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信息技术,关注学生反应,以学生为主体--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与反思顾新廷
运用信息技术,关注学生反应,以学生为主体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与反思
张爱民 顾新廷
课后,当我们要把两台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做成画中画的课堂实录时,有的老师不理解这样做的目的,冷嘲热讽,模仿着电视剧中人物“许三多”带有河北口音地说:“这没有意义!”真是让人感到难受。但信念支撑着我们,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们也要坚持走下去。经过详细说明这么做的意图,这些老师大都明白了我们的“良苦用心”,对我们的想法大加赞赏。一些思维定式的突破、一些传统观念的改变,真不是说几遍新课改、新课程、新理念,就能解决问题的。
以前,看到过一幅获奖摄影作品《教师的风采》,画面上没有教师的身影,有的只是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时的一个精彩画面,以学生的反应来反衬出教师授课的精彩,太有创意了,我们也深受启发。在这节课后做教学录像时,我们通过技术处理,把两台摄像机录制的画面,做成完全同步的全程画中画效果,成为双视角的课堂教学实录,以关注学生在教师授课全过程中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来探讨教学设计,改进课堂教学。在录制的过程中,一台摄像机被放置在教室前面的一个角落里,从前往后拍摄,是一个全程没有任何镜头调整的“监控画面”;另一台摄像机放置在教室后面,从后往前拍摄,有专业摄像师操控追踪拍摄。在合成的时候,我们把“监控画面”作为主画面,把“追踪画面”作为辅画面,做成画中画。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课堂实录,非常有利于进行课后总结分析,以改进教学。通过这种画面,可以非常准确地看出教师讲课时,学生的反应如何,哪个问题学生最感兴趣,哪个观点学生最有认同感,哪个问题学生有基础,反之亦然。同时,也可以关注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有些细节也只有在这种“画中画”中才能看到,如在本课实录中,我们发现一位男生两次举手要回答问题,但授课教师都没发现,老师的注意力完全被其他位置上回答问题的学生所吸引。通过这种“画中画”,也能发挥传统录像就可以实现的作用,如发现授课教师的口误、错误以及教师的手势、表情、动作等一些细节问题。总之,这种做法,对教师更好地研究一节课,全面改进课堂教学,无疑将会大有裨益。
过去在谈到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应用的时候,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思考的时候多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想的是教师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把一节课讲好,而对学生的接受情况关注不够。有了新的“理念”,信息技术手段使我们的想法成为现实,这一成功的实践,极大地推进了教学科研工作的进行。
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好几年了,参加了许多培训,听了许多节课,对新课程改革印象最深的一个词汇就是“新理念”,大体上是在说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如何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可是在许多次听课评课活动中,大都在研究教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如何把一个知识讲清楚、讲透彻,或者是老师安排学生表演,展示准备好的“课堂探究结果”,对学生接受情况、学生理解情况、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达到关注不够。
前不久,在一次评课活动中,一位历史特级教师发言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他讲到老师授课要因学生而异,强调了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是的,没有一节课是适应所有学生的,不管你这个知识讲得多好,讲得多清楚,讲得多通俗易懂,但不会适用于所有的学生。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一定要适合听课的学生,这才是一节好课。
这节校级青年教师公开课,准备了相当长的时间,做课的时间从十月底,一直推到了十二月初。在长达两个多月的准备过程中,始终在想这节课要设计出什么亮点,怎样渗透新理念,怎样关注学生的反应,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逐渐有了一些“新一点儿”的想法。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注意联系现实。在导入本课后,我紧接着讲了总统制的情况,把教材中的一个内容提前讲,这样做是想让导入和本课一个知识点自然地衔接,不会使导入有牵强之感。(有教师提出,这种安排显得知识零乱,还有待探讨。)
本节课最后的时候,给出一段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时所讲的一段话,想过由教师读、由学生读等方案,最后选择用温总理的讲话录音,效果更好。(在课堂上使用时,本班的设备放出来的声音太小,影响了效果。)让学生结合这一段材料来评价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作为本节课的延伸,期待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些国家相对民主的政治制度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后,才达到今天的程度的。通过这一设计,努力使学生对当今世界的一些问题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历史地看待一些现实问题。
导入和结束语用了两段录音,配以图文,美国下一任总统和中国现任国务院总理各一段讲话,展现给学生大国领导人的风采,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同时又可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领导人的气质、风度、坚毅,中国领导人的睿智、儒雅、深厚的文化底蕴。另外,这一头一尾,前后呼应,共同渗透了本课的潜在主线――现代民主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政治文明的演进。通过录像也可以看到,学生在听、看这两段材料时,特别专注,兴趣浓厚,效果很好。
独立战争背景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美国人”的心情,是想让学生回到历史的情境中,去感受历史、体会历史,因为英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没有人能想到独立后的美国在100年后会成为世界 两党制这一问题,我找了四张漫画,其中有一张是奥巴马和麦凯恩互泼脏水的漫画,材料很新,这四幅漫画形象生动,通过录像看出,学生对于这四幅漫画很感兴趣,学生很容易就能看出两党制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虽然花的时间很少,但效果很好。
这节课,有些环节的设计还有待商榷和完善,有口误,有表述欠妥之处,这都是今后要努力改进的。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新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为实践课程改革,我们将继续“上下而求索”!
