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州园林教案

时间:2019-05-12 17:33: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苏州园林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苏州园林教案》。

第一篇:一、苏州园林教案

一、苏州园林 叶圣陶

教学目标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理清说明顺序。2.理清文章思路,感受苏州园林建筑之美。教学重点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理清说明顺序及文章思路。教学难点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理清说明顺序。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照片,了解苏州园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为说明文,说明对象是什么?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如何? 预设:“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3.作者是怎样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的? 预设:“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三、研读课文,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1.“完美的图画”这一特征是如何具体说明的,请大家阅读3到6段,感受整体上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请大家先归纳每一段的关于苏州园林的景物名称以及这个景点的特征。

预设:长亭、回廊——追求自然之趣,不对称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假山——堆叠的艺术,有竹子花木配合;池沼(河道)——边沿不是整齐的,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的,有桥梁、石头、花草、鱼和荷花配合——“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树木——栽种和修剪——俯仰生姿,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落叶树和常绿树相间;花——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花墙——墙壁有各式镂空的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他们把景色分成了两处,隔住的是近景,透过空间的是远景,使景色很有层次感,景致也深了——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作者在小的局部的范围内又体现了苏州园林的这一特点的呢?

(快速浏览余下的段落,还是按照景物的名称以及景物的特点的顺序进行概括整理。)明确:角落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色彩美。3.由此介绍顺序来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预设:有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4.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预设: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来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地进行叙述。进而采用了逻辑顺序。

5.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仅仅体现在这七方面吗?作者是如何说的? 6.由以上分析,请你划分文章层次,总结文章结构。预设:总分总

四、总结

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通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抓住了苏州园林不同中的共同点,进而围绕这个中心,把各种景物综合分成几个类型和方面,分别加以介绍和说明,做到了以一统百。这种由总到分总的结构、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篇:苏州园林教案(通用)

苏州园林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州园林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和作者情况,正确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交流这一过程,能够理清文章结构,提高文本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学生能够激发起对我国园林文化的喜爱和欣赏。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的多样性。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反复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然后用激情的语言介绍苏州园林,它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课前预习,找学生谈谈对叶圣陶的理解。

2在五分钟的时间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总——分)。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标本”这个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1)写了苏州园林总体给人的映象和他的地位。

(2)标本的意思是标准、典型,在这里说明苏州园林就是我国园林建筑的典型,其他园林建筑都是或多或少地苏州园林的影响,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地位。

2阅读文章第二段,主用三个字概括本段围绕什么来写的?又是如何来展开的?

(图画美,通过四个讲究来展开,并且用“如在画图中”总结)

3文章第三到九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第二段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交流讨论)

(3—6自然段写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远景近景与第二段一一对应,7—9段写各处细节之处的)

4三到九自然段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四人一组,展开讨论)

(不可以,这是按照总体——局部——细节这样逻辑顺序展开的)

(四)拓展延伸

播放苏州园林相关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说明一下你最近去过的一个景点,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说明文

五、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教案2

课文内容分析:

作者叶圣陶先生以其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做了全面、深刻的介绍。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然后采用总分式的结构展开说明。首先总写其“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微观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学情分析:

在统编教材中,七年级学生没有接触过说明性文章,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该文体。虽然如此,但是因为本篇文章为本单元第二篇课文,在此之前有《中国石拱桥》这篇非常规范的说明文,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的基本特点。且八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较好的整体感知的能力,所以本课作为说明文的教学应该不是难题。相对来说,学生对园林文化的了解和思考较为薄弱,应该作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点,从整体到局部的多方面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把握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体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本文段首中心句的作用,学习作者文心周密,层次清晰的说明结构。

3领会园林设计者和建造的独特的审美意趣,理解作者对他们的赞叹之情,激发学生对园林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并条理清晰地突出特征的写作思路。

