

本着这样的想法,在引入新课时,我选择了“创设情境法”一下子带学生进入文章情境,成功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为学习新课做了很好的准备。

在学生交流作家作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只是照着练习册读,没有筛选,提炼的过程。我就一改从前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的常规做法,而是在学生介绍后大屏幕上出示了相关资料,让学生归纳概括“老师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作家作品?”从而提示学生学会搜集筛选资料。

在讲授新课时,我没有按部就班,从情节入手,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讲解,而是服从于我的教学重点的确定,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在这场生死较量中,作者用了一个字来形容狼的表现,你看是哪个字?”——“黠”字。接着追问“课文中有没有最能表现狼‘黠’的语句?”这样就进入了“细节描写”的赏析与感悟。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避免了“按部就班” 带来的枯燥。

最后,由屠户的表现及取得的最后胜利,让学生感悟生活。整节课,教师讲的内容不多,重在引导与点拨,而学生却一直在思考,在表达。这节课,我觉得收获的不只是学生,我也一样。

当然,语文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我关注的都是宏观的问题,所以细节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瑕疵。比如:在板书设计中,条理性就差了一些;在课堂巡视时,有些同学关注的不够;害怕时间不够,导致学生表达的时间给的不够充分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未来我将不断学习,努力用一渠清水来灌溉我的语文教学,收获一份语文教学的芬芳花朵。

第二篇:《狼》教学反思

《狼》教学反思

《狼》教学反思1

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充分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眼,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和语言环境中理解“找碴儿”这一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既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渗透其中,又让学生加深了对狼的本性的认识。

加强了朗读训练。

在教学第三小节时,把讲与读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体会与个性化朗读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为了教学学生读书,我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要求。

学生一般都能由浅入深、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逐步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而且从中学到读书方法,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狼》教学反思2

对课文字字落实的翻译并不是本堂课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习本科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自读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明白对文言文熟读成诵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精心设计了整个教学过程,其中,我较为满意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还课堂于学生。

我将教师的“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让学生的“读”和“说”来占领课堂。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中不知不觉的熟读成诵,并理解了课文,还拓展延伸到其他关于“狼”的故事。各个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2、成功的诵读指导。

鉴于本文是自读课文,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定位在指导学生的诵读上。整堂课强调的是诵读而不是通译,要求学生读准、都顺、读美。

首先是利用了不同形式的诵读方式来增加学生诵读文言文的乐趣。文言文对初一学生来时是相当呆板乏味的,尤其是对课文的熟读和背诵。如果简单的让他们十遍八遍的反复诵读,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厌烦感。于是我设计了自由读、个人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形式。自由读时学生可以摇头晃脑,各显身手;个人读时因为特意抽程度比较低的同学来读,所以很容易发现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虽然对生字都有注解,但程度底的同学还是会读错,甚至有句读错误,这些问题都在个人读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其次不忘老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在学生自读和抽读之后,他们对课文的诵读有了一定得体验和理解。这时教师像讲故事一样有声有色、有徐有急的范读课文,对学生启发很大。

整堂课以朗读教学贯穿始终,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怎样读和为什么要读。这是本堂课收获最大的一个方面。

3、激活了情感体验。

为了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领悟课文道理的环节中增加了情感体验活动,结果这个环节成了整堂课中最活跃最精彩的片段。

开始,学生们一下子还想不到关于狼的好话,但通过《狼和鹿的故事》的阅读,学生的思维很快就被激活了:有的同学说这个故事里的狼好可怜,他们根本就没有侵犯人,却无故的受到了人的侵害;有的同学说狼和鹿的故事说明狼在生态平衡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狼还有着不逊于人类的至爱真情和自我牺牲精神等等。学生思维的闸门一旦被打开,语言就如泉水喷涌而出,回答五彩纷呈。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而且他们还懂得了怎样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同一事物,理解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我力争让学生在体验、感情中实践读、听、说、想的综合能力,是书本知识和生活积累沟通起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得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者,并积极参与活动,仔细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竟精神,对学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狼》教学反思3

“活动是创造的基础”,活动化教学具有情趣性、游戏性、创造性、高效性的特点。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外显”活动,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有利于认知、情感与能力的发展。同时打破了单一沉闷的局面,激活课堂气氛,形成学生乐学的良性机制,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积极主动。下面试谈《狼和鹿》一课(苏教版第六册)活动化教学的构想。

一、动手找一找,积淀知识储备。

本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发生在凯巴伯森林中关于狼和鹿的故事。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课文,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文中蕴涵的道理十分抽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单靠课文的信息是难以深入领会的。必须拓宽知识信息量,开阔知识视野,促进他们多元化、多方面地认识事物,立体地、多面地理解课文内涵。为此,我鼓励学生课前上图书室、上网搜寻有关环保信息。同时向学生推荐了《只有一个地球》、《为了我们的家园》等环保系列书籍。学生们津津有味地读着《绿衣破损》、《狼的“管理才能”》、《物种灭绝》等文章,都迫不及待地将“新发现”――一些有用的知识记录在“知识小卡片”上。这一过程,学生开放性地搜集、选择、整合信息,建构个性化的认知结构,从中也品尝着发现新知的乐趣和愉悦。

二、动脑想一想,激活探索欲望。

第一教时在学生充分初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再一次要求学生“潜心会文”,让全体学生拥有充分的提问权。学生从词语、课题、内容、标点等方面提了许多问题。接着引导学生自行梳理出主要问题:1、狼是鹿的天敌,文题为十么用“和”连起来,他们之间是十么关系?2、为十么说狼是“功臣”?3、为十么说鹿反而成了“大坏蛋”?4。“功臣”、“大坏蛋”为什么加引号?第二教时时,把这些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活动中,掌握了主动权,也优化了学习目标指向,极大地激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使学习成为主动的意义建构活动,从而焕发学习的潜能,创新的潜能。

三、读中赛一赛,强化课文自主感悟。

第二教时教学中应着力简化教学环节,开始复习默写词语,接着检查学生朗读,然后紧抓课文最后一句告诉学生只要读好第三节内容,就能理解鹿为十么是“大坏蛋”?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第三小节所描绘的情景,辅以悲壮的音乐,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情境。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课文情境,自由反复地练读,让学生虚心涵泳于语言材料中。课文第三节讲了鹿群发展太快太多给森林和鹿群自身带来了巨大灾难,文字较易理解,但要让学生更真切地感悟到所受灾难程度之深,必须靠形象化高质量的朗读。为此,我让男女生分别推荐一名朗读能手上台与老师竞赛读,要求学生公平评价。“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句,学生读得音调由高到低,焦灼而不忍。“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一句读得急促而忧急。“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6万只——————”读得低沉轻缓而悲痛——————学生的朗读可谓深情并茂,加上教师更具激情的范读真正引荡起了学生情感与对文本体验的共鸣,深化了对课文语言的吸收,积淀了丰富的语感。

四、入境演一演,深化情感体验。

接着,在舒缓明快的音乐声中利用多媒体将课文第一节描述的景象呈现出来,我用生动的语言渲染学习情景:“森林的狮子大王目睹了这一切,不由地想起了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景象――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但鹿群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狼下毒手。”让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情境,然后进行填空式的复述: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但鹿群(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狼下毒手。围绕加点字谈体会,学生体会到这些词写出了生物活动、捕食的地方,尽管有捕杀,有竞争,但共处于“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这一和谐的环境之中。这一教学环节与前文教学呈现不同的情感基调,形成鲜明对比,易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和思维火花。我再诱导思考:“狮子王想不通现在没有森林却变得死气沉沉,后来它想通了,决定到森林环境法院状告这场劫难的罪魁祸首――?教师故意延迟答案,生生兴致盎然,讨论纷纷,最后达成一致意见,罪魁祸首是猎人,让学生再读第四自然段,联系课外资料,想想在法庭上准备告猎人什么罪?怎样告倒猎人?让学生充分准备,分四小组作辩论,最后师生合作。让学生当狮子王,老师做学生的“敌手”――,猎人,唱对手戏,模拟法庭辩论实景。简录片段如下:

生:亲爱的大法官,猎人杀害了我们的“功臣”――狼,他们真是罪大恶极――

师:“尊敬的法官大人,别听他们的谗言,我们帮森林铲除了贪婪而凶残的狼,他们反而告我们,真是好心没好报!

师:你们这些愚蠢的猎人,狼是很有管理才能的,狼所捕食的是我们森林中老、弱、病、残的草食动物,消灭了生态统中应该消灭的部分。否则,这部分草食动物,只能消耗更多的植物资源。

生:狼在取食猎物时所剩下的骨头、皮肉和猎物的其他部分,为很多肉食兽类和鸟类提供食物来源。

生:它是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动物,是生态系统长期存在与发展的维护者。

生: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些生物的灭绝,往往破坏了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从而影响生物的生存,有人估计,一种植物的灭绝,可能影响二三十种生物的生存。

师:我们人类真该死,我们承认我们的罪过。我们准备给你们引进几百头狼来,让我们原谅我们,撤诉好吗?

生:(笑了起来)好的。

在辩论的学习情景活动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情绪高涨,鲜活的闪烁创新思维火花的语言潺潺流淌,有效地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强化了综合语言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多种语文能力。同时在学生畅所欲言,不同信息磨合中更深化了学生对环境生态平衡重要性的认识。

五、课后议一议,拓宽人文视野。

苏教版小语教学很重视把握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挖掘课文文化内涵,弘扬人文精神,强化除语言之外的多元积累,以此熏陶、感染、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本课学习也着力延伸课外,要求学生回家向父母复述这个故事,并围绕环保联系生活、电视报道展开家庭式的讨论。家庭是个“小课堂”,参与家庭式的学习活动,学生更无拘无束,能任意驱谴表现欲望,大胆追寻,主动探索,与父母合作创造。长期这样学生易养成善于倾听父母意见,敏锐捕捉来自父母等各方面的信息的习惯,不断拓宽人文视野,使课文知识富有生活的运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也增进亲情,学会做人。

总之,本课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教学,课堂、课堂内外真正活起来了,学生全都动起来了。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不但提升了自主语文实践中活动的质量,更使学生渲染悟性,张扬个性,飞扬灵性使学生学习充满无限活力和创造力,真正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狼》教学反思4

在同学们一鼓作气、兴致盎然地读完《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通过讨论交流弄明白了美国总统罗斯福错在哪儿、为什么错、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问题后,我又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另一个我自认为令学生感到棘手的问题:你还知道类似鹿和狼的事例吗?试着讲一讲。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略为沉思以后,有许多同学不约而同地举起手来,我为之一震,知道同学们已胸有成竹了,欣喜之情不言而喻,看来今天不用老师抄黑板,满堂灌了。

看着同学们跃跃欲试的劲头,我不敢懈怠,连忙点平时不爱发言的张**回答,他站起来就说:“比如对麻雀的看法,大家都认为它是‘四害之一’,大量捕杀的结果是麻雀少了,但相应的许多植物、庄稼的害虫就会迅速繁殖,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生产。这说明人类自身的认识是片面的。”同学们对他的精彩发言报以热烈的掌声;紧接着发言大王田野站起来说得头头是道:“比如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能处理好孩子学习与玩的关系,一味逼孩子埋在作业堆中,最后反而导致孩子学业荒废,一事无成。”对他的这一番高谈阔论,同学们都频频点头称赞;此时林钦也不甘示弱,还没等我点他发言,他就主动站起来说了:“比如地球为人类慷慨地提供了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可人们还是贪心不足,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最后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这和鹿和狼的故事是一样的”。听了前面几位同学的精彩发言,有些没有发言的同学坐不住了,这个也想说,那个也想说。由于时间的限制,我只好让同学们在小组里去交流。同学们一下子忙开来。我在小组参与讨论时,同学们的答案真可谓丰富多彩、五花八门,比我预期的结果不知好了多少倍。最后我问同学们怎么知道这么多类似的事例时,有的告诉我是从书本上知道的,有的说是自己学了课文后归纳总结出来的,还有的说是听家长说过突然想到的。

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构建活动化的语文教学,首先要开放人文环境,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的,独立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空前高涨;其次是开放文本的内容,使课堂教学的触角伸到课外,学生的个性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手、用脑,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取知识与经验,激励学生在实践中独立思考,从而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狼》教学反思5

我选择这节绘本活动,是发现:大班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越来越好,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对外面的世界关注越来越多。很多时候,他们的想法和成人的想法是冲突很矛盾的。对于大人的一些限制性的建议,他们充满了叛逆和尝试的冲动。他们想挣脱成人的保护,好好的探索一次。《像狼一样嚎叫》中的莫卡,正是大班孩子们心理年龄段的真实写照,开展这个活动能与孩子们引起很好的共鸣。

活动开始,老师通过深呼吸的游戏引出绘本,通过自然、生动的语言把幼儿带入了一个优美、身临其镜的故事环境。通过绘本的展开,让孩子逐步走进故事之中,以自己的感受来理解故事。首先,让幼儿来比较故事中莫卡和狼的区别,让幼儿知道莫卡在自己的生活中不能自由自在地做很多事情。

在导入部分,孩子们看到书名就开始很感兴趣,纷纷开始学狼的嚎叫。在活动中孩子们的激情被点燃,将情感充分的投入到活动中,随着故事情节感受了莫卡的心理变化,感受小主人米雪儿对莫卡的爱及莫卡的依恋。所以孩子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都很积极,在让孩子们模仿莫卡离家出走后的吼叫的时候,孩子们争抢着来模仿,课堂氛围达到了沸点。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结合孩子们自身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情感,孩子们说出老师和父母不让我们做一些事情是想要来保护我们,这些话让我很感动,孩子们真的从故事中感受到了父母和老师的关爱。懂得自由也是要受到约束和限制的。这样就比老师平时的直白教育来得有效,同时也教会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绘本的好处是给了幼儿一个很好的故事环境,让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集中注意力,也让幼儿有了一个思考的过程,并且也增加了幼儿早期阅读的能力。

《狼》教学反思6

“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羊儿的聪明难以想象……”喜洋洋与灰太狼在我们的脑海里早已熟悉的不能在熟悉,班里的孩子们更是喜欢,有时经常把自己当作喜羊羊或者是美羊羊,而他特别不同,喜欢把自己当作灰太狼。

活动时间他坐在教室角落中,一个人显得很漠落,老师过去问:“迪迪,你怎么了。”“我不高兴,我好几天没有抓住羊了。”另一幕,午休时,看到他的好朋友睡觉没有盖被子,“啊,红太狼老婆你怎么没有盖被子啊!”

