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简案

时间:2019-05-12 17:1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题西林壁教学简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题西林壁教学简案》。

第一篇:题西林壁教学简案

《题西林壁》教案

柏雪瑛

我以支架式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来上《题西林壁》这课,具体环节如下:

1.搭脚手架 2.创设情境 3.自主探究 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

下面是我用支架式具体在教学中得运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2.教师准备CD图片,供学生欣赏。运用支架式教学的过程 1.搭脚手架

首先对学生原有的水平进行分析,我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运用教学工具来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对古诗讲究形象、色彩、韵律等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能明白古诗的含义,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图,并能进行一定的迁移。

掌握目标: 能理解古诗的含义,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进行一定的迁移,可改写,吟诵,以达到学以致用。2.创设情境

教师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出示学习的目标,学生尝试解决。在本首诗中我的提问如下:(1)进入情景,播放CD学生欣赏。师:对这首诗的作者,同学们了解多少?(目的:提前让学生预习,这样便于随机教学)生:苏轼,宋朝人,他的诗、词、画都很有名。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有很多传世佳作。(学生七嘴八舌的交流)师;你们对作者还真了解,那么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吗? 生:摇头不知道。

(2)出现最近发展发展区,我给予指导。

(3)师:没,老师查到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读读,(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及时的帮学生搭脚手架,便于学生对下面知识的学习)3.独立探索

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先去分析,探索过程中适当的提示。

(1)轻声读课文 遇到生字、长句等句子读不通的反复多度几遍。(2)学生有不懂的记下来,老师进行引导。(3)过度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反复的把这首诗读几遍。

师:我们不能光会读,会背就好了,同学们想想怎样记下它呢? 生:可以通过看注释理解诗意。生:通过查字典理解词意。生: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

师:请同学们根据诗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对这首诗自学,需要老师帮助的举手示意,老师随时为你。

(2)进行学习效果的反馈,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到人生哲理,适时进行。(3)过度 师:现在我们一起交流我们的学习收获好吗? 生:根据自己的收获举手回答。

师:很据学生回答指导,小结,提问,升华知识。师;找出这首诗的名句,诵读。过度 4.协作学习

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商探讨,构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进行小组讨论。

(1)把你们认为好的句子,喜欢的句子,小组抄下来。

(2)设身处地站在诗人的角度,想想诗人为什么在游庐山之后悟出这个道理?

(3)小组讨论写两句诗句告诉人们应怎样才能全面的看清问题? 师:其实去过庐山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苏轼才悟出这个道理呢?回想刚才的背景资料,诗人的曲折经历。

(小组讨论)

小组一:我们原来只知道苏轼有才华会受到赏识,没想到也会遭人陷害。

小组二:苏轼由看山联想到看事,认识到自己以前没有认清官场的真面目,以后既要看表面也要看本质。

师:真会学习!(及时评价)(4)师: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诗人,写两句诗来告诉人们要怎样才能全面的看清问题?

小组一:要识庐山真面目,就要站在庐山外。小组二:要是庐山真面目,就要反复多接触。师:多有灵性啊,你们可算得上是小苏轼了。5.效果评价 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书写:题西林壁 苏轼(宋)二抓字眼,明大意。岭:连绵不断的高山;峰:高而尖的山头 三多诵读,悟诗情。四自创诗句告诫世人。教学反思: 首先学习的苏轼的《题西林壁》。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想让学生一起朗读这首诗,然后让学生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再去欣赏庐山的山峰,站在诗人的角度,把自己当作诗人,走进庐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这样,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来感悟诗中所蕴含道理的就很容易。我先采用同桌互相交流的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字面上的意思,让他们明白诗人会写下“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来是自己处在庐山的群山之中”。这个问题抛出之后,我让学生们模拟表演试试看,自己坐在教室里,是否能看到整个教室的面貌,这样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当然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也就明白了世人所写的意思。最后我回顾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遗憾:一是对事件的把握不是很精确,每个环节上的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二是对学生自此掌握的情况没做到及时了解。学生对个别字词的读写、字意掌握的还不是很到位。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大胆的假设,更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详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深圳罗湖凤光小学李丽梅

教学目标:

1、学会“壁、侧、缘”三个字词,注意区分形近字“璧、测、喙”;

2、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游戏导入,讲练结合,点拨启发等。课前准备:

1、学生背新三字经。

2、学生讲小故事。

3、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刚下XX同学讲的故事真精彩!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节目,要考一考大家。(出示六色方竹体)

师: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蓝!绿!白„„

师:老师听到同学们说了很多种颜色,那谁能告诉我,到底是哪一些同学说对了呢?

