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艾青《北方》教学设计
艾青《北方》教学设计 龙泉中职校 高峰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艾青以及诗歌写作背景。
2、从意象入手,把握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在特定条件下的祖国情怀。教学重点:
1、从意象入手,把握诗歌意境。
2、体会诗人在特定条件下的祖国情怀。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特定条件下的祖国情怀。教学方法:诵读与品味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送给大家一句话:诗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着的理由。这句话是某位哲人说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北方》
(幻灯片显示此句话)(幻灯片显示标题)
二、诵读诗歌,体会意境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找出反映诗人情感指向或者说是奠定该诗情感基调的一句话。
明确:北方是悲哀的。
2、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诵读这样一首现代诗?你的理由何在?同学们认为这句话奠定了该诗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诵读语气应该是沉缓有力的。基调是忧郁、悲哀、沉重。(幻灯片显示)
3、请一学生朗读诗歌。师生评论。
4、听一遍录音。
5、再请大家推荐一位平时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诵读诗歌。师生评价。
三、感知意象,把握情感
1、诗人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的?他看到了什么?请几位学生一一指出。(幻灯片显示部分意象)明确:
意象:“暗淡的灰黄”、“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悲哀的眼”、“疲乏的耳朵的畜生”、“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树木”、“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2、这些意象有什么色彩倾向?有什么特点?(幻灯片显示)明确: 色彩:灰暗。
特点:悲哀苍凉 孤苦无奈
3、为什么诗人眼中的北方是悲哀的?(幻灯片显示背景)
提示一,诗歌写作的时间是1938年2月。提示二,抗日战争初期,国土沦陷。
提示三,诗歌中哪些意象隐喻中国当时的现实? 明确:
这首诗写于1938年初,是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北方的悲哀实际上是人的悲哀,人的悲哀源于异族的入侵,山河的沦陷。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情境之下,诗人不能不悲哀,北方不能不悲哀。
4、面对令人悲哀的北方,诗人是否就此消沉?理由何在?
提示:第四节诗歌。诗人用了三次重复“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表明诗人并未就此消沉,它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中,诗人看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深处感到这也是曾经让人骄傲的祖国。尽管眼前的祖国伤痕累累,尽管眼前的民族苦难深重,但是,这祖国曾经养育了我们的祖先,曾经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华夏文明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让人骄傲,让人深信,眼前的这场灾难也必将过去。
5、他为什么爱悲哀的北国?(幻灯片显示问题及答案)
明确:理由有三点。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养育了古老的民族。(诗歌中有表述)
四、主题与深化
1、对这种爱我们应如何理解?换句话说,在抗日战争这个条件下,写这样的诗歌有意义吗?
明确:爱就意味着信心。对祖国的信心,对灾难深重的民族的信心,对抗战必胜的信心。这种信心实际上就是对抗战的一种支持,一种鼓舞。(诗歌中有诗句直接表达这个意思)
2、茨威格的自杀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1942年2月22日在里约热内卢寓所里与夫人双双自杀。原因是代表着作家精神家园的欧洲已经沦陷,作家对此感到绝望。
1938年,中国北方大片国土沦陷,诗人艾青没有自杀,没有殉国,原因在什么地方呢?
