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教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教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做好一个教学设计的前提。在学习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后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就您所教的某一课或某一知识点说说您是如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特点设计教学的理念和目标的。
理念: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这其中识字仍然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但学习生字不是枯燥的,更不是靠死记硬背的,只要教师认真地研究所教的每一个字,采用不同的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汉字的神奇魅力,为学生的持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另外,理解诗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要求学生一一对译,那样不但会破坏古诗的意境美,还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
理念: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从新的视角看待语文教学,积极探索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规律。低年级虽以识字教学为主,但阅读教学也不可忽视,它们之间有着互利互惠的密切联系,同时我也不否认有些专家认为识字教学也是一种阅读的观点。我们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联系生活识字的教学新路,从而达到双赢,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教材、学生及教师的特点,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以阅读教学为载体,从阅读入手,迁移出汉字学习,然后再回到课文中朗读感悟,从而巩固和深化了汉字的音、形、义,这样,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语言环境中学字学词,提高了识字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理念:
阅读作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且课文语言优美,是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的佳作。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拓展其阅读的空间,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低年级阅读教学担负着识字、学词、学句、读文、积累语言等多重任务。而这节课则以阅读为主,在字、词、句的有机结合中升华阅读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入课文,让学生了解月亮船的来由,而后深入课文感受 “小小的船的可爱”,“我坐在里面的快乐”。
《桂林山水》教学理念和目标的设计
特点分析
(一)教材特点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整篇课文有一幅上水画和一篇文字优美的短文组成。课文抓住桂林山和漓江的特点,按总——分——总的写法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在具体描写时恰当地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把美丽如画的桂林山水展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文中还通过对比和素描等表现手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独具一格的美。全文不足500字,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了。
(二)年段特点
本册教材位于第二学段(3-4年级)的起始阶段。《课标》针对这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本课的教学设计,相关内容如下: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学会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的和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三)教学特点分析
四年级学生处于儿童的第二阶段,他们也已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所增强,也能够自主学习,但他们还处于儿童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更能接受直观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学过程中,可尽量的提供给学生直观的教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
引导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又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和美的感染,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目标和理念的设计
根据以上的教学特点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12个生字。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从文中发观秋天的美丽,感受的美好。
(二)教学理念:
阅读作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且课文语言优美并与优美的山水画结合,是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的佳作。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拓展其阅读的空间,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低年级阅读教学担负着识字、学词、学句、读文、积累语言等多重任务。而这节课则以阅读为主,在字、词、句的有机结合中升华阅读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可以以让学生欣赏优美的山水画引入,教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课文的优美词、句以及领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并且能够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学期结束了。回过头来想想,我毕业也已经有一年了,真正体验教书生活也已经是半年了。在 这半年里,我得到了同事们的帮助,同时也参加了各种培训和监考,通过半年的学习和体验,我学到了很多,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
本学期我任教的是生物,生物可以说是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而这一学期的内容是生物圈中的人,向学生揭示了人的奥秘,以及教会学生如何面对我们在生理心理上的各种变化,但这些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一部分内容。从开始到结束,我觉得学生都是充满好奇心,但又有很多的疑惑。下面是我通过一学期的实际教学生活得到的几点收获的发现的一些不足。和
一、让生物教学联系实际生活
新《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生物学的兴趣以及学好生物学的愿望。”
生物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生物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都显得苍白无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生物学的例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选举生物学的例子,让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生物常识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得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自然的精神。在这一学期的生物教学中,我也经常提供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的生活实例,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精心准备,认真备课
