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五篇]

时间:2019-05-12 17:24: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第一篇:《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一、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

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

3.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鼎,故名鼎湖山。与当 地另一风景区——星湖(七星岩)齐名。该山为岭南的名山,幅员广阔,景胜颇多,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行踪

读游记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览,一起分享旅游的感受,下面让我们打开书本和谢大光一起走进鼎湖山。而游记类散文一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请找出作者游览鼎湖山的行踪。

[独立思考,全班交流,请同学在黑板上板书,请其它同学在此基础上补充修正]近黄昏赶到鼎湖山——循声入山见到山泉——到半山看见满眼浓碧——暮色中达半山的庆云寺——晚饭后绕寺前庭院漫步——入夜借宿寺旁客房听泉

挑战:从大家的初步概括中可以看到作者游览鼎湖山,行路分为六个点,大家能否用富有文学色彩的四字短语来概括这六个点呢,试试看。

[学生同桌交流,思考] 三.深入探究文章中心

这是一篇游记,(教师板书)请大家看看题目,齐读一下标题。你认为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

[学生初步谈谈见解和看法] 到底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其实就是考虑全文围绕哪个字在写,是“泉”还是“听”?答案就在文章中,请大家带着问题大声读文章,读的时候注意一些字的读音,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读文章,圈点勾画,独立思考]可根据学生思考情况适当采取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

归纳:

单纯从题目上来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 一方面,“听”有一个过程:初闻泉声,循声而去,渐入山中,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联想起爱女因而爱上山泉,表现出山泉的活泼;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显现特有的亲情感受,把钟声和泉声化为老人和孩子,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到夜间,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另一方面,文章最后“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提示出泉水是鼎湖山灵魂的作用。全文描写的重点是泉,听是认识泉的手段。四.作业

1.《补充练习》第一页的“随文练习”及第二页的“问题探究”

2.再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思考问题:鼎湖山的泉美在哪里?至少找出三点,在书上圈点勾画做旁注,运用这样的句式表达:鼎湖山的泉美,美在„„

第二课时

一.美点寻踪

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好在哪里?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课文内容说话。

示例:

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让我想起了千里以外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调皮女儿。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二.赏析精彩语句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读,然后告诉大家你选择这一部分的原因。[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老师应强调,要边读边说] 示例:

(1)我喜欢这一段: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动。

这里的“湿”字既巧妙地告诉读者鼎湖山刚沐浴过细雨,又暗点泉水“蕴育生机,滋润万木”之意。

(2)我喜欢这一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这个比喻句将草丛中小溪流淌的声音比作提琴声,“柔曼”一词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种声音轻柔、悠长特点,同时这种柔曼之美也使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用自己的朗读展现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三.精读第八小节

蒙蒙的细雨让人走得匆匆,看得蒙蒙,可就是这特殊的时机给了作者特殊的机遇,让作者享受了一回听觉盛宴,下面让我们随作者去听那寂静夜空下绝美的泉音。

到了晚上,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看第八小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学生交流回答]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

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泉水形象化,他运用的法宝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教师分析:

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作者敏锐地把握住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他的生花妙笔将泉水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

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柔曼的提琴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清脆的弹拨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厚重的倍司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雄浑的铜管

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我们怎么用我们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同学们呢,让我们试着把自己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学生自由朗读] 请大家介绍一下读这一小节要注意什么才能将作者描绘的美传达给大家。明确:

①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技巧,情感)②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

③细心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产生共鸣;(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带着感情去读,我即作者)揣摩作者的情感,④技巧上,修饰性词语能表现情感的词应重读,并安排好停顿 [老师可尝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 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四.拓展探究——捕捉情感脉络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诗一般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天气中的洞庭景色,描述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霪雨霏霏时登楼,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时登楼,喜洋洋。景变则情变,在鼎湖山听泉的过程中,音变则情变,作者的情感也随着他所听到的泉声而不断地变化,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画一画情感变化图。

“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怅然、失望

顿生雀跃之心——好奇、探究

娇态想起爱女——喜爱

如入清澈之境——轻快

寻泉——怅惘

品泉悟泉——陶醉

五.作业

《伴你学》 “积累运用”和“阅读理解”

(一)

第二篇:《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2、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鼎湖山有关资料、作者有关资料

2、认真阅读,掌握基本词汇,思考、理解文章写作思路,体会文本中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不胜收,你在观赏美景时,面对大自然中的种种万物,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呢?学生可结合假期游历众说纷纭,教师做适当的肯定。

下面我们学习《鼎湖山听泉》,了解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时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1、学生资料交流:

★作者简介:谢大光男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鼎湖山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是地球同纬度上唯一的一片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成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网的成员之一。鼎湖山景区古道两旁,森林苍翠。林中有多种植物,飞水潭飞瀑从30米高的峭壁上倾泻而下,雾罩云飞,章太炎当年在瀑布旁的眠绿亭题了四个字:涤瑕荡垢;庆云寺依山而建,嵌于千峰碧翠中,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建于明末;鼎湖山有野生高等植物1843种,栽培植物673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2、词语掌握:

肇庆泓泠泠菩提污垢遐想怅惘翩飞礼遇柔曼万籁俱寂楹联

二、整体感知

1、带着自己的猜测,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教师可配乐)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此类型的'文章,我们一般定为什么文体?它们通常以什么为顺序来组织材料?

--------游记散文,空间转换顺序。

4、学生圈划课文中表示空间转换的相关句子。

例如: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过了寒翠桥-----行至半山等

5、学生积极发言,概括出作者的行踪顺序: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6、作者还略微交代了时间的变化,请学生指出并概括。

------黄昏—晚饭后—夜间

7、教师小结:

课文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作者就这样移步换景,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一路走来,就像慢慢舒展的画卷,鼎湖山美景层层展现在读者面前。

8、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在颂泉,“听”字支配“泉”字,“泉”是关键,是线索,课文依次是:听泉声(§1)——看泉水(§2-3)——寻泉影(§4-7)——枕听泉(§8-10)

三、朗读体会

学生感情选读若干语段,教师做适当指导和评点。

四、作业布置

1、预习:研读课文标题,题目隐含了哪些写作内容的信息?标记各部分内容。

2、词语整理及抄写

3、感情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段。

板书设计:

听泉声

看泉水空间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鼎湖山听泉寻泉影时间顺序:黄昏—晚饭后—夜间

枕听泉

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准备词语的抽测。

2、圈划文中描写山泉和听泉感受的句子,并能适当做旁批。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回顾与复习

1、词语抽测

2、提问: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采用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

二、阅读赏析

1、研读课文标题,题目隐含了哪些写作内容的信息?

-------课文主要写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的美妙感受。

2、学生圈划出课文中描写泉水的语句,了解作者笔下泉的特点,说说喜欢的理由。

3、师生合作讨论:作者是如何生动描写鼎湖山的泉?试从修辞、内容、情感角度做分析。

4、师生小结:

(1)山泉之多“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无处不鸣”

(2)山泉之态美“那半合半露、欲近故远的娇儿之态”

(3)山泉之声美“孩子如铃的笑语”“不同乐器弹奏的不同旋律”

(4)林木之美(衬托)“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直向山顶推去”

例:①第一段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②第二段: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表现泉水的活泼,令人顿生爱怜之意。

③第三段前半: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

④第四段前半: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后半:“钟”“泉”之声相应,把寺和亭勾连到一起,衬出了山泉的青春气息。

⑤第八段:浑然一片的泉鸣,层次分明,起伏变化,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作者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认识到鼎湖山之魂—泉。

5、精彩再现§8

导入:夜晚,鸟儿栖息了,一切都趋于平静。因为山静,更显得泉响,而在到处都流淌着泉水的鼎湖山,此刻却能让我们欣赏到其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课文如何表现的呢?

学生画出重点语句。

思考:“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与下面这段进行比较,看谁写得好。

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水,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课文第8段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中把泉水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钢管”的乐声。课文通过这些比喻,写出泉声的千变万化,把泉声写得很具体,有层次,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泉水尽情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明确:先举喻体,再举本体,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出的具体环境.

“绕过”、“拍打”、“穿越”、“流连”,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充满活力。

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美。美的感受孕育出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写尽了泉声的美

理解难点:

(1)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明确:(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2)“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

明确:作者的心

(3)如何理解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这句话?

明确:在聆听泉水的过程中,心灵获得启迪,产生感悟,使灵魂得到净化.

(4)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

明确: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5)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明确:是鼎湖山的泉水,滋润了葱茏的树木,给了鼎湖山生命的活力;是鼎湖山的泉水,孕育了鼎湖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著名的佛教福地;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感受到生命演进的旋律;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有一种心灵洗涤的感悟.

6、作者对于笔下的泉是什么感情?

学生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读一读,深入体会,抓住关键词。

情感变化:怅然--欢快--喜爱--感悟哲理--生发愿望

7、课文末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

[这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清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蕴育着生机,滋润着万物,净化人们的心灵,山泉也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因此作者发出由衷的祝愿“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8、你从作者夜听山泉感悟人生的行为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面对大自然中的万物,我们要以丰富敏感的心灵去感悟它们,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感悟。

三、扩展延伸

(1)、课后练习讨论:

1、作者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

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2、作者听出了泉水跳动的层次,从流淌声中听出了轻重缓急,作者想象到泉水的流淌如岁月流逝,感受到像生命在运动。

3、①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令人身心俱净。

②“泉影越不可寻”是因为林深树茂而难见泉,“而泉声越发悦耳”是因为泉并不远,水势也没有减弱,因山势变化却使泉声更加悦耳。

③在于人的精神的纯净。

④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2)、文章重点写鼎湖山听泉,而文中有两节文字写了半山上的庆云寺,这两节文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千年古刹,百年古木,是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却是危险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四、课文总结

鼎湖山的泉水不仅泉声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万木,孕育出蓬勃生机,使人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泉水,所以作者感到这泉水仿佛汩汩地流进了作者的心田,也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五、作业布置

1、继续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句。

2、请发挥你的合理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具体细致而有序地描写一个观赏自然的情景,并抒写出你从这个情景中领悟到的哲理。200字左右。

3、预习第二课。

板书设计:

鼎湖山山泉山泉之多

山泉之态

山泉之声

林木绿

种类多

感情变化:怅然--欢快--喜爱--感悟哲理--生发愿望

教学随笔: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审美能力。

3、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学习重点:

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

读议展点练

第一课时

一、朗读单元提示: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二、阅读下列资料,将你认为的关键词语划出来,以了解有关知识。

1、作者简介

谢大光,1962年由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2、关于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名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现分为天溪、云溪、天湖三个风景区,其中天溪景区是目前最重要得游览区,位于风景区北部,有飞水谭、浴龙池、双虹飞堑等名胜及岭南名刹庆云寺、茶花阁、观景台等建筑。

三、计时默读:

用5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划出来。查阅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肇庆泠泠()淙淙()一脉()

怅惘()()汩汩()古刹()

拾级()污垢()繁衍()

2、释词:雀跃:

楹联:

怅惘:

万籁俱寂:

分道扬镳:

五、再读课文:

要求出声朗读,要读得正确流畅,读得有情有境,和作者同享受共感悟,时间为10分钟。读后完成以下问题:

3、这是一篇什么题材的文章?

4、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了

5、挑选出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名言佳句再读,争取能够背诵。

教(学)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审美能力。

3、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学习重点:

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

读议展点练

第二课时

六、跳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限时5分钟完成)

6、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这类文章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7、请你概况出作者的行踪顺序

8、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作者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请你在文中划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七、品读文章第四部分,思考下面问题,并在小组内合作释疑。

9、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10、“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

11、如何理解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这句话?

12、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八、美文是要通过不断的诵读来加深感悟的。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精美的地方反复吟诵。说一说,你认为它好在哪些地方?

九、课文延伸:

你从作者夜听山泉感悟人生的行为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十、请你小结:

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

检测达标:

积累与运用:

13、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泠泠淙淙、身不由己、了无杂尘、小心翼翼、拾级而上、可见一班、繁花似景

蜂蝶翩飞、生意昂然、迥然相异、绿阴如盖、与众不同、万簌俱寂、新陈代谢

错别字:

改正:

14、请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摘录一句描写山或泉的诗句(写出完整的一句)。

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贝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15、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这几个词语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16、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本段的内容。

17、文中的哪些词语能揭示出泉鸣的层次?

18、你认为“看不见的指挥棒”应该指什么?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3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指认文中的比喻、拟人句,体会其表达作用;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学习文章紧扣一个“泉”字以空间转换为顺序组合材料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掌握文章吟哦讽诵的要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味作者的感情。

(2)欣赏。可让学生各抒已见,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段或句子,阐释欣赏的理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感情;体会本文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

2.难点

作者听泉而生的感悟,即文中深蕴的哲理。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祖国风光片剪辑。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光秀美,名胜古迹,比比皆是,万千景象,美不胜收。今天,就让我们去一下有“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之称的鼎湖山,听一听泉水的声音,领会那清澈透明的境界吧!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泠泠 淙淙 迸 跳 一泓 童(zhì) 楹 联

(chàngwǎng) (xī) 戏 生意(àng) 然 (jiǒng) 然相异 万籁(jù) 寂 污垢 (xiá) 想

2.走进鼎湖山。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 山地林木葱笼,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3.整体感知。

(1)学生速度课文划出表示作者行踪和时间变化的词语

【提示】找出这些词语,有助于理清本文的线索和写作顺序。

(2)按作者的行踪,给课文划分段落。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浏览、思考。

【学生活动】鼎湖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可写的景物相当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而且用听觉来感受、领略、品鉴,这是为什么?

2、诵读、讨论。

【学生活动】自由读课文,讨论: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嬗变的历程?

3、品味、探究。

【学生活动】第二部分写亭前仰观和殿前漫步,直接写泉的地方并不多,是不是偏离了中心?请说说你的看法。

4.借鉴、运用。

【学生活动】分别找出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比喻句:

表达效果:

拟人句:

表达效果:

【点评】本文语言生动鲜活,运用了较多的精妙的拟人句、比喻句。学生完成这项练习,有助于学习借鉴本文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四)课内小结

1.本课时重在整体把握课文,了解课文的主题,把握文章的脉络。通过大家反复浏览、诵读,理解作者如何抓住、为什么抓住“听”这个主心骨来组合材料。对文章以作者的游踪为顺序的写法,也有了清楚的认识。

2.本文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心神犹如融于泉水之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你跟自然接融,也有过沉醉其间,物我两忘的体验吗?请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记下你的经历和感受。

(五)拓展延伸

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鼎湖山地处北纬20°10ˊ,靠近北回归线。在地球上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区,因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炎热干燥,雨量稀少,沙漠连片,惟独我国南部和东南亚一些地区,因受到夏季海洋风影响,雨量丰富,植物繁茂。鼎湖山处在东南亚季风圈内,离海又近,能接受充沛的水汽,故山地林木葱笼,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根据调查统计,鼎湖山面积达17000亩,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其中原始森林有亩以上,境内有高等植物2000种,结构复杂,层次分明,林中还生活着数以百计的飞禽走兽和爬行动物种类,构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其中有不少稀有珍贵树种,如桫椤、苏铁、格木等,还有鼎湖山特有树种鼎湖钩樟、鼎湖冬青等。它处于南亚热带,属热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区,是世界上少有的特殊森林类型,受到中外科学家的重视。

1956年鼎湖山建立了国家自然保护区,1979年被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组织接纳为自然保护网中的一员,在此设立定位研究站,在世界17个热带生态研究站中,是处在最北沿的一个,具有很大的科学研究意义。

(六)课堂跟踪反馈

课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肇庆( ) 佯作( ) 泠泠淙淙( )( ) 生意盎然( )

迥然相异( ) 菩提( ) 汩汩( ) 楹联( )

2、选出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 )

A、不决于耳 新陈代谢 轻重缓急 历史变迁

B、万籁俱寂 繁花似锦 气氛肃穆 安详厚重

C、小心翼翼 枝缠藤绕 无可住目 清彻透明

D、曲径通幽 山明谷应 岁月流世 格外清晰

能力提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 ;那清脆如弹拨者,是 ;那厚重如倍同轰响者,应为 ; ,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4.“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句话中,“听到”的到底是 ( )

A、岁月的流逝 B、岁月的流逝……的声部

C、新陈代谢……主旋律 D、岁月……主旋律

开放探究

5.作者把泉声比作孩子的笑语,把钟声比作老人的召唤。请你说说泉声与孩子的笑语,钟声与老人的召唤有什么相似之处,这种表现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学生活动】选取课文的一段或几句,吟哦讽诵。要沉醉其中,“旁若无人”。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自由诵读,质疑探究。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读书,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答。

【提示】学生自读质疑,问题可能涉及方方面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从语言分析、文意理解的角度设问答疑。对有关地理名词、历史事故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不展开讨论。

2.重点难点解析:

【学生活动】思考:(1)作者为什么要写游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这与写鼎湖山听泉有什么关系?

