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一直倍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学生若学好数学,对于其以后的个人发展以及日常生活中解决简单问题都大有裨益。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这个时期的数学教育正是一个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因此,如何在学生中更有效的开展数学教育就成为教育工作者一直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命题,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作浅显并简短的分析。关键词:小学 数学 教学 有效性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通俗的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从余文森教授的话中可以总结出,所谓教学的有效性,便是要最大化的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堂获得个人的发展以及学业的提高。那么,对于数学这门学科,该如何开展有效性教学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无论是让学生学习什么知识、什么学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作为首要任务。数学这门学科往往在课堂上会偏向于沉闷、死板、枯燥,有时候甚至于是深奥难懂,而一旦教育工作者陷入这样的教学情况,那么就难以让学生对所学的课堂提起兴趣,从而使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考虑到小学生性格活跃喜爱热闹,并且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的心理特点,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上来,从而让学生从心底里喜爱上数学这门学科。如,某位教师在教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除法》的内容时,就比较别出心裁。由于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简单的除法运算,所以对于除法已经没有了新鲜感,若按部就班地教授书本内容就难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于是这位教师就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段小动画,动画的大致内容是:“除法运算”妈妈生了三个孩子,分别叫做“被除数”“除数”和“商”。三兄弟住在一个大“厂”房里,但是老大“被除数”很霸道,自己一个人住里面,把老二“除数”赶到了外面,把老三“商”赶到了屋顶上,还命令老三必须和自己的“屁股”对齐。于是“商”就和“除数”联合起来反抗“被除数”,他们两个的乘积去和“被除数”比大小,但是无论怎么比也比不过“被除数”大,最多只能和“被除数”一样大。动画简短而且幽默风趣,让学生观看的哈哈大笑。通过这段动画的播放,这位教师很好的调动了课堂的氛围,不仅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到课堂上,还让他们在感到新奇的同时对“除法运算”产生了很浓的兴趣。之后这位教师很自然的引入课堂内容,结果学生都学得很积极很用心,掌握的效果也非常好。
二、培养发散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
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教授之余,还应该积极的为学生创设教学环境,让学生多应用、多思考、多创新,在“做数学”中“学数学”,让他们对于数学的感情从好奇一步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甚至是理想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如,某位教师在讲授四年级上册的《混合运算》这一单元时,她先是出了一道大部分学生可以解决的混合运算题“150减去60然后除以5等于多少?”。大部分学生都十分顺利的得到了正确答案。之后这位老师要求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根据这道混合运算题来设计一道情景应用题,并让他们尝试不同的算法。结果学生设计出来的应用题各种各样,大部分都十分具有创意,而且解决方法也各有尝试。这位老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深化了对混合运算的理解,还直接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为其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会因为个体的差异以及其他因素而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不同情况。直观表现为“尖子生”和“后进生”。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数学教学时不可简单的认为“后进生”比“尖子生”差从而重视“尖子生”而轻视了对“后进生”的教育和培养。导致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因素很多,很有可能因为兴趣等因素而导致学生个人学业上有所高低,可是这却并不能作为判断学生学习天赋的依据。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不仅要保持“尖子生”的发展,还要对那些“后进生”加以鼓励和激发。不仅在课堂上要对他们有所照顾有所重视,主动提问他们,让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还要在平时多和他们沟通、辅导,让他们了解数学的重要性,感受到教师的温暖,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需要强调的是,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理念,切不可抹杀个性,而是要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让大部分学生都获得学业上的进步,获得个人的发展。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算是有效的教育。总结:
数学一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人类的各行各业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小学的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的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并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人差异,因材施教。如此方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业,实现学生个人的发展。参考文献:
[1]林美珍.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几点思考[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3)[2]柯惠红.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刘庆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2)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由城市扩展至农村,它不仅深刻的冲击人类的观念和思想,更无情的改变着国家及个人的命运。现在它正迅速的深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并且日新月异的改变着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学校的教育面貌,作为一个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研究如何利用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在网络环境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应成为小学数学教师时刻关注的议题,开创一条有效的教学路子。【关键词】网络 数学 有效性
21世纪是信息和知识时代,走进城市乃至农村学校,到处充满现代教育气息。以信息通讯为基础的多媒体电脑网络技术正暴风似的袭卷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称这是第五次信息革命,革命的含义是它不仅深刻的冲击人类的观念和思想,更无情的改变着国家及个人的命运。现在它正迅速的深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并且日新月异的改变着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学校的教育面貌,作为一个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研究如何利用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启蒙教育。这一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正深刻影响和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应成为小学数学教师时刻关注的议题,开创一条有效的教学路子。本文将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出一些策略。
