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浣溪沙词
3、浣溪沙-(宋)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4、浣溪沙-(宋)李清照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5、浣溪沙-(宋)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6、浣溪沙-(宋)李清照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7、浣溪沙-(宋)李清照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8、浣溪沙-(唐)李煜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9、浣溪沙-(宋)晏殊①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②独徘徊。
①选自《珠玉词》。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代词人。②小园香径:花园里飘着落花香味的小路。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
10、浣溪沙-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11、浣溪沙-晏殊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
12、浣溪沙-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13、浣溪沙-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14、浣溪沙-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5、浣溪沙-张先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
16、浣溪沙-晏几道
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
妆镜巧眉偷叶样,歌楼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无情。
17、浣溪沙-(宋)晏几道
唱得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遏云声里送离觞。
才听便拚衣袖湿,欲歌先倚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梁。
18、浣溪沙-晏几道
日日双眉斗画长,行云飞絮共轻狂。不将心嫁冶游郎。
溅酒滴残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一春弹泪说凄凉。
19、浣溪沙-苏轼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霜须。
20、浣溪沙-苏轼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篟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21、浣溪沙·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22、浣溪沙-赵令畤
水满池塘花满枝。乱香深里语黄鹂。东风轻软弄帘帏。
日正长时春梦短,燕交飞处柳烟低。玉窗红子斗棋时。
23、浣溪沙-纳兰容若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24、浣溪沙-纳兰容若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25、浣溪沙-况周颐
惜起残红泪满衣,它生莫作有情痴。人天无地著相思。
花若再开非故树,云能暂驻亦哀丝。不成消遣只成悲。
25、浣溪沙-周邦彦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销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27、浣溪沙-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28、浣溪沙-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29、浣溪沙-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第二篇:浣溪沙苏轼词赏析
浣溪沙苏轼词赏析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编辑本段注释泗州:安徽泗县。南山:在泗州附近,淮河南岸。洛:安徽洛河。蓼茸:蓼菜嫩芽。试春盘:旧俗立春日馈赠亲友,以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谓“春盘”。因时近立春,故此云“试”。
编辑本段词牌知识
双片四十二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后片前二句多用对仗。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双片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格式一:
(前片)
⊙●⊙○⊙●△,⊙○⊙●●○△。
⊙○⊙●●○△。
(后片)
⊙●⊙○○●●,⊙○⊙●●○△。
⊙○⊙●●○△。
* * * * *
格式二(摊破格):
(前片)
⊙●○○⊙●△,⊙○⊙●●○△。
⊙●⊙○○●●,(可作●○●)
●○△。
(后片)
⊙●⊙○○●●,⊙○⊙●●○△。
⊙●⊙○○●●,●○△。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这首南山纪游之作,掇拾眼前景物,却涉笔成趣,寓意深刻,有自然浑成之妙。元丰七年(一0八五)三月,苏轼在黄州贬所过了四年多谪居生活之后,被命迁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据《宋史》本传,神宗手札移轼汝州,有「人材实难,不忍终弃」之语。元丰七年东坡离开黄州赴汝州,最困顿的黄州时期终于脱离了。
由于在此之前,东坡从未遭受过如此大的打击和屈辱,因此,此词意境更是不同于它。心情比较轻松,一路上颇事游访。畅游庐山,在江西筠州探视了胞弟子由,到金陵又兴致仕
家居的王安石酬唱累日,且有买田江干、相偕归隐之约。这年岁暮,苏轼来到泗州,本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编辑本段赏析
这首南山纪游之作,掇拾眼前景物,却涉笔成趣,寓意深刻,有自然浑成之妙。元丰七年(一0八五)三月,苏轼在黄州贬所过了四年多谪居生活之后,被命迁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据《宋史》本传,神宗手札移轼汝州,有「人材实难,不忍终弃」之语。元丰七年东坡离开黄州赴汝州,最困顿的黄州时期终于脱离了。由于在此之前,东坡从未遭受过如此大的打击和屈辱,因此,此词意境更是不同于它。心情比较轻松,一路上颇事游访。畅游庐山,在江西筠州探视了胞弟子由,到金陵又兴致仕家居的王安石酬唱累日,且有买田江干、相偕归隐之约。这年岁暮,苏轼来到泗州,本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小序中提到的刘倩叔,不详其人。查傅藻《东坡纪年录》,元丰七年内,东坡与之同游泗州南山并都有词记述的,有十一月晦日之刘仲达,为眉山旧相识,作〈满庭芳〉;十二月之泗州太守(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谓名刘士彦),作〈行香子〉;同月二十四日之刘倩叔,作〈沅溪沙〉。词序称「泗州刘倩叔」,又不带写官职,当不是前二刘。按东坡诗集元丰八年正月泗州作有〈书刘君射堂〉诗,施元之注谓《续帖》刻石有东坡自注云:「刘曾随其父典眉州」(分类本此诗题为《刘乙新作射堂》,题下注「乙父尝知眉州」。)故诗首句称「兰玉当年刺史家」。王文话《苏诗总案》因谓此诗中「刘君」与二刘(士彦、仲达)不合,乃家于泗州者,即刘倩叔。可备参考。盖词题称「泗州」是指其本籍或寄籍;其父曾知眉州,与东坡沾一层关系,故同游南山,并得他为射堂题诗。
赏析二:
赏析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这首小令是以时间气候为序来铺叙景物的。从细雨写到天晴,层次非常清楚。上片写南山雨后的风情之景。第一句写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在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当然更不是一个很好的游山玩水的气候,可是东坡却只以「作小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首句交代了时序,十二月二十四日与朋友游了南山;南山附近有个十里滩,这一带淡烟疏柳,风景极美,故曰「淡烟疏柳媚晴滩」,写小雨后的景色,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俨然成了一幅淡远的风景图画了。「媚」字下得漂亮,雨过天晴,十里滩一带景色妩媚,由何来添其妩媚呢?烟、柳。用淡烟和疏柳点缀出晴滩的妩媚。一个「媚」字尤能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媚」代表了一种动态之美也。作者从摇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意,把快要入春的感觉,用「媚」字点出来。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入淮清洛渐漫漫」:「漫漫」形容水盛的样子;淮,淮河,洛即洛涧,发源于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泗州在淮河北面。近人周笃文以为:「入淮」一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清洛入淮之处距泗州不近,非目力能及。而词中提到清洛,是一种虚摹的笔法。作者从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这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吗?是否含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的归隐林泉的寓意在内呢?笔者以为:姑且不论苏轼站在南山上是否看不看得到清洛入淮的景象,但即使真看不到,句子同样是可以成立的,它当然可以是东坡的想象,在看到淮河、十里滩的景色后,由于春天的即将到来,气候也渐渐暖和,也许山上雪水融化了,更往上源的洛水注入淮河,所以水势渐渐盛大起来。至于周先生所言的,具有归隐林泉的寓意,可说是一新说法。但有了这样的念头,是否下片词意应继续阐发此意?但观下片,似乎不然;况就东坡而言,他应是仍一心想回到朝中,为天子所用,所以并不认为他具有退隐的想法。故应是承上句而来的写景句。阳光洒满滩头,烟柳也显得妩媚,清澈的洛水流入淮河水势渐大,更加清波浩渺。本来是冬天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么富有春意。