(2)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为什么选择这几种乐器来作喻体?

(3)可能有的同学认为,本文也可看作是以时间顺序为主,如何评价学生的看法?

3.各抒已见。

【学生活动】再读课文,找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语句,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提示】本文佳词妙句比比皆是,语言典雅,富有节律感。学生大多会欣赏用词生动准确的句子、细致描绘的句子;比喻句、拟人句;阐发人生哲理的语句等。

4.比较阅读

【学生活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那时,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离宫几个湖中都盖上了冰被,惟有这里依旧是泉水汩汩,半个澄湖清如故,水不凝,冰不封,尤其是清晨,热河泉雾蒙蒙,烟袅袅,蒸腾飞升。旭日喷薄云际,雾气中隐隐约约出现一条斑斓的影带,就像雨后七色长虹落在热河泉上……太阳升起后,热河泉雾消云散,整个港湾碧波荡漾,水清见底。朵朵白云像飘荡在湖水里,一群群红鲤,倒像红羽小鸟,在白云中自由飞翔。

------(刘洪涛 《热河泉》)

(1)请你说说,热河泉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特点的?

(2)你最喜欢什么时候的热河泉,为什么?

(三)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1.对自己欣赏的语句,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尝试背诵。会背了,就主动背给大家听。

2.读书须有疑。第二课时的任务之一,是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课文作者游鼎湖山听泉有所感悟,那么学生读课文,也应有自己的疑问,有自己的感想。本课时的另一项教学内容是学生欣赏、背诵 ,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的优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精妙,朗读——赏析——再读以至成诵。

(四)拓展延伸

听 泉

[日] 东山魁夷

鸟儿飞过旷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

有时候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一字长蛇阵。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

鸟儿鸣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恶,格斗、伤残。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失群。

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原,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荫下闪烁。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任凭大地改换了模详,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过。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都弄不清楚,就连那些领头的鸟儿也无从知晓。

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儿呢?

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忙忙中逝去了。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它们像着了迷似地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翩翱翔。它们没有想到,这会招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上地上消失。

鸟儿依然忽喇喇拍着翅膀,更急速、更剧烈地飞过去……

森林中有一泓清澈的泉水,发出叮叮哆哆的响声,悄然流淌。这里是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说来,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

鸟儿在清泉旁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

泉水从地层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因此,泉水一定知道鸟儿应该飞去的方向。

鸟儿站在清澄的水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它们想必看到了自己疲倦的摸样。它门终于明白了鸟儿作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玄不复返了。

鸟儿想随处都能看到泉水。这是困难的。因为,它们只顾尽快飞翔。

不过,它们似乎有所觉悟,这样连续飞翔下去,到头来,鸟群本身就会泯灭的,但愿鸟儿尽早懂得这个道理。

我也是群鸟中的一只,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掩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悠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

回想走过的道路,多少次在这旷野上迷失了方向,每逢这个时候,当我听到心灵深处的鸣泉,我就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标志。

泉水常常问我:你对别人,对自己,是诚实的吗?我总是深感内疚,答不出话来,只好默默低着头。

我从事绘画,是出自内心的祈望:我想诚实地生活。心灵的泉水告诫我:要谦虚,要朴素,要舍弃清高和偏执。

心灵的泉水教育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得真实。

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对我说:美,正在于此

【阅读建议】

《鼎湖山听泉》的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东山魁夷也说,“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潺潺的泉水那“悠然的鸣声”。阅读时,请你思考: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感觉?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一篇?

(二)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在横线上改正。

轻纱遮面 欢呼鹊跃 清澈透明 山明谷应

万籁俱寂 岁月流失 引人暇想 有仙则名

2.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的钟声和 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 着,像是老人扶仗立于门前, 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A.清脆嘹亮 叮叮咚咚 呼唤 招呼 B.安详厚重 清新明丽 回答 召唤

C.安详厚重 欢快清亮 应答 召唤 D.清脆嘹亮 欢快清亮 应答 呼喊

3.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

(2)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 )

(3)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 )

能力提升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进山方知泉水非此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进,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1)给加点字注音

一泓( ) 楹联( ) 幽曲( ) 童稚( )

(2)山泉和“我”的爱女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

(3)文中引用楹联有什么作用?

开放探究

5.下面一段文字选自老舍的《趵突泉》,阅读后答题。

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见方,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1) 与《鼎湖山听泉》比较一下,谢大光与老舍对泉的描写反映出他们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答:

(2)语段的结尾说“ ……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请你发挥想象,描绘一下你所想到的境界。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寻找支点:

1、同学们,听,传来淙淙流淌的声音,(点击封页),摇铃击磬似的、清亮圆润。依稀仿佛我们又来到了鼎湖山,让我们跟上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

2、请同学们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

3、读完课文,你最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说。

4、是呀,多么奇特的鼎湖山,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愿意说说吗?找好朋友去交流。开始。

5、谁愿意把你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围绕支点,旋转球体:

(一)、相机出示:过了……前进。

1、对于他的读,你有什么感受?点评,评的真精彩,相信你读的更精彩,你来读一读。

2、从他的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想不想亲自去看一看?播放“交错流泻”

4、你想说什么?(学生说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说):真令人陶醉!太美了!真是生机勃勃!师评:(尝)我想,那味道一定很不错。(带回来)有机会亲自去看看,好吗?(希望到处都是)大家都努力,你的愿望会实现的。(拍摄)拍好后,与大伙一块欣赏,好吗?

5、指导朗读:那你现在准备怎么读,自己试试。谁来读?对于他的读,你有什么想法?你想不想试试。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继续说,出示“泉声隐到了……音响。”

1、听出来了吗?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那你准备怎样读,自己试试。

2、指导朗读:还想不想听?指名读,评(听了你的读,我眼前真的浮现出了涌流的泉水,你真了不起!)再指名读(你是如何品味的,把你的品味读给大家听听好吗?评:听了你的朗读,连泉水都不想走了,你读的比写的还好!谁愿意和他比?)齐

师评:刚才,———把这个词语理解了,所以读的非常好,谁来像他那样读一读?对于他的读,你有什么想法?

我从同学们的表情上就知道同学们非常喜欢这里,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三、学习课文第三节:

1、这是一座——借宿(引读)。

2、(击出现庆云寺图片)瞧,这就是千年古刹庆云寺。寺内:(齐读:繁花似锦、古木参天)

3、今夜,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入宿,是什么留住我们的脚步?学生自由说,师评:(声音)是呀,这声音太独特了!(想欣赏)嗯,余兴犹存,想欣赏个够。(有关寺院)千年古刹,难得一见吗!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

1、是呀,在古老安谧的寺院内听泉就更真切了。让我们细细聆听。(边看课文边听,教师范读)

附: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让我们细细聆听。

2、你最喜欢哪种泉声?(找出一组词,板贴声音)我也很喜欢。

3、师:随着山势,山泉时宽,时窄,时急,时缓,泉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你们能不能通过四人一小组选取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可以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等等,边朗读边品位,从而变成一首首“泉之曲”。(板画五线谱)可以开始了吗?

4、哪一组先来?指小组读,评:你发现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了吗?

指名读:你们一组示范一下。评: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声音,还仿佛欣赏着一曲欢快活泼的交响乐。

范读:我也很喜欢泉声,也想读一读,行吗?问:听出来了吗?再试试看,自由读。

指小组读,谁来?还有吗?

边小节边板书:真了不起,你们为大家奏响了一支支美妙的泉之曲,那变幻莫测的泉声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令我们回味无穷。(简笔画)

5、齐读,让我们结伴同行,一起去聆听、辩识、品味(点击背景音乐)

6、其实呀,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板画:其它音符)让我们闭上双眼,点击听一听,再次去聆听、辩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自由说,孩子嬉戏,小雨珠,炸雷,快马,评价:能运用学过的句子,真不错!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的想象力简直可以和作者媲美了!真生动!很形象!真令人陶醉!美极了!(这么美的泉声,我们是不是应该用美一点的语句去形容?)

7、作者那传神的描写,我们怎么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呢?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禁都想一睹为快。

五、回归支点,升华中心:

1、点击图片,鼎湖山草丰林茂,涓涓细流静静流淌,终年不息,是泉水滋润着鼎湖山万物,是清泉孕育出蓬勃生机。

2、正因为如此,课文的结尾作者说———————(引读)

3、短短的四十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你想说什么?

小结:是啊,祖国山河秀丽,我们曾登过永济的鹳雀楼,领悟过“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我们曾游览过河上的赵州桥,惊叹过他的坚固和美观,今天我们又一起游览了广东肇庆的鼎湖山,聆听了那清亮圆润的泉声,祖国秀丽的山川,怎能不令我们神往。让我们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把鼎湖山独特的泉声留在我们脑海里(点击作业),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并介绍给你的熟悉的人听,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写一写。

六、作业设计(任选一题):

1、阅读有关介绍鼎湖山的资料。

2、小导游,把鼎湖山的泉水介绍给你熟悉的人。

3、以《难忘的鼎湖山之旅》为题写一篇小练笔。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课前预习:

查阅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试着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鼎湖山,原名顶湖。因山顶有湖,四季常盈,故得其名,民间传说黄帝打败蚩尤采首山之铜在此铸鼎,鼎成升仙,为纪念黄帝得道入仙册,习称鼎湖。鼎湖山的景色可美啦!以植物多、寺庙多、瀑布多驰名于世。

揭题:10鼎湖山听泉

二、看图片,听课文录音。

三、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

(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课文。要字字入目,把课文读通读顺。

(2)拼读生字表中生字,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A肇庆聆听蒙眬汩汩

B草丛暮色古刹汇聚穿越轻柔清脆

草丰林茂时隐时现不绝于耳交错流泻

清纯悦耳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

欢快活泼繁花似锦古树参天万籁俱寂

厚重回响雄浑磅礴铜管齐鸣忽高忽低

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蓬勃生机

(2)在学生读准音的基础上,找一找这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声音的?

指导学生美读这些词,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声来诠释一些词语的意思。

(3)读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听得更加真切,试着给课文分段。

2.讨论交流后小结。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白天我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段(第35自然段):写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抒发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重点指导书写磅礴,区分暮和幕、墓、慕的意、形。

2.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2.理解课文12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辩识、品位那里的泉声吧!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说说读了这一段,你了解了什么?(可了解到鼎湖山的位置和雨后鼎湖山的概貌)

2.出示第二句话。试读体会!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雨后的鼎湖山蒙蒙胧胧,别有一番诗意!那作者又是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到泉水的呢?

1.学生轻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泉水的句子。

2.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A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

a指名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泉声响)

b能试着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B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a自由读,圈出不绝于耳,想想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体会到泉水怎样?(板书:泉水多)

b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泉水多?生读,师在到处、涌流、交错流泻遮断路面等词句下圈点。

c这两句话中的涌流和流泻能交换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涌流指朝上涌出朝前流淌,流泻指迅速地朝低处流淌)

师:当我们走在山路上,不断流淌的泉水把路面都遮断了,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这是一件富有情趣的事呀?感情朗读这段话。

C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a学生看插图,听老师读这段话。

b看了图,听了朗读,有什么要说的吗? (板书:泉声美)

c这段话中有个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能用犹如来说句话吗?

d想象意境,指导朗读。(在宁静的傍晚,刚刚下了一场雨,空气特别清新,从寺庙中传来了悠扬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汇集在一起,是一首多么美妙的交响曲啊!)

就让我们一起来奏响这部交响曲吧!(齐读)

四、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并背诵本段。

3.学会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3.理解课文第35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上鼎湖山的途中,我们就看到了涓涓细流的泉水,听到了钟声和泉声汇集而成的美妙的音响。当我们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时,又看到了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

2.结合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当当小导游,简单介绍庆云寺。

三、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作者夜里借宿在庆云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呢?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自己先体会体会。

2.指导读第一句。

(1)指名读,你知道万籁俱寂的意思吗?指导再读。

(2)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主人就是(指板书:鼎湖山)。主人不仅慷慨地捧出她美妙的泉声。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会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会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难点:学会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几幅树与泉水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谈感受

教师:

树:生命力的象征,蓊蓊郁郁,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泉水:似听见它们的欢笑,流淌的声响

总之,这种生机勃勃、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令我们神往

现在让我们接着这幅图想象这样一种情景:天空飘起了细雨,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我们的视野也随之模糊,景物也笼罩在烟雨中,看不真切此时你又有何感想?

或有另一种惊喜,或为欣赏不到美景而惆怅,不管怎样此刻我们肯定有一种感官会更加灵敏——听觉

这节课我们就要充分发挥耳朵的潜力,在想象中走进鼎湖山去聆听那里的泉声(板书:鼎湖山听泉)

二、释题

迅速浏览课文,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点拨析题的角度,学生交流讨论,如学生不能解决,教师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一个“泉”字,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独特的美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

1.读准字音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大意(学生读书,圈点关键信息)

重要词语:

流连忘返 生意盎然 迥然不同

万籁俱寂 可见一斑 翩翩起舞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明确:这篇散文主要写作者游览鼎湖山听泉时的见闻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揭示了人生哲理

四、再读课文,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

1.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按照游人的行踪顺序来写

2.默读课文,划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语

明确:作者行踪顺序是:到达鼎湖山——过了寒翠桥——进入山中——行至半山,补山亭——庆云寺——寺旁客房

3.教师小结:这是一篇游记散文随着作者的行踪的变化,景物也会有所不同,这种写作方法就是移步换景,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学生讨论归纳)

概括:黄昏——晚饭后——夜间体会课文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理解课文是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4.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教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点名让学生回答,明确课文层次

学生讨论后回答:

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如见泉影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第三部分(第4—7段)补山亭仰望、庆云寺漫步

第四部分(第8—10段)得到感悟,枕泉而眠

五、吟哦讽诵,体会情感

1.指导学生运用“吟哦讽诵”的方法诵读课文1—3节,并将自己读书时的'收获写下来,准备交流(分小组诵读课文,注意诵读要领)

2.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再次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3.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4.总结诵读方法

①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技巧,情感)

②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

③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带着感情去读,揣摩作者的情感,把喜悦读出来

六、课堂小结

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围绕“听”字组织材料,本节课我们侧重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结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七、课后作业

运用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自由诵读全文

附: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如见泉影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第三部分(第4—7段)补山亭仰望、庆云寺漫步

第四部分(第8—10段)得到感悟,枕泉而眠

行踪顺序:

登岸——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出泉声的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教学重点: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出泉声的美

难点: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指名学生说出作者的行踪:

登岸——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作者在山途中观景听泉,感受到了泉声之响,泉水之多,泉声之美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三、悉心阅读,走进文本

通过上节课的阅读,尽管鼎湖山山泉之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还是模糊了一些,下面请同学们细读文章,划出文中表现泉水优美的词句,加以赏析看看鼎湖山的泉水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生阅读,划出相关词句赏析)

(此处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侧重于他们的主观感受,但在引导上对字词句段、章法、修辞、写法都要予以强调)

1.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感受到的泉声妙不可言、变化莫测、变化多端、清纯悦耳、欢快活泼、轻柔、清脆、厚重回

响、雄浑磅礴、忽高忽低、忽缓忽急、忽清忽浊、忽抑忽扬、不

绝于耳……

2.学生赏析语句,自由发言

例句:(1)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赏析: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泉水清脆、厚重、雄浑等特点让人眼前仿佛呈现出鼎湖山泉水的美丽景象,表现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情

(2)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

赏析:一个“送”字能让人体会到鼎湖山的“殷勤、好客”,“枕边”比“耳边”更确切,“枕边”除含有“耳边”的意思,还说明“我”已“躺在床上”,静下心来

(3)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赏析:作者在玄思妙想中捕捉到了生活的真谛,字里行间蕴涵着对生命的赞颂以及催人奋进之情,突出了大自然对人心灵的净化作用

3.同学们,读了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作者为什么能感受到这么有层次的泉水交响乐?

明确: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就是源于对清泉的喜爱,使作者能感受到这么有层次的泉水交响乐让我们来品读最能表现这种情感的第8段

4.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泉水形象化,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其他人

(指名同学朗读)

让我们也像作者一样来聆听泉声(播放课件)

5.我们也来发挥想象,试着仿写几个句子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写的句子)

同组推荐同学上讲台评点赏析(注意是否运用了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进行写作的方法)

四、总结作者写景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1.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运用比喻、想象、描写等方法,将景色形象生动地

展现在读者面前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更深刻的感受了作者奏出了一首奇妙的泉水交响乐,人的灵魂是否也如泉水一样清澈,能在漆黑的夜里,发出多层次的音响与节奏,扣人心魄,引人思索呢?

