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海睡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大海睡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简析
《大海睡了》,全诗共8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课文还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本课涉及的主题联系学生生活积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使学生们在对大海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语言、情境。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的语文课并涉及到一些自然常识。一年级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读课文、能用简单的语言描绘画面内容,能根据画面内容展开想像。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进行读词训练,培养语感,并能正确书写“月”这个独体字,会写“背”。
3、入情入境地体会深夜大海静谧而又美妙的景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去热爱生活中见识过的美景。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深夜时大海那静谧而又美丽的景象。尤其对“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这两行诗句的理解。
四、学前准备: 1.生字卡片;2.课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
出示谜语:1.天上数不清,一闪一闪亮晶晶。(星星)
2.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把镰刀,有时像个圆盘。(明月)
3.放眼一望无边,上面行船万里,下面鱼虾成群。(大海)
师:[指板书:“大海”(“海”标拼音)]小朋友,黑板上这个词会读吗?一起读。生[齐读]:大海
师:你们见过大海吗?说说你见过有星星和明月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夜晚大海图]
到了夜晚,月亮升上了天空,星星们也露出了笑脸,大海睡了。[师板书“睡了”,并提醒“睡”是翘舌音] 谁来读课题? [指名学生读,教师相应作出评价.] 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师配乐范读。
师:小朋友,想不想细细地欣赏一下大海睡觉时的景象?
师:有个好办法,读读书吧!请大家先借助拼音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读课文,师走入学生中自读课文。]
师:跟大家一起读书感觉真好!我们先来检测一下生字字音都读准了没有!开火车来读!
[及时提醒或正音:“里”、“着”都是轻声;还有几个三拼音节和翘舌音]
师:去掉拼音你们还会读吗?
[出示:深夜里
大海
睡觉]
第一个词谁来读?
生:深夜里。
师:(师作出评价)很晚很晚就是深夜。谁再来读?
生:深夜里。
师:一起读!
师:接下去两个词谁来读?
生:大海
睡觉
师:课文中谁睡觉了?
生:大海
师:多安静呀!谁能读好这两个词?
生:大海,睡觉。(齐读)
再看这几个词![出示:她 那
明月] 指名读!
生:她
那
明月。
师:“她”在课文中指谁?
生:她在课文中指“大海”。师:对!她在课文中指的是“大海”,请注意这儿的她是什么偏旁?
生:女字旁。
师:为什么称大海时用女字旁的“她”呢?待会儿我们细读课文后就会明白。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两个都是描写睡觉的词。[出示:睡觉 睡熟] 谁会读?(生读)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写睡得香?(睡熟)(再指名学生读)
师:同样是描写睡觉,加上一个“熟”字就写出了睡得香,这一点我们小朋友以后要好好学。一起来读这两个词!
师:[出示:抱着
背着]这是描写大海两个动作的词语,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想想,平时都有谁抱过你?你当时什么感觉?(学生自由说)
师小结:是呀!被妈妈、爸爸等亲人抱着多温馨、多幸福呀!小时侯我们肯定还被他们背在背上玩过呢!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来一边读词语,一边回忆那快乐的时光。[生齐读,边读边做动作。] 师:最后请小朋友们来学习描写两种声音的词[出示:潮声 鼾声]请你读!(生读)
师:听,哗-哗,哗-哗,这就是阵阵的潮声。鼾声的鼾左边是个鼻子的鼻,人睡熟时从鼻中发出的浓重的呼吸声就叫做鼾声。
明白了吗?一起记住这两种声音!(生齐读)
师:把这些词语我们一起来读读好!(生齐读词语)
师:词语读准了,我们来读读课文。这是一首诗歌,很短,两句话,但要读好不容易!谁先来?[指名读] 教师作出评价。[课件演示句中停顿。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我们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第二句谁来读?[指名读] [出示停顿再指名读: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齐读] 师:[出示全文]连起来,我们把课文完整地读一读![齐读全文]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大海睡了时是怎样一番景象?(生答)
师小结:是啊!老师和你们有同样的感受。让我们一句一句读课文,边读边欣赏那安静而又美丽的景象吧!
(三)细读课文,感悟中欣赏美景。
1、先看第一句。[出示画面和句子]自己先读读,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生自读第一句]
师:谁来说说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生回答)
师:此时海面上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用一个词来说,就是“风平浪静”,一起读!
师:白天,风和浪就像大海妈妈的两个顽皮的孩子,到了深夜,他们累了,不闹了,不笑了,大海妈妈看到自己的儿女睡了,她也终于安静地睡觉了。谁来把这情景读一读![指名生读,并相应评价。][齐读]
师:[出图]你们看,大海妈妈睡得多香啊!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师:抱着明月,背着星星的大海真的就像一位温柔的母亲。所以课文中称大海是女字旁的她 [出示: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谁来读好这两行?生读。
师:小朋友想象得真妙,作者也和大家一样有着同样的想象,明月倒映在海面上,像一个孩子躺在妈妈的怀里,被妈妈抱着睡着了;星星映在海面上,像是孩子们都趴在大海妈妈的背上睡着了。
我们再读读这两行体会一下!(生读)
师:孩子们都睡着了,大海妈妈自己也睡香了,听![放潮声]她都发出了轻轻的鼾声了!其实这鼾声就是阵阵的——(生回答):潮声!
师:是啊!作者把它想象成一位妈妈睡熟的鼾声了,多美妙呀!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让我们一边美美地读着诗句一边来欣赏这深夜里美妙的画面吧。生有感情地读全文[师给配上音乐,并一起加动作演读]。
(四)写字指导
1.师:看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有个字宝宝跳出来要和你们教朋友了。看,它是谁?(课件出示“月”)
师:谁能给它教教朋友。(学生给“月”组词.)
师: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它在田字格的位置,有什么需要向大家提醒的吗?(学生自由说)
师范写,学生边看边书空。
生打开课本将字进行描红,并在作业本上写三遍。
出示学生的作业,并相应评价。
2.“月”可会变形的,不信,你看看。教“背”,发现什么变化?
师:谁能给它教教朋友。(学生给“背”组词.)
师: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它在田字格的位置,有什么需要向大家提醒的吗?(学生自由说)
师范写,学生边看边书空。
生打开课本将字进行描红,并在作业本上写三遍。
3.打开硬笔习字册,描红临写。
教学反思:
《大海睡了》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学生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他们对词句的意思已基本理解,思想情操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另外,朗读既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既然理解力要靠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既然朗读又是理解内容的有效方法,就要动用指导朗读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大海夜景,一个“读”字应该贯穿始终。但强调读,不等于盲目地多读,什么时候读,是读一段还是读几句?采取什么形式读,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都始终从教学目标出发,以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在朗读指导中,也有遗憾之处。学生没有很好地读出课文的意韵。问题可能出在我没有真正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即使反复引导,仍未达到好的效果。另外,孩子本身对文字接触也刚起步,还需要多读、多听、多感悟。还有我忽视了个别学习薄弱孩子的体验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学”。
第二篇:《大海睡了》教学反思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5篇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
《大海睡了》是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一首诗歌。全诗共8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课文还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诗歌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学生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说明他们对词句的意思已基本理解,思想情操受到了感染和熏陶。
一、树立目标意识
首先我是复习旧知。自然地又是有意识地通过要求学生复习性背诵学过的关于大海的词语,使其为新知学习作铺垫。二是提出目标。我注意将学习目标和任务具体化,使其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联系起来。学习目标的提出为学生明确了具体的学习方向、任务和标准,有利于他们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开展学习活动,在学习中切实发挥主体作用,改变过去一些教师“目标保密”,学生成为名义上的学习主体,实际上只能盲目跟着教师跑、凭着感觉走的状况。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师要有目标意识,我想我也要让我的孩子有目标意识,并让他们为自己在40分钟结束后达到自己的目标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注意了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这首诗歌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尝试研读,教师提出要求:谈谈你读了这首诗的感受。学生分小组进行研读,共同讨论,教师则深入到小组进行指导,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朗读水平,从而体会夜晚大海的平静、温柔。最后尝试品读,通过初读、品读,学生对诗歌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达到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的境地。
三、在学习诗文中渗透生字教学
识字教学无处不在,在课的开始,我让孩子们读“大海”我让孩子们认识了“海”字(大海的每个角落都是水),“睡”字是眼睛闭上了就是“睡”,而后在各种声音中认识了“声”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上不但教授给学生书本上的信息,还潜移默化、悄无声息地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汉字的方法。
本节课中还有许多的不足,如果能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去领会白天的大海与晚上的大海的不同,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更准确,可能会品读得更到位。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2
莞尔语文教学美育教育与美感的熏陶——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点实践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是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这里我主要结合《大海睡了》一课,谈谈对模式2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与学科的整合中语文教学美育教育与美感熏陶的一点认识。美感是人对客观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世纪之初就提出不同凡响的美育完美人格的主张。语文中的美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情感和思想上都得以熏陶,以养成良好审美和言行习惯。这篇课文是一首优美的小诗,描述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诗歌语言优美,富于想象,学生真正见过大海的不多,尤其是夜晚的大海,如何引导学生走入诗的意境,体会夜晚大海的静谧,从而指导学生朗读好诗歌呢?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般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
一、对比感知,激发想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课,利用课件展现了白天和夜晚大海的景象,白天,海风徐徐,大海翻滚起层层波浪,浪花飞溅,涛声阵阵,海岸边靠着鱼船,装满了鱼虾,海面上,海鸥穿梭,鸣声不绝于耳,夜晚,海面上传来了轻轻的潮声,月亮和星星挂在天空中,星星一闪一闪眨着小眼睛,多美呀!借助多媒体计算机集图、音、文为一体的灵活可控的信息处理优势,我们注重媒体表现出的图像与声音的美,或动中有静,静中寓动;或动静交叉,动静结合,努力使媒体既表现出和谐的色彩美,又表现出高雅的音乐美。通过画面的对比,使学生感受白天与夜晚大海两种不同的美,白天的大海风儿追逐着浪儿,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夜晚的大海就像个慈祥的母亲,哄着自己的孩子睡着了,自己也发出了轻轻的鼾声。不同的画面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