2领会园林设计者和建造的独特的审美意趣,激发学生对园林文化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苏州园林文化寻访微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说园林:由学生假期文化寻访说起,播放吴昱林微课。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从学生视角去看苏州园林,迅速拉近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也有一篇文章来写他眼中的苏州园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位大家的眼中,苏州园林是怎样的。

二、自主学习读园林(一读明特征,二读知结构)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

苏州园林具有怎样重要的地位?(明确: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作者看来,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作者认为,苏州园林是如何达到这个目标的?(四个“讲究”)

2跳读课文,抓住关键信息缩写课文。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在整体上讲究亭台轩榭的自然之趣,讲究假山池沼的自然之美,讲究花草树木映衬的图画美,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美。他们还在细节上注重每个角落的图画美,注重门窗的图案美,颜色搭配上的闲适美。

方法总结:抓住第二段中的四个讲究和3—9段中每段中的总起句,基本上就可以抓住全文的主要脉络。

明确《苏州园林》在结构上的特点:总分结构。先总写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然后从四个主要方面和三个细节上说明特点。

三、合作学习品园林之美

问题一:作者说,苏州园林的特点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问题:

你们可以从苏州园林中找到几幅画?

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图或者哪几幅图?

这些图画的美有不同之处?用一个词语准确概括出来(可以是文中的词语,也可自己概括)。

示例:亭台轩榭图——自然之美

假山池沼图——灵动之美(变化之美)

花草树木图——活力之美

花墙廊子图——层次之美

阶旁墙上图——图画之美

门窗——图案之美(简朴精细之美)

色彩——安闲之美

共同之处:以江南的自然为模范。体现了自然灵动之美,小巧精致之美,朴素安适之美。

问题二:小学里大家学过《故宫博物院》,很多同学也游览过北京的颐和园。你觉得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和苏州园林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故宫博物院:规模宏大,对称结构,红墙金瓦,色彩浓艳。皇家威严。

颐和园:规模宏大,建筑、山、湖都是巨制

四、探究发现悟园林

1赞园?赞人?

作者从一个鉴赏者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他仅仅是为了表达对苏州园林的喜爱之情吗?

——对园林设计者和匠师的赞叹。

从哪里看出来的?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直追求的是……”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他们唯愿游览者……”

“……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月里,胸中有丘壑……”

2何人?何缘?

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究竟是什么人,你们好奇吗?我们一起来看两则材料。

材料一:

沧浪亭,初建于北宋中期杰出的爱国者和文学家苏舜钦之手。苏舜钦状貌魁伟,慷慨有大志,欧阳修认为他有宰辅之才。政治上支持范仲淹等人的庆历新政,因此深为朝内保守派所忌,后遭弹劾,削职为民,闲居苏州。于是买水石作亭,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命名为“沧浪亭”,为读书会友之所,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一时豪俊,多从之游,诗文名满天下,被誉为开有宋一代诗风者。

材料二:

拙政园是嘉靖时的御史王献臣和挚友文徵明共同设计营构的。借《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取名为“拙政园”。

王献臣,字敬止,号槐雨,为人疏朗峻洁,博学能诗文。为官古直,不阿法,敢于抗中贵,时有“奇士”之称。因受东厂特务的诬陷连遭贬谪,愤而弃官回归故乡苏州。

文徵明是诗文、书、画“三绝”的巨匠。自明中叶到清代,文徵明成为文人画家普遍敬仰的宗师。他的书法清劲秀美,洒脱而有韵度,工行草书,尤精小楷。诗歌风格清新妍雅,有《甫田集》,收其700余首古、今体诗。文徵明不仅才艺冠代,而且人品峻洁。他和王献臣志趣相投,绘制了拙政园31景图,每个景点都配有诗一首,并亲撰了《王氏拙政园记》一文。

小结:中国古代没有专职的造园师,苏州园林是园主、诗画家和匠师合作的结晶。这些园林的主人们都是“学富五车”之辈,造园就是为了既在城市里享受丰富的物质供应和服务,但却又向往自然山林的闲情逸致,于是凿池堆山,营建亭榭,莳花植木,以自然山水为楷模,用种种造景手法构成引人入胜的景象,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五、拓展反思说园林

