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图形》教学设计与意图
《爱心行动——图形与拼组》教学设计
平度市同和小学 侯卫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了两个小朋友在讨论如何给花草树木做保护牌的情境。通过学生的对话引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研究和对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是第一次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特征。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为进一步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教学目标】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点子图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创新意识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经历建模过程,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花草、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各一个。【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一组图形。三角板、直尺等。【情境串说明】
本节课以“做保护牌”为主题,依据情境的发展分四步展开教学: 第一步,看到枝繁叶茂的大树、绿茵茵的草地,产生为做一花草树木做一个保护牌的愿望。
第二步,研究保护牌是怎样做成的,由此引入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第三步,帮花草树木设计保护牌等。在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运用这些图形自己进行设计。巩固了新知。
第四步,回家做一个保护牌。
这样,本节课在“做保护牌”的情境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学生解决的问题也是与情境的具体内容紧密相连,实现了“情境串”与“问题串”的有机融合。【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信息窗1。)
园丁叔叔们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这些小草绿树呢?你找到了哪些图形朋友?(相机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并初步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看到这么漂亮的保护牌,你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瞧,图中的小朋友想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以做保护牌作为切入点,与学生的思维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感受、欣赏图形美,渗透了热爱大自然、保护花草树木等环保意识。】
二、积极思考,引导猜想。
谈话:要想做一个长方形的牌子,我们首先要会画一个长方形,在你的印象中,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
【设计意图: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合理地猜想、验证,经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操作验证,发现特征。
(一)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内)。
谈话:到底我们的这些想法对不对呢?这需要我们亲自动手来验证一下。快拿出你的长方形纸研究研究吧。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动脑筋、想办法,如果你有了发现,请你先悄悄的说给小组的好朋友们听听。
2.交流汇报(集体),总结特征。
谈话:谁想把你们的发现说给大家听?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在交流的过程中,相机介绍对边。引导总结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谈话: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长方形的特点吗?
谈话: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了你们的发现,非常了不起!通常情况下,我们把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的长叫做长(板书:长),两条短边的长叫做宽(板书:宽)
3.引导回顾,梳理方法。
谈话:请仔细看,我们刚才从哪些方面研究出了长方形的特点?(相机板书边和角)想一想,刚才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方法?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提炼研究方法,为独立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1.谈话:刚才同学们用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找到了长方形边和角的特点,那么我们能用这种方法找出正方形的特点吗?先猜想一下,然后再去验证。拿出正方形开始吧!
2.谈话: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同意他的说法吗?老师赶紧把你们的发现记下来。(板书: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个同学你用了什么方法?有不同的方法吗?
3.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给大家折折看。
重点强调不仅要横着对折,竖着对折,还要沿对角线对折才能说明四条边相等。谈话: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形的特征吗?
4.谈话:正方形四条边相等,我们把每一条边的长,叫作边长。
(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比较。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他们的特征,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1.现在你会画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了吗?那赶紧来试试吧!
2.小明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的纸,想把它变成一个正方形,给小树做个保护牌。怎样变呢?请你拿一张长方形的纸,试试看。
3.游戏――猜猜它是谁?
