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几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水帘中心小学 史春霞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行进行文意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出示文言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幻灯出示文章)仔细读一读这篇课文,和平时读的课文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文言文和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难理解。小结: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但包含的意思很多。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好多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好多话,这样你就能读懂。
2、那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在古代你就是—— 文言文看似很短,但不像我们平时的课文那么好读。怎么读好它呢?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看。
二、借助停顿符号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
刚才老师注意听了一些同学的朗读,有些同学读时磕磕绊绊、一顿一顿的。而有些同学读得流畅通顺,说说你有什么方法吗?生交流。
2、确实读文言文我们要注意恰当的停顿,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试着再读一读。(让学生在书上做好停顿记号)幻灯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文中共有五句话,老师请五个同学读。正音,注意学生的停顿。第二句: ‚诣‛是生字,会读了,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这个‚诣‛是拜见没错,但它不是拜见一般的人,专门指拜见他尊敬的人或他的长辈。)
第三句:‚为‛读四声,这里省略了谁为谁? 第四句、第五句:都有一个‚曰‛,要读出说的语气。
第五句:‚应‛读四声,表示很快接着别人的话。‚禽‛是生字,在这里是鸟的意思,有一个成语叫——飞禽走兽,不是家禽的意思。
4、谁愿意来读一读全文。
三、自解意思,初述大意
1.师:真了不起,刚接触古文,就能把古文读得这么好,这么流畅。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读懂它?
预设方法一:先把每个字的意思搞明白,再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预设方法二:看注释; 预设方法三:联系上下文理解; 预设方法四:看课文插图理解;
预设方法五:也可以在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预设方法六:……
2.师:请你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等一会我们来交流。
3.师:你读懂了吗?会说每句话的意思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课件出示)
孔君平诣其()父 此()是君家果()为()设果
师:短短的时间里这么难理解的文言文句子居然能自己读懂它,实在让人佩服!但是到底懂不懂,下面这个环节就见分晓了。
四、读懂课文,体会‚聪惠‛
1、这个姓杨人家的儿子怎么样?请同学们读第一句,你了解到了什么?(姓杨人家的儿子是梁国人,当时只有九岁,非常聪明。)短短的一句话,让我们了解到了杨氏之子生活的国家,以及年龄、性格特点。‚甚聪惠‛的‚惠‛通‚慧‛,‚甚聪惠‛的意思是非常聪明。
那么,从哪儿看出来这个小孩非常聪明呢?
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体现‚杨氏之子‛聪惠的语句。幻灯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那他聪明在哪儿呢?
(1)‚儿应声答曰——‛ 说明他反应很快,思维敏捷。(不假思索地回答)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听出了孔君平的‚话中话‛,听出了‚弦外之音‛。孔君平并没有说你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只说了一句话‚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就听出来了,言外之意——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说明他很会听。(3)孔君平抓住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都是同一个字来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回答得很巧妙。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说明他很会说,善于言辞。像这样的人,我们说他是——能说会道、伶牙俐齿、对答如流、能言善辩。师相机板书:会听、反应快、会说。分角色读对话。
3、大家看,杨氏之子,第一,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第二,反应快,思维敏捷;第三,会说,回答得十分巧妙。我还有个问题,‚甚聪惠‛的‚惠‛书上说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这个‚惠‛跟智慧的‚慧‛有何区别呢?老师查了《辞海》,发现‚惠‛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第一是仁慈;第二是柔顺;第三,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幻灯片出示)仁慈、柔顺什么意思?就是有教养、有礼貌。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个小孩的聪明。那么,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孩不但聪明.而且很有教养、有礼貌呢?请同学们轻声地读、细细地读课文,每一个字都要注意思考。生细读。指名答。
(1)‚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非常有礼貌,给孔君平准备了水果。当时的情况是——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那他就是小主人了。
那他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果有杨梅‛,果子中有杨梅,证明不止有杨梅。‚设果‛,就是摆水果:如果只有一种水果是称不上摆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小孩非常热情好客,端出好多水果招待客人,懂得待客之道。
再往下看,还从哪里能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懂事、有礼貌的孩子?(2)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两个字里看出来,夫子是尊称,说话很得体,很有教养。古人说话真是有礼貌,孔君平用了‚君家‛来称呼‚杨家‛,表示尊重。
(3)‚未闻‛这个词看出来他很有礼貌。‚未闻‛的意思是——没有听说。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
