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教学过程:
一、回想画面,直奔主题,呈现主旨。
1、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上节课的内容。(CAI)1994,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时间山崩地裂,天旋地转。不到四分钟,2500多座建筑物倒塌,25000人无家可归,人们都沉浸在无尽的恐惧和绝望中。而其中,却有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
2、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再次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去感受如高山般厚重的父子情。
二、抓住重点字句,感悟亲情。
1、通过初读课文,地震中的这对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地印象?谁能用书中的原话说一说。
2、板书:了不起父与子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这对父子非常的了不起,用“-------”线画出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再美美地读一读。
4、组织交流:
句子一: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你能具体说说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这位父亲“了不起”吗?36小时,两个白天一个夜晚,他都在干什么?也就是说38小时内他没有象我们常人一样干什么?38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长时间的疲劳,在这段话中,还从哪里感受到父亲的疲惫不堪?
(2)这位父亲仅仅是劳累至极吗?(危险)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出示: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3)请大家看课题,这个“中”说明什么?(地地震随时可能降临,危险仍然存在。父亲会有生命危险。)想象一下:在这长达38小时的挖掘中,可能遇到哪些危险?
(4)漫长的38个小时里,他的体力已经支撑到了极限。谁再来读读这段文字,让我们感受到这位父亲处境的危险和伤痛的巨大。
生感情朗读
(5)这位父亲不仅仅面临着危险的处境,承受着巨大的伤痛,还承受着无形的心理压力,为什么?联系上下文找找依据
出示: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教学楼,已变成废墟时。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当他乞求别人帮助他时,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是啊,人们认为他失常了,在人们眼里,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别人的不理解,无形中也成了他心理上的压力呀。
(6)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位承受着肉体和精神双重压力的父亲,在漫长的38个小时里,咬紧牙关孤军奋战。他的举动堪称壮举啊!谁再来读读这段文字?你会读得更投入。(指名读)
(7)这句话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总地挖了36小时,而是不厌其详的把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一个个罗列起来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感受这位父亲的不容易。
(8)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这位年轻的父亲,承受着肉体的伤痛和精神的重担,但他决不放弃。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这样做?
(9)出示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体会父亲信守承诺)
句子二:“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1)阿曼达的哪一个举动令我们感动?一个“让”字,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2)“让”出的什么?
句子三:“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1)阿曼达他们在漆黑的瓦砾堆下,待了多长时间?(38小时)大家想
象一下,38小时漆黑的瓦砾堆下,将是怎样的情景?在这样的情况下,年竟7岁的阿曼达会告诉同学们些什么呢?谁来试着劝一劝,评价一下,你认为要怎样读?(语气要坚定)你来试试。能不能更坚定些,全班来劝一劝。
(2)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和危险,阿曼达却坚定地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相信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他的这份镇定、勇敢让我们不得不佩服,由衷的称赞他真了不起。(3)儿子之所以在废墟里等待了38个小时,是因为什么呢? 出示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体会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句子四: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这是一句承诺,这是一种信念,这句承诺,这种信念,成为了这对父子创造地震中生命奇迹的纽带,也是关键。
师:那么,让我们记住——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让我们记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2、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的结尾
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课外延伸,情感升华
1、这篇课文让我们体会到深深的父爱,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把爱传递,让世界充满爱。
2、阅读有关父爱的文章,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等。
第二篇:地震中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井陉县职工子弟学校 孙建平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体会“父子”俩的“了不起”。
2、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朗读“激动”的语气。
3、感受殷殷父爱的同时,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1、课前自由练习朗读,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上网或通过其它途径搜集家庭中父爱、母爱的资料。
3、准备写好的幻灯片。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朗读“激动”的语气。
2、让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浓浓的父爱亲情。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自古以来,爱,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美好的情感。然而,究竟什么爱才是最伟大的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揭题。
2、解释“*”号。
二、互助学习,疏通文意:如果你当老师,会给大家提出什么问题?
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
3、爸爸挖了38小时,难道他不累吗?
4、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干劲?
5、为什么课文最后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呢?
三、朗读感悟。
(一)思考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
1、大地震后的景象怎样?
