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与反思
《陈涉世家》是一文篇幅长,知识点多的文言文。这一课的讲授从文学常识到重点实、虚词,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再到文章的思想内涵,可以说是一篇知识结构相对复杂的文言文,在教这一课前我根据我现在所任教的两班的具体情况,尝试用了两种教学方法: 其一:是相对比较沉闷的班,这个班的学生读书、答问都不愿意开口,喜欢静坐,喜欢默读,但学生的基础还好,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仿佛还没有从假期的玩乐中走出来,对于课文内容更是一无所知,所以我想在这个班讲《陈涉世家》之前,先以‚说书‛的形式,跟课文有关系的,以陈胜起义为线索,中间穿插的社会背景(秦始皇中央集权统治)、当时形势(秦二世篡位阴谋、项燕项羽项氏家族)、作者司马迁的悲惨遭遇(李陵事件的牵连),《史记》名字的由来,《史记》的分类,相关历史、古代文学史的有关知识穿插,讲历史故事,渐渐的整个班的学生还都很有兴趣的在听,还有一部分同学不停的问这问那,也有知道的同学,争着起来讲,有这些做了铺垫,对于文章的内容,读两遍学生基本就弄明白了文章的大义,看着原文大体意思能够说出来。
然后在最后一节课分析了一下文章的结构,每一环节,学生能够体会出来陈胜的性格,最后自己能够总结概括出,陈胜是怎样的一个人,所有的问题有的摆在黑板上,也有的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这样学生比较喜欢自己去找答案。
其二:是相对比较活跃,平时同学们读书、答问比较大声,还有一部分同学还喜欢表现自己,所以在这个班教学《陈涉世家》之前,有的同学举动去找老师说,这篇课文给他们的感觉比较‚恐怖‛,是啊,相对于学生在初
一、初二学过的文言文来说,文章实在是太长了。本身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就有一种畏惧心理,这样的一篇文言文又何从入手呢?于是,花了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先给文章中的生字词注音,然后读顺课文。接下来的第一课时,在整体感知的时候,学生多多少少能谈出点自己的理解,这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初步基础。在过程中结合学生体验,引起了学生相当的兴趣,很多学生都急于更深地了解与文章所述事件的有关历史。当此之时,我想,如果历史教材的编排能与语文相配合,那学习的效果将会好得多,两门课程的学习将是相互促进的。其实再难的文言文,只要认真读了,肯定多少会有一点理解;而学生现在非常欠缺的就是自主学习精神,有一些同学学习方面还相对被动。而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否需要自上学以来各门课程老师的共同力?
自己的一点小收获就是,拓展与古文与之相关的种种知识,知识的联系和穿插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但同样也存在问题,这需要把握一个尺度,若课外的知识讲多了,会不会影响课堂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故事听完就完,基础知识记得不牢固,反而适得其反的结果,另外,在穿插与之相关的课外知识,知道的学生少之又少,看过《史记》的整个班就两个人,可以看出学生在这一方面知识的匮乏,有没有一种有效途径,让学生对这种感兴趣的历史人文知识,自己动手找资料上网,主动去查阅,这样一来,学生在找的过程中既可以学到知识,也能拓宽视野,激发兴趣,自主地学习,老师做一个补充和引导的角色。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得靠学生自己,需要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让他们感到学习古文是一件快乐的事,和学生交流,适当的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古文的兴趣。我想也许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个沉闷的班级,渐渐的活跃起来。
《陈涉世家》教学中我让学生读、译、议、评。特别是在后两个环节中,学生的表现让我着实感到兴奋和激动。比如在讨论陈涉的性格特征的教学中,学生先是从人物语言入手进行分析,了解了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对表现人物的意义。讨论
中,一个学生说“他目光短浅,这也预示着他日后的失败。”我很惊奇,便让他说说理由。他回答说“‘苟富贵,无相忘’,说明陈涉一心只想着个人的荣华富贵,并没有什么大的志向,一旦目标达到,他就会沉迷下去,终究会无所作为的。”他还结合陈涉最后的失败加以印证,令大家极为信服,我也给予了肯定与赞赏。反思现实的课堂教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教材、学生和教师自己的特点,立足课堂,认真践行新课程的思想,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教学必能日渐长进,师生都会受益无穷
总之,这两节课紧紧围绕着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进行教学,由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感觉两班课堂气氛还比较活跃,并且有效地兼顾了各个层面的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学习效果的检验。质疑、探究、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使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成功的体验中进取,学生重在参与,教师重在传授方法,重在启发。
在《爱让我们成就彼此》这一课程的学习中,我内心真实的感受到了教师的无奈。每位教师都曾立下这样的誓言,可不能否认的现实是,我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在不知不觉中违背了当初的誓言。我相信,每位教师在教学之余,一定为这个问题后悔过、痛心过,但是繁忙的教学工作,琐碎的事务,只是让这种感情一闪而过,甚至于我们潜意识里让自己回避这个问题。
这次的学习,让我不得不再次正视这个让自己痛苦的问题,这是不能回避的心灵问题,我该把它提上案头,时刻的警醒自己:
首先,我认为应该应该时刻的提醒自己,要有耐心,繁忙的工作、琐碎的事务绝对不是自己违背的理由。面对学生,要一再的提醒自己:关爱他们是我应尽的职责,更是我心性的本初。
其次,应该转变自己对待学生的看法。我们的思想中还是被成绩所主导,应该以学生的感情为主导。学生的心思是细腻的,感情是丰富的,不要轻易的伤害这脆弱的心灵。多发现他们身上善良闪光的一面。
再次,关爱不是无限度的。要注意及时发现学生自身存在的缺陷,及时帮助他们改正,使他们健康成长。
第二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与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与反思(课型:研读课)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掌握通过语言、行动、神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把握小说三要素,品味、感悟社会和人生。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掌握的小说阅读常识分析作品。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客观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几乎没有人间的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
【学习重点】激发自己阅读兴趣,培养文学鉴赏的能力。
【学习难点】 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学习方法】1.速读法。2分组.讨论展示法。3.赏析点评法。
【学习时数】一课时
【预习准备】
1、学生课前细读课文,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教师汇总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并作为探究任务分派给各小组。
【学习步骤】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曲优美的轻音乐。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今天让我们走进世界短篇小说大王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二、走进作者,了解他的作品。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生于没落贵族家庭。自幼酷爱文学,七十年代刻苦学习写作,大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1880年短篇小说《羊脂球》问世,轰动法国文坛,是作者的最佳作。长篇小说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短篇小说《家人》、《两个朋友》、《项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短篇小说。他的作品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了很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还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复述。
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结局(技巧)
四、再次自由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五、合作探究,赏读质疑,品析小说:
1、出示汇总的问题,由各小组抽签后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讨论。
2、各小组展示探究的成果,同学间进行必要的补充,教师随机追问点拨。
主要问题有:
关于情节——小说中哪些情节是必不可少的,你怎么看待这些情节?
关于人物——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完全一样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于勒和若瑟夫两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小说题目?关于环境——小说中两次描写景物,为什么两次不同?
关于主题——如果你是菲利普夫妇,你会 “躲”于勒吗?
关于语言——你最欣赏文中那一处描写,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四、总结全文,复习巩固。
六、综合性实践活动:想像再造,创新尝试。
1、假如卖牡蛎的于勒叔叔认出了正准备逃避的菲利普一家,走上前去,惊喜地叫道:“喂!菲利普!我可见到你们了!”此时,菲利普夫妇、“我”、二姐及二姐夫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会说些什么。请任选一个人物,描写出他当时的神情、动作、语言。
2、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他们旅行结束回到家后发现百万富翁于勒回来了,他们会怎样?试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各小组精心创作,热情交流。〕
六、回扣目标: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收获或启发,并提出质疑与大家交流。
七、达标检测:
1、于勒的命运变化是怎样的?从哪里看出?
2、对比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和于勒际遇的转变,从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对于勒的兄弟之间的感情持怎样的态度?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是
怎样的?
八、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文后的练习思考题。
3、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身边也有像于勒这样的穷亲戚,你会怎样对待他?