作为老师心中是既喜又忧。喜是他完全陷入了童话世界,语言幽默搞笑,忧的是怎样让一部动画不过度的占据孩子们的心灵。怎么为他们找一个更好的方面去学习的动画上人物的长处,让动画不止是带来快乐,更多的是一种正面的榜样作用。

我开始细细回想,关于灰太狼的种种场景,灰太狼是武大狼第250代孙子;抓羊总是以失败告终、自信、乐观、幽默。

灰太狼他还很积极勇敢,每次没有抓住羊的时候都是我还会在回来的,他不会被现实所打到,这是一种精神,不屈不挠,一次不行下次再来。

灰太狼特别爱发明,看看动画里灰太狼动不动就搞一个发明创造,不但自己发明而且还巧妙利用羊村的防守武器改成自己的抓羊的武器,甚至有时还和喜羊羊直智力对抗,虽然总是失败,但是他真的是一个爱动脑筋的灰太狼。

虽然动画占据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改变着他们的语言,但是我们有事应该多从正面去引导孩子,为孩子去营造一个更加温馨合适的氛围,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让我们像灰太狼一样,乐与创新,意志坚定,遭遇失败又能怎么样,大喊一声“我一定会回来的!”

《狼》教学反思7

《鹿和狼的故事》是新选编进教材中的,编教材的编委会删除了《大瀑布的葬礼》这篇课文。不过,教材的其他地方没有任何改动,比如这个单元的“词语盘点”中的“读读记记”里收录了《大瀑布的葬礼》的词语,而《鹿和狼的故事》这课里没有任何词语收录其中。学校的教学参考书也是旧版的,当然也没有《鹿和狼的故事》的教材解析。所以上这一课,没有其他资料可以参考,只能自己研读课文,进行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本文事中寓理,道理浅显易懂,因此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内容,为下面的探究作好准备。然后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进行自学,交流狼被杀后产生的后果,最后明理谈体会。

上完这节课,令我感受最深的有三点:

1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性地学习,务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已成为现代社会教育的口号。因此,我在本课中设置以下三个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1)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学习活动始终在一个自主的空间里进行。课堂既给了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又使学生在感悟、学习中不知不觉地达到了学习目标。(2)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利用问题:简要讲述发生在凯巴伯森林中关于鹿和狼的故事,并说说你从中懂得一个什么道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自己去找答案,使学生在最大限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3)给学生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在课前,我预先布置了让学生查找有关“自然界生物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故事”这样一个题目。让学生在查阅有关书籍或从网上搜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建立大信息容量语文课堂

在本课中我努力建立大信息容量的语文课堂,充分整合多方面的课程资源,课内与课外结合,多角度演绎阐释主题,努力扩大学生阅读的量,提升阅读的质。如开课导入时,我询问学生:“听过或看过有关鹿或狼的故事吗?在你印象中,鹿和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谈对鹿和狼的认识,并说几个有关狼的成语。这样一来,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可以使学生对鹿和狼已有的认识与课文的描述产生矛盾,从而使学生对课文讲述的 “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它们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个生物界都有这种相互关系。人类所要做的,不是一厢情愿地改变它,而是尊重。”这个道理的认识更加深刻;又如在学完整篇课文后,我利用课前预先布置让学生查找有关自然界生物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故事,让学生相互分享介绍相关的例子,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之余也在充分整合多方面的课程资源,努力建立大信息容量的语文课堂。

3.明了用词特点

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关注让学生由表及里地学习课文,明了用词上的一些特点。如在故事的开头,告诉我们在凯巴伯森林里有狼有鹿,课文中一个词语来形容狼,是哪个?(凶恶残忍),凶恶一般形容什么?残忍一般形容什么?这两个词语能不能互换?由表及里,所以位置不能换的。能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鹿吗?让学生明白如果说狼是凶恶的代言人,那么鹿就是善良的化身,由于狼和鹿以及其他动物的存在,郁郁葱葱,山清水秀的凯巴伯森林变得——生机勃勃。在学习森林的片段时,我让学生说一些成语来形容森林,告诉学生在许多的形容森林的词语中生机勃勃这个词语可以作一个总结概括。松杉葱郁写出森林之形,而生机勃勃写出森林之神采,所以两个词语放的位置也是有讲究的。然后当植被被大量破坏,鹿群数量急剧下降,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概括现在的森林?这样前后截然不同的样子,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明白了罪魁祸首是谁。

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整节课中,留给学生展开联想的空间不足,使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如:鹿生活得很幸福时会说些什么?在苟延残喘时又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一匹狼,你会对总统或人类说些什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将此次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作为今后尝试和改进的起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狼》教学反思8

首先,从活动的题目《我心中的太阳》来分析,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孩子通过自己内心对太阳的感受,运用点、短线和简单的几何图形等去表现太阳的光芒。但是本次活动中教师并没有激发幼儿自己对太阳的感受。我认为第一引入步骤应该简洁明了。如:“小朋友你们见过太阳吗?太阳是什么样子的?”(圆形的)当幼儿回答出圆形这是我们的多媒体马上就出示一个大圆形。“是的,一个大大的圆形”紧接着问幼儿“太阳有什么作用?”(温暖)“为什么会有温暖?”从而引出光芒。出示真实的太阳图片,让幼儿观察太阳的光芒。

其次,用幼儿最熟悉的动物角色叙述自己对太阳光芒的感受及表达,激发幼儿的想象。如:小草说“我觉得太阳的光芒是软绵绵的。”小河说“我觉得太阳的光芒是波浪一样的。”等等,并出示示范图。最后问小朋友,“你觉得太阳的光芒是什么样子的?”让幼儿先想一想,说一说,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思维。

最后,教师出示各种各样的范画并讲解一个操作要点,让幼儿自由绘画。

《狼》教学反思9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积累文言词汇。

3、把握主旨,背诵精彩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翻译课文,积累词汇。

难点:当堂背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忆作者。

1、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狼》,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蒲松龄笔下的狼。

2、简单回忆作者情况: 清朝 《聊斋志异》

(二)明确目标,指导学法。

1、引导学生回忆文言文应该学习哪些内容?从而确立本堂课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从学习文言文的经验中得出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

认读→译读→品读

(三)认读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2、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译读

1、译法回顾

2、自由结组,结合注释,译读课文。

3、检测译读效果。

4、看来,通过译读这个环节,大家积累了一些词汇,做到了准确翻译课文,完成了第二个学习目标。那么,谁能用一句话?(2……)

(五)品读

1、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情节。

2、分析狼和屠户特点。

3、理解寓意。

(六)精彩背读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之处,你认为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在哪儿?能不能试着背下来?

(七)拓展延伸

1、谈一点学习收获。

2、送一句人生箴言。

(八)推荐阅读:1.黄山《感恩狼》

2.姜戎《狼图腾》

3.毕淑敏《母狼的智慧》

《狼》反思

《狼》作为一节公开课已经上完了,我觉得这节课有一些让我欣慰的地方:

一、学法指导比较到位。

这节课,在我的教学思想中比较注重学法指导。

首先,确立了学习目标之后,并没有急于开展新课的学习,而是和学生一起来探讨学法,明确文言文三步读书法:认读→译读→品读。这样,学生明确了学法,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其次,在译读环节中,引导学生回顾翻译方法,并给出例句。这样,既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可以让学生在翻译时有据可循。

二、教师示范效果较好。

这节课,我没有用朗读音频和flash,而是自己加入感情背诵全文。教师的`当场示范给学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多媒体,事实证明,学生在后来的展示朗诵中,表现很出色。我觉得这和教师的亲自示范有很大关系。

但是,课后静思,我觉得值得深思和改进的地方更多:

一、译读环节生硬不确切。

在译读环节,进行得比较生硬,有一些东西还是强加给了学生,不是自然生成的。并且,学生译完之后,没有给学生明确答案。这样,有些东西就比较虚,目标中能准确翻译课文,实际上就没有落实到位。

二、挖掘文本不够深刻。

这节课在深度上还有很大欠缺,没有把蒲松龄写《狼》的社会意义挖掘出来。文言文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正是因为他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一定的指导作用。这节课应该从文本的深度上再挖掘:狼仅仅指狼吗?它可以理解为恶人、恶势力,如果和学生生活联系再紧密一些,还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如果能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那么,就将文本和现实联系了起来,使学生真正能从文本中获得一些思想指导。

三、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

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调控不够到位。译读环节中,有时候就被学生拽住了,学生你一句,他一句,最后没有定论,课堂有些失控,致使时间分配不均衡,最后一个拓展环节没有进行,这是一个遗憾。

四、课件准备不够精细。

在这样一个大赛上,课件却频频出错,是不可原谅的。课件制作太粗糙,也反映出备课的不严谨,以后我更要端正自己的备课态度。

课已经上完了,但是这节课留给我深思的地方还很多,我将把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断总结,应用于自己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会总结失败的教训,争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

《狼》教学反思10

这一篇简短又简单的文言文,我用了三个课时才把它上完,但是就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对课堂的参与度而言,却是出奇的好。深思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借鉴了余映潮老师的一些技巧,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课时。1.文学常识介绍。2.学生自学本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把不明白的字词自行解决;3.学生提问和教师检测。学生就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提问,会的学生来回答。如果都理解了,教师勾划重点字词,学生回答。

第二课时。1.学生写点评(余)。教师以第一段为例进行点评,学生逐段写点评,教师巡视并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对段落的分析。2.学生发言,其他学生倾听并且记录自己没有考虑到的内容。学生发言时,教师适时的鼓励并夸奖学生,学生对自己很有信心,很多往日不爱发言的学生也纷纷举起手。此环节让老师看到学生对课文的分析具备了基本的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但是不够准确和深刻,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拾阶而上,尝到了学习文言文的甜头,也初步知道了从哪些角度去分析课文。所以整堂课下来都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第三课时。1.将“啊”字加入到课文中(余)。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有各种答案,只要讲出道理就可以,不过教师可以谈谈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听完会觉得很有道理。2.找出本文的关键字。学生一眼便看出是“黠”,让学生说说狼的黠是怎样一步一步体现的,相对应的就是屠户的智。3.教师对本课进行总结。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自学课文,并且课堂氛围很好,充满着正能量,所以这一课上的很顺心,很开心。究其原因,是因为1.抓住文体特征——文言小说。对于此类作品,首先需要学生掌握文言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角度来分析课文。2.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运用一些小技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有意思,而且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对语文的学习会更有信心。3.了解学情。在第一课时,学生提问不解词语时,有位学生问:“倾刻”和“久之”都是一会儿的意思,能不能调换位置?这个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但是很有意思。于是引导学生从情节、人物和节奏舒缓等角度来分析,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所以学生“随意”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所以了解学情,倾听学生发言很是关键。

《狼》教学反思11

《小羊和狼》讲的是小羊在小动物的帮助下,团结合作战胜老狼的故事。课文对于学生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学生能流利地讲下这个故事,但是很难理解狼和小动物们说话语气,很难理解团结力量大这个道理。我通过课件,把视频和声音穿插进去,把信息技术与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整合,突出重点,由理解课文,领悟情感,到升华情感,付诸行动,层层深入。注重听说结合,听思并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节语文课根据弱智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三维目标,注重个别化教学,设计了合作小组、课堂兴趣表演、个性评论互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乐。

如:在课堂上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对学生进行分组,利用红花作为强化物,对学生进行评比,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还组织了学生故事情节表演,注重学生真实情境体验,调动课堂气氛。

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使课堂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体活动的开展与整合过程。这节课使学生在有趣的环节中学懂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学生学得主动、活跃。

但是,这节课也是有缺点的,时间分配难把握,学生突发情况难把握,学生很难进一步讨论问题,表演难到位,很难理解合作的重要性。

《狼》教学反思12

《狼和鹿》这篇课文是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分别谈谈对狼和鹿的特点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一个或多个词语来概括,如可用“贪婪”“凶残”等词语概括狼的特点,可用“活泼”“美丽”等词语概括鹿的特点,在说话和运用练习中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内化积累。然后在这两个动物之间加上“和”让学生猜想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激起阅读的兴趣。在读通课文后要求学生质疑,字、词、句、篇等方面都可提出问题,学生们开头很有兴趣,有的提出不认识的字,有的提出不理解的词,有的提出不懂的句子……,学生提到那,我和其余同学跟着解答到那。后来一位同学提到:课文中随着鹿群的数量增加,就会有疾病蔓延,这是为什么?那又是什么病?同学讨论,我解答,一直到下课。一节课上完了,深深感到: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选择、要有归纳,如果放而不收、随波逐流,课堂效率就不会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质疑”环节无疑是模式教学的一个亮点,老师操作的好,效果甚佳;操作不当,往往形成不分主次、没有轻重的随意课堂。老师想组织好质疑、解疑活动,首先应把握好教材,万不能抛开单元要求、课后训练,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再就是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善于引导、激励,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巧妙归类或引导成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有效地探究、分析、解决。

《狼》教学反思13

《鹿和狼的故事》是新选编进教材中的,编教材的编委会删除了《大瀑布的葬礼》这篇课文。不过,教材的其他地方没有任何改动,比如这个单元的“词语盘点”中的“读读记记”里收录了《大瀑布的葬礼》的词语,而《鹿和狼的故事》这课里没有任何词语收录其中。学校的教学参考书也是旧版的,当然也没有《鹿和狼的故事》的教材解析。所以上这一课,没有其他资料可以参考,只能自己研读课文,进行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总统为了保护森林的鹿,下令捕杀以鹿为捕食对象的野兽,结果,鹿大量繁殖,缺少食物,最后疾病流行,只剩下了几千只鹿苟延残喘。这个故事告诉人类应该遵守自然之道,不要认为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上课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围绕这几个问题来自学:“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大批的狼被捕杀后,造成了什么后果,原因是什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体会?”引导孩子们交流的时候,我特别引导孩子们朗读了那个让我感触颇深的句子,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没想到孩子们谈的非常好,他们有的说,从这个句子中看出枪的无情,也就是人类的无情。有的说,他们体会到了狼的可怜,在那一刻,狼的残忍无情都荡然无存了。……在这里我告诉孩子们:“孩子们,的确是这样,狼也是一种可怜的动物。它们生活在森林里,以小动物为捕食对象,他们的存在是合理的,是符合大自然生存发展规律的。因此,我们人类对自然界里的任何一种动物、植物、生命都应该承认,应该敬畏所有的生命。”不知道孩子们听动了多少,但是我知道,从今起,他们不会单纯去判断一种动物植物的善恶益害。

我知道,我的孩子们暂时不能体会到生命的高贵与幸福,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做个善良的人,能做个能珍惜生命的人,能做个能享受生活的幸福的人!

