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弟子规》学习课程005入则孝之四
第一部分
入则孝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那么如果父母身体不好父母生病了,子女应该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孝顺呢?《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尾提出如果父母去世了,子女应该遵守的规矩和礼仪,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弟子规》的要求还有必要遵守吗?
入则孝之四;
尊长或者父母,亲友都是吃五谷杂粮的凡人,既然吃五谷杂粮,那么谁都逃不过“病”这一关。一般的人尤其上了年纪,往往会发现各种各样的病痛,遇见尊长生病了,小辈应该怎么做?这也是《弟子规》考虑的一个范围。
《弟子规》讲;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如果尊长生病了,那么要先尝药,小辈要先把药尝一尝,要白天黑夜尽量伺候在身边,不要离开尊长的病床。
这里边,当然也有几点要解释的。古代的中国人,起码汉族人,基本上服用汤药,丸药在古代不如汤药普遍。所以这个药煎煮好了以后,小辈是应该先尝一尝,是不是太烫,然后再给尊长服用。这个规矩今天没了,我小时候亲眼看到过;我祖母上了岁数了,她喝药,我当时就很奇怪,我小时候不懂。我还以为药好喝呢!我看见我父亲,我的姑妈把药去给我祖母喝的时候都自己先尝一口的,我不懂,我以为是好喝,有一天,我还费劲去偷吃了。我奶奶很宠爱我,我套套站在旁边,我一看奶奶还有喝剩下的一点,我一喝差点没哭死我。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中药有多苦、实际上这个规矩现在没有了,但是早几十年是有的,所以这个药是要先尝一尝。而昼夜侍、不离床、这里这个床没有争议,就是指我们今天这样的床,唯一不同的是,古人是架子床。古人这个床外边还有一块踏板,旁边有个柜子,有的旁边还有一个小椅子的,是可以让人坐在小椅子上守夜,或者躺在踏板上的,因为我们知道在古汉语里面床的意思很多,但是《弟子规》里的这个床毫无疑问就是指我们今天睡的床,要求小辈这样做。而这样的语句,我们也要注意,《弟子规》《三字经》等等中国蒙学读物貌似简单可真不简单,里边的话应该说无一字无来历。
我们讲了那么多历史故事就说明它是从历史事实当中总结出来的。而且有的时候它整句句子都是从古籍当中来的。比如这里;亲有疾、药先尝、来自于那里大家知道吗?来自于《礼记-曲礼下》,《礼记》里有这样的话;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所以《弟子规》就把《礼记》这个话重新做了一个安排,用到了里边。
一个人是否真正孝顺,在父母生病的时候最能够看出来,尤其是当父母病重长时间卧床不起的时候,更是考验着子女的孝心,而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尽心尽力照顾久病父母的故事,其中尤其以-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最为感人。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小辈在尊长有病的时候,要先尝汤药,要衣不解带,这是中国传统提倡的很基本的孝心,这样的例子,这样的故事,没有办法举,在传统当中你翻开史书,触目皆是。在这里我给大家;还是从《二十四孝》里边来举一个例子。
这个故事叫《亲尝汤药》,你看,就这个故事,完全对应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呢?还不是一般人—汉文帝 刘恒,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这个大家都知道,而汉文帝就是刘邦的第三个儿子叫刘恒。这位刘恒是一个大大的孝子啊!非常有名。他对他的母亲非常地孝顺,从来也不怠慢,这是有名的。有一天或者说有一次他的母亲(那时候还不是皇帝,还没有成为汉文帝、刘恒作为一个皇子)他的母亲得了病,刘恒急坏了,非常着急,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躺在床上,卧床不起。刘恒贵为皇子亲自为母亲煎汤药,日日夜夜守候在母亲的病床前,每次要等到母亲睡着了,他才趴在床边睡一会儿,但是大家要记住汉朝没有床,那母亲应该是睡在地上,像日本今天这样的睡法。汉朝没有床的,也是睡在地上,所以他在台阶底下或者在母亲的卧席旁边,趴着睡一会,他每天都为母亲煎药,而煎完了药以后,自己总是先尝一口,看看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去给母亲喝。这段话不是民间传说,这段话鉴于《史记-袁盎ang列传》鉴于正史。是非常可靠的。所以刘恒孝顺母亲的故事在朝野广为流传,当然考虑到刘恒所处的特殊的历史时代和特殊的历史环境,也有学者讲;他之所以要亲自尝一尝汤药是为了防范别人对他母亲下毒,因为那时候有宫廷的斗争,那么即使这样,不应该说刘恒的孝心更大啊!对不对?因为如果有人下毒不是他先死吗?应该说这个孝顺是不变的。
