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笔下的洛阳八景:诗画洛阳城,洛水流千秋

时间:2019-05-12 17:5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人笔下的洛阳八景:诗画洛阳城,洛水流千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人笔下的洛阳八景:诗画洛阳城,洛水流千秋》。

第一篇:文人笔下的洛阳八景:诗画洛阳城,洛水流千秋

文人笔下的洛阳八景:诗画洛阳城,洛水流千秋

↑文|余子愚 编辑|元诗歌

洛阳古称雒阳、豫州,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

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枢纽。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沿洛河两岸分布着夏都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五大都城遗址。诗画洛阳龙门山色凿断层崖伊水流,巃嵸(lóngzōng)双阙壮金瓯。雨浮爽气清东阁,风送晴岚翠幌楼。载酒波心停去棹,扶节洞口豁吟眸。不徒环秀开图画,扼险能纾南顾忧。——邱起凤《龙门山色》

从隋代开始,文人们就忙着点评洛阳的景点。唐代诗人白居易认为“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唐代的柳宗元初步确定了洛阳八大景,即龙门山色、马寺钟声、金谷春晴、邙山晚眺、天津晓月、洛浦秋风、平泉朝游、铜驼暮雨。洛阳龙门石窟

此后,历代诗人纷纷歌咏洛阳八大景,其中明代诗人邱起凤写有洛阳八大景诗歌。我也写过有关洛阳八大景的现代诗,读了邱起凤的古诗,再看自己的拙作,觉得饶有趣味。邱起凤的《龙门山色》开头两句围绕诗题展开,第一句点出龙门石窟开凿的情形,龙门东西两山对峙,伊河中流,景象壮阔,使人胸襟顿开。第二句则写出龙门山色的清和翠。波澜壮阔

邱起凤被龙门山色吸引,想乘船载酒到伊河中心停驻,就着迷人山色开怀畅饮。在赏景之余,邱起凤还对龙门的地势进行了深层次思考。且不说龙门山色美如画,单说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就能解除洛阳的南顾之忧。

龙门石窟一带古称伊阙关,位于今龙门山和香山之间,是古时洛阳的南大门,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时是洛阳八关之一。今日伊阙关处,建有石拱桥一座,是龙门石窟重要的参观通道之一。

我写的《龙门山色》与邱起凤的不同,主要从想象入手,突出龙门石窟的雕琢之美—— 龙门雕壁

我怀疑,龙门山是一座岛,从东海漂浮至此。龙门山的诸佛,是海外仙人的雕琢。人工的造化惊人,龙门山的风景,近于仙境。香山寺的佛音,穿越大唐。到龙门,不仅要叩拜,更要静心。龙门山的一草一木,皆有佛性。烟雨朦胧,龙门山云雾缭绕。我担心这座岛会漂回大海。诗画洛阳马寺钟声白马归何处?禅宫尚尔存。栋梁仍夙昔,钟梵送晨昏。经自西方至,佛繇东汉尊。谁称明圣帝,千古障乾坤。——沈应时《马寺钟声》

马寺钟声是洛阳八大景之第二景,明代洛阳人沈应时写有《马寺钟声》一诗。“白马归何处?禅宫尚尔存”,沈应时追问白马寺的历史——东汉时,明帝刘庄派人“西天取经”,因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国都洛阳,故将敕建之僧院命名为白马寺。洛阳白马寺门前

中国佛教始传于洛阳,洛阳白马寺又是佛教在中华大地生根成长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此后,中国佛教派系繁多,寺庙林立,但佛门弟子公尊洛阳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祖庭”,即祖师之庭院;“释源”,即释教(佛教)之发源地。直到今天,白马寺保存下来的古代碑刻和供器上,还留有“祖庭”和“释源”的字样。

北魏至宋,佛教盛行,洛阳白马寺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众千余名,僧人们每天早晚按时上殿诵经。夜幕降临时,四野寂静,白马寺钟声响起,声传数里,成为一道风景线。即景 马寺钟声

令人惊奇的是,据传这口钟与洛阳老城鼓楼上的钟音律一致,可以共鸣。在白马寺钟声响起的同时,老城鼓楼上的钟也响了,这就是“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来历。