《狼》教学反思14

通过这一次教学,我更深切地认识到,学生自身具有认知、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应该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学习是自我实践的过程,学习中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点拨引导、提供条件、补充资料、创设氛围。

对于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行领悟,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教师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节,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过程,正确认识人与狼斗智斗勇的矛盾。最后,理解本文主旨。

在课堂上,我只是通过梳理脉络和语言赏析诠释本文。对学生是否真正了解大义缺少检测,如果加入这一环节,会更好地体现这节课的特点。

《狼》教学反思15

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围绕“这是一只怎样的狼?怎样的小羊?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且找出根据。”这一专题各自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进行专题漫谈。学生围绕专题漫谈,从句子本身的意思到联系上下文的句子,直至朗读处理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他们的漫谈既有专题,但又不受专题的限制,显得宽松而又自在,有一定的深度。

1、漫谈满足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是二期课改的改革要点。学生很想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告诉别人,不善抑制自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对这节课的教学,我给予学生较多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由漫谈”。学生能围绕某一专题畅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认识,满足了他们想说的愿望。也不会对老师的提问显得拘谨而不敢举手。学生不那么害怕,自然话也就多了。

2、通过漫谈相互促进,相互启发。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因,外因只是起促进和催化作用。学生学习知识关键在自身,只有自己想学、要学、有兴趣学,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启发下,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学会本领。本塘课教学,给学生安排较多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漫谈式教学学生的“说”的能力有所提高。为了要积极参与漫谈,必须认真阅读课文和课外读物,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因此,“读”和“听”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进步。我想三方面的提高一定会促进“写”的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通过漫谈总结学法,让学生学有所得。

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漫谈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先谈自己的看法,再谈这样说的依据。体现了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突破。不再像刚入学时,回答问题表达简单。而且学习的方式也有多样化的趋势,如:有的看图来理解,有的动作来理解,有的读句子的方法来理解,有的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还有的读句子,找关键词来理解。通过上述方法,学生能够运用的恰到好处,说明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真正掌握了学习课文的法宝----学习方法的运用。

4、不足之处:

本堂课,学生漫谈谈他们对课文某一方面的认识和看法,在相互交流、互相启示、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从而有效地提高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是,学生由于再谈的过程中,受到了课件制作的影响,不能很自由地把小羊和狼穿插在一块儿谈。作为教师的我由于运用漫谈式教学的尝试刚刚起步,对于学生的能力有所低估。在课堂上怕他们讲不出,有时接下话头继续帮学生讲,没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还需进一步加强,相信学生的能力,做到对自己的学生有信心。

第三篇:《狼》教学反思

《狼》教学反思

《狼》教学反思1

对课文字字落实的翻译并不是本堂课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习本科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自读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明白对文言文熟读成诵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精心设计了整个教学过程,其中,我较为满意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还课堂于学生。

我将教师的“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让学生的“读”和“说”来占领课堂。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中不知不觉的熟读成诵,并理解了课文,还拓展延伸到其他关于“狼”的故事。各个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2、成功的诵读指导。

鉴于本文是自读课文,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定位在指导学生的诵读上。整堂课强调的是诵读而不是通译,要求学生读准、都顺、读美。

首先是利用了不同形式的诵读方式来增加学生诵读文言文的乐趣。文言文对初一学生来时是相当呆板乏味的,尤其是对课文的熟读和背诵。如果简单的让他们十遍八遍的反复诵读,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厌烦感。于是我设计了自由读、个人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形式。自由读时学生可以摇头晃脑,各显身手;个人读时因为特意抽程度比较低的同学来读,所以很容易发现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虽然对生字都有注解,但程度底的同学还是会读错,甚至有句读错误,这些问题都在个人读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其次不忘老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在学生自读和抽读之后,他们对课文的诵读有了一定得体验和理解。这时教师像讲故事一样有声有色、有徐有急的范读课文,对学生启发很大。

整堂课以朗读教学贯穿始终,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怎样读和为什么要读。这是本堂课收获最大的一个方面。

3、激活了情感体验。

为了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领悟课文道理的环节中增加了情感体验活动,结果这个环节成了整堂课中最活跃最精彩的片段。

开始,学生们一下子还想不到关于狼的好话,但通过《狼和鹿的故事》的阅读,学生的思维很快就被激活了:有的同学说这个故事里的狼好可怜,他们根本就没有侵犯人,却无故的受到了人的侵害;有的同学说狼和鹿的故事说明狼在生态平衡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狼还有着不逊于人类的至爱真情和自我牺牲精神等等。学生思维的闸门一旦被打开,语言就如泉水喷涌而出,回答五彩纷呈。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而且他们还懂得了怎样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同一事物,理解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我力争让学生在体验、感情中实践读、听、说、想的综合能力,是书本知识和生活积累沟通起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得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者,并积极参与活动,仔细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竟精神,对学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狼》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狼的狡黠,人的机智。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3、教授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技巧。

【教学设想】

自读课文,借助竞赛方式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电视剧《聊斋先生》故事导入,让学生自谈聊斋先生及其《聊斋志异》再引出《狼》。

二、一读课文,掌握疑难字词

自由朗读课文,给难字标上记号。(男生一队,女生一队。)

第一轮比赛:老师拿出难以理解的词语考考各队。

传授方法:联系成语理解字词。

三、二读课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分组朗读,边读边口述句子的意思特别是难以理解的句子拿出来讨论讨论。

第二轮比赛:老师拿出难以理解的句子考考各队。

传授方法:变单音节的字为双音节的词串说句子含义。

四、三读课文,读出情节波澜

第三轮比赛:赛读课文,看看那个小组能读出故事情节的波澜来。

小组读,小组代表读。

老师再范读,并传授朗读技巧。

再赛读课文。

五、四读课文,了解故事内涵。

第四轮比赛:看谁脑子动得快?(抢答题)

思考问题:

1、屠户对狼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惧怕狼──窘──最后暴起

2、狼的狡黠表现在哪里?

明确:先缀行──再并驱──夹攻(一狼洞、一狼假寐)

3、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明确:奔倚薪下──捂前狼假寐──屠暴起

4、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

⑴ 对象狼一样凶残的'恶人不要妥协,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⑵ 遇到事情要学会分析,不要束手待毙。

六、五读课文,背诵美句美段

自由朗读全文,背诵你喜欢的句子

第五轮比赛:看谁的记忆好

七、作业

1、背诵全文

2、谈谈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并总结学文言文的技巧。

【板书设计】

蒲松龄

狼 屠

凶残狡黠 机智勇敢

文言文学习技巧:

1、联想成语词语法。

2、单音节变双音节。

《狼》教学反思3

这一课的教学,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我主要通过精读比较,想象评议来组织教学,从而突破重点难点,明白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下面我就具体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及课后的一些反思:

教学设计时,我紧扣三组对比,以此为突破,巧设衔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感受前后的巨大变化,并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原由及联系,从而充分领悟文章难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一)森林变化的前后对比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丰富的表象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在导入畅谈之后,我利用课本插图,请同学们看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说一说: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再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赏读,接着问“如果让你把这样美丽的森林画下来,你会画哪些呢?”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积极地投入想象:葱绿的树木,清澈的小河,吃草的鹿群,在枝头歌唱的小鸟,明媚的阳光……凯巴伯森林就是这样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生机勃勃起来。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由图及文,图文对照,在想象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自然引出下面的教学。

(二)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

这部分教学活动,我按“数字比较,想象探究”的设想展开。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比较一、三小节鹿群数量及生存的状态,想象变化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我请学生圈出文中关于鹿的变化的数字,想象并交流数字背后的故事:森林里一片枯黄,树木都剩下光秃秃的枝条,再也见不到小鸟们的身影,听不到小鸟们的歌声了。河水又脏又臭甚至干涸,鹿群无精打采,饿死的饿死,病倒的病倒……由此学生对鹿群的变化一目了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森林的死气沉沉和灾难的严重性。

(三)狼鹿异位的对比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难点,这个教学环节我按“由文悟理,提高认识”的设想主要设计请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领悟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人类要保护生态平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介于学生对“生态平衡”这一专业术语的理解有难度,我想到利用课外扩展,让学生搜集有关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在班上进行交流,比如“人类大量捕杀青蛙,使田间的害虫越来越多,影响农作物生长。”“人类滥砍乱伐树木,引发沙尘暴,使鸟类无处生存。”等等,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让他们更真切地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更加自发地去保护生态平衡,可谓一举两得!

《狼》教学反思4

狼是凶残的,鹿是温和的,狼是大坏蛋,鹿是人们怜爱的对象。这是我们在童话故事里了解到的狼和鹿,那么在现实的森林中,狼和鹿是怎样各自地生存着呢?它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呢?

在教学《狼和鹿》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采用了一系列对比,让学生获得更加分明的感受,进行了以下引导:

一、狼与鹿的对比

学文前,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再让他们谈谈“你是喜欢狼,还是喜欢鹿?”学生都认为狼凶残,鹿温和,狼令人们痛恨,鹿被人们喜爱。对比很明显。接着,我又让学生读文章最后一小节,在这里凯巴伯森林的灾难使狼和鹿换位了。狼居然成了制约鹿群过度繁殖,消灭病鹿的“功臣”。鹿呢,却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大坏蛋”,如此变化又形成鲜明对比,启示人们必须保护自然生态平衡。

二、凯巴伯森林的前后对比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呢?”问题提出来,学生兴致勃勃地自由读文,感受凯巴伯森林原先“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虽然“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0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但一旦成了鹿的“自由王国”,凯巴伯森林中的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生态失衡造成恶果。

三、鹿群变化的对比

凯巴伯森林原有“活泼而美丽的”鹿4000只,自从人为地杀掉6000多只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鹿的总数迅速超过了10万只,翻了15倍。当“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时,鹿又急剧地死去6万只,不久就剩下8000只病鹿。这里的对比鲜明,点明了生态失衡所造成的悲剧。

鲜明的对比,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课文通过狼和鹿之间的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个联系,就破坏了生态平衡,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想到利用课外扩展,让学生收集有关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在班上进行交流,比如“人类大量捕杀青蛙,使田间的害虫越来越多,影响农作物生长。”“人类滥砍乱伐树木,引发沙尘暴,使鸟类无处生存。”等等,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让他们更真切地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更加自发地去保护生态平衡。

《狼》教学反思5

教学内容:

教学童话欣赏《彼得与狼》教学目标:

1.聆听《彼得与狼》,能听辨出各件乐器的音色所代表的色讲出故事情节并进行表演。

2、从外国音乐作品《彼得与狼》中感受外国儿童的童年生活与风土人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听觉和想象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彼得与狼》

1、引入:在一天清晨,在这美丽的森林中,七个主人相遇了,你觉得森林还会安静吗?那么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呢?让音乐来告诉你吧!

2、完整听赏,并看着教材上的图,仔细听,什么乐器代表哪一角色,用线连接起来

3、听赏:(分段听赏)

师引导:音乐告诉我们森林中先后出现了谁?来干什么?在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4、学生讨论,讲述整个故事。(故事要简捷)

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讲述整个故事。

5、揭题:

大家知道我们刚才欣赏的这首乐曲吗?它是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作曲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6、放音乐《彼得与狼》,学生创作画面。

(师)这首乐曲它既是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又是一幅美丽的.连环画,你看,上面这幅画面展现的是哪一段音乐的内容?(结尾)那么,前面随着七个主人的陆续出现,不同的音乐给我们展现的七幅不同的画面,要请同学们创作完成!(首先,请问,猫出现时的画面是怎样的呢?这是第几副画面?(第四幅),那就由第四小组每一位同学负责这幅画面创作。)最后由组长从小组中选出最漂亮的一幅上前展示,

并用语言描述一下画面的内容。

我们都知道“想不如说,说不如做。”通过画一画促使学生更完整、更准确、更深刻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理解音乐。当然这些画并不象美术课那样追求画面的高质量,而追求画面上所反映出的内容。)

三、小结。了解苏联儿童的童话故事及各类西洋乐器的音色。

课后反思:

科任组长签字:

《狼》教学反思6

《狼和小羊》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篇生动的寓言故事。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理屈词穷,但是还是蛮不讲理地向小羊扑去。课文篇幅短小,通过狼和小羊的神态,对话揭示了角色的本质,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通过这节课和孩子们的相处,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心情始终是快乐的,学习状态始终是高涨和积极地。我觉得我的上的这节课时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

一、挖掘成功的源泉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这一节课的开始我就设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尝试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也就是让学生带着自信走进课堂。我准备的问题是:“你们最喜欢什么动物?”问题虽然简单,但是目的是在简单的问题当中让学生找到自信,让学生形成我是很棒的心态。而且在孩子们的这种心态下我又是利用了孩子们从未接触过的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课件,来导入新课的。当这样的新生事物展现在孩子们眼前时,无疑就是增加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这使我又达到了一个目的,那就是无意识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直白地堆学生说:“我们已经开始上课了,请同学们注意听讲”相比较,那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利用远教资源营造学习气氛,搭建朗读平台

我认为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但使语文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课堂教学要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余地,而传统的教学总是很难满足学生这方面的要求的。远程教育资源的出现,则改变了一切,它拨动着学生的心弦,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着学生。教学中所用到的声音,图片等不仅可以调节课堂的气氛,改善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基础。就像《狼和小羊》中的狼和小羊两种动物不同的表情都可以用课件展示在学生的眼前。

而且我觉得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语文朗读教学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看着课件投影出来的课文内容,总比让学生看着书,或者看着黑板去读的效果好得多。比如《狼和小羊》朗读教学就收到了让我满意的效果的。《狼和小羊》是寓言故事,而寓言故事的内容,是寓言的外壳,它是靠这个外壳来蕴含丰富的思想意义的。