二、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本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轻柔的潮水声,目的是营造宁静、轻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走入诗境,在指名学生朗读时,为学生配上轻轻的潮水声,让学生能更好地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现大海的静谧、温柔,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图文创意,感悟和谐美诗歌教学必须根据其文学特点,
不仅注重领会极其精炼的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而且更应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诗人那丰富的想象往往跨越时空,主题、情思、韵味的表现,表达方式的运用,节奏的处理,无不展现美的身姿,从而产生巨大的审美价值。在这里,运用课件缩短时空,增加信息密度,扩大信息容量的优势是派上用场了。我把“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这样回环互喻,相映成趣的句子相应的出示在美好背景的屏幕上,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意境。借助信息技术,既再现大海图片与文字浑然一体的画面,又呈现全诗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特征。让学生在学习诵读品味揣摩过程中,感受逼真的情景,领悟美妙和谐的意境。
四、品析词句,体味语言美。
再学习美读课文,进入意境中,教师问:读了这首小诗,深夜里,大海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学生的回答:我觉得深夜里,大海很安静,不像白天那么闹了。或者我觉得很平静,海浪声轻轻的,听起来很舒服等,教师: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点击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句: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了。)教师指导朗读,详细见课堂实录。教师:觉得她读得怎么样呢?谁来评一评!学生:我觉得她读得太响了,应该轻一点。学生:大海已经睡了,我们要轻轻地读,千万别吵醒了大海。师:那你来读一读师:你读得真好,大海睡得真香啊!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句子的优美、形象,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我在实践中的一点启示: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创造者,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用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手法,在教学内容中突出已有的新颖的信息和对学生情绪有正面激励作用的信息;将重点内容和关键词、句等,利用信息技术高效的集成环境,运用色彩闪烁,动画等技术方法使之和其他信息区别开来,吸引学生注意,利用呈现方式增强新奇性和趣味性,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合理整合。信息技术虽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却和铅笔或计算器技一样信息技术却又了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之中。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3
我上的是《大海睡了》,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老师对教材的分析能力、对语文课中情感基调的把握能力,对学生心理的剖析能力都很重要。
《大海睡了》是一首恬静优美的诗歌,富于想象,可以定位在“美”文。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包括肢体语言)、教具、氛围等,都应与文章情感基调相吻合。童话就是轻松活泼;诗歌就是优美抒情,娓娓到来。《大海睡了》就要求老师尽可能从多角度营造美的氛围,烘托美的意境。
在“美”字上下文章,首先是我的语言和动作,要像大海一样温柔、美丽和神秘。这很容易做到,优美的辞藻,柔和的语调,浅浅的微笑和优雅得体的动作。像蜻蜓点过水面,像花儿吐蕊绽放。我做不大到的是温柔,那似乎是做了母亲的人才能拥有。但是其它的我都努力实现。
接着是教具,意识到我们本地学生很少见过海,感性经验奇缺,如果单单图片和讲解恐怕只会事半功倍。因此,我找来大海的录象,并制作了课件,以展现大海之美为特点。当一个又一个迷人的画面,令每一位在场的学生和老师为之沉醉时,课件该发挥的作用也就实现了。其中,我还精挑细选了几首音乐,有:电视原声带《摘星》、儿童合唱团《大海啊,故乡》、萧邦《小夜曲》,它们兼有优美的旋律和引人想象的意境,为课堂氛围添上了美伦美幻的一笔。第一次读这首诗歌时,我就直觉的和这些音乐联系了起来,这是我的直觉:艺术的才是美的,艺术等于美!所以这篇课文适合音乐、适合舞蹈动作、适合美术画面的介入,我就抓住了这三点,把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后,我在设计环节时,从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出发,为消除他们易注意力分散和易无趣的现象。我以游戏开始,以游戏结束,其间动静交替。唱一唱“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做一做妈妈环抱宝宝的温柔模样,做挑战游戏,学做小小朗诵家,学做小老师等,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在学习中,进入到温柔美妙的意境中。
当然,这首诗歌美那是必然,但是在孩子眼中,它不但美,更多的是有趣,“大海怎么会睡觉呢?”假如,我们以成人的感觉撇出这一点不管,只是一味的围绕“美”大做文章,恐怕学生有些被动。为了能把握住整节课“美”的基调,我在一开始进入课题时就来了个先下手,读完课题,我就说:“大海怎么会睡觉呢?真是太有趣了!到底是怎么回事,赶紧来读一读吧!”学生感觉到老师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变老师的全权操作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更是积极投入。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4
《大海睡了》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学生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他们对词句的意思已基本理解,思想情操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另外,朗读既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既然理解力要靠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既然朗读又是理解内容的有效方法,就要动用指导朗读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大海夜景,一个“读”字应该贯穿始终。但强调读,不等于盲目地多读,什么时候读,是读一段还是读几句?采取什么形式读,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都始终从教学目标出发,以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在朗读指导中,也有遗憾之处。学生没有很好地读出课文的意韵。问题可能出在我没有真正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即使反复引导,仍未达到好的效果。另外,孩子本身对文字接触也刚起步,还需要多读、多听、多感悟。还有我忽视了个别学习薄弱孩子的体验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学”。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5
现代多媒体走进了课堂,成为了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和使用,随之也出现了多媒体在课堂上使用过多、过滥的现象。如何处理好多媒体使用和课堂教学的关系,这是我们在一线的教师一直在不断摸索和研究的课题。在《大海睡了》一课中,我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感知课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多媒体手段在本课的运用,能使教学锦上添花,为此我把教学的部分过程在这与大家分享:
一、紧扣生活,引入新课
1、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同学们,见过大海吗?你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在一部分学生骄傲地说出了自己对大海的感受后,我及时邀请大家到大海去旅游,进一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欲望被初步激发。
2、出示多媒体课件。随着画面的展示,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澜起伏、时而惊涛拍岸千姿百态,尽显眼前。教师和着音乐娓娓道来,强烈的感受,使学习欲望被再次激发。 二、指导看图,整体感知
出示课文中插图的课件,在学生观察插图时,相机引导他们从上到下说明图意。在体会月亮、星空、海鸥、大海多个个体美的`同时,感受整个画面的和谐。这样做,可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创设情境,进行整体感知。
二、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因此,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如何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将精读训练落到实处。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个步骤层层推进:
1、教师配乐范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体会文中的美感,我采取了配乐范读的形式。和着节拍,细细品味。
2、抓住重点指导第一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大海睡觉了这一部分,提出你从哪里读出大海睡觉了?此时大海为什么能睡觉?由此展开学习,引发出大海的睡与风儿、浪儿的不闹不知有关,进而了解风吹浪打、风平浪静的内在联系。
3、合作体会练读第二句
有了第一句作为基础,第二句的学习可以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指导。先让学生边看图边自由读第二句,说说大海睡着了是什么样的?再在小组内讨论,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就能较好地突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其实是明月、星星的倒影照在大海上这一难点,增加了阅读趣味性。
4、配乐背诵,理解感悟
结尾,教师趁热打铁,给时间让学生当堂背诵,既积累了语言,又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三、欣赏音乐,总结延伸
军港之夜中的师生共舞,拓展训练中的大海打着香香的鼾,做着甜甜的梦,她会梦见什么呢?这些,也会给学生们带来深远的影响。将课堂与音乐相结合,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这也是我们大语文观的追求。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6
教学中成功之处:
1、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尝试理念的支配下,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师生互助、小组讨论等学习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题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在小组互谈诗歌的感受时,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我及时给予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2、注意了学生的想像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首诗歌言简意赅,他所描写的是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色。在学生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观看欣赏白天大海的景色,随着音乐的起伏,学生的思维也跟着浮想联翩。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我让学生模仿所学的诗文,创作一首描写白天大海的诗歌。学生在展开想象的同时,又联系文中的语言,创造性地把所写的诗歌有感情地读了出来。使抽象的文字顿时“活”了起来,受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注意了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这首诗歌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分别采用了指名读、个人读、评价读、小组研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达到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的境地。
4、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授课伊始,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谈话,学生初步谈了自己对大海的感受,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我向学生展示了夜间大海的画面。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争先恐后地发言,:“大海很安静”;“大海风平浪静”;“大海累了,像是睡着了”。由此,学生自然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中,兴趣浓厚。
(2)利用电脑课件,突破难点。
