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14.6浮力的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14.6浮力的应用》教学设计
湖南省资兴市第三中学 胡红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原理。
(2)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手社会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物体的浮沉现象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浮力解决问题的实例,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兴趣和提高学生思维方法的变化与灵活水平.
本设计的重点和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力的应用;将物体的浮沉条件,由力的关系转化成密度的关系,并且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灵活地选择、应用两种方法,对物体的浮沉进行判断.
二、过程设计 1 引入课题
演示“浮沉子”实验。让学生谈谈对这个实验的感想,引出课题。2物体的浮沉条件
【学生实验1】把桌上的石块、泡沫、铁钉、木块物体浸没在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状态。
学生讨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但是为什么有的物体要上浮,有的物体要下沉呢?
提示:上浮和下沉即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那么就要考虑物体的受力情况。让学生画出浸没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重力和浮力,物体怎样运动是由它们的合力决定的)
配合课件讲解:若F浮<G物,则物体下沉(直沉到水底,所受合力为0,物体静止);若F浮>G物,则物体上浮(直到物体漂浮在水面);若F浮=G物,则物体悬浮(物体浸没在水中)。
根据: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V物=V排,和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进一步推导得出物体的浮沉与密度的关系。得到推论:物体的浮沉可以由重
力和浮力的大小来判断,也可以由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相比较的大小关系来加以判断.
再回到刚才的分组实验:石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石头沉入水底;蜡块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所以蜡块上浮直到漂浮在水面。3浮力的应用
【学生实验2】如何使原来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上浮?探究三个小问题:①如何使鸡蛋上浮? ②怎样使药瓶上浮?③怎样使橡皮泥上浮?
学生通过讨论后自行进行实验,最终使学生自主得出结论:要使物体上浮,可采用减小物体自身重力和增大物体所受浮力两种方法,而增大物体的浮力又可采用增大液体密度和增大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引出轮船、潜水艇、飞艇和热气球,讲述它们的工作原理。
请同学们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浮力?从古代说到现代再到未来。鼓励学生大胆地创新设计,并把自己的想法写成小论文或者制作成实物模型,展示作品“浮力秤”。4课题研究
提出1个课题,鼓励学生作课后研究:请一位学生上来吹泡泡,请同学们观察泡泡的飞舞有没有规律?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第二篇:《浮力的应用》教学设计
《浮力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学会物体的受力分析。
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3、理解漂浮时F浮=G,及其应用。
4、理解密度计的原理。
教学资源:
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视频。水槽、木球、石块。潜水艇模型、密度计。酒精、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知道了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计算。今天我们来学习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出示教学目标、方法指导、学生自学
1、从力的角度,物体的浮沉状态与重力和浮力有什么关系?
学习方法:
(1)做乒乓球、石块、潜水艇模型在水中的浮沉实验。
(2)结合前面学习的力和运动的关系画出各种状态的受力示意图。
2、从密度的角度,物体的浮沉状态与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有什么关系?
学习方法:
(1)根据生活经验猜想各种浮沉状态下物体的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2)根据上面的受力分析结合阿基米德原理和重力、质量、密度、体积的知识进行理论推导。
3、思考要实现物体的浮沉有哪些方法和途径。
学习方法:
(1)结合阅读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原理进行思考。
(2)观看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视频并归纳提升。
4、漂浮的物体F浮=G物,但同一个可以在不同液体中漂浮的物体,漂浮时露出液面和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往往不同,为什么?根据这个现象能简单的比较不同液体的密度吗?怎么做?
学习方法:
(1)猜想:将木块分别投入水中和酒精中,漂浮时露出液面和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什么不同?
(2)将木块分别投入水中和酒精中,观察漂浮时露出液面和浸入液体中的体积进行对比。
(3)从理论F浮=G物=P液gV排进行推导。思考为什么。
(4)观察密度计思考为什么刻度是上小下大?