侯老师这里做好了一个保护牌,我已经把它带来了,你能猜到它是什么形状的吗?我提示一下,“它有4条边”,你会想到哪些图形?“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又可能是什么呢?“四条边都相等。”你们知道是什么图形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课堂小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课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结实的材料,为社区的花草树木做一个漂亮的保护牌,好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完整地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通过实践作业巩固新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江苏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210000)郭伟杰[摘 要]“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的教学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使学生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关键词]教学情境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放大 缩小[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33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是什么呢?(出示师的生活照,比较小,看不清楚)大家看得清楚吗?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呢?有什么好方法?生:把它变大一些。师:那好,老师把它变得大一些。(依次出示变大后的三张照片:照片1,长扩大2倍,宽不变;照片2,宽扩大2倍,长不变;照片3,长、宽同时扩大2倍)这三张照片,你最喜欢哪一张?为什么?生:最喜欢照片3,虽然它的大小变了,但形状不变。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为探究新知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又渗透了图形放大与缩小时的一个特征——形状不变。】
二、探究图形的放大1.课件演示把照片的内容隐去,变成例1。2.出示导学单上的自学问题。(1)仔细观察,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2)放大后长方形的边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这里的“对应边”怎么理解?(3)“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3.师:课前大家已经自学了例1,现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小组代表汇报交流)4.师:书上为什么用“对应边”这个词语来表示?有什么好处?这里的2∶1是指谁与谁的比?5.师:如果把原来的长方形按4∶1的比去变化,会怎样变化?为什么?放大后的长与宽各是多少?【设计意图:课前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课上引导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自己的思考,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其他学生质疑、补充,最后探索出图形放大的真正含义。课堂上,学生兴趣高涨,纷纷抢着汇报、交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探究图形的缩小1.师:如果把原来的长方形按1∶2的比进行变化,结果会怎样呢?变化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推选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2.师(小结):把原来的图形按一定的比去放大或缩小,这个比是指谁与谁的比?【设计意图:这里对教材进行了改变,即没有告诉学生什么是缩小,而是把问题留给学生探究,又一次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结合小组中同学的交流,最终探索出按1∶2变化的比是缩小,缩小后的边与原来的对应边的比是1∶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四、解决问题(教学例2)1.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你理解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课件出示例2)这里是把哪一个长方形按3∶1的比去放大,把哪一个长方形按1∶2的比去缩小?2.学生思考、分析后,汇报解题思路。3.师:观察这三个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多少?它们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它们的形状不变呢?【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在学生已经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后,完全把例2的学习交给学生自己去独立完成,并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纠正,最后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真正体验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五、巩固练习1.教学“试一试”。师:放大后的三角形的斜边也是原来的两倍吗?我们动手量一量,验证一下。(学生操作验证)师(小结):数学中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都是把图形的每条对应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2.做“练一练”。师:先按1∶2的比画出已知图形缩小后的图形,再把缩小后的图形按4∶1的比放大,并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六、生活应用课件出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地图、拍照、冲洗照片、显微镜下的红细胞图片等。【设计意图:一幅幅生活中图片的展示,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回顾总结师:闭上眼睛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原来自学时的疑问都解决了吗?还有谁有疑问?【设计意图:课尾总结归纳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可以让学生对一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能够内化今天所学的知识,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责编 蓝 天)
第三篇:“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意图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意图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5-012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P57-58及相应练习。
二、教材解读
在学习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等几种平面图形了,对于直线图形的基本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圆的认识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圆是曲线图形,因小学一般不出示圆的定义,因此要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去探究新知,建立圆的表象。从研究直线图形好研究曲线图形,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跨越。通过对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思想、方法与直线图形相比,有了变化和提升。
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用多种方法画圆,强调圆心和半径对确定圆的位置和大小的作用,是对圆的特征的本质刻画,也是深入学习其他知识的必备条件。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探究活动,进一步理解圆的特征,形成圆的认知结构。
三、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
2.使学生从经历发现、想象、比较、理解等认知活动中构建新知,促进其思维品质的发展。
3.使学生感受圆的美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和感受数学文化知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难点:用圆规轻松、标准地按要求画出圆。
五、教具学具准备
平板电脑、微课、课件、圆形实物、圆规、三角板(有圆洞)、直尺、圆形纸片等。
六、教学过程
1.整体把握圆,感知圆的特征
(1)在直观中感受圆的特征
我们认识了许多平面图形,你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一说它们的特点吗?引导学生分别回忆和说出几种平面图形的特点。
①师:我把这些图形都放进一个信封里,你认为什么图形最容易摸出来?
师:为什么从信封里最容易摸出圆?