【参考书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刘军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乌申斯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4.《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和孟繁华主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
5.《历史学科教育学》,于友西、叶小兵、赵亚夫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6.《我的教育理想》,朱永新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7.《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朱筱新、方美玲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8.《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叶澜主编,叶澜、白益民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9.《高中历史1必修(人教版)教材全程解读》,严军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 年
【作者简介:张爱民,北京市历史学科青年骨干教师,北京西城区历史兼职教研员,北京八中史地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顾新廷,北京八中历史高级教师。本文是顾新廷老师的一节公开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在备课、讲课及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张爱民老师作为指导教师,全程参与,精心指导。还有许多老师为本节课出谋划策,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学院小街2号 工作单位:北京八中 邮编:100140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新理念,历史教学,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录像,全程画中画,教学设计,反思,思想教育。】
内容提要:
过去在谈到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应用的时候,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思考的时候多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想的是教师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一节课讲好,对学生的接受情况关注不够。
在这节课后做教学录像时,我们通过技术处理,把两台摄像机录制的画面,做成完全同步的全程画中画效果,成为双视角的课堂教学实录,以关注学生在教师授课全过程
中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来探讨教学设计,改进课堂教学。
在合成的时候,把以学生为画面“主角”的图像作为主画面,把拍摄老师的画面作为辅画面,做成画中画。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课堂实录,非常有利于进行课后总结分析,以改进教学。
第二篇: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设计
——“课内比教学”中一节数学课的联想
刘巷中学 陈夙华 数学专业委员会
在镇中心学校组织的教师“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上了一节数学课——《梯子的倾斜程度》。如何上好这一节课?面对陌生的学生,看着熟悉的教学内容,我深入地思考着、分析着这一问题。
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对各知识点进行了有机融合,应该完美了。但细细思索,我内心惴惴不安,总是担心学生不按我的安排进行,总是担心学生不合作。怎么办?毕竟一节高效数学课并不仅仅在于教师恰到好处地组织教学内容,更重要地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技能技巧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等。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情境导入:
(展示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伴随着音乐声)师:你知道国旗有多高吗?