而我们讲;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是中国过去一种看透世态炎凉的话。但是刘恒毫无疑问是个例外。母亲卧病三年他一直这么伺候。汉文帝以仁孝之名闻天下,大家千万别忘了,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盛世的主人公,《文景之治》是吧!在刘邦以后汉朝很快就恢复了生机,本来是经过战乱的,人民休养生息,人口快速增长,社会生产快速恢复,为什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文帝在社会上提倡=仁孝=汉文帝在位的时候,多次颁布诏令,要赈济孤寡老人,所以文帝的时候孤寡老人国家都有照顾的,在汉文帝的时候还在国子学中(国子学就好比今天的国立大学)设立了《孝经》博士。提倡讲授《孝经》,所以这就让他在在位的时候赢得了民心,改良了社会风气,培养起了社会的一种内在的生机,就有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晚清名臣张之洞是清朝洋务派的代表人物,素来非常孝顺父母,但是在一封家书中张之洞却承认自己犯了大不孝之罪,是个不孝子,那么张之洞究竟做了什么大不孝的事呢?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张之洞,是清朝末期军机大臣,这个张之洞是个了不起的人,在中国清朝晚期的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当中,自强运动当中,他是立过大功的。今天的武汉之所以有如此好的基础,是离不开张之洞的,那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张之洞他在外边当官,他大概就在当地寻找了很多补药寄回家去,但是这个补药啊,不一定适合他父母服用,所以他父母一服用啊!胃不舒服,吃坏了。
他写的《致双亲书》今若果系胃病,由误服补药所致,则儿之罪,实通于天。他讲;哎呀,我的罪同于天啊!他说我一好心干了坏事,马上检讨,怎么检讨呢?他讲;“不知医道者,不可以为人子。”这是中国古代传统,就说如果一个儿子或者子女小辈,对医学的东西一点都不懂,是不够做儿子的资格的。中国古代为什么中医民间那么多?中国古代又没有这种学校的,像今天中医药大学,没有的,很多人是什么?父母久病,子女成良医。父母病,为了伺候,尝药,不停地尝,中医是一个经验科学,尝,然后慢慢慢慢自己通医理了,就成为医生了。
而张之洞接着又讲;儿枉读书二十余年,而竟于事亲之道,有所未尽,且罔(wang)轻重,陷父亲大人于此,更痛恨无极。他是进士出身,探花一甲第三名,他说我枉读了二十多年书,居然对于侍奉尊长之道啊!我都没有学透,没有学精,因为他不懂医。所以我心里过不去。接下来一段话可是真的是太感人了!他讲;昨日考试生员,出题,父母唯其疾之忧,试卷中有袁凡一篇,沉挚剀切,已令儿挥泪不已。且看今日坐堂上,以此命题,皇然一孝子面目,而不知身已犯,大不孝之咎(jiou).什么意思啊?张之洞说;昨天他当考官,去考试生员,考试秀才,他出了一道题;他因父亲生病,所以出了一道题,叫《父母唯其疾之忧》,担心父母生病,父母最重要的,我最担心的就是父母生病,以这样的题目,叫生员来写文章,考试。其中有一篇,张之洞讲;好,这个人叫袁凡,写了一骗写的好,张之洞在看的时候,在阅卷的时候,挥泪不已,他被感动了。感动了以后他说;我真的是不像话,为什么呢?我一看,我今天坐在堂上,因为他是考官,以此命题,《父母唯其疾之忧,皇然一孝子面目,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时候大孝子呢?我坐在考台上,出了这么一个题,而不知身犯大不孝之咎。谁知道我犯了大不孝的过错啊?因为我不懂医道,我没有好好读书,我误把补药寄给了父亲,导致父亲服错。张之洞,一代名臣。这种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如此的对于孝道有这样的体验。这当然很难得。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尾还提出如果父母去世了,子女应该遵守的规矩和礼仪。那么《弟子规》都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要求呢?为什么父母去世后,古人首先要求子女必须守孝三年呢?
在传统中国,小辈尽孝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弟子规》是按照顺序讲下来的,前面讲到了尊长生病,那后面也会讲到什么?尊长的身后事。所以中国传统,小辈对尊长的孝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什么?妥帖地办好尊亲的丧事。这个很重要。
《弟子规》讲;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丧三年、你要守三年之丧,这是中国最重的丧,守三年之丧,要经常感到悲哀,有的时候你会经常哭泣,会哽咽。
居处变、这我下面要解释的;你住的地方要变,你日常居住的地方要改变。
酒肉绝、你不能在喝酒在吃肉了。丧尽礼、丧礼要完全按照礼节来办。祭尽诚、祭祀的时候一定要诚心诚意。事死者、如事生、你对待死者要像对待他还活着那样。
这个是《论语》的话,是死如生。这是《论语》里的话,《弟子规》引用过来的。
为什么说丧三年,为什么说父母去世子女要守孝三年?这个我们现在一般都不太知道,这个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七个月,9个月算一年,所以是守孝二十七个月,就要出孝了,出这个丧期了。为什么是二十七个月?按照中国传统的认定哺乳期是二十七个月。
中国古代的母亲很少有哺乳期不满二十七个月的,就提早给孩子断奶,中国古代的母亲没有今天好多女孩子这样,为了身材的美啊,为孩子早点断奶。中国古代没有,传统社会没有。母乳喂养二十七个月。视作三年。当父母过世的时候,所以子女守孝二十七个月,这是当三年讲。
