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历史教学案例
九年级历史上册 日本明治维新
教学设计
第17课 日本明治维新(中华书局 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记住首先打开关闭的日本的国家,倒幕派的组成力量、明治 维新开始的时间和主要代表人物;归纳、概括幕府统治的危机和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概述武装倒幕运动;理解并分析明治维新的 性质和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历史必然性;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坚持改革与开放。教学重点:
日本明治维新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
明治维新的背景和成功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
多媒体图片、影视资料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讲解分析法、自主合作学习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展示:1853年美国入侵日本、甲午中日战争片段 提问:
1、观看以上片段后有何感想?
2、日本前后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揭示课题《日本明治维新》
二、背景
1、课件展示:封建等级示意图、日本纺织厂、农民起义、2、提问:从上述图片得到哪些信息?
3、学生看书,并完成辅栏中的说说。
4、教师总结:内忧外患(根本原因)
5、武装倒幕——搬开绊脚石(前提条件)
三、措施
1、成立智囊团(由政治、财政、文化、军事部长构成,分别向明治政府提建议并说明理由。)将学生分成四大组,先由学生自己思考并将建议记录下来,再参与小组讨论,每组派一代表提建议。
2、出示表格,形成认识。
措施 目的 政治 经济 社会生活 军事
四、收获
1、成功的原因
2、性质和作用
3、课堂小结
4、课堂练习
5、课外探究:《制定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比较简表》
五、心得
课件展示:北京奥运会、神七升空、国庆六十大典、大国崛起、中国地图 活动作业:
1、观看以上片段后有何感想?
2、日本前后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3、从上述图片得到哪些信息?
4、说说幕府统治危机的表现。
5、议议倒幕派取得胜利的原因。
6、议议明治维新对日本国家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7、说说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8、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9、心得与疑问。
第二篇: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案例评析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案例评析:
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与郑和
平川四中郑晓丽
教学目标:
学会并掌握较为系统的比较历史学习法,并在比较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教学过程(片断):
师:公元十五世纪是人类认识和挑战蓝色海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郑和与哥伦布是分别代表着东西方两个不同文明体系的伟大航海家,在相距70年的时间里,他们先后从东西半球扬起远洋风帆,分别给远方异国带去礼物与剑。设想一下,假如哥伦布与郑和都想摘取“最伟大航海家”的桂冠,你会赞同哪一方? 生1:当然是郑和伟大,他的船队多么庞大啊!
生2:郑和比哥伦布航海要早半个多世纪呢!
生3:我看还是哥伦布伟大,他可发现了新大陆呀!
师:看来同学各有各的看法。为了给自己找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我们不妨把郑和与哥伦布的航海活动做一系统比较,或许你还会有新的发现。
师:那么我们如何去比较?
(学生议论,师生共同总结“比较程序三步曲”:
第一步:拟订比较提纲,明确比较的目的和对象;确定比较要点,根据任务确定将比较对象分解为可进行比较的要素;确定比较次序。
第二步:按照提纲进行比较。
第三步:从比较中得出结论。)
师:你认为比较的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生4:我认为是确定比较要点,分解可进行比较的要素
师:对。这些要素其实就是组成这事件的基本要素。想一想,哥伦布与郑和的航海活动比较能分解出哪些可比较的要素?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其中,师生共同归纳比较要素。要素内容略)(学生按照提纲及要素比较、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意见不一的问题,教师给以适当点拨、讲解。)
师:经过刚才的比较,大致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呢?
生5:这两个事件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发生在15世纪的洲际航海活动;其不同点在于:两者的目的、航海规模和影响各不相同。
师:仔细品味他们的不同,你们认为谁可以摘去最伟大航海家的桂冠?
