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二心集》、小说《彷徨》《呐喊》、散文《朝花夕拾》、诗歌《野草》等。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散文《风筝》。
关于鲁迅少年时家中的“变故”
鲁迅13岁那年除夕,79岁的曾祖母去世了。当时已有电报和轮船,所以不到一个月,祖父就从北京赶到了绍兴。
祖父回家后第二年秋天,正值浙江考举人,主考官是鲁迅祖父在科举中一道考上的同年。周家的一位亲戚,因为儿子要参加考试,就在考试前的一些日子请鲁迅祖父去通关节。一开始,鲁迅祖父觉得不好办,后来纠缠不过,知道这年外放主考的学台,与自己是同科出身,就写了一封信。结果事情败露,光绪批下来要将周福清逮捕法办。
于是鲁迅祖父就不得不离家躲到了别处。但根据当时清政府的法律,捉不到本人,就要把家里其余的男人都捉去,甚至“满门抄斩”的。于是鲁迅父亲也离家避难,其他男人也都避开了。
鲁迅名言
1、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2、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4、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5、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6、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8、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朝花夕拾》——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 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
朗读课文
根据标题分析,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内容可分哪两部分? 文章哪几节文字写百草园?哪几节文字写三味书屋?
本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 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
重点:第2段的写景是全文精彩之笔,不仅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而且层次井然,条理分明。齐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____,“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____,这两者都从___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______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______,所以说它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2、这里又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________的,蝉鸣在________,蟋蟀到______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3、本段层次井然。比如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请以连线的方式把下面的写景顺序对应起来: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 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 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整体部分从“菜畦、皂荚树、桑葚”
到“鸣蝉、黄蜂、叫天子”
局部部分从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到
“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
课堂训练
()开一块雪,()出地面,用一枝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深入探讨
1.怎样理解先生对学生提问的态度?
学生提问应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适合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反了教学的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3.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的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4.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师生质疑
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一起来探讨。
第二篇: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有感
每读完这篇文章,心中总要憧憬好一会儿,时间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美好的童年时光……
这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写的是鲁迅童年的生活和学习,回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并不是简单的勾勒,却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快乐,甚是打动人心.“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些景色,不仅让鲁迅回味,更让我心动.我想鲁迅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甚至有点怀疑鲁迅童心未泯.而当鲁迅上学后,也并非不快乐,而让人觉得是另一种趣味.“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这是鲁迅的话,让人看了,先是一笑.并不是笑鲁迅的无知,而是对他求知的肯定和赞赏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对“怪哉”的思虑了.能让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这篇文章,我觉得是最大的成功.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年过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么真挚,仿佛就在眼前,看在眼里,刻在心里.我想,这不只是因为实有其事,更重的是鲁迅对童年的怀恋和憧憬.扑蝴蝶、捉鸣蝉、采荷莲……这是谁没有的童年?课堂开小差、收藏爱书、问一些无厘头的问题……又有谁的童年没经历过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遗忘?童年,留不住,最后只洒落在记忆的长河上.人生固然是美好的,可怎样去感受,怎么去理解这些美好呢?文章虽然没有提到任何的观念,可是却不禁让人深思,对童年的深思,对人生的深思.或是记忆,或是怀恋,总是美好的,就算是曾经瑕疵.悠悠童年,承载着太多的美好和思念,我们真应当去好好感受.我再次拿起了《朝花夕拾》,读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像是走进了百草园,走进了三味书屋,走进了童年……
第三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过程与方法
1.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入情入景的写法。3.理解“先生”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教学难点
1.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入情入景的写法。3.理解“先生”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写法。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他的作品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2.背景资料 1926年,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平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难以公开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鲁迅被迫应厦门大学的邀请而离开北京。到达厦门大学时正值暑假,还没有正式开课,鲁迅得闲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因而写下此文。
3.知识链接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那时的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4.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确凿(záo)
.油蛉(líng)
.攒(cuán)
.脑髓(suǐ)
.竹筛(shāi)
.书塾(shú)
.宿儒(rú)
.人声鼎沸(dǐng)
.倜傥(tì tǎng)
..攒动chuán.
zǎn积攒.