2、这位年轻的父亲为了寻找自己的儿子,是怎样做的?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板书:挖废墟38小时(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在父亲的努力下,事情出现了怎样的结果?
4、在地震后,儿子有什么表现?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板书:(不曾放弃:“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二)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
(三)全班讨论交流。
⑴①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②、那昔日充满……已变成一片废墟。
⑵他不停地挖、挖……挖了38小时。他这样做是因为想起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信:“儿子在等着我!”
⑶他救出了包括儿子在内的14个小孩。
⑷儿子一直鼓励同学,他父亲一定会救他们出去。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父亲说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讨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
教师小结:
这位父亲是精神失常了,但是他失得伟大,他因为对儿子的爱而失去了一般人的常态,却作出了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这位父亲的精神没有失常,因为貌似失常,实则清醒;儿子处在危险之中,需要我的救援;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和儿子在一起!在他近乎失常的举动中,包蕴着浓浓的情和强烈的爱,这情、这爱,是惊天地、泣鬼神!
(五)讨论后朗读:本文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叹号多---15个)你能把这些叹号的感情表达表达出来吗?(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里)
小组讨论:这些叹号表达了什么感情?练习读出这种感情,然后交流。(朗读)
⑴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的儿子!”(悲痛、绝望)
⑵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信念坚定)
⑶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欣喜若狂)
⑷“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激动无比)
⑸“……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信赖、骄傲)
⑹“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先人后己)
(六)指导看图,读出文中与图意相关的句子。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七)整读全文,试着分段,并概括段意。
(八)课文结尾对这父子的评价是“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父子俩都了不起,都有坚定的信念。父亲靠坚定的信念救出了儿子;儿子靠坚定的信念,忘记了恐惧,鼓励同学,等待父亲救助。)
板书:有坚定的信念。
四、总结全文。
1、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信念,不能放弃希望,这样就能取得成功)
新课标指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作业。
写一段文字,描写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事迹。(也可以写自己听说的感人故事)
作业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11
*
地
震
中的父
与
子
第三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了解课文了的主要内容,也学习了生字。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的理解课文。在读书之前我们先来听写一下上节课学的生词,请大家拿出听写本和笔。(学生准备)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教师读: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阿曼达疾步爆炸瓦砾砸着颤抖(学生写词语)。师:同桌一起检查一下,同桌相互检查。
师:都对的举手,(学生举手)几乎都能会写对了,看看谁有错的,把它改正确。(学生互改)
师:请大家坐好。在学习课文前,我们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发生在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山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数条公路被震断,电力设施受阻,桥梁坍塌,山崩地裂,几万顶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成千上万人被埋在废墟底下。就在这片废墟中,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一起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上节课大家在质疑的时候,有同学提到:“这对父与子为什么了不起?”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对父与子是不是了不起。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在读书时,哪些画面让你感动,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动?
生: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教师随机举起一位同学的书)大家看,这位同学很会学习,他找到了感动的句子之后,用笔勾画了下来,还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这种学习习惯很好,我们都应拥有这样好的读书习惯,会让你受益终生的。
生:学生继续读书,批注。
师:如果你在某个地方,或哪个句子,还可以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父与子的了不起,然后可以出声的读一读,或者和你的小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交流后的感受会更深刻。(学生仍然读书)
师:好,文中的哪个画面最让你感动?
生:文中让我感动的是“父亲冲向儿子的学校,看到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
师:你能把相关的段落读读吗?
生:读2、3小节。
师: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感动?
生:因为从“父亲冲向七岁儿子的学校”看出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紧接着想到的就是儿子。从“冲向”看出父亲很急切,只希望儿子能平安。可父亲到了,呈现在眼前的却是废墟,父亲当时太痛心了,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生:我说说让我感动的地方,父亲奋力地冲向学校,见到的却是废墟,让父亲痛心,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因为那是他的儿子啊!父亲接受不了这个打击,我为父亲失去儿子而痛心。
师:是呀!父亲此时天旋地转,怎能接受的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示意学生接着读)。
生读:“阿曼达,我的儿子!”
师:这个画面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父亲能从痛苦中坚定地站起来,这种决不放弃的精神很了不起的。让我很感动。师:到底是什么让如此痛心的父亲坚定地站起身来?