因此对寓言内容的理解越深越透,领会寓意就越明确。而朗读则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特别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基于以上的学习寓言的重要方法,也是我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试图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以读待讲,以读促学去帮助学生领会寓意。本篇课文的中点式狼和小羊的次对话。我紧紧抓住了“找碴儿”这个词引导学生展开朗读训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狼想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的话,小羊极力申辩的话。狼的话以粗而低沉的语调来读,一字一句充满杀机,小羊的话用尖细柔和的语气来读,这样把课文内容角色化地读书,一方面完全适应孩子的童心,谈化学生为读书而读书的被动意识,激起了学生“我要读”的热情,激发学生主动体味角色的情感,心理及语言的兴趣,另一方面抓住角色的对话的朗读容易在学生脑海中引发一种情境激发学生大脑,活跃学生思维。通过这次教学我更明白了“读”的力量和必要性。

总之,远程教育资源让我们实现了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她正在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学生的好朋友。

《狼》教学反思7

《狼和鹿》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课文层次清楚,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与认知活动。教学时,抓住人们捕杀狼前后的现象和动物之间数量的变化进行对比,从比较中探究、感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一、反复阅读,加深语言感悟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这一教学中,我让学生读书,通过自由读、对比读、对照读、品读等朗读形式,使学生在读中初步感悟文章的主要意思。

2.深入阅读文本。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涌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本课采用的学法是:

A、对比质疑:让学生在自身对狼和鹿的认识和课文中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的对比中,提出疑问。

B、自主学习:围绕问题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句子谈谈感受。

C、合作探究:在探究中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灾难。

D、读中感悟:读一读、想一想、比一比、说一说、议一议多种方法揉合在一起,感悟破坏森林、毁灭鹿群的祸首其实是人,是人违反了大自然应有的规律,破坏了生态平衡。

二、利用媒体,丰富语言表象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丰富的表象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在导入畅谈之后,我按“由图及文,引发思考”的设想,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请同学们看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图片,说一说: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再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赏读,接着问“你喜欢这样的森林吗?说一说你的理由。”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由图及文,图文对照,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追查原由的.热情。

当然,这堂课也有许多遗憾,以下就这节课中的不足谈一谈。

首先是朗读,读昔日森林与现在森林的两段话时,学生都没有读出语气来。如果教师在之前加以引导,学生也许会读的好些。

其次,我在课上的提问过多过细,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品读,而忽略了文字本身,我的提问初衷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而服务于朗读,自读自悟,但结果并不明显。

此外,由于自己钻研教材不够,所以没有能很好地解决课文的难点。

这一节课留给自己的反思很多,争取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不断的进步。

《狼》教学反思8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收获,找到了一条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锻炼学生扎实学习的好习惯的途径。

在教学时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抓住一条大的主线感知课文,不用设计得过多过细的问题打乱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路;通过讨论、切磋,疏通全文,指导学生学文;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最后,在学生熟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总结升华。另外在教学重难点的设计上我也充分地体现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例如:其中的`第一点: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还有第三点:教学以点拨为主,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力争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课文中狼群的可怕和主要人物勇敢的精神。为了突出这一教学目标我在备课的时候就设计了同桌互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等等形式,使整堂课都在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中的道落实和升华。

本节课中,虽然读的方式很多,对狼的品读不少,可是,对于当时情况的危急,似乎渲染得还是不够。齐读过多,缺少学生个体感悟品读。教师总结升华,这是一条令人恐惧,学会勇敢的路。是需要智慧的路。指出,勇敢就是克服恐惧引申得很好。可是,如何智慧呢,其实,还有对狼本性的了解,对常识的了解。也就扣到“借”字的深刻含义。

在本节课之外,我也开始在每一篇课文中都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展现个性化的阅读。而我在这节课的准备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提升,找到了一条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锻炼学生扎实学习的好习惯的途径。在今后的教学中也一定会将此节课中收获细化为点点清泉,滋润每一个渴望学习的孩子的心灵。

《狼》教学反思9

1、分段听赏

师引导:音乐告诉我们森林中先后出现了谁?来干什么?在他们之间发生了什

么事?

(生回答……)

2、学生讨论,讲述整个故事。

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讲述整个故事。

3、完整听赏。(一位学生旁白)

4、揭题:

大家知道我们刚才欣赏的这首乐曲吗?它是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作曲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5、创作画面。

(师)这首乐曲它既是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又是一幅美丽的连环画,你看,上面这幅画面展现的是哪一段音乐的内容?(结尾)

那么,前面随着七个主人的陆续出现,不同的音乐给我们展现的七幅不同的`画面,要请同学们创作完成!(首先,请问,猫出现时的画面是怎样的呢?

这是第几副画面?(第四幅),那就由第四小组每一位同学负责这幅画面创作。)

最后由组长从小组中选出最漂亮的一幅上前展示,并用语言描述一下画面的内容。

反思:

这是一堂音乐的综合课,一改过去“听故事--复述故事”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结合美术学科(乐器的图片、角色的形象、连环画创作等),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参加演奏会--寻找乐器的主人--主人间发生的故事),让学生在各种意境中一次次地熟悉主题音乐,循环渐进地掌握作品的主题和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整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习欲望,变被动为主动,把知识的掌握当作一种精神的享受,在愉悦中得到羙的熏陶,得到情感的审美体验。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不仅提出了“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而且还增加了与姐妹艺术的综合、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这是新的理念,新的举措,富有鲜明的改革色彩。我们在付诸实施推广中,既要大胆实践,又要不断地总结经验。

《狼》教学反思10

《东郭先生和狼》是一篇浅显易懂的寓言故事,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本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在课堂中学生始终读得津津有味。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关键语句,去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从而懂得人物的品质,获得思想的启迪。

在读到狼苦苦哀求东郭先生所说的话时,学生读得很不好,我便让他们抓住“慌慌张张”去想一想,你在慌慌张张的时候是怎么说话的,并提醒他们联系上下文,后面猎人快到了,狼会怎样哀求东郭先生。通过练习生活实际,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情感。读东郭先生嘴里不住地骂着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东郭先生是如何想的?孩子们有的回答:“他一定出乎意料,没想到好心没好报。”

有的回答:“他大惊失色,狼原来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正是因为这样,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学得很投入,读得很有趣。他们的`情感世界随着文本逐渐丰富。但是在课堂中,我也发现学生在概括表达的过程中语言不够精练,往往不能抓住主干部分,常常描述性词语,人物的对话也穿插其中,我想这还需要我们循序渐进地训练。帮助学生找准文章概括的重点要素,教给学生有效的概括方法。

《狼》教学反思11

《鹿和狼的故事》是新选编进教材中的,编教材的编委会删除了《大瀑布的葬礼》这篇课文。不过,教材的其他地方没有任何改动,比如这个单元的“词语盘点”中的“读读记记”里收录了《大瀑布的葬礼》的词语,而《鹿和狼的故事》这课里没有任何词语收录其中。学校的教学参考书也是旧版的.,当然也没有《鹿和狼的故事》的教材解析。所以上这一课,没有其他资料可以参考,只能自己研读课文,进行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总统为了保护森林的鹿,下令捕杀以鹿为捕食对象的野兽,结果,鹿大量繁殖,缺少食物,最后疾病流行,只剩下了几千只鹿苟延残喘。这个故事告诉人类应该遵守自然之道,不要认为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上课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围绕这几个问题来自学:“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大批的狼被捕杀后,造成了什么后果,原因是什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体会?”引导孩子们交流的时候,我特别引导孩子们朗读了那个让我感触颇深的句子,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没想到孩子们谈的非常好,他们有的说,从这个句子中看出枪的无情,也就是人类的无情。有的说,他们体会到了狼的可怜,在那一刻,狼的残忍无情都荡然无存了。……在这里我告诉孩子们:“孩子们,的确是这样,狼也是一种可怜的动物。它们生活在森林里,以小动物为捕食对象,他们的存在是合理的,是符合大自然生存发展规律的。因此,我们人类对自然界里的任何一种动物、植物、生命都应该承认,应该敬畏所有的生命。”不知道孩子们听动了多少,但是我知道,从今起,他们不会单纯去判断一种动物植物的善恶益害。

我知道,我的孩子们暂时不能体会到生命的高贵与幸福,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做个善良的人,能做个能珍惜生命的人,能做个能享受生活的幸福的人!

《狼》教学反思12

一、激发兴趣,垫好基石。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1.精心设计导语激趣。生动、巧妙的导语好比美味佳肴中的作料,它能挑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开头的导入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配套挂图太小,我只能自己制作了狼和小羊的图片。我在课开始这样导入:拿出狼的图片,说“瞧,老师给你们到来了一只什么动物?”当小朋友看到是狼的图片后都兴奋地叫起来:“狼,是狼!”我接着问:“在你印象中狼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小朋友们结合自己平时的认识说“凶恶、残暴、讨厌……”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揭示了小羊,然后问:“一只凶恶的狼和一只可的小羊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这样的导语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就这样在短短几分钟里,学生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而且我发现,学生对老师亲手画的精美的图更感兴趣,学生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图,更从心里佩服老师。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2.运用各种鼓励激趣。形式多样的鼓励能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兴趣浓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高,而且还能增强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我考虑平时上课经常用奖花,可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没有新鲜感了,该换点花样了。我设计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并在每张后面写上有关的文字,作为奖品送给回答问题出色的孩子。上课了,当几个孩子回答问题较好,我把画有可爱的小羊的图片作为礼物奖给他们时,他们如获至宝。其他的小朋友也更积极起来。当我告诉他们:“背后还有文字,读一读!”他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又惊奇地翻看后面,情不自禁地朗读起来,他们在惊喜中,不知不觉学到了课外的知识。

二、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狼和小羊》一文中狼的凶恶和小羊的`温和形成鲜明的不同,感情色彩非常浓重。本文是以对话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的,狼和小羊的对话比较适合朗读训练。狼的三次找碴儿,一次比一次凶,一次比一次蛮不讲理。而小羊从开始的温和变得后来的紧张、害怕、着急。我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做动作等来体会狼的一次比一次凶残和小羊的善良。通过教师的情来激发学生的情,利用形式多种多样的读,使学生读得有味,不感到枯燥;使学生读得有情,充分展露学生个性;使学生读得有悟,读出小羊的善良,狼的蛮横。

文中出现两个“喊道”。我抓住了小羊第二次回答时的“喊道”和狼第三次找碴儿的“喊道”,让学生比较两个“喊道”的不同,体会小羊的“喊道”是因为小羊被狼冤枉而着急、害怕;狼的“喊道”是狼两次找碴儿失败后恼羞成怒,不想再争辩了。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明白了文字所蕴涵着的不同情感,很容易读出情感来。

但,还不够,还要读,要把情感在朗读中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投入情感认真地读,让学生戴头饰表演读,读到狼听了小羊的话“大吃一惊”,狼露出了凶残的真面目,让学生做相应的动作,不仅避免单调、乏味的解释,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变抽象为具体。

三、反复品读,提升认识。

只有让学生反复品味、朗读,才能体会到故事的内涵和寓意。1.在教学“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这句话时,我首先问:“小羊真的把狼喝的水弄脏了吗?”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水流的方向,什么是“上游”,什么是“下游”,水是从狼这里流到小羊那里去的,水是不会倒流的。再来理解小羊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没有把您喝的水弄脏。”然后出示两句话,让学生比较。学生在比较着读后很自然地明白反问句是更强调了没有把水弄脏。

2.在理解寓意时,我引导学生:“小羊在狼的一次次找碴儿中总是和狼讲道理,但最后狼还是向它扑去,那么跟狼讲道理有用吗?你从小羊的身上得到了什么教训?”学生在反复品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到“和狼这样的坏家伙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品得认真,读得有味,想得也很多。

四、拓展口语训练,培养想象能力。

课文的结尾处:“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课文到此嘎然而止,课文最后是个省略号,没有写狼有没有吃掉小羊,留给学生无限想象空间。教学时,我抓住这一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愿意那可怜的小羊被狼吃掉吗?如果你就是这只小羊,你会怎么做?请你给这个故事编个结尾。”引导学想象,这样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在思考时、表达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只可惜,由于时间掌握得不够,课上没有时间让学生展开述说,这是个遗憾。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虽然在课前设计时已经注意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课堂上还是教师给予得较多,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

《狼》教学反思13

美术活动《聪明的机器人》是《做个好孩子并不难》这个主题中的一个教学活动,在这个教学活动中,主要是要让幼儿学习运用各种图形进行组合变化,设计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了解实际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机器人,按自己的想象设计机器人,萌发初步的创新意识;提高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想象创作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

在设计这个教学活动时,我把它分成了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会说话的机器人。在这个环节中,我的设计意图是:作为活动开始部分,以“会说话”的机器人课件直接进入活动,是为了能够在活动一开始就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对机器人的好奇心和兴趣。

第二环节:各种各样的机器人。这个环节的意图是教师抓住幼儿讲述过程中的'主要信息,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机器人的主要特征,分析机器人可以由哪些图形组成。

第三个环节:我是小小设计师。幼儿自己按照观察到的各种机器人的主要特征,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

第四个环节:幼儿相互欣赏评价。这一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感受变化的、不同图形的组合能让机器人看起来更神奇和威武,突破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在教学中,我还为幼儿提供了好多的机器人的图片,在视频中播放,深得孩子们的喜欢,孩子们在观察中获得了好多有关机器人的不同构造,然后启发幼儿大胆地自己开动脑筋思考,大胆的想象创造,通过自己的想象,设计出自己认为非常可爱的机器人的形象。最后把这些幼儿作品进行展示,在展示中引导幼儿进行讲评,说说自己喜欢那幅作品,觉得它好在哪里。通过这个环节的活动,加深了幼儿对于机器人结构的把握,效果很好。

《狼》教学反思14

《狼和小羊》是一个传统故事,我们的爸爸妈妈给我们讲过,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也讲过,现在我们给孩子们讲这个故事,孩子们还是非常喜欢。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观念的转变,我们对这个故事的教学采用了新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内心充满想象,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象的心理特征。当幼儿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结果怎样?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展开想象,思考解决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说出正确的答案。

在故事《小羊和狼》的教学过程中,我把故事的结尾省略了,而是让孩子来猜想后来怎么样了?就因为没有了一个完整的结尾,它留给幼儿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发挥。许多幼儿在听完故事后,纷纷主动的展开想象,给故事编一个完整的结尾。有的说:当狼要吃掉小羊时,猎人出现了,打死了大灰狼,救了小羊;有的说:小羊的朋友们来了,用石头打跑了大灰狼;还有的说:小羊从地上抓起沙子扬向大灰狼的眼睛,趁机逃跑了……更有趣的是班里的康宁小朋友说:大灰狼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不能随便打死,我们应该让大灰狼和小羊做好朋友,大家团结友爱在一起。故事给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只要教师把握好时机,幼儿就能在故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编出更精彩的故事来。