提示:可以从文章严整的结构对自己写作的启示方面说,也可以从苏州园林独特的文化内涵说。

苏州园林教案3

一、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3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其中,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和从反复诵读、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一、激趣以导入

多媒体投影课前大家搜集的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师生边欣赏边交流感受,通过创设情景,激发起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学习。

二、披文以感悟

1组织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谈朗读课文后的发现、感受,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3巧妙过渡,研读第二段。

三、合作以探究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的三至六段,合作探究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要求大家边读边标画关键句,并尝试在课本空白处做旁批。

重点学习第五、六段,通过反复诵读,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叶圣陶先生已经把四个“讲究”介绍的很清楚了,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为什么还要写7、8、9、10段呢?去掉行吗?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四段,思考交流。

四、巩固以拓展(含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对本课的收获、感悟。

2拓展延伸,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

⑴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⑵说明一幅画。(提示:可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介绍。)

附:板书设计

13苏州园林

叶圣陶

讲究:布局、配合、映衬、层次

处处入画

注意:角落、门窗、色彩

二、教学过程: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伴着优美的古筝曲,多媒体投影课前大家搜集的苏州园林的图片(波形廊、海棠春坞、涵青亭等),师生边欣赏边交流感受。

生1:难怪大家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呢!苏州真美!

生2:我还看过这样一句话“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真是令人神往。

师:的确,凡是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为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造型,处处入画的设计赞叹不已的。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22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苏州,他不仅对苏州园林有着深厚的感情,还有着深入的研究。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的介绍,一起走进苏州园林。

师: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们谈一下对本课的收获、感受或疑问。

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生1:读了课文我知道了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不同凡响。

生2:苏州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生3:苏州园林的建筑绝不讲究对称。……

生4:老师,第四段中作者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为什么说“不仅是技术”?

师:你问的很好!那么,“艺术”与“技术”有什么不同呢?

生讨论后回答:“艺术”富有创造性,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技术”只是操作方面的技巧。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所以“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师:你从哪里看出“假山的堆叠”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生:“或是……,或是……,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生:我想请教大家的是,第一段中“标本”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呢?

生:典范、代表的意思,或观摩的样本。

师:你回答的真好!窥苏州园林之一斑,就可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那么,苏州园林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呢?

生(齐说):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这句话中哪几个词语需重读?为什么?

生:“务必”、“无论”、“哪个”、“总是”需要重读。作者用这些词语来强调设计者和匠师们一定要追求使苏州园林达到处处入画的效果。

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为了达到处处入画的效果,设计者和匠师们真是自出心裁,匠心独运。那么,此处四个“讲究”能否颠倒次序呢?

生小声讨论后回答:不能。因为这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写的。而且这四个“讲究”概括了下文分说的主要内容,分别与3、4、5、6段一一对应。

师: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给我们打开了苏州园林的美的奥秘之门。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要求大家边读边标画关键句,并尝试在课本空白处做旁批。(生自由朗读,讨论交流。)

生1:为了追求自然之趣,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绝不讲究对称。作者运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生2:第四段,作者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有“自然之趣”。再写池沼,先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形形色色,各具特色。

师:作者对假山与池沼的这段介绍优美生动。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最好的同学朗读本段,同学们闭上眼,仔细听,仔细体会。(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通过朗读,一系列鲜活的景物都在我们面前浮现了出来。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生1:我仿佛看到宽敞明净的池沼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粼粼的波光,各具特色的小桥伸向远方;桥下水里有金色的小鱼和各色的鲤鱼在欢快的游动。

生2:我仿佛看到小鱼们有的在水底悠闲的吐着水泡,有的在密密的莲叶间追逐嬉戏。极目远眺,一层层碧绿的莲叶挨挨挤挤,一朵朵白色的、粉红色的荷花亭亭玉立,真是“如在画图中”了。

(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响起。)

生3:我仿佛看到曲折蜿蜒的河道旁,有一座玲珑的亭子,它四角翘起,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

师:同学们说得太精彩了!我都要沉醉在这如画的山水间了。那他们是如何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呢?请大家继续交流自己的感受。

生: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作者采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了设计者和匠师们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师: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传达这种“画意”美呢?