本课语言流畅、优美,但有几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我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设计了“两步走”电脑课件,先出现一幅空中悬挂的明月与繁星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看法、谈见解,学生的认识各不相同:有的说大海很大,像是把明月和星星抱住;有的说夜晚天和大海都是深蓝色,向远处看,天和大海仿佛是一体的,所以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还有的说明月、星星倒映在水中,像是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这时,我不急于做答,而是发挥电脑优势,屏幕上出现了“明月”和“繁星”在水中的画面,让学生再观察、再体会,通过自己初步感悟,再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这点,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3)利用电脑课件,帮助学生认识汉字。
生字教学本是枯燥无味的,但是信息技术的介入却为识字注入了活力。在识字教学这一环节中,通过提供相关的电脑课件,改以往教师的板演为电脑演示,生动、直观,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汉字的结构特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7
《大海睡了》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8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诗文虽短小,字里行间却充满童趣,充满美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诗句所描绘的大海夜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在选择了这一课时,我就想到了一个“美”字,我觉得一定要创设一个优美的情境,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享受到审美情趣。心理学研究表明:美的事物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感,内心的积极情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会大为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于是,我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了许多大海的图片、录像,制作成适合自己教学思路的幻灯片。
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
首先,创设情境,学习字词。
这一环节,我利用多媒体展现了白天和夜晚大海的景象,白天,大海翻滚起层层波浪,浪花飞溅,涛声阵阵。在柔美的音乐声中,天渐渐黑了,晚霞灿烂。夜晚,月亮和星星挂在天空中,四周一片静谧。通过画面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大海不同形态的美,白天的大海风儿追逐着浪儿,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夜晚的大海就像个慈祥的母亲,哄着自己的孩子睡着了,自己也发出了轻轻的鼾声。美丽的画面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了,这样收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同时,我在设计时将本课的生字词加入图片中,以“芝麻开门”的形式让学生边读边欣赏大海美景。变枯燥的学习生字词于享受美景之中,为读好课文初步奠定基础。
其次,指导朗读,入情入境。
这一环节,我也是将课文内容载入图片中,指导学生看图、理解、想像诗歌描绘的情境。全诗就两句,浅显易懂,我通过范读,表演读,配乐朗诵等形式指导学生读好这首诗。
再次,句式迁移,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观看“大海醒了”的录像,直观感受大海的动态美。当学生的脑海中有了丰富的表象,才能把画面转化为语言。同时,将课文内容作为参考,学着课文诗句的句式,创作简单的诗句,可以降低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新力得到了培养。有几位小朋友特别喜欢创作诗句,下课后他们就马上写了起来。
最后,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这一环节视时间而定,后来在下一课时教学。
我认为本课教学中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方面做到了几点: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适时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感悟语言文字,更能让学生通过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加深对大海夜晚沉静之美的感受。
二、把握课堂的生成资源。由学生的疑问为切入点,阅读理解诗句。比如,学生自读完课文后质疑,一个学生就提出了“她抱着明月是什么样的?”根据这个问题,我指导学生看图,月亮倒映在海面上,就像是大海抱着明月,接着学习相关的第二句诗。再如,在互相读课文的时候,一个学生提出“大海是男的还是女的”,我又将这个问题重新抛给学生们,让他们理解“她”是女性的她,大海就像妈妈一样。在讲到“她”字时,我还想给学生讲讲这是一种拟人手法,可是忘记了。
三、发挥想像拓宽文本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设计时,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性使用,注重语言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注重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开放意识和课程意识。这一课,在学生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创作“大海醒了”的简单诗句,是对文本的拓展延伸。
四、发挥教师自身资源。如适时的范读,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
我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缺点:
1、对课堂上出现的生成问题不能很好的调控,也就是还要提高教学机智。
2、给学生的自主性还不够。要培养小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大海醒了”的创作。但是实际教学中感觉还是放得不够。
3、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收集资料的作用。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8
《大海睡了》是一首优美的小诗,全诗共8行两句话,描述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诗文虽短小,字里行间却充满童趣,充满美感,诗歌语言优美,富于想象,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也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好教材。课堂上我注意实践以下几点。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猜谜语是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上课伊始,我出示了大海的谜语,让学生猜一猜谜语,学生兴趣很浓,起到了课开始趣即生的效果。
二、媒体展现画面,直观感受大海的美。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真正看过大海的并不多。为了让孩子们直观形象的感受到大海的美。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大海,再用媒体展示白天的大海,并让学生读一读描写白天大海的词语,接着出示夜晚的的大海图,引导学生比较此时的大海睡觉了,体会晚上大海的宁静之美。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大海的美,从而培养了对大自然的喜爱。
三、以读为主,以演促读,积累背诵。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首小诗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课堂上我通过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诗境,再通过指名读、男女生读、评价读、小组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画面体会夜晚大海的宁静之美,再让学生配乐表演背诵小诗,从而使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联系生活实际,突破难点。
诗歌第二句是重点也是难点所在。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大海的慈爱,感受在大海怀抱里的幸福。我让学生读一读诗句,说一说晚上的大海是怎样的。学生读出“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平时是谁抱着你背着你,大海多么像一位慈祥的妈妈呀!指导学生读出大海妈妈的慈爱,以及明月星星的幸福,此时孩子们不仅感受到大海的美,更感受到人间亲情的美,学生读得有声有色。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总之,通过观看大海景象,指导多种形式的朗读背诵,学生不仅感受到大海的美,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更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9
现代多媒体走进了课堂,成为了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相比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调动他们的各种器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更加有效。《大海睡了》是一首语言优美且极富想象力的诗歌,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色。在进行该课的教学设计时,我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配乐朗读、大海视频播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感知课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多媒体手段很适合在本课运用,它能使整个教学过程锦上添花。对于这课的教学环节安排我也进行了深入思考,分析了优点和缺点,在此我与大家一起分享。
优点:
一、紧扣生活,引入新课
1、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同学们,见过大海吗?”“你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在一部分学生骄傲地说出了自己对大海的感受后,我及时邀请大家到大海去旅游,进一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欲望被初步激发。
2、出示多媒体课件,播放大海视频。随着画面的展示,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澜起伏、时而惊涛拍岸……千姿百态,尽显眼前。教师和着音乐娓娓道来,强烈的感受,使学习欲望被再次激发。
二、指导看图,整体感知
出示课文中插图的课件,在学生观察插图时,相机引导他们从上到下说明图意。在体会月亮、星空、海鸥、大海多个个体美的同时,感受整个画面的和谐。这样做,可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创设情境,进行整体感知。
三、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因此,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如何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将精读训练落到实处。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个步骤层层推进:
1、教师配乐范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体会文中的美感,我采取了配乐范读的形式。运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音乐,我和着节拍进行课文范读。
2、抓住重点指导第一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大海睡觉了”这一部分,提出“你从哪里读出大海睡觉了?”“此时大海为什么能睡觉?”(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让孩子清楚明了)由此展开学习,引发出大海的“睡”与风儿、浪儿的“不闹”“不知”有关,进而了解风吹浪打、风平浪静的内在联系。
3、合作体会练读第二句
有了第一句作为基础,第二句的学习可以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指导。先让学生边看图边自由读第二句,说说大海睡着了是什么样的?再在小组内讨论,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就能较好地突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其实是明月、星星的倒影照在大海上这一难点,增加了阅读趣味性。
4、配乐背诵,理解感悟
结尾,教师趁热打铁,给时间让学生当堂背诵,既积累了语言,又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四、欣赏音乐,总结延伸
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军港之夜”,利用音乐创设的意境中引导学生思考:“大海打着香香的鼾,做着甜甜的梦,她会梦见什么呢?”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将课堂与音乐相结合,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这也是我们大语文观的追求。
我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缺点:
1、多媒体虽然创设了课文学习的意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由于低年级孩子自控力不强,很容易被美丽的画面吸引住注意力,继而忽视了老师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
2、给学生的自主性还不够。要培养小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大海睡了梦见了什么”的创作。但是实际教学中感觉还是放得不够。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0
[教学片断一]
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
师:夜里的大海和白天的大海有什么不同的?
生1:白天的大海非常闹,晚上的大海很安静。
生2:晚上的大海睡觉了。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读这首诗歌?
