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香菱学诗教学测案
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研究之——
教案·学案·测案 20 香菱学诗
设计:梁珺玲 批准使用:魏丰田创作时间:2015年6月26日 学校:新蔡县现代双语实验学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169—179页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1、揣摩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分析香菱的性格。
2、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神,精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香菱的笑 教学方法
启发、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红楼梦》是一部旷世奇书,代表了我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从清代留传下一句话:“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2009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台》栏目播出了当代作者刘心武的系列讲座《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再一次掀起“红学”研究的轩然大波,引起更多人对《红楼梦》的热切关注与极大兴趣。今天,借助文学的力量,我们与《红楼梦》中的一位女子不期而遇,让我们共同关注《香菱学诗》)(板书课题及作者)自主学习
1、资料连接:香菱身世背景:是《红楼梦》中一个美丽、善良但又受尽摧残的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原名甄英莲,出身乡宦家庭。其父甄士隐,是当地乡绅。但她三岁被人贩子拐走,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题目是编者加的。原回目题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学生读出(课件展示)。
2、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什么内容。示例:
生: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书体会及香菱苦志写诗的经过。师:用三个词概括就是(拜师)读诗、论诗、作诗(课件展示)
(2)香菱写的前两首诗都存在不足,黛玉是如何评价的?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结合课后习题三的分析,用简洁的语言说说香菱第三首诗的成功之处。
生:第一首:‚意思却有,措词不雅、、、、去作。‛第二首:‚这一首过于穿凿,还得另作。‛ 第三首:句句写月,句句写离别,把自己的沉痛遭遇融入了寒月之中。师:第三首诗在第49回被众姐妹赞为:‚新巧有意趣的咏月好诗。
师(过渡):香菱学诗成功了。那么香菱是怎样学诗的呢?(板书:香菱
学诗)作者在香菱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感情?让我们合作探究以下问题。(课件显示“合作探究”问题)合作探究
1、品一品——香菱性格
(1)课文在原小说中题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香菱学诗的“苦”,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香菱?
(方法链接:可从人物描写、词语、写作等角度来谈)
(2)香菱学诗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个表情“笑”,从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香菱?(结合含‚笑‛的句子和她的第三首诗分析)
2、思一思——香菱命运 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对香菱这一形象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结合下面的资料,加深对主题的理解。A、脂砚斋精辟的分析:‚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划再三,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B、《红楼梦》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师:读出并解释两个问题。(读问题1时,板书‚苦‛字。)
材料AA:大意是说香菱的出身、相貌、气质、才情、性格等都不逊色于大观园里的其他姐妹,只因命运多舛,致为人妾,并且读过书。这样的人一定要让她入大观园的海棠诗社,时机选薛蟠远行后。
材料B:是香菱的判词。《红楼梦》中的判词都是人物命运的暗示。第1句暗示香菱的出身和她的本名。第二句是说香菱一生命运悲惨,比如‚甄英连‛的谐音是‚真应怜‛。最后两句是写香菱的命运。‚自从两地生孤木‛,‚两地‛是两个‚土‛(板书:)‚生孤木‛是‚木‛,合起来是一个‚桂‛(板书:桂)字,是说后来薛潘的正妻夏金桂来了。‚致使香魂返故乡‛是说香菱后来被夏金桂害死了。高鄂的续说香菱后来扶了正,死于难产,这与曹雪芹的原意是相悖的。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学案‛,也许有的问题你已经明确,也许你对个别问题还有疑问,现在小组内合作探究一下吧。
学生合作探究中……
交流展示
师(过渡):同学们讨论的很积极,现在开始交流展示。
一、展示第1个问题的(1)同步课件问题:
1、品一品——香菱性格
(1)课文在原小说中题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结合‚苦‛在文中的体现分析。(可从人物描写、词语、写作等不同角度来谈)
师: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香菱学诗的苦,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香菱? 展示示例:
生1:我找到的是第一段‚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这里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出了香菱读诗非常刻苦和入迷,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师:你从写作手法上品出了一个刻苦勤奋的香菱。生2:我找的是第1段:‚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作为丫环,常读诗,这说明香菱志趣高雅,心性拔俗。
师:嗯,这也是香菱学习条件的艰苦。学生2:我找的是第8段的:‚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这里的‚苦志学诗,精血诚聚‛,说明香菱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著地追求,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师:你从词语的含义上品析的。你找的这句是全文的总结句。小说原回的题目是‚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苦吟‛正是全篇主旨,‚梦是成诗‛是‚苦吟‛的最鲜明的体现。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香菱学诗的‚苦‛? 生3:第6段:香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她将探春说的‚你闲闲吧‛说成‚十五删的‛的‚删‛字,反过来说探春错了韵了。这里的神态和语言描写把香菱构思第三稿时的专注描写到了极点,体现了香菱在又一次失败之后不气馁,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
师:你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味的很细致。生4:5段:‚默默的回来,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下下抠土‛,‚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出神‛说明香菱学诗已是神游其中,很是入迷,物我两忘了。‚抠土‛动作是使劲抠,其实是使劲想,呕心沥血,费尽心思。
师:嗯,你从关键词上品析的。刘勰说:‚神与物游‛,香菱此时就是神游于创作之中。这样的词语还有‚皱一回眉‛,说明用字不妥,对诗句不满意。‚含笑一回‛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和欣慰。这些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写出了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生5:我找到的是侧面描写。是宝钗的几句话:第4段的‚越发弄成个呆子了。‛,5段‚这个人定要疯了!‛6段‚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这些都说明了香菱学诗的痴迷。
师:你找的宝钗的话很全面。侧面描写还有宝玉的的称赞,探春的关爱等。侧面描写是香菱苦心学诗在周围人心中的折射。能使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满,也更真实感人。
……
(表现‚苦‛的句子,也可以是文中的其他段,据学生回答而定。如第4、6、8段等。)师:一个“苦”字,凝聚了香菱学诗的专注、痴迷、执着,真可谓“诗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板书:‚心‛形图)一个勤奋刻苦、执着追求、坚持不懈、废寝忘食的香菱形象站在了我们面前。(同步课件显示‚苦‛学中香菱的性格)
师(过渡):大家都觉得香菱学诗很苦,那么香菱自己觉得学诗苦吗? 生(众):不苦。
二、展示第1个问题中的(2)
同步课件问题:
1、品一品——香菱性格
(2)香菱学诗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个表情‚笑‛,如何理解(结合含笑的句子和她的第三首诗分析)。
师:为什么香菱不觉得苦? 生(众):因为学诗过程中她一直在笑。
师:这说明她把学诗当成了一种快乐。苦中有乐,乐此不疲。(板书:乐)作品中写她的‚笑‛就有15次。这里我们结合老师找出的三句,分析从笑中大家又可以看出一个怎样的香菱?