生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的“俯仰生姿”最为传神。仿佛是一对母子:孩子仰着小脸,天真地看着妈妈;妈妈低着头在温柔的向他说着什么。

生2:“盘曲嶙峋”很有表现力,让人一下就想象到藤萝的古老苍劲;“珠光宝气”让人感觉到花开时的热闹与生机,仿佛成了一位美丽雍容的贵妇。“有两个园子里……”这两句是用的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生3:为了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他们在苏园里安排了“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达到了避免一览无遗,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的效果。

(投影苏州园林中“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

师:这一“隔”、一“界”、“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设计的确巧妙极了。我们家乡的小小“清怡园”也是借鉴了这样的理念。

生:老师,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是不是也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呢?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皑皑的白雪,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别有情趣了!

师:你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决新发现的问题,真了不起!大家看,写到这儿,叶圣陶先生已经把四个“讲究”介绍的很清楚了,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为什么还要写7、8、9、10段呢?去掉行吗?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四段。

生朗读后讨论回答。

生1:不能去掉。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没有忽视,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彩绘也“自出心裁”,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生2:我最喜欢第7段“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补”字。写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细心和匠心独运,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一句。

生3:结尾作者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说明苏州园林美的地方还很多,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用智慧和劳动给游览者带来美的享受,应该感谢他们。

师:对,这也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深眷”所在。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我们也要感谢作者,是他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条理清晰的说明让我们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为我们揭示了苏园美丽的奥秘。

三、教学反思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诗。中国园林更是极富传统文化意蕴的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所以我认为本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学说明文,还要让学生学会用鉴赏者的眼光来看园林,扩而大之会看传统艺术,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苏州园林》虽然是“谈”苏州园林,其体裁是说明文,但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很有一种“画意美”,因而我认为教学本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苏州各名园的图片和资料,并加以简要生动的文字说明,在班上展览;课上则通过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的特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潜能,传统说明文学习时的单调、乏味一扫而光,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唤起了他们对祖国美好风物的热爱,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本课的教学中,我没能及时抓住契机充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主人翁”的地位还可以有更充分的体现。新课改,新课堂,给每一位老师的启发是多样的,也是深刻的。它对每位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参与者”的责任更重了。

苏州园林教案4

[教学设想]:

一、本文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是教学的重点。

二、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就是画意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三、本文以说明为主,有时也穿插使用了议论、描写等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学时应适当分析,这是教学难点。

四、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领会,认真辨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查字典等有关工具书,掌握生字的字形、读音,了解文中部分字词的意义。学习本文多样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

[教学重点]: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理清全文的结构布局。

[教学难点]:

学习说明方法,领会描写句、议论句的作用。

[教具准备]:

苏州园林的图片、课件

[教学要点]:

1、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2、理清说明顺序。

3、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粗读课文,抓住本文的说明中心,划分课文段落,借助工具书弄懂生字词。

二、导入新课: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在西湖,苏州美在园林,那么苏州园林究竟魅力何在呢?让我们伴着清雅的古筝曲,一起来欣赏一组苏州园林的图片,感受一下苏州园林的美趣。

三、课件显示图片欣赏,请同学们说说看图片后的感受。

[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趣,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1、图片介绍了哪些园林?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苏州四大名园)

2、说说你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鼓励学生运用诗句)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感受画意美的同时,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理清文章说明的思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请同学们听听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的评价,看看叶圣陶先生跟你们有没有同感。

[幻灯出示思考题]:

1、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用一句话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的?

3、作者分项概括,又从四个方面体现以上特点,是哪四个方面?

4、课文余下部分又介绍了什么?