教学是一门艺术,备好课是搞好艺术的基本条件。每一课都要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备起点,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要备重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要备难点,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要备交点,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要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现行的教学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强调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舍得放手、相信自己的学子,在这一学期里,虽然我也给学生了一部分自主学习的时间,但还未做到让学生真正的自学生物知识,接下来,我会继续努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在生物 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生物课堂通常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重在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精神和 热爱自然的情感,为了能让学生把生物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实践中,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的例子,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体验生活中的乐趣,培养学生大胆参与的意识,但在这一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分析生活中的例子时,讲得太深,是学生难以理解,理论还是过多。
虽然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但由于课堂纪律没有组织好,没有吧任务具体的分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因此还是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的参与,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生物课堂上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是很重要的。
五、做好课外辅导工作
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习态度上都出现了一定的滑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甚至有的出现厌学情绪。针对这种现状,课外辅导和心理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地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中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七、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生物教学技能,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像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当地的教学资源,利用更多的直观教具,把抽象的知识变得更直观。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面向四化,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21世纪的生物教师,我们不能只让学生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还应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自然的情感和科学态度。
第二篇: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的特点实施教学更有效
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的特点实施教学更有效
――以课标教材为例研究课文的基本体裁类型与相应教学策略
(湖北省利川市教学研究室 徐光华 445400)
选入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中的课文,不仅篇篇文质优美,而且类型也多种多样。阅读教学虽无定法,但可探索总结其中的一般规律。为使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教出每类课文的特点,发挥出每篇课文的“工具”和“人文”功能。笔者特将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中出现的不同体裁的课文进行了初步分类,并分析了基本特点、提出了教学策略。仅供大家教学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参考。
一、事件线索类课文
(一)基本特点
这类课文主要是记叙文中以记事为主和记人为主的记叙文。这类课文中一般都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三个基本要素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基本环节,线索清楚,事件明白,人物特点鲜明,表达主题突出。
(二)教学策略
1、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
教学实施的一般策略(步骤)为:“初读课文,粗知事件→再读课文,理清线索→深读课文,感悟内容→互动探讨,明确主题”。比如,《争吵》(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教学时,为有效引领学生把握课文基本要素、弄清文章记叙线索,理解文章表达的基本主题,可以采取从课题质疑入手的方法,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谁和谁争吵?在什么地方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怎样了?在学生初读感知、弄清梗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感悟重点句子、段落,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并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探讨,把握课文内容,明确表达主题。
由此可见,有效教学以记事为主记叙文的关键策略:一是要抓住事件线索,弄清故事的基本内容;二是要“顺藤摸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明白事件(故事)中体现了(反映了)什么主题,实质是要弄清事件(故事)与主题(主旨)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样才能实现“言意兼得”的目标。
2、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
教学实施的一般策略(步骤)为:“初读课文,感知形象→再读课文,感受形象→深读课文,感悟形象→感情朗读,升华形象”。比如,《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人物特点十分鲜明,充满童真童趣,对小学儿童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学时可以采用“四步读”的策略。第一步读:要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画出不理解词句的过程中,对人物的形象、内心和情感等产生初步的印象;第二步读:要让学生重点弄清少年闰土给“我”讲的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从而达到感受形象、大致读懂课文的目的;第三步读:要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写出闰土这个聪明能干、见识丰富、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的,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通过刻画闰土的外貌、动作、神态等,使他的形象不仅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教学既让学生领悟了写法也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感悟;第四步读:要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朗读重点段落,把“盼”“赞许”“分别时的难受”等情感表达出来,在读中“体会情感,升华形象”。