《狼》教学反思15

巩固训练我设置了小明一天的作息安排、申奥成功视频、“我拨你说”同桌游戏,较好地体现了数学就在同学们身边,生活处处皆数学。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并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在探求时分的关系及认读钟面上的时间虽然我用了大部分的时间,但有一部分学生还掌握不好,虽然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但有的已经遗忘,造成教学上的困难。整个课堂时间的把握也稍稍有点欠缺,在探讨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时花得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练习环节有点匆促。

第四篇:《狼》教学反思

《狼》教学反思

《狼》教学反思1

走出教室,我的脚步轻松多了,不是因为我的课上得有多么精彩,也不是教导和听课的老师夸了我几句,而是因为我认为在今天的课堂上给了孩子们最需要的,因为自己有了进一步探寻农村有效阅读教学的冲动。认真回顾本节课,认为有几点可以值得继续发扬的:

一、将朗读落到实处。从最初的读准字音,读顺课文,到后来的有感情的朗读,抓住重点句段悟读,层层推进,避免了盲目的读。

二、实实在在教学生字。结合学生拼音基础差的特点,我采用了让学生看汉字标拼音和看拼音写汉字两种做法,让学生充分掌握生字的拼音,在碰到难写难认的字时, 让学生采取书空和通过部首辨字的方法,让学生牢记这些生字。

三、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把生词带到课文句子当中,联系上下文理解。

四、通过激励性评价语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运用“百变课堂”环节,让学生快乐地将故事内容精彩呈现,积极打造“快乐语文”课堂。

当然,也存在了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板书过于凌乱,不够公正。没有体现文章的精髓。

二、教学生字时教师没有放手让学生充分自学,引导所用时间过多,以至于后面拓展阅读环节没有完成。

三、对知识与技能处于最底层的学生关注不够。

四、对于“复述故事”这个目标没有完成得很好,如能在表演完之后让学生们同桌之间讲讲这个故事就更好了。

五、“结合现实生活谈寓言给我们的启发”环节过于简单,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狼》教学反思2

狼是凶残的,鹿是温和的,狼是大坏蛋,鹿是人们怜爱的对象。这是我们在童话故事里了解到的狼和鹿,那么在现实的森林中,狼和鹿是怎样各自地生存着呢?它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呢?

在教学《狼和鹿》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采用了一系列对比,让学生获得更加分明的感受,进行了以下引导:

一、狼与鹿的对比

学文前,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再让他们谈谈“你是喜欢狼,还是喜欢鹿?”学生都认为狼凶残,鹿温和,狼令人们痛恨,鹿被人们喜爱。对比很明显。接着,我又让学生读文章最后一小节,在这里凯巴伯森林的灾难使狼和鹿换位了。狼居然成了制约鹿群过度繁殖,消灭病鹿的“功臣”。鹿呢,却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大坏蛋”,如此变化又形成鲜明对比,启示人们必须保护自然生态平衡。

二、凯巴伯森林的前后对比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呢?”问题提出来,学生兴致勃勃地自由读文,感受凯巴伯森林原先“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虽然“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0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但一旦成了鹿的“自由王国”,凯巴伯森林中的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生态失衡造成恶果。

三、鹿群变化的对比

凯巴伯森林原有“活泼而美丽的”鹿4000只,自从人为地杀掉6000多只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鹿的总数迅速超过了10万只,翻了15倍。当“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时,鹿又急剧地死去6万只,不久就剩下8000只病鹿。这里的对比鲜明,点明了生态失衡所造成的悲剧。

鲜明的对比,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课文通过狼和鹿之间的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个联系,就破坏了生态平衡,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想到利用课外扩展,让学生收集有关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在班上进行交流,比如“人类大量捕杀青蛙,使田间的害虫越来越多,影响农作物生长。”“人类滥砍乱伐树木,引发沙尘暴,使鸟类无处生存。”等等,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让他们更真切地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更加自发地去保护生态平衡。

《狼》教学反思3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尔克洛兹说:“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

我在教学《彼得与狼》这课时,从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倾听乐器的音色特点,倾听乐器演奏技巧的体现。同学们都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并且轻声的哼唱每种乐器所演奏的主旋律。当这种乐器的音色再出现时,学生就会很快的答出是什么乐器及代表的人物形象。所以本节课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加深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作为对新教材充满满腔热情的我们来说,若想让学生竖起小耳朵,用愉悦的心情学会听音乐,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材,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新课程下的音乐欣赏课,统筹安排欣赏曲的教学方法,做好音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课的小主人,是我们每位音乐老师值得深思并努力去探讨的问题!

《狼》教学反思4

今天在讲完了《会摇尾巴的狼》一课后,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喜欢老山羊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我喜欢老山羊,因为老山羊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我也喜欢老山羊,因为老山羊很聪明,很会思考问题,他有很好的眼力,能识破狼的诡计,当老山羊听到狼说自己是又忠诚又驯良的狗的时候,老山羊看了狼几眼,他看的目的是看他到底是不是狗。”“我也喜欢老山羊,因为老山羊在狼为了证明自己的话,就拖着硬尾巴摇了几下。扑扑扑,把陷阱里的土都扫了起来的时候,老山羊盯着狼的硬尾巴,认出了凶恶的狼。在认出了凶恶的狼的时候老山羊没有声张,还经过了仔细的思考,老山羊想:狼专门吃羊,吃鸡,狼的本性会突然改变吗?不会,决不会!说明老山羊非常善于思考问题”。

在问完这样的问题后,我又问学生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你喜欢狼吗?在我的思维定势中,没有学生会喜欢这只狼,因为狼太狡猾,也太虚伪了。但学生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绝大多数学生把手举了起来,并且说出了自己喜欢狼的理由。有一名学生说:“我很喜欢狼,是因为他特别聪明。”“老师,我也特别喜欢狼,因为狼都可以做点子公司的总经理了,他的点子真多”“我喜欢狼是因为他的注意很多”“我喜欢狼是因为狼非常会坚持,在一次没有成功的情况下赶快想出了第二个计策,第二次没有成功又想出了第三个,所以我特别喜欢的是狼。”这不由使我想到了在六年级的一次听课《将相和》中的一幕,老师也是在教学结束后,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喜欢将相和中的哪个人物?学生的回答是廉颇、蔺相如还有就是赵王没有人喜欢秦王,没有学生喜欢秦王。

我想:换今天的孩子,一定会喜欢秦王的个性,喜欢秦王最大的势力的。这可能也就是未来教育的走向。我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是张扬个性的时代。

《狼》教学反思5

《狼和小羊》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力争,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是一定要干坏事的,对狼这种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全文篇幅短小,结构凝练,寓意深刻,作者通过对角色的神态,动作,对话的着力描写,刻画了角色性格,展开了故事情节,揭示了深刻哲理。

在教学中,我通过提问:狼想干什么他为了吃小羊是怎么做的来引出狼“故意找碴儿”。并通过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划出狼找了几次碴儿,分别找的什么碴儿来组织教学。学生们基本都能找出狼找的碴儿,虽然有的没有完全找出来,但是部分学生都能找正确。在交流后,紧抓住狼和小羊的不同特点,不同说话的语气以及他们的动作,神情等,让学生表演读,来体会狼这是在“故意找碴儿”。由于学生对狼和羊的性格特点都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阅读时都能揣摩各自的语气,投入得表演读。正因为一些学生的惟妙惟肖地表演和有感情地朗读,调动了很多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都想来演一演,读一读。基于他们的心理需求,我让每个小朋友都能参与其中,同桌一起表演,一人做狼,一人做羊,在表演中他们个个兴致高涨,不但得到了快乐,也更好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解了狼这是在“故意找碴儿”。

课文结束时,狼向小羊扑去用了一个省略号,紧扣住这个省略号我让学生大胆想象结果会是怎样的,将故事接着编下去。学生有的说“吃了”;有的说“没有”。没有吃的学生想出了小羊“没有吃掉”的理由,如“狼撞到山崖上昏到了”,“用力过猛摔死了”,“跳进前面的陷阱里了”等等。学生们兴趣十足,很多学生都想来交流自己编的故事。但由于时间关系交流的学生不多。其实我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编的小故事写下来,再找个时间交流,完全可以将学生的热情延续下去,也能激发学生协作的兴趣。以后教学中,要多抓住学生喜欢创编童话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多写,写交流,提高他们写作的兴趣,以及学习语文的兴趣。

《狼》教学反思6

最近从市教育局组织的构建课堂教育模式的实践活动中,感受颇深。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知识和能力是鲜活而又充满人性的东西,不能用某一种模式或者构建一种“万能”的授课程序来达到其最终的目的,但是就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易乐观,在此种情况下,统一思想,相对的构建一种在大多数情况下较为适用而又合乎语文教学规律的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传统的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 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肢解的支 离破碎。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 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当教学中的某种遗憾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 教学现状时,其原因之纷杂自不待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开启智慧,放开眼光,大胆创新 ,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她的魅力。

我一直想:怎样的一堂课(文言文教学)才是有成效的一堂课?怎样的一堂课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从课文里面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革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先前教学思想的一种反思、借鉴和超越。反观传统的教学(文言)的模式,从最早的私塾教育,强调的是一种直观而又简单的教学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说,他们的结果是好的,就是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章)的一种感悟力,就是所谓的“慧根”,而我们批判的应该是他们的教学方法,传统文言(建国后,白话文)教学因为受到语言习惯的影响,自然不如古人学习是的自然和流畅,一般情况下:“教师读,学生看;教师译,学生记”的教育模式大兴其道,究其原因,大家认为这种教育方式的显性因素明显,即学生能够基本明白其义,并能翻译。但是文章的意蕴何在?文章所体现的鲜明的人性和个性以及鲜活灵动已怡然丧失。

《狼》教学反思7

《彼得与狼》作者是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这首作品创作于1936年,是一首交响童话,根据俄罗斯同名童话写成。这首交响童话是普罗科菲耶夫应一位剧院经理的请求而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从朗诵词到音乐都由他自己构思,它透过乐器的演奏和朗诵描述了一个十分生动的童话故事作品。透过音乐的描绘和解说词的辅助,不仅仅通俗易懂,而且能够使孩子们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同时还了解到各种动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以及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

所以在课的设计中,我注意趣味性与专业性的较好结合,让学生在搞笑的“玩”中掌握已有知识、接触新的音乐知识。一改过去“听故事--复述故事”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结合美术学科(乐器的图片、主角的形象),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参加演奏会--寻找乐器的主人--主人间发生的故事—参与表演),让学生在各种意境中一次次地熟悉主题音乐,循序渐进地掌握作品的主题和作品所表现的资料。

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这到底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他们之前究竟经历了什么呢?这天,我们就要用音乐来讲一个故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入境。

二、抓住细节、以小见大。

如抓住小鸟与鸭子的冲突时,从长笛与双簧管的旋律交织入手,举一反三,让学生理解在音乐表现时的各种手段。鼓励学生在以后的欣赏中,用心发现其中的表现因素。

三、将情感教育渗进音乐活动中。

在讲故事、演故事的活动过程中,带入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观情感因素,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倾向。如在听故事、说故事环节中,教师设疑,学生想像情景,并带着主观情绪体会音乐形象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真善美”。

四、将交响音乐当成我们的朋友。

很多人包括很多音乐教师,总感觉交响乐是“古典的、严肃的”音乐,会有敬而远之的感觉。如果我们就把交响乐当作是游戏音乐、我们身边最平常的朋友,然后自然而然地把它带进学生的音乐生活中,我想更会引起学生自然的、亲切地感觉,从而把交响音乐留在身边,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领悟其深刻的好处与唯美的表现力。就像《彼得与狼》的欣赏,让学生了解这是交响童话,然后让学生在“玩”中喜爱它,抛砖引玉,也会关注其他优秀的有价值的音乐。

《狼》教学反思8

彼得与狼》是一首根据同名童话改编成的交响童话,具有叙事性的音乐童话。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运用已学过的音乐知识,尤其是西洋乐器方面的知识,通过乐器发出音响,来代表各个人或物。从音响效果中分辨各种音乐形象。本节课是一节阅读与学科整合的课,为了让学生爱上绘本,爱上阅读,我选择了这一节生动的交响童话故事课。

在开始介绍乐器及代表的角色时,我将绘本《彼得与狼》展示给大家,同时将里面的内容拍成图片在大屏幕展示,结合音乐,学生能够一目了然。既了解了绘本的内容,同时对故事的角色有所了解,用长笛吹奏快速流动的曲调,模仿小鸟清脆婉转的呜叫;用双簧管吹奏装饰音模似鸭子摇摇摆摆走路的形态;用单簧管吹奏断音,表现猫上窜下跳,活泼机灵的形态,用低沉的`大管吹奏慢速的音调,描述爷爷的形象;用三支圆号吹奏不协和的和弦,表现大灰狼的凶残及阴森恐怖的气氛;用小提琴演奏优美的旋律,表现活泼、开朗、机智的少年彼得的形象。

使学生们在既学得了音乐知识,有会在音乐故事中得到“团结起来,机智勇敢斗争,战胜凶恶的敌人”的启示。

教学中学生们根据这首通俗易懂的解说和生动画面来辅助教学。从而在学生的心灵上架起了艺术的桥梁,唤起学生的情感。音乐艺术确实起到了沟通人们的心灵,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架起了心灵间的桥梁。

《狼》教学反思9

《狼和鹿的故事》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群,大量捕杀狼及鹿的其他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

教学时,我首先通过让学生谈两种动物的特点,并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以及喜欢的理由,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导入新课。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在“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和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鹿数量上的变化”、“凶恶的狼变成了功臣,而可爱的鹿反倒成了祸首”这三个对比中完成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和感悟。最后通过学生谈感受和老师的小结,强化课文的思想内容,并以布置向父母复述课文的方式,使课堂内容能以延伸,为继续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整节课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使我们认识到,教师将不再扮演居高临下的传授者和管理者,面对学习中问题,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他们,或重述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材,代替学生思考,而是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从而获得结论。因此,在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认真读第一至四自然段,然后在对比鲜明的事例中积极地去思考,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借助书本知识去主动思索所遇到的问题,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遗憾的是在整节课中,留给学生展开联想的空间不足,使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将此次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作为今后尝试和改进的起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狼》教学反思10