小结:我们把这些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叫做直线图形。直线图形都有角。
师:圆是直线图形吗?它是什么图形呢?(说明:圆是曲线图形。)
②如果从这一堆图形中把圆摸出来,难不难?如果我们再次摸,摸出的曲线图形一定是圆吗?
(出示椭圆)它是圆吗?为什么?
我们仔细观察,将椭圆旋转90°后,现在这个图形看起来怎样了呢?
我们再把圆旋转旋转起来,感觉怎么样?
圆看起来特别匀称。它是一个曲线图形。圆与椭圆相比,看起来光滑、饱满、匀称……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有关圆的素材,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亩?实现学生较深刻的理解新知,建立清晰的概念。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接受知识的感官越多,知识就掌握得越牢固、越全面。”
(2)在操作中探究圆的特征
我们以前画过圆吗?你是怎么画的?请同学们再画一个圆。
①用实物画圆
请同学们借助身边的事物圆,描摹出一个圆。
生1:我是用茶杯盖描出来的。
师:你是用根据茶杯盖的外线描摹出来的。
生2:我是用三角尺的圆洞描出圆。
师:你是根据圆洞的内线描摹出来的。
生3:我用圆规画出了圆。
②请同学们用平板电脑拍照上传自己所画的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家所画的圆,找出问题并进行分类总结。多数同学画得都很棒。不过,也有失败的作品。看,这个圆是变形的,有凹凸;这个不够完整,没封闭。大家反思,他们用圆规画圆可能存在什么问题?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画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③用圆规画圆
今天,我们就要利用一个专门画圆的工具。
A.介绍用圆规画圆。
B.学生尝试画圆。
教师介绍圆规的构造和用法后,请同学们尝试画一个圆,并边画边思考:如何才能画出一个标准的圆?
C.教师示范画圆
教师用圆规演示画圆,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先点一个点,再画完半个圆后,提问:想象一下,照这样画下去,教师能画出标准的圆吗?为什么?(因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变。)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画圆,经历自由描摹、随手画圆到有目的地画圆,从不规范到规范,从紧张到轻松的过程,并结合总结画圆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再经历从画任意大小的圆到按所给定半径长度画圆。体会圆规的“脚尖”“两脚间的距离”与所画圆的关系。
2.局部认识圆,研究圆的特征
(1)认识半径
提问: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没有变?你能在这个圆上来指一指这段距离吗?
我把你指的这条线段划出来,演示:连接圆上任选一点与画圆之前点的一点,得到一条线段。(板书)可别小看这条线段,它在圆里可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有谁了解这条线段?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这条线段叫做半径,可以用小写字母r表示。(板书)
还有同学补充补充吗?
(2)认识圆心
师:半径是从哪里到哪里的线段?
生:一端在圆心,另一端在圆上。
师:画圆时针尖留下痕迹的地方就是圆心,可以用大写的字母O表示,半径用字母r表示。
(3)认识圆心和半径的关系
关于圆心和半径,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①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②在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每一点都启发学生进行说明,教师加以适当补充。
小结:大家的讨论越来越深入,真了不起!
③适时出示圆的定义,内化概念。
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4)认识直径
其实在圆里还有一条重要的线段,你知道是谁吗?(直径)
师:怎么样的线段是直径呢?你们指挥我,我来试试。
教师不断出现画错的问题,让学生纠正:
①故意不经过圆心的位置,画出线段;
②从圆上到圆心画一段就停下来;
③教师接着第②条线段继续往下画,接近圆上时突然停止;
④教师明确地把③补充成完整的一条直径。
小结:我们把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板书)。
让学生在圆上画一条直径,并用字母d表示。
(5)比较与想象
①刚才我们研究了半径的特点了,现在大家比较一下半径和直径有什么联系?