学生面对这个“数学问题”感到有点迷惑,但又觉得非常有趣,有点跃跃一试的兴奋。
师:要想知道国旗有多高,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就能解决。如何测量?需要哪些工具?需要什么数据来计算?让我们分小组想办法,设计一个测量国旗高度的方案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小组活动迅速展开,同学们画图、分析、讨论,归纳出三条方案来。学生的情绪被感染,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每位同学都在思考,人人都在动手操作,个个都在主动参与,于是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由此顺利展开。课后我多次回想起这一幕。本节课至所以能顺利完成,恰到好处的课堂情境导入功不可没。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是每位数学教师理应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再“涛声依旧”。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在具体教学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可以培养、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按新课标的精神,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技能。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数学的魅力和趣味,增强学好数学的诱惑力。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平时才会刻苦学习并保持持久的动力。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懂。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乃是由于对数学缺乏兴趣所致。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让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例如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达标检测注重基础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感受到学习渐入佳境的喜悦,题目设计应注意难度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3.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
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要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就要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将书本知识吸收内化的过程,是知识整合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做题,通过做题来检测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做题后,将已会的知识和能力储存起来,不会的或还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再通过教材重新学习和思考。那么,思考后就要实践,为什么有的同学“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呢?其主要原因是懒得做题,缺乏实践这一环节。学习是“知不知”的问题,实践是“做不做”的问题。
4.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这种交流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情感为载体的。师生间关系融洽,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不但教师乐意“教”,学生也乐意“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师既是关心学生的朋友,又是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既“敬”你、又“怕”你,“敬”能达到爱屋及乌,“怕”能达到按要求完成你布置的学习任务。
5.因势利导,抓住青少年特点
中学生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快、好奇心强,有强烈的“趋新”心理,有些学生对图形观察不到位,语言概括不全面。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点拨,同时初中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好奇心重,表现欲强,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一些好时机,恰当运用青少年对时尚追求、“追新”等特点,大力宣传和弘扬勇敢拼搏精神,帮助他们摈弃狭隘自闭的思想。通过抓住这些青少年的特点,因势利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更乐于学习,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总之,数学教学改革是逐步累积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第三篇: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现代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起到引导、指导的作用,教师不只是学生学习的传授者,更是整堂课的组织者,教师为学生设计、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并事先设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急准备。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达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对教学来说越来越重要了。请你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认真分析教材,正确理解教材。为了准确把握课时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单元知识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确定知识点,明确课时内容与单元教学内容间的结构关系揭示学习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正确理解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为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做好首要的基础工作,这一步极其重要。
二、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就如同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生做的学情分析,它与正确理解教材一同作为基础,不可忽略。事实证明,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积极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积极了解学生目前的知识积累程度与掌握程度,积极分析学生对将要学的知识有一个怎样的感觉倾向与领略底蕴,积极做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角度,预测与设计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
三、确定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设计怎样的课堂活动,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思考。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清晰、恰当的课时目标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是设计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要分三步走:研读课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确定教学目标是设计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学过程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评价教学活动的好坏重点看这个活动是否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很好的作用。
1、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无论是单元的总体设计,还是教师的教学指导都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对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2、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使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水平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谐。教师要有与学生平等的角色意识,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3、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促使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点拨、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在自主参与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为主;变以学生洗耳恭听为主为学生积极思维为主;变师生 的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自行探索学习,其首要前提是激发学生对所要探索目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通过提供结构性材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置疑问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四篇: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小编推荐)