5月26号,我上了一节录像课《狼》,因为课前预习到位,且上课安排有小组展示环节,所以整节课感觉气氛比较活跃,教学过程较为流畅,但静下心来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一、关于教学过程、

首先,在这节课的整个磨合中,我始终在“教师跟着学生走”还是“学生跟着教师跑”这两者之间徘徊。在展示环节老师跟着学生思路走,解决学生疑难。在梳理故事情节时让学生跟着老是跑。整节课调控上还是存在不恰当处。

第二,课上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也就是以读促学,读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对于文本缺乏认识和钻研,就无法产生有实际价值的疑问,那么所谓自主探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三,忽视了检查环节,忽视了当堂练习。教师的检查和检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能这种热情会迫于一种无形的自我压力,可我们毋庸怀疑,这种压力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压力,因为这是学生的不服输的精神、自我实现的愿望在起作用。检查和检测能够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内容,也避免了往常“干听”的坏习惯。

二、关于教法、

传统的字句串讲这种单一的教授文言文的方式,虽然有它的优点,也就是对于重难点的把握较准确,但是也带来课堂气氛沉闷,学习兴趣不高等反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这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想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上,疏通文意时我安排各小组讨论发现重难点,然后到展示板上展示,由其他小组解决问题,并用给各小组加分的形式来激励学生。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早就了然于胸,但事实上,有时形式上做到了,但把握不好,就会造成少数学生活动,而冷落本来就缺少展示能力的学生。上课时教师要灵活调控,多给学生思考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总结

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磨合过程,通过实习这几个月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的统一,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还要抓紧基础,严格要求,为学生以后古文的深入研习奠定基础。这是我实习中后一个阶段在文言文教学上所应追求的境界。

《狼》教学反思11

《1只小猪和100只狼》这本绘本内容生动有趣,而且是有大反转的情节,很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而且大班孩子可以用完整的清楚的语言讲述,所以我选择组织这个绘本阅读活动

一、目标分析

原教案上的目标是“采用单页、多页、跳页的多种阅读方式,感知绘本中文字及方向性等特质。”,考虑到我们班孩子的经验、兴趣与需要,我作了调整,调整为“观察画面,感受故事角色的心理,并用清楚的语言表达。”基于目标的调整,我对教学环节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二、教学设计反思

导入环节调动了孩子们的经验,“如果1只小猪遇到一只狼会发生什么事?”然后我又夸张的问“1只小猪遇到100只狼又会发生什么事?”,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孩子们都理解这些都是危险的事,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孩子们都从封面上看到了很多,特别是把狼“藏”在树的后面的神态动作都描述了出来,可见孩子们观察的多仔细。让他们描述狼的动作和表情时,我对他们的回答也做了很多的预设,这环节孩子们也有机会表达。然后播放“狼冲出来”的图片,我特意夸张了动作,把危险发生的紧张气氛传递给孩子,但是还是不够夸张,有些孩子们没有被感染;然后连翻三页,我只考虑了要让孩子们说发生了什么事?小猪是怎么逃的?忽略了要把整体呈现给孩子们,在这里PPT还可以调整:把三页放在一个画面上,这样孩子们可能更好的理解“东逃西窜、四处逃窜”的意思。小猪被包围的时候,孩子们也很紧张,我请了几个孩子上来表演,孩子们参与度也很高,而且表演的很逼真,在这里我遗漏了“让孩子们说一说狼可能在想什么?小猪可能在想什么?”的环节。 然后我直接放了小猪结局的图片,然后请孩子们来猜一猜中间可能发生什么事,再两两讨论,这里给了孩子们说的时间,但是在分享交流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我请了三个小朋友来说一说,应该请更多的小朋友来分享,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很有趣,基本上每个人想的都不一样,在这里应该给更多的时间去让孩子们自由表达。之后的环节处理的不太恰当,有点拖沓,应该直接给孩子们讲述故事里发生的事,而不是再让孩子们去说。导致后面没有时间去完整欣赏,缺少了整体感受。 最后我还向他们介绍了作者,以及关于小猪、狼的其他绘本,做了一些经验的拓展和延伸。

三、自我反思

1.孩子的个体差异也要关注,其实应该给每个孩子准备一本书,或者两人一本,这样孩子们可以自己去看,这是我做的不够的一个地方

2.对孩子们回答的回应,我之前对我的每个问题基本上都做了预设,但是孩子的想法有时候也是捉摸不透,所以这是对我最有挑战性的,在以后我会慢慢的提升自己的提问技巧以及应变能力。

3.要给孩子们充分的表达机会,同时也要让孩子们学会倾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式的课堂也是我所应该追求的。

4.对于一些积极性不高的孩子,应该也要时刻关注,可以说“我想听听看你的想法,一定非常有趣”或者“难道你就不想猜猜看中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吗?”等等来吸引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参与进来。

《狼》教学反思12

今天教学检查听课,我讲的是第十四课《狼和鹿》。这篇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是鹿的天堂,可是鹿总是遭到狼的暗算,人们恨透了狼,用了二十五年的时间把狼捕杀光了,鹿开始大量繁殖,最后达到十万只,吃尽了森林里的绿色,并且疾病如影随形,最后只剩下八只病鹿。课文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悲剧,告诉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课堂中我先让学生通过“生机勃勃”、“嬉戏”这两个词感受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葱郁和鹿的快乐,再让他们通过读传达出自己的感受。再通过“暗算”一词让学生想像狼会怎样暗算鹿,最后再通过重点词句感受森林与鹿群的变化及人捕杀时狼场面的血腥,最后让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达到环保教育的目的。并设置了三个环节让学生进行想像,锻炼学生的想像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整个课堂流程清晰,能按预设的环节进行,让我最满意的是学生的表现。这堂课中学生的表现太棒了,整个课堂都能跟上教师的节奏和思路,特别是在两个想像环节,思维宽广,好几次的答语都让人眼前一亮。而且因为有了热烈的氛围,能力差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比平时活跃了很多。在范读第三段时,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认真听,看看通过老师的读你能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预设时,我想:看到些什么对比较容易回答,但听到些什么恐怕有些困难,已经做好了孩子不会答的准备。但是,孩子的表现太让我兴奋了,有的说:听到鹿群在没闹饥荒前,繁殖时快乐的声音;有的说:听到咔咔吃啃树皮的声音郭凯鹏说:我听到了小鹿的哀鸣。这个答案太好了。在课堂中,学生能快速而准确的找到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而且对这些重点语句理解的都很透彻,这些保证了课堂的顺利进行,并且让我在欣喜之余有信心把课上的更好一些。

这段时间一直在反思孩子们课堂上不合拍的表现,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方式是不是有所偏差,从二年级起,我一直注重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课文时思维的发散能力,从简单的好坏评价,到表达简单的想法,再到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到二年级下学期觉得他们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可开学的这一个月来,对他们的表现却有着很大的困惑,甚至认为自己以前的努力没有任何的效果,经过这堂课,我能肯定,以前的功夫没有白费,对孩子们的发展还是有帮助的,只不过,不能求速度,要一点一点的积累才行,看来以后还要把这种训练坚持下去,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我们一起加油加油,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回顾这节课,不足在于:因为有领导听课,时间上要求的就比较严格,为了保证能进行的顺利一些,对差生照顾的稍少一些。再就是对于课堂的时间还是没有把握好,本想把最后一个练笔环节留在课上的,这样既能符合新课标每节课都有书写时间的要求,又能使学生的训练更实在更扎实一些,可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只能把它留成了课下的作业,让这节课有了一个小小的遗憾。

反思可以促进教学,可以更好的服务学生。

《狼》教学反思13

专题教学是语文教材中的一个亮点,主要是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

我首先让学生选读蒲松龄的《狼》,了解狼阴险狡诈的一面;接着又选读毕淑敏《母狼的智慧》,认识狼聪明、具有伟大母爱的一面。又让学生阅读参考资料、一、《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狼”词条;二、狗的祖先是狼,狼经过人类的长期驯化而成为狗;三、狼和鹿。这样,学生对狼就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然后我又让学生收集汉语英语里有关狼的成语和谚语,狼的故事,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学生收集的材料不少。对狼的认识也就更清晰了。

第三步,让学生开展辩论赛。

有人认为狼的食肉性、凶残对人类以及家畜造成了不少伤害,应把这种动物斩尽杀绝,让它从地球上消失,但又担心因此会破坏生态平衡;也有人认为,把狼杀尽并不要紧,恐龙早已绝迹,人类不是照样生存发展了吗?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与对方进行辩论。

按观点的不同,将全班分为正反两方。持相同观点的一方,先进行充分讨论,然后两方各选派三名同学,组成辩论队,开展辩论。

学生参加十分踊跃,非常积极。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狼的认识深刻了。同时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训练。

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这些问题、首先,学生对于有关狼的探究题做得不到位,仅仅只能是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概括不全,这还需要平时的多多指导和练习。也由于这,时间浪费了不少。其次,在辩论赛时,双方辩手到最后都成了吵架,互骂对方,而不是在辩论了,这是我事前没有考虑到的,以至于我有些控制不了。这说明我在课堂管理上还有待大大发展。从这也可看出学生平时没有看站过这样的活动,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为语文老师,应主应多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狼》教学反思14

首先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要求大家说了一些关于狼的成语,如: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咽虎吞,入狼似虎……,使大家对“狼”的形象有了个感性的认识。然后范读再找学生领读。这篇课文用181个写了一段波澜起伏的人狼生死搏斗的故事。我要求学生依靠注释,和老师给予的提示运用加字改字法疏通文意。或者已经掌握的一些文言知识先尽力自行解决文字障碍问题,如果难以解决,可以“同桌合作攻关”也可以向老师提问。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将一些字词的读音渗透在了里面。分析故事情节:同学合作再归纳“屠夫 遇狼——惧狼——御狼——毙狼”的故事情节。请同学们在齐读课文中提炼文中关键性语句概括狼的反应和表现。主要培养学生们从原文中提炼答案的能力。事实证明一段读三遍,二段两遍,三段一遍四段快速浏览学生们都能很准确无误的提炼出需要的答案。

最后分析屠户和狼的性格总结归纳课文的启示,学生们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看来文言文的教学尤其要重视“因材施教”。应该充分发挥情节吸引人的优势,赋以情节性,生动性,趣味性,正如新教材要求的“要让学生动起来”。

《狼》教学反思15

以一篇《狼》的学习来领略《聊斋志异》的特色。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

2.通过把握狼之狡黠来理解《聊斋志异》内容上“异”的特点。

3.通过朗读体会《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手法,即本文叙事的委曲,情节的曲折。

教学整体思路

初读——读通文意

再读——读出情景

三读——读懂作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读通文意

1.自由朗读、展示读(纠正错误),齐读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提出质疑,学生释疑(难者,教师释疑)

3.出示文意,齐读。

二、再读——读出情景

1.教师范读第二段,分析“仍”、“前狼”,强调重音。

学生体会朗读其他段落。

展示朗读,分析重音。教师适时点拨。

2.教师范读第三段,强调缓急,并分析。学生跟读。

学生体会朗读第四段。

展示朗读,分析缓急。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强调“目似瞑”的拖音。)

3.提示:2、5段各有一个音需要拖音。学生朗读展示。

4.注意重音、缓急和拖音,自由朗读,齐读(或一生展示)。

点拨:一个屠户杀狼的小故事,作者却写得波澜起伏,生动曲折,扣人心弦,这也正是《聊斋志异》在叙述上的一大特色,鲁迅评之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三、三读——读懂作者

解释聊斋、志、异,那么蒲松龄为何要写这么一个故事呢?或者说,这则故事有什么奇异之处呢?

小结:作者也正是要通过这样一个奇异的故事来告诉人们:狼,或者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诈,最终是要失败的。

应该说,这个教案我没有涉及“文笔简练”,因为我没有真正对此理解透彻,更不知如何让学生理解透彻。

第三步:上课前的准备。

6月10日我需要上组内的研讨课,正好上《狼》,让大家提提意见。于是,我对上面那个简案进行精加工。

一是翻译。《狼》在文言文中属于较长的,如何翻译,才能快而不做秀?我采用了张文梅老师的方法:结合注释,自己翻译,有疑难处做标记;小组交流疑难处,没有解决者再做标记;全班交流各组疑难处,学生问,学生答,不会者老师帮助;教师提出几处疑难处,全班解决。

二是朗读。《狼》的故事味、情景感,我是读出来了,但如何让学生读出?我反复回忆研究余映潮老师执教的《三峡》、《口技》、《记承天寺夜游》等课例的朗读指导,并一一记录朗读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结果总结出几类情况。一是形势的危急与缓和(即狼);二是屠户的动作;三是屠户的心理;四是作者的态度。

三是文笔的简练。文笔的简练是《聊斋志异》的一大特色,如何设计活动?我在晚饭之余反复溜达之后突然冒出一个问题:《聊斋志异》,那么本文异在何处?这个问题,应该说,即可以涵盖故事上的奇异之处,有可以包括文章表达上的奇异之处。我欣喜欲狂。并总结了奇异之处:《狼》,异在狼的心机。故事中的狼竟然具有和人一样的心机和城府。《狼》,异在情节的曲折。狡诈的狼与机警、勇猛的猎人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狼》,异在屠户的心理复杂多变。《狼》,异在文笔的简练。作者仅用202个字就生动刻画了一场情节波澜起伏的人狼大战。《狼》,异在表达的神奇。作者仅用“记叙”这一种表达方式竟然能够将故事渲染得如此扣人心弦。

课后反思

本课的优点:

1、整节课的设计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指导,具体来说,是阅读故事类文言文的三种境界,即

初读——读通文意,再读——读出情景,三读——读懂特色

所以说,本课是比较有高度的。

2、本课试图以一则《狼》的学习来让学生领略《聊斋志异》的特色:内容上“奇异”,情节上曲折,文笔上简练。应该说,本课是比较有深度的。

3、对朗读的指导是比较有成效的。四步走:读出形势的急缓,读出屠户的动作,读出屠户的心理,读出作者的态度。几遍朗读下来,大部分同学已经能够读出《狼》的惊险与曲折。

并且四步的指导尽可能的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形势之急(第二段)是老师分析引导示范,学生齐读;形势之缓(久之……意暇甚),是学生找出原句,老师朗读,学生听出拖音,然后齐读;屠户的动作是老师问如何读?快还是慢?学生自由读,单个展示;屠户的心理是老师告知心理:吃惊与放松,加入“啊”与“呼”,问应该加在哪?自由趣味朗读,同桌交流,然后学生说理由,单个展示朗读;最后是老师问什么态度?齐读。

以朗读带动分析理解,从而以朗读达到体味情节曲折的效果,手法比较新颖。

本课的朗读学生是趣味盎然的,尤其是“读出屠户的心理”。

不足及启示:

1、有些课必须提前预习。公开课、评优课课前让学生拼命预习、拼命准备确实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但是,绝对的不预习,有时反而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无论是常规授课还是公开课。像本课文言文,不短,想40分钟让学生有收获、有突破,不预习,难。像《社戏》,那么长,不预习,上课变成了自读课文了。

预习与否,都应该依课文长度、难度及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收获最大化来定。

2、朗读的指导如何更生本一些?我们看即便是余映潮老师的朗读指导,也往往是师本的痕迹非常明显,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直接示范,朗读能否也走向生本、高效的道路?