按照传统的丧礼,而不能再住在原先的房子里,过去讲究人家要在墓地旁边搭建茅屋,就不能再住在原来家里了,要陪着尊亲在墓地旁边搭个茅草屋住着,而住的时候大家要知道,不能用枕头,不能用床,铺上一点稻草睡在旁边,拿一个土块做枕头,这是中国传统当中标准的对于丧礼的要求,这就叫守孝二十七个月,在这个过程当中,绝对不能喝酒,不能吃肉,不允许的,要断绝。古人,中国人把守孝看的很重,如果家里尊长去世,当官的,无伦你当多大的官,知道情况以后第一个丁忧。马上向皇帝禀告,马上回家,不能当官的,你不能在位置上待,马上回去守三年内孝去,如果这个期间,比如正好赶上三年丧,考科举停掉,那你不能再考,如果瞒着去考,大事情一辈子完蛋。要查出来或者被检举,不可以的。假如国家有大事,你又很重要,而这个时候家里面有尊长去世的话,那么皇帝就要下令夺情。要皇帝颁发诏书,夺情,人情的情夺掉。为什么啊?国家离不开你。而这个时候国家所有的臣子,都是要再三推辞,我一定要回家,我要守孝,我官不当了,这个时候皇帝要说明,叫什么?叫《移孝作忠》,你要把你的孝心移过来,作为对国家的衷心,而如果你移孝作忠,夺情为国家效力,这个人得到很多人的尊重,有的时候得到敌对方的尊重。
明朝末年,我们知道满族入关,跟明朝打仗。这个时候李自成还有起义在那边,有一位兵部尚书,卢向生,江苏无锡人,宜兴人,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啊!江南这一带出兵部尚书很多的,大家以为江南人很文弱,不是这回事啊!卢向生进士出身,也是家里丁忧,被崇祯皇帝夺情,因国家要率兵打仗,移孝作忠,你把你对长辈的孝心移作对国家忠心,卢向生率兵打仗。卢向生战死在前线。几千铁骑全部牺牲。这个时候,满族这些人要找这个卢向生啊!他们知道明朝有个兵部尚书给战死了,要找到他啊!大家找,找不到,因为啊,战争的刀痕啊,砍的面目全非。而且时间一长,尸体也不好辨认。
这个时候有人找到了,为什么啊?解开卢向生的盔甲,发现里面是麻衣,孝服啊!麻布服啊!满族人应该是明朝的敌对方吧!下令重葬卢向生,大家都认为这是非常高尚的道德,大家非常尊重他。发现一个兵部尚书,在家里有孝的时候为国出力,里边穿着孝服,外边披着盔甲,力战身亡。这个都是中国传统当中非常有名的故事。
众所周知,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关于“孝”关于“丧尽礼、祭尽诚”的故事。这是为什么呢?真实的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呢?
董永是东汉时期千乘(sheng)人,这个地方就是今天山东高青县,董永是山东人,少年丧母,因为要躲避战乱,就搬到了安陆,也就是今天湖北境内,逃到那边去了,而逃过去以后父亲又亡故,董永的父亲又去世了,董永就把自己给卖了,卖身到一个富豪人家去做奴仆,以这个钱来埋葬自己的父亲,这个就叫卖身葬父。而他在出工的路上,他不是奴仆吗?要出去做事的,在路上,在槐荫下,有一颗槐树的阴凉底下,遇见了一个女子,这个女子也跟他讲;我也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咱们俩结为夫妇吧!两个人就结成了夫妇,而这个女子用一个月的时间织成了三百匹锦缎,帮董永抵债赎身。而返家途中,经过槐荫这个地方,这个是个地名,这个女子告诉董永,我是仙女,我现在奉老天之命,因为老天知道你是大孝子,来替你还债。言毕,这个仙女凌空而去。这个我们大家都熟悉这个故事,大家知道吗?这个故事改变了一个地名啊!“孝感”槐荫后来就改名为“孝感”孝感动天吗?所以孝感这个地名就是因为董永来的。原来叫槐荫。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们都知道,非常著名的黄梅戏的表演艺术家 严凤英和王少舫主演了电影《天仙配》风靡了全国,“夫妻双双把家还”这个大家都听过的,唱遍中国大地,这是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最早记载这个故事的是东汉刘向的《孝子传》,里面只有卖身葬父。没有他认识七仙女什么的,没有这个故事的,而是后来才被加进了爱情的成分。才被加进了一个七仙女。谁干的大家知道吗?曹植,曹操的儿子,写了一首乐府叫《灵芝篇》。
乐府怎么说的呢?“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仙女为秉(bing)机。就是说董永小时候穷的不得了,长辈父亲也没有给他遗产,他拼命经常借钱,也要供养自己的父亲,而且去为别人打工换点好吃的什么的来伺候自己的父亲,结果满门都是来讨债的人,因为他欠了好多债,而董永不知道怎么来还,在这样的情况下,天灵感至德,老天有灵啊!被董永至高无上的道德给感动了,神女为秉机,天上就来一个神女为他来织布。秉机的机就是织布机。所以你看,而到了后来晋朝,到了唐朝,这个故事越拉越长,到了唐朝以后,董永和七仙女还有了个儿子呢!叫董仲,这个大家都知道的,而这个儿子长大以后,后来又演变还要找自己的妈妈,妈妈是仙女啊!所以这个故事越来越丰满,越来越丰富。
这里边全部是寄托着我们这个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孝的至高无尚的评价。是因为传统国家都相信孝子都有好报,大家把一些美好的意愿,一些美好的心愿全部填充到这个故事里去了,所以我们要知道七仙女的故事不是那么简单的。七仙女的故事是由孝到爱有这样的演变过程,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传统文化当中对孝的一种定位。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着、如事生、现在时代不同了,《弟子规》里针对父母亡故后子女应该遵守的规矩和礼仪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所以我们学习《弟子规》并不是要求生搬硬套古人的行为,而是要学习古人的孝心。那么关于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还有什么感人的故事呢?