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人类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社会。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这股强有力的信息技术之风,对传统教育也起着革命性的变革:过去是教师+教材+学生,现在是教师+教材+信息技术+学生;过去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课堂教学死板、僵化、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气氛沉闷,效率底下;现在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积极提倡创新教育,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特别是新课标的提出,要打破旧的学习模式,建立新型学习方式,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树立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教育思想。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与手段,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有必要开展相应的研究。
我校是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有着开展课题研究的物质基础,近几年来,先后投入1200万元用于硬件和软环境的建设,电教设施堪称省内领先,全国一流,400台方正品牌电脑,100套多媒体演示系统,价值百万的专业级演播系统,千兆以太网百兆交换到桌面。同时我们还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在“九五”期间,“利用校园电视台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获江苏省电教馆“九五”优秀电教课题成果奖。“学习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获常州市“九五”课题成果一等奖,并已被推荐参评江苏省优秀课题成果奖。我们还有着较为广泛的学生基础,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连续3次在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中获一等奖,获奖人数及名次均列前茅。基于以上优势,我们选择“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作为研究课题。
二、三、研究目标
1、形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模式。
2、促使学生全面提高信息素养,学会主动学习,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
3、培养锻炼一批素质过硬、具有科研能力,能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秀师资队伍。
四、研究的措施
(一)作好研究准备
1、学生层面:课堂教学改革+课外活动辅助
开展本课题研究,我们始终立足于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放在前列,因为学生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与保障。我们首先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在充分保证师资力量的情况下,我们首先优选教材,因为好的教材不仅充分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更考虑到学生的学;第二,我们加强学生的基础实践操作,特别是汉字输入、文字编排、电脑绘画、演示文稿制作、上网浏览搜索下载信息、电子邮件收发、留言板论坛的应用等。第三,我们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充分渗透学科内容、思想,比如学习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我们要求学生设计学科封面为内容,要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科特点以及美术效果、合理性;第四,注重软硬件的相互应用,同时渗透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是以硬件和软件为载体的,在利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和故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故障和分析故障、解决故障的能力。如《电脑的研究》基于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根据平时实践应用的体会,研究分析总结常见问题。第五,课外拓展延伸,分两方面:
一、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特长;
二、开放网络教室。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坚持开放网络教师,给学生提供课后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场所与环境。目前我校学生非常自觉而且主动课余来上网搜集信息查找资料,我们刚刚毕业的学生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撰写了一本《毕业小论文集》,题材来源于INTERNET网络,通过电脑输入,word编排,最后打印装订全过程都是学生亲手实践出来的。
2、师资层面:自学+辅导
学者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研究的方向,从理论上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而校内的精英人物或团队可以更贴近我们的教学,我们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为此,我们在首先加强了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支撑信息技术教育的建构主义理论,现代教育理论包括主体教育论、多元智能和研究性学习理论等。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展了教学设计方法培训、“INTEL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培训。
每学期坚持邀请至少两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座,从理论上帮助我们提高理论素养,规范我们的研究行为。同时我们还积极利用校内的精英资源,如在电教课题研究方面,陆一平校长一直是我们的领路人和开拓者,他本身具备扎实的课题研究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是全国科研型教师,还有严晓东校长、韩玉宇主任、何江燕主任等校内专家都是我们学习的资源,每一次研究活动,我们都邀请他们参加我们的的活动,对我们的研究过程给予指导和帮助,这一点也是我们觉得做的比较成功的方面之一。
我们学校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而且从制度层面上做出了公开课必须利用信息技术的规定,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课件制作、网站制作评比活动,评比结果直接与教师“五自”考核挂钩,这些内外在因素促使教师非常自觉地学习信息技术;同时我们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比如:课件制作培训、网站制作培训、省教育技术考核培训等,大大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3、研究者层面:改进研究活动方式,推进人的动态发展。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本身就是各个方面的骨干教师,同时也是多个课题争抢的对象,同时还有繁重的本职工作。如何协调课题之间的关系,在保证课题研究质量的同时,尽量减轻课题组教师的工作量,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从两个方面解决这一矛盾: 整合课题研究活动,在教科室的协调下,对于不同课题的活动进行整合,对于同一个研究活动,不同课题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这样即降低了活动的频繁程度,还可以借鉴其它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开拓自己的思路。
我们原来的主要研究活动方式,就是开研究课,之后评课,对照研究目标进行分析,研究活动就告一段落,这样出现的问题就是研究不能深入,缺乏系统性,对于研究课的问题不能再次研究。针对这一矛盾,从2005年开始,我们改进了开展研究活动的方式,提出了“基于教师行为跟进的校本研修模式”。每学期每个学科组或课题组提出一个研究的目标,确定上研究课的教师,确定课题,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分三步开展研究活动:第一步,教师备课,拿出第一教案,课题组教师围绕研究目标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第二步,上课教师拿出第二教案,同时第一次上课,课题组教师再次围绕研究目标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第三步,上课教师拿出第二课堂,课题组教师再次进行讨论、分析;整个循环用2~3周的时间,促进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进行深入有序的研究和思考。