幻灯出示: 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比较一下,如果这个小孩直接这样回答:那么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了。这样回答就——(不得体。因为孔君平毕竟是来拜见他父亲的,这样会让客人尴尬!)用了‚未闻‛这样——(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不让对方难堪,又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4、此时,孔君平不禁会赞叹,用文中的一个词是——甚聪惠!怪不得人们赞叹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5、读懂了文章,那能背下来吗?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下来。(生自由背诵课文)指名背诵课文,最后全班一起背《杨氏之子》。
五、拓展阅读。
1、那你知道《杨氏之子》是哪本书里的故事吗?(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本书里还有一篇《徐氏之子》,幻灯出示: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讲的也是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1、请同学们读一读,注意恰当的停顿,做一做记号,读好文章。还要借助注释了解意思,说一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指名读,并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意。(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3、孩子的回答太妙了,妙在哪里?(他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不是正面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借助了某样东西来告诉提问者他的回答。)
五、课外作业。
把《杨氏之子》和《徐氏之子》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板书:
会听
聪 反应快
杨氏之子 会说
惠 有教养
有礼貌
《杨氏之子》反思:
水帘中心小学 史春霞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所以让孩子们能够读通、读顺、读懂文章,培养孩子的语感,对孩子进行读懂文言文的方法策略指导是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读,在读中学,读中悟。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通文言文是一个重点。我先放手让孩子自己读文,在学生充分朗读之后,请同学朗读,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然后是朗读的停顿,‚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对于这些在朗读中不易掌握的停顿,我先让同学朗读比较,并给孩子进行示范朗读,让他们发现异同,然后自己发现。特别是‚家禽‛‚家/禽‛,因为古文中的家禽和现代意义的家禽理解不同,但学生对此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所以不能理解,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
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孩子再读课文,引导孩子发现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表述上的不同。孩子能用白话文翻译文言文,对文章能够整体把握。虽然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是我在设计的时候还是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在学习中,孩子们在语言实践中感受到了,文言文语言简练,朗读有些拗口,字义和现代有所不同。
文章中杨氏子的语言非常巧妙,但是让孩子就文中的两句对话就体会语言的艺术的确很难。为了把这个主题深入下去,我在开课的时候就出示了罗斯福的故事,让孩子感知语言的艺术。这样孩子对于语言的艺术感受就深切了一些。而课文中杨氏之子的回答则抓住了杨家小儿的反应敏捷,迅速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义,并马上联想到孔君平的姓与孔雀一样,于是用孔雀来回答,但有没有正面否定孔君平的回答,也是话中有话,言尽而意无穷,这就是妙之所在。孩子在体会的时候先是有些不大明白,但随着深入学习,细细品味,最终恍然大悟,这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有趣之处。我发现学生再读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自己感觉对学生放得还不够开,在教学中还总是在‚告诉‛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但是看见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变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非常高兴。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段:学什么
一、读题质疑,形成期待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现在就来学《世说新语》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2、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从中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谁?)(一户姓杨人家的孩子)
3、出示学习目标 第二段:我来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说说昨晚大家预习读文言文有什么感觉?文言文读了,生字宝宝都认识了吗?同桌互相读一读,会读的同学在写字本上在每个字2个。
2、很多人都觉得文言文很难读,很难懂。其实 ‚读‛是学文言文的最好诀窍。请大家再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汇报:抽读,齐读,检测读书情况,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孔指以示儿曰‛ ‚为设果‛ ‚儿应声答曰‛(两个多音字:为、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再指名读。
三、研读全文,理解意思
1、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请试着用看注释、查工具书的方法来看看这篇文言文到底讲了什么事?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一会交流。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自学展示
(一)出示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读懂了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还要小。‚聪‛的意思是——聪明,‚惠‛的意思是——智慧。(课件)师讲述通假字的原因。
师:(甚)的意思?我们班这位女同学非常可爱,可以说是——甚可爱;咱班的男同学长得都非常非常非常帅——甚帅。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了出来。谁读一遍?