生:我们读的时候,声音应该轻些,不要把大海吵醒了。把大海吵醒了,是很不礼貌的。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是一位很懂事的小朋友。
师:(点击课件,出示句群:“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试着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谁能给大家读读这句话?其它小朋友认真听,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
生1:老师,我觉得他读书的时候,姿势很正确。
生2:老师,我补充一点,他在读的时候,把“不”字拖得很长。
生3:他在读的时候,声音很轻,这样就不能把大海吵醒了。
生4: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他在读“大海睡觉了”的时候,声音太小了,我们有点听不着。如果,他声音再大一点,会更好。
师:听了这么多小评委的发言,请大家试着再读一读。
生:(读。但是对于诗中的“大海睡觉了”一行,处理得不是很到位。)
师:小朋友们,给老师一个机会,让我也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师:(读)
师:小朋友们,我想知道自己到底读得好不好,你们能给我评一评吗?
生1:老师,我觉得你的声音很轻柔,很美。
生2:老师在读这一句话时,脸上的表情很好,还加上了动作。
师:你连我的表情都注意到了,你这个小评委可真不简单。
生:……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边读这句话,一边加上动作表演,好不好?
生:(表演读)
[教学评析]
1、评价。在教学中,我用评价来指导朗读,用评价来促进教学。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还能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师与生,生与生互动起来,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共同体验,共同分享,思维和情感始终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中,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活动。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情感活动活跃,有很强的表演欲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根据诗歌内容设计了简单的舞蹈动作,这些动作不是生硬的,它来源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想像,对于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一定帮助的。
3、自主、合作。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发挥班级群体的功能,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教师和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共同阅读,共同斟酌,通过合作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片断二]
师:小朋友们,大海睡觉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点击课件,出示“大海沉睡图”,配乐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师:看了屏幕上的画面,听了叔叔的朗诵,你想到了什么?你觉得大海怎样?
生1:我觉得大海很可爱。
生2:我觉得大海像一位老奶奶,她怀里抱着一个,背上背着一个,一定很累了。
生3:我看到月亮姐姐的眼睛闭上了,还笑了,我想躺在大海的怀里,一定很舒服。
生4:老师,我想晚上到海边,去听听大海睡觉的声音。
师:小朋友们,大海的确很迷人,很可爱,让我们
[1]
拿起书,再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好吗?
[教学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美是无处不在的:画面美,声音美,意境美。心理学研究表明:美的事物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感,内心的积极情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会大为提高。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形象、直观的“美”的情境,让学生身“迷”其中,浸润其中,充分地感受着美,体验着美,表达着美,创造着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了他们阅读的乐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心灵得以净化,情感得到升华,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学片断三]
师:小朋友们,晚上,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多么安静啊!老师告诉你一个成语,这就叫“风平浪静”。那么,白天的大海又是怎样的呢?(播放多媒体课件)
师:晚上的大海是怎样的,已经有人编成了一首诗歌,写到书中了。既然白天的大海也是这么有趣,我们能不能也试着编几句?
生1:风儿又闹了,浪儿又笑了。
生2:大海醒来了。
生3:太阳公公出来了,海鸥也在欢叫了。
生4:天亮了,大海起床了。
生5:她抱着海鸥,她背着海燕,那海浪声啊,是她欢乐地笑声。
师:小朋友们,老师将咱们一起编的这首诗歌写在黑板上了,给它起个名字,好吗?
生1:大海醒来了。
生2:大海笑了。
师:这首诗歌的作者就是我们一年级四班的全体师生(教师将“一年级四班全体师生”几个字板书在诗歌题目下。),让我们一起再来把我们编的诗歌读给在座的老师听一听,好吗?
[教学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设计时,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性使用,注重语言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注重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开放意识和课程意识,在教学设计时,力求做到开放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受教材制约,突破教材极限,使课堂教学富于时代气息。
本节课中,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表演,是能够体会到诗句所描绘的大海夜景,感受到语言的优美,大海的静谧的。然而,学生对白天的大海也极为熟悉,因此,我利用课件,从声音、形象、色彩等方面展现大海的动态,将白天的大海的一些特色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了说话的素材。学生在仿说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了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在动静的对比当中,能够更加理解晚上大海的柔美、可爱,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师:读了《大海睡了》这课,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从“睡”字知道了作者把大海当作人来写,让人觉得可亲可爱。
生:我从“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知道了风儿,浪儿白天又“闹”又“笑”,像个活泼、顽皮的孩子,到了晚上,它们就累了,要“睡觉了”。
生:我还知道了,大海就像妈妈,明月、星星就像她的孩子。
评析:
至此,我终于明白了良好的教育在敞开与自由之间。我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说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用心灵感受到智慧的高妙。语言是活性的,也只有在这种“自由”、开放的课堂上,语言的活性才能得到滋养,得到培植,得到生成,得到发展,最后语言的活性才能成为人的思维的活性,成为人的心灵的活性,成为人的创造的活性。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1
这首诗歌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课文还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诗歌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学生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他们对词句的意思已基本理解,思想情操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另外,朗读既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大海夜景,一个“读”字贯穿始终。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几遍,达到读正确、读通顺,再通过指点,让学生读出停顿,从而读流畅整首诗。接着,通过指导看图,引导学生在学会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同时感受大海夜晚的宁静和美丽,然后通过读书把这一份感受表达出来。在想像中指导朗读,理解字词,在朗读中对照画面,体会诗境。最后做到熟读成诵。
本首诗描绘了“大海睡了”的美,那么,“大海醒了”的景象该怎样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呢?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想象讨论,学生思维火花不断闪烁,在语言运用的同时领略了大海不同情态的美,而交流的过程更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大海醒了》: 风儿唱起了歌,浪儿跳起了舞,清晨,大海醒来了。她抱着红日,她背着渔船,那哗哗的潮声啊,是她快乐的笑声。)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首优美的小诗,语言优美,富于想象。可学生真正见过大海的很少,尤其是夜晚的大海。那如何引导学生走入诗的意境,体会夜晚大海的静谧,从而指导学生朗读好诗歌呢?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在教学本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现了白天和夜晚大海的景象:白天,海风徐徐,大海翻滚起层层波浪,浪花飞溅;夜晚,海面上传来了轻轻的潮声,月亮和星星挂在天空中,星星一闪一闪眨着小眼睛,多美呀!通过画面的对比,使学生感受白天与夜晚大海两种不同的美,白天的大海风儿追逐着浪儿,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夜晚的大海就像个慈祥的母亲,哄着自己的孩子睡着了,自己也发出了轻轻的鼾声。不同的画面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
学完课文后,我还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宁静的夜晚结束了,当红日东升时,大海醒了,我们小朋友也来当一次小诗人,仿照课文写一首诗《大海醒了》。学生因为有了对前面多媒体展示的一组白天的大海图片的感受,说得生动有趣。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2
《大海睡了》是一首优美的小诗,我觉得一定要创设一个优美的情境,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享受到审美情趣。
一、媒体展现画面,直观感受大海的美。
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并没有真正见过大海。为了让孩子们直观形象地感受到大海的美。课堂上我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大海,再借助媒体展示白天的大海,并让学生读一读描写白天大海的词语,接着出示夜晚的的大海图,引导学生感知此时的大海睡觉了,体会晚上大海的宁静之美。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大海的美,从而培养了对大自然的喜爱。
二、以读为主,以演促读,积累背诵。
这首小诗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课堂上我通过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再通过指名读、分组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引导学生联系画面体会夜晚大海的宁静之美,再让学生配乐表演背诵小诗,从而使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句式迁移,拓展延伸
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通过课件展示大海清晨醒来的景象,直观地感受大海的动态美。当学生的脑海中有了丰富的画面,才能把它们转化为生动的语言。同时,将课文内容作为参考,仿写一首小诗“大海醒了”。课堂上,有的孩子思维很活跃,能够大胆创作,充分发挥了它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也有很多孩子不敢尝试,自然他们的思维和创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3
本篇课文共8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课文还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体会诗句所描绘的大海夜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诗歌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在教学中,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大海夜景,一个“读”字应该贯穿始终。