作者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的不断升华之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六、课后作业

写一篇游记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泉水: 妙不可言、变化莫测、变化多端、清纯悦耳、欢快活泼、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作者情感: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热爱大自然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7

课文链接:

鼎湖山——岭南四大名山(鼎湖山、丹霞山、罗浮山、西樵山)之首。1956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山地林木葱笼,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名字的由来,三种说法:①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四时不涸而得名。②后来,传说轩辕皇帝曾在山里铸鼎,遂改名为“鼎湖山”。③还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名鼎湖山。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听泉)本文

字词积累:

鼎湖山肇庆宛如泠泠淙淙迸跳身不由己童稚清澈透明了无杂尘楹联

小心翼翼拾级而上怅惘安详嬉戏引人注目古刹可见一斑繁花似锦

蜂蝶翩飞生意盎然迥然相异枝繁叶茂绿阴如盖与众不同万籁俱寂枕泉而眠诞生繁衍新陈代谢污垢遐想

题目解读:

鼎湖山听泉——题目中心是“泉”。文章中作者的写作重点是“泉”,作者的意图是——赞泉、颂泉,而“听”只是在一个特定时段、场景下认识“泉”的手段。

作者为什么选择“听”泉,而不是“看”泉,有三点原因:①作者登山时,雨意尚未消尽,山间还有雾气、水汽,看不清溪流,所以作者选择了“听”。②小溪泉抵不上大瀑布壮观,去摹形描状,很难生色。③通过“听”,让读者借助作者的描述,在想象中去捉摸泉之形,去品味泉之美。

整体感知:

本文的写作手法(游记散文的写作顺序):移步换景。空间转换的过程中,又有时间的变化。

空间: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主

时间:黄昏(1-5)——晚饭后(6-7)——夜间(8-10)——次

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贯穿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初闻泉声(1节)——引发联想,爱上山泉(2-3节)——回旋、宕开,介绍庆云寺等(4-7节)——深夜听泉,感悟人生(8-10节)。

具体赏读:

1、本文如何抓住“听”来组织安排材料?(课文写“听”泉,有详有略;有直接描写,有间接描写;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1)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山泉的句子:

“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 ——初闻泉声(泉声的晴朗)

“进山方知……已不可得。” ——再睹泉踪(山泉的活泼)

“安详厚重……嬉戏往返的孩子。” ——泉声钟声相映衬(山泉的青春气息)

(浑然一片的泉声——略写)

“入夜……鼎湖山的灵魂。” ——泉声分清层次,感悟人生哲理

(分清层次的泉声——详写)

(2)具体分析文中描写泉水的句子:

第一处:未见泉形,先闻泉声,如闻泉影:泠泠淙淙、极清朗→心情变化:顿生雀跃之心→去努力捉摸泉形。(寒翠桥)

第二处:写出了山泉之多(暗示鼎湖山生态环境之好)。以及山泉时隐时现(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特点。这就找到了山泉与调皮的爱女之间的相通之处,情感上自然由爱女而爱泉,这样作者就会用听去领略感受泉声,喜爱泉水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三处:钟泉之声结合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分别化为老人与孩子,钟声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若孩童;钟声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

第四处:作者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一是多层次的泉声:柔曼、清脆、厚重、雄浑,是按照由弱到强、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描绘;二是在泉水的交响中,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社会和宇宙的发展规律;三是在听泉的过程中,作者完成了自我心灵的净化。

2.除了写泉声外,作者在文中还花费了大量笔墨写了什么,偏离文章中心了吗,为什么?

5-7节的内容及意义:这几节并没有偏离文章中心,鼎湖山的景色之所以如此美丽,正因为鼎湖山泉水的孕育和滋养,这使鼎湖山树木葱茏,山林湿绿如海。庆云寺昨日的佛事兴盛,今日的花繁树茂,都是泉水存在的缘故。因此这几段,为后文的“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作了铺垫,起着蓄势的作用,体现了散文“形散而形不散”的特点。

3.重点字、词、句的理解与赏析:

(1)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湿”和“推”写出了鼎湖山的树木鲜绿欲滴,绿意浓厚,而且富有层次感:越往高处,绿意越浓。

(2)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

“怅惘”本义:惆怅迷惘;或指心中有事,无精打采。本文中的含义:陶醉而迷惘。理由:因为作者感受到了“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并且为此陶醉。但是不见泉影,只闻泉声,欲寻泉踪,于是产生迷惘之感。

(3)课文第八节中的“浸”、“融”、“滤”的'理解。

“浸”:这既写出了山中夜晚的寂静,而且写出了泉声的清澈、空灵。

“融”:这恰切写出了作者全身心都被奇妙的泉声所陶醉,并且身心沉浸于想象之中的情态。

“滤”:照应了“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传神地写出了泉水对作者自我心灵的净化过程。

(4)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孩子如铃的笑语”来形容泉声,生动写出了泉声轻快、清脆、清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山泉的喜爱之情。

(5)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

鼎湖山本来是古老的,然而清朗的泉声正如孩子的笑语,这使鼎湖山焕发出青春气息,隐约在告诉我们,山泉是鼎湖山年轻的源泉,是鼎湖山的灵魂。

(6)“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这一副对联引起了作者的共鸣,觉得它道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所以下文写“令人点头会意”。上半句的描写正如作者感受到的“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下半句与后文的“站在亭前望去”相印证。作者著录了这对楹联既精练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在结构上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7)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作者在这里化用名句,简洁的写出了泉水对鼎湖山的重要性,写出了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引人联想,拓展了意境,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8)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灵魂”?

山泉滋润了花草树木,孕育着生机,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让进山的人“身心了无杂尘”。

(9)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的祝愿,同时也让人铭记: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表达作者由衷的对山泉的喜爱之情。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鼎湖山听泉》是国标苏教版六年制五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的作者是谢大光。这是一篇游记,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文章语言优美,条理清晰,想象奇特,是一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欣赏鼎湖山奇特的泉水,品读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时的感受体会,想象泉声美妙有趣,培养学生感悟美,创造美,表达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体会作者的写法,学习迁移运用,能用“像……一样……”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板书大写的“听”字(聴)。猜猜这是什么字?

师:它是“听”的繁体字,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都是有很多讲究的,大家看看这个字,这是一个会意字,从这个字的结构上你能看出些什么?仔细看看它的组成。像这“听”字带个耳朵很容易理解,用心去听,你们尝试过吗?那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耳朵、带着我们的心一块到鼎湖山听泉去。[由猜字谜引入课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文的学法指导作好铺垫。]

一、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笔画记描写泉水的词语。(学生按要求自学)

2、教师出示两组词语:淙淙 不绝于耳 清纯悦耳 欢快活泼清亮 时隐时现 交错流泻 遮断路面

3、指名读读这两组词,看看能发现什么?(第一组描写的是听到的泉水的声音,第二组描写的是看到的泉水的样子。)总结:作者听的时候在看,看的时候在听。(板书:入耳 入目)

4、通过这两组词语,你能感受到这里的泉水有什么特点吗?(板书:多 响 美)

5、大家想不想亲眼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亲耳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呢?(播放泉水的录象)

6、哪位同学能把这段美丽的文字读一下?(生读)[由找划词语导入学习第二小节,体会白天作者看到的泉水多,听到的泉声响。紧扣语言文字,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创设情景,指导朗读。]

7、教师再出示一组词:浓阴、繁花似锦、草丰林茂 、古木参天

8、指名读,这组词是写什么的?(鼎湖山绿树成荫,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9、绿树成荫、蓬勃生机的景象与泉水又有什么关系?、(是泉水滋润了万木。)

10、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对“草丰林茂”作了更为生动的描述,谁能找出来?

11、示句: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12、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这是怎样的气势!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13、古刹中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是泉水蕴育的结果。对了,文中还特别点明了从斯里兰卡运来的菩提树,在这儿还能成活,更是说明泉水——蕴育生机。看来泉水不仅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的万木,蕴育出蓬勃的生机,让我们怀着感激的心情自由地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吧。[文章讲解要主次分明,第三小节的学习一句带过,扣住课文中描写树木繁茂的词句,引导学生感悟到鼎湖山的草丰林茂、蓬勃生机离不开泉水的滋润,为升华课文主旨做好铺垫。]过渡:是啊!在这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听到这悦耳的声音,谁不为之倾倒呢?所以我们忍不住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并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音乐起 师范读)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么多泉声回响在耳边,哪种声音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各自交流,说明原因,并通过朗读体会)

2、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体会这四句描写泉水的话美在哪里?(都是比喻句,把泉声比作音乐,句子的形式一样)[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给予他们充足的阅读、思考空间。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泉水的美,感受四句句子在结构上、修辞上所具有的魅力。]

3、夜晚,作者回味着白天所看到的、听到的,渐渐的,自己的心和山泉融在了一起,不禁谱写了一曲奇妙的交响曲,你们说这交响曲真正的作者是谁呢?(大自然)

4、大自然就是这交响曲的作者,泉声就是一个个跳动的美的音符,让我们一起来奏响他。(配乐朗读,一组读小提琴,增加一组读琵琶,再增加一个组读大提琴,全班齐读铜管齐鸣。)[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学生充分朗读基础上,通过人数递增的形式模拟出不同泉水的不同特点,再加上音乐的烘托,学生朗读会入情入境。]

5、你觉得作者听得对吗?夜晚那么黑,他能分辨得清吗?(他是用心在听,板书:入心)

6、其实呀,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让我们也用心去聆听、辩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播放泉声)(学生自由发言)

7、大家刚才的发言很积极、很有趣,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1)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2) 那像( )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3) 那像( )一样( )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4) 那像( )一样( )的,是( )。[利用媒体,调动多种感官,创造说话氛围,让学生乐于表达,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三个小练习,由浅入深,体现了渐进的思想。]

8、我觉得此时的你们也和作者一样听懂了山泉优美的乐韵,感受到山泉跳动的脉搏,体会到泉水的生命之美,美的感受往往能孕育出了美的语言。能谈谈你此刻的心情吗?(学生自由发言,感受到泉水的美)

9、我们应该感谢作者谢大光,让我品味,引我遐思。作者谢大光在文章的最后他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来一起读。(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0、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鼎湖山听泉,我们用耳朵去听,我们更用心去听,于是我们便发现了与众不同的美。此时,老师只想借作者谢大光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今天这次愉快的鼎湖山之旅。(课件示: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蕴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用作者饱含诗情画意的原文总结全文,在学生已有的感知上,激发了学生的内心感受,为学生感受美创设了一个渠道。]

三、作业与延伸:

1、阅读有关鼎湖山的资料。

2、为鼎湖山写一段广告词。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多、响、美 入耳

孕育生机 入目

滋润万木 入心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9

设计理念:

1.重视朗读,在多样的训练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感。

2.有机融合听、说、读、写,扎实进行双基训练。

3.在研读中借鉴作者的表达方式,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著名古刹、雄浑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

4.在充分感受泉声美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心聆听的习惯,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斟酌词句,品味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表达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泉声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好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

2.注意:这儿的“鼎”是后鼻音(ding),一块儿再来读一遍。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理清脉络。

1.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用笔圈出难读的词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轻纱薄雾、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树参天、著名古刹

轻柔清脆、清纯悦耳、悠悠扬扬、厚重回响雄浑磅礴(bo)

(1)第一组注意教音:薄(bo)雾、著名古刹(cha))。

(2)第二组注意通过朗读来区分词语的意思。

3.画出课文中描写“泉声”的句子。

三、深究,听懂泉声。

1.被称为“天然氧吧”的鼎湖山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儿的泉水闻名遐迩,夜晚的泉声更是充满神奇。(师配乐范读第四自然段)

2.请学生自由地读读第四自然段。

3.通过“抓词”读好第一句文字:

(1)作者在夜里听泉水,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能不能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

(2)根据字典中“籁”的解释,理解“万籁俱寂”的意思。

(3)练读这句话。

4.通过“扣字”理解第二句文字:

(1)在这样宁静的夜晚,作者是怎样听泉的?

(2)“辨识”的“辨”是一个生字,你还知道哪个字跟“辨”字的字形相近?怎样区分这些字?

5.通过“品句”读懂第三句文字:

(1)听:播放四段水流声(轻柔的、清脆的、厚重回响的、雄浑磅礴的)。

(2)辨:你能辨识出这四段泉声吗?

(3)品:你听懂了哪种泉声?最喜欢哪种泉声?

(4)比:这四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这四种泉声又有什么不一样?

(5)读:同座合作、全班分角色读好这四句话。

6.通过“自读”鉴赏第四句文字:

(1)默默品味这段文字,在书上这段文字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3)练读。

四、总结,唤醒耳朵。

1.请学生说说平时听到的'美妙的声音。

2.仿照例句完成写话。

第二课时(简案)

一、复习。

1.回忆作者游鼎湖山的顺序。

2.交流上一课作业情况。深入品析“那像的,是()。”的句式特点。

二、聆听白日的泉声。

1.上一课我们主要研究夜间的泉声,白天的泉声又有什么特点?

2.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泉声”的句子。

3.同座交流。

4.读读评评。注意“用读的方式”告诉别人“泉声”的特点。

5.比较白日与夜间“泉声”的不同。

三、理解泉水的特点。

1.课文着重写“听泉”,但也有几处是写“看泉”的,找出有关句子认真读读。

2.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

3.注意在练读中感受泉水的可爱,体会作者的心情。

四、感受自然的和谐。

1.课文除了描写“泉声”之外,还写了些什么?这些与泉水有关吗?

2.组合作交流:

(1)安详厚重钟声意味着什么?

(2)与古刹同龄的茶花、二百多年树龄的菩提树又说明什么?

(3)……

3.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

五、拓展与作业。

1.学生质疑。

2.介绍作者谢大光《鼎湖山听泉》的原文。

3.作业(略)。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10

一、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

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

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

3.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鼎,故名鼎湖山。与当

地另一风景区——星湖(七星岩)齐名。该山为岭南的名山,幅员广阔,景胜颇多,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行踪

读游记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览,一起分享旅游的感受,下面让我们打开书本和谢大光一起走进鼎湖山。而游记类散文一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请找出作者游览鼎湖山的行踪。

[独立思考,全班交流,请同学在黑板上板书,请其它同学在此基础上补充修正]

近黄昏赶到鼎湖山——循声入山见到山泉——到半山看见满眼浓碧——暮色中达半山的庆云寺——晚饭后绕寺前庭院漫步——入夜借宿寺旁客房听泉

挑战:从大家的初步概括中可以看到作者游览鼎湖山,行路分为六个点,大家能否用富有文学色彩的四字短语来概括这六个点呢,试试看。

[学生同桌交流,思考]

三.深入探究文章中心

这是一篇游记,(教师板书)请大家看看题目,齐读一下标题。你认为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

[学生初步谈谈见解和看法]

到底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其实就是考虑全文围绕哪个字在写,是“泉”还是“听”?答案就在文章中,请大家带着问题大声读文章,读的时候注意一些字的读音,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读文章,圈点勾画,独立思考]可根据学生思考情况适当采取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

归纳:

单纯从题目上来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

一方面,“听”有一个过程:初闻泉声,循声而去,渐入山中,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联想起爱女因而爱上山泉,表现出山泉的活泼;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显现特有的亲情感受,把钟声和泉声化为老人和孩子,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到夜间,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另一方面,文章最后“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提示出泉水是鼎湖山灵魂的作用。全文描写的重点是泉,听是认识泉的手段。

四.作业

1.《补充练习》第一页的“随文练习”及第二页的“问题探究”

2.再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思考问题:鼎湖山的泉美在哪里?至少找出三点,在书上圈点勾画做旁注,运用这样的句式表达:鼎湖山的泉美,美在……

第二课时

一.美点寻踪

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好在哪里?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课文内容说话。

示例:

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让我想起了千里以外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调皮女儿。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二.赏析精彩语句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读,然后告诉大家你选择这一部分的原因。

[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老师应强调,要边读边说]

示例:

(1)我喜欢这一段: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动。

这里的“湿”字既巧妙地告诉读者鼎湖山刚沐浴过细雨,又暗点泉水“蕴育生机,滋润万木”之意。

(2)我喜欢这一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这个比喻句将草丛中小溪流淌的声音比作提琴声,“柔曼”一词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种声音轻柔、悠长特点,同时这种柔曼之美也使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用自己的朗读展现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三.精读第八小节

蒙蒙的细雨让人走得匆匆,看得蒙蒙,可就是这特殊的时机给了作者特殊的机遇,让作者享受了一回听觉盛宴,下面让我们随作者去听那寂静夜空下绝美的泉音。

到了晚上,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看第八小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学生交流回答]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

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泉水形象化,他运用的法宝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师分析:

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作者敏锐地把握住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他的`生花妙笔将泉水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

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柔曼的提琴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清脆的弹拨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厚重的倍司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雄浑的铜管

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我们怎么用我们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同学们呢,让我们试着把自己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学生自由朗读]

请大家介绍一下读这一小节要注意什么才能将作者描绘的美传达给大家。

明确:

①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技巧,情感)

②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

③细心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产生共鸣;(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带着感情去读,我即作者)揣摩作者的情感,

④技巧上,修饰性词语能表现情感的词应重读,并安排好停顿

[老师可尝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

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四.拓展探究——捕捉情感脉络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诗一般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天气中的洞庭景色,描述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霪雨霏霏时登楼,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时登楼,喜洋洋。景变则情变,在鼎湖山听泉的过程中,音变则情变,作者的情感也随着他所听到的泉声而不断地变化,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画一画情感变化图。

“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怅然、失望

顿生雀跃之心——好奇、探究

娇态想起爱女——喜爱

如入清澈之境——轻快

寻泉——怅惘

品泉悟泉——陶醉

五.作业

《伴你学》 “积累运用”和“阅读理解”(一)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思路: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用优美流畅的文字再现了鼎湖山引人入胜的泉声,抒发了作者对泉声的喜爱之情。我把“感悟、朗读、倾诉”作为设计本堂课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通过听音乐、看画面、品读美文,体验课文语言文字之美,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形成语言积累,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课件配乐显示鼎湖山泉水图片,师激情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风采,聆听了鼎湖山那清亮圆润的泉声,鼎湖山的泉声给你留下怎样的映象?