3、《狼》这篇文章有什么让人感到奇“异”的地方呢?这个问题太难了,初一的学生,基本上也就能理解到故事的奇异。

4、文笔的简约是《聊斋志异》的一大特色,但我却没有好的办法进行突破。原因是我的水平有限,而绝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文言文都简练,不必讲。我想,不是的,不是不必讲,是我们不会。文言文为什么都简练?《聊斋志异》的语言又有什么特殊的魅力?这其中当然有原因,只是我们不知道。近来,我在想,一个教师,即便是他拥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也绝不是据此便可以大有作为的,其关键还是要看自身的学问根底。

我们可以没有高学历,但一定要有深学力。余映潮老师只有高中学历,但国内中语届谁看小视他?

第五篇:《狼》教学反思

《狼》教学反思1

在教学《狼和鹿》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采用了一系列对比,让我们获得更加分明的感受,进行了以下引导。

一、狼与鹿的对比。

学文前,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再让他们谈谈“你是喜欢狼,还是喜欢鹿?”学生都认为狼凶残,鹿温和,狼令人们痛恨,鹿被人们喜爱。对比很明显。接着我又让学生读文章最后一小节,在这里凯巴伯森林的灾难使狼与鹿换位了。狼居然成了制约鹿群过度繁殖,消灭病鹿的“功臣”。鹿呢,却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大坏蛋”,如此变化又形成鲜明对比,启示人们必须保护自然生态平衡。

二、凯巴伯森林的前后对比。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呢?”问题提出来,学生兴致勃勃地自由读文,感受凯巴伯森林原先“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虽然“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但总的`来说,凯巴伯森林充满了活力。但一旦成了鹿的“自由王国”,凯巴伯森中的绿色在消退,枯黄在生态失衡造成的恶果。

三、鹿群变化的对比。

凯巴伯森林原有“活泼的美丽”的鹿4000只,自从人为地杀掉六千多只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鹿的总数迅速超过了10万只,翻了十五倍。当“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时,鹿又急剧地死去6万只,不久就剩下8000只病鹿。这里的对比鲜明,点明了生态失衡所造成的悲剧。

鲜明的对比,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

课文通过狼与鹿之间的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个联系,就破坏了生态平衡,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我想到利用课外扩展,让学生搜集有关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在班上进行交流,比如“人类大量捕杀青蛙,使田间的害虫越来越多,影响农作物生长。”“人类滥砍乱伐树木,引发沙尘暴,使鸟类无处生存。”等等,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让他们更真切地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更加自发地去保护生态平衡。

《狼》教学反思2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尔克洛兹说:“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

我在教学《彼得与狼》这课时,从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倾听乐器的音色特点,倾听乐器演奏技巧的体现。同学们都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并且轻声的哼唱每种乐器所演奏的主旋律。当这种乐器的音色再出现时,学生就会很快的答出是什么乐器及代表的`人物形象。所以本节课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加深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作为对新教材充满满腔热情的我们来说,若想让学生竖起小耳朵,用愉悦的心情学会听音乐,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材,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新课程下的音乐欣赏课,统筹安排欣赏曲的教学方法,做好音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课的小主人,是我们每位音乐老师值得深思并努力去探讨的问题!

《狼》教学反思3

曾记得有人略带夸张的说过这一句话:“文言文等于一门英语“。这句话形象的道出了文言文的难教难学。我们在上文言文时一般都是先带领学生处理文章的字、词、句翻译,之后才来对文章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深究。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僵化老死,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反而是学生望而生畏。但是听了张丽园老师的.讲课方法却走出了传统模式。我认为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归纳一下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读的训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文言文更要反复的读,盲目机械的读效果并不佳。但是张丽园老师却做的读的方式的安排与指导。如:自由读,开小火车一人一句的读,男女分组读,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声音读。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读中,逐步深入,逐步理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就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真可谓是快乐学习,轻松学习。

二、打破传统的文言文翻译方式。

在我们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非常注重文章的翻译,从字到词在到句的翻译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并且效果并不显著,学生翻译过后印象也不是特别深刻。但是张老师她并没有代学生翻译,而是以学生按要求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给了学生三个角色,按照不同的角色来讲述这个故事,讲完之后再叫学生起来点评,通过这样一个教学方式来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熟悉课文内容。这一方式不仅省去费时的翻译,也让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深层次来赏析这篇课文。当然,张老师也没有放弃字词句的处理,在课文的最后设计了练一练——咬文嚼字这一环节,来加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这样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这节课的亮点很多,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听完这节课之后,我想我会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努力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争取让自己的课堂也变得更精彩。

《狼》教学反思4

以一篇《狼》的学习来领略《聊斋志异》的特色。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

2.通过把握狼之狡黠来理解《聊斋志异》内容上“异”的特点。

3.通过朗读体会《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手法,即本文叙事的委曲,情节的曲折。

教学整体思路

初读——读通文意

再读——读出情景

三读——读懂作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读通文意

1.自由朗读、展示读(纠正错误),齐读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提出质疑,学生释疑(难者,教师释疑)

3.出示文意,齐读。

二、再读——读出情景

1.教师范读第二段,分析“仍”、“前狼”,强调重音。

学生体会朗读其他段落。

展示朗读,分析重音。教师适时点拨。

2.教师范读第三段,强调缓急,并分析。学生跟读。

学生体会朗读第四段。

展示朗读,分析缓急。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强调“目似瞑”的拖音。)

3.提示:2、5段各有一个音需要拖音。学生朗读展示。

4.注意重音、缓急和拖音,自由朗读,齐读(或一生展示)。

点拨:一个屠户杀狼的小故事,作者却写得波澜起伏,生动曲折,扣人心弦,这也正是《聊斋志异》在叙述上的一大特色,鲁迅评之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三、三读——读懂作者

解释聊斋、志、异,那么蒲松龄为何要写这么一个故事呢?或者说,这则故事有什么奇异之处呢?

小结:作者也正是要通过这样一个奇异的故事来告诉人们:狼,或者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诈,最终是要失败的。

应该说,这个教案我没有涉及“文笔简练”,因为我没有真正对此理解透彻,更不知如何让学生理解透彻。

第三步:上课前的准备。

6月10日我需要上组内的研讨课,正好上《狼》,让大家提提意见。于是,我对上面那个简案进行精加工。

一是翻译。《狼》在文言文中属于较长的,如何翻译,才能快而不做秀?我采用了张文梅老师的方法:结合注释,自己翻译,有疑难处做标记;小组交流疑难处,没有解决者再做标记;全班交流各组疑难处,学生问,学生答,不会者老师帮助;教师提出几处疑难处,全班解决。

二是朗读。《狼》的故事味、情景感,我是读出来了,但如何让学生读出?我反复回忆研究余映潮老师执教的《三峡》、《口技》、《记承天寺夜游》等课例的朗读指导,并一一记录朗读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结果总结出几类情况。一是形势的`危急与缓和(即狼);二是屠户的动作;三是屠户的心理;四是作者的态度。

三是文笔的简练。文笔的简练是《聊斋志异》的一大特色,如何设计活动?我在晚饭之余反复溜达之后突然冒出一个问题:《聊斋志异》,那么本文异在何处?这个问题,应该说,即可以涵盖故事上的奇异之处,有可以包括文章表达上的奇异之处。我欣喜欲狂。并总结了奇异之处:《狼》,异在狼的心机。故事中的狼竟然具有和人一样的心机和城府。《狼》,异在情节的曲折。狡诈的狼与机警、勇猛的猎人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狼》,异在屠户的心理复杂多变。《狼》,异在文笔的简练。作者仅用202个字就生动刻画了一场情节波澜起伏的人狼大战。《狼》,异在表达的神奇。作者仅用“记叙”这一种表达方式竟然能够将故事渲染得如此扣人心弦。

课后反思

本课的优点:

1、整节课的设计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指导,具体来说,是阅读故事类文言文的三种境界,即

初读——读通文意,再读——读出情景,三读——读懂特色

所以说,本课是比较有高度的。

2、本课试图以一则《狼》的学习来让学生领略《聊斋志异》的特色:内容上“奇异”,情节上曲折,文笔上简练。应该说,本课是比较有深度的。

3、对朗读的指导是比较有成效的。四步走:读出形势的急缓,读出屠户的动作,读出屠户的心理,读出作者的态度。几遍朗读下来,大部分同学已经能够读出《狼》的惊险与曲折。

并且四步的指导尽可能的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形势之急(第二段)是老师分析引导示范,学生齐读;形势之缓(久之……意暇甚),是学生找出原句,老师朗读,学生听出拖音,然后齐读;屠户的动作是老师问如何读?快还是慢?学生自由读,单个展示;屠户的心理是老师告知心理:吃惊与放松,加入“啊”与“呼”,问应该加在哪?自由趣味朗读,同桌交流,然后学生说理由,单个展示朗读;最后是老师问什么态度?齐读。

以朗读带动分析理解,从而以朗读达到体味情节曲折的效果,手法比较新颖。

本课的朗读学生是趣味盎然的,尤其是“读出屠户的心理”。

不足及启示:

1、有些课必须提前预习。公开课、评优课课前让学生拼命预习、拼命准备确实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但是,绝对的不预习,有时反而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无论是常规授课还是公开课。像本课文言文,不短,想40分钟让学生有收获、有突破,不预习,难。像《社戏》,那么长,不预习,上课变成了自读课文了。

预习与否,都应该依课文长度、难度及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收获最大化来定。

2、朗读的指导如何更生本一些?我们看即便是余映潮老师的朗读指导,也往往是师本的痕迹非常明显,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直接示范,朗读能否也走向生本、高效的道路?

3、《狼》这篇文章有什么让人感到奇“异”的地方呢?这个问题太难了,初一的学生,基本上也就能理解到故事的奇异。

4、文笔的简约是《聊斋志异》的一大特色,但我却没有好的办法进行突破。原因是我的水平有限,而绝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文言文都简练,不必讲。我想,不是的,不是不必讲,是我们不会。文言文为什么都简练?《聊斋志异》的语言又有什么特殊的魅力?这其中当然有原因,只是我们不知道。近来,我在想,一个教师,即便是他拥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也绝不是据此便可以大有作为的,其关键还是要看自身的学问根底。

我们可以没有高学历,但一定要有深学力。余映潮老师只有高中学历,但国内中语届谁看小视他?

《狼》教学反思5

本学期,学校的校内评估课我所讲的是《蒙古草原狼》这一课,通过备课、讲课和课后研讨等阶段,使我对这一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做了反思,总结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首先在备课阶段,由于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第一章的前半部分,所以我查找了相关的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为此,我还阅读了姜戎的《狼图腾》,以及有关《狼图腾》的相关评论和研究。《狼图腾》是一部全面研究狼、描绘狼、与狼共舞、人狼合一,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小说。对于课文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还在网上找到与狼相关的视频及狼的嚎叫声,作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学案。

其次,在讲课阶段,整体来说,内容安排较合理,时间分配得到,特别是视频的播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对学生的预习课文指导不到位。个别问题设计的过于难,在启发和引导上有所欠缺,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于少,缺少适当的讨论。

最后,在课后研讨阶段,本教研组的同事给予了很多建议,例如语速过快,要适当的启发等等,使我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使我对本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备将来讲得更好,同时也发现了自己讲课的共性问题,有待改进,收获良多。

《狼》教学反思6

今天,我上了一节公开课《狼》,整节课感觉气氛活跃,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涨,但静下心来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一:关于教学文本:

《狼》节选自选自清代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的一篇课文,根据我校教改的课题《差异适应性教学》要求,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蒲松龄及《聊斋志异》,流畅、准确的朗读课文。

2、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通过翻译揣摩文中人物和狼的动作、神态或心理描写,把握狼和屠户的形象。

3、感受狼贪婪、凶狠、狡诈的本性,学做一个勇敢机智的人。把主要目标确定为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来完成对课文的分析理解。

二:关于教法:

这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早就了然于胸,但事实上,是否真正地把这一理念渗透融入到每一节课,自己实在需要静心反思。

三:关于教学过程:

首先,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做了课前预习检测,但对结果学生的共性错误没有做重点强调。在朗读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了学生对学、群学的合作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效率。在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中,我先是采用分组学习,再进行交流学习的情况。通过小组派代表到前台来讲,师生互动。其中有学生的讲着讲解不足的补充,有对知识的迁移,更有对问题的提出,这些课堂上新生成的东西都是课堂中的亮点。面对学生们发现的问题,教师能与学生共同探讨,在争论辩解中达成更高的认识。同时在学习中教师也能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适时的提出相应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研讨环节,学生们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们的展示很精彩。其次,本节课的不足,在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做了课前预习检测,但对结果学生的共性错误没有做重点强调。在课文分析中,当学生没有走进文本之中时,我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虽起到了抛钻引玉的目的,但花费了太多的`时间,致使教学环节前松后紧。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其实浪费时间还有一个原因,教师总不相信学生,学生回答基本解决了问题,教师就不必要一遍一遍的重复、纠正,以追求答案的完美。

四:总论:

课改后,我们教师的确注重了学生的质疑,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这一次教学,我更切肤地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认知、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就应该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学习是自我实践的过程,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又不断的生成新的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应是学生自主的行为,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点拨引导、提供条件、补充资料、创设氛围。试想:一个婴儿学走路的时候,是父母教会的,还是自己经过无数次的摔倒、体验学会的呢?虽然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但毕竟是他们自我感知的,自我提出的。自己提问题还要靠自己解决,这才回归了教学的主体。在整个痛苦的磨合过程中,我对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今后一个阶段在文言文教学上所追求的境界。

