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献综述1
华东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物越来越普遍.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相比较具有承载力大、结构自重轻、抗震性能好、建造的工业化程度高等优点;与钢结构相比又具有造价低、材料来源广泛、耐火性好、结构刚度大、使用维修费用低等优点。因此,在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多层框架最常用的结构型式。近年来,世界各地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的发展很快,应用很多。现代建筑趋向于多高层建筑,而砌体结构存在自重大、砌筑工作相当繁重、抗拉抗弯性能低、粘土砖用量很大,往往占用农田,影响农业生产等缺点,现代建筑多采用框架结构、框剪结构、框筒结构等结构体系。而框架结构是多高层建筑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框架结构有钢筋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而钢筋混凝土框架在教育建筑中较为常用。随着建筑行业迅速发展,我国混凝土行业已与世界混凝土技术进程同步。从干性混凝土到大流动性混凝土,再到混凝土建筑砌块。高强混凝土,混凝土外加剂发展,各种性能更优混凝土,绿色混凝土发展,混凝土行业前景一片光明。混凝土的各种优越性已充分体现。框架结构内部可用轻型材料分隔,许多轻型、隔热、隔音材料不断出现,绿色建材不断涌现。
框架结构由梁、柱构件通过节点连接构成。按施工方法的不同,框架结构可分为现浇式、装配式和装配整体式三种。在地震区,多采用梁、柱、板全现浇或梁柱现浇、板预制的方案;在非地震区,有时可采用梁、柱、板均预制的方案[3]。
在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各构件将产生内力和变形。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侧移限值通常控制梁、柱截面尺寸。框架结构的侧移一般由两部分组成:由水平力引起的楼层剪力,使梁、柱构件产生弯曲变形,形成框架结构的整体剪切变形[;由水平力引起的倾覆力矩,使框架柱产生轴向框架结构的变形,形成框架结构的整体弯曲变形。当框架结构房屋的层数不多时,其侧移主要表现为整体剪切变形,整体弯曲变形的影响很小。
一般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4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文献认为,在合理的高度和层数的情况下,框架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其平面布置比较的灵活,可适合多种工艺与使用功能的要求。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方案设计,二是结构分析,三是构件设计,四是绘施工图。结构分析和构件设计是结构设计中的计算阶段,在现代,已由电子计算机承担这一工作,常采用PKPM建模计算。但是,结构的计算并不能代替结构的设计,良好的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应该是合理组织与综合解决结构的传力系统、传力方式,良好的结构方案是良好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
我的毕业设计是做框架结构,需要对该结构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该教学楼的建筑要求设计6000m2左右,七层。建筑设计要求建筑物功能分区合理,房间 华东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布置适宜,满足各项使用功能要求;结构设计要求结构布置合理,构件设计安全经济合理。
一:框架结构体系的特点
1结构自重较轻; 2建筑立面容易处理; 3计算理论比较成熟; 4设计时要控制高宽比;
5建筑平面布置灵活,能获得较大空间空间,也可按需要做成小房间; 6整体侧向刚度较小,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较大,有时候影响正常使用。
二、框架结构体系选择的因素及适用范围
1考虑建筑功能的要求。例如多层建筑空间大、平面布置灵活时; 2考虑建筑高度和高宽比、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等因素; 3非抗震设计时用于多层及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一般情况下框架结构多用多层及小高层建筑;
4框架结构体系是介于砌体结构与框架-剪力墙结构之间的可选结构体系。框架结构设计应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施工的原则;
5框架结构由于其抗侧刚度较差,因此在地震区不宜设计较高的框架结构。在7度设防区,对于一般民用建筑,层数不宜超过7层,总高度不宜超过28米。在8度设防区,层数不宜超过5层,总高度不宜超过20米。超过以上数据时虽然计算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但是不经济。
三:框架结构结构布置原则
1结构平面形状和立面体型宜简单、规则,使各部分均匀对称,减少结构产生扭转的可能性;
2控制结构高宽比,以减少水平荷载下的侧移;
3尽量统一柱网及层高,以减少构件种类规格,简化设计及施工; 4厂房的总长度宜控制在最大温度伸缩缝间距内,当厂房长度超过规定值时,可设伸缩缝将厂房分成若干温度区段。
四:框架结构的承重方案
根据承重框架布置方向的不同,框架承重体系可分为: 1横向框架承重方案
在横向上布置主梁,在纵向上设置联系梁。楼板支撑在横向框架上,楼面竖向荷载传给横向框架主梁。由于横向框架跨数较少,主梁沿框架横向布置有利于增加房屋横向抗侧移刚度。由于竖向荷载主要通过横梁传递,所以纵向联系梁往 华东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往截面尺寸较大,对于给定的净空要求使结构层高增加。2纵向框架承重方案
在纵向上布置框架主梁,在横向上布置联系梁。楼面的竖向荷载主要沿纵向传递。由于联系梁截面尺寸较小,这样对于大空间房屋,净空较大,房屋布置灵活。不利的一面是进深尺寸受到板长度的限制,同时房屋的横向刚度较小。3纵横向框架混合承重方案
框架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均布置主梁。楼板的竖向荷载沿两个方向传递。柱网较小的现浇楼盖,楼板可以不设井字梁直接支撑在框架主梁上。由于这种方案沿两个方向传力,因此各杆件受力较均匀,整体性也较好,通常按空间框架体系来进行内力分析。
五:变形缝的设置
在框架结构总体布置中,考虑到沉降、温度变化和体型复杂对结构的不利影响,可用沉降缝、伸缩缝和防震缝将结构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框架结构设缝后,给建筑、结构和设备的设计和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基础防水也不容易处理.因此,目前的总趋势是避免设缝,并从整体布置或构造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小沉降、复杂温度变化或体型复杂造成的不利影响。当必须设缝时,应将框架结构划分为独立的结构单元。
六:构件设计及构造措施
1从抗震设计及抗震设计的内力组合设计值中,选取最不利的内力设计值进行截面配筋计算。
2构件的抗震承载力计算方法
2.1正截面承载力:实验研究表明,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与一次加载时的正截面承载力没有太多差别。因此,对框架梁、柱、剪力墙及连梁等构件,其正截面承载力仍可用非抗震设计的相应公式计算,但应考虑相应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2.2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实验研究表明,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构件上出现俩个不同方向的交叉斜裂缝,直接承受剪力的混凝土受压区因有斜裂缝通过时,其受剪承载力比一次加载时的受剪承载力要低,因此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柱、剪力墙及连梁等构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取比非抗震设计时低,且应考虑相应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华东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七:总结
由于框架结构具有空间大、平面布局灵活多样的特点,满足了人们不断追求使用个性化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框架结构(住宅、公共建筑)将会得到较大发展。设计多层框架结构,设计人应首先判断结构方案的可行性,对可能碰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并对所有计算结果认真分析、判断,准确无误后方可应用于实际工程。
综上所述,对于我来说,在做毕业设计(学校教学楼)时,要根据规范以及实际的环境,选取构件参数和设计参数.此外,还要多了解一些结构细部构造等设计.通过查看规范,杂志等文献资料,对建筑结构的设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争取将毕业设计作好。
华东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 《房屋建筑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 《结构抗震设计》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年 [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4]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年
[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7]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 99-86)
[8] 周果行 编著《房屋结构毕业设计指南》中国工业出版社 2004年 [9] 《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发行 2002年 [10] 《基础工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11] 黎志伟 编著《办公空间设计与实物》广东科技出版社
[12] 梁兴文 史庆轩 主编《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 科学出版社
第二篇: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及示例专著著录格式
〔序号〕著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 〔1〕孙家广,杨长青.计算机图形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6~28 Sun Jiaguang, Yang Changqing.Computer graphics〔M〕.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1995.26~28(in Chinese)例:
〔2〕Skolink M I.Radar handbook〔M〕.New York: McGraw-Hill, 1990 期刊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例:
〔3〕李旭东,宗光华,毕树生,等.生物工程微操作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28(3):249~252