3、诗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着的理由。诗人在诗歌中虽没有明确号召人们起来抗战,但这种民族不亡的信心实质上就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它振奋了人们的精神,客观上鼓舞了人们的抗战,就是对抗战的最大支持。
五、注释与补充
1、诗人介绍诗人用了三次重复“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中,诗人看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深处感到这也是曾经让人骄傲的祖国。
2、诗前小引中“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指的是端木蕻良,作者因这个生长在北方的诗人的一句话引来一首情真意挚的抒情诗篇。“北方是悲哀的”,这是诗人的情感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调子——忧郁、悲哀、沉重。
“北方” 与“悲哀”是两个极普通的词语,但是这两个极普通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就具有了生命的穿透力。它与当时的时代有种完美的契合,这种契合深刻而有力,产生一种强大的震撼力,穿越时空。
教后反思:
经典诗人,经典诗歌,再加上上课的班级是重点班中的重点,我上课的压力可想而知。
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老师最难啃的“骨头”,但又不得不啃!我们心中很清楚这一点,同时心中的畏惧感却似乎也永远挥之不去,无可逃避。从这一点上说,被逼迫着去啃啃“骨头”也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北方》篇幅比较长,好在对重点班的学生来说,意象还是比较浅显的。因此我上课的重点放在诵读与诗歌主题的把握上。
通过诵读与意象的把握来理解深化诗歌主题,是这堂课的目的与归宿。中间设计了一个作家自杀的故事,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方》的主题。下面分点说说。
一、诗歌的诵读
没有诵读就没有诗歌教学。
我预先的设计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意境与基调。在此基础上,找一两个学生按照诗歌基调诵读。最后录音,对比之后再加以诵读。这样就形成了由朗读到诵读,效果逐步提升,诵读逐步完美的过程。
遗憾的是,课堂时间很有限,而诵读又不是本堂课的目的。因此,这堂课仍有诵读不充分的毛病。
对诗歌的诵读我们应该有全新的认识。我想在平时教学中,在时间比较充裕的情况下,诗歌教学中的诵读也应该是充分而完美的。
二、意象的把握与理解 上文提到过,意象的把握是为了诗歌主题的理解。诗歌教学一向如此,把握意象不是为了把握意象,而是为了理解诗歌主题与情感。
因为学生素质较高,而《北方》的意象也实在是说不上难,教学中我就采用了点到为止,不做深入探讨。对于一首长诗,对一首由几十个意象组成意象群的诗歌,我们只能从群体特征上把握意象,而不是拆开泛泛而谈,那样诗就不叫诗了。
课堂上我提了两个问题:诗人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的?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反应很快,立即就抓住了要点,得出了结论。因此我就顺理成章地转入课堂的重点,诗歌主题与情感的把握。
三、主题与情感
语文课堂有且只能有一个支点!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语文课堂必须有一个支点;二是语文课堂只能有一个支点。有些同行可能会反对,这观点太偏激了,看看那些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多了去了!这里我要解释以下“支点”这个词。我想这里理解成“归宿”或者说“目的”可能更符合我的本意。
一堂课的时间太短了,只有45分钟。就是介绍作者45分钟可能就不够,更别说其他了。因此课堂的目的或归宿只能精简,换句话说,只能是一个。如果是两个甚至更多,那教学肯定不充分,或者说是糊弄人!
对于一篇经典篇章或者诗歌,选一个支点容易,但要选对这个支点很难。对诗歌而言,诵读与主题(或者情感)应该是两个都不错的支点。有人说,选意象作为支点(目的、归宿)不可以吗?对于有些散文,字词就可以上一堂课,显然,把字词作为教学的支点与把主题与情感作为教学的支点那层次与境界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小学语文教学或许可以这么做,中学语文教学也这么做除了备考的理由很难令人接受。诗歌教学的支点选在意象上,与散文教学以字词为归宿同样存在层次上低俗的问题。
艾青的《北方》作为经典显然有着主题与情感的因素,并且这一点不容忽视。学生可能没有到过北方,冬季北方的严酷估计也很难领略。但是,山河沦陷,民族危亡的北方却是学生可以想象得到的。《北方》里的悲壮与不屈同样可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便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艾青的情感,为了让学生理解艾青的情感。
中间设计了一个小故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1942年2月22日在里约热内卢寓所里与夫人双双自杀。原因是代表着作家精神家园的欧洲已经沦陷,作家对此感到绝望。
两相对比,一个生,一个死。生是源于民族必胜的信心;死是对人类苦难的绝望。死的人高贵,活着的人同样在表达对苦难的不屈。这一切都令人感动。