师评:你不仅读出了杨氏子的聪明,还读出了内心对他的的喜爱。(板书:杨氏子)
师: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板书:孔君平)
(二)出示: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师:知道孔君平是谁吗?(课件)孔君平来干什么呀?
师:哪个字的意思是‚就‛? ‚乃‛(就,于是)。那‚诣‛字的意思是?(拜见)其:他。
师:你来读读,你读明白了什么?(可追问:两家关系怎么样)(孔君平经常来杨家玩,彼此比较熟悉)从哪儿看出来?
小结:让一个九岁的孩子出来接待客人,足见这个孩子也真了不起啊。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是怎么接待客人的呢?
(三)出示:‚为设果,果有杨梅。‛齐读。
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这是待客之道。你真会读书!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叫承前省略。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叫(板书:联系上下文)师: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哪里看出来?
师:嗯,客人来了,赶紧端出水果。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哪里看出来? 评:说得太好了。杨氏子真是热情好客的孩子,端出了好多的水果。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不由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
(四)出示: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齐读。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师评:说得真好。理解:‚曰‛ ‚此‛。‚应声‛‚未闻‛ ‚夫子‛
(五)体会巧妙
1、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音了吗?(可追问: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它水果呢)(板书:杨梅 杨家果)
2、师:你真聪明,一下就听明白了。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
板书:孔雀——孔家禽
3、再自由读读。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评:杨氏子不但会听,还会挺会说。课件出示:孔雀是君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2)夫子: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夫子’?
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称孔君平为 ‚夫子‛显得有礼貌。我们分男女同学来对对看。
3、理解:应声答曰
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
第三段:我来用:
1、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
2、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什么?
小结:同学们都走进了孔君平的内心世界,说出了他心中想说的话。
(五)、熟读成诵
过渡:古人用了短短的5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孩子的聪慧、礼貌,像这们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给背诵下来。
1、练习背
2、指名背。
3、男女生比赛背诵。
六、阅读链接、好书推荐 虽然我们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大家都有着学习文言文的天赋,学得很棒。在理解文言文的时候,除了了解字面的意思,我们还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内涵。下面的这篇文言文讲述的是跟杨氏子一样聪明机智的孩子。大家自由读读看。(课件)第四段:我来思
七、通过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聪慧的杨氏之子,通过他巧妙地回答,我们感受到说话是要讲究艺术的。板书:
杨氏之子
聪 惠 会听 反应快 会说 有教养 有礼貌
第二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课文《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中的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没有接触过文言文,这是第一次,一般会觉得很难读,很难懂,如果引导不慎,就会让学生厌恶文言文了。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尽量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学习文言文真有趣!为他们以后的方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离”等词语。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人物机智。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解读课题,迁移运用。1.出示几句孔子名言,学生自由学习。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生的几句名言与我们平时学习的现代语言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10课,读一读,这几句话是否与课文有相似之处呢?(学生讨论)
师归纳:像这样的语言就听“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听“文言文”,也听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学宝库中的一笔巨大的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板书:10杨氏之子)2.解释课题
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生读说意思,师归纳)
3.这是古人说话的方式,请同学们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生用文言介绍自己)
(设计意图:1,复习导入法既能复习旧知识,更为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曾经学过文言文,使他们对文言文没有惧怕的心理,并且能容易使学生进入角色。2,让学生试着用文言介绍自己是让生初步感受文言特点,且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二.初读课文(读懂字词,读懂停顿,读通古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检查读通情况,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乃应
3,引导学生读懂停顿。
a,指名朗读b,交流讨论c,归纳节奏d,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朗读去感受文言的特点,以读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三,合作学习,理解意思
1,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哪些地方不懂,做上标记。2,小组合作学习。3,全体交流解决难点。
4,知道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再连起来试着说说课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能使学生更快地更容易理解课文的意思)
四,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那些疑难。2,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找出问题,以达到熟悉课文的目的)板书设计1 10杨氏之子 惠曰禽诣乃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