生6: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开辟了新航路,真正意义的世界由此开始。他航海活动的世界影响比郑和大,最伟大的航海家他当之无愧。
生7:从影响来看是这样,但从时间、规模来看,我认为郑和要比哥伦布伟大。师:其他同学也这样认为吗?(学生点头)
师:有句诗说的好“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也就会不一样。老师并不求大家得出统一的结论,同学们能够掌握比较的方法和多角度分析认识问题的方法才是最主要的。
生8:老师我听说最近又有新说法,郑和是到达美洲第一人,发现美洲郑和比哥伦布的功劳要大的多。
生9:据说还有航海图为证。
生10:那么大的船队,技术又那么先进,说不定真有可能去过美洲呢。
(鉴于他新奇的观点引起不小震动,教师趁此机会把学习进程从分组讨论阶段引领到各组综合讨论和全班小结阶段。)
师:我们的历史知识不仅仅来源于教材、课堂,还应象这位同学一样善于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并大胆质疑,勇于向一些既定的结论挑战。
(教师征询其他同学所掌握的相关信息后,进行补充)
师:刚才我们班级这名同学所提出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这一观点,是在去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所披露出的最出风头推断,它是一位很有威望的英国退休海军军官孟席斯在3年前根据自己的多年航海经验和考据得出的大胆猜想。历史上有许多阴差阳错的事情发生,郑和的航海资料不幸佚失,却留给了我们更大的遐想空间,他也许真的到过美洲;哥伦布一心想到亚洲,找到印度和中国,但由于计算失误,却发现了当时还误以为是印度的美洲新大陆。
师:同学们不妨试着大胆猜想,假如郑和真的到达了美洲,哥伦布真的到达了亚洲,那他们作为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代表,对待异族的态度和行为会有哪些不同?历史的演进是否也会有所不同?
师:请你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设想和展示一下: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VS郑和。图表、板报、小论文、小故事、小电影剧本„„表现形式不限。
案例评析:
本案例是初三年级第一节活动课。如何使初三年级的活动课上的有生机、有活力、有体验、有质量,实现教学目标,许多老师做了有益的尝试。本课例也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表现在:
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活动组题。
本节课教师的教学目的非常明确,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与活动,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较为系统的比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学习法,并在比较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围绕这一目标,教师在确定本课活动主题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活动主题的确立非常有创意。
教师没有拘泥于教科书中提供的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从初三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与学生进行沟通后,将活动主题确定为“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与郑和”。这既可以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满足并发展学生对两个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深入了解、探究的兴趣,又可以借助活动的展开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并掌握比较问题的方法。
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历史教学中,比较的基本功能是识同和辨异,它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的、十分有用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教师在采用比较法进行历史教学应当注意主要问题有:
在进行常规比较之后,随机抓住学生的思维火花,不失时机地将分析比较引向深入。
指导学生找出比较的对应点(也称之为比较项或比较要点)是关键。
还应有重点地比较,分清主次。
郑和与哥伦布的比较并不是一个新颖的主题,教师主要以此为例对学生进行比较法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对问题的讨论,较为系统地掌握比较学习方法的一些要领,并使之学会和灵活运用比较探究学习方法,以具备并提高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不仅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
强烈的求知欲,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得出不同结论的方法,同时还会激活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一些新鲜而奇妙的思想火花。在比较中学会比较,学会发现,体验收获和快乐。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开展活动,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紧紧围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从拟定比较提纲、分解比较问题的要素等入手将比较问题的方法一步步整理出来,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而不是简单地、生硬地把方法、结论强加给学生。
教师的作用发挥得恰到好处。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是以一个合作者、点拨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或参与讨论,或解答问题,或提出疑问,把学生的思路不断引向深入,也使得这节活动课更具有挑战性、探究性,做到了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的有机结合。
活动的结尾部分,教师以“请你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设想和展示一下: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VS郑和。图表、板报、小论文、小故事、小电影剧本„„表现形式不限。”为号召,旨在把活动延续、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课后再去查资料,进行更深入地探究,使教学目标中的“在比较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得以落实。
第三篇: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
教学因你而精彩
——谈生成性课堂的实施策略
新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全面铺开和推进,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正得到不同程度的“扬弃”。在这新旧教学模式的转换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至于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则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改的理解,认为生成性教学应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问题。那么什么是生成性教学呢?本文认为,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教学预设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自主构建教学活动,促使教师和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过程。