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听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联系课文插图细听,在脑海里出现宁静大海的画面。接着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几遍,达到读正确、读通顺,再通过指点,让学生读出停顿,从而读流畅整首诗。接着,通过指导看图,引导学生在学会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大海夜晚的宁静和美丽,然后通过读书把这一份感受表达出来。在想像中指导朗读,理解字词,在朗读中对照画面,体会诗境。语文学习不等于学习课文,对课文的教学也不应仅仅局限在课文本身,要尽可能地拓宽开去,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本首诗描绘了“大海睡了”的美,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我引导学生联系电视中见到的白天的大海,风浪中的大海,使大海的动、静得到对比,抛出一个问题“大海醒了”的景象该怎样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想象讨论:学生思维火花不断闪烁,在语言运用的同时领略了大海不同情态的美。而交流的过程更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在引导学生感悟“她抱着明月,她抱着星星”这两句时,抓住“抱着”、“背着”着重理解,体会平时在生活中都是爸爸妈妈抱和背,感受大海象父母般的温暖,父母抚育自己的辛苦,睡觉时要静静的,不打扰他们,从而更好的达到朗读的效果。接着我又引导学生看图,并且理解大海妈妈有两个宝宝呢,抱着月亮宝宝背着星星宝宝,用户动作“抱”和“背”,理解词语。
文中有很多的轻声字,我特别强调轻声字的读法,轻声字能读准确了,才可能把课文读好。一年级的学生还不认识几个轻声字,有些地方需要老师指导,通过反复联练习,学生已经能把课文读得有模有样,最后做到熟读成诵。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4
看到这一课时,我就想到了一个字“美”。我觉得一定要创设一个优美的情境,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享受到审美情趣。心理学研究表明:美的事物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感,内心的积极情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会大为提高。于是,我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了许多大海的图片,录像,制作成适合自己教学思路的幻灯片。我认为本课教学中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方面做到了几点: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在本课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适时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感悟语言文字,更能让学生通过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加深对大海夜晚沉静之美的感受。
二,把握课堂的生成资源。 由疑问为切入点,理解阅读诗句。比如:学生自读完课文后质疑,“什么是鼾声 大海会打鼾吗 ”等问题,让他们知道大海像妈妈一样。在讲到“她”时,我还想给学生讲讲这是一种拟人手法,可是忘记了。
三, 发挥教师自身资源。 如适时范读,表演范读,都起到了有效的指导学生朗读,巩固理解课文的作用。
四,存在问题 我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缺点。
1,对课堂上出现的生成问题不能很好的调控,也就是还要提高教学机智。
2,给学生的自主性还不够。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比如在让学生自主合作读课文时,实际教学中感觉还是放得不够。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5
我在教学这课时,以阅读为主,孩子们的提问与我的提问相结合刚好解决了文中的难点。
教学时,先让孩子们理解:睡了。那是什么感觉,大海睡了,又是什么样呢?孩子们立刻做出睡觉的样子。那我们应该怎么来读它呢?听课文录音。有了这两点的引入,孩子们在读本课时,读得很轻,也很有睡的感觉。
接着我们指名读,第一句,理解“闹、笑”风儿浪儿都静了下来,这时候的大海是什么?引导学生学习:风平浪静。
让孩子们闭着眼睛再读,找自己睡的感觉,读得不错,再听录音,看看录音中是在哪儿停顿的,那种轻柔的睡的感觉就出来了。
学习第二句,孩子们刚读好,就问:什么是鼾声?先让孩子们自己解释,没人知道,于是我说,你们听过爷爷奶奶睡觉时打呼的声音吗?现在我们来学学,孩子们学得还真象,指出这就是鼾声。那大海会打鼾吗?它的鼾声是什么?孩子们立刻找到是“潮声”,再点是什么样的“潮声”?“轻轻的。”再学学轻轻的“潮声”,对比两种声音,孩子发现真的很象,再让他们读这句,兴趣很高。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大海的鼾声”是轻轻的潮声,那她又怎么会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呢?
沉默了一会儿,有孩子说:“是明月、星星倒映在海里,好象就是她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孩子没有说得这么具体,我帮他说完整了。
师:嗯,那我们来试着抱抱,背背,(孩子们快乐地抱着背着,再读课文)
(反思:这里忘记了,引导孩子思考“她”,如果能让孩子们体会“她”的话,那就更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大海象母亲一样,有宽广的胸怀。“
引导孩子们朗读全文后,点拨让孩子们明白:大海睡了,风平浪静了,但还是有轻轻的潮声,不过有时就是这样平静的海面也会突然有巨大的海浪。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是向我们描述的风平浪静时的大海。
第三篇:《大海睡了》教学反思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5篇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
《大海睡了》是一首优美的小诗,全诗共8行两句话,描述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诗文虽短小,字里行间却充满童趣,充满美感,诗歌语言优美,富于想象,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也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好教材。课堂上我注意实践以下几点。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猜谜语是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上课伊始,我出示了大海的谜语,让学生猜一猜谜语,学生兴趣很浓,起到了课开始趣即生的效果。
二、媒体展现画面,直观感受大海的美。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真正看过大海的并不多。为了让孩子们直观形象的感受到大海的美。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大海,再用媒体展示白天的大海,并让学生读一读描写白天大海的词语,接着出示夜晚的的大海图,引导学生比较此时的大海睡觉了,体会晚上大海的宁静之美。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大海的美,从而培养了对大自然的喜爱。
三、以读为主,以演促读,积累背诵。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首小诗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课堂上我通过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诗境,再通过指名读、男女生读、评价读、小组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画面体会夜晚大海的宁静之美,再让学生配乐表演背诵小诗,从而使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联系生活实际,突破难点。
诗歌第二句是重点也是难点所在。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大海的慈爱,感受在大海怀抱里的幸福。我让学生读一读诗句,说一说晚上的大海是怎样的。学生读出“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平时是谁抱着你背着你,大海多么像一位慈祥的妈妈呀!指导学生读出大海妈妈的慈爱,以及明月星星的幸福,此时孩子们不仅感受到大海的美,更感受到人间亲情的美,学生读得有声有色。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总之,通过观看大海景象,指导多种形式的朗读背诵,学生不仅感受到大海的美,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更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2
本篇课文共8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课文还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体会诗句所描绘的大海夜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诗歌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在教学中,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大海夜景,一个“读”字应该贯穿始终。
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听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联系课文插图细听,在脑海里出现宁静大海的画面。接着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几遍,达到读正确、读通顺,再通过指点,让学生读出停顿,从而读流畅整首诗。接着,通过指导看图,引导学生在学会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大海夜晚的宁静和美丽,然后通过读书把这一份感受表达出来。在想像中指导朗读,理解字词,在朗读中对照画面,体会诗境。语文学习不等于学习课文,对课文的教学也不应仅仅局限在课文本身,要尽可能地拓宽开去,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本首诗描绘了“大海睡了”的美,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我引导学生联系电视中见到的白天的大海,风浪中的大海,使大海的动、静得到对比,抛出一个问题“大海醒了”的景象该怎样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想象讨论:学生思维火花不断闪烁,在语言运用的同时领略了大海不同情态的美。而交流的过程更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在引导学生感悟“她抱着明月,她抱着星星”这两句时,抓住“抱着”、“背着”着重理解,体会平时在生活中都是爸爸妈妈抱和背,感受大海象父母般的温暖,父母抚育自己的辛苦,睡觉时要静静的,不打扰他们,从而更好的达到朗读的效果。接着我又引导学生看图,并且理解大海妈妈有两个宝宝呢,抱着月亮宝宝背着星星宝宝,用户动作“抱”和“背”,理解词语。
文中有很多的轻声字,我特别强调轻声字的读法,轻声字能读准确了,才可能把课文读好。一年级的学生还不认识几个轻声字,有些地方需要老师指导,通过反复联练习,学生已经能把课文读得有模有样,最后做到熟读成诵。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3
今天下午第一节课我上了一节校研讨课,名为《大海睡了》。上完之后的感觉很一般,学生在我的带领之下并未真正体会到大海的那种宁静与柔美,可是在评课时,老师纷纷帮我出谋划策如何能充分认识学生,怎样设置出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课堂,可能在这节课上,对于自我表现的东西太多,而真正为学生考虑的,从语文角度考虑的,切实让学生学有所获的一些实在的东西太少。对于这堂课我也不想再去分析的太多。首先1、一年级课堂肯定要去设置情境的,但通过什么方式,光光画一幅美妙的画就行吗?学生的心灵、思维是受一定环境限制的,除了良好的外在意境,如何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学习水平让学生的体会、认识在上一个台阶,是需要好好设计的,而这节课上,我备课的时候,却没有思考:一张大海星星月亮画果真效果这般神奇,就能让学生体会大海的静谧美吗?就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去表现好?尽管在上课之前,我也想了一些如何评价学生朗读的评价语,可上课时我却像闷了一样,也不能怪学生,老师的感悟如此浅薄,怎样带领学生体会,所以,老师首先要学会感动,首先要学会有所受感染,同时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其次才能感染、感动学生。
知道问题的存在,如何处理这一问题,老师们在评课时,建议我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是很好的办法,可如果就在班上上,就不能上好吗?一位老师建议,可以出示一副白天的大海图,白天海上有海鸥、渔船、小朋友。很是热闹,可到了晚上,出示夜晚星星月亮图:瞧!静悄悄的,对!夜晚,大海跟小朋友一样,玩累了!现在正舒舒服服地睡觉,睡的真香啊!你能读出这样的感觉吗?这样处理,可能比我上公开课上设计的单单就只看晚上的图好些,因为学生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依托,感受与感觉也稍加强了些。
2、对于一些细节、对于学生的考虑再多些。由潮声想到鼾声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学生的感受体会还没到那个程度,而如果在设计时,我反过来,先说:大海妈妈睡着了,哎呀!睡得好香啊!鼻子里还会发出打呼噜的声音,谁会?让学生先进行体验,由此,乐趣加多了!而后出示“鼾声”,再听听潮声,感悟大海发出的鼾声。
3、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也是一个重点,什么时候学习、出示词语?并不是每一次上新课文之前,小黑板一挂,让学生去读一读?如何更有形的学习、感受有趣?自己还要多学习别人的经验。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4