一、网络环境下管理、教师、学校三位一体思想。
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特别是在网络这么一个特殊环境下,是需要注重管理、教师、学校三位一体思想。首先,抓管理,强化网络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内外的作用。其次,重视网络环境下的教师适应能力,强化教师运用网络教学的精神和态度。第三,学校加大网络教学建设,提高网络教学氛围。
三位一体思想,保障了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开展。但如何体现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应思考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有效教学?简单的说就是运用网络技术手段,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让学生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2)有效教学标准:在网络环境下教学能否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3)在网络环境下教学的核心问题:能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对学生思维训练是否有效。这种思想是以人的生存发展为目的的数学教育思想。
二、实施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一)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
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主体地位是否确立。首先,让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多媒体网络计算机作为信息贮存和智能化学习工具,可以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满足不同层次需要,信息含量丰富的课堂学习材料,并通过优良的交互性对学生学习进行及时辅导和及时反馈、评价,以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便于让全体学生都能掌握有用的数学知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它能发挥个别化教学特点辅助数学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使他们达到最低要求,得到一种成功的体验,从而在学习中建立一种自信的人格,符合教学面向每个学生的思想。
其次,提高学生课堂内动,让学生主动获取。多媒体网络计算机还给对数学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他们可以进入互联网查寻、浏览、思考更多的数学问题。通过上网搜寻不但满足了知识吸取的需要,而且掌握了利用计算机学习和研究数学的方法,同时感受到数学是如此贴近生活,从而体现数学不但有用而且很美,可以刺激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愿望。小学生在网络中学习课外数学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延展和有益补充。
策略:①激发兴趣,注重教学的新颖性;②创设情景,创造认知的冲突性;③反馈调控,突出教与学的针对性;④体验成功,强化求知的进取性。
(二)从教师教的角度去思考。
多媒体网络环境毕竟只是一种资源或教与学的先进工具。工具的效益发挥取决于教师,学生如何利用这一教育技术为教和学服务。特别取决于教师以何种观念为指导,用怎样的方式组织设计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全新的教育技术手段要求教师是以新的观念去建构,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因为多媒体网络作为教学手段只有和新观念、新方法的有机结合才称得上创新的教育技术。小学数学本身包含了丰富的创新教育的元素,但创新教育的桥梁是教育技术的创新,而教育技术创新是教育创新的载体。
面向全体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创造个性,并培养学生的数学修养。另外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师生观念,教师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他不是权威,而是学生的学习的服务者、辅导者。在教学过程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对权威(包括教师)做出科学质疑、争辩乃至批评,允许课堂内外师生智力对抗和思维撞击,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教师要在网络环境中使教学体现有效性,应采取以下策略。
1、设计出颇有新意、效果最佳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案。教师应加强课前的准备工作,对教学内容不仅要“懂”,还要“透”,甚至要达到“化”的程度。
2、乐于给学生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融入网络学习氛围中。
3、勤于对学生学习进行督促和指导,让学生深入运用网络学习中。
4、加强对学生运用网络学习的调控,让学生学习学会学习。
(三)从学生训练的层面去思考。
多媒体网络计算机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提供生动形象的感知材料,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数学概念,规律、法则等。学生训练的强度、精度、灵活和有效是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在网络环境中的学生训练应采取以下策略:(1)设计内容精练的训练;(2)设计灵活的训练;(3)设计有效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网络环境下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1)首先屏幕上显示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钟面、车轮、交通标志、呼啦圈等),问学生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然后点击鼠标,每个图形变成大小不同的圆,从而建立圆的表象。(2)然后屏幕展示圆形成过程的动画:一只小狗脖子上系着一根绳子拴在木桩上,小狗叫着,绕木桩跑一周回到起点,小狗跑动的轨迹,展示出一条封闭曲线,也就是圆,这样直观展示出圆的形成过程,过目难忘,初步建立了圆的概念。(3)电脑演示圆规画圆的过程,一脚固定,一脚旋转,然后学生尝试画图,通过手眼脑各种感官的参与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4)电脑动态展示圆各部分,圆心、直径、半径,使抽像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通过观察比较深入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相互关系。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静态抽象的概念,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的融入变得生动活泼。又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借助CAI软件演示运动情况,可以让学生清楚的观察时间、地点、方向、结果这四要素的相互联系。从而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集图像、动画、声音等于一体的优势,为数学课教学提供生动形象的感知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学习,从而准确快速的认识概念,发现规律,理解数量关系,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又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积极计算时,首先建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情景,从急转弯问题出发,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借助多媒体课件声音、动画的渲染,引发学生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欲望。