生: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他看到了希望,坚信儿子仍然活着,于是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读这段话,你会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
生:我是带着伤感的心情读!
师:好,我们就带着伤感的心情读。
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对另一个学生),请问,你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我是带着既痛心,又敬佩的心情读?
师:请你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因为前面是一种失去亲情的痛心,可光难过也没有用,于是就重新振作起来,坚定地站起身,想去挖儿子。
师:你就带着这种感受读,相信你会读得很好。(学生很投入地读)。
师:听了你的读,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悲痛欲决但由从新挺立的父亲。
师:是这句话,在支持着父亲。拿起书,一起读读父亲常对儿子说的这句话。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你们的眼神已经告诉我,父亲受到打击后的画面已经让你们受到感动。相信,父亲的还有许多画面让你感动,请接着谈。
生:我感动的是12自然段,父亲在不停地挖儿子的画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为什么感动?
生:因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从时间上看他一直在挖,是整整挖36小时,挖了这么长时间,我们一般人都做不到的。所以我感动。
生:我觉得父亲奋不顾身的精神让我感动。他不停地在那里挖,36小时都没停止过,眼睛满是血丝。为了救儿子,父亲付出了这么多,有谁读了不受感动呢?
师:是啊!整整36小时啊!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挖着。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样?
生:我会很累,而且不能坚持挖。
生:我可能想放弃。
师:然而父亲在这36小时里,只是做着一件事(示意学生读)。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能想象父亲“破烂不堪”是什么样吗?
师:能把这“破烂不堪”的镜头读出来吗?(学生练读这两句话。)
师:同学们试想一下,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在这36小时应该做些什么?
生:应该吃饭、睡觉、休息之类的!
师:是啊!以你的生活体验,父亲应该吃饭、休息是吧?而父亲却一直在挖,你为此而感动。再比如──
生:再比如:“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说明父亲在挖的时候发生了很多危险。从“到处”这个词就能看出,父亲可能把手划破了,还可能挖到血淋淋的尸体。即使是手破了,衣服破了,但父亲还在坚持的挖,不停地挖,挖地多么艰
难啊!父亲这种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想给大家读读。
师:好,带上这份感动,用你的郎读,再现挖废墟的父亲。(生读)
师:体会的深刻,读的很动情,大家给他掌声。(学生鼓掌)
师:还有哪个画面让你感动?
生:第五自然段让我感动,别的父母哭喊后,便绝望的离开了。而这位父亲却在那里接着挖。
师: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给大家读读。
生:学生读5自然段。
师:能说说你为什么把“再来”读得很重吗?(课件出示红色字)
生:因为他现在即使是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也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来阻挡他呢!
师:现在没人“再来”阻挡他,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个词“再来”,那你们找找看,曾经有那些人阻挡过他?(学生找)
师:曾经有那些人阻挡过他?谁来读读。
生:“消防队长挡住他,„„”
师:这位父亲问(教师示意学生接读)
师:曾经还有那些人阻挡过他?(指着另一名学生)
生:“警察走过来„„那上回家吧。”(示意学生齐读)
师: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学生接着读)
师:这么多人阻挡过他,为什么现在没有人来阻挡?
生:因为他不听别人的劝阻,别人劝他时,他总是重复一句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所以就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生:因为父亲现在可能都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他只想企求有人来帮他。所以别人认为他精神失常了,不再阻挡他。
师:从哪看出他精神失常了?
生:从5自然段“两眼直直地”看出他精神失常了。
师:你真能干,注意到眼神了。父亲独特的眼神,那是精神失常人的眼神,谁来读出此时的这位父亲。
生:读“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
师:他清醒着呢,他没有失常,但是这么一位清醒的人被人误解,如果是你,你现在的心情会怎样?