5、结合是上述问题,标明全文说明顺序。

(电脑播放课件:苏州园林的相关图片、原文文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自由发言。)

五、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将朗读训练与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信、有主见。]

1、结合图片,用语言再现苏州园林四个“讲究”的图画美。

(学生分小组合作,教师提供相应的图片、音乐,小组推荐代表表演,师生共同点评。)

2、文中优美的句子很多,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3、从文中你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学生自由发言)

六、质疑问难。

[提倡学生有发问精神]

(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寻求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

七、拓展训练。

[学文与作文成为一体,意在指导学生注意作文的条理性]

试以“我的家”为题进行写作练习,要求不实写哪一处景或哪一件事,而从总的印象写起,引出对事物总的特点的概括,然后围绕中心多方面说明。

板书设计:苏州园林——叶圣陶

总印象:标本影响

苏州园林教案5

一、设计原则

设计理念: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在信息收集和大量的材料整合中善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设计思路:,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由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人与自然”。要求是亲近自然,感受人文。因而本课的设计思路是:

欣赏审美苏州园林———体味感悟祖国语言——诗意畅谈园林风光

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与课文学习相配合。主要采取阅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注重自己体验感受法,收集处理信息法,质疑提问法,讨论解决问题法。

教法:引导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探究法,品读感悟法,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自学法,运用百度搜索法,及想象体验法。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风貌和艺术成就,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2、了解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总特征,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增强热爱母语的感情,领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准确性和生动性。

3、从环境保护和建筑遗产的保护的角度谈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图画视频等观赏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三、教学重点:

(在写作技巧方面,从这篇文章可以学到一些什么?”我就告诉他们:介绍任何一件事物总得抓住这件事物的特点,这篇文章就是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来写的——叶至善)

1、《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说明事物特点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2、通过阅读感悟,百度搜索,交流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

四、教学难点: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本文作者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

总体到局部到细部分别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

底,更显示了作者至臻至美的语言表达和艺术构思。

因此本文的难点就是复杂事物如何抓住说明特征和如何运用语言艺术来说明的。

五、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本文是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位于全书第21课,是一篇说明文。本篇教材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其次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其准确的说明语言。因此,作为“人与自然”的起始课,本文有着重要的地位,学好本文,对学习其他课文起着很好的导向作用。

学情分析:前面已经学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等建筑说

明文,所以学习本文应轻松些,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不同,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去感悟、阅读,思考。让学生自主、合作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教具准备:每生一台可上网电脑

学生准备:搜集和“苏州园林”相关的材料。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1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师导入情境:“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苏州园林,闻名天下,誉满全球。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吴王夫差的馆娃宫,距今约二千四百年,是苏州的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全城的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请同学把你们从百度搜索到苏州园林图片、视频或其它知识介绍给大家好吗?

学生可以将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介绍给大家。也可以告诉大家百度网址,或搜索的关键词直接进入其中。

(二、)交流探讨,重在激发

师顺势而导: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然后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1、生字词是否会写

2、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你知多少?

3、本课内容的整体把握(本课主要写什么?如何写?)

4、你认为本课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教育的艺术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用爱心去帮助一个人。

教师可以参与,但不要把我们认为的标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百度搜索,得到更多更好的解读。让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各执一词,这样收获也许更多。

(三、)突出重点,直击难点

在前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把很多问题暴露出来,很多重点已经涉及到,难点也在进一步酝酿当中。

本课的重点在教学目标2和重点1和难点当中说的很明确,但怎样让学生掌握确实不容易。因此我认为这样做更好一些。

1、重难点呈现

让每个小组将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或者意见分歧的问题报出来。让全班同学在一起讨论解决。

我想这些问题作为本课的难点很贴切,这些肯定是学生敢兴趣的问题,而且经过小组讨论还是问题,一定有难度,再让全体同学从互联网百度搜索寻找答案,应该很快得出结论,即使答案五花八门,教师尽量不要说出答案,如果学生还是得不到满意答案,直接进入下一环节。

2、热点追踪

到底是什么问题难倒本班这么多高手。

再读课文,回归重点,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课文相差太远,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继续上网搜索或实地考察,也许有些问题是考古学家或科学上的难解之迷,那么恭喜你提出这么有深度的问题,你已经成功了一半。

师引导1:本文是建筑说明文,根据你学过的说明文能否归纳或总结得出本文的园林特征呢,这种特征又是在文中如何进一步表现的呢?