2、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谢大光去看一看鼎湖山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它那美妙的泉声。

二、一路泉声,初步感悟。

1、让我们先到山路上去看泉、听泉吧!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同学们让我们再默默地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在书上找出描写泉水的词语用——画下来,找出描写泉声的词语用……画下来。(生按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3、交流所画的词语

课件出示:

描写泉声的词:淙淙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

描写泉水的词:清亮时隐时现交错流泻遮断路面

4、自己读读这两组词语,看看你有什么感受?(生谈感受)

生回答:(我从淙淙一词体会到泉水很响,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水声了)

(我从清纯悦耳一词体会到泉水声很美,很动听。)

(我从“时隐时现”一词体会到泉水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与游人捉迷藏呢!)

……

5、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些语句。(课件出示语句)生自由读,指名读。

6、小结:作者一进鼎湖山,这泉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走在山路上一边听泉,一边看泉;一边看泉,一边听泉,心情多么愉快呀!让我们再到课文中去感受感受吧。齐读。

7、同学们,再来看看老师这里的一组词语。

课件出示:浓阴、繁花似锦、草丰林茂、古树参天

这是写什么的`?(花草树木生机勃勃的景象)

8、(课件显示一组图片)是的,你们看,鼎湖山上绿树成荫、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木参天,绿从脚下伸展开去,漫山遍野,郁郁苍苍,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这些景物的蓬勃生机和泉水又有什么关系呢?(是泉水滋润了万木。)

9、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对“草丰林茂”作了更为生动的描述,谁能找出来?

出示句子: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这是怎样的气势!谁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

10、看来泉水不仅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的万木,蕴育出蓬勃的生机,让我们怀着感激的心情自由地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品味泉声,全心领悟。

1、看着清亮活泼的泉水,听着清纯悦耳的泉声,我们忍不住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并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

师述: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课件播放纯音乐配泉声)

2、是不是感觉自己已经离开了教室,来到了美丽的鼎湖山上?是不是感觉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此时都一一回响在耳边?

3、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聆听、辨识、品味到哪些泉声?

师课件出示: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看录象画面范读。

问:在这些泉声中你喜欢哪种泉声?

(1)指导体会学生交流。

a、我喜欢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在草丛中流淌的泉水声,因为他是那样的轻柔,舒缓。

b、我也喜欢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在草丛中流淌的泉水声,我仿佛看见泉水抚摸着青青的小草,用轻柔的声音跟小草说着什么?

能读出这泉水的轻柔吗?指名读

(2)自主交流体会其它泉声,并指导朗读,读出各种泉声不同的特点。

(3)泉声这么美,请自由练读这四句话,读出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及她的雄浑磅礴。

(4)指名读,师为其配上音乐。

(5)分组读:一个组读第一句,增加一个组读第二句,再增加一个组读第三句,最后一句全班读。

4、夜晚,作者回味着白天所看到的、听到的,渐渐的,自己的心和山泉融在了一起,不禁谱写了一曲奇妙的交响曲,你们说这交响曲真正的作者是谁呢?……(大自然)。

5、是啊!大自然就是这交响曲的作者,泉声就是一个个跳动的美的音符。让我们通过朗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音乐起,生齐读。)

6、同学们,这么美的语言,要是能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呀!轻声背诵。

7、配乐看录象引背

8、课件出示: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9、当我第一次读这几句话时,我的眼前出现了清纯的泉水,第二次再读时,仿佛这些泉水都有了生命,当我第三次读时,我的眼前出现的不再是泉水,而是?我不说了,你们自己读读看。(交流)

10、课件出示: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那像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那像()一样()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那像()一样()的,是()。

生交流、仿写句子。

11、我们走进了山泉的世界,我们用心去聆听、去感受,于是体会到泉水的生命之美。美的感受往往能孕育出了美的语言。能谈谈你此刻的心情吗?

12、我们应该感谢作者谢大光,让我品味,引我遐思。作者谢大光在文章的最后他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第五节。

同学们,学到这儿你还觉得鼎湖山的清泉只是人带来听觉上的感受吗?

课件显示: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才。用这一句式说话。

13、师小结:是啊,鼎湖山正是有了终年不息、静静流淌的清泉,才有了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木参天的鼎湖山,是清泉滋润了鼎湖山的万木,孕育出鼎湖山蓬勃的生机。(板书:滋润万木孕育生机)此时,老师只想借作者谢大光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今天这次愉快的鼎湖山之旅。

师激情背诵结束语。

四、拓展延伸

1、当小导游,把鼎湖山介绍给你喜欢的人听。

2、写一篇介绍家乡风景名胜的文章。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润万木孕育生机

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一文中“听”字是这篇美文题眼,作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山泉的各种姿色和声响,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创造了一幅幅诗的画面和令人陶醉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万泉齐鸣的世界里。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把“感悟、朗读、倾诉”作为设计本堂课教学的出发点。充分利用图画、音乐、语言渲染,上出情境,上出美感。本节课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我抓住描写泉声与泉水的词语,让学生感悟、体会泉水的多、泉声的响、美。学生通过已有的体验和感悟,自然在胸中流淌着美的情感,融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第四段重点段教学时,在这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前,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营造了一个静静听泉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引导学生“听泉、辩泉、说泉”,积极表达出自己的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悟朗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者的文字中那声,那情,那韵的熏陶和感染,很快地触及到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难点】

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泉水的美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民间传说皇帝曾铸鼎于此,因而称鼎湖山,那儿景色可美啦!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辨识、品味那里的泉声吧!

二、听课文录音。

三、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

⑴借助拼音,轻声自由素课文。

⑵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理解词语。

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词。

⑵学生质疑,理解重点词语。

⑶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的。

2、讨论交流。

第一段(1);第二段(2);第三段(3~5)

五、指导写字及布置作业。

朗读、写词。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读第一自然。

2、你觉得雨后的鼎湖山怎样?用赞美的语气读第二句话。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见泉水的?读第2自然段,试分层。

2、讨论交流后小结。

第一层(第一句)

第二层(第2到第4句)

第三层(第5到第9句)

3、指名读第一层,说说你体会到泉声怎样?(泉声响)

4、自由读第二层,想想“不绝于耳”的意思。

从这个词可体会到泉水怎样?(泉水多)

5、看插图听老师读第三层,你觉得景色如何?(泉水长,泉声美)

四、精读课文第三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夜里借宿,作者又听到的泉声怎样?指导读书

3、谈读后的体会

4、作者为什么会听得这么真切?

5、指导背诵第4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美妙白天:泉声响泉水多泉水长泉声美

黑夜: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到鼎湖山泉声的多美响,感受到泉声的丰富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赏析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在读中感悟。

2.通过想象,感受到泉声的变化多端,体会泉的趣味。

三.教学准备

录音,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板书“听”字。(聴)猜猜这是什么字。

2、揭示:它是“听”的繁体字,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都是有很多讲究的,大家看看这个字,这是一个会意字,从这个字的结构上你能看出些什么?仔细看看它的组成。像这“听”字带个耳朵很容易理解,用心去听,你们尝试过吗?那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耳朵、带着我们的心一块到鼎湖山听泉去。

板书:鼎湖山听泉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书上把描写泉水的词语画记下来。

(生按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2、交流找到的词语。(交流过程中理解:不绝于耳 交错流泻)

3、同学们画记了不少词语,老师归纳了一下。

课件出示:

淙淙 不绝于耳 清纯悦耳 欢快活泼

清亮 时隐时现 交错流泻 遮断路面

4、自己读读这两组词语,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比较一下这两组词语,你会发现——

(第一组描写的是听到的泉水的声音,第二组描写的是看到的泉水的样子。)

板书:(不绝于耳)

师:泉水不但清纯悦耳,而且形态多样。

5、这儿还有一组词语,谁来读读?

课件出示:浓阴、繁花似锦、草丰林茂 、古木参天

师:这是写什么的?

生:花草树木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是的,你们看,鼎湖山上绿树成荫、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木参天, 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对“草丰林茂”作了更为生动的描述,谁能找出来?

(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指导朗读这句话。

设疑:绿从脚下伸展开去,漫山遍野,郁郁苍苍,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这些景物的蓬勃生机和泉水又有什么关系呢?

(是泉水滋润了万木。)

6、教师小结:看来泉水不仅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的万木,蕴育出蓬勃的生机,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这美妙的泉水和泉声吧。

(出示课件)

7、再美美地读一读。自由读。

8、配乐朗读。

9、过渡:是啊!在这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听到这悦耳的声音,谁不为之倾倒呢?所以作者忍不住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并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板书:用心品味

1、轻声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声音?

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

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作者把它们比作了哪些声音?(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乐)

2、你听过这些琴声吗?(课件出示音乐声音及特点)

小提琴:轻柔 琵琶:清脆

大提琴:厚重回响 铜管乐:雄浑磅礴

(相机指导:试着读出轻柔的感觉,其它可学生自读)

3、照着一二两句的样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4、让我们闭上眼睛,和作者一起去用心聆听、辨识、品味......

课件出示音乐,教师范读。

5、泉声汇聚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大自然就是这交响曲的作者,泉声就是一个个跳动的美的音符。让我们通过朗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让我们再仔细地读读第四自然段。

(配乐、分角色:教师引读开头,第一、二组女生读小提琴声,全体女生读琵琶声,第三、四组男生读大提琴声,全体读铜管乐声)

6小结: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那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折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咦,流连是什么意思? (舍不得离开。)为什么它要在花间流连呢?

7、再听音乐,想像一下它好像还像什么声音?它们在干什么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我们走进了山泉的世界,我们用心去聆听、去感受,于是体会到泉水的生命之美。作者谢大光在文章的最后他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来一起读。

蒙胧中,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蕴育出蓬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鼎湖山听泉,我们用耳朵去听,我们更用心去听,于是我们便发现了与众不同的美。此时,老师只想借作者谢大光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今天这次愉快的鼎湖山之旅。(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蕴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描写泉声优美语段,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3、模仿课文仿写片段。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想象和品位泉声的变化和美妙有趣。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练习法、谈话法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来到了鼎湖山,下面让我们来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看到了哪些美景,或者鼎湖山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学生自由回答)

看来,同学们都善于发现美、懂得欣赏美。这节课 ,让我们跟随作者深入鼎湖山中夜宿古寺,感受它更加令人陶醉的地方。

(二)讲授新知:

1、认真读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部分(8—10自然段)

(2)说说鼎湖山之夜作者听到的泉声是怎样的?

2、仔细听

(1)播放课文朗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3)欣赏各种泉声

3、用心想

(1)作者在听泉,但听到的不仅仅是泉声还听到了什么?

(2)怎样理解“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中的“污垢”?

4、大胆说

阐述自己对以上问题的理解

5、快速写

(1)播放关于大海的音乐

(2)展开想象写几句关于大海的描写

(三)小结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想,全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

湖山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四部分(鼎湖之夜)

2、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结合第七自然段对庆云寺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这一问题的揭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你认为是经济发展重要,还是自然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重要?他们之间的冲突应该如何解决?

第三篇:《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一、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

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

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

3、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鼎,故名鼎湖山。与当

地另一风景区——星湖(七星岩)齐名。该山为岭南的名山,幅员广阔,景胜颇多,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行踪

读游记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览,一起分享旅游的感受,下面让我们打开书本和谢大光一起走进鼎湖山。而游记类散文一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请找出作者游览鼎湖山的行踪。

[独立思考,全班交流,请同学在黑板上板书,请其它同学在此基础上补充修正]

近黄昏赶到鼎湖山——循声入山见到山泉——到半山看见满眼浓碧——暮色中达半山的庆云寺——晚饭后绕寺前庭院漫步——入夜借宿寺旁客房听泉

挑战:从大家的初步概括中可以看到作者游览鼎湖山,行路分为六个点,大家能否用富有文学色彩的四字短语来概括这六个点呢,试试看。

[学生同桌交流,思考]

三、深入探究文章中心

这是一篇游记,(教师板书)请大家看看题目,齐读一下标题。你认为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

[学生初步谈谈见解和看法]

到底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其实就是考虑全文围绕哪个字在写,是“泉”还是“听”?答案就在文章中,请大家带着问题大声读文章,读的时候注意一些字的读音,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读文章,圈点勾画,独立思考]可根据学生思考情况适当采取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

归纳:

单纯从题目上来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

一方面,“听”有一个过程:初闻泉声,循声而去,渐入山中,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联想起爱女因而爱上山泉,表现出山泉的活泼;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显现特有的亲情感受,把钟声和泉声化为老人和孩子,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到夜间,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另一方面,文章最后“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提示出泉水是鼎湖山灵魂的作用。全文描写的重点是泉,听是认识泉的手段。

四、作业

1、《补充练习》第一页的“随文练习”及第二页的“问题探究”

2、再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思考问题:鼎湖山的泉美在哪里?至少找出三点,在书上圈点勾画做旁注,运用这样的句式表达:鼎湖山的泉美,美在……

第二课时

一、美点寻踪

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好在哪里?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课文内容说话。

示例:

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让我想起了千里以外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调皮女儿。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二、赏析精彩语句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读,然后告诉大家你选择这一部分的原因。

[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老师应强调,要边读边说]

示例:

(1)我喜欢这一段: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动。

这里的“湿”字既巧妙地告诉读者鼎湖山刚沐浴过细雨,又暗点泉水“蕴育生机,滋润万木”之意。

(2)我喜欢这一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这个比喻句将草丛中小溪流淌的声音比作提琴声,“柔曼”一词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种声音轻柔、悠长特点,同时这种柔曼之美也使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用自己的朗读展现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三、精读第八小节

蒙蒙的细雨让人走得匆匆,看得蒙蒙,可就是这特殊的时机给了作者特殊的机遇,让作者享受了一回听觉盛宴,下面让我们随作者去听那寂静夜空下绝美的泉音。

到了晚上,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看第八小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学生交流回答]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

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泉水形象化,他运用的法宝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师分析:

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作者敏锐地把握住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他的生花妙笔将泉水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

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柔曼的提琴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清脆的弹拨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厚重的倍司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雄浑的铜管

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我们怎么用我们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同学们呢,让我们试着把自己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学生自由朗读]

请大家介绍一下读这一小节要注意什么才能将作者描绘的美传达给大家。

明确:

①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技巧,情感)

②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

③细心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产生共鸣;(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带着感情去读,我即作者)揣摩作者的情感,④技巧上,修饰性词语能表现情感的词应重读,并安排好停顿

[老师可尝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

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四、拓展探究——捕捉情感脉络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诗一般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天气中的洞庭景色,描述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霪雨霏霏时登楼,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时登楼,喜洋洋。景变则情变,在鼎湖山听泉的过程中,音变则情变,作者的情感也随着他所听到的泉声而不断地变化,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画一画情感变化图。

“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怅然、失望

顿生雀跃之心——好奇、探究

娇态想起爱女——喜爱

如入清澈之境——轻快

寻泉——怅惘

品泉悟泉——陶醉

五、作业

《伴你学》 “积累运用”和“阅读理解”

第四篇:《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1

一、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

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

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

3.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鼎,故名鼎湖山。与当

地另一风景区——星湖(七星岩)齐名。该山为岭南的名山,幅员广阔,景胜颇多,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行踪