菜畦(qí)
.斑蝥(máo)
.珊瑚(shān hú)
..
人迹罕至(hǎn)
.秕谷(bǐ)
.
渊博(yuān)
.蝉蜕(tuì)
.拗(ǎo).
金叵罗(pǒ)
.
桑椹(shèn).缠络(lào).敛(liǎn).觅食(mì).系(jì).蟋蟀(shuài).锡箔(xī bó)..盔甲(kuī).
豁然开朗huò
. 出性命huō豁.
(2)词语释义
云霄:极高的天空。霄,云,云气。.缠络:缠绕在一起。
高枕而卧:安然而卧,无所顾虑。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渊博:(学识)深而且广。消释:溶解。
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儒,指读书人。..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沸,水开。.倜傥:洒脱;不拘束。(3)词语辨析
“鉴赏”和“欣赏”都有“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的意思。“鉴赏”需要先鉴定再欣赏;“欣赏”侧重领略观赏,不需要鉴定。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属于何种文体?
答案示例:散文(或:回忆性散文)。
2.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答案示例: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3.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一层(1):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第二层(2):写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第三层(3~6):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第四层(7、8):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第二部分(9~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第一层(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第二层(10、11):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第三层(12~16):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第四层(17~20):写不准去后园玩。
第五层(21~24):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4.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1)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2)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3)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四、课堂小结
童年就像珍藏在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有幻想、冒险„„而鲁迅先生的童年里有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他在那儿留下了他的快乐!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________》。本文的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等。
答案示例:朝花除夕 鲁迅 周树人 文学 思想 革命 呐喊 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二、新课导入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主要掌握写景、写人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词句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第2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按什么顺序来描写这些景物的?
答案示例:景物:有静态的事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有动态的景物,如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
角度: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入手。
顺序:采用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写动物)、从静到动的顺序。2.作者为什么要插入美女蛇的故事?
答案示例:既符合儿童好奇的心理特征,又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的情趣。联系上下文可知,这也与本文的写作思路相吻合:先写百草园的故事传说,再写百草园的游戏活动。从眼前到久远,从现实到传说,从人间到神圣,绘声绘色、活灵活现。
3.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支、撒、系、牵、拉、罩。
这些动词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中表现出“我”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以及从中感受到的无穷乐趣。作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4.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答案示例:优美的景物——乐景;“美女蛇”的故事——乐闻;雪地捕鸟——乐事。5.作者为什么要特意描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 答案示例: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虽然远不如百草园那样多彩有趣,却也是令孩子们开心的好去处。在这里,孩子们同样玩得有滋有味。
6.说说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示例: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当孩子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现时,只不过是“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当学生惹他生气时,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让学生罚跪,但也不常用。当他自己读书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读书,鲁迅先生是尊敬的。可是他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像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也没有像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中的“似乎”和“确凿”矛盾吗?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矛盾。“似乎”是对这种断定有些踌躇,但是有点是肯定的:百草园里有野草;“确凿”是断定其中没有别的什么东西。因为在成人眼里,百草园就是野草丛生的园子,而对于儿时的“我”来说却是乐园。说明了孩子的天真无邪以及对自然的喜爱。
2.从修辞角度赏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
答案示例: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油蛉、蟋蟀以人的动作行为。“低唱”“弹琴”,生动地描写了它们声音的特色,也表现出“我”对这些昆虫的喜爱之情。
3.“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一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无味”,再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样就把儿童爱玩的心理表现出来了。
4.怎样理解“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一句?
答案示例:作者连用几个表推测语气的“也许”,说明“我”不知道被送进私塾的原因。作者其实并非不知道,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表现“我”对百草园的深情眷恋和被迫离开它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5.怎样理解第15自然段?
答案示例:这一自然段议论含蓄地表达了“我”对大人们的不满和对旧式教育思想的批判。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示例:作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段童年生活:在百草园自由自在、亲近自然,趣味盎然;在三味书屋充实勤奋,有张有弛,温馨快乐。文章表现出儿童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孩子活泼可爱、天真自然的本性。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运用生动鲜明的对比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首先,标题是“从„„到„„”的格式;内容上,在强烈的对比中追忆了儿时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另外,对比的手法还运用在:百草园中静与动、无声与有声的对比,有雪与无雪的对比;三味书屋中读书与游戏的对比,读书时学生与老师的对比,等等。本文鲜明的对比,不仅突出了不同事物、不同人物的特性,而且充分地表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感情。
2.举例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的?