我用一句话贯穿课堂,诗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着的理由。这是诗歌理论中关于解说诗歌存在意义的一句话。课堂中我联系北方这首诗,希望通过这句话让学生理解,《北方》这首诗存在的意义,以及艾青没有像茨威格那样自杀的原因,进而理解诗人对北方的“爱”对抗战的意义。
四、补充与注释
这部分我介绍了诗人艾青,介绍了诗前小引中“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这也是处于对学生理解这首诗的主题与情感有帮助来考虑的。
第二篇:艾青《绿》教学设计
艾青的诗歌《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春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下面给大家分享艾青《绿》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借鉴!艾青《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文中运用精妙的词语、句子。
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朗诵《春》里的语段,引导学生回顾有关朱自清常识,从“导游”这一角色切入,引出课题《绿》。
二、出示目标。
学习这一课,我们要完成达哪些任务呢?(屏幕显示目标)请同学读,加深印象。
三、初读课文,梳理思路。
生默读课文。要求:
1、标识生字难词,结合注释理解、掌握,注释中没有的随时询问;
2、注意开头结尾的句子、表明作者行踪的词句、过渡句。
学生完成后,老师结合学生询问补充生字难词。师生共同梳理课文思路,引导学生理解描写瀑布、亭子等景色的作用。
四、再读课文,赏景悟情。
重点朗读第三段,欣赏令作者惊诧的绿、体会作者对绿的深情。
1、老师对朗读提出要求,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2、深情朗读后,你感觉哪些句子最能体现绿的美好,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生思考后指名回答。结合学生的回答,老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写绿,写出了绿的什么特点。然后请该生朗读,师生对朗读情况点评,对于朗读不到位的要有示范。
3、梅雨潭的景观很多,也都很美,作者为什么最爱梅雨潭的绿呢?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五、品读课文,含英咀华
《绿》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尤其在语言的运用方面特别值得我们去欣赏、品味。
1、老师对赏析方法作指导并示范。
2、同桌合作,挑出你们喜欢的句子,写出喜欢的理由,然后反复朗读直到会背。
3、课堂展示,师生点评。
六、回顾全文,反思总结
1、回顾这节课,反思收获,提出疑惑。
2、老师总结:课上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美好,大自然是多么可爱了。但同时随着阅读的深入,大家又发现了新的疑惑,课后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些疑惑继续阅读,进一步走进大师,走进美不胜收的大自然。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课外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八、板书设计。
瀑布、亭子等——衬托→绿←写、赞——比喻、排比、拟人、对比、想象等。
艾青《绿》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识“倒、处、找、浅、淡、发、所、静、交”10个生字,能描写“处、找、浅、淡”4个字。积累9个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歌颂。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大自然到处是一片绿色。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色?
2.学生交流,绿色的()。
3.师:小草苏醒,树木发芽,山川田野好像
出示句子: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1)指名读句子。
(2)学习生字:倒、处(着重区分:“到”和“倒”)
(3)齐读句子。
3.今天,我们随着诗人艾青的诗歌,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
4.出示课题:
6、绿
5.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随机正音。
3.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师:春姑娘的手真巧,调出了那么多绿色。
(1)媒体出示有关各种带绿的词语,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2)学习生字:浅、淡、发
“淡”:注意两个“火”字的笔顺指导。
(3)男女生对读。
(4)你还知道哪些“绿”?(草绿、苹果绿)(初步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5)发:注意第一笔是“竖折”,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2.出示第二小节。
(1)学习生字:找
(2)指名读。
3.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读读课文三、四、五小节。
(1)指名读三、四、五小节。
(2)学习生字:交、静、“交”:理解“交织”。
“静”:后鼻音。换部首能变成什么字呢?