由此可见,有效教学这类课文的关键策略: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重点内容,在“读”中层层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情感;二是要引领学生从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行动、心理以及环境等方面去分析、推敲、感悟,使有肉有血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浮现眼前,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实现“工具与人文”双赢目标。
二、景美情深类课文
(一)基本特点
这类课文主要指部分诗歌和抒情散文;其主要特点是既描写景物优美,又在景中(或事中)寄情。比如,散文《荷花》、《黄山奇石》、《我爱故乡的杨梅》、《高梁情》、《观潮》等,诗歌《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等,作者是借赞美自然景观来抒发爱祖国、受家乡的强烈情感,以及追求纯洁、和谐、美满、幸福等美好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策略
1、景美情深的诗歌
这里的诗歌主要指古诗,涉及的主题有:青山(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杜牧的《山行》等)、碧水(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白居易的《忆江南》等)、蓝天(如李商隐的《霜月》、杜牧的《长安秋望》等)、绿树(如贺知章的《咏柳》、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鲜花(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等;“四季”,其中包括“春之声”(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王勃的《登城春望》等)、“夏之韵”(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王维的《临湖亭》等)、“秋之色”(如杜牧的《山行》、马致远的《秋思》等)、“冬之语”(如柳宗元的《江雪》、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
教学实施的一般策略(步骤)为:“简介背景,作好铺垫→初读感知,解析词句→美读体会,想象意境→诵读积累,适当拓展”。具体来讲,对以“景与物”为主题的古诗教学,在根据年段、学生认知特点和古诗涉及内容适当作点背景介绍之后,要采用多种方法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读”,在诗中看日出、日落、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绿树、鲜花„„倾听小鸟歌唱、溪水流淌„„;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想象自然、欣赏自然、体验自然、感悟自然;同时教师还可以辅之以“唱一唱”、“演一演”、“诗歌朗诵赛”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读诗兴趣,加深对古诗的内容理解,奠定学生人文底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对以“四季”为主题的古诗教学,要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让学生从诗中充分享受大自然四季中春听鸟声、夏听蝉鸣、秋听虫啼、冬听雪落的情趣,在诵读、想象、体会中走过烂漫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从而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向往。
2、景美情深的散文 这类课文在新教材中,不仅数量较多、文质优美―有的描写奔流不息的江河,有的展现连绵起伏的丘陵,有的突出直插蓝天的雪峰,有的描绘辽远广阔的草原„„其景美不胜收、令人神往,其情真挚强烈、感人脏腑;而且教材在编排上也很有规律(特点),大多体现了时令特点,很多安排在上册(秋季)和下册(春季)的第一个单元。以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为例,在上册(秋季使用)第一单元安排《秋天的图画》、在下册(春季使用)第一单元安排有《找春天》和《笋芽儿》。这些课文鲜明的时令特点,本身就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感受,欣赏不同季节的美景,提供了便利条件。
教学实施的一般策略(步骤)为:“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情导读,调动情感→图文结合,美读感悟→诵读积累,实践运用”。比如,《找春天》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作者把青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根据课文的这些特点,结合时令(季节),可以采用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春天或用课件展示春天美景的方法,巧妙地引入课题,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学生认识生字、基本读通课文之后,可采用教师激情导读(或播放朗读磁带)、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读等方法,使学生感知内容、理解词句、获得美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积累语言,升华情感,并在“画春天”、“写春天”等活动中得到迁移运用、加深巩固。
三、蕴含哲理类课文
(一)基本特点
这类课文主要包括寓言(含文言文)、童话、成语故事和部分哲理性诗歌、散文等;其基本特点是托物言志、以事喻理。因此,这类课文的教学,极有利于为学生打下母语的根基,奠定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启迪学生智慧,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学策略
1、托物言志类课文的
这类课文在课标教材中安排也较多,如哲理古诗《墨梅》、《竹石》、《石灰吟》等,表面看是写物,实际是赞颂人的一种精神;还有散文《白杨》,作者是借白杨,来热情歌颂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学实施的一般策略(步骤)为:“初读,整体感知→再读,重点感悟→思议,所言之志→总结,深化认识。”比如,教学《白杨》一课,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应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语言,先引导学生理解字面的意思,再体会字里行间背后蕴含的深意,即在引导学生读、悟、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
2、以事喻理类课文
这类课文在课标教材中安排的有成语故事《画蛇添足》、《胸有成竹》等;寓言《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文言文《学弈》、《两小儿辩日》等;童话《狮子和鹿》、《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酸的和甜的》等。
教学实施的一般策略(步骤)为:“初读,了解故事→设问,研读重点→探讨,所喻之理;拓展,联系实际”。教学这类课文的关键是要讲请“事”,使学生通过“事”悟出其中的“理”,然后再联系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伸延拓展;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往往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提出一个反映“深层意蕴”(事中之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究或品读关键段落及关键词句,启发思考,组织讨论,开展交流,指导互评,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比如,教学《酸的和甜的》一文,老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大家思考和议论小松鼠和小白兔提出的问题:“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以探究、议论“硬说”一词的含义为突破口,经过合作探究、七嘴八舌地讨论,学生就会明白这个童话故事中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四、观察状物类课文
(一)基本特点