2,朗读课文,就就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以复习的形式,进一步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二.深层对话,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此”——这个(杨梅)“果”——水果 “君家果”——你家的水果(得出“此是君家果”的意思)(2)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2,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感悟对答之巧。
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不假思索地答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学生齐读第一句,随机解释“惠”同“慧”,通假用法。(2)品读“未闻”之妙。
君家——夫子家杨梅是君家果——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提示“未闻”不讲解 学生对比着读:
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a,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b,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
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手指杨梅)此是君家果。生: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手指杨梅)此是君家果。生: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以白话和文言对比着学习既能让生易了解课文内容,又能进一步认清什么是文言文,更能品味出文言之精妙。)三,熟读成诵。
1,师:这么聪慧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名学生读文,配乐)
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设计意图:此教学过程是对学生学习的检验。)四,拓展
将课文改写成白话文 五总结 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拜见其父 孔君平杨氏之子 巧妙回答 甚聪慧 教学反思
此课是学生第一正规学习文言文,与往常的文言名句的学习大不相同,文言名句只要弄清其意既可,而文言课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其意了解或理解,要一步一步,从易到难,从其文意到其文外之意,要在思想上认识,理解,感悟文言之精妙。所以在教学中从文言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进入正题文言学习。在学习结束时,安排“拓展”——把课文写成白话文,是对生对课文学习的检验。后来批改学生改写的白话文,发现确实有部分学生的改文不错,其中有几篇很有特色,既有白话之现代气息,又不失文言之韵味,实为上乘之作,陈薇同学的习作尤为突出,令我大开眼界,没想到小学五年级学生竟有如此之学识。
第三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10杨氏之子
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的意思。
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说说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地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1)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问?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应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地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也不是我们家的。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二、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孩子们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降低学生学习上的难度,唤起他们阅读的欲望,就成了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1.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古文,他们的心里充满了好奇,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我把本篇课文的设计定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上。首先我用故事导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古文特点。在故事导入揭题之后,我又让学生说说本课较以往学过的课文有哪些特别之处。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时候建立初步印象。
2.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
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所以,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读懂课文的程序读书。
学生初读课文语速过快,停顿不准确。于是我采取教师示范朗读,并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语速要慢。然后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让学生再读。可让学生尝试了读第一遍后,发现学生是一字一停地读,没有古文的韵味。于是我又范读了个别难读的句子,再采取领读、学生练读的方法,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学生终于把短文读流畅了。
3.回顾学法,初步感知。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
4.古今对比,教给方法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利用古今对比,引导学生把握文言文中个别字的意思,如:“之”“为”“其”等,做到懂得文言文中个别字的意思,进而正确地、全面地理解文意。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进而感受他的机智与敏捷,从而领悟到其中的道理,达到诵读的效果。
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刚才学习的方法:懂其字,知其意,悟其理,诵其文。
教学反思
初次拿到课文《杨氏之子》,因为是古文,虽短,但我的反应是不会教。这第一次需要教学古文,而学生也是第一次学到古文。虽然如此,总也不能不教。那么我想,面对这第一次,该让孩子学到什么?
首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习惯。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再让孩子去研读。也许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学生的“先学”很重要,但初学后仍未明白的,应当点拨。因为这是第一次。
其次,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再次,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拓展《世说新语》中另几个聪慧之语《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去。绕着看的当儿,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
学完此文,我自感牵引过甚。但是我转念一想,虽然教得多,可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变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心应足矣。
第四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课前讲“罗斯福保守秘密”和“周总理妙答外国官员”的机智故事)
一、揭题释题
1、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认识一位很会说话的小孩——出示课题,他是谁?