(3)出示插图
学生想像:风中的是绿的,雨中的是绿的,阳光下的也是绿的。
(柳条、树叶、草地)
(学生看图,挑选其中的一句展开想象,说一说)
(6)学习第四、第五小节。
①看所有的绿交织在一起的样子。
②看绿飘动在一起的样子。
③朗读第四、第五小节。
四.复习巩固,总结全文。
1.游戏:绿色调色板(读词语)
词语:好像到处找浅绿淡绿出奇阳光所有
2.指导写字。
(1)观察“到、刮、浅、淡”四个字。
(2)注意共同点:“到、刮”左宽右窄;“浅、淡”左窄右宽。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4)师生评价。
五.适时拓展,布置作业
1.春天,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说一说:春天到了,校园里。公园里。田野里。
2.学生可挑选准备交流。
3.实践活动:双休日,与父母一起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绿”。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豪放派词的兴起发展,以及代表词人和作品
一:课程说明
(1):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对豪放派词产生兴趣;了解豪放派词产生的背景与形成过程;
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了解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及其作品;掌握运用所学知识知识的能力与技巧;能够掌握各类词派学习的学习方法;
(2):教材分析:对豪放派词的产生与发展有系统而具体的说明与分析;
(3):学习者特征分析:
年级:高中一年级
优点:学习态度认真;好奇心强
缺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分析能力较弱;解题思路不清晰;
(4):教学重点:
识记豪放派词的代表作者及其作品;能够概述豪放派词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明确此类型题的解题思路;
(5):教学难点:将词作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相联系;了解豪放派词人其词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豪放派词的特点及代表词作的表达方法;
二:课前准备
(1):教学方法:1.以代表词作的诵读为开始,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豪放派词的特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2:以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生平为例,使学生通过对人物的了解继而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自发的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4.让学生自主总结课堂所学知识及感悟,了解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2):教学器材:教材,(3):时间分配:代表词作诵读及学生感受5分钟;豪放派词基本引入介绍5分钟;时代背景介绍5分钟;代表人物的生平介绍5分钟;学生自主思考豪放派词的特点并简要表达5分钟;以某一代表作者及其词作为例,进行具体鉴赏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豪放派词的鉴赏思路5分钟;学生自主鉴赏练习10分钟;解题思路及知识运用总结5分钟;学生自主总结课堂所学知识及感悟2分钟;教师总结3分钟。
三:课程设计
(1):教师活动及学生活动:
教师引入话题:我们都知道,中华文明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华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而宋词,正是其中之一,婉约派的宁静温婉,豪放派的万丈豪情,都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并继承与学习的珍贵财富,而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宋词的派别之一,豪放派词。
豪放派词的词人中,苏轼无疑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我们取苏轼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同学诵读,诵读时请注意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诵读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学生表达诵词时的感受及所理解的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师对此进行简要评价并引入教学内容:好了,那么到底这些词人在作词时究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教师进行豪放派词基本介绍:众所周知,词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宋朝,但它并非起源于宋朝,词兴起于晚唐,发展于五代,繁荣于北宋,派生于南宋。词最开始是为曲而生的,因
此词有词牌名,其实一个词牌名,就是一首曲子,因此字数都是规定的。词最开始的时候大都是描写闺房春愁,伤春悲秋的,如最开始的花间词,到五代南唐著名的词人,千古词帝李煜。我们先看他在投降时写的一首词。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可以说从这首词开始,词真正走出了闺房,由“伶工之词”转变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对此的评价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在古代,士大夫的重要标准就是要有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和理想,所以,当李煜把他对国家的感情表现在词中,他的词也就成了“士大夫之词”。这个转变,真正把词的地位提高了,实际上渐渐为后来的苏辛豪放派打下了基础。而词发展到宋,渐渐出现了豪放派的词,豪放词的前驱是范仲淹,北宋时期的苏轼在词史上开创性地发展了豪放词,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做出了突破。南宋时期的辛弃疾极大地继承了豪放词风,他传奇般的个人经历和家国民族大义深深地影响着他对词的创作,形成了雄浑、慷慨的豪放风格,其词注重“豪”。那么辛弃疾都有哪些豪放派词呢?