这类课文主要包括部分古诗和散文;其主要特点是刻画人们所观察到的自然和事物的显著特征,说明所发现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自然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因此,有效教学这类课文,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和能力,养成留心观察自然和事物的好习惯,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二)教学策略
1、观察发现类课文
这类课文在课标教材中安排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文章,比如古诗《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不仅写了诗人观察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的事物中所得到的深刻启示;散文《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分别细致刻画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学生读后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他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浓厚兴趣。
教学实施的一般策略(步骤)为:“课前观察,激发兴趣→引入课题,整体感知→重点感悟,领悟方法→归纳点拨,指导运用”。比如,课文《爬山虎的脚》,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教学时,为有效激发学生的观察和阅读兴趣,可以提前指导学生实地观察,也可以运用其它直观手段指导学生观察;然后将观察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与解读文本有机结合起来,在自读自悟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之后,重点指导学生研读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从中领悟、总结观察和描写的方法,并引领学生迁移实践,在课外勤观察、勤记录。教学这类课文的难点是学生难以领悟到作者的观察发现方法,以及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突破难点的策略:一是把解读文本与直观感知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观察事物的,从中运用了哪些观察方法和手段,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二是把研读重点句段与领悟表达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启发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发现到的事物特征,有一定顺序地、具体生动地写下来的,从而提高观察表达能力。
2、写景状物类课文
这类课文在课标教材中安排比较多且相对集中,目的是便于师生比较式的“教”与“学”。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以“自然奇观”为专题安排了《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等四篇写景类课文,这些课文以具体生动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大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南国美丽风光“鸟的天堂”以及绚丽多变的火烧云,是对学生进行自然美教育的极好资源;第四组以“作者笔下的动物”为专题,安排了《白鹅》《白公鹅》《猫》《母鸡》四篇状物类课文,在中外作家的笔下,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特性鲜明,栩栩如生,可亲可爱,是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育的最佳例证。
教学实施的一般策略(步骤)为:“课前观察,搜集资料→课始交流,激发兴趣→图文结合,感知内容→重点研读,领悟方法→实践运用,增强能力。”教学这类课文的关键,在于指导学生学习定点、换点、比较、反复、全面等多种观察方法,运用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外到内、从内到外、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等多种观察顺序观察事物,并能将观察到的材料(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等处理,使材料的特征与表达的主题协调一致。比如,教学《观潮》《火烧云》等课文,要让学生从文本中领悟到作者有一是顺序观察和有重点表达的方法,感受到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和栩栩如生、绚丽多彩的火烧云美景,从而产生向往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白鹅》《白公鹅》《猫》《母鸡》等课文,要让学生通过重点感悟、比较阅读,学习作者全面、反复、动态等观察策略和不同的语言特色与表达方式,从而产生对动物的喜爱、赞美、保护之情。
上述分类,难以囊括课标教材中出现的所有体裁的课文,而且有些类别之间也有不少交叉重叠之处。笔者之所以这样分课文类别开展研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更加注重研究如何将先进的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课堂教学行为,更加注重研究新教材中选入课文的特点,更加注重研究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施细节和基本策略,以切实增强教学研究问题的针对性、研究成果的实用性,为健康、高效推进语文新课程,整体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探索出新的路子。―――――― 主要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6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07•
2、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1-6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07•
3、崔峦•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05,(12):4-6•
4、祝萱芳、柴李萍•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6):72-74•
5、王兆刚、秦素英•提高小学古诗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6):31-32•
第三篇:结合你所教学科的性质和特点,阐述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 )
从教30多年来,一直担任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教学是一门艺术,同时更是一项极其细致的“远大工程”。教师要上好每一堂数学课是非常不容易的,首先必须做好备课工作。备课是教学工作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备教材教法、备学生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实上有教师时常不会备课,导致课堂教学实效不高,甚至完不成基本任务。要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首先要备好课。要备好课,首先要知道备课的基本常识、明白备课的作用和意义。备课的一般要求是:熟悉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内容;分析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研究学生特点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认真备课不仅可以掌握教材的内容和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而且还可以增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预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的教材内容,教师备课深入充分,课堂教学就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可以“有板有眼”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学生也可以学得轻松自如。如果教师备课粗糙、肤浅,课堂教学必然是层次不清,重点不明,学生听得吃力,学得费劲,教学效果就不好。4月份学校组织青年老师进行教学比武,四年级数学教师上了《植树问题》,是一位很年轻的教师因对教材钻研不够,没有把握好教材,就搞了些花架子,一节课下来学生依然是稀里糊涂;课后我私下和她交流,重点讲如何备教材备学生,怎样突破重点,难点;她试着在四二班上结果效果棒极了!她心服口服,最后评课时她深有感触的说:对备课所采取的态度,是教师责任心的反映,不管是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要认真备课。不仅教新教材要备课,就是教了多次的教材,也不应掉以轻心!因为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因素,尤其是教学对象——学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认真备课。