答案示例:本文动词运用得十分精妙,如用“扫、支、撒、系、牵、拉”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也从这一过程中透露出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句式运用精当,如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既确保了写景的详略得宜,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又如“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而言之„„”这一句式,既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又表现出少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1.回忆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怎样看待这两种生活?
答案示例:百草园的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而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枯燥无味,但是能学习文章,增长知识。这两种不同的生活分别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和追求新知识的思想感情。
这两种生活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是人生的经历。经历了,就是美好的。正是因为美好,所以这些回忆才弥足珍贵,使我们不由自主地常常回味,从中体会生活的百般滋味,激励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故乡》这两篇文章中的“我”是一个人吗?原因是什么? 答案示例:不是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我是作者本人,因为这是一篇纪实散文;《故乡》中的迅哥儿不是作者本人,因为它是一篇小说,小说带有虚构性质,“我”一般不是指作者。
四、课堂小结
鲁迅先生以充满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他儿时的一段成长的足迹,在思想与学习两个方面给了我们极大的教益。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童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景物描写——美丽的百草园百草园
“美女蛇”的故事——神秘的百草园
冬天捕鸟——诱人的百草园
老师
知识渊博,拒绝学生问题
教学认真,但不太束缚、体罚学生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三味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了解 新知识书学生一有机会便跑出去寻找读书以外屋 的乐趣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游
戏、画画儿
热爱自然追求新知
第四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模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教学要求: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写景)
2、记叙的感情色彩。
3、两相比照的结构。
4、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叙事)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教学课时:1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展示相关图片)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正字音:确凿záo菜畦qí 蟋蟀shuaì 缠络竹筛shāi觅食m 渊博yuānbï 鼎沸dǐngfâi绣像xi ù 锡箔bï 签赏jiànshǎng脑髓nǎosuǐ盔甲kuī jiǎ 蝉锐chántuì.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ï 倜傥tì tǎng拗ǎo人迹罕至(稀少)人声鼎沸(水开).拗过去(ǎo用力弯曲)敛在盒里(liǎn放)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块)高枕而卧(wî睡).总而言之(yán说)无处觅食(mì寻找)
三分析(如何写景)
1、从标题分析写作内容及顺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找出两段生活的过渡段,划分结构。
——“我不知道„„”承上启下,全文分为两部分。
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四、作业
五、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散文)——选取自《朝花夕拾》
鲁迅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按空间转移顺序
一、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乐园”的乐趣)不必说
(碧绿)菜畦
(光滑)石井栏
静景 低
春季 整体概貌(略写){
(高大)皂荚树(紫红)桑椹
↓
↓
也不必说 鸣蝉(长吟)
(肥胖)黄蜂(伏)
动景 高
夏季 ↓↓(轻捷)叫天子(直窜)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动景 高
秋季
分写局部(详写){单是„„就
蜈蚣、斑蝥(喷烟)
↓
↓
木莲果实(莲房般)静景 低何首乌根(拥肿)覆盆子(小珊瑚珠)(又酸又甜)雪地捕鸟: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冬季神秘色彩:美女蛇的故事(联想)——热爱自由快乐生活,热爱大自然
第五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根据文题及内容把握课文结构,掌握过渡段的知识。
情境导入: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
学习过程:
一、文本理解
1、【了解作者,解读标题】
介绍鲁迅及《朝花夕拾》。选自《朝花夕拾》,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散文,写于1926年,当时作者45岁。他在《小引》中写道:“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本文的标题提示了文章是以空间转移为线索和顺序的。“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1)下列字你会读吗?读一读,记住音形义。
攒(cuán)凑在一块儿。拗(ǎo):这里是用力弯曲的意思。系(jì)打结。确凿(záo):确实。菜畦(qí):菜地。桑椹(shèn)敛(liǎn)收拢。轻捷(jié):轻快。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臃肿(yōng)(zhǒng):这里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脑髓(suǐ)相宜:适宜。书塾(shú)方正:正派。博学:学问丰富。
蝉蜕(chán)(tuì)人迹罕至(hǎn):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人声鼎沸(dǐng):形容人声喧闹。沸,水开。
皂荚树(jiá)油蛉(líng)斑蝥(máo)珊瑚珠(shān)(hú)蟋蟀(xī)(shuài)秕谷(bǐ)窦(dòu)厥(jué)倜傥(tì)(tǎng)叵(pǒ)盔甲(kuī)锡箔(bó)
长吟:长声鸣叫。机关:这里是秘密的意思。无从:没有办法。消释:溶解。我的补充:
(2).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课文结构
①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请从文中找出这两个部分的过渡段或句。——(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第9段。②划分段落时,你认为这个过渡段应分在哪一部分比较合适。?