学生列举辛弃疾的代表作
教师介绍南宋时代背景: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北宋神宗年间社会变革,是当时社会矛盾的产物,表明宋王朝是处在必须改革而又改革不了的困境中。北宋末年,宋金联合发动的灭辽战争,充分暴露了宋王朝的腐败和孱弱。于是,辽亡后不久,金贵族政权的铁骑便大举南侵,吞并了整个中原地区,高宗南渡,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二次南北朝时的分裂局面。面对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耻辱,人民的苦难,只要是具有正义感的词人,谁还能“整日偎翠依红,浅斟低酌”?他们不期然地集合到苏轼的旗帜下来,拨动铜琵琶,叩响铁绰板,放开关西大汉的粗嗓门,高歌抗战,高歌北伐,词坛的天平急剧向“豪放派”一侧倾倒。宋词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就是由这批爱国词人蘸着自己动脉中沸腾的血液写成的。
学生思考豪放派词的特点并简要表达。
教师总结特点: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于粗疏平直。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后人,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教师带领学生鉴赏辛弃疾词《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儘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教师总结该词的意象:楚天,玉簪螺髻,日楼头,断鸿声等营造出一种凄清悲凉之境,继而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表达方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感情基调:愤懑,愁思,壮志难酬。
教师鉴赏:《水龙吟》是辛弃疾南渡后写在健康。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意,只能借游山玩水,吟诗作词,胸中壮志难伸颇是郁闷,从而此词的内容也是表达此类情怀。上阕写楚天千里、水天相接的清秋景色,由此引发他的愁思。这愁是给南宋朝廷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说明胸怀壮志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心情。下阕用典抒发自己无人能解的“登临意”,批评那种“求田问舍”鼠目寸光的庸人,随即感慨自己年老,又不屑如此,只好唤取“红巾翠袖”来消磨壮志。最后几句虽是蘸着颓废的牢骚,却依旧充斥着豪气充盈,坼天裂地,将平身不得伸展的志愿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生总结鉴赏思路
教师总结:诵读感知,背景了解,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方式鉴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学生自主鉴赏《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袒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学生总结解题思路
教师总结知识运用技巧:利用所学知识,带入具体问题,将知识融合于问题的解答过程中。
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及学习方法。
教师总结学生课堂表现
(3):设计理念及反思:
该设计理念秉承启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原则,尽量将老师与学生互动的环节联系的更为紧密,使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中掌握尽可能系统的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很快的运用到自主解题的过程里,使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同时又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反思:教学时间安排的还是有不够科学的地方;
教学内容较为冗长,教学方法仍显单一;
教师知识储备不够丰富;
我会在以后的设计中尽量改正,加强教学的多元化,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掌握更为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教学设计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是我第一次进行教学设计,很多地方没有经验,准备不够充分。但在这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去教学,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继而教给学生。懂得了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关注所教的学生有怎样的学习特征,从而对症下药,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而最为重要的,就是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轻松快乐的学习。
第四篇:教学设计:高中语文
教学设计:高中语文
拿来主义(汤成慧)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实现学以致用。
3、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涵,讽刺、反语的表达效果,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4、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3、准确理解文中的概念(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抛给、送去、拿来、孱头、昏蛋、废物、拿来主义)。
教学方法:
1、通过课本剧表演,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2、问题式教学法。
3、探究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平台
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本课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接触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通过分析,了解到鲁迅先生运用因果论证的手法提出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因为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应该拿来。那么,“拿来”是怎么一回事呢?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够做到“拿来”呢?“拿来”又有什么好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课堂学习。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个短小的课本剧。
二、课本剧表演:人物:孱头、昏蛋、废物、拿来主义
(旁白):话说山水县第一富豪依老头的独生女儿依依今年芳龄十八,尚待字闺中。依老头求婿心切,竟然乡邻四里广发请柬,要举行一个招亲大会,而且,嫁妆丰厚,正是他那一所远近闻名的大宅子,听说,还陪送一群姨太太呢!这条件可真够诱人的。不知道今天会是哪位英雄好汉抱得美人归呢?咦,有人来了„„
(孱头上,在宅子前面走来走去):各位好,我叫孱头,我这人有个特点,就是比较靓仔,天生的,没办法!依老头这个老家伙,家财万贯,不过,都是不义之财。今天搞个什么招 亲大会,也不知道是什么名堂?见我这么靓仔,还发了请柬给我。我可不能进去,免得他屋里的乌烟瘴气玷污了我的清白之身,像我这么靓仔,何处寻不到芳草啊!我还是离得远远的为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快步离开)