Li Xudong, Zong Guanghua, Bi Shusheng, et al.Research on global vision system for bioengineering-oriented micromanipulation robot system〔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02,28(3):249~252(in Chinese)3论文集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A〕.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
〔4〕张佐光,张晓宏,仲伟虹,等.多相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拉伸行为分析〔A〕.见:张为民编.第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410~416 例:
〔5〕Odoni A R.The flow management problem in air traffic control〔A〕.In: Odoni A R, Szego G,eds.Flow Control of Congested Networks〔C〕.Berlin: Springer-Verlag,1987.269~298 4 学位论文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
例:
〔6〕金 宏.导航系统的精度及容错性能的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1998 5 科技报告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R〕.报告题名及编号,出版年
例:
〔7〕Kyungmoon Nho.Automatic landing system design using fuzzy logic[R].AIAA-98-4484,1998 6 国际或国家标准著录格式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例:
〔8〕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专利著录格式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例:
〔9〕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06 8 电子文献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例:
〔10〕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http://www.xiexiebang.com/pub/wm1.txt...8-16/1998-10-0说明:
① 参考文献应是公开出版物,按在论著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排序.② 参考文献中外国人名书写时一律姓前,名后,姓用全称,名可缩写为首字母(大写),不加缩写点(见例2).③ 参考文献中作者为3人或少于3人应全部列出,3人以上只列出前3人,后加“等”或“et al”(见例3).④ 在著录中文参考文献时应提供英文著录,见例1、例3.⑤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见表1,电子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见表2.⑥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为: 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表1 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标识
参考文献
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
表2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
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DB CP EB 科技期刊论文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功能与作用
(1)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为作者的论点提供有力的论据,而且可以精练文字节约篇幅,增加论文的信息量,具有很高的信息价值。
(2)论文作者在其课题的选题论证、实验研究、以及总结和书写论文的过程中,都要参阅和利用大量的科学文献,由于作者在撰写论文时,不可能将所有引用前人成果都详尽地复述,只能将其主要引用文献注明出处列于文后。
(3)参考文献注明了被引理论、观点、方法、数据的来源,反映了论文的真实科学依据,没有参考文献的科学论文,应视为作者忽略了科学工作的继承性,也反映了作者科学学风和 态度的欠缺。
(4)引用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既表明学科的继承性和作者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也 为编辑部、审稿专家和读者提供了鉴别论文价值水平的重要信息。
(5)参考文献为读者和审阅专家提供了与论文有关的文献题录,便于检索,以达到共享信息资源和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
(6)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信息人员进行信息研究和文献计量学研究。参考文献著录的一般原则
2.1 只著录最必要、最新的参考文献
著录的文献要精选,仅限于著录作者在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
2.2 只著录公开发表的文献
公开发表是指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报刊或正式出版的图书上发表。在供内部交流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和内部使用的资料,尤其是不宜公开的资料,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著录。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一般也不宜作为参考文献著录。
2.3 采用规范化的著录格式
论文作者应熟练掌握、严格执行国标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顺序编码制
国标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引用文献的标准方法可以采用'顺序编码制',也可采用'著者一出版年制'。”《中国公路学报》与全国大多数科技期刊一样,采用顺序编码制。
顺序编码制是按文章正文部分(包括图、表及其说明)引用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在文中参考文献的序号均置于方括号内,并视具体情况把序号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应注意:凡不是句子组成部分的文献序号及其方括号,须作为右上角标处理。引用多篇 文献时,只须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如遇连续序号,可在起止序号中间加“~”。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各条文献按序号排列,序号编码不再加方括号。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
4.1 连续出版物
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引文所在的起始或起止页码
4.2 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所在的起始或起止页码
4.3 论文集
序号作者.题名.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所在起始或起止页码
4.4 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题名:〔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4.5 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题名.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4.6 技术标准
序号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一发布年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4.7
会议文献、科技报告的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均可按专著著录参考文献著录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个人作者(包括译者、编者)著录时一律姓在前,名在后,由于各国(或民族)的姓名写法不同,著录时应特别注意。名可缩写为首字母(大写),但不加编写点(·)。
缅甸、印度尼西亚人名多为一个字,如 Sukarno(印尼)文献著录为(以下用“→”表示)Sukarno。缅甸人名前的“吴”、“德钦”为尊称,书写时为“吴努”,西文为U Nu,U Thant→Nu U和 Thant U。
姓前名后:见于中国人(汉族等),日本人(但用拉丁字符转写时常用名前姓后的写法)、朝鲜人、越南人、匈牙利人。名前姓后:见于原苏联人、英国人、捷克人、丹麦人、芬兰人、意大利人、挪威人、波兰人、瑞典人、法国人、荷兰人、德国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埃及人、阿拉伯人、美国人、加拿大人、巴西人等。
英国、美国、加拿大人。如J C Smith→Smith J C;连姓如 E. C. Bate-Smith→Bate-smith E C;父子、几世如 F. W. Day,Jr(小)→Day F W Jr,A.B. TollⅢ→Toll A B Ⅲ。
法国人姓前有冠词ie,la,les或前置词de,du,de la,des,文献著录时放在姓前。如 Jules LeGoff→LeGoff J ; Guy de Maupas-sant→de Maupassant G。
德国人和荷兰人姓前有词头、词组或其缩写词,应写在姓前。如 Paul von Hindenburg→von Hindenburg P; Hans zurHorst-Meyer→zur Horst-Meyer H。
葡萄牙人和巴西人姓前有词头 do,da,dos,das,应写在姓前。如 Silvio do Amaral→do Amaral S.西班牙人名常包括其父母姓,书写时父姓在母姓之前。如 Casimir Gomez Ortega→ Gomez-Ortega C; Juan Perez y Fernan-dez→Perez y Fernandez j;Gonzalo Ley h(higo,“其子”之意)→Ley G h。
埃及人和阿拉伯人,姓前有前缀或其变体,如 ed,ibn,ahedl,abdoul,abu,abou,aboul或el,文献著录时用连接号与姓相连。如 Aly Abdel Aziz→Abdel-Aziz A; Kamel el Metwali→el-Metwali K。无前缀或其变体者,如 Hassan Fahmy Kahlil KhalilH F。
泰国人,如 Somsokdi Duangjai→Duangjai S。(2)作者(主要责任者)为3人或不多于3人应全部写出,之间几“,”号相隔;3人以上只 列出前3人,后加“等”或相应的文字如“et al”,“等”或“et al”前加 “,”号。(3)每篇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一般不宜超过8条。
(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时刊名不用书名号(《》)。参考文献的核对
为了使文内引文标注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标准化和规范化,可按下列项目检查核对,以免发生遗漏或差错;
(1)参考文献格式是否合乎要求?