——应分在第二部分。过渡段因为是承上启下的,是下段的开始,往往分入下一部分中。第9段虽然提到了百草园,但百草园的生活已经结束了,从这里开始,就要写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了。
③第9段中对自己被送进私塾有多种猜测,这表明了作者对百草园具有怎样的感情? ——极度的留恋和不舍。
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二、当堂过关:
1、背诵课文第二段。
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描写精彩的第二课堂或者元旦晚会的节目。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一、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二、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学习过程:
一、文学品味 分析第一部分
1.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乐园”。2.那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领起下文的作用,统领文章前8个自然段。
3.第1自然段中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猜测,“确凿”又表示肯定,作者用两个互相矛盾的词叠在一起使用,如何理解?
——在这里其实并不矛盾。“确凿”表示肯定,肯定园中除了野草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确凿”的断定表示有些犹豫,犹豫的是:在今人(大人)看来,那时的百草园确实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虽然我那时却把它当成乐园。
〖解题方略〗解答两个词、句或说法是否矛盾之类的题,要先答是否矛盾(一般是不矛盾),再分别指出这两个词、句或说法各指的是什么,再说一下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就可以了。例如:“我们的祖国既古老又年轻。”这里“古老”与“年轻”是否矛盾?答:不矛盾。古老指我国有5000年的历史,年轻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却只有几十年。作者这样说突出了祖国的历史悠久和新中国的无限生命力。
4.百草园里有什么,让作者把它当成“乐园”呢? ——【1】有趣的事物:
①菜畦-碧绿②石井栏-光滑③皂荚树-高大④桑葚-紫红。由低到高-静物; ①鸣蝉-长吟②黄蜂-肥胖、伏③云雀-窜。由高到低-动物。
以上两个“不必说”是由静到动,从整体上写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从静物到动物都充满了乐趣。——分析“伏(在菜花上)”,换成“趴”好不好?
——不好。“伏”写出了黄蜂的轻盈,敏捷,是那样可爱;“趴”则显得笨拙。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局部上)
①油蛉、蟋蟀:低唱、弹琴(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的可爱)②蜈蚣-遇见;斑蝥-喷雾。③何首乌、木莲:缠络,臃肿
④覆盆子:像…小球,又酸又甜,色味比桑葚好得远(对比)第2自然段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写了“我”对百草园里的一切都那么好奇的心理。这一段的描写,有声,有色,有形,有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读者立体化地感受到了百草园的趣味所在。堪称写景典范。
——【2】迷人的传说: ①第3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②这段故事有什么作用?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快乐的游戏:冬天捕鸟。注意:动作的形象性。
〖解题方略〗从语言角度赏析这段话:这段文字使用了“扫、支、撒、系、牵、拉、罩”等动词,准确生动,形象真切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
——【4】天真的幻想:想找到人形的何首乌;想得到故事中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憧憬的快乐 6.小结:百草园中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看的乐趣,有听的乐趣,有玩的乐趣,有吃的乐趣,有憧憬的乐趣,百草园当然会成为“我”儿时的乐园。
二、当堂过关。
1、巩固本节课内容。
2、模仿“雪地捕鸟”写一段话,描写一项游戏或者运动,也使用一系列动词。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独特的写景技巧,简练生动的语言特色;
2、体会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态度。学习过程:
一、文学品味
分析第二部分
1.和百草园的生机勃勃、趣味无限相比,你觉得三味书屋有什么不同?