如今,白马寺的钟声依旧会响起,两钟共鸣的奇观却难以重现。在我写的现代诗《马寺钟声》中,白马被赋予了生命,马蹄声与钟声相和,钟声与洛河的水声交融——

一匹白马站立千年,成一尊雕像。钟声响起,众僧心怀虔诚,诵经不止。马蹄踏破东汉明帝的梦境,嘚嘚声至今不绝。一炷香点燃,青烟缭绕,白马寺的草木有灵。大千世界,众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在雨夜,我走进白马寺,聆听洛河的水声。牵一匹白马,到河堤上吃草。诗画洛阳金谷春晴故园春到草芊芊,载酒嬉游澹(dàn)荡天。日暖秦山腾紫翠,风柔涧水漾漪涟。逢人探讨沉楼事,听客抑扬修禊(xì)篇。佳胜自堪垂不朽,齐奴名籍至今传。——邱起凤《金谷春晴》 西原春正嘉,野色望中赊。苑囿今平壤,豪华晋世家。山光清对酒,天气暖犹华。回首论兴废,谁能不重嗟?——刘贽(zhì)《金谷春晴》

金谷园是西晋土豪石崇(小名齐奴)的别墅,自建成起便因景色绝美被广为关注。每当阳春三月风和日暖之时,金谷园内杨柳吐绿,百花盛开,亭台楼阁在花木掩映下更加引人注目,所以人们把“金谷春晴”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金谷园一角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游客眼中也有一千个金谷园。明代诗人邱起凤和刘贽就分别写出他们眼中的金谷园,留下《金谷春晴》同题诗。

邱起凤在诗中描写了金谷园(故园)的春景,他见到的金谷春景,已非西晋盛时之景,却也秀丽动人。只见芳草芊芊,风和日暖,睹物思人,邱起凤不禁想起坠楼的绿珠,历史烟消云散之后,“富可敌国”的石崇仅仅留下一个名字而已。刘贽眼中的金谷春晴已经成为野外的景色,昔日的苑囿成了耕地,山光依旧,春暖花开,金谷园的兴废,让他发出了“谁能不重嗟”的感叹。斗转星移,金谷园灰飞烟灭,金谷园遗址的确切位置众说纷纭,有人说其位于今孟津县送庄镇一带,有人说位于孟津县常袋镇和麻屯镇之间的长谷中。金谷园的历史,让我想起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内的一副对联,由此便有了下面这首《金谷春晴》现代诗—— “谁非过客?花是主人。”金谷园的溪水流淌,将历史的沉重抛在身后,金银堆积的财富在时间的打磨下荡然无存,我们只能从地名上想象金谷园的景致。春天到来,一只西晋的燕子飞来,停留在一棵叫绿珠的柳树上。诗画洛阳洛浦秋风沙头日暮送新凉,败柳枯荷两岸黄。独倚绿杨惆怅久,洛神不见水茫茫。——翟廷蕙《洛浦秋风》

碧云日暮迥生愁,立马西风古渡头。何似闲游无一事,白家高吟洛阳秋。——龚崧林《洛浦秋风》 洛浦公园是个好去处。

我最早知道洛浦公园,是在2004年的夏天。高考过后,得知自己被洛阳师范学院录取,将到洛阳上大学,我心里有几分激动。电视画面上的洛浦公园很美,后来我才知道,镜头闪过的是洛阳桥北的景致,而当时的洛阳师范学院就在洛阳桥南。

2004年9月,我坐着迎新校车驶过洛阳桥,迎新的师姐说:“快看,这就是洛河,河边就是洛浦公园。”当时我就感觉洛河真美,洛浦公园真美。

没有想到,我会在洛河边生活十几年。从读大学到工作,我都离洛河很近,上下班都要从洛河上过,一年四季,我都能感受到洛河两岸景色的变化。

每到秋天,我总会想起被古人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的洛浦秋风,可以想象,古代的洛河更加原生态,洛河两岸的植物更加丰茂。

洛阳春短夏长,想必古人厌倦了洛阳的长夏,才对洛阳的秋天很有感情。秋风起,黄叶落,天气凉爽了,人的心情也好了起来。闲来无事,到洛河边走走,看看逐渐变黄的柳叶和荷叶,诗人心有触动,写下歌咏洛浦秋风的诗句。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明代诗人翟廷蕙和清代洛阳知县龚崧林都写有《洛浦秋风》诗,但二人一个落笔于洛神——一位传说中的神女,一个落笔于人,“白家”不仅指诗人,而且指生活在洛阳城里的万千百姓。