读游记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览,一起分享旅游的感受,下面让我们打开书本和谢大光一起走进鼎湖山。而游记类散文一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请找出作者游览鼎湖山的行踪。

[独立思考,全班交流,请同学在黑板上板书,请其它同学在此基础上补充修正]

近黄昏赶到鼎湖山——循声入山见到山泉——到半山看见满眼浓碧——暮色中达半山的庆云寺——晚饭后绕寺前庭院漫步——入夜借宿寺旁客房听泉

挑战:从大家的初步概括中可以看到作者游览鼎湖山,行路分为六个点,大家能否用富有文学色彩的四字短语来概括这六个点呢,试试看。

[学生同桌交流,思考]

三.深入探究文章中心

这是一篇游记,(教师板书)请大家看看题目,齐读一下标题。你认为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

[学生初步谈谈见解和看法]

到底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其实就是考虑全文围绕哪个字在写,是“泉”还是“听”?答案就在文章中,请大家带着问题大声读文章,读的时候注意一些字的读音,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读文章,圈点勾画,独立思考]可根据学生思考情况适当采取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

归纳:

单纯从题目上来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

一方面,“听”有一个过程:初闻泉声,循声而去,渐入山中,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联想起爱女因而爱上山泉,表现出山泉的活泼;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显现特有的亲情感受,把钟声和泉声化为老人和孩子,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到夜间,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另一方面,文章最后“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提示出泉水是鼎湖山灵魂的作用。全文描写的重点是泉,听是认识泉的手段。

四.作业

1.《补充练习》第一页的“随文练习”及第二页的“问题探究”

2.再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思考问题:鼎湖山的泉美在哪里?至少找出三点,在书上圈点勾画做旁注,运用这样的句式表达:鼎湖山的泉美,美在……

第二课时

一.美点寻踪

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好在哪里?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课文内容说话。

示例:

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让我想起了千里以外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调皮女儿。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二.赏析精彩语句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读,然后告诉大家你选择这一部分的原因。

[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老师应强调,要边读边说]

示例:

(1)我喜欢这一段: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动。

这里的“湿”字既巧妙地告诉读者鼎湖山刚沐浴过细雨,又暗点泉水“蕴育生机,滋润万木”之意。

(2)我喜欢这一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这个比喻句将草丛中小溪流淌的声音比作提琴声,“柔曼”一词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种声音轻柔、悠长特点,同时这种柔曼之美也使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用自己的朗读展现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三.精读第八小节

蒙蒙的细雨让人走得匆匆,看得蒙蒙,可就是这特殊的时机给了作者特殊的机遇,让作者享受了一回听觉盛宴,下面让我们随作者去听那寂静夜空下绝美的泉音。

到了晚上,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看第八小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学生交流回答]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

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泉水形象化,他运用的法宝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师分析:

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作者敏锐地把握住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他的生花妙笔将泉水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

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柔曼的提琴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清脆的弹拨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厚重的倍司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雄浑的铜管

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我们怎么用我们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同学们呢,让我们试着把自己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学生自由朗读]

请大家介绍一下读这一小节要注意什么才能将作者描绘的美传达给大家。

明确:

①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技巧,情感)

②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

③细心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产生共鸣;(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带着感情去读,我即作者)揣摩作者的情感,

④技巧上,修饰性词语能表现情感的词应重读,并安排好停顿

[老师可尝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

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四.拓展探究——捕捉情感脉络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诗一般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天气中的洞庭景色,描述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霪雨霏霏时登楼,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时登楼,喜洋洋。景变则情变,在鼎湖山听泉的过程中,音变则情变,作者的情感也随着他所听到的泉声而不断地变化,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画一画情感变化图。

“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怅然、失望

顿生雀跃之心——好奇、探究

娇态想起爱女——喜爱

如入清澈之境——轻快

寻泉——怅惘

品泉悟泉——陶醉

五.作业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游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作者以游览线路的先后顺序,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教学这一课,不仅要让学生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启发学生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受到美的熏陶。在充分感受泉声美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心聆听的习惯,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设计理念:

1、重视朗读,在多样的训练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感。

2、有机融合听、说、读、写,扎实进行双基训练。

3、在研读中借鉴作者的表达方式,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作者按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培养文学感悟能力。

4、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

5、在充分感受泉声美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心聆听的习惯,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斟酌词句,品味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表达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泉声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

1、从关键词句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

2、运用情景教学法,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质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3、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

4、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精心选择运用读书,勾画、想象等方法,以听促读,以读促学。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激情导入

(播放音乐)师:刚才,你听到了什么?(生答)

(教师板书繁体:聽)

师: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字?你知道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生答)

师:你喜欢听什么?(生答)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跟着作者谢大光的脚步到鼎湖山听一听美妙的泉声吧!板书课题:(鼎湖山听泉)齐读课题。

听,耳边传来淙淙流淌的声音,(点击音乐),摇铃击磬似的、清亮圆润。仿佛我们已来到了鼎湖山。(点击鼎湖山图片)

师:面对鼎湖山,你最想说什么?

生答

师:是呀,多么美妙的鼎湖山,就让我们跟上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请同学们快速打开课本,跟着作者的脚步去游览鼎湖山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鼎湖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答)

师: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看看听者的地点和时间有什么不一样?用笔勾画描写作者游览的地点和时间的词句。

(生浏览课文勾画)

师生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引导学生抓住“半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蒙眬中”这些词句,达成目标二:学习作者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

师小结:这篇文章是一篇游记,作者移步换景按照地点的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三、精读感悟,理解积累

1、自读途中观景听泉(白天听泉)

师:请大家自由浏览第二自然段,勾画出直接描写泉水的词语。

(学生自读勾画)

师生交流:勾画出描写泉水的词语。

师:你勾画出了哪些词语?

(词语:淙淙清亮时隐时现不绝于耳清纯悦耳交错流泻欢快活泼等)

师:这些词语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什么?(生答)

(从“淙淙的泉声、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体会到泉声的美、大,从“涌流、流泻”等词想象到泉水的多)

师:刚才通过词语,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作者听的时候,在看;看的时候,在听。

师:谁来带着自己的感受把上山途中的所见所闻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评价学生的读)

(学生自读勾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从“淙淙的泉声、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体会到泉声的美、大,从“涌流、流泻”等词想象到泉水的多,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泉声的美妙。与此同时想象鼎湖山草丰林茂、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满目青翠的景色。从而为后文,作者能在夜晚听辨泉声作好铺垫。)

2、精读品味,感受泉声的美妙(入夜听泉)

师:白天路上听泉已让我们大饱耳福,晚上听泉又是怎样的感受呢?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泉声的句子,仔细品一品。

(生交流)

师: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描写泉声的句子。

(出示第四自然段描写泉声的句子,“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生自由读)

师:能读懂吗?都有怎样美妙的声音呀。

(轻柔的、清脆的、厚重回响的、雄浑磅礴的)

师:想听听这些美妙的声音吗?(点击多媒体课件、播放泉水的声音。)

(为了能让学生通过此段的学习落实目标4、5,突破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聆听、辨识、品味出的泉声的美妙,设计了此环节:让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回想“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齐鸣”的声音,体会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师:同学们听得这么仔细,肯定辨识出不少的泉声。把你听到的泉声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生说听到的声音)

师:请大家练习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好吗?组内练习一下。你们能不能通过选取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可以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边朗读边品味,从而变成一首首“泉之曲”。

(生小组进行自主学习练习)

师:哪一组先来?(指小组读)评: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说出这样读的原因

师:哪组再来示范一下。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声音,还仿佛欣赏着一曲欢快活泼的交响乐。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奏响这首泉之曲吧。请一、二、三组女生读轻柔小溪的声音,四、五、六、七组女生读清脆涧水的声音,全体男生读细流汇聚空谷的声音,全体齐读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真了不起,你们奏响了一支美妙的泉之曲,那变幻莫测的泉声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令人回味无穷!

四、升华中心

师:短短的四十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你想说什么?

(生自由陈述)

师小结:鼎湖山的泉声如歌、如诗,多姿多彩,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奏出一首美妙的乐曲,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用饱含诗情画意般的语言总结全文,在学生已有的感受上,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感受,为学生感受美创设了一个渠道。对全文来说,“你们想说什么?”又是学生情感的升华。)

师:最后让我们闭上眼睛,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把鼎湖山独特的泉声留在我们脑海里。

(点击课件:播放配乐朗诵)

五、原文欣赏:(有时间就在课堂上欣赏,没时间就留在课后)

师:课文有所改动,老师找到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原文,咱们一起来欣赏。

六、作业设计:

如果你喜欢画画,就用你手中的笔把鼎湖山的美景画下来;如果你喜欢朗诵,就请你找一段优美的音乐为课文配音;如果你喜欢当小导游,就请你把鼎湖山介绍给你最喜欢的人;如果你喜欢写诗,就请你写一首赞美鼎湖山的小诗;也许我所列举的方式你都不喜欢,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方式来表示。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鼎湖山听泉》是国标苏教版六年制五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的作者是谢大光。这是一篇游记,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文章语言优美,条理清晰,想象奇特,是一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欣赏鼎湖山奇特的泉水,品读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时的感受体会,想象泉声美妙有趣,培养学生感悟美,创造美,表达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体会作者的写法,学习迁移运用,能用“像……一样……”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板书大写的“听”字(聴)。猜猜这是什么字?

师:它是“听”的繁体字,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都是有很多讲究的,大家看看这个字,这是一个会意字,从这个字的结构上你能看出些什么?仔细看看它的组成。像这“听”字带个耳朵很容易理解,用心去听,你们尝试过吗?那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耳朵、带着我们的心一块到鼎湖山听泉去。[由猜字谜引入课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文的学法指导作好铺垫。]

一、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笔画记描写泉水的词语。(学生按要求自学)

2、教师出示两组词语:淙淙 不绝于耳 清纯悦耳 欢快活泼清亮 时隐时现 交错流泻 遮断路面

3、指名读读这两组词,看看能发现什么?(第一组描写的是听到的泉水的声音,第二组描写的是看到的泉水的样子。)总结:作者听的时候在看,看的时候在听。(板书:入耳 入目)

4、通过这两组词语,你能感受到这里的泉水有什么特点吗?(板书:多 响 美)

5、大家想不想亲眼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亲耳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呢?(播放泉水的.录象)

6、哪位同学能把这段美丽的文字读一下?(生读)[由找划词语导入学习第二小节,体会白天作者看到的泉水多,听到的泉声响。紧扣语言文字,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创设情景,指导朗读。]

7、教师再出示一组词:浓阴、繁花似锦、草丰林茂 、古木参天

8、指名读,这组词是写什么的?(鼎湖山绿树成荫,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9、绿树成荫、蓬勃生机的景象与泉水又有什么关系?、(是泉水滋润了万木。)

10、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对“草丰林茂”作了更为生动的描述,谁能找出来?

11、示句: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12、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这是怎样的气势!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13、古刹中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是泉水蕴育的结果。对了,文中还特别点明了从斯里兰卡运来的菩提树,在这儿还能成活,更是说明泉水——蕴育生机。看来泉水不仅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的万木,蕴育出蓬勃的生机,让我们怀着感激的心情自由地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吧。[文章讲解要主次分明,第三小节的学习一句带过,扣住课文中描写树木繁茂的词句,引导学生感悟到鼎湖山的草丰林茂、蓬勃生机离不开泉水的滋润,为升华课文主旨做好铺垫。]过渡:是啊!在这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听到这悦耳的声音,谁不为之倾倒呢?所以我们忍不住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并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音乐起 师范读)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么多泉声回响在耳边,哪种声音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各自交流,说明原因,并通过朗读体会)

2、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体会这四句描写泉水的话美在哪里?(都是比喻句,把泉声比作音乐,句子的形式一样)[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给予他们充足的阅读、思考空间。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泉水的美,感受四句句子在结构上、修辞上所具有的魅力。]

3、夜晚,作者回味着白天所看到的、听到的,渐渐的,自己的心和山泉融在了一起,不禁谱写了一曲奇妙的交响曲,你们说这交响曲真正的作者是谁呢?(大自然)

4、大自然就是这交响曲的作者,泉声就是一个个跳动的美的音符,让我们一起来奏响他。(配乐朗读,一组读小提琴,增加一组读琵琶,再增加一个组读大提琴,全班齐读铜管齐鸣。)[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学生充分朗读基础上,通过人数递增的形式模拟出不同泉水的不同特点,再加上音乐的烘托,学生朗读会入情入境。]

5、你觉得作者听得对吗?夜晚那么黑,他能分辨得清吗?(他是用心在听,板书:入心)

6、其实呀,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让我们也用心去聆听、辩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播放泉声)(学生自由发言)

7、大家刚才的发言很积极、很有趣,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1)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2) 那像( )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3) 那像( )一样( )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4) 那像( )一样( )的,是( )。[利用媒体,调动多种感官,创造说话氛围,让学生乐于表达,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三个小练习,由浅入深,体现了渐进的思想。]

8、我觉得此时的你们也和作者一样听懂了山泉优美的乐韵,感受到山泉跳动的脉搏,体会到泉水的生命之美,美的感受往往能孕育出了美的语言。能谈谈你此刻的心情吗?(学生自由发言,感受到泉水的美)

9、我们应该感谢作者谢大光,让我品味,引我遐思。作者谢大光在文章的最后他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来一起读。(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0、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鼎湖山听泉,我们用耳朵去听,我们更用心去听,于是我们便发现了与众不同的美。此时,老师只想借作者谢大光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今天这次愉快的鼎湖山之旅。(课件示: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蕴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用作者饱含诗情画意的原文总结全文,在学生已有的感知上,激发了学生的内心感受,为学生感受美创设了一个渠道。]

三、作业与延伸:

1、阅读有关鼎湖山的资料。

2、为鼎湖山写一段广告词。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多、响、美 入耳

孕育生机 入目

滋润万木 入心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描写泉声优美语段,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3、模仿课文仿写片段。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想象和品位泉声的变化和美妙有趣。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练习法、谈话法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来到了鼎湖山,下面让我们来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看到了哪些美景,或者鼎湖山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学生自由回答)

看来,同学们都善于发现美、懂得欣赏美。这节课 ,让我们跟随作者深入鼎湖山中夜宿古寺,感受它更加令人陶醉的地方。

(二)讲授新知:

1、认真读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部分(8—10自然段)

(2)说说鼎湖山之夜作者听到的泉声是怎样的?

2、仔细听

(1)播放课文朗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3)欣赏各种泉声

3、用心想

(1)作者在听泉,但听到的不仅仅是泉声还听到了什么?

(2)怎样理解“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中的.“污垢”?

4、大胆说

阐述自己对以上问题的理解

5、快速写

(1)播放关于大海的音乐

(2)展开想象写几句关于大海的描写

(三)小结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想,全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

湖山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四部分(鼎湖之夜)

2、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结合第七自然段对庆云寺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这一问题的揭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你认为是经济发展重要,还是自然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重要?他们之间的冲突应该如何解决?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到鼎湖山泉声的多美响,感受到泉声的丰富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赏析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在读中感悟。

2.通过想象,感受到泉声的变化多端,体会泉的趣味。

三.教学准备

录音,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板书“听”字。(聴)猜猜这是什么字。

2、揭示:它是“听”的繁体字,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都是有很多讲究的,大家看看这个字,这是一个会意字,从这个字的结构上你能看出些什么?仔细看看它的组成。像这“听”字带个耳朵很容易理解,用心去听,你们尝试过吗?那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耳朵、带着我们的心一块到鼎湖山听泉去。

板书:鼎湖山听泉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书上把描写泉水的词语画记下来。

(生按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2、交流找到的词语。(交流过程中理解:不绝于耳 交错流泻)

3、同学们画记了不少词语,老师归纳了一下。

课件出示:

淙淙 不绝于耳 清纯悦耳 欢快活泼

清亮 时隐时现 交错流泻 遮断路面

4、自己读读这两组词语,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比较一下这两组词语,你会发现——

(第一组描写的是听到的泉水的声音,第二组描写的是看到的泉水的样子。)

板书:(不绝于耳)

师:泉水不但清纯悦耳,而且形态多样。

5、这儿还有一组词语,谁来读读?

课件出示:浓阴、繁花似锦、草丰林茂 、古木参天

师:这是写什么的?

生:花草树木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是的,你们看,鼎湖山上绿树成荫、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木参天, 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对“草丰林茂”作了更为生动的描述,谁能找出来?

(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指导朗读这句话。

设疑:绿从脚下伸展开去,漫山遍野,郁郁苍苍,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这些景物的蓬勃生机和泉水又有什么关系呢?