然后教师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电脑,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使学生从动手操作和相互协商讨论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在学生数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采用引探教学法的模式要求学生根据思考题自学教材,(1)动手剪拼活动和操作电脑相结合,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沿平行四边形底边上高剪开可以拼成长方形,从而为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提供表象(关系表象),学生从直觉可以知道,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这一过程可以归纳为个别化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处于独立探索阶段,通过自我内部矛盾来调整对表象的认知。(2)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根据表象用直觉判定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然后让学生讨论它们两者有什么关系?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然后让学生在视频仪上演示不同剪拼过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从各种不同的剪拼现象中得出共同的认识,即拼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相等。这一过程可看作是协商、会话阶段,它以协作式学习模式为框架。(3)根据第二、三问题自学教材,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个别化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二者交互穿插,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控制平台,对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进行监视和适时的个别辅导,通过遥控和个别监视实现全体同学间的协作和交流,建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正确意义。教学过程始终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组织者,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模式、方法的使用都围绕着四要素服务,所以在建构主义认知学习理论指导下,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模式和方法的运用,每种模式方法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融合,互相支持,因此模式和方法的选择不是独立排斥的,而是综合运用。
网络环境实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多向开放,广泛合作,形成数学学习的社会化环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并让学生从小接受终身教育的熏陶。
【参考文献】
[1]郭庆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01 [2]余胜泉,信息技术改进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01 [3]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4]郑-董玉琦,美国威斯康辛州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02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多种多样,形式各异。本人水平有限,现就我个人在平时工作中用到的教学策略简单说说。
我本学期任教的学科是五年级数学,其中有一个单元是关于圆的知识,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我除了运用一些常规策略外,有时候还得用到一些非常规策略。
例如:
已知图中正方形的面积是8,求圆形面积
在教学这题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让其自己发现运用常规方法:根据半径求面积解答不出来。因为求不出半径的长度。在学生无计可施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不要急于着手,沉着冷静,先仔细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后来有学生发现图中正方形的边长即为圆形的半径,从而我就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理解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以边长,也就是半径乘以半径,由正方形的面积等于8退出半径乘以半径等于8,即R2=8.到这里,我忽然停住了。学生都莫名其妙地看着我,我就问他们,为什么看着我啊?学生就答道还是没求出半径的长度啊。我笑了笑说谁来告诉我圆形面积怎么求啊?有人答用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我就问现在圆周率已知了吗?半径的平方已知了吗?很多学生才恍然大悟。在此基础上,我有进行了拓展练习,进行深化和内化。拓展如下:
已知图中正方形的面积为10,求圆形的面积
后来我把这些过程进行了反思,总结出一些心得:在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索,主动产生学习新型学习策略的欲望,这样才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想,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那么,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基础知识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总是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状况是教师导学、导思的依据,教师要通过对话、作业分析、了解学生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能力水平、了解阻碍学生学习的困难。
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初步学会科学的思考方法。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揭示矛盾,从中提出新的问题。或者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选取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提出新课题。
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元、角、分的角度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自然、不陌生。利用卡通书字典的价钱来引入求两本书一共多少钱,就把几元和几元相加,几角和几角相加,几分和几分相加。这就是笔算小数加减法的第一步: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当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学生就能理解到: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和分相加满十时,就是1角,就在角的这位上加1,就多了一角;当角和角相加满十时,就是1元,就在元的这位上加1,就多了一元;依此类推。这样,学生对小数的退位减法也就能轻松地掌握,不感到茫然,也不感到困难,因为他们在计算时想到了买东西找钱的情景。
二、培养能力要重视基本能力的训练
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因此,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既要循序渐进,又要突出重点,注意基本能力的训练。
如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加强基本计算训练,如果基本计算的能力提高了,那么较复杂的计算能力也会随着提高。
一般地说,口算与估算是计算的基本能力。随着各年级教学内容的不同,计算能力也有所不同。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通过观察、比较,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这是一种基本能力。
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还要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简便算法或解法,以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三、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出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真正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学以致用。