(昏蛋急匆匆地冲进来):各位乡邻,昏蛋这厢有礼了(抱拳作揖)。昨天突然接到依老头的请柬,说他女儿搞什么招亲大会要我也去竞争。真是岂有此理,那个死老头平时专门欺压乡邻,不知道多少乡亲吃过他的亏,上次还把隔壁的欧阳伯伯活活打死了。我恨他还来不及呢,还给他做女婿,门都没有!也不能让他再迫害乡邻了。我一把火烧光他的宅子,看他还怎么胡作非为!(作放火状,后大笑而去)
(废物上,乞笑)大家好,大家好,今天我废物真是时来运转,居然接到本县第一富豪依老头的请柬,要去参加他女儿的招亲大会,我很快就可以从乌鸦变成凤凰了。(作看到宅子状)哇,真有气派呀,我先进去看看。(蹩进)哇,有鱼翅呀,还有鸦片,终于可以过过瘾了,先吸几口。(吸鸦片,陶醉状)真是爽啊,哈哈哈„„我再到后堂去看看那一群姨太太是否标致(喜滋滋蹩进后堂)
(拿来主义者深沉稳重地走过来)依老头给我发了请柬,说她女儿今天举行招亲大会,既然他想到了我拿来主义者,那我就去看看,再作打算。(看到宅子,进门状)哇,这么多鱼翅。好,最近身体虚,恰好补补身子,叫厨房晚上炖了给我吃。(边走边看)哦,这么多鸦片。把它们都送到县医院去吧,也许他们会需要用来配药。(又走)咦,这些烟枪和烟灯,样子真是好看,有艺术欣赏价值,就送一些到县博物馆去吧,其他都烧掉。(猛然记起状)哦,还有陪送一群姨太太呢,给她们每人500块钱,让他们回家去吧,要是她们要去别处打工,也随她们自己愿意。好了,这样看来,我可以考虑什么时候举行结婚典礼了。请大家有空都来喝喜酒啊,谢谢各位的支持。(教师简短总结)
三、具体赏析第八、九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2、学生思考讨论: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
教师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
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明确(投影显示):
“孱头”指害怕继承,不敢面对的人; “昏蛋”指不分好坏,全盘否定的人;
“废物”指不分好坏,全盘接受的人。
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九段分析“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明确(投影显示):“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
“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
四、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十段1、2、集体朗读第十自然段。学生思考讨论(投影显示): ①、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
③、正确继承文化遗产能起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④、“正确继承文化遗产”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何在? 教师明确:①总之,我们要拿来;
②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③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④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 ⑤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五、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投影显示)
1、运用形象概括,进行归纳推理,显示出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性。如:闭关——抱残守缺(误国)
送去——取悦洋人(卖国)
拿来——批判吸收(利国)
2、选取具体典型,取代抽象论述,节约文字,印象深刻。
如:为三种对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画像:
孱头——愚弱无能 昏蛋——头脑发热 废物——失去自立能力
3、就近取喻,说明复杂道理,突出本体特征,平实易懂 如:大宅子——整个文化遗产
鱼翅、鸦片、烟枪、姨太太``````
4、讽刺辛辣,妙趣横生,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如:反语: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 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讽刺: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六、课堂总结,结束课文: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近七十个年头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他的谆谆教导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
最后,“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巧设凤头展才情——议论文开篇三法”教学设计
信宜市第三中学 杨日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照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议论文开篇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明确议论文开篇的要求以及重要性。
2、通过探究讨论,让学生掌握到议论文开篇三法的具体思路和组织范式。
3、通过训练2——3种开头技巧,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综合性地加以运用。教学重点:学生对议论文开篇三法的掌握和运用。教学难点:学生对开篇方法的综合性运用。教学辅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素材(印发)。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有人曾这样说,当你读一本小说的时候,假如它的前三页无法吸引住你,那么这本小说就不值得你去读。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的作文开篇不能打动阅卷老师,不能让老师眼前一亮,那你的作文就失败了一半。阅卷老师也给我们一句箴言:你寒窗苦读十余载,而我们只有90秒。(课件展示)这话什么意思呢?(请一学生谈他的理解)同学们寒窗苦读十几年在高考赛场上创造的杰作,阅卷老师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判断其生存还是毁灭的命运。所以,如果我们的作文能在一开篇就抓住阅卷老师的心,酷热的夏季,疲惫的老师看到你的作文如清风拂面,让老师赏心悦目,那你的作文就离成功不远了。
二、评价开篇优劣
为了能更好地对症下药,更有效地提高我们的开篇技巧,我们先回头看看
同学们这次月考作文在开篇上存在的优缺点。
(课件展示月考话题“放下包袱,集中注意力”)
1、学生小组讨论:下面有ABC三组开头,比较各组中两个开头的优劣。学生两人一份这三组开头,共同阅读后四个人一起讨论其中优劣。
(课件展示ABC三组开头,同时印发素材。)A组
①专注,是一个人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条件,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学会专注,才能心无杂念,又快又好地完成一件事。
②人生路漫漫,我们难免会背上大大小小的包袱,在充满荆棘的路上艰难跋涉。其实,只要放下包袱,集中注意力,我们就能轻装上阵,走得更稳更远。
B组
①包袱,一个阻碍我们前进的障碍物;一道分散我们注意力的闪耀的光;一块压在我们心底沉重的石头。
②心灵的包袱,使我们不敢释放潜力而自甘淹没;思想的包袱,使我们不敢开拓创新而自甘落后;情感的包袱,使我们不敢大胆追求而自甘错过。放下包袱,集中注意力往前看,我们才能大展拳脚,拥抱明天。
C组
①放下沉重的包袱,集中注意力朝着心中的目标前进,会让你更快到达目的地,摘取到胜利的果实。
②在奔跑的道路上,有谁不曾摔跤?在知识的道路上,在生活的大道上,在幸福的泥径旁,我们有谁奔跑不曾摔跤?没有谁就能够一路顺风,一条路上都平平安安的,如果我们都觉得累,觉得没有力气再跑的时候,我们不妨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扛在肩上的包袱过于沉重了,家庭、事业、孩子、健康等就像一座五指大山一样,我们在奔跑的道路上走的越远,肩上的担子就越沉了?