这个故事也很感人,叫《闻雷泣墓》。魏晋的时候,有一个人叫王伟元,山东人,博学多能。在《晋书 孝友列传》里面是有他的传的,所以这是一个真实的人。他的父亲“王仪”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就被一个人给杀了,谁呢?司马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就是司马昭把他父亲给杀了,他认为自己的父亲是喊冤而死的,所以他就到父亲的墓旁边隐居起来,终生不向西坐,他永远不面朝西的,当时是表明,因为那是偶晋朝的首都在他西面,不做晋朝的臣子。他经常抱着坟前的柏树哭,把柏树啊都哭枯了,柏树被他哭的都凋零了,而他的母亲在世的时候怕雷。老太太只要天一打雷就害怕,而死后也埋葬在山林当中,埋葬在林子里,每当风雨交加听到雷声,王伟元就会跑到母亲的坟前跪在那里跟母亲讲;“儿子在这里,你不要害怕,妈妈不要害怕,”这就叫《闻雷泣墓》。这个王伟元很有学问,他教书为生,后来不当官,教到《诗经》里面有一句;“哀哀父母,生我序劳”。就是我想到我的父母生我养我是如此的辛苦,他只要念到这一句诗,马上就泪流满面,思念自己的父母。所以他的学生也不忍读这首诗,只要是他教出来的学生基本上这首诗都不读的。所以只要说大家讲《诗经》看到不读这首诗的,马上就知道这是王伟元的学生。因为他不教的,他讲不下去。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二十四孝》里面也非常的感人。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弟子规》到这里结束了第二部分,入则孝的部分。
“孝”在中国古代,是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孝”的观念产生的非常早,甲骨文里就有孝字,古代的“孝”字是个象形字,“孝”是一个老人家手搭着孩子的头在走,(子在下面,手扶着孩子,靠着孩子在走路,这就是孝)“孝”的基本道理是奉养双亲,然后引申出来尊敬长辈。“孝”的内核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是处理家庭中长辈和儿女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所以中国传统讲;《夫孝者,天下之大精也》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一切德行的大精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jie)准的社会人伦的基本法则,儒家认为;孝是仁的基础,仁义道德的仁,仁的基础是孝,一切德行的根本是“孝”,儒家治理国家,维持社会的存在,都是以道德教化为基础,道德教化又以孝行为根本,所以传统中国,天下没有不是孝子的忠臣,自古忠臣出孝子,这是传统文化对于孝的一种最最最通行的一种阐述和定义。
《弟子规》讲完了小辈和尊长之间这样的这种关系,小辈应该守的礼节,小辈应该遵守的规矩以后,《弟子规》接下来讲的是当孩子走出家族,走出自己的小家门,要走出去的时候,面向社会的时候,或者走出小家庭进去大家族的时候,孩子应该注意什么礼节?应该掌握什么规矩?这些方面的记叙,请大家听下一讲。
第二篇:《弟子规》学习课程003入则孝之二
第一部分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入则孝,除了孩子对自己父母长辈的一种敬爱,一种感恩,一种行为准则以外,它还有哪些教育功能?还能培养孩子们那些社会规范?
《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就明确提出了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那么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我们都做到了吗? 入则孝之一:
《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就明确提出了孝敬父母的四个基本要求,和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做到的八件事情,那么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我们都做到了吗?现在时代不同了,这些要求还适用于现代年轻人吗?
《弟子规》在总序以后,就进入了它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入则孝。我们都举起手,写一写“孝”字,我们马上就知道“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什么意思?就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你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凭什么,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就是“孝”要传达的一个意思。另外让我们再写一个字,教育的“教”。我们马上可以看到—左孝右文。左边是个孝,右边是个反文,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者孝之文也。什么意思?教育教什么?从孝开始,以孝为根本,通过“孝”培育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同时也就在孩子的心中牢牢树立了对传统的尊重。古人基本都知道自己父亲的名字、爷爷的名字、曾祖父的名字、高祖父的名字、现在在坐有几位知道自己曾祖父叫什么名字?传统的启蒙读物强调“孝”,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弟子规》当然不会例外,所以它的第二部分,入则孝的部分以八句,四组,以父母开始的句子启首;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四次重复父母两个字,字面意思根本不用解释,父母在叫你的时候;你要赶紧答应。不可迟缓不答。父母有事情要命令你,要叫你去做,你要马上去做,不要懒惰拖沓。父母在教训你的时候,在教育你的时候,你要恭恭敬敬的聆听,父母在责怪你的时候,这个父母责在古文里面,还有揍的意思,现在的家长打孩子的一般不多,古人那可是棒子底下出孝子的,不打不成材啊!这都是中国古话啊!古人的父母责,不仅是说你两句啊!还要揍你一顿啊!也要顺从的接受。意思很清楚。
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责、是所有人的生命当中都会出现的事情。《弟子规》的要求看起来很简单,一点都不高,但是我们不妨 扪men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而孝顺孝顺,首先要顺从父母才能够做到孝,所以《弟子规》要求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二十四个字看起来简单,但是我们真正做到了吗?