雪沫乳花浮午琖,蓼茸蒿笋试春盘。下片写友人款待春盘初试的杯盏清欢。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物气氛和诱人的力量。「雪沫」句写点茶,用笔入微,蔡襄《茶录》:「凡欲点茶,先须燲盏令热,冷则茶不浮。」又云:「钞茶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这可视为对「雪沫乳花」的详尽的注解。午琖,琖即盏,中午时的茶盏,指的就是午茶,这整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风土记》:「元旦以葱、蒜、韭、蓼、蒿芥杂和而食之,名五辛盘,取迎新之意。」东坡此次出游为腊月廿四日,距春节很近,故得以预赏春盘以应节候,试春盘即指初尝春菜。古代习俗,于立春之日,以蔬菜、糖果等置于盘中,互相馈赠,谓之春盘。《摭言》:「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四时宝镜》:「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元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八引《皇朝岁时杂记》:「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盘并酒,以赐近臣。……民间亦以春盘相馈。」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立春日,春饼生菜相馈食,号春盘,唐以前有之。」唐代杜甫即有〈立春〉诗: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苏轼以樽俎间的微物入词,本是很难讨好的。可是东坡却用以入词,而且是用一种属对工整的形式来为的,这就难上加难。试看「雪沫」「蓼茸」二句,词性字声,纤悉皆合,既工整熨贴,又流转自然,可见笔力之健举。
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为六句七言之体制,上下片皆以单句作结,故末句之经营,十分重要。即如下片以「人间有味是清欢」作结,则前面所铺陈的景物,如午琖之茶香,春盘之蔬美等等,一并升华为清欢之意趣了。其饾饤细物,并成妙谛,而不以琐屑为病者,就在于煞尾收得好,有画龙点睛,叫破全篇之功效。近人刘永济《词论》云:「小令尤以结语取重,必通首蓄意、蓄势,于结句得之,自然有神韵。」持论此词,真有笙磬之合。一经结句点破,在此之前的细雨小寒,晴滩烟柳,无不与词心契合,并化清欢了。清欢是一种幽静的乐趣,主人用清茶时蔬来款待他,他深觉这是有兴味的清欢。这是一个人经历过挫折打击之后的一种「自适」,多半要阅历人世浮华、一番挫折之后,才能有的一种体认。这是一种人生体悟,人一定要经历过挫折;得和失,大体都要失去过、受过大挫折后才能去珍惜。有时想想自己阅历还少,对什么事情都看得很严重;等到真正碰一些大挫折之后,才会发现以前种种,真是小情小怨、少不更事,那时你的人生就会到另外一种境界去了。像东坡,置之死地而后生,他整个人生态度就不一样了。「人间有味是清欢」表面看来是如此轻松,实则是经历过苦难之后所散发出来的风姿。「人间有味」,是一个怎么样的「味」?在林林总总、纷纷扰扰的尘世,对东坡而言,全都可抛开了,只要有几盘蔬菜,一杯热茶就可以满足他,这就是人生;对他来说,最有味的莫过于「清欢」了。「清欢」是一种远离世俗干扰、词人自得的乐趣与境界,而这种自得也许是不同于他人的,它是作者情感的升华,是对生活深深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人间有味是清欢」,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作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此诚所谓「意到语工,不期高远而自高远」之作也。
结语
人们常以「以诗为词」作为东坡词的一大特色,认为此举扩充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与地位。诗词本应情志之所出,是文人对于生活中自然人文一切所见所闻所感之事理的一种表现。刘熙载《艺概》有云:「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卷四〈词曲概〉)杜甫之作,本就是以真情郁志,其内容广博,姿态横生,方能成诗之大家,行千古于不坠。东坡词作便是如此。窥其词之内容,博大之至,无一不入词,单是就此阕〈浣溪沙〉来看:登山临水,写景抒情,记风土节候,述农村生活事物,很多从前词人不会写入词作中的语句内容,都在东坡的词作中可见,甚至将其经验智能、生活兴味都自然融入词中,理趣超卓,真情沛然。由此阕〈浣溪沙〉更是深见子瞻对待人间事物的深情至意。他能「从『小中见大』、『凡中出奇』。所以在生活现实中,常能发挥『应机转化』的效果:平凡琐碎事物,他往往『触处成趣』;艰危困顿环境,在在『绝处逢生』。他又『能入能出』,能轻易地深入人生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核心之中,倾听其细语或独白,探索其生命奥秘,了解其灵妙信息,然后超然而出,以人们通晓易解的言语,毫无沾滞的传译出来。」 也因此,他才能从「蓼茸蒿笋试春盘」中,感受到「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至乐!