接着就是如何驾驭好课堂!我平时的教学是从引入、新授、反馈练习、拓展升华、总结评价等环节来落实每一节课的。根据小学生生性好奇好动的特点,课前引入尽量突出数学情景,新教材最大亮点就是在每课新知识的学习前都有一个导入性的情景,这些情境大多贴近儿童实际,便于学生理解,但是如果老师生搬硬套,会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目标。我曾教《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情境图提供给学生的是表示山的高度的数量,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直接弃用这一教学情境,而采用两位数大于一位数这一纯粹的数学旧知作为情境导入,让学生经历猜想、讨论、验证三位数与两位数、四位数与三位数之间的关系来自己学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思维马上进入数学领域,其猜想热烈,新知识的学习水到渠成。所以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材情境,才可使新旧知识过渡自然,连接紧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授过程中教师语言要尽量简练,作到精讲!学生精练,让学生在经历有效探究的过程中抓住重难点。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创设争辩环节、教师故意出错、小组协商讨论、同时根据教学所需利用多媒体辅助等途径“释难”。例如我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时,我采用先学后教;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讲一讲,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表述中,哪些该给学生指出来?尝试发现,学生表述特别完整,真正抓住了重点部分。有学生说:“我认为重点是同时这一字眼,不能只给分子乘,不给分母乘”,有学生说:“我觉得还有相同的数,不能给分子乘4,而给分母乘5”,还有学生说“还必须把“0除外”、“分数的基本性质只能给分子和分母同乘或同除,不能同加或同减”等等,这样利用学生自身的潜能完成了对重难点的理解和突破,效果比我在另外一个班的直接讲授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关于精练,主要在练习上把握以下原则,分层递进,由易到难,趣味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我在课前练基础、课中练
难点、课后练巩固,对优等生课外延伸拓展升华;数学训练在习题上讲求举一反三,把一道题挖深挖透。在精讲、精练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经历有效探究的过程。关于有效探究,我经过几十年来的一线教学实践,认为有以下三方面值得注意,第一,必须给学生真实的探索环境,经历一波三折的过程,才能将结论深深扎根在学生心里。第二,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必急于给出方法,留足探究的时间;第三,即使学生没错,教师也要善于“兴风作浪”,寻机质疑,不要一味追求一问一答式的顺畅回答。其次注重课堂总结评价:主要是通过自评、互评和总结全课的知识点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优点和不足,谈感受,形成良好的赶、超、比、帮的学习氛围。
最后就是关于“家作“与课后辅导问题:由于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教师应根据优、中、差生分层次布置不同的家庭作业,个人认为课外辅导也是有效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同时是贯彻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一环节千万不能忽视!不过有经验的老师也深知: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是减少辅导面的根本途径。课外辅导仅仅是弥补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不足而进行补充,它有且只能在抓好备课、上课的基础上方能进行,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学完一个单元或章节适时进行检测,找出近段教与学两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认真总结出规律性、普遍性的问题,彻实加以解决,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彻实做到让学生终身受益!以上只是我个人在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中的不成熟作法,不足之处愿求教于同行!同时拜请老师多多指教!
第四篇:1怎样增进你的教学成果2你所教学科对学生究竟有何价值3根据你的经验和学科特点,列举课堂无效、低效和有效
1、怎样增进你的教学成果?
2、你所教学科对学生究竟有何价值?
3、根据你的经验和学科特点,列举课堂无效、低效和有效、高效的表现。
4、回忆一下这个专题所讲的内容,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认可了什么?我们打算怎么做?
1、怎样增进你的教学成果?
通过学习和经验总结,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盈洞的小朋友,从小比较少接触英语,他们在刚开始接触英语的时候,充满了好奇及新鲜,我抓住课堂40分钟来激发他们学英语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教学活动,感受到运用所学语言成功地达到某种目的后的愉快。这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二、创设学习情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应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学生,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与对任课教师的感情是密切相关的。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把学生看作自己的朋友,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使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媒体进行形象教学和情景教学。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语言真实感强,富有生活气息,有利于学生动口,表达思想进行语言交际。在课堂上,我积极使用直观教具,并借助多媒体教学营造气氛,逐步引导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进入实际生活之中。如教“What’s this? It’s a pen(a pencil,an apple,an orange„)句型时,我准备了钢笔、铅笔、苹果、桔子等物品,我用英语边说边将这些物品逐一拿出来放在讲台上。反复指认练习,学生逐步从书本中走了出来,步入实际生活,达到了交际运用的目的。
三、开展课外活动,增强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最好辅助形式之一,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小孩胆子比较小,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学习英语,我举行了英语书法比赛。在学完了26个英文字母后,我就想既然语文中有硬笔书法比赛,为什么英语就不可以呢?于是我就在每个班级内进行宣传、发动,将进行一个英语书写比赛。此外,我还教学生唱一些简单的英文歌曲,学生学歌整个过程学生都很认真。
2、你所教学科对学生究竟有何价值?(一)知识价值
知识价值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价值,英语课程的知识价值就在于通过学习,获得与外国人交流的目的。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是人的经验、认识的成果和结晶,对实践具有指导的意义。英语基础知识是英语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主