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直径也有无数条。
刚才我们的说法都不够严谨,我们的研究应该有一个前提,是同一个圆,或者相等的两个圆,才能得出以上结论。
②介绍墨子对于“圆”的研究
战国著名思想家墨子说:“圆,一中同长也。”他对数学的贡献也很巨大,关于圆的定义与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圆的定义完全一致。其中“一中”,指的是圆心。那“同?L”指的是什么?(半径和直径)
3.深入认识圆,深化圆的特征
(1)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圆纸片,你有办法能在圆上快速找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吗?(学生尝试)
请同学们把一个圆纸片对折一次,看看折痕是什么?
怎么找圆心呢?至少要对折几次?半径呢?
请用直尺测量圆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并进行比较,有什么发现?
师:谁能总结一下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挺好。还能更简洁吗?d=2r
师: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生:和半径有关。半径越长,圆越大。半径越短,圆越小。
(2)分别说出题目中各圆的半径或直径。
【设计意图】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教师分别从整体到局部一步一步去启发学生思维,让操作衔接算理,层层递进地进行探究,从而发现、探索、获取有关圆的知识,悟出圆的特征。
4.拓展认识圆,内化圆的特征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研究后发出: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你们有同样的感受吗?
(1)欣赏图案中的圆
学生打开平板电脑,从图库里欣赏各种圆形物体:客家围屋、圆形拱门、圆形建筑物(广州圆大厦)……
(2)欣赏诗词中的圆
①学生在平板电脑中写出几个带有“圆”字的词语:团圆、圆满、方圆……教师选几个词让学生描述与圆的联系。
②出示描写圆的诗词: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唐,韦应物,咏露珠)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3)思考生活中的圆
为什么车轮、下水道盖子要做成圆的?
用微课演示以下动画,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道理。
【设计意图】再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不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感受了数学文化,更是把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生活、引向深处。
5.实践运用圆,优化认知结构
(1)发散练习:分别说出下图中各圆的半径和直径。
(2)讨论思考:如果在学校要建一个直径10米的圆形花坛,你能用什么方法画出这个圆?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和安排好课堂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达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达到提升学习智慧的目的。学习新知识后,精心安排发散练习和讨论思考题等不同形式、多个层次的巩固练习,力求在练习过程中,既巩固新知识,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七、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体会。
八、板书设计
注:本课例系《基于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中期汇报课例。
参考文献:
[1] 卢 江,杨 刚主编.教师教学用书数学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清溪镇中心小学 523660)
第四篇:认识角教学设计意图
认识角教学设计意图
《认识角》是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这是学生对角的初步认识。备课前,我们应先了解认识图形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以便于如何结合前后知识点来设计本课教学、达到教学目标。
首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结合生活情境,直观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以上三种角。
2、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3、能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4、欣赏用基本图形构成的美丽图案;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通过教学目标可以看出,角是认识空间图形的基本,为认识和描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做铺垫。所以认识角、熟悉角尤为重要。
我们再看看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学生在一年下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直观认识,本单元要掌握的内容是:
1、初步认识角,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4、图案的欣赏与设计。以后要学习的相关内容是:
1、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2、认识平角和周角。
3、认识角的度量单位。
根据这些,我知道在认识角的教学设计中,我应该在学生已有对长方形、正方形和生活中常见事物中抽象出角,再让学生直观的认识角较为科学合理。另外,为了简化和培养学生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能力,本课认识角,一定有必要培养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角的特征的能力。还有,以后涉及到角的度量,所以在本课让学生比较角的大小环节中,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从起始点重合比较的方法,以后才会有从起点开始测量的意识。
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
1、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2、通过“摆一摆、认一认、指一指”等活动,直观认识角。