(2)正文引文的标注方法是否正确?
(3)是否采用连续编码制,其编码是否按顺序出现,有无缺漏?
(4)正文引文与参考文献表是否对应?
(5)参考文献表中各条参考文献著录项目是否齐全?有无缺项,排列是否符合规定?
(6)作者姓名是否姓在前,名在后?
(7)题名、刊名(或书名)有无遗漏或书写错误?外文应大写的字母是否按规定书写?
(8)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是否齐全准确?
(9)标点符号是否合乎标准规定?
第三篇:文献综述(模版)
浙江林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关于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利弊分析的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0年中,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经历了一个从数量小、范围窄、限制多的试点阶段逐渐发展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的格局。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 以来出现的改革步伐的加大,中华民族企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将进一步增大,外资对中华民族经济的影响也将进一步深入。
关键字: FDI 民族企业 利弊分析
1.前言
2007 年“两会”期间,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人大代表宗庆后上交了一份提案, 名为《关于立法限制外资通过并购垄断我国各个行业维护经济安全的提案》。这个提案来源于达能欲强行以40 亿元人民币的低价, 并购娃哈哈总资产达56 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事件。这使得娃哈哈集团在引进法国达能集团直接投资后的恩怨浮出水面。
作为80后的一代,我们见证了娃哈哈的成长,也是娃哈哈产品的最大消费群体。因此,笔者运用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对“达.哈”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在肯定FDI对我国民族企业的积极影响的基础上,侧重于分析关于FDI的消极影响。
1.1 主题思想
外商直接投资(FDI)是我国引进外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关于引进FDI 对我国民族企业的效应问题,许多国内外文献已经作了相当充分的探讨,如Pearson(1991),研究的主流侧重于FDI 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相当多的文献认为,FDI 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出口贸易和劳动就业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笔者不赞成一些对FDI 持完全否定态度的经济学家如阿瑟·刘易斯(Lewis)和佩必斯(Prebisch)的观点,但是, 胡宏兵(2004)认为由于国际资本的逐利动机和外国投资者所追求的目标与中国利用外资的目标之间的不一致性, FDI对我国民族企业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消极影响。而对这些利弊的研究正是本论文写作的主题思想[8]。
1.2 相关概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把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定义为:“在投资人以外的国家(经济区域)所经营的企业中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而发布投资报告的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则在此基础上,定义外商直接投资为:反映一经济体的居民(直接对外投资者或母公司)在其他经济体的企业居民中的持续利益和控制力的一种包含长期关系的投资。其中暗指投资者对其他经济体企业的经营有很大影响力。由此,沈伯明(2004)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其核心是对本经济体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一定的控制力。
[5]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利弊分析——以娃哈哈为例
1.3 综述范围
在论文的设计的过程中,笔者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如:《中国的外资经济》、《中国利用外资规模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外资进入行为研究》、《“入世”与中国国际直接投资战略》、《利用外资与金融风险防范》、《当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与我国的对策》、《中国引进FDI 所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关于我国引进外资的利弊分析》、《“娃哈哈”纷争迷局》、《中外合资企业公司治理问题与发展方向探析——“娃哈哈·达能之争”的案例研究》、《反思达能强行并购娃哈哈案例》、《“达娃之争”给拥有民族品牌的本土企业的启示》等。
本文针对笔者对这些文献资料的前期阅读和思考,结合论文的主题思想,以及“达.哈”事件这一经典案例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提出我国民族企业在引进FDI时的新对策。
1.4 争论焦点
有关于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利弊的争论,国内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争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加强的趋势,江小涓(2002)认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垄断市场。⑵ 导致失业。⑶ 外部冲击。⑷ 技术依赖性。⑸ 利益外流。⑹ 影响政府控制力。⑺ 国家安全。⑻ 必要性减弱
。[1]2. 达能V娃哈哈之恩怨
2.1 纠纷缘起
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5家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其中娃哈哈持股49%。
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百富勤将股权卖给达能,达能跃升到51% 的控股地位。
傅钢(2007)认为当时,达能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其合资公司未果后,双方改签一份商标使用合同。正是这一条款,引发了强行收购**
[17]。
2007 年4 月3 日,达能欲以40亿元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
浙江林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2.2 案例分析
⑴ “达.哈”事件是一场股权争夺战。⑵ “达.哈”事件是一场商标使用权的争夺战。⑶ “达.哈”事件是一场合同风险的典型事例。⑷ 达能在我国实施的并购类似恶意并购。
此外, 余四林(2007)此事件从另一方面折射出我国在经济安全立法上的巨大空白。如果我们仅止于从“自由主义”式的交易司法角度进行审视, 恐怕会忽略其中更该令人警醒的典型意义, 因为它暴露出的是我国在经济安全立法上的巨大空白
[19]。
2.3 启示
这场相互揭短的“达.哈”事件会给达能与娃哈哈双方都带来不利影响。从纷争骤起到现在,达能的股市价值大跌,这表示欧洲投资者已经开始对达能投反对票了。而长此以往,娃哈哈在消费者心目中几百亿的品牌价值也难免会“身价大跌”。不论这场纷争最后的结果如何,达能与娃哈哈都不是赢家。
那么,我国民族企业在与外资合作时,应该从这次事件中得出一些启示,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争取中外合作愉快的双赢结果。蓝晓芳(2007)认为,(1)我国民族企业与外资的合作应以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优势互补为原则。(2)签订合同前应三思而为,一旦双方订立合同就应遵守游戏规则,秉持“合约精神”(3)对并购风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4)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机制。
(5)民族品牌的保护不应过于依靠本土企业的呐喊或政府的行政干预,而应仰仗法律的立法完善与有力执行[20]。
3.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概况
3.1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之历程
张建刚(2007)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0年中,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⑴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起步阶段(1979-1986)⑵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持续发展阶段(1987-1991)⑶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快速发展阶段(1992-1996)⑷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结构调整阶段(1997- 2 0 0 0)⑸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质量升级阶段(2 0 0 1 - 今)
[6]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利弊分析——以娃哈哈为例