四、交流归纳
1、物体的浮沉状态:下沉、沉底、上浮、漂浮、悬浮。其中下沉、上浮是动态的不平衡状态。沉底、漂浮、悬浮是静态的平衡状态。沉底是下沉的最终结果,漂浮是上浮的最终结果
2、各种浮沉状态下受力情况以及物体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物体浮沉状态
下沉
沉底
上浮
漂浮
悬浮
受力情况
重力、浮力
重力、浮力、支持力
重力、浮力
重力、浮力
重力、浮力
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
F浮<G物
F浮+F支=G物
F浮<G物
F浮>G物
F浮>G物
F浮=G物
P物与p液的大小关系
P物>p液
P物>p液
P物<p液
P物<p液
P物=p液
3、轮船的设计原理: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浮在水面的物体,采用了“空心”的方法,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
4、潜水艇的原理:通过灌排水来增大或减小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下沉或上浮
5、气球和飞艇的原理: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使它们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6、实现物体浮沉的方法:(1)重力不变,改变浮力。如轮船。
(2)浮力不变,改变重力。如潜水艇。
7、漂浮条件F浮=G物的应用:
(1)求浮力。漂浮或悬浮的物体只要能求出重力就可以知道浮力。
(2)密度计。原理:漂浮时F浮=G物,因为G物不变,所以密度计无论浸在什么液体中F浮不变,即F浮=p液gV排的乘积不变。所以在密度不同的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即浸入的深度不同。
五、练习反馈
1、完成P100动手动脑学物理
2、补充题:一个正方体木块漂浮在水面静止时,有3/5浸在水中。求木块的密度。
反思:浮力的应用一节综合性很强,本节内容在教材上编排较为简单,只要求从力的角度,弄清楚物体的浮沉。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和设计原理即可。但考虑到本节内容的综合性。比如力与运动的关系。重力、质量、密度、体积的综合。阿基米德原理的运用等等。所以我在教本节知识时将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提高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第三篇:《浮力的应用》教学设计
《浮力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建立在前一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由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要求学生能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通过实验探究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了解浮力的应用。
学生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了如何用测力计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但由于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和感性认识的错误性对很多学生有了主观想象力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所以,如何能让学生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不受主观想象力的干扰,也是教学的重点。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我在进行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条件教学时设计了师生共同参与的实验探究活动,通过教师适时、必要的介入,促进了学生对有关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探究活动的持续深入与发展活动,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运用它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设计是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教学设计中为鼓励学生亲手操作,教材中没有安排学生实验。但我认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时,最好让其亲自参与实验比较好,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从直观现象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加深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另一方面利用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也利于后边对“浮沉条件的应用”的学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液体中的浮沉是由该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及其重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决定的;知道如何用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及其重力之间的大小关系来表述物体浮沉条件
(2)能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密度及二力平衡等知识讨论浮沉条件。(3)得出用液体密度和物体密度的大小关系来表述物体浮沉条件(4)知道轮船、潜水艇和气球和飞艇的基本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方法――逐步推理法和相关知识的整合。
(2)使学生意识到知识建构要自主、科学探究要合作、意志要体验,探究要持久深入的教育理念。(3)利用简单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探究物理问题的良好习惯和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探究及浮力的应用;
难点:将物体的浮沉条件,由力的关系转化成密度的关系,并且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灵活地选择、应用两种方法,对物体的浮沉进行判断. 教法分析:本节教学内容主要想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创新——发现,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长探究物体沉浮本质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能力。这样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获得的结论去解决的贴近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设备、“泰坦尼克号”沉船一瞬间的flash、介绍轮船、潜水艇和气球和飞艇的基本工作原理的flash。三个不同颜色的乒乓球(一个注入一定量的水(黄),一个注入一定量的盐水(白)另一个是空的(黄白对半))、盐、水槽、玻璃棒、小铁钉12个、小烧杯12个、适量的水。
教学流程:本设计分为三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第一部分以提问、设疑导入,第二部分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并讨论、汇报结果,指导学生认识:为什么有的物体要上浮,有的物体要下沉,有的物体要悬浮,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指导,让学生亲自体验物理相关知识整合的“美”。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如何利用浮力的。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首先播放flash “泰坦尼克号”沉船一瞬间的片段,然后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铁钉放入烧杯的水中结果如何?
提问:轮船那么重却能浮在水面上,而小铁钉却沉入水底?(提问、设疑导入,并讨论、汇报结果,引导学生认识:都是铁制成的为什么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却沉入水底?
二、新课讲授:
六、浮力的应用(板书)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1、探究活动: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的办法?
老师拿出三个不同颜色的乒乓球,一个注入一定量的水(黄),一个注入一定量的盐水(白)另一个是空的(黄白对半)
提问:若将这三个乒乓球浸没在水中,放手的瞬间,它们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将会怎样的运动?