九、学后反思:
十、结束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纯洁的爱心,希望在过了十几年,二十几
年、三十几年后,我们依然童心不改,爱心如故。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本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学习本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
1、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感情,同时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几乎没有人间的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
2、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人与人关系的正确认识。
本课的重点在于分析人物形象,我先让学生找出有关人物语言、神情的句子,再指名有感情地读,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合作学习分析人物性格。在知晓人物性格后,学生操练,把人物特点活灵活现地展示给课堂上。
在学生对人物性格把握之后,我接着引导学生认识、处理金钱与亲情,或者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在现在,在我们周围,也是一个深刻的。我引导学生做两个联想想象创新试题之后,强调做人儿女的我们应承担自己该承担的义务,到这一步之后,我又引导学生谈感想―――你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之后,有什么启发?同学们发言积极,有人说:不要把实现理想的愿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去奋斗、去努力,去争取;有人说:在亲情和金钱上,应该珍惜亲情,淡泊名利;还有的说: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和同情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到这里,我觉得火候已到,顺势教育学生对周围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能尽多少力就尽多少力。课快结束时,我用黄色粉笔画了一个大大的金元宝来阐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同学们大声喊出:“金元宝!”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1、整体感知环节,把整文交给学生处理,过于粗糙,如果把各个问题细化,学生就会获得
更多知识。
2、分小组来展示时,应让他们自由选人物、选情节品读,活动效果会更好。
3、对各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特别是展示与点评的时间仓促,教学流程不太顺畅。
4、学法指导不够到位,致使人物分析不够透彻。
总之,这堂课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还不知道,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以后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定要多给学生时间接触文本,实现我的课堂真正高效!
第三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及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1、掌握小说故事情节,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
2、疏理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变化,揭示小说主题。
3、通过文章主题的挖掘,感受当时社会的道德和价值取向。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掌握故事情节,疏理文章中人物的变化。
2、难点:结合现实社会,自身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设想]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教师关键要引导学生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力求创设情境,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认清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本课适宜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诵读式等方法进行教学。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跳读课文,感知内容及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描写,掌握塑造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运用故事导入:
师:在上课前,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父亲和儿子的故事。(故事略)
由此看出,小说故事情节需要曲折变化、跌宕起伏才能吸引读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认识这个特征是我们这堂课的教学目的,也是学习重点。即,通过情节看人物,通过情节看主题。
(说明:故事导入试图达到两个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引出本课的教学目的和学习重点。)
二、精读课文,分析故事情节:
1、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如何评价于勒,包括对其
称呼,并用波浪线勾勒出来。学生一一找出,教师板书。
2、根据课文内容将称呼、评价分类:
师:请同学们将这些评价分类,并说说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按照时间顺序回答。
(板书: 称呼 情况 态度)
三、通过情节看主题:
1、师:从板书上看,这个故事不长,但情节却曲折、跌宕起伏,特别最后的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果讲课文分成两大部分,应该如何分?
2、教师用一副对联概括课文前后部分的内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多媒体出示)
3、师:对联少了个横批,请同学尝试拟一个。这里反映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象?
四、通过情节看人物性格:
1、菲利普夫妇与儿子若瑟夫进行对比
2、他是不是就是一个一无是处,令人讨厌的家伙?
五、课外拓展,开拓想象:
提供一个类似本文情节安排的小说故事,省略其高潮和结局,要求学生补出,进一步体会情节要求。
六、总结
鼓励学生自我进行课文的总结。
七、课外延伸及作业
1、如何看待亲情,友情甚至爱情与钱间的关系。
2、作业: A、分析人物形象。
B、找出环境描写及分析作用。
C、课外片段训练:于勒富有归来时;父亲和贫穷的于勒相视时
[教学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元老”级课文。对于这样一篇“老”课文,如何设计教学更科学,更富有新意,更符合新课标的精神,我在设计中着重把握了以下两点:
第一,“潜心会文本”。我在处理教材时注重引导学生潜心地理解课文,以达到对精读篇目的“甚解”。我个人认为,小说教学要遵循作者思路,走进作者胸境,把握教材特点,把握小说的基本特征、小说中蕴藉很深的字、词、句,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的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学时我始终注意把课文做例子,引导学生学习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根据小说的要素设计分析思路。从设计目标到总结都牢牢抓住“我们是在学习小说”这条线不放,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深入地了解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
第二,处理教材适合学生的理解水平,注意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多让学生自我感悟,包括各种形式的读(扫读、悟读、分角色朗读),富有实效的讨论,切有体会的表达等。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对文本能创造性阅读。从人物性格分析到对主题的认识,都力求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并能找到认识的根据,包括文本中的文字根据和文本以外的理论根据。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做到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学生想做的我尽量不做,学生能做的我尽量不做。如在本节课中,充分发动学生到前面板书,发动学生推举分角色朗读人选等,学生高兴,老师也省事,皆大欢喜。同时我还注意增强学生的效率观念,提出问题。
当《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接近尾声时,我请学生归纳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的人物性格特点。学生A说:“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学生B说:“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是个精细、刻薄、泼辣的女人。”学生C说说:“菲利普夫妇虽然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但他们的灵魂却已经被金钱腐蚀了。”学生D说:“于勒是一个身世浮沉的,染上社会的恶习惯而最终‘咎由自取’的人。”
学生的分析正合教参,看来,前面的引导、讨论和分析是到位的,成功的,一切水到渠成,我正准备总结,一个不太响亮的声音传来:“我认为于勒是值得同情的,作者写菲利普夫妇的无情正是为了引发我们的反思:反思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大家把目光集中到他身上。是学生E,一个平时不爱发言却喜欢发表不同见解的女生。今天,她的问题让大家一惊,然而我又看到许多学生眼睛里因为这一问题而散发的光彩。
一方面,我心想:已经水到渠成了,要不要再展开?这个问题有没有意义?
我原先没有准备到这个问题,会不会把握不住?这个问题较复杂,能不能驾驭得了?然而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个“火花”来之不易,不能轻易否决放过它,否则可能会丧失一次绝佳的教学机遇,否决她,更会打击她的积极性。既然已经出现了,不如乘机引导,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于是,我趁机引导全体同学围绕于勒有没有闪光点展开讨论:“他是不是就是一个一无是处,令人讨厌的家伙?”
问题提出后,全班议论纷纷,我也不时点拨、引导,现将学生的讨论归纳如下:
一、于勒并不是那么的无情,他到美洲之后,经济上略有好转就写信回来,表示愿意赔偿哥嫂的损失,表达他对哥嫂的怀念之情。
二、他破产之后,又给哥嫂写信。这封信虽然简短,但是细心体会,实际上是挺感人的。他隐瞒了自己破产的事实,不想让哥嫂当心他的健康和前途。他还希望赚了钱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哥嫂“一切快乐的过日子”。可见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亲情的渴望。
三、后来,于勒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却没有回到哥嫂身边来,不愿意成为他们生活的负担,这与“我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四、我们无法嘲笑于勒,是那个经济的世界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向了人生悲剧的深渊,使他失去了亲人的爱和关心。我们要反思生活中的自己是不是也常常因为很多事情淡漠了自己灵魂深处的真诚的爱心。所以,于勒不该被完全否定,他的文中的价值甚至大于菲利普夫妇。
凭心而论,我被学生感动了,于是,我说:“马克思曾说过:‘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在那里,金钱主宰了人民的心灵和生活。它使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使骨肉分道扬镳。让我们从于勒的身上,从菲利普的身上,看到人性的一些弱点,让我们把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本节课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形成了一堂超出原先设计的课堂,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激情点燃,我在课后不由得对我周围的老
师说:“这些学生让我崇拜!”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取得实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研究者。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叶澜老师倡导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也是这种境界。
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如何才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的这些思维的“火”与“光”来自何处?我想:应该从疑问处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对教学参考资料应当有自己的观点,对所谓的“定论”也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我们停留在前人的见解上裹足不前,不敢怀疑,不想超越,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其次,面对语文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就自然地引领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和敢于表达自己不同见解的勇气。从而使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感受在教材中受到充分的尊重,有了“合理合法”的地位。