3.2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之利弊
我国实行开放政策, 利用外资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引进国外资金来弥补国内资金缺口, 促进技术、管理等方面进步, 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拓展国际市场, 发展我国民族经济。从我国近20 年来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实践来看, 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陈业宏(2004)认为主要表现在:
(1)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2)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民族经济的增长。
(3)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市场化进程。(4)促进了我国经济运行的国际化进程。
(5)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带来了部分先进企业文化,培养了现代企业管理人才。(6)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法制的不断建设和完善
[14]。
但高新雅(2007)认为,任何经济活动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发达国家在向我国民族企业输出资本的同时,从来都没有忘记和放弃对我国民族企业实施“西化”的政治战略。它们以其雄厚的资本挤压、削弱我国民族经济,特别是金融、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他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13]。具体说来, 秦伟(2000)认为外商投资对我国民族企业造成了如下负面影响:
(1)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合理。(2)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
(3)有些外商投资对中国环境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4)某些外商采取不公平竞争行为。(5)中方一些合法权益受到损害。(6)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侵害劳动者的权益。(7)外商投资对国内企业民牌的侵蚀。(8)外商对国内企业市场的挤占
[15]。
3.3 我国民族企业受FDI冲击之原因
由于我国民族企业自身的一些原因以及政府对外资管理上的一些局限,在相当程度上强化了外资对民族企业的冲击。杜惟毅(2001)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民族企业在经营管理和营销策略上与外资存在差距。(2)民族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投入比例偏低。
(3)民族企业缺乏规模效应。
(4)民族企业和外资竞争环境不平等。
(5)对引进利用外资的规划和管理不完善。
(6)有关吸收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10]。
浙江林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3.4 我国民族企业与跨国公司之不对称竞争
我国民族企业在本土面临着与世界级企业的竞争,我国民族企业也采取种种措施提升竞争能力,求得生存与发展,展开与外商的竞争。这一过程自然离不开中国这一大的背景,民族企业在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时所面对的内外部条件是不一致的,也就引出了不对称竞争的概念。孟宪伟(2006)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产成本的不对称。(2)技术水平的不对称。(3)市场结构的不对称。(4)品牌优势的不对称。(5)地缘优势的不对称。(6)政府作用的不对称
[16]。
3.5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之趋势
中国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意味着开放的中国将加速纳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面对更加开放的中国市场,外商对华投资战略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多方面变化,这些变化与外商全球战略调整是同步的。邹昭晞(2006)把该趋势归纳为:
(1)从“浅层一体化分工”转向“深层一体化分工”。(2)制造业公司服务化。
(3)独资经营取代合资经营或在合资企业中力争控股权。(4)本土化。[2]3.6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之对策
不可否认, 从国家宏观经济角度考虑, 利用外资对于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外资企业对我国民族企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我们应该敢于正视并积极寻求消除不利影响的方法和对策。影响一国经济的不是直接投资本身, 也不是直接投资引进程度的高低, 而是东道国利用直接投资为本国经济发展道路服务的能力和东道国吸收、利用直接投资提供资源的能力。为了实现在利用外资的同时发展我国的民族企业,林竹(1999)建议如下:(1)调整我国利用外资的模式。
(2)防范跨国公司对我国市场的垄断, 引进多家跨国公司的投资。(3)掌握合资企业的控制权。
(4)加强对我国民族企业的保护与扶持。
(5)聚集和增强企业实力, 培养有效竞争主体[12]。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利弊分析——以娃哈哈为例
4. 总结
本文参考了大量关于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文献资料,并引用外商直接在华投资的经典案例——“达.哈”事件作为例证,在体现FDI对我国民族企业发展的诸多好处的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揭露了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风险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的不健全。而我国近3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只有在开放的大环境中,我国的民族经济才能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展望外商直接投资的前景,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国际经济趋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是加快民族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不仅不能限制外资进入,相反要积极引进外资。只要我国在引进FDI的过程中寻找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放大利益,避免弊端,从而确保我国民族企业的安全,促进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浙江林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4 [2] 邹昭晞.中国利用外资规模研究(1)[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61-272 [3] 陈继勇.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唐宜红.外资进入行为研究(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93-228
[5] 沈伯明,何元贵,聂聆,郜晓惠.“入世”与中国国际直接投资战略(1)[M].广州:中山大
学出版社,2004 [6] 张建刚.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1)[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11-15 [7] 张建勤.当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与我国的对策 [J].湖北大学学报,1999,26(2): 33-35 [8] 胡宏兵.中国引进FDI 所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J].东岳论丛,2004,25(6): 47-51 [9] 刘新萍.利用外资与发展民族经济 [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0,13(2): 1-4 [10] 杜惟毅.利用外资与民族产业的发展 [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2): 75-83 [11] 郭永芳.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J].商业研究,2002,(220): 48-50 [12] 林竹.转型时期利用外资与民族企业发展问题的探讨 [J].天津社会科学,1999,(2): 36-40 [13] 高新雅.浅析外资引进与民族经济的发展 [J].集团经济研究,2007,9 月上旬刊(241): 93-94 [14] 陈业宏.外商投资与民族经济发展问题 [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4,(1): 74-78 [15] 秦伟.关于我国引进外资的利弊分析 [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4(4): 101-103 [16] 孟宪伟.民族企业与跨国公司不对称竞争状况的分析 [J].现代管理科学,2006,(2):31-32 [17] 傅钢.“娃哈哈”纷争迷局 [J].中华商标,2007,7: 26-30 [18] 梁昊.中外合资企业公司治理问题与发展方向探析——“娃哈哈·达能之争”的案例研究 [J].理论界,2007,12: 86-89 [19] 余四林.反思达能强行并购娃哈哈案例 [J].财会月刊(综合),2007,11: 83-84 [20] 蓝晓芳,孟庆君.“达娃之争”给拥有民族品牌的本土企业的启示 [J].现代商贸工业,2007,19(7): 61-62 [21] 乔新生.娃哈哈事件凸显中国的后发劣势 [J].西部论丛,2007,6: 42-43