课件显示:香菱的笑
1、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
2、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3、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道还不好?‛ 师:先齐读一遍。
生1:第1句话里看出香菱特别好学,急切地想读诗。师:你从哪里看出的? 生1:从‚就‛‚夜里念几首‛可以看出。
师:那你把香菱急切的心情、央求的口吻读出来。生1:(读)
生2:第2句中,香菱才读了这么几天诗,就有这么高水平的的见解,说明香菱聪慧。师:嗯,天生悟性高。生3:第3句诗中,‚还不好‛的反问说明香菱十分自信,认为写得好。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写诗十分执着。
师:你能从句式上把握到人物性格,那你把香菱的自信读出来,反问句式音调要上扬。生3:(读)
师:一个‚笑‛字,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聪明、可爱、自信、执着的香菱。
师:其中香菱的‚聪明‛不是一般的聪明,香菱是一个精华灵秀的人物。集中体现在课文的第2段。比如:
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这说明香菱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了。一个‚尽‛字,说明香菱学诗十分认真。
还有她对王维诗的品味头头是道。能品出诗的味道,能结合自己那年上京来的经历品味诗的意境。这些都说明香菱还非常善于学习。(板书:善)
师(过渡):香菱学诗这么苦,为什么总是笑,我们怎样理解香菱的笑呢?
三、理解笑的含义 师:文中3段: 香菱笑道:‚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学着玩罢了‛。她真的是学着玩吗?所谓‚诗言志‛,请结合香菱的第三首诗,和你对《红楼梦》的理解简单分析。
师:齐读香菱的第三首诗。(同步课件显示)
香菱的第三首诗: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生1:诗的‚光华‛指香菱的外貌、才情、性格等。不管社会地位多低,还是难掩。‚心里羡慕‛,说明写诗是对艺术的崇拜,也是对大观园里其他女子幸福生活的向往。写诗是她的美丽的梦,所以她才笑。
师:写诗是她的追求。
生2:写诗是她精神的寄托,‚影自娟娟魄自寒‛‚魄自寒‛是自已非常寒冷。因为她在这里没有人格和尊严。‚博得……团圆‛她渴望与家人团圆,是用诗来排遣她的压抑与无奈,她是无奈的笑。
生3:这是苦笑。她无法改变,苦只能放在心里 生4:用笑来衬托她的悲。是一种凄美的笑。
生5:写笑比写她的悲更让读者难受。哭只说明她的柔弱。而她却微笑面对困苦,更让人怜惜。说明她的温婉、隐忍、无奈等。
师:这也是她的美丽之处。
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谈了对香菱笑的理解。在大观园学诗的这段时光,是香菱一生中难得的幸福时光,所以她感到由衷的幸福和快乐。这是一种苦笑,更是一种快乐的笑。这是一个诗性女儿对诗性理想的追求。原来笑里除了她的好学、聪明、自信、可爱,还有她的温婉、隐忍、无奈、追求与美丽。
(同步课件展示‚笑‛中香菱的性格。)
四、展示合作探究第2个问题。生1:材料A说明对香菱的赞美。(板书‚赞美‛)
师: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生2:材料B说明对香菱的同情与惋惜。(板书:同情)
师:联系香菱的这分苦心学诗、精血诚聚与她的悲惨身世,香菱的境遇又那么值得同情惋惜!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主的不公。鲁迅说‚悲剧是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封建社会对女子的扼杀,这正作者需要读者明白的,也正是作者美学观点之体现。
其实,作者同情与赞美的又岂是香菱? 生(众):举出几个《红楼梦》中的女子。如林黛玉、情雯等。
师:是的。并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红楼梦》中一个个女子的悲剧,不是因为一个个女子的死亡,而是因为他们生命里最自然最美好的东西,都被外界或者自己压抑着毁灭了。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甚至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不正当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板书:鞭挞封建社会)
师(过渡):香菱学诗的故事中,哪些内容对你的阅读或写作有启发? 同步‚拓展延伸‛问题。
拓展延伸
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联系自已,你觉得其中哪些内容对你的阅读或写作有启发? 示例:
生1:学一流的诗,读一流的作品。黛玉让香菱读李白、杜甫、王维这三位代表唐朝诗歌最高成就的诗人的诗,再学其他人的。学一流的诗,学不到一流可成二流。这启示我们,平时阅读也要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有益处的。师:正所谓‚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
生2: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读王维五律一百首、杜甫七律、李白七绝一二百首。由此可见诵读这种方法对我们学写诗文也是非常正确的而必要的。师: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生3:作文要多修改,不怕失败。香菱三易其稿,终成精品。我们平时写作也要多该精改,方可成就佳作。
师:自古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
生4:香菱乐于学习,如痴如醉。这启发我们做学习的有心人,提高学习兴趣,让自己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有收获。
师: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师(总结):《红楼梦》第一集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去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让我们深思。香菱只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次要人物,其形象就如此光彩照人,带给我们那么多的人生借鉴。那么《红楼梦》中还有更多美丽而富有才情的女子等待我们去结识呢?大家愿不愿意去结识他们呢?那么课余去读读吧。你会从不同侧面与角度对这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有更深和更广的体悟。