(二)开展实践研究
课题的开始阶段,我们从语文、科学和史地生及物理等学科尝试开展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工作。这些学科相对而言易于操作,适合研究性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内容较多一些,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对本模式有了以下几方面的共识,并将以下共识推广到其他学科:
1、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确立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主要是体验性目标 ,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
(1)通过开展对“真实问题”的学习,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围绕解决问题而展开的。要求学生从书本中 ,从社会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提出许多实实在在而又复杂纷繁的各类现实问题 ,如地理学科中各种资源短缺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科学学科中恐龙到底是什么原因而灭绝,我们每个人的指纹是否真的都不相同,以及基因问题、人类营养素问题等,语文学科中的麋鹿为什么失而复得,作家为什么能成为作家等,物理学科中的力学问题,物体的沉浮条件等,借助信息技术通过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这样 ,既打破了传统的“千人一面”的固有模式 ,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思维品质。
(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兴趣。传统的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 ,为了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网络、电子阅览室、光盘资料等多种途径主动获取课本以及课外的知识,而且不受时空的限制,在教室内可以体验天马行空遨游世界的感觉,这样 ,更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 ,由学生自行设计的研究目标与课题 ,形成一个指向不同的个体目标群 ,使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和体验、创造的自由空间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比如,在学《恐龙时代》一课,我们学生远离恐龙的生活时代几千万年,但他们对恐龙了解的知识是广泛的,兴趣盎然,主要得益于资料来源网络有数百个恐龙网站、电影有《侏罗纪公园》等,还有恐龙模型,以及学生参观了常州恐龙园后带回的摄制录像,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体验、探究发展的空间。
(3)培养科学精神 ,增强社会责任感。研究性学习是本着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开展学习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地理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都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和体验地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电视采访、录像、数码相机等社会调查、网上查阅资料等 ,再通过excel统计分析,形成数据统计图,从强烈的数据对比中、鲜活的现实生活中激活了原有的知识储蓄 ,在不断的发现中发掘了创造的潜能,在试图解决这些真实问题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4)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现代社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和学习伙伴交流、可以和老师交流、可以和专业人士交流,这样增强了对社会的了解与关注。在学习活动中 ,学生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同时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 ,学会分享与交流研究成果 ,加强人际之间的合作。
(5)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密切了师生关系 ,对我们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这里,教师的职能从传授知识向激励思考转移。教师的着眼点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教师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 ,教师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领路人” ;②有效地推动活动的进展 ,教师成为学生实践探索的“指路人”;③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教师成为学生集体研讨的“组织者”。
2、研究性学习内容与方法的选择
(1)内容。我们选择部分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它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学生感兴趣的、易于学生操作的,令学生产生困惑的,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一是从教材中确定研究专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的研究性学习渗透 ,在每节课后设计列举一些研究课题 ,还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社会生活 ,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二是从教材中引申并合学生实际 ,提出问题 ,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淹城遗址的开发、中国乒乓在世锦赛上的走向、我们的饮食文化、生活中的物理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策略。①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信息加工 ,因而课题选择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考虑到不同层次的需要;②课题设计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避免把学生引向单一性的思维;③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生创造性与主体人格的培养,并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④教师要重视三个环节的评价与指导:选题的评价与指导、中期检查与指导、结题时的评价。
(3)方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一般有:①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 ,分析、比较得出结论。②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考察 ,运用有关的理论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③实验法。借助有关的实验、分析有关数据,寻找答案。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可以是:发现并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并修正方案———汇总成果———交流评价。
①发现并提出问题。最初可以由老师提出可行性研究专题,让学生自由选择,逐步发展到学生自己主动发现、提出问题 ,确定研究专题。在这一阶段信息技术主要对研究专题进行价值评判分析,如《麋鹿》一课,我们可预先网上搜索一下有无关于麋鹿的资源信息,如果没有的话,毕竟麋鹿远离我们生活,很少见,就不能确定为研究专题。
②设计方案。问题提出后,要认真分析产生该问题的背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然后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信息技术提供方案设的平台,可以用word工具编辑而成,并且把不同的方案发布在网上,供不同小组交流、比较,从中选择最佳方案。计
③实施方案,汇总成果。学生依据课题要求,收集有关文章、数据、图片等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和有关的实验等。当然实施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的微调方案,以使方案更趋完善;最后要将研究成果表现出来。收集资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不仅可以利用网上现成的,而且可以通过网络交互功能调查采访专业人士获取更多信息;整理归类、实验可借助现有的office办公软件、几何画板、以及各种仿真实验室来进行操作。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图画形式、小论文形式、电子板报形式、也可以制作成演示文稿或网站形式等。④成果交流,总结评价。成果交流可以采取班级汇报、辩论赛或者网络共享等多种方式。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评价时侧重“四重” :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评价结果的表示可以是定量的(分数、等第等),还可以是定性的(如评语),也可以是定量与定性的结合 ,以定性评价为主。评价时可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 ,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问题探讨