[22]Stephane Dee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Determinants and Effects [J].Economics of Planning, 1998, 31: 175–194
[23] Pierre-Xavier Meschi, Jerome Hubler.Franco-Chinese Joint-Venture Formation and Shareholder Wealth [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 20: 91–111 [24] Georgios Fotopoulos, Helen Louri.Firm Growth and FDI: Are Multinationals Stimulating Lo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Industry, Competition and Trade 2004:163-189 [25] Tony W.Tong.•Jing Li.Real Options and MNE Strategies in Asia Pacific [J].Asia Pacific J Manage, 2008, 25: 153–169
第四篇:如何写文献综述
如何写文献综述
分享给要写毕业论文的同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
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医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
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
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
理、分析)和成文。
一、文献综述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文献综述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
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
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三、文献综述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
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下面是一篇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 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
摘要: 关键词:(略)
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创新、国家制度供给一起被称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制度的起源、变迁与创新、供给与需求都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相关。从结论上说,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
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回瞻 1.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制度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离开制度(马克思的提法是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制度)的生产力及其发展。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组织和运行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持续一定时间跨度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制度框架)为生产力提供了一个相应发展的制度“空间”,这对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
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流派的论述
(1)模型派
他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他们将各种增长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解释经济现象。最著名的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帕西内蒂等人倡导的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这些经济增长模型实质上只是说明了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中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力求使得产出决定的总需求的增长要与生产产品的总生产能力匹配,逐渐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忽视了制度因素的作
用。(2)结构派
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既是一国经济量(总量与均量)和能力的增长与扩张过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主要有刘易斯等的“二元结构论”;纳克斯的 “贫困循环论”;由“投资不可分性”而产生的罗丹的“大推进论”;钱纳里等人主张的“发展型式”理论;以及“两缺口理论”,以及“平衡与不平衡增长”的理论等等。在这一流派中,已经隐含着制度这一因素和背景。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尤为明显。因此,有人甚至将刘易斯划为新制。
(3)阶段派
代表人物是罗斯托,他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准备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不难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
越来越明显。(4)因素派或起源派
这一流派中,丹尼森将经济增长的因素划分成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细分为八个方面,(有人归纳为7个)即:使用的劳动者的数量及结构;工作小时;使用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资本存量的规模;知识的状态;分配到无效使用中的劳动的比重;市场规
模;短期需求压力的格局和强度。
丹尼森在1967年出版的《为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几个西方的经验》中利用了因素分析方法。习惯称为丹尼森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引发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各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通过模型进行计算,但是,是什么原因(因素)将这些因素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二个问题:将应该计算的因素计算之后,仍然存在“剩余”或“余值”,即所谓“剩余溢出”,那么,这些“余值”应该归入到哪个因素?
而库兹涅茨强调需求结构的高改变率对现代经济增长中生产结构的高转换率影响巨大。它会引起创造新产品的技术高新与发明,促进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最终促进现代经济增长和发
展的速度。(5)新增长理论派
主要有罗默的“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式”;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鲍依德的“动态联合体资本增长模式”;阿温杨的“创新与有限度的边干边学模式”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式,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增长理论确认了制度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并总结出了一套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例如,支持教育;刺激物质资本的投资;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实行有利于新思想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的国际贸易政策;避免政府在市场上的大的扭曲等。
(6)劳动分工演进派
杨小凯为代表的这一学派首先指出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先天不足,即,将社会的产业结构或分工状态当作固定不变的因素,然后研究资源在其中的最优配置,然后构建了分工演进模式解释经济增长。他们认为,当人们经验不多时,生产率低下,因此付不起交易费用,人们只有选择自给自足。通过实践学习,生产率提高,能够付得起交易费用,因而,人们开始选择高一级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而这种通过专业化学习会加速学习速度,从而可以支付更高的交易费用。这个正反馈(良性循环)将使劳动分工自发地演进。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力正是因为专业化造成了某种信息不对称,卖者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知之甚多,而作为买者却
