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上册《大家都来做》教案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大家都来做》教案人教版
时:1时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石子、沙子、瓶盖、罐子或一些体育用品,集体排列立体图形。
(2)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表现具象与抽象物体的造型。体验材料的美感。
(3)强调在排列创作过程中发扬集体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简析:本其实是用一种行为艺术的形式,引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通过走出教室到校园里上的方法进行。要提前一节布置学生准备
材料。
教学重、难点:教学气氛既要热烈,又要有序。
前准备:师生共同搜集可乐罐、沙子、石子、瓶盖、体育用品等排列材料。
教学活动过程:
(1)交流阶段:师生共同交流所准备的物品,及所带材料可排列成哪些物体和造型。
(2)思考与讨论阶段:分组展示自己所准备的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座谈,开展积极想象,怎样利用手中的材料,分小组集体一起排列出新颖的立
体造型。欣赏教师提供的名家作品及本校美术小组的装置艺术作品。
(3)发展阶段:带好材料来到操场,人人参与,把瓶罐重叠或向四周扩展加上砂石,排列成一种抽象或具象的图案或造型。通过组与组交流,互
相补充,拓展思路,了解自己小组所设计排列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修改。
(4)收拾与整理:作品完成后,督促学生收拾整理好工具与材料,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后拓展:运用所学到的排列方法,在后回家利用各种物品进行排列组合各种图形的练习。
在排列时,要大胆想象。造型的内容,材料的运用应更加丰富更加广泛。教学评价:(1)是否在前准备好所需的材料。
(2)能否前观看一些行为艺术作品,及名家作品,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3)教学中能否强调集体合作精神。
(4)就地取材,会利用废旧物品或当地物产,如:小石头、沙、泥、贝壳……运用于主体造型之中。
札记:本教材要求学生们准备的工具材料太多,而这对刚刚上了一节美术的新生来说很难做到。在上第一个班时,我提前多准备了一些材料,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的选择,教学效果不错,但总感觉这些材料不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达不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目的。于是在上第二个班时,我启发学生用铅笔盒、书、本子、笔、橡皮等书包里的文具来摆图案。学生们讨论一番后,用书本摆出了电视塔、大火车、大楼……用铅笔、彩笔、橡皮、粉笔头装饰上了窗子、门、塔尖甚至是太阳、轮子,有的学生还创造性地用上了数学学具盒里的小棒、圆片等。他们高兴极了:“原来文
具也可以摆出画来!”我借机告诉学生:“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我们在今后的美术学习中要善于就地取材。”这下学生们又有了新
发现:“水壶也可以盖房子!”“扎头发的皮筋、彩花也可以用!”“小手绢叠成各种形状也可以摆上。”……于是地上的图案越来越丰富、色彩越来越漂
亮,学生充分体验到了造型的乐趣。
《美术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目标要求学生“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的把
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最容易找到的就是书包里的材料了,引导他们轻松愉快地
找到可利用的材料,就更容易达到《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做、玩融为一体。”
的要求了。
第二篇:一年级美术上册《大家都来做》教案
一年级美术上册《大家都来做》教案
题:大家都来做
第2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石子、沙子、瓶盖、罐子或一些体育用品,集体排列立体图形。
(2)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表现具象与抽象物体的造型。体验材料的美感。
(3)强调在排列创作过程中发扬集体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气氛既要热烈,又要有序。
前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可乐罐、沙子、石子、瓶盖、体育用品等排列材料。
教学活动过程:
(1)交流阶段:
师生共同交流所准备的物品,及所带材料可排列成哪些物题和造型。
(2)思考与讨论阶段:
分组展示自己所准备的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座谈,开展积极想象,怎样利用手中的材料,分小组集体一起排列出新颖的立体造型。
欣赏教师提供的名家作品及本校美术小组的装置艺术作品。
(3)发展阶段:
带好材料来到操场,人人参与,把瓶罐重叠或向四周扩展加上砂石,排列成一种抽象或具象的图案或造型。通过组与组交流,互相补充,拓展思路,了解自己小组所设计排列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修改。
(4)收拾与整理:
作品完成后,督促学生收拾整理好工具与材料,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后拓展:
运用所学到的排列方法,在后回家利用各种物品进行排列组合各种图形的练习。
在排列时,要大胆想象。造型的内容,材料的运用应更加丰富更加广泛。
第三篇:一年级美术教案 大家都来做
一年级美术教案 大家都来做
题大家都来做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教
材一年上级册第 周总时
第1