3、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和联系。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通过“摆一摆、认一认、指一指”等活动,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认识角》一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首先是“激趣导入”环节。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生活中去认识一个新的朋友,可是淘气的它要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它好吗?出发咯!(点击课件。)幻灯片里出现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物体,红色的线条直观的抽象出了角。教师问:“你认识他们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不管学生是否能说出“角”的名字,教师都可以用“这节课我们就和角交个朋友。”随后板书课题“认识角”。我采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物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了学生喜欢的方式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教学的下一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接着是“认识角”环节。这些都是角。在我们身边你还知道哪些是角,学生汇报了正确的角就让大家一起摸一摸,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再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的吗?此处的设计是让学生直观的认识角,感受角,进一步掌握角的特征。同时以学生为主体,不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不管学生能说到什么程度,最后都可以由教师做以小结:两条直直的线相交于一个点就组成了一个尖尖的角。在我们身边你还能找到其他的角吗?看谁找的多?通过学生的介绍,我知道学生已经对角有了初步的认识。你们真厉害,身边的角都能找出来,你能用手里的两根小棒摆出个角吗?此时我巡视指导,预设可能有学生没有把两根小棒相交成一点,我要就他的题跟全班同学研究,纠正这个错误,及时改正学生对角的初步认知错误。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摆好的角留在桌子上,后面还会用到它。接下来就是对角的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了。“在角这个家庭里,每一个成员都是有名字的,那两条直直的线叫“边”,相交的点叫“顶点”,组成的角我们可以用弧线和任意一个数字来表示。弧线和1就记作:∠1,读作:角1;弧线和2就记作:∠2,读作:角2。”由于这部分是教师的讲授,学生对此的印象还需要进一步加深,所以我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名字,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好办法达到的效果要比老师教深刻更多。另外我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符号和谁比较相像?从而引发了“∠”与“<”的区别,同时马上让学生随着老师一起书空加深印象,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日后学生把“∠”写成了“<”。紧接着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小游戏:
1、我说你指。(教师喊出出角的名称,学生马上用小手在摆好的角上指,看谁指的准又快)
2、我指你说。(教师用手指角的各部分,学生快速看出角的名称)
3、考考同桌。(学着老师的样子考考自己的同桌)三个小游戏,我要分别对学生给予及时的评价,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考察学生对角各部分名称的掌握程度,同时巩固了对新知的认识。孩子们,现在我们已经和角成为了好朋友,知道了角有两条直直的边,相交于一个顶点,组成的角还知道记作什么,读作什么。如果它们再藏起来,你还能找到他们吗?教师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的肯定和激发,同时也是建立模型部分的小小总结,再次强调了角的特征巩固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为下一环节做铺垫,同时也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了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找找角”。
你看,角又藏到你们的信封里面去了,那里有很多东西,(有量角器、三角板、圆、长方形、正方形)当然学生是不知道的。闭上双眼,你能把有角的物体摸出来吗?睁开双眼,当学生汇报自己摸出来的东西时就是对角的又一次认识,当然,我把重点打在了摸出量角器的学生,然后问一问量角器上一边带弧线的是角吗?让学生去讨论,去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体会到角是由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活动设计力求生动富有情趣,学生会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我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同时也突破了重点。
教材中67页五幅图的出示,就是让学生找角。这些图中藏着很多角,看谁能在一分钟之内找到得角最多,标出来。这个练习,学生对于第二和第三幅图能标出一定数量的角就可以了,如果学生还能标出其他的角,就给予及时的鼓励,由于有前面摸角的环节做铺垫,学生完成这个练习就不难了,先找一名学生用投影仪展示自己找到了多少个角,然后让找到最多角的学生介绍展示自己找到的角。这样安排不但能够尊重学生的不同差异,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还能让他们在与伙伴交流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和生活的乐趣。