2、分享讨论结果:请三个学生分别对这三组开头评价优劣。
3、从各组开头的对比中总结出议论文开篇的基本要求:(1)、切题、点题。(2)、观点明确。(3)、简洁入题。
(黑板、课件同步展示)
【教学理念】知识的对比是调动学生注意力的好方法,知识之间对比得越清楚,学生的注意力越集中,越能加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
三、议论文开篇三法
这次月考让我看到同学们在作文开篇方面既有不足,也有自己的特色,部分同学善于运用开门见山、引用名言、比喻排比的方法来设计议论文的开篇。这说明同学们对之前我们学习过的方法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多多很多都是益善的,多点方法,多点选择,那我们在考场上就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最适合话题的一种方法。所以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三种议论文开篇方法。(黑板板书:巧设凤头展才情——议论文开篇三法)
1、认识方法:齐读或个别读下列各组议论文的开篇,思考每组开篇有何特点,或者是怎样引出论点的。(课件展示三组议论文的开篇)
第一组:
例1:有的人把骄傲写在脸上,挂在嘴边。他们气焰嚣张,目中无人,以己为尊。这是小骄傲,低境界的骄傲。有的人把骄傲放在心里,融入体内。他们狂傲不羁,潇洒率性,却又谦卑平和,海纳百川。这是大骄傲,高境界的骄傲。拥有大骄傲才是真正的骄傲,才能拥有大智慧、大胸怀。
例2: 儒家讲求宗法,与制无争;佛家讲求脱俗,与人无争;道家讲求出世,与世无争。我却认为,这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需要我们去争一争。
两个学生回答(视其情况)后明确方法一:对比法。可从两个角度设计开篇:一是肯定其一,提出观点;二是力排众议,提出观点。
(课件展示,思路:对比冲突+论点呈现
语言范式:× ×(话题现象)有的人„„有的人„„我„„ 角度:或肯定其一,提出观点;或力排众议,提出观点)(黑板板书:
1、对比法:肯定其一;力排众议)第二组:
例1: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面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
次险象中,究竟该选择什么?依我看,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例2:《将“常识”牢记在心》(高考满分作文)
常识,这样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词,这样的一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在今天,依然会被有些人“忘记”。在知识高度普及的今天,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犯常识性错误呢?