赏析三
这是苏东坡学士在游山时体味了一番清茶野餐的自然情趣后,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感叹。这不是寻常之笔,苏东坡对人生的思索太深刻了,里面包藏着耐人寻味的哲理,特别是最后这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吃野菜无疑是最平凡的清欢,是人间最朴实的滋味。没有作秀的菜肴,没有造作的语言,清澈如斯!
“清欢”是什么呢?“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诠释成“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于――对宁静、素雅、清馨、简朴、自然、平凡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品味野菜的清香,胜过山珍海味;观赏路边的石头,胜过闪闪发光的钻石;倾听林间鸟鸣的声音,胜过提笼遛鸟的感受,……也许这些就是“清欢”吧。“清欢”是一种心态,一种难以把握的超凡脱俗的心态。“心闲午来天地宽”嘛!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究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清欢”的境界是很高尚的,它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那种尽情的欢乐,不同于“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这样悲痛的心事,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那种无奈的感叹。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百种人生。有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激情怀;有欧阳修“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的绵绵情恨;有纳兰性德“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的无奈哀伤;有王国维那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的刻骨感触。
“人间有味是清欢”我最喜欢这一句,总觉得是在愁苦之间带着微微的笑意。苏轼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离开了社会的中心位置,不可能过钟鸣鼎食的富贵生活,他却从平常的春茶与素淡的春菜中发现了生活的诗意,得出了“人间最有味道的东西是清幽生活的情趣”这一结论。人生蹭蹬,几乎每一个人都要往返在艰辛的世路上,属于自己的清闲时光太少了,因为少,才弥足珍贵。
有了清闲的时光,就能品味“清欢”的滋味吗?这要看人的情趣,缺乏情趣,形如槁木,即使有再多清闲时光又有何用呢?宝贵的时光在酒宴上、牌桌上、钓鱼上还有文山会海上被敷衍过去了,留下的只能是苍白和空洞。对本来就在身边只要稍加细心就能体察到的美好事物视而不见,对生活漠然处之,品不出清茶的悠长滋味,看不见蝴蝶在野炊的梨花林里轻盈舞姿。“为什么我的眼中总含着泪水,因为爱土地爱得深沉。”正像诗人艾青那样因为缘于对土地,对人生真挚的爱,眼中常常饱含着晶莹的泪。不拥抱生活,失落了情趣,那能体会到人生的“清欢”呢?
与“清欢”相反的“浮躁”,数年前就被人们认为是现代人的通病,有那么些附庸风雅的感觉。确实,“浮躁”对现代人来说是多么痛切的顽症呀。无数的人在追逐那个虚无的“桂冠”,乐此而不疲。恬淡的心态被横流的物欲所取代,清闲的时光也被觥筹交错的应酬所吞噬。
有个网友说,对“人间有味是清欢”有疑虑。她说上网半年来,爱过,恨过,伤过,痛过,怨过,努力过,绝望过……百般滋味,到最后一切一切散与云烟。徒留那一道抹不去的痕迹,从岁月的夹缝里看它,淡淡的若隐若现。当往昔的风拂过,总有那么丝丝痛恨从心底油然而起,躲不开,甩不掉。酸,涩,苦,疼,哪一样比当初减弱了伤人的威力?哪种滋味不曾刻骨铭心?
我不由想起了古人说的一句话:宁静而致远。
在短暂的人生中,世间的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禄皆为短暂的一瞬,转眼之间即成为过去。灾祸与福分,得意与失落,在人生中只是短短的一瞬间,我们为何不能达到“宁静而致远”的美好境界呢?