2、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3、在这里“氏”是姓氏的意思,杨氏之子就是杨家的儿子,杨家的儿子就是杨氏之子。
4、我是陈氏之女,你呢?(提问两三个孩子)。
5、老师用自己的语言讲诉这个故事。
6、如果把刚才老师说的故事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都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古人写的,古人写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像我们经常听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都是文言。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的形式写下来,会是什么样的呢?打开课文第10课,开始我们小学第一篇文言文的学习吧。
二、读通全文
1、指名5个同学1人读一句。
2、指名通读课文。
3、师范读。生点评。(师文言文讲究一个声断气不断,只有停顿出来了,才能读出它的韵味来。)
4、出示有节奏的课文,请带上节奏一起来读课文。
三、理解全文。
1、出示第一句话,甚:很。惠:同慧,聪明。整句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人家的儿子,才九岁,很聪明。
2、师总结学法:先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3、自学剩下四句话。
四、体会聪慧与巧妙。
1、第一句和后面四句话有什么关系呢?(总起句)
2、我为什么把甚聪惠二字标红了?(全文就是围绕甚聪惠写的)
3、这个杨氏之子到底甚聪惠在哪里呢?从文中找出证据来。
4、为什么不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出示两句对比。理解“未闻”的委婉。
5、聪惠还表现在哪里?(应声答曰)
6、指名扮演杨氏子,师当孔君平。师:此是君家果。生犹豫后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
禽”师:这是应声答曰吗?再指名扮演。
五、我也会说。
出示:梅先生说:此是君家果。杨氏子应声答曰-------------
柳先生说:此是君家果。杨氏子应声答曰-------------
马先生说:此是君家果。杨氏子应声答曰-------------
六、写一写。
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孔君平会说些什么,或想些什么?选择其中一个把它写下来,就写在文章的结尾处。
七、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聪惠
杨——杨梅
会听
孔——孔雀
会说
反应快
《杨氏之子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绝。
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重点放在读通文章,理解句意上,我先范读,让学生感知读古文的语感,画出停顿,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这句话,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难道杨梅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我想,学生在领会文章的妙处时,也一定能激发他们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学完课文后,我创设了一个练习情景,用“梅“柳“马等姓氏来替换孔,让学生模仿应答,训练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学以致用。这一环节,学生发言积极,对答如流,课堂气氛很活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古文的浓厚兴趣。
另外,让学生最后想象,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孔君平会说些什么,或想些什么呢?写在课文的结尾处。学生模仿课文的形式,有的写到“久闻杨氏子聪惠,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老夫甘拜下风。”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一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还不够。每次的课堂教学似乎都只属于一部分人,举手发言的人很少。
2、对学生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这也是学生不爱举手的原因吧。
第五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2、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将课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3)、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男孩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且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慧,语言的精妙。所以我将此作为难点来突破。、4、教学准备:相关背景资料,课件
5、教学时间:1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课题。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与人交流沟通,说到语言,我国古代言语非常精练、简洁,例如以前我们学到过的(1)书犹药也,善读之i,可以医愚。(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出示课件)1. 刚才我们说到的语言称为文言,以文言写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2.读题,解题。“氏”指对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称,“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那你就是——(指2个不同性别的学生回答。)
(二)反复朗读,感悟添趣
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板书:文言文),文言文中每个字或词也许包含丰富的意思,在朗读上和白话文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试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用停顿线在文中做上记号。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读句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三)咬文嚼字,探究生趣
1、这篇古文,最精彩、吸引人的是杨氏子与孔君平的对话。出示对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懂他们两人的话外之意了吗?
2、小练笔:当然孔君平也绝非凡人,后来官至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国家的刑法,他知道低估了杨氏子了。如果你是孔君平,会夸怎么杨氏子?而聪慧的杨氏子而如何拱拱手谦虚地应答呢?可以学着古人或现在我们说话的样子来写写他们之间的对话吗?
课件出示:孔君平笑曰:“。”
儿拱手答曰:“。”
3、展示白话文和古文两组对话,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到文言文精炼、简洁的特点。
(四)熟读成诵,课外延趣
1、熟读成诵。
2、读《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两则。
四、说板书
根据课文内容我将课文中重点知识呈现出来,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使学生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之处。杨氏之子(儿子)--------甚聪惠
孔 君平:此是君家果。杨----杨梅
幽默风趣 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孔雀 聪明机智、礼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