学生猜测:有一个沉下去的,有一个会浮在水面上,还有一个可能不动。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结果确实如此。教师接着让学生观察,乒乓球最终都会静止不动,此时它们分别处于什么状态?受力怎样?三种静止状态有何不同? 学生观察、分析,总结:(板书)(1)沉到底(下沉)F浮 (1)体积不变的前提下,减轻物体的重力。(2)将实心体变为空心体(重力不变) (3)物体的重力和体积均不变,增大液体的密度。 教师找不同的学生到讲台上将每个方案进行实验演示,以检验方案的正确性。在完成对“如何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的探究活动后,对于“如何使上浮的物体下沉?”的方法就可以轻而一举的得出。 2、引导学生从物体受力的角度分析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根据学生学到的力学知识,分析得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重力,一个是浮力,通过讨论得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是由重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在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减小重力如体积不变情况下,减小自重或将实心体制成空心的。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加盐)。通过以上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得出了决定物体浮沉的实质是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3、归纳出用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来表述物体的浮沉条件:(配以力的示意图)(板书) (1)若F浮<G物,则物体下沉(直沉到水底,所受合力为0,物体静止);(2)若F浮>G物,则物体上浮(直到物体漂浮在水面)(3)若F浮=G物,则物体漂浮(物体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 3(4)若F浮=G物,则物体悬浮(物体全部浸入水中)。 思考:通过判断浮力和重力大小来判断物体的浮沉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4)学生通过观察三个乒乓球在水中浮沉实验总结得出用液体密度和物体密度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物体的浮沉。 总结:上浮、漂浮:ρ物 <ρ液 悬浮 :ρ物 =ρ液 下沉、沉底:ρ物 >ρ液(板书) (二)浮力的应用(板书) 播放flash,轮船浮在水面上,潜水艇潜入水中,节日放的气球或热气球升入高空? 针对前面的学习,思考:轮船、潜水艇、气球或热气球的工作原理 阅读教材98页-99页,看自己的想法正确与否。 总结: 1、轮船是利用“空心”的方法可以增大浮力。(板书)学生思考:轮船从河里到海里,船会上浮些还是下沉些?为什么? 分析:轮船在河里和海里都是漂浮状态,即在河里和海里的浮力都等于重力,由于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所以它排开海水体积小于它排开河水的体积,轮船要上浮一些. 2、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播放flash,介绍潜水艇的浮沉原理。让学生分析它的工作原理:“潜水艇是怎样实现下沉和上浮的呢?” 小结: “下潜”:向潜水艇水舱中充水,潜水艇逐渐加重,潜水艇重大于它受到的浮力,就逐渐潜入水中。 “悬浮”:当水舱中保留一定量的水时,潜水艇重等于浮力,潜水艇可以悬浮在水中。 “浮出水面”:用压缩空气将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潜水艇变轻,潜水艇重小于它受到的浮力,从而浮出水面。 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板书) 3、热气球和飞艇工作的原理: 学生讨论分析热气球工作的原理 提问:(1)节日气球、热气球、飞艇,其体内充的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还是小?它为什么能够升空? (2)要使充了氦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可采用什么办法?2.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可采用什么办法? 总结:由于气球的总重小于气囊排开的空气重,即重力小于浮力,气球就能上 4 升。当上升到一定高度,由于越高空气密度越小,它受到的浮力变小,浮力等于重力时,它就不再上升,停留在这个高度。 结论:气球是靠通过改变自身的体积,从而改变浮力来实现升降的。 强调:气球和飞艇,体内充有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氢、氦、热空气)(板书) 三、课堂小结: 请学生汇报本节课有哪些收获?使课堂始终保持轻松、和谐的氛围,以“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来结束这节课。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求知状态。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文后的练习第1、2、3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这是一节较好的反映了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探究性教学尝试,首先让学生在探究中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的所思、所想并不是沿着老师既定的模式进行,也没有照办教材提供的方法,而是由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讨论、猜测,然后通过实验去检验,这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强调的知识建构要自主,科学探究要合作。其次,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促进了探究的持续深入和发展。最后,让学生在实际中再次对实验探究的结果加以应用,体现了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们再次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浮力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浮力的基础知识之后,继续学习有关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的知识。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探究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第二部分了解浮力的应用。其中用到前面学习的力,二力平衡,力和运动的关系等有关知识,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浮沉条件,2.