要挖掘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有联系的因素,让学生做一做、量一量、验一验、用一用,学会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小组协作,动手操作“割”、“补”、“拼”、“摆”,自行探索,发现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四、要重视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从小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是“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严格认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并且持之以恒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探究活动无疑需要问题的参与,否则无法进行探究与发展。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可以驱动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如教学《圆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己提出问题思考:(1)圆可以转化为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2)转化前后图形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发现了圆的面积公式。在教学中,不妨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引导他们向老师提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帮助学生释疑,这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途经。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竟提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长方体有6个面,一个面4条边,为什么长方体的棱不是24条,而是12条?”“一条棱有2个端点,长方体有12条棱,为什么只有8个顶点?”“长方体和长方形究竟有什么不同?”在讨论中,有一位学生对“长方体和长方形究竟有什么不同?”提出了一个颇为生动新颖的例子,他说:“我们在纸上画一个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即长方形,它有长和宽,没有高,我把这长方形剪下来,这时它就有了高,所以它是长方体了。”通过质疑问题,自由讨论,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数学课堂应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挑战性,教师要灵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提高教学效率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在教学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是怎样让学生高效地获得新知,在数学方面获取新知更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最有效呢?著名教育家赞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体会:
一、用爱心为学生搭建求知的桥梁
1、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
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抓住学生的心里特征,积极给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下多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对数学课的看法,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方法。
2、注重学生求知的过程,让学生有的放矢
让学生在课堂上去体验成功的快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去获取新知,放手让学生去学数学。
3、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对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身受益;反之,从小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发展形成恶习,将贻误终身。那么数学课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哪些好的习惯呢?
1、独立思考习惯。
发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遇到问题要善于主动思考,养成认真钻研,耐心细致的习惯,这样才能就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合作交流习惯。
经过同学们对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疑问,在小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采纳别人的意见,形成更深刻的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合作交流,这是共同共同进步的过程,对学生发展受益无穷。
3、质疑习惯。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能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由别人来帮助解答;第二,发现别人不正确的地方,矫正别人的错误观点,学生开始学着提问题时可能提出的问题太大、太空,或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随着这种习惯的养成,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也就会不断提高,逐渐形成。
4、自我管理习惯。
小学生虽然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但是责任心强,有集体荣誉感,我们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具体负责管理好他们的小组,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上课纪律最好,回答问题、交流合作最积极。在小组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主动、定期找组长交流意见,提出建议,对管理较好的小组要及时表扬,对较差的小组教师要给组长使加一定的压力,让组长觉得自己的小组管理不好是由于自己的不负责或无能,这样促使小组长更认真的干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三、评价让学生更心悦诚服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不管哪种学习方式,都离不开正确的评价,只有评价得当,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提高学习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因为我们教师的时间是有限的,班内学生一般又比较多,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五六十人,所以应选择简单、快捷、有效的方法来评价学生。
1、课堂提问评价。
课堂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可以用举手指累计各组回答问题的次数。对回答问题过程可以分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可能有不少不足和偏面的地方,但只要回答合理,对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就让学生举起一个手指。学生经过回答、讨论,对问题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可再设计回答问题的第二阶段,再找一些较差的学生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加分,如果回答不正确,小组减分。下课时可以比一比哪个组是优胜组。这样,就能形成了组内互帮互助,组间展开竞争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组内合作的习惯。
2、对作业评价。
我们批改作业,一般只打对、错号,很少打分,因为这样可以节约很多时间,但这样也往往不能调动学生认真做作业的积极性,培养不出学生认真对待作业的习惯。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作业以组为单位量化,每组基础分为100分,做完作业后,小组间互查,每错一题最多减5分,如果组内全部成员都没有错题,得分就是100分,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组间竞争,组内互助的做作业氛围,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总之,教学的策略有千条万条,要靠我们在实践中去摸索,去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教学之路。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应注重哪些教学策略?