1、“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课题研究,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提出了挑战。在具体操作中,虽然我们从二年级开始就将计算机教学作为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力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实际上学生在技术上的差异较大,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一些学生由于受技术的影响而难以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是我们今后一个阶段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2、“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课题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还要求教师抽出更多的时间去浏览、去设计、去制作,在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这也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挑战。因此,如何解决教学需求提高与教学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也成为本课题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3、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薄弱,有待进一步研究。需要研究的主题或知识点的呈现方式还值得商榷。
第五篇:"以学生为主体 以网络为主导"的网络环境下新教学模式探讨
“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络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探讨
秦建增
罗
仁
谢
炜
摘要:通过回顾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教育理论的发展,探讨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教学模式,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络为主导”的新教学模式,并初步探讨了新教学模式的内涵、技术实现和注意事项,提出了新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方面的优点,指出了信息时代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融合最新的教育理论是学生综合组织培养的重要手段,具有深入研究和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网络 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教育理论的发展,新的教学技术的应用得到广泛推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曾给教育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当今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最新成就,特别是随着网络带宽的增加和网络开发工具的增强,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步成熟,包括网络虚拟现实技术也已经成为可能,这些技术进步必将为教育界带来新一轮的变革,同时也将冲击原有的教育理论,产生新的教育理论。
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界的应用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突破了单纯文字表达的限制,将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同时呈现,大大增加了感官刺激的范围和程度,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信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记忆,所以多媒体技术在教育界得到了最广泛应用,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的出现,多媒体课件已经遍布各个学科专业,教师已经非常习惯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最初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地演示教学内容,将原来用板书、挂图和录像表达的内容转变为多媒体形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交互式多媒体课件,学生不再是简单被动地观看多媒体课件内容,学生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输入设备参与到课件的运行中,通过交互技术,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 养。
交互式多媒体课件的出现,克服了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师在课堂进行演示的工具的限制,让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是多媒体课件的重要发展,代表了多媒体课件的发展方向。
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是本实际发展最快的新技术之一,网络信息技术为人类增加一种全新的沟通交流的方式,甚至给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通过网络,现代人几乎可以完成生活和工作的全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到商店选购商品,通过网上银行进行支付等,如今的网络上几乎可以找到你需要的全部信息,所以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界同样带来了新的变革,传统基于单机的多媒体课件,虽然由于交互技术的采用,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但是,学生仍然是以一个人为单位地参与,老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导,所以,基于单机的多媒体课件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将逐步被网络型多媒体课件所代替。
由于网络带宽的不断增加,网络开发工具的不断更新,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今天,我们已经可以通过网络观看电影、到虚拟的世界里进行旅游等等。特别是如今的交互式网络技术的出现,我们已经不再是单纯去浏览网络,我们可以直接参与到网络中去,可以在网络上完成购物、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考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选择学习内容、回答问题和参加考试等。所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必将给教育界带来新一轮的重大变革。
三、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和技能,所以教育理论与学习理论紧密关联,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效率是教育理论的核心。学习理论从认知理论到行为主义,发展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过程,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创造一种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主动去探 求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效率最高,而且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关键。
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的听众,这种教学方式注重了讲授,而忽略了学习,所以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教育界也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步采取了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特别是交互式多媒体课件的出现,学生可以参与到课件学习中去,让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四、新教学模式的提出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作为主导,负责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主动去探求知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教学、网络协同学习等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提出,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培养高素质人才。