生:我会很失望很孤独。
生:我会很无助很苦闷的。
师:当我们感受到这位无助、孤独、没人理解的父亲。你再这两句话,你会更感动,有更深刻的感受。
生:自由读12自然段的前两句话。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设身处地的想象一下,(放音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父亲扒开满是玻璃碎片的泥土,搬掉裸露的水泥,挪走倒塌的柱子。睁开眼睛,说一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挖了很长时间,奋力拯救儿子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36小时没有吃饭,体力都坚持不住,可他还在挖,挖着挖着,就晕过去了,醒了再接着挖。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顾不得休息,也不肯吃东西,很坚强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意志坚定,决不放弃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不顾一切,流了血,衣服破了,也不在乎,很有毅力的父亲。师:对,父亲会抹掉眼角的泪花继续挖,父亲就是在挣扎中挖着,让我们通过朗读再现眼前的父亲。
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父亲不断地在痛苦中,疯狂地挖,他挖的哪是废墟啊!他挖的是饱含血泪的情,令人心痛的爱的啊──—
生:配乐齐读12自然段。
师: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这样做?
生:这是一种伟大的父爱力量在支撑着他。(教师板书:爱)
生:这是一种超长的力量,凭着他长对孩子说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这句最真挚朴实的话(教师示意学生读)
生:读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指着刚才提问的同学)你提到“为什么说这对父与子是了不起的?”现在你认为这位父亲是不是了不起?
生:是。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描写父亲的几个自然段,是怎样把父亲的了不起写出来的。生:学生浏览课文。(学生举手)
师:请你说。
生:课文是通过写父亲的一些语言还有心理活动,把父亲的了不起写出来了。生:我给他补充,还有父亲的一些动作。
师:他俩结合起来的就具体了,课文就是通过写父亲的语言、外貌、外在表现、包括动作、神态,把父亲的内心世界驯化出来的,体现出父亲的了不起,这是这部分的主要表达特点。
师:我们再看看儿子阿曼达是不是也了不起,找一找,儿子的那些画面感动了你?生:学生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
师:儿子的哪些语段感动了你?
生:我觉得儿子对爸爸的信任,相信爸爸一定会来救他,这让我感动。
师: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非常相信爸爸会来救他?请你读一读。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生:我觉得阿曼达七岁,比我们还要小,就能凭着父亲的这句话,安慰同学们,告诉大家不害怕这种精神很令我感动的。
生:(另一个同学站起来补充)我从“只要”“一定”看出他对父亲的非常的信任。师:你抓住了这两个词语来谈的。对,我们读书就应该细细地品味语言文字,不要放过每一个词语。
师:从这段话中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生:儿子才只有七岁,但他能安慰大家,并坚定地告诉同学们,爸爸一定会来救我和大家的,一定不会抛弃我们不管的。儿子有信心,因为儿子也时刻记着爸爸对他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真的见到了爸爸,儿子是多么兴奋呀!
师:大家带上坚定和兴奋的心情一起读(学生齐读16自然段)。
师:阿曼达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我从13自然段“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这句话有三个感叹号“!”,看出父亲是多么激动啊!
师:你注意到了标点,很有眼力。是呀!挖了38个小时啊,终于要见到儿子了。(教师范读)“是儿子的声音!„„”激动吗?
生:激动!
师:太激动了呀!38个小时的疲劳完全消失了!一起读(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生:我从23自然段感受到阿曼达的了不起,他终于要见到了父亲,他却自己不出来,让同学出来,他有着保护同学的意识,对同学们很有责任感。
师:谈得多么深刻,来,给大家读读。(学生读23自然段)
生:老师,我觉得应该带着自豪的语气读,就能读得有感情。
师:对,把自己当成废墟底下的阿曼达,带上自豪的心情,你会读得更有味道,请你试试。(学生读23自然段)
师:有味道了,让我们一起把那种斩钉截铁的语气读出来?(齐读)
师:大家设想一下,刚才有个同学谈到,当时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也可能害怕,他害怕还是不害怕?请大家讨论一下,可以想象,可以用书上的语言来证明。(学生激烈的讨论)生:我觉得他不害怕,他一直记得爸爸对他说的话,是爸爸的话在支撑着他,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所以他不害怕。
师:你的观点是不害怕,请你说。
生:我觉得也是不害怕。因为他的父亲可能经常给他讲如果发生一些危险时,不要着急,要想一想该怎么办,要学会镇定?