学生会通过互联网百度搜索马上得出正确结论。但理解还不够深刻。教师可

以出示相关课文内容或百度视频让学生说说你读到的或看到的是否具备这种特征。如果说的很好很贴切,就说明是真的理解了,如果说不出来也不要着急,进入下一个向导。

师引导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用一两个字来描述一下,再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或语段读出来,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适当的作出一些分析。

学生应该能说出一些,分析一些好的句子或语段,如果有学生还是说不出来,请保持淡定,继续下一个向导。

师引导3:说到住房,大家都很熟悉,你希望将来入住什么样的房子和小区呢?你认为苏州的园林城市适合居住吗?请分析园林城市的优越性在哪里?

学生通过百度搜索回答,也可根据自身经验回答。

教师鼓励学生回答,答案越新奇越好,越有创意越好。

师引导4:我们详细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让你设计一个园子,或者建造一个自己居住的府第,里面放些什么好呢?怎么放才能吸引人的眼球呢?

到这个时候,正是学生内容丰富具体,思想活跃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探究发现,然后写出来或画出图纸来。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构思和创意,教师的赏识一定要具体、惊异、夸张的表现。如学生通过搜百度索说出的(1)房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2)以“假山秀水”为核心(3)光影变化中的园林(4)四季更叠的园林(5)苏园、颐和园、凡尔赛宫综合大花园等,虽然也不奇怪,但一定要鼓励。

3、重难点突破

师引导: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这些园林集中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巧夺天工,争奇竞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正好作者青少年时期生活在苏州,因此对苏州园林有着深深的眷恋,正因为这种深厚的感情和对苏州园林的熟悉挚爱,才写出了生动而又极尽苏州园林特征的文章。通过课文我们不仅领略到园林的风采,还欣赏到苏州园林视觉的美、和谐的美、惬意的美。要用语言描述这种形象和非形象的审美感受,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力。

第三篇:苏州园林教案

公开课教案

课题:《苏州园林》 开课人: 课时:第一课时 开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2.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3.●教学难点

4.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美景。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

1.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苏州园林简介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1)辨明字音:

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邱壑(hè)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相间(jiàn)嶙峋(lín xún)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造句略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提示(多媒体显示):

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的。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2)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3)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五、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六、课堂练习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明确:1.这段话的说明要点是花墙和廊子的特点。2.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3.装镜子是运用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七、布置作业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复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找出两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我觉得这堂课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能在分析文章结构顺序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里的重点词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讲解比较详尽、到位。利用多媒体配合教学,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更利于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课件里的图片丰富,且基本上能配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从图片中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但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给就是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太少。《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在美读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和图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苏州园林的美。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我又犯了同样的错误,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不够充分,致使学生说出来的东西不完全符合要求。

李莲增

2014年11月26日

第四篇:《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词语;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难点: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一起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1.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苏州园林

拙政园: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沧浪亭: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全国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留园: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网师园: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晚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教师提问:

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的。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1)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2)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3)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4)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2)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3)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五)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讨论,明确: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3、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六)课堂练习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选三位同学回答。

明确:1.这段话的说明要点是花墙和廊子的特点。2.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3.装镜子是运用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七)布置作业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复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找出两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比较阅读,深化对于说明方法的理解;延伸拓展,有助于课内知识的消化及能力转化。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教师简单介绍有关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的知识。

关于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当然,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2.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比较阅读,加强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运用从本文学到的知识分析《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语文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最后科代表作总结发言。明确:《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选用的说明方法有:(1)打比方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桥洞不是普遍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2)举例子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江南乡间石桥„„”“长桥„„”“风雨桥„„”