生成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它不是教师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一道共同建构。生成性教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不仅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突发灵感生成,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思维的启迪,灵感信息的捕捉以及问题的发现等生成性成果。下面就生成性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精心设计预案,有心准备生成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案”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不可动摇的预设方案,教师与学生的全部活动均要围绕“教案”展开。这种“既定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变化,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也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那么应如何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笔者认为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它会随着课堂的生成而有效地调整,生成是预设的更高境界,它也会随着预设的关注而更加精彩。在教学实际活动中,我们就是要达到通过教学引领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因此,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大部分的生成仍然是预设中生成的,预设与生成并非互相排斥和对立的,而是相互相成的,两者是个和谐统一的关系。一方面,预设是为了生成,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前提,任何脱离预设的课堂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散漫无章,容易使教学陷入虚无主义的迷阵,使教学变得零乱而无系统。另一方面,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课堂教学的生成而是为了使师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生成更具有方向性,更富有成效性。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所包含实质内容和关键因素,才能做到胸中一盘棋,激活和用活教材,为课堂生成铺设通道。因此我们的教案预设应挖掘教材中可生成性内容的亮点,这是实现课堂生成的基础。例如,我在教《人权的历程》这课时,就预设了我国目前人权现状的讨论题,经过大家讨论,学生获得了辩证的认识,挖掘了教材不曾有的内涵,实现了预期的生成目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的备课更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而且更多地应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学习水平,估计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习惯,生活有怎样的体验,经过学生探究会有哪些偶然性问题以及教师的应变对策或练习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等情况,这些教师都应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能为课堂生成作好心理、思想、知识方面的准备,因此说生成是来自教师预谋中的生成。
二、用心创设情境,潜心诱导生成
大家都知道,要促使课堂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创设的情景要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果我们只是用单纯的专业知识去灌去填抽象的理论,那只能使他们望“师”兴“叹”,望文生威,造成“台上昭昭,台下昏昏”的独角戏局面,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师生互动。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是不言而喻的,更不用说引导教学生成了。但是理论性知识也是来源于生活实践,只要教师做生活有心人,努力分化、提炼理论性知识中的生活性素材。坚持以人为本,挖掘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教学资源,创设融思想性、知识性、生活性、艺术性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情境,就一定会拉近学生和文本、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好奇与兴趣是生成的起点,教师要牢牢把握住这个亮点。因此说,创设情境是生成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环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可以通过展示媒体,抛出问题,组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想象探究等方式来创设情境,但要使创设情境达到思想政治课堂生成效果,笔者认为还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要求,第一,要把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确定合理的“最近发展区。”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考虑的教学活动底线,也是实现课堂生成的基点和生长点。生成是在学生已有基础上的生成,如果过高或过低确定发展水平,会造成学生无所谓或无奈生成的情感情绪。第二要根据时代气息创设情境。教师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做到学用一致。因此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把社会热点和重大时事事件与课本的理论知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创设的教学情境具有时代气息,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促使教学生成。例如我在教学环境问题时,就创设了用Flash展示目前环境问题存在的现状。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关注,顺势导出问题。学生不仅得到了深刻理解,而且也达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使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实现了课堂生成。第三,创设情境,要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尤其是学生的实际来创设教学。如教学《一天我们“制造”多少白色垃圾》时,我创设了马某一天制造白色垃圾的Flash动画漫画情境,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非常好,从而较好地把握了因果关系的实质,加深理解了因果关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所有这些,都让学生感受到课本知识离他们并不遥远,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道理,从而更好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况且通过联系实际,还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升华,出现教师意料不到的生成效果,这样就有效地提高新课改课堂教学效果。
三、成心利用矛盾,耐心提炼生成
教学冲突是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的原动力,是提炼课堂生成有效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中常“利用‘冲突’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人为地为掌握知识设置各种矛盾,在互相冲突中促使学生学习质量不断上升”。那么什么是教学冲突呢?笔者认为,教学冲突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即学生学业水平发展潜能和需要出发,从教材中精心提炼出适合学生能力发展要求并能启迪学生思维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巧妙地引导和点拨,使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聚焦点凝结在这些内容和问题上,于是二者发生了矛盾“冲突”,这时学生的情感高亢,思维活跃,讨论激烈,语言交锋犀利,千方百计想质疑辩难出个明白,从而使冲突迭起、达到高峰,因此说冲突是教学艺术的灵魂与精髓,课堂教学因冲突而精彩纷呈,闪现出教学艺术的光辉,最终提炼出教学生成的理想教学境界。
总而言之,教学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结的过程,让精彩的教学生成与我们结伴同行,同时也使我们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美丽非凡。
第四篇: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教学案例
八年级历史
郝明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良好的品德是成才的关键,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使命和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现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写到“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历史学科独有的特点证明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从教学内容而言,中学历史涉及远古人类的文明、古代灿烂的文化、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世界的大动荡与大变革、数不清的文人志士、数不尽的英雄先烈、数不尽的人间败类„„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修养教育的有利素材。