师:“镇定”这个词用得好,你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想象的。有同意害怕的吗?生:(刚才发表意见,同意害怕的那个同学)我还是觉得他很害怕,他才7岁,就是大人,在发生地震也会害怕的。
师:同学们,让我们跟随记录片,再亲自看看1994年美国发生地震的一刹那。就在灾难发生的这一刻,忽然楼房晃动起来,身体也跟随着晃动,教学楼象山一样向我们压下来,把我们送进了漆黑的废墟底下,只听见四周是────
生:只听到同学们的残叫声,汇集成一片。
生:只听见爆炸声和楼房的倒塌声,很刺耳。
师:只看见──
生:只看见眼前一片漆黑,剩下什么也看不见。
生:慢慢的还能看见一些倒塌的瓦砾和断裂的石柱子。摸摸身上全是一些碎的石面儿和小石块。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我们已经感受到,废墟底下的阿曼达是那样的了不起!他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用你的心去写,用你的想象去写,把了不起的阿曼达用说手中的笔写出来。也像刚才我们领悟到的表达方法那样,通过写他在废墟里,在黑暗当中的语言、心理、神态、来表现阿曼达的了不起!(学生写,教师一边巡视,一边请几位写得有代表性的同学。)
师:同学们,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去倾听他在想什么?他会说什么?
生:阿曼达在废墟底下心想:我一定要坚持住!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爸爸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总会和我在一起的,他不会仍掉我不管的。爸爸我在等你!我相信,你一定会来救我的!
师:你写出了阿曼达的心理活动,而且在你的短文中,就用了三个“感叹号”,你不但
读懂了,还学会了运用。
生:他对同学们说:“你们不用害怕,我爸爸是个很伟大爸爸,他答应过我,不论发生什么,总会和我在一起。爸爸一定会想办法救我们出去的。”
生:阿曼达在废墟底下等待着、盼望着,他相信爸爸不会离开他,如果爸爸真有危险,别人也会救咱们的,我总相信,我活着,爸爸也一定活着。
师:阿曼达就是凭着对父亲的信心,凭着他牢记牢记父亲说过的那句话(学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7岁的小阿曼达,在废墟底下顽强地等。一直等了三十八小时,几乎是39小时的生死离别啊!现在终于逃出死神的魔掌。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感动,带着这份惊喜,把他们父子俩个,创造生命奇迹的那一幕,完整地展现给大家,我读父亲的话。你们读阿曼达的话。(师生对读13 ──23)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话
师:你从哪体会到他们是非常幸福的呢?
生:因为父亲相信儿子,儿子相信父亲,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
生: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师:苦肉终于团聚,父子心灵相通,是亲情让他们幸福,是信守承诺让他们幸福。爱让他们这样幸福,被爱让他们如此幸福。
生:再幸福地读一次: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七岁的阿曼达经历了这样的历程,他一定会更加勇敢,更加坚强,父子俩就是凭着这句话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生再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我们读到这里,回味这个故事的感人至深的一幕,父与子的形象一定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好好想一想,父亲的话语,父亲的一些动作,令你感动的哪一个。请找一找,一会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读: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生读: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
师: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的心中,父亲的这种让人心痛地爱,我们深深地感动。让我们感动的地方还有很多地方,回去以后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还有回去把字词默写一下。如果你们感兴趣的时候老师还有两本书推荐给大家。一本就是父与子另一本是感悟父爱。在我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想起了一本书《感悟父爱》,在序开头的有这样一句话很感人,很有哲理,请大家一起读读: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第四篇:关于《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关于《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爱的伟大,感受父子深情。
2、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含义。
重点:
1、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
1、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师口述发生在四川汶川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生谈感受。
手机留下了: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一、衔接导入,引出课题:
师:母子之情,感人至深。父子深情,也同样能创造奇迹。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生齐读课题,师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口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师:通过读书,你感受到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引导学生感悟到: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板书:了不起 父 子
3、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先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用铅笔划记下来(表现父亲了不起的用横线划记下来,表现儿子了不起的用波浪线划记下来),旁批自己的感受,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师巡视,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
三、抓重点段,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先读读划记的语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2、相机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生读句子,谈体会。教师相机板书:挖。
师:联系我们刚刚读过的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反馈。
师引读:
师:他挖了8小时,在寒风吹拂的中午,人们会看到在地震后的瓦砾堆中,一位父亲,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他挖了12小时,在夕阳照耀下的废墟里,你仍看到一个疲惫不堪但坚持不辍的身影,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24小时过去了,又一个黎明即将来临,在昏暗的废墟中,你仍然看到,一位父亲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36小时过去了,两个白天一个黑夜过去了,在一片废墟中,你依然看到,一位父亲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因为儿子在等着父亲,父亲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指导朗读第3段,读出父亲的悲伤与坚定。
出示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板书:不论……总……
3、相机指名读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4、相机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很多人都来阻挡父亲的部分(第5-10段)。师:你觉得此时此刻父亲是怎样的心情?(恳切、期盼)
师生分角色读:从“段5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至段10精神失常了。师读众人说的话,生读父亲的话。
5、师:为了救出儿子,父亲克服了许多的困难呢。你能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把父亲遇到的困难表述出来吗?