作业布置:将你感情最深的一两处写成文章,题目《香菱学诗的启示》不少于300字。
反馈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
颦儿(pín)穿凿(záo)画缯(zēnɡ)鳏鳏(ɡuān)腻烦(nì)怔怔(zhēnɡ)2、根据词语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⑴形容忧愁失眠的样子。(鳏鳏)⑵绘画用的绢。(画缯)⑶兴冲冲的样子。(兴兴头头)⑷意为山川灵秀,人物杰出。(地灵人杰)3、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A、聪敏伶俐诸事不顾有理有情 B、自嚗自弃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C、呆头呆脑嘟嘟哝哝目不憋视 D、忙忙碌碌挖心搜胆精血城聚
4、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这与一般人认为的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黛玉矛盾吗? 香菱与宝钗是姑嫂关系,怎么不向宝钗请教学诗?
热情大方,学识渊博。不矛盾。富有才情的林姑娘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就是读诗、写诗。文学的土地供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弱女子自由翱翔,她与香菱同病相怜,对香菱表现出极大的同情、热情是自然的。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这是她性格另一侧面反映。从某种角度看,黛玉比宝钗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
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
5、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①雨村听了也叹道:‚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不然这冯渊如何偏只看上了这英莲?这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路头,若果聚合了,倒是件美事;偏又生出这段事来!──且不要议论他人,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门子笑道:‚老爷当年何其明决,今日何反成个没主意的人了!小的听见老爷补升此任,系贾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做个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去见贾王二公。‛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自是正理,但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说的‘大丈夫相时而动’,又说‘趋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话,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②雨村低了头,半日说道:‚依你怎么着?‛门子道:‚小人已想了个很好的主意在此:老爷明日坐堂,只管虚张声势,动文书,发签拿人,──凶犯自然是拿不来的,原告固是不依,只用将薛家族人及奴仆人等拿几个来拷问,小的在暗中调停,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合族中及地方上共递一张保呈,老爷只说善能扶鸾请仙,堂上设了乩坛,令军民人等只管来看,老爷便说:‘乩仙批了,死者冯渊与薛蟠原系夙孽,今狭路相遇,原因了结。今薛蟠已得了无名之病,被冯渊的魂魄追索而死。其祸皆由拐子而起,除将拐子按法处治外,余不累及……’等语。小人暗中嘱咐拐子,令其实招;众人见乩仙批语与拐子相符,自然不疑了。薛家有的是钱,老爷断一千也可,五百也可,与冯家作烧埋之费;那冯家也无甚要紧的人,不过为的是钱,有了银子,也就无话了。──老爷细想,此计如何?‛雨村笑道:‚不妥,不妥。等我再斟酌斟酌,压服得口声才好。‛二人计议已定。
③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干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少,不过赖此欲得些烧埋之银;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之言寄去。此事皆由葫芦庙内沙弥新门子所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意;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1)、第①段中贾雨村说的第一段话主要包含哪两层意思?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为什么?
一层意思是说英莲的遭遇是‚孽障遭遇‛,不是‚偶然‛事件,是应得的报应;另一层意思是雨村问门子如何剖断‚目今这官司‛。表现人物忘恩负义的性格。英莲的父母是贾雨村的恩人,而面对英莲的不幸遭遇,贾雨村竟用封建迷信的鬼话,说英莲的遭遇是‚孽障遭遇‛,对遭遇悲惨、重入火坑的英莲,贾雨村全然不顾,由此可见贾雨村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2)、第①段中“门子听了冷笑道”,这里的“冷笑”表达了门子怎样的态度?从门子“冷笑”后的话中可见人物怎样的性格?
这里的‚冷笑‛是门子对贾雨村在自己面前‚卖关子‛表示不满,既是嘲笑,又含有警告的意味。表现门子精通吏道,诡计多端。(3)、根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贾雨村说这番话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门子的话正中下怀,但要故作姿态。(4)、概括第①段文字的段意。(不超过20个字)
贾雨村与门子就薛蟠人命案秘密谋划。(5)、第②段中写道:“雨村低了头,半日说道:‘依你怎么着?’”在这里雨村向门子讨主意,雨村果真没有主意吗?他为什么向门子讨主意?