生:„„

师:好,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同学们都说对了!因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不一样,那他所看到的老师手中的方柱体的颜色也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谁能给大家说说?(指名学生说)生:„„

师:非常好!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其实啊,这个小道理在北宋时候就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通过他的一首古诗告诉过人们。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

生:想!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会会他,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五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题西林壁》(板书课题、作者;故意写错两字“壁”、“轼”)。

师:同学们先仔细看黑板,看看老师的字都写对了吗? 生:(指出错字)

师:(纠正,并出示形近字,易错字)

(二)解题

师:《题西林壁》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写在庐山上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请同学们看古诗

下的注释,这里的“题”是“题写、书写”的意思;“西林”就是指“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就是“墙壁”的意思。连起来题目的意思就是“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师:好,咱们一起来读两遍题目。

(三)初读课文,朗读背诵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圈画出不会读的字。

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

侧:cè庐:lú缘:yuán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4、请学生范读。

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

6、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四)探究诗意

师:同学们,老师开头说作者苏轼在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那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也就不同”,咱们刚才也读了好几遍这首诗,那你能知道诗中哪句诗是说明这个道理的吗?先和你的同桌说说,等会再和我们大伙说说。

生:(讨论)

师:(指名学生回答后明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Q1: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生: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板书)

师:横看是怎么看呢?(引导是正面看的意思)

Q2:作者从这些角度看庐山的景色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师:诗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这些景色的不一样?

生:“各”字!

师:好,咱们一起大声把这两句诗读一读,把他们不一样的感觉给读出来!

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去看庐山,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

生:(讨论,举手回答)

师:(引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

师:同学们真的很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诗中所说——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练说,指名。

生:因为自己身在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师:大家想想,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生:有,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

师:这叫做当„„

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那同学们,如果我们想看清地球的真面目,我们应站哪看?是在地球上看吗?

生:不是,应该在太空。

师:非常好,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就曾经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而我们不识地球真面目,——

生接:只缘身在地球中(众笑)。

(五)归纳小结,升华主题

师: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其实作者在这首诗中告诉了我们两个小道理,一个是“同一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或看法,这就要求我们以后无论判断什么人,或看待什么事情,都要多方面,多角度去观察,多听取他人意见,这样才能更全面点。”另一个

小道理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就要求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忠言逆语利于行!

师:好了,同学们,咱们这首诗就学到这,请同学们大声地诵读一边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来解决的吗?有的话,就请大胆举手提出来!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第三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详案)(范文模版)

《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深圳罗湖凤光小学 李丽梅

教学目标:

1、学会“壁、侧、缘”三个字词,注意区分形近字“璧、测、喙”;

2、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游戏导入,讲练结合,点拨启发等。

课前准备:

1、学生背新三字经。

2、学生讲小故事。

3、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刚下XX同学讲的故事真精彩!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节目,要考一考大家。(出示六色方竹体)

师: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蓝!绿!白„„

师:老师听到同学们说了很多种颜色,那谁能告诉我,到底是哪一些同学说对了呢? 生:„„

师:好,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同学们都说对了!因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不一样,那他所看到的老师手中的方柱体的颜色也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谁能给大家说说?(指名学生说)生:„„

师:非常好!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其实啊,这个小道理在北宋时候就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通过他的一首古诗告诉过人们。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 生:想!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会会他,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五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题西林壁》(板书课题、作者;故意写错两字“壁”、“轼”)。

师:同学们先仔细看黑板,看看老师的字都写对了吗? 生:(指出错字)

师:(纠正,并出示形近字,易错字)

(二)解题

师:《题西林壁》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写在庐山上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请同学们看古诗下的注释,这里的“题”是“题写、书写”的意思;“西林”就是指“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就是“墙壁”的意思。连起来题目的意思就是“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师:好,咱们一起来读两遍题目。

(三)初读课文,朗读背诵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圈画出不会读的字。

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

侧:cè 庐:lú 缘:yuán

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4、请学生范读。

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

6、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四)探究诗意

师:同学们,老师开头说作者苏轼在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那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也就不同”,咱们刚才也读了好几遍这首诗,那你能知道诗中哪句诗是说明这个道理的吗?先和你的同桌说说,等会再和我们大伙说说。生:(讨论)

师:(指名学生回答后明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Q1: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生: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板书)师:横看是怎么看呢?(引导是正面看的意思)Q2:作者从这些角度看庐山的景色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师:诗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这些景色的不一样? 生:“各”字!

师:好,咱们一起大声把这两句诗读一读,把他们不一样的感觉给读出来!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去看庐山,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 生:(讨论,举手回答)

师:(引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

师:同学们真的很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诗中所说——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学生练说,指名。

生:因为自己身在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师:大家想想,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生:有,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师:这叫做当„„ 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那同学们,如果我们想看清地球的真面目,我们应站哪看?是在地球上看吗? 生:不是,应该在太空。

师:非常好,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就曾经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而我们不识地球真面目,—— 生接:只缘身在地球中(众笑)。

(五)归纳小结,升华主题

师: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其实作者在这首诗中告诉了我们两个小道理,一个是“同一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或看法,这就要求我们以后无论判断什么人,或看待什么事情,都要多方面,多角度去观察,多听取他人意见,这样才能更全面点。”另一个小道理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就要求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忠言逆语利于行!