师:总之,(生齐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这位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所以父亲----(师范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6、师:(播放小提琴演奏《沉思》)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想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读这段话?
生朗读。师评价。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段话,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走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生齐诵。
四、小结:
师: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限的希望——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让我们记住这对——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让我们记住这句话——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同学们,请牢牢记住,在生命的旅程中,不论发生什么事,总有亲人、老师、同学、朋友和你在一起,总有许许多多深爱着你的人和你在一起。让我们告诉自己,告诉汶川的同胞们,不论生死,不离不弃。(播放由成龙演唱的歌曲――《生死不离》高潮部课件。)不抛弃,不放弃,生死不离。师生齐读《生死不离》高潮处歌词。
五、作业:完成课后的小练笔。
板书: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挖 不论……总……
了不起 在一起 父子情深
儿子: 等 只要……就……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3、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单元主题导入
1、老师引语:同学们,父母之爱,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父母之爱,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希望。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入第六组课文,去感受浓浓的父子之爱。
2、播放地震视频。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无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灾难都显现出人性的光辉。同样,在美国洛杉矶的一次大地震中,有一对父子也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走进这对父子,来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辅导。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悟父亲了不起
1、读完全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对父子?了不起,读这句话。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的在一起。
2、看到这句话,你会产生什么疑问?预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学习提示:
1、画一画,画出表现父亲了不起的句子;
2、读一读,在句子旁边写上感受。
3、品一品,体会作者采用的描写方法,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生读文,师巡视。交流。
a“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自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6小时是多长时间?为什么不直接说他挖了36小时?动作描写坚强执着
3没人再来阻挡他,一个“再”字,你明白了什么?曾经有人阻挡他。
哪些人曾经阻挡他?消防队长,好心人,警察,引读
为什么现在没人不来阻挡他呢?
这位父亲失常了吗?
老师:失常和不失常都是因为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带着感动之情在读这段话。生读。
4这段话中还有对父亲的什么描写?外貌描写。
请同学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段话,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读写训练
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废墟里满是,父亲的手,他满脸,双眼,他的嘴里不停的念叨着,他的脑子里不断浮现往日儿子,他的心中只有,他真是一位 的父亲!
父亲强忍住心中巨大的悲痛,他像疯了一样用手疯狂的挖着……8小时过去了,他的双手,但他不敢用任何工具,他怕下一块砖石下面,他小心翼翼的挖着……12小时过去了,父亲挖的太累了,他多想,他多想,但是他知道,他是多么希望 多么希望 他的双手 24小时过去了,父亲呆滞的双眼,满脸 他的嘴里不停的念叨着,他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往日儿子 36小时过去了,他的心中只有 他 的挖着……
读出坚强,读出父爱
四、感悟儿子了不起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运用刚才学到的品味父亲了不起的学习方法,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b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1、自读,体会,读出勇敢。
2、走进阿曼达,补白想象
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8小时,12小时,废墟里,阿曼达想到 他对同学们说
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24小时,36小时,废墟里,阿曼达坚信 他对同学们说
阿曼达,你真是一位。
c“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1、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一个“让”子让出了什么?