贾雨村早有主意。他向门子讨主意是因为:他既想枉法,又要不露破绽,要诱导门子拿出主意。
(6)、第③段中,雨村为什么对“一干有名人犯”详加审问? 为了虚张声势,掩人耳目。(7)、各用不超过8个字分别概括出第③段中贾雨村办的三件事,并分别说出这三件事突出地表现了贾雨村什么性格特征?
枉法断案,修书表功,充发门子。老奸巨猾,善于谄媚奉迎,手辣心狠。(8)、第③段文字是整个故事情节的哪个部分?它是从哪个方面来表现人物的?
故事的结局。人物的行动和心理。
6、整理课上发言,以《由香菱学诗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第二篇: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分析把握主人公香菱的性格特点,复习、巩固人物的描写方法。;(3)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4)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5)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2.过程与方法:
(1)课前熟读,收集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采用小说五步阅读法:泛读,整体感知;精读,理解文章内容;赏读,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延读,拓展延伸,开阔视野,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寄予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
二、教学重点:
1.从香菱学诗的经历中,联系实际获得深切的启示。2.人物的描写方法,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三、教学难点:
1.分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并能自主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2.能运用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到写作实践中。
四、教学准备:阅读《红楼梦》中的相关内容。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
提问:耳边响起的曲子熟悉吗?(曹雪芹的《红楼梦》)。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呢?看屏幕(屏幕展示:《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曹雪芹完成前八十回,在穷困潦倒、唯一的爱子病死的那年除夕病逝,后四十回由高鹗完成。)至今为止,众人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名家对《红楼梦》的评价:
毛泽东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著名红学家吴世昌: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著名的作家王蒙:《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鲁迅认为它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提问:你知道书中哪些人物呢?(生回答)师:很好,《红楼梦》中很多人物栩栩如生,更妙的是,曹雪芹在书中第五回里对许多人物的命运给予了暗示。请看(屏幕显示:叹香菱诗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是《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写的内容。你知道这是写谁的吗?她是《红楼梦》中一个次要人物,又是《红楼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悲剧人物形象。她天资聪明,命运坎坷,却又出污泥而不染,真是一朵芳香四溢的荷花。她就是香菱(展示照片)。今天我们共同赏析《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的节选《香菱学诗》,感受一个平凡却又令人敬佩的女子形象。(出示课题)
(二)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1.课前咱们同学按习惯都进行了预习工作,我要检查一下。希望同学们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积极展示。香菱的身世你了解多少?(生回答,之后屏幕展示香菱身世。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凌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2.大家预习的不错,这篇小说是用明清时的白话文书写的,在阅读上可能还有些障碍,在字词方面已经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了吗?检查一下重点字词:
仄(zâ)声
应玚(yáng)
庾(yú)信
蘅(hãng)芜苑
暧暧(ài)
请柬(jiăn)
胡诌(zhōu)
颦(pín)
嘟哝(nong)
画缯(zēng)
鳏鳏(guān))
3.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今天我们暂且不论环境,先来看情节,课题《香菱学诗》,那香菱学诗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屏幕展示:请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学生思考回答后,屏幕总结出示: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经历两次失败最终成功)(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表达,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有三分法: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经历两次失败最终成功;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学生答对即可,不必局限于一个答案,多给予鼓励)
(三)探究赏析,品读交流
1.知道了小说的情节,我们看人物。人物是小说的重点,是作者传达心声的必需,关注人物,你就会与作者贴得更近。赶紧看书,你能在文章的结尾找出两个词,对香菱学诗行为给予评价吗?(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2.很好,那请你们细细看文章,文中哪些地方可以具体看出她的“苦志”“精血”呢?在文中画下来。(与学生一起品读对香菱学诗的刻画,也一同分析香菱的性格。)一路读来,现在你感受到香菱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
师:香菱聪明、悟性好,好学,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善良,可爱等等(此处把学生说的板书于黑板上,说得合理即鼓励)
3.师:同学们回答的真精彩,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香菱学诗的经历,她说的话、她的动作、她的神态,你看见一个勤奋、刻苦、废寝忘食地学诗的香菱了吗?历历在目,栩栩如生。睁开你们的眼睛,开启你们的大脑:如果删去文中诸多描写,只告诉你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你会感受到一个仿佛立于眼前的香菱吗?(做《评价手册》第5题)请你总结一下:这些正、侧面描写对人物刻画有何作用?(互相交流1分钟)
(生动、细致地刻画出香菱这一女子形象,表现出香菱学诗时的认真、刻苦、废寝忘食的精神,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具体可感、仿佛立于眼前。)
4.大家发挥一下合作精神吧:请小组讨论,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个人的刻苦,黛玉的教导,大观园的环境)
(四)积累迁移,拓展提升
1.同学们,今天表现真不错,可以和可敬的香菱相媲了。香菱真不错,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终于作出佳作。(屏幕出示香菱第三首诗。如有时间,可让学生赏析一下。精华所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该诗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知道下文吗?(屏幕出示: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天道酬勤!学到这,老师有一问了:从香菱的学诗经历中,你有何所获?你觉得该怎样对待语文学习呢?