宁静是一种超脱。宁静不是平庸,而是一种处世的平淡,充满着内涵的幽远,超脱的清馨。做工作,修身养性,需要宁静,业余生活也需要宁静。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岗位竞争激烈,谁都会感到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心境易于失衡,面对滚滚红尘潮浊浪,与其去紧张地追逐烦恼,不如先让自己暂且安宁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其临岸观鱼,不如退而结网。这是生活的超脱,这种超脱只有在宁静中才能体味得到。
宁静是一种思考。宁静使人学会思考,思考也需要宁静。宁静的思考是一种冷思考,理智的思考。宁静的超脱是经过不断思考而来,超脱不是绝俗,不食人间烟火,而是一种脱俗的精神境界,是思考的结晶。没有这份思考,思想的境界是不会升华的。
宁静是一种舒心。生活中有掌声、有鲜花、有赞美,但鲜花、掌声和赞美不会永远,时过境迁,留下来的是冷漠和孤寂,喧闹的赞美声过后也许是失落,只有宁静才会使心态永恒。宁静使人心灵纯净,做事顺心,在舒心的情绪中生活,在安宁的净土上耕耘,事业才会有所建树和成就。
只有“宁静”才能“清欢”,“宁静”虽然给人一种“淡”的感觉,有那么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却“淡”里面蕴含着饱满充实的情感,就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仙果,才入口淡而无味,可愈嚼愈觉甘美,芳香浸入心脾,不觉令人飘飘欲仙。“清欢”是深藏在骨子里的,非细品尝不可,最是悠远绵长。
朋友,请你请忘却身边的得、失、宠、辱,吸吮人类智慧的精华,抛去烦恼,复归安宁,去品尝人生的甜汁,去守住宁静的温馨。
正所谓:“人间有味是清欢”。
赏析四:
此为一首记游词。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这首词便是在此期间,与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时候所写。
上片写南山所见的景色: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作”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却显得处处有情。
下片写午时小休,烹茶野餐。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别有一番风味。而全词的主旨,最终落在“清欢”二字上,可见作者对生活情调的欣赏。
全词笔调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独特情致。
第三篇:浣溪沙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注释
①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一杯,一杯酒。
②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已秋日伤感》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③夕阳:落日。
④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⑤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⑥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⑦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⑧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⑨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译文
听着一曲诗词喝着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
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的像旧时的相识。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赏析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
第四篇:浣溪沙
浣溪沙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
1、师:孩子们,上课之前,邓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北宋年间,有一位闻名的文坛巨匠。他的名字叫苏轼,因为他写了在自己的诗中讽刺朝廷的新政,被捕并且被关押了4个月,出狱后,被贬谪到黄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对于一位文坛领袖和政治人物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但是苏轼在失意的时候,是自暴自弃,还是乐观面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浣溪沙》
2、简介苏轼
3、了解词的基础知识 “浣溪沙”是词牌名,“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溪流。”是词的词前小序。师:从词前小序中你明白了什么? 词分上下阕。
三、研究词意
1、词的上阙写景,(板书:写景)师配乐读闭上眼置身于所描写的景色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色?”(如:我看到了刚发芽的小草,叮咚流淌的小溪„„)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雨声、杜鹃、流水)你又嗅到了什么气息?(青草香、泥土香、空气清新)每个学生回答后请优美地读读这三句话。
在这样的景物中,有什么感觉?(空气清新,沁人心脾;满目苍翠,心旷神怡;杜鹃声声,静谧安详„„)每个回答者都来读。
师:多么清新秀丽的景色!通常,在文学作品中,写景并不是单纯地写景,里面藏着作者的一种感情,研究者们发现了这点,并总结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规律。那么诗人想要抒发什么情呢,我们来读下半阙。(板书:)2、听录音读下半阙。
问:你觉得诗人抒的什么情?