《狼》教学反思7

《狼》节选自清代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的一篇课文。备课之处,习惯裸读,通过看课本的思考题,用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阅读文言文起步不久,能力尚在初级阶段,所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在这堂课的前期准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文章短小些,故事情节生动些,使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兴趣。而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本着重点突出、知识落实、重在方法指导的思想。

文章的难点在于深层含义,作者的写作意图需要明确。所以在此基础上我有了多遍的备课,从言与文两方面下手,设计问题,制定学习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课前给学生充分时间预习,扫清语言障碍,标注难读字音,巩固难写字形,翻译过程中经过看课注,查古汉语词典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课上共同解决。由于一个学期预习习惯培养,在翻译文章的时候,出现的问题通常出现在第一次接触到的文言现象上面。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用看图纠错的形式落实字词,既能激发兴趣,又能牵出要点,形象生动。这样学生对字词的把握就不是纯死记硬背。

《狼》教学反思8

今天《狼》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这堂课有更多的收获,是我在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我觉得文言文教学最需要的就是朗读与熟读来体现它独有的美感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文言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不容易理解,需要反复的读。

对于本课我是从读切入,通过读文本来走进文本。整堂课的环节设计,依据学生的认知做了安排。通过“四步”引导学生来完成对文本的理解。第一步读准,能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正音,断句。第二步读通,依据注解同桌互译,翻译文本,达到理清文意;第三步读懂,读出形象,狼的.特点,屠户的形象;第四步读主旨,对文意深入理解,读懂主旨。通过四步读打通文本,这堂课能按照教学设计很好完成,教学目标最终也达成。

反思这堂课的不足,整堂课的设计完全是一种传统教学的模式,缺少创新,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活动仅仅是围绕问题,范围内的探究活动,没有很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度思考探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文言基础弱,对学生独立性不放心,唯恐掌握不到位,没有很好的放手,没有很好的按照课标要求去做。自然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活动与学习的能力。

通过这一课的讲解,我认识到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做到“五方会谈”,就像王崧舟老师所说,“五方”主要指文本、作者、教师、学生、编者、缺一不可能的教学内容。多去专研作者、专研教材、专研学生、专研编者等。争取有自己的创新课。

《狼》教学反思9

首先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要求大家说了一些关于狼的成语,如: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咽虎吞,入狼似虎……,使大家对“狼”的形象有了个感性的认识。然后范读再找学生领读。这篇课文用181个写了一段波澜起伏的人狼生死搏斗的故事。我要求学生依靠注释,和老师给予的提示运用加字改字法疏通文意。或者已经掌握的一些文言知识先尽力自行解决文字障碍问题,如果难以解决,可以“同桌合作攻关”也可以向老师提问。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将一些字词的'读音渗透在了里面。分析故事情节:同学合作再归纳“屠夫 遇狼——惧狼——御狼——毙狼”的故事情节。请同学们在齐读课文中提炼文中关键性语句概括狼的反应和表现。主要培养学生们从原文中提炼答案的能力。事实证明一段读三遍,二段两遍,三段一遍四段快速浏览学生们都能很准确无误的提炼出需要的答案。

最后分析屠户和狼的性格总结归纳课文的启示,学生们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看来文言文的教学尤其要重视“因材施教”。应该充分发挥情节吸引人的优势,赋以情节性,生动性,趣味性,正如新教材要求的“要让学生动起来”。

《狼》教学反思10

随着现代教育与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语文课教学中,多媒体语文教学正成为许多教师努力尝试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是教学追求的最佳境界。显然,多媒体教学知识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正确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将大大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其具体优势简述如下:

一、创设新颖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这些方法在一般传统教学中可以局部采用,不易有机结合在一起,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相结合,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了一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教学《狼》这课时,我就先展示了有关狼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对狼这一形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对之后分析狼这一形象有很大的帮助。另外还给学生看了构成这课故事情节的图片,对整个故事情节加深了印象。

二、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多媒体教学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家特瑞赤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1%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计算机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还能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他还做了另外一个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因此,在《狼》这课的教学上,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更有效果。

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它的局限性。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力避对形式多样的插图、动画等因素的一味追求,自觉对所选素材、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植根深厚的'民族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克服多媒体运用不当对学生的误导。

1、课堂主动权不应让位给多媒体课件

很多老师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演示,课堂由原来的被教师把持、控制,变成现在完全被多媒体课件控制,教学的双边活动成了教师指挥课件执行、学生死盯屏幕的过程,难以起到让师生进行正常交流的作用。事实上,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的双向配合,教师不应只是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者,而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调控者。教学媒体也应该是学生发现、探究新信息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文言文的教学中对字词、句子的意思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部分教学中若大量运用多媒体,学生就把大部分精力用于死盯大屏幕,而没把耳和脑调动起来。

2、花样繁多不等于教学生动

若把多媒体教学程式化了,课文被教师肢解成图片、文字等形式。实际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才是多媒体教学的实质。所以,应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不能完全依赖于它。

总之,多媒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多媒体的运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挖掘语文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使传授知识、继承民族精神、发展智能和素质培养统一起来。

《狼》教学反思11

《狼和小羊》是本单元中的第三篇寓言故事,选自《伊索寓言》,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力争,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全文篇幅短小,内容凝练,寓意深刻,作者通过对角色的神态、动作、对话的着力描写,刻画了角色性格,展开了故事情节俄,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课文对于学生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孩子们老早就知道,也能流利地讲下这个故事,而本文作者的目的不仅仅只是让孩子会懂这个故事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能通过读,明白道理: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找借口做坏事,他们是不讲道理的。怎样让孩子明白呢?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朗读。所以整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朗读展开的。在揭示课题后,直奔课文的两个主要人物,“狼”和“小羊”在你的印象中,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激起孩子原有的感情基础,激发孩子的爱憎之情,同时也为理解课文作铺垫。带着已有的点点情感,进入课文的朗读中,朗读学习课文,紧紧扣住“找碴儿”这个关键词。首先,理解它,“找碴儿”就是“找借口,挑毛病”的意思,那么“故意找碴儿”又是什么意思呢?“故意找碴儿“就是“故意找借口、故意挑毛病”的意思,”谁对谁故意找碴儿?(狼故意找碴儿),“一共找了几次碴儿?”“每次它都是怎么找碴儿的?”问题的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让学生更清楚、更深刻地认识到狼的面貌,狼的故意找碴儿就是想吃掉小羊。故事中的狼和小羊的对话,是指导的另一重点,生动的.对话把主人公的特点表露无遗,狼的蛮横无礼,故意找碴儿;小羊温和而又据理力争的特点,与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的感情基础再上一个高潮,这时的孩子们,他们的情感是丰富的,这时提出又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呢?此时孩子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俄还是不难的,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能说的孩子还是挺多的。另外,柯文最后的省略号,使学生思维的又一拓展,结合学生的心情,提出“你愿意小羊死吗?”孩子们都回答不愿意,“你能想想办法救救小羊吗?”此时的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孩子们的机智是吓人的,各种各样的办法让我不禁为这一群可爱、天真、善良的孩子而感动,那一刻我真的感动了。

《狼》教学反思12

兔子和狼之间的互动一直以来都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一个主题,特别是随着《小兔乖乖》等表演游戏的开展以后,兔子和狼的形象在孩子中可谓是深入人心。因此,今天(10月21日)上午在我们班开展了《兔子和狼》的音乐游戏教学活动。

本次活动我设定了三个目标:

1、在初步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边唱边做游戏,并遵守游戏规则。

2、体验和享受音乐游戏的快乐。

3、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内容,创编不同的造型。从活动的目标上来看,活动目标基本上能够达到,但是活动目标一的达成情况不够理想,因为我发现部分孩子不能够边唱边做游戏,如果唱歌就忘了要做动作,做动作的就忘了唱歌。因此在这一方面还是需要多加训练。

由于在活动之前有让孩子初步的学习过这首歌曲,因此孩子对于旋律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我发现孩子除了对于歌曲的演唱上还是不能够完整的唱出来之外,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

1、教师首先以创设一个故事来引入活动,孩子们的兴趣比较大,很快的就融入到活动中;

2、由于班上有开展过《小兔乖乖》的表演游戏,因此孩子们对于老师创设的环境比较能够适应,导致整个活动开展的比较顺利。这一点是比较好的,老师能够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来引入,不仅一下子就调动起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帮助孩子理解活动内容。

3、在让幼儿自由为创编相应的兔子和狼的动作时,孩子们的.创造力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大部分孩子都是跟着老师的动作来做,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所改善,但是还是不够理想;

4、在分角色扮演的时候,可以分组让孩子来进行,而不是一味的女孩子扮演兔子,男孩子扮演狼的形式来进行。

5、由于班级活动场地的局限,老师在尝试了一遍以后,便将活动拉到了操场上。虽然这样给予了孩子比较大的空间,但是浪费了过多的时间,在这一个环节上可以放在活动延伸来进行会更好一点。

《狼》教学反思13

上完这节课,令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

1、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实施新课程教育中越显其重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性地学习,务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已成为现代社会教育的口号。因此,我在本课中设置以下三个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1)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学习活动始终在一个自主的空间里进行。课堂既给了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又使学生在感悟、学习中不知不觉地达到了学习目标。

(2)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利用问题:简要讲述发生在笨狼身边的故事,并说说你从中懂得一个什么道理?

2、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信息充实自己的课堂。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它令我想到,如果我能及时地把有关资料及生活现象提供给学生,也许课堂上师生的活动会得心应手,课才会变得更加成功!通过笨狼和朋友们之间的故事,让学生去判断,去讨论,懂得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现象值得发扬,哪些现象要批评。

泛读课和语文课一样,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生活化的课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与习惯,让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又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处事,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我想只有对学生补充进这样的资源,课堂才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教师才不会处于被动,而且能较灵活地上好每一节课。

《狼》教学反思14

1、分段听赏

师引导:音乐告诉我们森林中先后出现了谁?来干什么?在他们之间发生了什

么事?

(生回答……)

2、学生讨论,讲述整个故事。

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讲述整个故事。

3、完整听赏。(一位学生旁白)

4、揭题:

大家知道我们刚才欣赏的这首乐曲吗?它是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作曲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5、创作画面。

(师)这首乐曲它既是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又是一幅美丽的连环画,你看,上面这幅画面展现的是哪一段音乐的内容?(结尾)

那么,前面随着七个主人的陆续出现,不同的音乐给我们展现的七幅不同的画面,要请同学们创作完成!(首先,请问,猫出现时的画面是怎样的呢?

这是第几副画面?(第四幅),那就由第四小组每一位同学负责这幅画面创作。)

最后由组长从小组中选出最漂亮的一幅上前展示,并用语言描述一下画面的内容。

反思:

这是一堂音乐的综合课,一改过去“听故事--复述故事”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结合美术学科(乐器的图片、角色的形象、连环画创作等),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参加演奏会--寻找乐器的主人--主人间发生的故事),让学生在各种意境中一次次地熟悉主题音乐,循环渐进地掌握作品的主题和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整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习欲望,变被动为主动,把知识的掌握当作一种精神的'享受,在愉悦中得到羙的熏陶,得到情感的审美体验。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不仅提出了“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而且还增加了与姐妹艺术的综合、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这是新的理念,新的举措,富有鲜明的改革色彩。我们在付诸实施推广中,既要大胆实践,又要不断地总结经验。

《狼》教学反思15

《彼得与狼》是一部“听音乐、讲故事”的交响童话音乐作品,作者是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这首作品创作于1936年,根据俄罗斯同名童话写成。它透过乐器的演奏和朗诵描述了一个十分生动的童话故事作品。透过音乐的描绘和解说词的辅助,不仅仅通俗易懂,而且能够使孩子们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同时还了解到各种动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以及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

《彼得与狼》是用交响音乐来讲一个生动的故事,不同的乐器扮演不同的主角,利用网络视频资源及课件,我让学生先看乐器图片,然后听乐器的声音,总结出:彼得——弦乐四重奏———勇敢坚定;小鸟——长笛——灵活轻巧等,让学生在各种意境中一次次地熟悉各种主角的主题音乐,循序渐进地掌握作品的主题和作品所表现的资料,我利用网络教学,让学生观看了《彼得与狼》的'动画片,这但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也是他们进行认知活动的重要途径。在观看时,我用了两种方式,只看画面没有声音,只听声音没有画面,比较欣赏的目的是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情境,赋予动画的音乐性激活教学,在动态画面与节奏配合的实践中,有效地进行音乐基本节奏的感知、内化、提高,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总之,整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欲望,变被动为主动,把知识的掌握当作一种精神的享受,在愉悦中得到美的熏陶,得到情感的审美体验。

下载《狼》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狼》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狼》教学反思

    《狼》教学反思 《狼》教学反思1 《小兔和狼》是一节小班音乐游戏课,这节课的整体效果比较好,小朋友们的参与度很高,能积极进行游戏,有极大的兴趣。在上完这节课之后,各位老师们......

    《狼》教学反思范本

    2012年5月19日,我执教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狼》。执教本课,令人满意的地方较多,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全课环节安排紧凑,容量大。从实际教学来看,本节课涉及......

    《狼》教学反思

    观摩课——《狼》教学反思 曾记得有人略带夸张的说过这一句话:“文言文等于一门英语“。这句话形象 的道出了文言文的难教难学。我们在上文言文时一般都是先带领学生处理文章......

    狼教学反思

    《狼》教学反思 兴十四学校 刘音 有幸参加了县里举办的优质课大赛,我执教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狼》一文。课后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促我认真地反思教学本课的得失......

    小兔和狼教学反思

    小兔和狼教学反思 小兔和狼教学反思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小兔请客》教学反思在学校举行的集体备课活动中,我在本校数学组内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为《小兔请客》。《......

    《小兔和狼》教学反思

    《小兔和狼》教学反思 《小兔和狼》教学反思1 一、设计意图:《小兔和狼》是一首富有故事性的歌曲,二拍子,旋律简洁流畅、活泼有趣。特别是趣味故事性的歌词,形象生动,便于幼儿记......

    《狼和小羊》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二年级教材中《狼和小羊》一课,这是一篇生动的寓言故事。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课文篇幅短......

    小羊和狼教学反思

    《小羊和狼》教学反思 惠州市特殊学校 苗红亮 《小羊和狼》讲的是小羊在小动物的帮助下,团结合作战胜老狼的故事。课文对于学生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学生能流利地讲下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