(小组讨论,然后各抒己见,意对即可)第一,学语文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香菱虽不幸沦为下贱,但禀性高洁,向往吟咏诗歌这类雅事,时时留心,苦志研习,终有所获。第二,学语文要专注执着。香菱在不长的时间里有如许长进,与她学习时的痴迷忘我状态有关,宝钗称之为“疯子”“诗魔”。第三,要有尽可能质高量大的阅读。语言学习,继承借鉴多于创造,故应像黛玉要求香菱的那样,多读别人的作品“作底子”,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时,还要取法乎上,尽可能阅读高雅精美的阅读材料,而不能沉溺在浅近通俗的“文化快餐”之中,“一入了这个格局,是再学不出来的”,自然,更不能接触那些歌德称之为“马桶文学”的有害读物。第四,要读写结合。阅读为写作准备语言形式,写作反过来促进阅读的理解和深入。第五,写作上既要有格调规矩,又要不受格调规矩的拘束,而以立意为主,讲究意趣真实。第六,要老老实实向老师学习。黛玉那些高屋建瓴的诗论,是经过多少阅读和写作实践才总结出来的,初学者如香菱是无法获得的,因此,从师学习可以避免盲目实践,少走乃至不走弯路,甚至在前人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高度。
2.同学们说得很好,希望通过这节课,也通过香菱,让大家在学习中,特别是语文学习中获益匪浅。从现在起也能领悟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对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的概括:第一境——悬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苦索“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境——顿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五)课堂小结,设置作业
1.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说,林黛玉是羸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书中也说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可我们的课文中并没见到这样的黛玉,你觉得文中的黛玉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按照课堂上的分析方法,写一篇《香菱学诗中黛玉性格分析》于作文练习本上。2.《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各个栩栩如生。学习这篇课文后,希望大家有兴趣,也能钻进去,瞧瞧更精彩的内容。
第三篇: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语文建设》编辑部给我寄来一篇发表在2011年第12期《语文学习》上的文章:李强《让香菱走回“大观园”——兼谈长篇小说“节选”的教学》(以下简称“李文”),要我就《香菱学诗》的教学问题,也谈谈自己的看法。我没有中学语文教学经验,也没有留意过这方面的其他文章,只是从“李文”提出商榷的归纳中知道有多种教学设计。“李文”批评它们关注了枝节而忽略了整体,或成了写作学的知识教学,或以古为今用的理念,去硬套人物形象。我没有观摩过那些老师的课,不敢随便置评。但倘若真的只见枝节而忽略了整体,或只作某种知识传授,或以今天的理念去硬套古典小说中的人物,确实是应该纠正的。但光从那几种教学设计看,这些毛病也并非不可避免,恐怕也有确定重点是否合适和是否“单打一”而不及其余的问题。我想,既然是“节选”教材,自然要以课文本身为主,否则何必节选呢?就开《红楼梦》研究课好了。联系“整体”,当然应该,比如提一下香菱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被拐卖的不幸遭遇。因为这是理解她羡慕小姐们能吟咏诗词的精神文化生活所应该知道的。但要视有无必要而定,适可而止,不能反客为主,轻重倒置。让节选课教学过多地负担理解全书的任务,是不合理、不必要,也不可能的。
别的且不说,就说《红楼梦》主题吧,讨论多年,未有共识。按我简单的理解:“红楼梦”三字,就是主题,亦即大观园的风月繁华生活,到头来是一场梦。再作进一步解读,分歧马上出现:有人说,这就是佛学所说的“色即是空”观念;有人说,这就是表现封建制度走向崩溃的必然趋势。曹雪芹既不是以宣扬“色空”观念为职责的佛家信徒,虽则他有时也借用这些词或受到它的影响;也不可能知道封建制度是什么,更遑论发展趋势。再说,现存的《红楼梦》不是曹雪芹一人写到底的,前八十回是打算写“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却改换成写“良缘梦”了。大家庭的荣枯与恋爱婚姻是喜是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凡此种种,岂是短时间内能够取得共识的?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理念、政治观在长篇小说中究竟是否起着主导作用呢?这要看他以什么方式来进行创作。如果他把自己要写的小说,当做某种思想、理念或政治观点的演绎和图解,那么就只能写出蹩脚的宣传品来,谈不上有什么文学价值。那些将小说的文学特性把握、发挥得最好的文学巨匠,或坚持忠于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家,从来不主张把自己的某种观点强加在作品中,塞给读者。偶有说教,便成败笔。记不得在哪本书中读到过这样的事——有人问歌德:“你的《浮士德》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歌德十分惊讶地回答说:“你怎么问我呢?我怎么会知道呢!”意思或许是说,你该问文学评论家去。还有作家写着写着忽然告诉朋友说:“真想不到,塔姬亚娜居然出嫁了。”又有作家对人说:“某某夫人居然自杀了!”自己创作的人物,连出嫁或自杀,都要写到后来才知道。那么,他们那样写的依据是什么呢?是角色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人物性格合乎逻辑发展的自然结果。其实,曹雪芹也提出过类似的美学原则。他在小说的“楔子”中,固然声称此书是将“真事隐去”,是“满纸荒唐言”,即情节、人物、环境等等,整篇都是虚构的。但同时代写论文更强调其中的离合悲欢都是“按迹蹑踪,不敢稍加穿凿”,以免“失其真传者”。既然事非真事、人非真人,哪有“迹”“踪”可寻,怎么会发生“穿凿”问题呢?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切“合乎逻辑发展的自然结果”的意思,简言之,即“情理”二字。恩格斯有关“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的论述,充分阐明了这一点——作品的客观意义大于作者的主观思想。
我最无法接受的是这样的说法:“小说是小说家的政治宣言。《红楼梦》是曹雪芹的政治宣言„„名着之所以是名着,就是因为作者借它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我看来,这话不仅错误,简直有点可怕。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极“左”思潮泛滥时期,包括“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不顾客观事实,不讲科学态度,无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现象,至今记忆犹新。那时不但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类口号,甚至以为只要政治方向