(是泉水滋润了万木。)

6、教师小结:看来泉水不仅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的万木,蕴育出蓬勃的生机,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这美妙的泉水和泉声吧。

(出示课件)

7、再美美地读一读。自由读。

8、配乐朗读。

9、过渡:是啊!在这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听到这悦耳的声音,谁不为之倾倒呢?所以作者忍不住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并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板书:用心品味

1、轻声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声音?

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

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作者把它们比作了哪些声音?(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乐)

2、你听过这些琴声吗?(课件出示音乐声音及特点)

小提琴:轻柔 琵琶:清脆

大提琴:厚重回响 铜管乐:雄浑磅礴

(相机指导:试着读出轻柔的感觉,其它可学生自读)

3、照着一二两句的样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4、让我们闭上眼睛,和作者一起去用心聆听、辨识、品味......

课件出示音乐,教师范读。

5、泉声汇聚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大自然就是这交响曲的作者,泉声就是一个个跳动的美的音符。让我们通过朗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让我们再仔细地读读第四自然段。

(配乐、分角色:教师引读开头,第一、二组女生读小提琴声,全体女生读琵琶声,第三、四组男生读大提琴声,全体读铜管乐声)

6小结: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那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折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咦,流连是什么意思? (舍不得离开。)为什么它要在花间流连呢?

7、再听音乐,想像一下它好像还像什么声音?它们在干什么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我们走进了山泉的世界,我们用心去聆听、去感受,于是体会到泉水的生命之美。作者谢大光在文章的最后他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来一起读。

蒙胧中,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蕴育出蓬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鼎湖山听泉,我们用耳朵去听,我们更用心去听,于是我们便发现了与众不同的美。此时,老师只想借作者谢大光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今天这次愉快的鼎湖山之旅。(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蕴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会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会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难点:学会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几幅树与泉水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谈感受

教师:

树:生命力的象征,蓊蓊郁郁,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泉水:似听见它们的欢笑,流淌的声响

总之,这种生机勃勃、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令我们神往

现在让我们接着这幅图想象这样一种情景:天空飘起了细雨,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我们的视野也随之模糊,景物也笼罩在烟雨中,看不真切此时你又有何感想?

或有另一种惊喜,或为欣赏不到美景而惆怅,不管怎样此刻我们肯定有一种感官会更加灵敏——听觉

这节课我们就要充分发挥耳朵的潜力,在想象中走进鼎湖山去聆听那里的泉声(板书:鼎湖山听泉)

二、释题

迅速浏览课文,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点拨析题的角度,学生交流讨论,如学生不能解决,教师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一个“泉”字,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独特的美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

1.读准字音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大意(学生读书,圈点关键信息)

重要词语:

流连忘返 生意盎然 迥然不同

万籁俱寂 可见一斑 翩翩起舞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明确:这篇散文主要写作者游览鼎湖山听泉时的见闻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揭示了人生哲理

四、再读课文,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

1.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按照游人的行踪顺序来写

2.默读课文,划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语

明确:作者行踪顺序是:到达鼎湖山——过了寒翠桥——进入山中——行至半山,补山亭——庆云寺——寺旁客房

3.教师小结:这是一篇游记散文随着作者的行踪的变化,景物也会有所不同,这种写作方法就是移步换景,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学生讨论归纳)

概括:黄昏——晚饭后——夜间体会课文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理解课文是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4.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教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点名让学生回答,明确课文层次

学生讨论后回答:

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如见泉影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第三部分(第4—7段)补山亭仰望、庆云寺漫步

第四部分(第8—10段)得到感悟,枕泉而眠

五、吟哦讽诵,体会情感

1.指导学生运用“吟哦讽诵”的方法诵读课文1—3节,并将自己读书时的收获写下来,准备交流(分小组诵读课文,注意诵读要领)

2.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再次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3.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4.总结诵读方法

①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技巧,情感)

②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

③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带着感情去读,揣摩作者的情感,把喜悦读出来

六、课堂小结

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围绕“听”字组织材料,本节课我们侧重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结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七、课后作业

运用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自由诵读全文

附: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如见泉影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第三部分(第4—7段)补山亭仰望、庆云寺漫步

第四部分(第8—10段)得到感悟,枕泉而眠

行踪顺序:

登岸——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出泉声的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教学重点: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出泉声的美

难点: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指名学生说出作者的行踪:

登岸——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作者在山途中观景听泉,感受到了泉声之响,泉水之多,泉声之美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三、悉心阅读,走进文本

通过上节课的阅读,尽管鼎湖山山泉之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还是模糊了一些,下面请同学们细读文章,划出文中表现泉水优美的词句,加以赏析看看鼎湖山的泉水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生阅读,划出相关词句赏析)

(此处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侧重于他们的主观感受,但在引导上对字词句段、章法、修辞、写法都要予以强调)

1.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感受到的泉声妙不可言、变化莫测、变化多端、清纯悦耳、欢快活泼、轻柔、清脆、厚重回

响、雄浑磅礴、忽高忽低、忽缓忽急、忽清忽浊、忽抑忽扬、不

绝于耳……

2.学生赏析语句,自由发言

例句:(1)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赏析: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泉水清脆、厚重、雄浑等特点让人眼前仿佛呈现出鼎湖山泉水的美丽景象,表现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情

(2)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

赏析:一个“送”字能让人体会到鼎湖山的“殷勤、好客”,“枕边”比“耳边”更确切,“枕边”除含有“耳边”的意思,还说明“我”已“躺在床上”,静下心来

(3)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赏析:作者在玄思妙想中捕捉到了生活的真谛,字里行间蕴涵着对生命的赞颂以及催人奋进之情,突出了大自然对人心灵的净化作用

3.同学们,读了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作者为什么能感受到这么有层次的泉水交响乐?

明确: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就是源于对清泉的喜爱,使作者能感受到这么有层次的泉水交响乐让我们来品读最能表现这种情感的第8段

4.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泉水形象化,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其他人

(指名同学朗读)

让我们也像作者一样来聆听泉声(播放课件)

5.我们也来发挥想象,试着仿写几个句子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写的句子)

同组推荐同学上讲台评点赏析(注意是否运用了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进行写作的方法)

四、总结作者写景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1.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运用比喻、想象、描写等方法,将景色形象生动地

展现在读者面前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更深刻的感受了作者奏出了一首奇妙的泉水交响乐,人的灵魂是否也如泉水一样清澈,能在漆黑的夜里,发出多层次的音响与节奏,扣人心魄,引人思索呢?

作者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的不断升华之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六、课后作业

写一篇游记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泉水: 妙不可言、变化莫测、变化多端、清纯悦耳、欢快活泼、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作者情感: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热爱大自然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7

教学思路: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用优美流畅的文字再现了鼎湖山引人入胜的泉声,抒发了作者对泉声的喜爱之情。我把“感悟、朗读、倾诉”作为设计本堂课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通过听音乐、看画面、品读美文,体验课文语言文字之美,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形成语言积累,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课件配乐显示鼎湖山泉水图片,师激情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风采,聆听了鼎湖山那清亮圆润的泉声,鼎湖山的泉声给你留下怎样的映象?

2、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谢大光去看一看鼎湖山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它那美妙的泉声。

二、一路泉声,初步感悟。

1、让我们先到山路上去看泉、听泉吧!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同学们让我们再默默地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在书上找出描写泉水的词语用——画下来,找出描写泉声的词语用……画下来。(生按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3、交流所画的词语

课件出示:

描写泉声的词:淙淙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

描写泉水的词:清亮时隐时现交错流泻遮断路面

4、自己读读这两组词语,看看你有什么感受?(生谈感受)

生回答:(我从淙淙一词体会到泉水很响,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水声了)

(我从清纯悦耳一词体会到泉水声很美,很动听。)

(我从“时隐时现”一词体会到泉水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与游人捉迷藏呢!)

……

5、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些语句。(课件出示语句)生自由读,指名读。

6、小结:作者一进鼎湖山,这泉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走在山路上一边听泉,一边看泉;一边看泉,一边听泉,心情多么愉快呀!让我们再到课文中去感受感受吧。齐读。

7、同学们,再来看看老师这里的一组词语。

课件出示:浓阴、繁花似锦、草丰林茂、古树参天

这是写什么的?(花草树木生机勃勃的景象)

8、(课件显示一组图片)是的,你们看,鼎湖山上绿树成荫、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木参天,绿从脚下伸展开去,漫山遍野,郁郁苍苍,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这些景物的蓬勃生机和泉水又有什么关系呢?(是泉水滋润了万木。)

9、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对“草丰林茂”作了更为生动的描述,谁能找出来?

出示句子: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这是怎样的气势!谁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

10、看来泉水不仅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的万木,蕴育出蓬勃的生机,让我们怀着感激的心情自由地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品味泉声,全心领悟。

1、看着清亮活泼的泉水,听着清纯悦耳的泉声,我们忍不住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并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

师述: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课件播放纯音乐配泉声)

2、是不是感觉自己已经离开了教室,来到了美丽的鼎湖山上?是不是感觉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此时都一一回响在耳边?

3、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聆听、辨识、品味到哪些泉声?

师课件出示: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看录象画面范读。

问:在这些泉声中你喜欢哪种泉声?

(1)指导体会学生交流。

a、我喜欢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在草丛中流淌的泉水声,因为他是那样的轻柔,舒缓。

b、我也喜欢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在草丛中流淌的泉水声,我仿佛看见泉水抚摸着青青的小草,用轻柔的声音跟小草说着什么?

能读出这泉水的轻柔吗?指名读

(2)自主交流体会其它泉声,并指导朗读,读出各种泉声不同的特点。

(3)泉声这么美,请自由练读这四句话,读出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及她的雄浑磅礴。

(4)指名读,师为其配上音乐。

(5)分组读:一个组读第一句,增加一个组读第二句,再增加一个组读第三句,最后一句全班读。

4、夜晚,作者回味着白天所看到的、听到的,渐渐的`,自己的心和山泉融在了一起,不禁谱写了一曲奇妙的交响曲,你们说这交响曲真正的作者是谁呢?……(大自然)。

5、是啊!大自然就是这交响曲的作者,泉声就是一个个跳动的美的音符。让我们通过朗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音乐起,生齐读。)

6、同学们,这么美的语言,要是能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呀!轻声背诵。

7、配乐看录象引背

8、课件出示: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9、当我第一次读这几句话时,我的眼前出现了清纯的泉水,第二次再读时,仿佛这些泉水都有了生命,当我第三次读时,我的眼前出现的不再是泉水,而是?我不说了,你们自己读读看。(交流)

10、课件出示: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那像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那像()一样()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那像()一样()的,是()。

生交流、仿写句子。

11、我们走进了山泉的世界,我们用心去聆听、去感受,于是体会到泉水的生命之美。美的感受往往能孕育出了美的语言。能谈谈你此刻的心情吗?

12、我们应该感谢作者谢大光,让我品味,引我遐思。作者谢大光在文章的最后他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第五节。

同学们,学到这儿你还觉得鼎湖山的清泉只是人带来听觉上的感受吗?

课件显示: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才。用这一句式说话。

13、师小结:是啊,鼎湖山正是有了终年不息、静静流淌的清泉,才有了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木参天的鼎湖山,是清泉滋润了鼎湖山的万木,孕育出鼎湖山蓬勃的生机。(板书:滋润万木孕育生机)此时,老师只想借作者谢大光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今天这次愉快的鼎湖山之旅。

师激情背诵结束语。

四、拓展延伸

1、当小导游,把鼎湖山介绍给你喜欢的人听。

2、写一篇介绍家乡风景名胜的文章。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润万木孕育生机

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一文中“听”字是这篇美文题眼,作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山泉的各种姿色和声响,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创造了一幅幅诗的画面和令人陶醉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万泉齐鸣的世界里。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把“感悟、朗读、倾诉”作为设计本堂课教学的出发点。充分利用图画、音乐、语言渲染,上出情境,上出美感。本节课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我抓住描写泉声与泉水的词语,让学生感悟、体会泉水的多、泉声的响、美。学生通过已有的体验和感悟,自然在胸中流淌着美的情感,融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第四段重点段教学时,在这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前,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营造了一个静静听泉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引导学生“听泉、辩泉、说泉”,积极表达出自己的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悟朗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者的文字中那声,那情,那韵的熏陶和感染,很快地触及到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8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指认文中的比喻、拟人句,体会其表达作用;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学习文章紧扣一个“泉”字以空间转换为顺序组合材料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掌握文章吟哦讽诵的要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味作者的感情。

(2)欣赏。可让学生各抒已见,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段或句子,阐释欣赏的理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感情;体会本文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

2.难点

作者听泉而生的感悟,即文中深蕴的哲理。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祖国风光片剪辑。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光秀美,名胜古迹,比比皆是,万千景象,美不胜收。今天,就让我们去一下有“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之称的鼎湖山,听一听泉水的声音,领会那清澈透明的境界吧!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泠泠 淙淙 迸 跳 一泓 童(zhì) 楹 联

(chàngwǎng) (xī) 戏 生意(àng) 然 (jiǒng) 然相异 万籁(jù) 寂 污垢 (xiá) 想

2.走进鼎湖山。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 山地林木葱笼,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3.整体感知。

(1)学生速度课文划出表示作者行踪和时间变化的词语

【提示】找出这些词语,有助于理清本文的线索和写作顺序。

(2)按作者的行踪,给课文划分段落。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浏览、思考。

【学生活动】鼎湖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可写的景物相当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而且用听觉来感受、领略、品鉴,这是为什么?

2、诵读、讨论。

【学生活动】自由读课文,讨论: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嬗变的历程?

3、品味、探究。

【学生活动】第二部分写亭前仰观和殿前漫步,直接写泉的地方并不多,是不是偏离了中心?请说说你的看法。

4.借鉴、运用。

【学生活动】分别找出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比喻句:

表达效果:

拟人句:

表达效果:

【点评】本文语言生动鲜活,运用了较多的精妙的拟人句、比喻句。学生完成这项练习,有助于学习借鉴本文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四)课内小结

1.本课时重在整体把握课文,了解课文的主题,把握文章的脉络。通过大家反复浏览、诵读,理解作者如何抓住、为什么抓住“听”这个主心骨来组合材料。对文章以作者的游踪为顺序的写法,也有了清楚的认识。

2.本文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心神犹如融于泉水之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你跟自然接融,也有过沉醉其间,物我两忘的体验吗?请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记下你的经历和感受。

(五)拓展延伸

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鼎湖山地处北纬20°10ˊ,靠近北回归线。在地球上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区,因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炎热干燥,雨量稀少,沙漠连片,惟独我国南部和东南亚一些地区,因受到夏季海洋风影响,雨量丰富,植物繁茂。鼎湖山处在东南亚季风圈内,离海又近,能接受充沛的水汽,故山地林木葱笼,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根据调查统计,鼎湖山面积达17000亩,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其中原始森林有亩以上,境内有高等植物2000种,结构复杂,层次分明,林中还生活着数以百计的飞禽走兽和爬行动物种类,构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其中有不少稀有珍贵树种,如桫椤、苏铁、格木等,还有鼎湖山特有树种鼎湖钩樟、鼎湖冬青等。它处于南亚热带,属热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区,是世界上少有的特殊森林类型,受到中外科学家的重视。

1956年鼎湖山建立了国家自然保护区,1979年被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组织接纳为自然保护网中的一员,在此设立定位研究站,在世界17个热带生态研究站中,是处在最北沿的一个,具有很大的科学研究意义。

(六)课堂跟踪反馈

课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肇庆( ) 佯作( ) 泠泠淙淙( )( ) 生意盎然( )

迥然相异( ) 菩提( ) 汩汩( ) 楹联( )

2、选出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 )

A、不决于耳 新陈代谢 轻重缓急 历史变迁

B、万籁俱寂 繁花似锦 气氛肃穆 安详厚重

C、小心翼翼 枝缠藤绕 无可住目 清彻透明

D、曲径通幽 山明谷应 岁月流世 格外清晰

能力提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 ;那清脆如弹拨者,是 ;那厚重如倍同轰响者,应为 ; ,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4.“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句话中,“听到”的到底是 ( )

A、岁月的流逝 B、岁月的流逝……的声部

C、新陈代谢……主旋律 D、岁月……主旋律

开放探究

5.作者把泉声比作孩子的笑语,把钟声比作老人的召唤。请你说说泉声与孩子的笑语,钟声与老人的召唤有什么相似之处,这种表现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学生活动】选取课文的一段或几句,吟哦讽诵。要沉醉其中,“旁若无人”。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自由诵读,质疑探究。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读书,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答。

【提示】学生自读质疑,问题可能涉及方方面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从语言分析、文意理解的角度设问答疑。对有关地理名词、历史事故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不展开讨论。

2.重点难点解析:

【学生活动】思考:(1)作者为什么要写游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这与写鼎湖山听泉有什么关系?