上周三上了第9课《大海睡了》,全诗共8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课文还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诗歌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学生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他们对词句的意思已基本理解,思想情操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另外,朗读既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既然理解力要靠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既然朗读又是理解内容的有效方法,就要动用指导朗读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大海夜景,一个“读”字应该贯穿始终。但强调读,不等于盲目地多读,什么时候读,是读一段还是读几句?采取什么形式读,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都始终从教学目标出发,以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具体做法: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几遍,达到读正确、读通顺,再通过指点,让学生读出停顿,前鼻音、后鼻音、轻声,从而读流畅整首诗。接着,通过指导看图,引导学生在学会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同时感受大海夜晚的宁静和美丽,然后通过读书把这一份感受表达出来。在想像中指导朗读,理解字词,在朗读中对照画面,体会诗境。最后做到熟读成诵。
我在教学中关注的第二重点就是写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识字和写字兴趣很浓厚。写字既是学生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是识字教学过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教学生写好字,不但可以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许多学生写不好字,往往是因为没有专心写而造成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规范的写字习惯,对于今后字体的形成具有极坏的影响。因此,我在课堂写字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喜欢上写字。
具体方法:先请同学们观察字型,说说你的发现,或是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有的说结构、有的说占格的位置、有的说记忆方法)再到写,从起笔,占格位置入手,同学生一起边说边写(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最后点评。学生在本子上书写时教师巡视纠正错误,写字的正确坐姿,握笔的正确方法,这些同样是写好字的前提。
一堂课下来喜忧参半,喜,课顺利讲完了,任务完成了。忧,还存在着不足,给学生的自主性还不够。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大海醒了”的创作。但是实际教学中感觉还是放得不够。没有让孩子们大胆的想象,充分的表达。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5
看到这一课时,我就想到了一个字“美”。我觉得一定要创设一个优美的情境,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享受到审美情趣。心理学研究表明:美的事物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感,内心的积极情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会大为提高。于是,我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了许多大海的图片,录像,制作成适合自己教学思路的幻灯片。我认为本课教学中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方面做到了几点: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在本课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适时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感悟语言文字,更能让学生通过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加深对大海夜晚沉静之美的感受。
二,把握课堂的生成资源。 由疑问为切入点,理解阅读诗句。比如:学生自读完课文后质疑,“什么是鼾声 大海会打鼾吗 ”等问题,让他们知道大海像妈妈一样。在讲到“她”时,我还想给学生讲讲这是一种拟人手法,可是忘记了。
三, 发挥教师自身资源。 如适时范读,表演范读,都起到了有效的指导学生朗读,巩固理解课文的作用。
四,存在问题 我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缺点。
1,对课堂上出现的生成问题不能很好的调控,也就是还要提高教学机智。
2,给学生的自主性还不够。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比如在让学生自主合作读课文时,实际教学中感觉还是放得不够。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6
现代多媒体走进了课堂,成为了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相比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调动他们的各种器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更加有效。《大海睡了》是一首语言优美且极富想象力的诗歌,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色。在进行该课的教学设计时,我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配乐朗读、大海视频播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感知课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多媒体手段很适合在本课运用,它能使整个教学过程锦上添花。对于这课的教学环节安排我也进行了深入思考,分析了优点和缺点,在此我与大家一起分享。
优点:
一、紧扣生活,引入新课
1、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同学们,见过大海吗?”“你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在一部分学生骄傲地说出了自己对大海的感受后,我及时邀请大家到大海去旅游,进一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欲望被初步激发。
2、出示多媒体课件,播放大海视频。随着画面的展示,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澜起伏、时而惊涛拍岸……千姿百态,尽显眼前。教师和着音乐娓娓道来,强烈的感受,使学习欲望被再次激发。
二、指导看图,整体感知
出示课文中插图的课件,在学生观察插图时,相机引导他们从上到下说明图意。在体会月亮、星空、海鸥、大海多个个体美的同时,感受整个画面的和谐。这样做,可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创设情境,进行整体感知。
三、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因此,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如何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将精读训练落到实处。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个步骤层层推进:
1、教师配乐范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体会文中的美感,我采取了配乐范读的形式。运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音乐,我和着节拍进行课文范读。
2、抓住重点指导第一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大海睡觉了”这一部分,提出“你从哪里读出大海睡觉了?”“此时大海为什么能睡觉?”(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让孩子清楚明了)由此展开学习,引发出大海的“睡”与风儿、浪儿的“不闹”“不知”有关,进而了解风吹浪打、风平浪静的内在联系。
3、合作体会练读第二句
有了第一句作为基础,第二句的学习可以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指导。先让学生边看图边自由读第二句,说说大海睡着了是什么样的?再在小组内讨论,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就能较好地突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其实是明月、星星的倒影照在大海上这一难点,增加了阅读趣味性。
4、配乐背诵,理解感悟
结尾,教师趁热打铁,给时间让学生当堂背诵,既积累了语言,又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四、欣赏音乐,总结延伸
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军港之夜”,利用音乐创设的意境中引导学生思考:“大海打着香香的鼾,做着甜甜的梦,她会梦见什么呢?”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将课堂与音乐相结合,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这也是我们大语文观的追求。
我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缺点:
1、多媒体虽然创设了课文学习的意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由于低年级孩子自控力不强,很容易被美丽的画面吸引住注意力,继而忽视了老师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
2、给学生的自主性还不够。要培养小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大海睡了梦见了什么”的创作。但是实际教学中感觉还是放得不够。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7
《大海睡了》是一首优美的小诗,我觉得一定要创设一个优美的情境,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享受到审美情趣。
一、媒体展现画面,直观感受大海的美。
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并没有真正见过大海。为了让孩子们直观形象地感受到大海的美。课堂上我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大海,再借助媒体展示白天的大海,并让学生读一读描写白天大海的词语,接着出示夜晚的的大海图,引导学生感知此时的大海睡觉了,体会晚上大海的宁静之美。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大海的美,从而培养了对大自然的喜爱。
二、以读为主,以演促读,积累背诵。
这首小诗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课堂上我通过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再通过指名读、分组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引导学生联系画面体会夜晚大海的宁静之美,再让学生配乐表演背诵小诗,从而使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句式迁移,拓展延伸
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通过课件展示大海清晨醒来的景象,直观地感受大海的动态美。当学生的脑海中有了丰富的画面,才能把它们转化为生动的语言。同时,将课文内容作为参考,仿写一首小诗“大海醒了”。课堂上,有的孩子思维很活跃,能够大胆创作,充分发挥了它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也有很多孩子不敢尝试,自然他们的思维和创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8
现代多媒体走进了课堂,成为了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和使用,随之也出现了多媒体在课堂上使用过多、过滥的现象。如何处理好多媒体使用和课堂教学的关系,这是我们在一线的教师一直在不断摸索和研究的课题。在《大海睡了》一课中,我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感知课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多媒体手段在本课的运用,能使教学锦上添花,为此我把教学的部分过程在这与大家分享:
一、紧扣生活,引入新课
1、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同学们,见过大海吗?你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在一部分学生骄傲地说出了自己对大海的感受后,我及时邀请大家到大海去旅游,进一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欲望被初步激发。
2、出示多媒体课件。随着画面的展示,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澜起伏、时而惊涛拍岸千姿百态,尽显眼前。教师和着音乐娓娓道来,强烈的感受,使学习欲望被再次激发。 二、指导看图,整体感知
出示课文中插图的课件,在学生观察插图时,相机引导他们从上到下说明图意。在体会月亮、星空、海鸥、大海多个个体美的同时,感受整个画面的和谐。这样做,可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创设情境,进行整体感知。
二、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因此,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如何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将精读训练落到实处。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个步骤层层推进:
1、教师配乐范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体会文中的美感,我采取了配乐范读的形式。和着节拍,细细品味。
2、抓住重点指导第一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大海睡觉了这一部分,提出你从哪里读出大海睡觉了?此时大海为什么能睡觉?由此展开学习,引发出大海的睡与风儿、浪儿的不闹不知有关,进而了解风吹浪打、风平浪静的内在联系。
3、合作体会练读第二句