……主观轻视…… ……利益驱使…… ……贪欲蒙蔽……
让我们一起牢记人生的常识,一起用行动去维护这些常识。两个学生回答(视其情况)后明确方法二:设疑法。可从两个角度设计开篇:提出疑问,或用中心论点作答,或用分论点作答。
(课件展示,思路:设问自答+引出论点
语言范式:对× ×(话题)该怎么办„„、为什么× ×(话题),是因为„„ 角度:提出疑问,或用中心论点作答,或用分论点作答)(黑板板书:
2、设疑法:中心论点作答;分论点作答)第三组:
日常生活中不难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些人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便恶语相向,甚至动起手来;有些人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还有些人关爱家人和朋友,对其他人却漠不关心……这些现象都是缺乏友善之心的表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全社会倡导友善。
学生回答(视其情况)后明确方法三:现象法。(课件展示,思路:列举现象+论点出场
语言范式:现象1、2、3 „„(析本质)„„(亮观点))(黑板板书:
3、现象法)
2、总结议论文开篇三法(课件同步展示): ①、对比法,凸显是非,观点鲜明 ②、设疑法,自问自答,观点明确 ③、现象法,罗列现象,观点自现
【教学理念】把“教方法”(教师自己讲授、展示议论文开篇方法)变为“悟方法”(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思考领悟开篇方法)。学生对方法的掌握,需要
解读方法的示范,也需要挑战性地通过自己的分析来体悟方法。
四、课堂演练
1、话题及要求:请就相应的话题,用这节课学到的你最喜欢的方法写一个议论文开头。女同学话题“和谐”,男同学话题“分享”,字数80字左右(建议在60——100字)之间。(课件同步展示)
2、同桌之间先围绕话题讨论两分钟,讨论角度可以是怎么样才是和谐的,怎样做到和谐;如何做到分享,分享有什么意义等等。
3、学生写作,老师随堂查看。
4、请一男一女两学生上讲台板书自己的作品,然后自读或其他学生朗读。
5、同桌之间讨论评价黑板上板书的两个开头。请两学生分别点评,老师点拨。
6、再请两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开头,另请两同学品评。要求评说语言精炼中肯,每篇读评不超过3分钟。
7、奇文共欣赏:齐读“和谐”、“分享”的优秀范例。(课件展示)【教学理念】课堂演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练习是高质量课堂的基础。给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才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
五、课堂总结
老师引导,学生小结:
1、议论文开篇的要求:切题、点题;观点明确;简洁入题。
2、本节课学到的议论文开篇三法:对比法、设疑法、现象法。
3、学生自说自己喜欢的容易掌握的开篇方法。老师总结: 文无定法心中有法,合理运用有的放矢。巧设开头增色三分,亮明观点决不含糊。(课件展示)方法不是单一的,要综合运用、灵活运用才能力求出彩。而同学们要真正地巧设文章“凤头”,就一定要在平时多下功夫,一是多观察,二是多阅读,三是多动笔。可谓“多读胸中有书,勤写笔下生花”。(课件展示)希望同学们平时将这些方法用熟用活,达到熟中生巧,那样在考场上才能如鱼得水,妙笔生花。
【教学理念】课堂总结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它是沟通师生情感和反馈教学信息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关键环节。更重要的是课堂总结可以对获得的学习方法进行巩固理解,增进学生学习方法的信心。
六、课外作业:
1、题目及要求:请以《距离》为话题,用你最喜欢或擅长的方法写一个议论文的开头,字数80字左右(建议在60——100字)之间。注意掌控时间,不超过6分钟。(课件展示)
2、同桌互评,然后每组共评,推荐1——2个写得好的,在班上交流。【教学理念】作业布置,是教学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课后作业的功能有巩固,检查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担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
附板书设计:
巧设凤头展才情 ——议论文开篇三法
开篇要求: 开篇方法:
1、切题、点题
1、对比法①肯定其一 ②力排众议
2、观点明确
2、设疑法①用中心论点作答
3、简洁入题 ②用分论点作答
3、现象法
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始终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议论文重在以理服人,应该在一开篇就给阅卷者展示明确的观点,但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部分同学的文章开篇或没有切题、点题,或中心不明,或冗长累赘迟迟不见主题。这突出的问题暴露了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没有一个清晰的思维和适合的方法来展示观点。因此,本堂课从这点出发进行了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都充分体现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对方法的品读而领悟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当堂在6分钟之内完成一个议论文开头,特别是上讲台板书的陈念同学,她综合运用了设疑法、排比法、引用法,作品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但还有些同学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组织开头,对本节课所学到的方法没有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对此不理想的结果,希望通过以后不断的训练使学生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另外,本来设计有一个环节让学生自主提问,体现出对学生情感的尊重,使他们有“疑”敢“问”,但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担心时间不允许,临时取消了这一步。这一遗憾让我意识到对课堂时间不仅应该有一个周密的安排,还要考虑课堂上的临时发挥,不要完全拘泥于原来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