知之甚少。
杨小凯等人的分工演进理论模式给我们有两点启示:
启示一:促进分工与交易以及知识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极为重要。
启示二:一国的制度创新,应当朝促进分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方向发展。
(7)“反增长”或“零增长”派
以米多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经济增长和发展付出的代价太大,因此主张反增长或增长价值怀疑论;米多斯将人口增长、粮食供给、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5大因素连接成为一个“反馈回路”,建立了“世界末日模型”。为了避免世界末日来临,就必须使主要的经济增长因素实现“零增长”,因此,该理论被称为“增长极限论”或“零增长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论点
1.诺斯的观点
(1)制度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与经济发展有创造性贡献的是诺斯。他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核心论点简明扼要,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重要。其依据是,在传统经济学中,市场的运作被假定为完备的信息、明确界定的产权条件和零成本的运行过程。人们在市场交易的过程被过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的操作,就连为达成交易而搜寻信息的费用也不存在了。在这一模式分析逻辑下,其它一些协调组织与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和“组织”被看成无足轻重。如果用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无法解释1600年到1850年海洋运输业在技术上并无多大进步的情况下,生产率却有较大幅度提高的现象。因此,制度因素不可忽视。制度的功效在于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界定交易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减少环境中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使交易活动中的潜在收益成为现实。诺斯指出: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会、法律规则,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规则,而制度本身是 “一整套规则,它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制度不同于体制,它是一系列被制订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框架约束着人们的选择集。既然这些规则不仅造就了引导和确定经济活动的激励系统,而且决定了社会福利与收入分配的基础,那么,制度结构在静态上就决定了一个经济实体及其知识技术出路的增长率。诺斯认为:许多经济学家将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和知识进展等等归入经济增长的原因,其实就是经济增长本身。而引起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是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是从均衡到不均衡又回到均衡的过程。在各种因素使潜在的外部利润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无法实现时,新的制度就有可能建立以降低成本。他认为,除非现行的经济组织或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发生。进而,诺斯对制度的供给与需求进行了分析,当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相一致时,达到制度均衡。这种制度均衡的实现条件是制度供给者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据此,诺斯提出了构建有效率的新制度的基本(理想)标准或原则是使得新机制(制度)下
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相等或接近。
(2)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国家并非“中立”的,国家决定产权结构,而经济增长有赖于明确的产权,但在技术和现有的组织制约下,产权的创新、裁定和行使代价都极为昂贵,因此国家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提供产权保护与强制力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以维护经济增长和发展,并最终对造成经济的增长、发展、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3)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的特征有三个:
第一,意识形态是节约机制,通过它,人们认识了他们所处环境,减少了“试错”成本。第二,意识形态会通常与个人观察世界时对公平、公正所持的道德、伦理评价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有时会在相互对立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中作出选择。例如,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评价
等。
第三,当人们原有的观念或经验与意识形态不符时,他们就会改变试图其意识形态,来发展一套更加适合其观念或经验的新的理性选择。
因此,意识形态是影响制度安排和经济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国际经济增长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
(1)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维持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率两大难题,而问题的根源在于基
本制度框架,例如,寻租。
(2)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首先,制度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塑造力以及建立社会交易的基本规划而扩展了人类的选择,即经济发展的目标。其次,制度“矫正价格”的努力成效,即对经济发展的基本的和长期贡献。再次,尽管技术创新会推动经济发展,但在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依赖于促进创新、界定产权和契约关系或分担外在风险的各
种制度安排。
(3)从制度的供给与需求方面研究,制度创新需求产生于经济中无效率的增多、技术变化、市场特征以及确立个人与集团维护自身利益方式的立法秩序;而制度供给依赖于立法秩序、制度设计成本及寻找可选择目标的知识基础。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确立以立法秩序为核心的制度环境,塑造市场力量以驱动创新。
(4)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根本问题是缺乏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背景。如法律和秩序、稳定的道德、产权的界定、人力资本的供给、公共品的提供、支配交易和分担风险的法规等。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如何使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制订一套公开、透明的规则体系,防止寻租、以权谋私和欺诈行为,为市场经济运作制造出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才是实现市场经济顺利转型并高效运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简单的评述及问题
1.诺斯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把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应用现代产权理论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使制度研究和分析更加成熟,对经济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2.新制度经济学派方法的应用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许多原来对制度不以为然的经济学家广泛地吸收和利用了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的分析方法,普遍认为,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不仅只关注资本积累、技术引进、资金筹集、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的改善等等纯经济方面的因素,而更加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制度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上。
3.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研究的范围内,大大扩大了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视野,而研究对象也由以前的以资本主义发展中小国家或地区为主转向发展中的大国。