无私,舍己为人。一个7岁的孩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学,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让我们怀着敬意在读这段话。生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现在,让我们分享劫后余生的幸福。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
图片,配乐,请你幸福的读一读,读出父子两人劫后余生的喜悦,激动。读出父子之间互相信守诺言的信任,读出父亲为有这样勇敢的儿子的自豪,读出儿子为有这样坚强执着有责任感的父亲的骄傲。让我们共同分享着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镜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齐读。
五、写法指导,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课文中没有一处直接写父亲伟大,但是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你是从哪体会出来?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这正是本文的写作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这些描写。
2、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父爱,不仅仅表现在大灾大难之中,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也体现着父爱的深沉。同学们,回想你与爸爸妈妈的一些故事,一定也有一些镜头,湿润着我们的心灵。老师也把自己的一篇文章带来,与大家分享那亲情的温暖。(根据时间,适当删减)
考上大学的喜悦冲淡了我对母亲的依恋和惆怅。离家那天早晨,母亲站在一边看着我收拾东西,什么也没说。等我快要出门时,母亲突然说:“孩子,你过来。”我走过去,母亲掏出一个鼓鼓囊囊的手绢包,塞到我手里:“孩子,咱家钱不富裕,不能给你太多路费,这还有500块钱,你多拿些,在外头不比在家里。”我想推辞,但我知道母亲的脾气,只好默默地接过来。母亲笑了,赶紧帮我打开旅行箱,又从我手里拿过那个鼓鼓囊囊的手绢包,慢慢地、仔细地塞到了箱子底下,才费力地直起老迈的腰,很满足地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走出家门了,回眸间,没看到母亲的身影。我知道,母亲是躲在屋里悄悄地抹眼泪了。尽管难过,可她不想让远行的女儿因为母亲的伤感而伤感,她想让女儿无牵无挂地离开这个尽管穷却十分温暖的家。坐在火车上,忍不住的,拿出了那个鼓鼓囊囊的手绢包,一层层地打开,一向不爱哭的我,竟禁不住热泪盈眶了:那厚厚的一叠,除了一张50元的,其余的都是10元、5元的,还有两张竟然是5毛的!我竭力控制着自己,不让眼泪流出来。母亲的身影不时地浮现在眼前:寒风中,母亲正在集市上守着一篮子鸡蛋等待着买主,眼里含着期待;烈日下,母亲正在农田里锄草,眼里含着希望;微弱的灯光下,母亲正摩挲着女儿的照片,微笑着,眼里却含着泪花;阴雨连绵的日子,母亲伫依窗前,遥望南方:“孩子,多穿一件衣服啊。出门别忘了带伞啊。”我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夺眶而出……
3、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爸爸妈妈说呢?(让我们把心中对父亲的感激化为几句简单的话语,写下来。)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这篇课文让我们体会到深深的父爱,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把爱传递,让世界充满爱。
2.阅读有关父爱的文章,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等。
推荐阅读:《背影》《秋天的怀念》《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妈妈,我找了你好久》《父爱》
七、结束语
一次地震,书写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一句承诺,谱写出一曲激情感人的颂歌。
父母之爱,是一部我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要用一生去翻阅,去感受……
第五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濮阳县八都坊小学
高敏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的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了8小时的苦苦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文章的主要特点,教学此篇文章,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让学生抓住“从哪些内容能让我们感受到这对父子的了不起?”这一大问题,读文、找找、画画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选准了感悟课文的切入点——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具有学习价值,具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让学生细读1——12自然节来感受和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品读点(1):朗读品味以下话 “……谁愿意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在挖掘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学生在交流和读中读出自己的个性,说明自己的见解,通过朗读,在学生心中树立了有着坚定信念而非常执着的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
品读点(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来阻挡他。”此处意在通过父亲的动作及挖掘时间之长来体现父亲挖掘过程中的艰难;另外学生能用多种形式的语气来朗读更加深刻的领悟到父亲挖掘之难,从而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品读点(3):“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此处通过学生品读父亲的外貌,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第一课时品味了父亲的了不起,那么儿子的了不起具体体现在哪呢?以此来开启第二课时的品悟。课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并理解“洛杉矶、废墟、、瓦砾、爆炸、破烂不堪等词语。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体会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生字。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体会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教学方法
指导法
小组讨论法
阅读法 教具 多媒体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饱含深情地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2、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什么样的地震?在地震中的父与子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的读读课文,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认真倾听老师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读书情况。
(1)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指名回答。
师:30万人,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灾难印象。请你再读这句话