知道浮力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及浮力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调节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得到或增大可利用的浮力,初步建立应用科学技术的意识 学生分析及设计意图: 我任教的是一所普通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学生认知能力参差不齐,但是由于生活环境、年龄的因素,他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同时我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并且刚在上一节课探究了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经过 一些物理思维方法训练,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我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两点: 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视频,动画展示部分实验及分析过程,提供学习资源,点拨、辅助学生思考问题。 另一方面在课程设计中鼓励他们亲手操作,把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资源,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真正做到发现学生思维的浅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要性说明 本节课的特点是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的现象甚至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所以不容易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实验易做,但根据实验分析时,实验的可视性差,若利用多媒体展示部分实验,可以将短暂的实验慢镜头播放,有利于分析的需要,同时,这种方式也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本节课内容较多,有推理的物理规律,还有许多值得思考和记忆的常识性的内容,单纯利用课本上的文字,图片来学习显得有些枯燥,利用多媒体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拉近了科学和现实生活的距离,有利于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应用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师使用的课件有的来源于网络,有的是教师自主制作,这样能给学生树立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榜样,了解当代的多种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导入,创设情境 以提问导入,问:你知道现实生活中浮力有那些应用? 让学生通过课下收集资料,课堂上的交流汇报结果,从而实现合作学习。(教师利用媒体的图片给予补充) 实验质疑,猜想规律 教师导语;这节课我们将利用已知道的浮力及力学知识来共同讨论发现这些应用中所蕴涵的科学道理。 进行新课 演示实验:木块,蜡块按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鸡蛋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橡皮泥,铁块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质疑学生:从这三个现象中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橡皮泥,铁块,鸡蛋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都沉入水底;木块,蜡块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都上浮直到漂浮在水面。教师补充评价学生的回答: 很好,那同学们再大胆的猜想一下,如果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相同,物体会怎样? 学生回答:不上浮也不下沉,停留(悬浮)在液体中 ρ物__<___ρ液 上浮 ρ物__=___ρ液 悬浮 ρ物___>__ρ液 下沉 (教师利用多媒体总结规律,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动画演示悬浮,学生平时不易见到的现象利用视频加深印象) 媒体点拨,学生讨论,探寻规律 继续置疑: 上浮和下沉即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那么就要考虑物体的受力情况。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同学们思考: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但是为什么有的物体要上浮,有的物体要下沉,有的物体要悬浮呢? 让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学生回答: 当F浮<G物,则物体下沉 当F浮>G物,则物体上浮 当F浮=G物,则物体悬浮 (教师利用动画展示浸在水里的物体受力,形象直观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总结说明物体的浮沉条件,代替板书,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印象深刻,完整):(利用视频重现橡皮泥,木块在水中现象,加深对物体的浮沉条件认识,补充上浮的最终结果是漂浮) 教师点拨,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利用阿基米德原理 F浮=ρ液g v排 G物=ρ物g v 物 根据: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V物=V排,进一步推导 ρ物__<___ρ液 上浮 ρ物__=___ρρ物___>__ρ液 液 悬浮 下沉 推导过程不是重点,利用多媒体可以节约板书时间 教师引导,媒体点拨,学生实验,运用规律 教师导语: 刚才我们找到的物理规律是正确的,同学们在社会生活中善于观察,勇于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也许就会有伟大的发现。 可见,物体的浮沉是由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决定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想办法来改变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控制物体的浮沉,以达到很好地利用浮力的目的 2.浮力的应用 提出问题:怎样让鸡蛋浮在水面上 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会回答:加盐 (大部分学生在初二物理序言课时尝试过这个实验,也有这样的生活常识,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实验,节省时间和实验物品.) 教师引导:从浮力和重力的关系的角度思考,加盐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加盐增大鸡蛋受到的浮力,重力不变,从而改变浮力和重力的关系,使浮力大于重力。 教师引导:在重力不变的情况下,还有什么方法增大浮力,从而使下沉的物体上浮,浮在水面上? 学生实验:给定实验器材寻找答案:橡皮泥,水槽,进行分组实验,尝试如何让下沉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你能解释原因吗?你发现了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上台展示,并且请学生加以说明 (学生活动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满足学生表现的欲望,培养学生动手和表达能力,学生能说出的道理,教师就不必多解释,肯定学生的想法,加以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借学生的 回答引出轮船和潜水艇的学习1,轮船 (利用影片介绍轮船是如何利用浮力的,加深印象)(简单交代什么叫排水量,用一个简单的小练习理解排水量)小练习:如果一只轮船,它本身和装的货物总重100 000 N,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开的水重多少牛?