提交者: 丁绍先(提交时间: 2011-10-8 15:27:44)答题内容:
(一)新知识转化旧知识的学习中,沟通的策略。
(二)习得新知以后深化旧知,用新的视角看旧知的策略。
(三)在学习新知时,关键处设问引发思考点拨思路的策略。
(四)设计开放练习,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策略。
(五)构建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策略。
(一)新知识转化旧知识的学习中,沟通的策略 .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分为两个阶段,长、正方体体积;圆柱、圆锥的体积。学习了圆柱体积计算之后,可以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都看成是柱体,他们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如图,它们的体积公式可以统一成(V = sh)。.学习了小数除法,要沟通整数除法中有余数的除法,和小数除法的关系。
例如:教师设计的开放练习;
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 12,余数是 8,如果商用小数表示是 12.5,那么甲数是(),乙数是()。
(二)学了新知以后深化旧知,用新的视角看旧知的策略 学习了分解质因数之后,可以深化整除的概念。
A = 2 × 3 × 5 ; B = 2 × 3 ²× 5 因为我们知道 B 包含 A 的所有因数,那么 B 是 A 的倍数,A 是 B 的因数。
质数、合数的概念,是依据一个数的因数个数多少来分类建立概念的。学习了分解质因数的概念后,学生又认识到,任何一个合数都可以表示成几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教师应及时深化概念。从新的角度看旧知。
(三)在学习新知时,关键处设问引发思考点拨思路的策略 1 .关键处点拨:
案例:商不变的性质教学片段。
首先是计算: 8 0 ÷ 4=()÷()学生都能找到一个正确答案,方法无一例外都是先算出商 20,然后想哪两个数相除商是 20,学生很难将两个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建立起联系。第二是观察:我写出一组算式: 20 ÷ 2=10 40 ÷ 4=10 80 ÷ 8=10,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都发现了商没变,被除数和除数变了,具体说说怎样变了?有的学生说被除数增加了,除数也增加了,有的学生说被除数扩大了,除数也扩大了,学生习惯上从上向下观察,从直观上感知被除数和除数发生了变化,增加了或扩大了,但对于被除数和除数变化之中的内在联系却很难发现。
如何让学生主动探求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规律,并有所发现呢?我通过对情境的加工,提取出数学实例,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反思等学习过程中,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商不变的性质,从而丰富学生探索规律的数学活动经验。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猴王分桃子的情境: 只小猴子,猴王给了 6 个桃子,小猴子说不够不够,每人才 2 个桃子,太少了。猴王说:“少?没关系,我有神奇宝盒,那给你们变一变,”
猴王利用宝盒变成: 60 个桃子分给 30 个小猴子,600 个桃子分给 300 只小猴子。
600 和 300,你们猜结果怎样?真让你们猜对了小猴子还是觉得少,奇怪了,桃子明明是越变越多了,小猴子为什么还说不够呢?学生很容易发现虽然桃子也就是被除数多了,分给猴子的只数也就是除数也多了,每个人分得的桃子也就是商没变。
• 真是神奇,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都变了,商竟然没变,那是不是不管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都不变呢?