本节课正是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了学生敢于说“不”的勇气,才让学生的思维火花绚丽开放。
第四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语文组申丽华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把握人物形象是学习小说的主要人物,因此我这样设计本课的学习目标,本文是如何刻画菲利普夫妇的形象的。但实际操作中0911班却出现了问题。
这一环节我要求小组合作完成,首先自读课文,在文中勾画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句,并将人物的性格特征写在旁边,紧接着小组讨论,由4号同学主说(6人小组),其他同学补充,1号最后总结归纳。如果本组意见已经成熟,可以将关于菲利普夫妇形象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派代表发言说依据。这种形式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各小组争相把本组的意见写在黑板上,而且能看得出来在写的同时,还力求工整、美观。一般小组都写到了,自私、庸俗、虚荣、势利等等。11组的答案别出心裁,价值观扭曲。当时看到这个答案我觉得似乎有点别扭,但又说不出为什么,11组代表在说依据时,说到菲利普夫妇过于看中金钱,以至于忽视了远比金钱重要的亲情,教学反思《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同学们似乎也非常认同这个说法,于是就不了了之。
下课后,安子乾找到我质疑:“老师,我预习的时候查了资料,《我的叔叔于勒》创作的时间应该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那个时候就是主张金钱至上。既然整个社会都对金钱狂热,为什么还是价值观扭曲呢?当时应该是不追求金钱才扭曲!”安子乾的质疑一下子点醒了我,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千万不能脱离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女儿可以不认自己的父亲(巴尔扎克《高老头》),金钱可以成为人们评判事物的唯一标准(契诃夫《变色龙》)。如果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对这样的价值观毋庸置疑应该批判,可是在当时这确实就是一种主流的思想意识,因此说菲利普夫妇价值观扭曲多有不妥。课上在谈到菲利普夫妇的所作所为时,同学们普遍流露出一种不屑。但如果将人物置于19世纪法国社会中考察,其实菲利普夫妇身上有着小市民阶层特有的悲哀。第二天上课,我第一时间纠正了菲利普夫妇形象价值观扭曲的错误,并且告诉同学们考察人物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
第五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华碧中学周锋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1课。这节课我认真的翻来覆去的研究了很长时间,一遍又一遍的改了很多遍。在不断的修改过程中,我明白一个道理,每一次成功的取得都是源于失败经验的积累。在我研究过程中,对自己从理论到对文本的解读也都是一个再认识和再提高的过程。而且为了讲好这节课备课组的老师帮我修改、指导,让我在教学中学得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踏实钻研,一丝不苟。课后反思这节课让我觉得自己还是收获了很多,整节课自己的教学闪光点还是可寻到几处,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熟能生巧,利用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这节课我备得很熟,整个环节设计,每一个问题引出和引导,我都做到了应用自如。源于我课备的很深入,准备的充分。我知道我不是最聪明的人,但我知道笨鸟先飞可以早入林。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可以让自己信心倍增,不至于忙乱出错。
通过初读感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续写结尾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写作能力;通过合作质疑,培养学生的善思和团结合作能力;通过字词句段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品词欣赏能力,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客观的看待事物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每一问题的解决都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但讲完以后,才发现这节课的败笔还是很多:
1、对文本的重点词、关键词品析挖掘不够。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理解好关键句,从而更好的理解文中主题,或是对人物的分析和把握。而且要充分发挥它的阅读功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解读文本和理解文本,形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所以教师要尊重文本,重视文本的解读。因为脱离文本的教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我就犯了这样一个经验主义错误,对文本的关键词缺少有效探究。
2、让学生在多元理解文本后,我越俎代庖,忽视学生是主体,做了学生 的“代言”,犯了最大的错误。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必然存在对于文本的多元解读。因此我在分析每一语段的时候,总是抢着和学生说。忽视了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的作用。魏书生老师说:"一节课上,学生能做的我不做,学生能说的我不说。把权力教给学生,把机会还给学生。”而我却犯了教学上的大错。
3、教学过程中时间比例分配不当,在对人物形象分析时不够深入。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分析把握文章主题的时候,学生在探讨本文主旨时,学生已经说的很好了我又花时间引导归纳,为此浪费不少时间,以致影响了后面的人物鉴赏环节。
努力方向。
1、读书增强学识,增加知识储备。
通过本节课教学,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自身知识储备还不足。所以每日必读书也就是我的必修课。在阅读中为自己的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材,并且不断的钻研教育理论书籍,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让自己的教学在理论的指导下,更科学,更有效。
2、学教研,搞教研,钻教研。
课堂教学是科研的第一基地。要想实行有效教学。教师必须立于科研,着眼科研,钻科研。利用一切学习的机会,向科组的老师们求教,才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
纵观这节课,自己的收获大于失落。我明白了一节课的成功,是在不断的研究探索中实现的。所以告诉自己钻研教学,立足教学,方能领悟教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