有了第一句作为基础,第二句的学习可以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指导。先让学生边看图边自由读第二句,说说大海睡着了是什么样的?再在小组内讨论,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就能较好地突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其实是明月、星星的倒影照在大海上这一难点,增加了阅读趣味性。
4、配乐背诵,理解感悟
结尾,教师趁热打铁,给时间让学生当堂背诵,既积累了语言,又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三、欣赏音乐,总结延伸
军港之夜中的师生共舞,拓展训练中的大海打着香香的鼾,做着甜甜的梦,她会梦见什么呢?这些,也会给学生们带来深远的影响。将课堂与音乐相结合,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这也是我们大语文观的追求。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9
上周三上了第9课《大海睡了》,全诗共8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课文还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诗歌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学生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他们对词句的意思已基本理解,思想情操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另外,朗读既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既然理解力要靠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既然朗读又是理解内容的有效方法,就要动用指导朗读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大海夜景,一个“读”字应该贯穿始终。但强调读,不等于盲目地多读,什么时候读,是读一段还是读几句?采取什么形式读,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都始终从教学目标出发,以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具体做法: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几遍,达到读正确、读通顺,再通过指点,让学生读出停顿,从而读流畅整首诗。接着,通过指导看图,引导学生在学会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同时感受大海夜晚的宁静和美丽,然后通过读书把这一份感受表达出来。在想像中指导朗读,理解字词,在朗读中对照画面,体会诗境。最后做到熟读成诵。
语文学习不等于学习课文,因此,对课文的教学也不应仅仅局限在课文本身,要尽可能地拓宽开去,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本首诗描绘了“大海睡了”的美,那么,“大海醒了”的景象该怎样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呢?我只是作为引导者抛出一个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想象讨论:学生思维火花不断闪烁,在语言运用的同时领略了大海不同情态的美。而交流的过程更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本课亮点:在引导学生感悟“她抱着明月,她抱着星星”这两句时,孩子们提出了疑问,因为平时在生活中都是妈妈抱他、爸爸背他们的,而且孩子们认为大海非常的广阔更像爸爸。于是我引导我又引导他们看图,并且理解大海妈妈有两个宝宝呢,抱着月亮宝宝背着星星宝宝。后来班里有位小朋友举手说:“老师我想明白啦!我觉得白天的大海波浪翻滚而且又有大风像爸爸,而晚上的大海很温柔很安静更向妈.。”这个答案立刻得到了全班小朋友的认同。我也觉得这个孩子的回答很精彩,我夸他像个小诗人,并鼓励他写写白天的大海。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0
《大海睡了》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学生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他们对词句的意思已基本理解,思想情操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另外,朗读既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既然理解力要靠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既然朗读又是理解内容的有效方法,就要动用指导朗读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大海夜景,一个“读”字应该贯穿始终。但强调读,不等于盲目地多读,什么时候读,是读一段还是读几句?采取什么形式读,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都始终从教学目标出发,以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在朗读指导中,也有遗憾之处。学生没有很好地读出课文的意韵。问题可能出在我没有真正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即使反复引导,仍未达到好的效果。另外,孩子本身对文字接触也刚起步,还需要多读、多听、多感悟。还有我忽视了个别学习薄弱孩子的体验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学”。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1
我上的是《大海睡了》,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老师对教材的分析能力、对语文课中情感基调的把握能力,对学生心理的剖析能力都很重要。
《大海睡了》是一首恬静优美的诗歌,富于想象,可以定位在“美”文。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包括肢体语言)、教具、氛围等,都应与文章情感基调相吻合。童话就是轻松活泼;诗歌就是优美抒情,娓娓到来。《大海睡了》就要求老师尽可能从多角度营造美的氛围,烘托美的意境。
在“美”字上下文章,首先是我的语言和动作,要像大海一样温柔、美丽和神秘。这很容易做到,优美的辞藻,柔和的语调,浅浅的微笑和优雅得体的动作。像蜻蜓点过水面,像花儿吐蕊绽放。我做不大到的是温柔,那似乎是做了母亲的人才能拥有。但是其它的我都努力实现。
接着是教具,意识到我们本地学生很少见过海,感性经验奇缺,如果单单图片和讲解恐怕只会事半功倍。因此,我找来大海的录象,并制作了课件,以展现大海之美为特点。当一个又一个迷人的画面,令每一位在场的学生和老师为之沉醉时,课件该发挥的作用也就实现了。其中,我还精挑细选了几首音乐,有:电视原声带《摘星》、儿童合唱团《大海啊,故乡》、萧邦《小夜曲》,它们兼有优美的旋律和引人想象的意境,为课堂氛围添上了美伦美幻的一笔。第一次读这首诗歌时,我就直觉的和这些音乐联系了起来,这是我的直觉:艺术的才是美的,艺术等于美!所以这篇课文适合音乐、适合舞蹈动作、适合美术画面的介入,我就抓住了这三点,把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后,我在设计环节时,从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出发,为消除他们易注意力分散和易无趣的现象。我以游戏开始,以游戏结束,其间动静交替。唱一唱“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做一做妈妈环抱宝宝的温柔模样,做挑战游戏,学做小小朗诵家,学做小老师等,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在学习中,进入到温柔美妙的意境中。
当然,这首诗歌美那是必然,但是在孩子眼中,它不但美,更多的是有趣,“大海怎么会睡觉呢?”假如,我们以成人的感觉撇出这一点不管,只是一味的围绕“美”大做文章,恐怕学生有些被动。为了能把握住整节课“美”的基调,我在一开始进入课题时就来了个先下手,读完课题,我就说:“大海怎么会睡觉呢?真是太有趣了!到底是怎么回事,赶紧来读一读吧!”学生感觉到老师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变老师的全权操作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更是积极投入。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2
教学中成功之处:
1、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尝试理念的支配下,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师生互助、小组讨论等学习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题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在小组互谈诗歌的感受时,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我及时给予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2、注意了学生的想像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首诗歌言简意赅,他所描写的是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色。在学生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观看欣赏白天大海的景色,随着音乐的起伏,学生的思维也跟着浮想联翩。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我让学生模仿所学的诗文,创作一首描写白天大海的诗歌。学生在展开想象的同时,又联系文中的语言,创造性地把所写的诗歌有感情地读了出来。使抽象的文字顿时“活”了起来,受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注意了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这首诗歌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分别采用了指名读、个人读、评价读、小组研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达到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的境地。
4、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授课伊始,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谈话,学生初步谈了自己对大海的感受,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我向学生展示了夜间大海的画面。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争先恐后地发言,:“大海很安静”;“大海风平浪静”;“大海累了,像是睡着了”。由此,学生自然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中,兴趣浓厚。
(2)利用电脑课件,突破难点。
本课语言流畅、优美,但有几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我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设计了“两步走”电脑课件,先出现一幅空中悬挂的明月与繁星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看法、谈见解,学生的认识各不相同:有的说大海很大,像是把明月和星星抱住;有的说夜晚天和大海都是深蓝色,向远处看,天和大海仿佛是一体的,所以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还有的说明月、星星倒映在水中,像是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这时,我不急于做答,而是发挥电脑优势,屏幕上出现了“明月”和“繁星”在水中的画面,让学生再观察、再体会,通过自己初步感悟,再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这点,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3)利用电脑课件,帮助学生认识汉字。
生字教学本是枯燥无味的,但是信息技术的介入却为识字注入了活力。在识字教学这一环节中,通过提供相关的电脑课件,改以往教师的板演为电脑演示,生动、直观,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汉字的结构特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3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大海睡了》,说实话,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首小诗,它的精致、它的恬静,都让我爱不释手。但是光我自己喜欢不行,得让孩子们喜欢呀,于是我反复读着这首小诗,反复斟酌这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怎么让孩子们走进诗歌所描绘的那个情境,是我这堂课教学的关键。经过反复斟酌,我决定采取情景教学法,用音乐渲染情境,用朗读体验情境,用画面感知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身临其境般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和谐统一。
课一开始,我先出示一幅画面,蓝蓝的天空,浩瀚的大海,然后引导孩子们交流,你来到了大海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幅画面唤起了学生的生活回忆,他们畅谈着大海,那份喜悦溢于言表。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于是我及时把它迁移到这节课的学习上来,我说:“大海是那么漂亮,那么有气势,可你见到过大海睡着时什么样吗?”学生都摇头,我接着说:“有一位诗人就用优美的文字写下了大海睡着时的情景,我们快来读读吧!”学生赶紧拿起书读了起来,一边读着,我一边观察孩子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被深深吸引了。于是,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着孩子们一起走进文字,去感受大海睡着是的样子。我们一起体会大海睡着时的感觉,在朗读中品味这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朗读的同时,孩子们感受着自然界的美好。我引导孩子们想象,除了月亮,大海还是谁的妈妈?大海的梦也一定是美的,你说,大海会梦见什么呢?大海妈妈睡着了,风儿、浪儿为什么不笑了,不闹了?