从内容来看,翟、龚二人都偏爱日暮时分的洛浦,秋风愁煞人,翟之“惆怅”、龚之“生愁”,在我看来都有些强说愁的意味。我眼中的洛浦秋风当如此诗——

秋风又起,洛浦肃杀,树叶凋零,该收获的必将收获。一尾鱼从夏夜游来,忍不住松口气,又活过一个夏天。洛河堤上,游人如织,有人拢起柳叶,留待冬天点燃,我只关心洛浦是否又起秋风。诗画洛阳天津晓月天津桥上月,晓望逾纷纷。风景思千载,清光映五云。飞虹既委壑,啼鸟不堪闻。独有寒空月,长流宛洛愤。——刘贽《天津晓月》

古往今来,洛河上修建过许多桥梁,最出名的当数天津桥。天津桥修建于隋炀帝时期,由隋朝大臣杨素和宇文恺负责设计。他们认为,洛河像天上的银河(又称天津),洛阳像天帝的居所紫微宫,因此,在洛河上建的这座桥就取名为天津桥。

开元年间,唐玄宗下旨在隋天津桥遗址上重建天津桥,又称洛阳桥。李白从长安来到洛阳,被天津桥的景致所吸引,赋诗一首:“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天津桥景致的特别之处在于凌晨时分,晓月悬在天际,洛河两岸的草木在月光映照下呈现朦胧之美。这一风景被称为天津晓月,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居住了18年,留下许多歌咏天津桥的诗歌,如“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上阳宫里晓钟后,天津桥头残月前”…… 洛阳桥(天津桥)在金代毁于大火。此后,断桥残础,渐渐淹没在河床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2000年,我市考古工作者在市区洛河南北两岸进行考古发掘,在洛阳桥西侧200米处的河床下,发掘出了唐宋时期的洛河石堰与桥墩。石堰绵延数公里,桥墩下垫有枕木,上铺方石,考古工作者断定此处便是天津桥的位置所在。

明代诗人刘贽写的《天津晓月》,对历史上的天津桥抒发怀古之情,写出了天津晓月的静谧和洛河水流的动感。我认为,只有肃杀的冬季才能与天津桥的沧桑相提并论—— 洛水,天津桥,明月。一人携酒独坐,冬天的冷气逼人,用酒驱赶体内的寒冷。洛水上涨、下落,天津桥隐于河床,洛阳桥横跨,时间过去千年,只有石头能承受风吹雨打。依旧是洛水、明月,洛阳桥上一人独坐,饮酒。李白曾来过,明月照亮过他的忧愁。此刻,我只想看一眼洛水之畔的牡丹,月亮隐去,天色将明。诗画洛阳铜驼暮雨铜驼千载后,里巷竞传名。月隐生云气,钟鸣杂雨声。春农一夜足,晓雾半山横。故汉荒城在,茫茫草乱菁。——沈应时《铜驼暮雨》

千门日暮酒帘低,云黯高楼雨脚齐。麦陇润沾尘巷静,随风又过午桥西。——翟廷蕙《铜驼暮雨》

对洛阳人来说,铜驼巷(大街)是较为熟悉的地名。铜驼暮雨,更是被古人列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我市丝绸之路申遗点——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含宁人坊、明教坊)、新安汉函谷关遗址等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铜驼,为丝绸之路起点在洛阳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汉魏时期,都城洛阳的宫城门前置铜驼一对,门前的那条街故名铜驼大街。

西晋的索靖有先见之明,他看天下将乱,就指着洛阳宫城门前的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后来,索靖的预言果然应验。公元291年,西晋发生“八王之乱”,各方争战不休,持续时间长达16年,都城洛阳遭到严重破坏。由此,铜驼便与朝代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明代诗人沈应时、翟廷蕙分别写有《铜驼暮雨》诗,沈应时写了汉魏古城的荒芜,抒发了悲苦之情;翟廷蕙写了在日暮时分,麦陇得到雨水的浇灌,风从铜驼巷吹过,直达午桥庄(唐代宰相裴度和宋代宰相张齐贤的午桥别墅)。我愿意把铜驼暮雨理解为烟雨,即炊烟袅袅,岁月静好,正如下面的诗句所言——

铜驼陌的炊烟,让我闻到了菜肴的香气。桃花红,柳叶绿,炊烟灰白。三五儿童笑着跳着,跑进铜驼陌。女人们正守在灶台前,准备一家人的晚饭。日头落下去了,鸟雀返巢。劳作一天的男人从田地里走回家去。一头牛走在夜幕中,看到白色的烟雾,误以为下雨。伸出的牛舌头,却没能舔到雨滴。诗画洛阳邙山晚眺登高豁远眸,返照挂松楸。四野川原暗,千村禾黍收。樵人归里巷,宿鸟识林丘。古墓蓬蒿遍,悲风入夜愁。——沈应时《邙山晚眺》