• 提出猜想:你认为被除数、除数发生怎样的变化,商就能不变呢? .在观察中引发思考。.在确定思考方向处教师应设问点拨
蜘蛛有 8 条腿,蜻蜓有 6 条腿。现在这两种小虫共 18 只,共有 118 条腿。问蜘蛛有几只?
列表解答鸡兔问题,可以从中间设数枚举。但是下一个数需要思考。确定试算的方向。教师应设问点拨。
(四)设计开放练习,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策略。1 .追根寻源 : 如果下图中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那么圆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
A.等于 B.大于 C.小于
圆的周长是 16.4 厘米,阴影部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阴影部分的周长等于圆的周长加 1/4 圆周 = 16.4 ×(1 + 1/4)= 20.5 厘米。2 .估算要有方法。
三位同学晨练,张华 5 分钟走了 351 米,李明 2 分钟走了 131 米,陆宇 3 分钟走了 220 米,()走得最快。A.张华 B.李明 C.陆宇
李明+陆宇=张华。张华1分钟大约走了 70 米,李明 1 分钟走路不足 70 米。所以陆宇走路最快。3 .整体考虑:
用下面的三个图形可以拼成一个轴对称图形,把拼法画在下面的网格中,并画出所拼图形的对称轴。
三个图形拼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可以有三个方向,沿着对称轴等成分两部分,每部分面积是 8 横向: 3 + 5 = 8 层次:易。纵向: 2+3+3=8 层次:易。
三个图形拼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可以有三个方向,沿着对称轴等成分两部分,每部分面积是 8 45 °方向: 0.5 + 3.5 + 4 = 8 层次:难。
°方向: 2.5 + 3.5 = 6 每部分+ 2 = 8 层次:难。
(五)构建可操作的教学模式,有效发展推理能力 案例: 感知、猜想、验证、结论、推广应用五步教学法
三年级学生学习了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体验到数学计算中的趣味与魅力,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题组,清晰地呈现题组间逻辑关系,为学生提供充分观察思考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感知、猜想、验证结论、推广应用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探究等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1.利用题组,初步感知规律
先计算下列乘法算式的乘积,然后再认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计算后发现:
因数的特点: 1.一个因数都是 67 2.一个因数数 12,15,18 „„都是 3 的倍数 积的特点: 1、积的前两位数都是后两位数的 2 倍。2.根据发现,提出猜想
是不是只要是 3 的倍数与 67 相乘,它们的乘积就可能具有这个 2 倍的关系呢?
3.结合实例,验证猜想
这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如下的算式,让学生亲自对猜想加以验证: 练习:
通过计算以上题组加以验证,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猜想得到了验证。那为什么这些乘法算式的结果会呈现有趣的 2 倍的关系呢?会不会是 3 倍、4 倍呢? 4.明晰道理,提升认识 3 × 67= 2 0 1 看来这些算式的乘积:前两位数是后两位数的 2 倍,一定与 67、以及 3 的倍数有关,于是在充分谈论的基础上明晰道理,提升认识。奥秘在于: 所以:
概括推理,得出结论:
一个两位数与 67 相乘,如果这个数是 3 的倍数,那么乘积的前两位数一定是后两位数的 2 倍。5.拓展结论,再次推理
你能根据一些特殊的数据自己设计一些有意思的题组,使它们的乘积也具有一些特殊性吗?
如:教师课提供一些材料:特殊的数是 37,3 7 × 3=111.37 × 27=999 利用倍数关系轻松计算。× 34= 24 × 34= 36 × 34= 51 × 34= 63 × 34= 14 × 43= 21 × 43= 28 × 43= 35 × 43= 91 × 43= 如果说通过演绎推理可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那么通过合情推理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可以说,推理是发展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是 21 世纪新型人才应当具有的素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当抓住时机,设计恰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悟到推理的方法和效能,充分展现人的想象能力、抽象能力,充分展现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