我在这讲台上讲,我首先必须声明一点《弟子规》的要求,大部分我也没做到,必须讲真话。我确实没做到。所以我在讲的时候提倡学习《弟子规》的过程是一个什么过程?诸位?不要把它简单地当成学习和背诵的过程,而是反思的过程。而是自我检讨的过程。你读一段《弟子规》,你检讨一下,我做到了吗?父母叫你的时候,我忙着自己的事情,我们小时候比较简单了,看看小人说,打打弹子,现在孩子不一样啊?现在孩子打电脑游戏,很忙,而且现在孩子的装备都很高级啊!打电脑游戏的时候还往往戴个耳机呀!孩子们都有个耳机呀!父母叫更不理你了,我听都听不到,往往还会不耐烦,我小时候就有过不耐烦,你烦不烦啊!叫两声好了,你叫三声,今天的孩子有时候父母一看,戴个耳机也不听过去拍两下,哎呦,你烦不烦啊?我这一关游戏没过去,你看我被人打死了。这种情况很多,比比皆是,大家去看。父母命,父母叫我们去做些事情,我们从小也都经历了,拿我个人来讲,有些事情我很愿意去,比如妈妈叫我,孩子你去买个冰棍儿,我很高兴,一面买一面吃回来了,到回来,这根冰棍的棍在我这儿了,说,唉,孩子你去买瓶芝麻酱,这我也考虑,因为可以挖点吃一点,我跑的很快。妈妈说,孩子啊!或者说你去买点糖果,那我很高兴,眯两颗在口袋,我跑的快。但是如果妈妈告诉我,儿子,去给我打瓶酱油,有事!为什么?我不能喝酱油。我们就做不到父母命、行勿懒。我们挑挑拣拣,父母教育我们的时候,教训我们的时候,有几个心里没有抵触情绪的,一般都认为我们的事,你爸妈管这么多干吗?你烦不烦啊?时代不同了,你们过时了!经常有这个心态。你管我这么多?我从小经常这么做,跟我父亲顶牛,跟我妈妈顶牛,现在不顶了,但是现在爸爸妈妈也没有力气来教训我了,到这个时候你会很后悔,你小时候和父母顶牛,当,当当的顶,到你今天我不想顶了,突然发现父母老了!!连教训你的力量都没有了。
像父母责、那当然古人比较严重,责比教要重,责往往是责备,责打,那我们小时候大家都知道了,这个还了得?我们小时候挨几下打,挨父母说几句重话也就算了。今天你试试看?今天的孩子你敢打?所以我们可以想想,这四个父母句,我把它叫做父母句,我们都做到没有?要说是最简单的,要说是最基本的,要说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但是最起码我个人,我今天腆站在这个讲台上,我自己,就不敢说自己做到。那么我们如何来感恩?如何来报恩啊?---恩重如山—普天下绝大多数,绝大多数的父母是当的起的。
当我们对照《弟子规》认真反省自己的时候,会发现这四组看似简单的父母句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呢?为什么钱文忠教授说,首先要从父母呼,应勿缓做起呢?
父母呼,父母呼唤孩子,每一声呼唤我们都知道里面是有深情的!我给大家举一个最极端父母呼的例子;一个故事。父母的呼唤,尤其是母亲呼唤儿子,诸位,有的时候是不必出声音的。在中国史籍当中就有这么感人的记载。
“曾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
有一天,曾子小时候家里很穷,所以他进山去打柴。他到山里去了,家里妈妈在,突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来拜访曾子,他妈妈老人家了,过去的妇女不会在外面走动的,也不见得有很大的学问,见到一个陌生人来找自己的儿子,妈妈一下子不知所措,因为她家里很穷没有什么客人,曾子的妈妈你知道怎么办吗?大家知道吗?咬自己的手指,噬shi指,他妈妈不知道怎么办?这个时候,在山上打柴的曾子感觉自己的心一抽一疼,曾子马上就想,是不是妈妈有什么事?是不是妈妈有什么事?是不是妈妈在叫我?所以曾子就赶紧就背着这打好的这点柴急匆匆的返回家里,跪问母亲,母亲,我刚才心一抽一疼是不是您老人家有什么事?妈妈就说;刚刚有客人忽然来到,我没有办法,我不会说话,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又怕说的不好,大家觉得不符合规矩,我就只好咬着手指盼你回来。
这就是我们史籍当中记载的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谁也别跟我争论?是真是假?我就相信它是真的。
这个故事啊!在《曾子》当中,在东汉《论衡》当中,在东晋的《搜神记》当中,在六朝的《孝子传》当中都有记载。你看有时候母子之间相通一种呼唤,连声音都不需要,这就是中国传统对于父母呼,对于父母和子女之间这种亲情的一种非常感人的描述。我们现在要学习,要工作,我们现在都很忙,那么我们好像就有理由忽略父母的呼声!和父母的需要,但其实这是不对的。
《广州日报》在母亲节进行了一次采访,随机的采访,到路上采访一些母亲,采访了一些孩子,在路上采访,他问这些做子女的,请你们谈一谈你们怎么样来对待你的母亲?这是母亲节。这些儿女都说,基本都这样说的,我要挣大钱好好侍奉我的母亲,这个话错了没有?没错,我认为是对的,为什么子女不应该多挣钱孝敬父母啊?我觉得完全对,无可厚非。但是,做子女是不是想到了母亲这边的答案是什么?《广州日报》的记者同时,当然都是分开的啊!又采访了上百个母亲,大家知道,当母亲面对这个问题,你希望你的子女为你做什么呢?没有一位母亲提到过钱字,报道都在。没有一个母亲说希望儿女给她买什么东西,96%以上的母亲讲;希望我的儿女回家陪我吃顿饭!一篇报道!所以最近网络上有一个非常莫名其妙的事情,“贾君鹏,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了!”大家知道这个吗?贾君鹏这个人是谁,现在谁都不知道,大概是个虚构的名字,而且这条留言就这么一句话没头没脑的。这一句话的点击率现在多少了,诸位去看看,为什么?什么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这句话;妈妈叫你回家吃饭。这句话打动了所有人的心。一方面我们在想,怎么好好对父母?绝大多数中国的子女都是有这份孝心的,首先是不是应该倾听一下父母最希望你做什么?