洛阳人应该感谢邙山。

如果没有邙山,我们就无法在洛阳城内安然入睡——邙山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伊河、洛河之间,屏障洛阳以免遭黄河水患。死去的人应该感谢邙山。

“生于苏杭,葬于北邙”,这几乎是洛阳邙山的最佳广告语。由此,洛阳城北的邙山成了中国人终极归宿的代名词,邙山上陵墓多得“几无卧牛之地”。

邙山不高,最高峰——翠云峰的海拔仅300余米。翠云峰上苍翠如云,登高远望,伊洛二川之胜尽收眼底,傍晚时分万家灯火,如同天上繁星。“邙山晚眺”因此被列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明代诗人沈应时写的是秋季的邙山。天色将暗,禾黍正收,一派丰收景象,不过,当诗人看到“古墓蓬蒿遍”时,丰收的喜悦就被冲淡了,他忍不住悲从中来,连夜风都似有了愁意。

今天的洛阳人总是喜欢夏季的邙山。酷暑难耐之夜,携带家人登上邙山(310国道市区段),顿时能感受到山风习习,与市区内的闷热形成鲜明对比。原因无他,邙山高于城区,空气流通。

现代人应该感谢邙山。近年来,随着房价上涨,邙山之上成了洛阳人宜居的新选择,帝王将相长眠的天堂,已成了现代人生活的乐园。德国诗人荷尔德林高声唱道:“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我看来,宜居的邙山何尝不是诗意的邙山?

况且,住得离邙山越近,越容易感受到“邙山晚眺”的美丽景致——背靠邙山,先人们睡得踏实邙山脚下的洛阳城,城里的百姓睡得踏实酒醉的诗人不甘寂寞,走上邙山南望洛水如练,缓缓东流更远处伊阙遥遥可见,龙门山横卧伊水无声,卢舍那大佛无声,龙门山色奇绝傍晚的洛阳城,几盏灯亮起夜色渐深,万家灯火,洛阳城金碧辉煌诗画洛阳平泉朝游夙慕平泉胜,兹游只怆神。花树虽穷丽,谷陵安可论!流杯亭已没,醒酒石俱湮。堪笑卫公记,殷勤嘱后人。——刘衍祚《平泉朝游》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建筑、园林也不例外。洛阳八大景之一的平泉朝游,其中的平泉山庄就因唐代宰相李德裕而闻名于世。平泉寺

唐代流行建别墅,李德裕也不能免俗。他在东都洛阳城外修建了平泉山庄,“卉木台榭,若造仙府,有虚槛对引,泉水萦回”,形胜甲于一时。

李德裕钟爱平泉山庄,留恋山庄里的一草一木,为此写了《平泉山居草木记》。山庄里最有名的当数醒酒石,据说醉酒的人卧在上面,凉沁脾胃,酒气顿消。

李德裕平生最大的心愿是终老在平泉山庄。他在《平泉山居诫子孙记》一文中写道:“鬻(yù)吾平泉者,非吾子孙也。以平泉一树一石与人者,非佳子弟也。”然而,公元850年,64岁的他受政敌陷害,客死海南,平泉山庄最终也没有等回自己的主人。

李德裕死后,平泉山庄很快遭到毁弃,历代虽有不少文人前去凭吊,但已无缘再见平泉山庄的美景。

明代诗人刘衍祚写有《平泉朝游》一诗。他睹物伤情,对李卫公(李德裕)嘱咐后人看护平泉山庄的做法进行了讽刺——世间万事转头空,李德裕终究没有看明白。然而,平泉朝游被后人列入洛阳八大景,于李德裕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假如平泉山庄能够重建,我一定欣然前往,来一次“平泉朝游”—— 早晨

清晨的平泉山庄是安静的唐朝的繁华如梦,宰相李德裕的醒酒石尚存

一个时代的大醉何时能醒太阳初升,万道霞光照射,平泉山庄一片金亮携心爱的女子,在此游走将繁华抛却,耕读传家,度过平实的一生

作者系作家,诗人余子愚。aia2VMJcbXriaI5v9erRZTBIyibkaZnGIwfF6Hljic4NGrjugy0SuOf5ibw/0?wx_fmt=jpeg' data-ratio='1.4' data-w='500'>

下载文人笔下的洛阳八景:诗画洛阳城,洛水流千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人笔下的洛阳八景:诗画洛阳城,洛水流千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