4.几个应当深入研讨的问题
(1)在许多人看来,制度仍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将制度因素进一步量化。(2)既然制度变迁在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怎样才能加快制度变迁的步伐,促进经济的发
展。(3)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获取已经非常容易,那么,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基石之一的交易费用的地位是否会动摇。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许多观点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上述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着新制度经济学派及其追随者,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C诺斯,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
店,1991 [2][美]科斯、诺斯等:《财产、产权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3]国际经济增长中心V奥斯特罗姆和D菲尼,H皮希特编,王诚等译:《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选择》,商务印书馆,1992 [4]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林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7]李悦:《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9]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1985
第五篇:文献综述样本
小车倒立摆系统文献综述
(该文的设计题目是“小车倒立摆的控制器设计”)1 前言
倒立摆是处于倒置不稳定的状态,人为控制使其处于动态平衡的一种摆。一般是由一个可以在水平轨道上自由移动的小车和倒置摆铰链而成。倒立摆的种类很多,目前研究的多为平面内摆动的摆,可粗略分单级、二级至多级倒立摆;按摆放位置分为水平轨道式和倾斜轨道式倒立摆;按控制电机可分为单电机和多电机倒立摆;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不同,又有悬挂式倒立摆、球平衡系统和平行式倒立摆。
倒立摆系统在控制系统研究中受到普遍重视。“倒立摆系统”已经被公认为自动控制理论中的典型试验设备,也是控制理论在教学和科研中不可多得的典型物理模型。倒立摆本身是一个自然不稳定体,在控制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反映控制中许多关键问题,如稳定问题、非线性问题、鲁棒性问题、随动问题以及跟踪问题等都可以用倒立摆为例加以研究,通过对倒立摆系统的研究,不仅可以解决控制中的理论和技术实现问题,还能将控制理论所涉及的三个基础学科:力学、数学和电学(含计算机)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倒立摆系统进行综合应用。
倒立摆的研究不仅有其深刻的理论意义,还有重要的工程背景。在多种控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中,特别是在工程实践中,也存在一种可行性的试验问题,控制理论在当前的工程技术界,主要是如何面向工程实际、面向工程应用问题。一项工程的实施也存在一种可行性的试验问题,用一套较好的、较完备的试验设备,将其理论及方法进行有效的检验,倒立摆可为此提供一个从控制理论通往实践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不但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掌握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到一个复杂的实际系统中,进一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由于倒立摆系统与火箭飞行和双足机器人的行走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倒立摆的研究对于火箭飞行以及机器人的控制等现代高科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目前对倒立摆系统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是控制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2 控制理论在倒立摆系统中的应用 2.1 传统控制方法在倒立摆控制中的应用
经典控制和现代控制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基于模型的控制。经典控制理论主要采用传递函数、频率特性、根轨迹为基础的频域分析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单输入单输出问题。所研究的系统多半是线性定常系统,对非线性系统,分析时采用的相平面法一般也不超过两个变量。现代控制理论采用状态空间法,把经典控制理论中的高阶常微分方程转化为一阶微分方程组,用以描述系统的动态过程。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多输入多输出问题,系统既可以是线性的、定常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时变的。2.1.1 经典控制理论
单级倒立摆系统的控制对象是一个单输入(力或加速度)和两个输出(角度和位移)的非最小相位系统。它提供了用经典控制理论解决单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控制方法。文献[1]-[2]中根据对系统的力学分析,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小车在水平方向运动和摆杆旋转运动的方程,并进行线性化,拉氏变换,得出传递函数,从而得到零、极点分布情况。根据使闭环系统能稳定工作的思想设计控制器。为此,需引入适当的反馈,使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都位于左平面上。用经典控制理论的频域法设计非最小相位系统的控制器并不需要十分精确的对象数学模型。因为只要控制器使系统具有充分大的相位裕量,就能获得系统参数很宽范围内的稳定性。
2.1.2 现代控制理论
与经典控制理论相比,现代控制理论有较强的系统性,从分析到设计、综合都有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据目前国内外已有资料来看,已有用现代控制理论方法解决倒立摆平衡问题的记载[3-7]。文献[7]中是用状态反馈理论控制二级倒立摆的。文献[8]介绍对该系统进行控制时,三种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即:连续系统极点配置法、连续系统二次型性能指标法和离散系统二次型性能指标法。现仍以二级倒立摆为例,简述应用最优状态调节器理论和状态观测器理论的控制思想[9]~[11]。控制器采用了线性定常状态反馈和降阶观测器的结构。控制对象(小车、上摆、下摆)分别由传感器检测出三个位置量y1,y2,y3。这三个位置量由观测器重构状态得1,y2,y3。到三个速度(角速度)量y 三个位置量和三个速度(角速度)量由控制器进行状态反馈,组成一个闭环系统,达到使不稳定系统变为稳定系统,使系统的瞬态和静态性能良好的目的1 根据最优状态调节器理论,对于系统:
AxBu x使性能指标 J(xQxuRu)dt 0TT取最小的控制规律为 uKx
uR1BTP
在控制设计中应用最优状态调节器理论的关键在于由分析和实验找到能使系统稳定工作的“初始”控制,再根据对闭环系统的性能要求,调整二次性能指标中的加权矩阵Q、R 来达到。
2.2 人工智能控制方法在倒立摆控制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被控对象日趋复杂,对控制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使传统控制理论面临新的挑战。众所周知,被控对象愈复杂,数学模型愈难精确。加上系统本身的非线性以及某些不确定性,使针对线性化模型进行控制系统设计的各种理论对解决这些复杂系统无能为力。在这样复杂对象的控制问题面前,把人工智能的方法引入控制系统,得到新的控制上的突破。相应的模糊智能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是智能控制的重要方面。它们在倒立摆系统的控制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2.1 模糊逻辑控制
模糊逻辑控制是采用模糊化、模糊推理、解模糊等运算的模糊控制方法。其主要工作是模糊控制器的设计[12]~[15]。现以倒立摆控制来简单说明模糊控制器设计的一般方法[13]。以摆杆的倾角和速度作为输入变量。可以将倾角描述成:向左倾角大、中、小、垂直、向右倾角小、中、大。速度描述成:倒得非常快、快、慢、静止、升得慢、快、非常快。它们都可以用模糊语言变量NB、NM、NS、ZE、PS、PM、PB 来表示。用类似的模糊集合可以对控制小车运动的输出进行定义。接着定义某些隶属函数,用来确定属于这些隶属函数的隶属度。最常用的是三角函数,也可以用梯形或钟形函数。这个安排隶属度的过程就是对变量实现模糊化的过程。接着是建立一系列的模糊规则,要用这些规则来描述各种输入所产生的作用。例如可以建立如下一些规则: 如果摆杆向左倾斜大并倒的非常快,那么向左作快运动; 如果摆杆向左倾斜大并升的慢,那么向左作慢运动; 如果摆杆向左倾斜小并倒的快,那么向左作中等运动; „„
最后,模糊输出被分解成能够用于对物理装置进行控制的合成输出作用,即可以加到小车上的确切的驱动电压。这个过程称为解模糊判决。其方法之一是重心法,把模糊输出投影到输出隶属函数上再计算其重心。
此外,还有对倒立摆的双闭环模糊控制方案[15]。这个方案中有两个模糊控制器。一个作为内环,用于控制倒立摆的角度;另一个作为外环,用于控制小车的位置。这种方法便于调整隶属度、控制规则,比率因子等设计参数。2.2.2 神经网络控制