我们往往把孝的第一步给忽略了!
孝的第一步,倾听父母的需要,第二步,尽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
不一定都做得到,但是努力去做。
我们学会倾听父母的需要,并尽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但有时也不一定就能讨得父母的欢心,甚至还可能 遭到父母的误解和责备,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大家很多都听说过“卧冰求鲤”,这是晋朝—王祥的故事,王祥是公元184年生人,公元268年去世,琅琊临沂人,西晋的大臣,这个人很有意思,曾经隐居过二十多年,二十多年不出山,后来从温县的县令一路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做了很大的官,卧冰求鲤这个故事好多人听说过,但是细节不知道,它的细节特别有意思。
王祥早年丧母,他的继母姓朱,叫朱氏。并不慈爱。经常在王祥的父亲面前近谗言,挑拨这个儿子不好,这个儿子不孝顺,所以王祥从小连父爱都没有。这么一个情况。但是父母患病的时候,王祥依然衣不解带的伺候,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喜欢鲤鱼,王祥都拼命的满足,虽然这个继母对他不慈爱。有一年冬天,河水都已结了厚厚的冰,而继母依然想吃鲤鱼,王祥没有办法,这没有办法抓鱼,王祥就赤身卧在冰上祈祷,那么我们历史记载是突然冰裂开了,跳出两尾鲤鱼。大家看;对于自己并不慈爱的继母,王祥尚且如此努力地满足她的心愿,也可以看到,在中国传统当中有一种信念;孝是无条件的。孝不是交易,孝不是交换,我们现在很多观念认为孝是相互的,我们现在经常讲相互的,爸爸妈妈对我好,我要孝敬他,那另外一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啊?爸爸妈妈如果出于某种主观原因或者出于某种客观限制,对你稍微差一点,你就不孝顺父母了?在传统当中是绝不允许的。传统当中认为“孝”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今天我也在反思我自己,我们有没有人为自己的母亲,父母跑一次菜场,去买点父母想吃的时令的小菜,我们有没有人在经常在做啊?今天不用我们光身子趴到冰上去吧!菜市场也有啊,冬天也有啊!我自己就几乎没做过。我长到这么大基本没有进过菜场,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些很容易的事情并不难,但是我们做了没有?或者再降低一些要求,我们起码答应一下父母的呼唤,抓紧完成一件父母交办的事情,耐心听一下父母哪怕是父母唠叨的教训,哪怕是委屈地顺成一下父母,哪怕是误解的责备,当然这么做实际上也并不见得容易!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去尝试。
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这是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懂得的基本道理。但是在当代社会,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为了能让孩子听话常常采取“物质奖励”教育。那么这种做法究竟是对是错呢?