(2)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为什么选择这几种乐器来作喻体?

(3)可能有的同学认为,本文也可看作是以时间顺序为主,如何评价学生的看法?

3.各抒已见。

【学生活动】再读课文,找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语句,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提示】本文佳词妙句比比皆是,语言典雅,富有节律感。学生大多会欣赏用词生动准确的句子、细致描绘的句子;比喻句、拟人句;阐发人生哲理的语句等。

4.比较阅读

【学生活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那时,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离宫几个湖中都盖上了冰被,惟有这里依旧是泉水汩汩,半个澄湖清如故,水不凝,冰不封,尤其是清晨,热河泉雾蒙蒙,烟袅袅,蒸腾飞升。旭日喷薄云际,雾气中隐隐约约出现一条斑斓的影带,就像雨后七色长虹落在热河泉上……太阳升起后,热河泉雾消云散,整个港湾碧波荡漾,水清见底。朵朵白云像飘荡在湖水里,一群群红鲤,倒像红羽小鸟,在白云中自由飞翔。

------(刘洪涛 《热河泉》)

(1)请你说说,热河泉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特点的?

(2)你最喜欢什么时候的热河泉,为什么?

(三)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1.对自己欣赏的语句,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尝试背诵。会背了,就主动背给大家听。

2.读书须有疑。第二课时的任务之一,是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课文作者游鼎湖山听泉有所感悟,那么学生读课文,也应有自己的疑问,有自己的感想。本课时的另一项教学内容是学生欣赏、背诵 ,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的优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精妙,朗读——赏析——再读以至成诵。

(四)拓展延伸

听 泉

[日] 东山魁夷

鸟儿飞过旷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

有时候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一字长蛇阵。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

鸟儿鸣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恶,格斗、伤残。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失群。

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原,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荫下闪烁。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任凭大地改换了模详,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过。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都弄不清楚,就连那些领头的鸟儿也无从知晓。

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儿呢?

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忙忙中逝去了。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它们像着了迷似地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翩翱翔。它们没有想到,这会招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上地上消失。

鸟儿依然忽喇喇拍着翅膀,更急速、更剧烈地飞过去……

森林中有一泓清澈的泉水,发出叮叮哆哆的响声,悄然流淌。这里是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说来,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

鸟儿在清泉旁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

泉水从地层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因此,泉水一定知道鸟儿应该飞去的方向。

鸟儿站在清澄的水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它们想必看到了自己疲倦的摸样。它门终于明白了鸟儿作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玄不复返了。

鸟儿想随处都能看到泉水。这是困难的。因为,它们只顾尽快飞翔。

不过,它们似乎有所觉悟,这样连续飞翔下去,到头来,鸟群本身就会泯灭的,但愿鸟儿尽早懂得这个道理。

我也是群鸟中的一只,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掩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悠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

回想走过的道路,多少次在这旷野上迷失了方向,每逢这个时候,当我听到心灵深处的鸣泉,我就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标志。

泉水常常问我:你对别人,对自己,是诚实的吗?我总是深感内疚,答不出话来,只好默默低着头。

我从事绘画,是出自内心的祈望:我想诚实地生活。心灵的泉水告诫我:要谦虚,要朴素,要舍弃清高和偏执。

心灵的泉水教育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得真实。

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对我说:美,正在于此

【阅读建议】

《鼎湖山听泉》的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东山魁夷也说,“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潺潺的泉水那“悠然的鸣声”。阅读时,请你思考: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感觉?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一篇?

(二)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在横线上改正。

轻纱遮面 欢呼鹊跃 清澈透明 山明谷应

万籁俱寂 岁月流失 引人暇想 有仙则名

2.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的钟声和 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 着,像是老人扶仗立于门前, 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A.清脆嘹亮 叮叮咚咚 呼唤 招呼 B.安详厚重 清新明丽 回答 召唤

C.安详厚重 欢快清亮 应答 召唤 D.清脆嘹亮 欢快清亮 应答 呼喊

3.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

(2)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 )

(3)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 )

能力提升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进山方知泉水非此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进,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1)给加点字注音

一泓( ) 楹联( ) 幽曲( ) 童稚( )

(2)山泉和“我”的爱女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

(3)文中引用楹联有什么作用?

开放探究

5.下面一段文字选自老舍的《趵突泉》,阅读后答题。

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见方,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1) 与《鼎湖山听泉》比较一下,谢大光与老舍对泉的描写反映出他们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答:

(2)语段的结尾说“ ……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请你发挥想象,描绘一下你所想到的境界。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背诵第四自然段;

2、能联系课文,借助朗诵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背诵第四自然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鼎湖山听泉》,读题。

二、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已经随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清泉,大家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这是描绘的白天的泉声,那么,入夜之后,泉声又是怎样的呢?

三、学习第四段

1、自由轻声读第四自然段

2、指导读第一句

(1)课件出示第一句

(2)“万籁俱寂”是什么意思?读出那种意境。

(3)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么鼎湖山就是主人,他不仅慷慨地捧出他那动人的声音,还一直把它传送到耳边,多热情,多好客啊,读出来。

3、指导读第二句

(1)出示第二句

(2)这么美妙的泉声,只用耳朵听是不够的,所以作者说要用心细细地聆听、辩识、品味!

(3)指导读

4、指导读第三句

(1)、过渡:

作者是怎样用心去聆听、辩识、品味的呢?让我们设身乍的想一下,此时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作者一边躺在床上,一边在心里不停地赞叹,读第三句,用(出示)“啊,这是

的声音,多像

一样

啊!”哪种泉声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就说哪一种。

(2)、自由练说。

(3)、指名回答。

(4)、放泉声录音,指导朗读。

相机板书:轻柔

厚重回响

清脆

雄浑磅礴

(5)、指导背诵。

5、指导读第四句

(1)、过渡: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泉声,又仿佛在欣赏一曲欢快活泼的响乐。

(2)出示句子。

(3)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所以。

2、同座互说

3、指名回答。

4、齐读最后一节。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导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0课《鼎湖山听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二节

1、设置情境:这一天呀,作者乘车来到了被轻纱似的薄雾笼罩着的鼎湖山。他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就过了寒翠桥,这时,他似乎听到了什么。你们听:

2、播放课文第二节的录音。

3、指名说听到了什么?

听到这些泉声,你有什么感受?

4、带着这种感受,认真读课文第二小节。

5、指名读这一节。及时给予评价。

三、学习第四节

过渡:听着这美妙的泉声,怎舍得让人离去。所以作者又决定在庆云寺借宿一晚,继续听泉:

1、听课文第四节录音。

2、指名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3、那么文中哪些词语又描绘了泉声的多而美?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课文的第四小结,相信你一定会找出答案。

①学生读文,找有关语句。

②指名读。

4、那么,对于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妨再来细细品读一番。

投影出示:

①自由读比较,看看哪种表达方式更好一些。

②指名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明原因。

总结:的确,这样写更能生动的体现泉声的'美!

5、那我觉得我们还有必要再来品味一番。为了让同学们能看的更清楚,我们来单独看看这段话。

投影出示:

①读读,体会体会。

②指名读,随机指导学生读好。

6、语言积累。

过渡:还有同学想读吗?这么多同学想读。看来这么美的语言要是不积累下来,实在可惜。下面,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把它记下来,咱看谁最聪明!

投影出示:

①学生试背。

②指名背。

③齐背。

7、作者之所以有这么深刻的感受,不仅仅是因为他在白天时用耳欣赏泉声,更重要的是他在晚上用心细细的——(聆听、辨识、品味)。板书:聆听、辨识、品味/sjbwz

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学习学习作者。

四、学习第五节

1、然而作者喜欢泉水仅仅是因为它好听吗?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五小节,相信你一定会明白的。

2、指名回答。

总结:是啊,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还因为它滋润着鼎湖山的万木。

五、迁移训练

大自然就是这么的神奇,总是让人对它产生无限遐想。记得老师在一次游玩时,也看到了一处美景,当时真把我给迷住了。你们瞧:(出示图片)

清请的河水,碧绿的荷叶,美丽多姿的荷花,还有那青翠娇柔的杨柳……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1、请你也来认真观察,用心辨识、品味,把这幅美景描绘出来。为了描绘的更加生动逼真,可以用上“犹如……”和“像……一样……”(随机在黑板一角板书)这些词语。好!开始吧!(配上轻音乐)

2、学生观察,描绘美景。

3、指名读,随机评议。

4、学生完成,修改。

板书设计:

10、鼎湖山听泉

聆听 辨识 品味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寻找支点:

1、同学们,听,传来淙淙流淌的声音,(点击封页),摇铃击磬似的、清亮圆润。依稀仿佛我们又来到了鼎湖山,让我们跟上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

2、请同学们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

3、读完课文,你最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说。

4、是呀,多么奇特的鼎湖山,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愿意说说吗?找好朋友去交流。开始。

5、谁愿意把你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围绕支点,旋转球体:

(一)、相机出示:过了……前进。

1、对于他的读,你有什么感受?点评,评的真精彩,相信你读的更精彩,你来读一读。

2、从他的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想不想亲自去看一看?播放“交错流泻”

4、你想说什么?(学生说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说):真令人陶醉!太美了!真是生机勃勃!师评:(尝)我想,那味道一定很不错。(带回来)有机会亲自去看看,好吗?(希望到处都是)大家都努力,你的愿望会实现的。(拍摄)拍好后,与大伙一块欣赏,好吗?

5、指导朗读:那你现在准备怎么读,自己试试。谁来读?对于他的读,你有什么想法?你想不想试试。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继续说,出示“泉声隐到了……音响。”

1、听出来了吗?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那你准备怎样读,自己试试。

2、指导朗读:还想不想听?指名读,评(听了你的读,我眼前真的浮现出了涌流的泉水,你真了不起!)再指名读(你是如何品味的,把你的品味读给大家听听好吗?评:听了你的`朗读,连泉水都不想走了,你读的比写的还好!谁愿意和他比?)齐

师评:刚才,———把这个词语理解了,所以读的非常好,谁来像他那样读一读?对于他的读,你有什么想法?

我从同学们的表情上就知道同学们非常喜欢这里,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三、学习课文第三节:

1、这是一座——借宿(引读)。

2、(击出现庆云寺图片)瞧,这就是千年古刹庆云寺。寺内:(齐读:繁花似锦、古木参天)

3、今夜,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入宿,是什么留住我们的脚步?学生自由说,师评:(声音)是呀,这声音太独特了!(想欣赏)嗯,余兴犹存,想欣赏个够。(有关寺院)千年古刹,难得一见吗!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

1、是呀,在古老安谧的寺院内听泉就更真切了。让我们细细聆听。(边看课文边听,教师范读)

附: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让我们细细聆听。

2、你最喜欢哪种泉声?(找出一组词,板贴声音)我也很喜欢。

3、师:随着山势,山泉时宽,时窄,时急,时缓,泉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你们能不能通过四人一小组选取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可以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等等,边朗读边品位,从而变成一首首“泉之曲”。(板画五线谱)可以开始了吗?

4、哪一组先来?指小组读,评:你发现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了吗?

指名读:你们一组示范一下。评: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声音,还仿佛欣赏着一曲欢快活泼的交响乐。

范读:我也很喜欢泉声,也想读一读,行吗?问:听出来了吗?再试试看,自由读。

指小组读,谁来?还有吗?

边小节边板书:真了不起,你们为大家奏响了一支支美妙的泉之曲,那变幻莫测的泉声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令我们回味无穷。(简笔画)

5、齐读,让我们结伴同行,一起去聆听、辩识、品味(点击背景音乐)

6、其实呀,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板画:其它音符)让我们闭上双眼,点击听一听,再次去聆听、辩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自由说,孩子嬉戏,小雨珠,炸雷,快马,评价:能运用学过的句子,真不错!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的想象力简直可以和作者媲美了!真生动!很形象!真令人陶醉!美极了!(这么美的泉声,我们是不是应该用美一点的语句去形容?)

7、作者那传神的描写,我们怎么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呢?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禁都想一睹为快。

五、回归支点,升华中心:

1、点击图片,鼎湖山草丰林茂,涓涓细流静静流淌,终年不息,是泉水滋润着鼎湖山万物,是清泉孕育出蓬勃生机。

2、正因为如此,课文的结尾作者说———————(引读)

3、短短的四十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你想说什么?

小结:是啊,祖国山河秀丽,我们曾登过永济的鹳雀楼,领悟过“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我们曾游览过河上的赵州桥,惊叹过他的坚固和美观,今天我们又一起游览了广东肇庆的鼎湖山,聆听了那清亮圆润的泉声,祖国秀丽的山川,怎能不令我们神往。让我们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把鼎湖山独特的泉声留在我们脑海里(点击作业),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并介绍给你的熟悉的人听,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写一写。

六、作业设计(任选一题):

1、阅读有关介绍鼎湖山的资料。

2、小导游,把鼎湖山的泉水介绍给你熟悉的人。

3、以《难忘的鼎湖山之旅》为题写一篇小练笔。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12

设计理念:

1.重视朗读,在多样的训练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感。

2.有机融合听、说、读、写,扎实进行双基训练。

3.在研读中借鉴作者的表达方式,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著名古刹、雄浑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

4.在充分感受泉声美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心聆听的习惯,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斟酌词句,品味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表达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泉声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好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

2.注意:这儿的“鼎”是后鼻音(ding),一块儿再来读一遍。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理清脉络。

1.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用笔圈出难读的词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轻纱薄雾、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树参天、著名古刹

轻柔清脆、清纯悦耳、悠悠扬扬、厚重回响雄浑磅礴(bo)

(1)第一组注意教音:薄(bo)雾、著名古刹(cha))。

(2)第二组注意通过朗读来区分词语的意思。

3.画出课文中描写“泉声”的句子。

三、深究,听懂泉声。

1.被称为“天然氧吧”的鼎湖山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儿的泉水闻名遐迩,夜晚的泉声更是充满神奇。(师配乐范读第四自然段)

2.请学生自由地读读第四自然段。

3.通过“抓词”读好第一句文字:

(1)作者在夜里听泉水,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能不能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

(2)根据字典中“籁”的'解释,理解“万籁俱寂”的意思。

(3)练读这句话。

4.通过“扣字”理解第二句文字:

(1)在这样宁静的夜晚,作者是怎样听泉的?

(2)“辨识”的“辨”是一个生字,你还知道哪个字跟“辨”字的字形相近?怎样区分这些字?

5.通过“品句”读懂第三句文字:

(1)听:播放四段水流声(轻柔的、清脆的、厚重回响的、雄浑磅礴的)。

(2)辨:你能辨识出这四段泉声吗?

(3)品:你听懂了哪种泉声?最喜欢哪种泉声?

(4)比:这四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这四种泉声又有什么不一样?

(5)读:同座合作、全班分角色读好这四句话。

6.通过“自读”鉴赏第四句文字:

(1)默默品味这段文字,在书上这段文字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3)练读。

四、总结,唤醒耳朵。

1.请学生说说平时听到的美妙的声音。

2.仿照例句完成写话。

第二课时(简案)

一、复习。

1.回忆作者游鼎湖山的顺序。

2.交流上一课作业情况。深入品析“那像的,是()。”的句式特点。

二、聆听白日的泉声。

1.上一课我们主要研究夜间的泉声,白天的泉声又有什么特点?

2.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泉声”的句子。

3.同座交流。

4.读读评评。注意“用读的方式”告诉别人“泉声”的特点。

5.比较白日与夜间“泉声”的不同。

三、理解泉水的特点。

1.课文着重写“听泉”,但也有几处是写“看泉”的,找出有关句子认真读读。

2.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

3.注意在练读中感受泉水的可爱,体会作者的心情。

四、感受自然的和谐。

1.课文除了描写“泉声”之外,还写了些什么?这些与泉水有关吗?

2.组合作交流:

(1)安详厚重钟声意味着什么?

(2)与古刹同龄的茶花、二百多年树龄的菩提树又说明什么?