(3)列数字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卢沟桥)桥长265米„„”(4)引用

“唐朝的张族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三)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探讨课后练习二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2.学生另找几例品评涵泳。

如:“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五)课堂练习

仿句训练

1.“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用一组排比句。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要求:利用分总式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结构要整齐,冒号前后为因果关系。学生任选一句仿写句子,然后选两位同学回答,其余同学评价。

(六)布置作业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习《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六、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词语;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难点: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八、教学课时 2课时

九、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一起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1.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苏州园林

拙政园: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沧浪亭: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全国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留园: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网师园: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晚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教师提问:

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的。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1)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2)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3)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4)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2)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3)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五)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讨论,明确: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3、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六)课堂练习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选三位同学回答。

明确:1.这段话的说明要点是花墙和廊子的特点。2.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3.装镜子是运用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七)布置作业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复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找出两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比较阅读,深化对于说明方法的理解;延伸拓展,有助于课内知识的消化及能力转化。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教师简单介绍有关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的知识。

关于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当然,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2.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比较阅读,加强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运用从本文学到的知识分析《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语文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最后科代表作总结发言。明确:《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选用的说明方法有:(1)打比方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桥洞不是普遍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2)举例子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江南乡间石桥„„”“长桥„„”“风雨桥„„”

(3)列数字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卢沟桥)桥长265米„„”(4)引用

“唐朝的张族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三)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探讨课后练习二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2.学生另找几例品评涵泳。

如:“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五)课堂练习

仿句训练

1.“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用一组排比句。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要求:利用分总式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结构要整齐,冒号前后为因果关系。学生任选一句仿写句子,然后选两位同学回答,其余同学评价。

(六)布置作业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习《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五篇:苏州园林教案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初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苏州园林》授课人:陈怀龙 审校人:徐银花备 课时间:2012年11月26日

目标定向:

1.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宅第园林建筑的风貌。2.理解课文严谨的结构层次及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美有一直观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欣赏并 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轩榭()池沼()鉴()赏 嶙峋()斟酌()模()样 丘hè()lòu()空 lán()干 自出心cái()重luán()叠嶂

二、整体感知

1、人们常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苏州的美在于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苏州的园林艺术。

2、江苏苏州古典园林

1997年12月,江苏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拙政园享有“江南名园精华”的盛誉。宋、元、明、清历代园林各具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特色。

三、个性展示

1、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有何感想,试用一个比喻句来比喻苏州园林的美。

2、试找出文中把苏州园林比喻成“图画”的语句。(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字音)

四、合作探究

1、为了实现“图画美”这一目的,设计者们作了哪些安排? ①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②假山池沼的配合: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③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落叶树和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④讲究近景和远景的层次:

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⑤角落的布置:

阶砌旁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是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⑥色 彩 的 调 配: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泥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称。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2.再读课文,说说 为了说明这幅美丽的“图画”,作者是按怎样的结构来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的?

五、整合提升

1、理解本文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①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说说理由。

明确: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了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②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

明确: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③“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句子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描写,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心脾。

六、课堂反馈

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试找出例句。

1、分类别:

2、作比较:

3、引用:

4、举例子:

5、列数字:

七、教学反思:

下载一、苏州园林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苏州园林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州园林教案

    【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主备】王海峰李淑慧 【审核】 【总课时】 第一、二课时【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

    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 【教学重点】 要准确抓......

    苏州园林 教案

    苏州园林 叶圣陶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教学......

    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识记生字 2 了解说明对象及对象特征。 3 理清本文的结构及顺序。 4掌握说明方法。 5欣赏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过程......

    《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 [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2、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

    《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爱国......

    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2、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姑苏行》)同学们,昆明因为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有“春城”的美誉;广州有“花城......

    《苏州园林》精品教案

    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苏州园林》精品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 2、品读课文,学习本文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