有一点,我们现在特别要注意,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规矩、规范的时候、最近几年特别流行一种做法“物质奖励”,怎么物质奖励呢?比如孩子家里洗一双袜子,五毛钱。如果孩子还想起给妈妈洗双袜子,五块钱。你想到为他人服务了。这个做法美其名曰叫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我原来认为这个做法是对的,但是我现在反思下来,我觉得是有巨大的副作用。为什么?因为他在培养动物的条件反射,而不是在培养人的孝心。
有一个朋友,在网上写了一片文章,我看了以后深有感触。我也不知道这位朋友是谁?他有一天星期天到公元去玩,在草地上看见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在草地上又爬又闹。玩的很开心。而年轻的母亲就跟孩子说;时间到了,宝贝,我们应该回家了。但是这个孩子就是不肯回去。这个时候这个妈妈怎么办大家知道吗?老套,我们见多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巧克力,对着孩子晃一下,孩子的眼睛就顶住妈妈这手上巧克力,慢慢的站了起来。然后他就听见这个妈妈问;宝贝啊!想不想吃巧克力啊?那么孩子说;想,妈妈就跟孩子说,想吃就得跟我回家去吃,就看着这个孩子乖乖地和小动物一样跟妈妈回家吃巧克力去了。这位朋友观察的非常细致,他看完了以后,发了一通议论。他说,这位母亲用巧克力可以让孩子服服帖帖地跟自己回家,而母亲的呼唤;呼唤了那么多声,孩子居然充耳不闻,那么在这个三四岁的孩子眼里巧克力比他妈妈还重要。在这么小的时候,父母已经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上了功利的种子,长大以后这孩子就有可能为了功利而不要道义。随着年龄越来越长大,孩子的欲望也会逐渐的增长,这个是正常的。最后当父母没有能力满足儿女日渐增长的欲望的时候,儿女就很可能会把父母丢弃在一边,种种的人家悲剧,就从从小开始的教育失误开始引发。这位朋友非常让我钦佩地引用了《弟子规》,他讲,他们受到的教育不是父母呼,应勿缓,而是糖果呼,应勿缓,住房呼,应勿缓,电脑呼,应勿缓,说到底就是物欲呼,应勿缓。他们回应的不是父母的需要,而是自己的物欲,长此以往社会如何和谐,我觉得这段感受非常打动我。
《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除了提出孝顺父母的四个基本要求之外,还具体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做到的八件事情,那么—冬温夏凊---晨省昏定---究竟是要求子女做哪些事情呢?现在时代不同了,对于现代年轻人这些事情还有必要去做吗?
接下来,《弟子规》的八句话是;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这个八个字里边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就是---夏则凊的“凊”字,因为现在很多通行的《弟子规》的版本上经常把它多印一点,就印成了夏则“清”,它实际上是两点水一个凊字,应该读凊。别的,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多需要解释的。这还是在讲,具体的讲,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
冬温夏凊?用的是一个我在讲《三字经》的时候就已经讲过的典故,东汉年间的黄香,也是名列《后汉书》和《二十四孝》的大孝子。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早亡,他和父亲相依为命,那么家里穷吗?根本就没有被褥,所以冬天黄香就自己先睡到席子上,因为中国有床是比较晚的事情,古人都是席地而卧的。他在冬天先睡到席子上用自己的体温为自己的父亲先把这个席子给温一下,给暖一下。这就叫冬则温 夏天黄香就用扇子,天太热吗?把父亲的席子啊!先扇的凉快一点,这就叫夏则凊。
当然今天我们没有必要去完全去模仿黄香了,今天历史进步了,时代不同了,很多家里都有空调,然而,我们有几个人做到了会去先给父母的房间打开空调?让父母有一个比较舒适的生活和休息环境?这实际上不是一个难不难的问题,本质上是想得到想不到的问题,我们有没有这个意识的问题,我想就算是这类事情,恐怕还是父母为子女做的多,今天肯定是子女回来发现房间里空调已经打好了,也许有的父母为了节省一点电费自己的房间不开,先给子女开,这是我们比较常见的心态。
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我们一般知道的成语,《昏定晨省》昏;好理解,天刚黑,省;就是探望和问候,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事问安,这是在传统社会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而《弟子规》的这两句话,晨则省,昏则定,它是有出处的,就是儒家重要经典《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这是《礼记》的原文。那么李毓秀先生就把它搬到了《弟子规》里。我们知道这个大孝子黄香实际上就是按照《礼记。曲礼上》里面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在我们今天比较难做到的实际上是昏则定,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和生活习惯,工作习惯,跟传统社会不一样了,大家一般工作的都比较晚,或者应酬交际的都比较晚,父母上了年纪,通常比我们都早睡。那么今天我们说非要按照《弟子规》去做昏则定的话那简直是发昏,父母好好哦睡着了,你回去敲门,父母,我问候您,您睡着没有?这个没有必要,这个就是生搬硬套,不大容易做到。但是晨则省,应该是做得到的。早晨起来自己去上学前,一般父母总会要送孩子上学以后自己才上班,你是不是能够问爸爸妈妈一句?昨晚休息的好不好,昨晚睡的好不好?这个应该是不难做。
《弟子规》接着指出,子女无伦是出门前还是回到家都必须告知父母,而且不能随意改变自己的住址和工作,但是现在的年轻人追求独立和自由,往往不和父母同住,时常会搬家,换工作,那么《弟子规》提出的这样要求还适应于当今社会吗?