(3)……

3.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

五、拓展与作业。

1.学生质疑。

2.介绍作者谢大光《鼎湖山听泉》的原文。

3.作业(略)。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13

【设计思路】

《鼎湖山听泉》是苏制洪编教材九年级(上)第一单元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本文当作这一单元的范文,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进而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这是一篇精美的游记散文,以游踪为线索,以“听泉”为中心,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意,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抓住线索,梳理文脉,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第二课时进行深度阅读,抓住一个“听”字,重点赏析第8段“枕泉而眠”,理解作者是如何由听泉而领悟出人生的哲理。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注重诵读教学,采用“六读”教学法让学生吟哦讽诵,从诵读中得到启发,最终应达到能理解作者在状写的景物中寄寓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意,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3.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

【教学难点】

寓理于景,理解作者在景物状写中寄寓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六读”教学法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上一讲,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四次聆听到鼎湖山美妙的泉声,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第四次听泉。

第一步:听读——感知文意。(8分钟)

1.听录音(第8段),圈点出每词美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内容。

(提示: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第二步:析读——赏析美点。(12分钟)

1.作者笔下的泉声很美,请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品味。

例: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赏析: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声比作提琴声,写出了听到的泉声柔曼的特点,这是作者深夜听泉听到的第一个层次。

……

2.作者从听泉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结合课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组织学生读后先在书上做批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

3.如何理解“看不见的指挥棒”?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的心;它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意,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三步:韵读——读出韵味。(7分钟)

1.这么美妙的泉声,这么深刻的道理,这么精美的文字,一定引起你的共鸣,请以小小组为单位,带着对鼎湖山泉水喜爱的感情朗读第8段,朗读时可以进行创新,形式由各小组自己设计,比一比哪一小组的设计最新颖,读得有韵味。

2.二到三个小组朗读 其他同学评点(评点依据:设计是否科学、新颖,朗读是否有感情。)

3.全班齐读,读出韵味。

第四步:辨读——比较辨微。(10分钟)

1.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美的感受?比较两个句子,读一读,辨别优劣。

例1(出示幻灯片),第8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与下面这段进行比较,看谁写得好。

“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水,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提示:课文第8段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中把泉水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钢管”的乐声,这就是比喻的好处。)

例2(出示幻灯片),再与下面一段做比较:

“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那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提示:上段读起来,感觉有点生硬,而课文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人感觉到很美。这是因为课文用了排比句,具有节奏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

第五步:背读——熟读成诵(5分钟)

1.经过两次比较,大家认为这一段文字很美,好的语句需要积累,请大家带着一定的速度背诵这段文字: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

2.背诵小竞赛。

第六步:吟读——对联小结。(3分钟)

1.根据课文内容,请你就鼎湖山的泉水对一副对联,作为对这篇课文的小结。

上联:泉水隐隐约约滋润万物

下联:泉声

(提示:老师明确对联的特点,如不仅字数相同,且词性要一致,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结构要一致等。提示根据课文内容上联可写泉水,下联可从泉声方面对。)

(答案参考:泉声泠泠淙淙洗涤心灵)

【布置作业】

以“听雨”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仿照第8节“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升腾而成为主旋。”一段,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各个角度来写雨声,写出雨声的层次感,尝试寓理于景,在景物状写中寄寓的人生哲理。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听读——感知文意

析读——赏析美点

韵读——读出韵味

辨读——比较辨微

背读——熟读成诵

吟读——对联小结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14

一、复习

齐读课题

回忆课文写了两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听泉,是哪两处?

二、语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学习第2小节。

1、师:今天,就让我们乘坐作者铸造的文字之舟,去鼎湖山听泉。

2、学生打开课本,看第2小节,边听教师配乐范读边划出描写泉水和泉声的句子。

交流划到的句子

自读感悟,抓住重点词语,在有感悟的`词语旁边做个记号,并且写写自己的感想。

A、出示第一句:“刚过寒翠桥,B、就听到淙淙的流水声”

引导抓住“就”“淙淙”体会泉声的响

B、交流感悟下四句。

借助比较句子等手段引导体会泉水的多。在感悟中以学生为主,教师相机点拨。同时穿插指导朗读

C、交流感悟最后几句。

感受到什么?引导抓住“清纯悦耳”与“厚重安详”、“欢快活泼“等重点词句体会泉声之美。

“清纯悦耳”与“厚重安详”作对比,女生读泉声,男生感受。男生读钟声,女生感受。

多媒体播放配乐组图,

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泉水,听到了什么样的泉声?

小结板书:美

齐读

三、学习第4节

出示“入夜……聆听、辨识、品味”

齐读,启发,聆听、辨识、品位这三个词语能交换位置吗?

播放泉声,学生闭上眼睛,学习聆听、辨识和品味

交流听后的感受

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女生读前两句,男生读后两句。

讨论:课文写了哪几种泉声?

自由再读体会,你最喜欢哪种泉声?为什么?

仅仅这几种泉声吗?引读最后几句。

四:总结:

……课后想象还有怎样的泉声,下节课交流。

第五篇: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如何围绕一个“听”字,扣住一个“泉”字来组合材料的方法。

2.能够激情诵读欣赏,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作者虚实相生,手法多变的写作特点。3.理解作者听泉时对人生、历史的感悟。【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扣题组织材料的方法。

对鼎湖山的描写,可写之景很多,但作者却扣住一个“泉”字,以“听”为主线,移步换景。行文走笔,同时又兼顾其它景致的描写。文章明暗交错,虚实相生,读来一点也不庞杂。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如何扣题组材,可适当安排一个小练习。

2.理解作者在听泉时对人生、历史的感悟。

学生在反复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运用圈点勾画读书方法,品味语言,揣摩感悟,了解作者如何多角度设喻,写出自己对人生、历史的感悟。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悟。【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播放一段轻音乐:班得瑞的《寂静山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热情。)

祖国的山水风光,秀丽无比,景象万千。无论是霞光日影,还是涛声泉音,都凝聚着自然的情理意趣,传递着人类的美好情感。“一枝一叶总关情”。不错的,在广东省的肇庆市也有一处风景胜地,这就是鼎湖山。古往今来,许多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写过许多赞美歌咏此山的文章,可谓风格各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绘鼎湖山优美风光的写景散文,这就是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先生笔下的——《鼎湖山听泉》。

二、初读感知

1.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梳理文章,初读感知。教师适当引导。2.相互交流,补充扩展。

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发现。教师补充以下字词。怅惘 楹联 泠泠淙淙 汨汨 嬉戏 污垢 遐想 要求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库。3.默读全文,梳理脉络。

(1)请同学们拿起笔,边理读边思考:

①作者写鼎湖山的风光景物都写了些什幺,与以往的写景文章相比有什幺不同? ②试梳理出能表现出作者行踪的词语。

明确:大部分写景文章注重视觉效果,而本文却独辟蹊径,以“泉”相扣,以“听”贯穿,指向单一,而又兼顾其它景致,把材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边读边画出题目中能表现“听泉”的字句,指导学生学会紧扣文题来梳理文章脉络层次的读书方法。

(2)梳理读文,师生互动交流,补充订正。

明确:文章虽写了细雨、浓雾、亭台、寺院、繁花、古树,但从“引泉——看泉——听(看)泉——听泉”这样的思路来看,都是为写泉而铺陈,全文由“听”引领,由“泉”作结。这是作者的心灵旅程,心泉所在。可谓工于选材,巧于详略。这样避开了以往行文的陈窠旧式,令人耳目一新。学生在理读中可能得失不一,教师可适当启发点拨。

关于作者的行踪,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作者的游山踪迹: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跳读方法,勾画出这些词句。明确行踪在移步换景中的作用。这样安排材料,不但把作者的行程交待清楚,而且逐渐把山泉的形态精神描摹出来,当然文中也隐约交待了时间的变化:黄昏——晚饭——夜间。时空交错,交待了听泉的背景,很好地组织了材料。

三、个性阅读 1.吟哦讽诵。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文章,可高声朗读,可默语品读,可相互对读,可小组互读。

教师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指导学生朗读,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要求学生能够在不理解的地方反复诵读,读中感悟,悟中品味。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积累在本子上涵泳并加以仿写。

2.激情美读。

教师示范朗读(也可放课文录音)第二段。让学生想想为什幺要这样读。指导学生朗读其它段落,学生相互评读。在此基础上,激情美读全文。3.结合课后练习四,指导背诵第8段中的文字。

四、课堂小结

1.文章以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详略得当,而又独辟蹊径,紧扣一“泉”字,引以一“听”字,浑然一体。

2.课下可反复诵读,就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吟哦讽诵,揣摩领悟。板书

游踪变化(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时间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来学习文中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读一读,品一品,谈一谈的学习方式,说出大家的感悟与收获。

1.读一读。

请同学们仔细研读第8段,揣摩一下作者描写这段听泉是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在这一段中你对作者在语言描写上有什幺发现。

这一段是文中的重点语段,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品味语言的美点与作者的人生感悟。明确这段文字写作者夜宿山寺,如枕泉而眠,想到人生与历史,心有冥合;由泉声错然相驳,顿悟自然之美感,历史之嬗递。

读时可让学生联想各种乐器的音色及乐器演奏时的声部效果,体会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能读出韵味。

2.品一品。

(1)你认为本段中哪些句子比较优美?(2)你怎样理解文中作者的人生感悟?

肯定鼓励学生的发现,适当引导点拨,不作干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品味发现诉之文字,指导学生进行写景作文小练习。同学间相互交流。

明确:作者把泉当作山的灵魂来抒写,由衷赞美山泉,透露出自己的人生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3.谈一谈。

通过精读本段,同学们在写作方法或人生感悟等方面有什幺收获?

让学生在涵泳品味的基础上,自主发言,谈出自己的阅读体验,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探究质疑

1.围绕文章组材,探究文章贯穿全文的是“泉”还是“听”? 2.文章5、6、7三段几乎不着一“泉”字,是否赘笔?能否删除? 小组相互讨论,教师以平等身份参与其中,和同学共同质疑。明确1:从题目看是“听”支配“泉”,但纵观全文,一方面听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

明确2:不能删除,一是为下文听泉蓄势,二是赋予作品时代意义。

三、拓展延伸 1.以同学们的品味感悟为基础,写一篇《鼎湖山听泉》的读书札记。

2.同学们就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说一说自己听风、听雨、听雷等时的感受。目的是让同学们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板书

听泉声 ——看泉水 ——寻泉影 ——枕泉眠 ——悟泉音(引人入胜)(可爱活泼)(幽深神秘)(如醉如痴)(感悟人生)【资料宝藏】

1.鼎湖山诸瀑

鼎湖山在肇庆市东北18公里处,游人从广州出发,可乘江轮溯西江而上,经三榕峡、大鼎峡和羚羊峡等西江三峡,直抵肇庆市。

鼎湖山,包括鼎湖、三宝、凤来、莲花、白云、鸡笼、伏虎、青狮等10多座山峰。因山之顶有湖,湖水碧清洁净,四季不涸,故旧称鼎湖山为顶湖山。后因民间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造过鼎,所以现在都习惯称之为鼎湖山了。鼎湖山不仅山峰奇秀,更有泉瀑深藏,山水之景甚秀。故有人云:“桂林家家晓,鼎湖胜二樵”,二樵即是“南粤名山数二樵”的东樵罗浮山和西樵山。鼎湖山亦以其“鼎湖幽胜”之美名,被列为岭南四大名山之一。

游人观赏鼎湖山诸瀑,可先至后龙山,这里有许多瀑布深藏,其中以飞水潭瀑布最为壮观著名。游人登上潭顶的观雪亭,由此观瀑,只见溪水翻崖降落,若白练垂挂。那瀑布向左侧奔突而下,被巨石阻挡,瀑布分成三股,喷雪吐雾,轰然而下。那主瀑,像一条玉龙天降,蓦然跌入深潭,激起无数水花雨雾,四处飘散。把飞水潭附近变成了一个清洁小世界。游人至此,暑气顿消,确有“清凉来无暑气”的感受。在炎热季节,会游泳的人可以解衣脱鞋,跳入飞水潭中畅游一番。此情此景,用苏东坡的诗句“愿从琴高生,脚踏赤鲩公,手持玉芙取,跳入清冷中”来描绘十分贴切。1917年,孙中山先生曾与爱国华侨共游鼎湖山,在飞水潭中游泳,并题写了“众生平等,一切有情”的木匾。62年后,孙夫人宋庆龄又为此亲笔题书:“孙中山游泳处”。潭边崖壁还有章太炎的题写“涤瑕荡垢”四个大字。在崖壁还刻有一诗,现仍清晰可见。诗曰:

危亭激赏奔雷势,万转千回认主流。便使征途多曲折,不随渣滓共沉浮。

沿山径继续前行,只见满目浓碧,溪流淙淙,瀑布相连,水气迷蒙。几乎每登高几十米,就可见到一处瀑布,由于山势和水潭形状各异,瀑潭之名形象贴切:有的叫白鹅潭、有的叫跃龙潭、有的叫水帘洞等等。游人来到水帘洞前,但见一个圆圆的碧潭,四周悬崖如削,好象进入了一个天井。这里,平时很少能照射到阳光。水帘瀑布便从崖壁的一个缺口处飞泻而下,由于飞流倾注之处,有岩石向外突出,故而形成了一排绣球缀玉般的水帘。晶莹透明,惹人喜爱。水帘后面,是一条狭长的信道,恰好可以容身。穿过迷迷蒙蒙的水雾,顺着环绕水潭的小径,钻进洞内,方见洞中亦有雪珠冰花,四处激起,游人顿感周身凉彻!

游览飞水潭瀑布等鼎湖山诸瀑后,不禁使人想起清代诗人袁枚的观瀑诗,诗曰:

石磴迂回千万曲,似带如环往而复。秋深隔树笠帽凉,松阴覆地衣裳绿。溪声渐大人声小,高岩瀑布飞难了。万丈狂涛五到本,轰雷掣电忘昏晓。

诗人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了飞水潭瀑布的美丽景色。

2.《鼎湖山听泉》解读(沉郁)

读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感觉如同在听一首欢快的乐曲娓娓唱来。跳跃的字符里涌动的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寻着作者的思路“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体悟作者的情思,仿佛自己也在经历一场精神的漫游。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享用一顿精神大餐,跟随作者聆听大自然的音响。

“刚下了几天的小雨,满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把我们带进一个似幻似梦的迷人境界。让人不得不展开想象的翅膀,撩开这帷幔,张开智能的耳朵,聆听山籁的声响,寻找梦中的家园。山葱郁,水清凉,绿荫缤纷,自由畅想,精神的漫游从这里渐行渐深,如一段精致的序曲叩开了作者、读者心灵的窗户。

“草丰林茂”将“清纯悦耳”的泉水“欲盖弥彰”,跳跃着行进的步伐,使一路的旅行更具欢乐的气氛,愈密愈浓的山树遮不住清脆的泉声、安详的钟声,而这一片美妙的音响更衬托出山的宁静与厚重。有“空山不见泉,但闻泉声响”的意境,以“响”衬“静。让我们的心思随着作者的情思一路前行,此乐曲进入一个小小的高潮,作者带领着我们走到半山腰,浸在郁郁的丛林里,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倍感亲切与自然,有如母亲的怀抱般温馨。此时,作者的主旋律戛然而止,忽然来了一段独白。就像在小提琴协奏曲中出现的一段小提琴独奏——介绍庆云寺的情景。看似和文章的主题无关,可是这里正是作者情感酝酿、积淀、生成的“温床”,为后面作者情感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作者首先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氛围,创设了一个情境,为乐曲进入高潮做了一个铺垫,使得“文曲”一下子进入到高潮。作者在“聆听、辨识、品味”,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我们一起飞翔在“鼎湖山”上空。居高临下,作者的情思如火山、如瀑布一下子奔腾而出。“言生于象”、“象生于意”,虽是爆发,却井然有序,描写的是动态的景象、躁动的泉声,文字中透露的却是一种静观的状态。作者以一种“佛观万象皆生于心”的姿态,与大自然对视,与大世界对语。“天人合一”“物与神游”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也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变化,万千多姿。同样也引领我们随着作者的思路一起游想。

文章最后,似梦非梦,余音缭绕。“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作者枕着泉声入眠,品着泉声入梦。清纯悦耳的泉声编织着作者的梦,曲终而音未绝,言尽而意无穷。

读《鼎湖山听泉》如欣赏一曲幽雅的小提琴协奏曲,缓缓流淌,娓娓道来,披着汉字的符号,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体悟着作者的情思,享受着一次精神的旅行。游哉悠哉!——自“凤凰语文网”

下载《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鼎 湖 山 听 泉 泗阳双语实验学校:刘须云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游记。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精选5篇]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

    课文《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到鼎湖山泉声的多美响,感受到泉声的丰富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 1、一般来说,我们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是这样问学生:“规模宏大”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或者说你是怎样理解“规模宏大”这个词的?教学中......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 谢大光把泉之声比作乐之声,带给我们美的享受。那么乐之声怎么去表现呢?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片段“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 《听泉》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写了作者去鼎湖山听泉,将听到的泉声用美仑美奂的笔调倾诉出来,记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 ——录课后的教学反思 九月二十六日我在北京小学大兴分校的录课室给六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课——《鼎湖山听泉》。第一次站在北京小学录课室的讲台上与孩子们一......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激情与诗意同显、美丽与智慧并存的课堂是我目前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而《鼎湖山听泉》一文中作家用交响乐的方式著文,奏出一曲泉的绝响。“听”字是这篇美文题眼,在文章开头我们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