生: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生再读 师: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的突如其来,你从哪看出这是一场大地震。
师:昔日欢声笑语,如今变成一片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惨烈的灾难。老师这有一组洛杉矶大地震的图片,请同学们来看。(2)多媒体出示图片,师边出示图片边讲解: 一幅高高立架的立交桥,眨眼间变成了残垣断壁。一幅豪华的小轿车被倒塌的房屋硬生生拦腰砸断。
一幅消防队长望着繁华的商业街变成一地瓦砾,束手无策。一幅地震过后引发的大爆炸,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一幅昔日美丽的家园如今变成这幅模样。(3)根据图片里得内容相机出示词语: 洛杉矶 废墟、爆炸、瓦砾、破烂不堪
(4)在这样一场大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发生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指名回答
师:那么在这场大灾难当中,人类如同蚂蚁一样渺小,生命转瞬之间灰飞烟灭。可是父亲和儿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课文中告诉我们这是怎样一对父与子?生边读边画,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画好后再读,并交流自己的感受。生交流: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三、学习父亲的了不起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
2、指名回答。
生边读边画,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画好后再读,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生交流: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交流后板书:
父亲
儿子 了不起
3、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静心默 读1~12自然段,这篇文章有很多有关这位父亲的描写,请你认真读,找找相关的地方或句子并画下来,也可写上批注。
4、全班交流,指名回答。重点交流:
出示:有些人……“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1)指名说,观察父亲说的话,你发现了什么?
(2)这三句话的意思虽然一样,但父亲的心情会是一样的吗?(3)指导朗读。
(4)创设情景,练习说话: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他,而震情这样严重,你为什么不离开?如果你是阿曼达的父亲,你为什么不离开?(5)引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父亲对儿子有这样的承诺。
(6)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相机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指名读。齐读,思考:这句话中哪个词深深地打动了你。指导朗读,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你还有不同的体会吗?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都是“挖”这个动作吗?你认为还有什么动作?可是作者就写这一个“挖”字,你从这个“挖”字体会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是啊,一个简简单单的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让我们体会到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就是文字的匠心,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就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比较句子: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问:高老师在想父亲已经挖了36小时,可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而要罗列这些时间呢?同桌互相讨论。生交流。
指导朗读,那就把自己的体会送进句子,你会怎样读好这些时间?自由练练 指名读,边读边指导。
(7)创设情景,综合训练:那是怎样情境下的36小时?也许会……(生说),可是父亲依然坚持挖了,引读“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时间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其实父亲心里很明白坚持着可能会挖到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父亲依然挖了“再读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是什么支撑着父亲36小时的苦苦挖掘呢?(8)师小结后过渡:又一次通过“挖“我们读懂了如山的父爱,而此时此刻,这苦苦坚持的挖掘又让我们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36小时过去了,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位父亲的模样。
相机出示:“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齐读
指导朗读:让我们记住这位疲惫不堪,伤痕累累,却始终坚持着的父亲的形象,请女生读。
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一起读。
四、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1、此时此刻,让我想到了“汶川“的大地震,始终定格在我的脑海里这样的一幅幅画面,这样一个动作,这样一段回忆。(边出示图片,边讲解。)
2、小练笔。
此时此刻,让我们再次走进父亲的心,已经挖掘了36个小时,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一刻,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呢?请你写在书的空白处。
3、交流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动情的话语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位深情的父亲,这让我想起这样一首小诗,总有一个人把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将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就是坚守承诺,坚持挖掘的如山父爱,下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阿曼达,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怎样的儿子。下课!
反思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在教案设计上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生活实际着手,走进文本
学生的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浅出?我搜寻出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感人故事,作为突破口深入文章。使学生一开始就能很轻松地接受课文,同时感情上也受到了一定的熏陶。
二.简化教学环节
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教学结构要简化。所以教案设计时,我抓住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两个板块上,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而本节课主要先体会了不起的父亲。一条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贯穿全文。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主活动,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