要包括词汇,语法,作文等。(二)思维价值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从思维培育入手。英语课程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言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思维的工具。正常人的思维总是与语言相联系,要借助语言来思考,并依靠语言来表达。因此,正常人的思维是语言水平的思维,他的思维发展也总是与语言的发展密切相连的。(爱因斯坦曾说:灵感思维的瞬间,我感到这时好象游离于惯常的语言之外。这“好象”没有得到科学的证实,也并没有否认正常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必然联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不争的事实。)
三、工具价值
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是英语课程的核心任务,也是英语课程价值的主要体现。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获得基本的交流能力,掌握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工具,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因此,英语课程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英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现行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种版本的新教材都设计了系统的口语交际训练,这正是新课程体现工具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书面语言而言,阅读能力是一切学科学习能力的基础,而阅读能力的养成必须通过英语课程系统科学的训练,诸如捕捉、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把握文本主旨的能力,图文转换能力,联想想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可以说,阅读能力就是学习能力,离开阅读,‘切学习都无从谈起。
四、文化价值
英语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的文化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新编英语课程标准,把“提高学生的文化晶位”规定为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对英语课程文化价值的肯定。
3、根据你的经验和学科特点,列举课堂无效、低效和有效、高效的表现。低效或无效的课堂表现:
一,学设计“为教而教”,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手段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均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无具体的目标设计,部分教师不备课时教案,或根本不按课时教案执行,讲到哪里算哪里,平行班进度不一,作业布置混乱,教学计划成为一纸空文;
三,课堂“满堂灌”,教师掌控课堂一切主动权,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受到抑制;
四,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探究而探究,追求“表面热闹”而不注重实效;有的课堂“满堂问”,教师一问到底,学生只有“答对”了,教学才能自然过渡,否则课堂就会失控,学生只能投老师所好,应付了事;
五,教师的设问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要么过于简单,学生不愿回答,要么过于复杂,学生无所适从,要么无思维价值,不能引起学生思考,凡此种种设问,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训练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思维;
六,片面追求教学进度,只关注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大多数跟不上的学生只能靠课后辅导和家教补课赶进度;有的课堂,教学与作业、练习内容脱节,层次性、难度和跨度的把握不恰当,综合性作业多,专项练习少,学生仅靠当天所学知识根本不能完成作业和练习,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有效、高效的表现: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基本实现。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立足点是“面向学生的发展”。“高效课堂”的三个基本要求:第一, 需要以有效备课为前提.有效课堂的实施是从有效备课开始的。第二,需要靠有效方法(手段)来实施.通常而言,问题即课堂, 解决问题的课堂才
是有效课堂。第三,需要以有效的评价来衡量.加强教师自我反思、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个着手点。
4、回忆一下这个专题所讲的内容,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认可了什么?我们打算怎么做? 我们学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有效课堂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低效率有许多具体表现。我们都很认同这样的观点。具体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强自我反思,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4、降低教学起点,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5、精心设计问题,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量:
6、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情境创设:
7、积极改变教学方法:
第五篇:学习《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模式》课程后,请结合你所教学科的性质和特点,阐述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
学习《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模式》课程后,请结合你所教学科的性质和特点,阐述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的体会是:
一、深入研读课本,让教者成竹在胸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最核心的教学资源仍然是语文教科书,或者说其它所有资源的获取必须以教科书为根本,为教科书服务。书本、课本之“本”不光是形式之文本,更是内容、内涵之根本。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如小学特级教师窦桂梅所言,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执教语文多年来,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为了抓住文章的主线、理清文章的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细读的同时,我用最凝练的词语归纳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如果说一篇文章是一串珍珠的话,我的这番工夫就是寻找珍珠的过程。我是这样读书的,也是这样教学生的。因为这样的方法有助于语言概括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学到作者谋篇布局之法。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满怀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丑小鸭》一文时,我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为什么“丑小鸭”要加引号?丑小鸭如果成不了美丽的天鹅,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态度与生存方式,才算正确?人或动物,应该如何对待弱小的同类?我们究竟如何看待外表的美与丑?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如创设游戏情境、观察比较、组织汇报讨论、开展课外实践等都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七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七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