对头、站在革命路线上,干任何事都无往而不胜。文学创作更被认为是如此。可这是事实吗?马克思、恩格斯非常推崇巴尔扎克,认为他创作的总名为《人间喜剧》的近百部长篇小说,比当时所有欧洲经济学家的着作加在一起都更有价值,但他们同时指出他在政治上是保皇党。我们能说巴尔扎克的小说是保皇党的政治宣言吗?列宁推崇托尔斯泰小说,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但不赞成他政治上宣扬“勿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成”的说教,嘲讽他为“一个傻头傻脑的地主”。我们能因此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愚蠢的地主阶级的政治宣言吗?曹雪芹的政治观,我们不得而知,凭什么说《红楼梦》是他的政治宣言呢?《红楼梦》中是有对封建大家庭现状的种种不满和揭露,但同样无可否认的是,他也有留恋、惋惜和为大家庭不可挽回的没落而洒下的“一把辛酸泪”。这种矛盾现象,又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课题。
从《红楼梦》中节选下来的文字,是与一篇主题明确的独立文章完全不同的。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或称主题。文章每一局部、段落,都围绕着主题展开,并为其服务。与主题无关的话多了,便成“枝蔓”,或叫“跑题”,是应尽量避免的。可长篇小说,特别是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就不一样。从小说的表述来看,作者是想把他家族的兴衰、前辈的经历和他自己知道和感受到的相似家族世代的荣枯变化,融合起来,写成一个“繁华梦”的故事,让读者也能与自己共鸣。至于这个故事是说明“色空”观念,还是封建制度的衰亡,他是不去想的。这也非小说家的职责,小说家不是为表达某种思想观念而去写小说的,他只求把想要再现的生活场景生动、逼真、合情合理地描绘出来。
所以,长篇小说的主题,往往就是它所选取的题材。前苏联作家康·西蒙诺夫创作的《生者与死者》三部曲长篇小说,畅销一时。作者自己说,小说的主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有人会觉得他说错了,把“题材”当成了“主题”,主题应该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我倒认为作者讲得很对。他一心想要重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场景,所以设计了一个美国校级飞行军官,飞来飞去,将德、英、美、苏的首脑活动都串联起来。至于同盟国最终战胜了轴心国,这是历史的定案,小说当然这样写,不必将它说成作者的思想。所以,有人为作者设想的主题,至多只能说是他自己的读后感,其他人的读后感则可能是另一种,比如说:“战争是多么的残酷!人类应避免再发生类似悲剧,必须坚决维护世界和平。”
“香菱学诗”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四十九回,那正是描写荣国府处在风月繁华之盛时段的章节。盛况不仅要表现在“三宣牙牌令”“两宴大观园”等物质生活的豪奢上,也得写人物的精神文化生活,于是就有结社吟咏和香菱学诗等情节。此外,黛玉早期怀疑宝钗是其“情敌”和内心“藏奸”的误会,经“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等情节描写后,已完全消释了,两人彼此以诚相待,不再有针锋相对的讥刺语,关系是相当融洽的。这一点也是我们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必须注意到的。只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作者所坚持的“按迹蹑踪,不敢稍加穿凿”的创作原则。一切都仍然是如此的真实可信、合情合理。
我想,我们今天读《红楼梦》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科学地总结和借鉴其成功的艺术经验,我以为也就是作者如何用合情理、不穿凿的创作原则,来描绘这一历史场景、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性格。既然如此,何不就以此为主线,将必须讲到的几方面内容串联和组合起来?“李文”提到的几种“教学内容的确定”,其实都有讲述的必要,只要位置摆得恰当,不以一概全就好了。比如“为什么一首比一首写得好,好在哪里”,就是非讲不可的,不讲,怎能理解课文?讲到第三首,最好不要说“它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诗”。因为这话概念不清楚:怎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好诗”呢?黛玉、宝钗写的诗算不算?是否要写成李白、杜甫那样才算?如果大观园女儿们的诗写成李白、杜甫那样,《红楼梦》就毁了。她们只能写些吟风弄月、伤春悲秋、相思别离的内容,这才真实、合情理、不穿凿。在我看来,香菱的第三首诗,一点也不比钗、黛、湘的诗逊色,众人称赞“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的话,也非言不由衷。再如黛玉对香菱的“诗教”,有些确是知识性的,给学生一些“诗学”知识,虽有益无害,却不宜讲
得太多太深。否则既无必要,也不是今天的中学生所能完全领会的。至于讲黛、菱是好老师、好学生,我看没有什么不对。我很赞同“李文”标题中所说的让她们“走回‘大观园’”的话,但大观园里也能有好老师、好学生啊,不能一提这话,必定是把她们当成今天的“模范教师”“三好学生”,这是在“硬套”。我很难设想,倘不讲教得好、学得好,又如何还能教好这篇课文。
分析黛、菱等人物形象,要将她们放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并结合她们的性格、经历、命运来考惑,这话是对的。但说说容易,要做到却很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观点可能不同,受评《红楼梦》文章的影响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容易有一种先入之见,以至对作品中某句话、某个词往往会抓住不放,将它夸大、引申而偏离了实际。有一段时期,庸俗社会学等“左”的思潮盛行,分析《红楼梦》人物,就以是“反封建”还是“维护封建”划界限,以确定此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以定褒贬。宝玉因为爱情而“扬黛抑钗”,便认为作者也一定是“扬黛抑钗”的,很自然地便觉得我们读者也该如此。黛玉因为不鼓励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不讲“混账话”(这样的人历史上从来就不少,古代的“洗耳翁”也许态度更激进),就被划入反封建“同盟军”之列(其实她维护封建秩序处多多),于是竭力夸大其孤立无援的“悲情”处境。落到“香菱学诗”情节中,比如以为她不能“公然”“公开”教人学诗,以为那是会遭众人“指责”的,所以要引孔子的话来“解脱”“推卸”责任,仿佛她是在从事违法的秘密活动。其实,除了没有开设“诗歌培训班”,她教香菱学诗,众姊妹中谁不知道?谁又曾表示过不应该或不服气了?所以,这就不是让她们走回到“大观园”里。
再如分析教的和学的,也不必扬此抑彼。说黛玉想作咏月诗而还未成,是“情”使之然;香菱请老师出个题目让自己试作,是“利”使之然,是想“装饰打扮”自己(这与她精神上的需求完全是两回事),所以断定她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这也太厚此薄彼了!哪一个初学者不经过老师出题目、自己写的阶段?古之科举、今之招生,不都是别人出题目的吗?翻翻古人诗集,据别人出的题目或设定的范围来写的作品还少吗?怎么就不能出于“情”呢?以这样苛刻的标准衡量,世上还有“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吗?