学生在美好的意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也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着童话般的大海。孩子们醉了,我也醉了。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没有让学生去分析、解释词句,而是让他们走进这个美好的意境去自己体验,感悟词句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词句表达的意思和意境,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这就是体验学习语言,而不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分析语言,还给了语文学习的本色。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想,这节课给了我很好的启示。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4
《大海睡了》是一首优美抒情的诗歌,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色。诗歌共8行两句话,语言流畅,富于想象。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体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
我在教这课的成功之处:
一、充分运用各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参与其中。
现代教育所能提供给我们的课堂形式和手段,相比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课堂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调动他们的各种器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更加有效。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就采用了配音朗读、简笔画、表演等形式,自我感觉方法得当,也很有效。
二、注意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这首诗歌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分别采用了指名读、个人读、评价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达到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的境地。
三、拓展延伸,渗透大语文观。
语文学习若仅仅停留在几篇课文、几个生字教学上,我们已经意识到,那是远远不够的。诗歌教学后,我安排了读读有关大海的成语和古诗的环节,又向学生展示了收集的有关大海的资料、图片、实物等,希望能从不同角度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遗憾之处也很多:
在上课前我上网找到了一段白天到夜晚大海的录象,由于使用不便而没采用;若能利用电脑制作成课件,那将非常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这一句);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和思维的训练还没到位……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5
《大海睡了》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一首诗歌。全诗共8行两句话。这首诗歌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象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课文还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诗歌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学生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他们对词句的意思已基本理解,思想情操受到了感染和熏陶。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回忆识字五所描写大海的一组词串,让他们背诵,并谈了他们对大海的了解。然后,话题一转,这堂课我们就和深夜的大海交朋友,课题“大海睡了”该怎么读?谁能读好它?为什么这么读?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那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我们去找找答案吧!于是我出示小黑板,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1)看拼音读课文。
(2)记记二类字,田字格中的生字。
(3)用小手写写笔顺。
(4)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学习。交流时,请你说说你学会了什么?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的理念。另外,朗读既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大海夜景,一个“读”字贯穿始终。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几遍,特别强调,课文中一些后鼻音的字,和轻声字要读正确。然后指名读课文,达到正确、通顺,再通过指点,让学生读出停顿,从而读流畅整首诗。接着,通过指导看图,引导学生在学会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同时感受大海夜晚的宁静和美丽。然后通过读书把这一份感受表达出来。在想象中指导朗读,理解字词,在朗读中对照画面,体会诗境。最后做到熟读成诵。学生学生字时采取领读、开火车读的形式,写生字时,请学生谈谈:你是怎么记住它的?学生兴趣颇浓,把课推上高潮。
注意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培养,想象力需要保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时刻注意这一点,相信学生就会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也会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在学生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听着轻柔的音乐趴在桌子上和大海妈妈一起进入甜甜的梦乡,然后让大伙说说大海妈妈都梦见了什么,轻柔的音乐引起学生的无限遐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发开去,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对小朋友的不同想象,我都用赞赏的目光,鼓励的言语给予肯定,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自主、舒展的平台。
第四篇:大海睡了.doc教学设计
《大海睡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大海睡了》是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一首诗歌。全诗共8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课文还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目标预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想象走入诗的意境,体会夜晚大海的静溢,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认读13个生字,其中8个只认不写;能在田字格里正确、美观的书写“月”。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夜晚大海的静溢。
2、准确、熟练地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设计理念:
大海在孩子的眼中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世界,学生真正见过大海的很少,尤其是夜晚的大海,本课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促使学生展开想象,走入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夜晚大海的静谧之美。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渲染情境,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进行看、听、想、品一体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张扬个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设计思路:
诗歌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无需进行过多的讲解,而应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大海夜景,一个“读”字应该贯穿始终。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有目的性的多种朗读。首先做到读准、读通,然后借助多媒体展开想象,在想像中指导朗读,理解字词,在朗读中对照画面,体会诗境。最后做到熟读成诵。最后,拓宽延深,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文知识库。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vcd《小贝壳》。)
1、刚才的小朋友们在哪儿干什么呢?(相机板书:大海。)
2、认读“海”,左边是“氵”,右边是“每”,大海的每个角落都是水。
3、大海多么美丽,多么神秘,多么有趣!你喜欢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沐浴着柔和的阳光,迎着徐徐的海风,去大海边看看吧!(演示课件:白天,大海波涛汹涌的景象。)
4、向大海打个招呼。(大海,你好!hi,大海!)
5、在美丽的大海边,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点评:对呀,这是风儿和浪儿你追我赶,互相“闹”着玩呢!那巨大的声音是浪花在欢快地“笑”着呢?)
哦,小朋友都看到了,白天,风儿闹着,追逐着浪儿,浪儿笑着,向前奔跑着,多开心、多快乐呀。夜晚,月亮升上了天空,星星露出了笑脸,大海——睡了。板贴:睡了。
a)指名读课题:大海睡了(声音轻缓,柔和)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大海睡觉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呢?(课件显示夜晚静溢的大海插图,播放录音,并配上舒缓的摇篮曲)
2、喜欢吗?轻轻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要读正确、流利。(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
(1)、出示生字开火车读,及时提醒:里、着都是轻声(2)、去掉拼音组合成词你还会读吗? A、出示:深夜里、不闹了、不笑了 第一个词谁来读?
指导读好深,是翘舌音。很晚很晚就是深夜。谁再来读? 指名读,强调“深”
接下去两个词谁来读?(不闹了、不笑了)指名读
课文中谁不闹了?谁不笑了? 多安静呀!谁来读好这两个词? 指名读,齐读
B、再来看这些词,出示:“她、那、明月”
指名读
“她”在课文中指谁?(大海)
那为什么用“女子旁”的“她”呢?呆会儿我们细读课文后就知道了。
齐读这三个词
C、再看,出示:“抱着、背着”,这是描写大海两个动作的词,谁来读?指名读 想一想:平时都有谁抱过你?你当时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回忆体会被抱的幸福的感觉,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小结:是呀,被妈妈、婆婆等亲人抱着多幸福呀!小时侯我们肯定还在他们的背上玩过呢!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词语,一边回忆那快乐的时光吧!齐读,边读边做动作
D、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
(3)、词语读的这么好,相信课文一定也读的不赖!谁来读课文呢?
指名分句读课文,读出诗的语言来(既停顿来)
第一句:“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
第二句:“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齐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感情朗读
1、课文读了这么多遍了,谁来说说,夜晚的大海是怎样的呢?(安静、宁静、静悄悄的)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引出第一句“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小朋友真会读书,已经读懂这句话了。
此时,海面上的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很安静,用一个词来说就是:“风平浪静”(齐读)
小结:白天,风和浪就像大海妈妈的两个孩子,到了深夜,他们累了,不闹了,不笑了,大海妈妈看到自己的儿女睡了,她也安静的睡觉了。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呢? 指名读。评价:a、大海已经睡了,我们要轻轻的,千万不要吵醒她。b、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大海妈妈已经睡着了。女生读,齐读。
2、看图:看,大海妈妈睡的多香呀!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指名说(如:看到了月亮、星星的影子倒映在海面上;明月倒映在海面上,就像是被大海妈妈抱在怀里一样„„)
小结:是呀!抱着明月、背着星星的大海就像是一位温柔的母亲,所以课文中用的是“女子旁”的“她”,谁来读好这两行呢?(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指名读,齐读,边读边可以加上动作。
孩子们睡着了,大海妈妈也睡着了,听:(放潮声)——她都发出了轻轻的鼾声了!其实这鼾声就是阵阵的—— “潮声”(生一起说)
是呀!作者把它想象成一位妈妈睡熟时打鼾的声音了,多美妙呀!那谁来读一读呢? 指名读
3、最后让我们一起一边美美地读着诗句一边来欣赏这深夜里这美妙的画面吧!配乐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4、想把这么美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吗? 试着练习背诵全文
指名背诵(看多媒体,给动画片配音)
(四)拓宽延伸,积累语言
1、真美呀!大海妈妈非常高兴,她也悄悄地送给大家一些礼物,赶快选自己的礼物吧!拿到后看看礼物后面的小秘密?(分发礼物,朗读礼物后的秘密)
2、小朋友,你拿到的是什么礼物呢?它告诉了你什么秘密呢?(指名答)(点评:a哦,原来是一串关于大海的成语。B祝贺你,又学会了一首关于大海的小诗。)
(五)教学生字:月
月:独体字
月光、月球、月亮
书写时注意:第一笔是竖不是撇 生描红练写
(六)、小结:小朋友,我们的旅行结束了,拿着礼物,让我们和大海妈妈说声再见吧!(齐:大海妈妈再见!)
嘘!大海妈妈睡得正香呢?我们可别吵醒她!
板书: 大海睡了
风平浪静
第五篇:《大海睡了》教学反思
《大海睡了》是一首优美抒情的诗歌,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色。诗歌共8行两句话,语言流畅,富于想象。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体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
我在教这课的成功之处:
一、充分运用各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现代教育所能提供给我们的课堂形式和手段,相比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课堂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调动他们的各种器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更加有效。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先是向学生展示了收集的有关大海的资料、图片、实物等,希望能从不同角度使学生认识大海,喜欢大海;再利用多媒体播放大海波涛汹涌和风平浪静的景来理解“闹”和“睡”的意思;最后又用表演的形式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二、注意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这首诗歌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分别采用了指名读、个人读、评价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达到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的境地。
三、拓展延伸,渗透大语文观。语文学习若仅仅停留在几篇课文、几个生字教学上,我们已经意识到,那是远远不够的。诗歌教学后,我看到网上的教案设计了读读有关大海的成语和儿歌的环节我也在自己的课堂中试了试,觉得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