师:好了,同学们,咱们这首诗就学到这,请同学们大声地诵读一边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来解决的吗?有的话,就请大胆举手提出来!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

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就很有绘画才能,于是,在达·芬奇长到14岁的时候,父亲送他到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委弗罗基奥为师。

弗罗基奥,不仅懂绘画,也懂雕刻。跟着弗罗基奥学绘画,第一课便是画蛋。老师拿来一个鸡蛋,往桌子上一放,吩咐他照着画,然后便去做自己的事了。刚开始,达·芬奇还挺听话,照着鸡蛋认真地画,可没过多久,达·芬奇就不耐烦了,他对老师说:“老师,为什么总要我画蛋啊?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画完呢?”老师严肃地对他说:要先学好画蛋,因为这是熟练手法和笔法的基本功。要画好蛋,就要认真地观察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画它。”

听了老师的话,达·芬奇低下了头,他知道自己错了。从那以后,他再没有急着要画别的东西。他全神贯注地,日复一日地去观察桌子上那个平平凡凡的鸡蛋,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等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日子一天天过去,达·芬奇的画本上画满了大大小小的,形状不同的圆圈圈。老师对他的刻苦钻研精神很满意,对他赞不绝口。达·芬奇画鸡蛋用的草纸,已经堆得老高了。

有了坚实的基础,达·芬奇的绘画水平也如虎添翼。一次,老师让达·芬奇在自己的作品《基督爱洗图》上画一个天使。达·芬奇拿起笔来就画,只三笔两笔,一个可爱的小天使就跃然纸上了。看着学生有如此好的技艺,弗罗基奥笑了。从那时起,弗罗基奥毅然弃笔,不再绘画,只搞雕刻去了。

经过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达·芬奇终于创作出《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许多名画,成为一

第四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详案)

《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五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骤,即读——解——悟。而本诗中所蕴含的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教学目标:

1、学会“壁、侧、缘”三个字词,注意区分形近字“璧、测、喙”;

2、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游戏导入,讲练结合,点拨启发等。

课前准备:

准备六色方竹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节目,要考一考大家。(出示六色方竹体)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蓝!绿!白„„ 老师听到同学们说了很多种颜色,那谁能告诉我,到底是哪一些同学说对了呢?

好,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同学们都说对了!因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不一样,那他所看到的老师手中的方柱体的颜色也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谁能给大家说说?(指名学生说)

非常好!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其实啊,这个小道理在北宋时候就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通过他的一首古诗告诉过人们。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想!)

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会会他,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五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题西林壁》(板书课题、作者;故意写错两字“壁”、“轼”)。同学们先仔细看黑板,看看老师的字都写对了吗?(指出错字)

(纠正,并出示形近字,易错字)

(二)解题

《题西林壁》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写在庐山上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请同学们看古诗下的注释,这里的“题”是“题写、书写”的意思;“西林”就是指“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就是“墙壁”的意思。连起来题目的意思就是“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好,咱们一起来读两遍题目。

(三)初读课文,朗读背诵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圈画出不会读的字。

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

侧:cè 庐:lú 缘:yuán

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4、请学生范读。

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

6、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四)探究诗意

同学们,老师开头说作者苏轼在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那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也就不同”,咱们刚才也读了好几遍这首诗,那你能知道诗中哪句诗是说明这个道理的吗?先和你的同桌说说,等会再和我们大伙说说。

(指名学生回答后明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1: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板书)横看是怎么看呢?(引导是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的意思)庐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横看就是从东西看。侧看:侧面看,从山的南端或北端看。

2:作者从这些角度看庐山的景色是一样的吗?诗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这些景色的不一样?(不一样 “各”字!)

3、好,咱们一起大声把这两句诗读一读,把他们不一样的感觉给读出来!(齐读)

4、好!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去看庐山,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讨论,举手回答)(引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

5、同学们真的很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诗中所说——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平时写景作文中可以试着这种写作方法。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6、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练说,指名。因为自己身在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7、大家想想,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有,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这叫做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8、那同学们,如果我们想看清地球的真面目,我们应站哪看?是在地球上看吗?(不是,应该在太空。)

非常好,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就曾经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而我们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众笑)。

(五)归纳小结,升华主题

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其实作者在这首诗中告诉了我们两个小道理,一个是“同一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或看法,这就要求我们以后无论判断什么人,或看待什么事情,都要多方面,多角度去观察,多听取他人意见,这样才能更全面点。”另一个小道理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就要求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忠言逆语利于行!