与黛玉说过“诗翁”的话不同,宝钗是说过“呆子”的话,那的确表现她的一贯的思想观点和个性,以为女子不应以读书、吟诗、做学问为要务,但也不完全反对适当地学一点、做一点,如众人所说的“玩”,否则她怎么会积极参加诗社活动,还能写出好诗来呢?更重要的是要看宝钗的“呆子”说,是在严肃认真地表示反对,还是带有打趣性质的话。她不但没有反对香菱学诗,还欣然地参与了“教学活动”。当香菱作成第二首,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时,宝钗就帮着说:“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是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她说出了律诗必须“切题”的要求,一“穿凿”就容易偏离。还有,为了鼓励香菱,说“原是诗从胡说来”。多大胆量写这句话!若非对学诗有极深切体验的人,谁敢这样说?可这又完全符合宝钗其人有深厚修养学识情况的。所以,可以说宝钗也是一位“好老师”。“诗翁”与“呆子”是完全矛盾的吗?人若没有点“呆子”精神,怕是也难成“诗翁”的。这不是“古为今用”,而是作者自己借众人之口说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我说这些,无非想表达,要实事求是、合情合理、掌握分寸地分析人物形象,并不容易。千万别为了分析出人物思想性格的不同,动辄将某句话、某个词“上纲”到对立面去任意发挥。至于我这个对中学语文教学外行的人,所想到的办法是否妥当,实不敢自信。如果不切实际,也行不通,看过作罢就是.
第四篇:香菱学诗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能力目标: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德育目标: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一、交流预习
1.温故知新
展示收集的资料:
①关于《红楼梦》
②关于曹雪芹
③关于香菱
2.探索新知
①字音
王摩诘应瑒颦儿诲人不倦
香榭鳏鳏沁芳亭怔怔
②释义
起承转合:
不以词害意:
地灵人杰:
穿凿:
诲人不倦:
③文学知识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名,字,号,代家。
二、互助探究
1.互助学习
① 大声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粗知文章大意。
(范读、领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
②疏通文意,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逐段疏通,学生提问不理解的词语义,小组内及小组间解答,师帮助,生在书上或讲
学稿上做好记录,以便积累。)
2.合作探究
学生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三、分层提高
1.分层练习
1、请拿出你的阅读笔记,说说你眼中的香菱。
2、在学生分析人物的同时,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明晰: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
2.交流提高
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从香菱的学诗经历中,你有何所获?你觉得该怎样对待语文学习呢?
四、总结归纳
1.梳理知识要点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2.出示知识体系
拜师——读诗——论诗——写诗
五、巩固反馈
1.当堂检测
①整理课上发言,写一篇题目为“香菱学诗的启示”的文章。
②填空。
⑴《_____》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⑵《_____》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深刻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塑造了起义英雄的形象。
⑶《_____》是我国杰出的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在它幻想的情节中,交织着深刻的现实内容。
⑷《_____》是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高峰的标志,它写出了四大家族的由盛而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2.互助过关
独立思考后课堂交流。
作业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说,林黛玉是羸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书中也说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可我们的课文中并没见到这样的黛玉,你觉得文中的黛玉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按照课堂上的分析方法,写一篇《香菱学诗中黛玉性格分析》于作文练习本上。
二、说一说:
1、黛玉给香菱讲了哪些诗词知识?
2、香菱原来懂得哪些诗词理论?香菱听了黛玉的讲解后,又悟得了哪一点?3、听了香菱的感悟后,黛玉又给她进一步讲解了哪些知识?
4、黛玉认为学诗应该从哪里做起?
三、品一品:“香、黛论诗”
1、黛玉认为读诗之人怎样做才能长进?
v “讲究讨论,方能长进。”(黛玉名言)
2、香菱认为好诗的好处在哪里?
v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名言)
3、香菱是怎样鉴赏品味这些诗句的?
v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v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v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四、议一议:
1、齐读香菱做的第一首诗。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2、女生齐读香菱做的第二首诗。大家认为怎么样,为什么?