——三味书屋有一种特别严肃的气氛。①从三味书屋的陈设看出来,简单而有规矩。②行为礼貌上有规矩,要拜孔子和先生。③只准读书,不能做与读书无关的事。④有罚跪的规则和打人的戒尺。2.三味书屋的主人是什么的人?根据课文来说一说。
(1)严厉。①听说他的私塾是最严厉的②不许问“怪哉”虫之类的事③不许到后园去玩
(2)可敬。①极方正,质朴,博学②和蔼地答礼③开始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④有罚跪的规则和戒尺,但不常用⑤喜读书
3.“我”在三味书屋中做了什么?孩子们做这些事有趣吗?趣味分别在哪里? ——①读书②溜至后园玩③趁老师不注意画画
——有。(1)在后园孩子们玩耍,①折腊梅②寻蝉蜕③捉了苍蝇喂蚂蚁,都很有趣味;(2)趁老师读书入神画画,“于我们是很相宜的”,自然有趣味;
(3)读书更有趣味,孩子们读书不是抑扬顿挫,而是“放开喉咙”,有口无心地瞎读。4.称捉苍蝇为“最好的工作”你怎么理解?
——在孩子看来,玩就是工作。之所以称它为“最好”,是因为它既有趣味,又“静悄悄地没有声音”,不会引起先生的注意。
5.孩子们和老师都读书,为什么老师读的就有标点符号,而孩子们读的就没有?
——老师懂得文章的意思,自然能断句,孩子们不懂,不会断句,就一连气的读下去,写出了孩子读书的有趣场面。
6.先生的身上有没有趣味?
——有。①读书时往里加语气词;②读到兴头上还要做出摇头“向后面拗过去”的动作。
二、文化提升
1.你认为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有什么异同?这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①相同之乐: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了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老和尚、先生)的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愿离开百草园、溜到书屋后园玩、上课画画等)、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疑心老师读的是极好的文章、对先生不给讲怪哉虫的原因的猜测、对自己被送入书塾的猜测)。
不同之乐:百草园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恩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的自然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
②这两者之间是统一和谐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蕴味美之所在。
2、鲁迅先生的三位老师。
鲁迅在诸多的老师中,最为敬重的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
关于寿先生,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他“极方正、质朴、博学”。他教学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他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鲁迅父亲病重,亟需一种“三年以上陈仓米”,鲁迅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寿先生。几天后寿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所以后来鲁迅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或入京工作,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寿先生。1906年他奉母命从日本回乡完婚,仅在家十天,也要去寿先生家坐一坐。1912年进京工作后仍与其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又主动送挽帐致哀。
鲁迅与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同样情深意厚,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到1926年,“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1935年,日本友人增田涉翻译的《鲁迅选集》要定稿时,他回信说:“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直到鲁迅逝世前,他还曾让增田涉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鲁迅认为:“他对我的热心的希望,小而言,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鲁迅对章太炎先生的感情要比前两位老师复杂些。章太炎因早年热心维新运动的反清革命,成为一个学者兼革命家,他1906年流亡日本不久便主持《民报》,鲁迅常去报馆听他讲学。鲁迅不仅折服他渊博的学识及和蔼可亲的长者风度,更钦敬他的革命精神。后来,“五四”运动后,章先生慢慢落伍了,白话文运动多年后,他不在维护文言攻击白话,鲁迅素所敬重的老师“原是拉车的好身手,”现在却“拉车屁股向后”了,怎么办?是尊师还是重道?鲁迅选择了后者,写了《趋时和复古》等文章,对章先生进行了尖锐批评。然而,1936年6月,章太炎逝世后,国民党反动派把他打扮成“纯正先贤”宣布要进行“国葬”;也有一些报刊贬低他为“失修的尊神”,而早年革命家的章太炎被掩盖起来。于是,鲁迅不顾病重,于逝世前10天写下了著名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为自己的老师鸣不平。
3、延伸阅读:名著《朝花夕拾》
三、当堂过关:
1、巩固本节课内容。
2、模仿“也许……也许……也许……总而言之……”句式,进行心理描写,揣测老师“请”你到办公室去的原因。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