它排开的水的质量是多少吨? 学生思考讨论:这只船轮船从河里到海里,船会上浮些还是下沉些?为什么? (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木棍漂浮在水中和盐水中演示实验,解决实验的可视性差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学生总结回答: 在河里和海里的浮力都等于重力,由于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所以它排开海水体积小于它排开河水的体积,轮船要上浮一些. 教师导语:潜水艇和轮船不同,它能潜入水下航行 2.潜水艇 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潜水艇下潜、悬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对于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可以提示:想一想浮力还能改变吗?改变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还可以改变什么力?再参考课本回答。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利用课本自学回答,这里教师不用多说,利用播放多媒体加深学生头脑中印象就可以了)教师导语:气球和飞艇和潜水艇相似,它潜入空气中飞行 3.气球和飞艇 (让学生看课文自学,教师利用播放多媒体给予补充,给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用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氢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 这个讨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小结,分享收获: 谈谈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大家分享 布置作业,体验收获: 同学们互相协作通过查阅资料,自制潜水艇模型,孔明灯等利用浮力工作的物体,交流制作心得,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浮力为人类服务。 教学反思: 利用利用多媒体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但全部依赖也会引起学生视觉疲劳,所以要留出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及自主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手,脑,嘴,眼都调动起来。在这节课里媒体相当于给学生提供的 学习资料,辅助学生思考,不能代替学生思考。 由于省掉了板书时间,学生没有时间记笔记消化知识,所以在播放知识性内容时速度要控制得慢些,在课后发放讲义见(附加页)予以补充,在讲义中还可以补充一些学习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教学资源 视频文件来源于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学参考视频资源及自主摄制,flash (附加页) 浮力的应用 一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 (1)物体下沉:F浮 (2)物体上浮:F浮>G物 或ρ物<ρ液 静止时 物体漂浮:F浮=G物 (3)物体悬浮:F浮=G物 或ρ物= ρ液 二 浮力的应用 1,轮船 ①把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空心的轮船,使它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而浮在水面上。 ②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单位是吨。 2.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3.气球和飞艇,体内充有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氢、氦、热空气)三 思维方法提示 利用浮力的关键是调节重力和浮力的关系。 (1)若保持浮力不变,可改变自身的重力,实现沉浮(如浸没水中的潜水艇)。 (2)若保持重力不变,可改变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实现沉浮。(如轮船)。 学习材料 自制孔明灯(1)用薄纸剪成如图所示规格的纸片.将第一张纸片的一边与第二张的一边粘在一起,再将第三张,第四张......依次同样粘上去,直到拼成一个两端漏空,直径约60厘米的球状物.再剪一张圆形薄纸片,把上面圆空口糊住.待干后,把气球吹胀,找一条薄而窄的竹条,弯成与下面洞口一样大小的竹圈,在竹圈内交叉两根互相垂直的细铁丝,并系牢在在竹圈上,再把竹圈粘牢在下面洞的纸边上,糊成的气球不能漏气.(2)把酒精棉球点燃扎在铁丝中心,等气球内部的空气烧热后,气球就会由平地直升天空.如图所示.(3)这是由于气球内部空气受热膨胀,向外跑了一部分,使气球受到空气的浮力大于气球(包括气球内部热空气)的重量,这样气球就会上升. 自制潜水艇模型 找一个装眼药水的小塑料瓶和一根铁钉,用胶布把它们缠在一起,在紧靠铁钉的塑料瓶侧壁上戳几个小孔,在瓶口接上橡胶管,这就做成了潜水艇模型。 .家庭实验 利用家中的物品,做一个证明物体受浮力的实验。准备将实验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对身边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找出二个物体受浮力的事例,准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课堂过程 一、认识浮力 活动1:小组交流“课前准备”中的家庭实验和生活中存在浮力的实例,并谈谈你对浮力的认识.活动2:按照课本图7-18进行实验,并把你的实验数据填在课本126页最后一段.然后思考、讨论: (1)石块浸在水中时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说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2)浮力的大小是多少?你是怎样测出来的?浮力的方向向哪? (3)根据以上实验和分析,你能不能总结出一种测算浮力大小的方法? 学生先分组进行实验,讨论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全班交流,明确其中的观点: 1.浮力: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向的托力,物理学中把这个托力叫浮力.2.“称重法”测浮力:物体在空气中时,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G;将物体浸在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活动3:阅读课本内容,与本组同学交流,弄明白浮力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后,教师在组织全班交流观点,然后通过PPT课件分析,加以明确。 三、课堂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启发与感悟、疑问与困惑等层面对本节课进行回顾总结。第四篇:浮力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五篇:浮力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