3、在看看香菱做的第三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吟月》之三 阅读题
1、这首诗的真正作者应是曹雪芹,他名(),字(),号(),又号()、()。
2、据说《红楼梦》“批阅十载,_____”,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颔联用了什么手法?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4、《红楼梦》里当时在场看到这首诗的人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你认为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v 新巧: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有关。用词典雅含蓄。对仗工整。
v 有意趣:立意新颖别致,言浅意深,精妙。情景交融。诗意曲折,连绵深远,紧扣咏月诗题。
v 最大的特点:切合自己的身世,借月咏怀,流露了自己的真实感情(才华虽难埋没,但一生孤苦、幽怨、寂寞、可悲可叹!)。
五、思一思: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这个片段?
★引导:
1、回顾红楼里香菱的故事。
2、香菱判词:
根并荷花一径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3、脂砚斋精辟的分析: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划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明确:曹雪芹写香菱学诗的目的↓↓
v 在《红楼梦》所描绘的诸位女子当中,香菱位居《金陵十二钗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
v 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
v 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她的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红楼梦》的有关章节,浅析黛玉性格的复杂性。
2、香菱与宝钗是姑嫂关系,同住一室,香菱为什么不跟宝钗学诗?
3、写一篇读后感:香菱学诗的启示。
第五篇: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优秀教案2010年12月05日
星期日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帮助
| 留言交流
|
登录
首页
| 主题阅读
| tags | 精彩目录
| 精品文苑
| 会员浏览 我的图书馆 休闲·怡情
| 艺术
音画
美女
笑话
小游戏
壁纸
风景
健康·养生
| 健身
食疗
治病
中医
减肥
经穴
亚健康 生活·情感
| 哲理
情感
家居
母婴
美食
美容
百宝箱
文教·社会
| 读书
人文
历史
社会
教育
职场
电脑 《香菱学诗》优秀教案(转载)dachouchou
收录于2010-12-04 阅读数:查看
收藏数:34
公众公开 原文来源
欢迎浏览 dachouchou 个人图书馆中收藏的文章,想收藏这篇好文章吗,赶快吧,1分钟拥有自己的个人图书馆!我也要收藏
举报如果您在该网页中发现有色情、暴力、反动等不良内容,请填写以下表格联系我们:
以文找文
如何对文章标记,添加批注?
《香菱学诗》优秀教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会员辑录
点击数:411
更新时间:2008-6-13
点此查找香菱学诗精品资料
阅读消费:0点
280元包发国家级论文|QQ:26311727|点此查看
1元就可观看《优秀教师说课录像》点此进入
【教学目标】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体会作者对香菱等女性的感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3.品味作品高超的写作技巧与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析小说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尤其是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收集《红楼梦》涉及到香菱的主要内容。
2.课前利用阅读课的时间,放映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片断,要让学生对作品有所了解。
二<情境导入,整理信息
师:课前同学们观看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片断,也收集了与课文有关的情节,下面请同学们交流有关《红楼梦》的资料。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整合。
师(追问导入):《红楼梦》一书刻画了许多钟灵毓秀的奇女子,今天我们就学习节选于其中的一段文字——《香菱学诗》。
三<初读课文,感知情节
师:课文写香菱学诗,共写几件事?请大家速读课文,以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学生自读课文,概括明确:
1.黛玉指点学诗门径。
2.香菱谈论读诗体会。
3.香菱苦心学诗。
四<揣摩细节,感知形象
师:小说刻画了香菱这个形象,是怎样刻画的呢?香菱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要求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1.刻画人物的方法有。
(1)传神的语言描写。
如:香菱怔怔答道:“‘闲’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
(2)典型的细节描写。
如: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又如: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3)成功的侧面描写。
如宝钗说:“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这诚心都通仙了”等语,就是侧面的烘托的作用。
2.人物形象的把握。
(1)香菱。
①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宝钗见她这般苦心,只得随她去了”。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2)林黛玉。
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五<再读课文,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黛玉的教学有何特点?
组织再读课文,深入探究,充分讨论并明确: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有三:一是有良好资质,入园前虽然家务繁忙,但她总是忙里偷闲读几首诗,在与黛玉谈诗时,就充分体现了她的良好感悟能力。二是有良好的引路人,无论是黛玉,还是宝钗,都采用点拨式,而且两人都具有良好的诗歌素养,特别是黛玉,循循善诱。三是大观园中使她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大家处于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利于她的学习。
2.黛玉指导香菱学诗,其特点是:一针对性强,直接明确读诗的要领;二循序渐进地指导香菱读诗;三是通过讨论促使其素养提高;四是严格要求,指导训练。
六<联系生活,畅谈体会。
师:学习了本文,我们在为香菱的精诚所感动的同时,也获得了许多有益的人生启示,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提供的角度:
1.香菱的学习品质与精神。
2.香菱学诗<黛玉论诗与语文学习。七<板书设计
香菱学诗(曹雪芹)
诚拜黛玉为师,品味王维诗精华灵秀
边读杜甫诗歌,边尝试作诗性格悟性极强
经历两次失败,终于写成功刻苦用心
讴歌同情惋惜多读悟学高手敢创作善想象
本文来自:牧野语文网(www.xiexiebang.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条款 设360doc为首页 留言交流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客服QQ:524562434
Watsonxu Ut...有些人,有些事,有些话...一个老兵油子教你怎么在...写在脸上的健康密码
知识管理的八种实施方法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备案编号:11010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