完成了认识角、找角的过程就要进行“比角”的环节了。看来你们已经很熟悉角了,你能用准备好的两根硬纸条和一个按钉,做成一个活动的角吗?这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动手操作环节,同时也能体现出学生对角的掌握程度,又为下一步比较角做了铺垫。老师也做了一个角,谁愿意拿出自己的角和老师比一比,谁的角大?在学生当中找到一个和我的角区别比较明显的角,学生很容易就能比较出哪个角大,我接着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的想法后,我再用学生易懂的语言小结:哪个角的嘴巴张的大,哪个角就大。随即,我再找出一个和我的看起来差不多大的角,让学生比较。就是为了出现有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角大,有的学生认为学生的角大两种答案。从而突出了比较方法的必要性。怎么比呢?可以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比的方法,我要到各个小组去引导和渗透,接着选定掌握了比角方法的学生到全班学生面前来边演示边介绍比角的方法。这时我可以小结比角的方法:角的大小区别不明显时,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把两个角顶点对齐,一条边也对齐。此时伴随着电脑课件的演示,更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
再来看看,老师手中的三角板和你手中的三角板,老师的三角板大那么多,所以老师手中的角大,同意吗?在学生独立思考以后,观察学生的反应,找有想法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结合动手操作比较。直到探究出大的三角板和小的三角板上的角一样大为止。通过比角还有比三角板两次活动,你发现了什么呢?学生可以在我的帮助下总结出: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通过这两部分的设计,通过把比较抽象的困难问题简单化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到现在我们已经和角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了,它又跑到我们的身上来了。快快看看我们身上藏着哪些角,你能展示给大家看吗?这个新颖又有趣的活动,再一次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会用身体摆出很多角,我会选取比较合适的角要求全体学生摆出比他大或者比他小的角。学生在放松愉悦的活动中,又一次完成了我所设想的找角、比角的练习。
到这里,认识角的教学已经接近尾声了,课堂的第四个教学环节“总结“环节开始了。总结完成了学生从认识到熟悉到再认识的过程,试问一下在头脑中过电影,学过的东西怎么可能忘记呢?总结环节可以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里教师要营造轻松的谈话氛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先让学生自己谈谈课上你有什么收获?心情如何。然后再总结:同学们,角是人类的好朋友,生活中到处用到了角,你看!(课件出示。)只要你留心观察生活,你会发现更多很美的和角有关的事物,还可能自己发明和创造出更美好的事物,只要你愿意,没有什么不可以。一席话和此环节的设计都是为了培养生活中的美感,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情感。
我的教学设计就介绍到这,备课就是为了上好课,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两个教学设计只是本人粗浅的认识,如果各位同仁还有不同的见解和更好的建议,请毫无保留的提出来,帮助我进一步完善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使所有的学生受益,为鞍山的数学教学再添一抹辉煌。
最后预祝我们鞍山的数学教学将会乘着2010年的翅膀,飞向理想的教育彼岸!
第五篇: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宁丽萍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一、创设情境,引出图形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些大家熟悉的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
1、你认识哪个朋友,把它介绍给大家?
学生介绍自己熟悉的物体。最后教师简单介绍三棱柱。
2、今天这些朋友来到我们的课堂,在屏幕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屏幕出示脚印,学生说出每个脚印的形状。同时教师把这些形状挂在黑板上,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体会特征
(一)、体会面在体上
1、这些图形是哪个物体留下的脚印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同桌之间一起研究一下,或者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
2、汇报研究结果,你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演示从物体的一个平面上抽象出图形,也就是这个物体的脚印。)
3、刚才这些脚印留在屏幕上,你能不能想办法把这些脚印留在你的画纸上。(学生动手操作。)
(二)、体会图形的特征
1、从你的学具里拿出你喜欢的那个物体,找到印上脚印的那个面,用手摸一摸这个面,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边缘,你又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感觉说给同组人听一听。再听一听其他同学的感受。
2、全班交流。总结图形的特征。教师强调这些图形的面摸起来有什么相同的感觉?(都是平平的。)对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平的,所以他们又有一个名字叫平面图形。
(三)、体会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1、平面图形不仅在立体图形的表面,在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上也能找到这些图形。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是三角形?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
2、出示交通标志图,你认识这些交通标志吗?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的表面是什么图形?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给图形找家。
2、圈一圈。
3、画一画。
四、今天的数学课你学会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
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物体表面处处可以看到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不但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而且也各有各的用途。比如说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自行车的支架为什么是三角形的?这些问题都等待着在今后的学习中一点点的去探究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