作者写这首词时已经48岁了,杜甫48岁时牙几乎掉光,作者也华发满头了,还有如此想法,你怎样看?(略)
师:一个满头花发的老人有如此胸怀已让人赞叹,一个政治失意、穷困潦倒的老人,能有这样的胸怀更了不起。同学们此时又有什么想法?(略)——读词 3、总结全词:关于“一切景语皆情语”,你现在又有什么新体会?(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相一致)。想想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中,有没有可以作为证明的例子。(如《春望》)
上半阙写景,下半阙抒情,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这就叫——板书:写景抒情。
诗人这种在逆境中昂扬振奋,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他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原因之一。诗人的这种精神催人上进,发人深省,这就叫——豪放。
4、请大家读出豪放的感觉来
5、联系生活,感悟豪放。
同为老年人的退休之人,读了这首词会怎么想?(应该老有所为,继续努力发光发热,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加生命的深度)。师引读:是的,面对因退休而萎靡不振的老年人,我们要告诉他——(生读三句话)
正经受生活的挫折与打击而消沉的青年人读到此词后会怎样想?(一个老年人经受生活的重重打击还能如此乐观,我这样年轻人,更要从头再来,不懈努力啊)诗引读:是的,面对正遭遇生活的寒冬之人,我们要告诉他曾有一位老人这样呐喊——
这首词对我们有没有激励作用呢,如今读到了这首词你怎么想?(略)师引读:我们学习也会累也会倦,当我们失去学习兴趣与信心之时,就会用这三句话来鞭策自己——(读三句话)
总结:苏轼开创了词的豪放之风,这首词只是其豪放风格的一个代表,下面这几首词相信大家读过后会对“豪放”风格有更深的理解。
五、感悟豪放
1、幻灯分别出示词。
2、请自由朗读
3、总结,除了这几首,还有《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如能把这几首词都读懂读熟,那我们就是苏轼的半个知音了。你将成为同学们中的研究苏轼的半个专家,不但同学们会刮目相看,连老师也会佩服的。
六、板书设计
上阙 写景:清新秀丽
下阙 抒情:旷达乐观——豪放
第五篇:浣溪沙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注释
① 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纱溪》。有平韵、仄韵两体,均为双调四十二字,后用为词牌名。
② “去年”句:语本唐人邓谷《和知已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③ 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④ 香径:花园里的小路。
二、作者介绍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三、译文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四、赏析
1.本文的体裁属于,浣溪沙是。
全诗思绪都围绕“_____”字来抒写。“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含着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叹。
答案:词 词牌名 独 天气亭台都与去年一样 物是人非,时光不再
2、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答案:夕阳 落花 归燕
3、词中作者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及自己的观察与感受,抒写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思考,做到了 结合,浑然一体。答案:情景或景情。
4、这首词中多处用到了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案:例子:“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的环境,“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或“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5、作者在词中主要表现了自己的哪些感受?这些感受又是借助什么来表现的? 答案:表现了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思考等感受。这些感受是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等事物,并通过自己的观察表现出来的。
6、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7、《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一词中抒发惜春伤时之情的对偶句是:,简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①这两句词,前一句写伤春,表现了词人见景伤情的形象,后一句是伤别,用“似曾相识”的燕子,反衬了词人对春光逝去的惋惜心情。②这两句融合全篇,将景物与人事紧密联系在一起,景中寓情,更加委婉含蓄地抒写了这种伤别怀旧之情。③在这两句中,词人用“来”与“去”对比,以燕子的“来”反衬时光与往事的“去”,增加了词人对春光易逝的惋惜心情。④这两句词通过景物描写,把词人的感情表现得很细腻、很生动,是非常工整的对偶句,却又那样自然。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案: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似。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9、仔细品味这首脸炙人口的小令,回答问题。
(l)“一曲新词酒一杯”到“去年天气旧亭台”,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所以成为名句,不仅在于自然天成地表现了眼前之景,而且给人一种哲理性的启迪,你能说说其中蕴含的哲理吗? 答: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3)“小园香径独徘徊”句中一个“独”字表达出诗人内心什么样的情感? 答:“独”字突出了凄凉寂寞之感。“徘徊”将词人对美丽 的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主人公孤独惆怅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