时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大家都来做引导学生运用石子、沙子、瓶盖或一些体育用具、集体排列图形。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表现具象物体的造型。大家都来做体验材料的美感。过程和方法大家都来做以交流的方式倒入,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新知识。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最后评出绘画效果优秀组。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学生在排列创作中,发扬集体团结协作精神。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石子、沙子、瓶盖或一些体育用具、集体排列图形。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表现具象物体的造型。教学策略以交流的方式倒入,让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在游戏中认识规律。作业要求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绘画。要求:贴近现实、巧妙构思、富有想象。教的准备
1、物质准备:图片资料、范画、石子、沙子、瓶盖或一些体育用具
2、精神准备: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已有水平。学的准备材料:石子、沙子、瓶盖或一些体育用具大家都来做
教
学
互
动
设计意图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师生交流准备的物品,及所带的材料可以编排成那些物体和造型。
1、分组展示自己所具备的物品。
2、引导学生思考座谈,并开展想象,怎样利用手中的材料,分小组集体一起排列出新颖的立体造型。
人人参与,把瓶盖重叠或向四周扩展加上碎石、沙土排列成一种抽象或具象的图案或造型。
组与组之间参观、补充、拓宽思路,了解自己小组设计排列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修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比赛,看看哪组的作品最棒。交流观看分组讨论,互说想法。大家都来做根据自己的想法创作完成。学生练习引导欣赏,拓展想象空间。启发大胆想象。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辅导。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
学
互
动
设计意图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回顾小结外延伸
活动延伸:运用所学的知识,回家后利用各种物品进行拼摆组合。回答将教学延伸到外。教学反思:这节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大家都来做范图
范画:
想象型创作作品
第四篇:《大家都来做》教案
《大家都来做》
赵旭东
【摘要】:第二课大家都来做课时:1课时课堂类型:造型表现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石子、沙子,瓶盖、罐子或一些体育用具,集体排列立体图形。
2、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表现具象与抽象物体的造型。体验材料的美感。
3、强调在排列创作过程中,发扬集体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观察各种工具和材料使用方式,引发对工具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石子、沙子,瓶盖、罐子或一些体育用具,集体排列立体图形。
2、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表现具象与抽象物体的造型。体验材料的美感。
3、强调在排列创作过程中,发扬集体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观察各种工具和材料使用方式,引发对工具和材料的联想。
2、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具学具:收集可乐罐、沙、石、瓶盖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师生共同交流所准备的物品,及所带材料可排列成哪些物体和造型。
三、讲授新课:
1、思考与讨论阶段
分组展示自己所具备的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座谈、开展积极想像,怎样利用手中的材料,分小组集体一起排列出新颖的立体造型。
2、发展阶段
人人参与,把瓶罐重叠或向四周扩展加上碎石、沙土排列成一种抽象或具象的图案与造型。通过组与组参观,相互补充,拓宽思路,了解自己小组所设计排列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修改。
3、收拾与整理
作品完成后,督促学生收拾整理好工具与材料,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四、课后拓展
1、运用所学到的排列方法,在课后回家利用各种物品进行排列组合各种图形的练习。
2、在排列时,要大胆想像。造型的内容,材料的运用应更丰富更广泛。
第五篇:美术教案-大家都来做-教学教案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造型与表现相结合的课程,学生通过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进行排列、组合来表现具象与抽象事物,也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石子、沙子,瓶盖、罐子或一些体育用具,集体排列立体图形。
2、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表现具象与抽象物体的造型。体验材料的美感。
3、强调在排列创作过程中,发扬集体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
观察各种工具和材料使用方式,引发对工具和材料的联想。教学难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可乐罐、沙、石、瓶盖、体育用品等排列材料。
二、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交流所准备的物品,及所带材料可排列成哪些物体和造型。
三、讲授新课:
1、思考与讨论阶段
分组展示自己所具备的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座谈、开展积极想像,怎样利用手中的材料,分小组集体一起排列出新颖的立体造型。
2、发展阶段
人人参与,把瓶罐重叠或向四周扩展加上碎石、沙土排列成一种抽象或具象的图案与造型。通过组与组参观,相互补充,拓宽思路,了解自己小组所设计排列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修改。
3、收拾与整理
作品完成后,督促学生收拾整理好工具与材料,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四、课后拓展
1、运用所学到的排列方法,在课后回家利用各种物品进行排列组合各种图形的练习。
2、在排列时,要大胆想像。造型的内容,材料的运用应更丰富更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