网络的作用在逐步取代传统课堂和老师的作用,因为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且是在不同地域的学生同时参与其中,进行交互式、实时交流式的学习,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协作意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跟各地的教师进行沟通,还可以跟各地的同学进行协作学习,因此,网络能够创设的学习情景更加优越,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结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他们提出了“以网络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以便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更好地适应现代技术下的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五、新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应用
(一)以网络为主导
主导作用就是起导向作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异常丰富,但作为教学内容的网络资源,必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知识体系,必须能够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所以,在设计网络教学体系的时候要注意下列问题:
1.知识入口 传统课堂教学由教师直接开始知识的讲授或者引导学生开始新知识的学习,知识入口很好确定,但在网络环境下,如果学生是在网络教室内集体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设定网站起始页来确定知识入口,但如果是学生自学型的网络教学系统,就必须合理设置知识入口。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问题引导
通过几个简单的引导式问题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比如,你已经学完了第几章内容?如果学生选择后自动显示下一步学习内容。
(2)知识测试
通过测试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自动选择相应的新知识作为入口。
(3)自由选择
列出多各知识入口,让学生自己选择。(4)自动记录
当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参与学习过一次以后,系统自动记录学生上次学习情况,下次再次开始学习的时候,系统自动从上次内容开始新内容的学习。
2.呈现方式
知识的呈现方式决定了网络教学是否真正起到了创设情景的目的,不同的呈现方式给学习者的印象不同,是网络教学系统最核心的内容。
呈现方式包含内容表达方式和呈现方式,表达方式包括文本、声音、图片、动画、视频,呈现方式表现为直接呈现、逐步呈现和交互式呈现。必须根据知识结构合理选择媒体和呈现方式,力求达到创设情景的目的,启发学习者的求知兴趣。
3.导航系统
导航系统是网络教学系统起到主导作用的关键,学生进入网络学习系统后,网络如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学习下去就需要合理设置知识的导航系统,需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设置导航系统,根据由浅入深、由主线到扩展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不断主动去探求新的 知识内容。
4.控制方法
控制方法指控制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网络教学系统不同于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不容易控制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和进度,因为学习者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但根据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原则,必须合理控制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这就要求在网络教学系统中设置计时系统和及时考核系统,通过考核了解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确定是否可以开始新知识的学习,对于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必须经过必要时间的学习后才能进入下面的学习等。
5.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包括每个知识点的及时考核、章节内容考核和阶段考核等内容,由于网络考核要比课堂考核更容易进行,所以应当在每个知识点设置考核问题,通过计算机自动评价方式,随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自动选择需要巩固学习和需要深入学习的知识内容。
考核评价系统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不仅要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考核,还要对每个知识点考核成绩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程度,自动选择加强学生薄弱环节的加深学习。
考核系统一般采用客观题目,因为比较方便计算机系统自动评价,对于阶段性考核,比如学期末考核可以采用客观题目与综合发挥性题目相结合的方式,需要教师参与进行评价。
(二)学生为主体
学生为主体指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体,网络教学系统只是提供了学习的知识和环境,学生才是求知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成为网络学习的主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第一老师,只有让学生感到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乐趣,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会在网络创设的情景下进行知识的探求,不断进行深入的学习。所以,如何把理性的知识内容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是网络教学系统设计的关键,需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知识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和设计。2.合理引导是方法
合理的引导能让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习内容,引导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不是课堂上强制学生坐在那里听讲,所以合理设置导航系统是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方法,应当根据知识结构进行必要的提示,让学生进行主动选择,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要设计成只能“下一步”的方式,这样就减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无法发挥学生在探求知识中的主体作用。
3.激励机制是保障
兴趣的保持需要不断的激励,所以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非常重要,可以通过网络系统设置表扬语、音乐、积分和虚拟奖品等方式进行激励,也可以通过网络协同学习的优势,让学生之间进行竞争性激励等。
网络技术给教育界带来了新一轮的变革,我们在探索中提出了“以网络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环境下的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最新网络教学发展。网络教学的优势非常突出,可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协同学习、在线考核等功能,特别是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录,可以自动分析学生学习效果,针对不同学生,网络教学系统自动选择不同的知识环境,以加强不同学生的薄弱环节的教学,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的。“以网络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顺应了时代特点,融合了最新教育理论,是现今网络环境下进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全新教学模式,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Clark,R.E.Media will never influence learning.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4.42(2), 21-29.2.李双臻,濮安山.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网络教学中的数学CAI.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2:65-67.3.徐荣炳,金丽红.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19(2):99-101.4.黄英铭.网络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及对策分析.职业技术 教育(教学版).2006,27(5):42-44.5.马志德.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青海教育.2006.1:92.作者简介:
秦建增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内科教研室讲师,博士,美国微软认证计算机专家。先后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12套,建立教学网站5个,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发表论文17篇,主编出版专著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