出必告、反必面、这个话也很好理解,出门前禀告一声,回来后在父母面前打个照面。让父母知道你回来了。这是对和父母同住的情况下。我确实讲读古籍,哪怕是《弟子规》《三字经》都得很小心,过去传统社会房子都比较大,一般来讲面积也比较大,你孩子哧溜出去一下不跟父母讲,有时候父母会担心的,到那里去?怎么孩子没了?如果你回来了,哧溜住自己房间里一钻,父母也不知道你回没回来,所以出必告,反必面,是对跟父母同住的情况下,这么做都是为了免得长辈不必要地为自己担心。我们今天,我想有很多情况都是这样,我有时候反思自己,我不跟我父亲住在一起,但当时我和我父母住一起的时候我也有这情况,出门把门一甩走了,当然会轻松一点,不会那么没礼貌。回来往自己房间一钻,从来没有说过和父母报告,爸爸妈妈我回来了,碰不到我就不说了,我到房里该看书看书,该玩游戏玩游戏,我想可能很多人都是这样。至于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的,现在恐怕就更顾不上这些了。其实啊,这些都是举手之劳,现在反思一下,真的是举手之劳。但是能够让父母少担很多心,而少让父母担心实际上也是孩子的孝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回事。
居有常、业无变、这是对谁说的?对不和父母同住的情况下,你看《弟子规》安排的多有条理。先告诉大家,和父母同住应该怎么样?再告诉大家,不和父母同住应该怎么样?换句话说,不要经常轻易改变自己的住址,也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职业,今天情况也有点不一样,很多在家乡以外发展的人,甚至也有很多跟父母在一个城市里,但是追求独立的人,通常是租房子住,由于各种原因,经常会搬动,大家经常都搬来搬去的,然而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你是不是每次搬家都把自己的准确地址告诉父母。还是很多孩子现在这样想,反正我手机我爸爸妈妈有啊,(我们)也不在一个城市,我告诉父母干嘛?至于业无变、那么确实是和我们今天的时代,多少有点脱节。因为今天的年轻人都用于追求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人往高出走,跳槽是司空见惯的,可是我们是不是也有很多人,有的时候是为了一些小事或有的时候干脆是因为自己的任性,就非常草率的改变自己的职业。而导致父母为自己担忧。这种情况我想也相当的普遍。《弟子规》在讲完了入则孝第一个八句以后,讲完了第二个八句,接着《弟子规》依然用一个相当的篇幅来进一步的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从点滴做起?培养自己入则孝的习惯。而从入则孝开始,一步步开始养育自己的人格和自己的道德准则。
《弟子规》接下来是怎么说的?请我们听下一讲。
第三篇:弟子规入则孝
弟子规易解-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易解: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易解: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煽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生活习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易解: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
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易解: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易解: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易解:父母亲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的照顾,一旦病情沉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 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
祭拜时应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
第四篇:弟子规入则孝
弟子规
zǒngxù
【总叙】
dìzǐguīshèngrénxùnshǒuxiàotìcìjǐnxìn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fànàizhòngérqīnrényǒuyúlìzéxuéwén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rùzéxiào 【入则孝】
fùmǔhūyìngwùhuǎnfùmǔmìngxíngwùlǎn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fùmǔjiàoxūjìngtīngfùmǔzéxūshùnchéng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dōngzéwēnxiàzéqìngchénzéxǐnghūnzédìng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chūbìgàofǎnbìmiànjūyǒuchángyèwúbiàn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shìsuīxiǎowùshànwéigǒushànwéizǐdàokuī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wùsuīxiǎowùsīcánggǒusīcángqīnxīnshāng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qīnsuǒhàolìwèijùqīnsuǒwùjǐnwèiqù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shēnyǒushāngyíqīnyōudéyǒushāngyíqīnxiū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qīnàiwǒxiàohénánqīnzēngwǒxiàofāngxián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qīnyǒuguòjiànshǐgēngyíwúsèróuwúshēng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jiànbúrùyuèfùjiànhàoqìsuítàwúyuàn 13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qīnyǒujíyàoxiānchángzhòuyèshìbùlíchuáng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sāngsānniánchángbēiyèjūchùbiànjiǔròujué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sāngjìnlǐjìjìnchéngshìsǐzhěrúshìshēng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第五篇:弟子规 入则孝
《弟子规——入则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弟子规,入则孝》前四句。
2、能理解、感悟前四句所表达的意思。
3、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来孝顺长辈。
二、教学重、难点:
1、以读促悟,感悟古人的孝顺行为。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把想、说、做结合起来。
三、教学过程:
过渡语: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你们想听听吗?(想)那么,下面大家一起来听听这个动人的故事吧!
(一)《孝感动天》的导入:
1、播放《孝感动天》的故事。
2、同学们,你们听了这个故事后,觉得哪个人最值得我们学习?
3、板书课题:《弟子规》入则孝(节选),齐读课题,简介《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是我们小朋友的生活规范,它教给我们孝敬父母的道理。孟子说:百善孝为先,让我们一起走进《弟子规》入则孝部分,学习如何孝敬父母吧!板书:孝敬父母
(二)初读《弟子规》
1、看视频读。
2、跟视频老师读。
3、再跟老师读。每读一句,师板书重点词语:
呼 勿缓 命 勿懒 教 敬听 责 顺承
4、自由读。
5、检查读:小组读,男女赛读。(读得好的表扬鼓励一下)
生1:我想对爸爸妈妈说,请你们相信我,我一定会认真读书,每次考试都拿好成绩。
师:那我也会为你高兴!
生2:爸爸妈妈,你们的儿子以后一定会孝顺你们的。(多买点东西你们吃)师:一定!一定!
生3:爸爸妈妈,我以后不再贪玩了,帮你们做家务。师:一个勤劳的孩子。„„
(七)总结
百善孝为先,老师希望你们不仅把《弟子规》背好,在生活中还要按《弟子规》中说的那样做孝敬父母,关心父母、孝顺父母的知书达理的人。
(八)布置孝心作业 为父母做一件事。
板书设计:
弟子规
入则孝(节选)
孝敬父母
呼 勿缓
命 勿懒 教 敬听 责 顺承
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弟子规,入则孝》前四句,以读促悟,感悟古人的孝顺行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把想、说、做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