神经网络系统是指利用工程技术手段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的一种技术系统,它是一种大规模并行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神经网络具有信息的分布存储、并行处理以及自学习能力等优点。用强化学习方法来实现倒立摆的平衡控制,至今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1983 年Barto 等人设计了两个单层神经网络,采用AHC 学习算法实现了状态未离散化的倒立摆的平衡控制[16]。1989 年,Anderson 进一步用两个双层神经网络和AHC 方法实现了状态未离散化的倒立摆的平衡控制[17]。最近,Peng 通过将状态离散化成为162 个区域,实现了基于Q 学习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倒立摆控制[18]。在强化学习方法中,控制器所能得到的反馈是当倒立摆偏离垂直方向的角度超出±12°或小车在±2.4 米处和轨道两端相撞时环境给出的一个失败信号。Q学习算法是在各时间步Q 值的更新迭代中将失败信号进行反传并根据Q值来确定相应决策的优劣。BP 网络的输入为状态X和决策,输出为Q值。在每个时间步k,观察当前状态xk,选择和执行控制k,再观察后继状态yk,并检测是否有失败信号,调整Q值,得到误差信号,更新网络的权重W,使网络实际输出逼近更新后的理想输出。通过Q学习和BP网络的有效结合,实现了状态未离散化的倒立摆的无模型学习控制,证明了这种方法去实现某些状态连续控制系统无模型控制的可行性[19]。
将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相结合应用于倒立摆控制,可充分体现两者的优越性。如文献[20 ]中用再励式的模糊自适应控制方案控制倒立摆,简称GARIC(generalized approximate reasoning-based intelligent control),是美国NASA Ames 研究中心的H.R.Berenji 和加州伯克利大学的P.Khed Kar 提出的[21],取得了相当成功的结果。文献[22]在采用一种解析式模糊控制器对倒立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采用神经网络的BP 算法对模糊控制器的参数进行了训练,完善经验规则,使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得到明显改善。2.3 拟人智能控制与倒立摆控制[23]
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智能控制理论的问世,促进了当代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然而,基于这些智能控制理论所设计的系统往往需要庞大的知识库和相应的推理机,不利于实现实时控制。这又阻碍了智能控制理论的发展。因此,又有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拟人智能控制理论。拟人智能控制的核心是“广义归约”和“拟人”。“归约”是人工智能中的一种问题求解方法。这种方法是将待求解的复杂问题分解成复杂程度较低的若干问题集合,再将这些集合分解成更简单问题的集合,依此类推,最终得到一个本原问题集合,即可以直接求解的问题。另一核心概念是“拟人”,其含义是在控制规律形成过程中直接利用人的控制经验直觉以及推理分析。从倒立摆系统来看,要直接形成“拟人”控制规律,必须观察人的控制方式。当人摊平手心托着一根杆,杆向某个方向倾斜时,人将本能地使手移向同一方向。只要手的移动速度大于杆的倾斜速度,杆就可恢复竖直。参照上述人的控制方式,可直接形成如下控制规律
uk
(1)式中,为摆杆角位移;u为控制作用;k为单位倾角所对应的控制作用。式(1)表明,为正(杆向右倾斜)时,u为正(小车右移)。由于杆的质量惯性,摆杆将出现振荡。为了消除振荡稳定摆,引入阻尼信号。此外,摆杆的稳定是通过小车移动来控制的,因而控制规律中又
。的正反馈作用。必须引入小车的移动信号—线位移信号x和线速度信号x经分析,引入x,x综合以上各方面,最后形成了倒立摆的控制规律:
(2)ukkkxxkxx式中,k,kx,kx分别为单位角速度、单位线位移、单位线速度所对应的控制作用。在系数选择得当时,可实现倒立摆的稳定控制。
拟人智能控制理论,既不要求精确的数学模型,也不要建造推理机,而是根据物理结构模型直接形成控制规律,为复杂物理系统的自动控制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3 总结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控制方法不断出现,实现对倒立摆的控制是对一种控制方法在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检验,另外,由于倒立摆摆的控制方法在军工、航天和机器人领域有广泛的用途,对倒立摆的研究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由于倒立摆装置被公认为自动控制理论中的典型试验设备,也是控制理论教学和科研中不可多得的典型物理模型,当前国内外有很多学者研究控制算法时都在利用倒立摆系统进行仿真验证,倒立摆系统稳定效果非常明了,可以通过摆动角度、位移和稳定时间直接度量,控制好坏一目了然。
国际上每年都有成百篇关于倒立摆控制研究的论文发表,其中大部分是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上的仿真研究,主要是以一级倒立摆作为被控对象进行仿真,用二级倒立摆和平行倒立摆来仿真的文章则很少见,而用三级倒立摆进行仿真研究的还没见到。三级倒立摆的控制作为控制界的经典难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大约只有八分之一的学者在对实际物理摆进行设计、实验和控制研究。多数人用状态空间法对倒立摆建立数学模型,然后线性化求得控制函数再进行控制。到目前为止,声称能稳定三级倒立摆的单位并不多见,能用单电机成功控制三级倒立摆稳定在不同典型模式上,尚未见报道。
迄今为止,已成功实现了一级倒立摆系统两种典型的动平衡模式;实现了二级倒立摆实系统三种动平衡模式;实现了三级倒立摆系统四种典型的动平衡模式;实现了一级、二级、三级倒立摆系统不同平衡模式之间的动态切换;用一些控制算法对倒立摆进行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很强,只要不改变任何控制参数,系统就可以保持平衡。4 参考文献
[1] 罗晶,陈平.一级倒立摆的PID控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1),26-28.[2 ]黄永宣.自动平衡倒置摆系统——个有趣的经典控制理论教学实验装置[J].控制理论与应用,1987,4(3).[3 ]Furuta K, T Okutanti, H Sone.Computer Control of a Double Inverted Pendulum[J].Computer and Elect,Engrg, 1978, 1(5).[4 ]Mori S, ishihara H, Furuta K.Control of Unstable Mechanical System2control of Pendulum[J].Int.J.Control, 1976, 23(5).[5 ]Furuta K, Kajiwara H, Kosuge K.Digital Control of a Double Inverted Pendulum on an Inclosed Rail [J].Int J Control, 1980, 32(5).[6 ]刘珊中,朱邦太,牛新闻.状态反馈H控制在二级倒立摆中的应用[J].洛阳工学院学报.1999,20(1).[7 ]丛爽,张冬军,魏衡华.单级倒立摆三种控制方法对比研究.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J].2001, 23(11).[8 ]梁任秋, 赵松, 唐悦 等.二节倒立摆的数字控制器设计[J].控制理论与应用, 1987, 4(1).[9 ]尹征琦, 冯祖仁, 陈辉堂.采用模拟调节器的二级倒立摆的控制[J].信息与控制, 1985, 1.[10 ]马娟丽.LQR系统最优控制器设计的MATLAB实现及应用[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5,23(4)[11 ]王仲民,孙建军,岳 宏.基于LQR的倒立摆最优控制系统研究.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J].2005,(3).[12 ]李士勇.模糊控制²神经控制和智能控制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8.[13 ]窦振中.模糊逻辑控制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995.[14 ]宋君烈,肖军,徐心和.倒立摆系统的Lagrange方程建模与模糊控制.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4).[15 ]张乃尧.倒立摆的双闭环模糊控制[J].控制与决策, 1996, 11(1).[16 ]Barto A G, Sutton R S, Anderson C W.Neuronlike adaptive elements that can solve difficult learning control problems[J].IEEE Trans.on SMC, 1983, 13(5).[17 ]Anderson C W.Learning to control an inverted pendulum using nerual networks[J].IEEE Control System Magazine, 1989, 9(3).[18 ]Peng J.Efficient dynamic programming2based learning for control [M].USA:Northeastern University, 1993.[19 ]蒋国飞,吴沧浦.基于Q学习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倒立摆控制[J].自动化学报, 1998, 24(5)[20 ]张乃尧, 阎平凡.神经网络与模糊控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21 ]Bererji H R, Khed Kar P.Learning and tuning fuzzy logic controllers through reinforce-ments[J].IEEE Trans.on NeuralNet works.1992, 3(5)[22 ]邢珺, 王磊, 戴冠中.基于BP算法的自适应模糊控制系统研究[J].控制理论与应用, 1996, 13(6)[23 ]张明廉, 郝健康, 何卫东等.拟人智能控制与三级倒立摆[J].航空学报, 1995,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