好了,同学们,咱们这首诗就学到这,请同学们大声地诵读一边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来解决的吗?有的话,就请大胆举手提出来!

(六)、拓展延伸。

1、回顾诗意,加以想象,写一段话。

2、写作指导

要把观察与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要选角度观察。写观察作文,不要记流水帐,面面俱到,要选择好观察角度,选择一个侧面仔细观察,观察出与同类事物不同的地方,这样才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正如著名作家叶文玲从读书中悟出作文的道理: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七)、布置作业。背诵默写《题西林壁》。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游山所见 借景说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第五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详案)

《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四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骤,即读——解——悟。而本诗中所蕴含的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教学准备:交互式白板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游戏导入,讲练结合,点拨启发等。课前准备:

准备六色方竹体笔筒、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道具,咱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出示六色方柱体)请同学们各自从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蓝!绿!白……

老师听到同学们说了很多种颜色,那谁能告诉我,到底是哪一些同学说对了呢?

好,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同学们都说对了!因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不一样,那他所看到的老师手中的方柱体的颜色也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谁能给大家说说?(指名学生说)

非常好!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其实啊,这个小道理在北宋时候就有一位著名的诗人通过他的一首古诗告诉过我们。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想!)

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苏轼,(出示苏轼简介)。

苏轼是古代的大文学家,大书画家,920年前的一天,他在启程去上班的路上路过了庐山,他听闻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就想去散散心。

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苏轼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他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顿时心胸开阔,情不自禁的挥毫泼墨,留下了千古名句,现在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生:《题西林壁》(板书:题目,作者)

师:请看课下注释,谁能告诉老师题目的意思? 生: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师:1.现在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一学生朗读!(读得不错,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味会更好。)

3、听老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4、再请一名学生范读。(已经能读出这首诗的韵味了)

5、全班同学跟老师齐读,并默记古诗。

6、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三、再学古诗,感悟理解

师:同学们,老师开头说苏轼在这首诗中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那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也就不同”,谁能告诉我哪句诗是说明这个道理的?(指名学生回答后明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板书)横看是怎么看呢?(引导是正面看的意思)。还有从哪面看? 生答从侧面看。

2:作者从这些角度看庐山的景色是一样的吗?诗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这些景色的不一样?(不一样 “各”字!)

3、横看看到了什么景色?(生答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呢?(生答高高耸立的山峰。)

作者还从哪些方位来观看了?(生答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抬头仰望可以看到飞流直下三千尺,低头俯视可以听到泉水叮咚。

4、好!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去看庐山,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讨论2分钟,举手回答)(引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

5、同学们真的很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诗中所说——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诗作者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同。咱们还学过哪篇课文也告诉过我们这个道理?

生:《画杨桃》,这篇课文里老师说的话。(出示: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6、接着我们来看后两句诗,请同学们自己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练说,指名。因为自己身在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7、大家想想,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有,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

这叫做当……(出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8、那同学们,如果我们想看清地球的真面目,我们应站哪看?是在地球上看吗?(不是,应该在太空。)非常好,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就曾经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而我们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出示)。

四、归纳小结,升华主题

同学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咱们就学到这,请同学们带着感悟一起大声地诵读课文。

通过这首诗苏轼告诉我们了什么呢?要想认清一个事物、了解一个人就必须全面的多角度、多方面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古诗赏析

师: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另外两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其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生齐读)

还有读起来激情澎湃的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先听老师范读一遍,大家一起读一遍感受一下。

师:(音乐)这节课就要结束了,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大诗人苏轼,一起走进庐山,横看庐山,山岭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庐山,山峰高耸直插云天;远远地看云雾缭绕;挨近了看悬崖峭壁;抬头仰望飞流直下;低头俯视深谷幽潭。庐山美,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我们感慨万千。

师:好,同学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回家后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听。能做到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 侧 远近高 低 ↓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悟理)

(看景)

下载题西林壁教学简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题西林壁教学简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详案)

    《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教学实录 一、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悠久中华之瑰宝。那今天我们就从展示你们所会的古诗开始,一起走进这美妙的古诗世界。谁愿意把自己会的古诗与大家......

    题西林壁(模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学 校:辽宁省铁岭市经济开发区第四小学 教 师:王 艳 通信地址:辽宁省铁岭市经济开发区第四小学 邮 编:112616 联系电话:1313773560 教学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

    题西林壁

    )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姓名:桂巍 单位: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区上清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 邮编;335005 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重点 1.借......

    题西林壁大全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 教学......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古诗,在时代上离我们很远。儿童读古诗,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除了要熟读成诵外,初步感受其中的韵味也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读出了其中的味道,才能真正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