作为一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初中教师,我时刻注意利用这些有利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将培育学生的良好品德,作为自己工作重点和中心,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注意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空间,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辨证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绝大多数时候,教学过程能按照我预先设计好的计划,有步骤轻松愉快地进行。但是,在前几天,我讲到《难忘“九一八”》一课的时候,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难忘九一八》一课共分两大块内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蒋介石实行了不抵抗政策,日军侵占东北三省,东北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这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极好机会。“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为了迫使蒋介石联共抗日而发动的。正可利用这一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内容涉及东北,涉及学生的家乡,对学生来讲有亲切感,而且“兵谏”诸如此类造反的事,也是学生,尤其是男生所喜爱的内容,因而我事先认为这堂课一定很精彩,会在师生之间产生一种思想和情感的共鸣,从而顺利完成对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于是新课开始后,我按预先设计好的步骤,先讲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实行了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带兵撤入关内将东北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同学们面对东北的沦丧,做为东北人,我们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原以为学生会义愤填膺,痛恨日本侵略者,痛恨蒋介石,可是没想到,学生对我的问题态度漠然,只有寥寥数人无精打采的说蒋介石可恨,与我预想的火爆场面相去甚远,我感到很失落,但不能灰心,于是我重整旗鼓,接着讲解。可我开始讲解不到十分钟,有些同学就已经昏昏欲睡,就连以往对战争感兴趣的同学,也变得表情漠然,更有甚者,同桌之间已经开始小声聊天了,我预先想到的那种热烈场面根本没有出现。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首先我故意提高了声调,希望用自己的激情感染他们。然后,我放慢节奏,留给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从不同角度引导他们思考。可是,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无济于事。我和学生中间,仿佛有一张无形的隔膜,眼见着学生离我越来越远。可是我却无能为力,我的希望在一点点落空,心情也变得极其沮丧,心想快点把剩下的内容讲完,然后让学生做练习算了。正当我自顾自讲到“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而采取的兵谏,是伟大的爱国将领时,突然一个学生举手问到“老师,张学良将东北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是卖国贼,发动西安事变只能是功过相抵,怎么就能评为爱国将领了呢?”我刚想训斥他,可突然看到许多昏昏欲睡的学生突然睁开了眼睛,闲聊的学生也把眼睛盯着我,我意识到,这也许是个机会,打破目前课堂尴尬状态就在此一举。于是我一面口中慢慢表扬他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不同见解,一面在心中快速思考,于是我问他“你是不是认为做了错事就没有受敬仰和爱戴的资格,是不是他的功抵不了他的过?”他点了点头,其他同学也表现出了热情,“那好,我们现在就来讲一讲张学良”,于是我为同学们介绍了张学良从出身到少帅,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从送蒋返南京到被囚半个多世纪,同学们经过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张学良能够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国家危难之时能够挺身而出,扭转时局,虽有过失,但的确担得起“爱国将领”的荣誉。同时通过这件事也告诉我们一个最浅显的道理,人无完人,再光鲜的人背后也可能有小过,我们要看到一个人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贡献,同时通过对张学良一生的讨论,同学们也懂得了用辩证的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道理。虽然这样一来,打乱了我最初的教学计划,但却出其不意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也达到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目标。案例反思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预先以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价值观给学生预设了德育内容,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仅仅给学生泛泛的进行德育渗透,以至学生产生了抵抗情绪。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过程中,所运用的史实或人物,离学生较远,因而难以达到预设的效果,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对于感知、判断和推理对象,学生已经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从各方面进行考察,找出其中相互矛盾的特征,形成全新的概括,这些概括常常离开了思考对象,而把人引入到另一个境界中去。
在本案例中,教师后来敢于放弃原定计划抓住有利契,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历史人物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切实的完成了德育渗透的目标,成功的在历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了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1
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阳胜中学冯海斌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65、66两个毕业班的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始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
本学期,我根据本人所从事的具体教学工作和自己的实际,认真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不断变革自己的思想观念,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武装自己。
首先,为打破自己原有的旧的思想观念,转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学会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指导具体的工作。通过不断的修炼,我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在教学中不仅仅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不仅仅本学科的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整体、全面的发展。
其次,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本学期在教科室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结合自己所教的历史学科,我在这一学期进一步深入学习了《历史新课程标准》,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最后,积极学习探究式教学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探究式教学的理念。本学期学校以探究式教学为核心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这一学期我认真的听了学校各科老师的公开课,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同时,我还利用其他时间积极学习与探究式教学相关的理论,通过这一学期
的学习,我对探究式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扎实做好与教学有关的各项常规工作
1、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学期之初,我就认真的研究初中历史课标、研究九年级历史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制定了较为科学的教学计划。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使计划达到更加的完善。
2、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认真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法和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同时,力争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有更大的`的提高。3、坚持从末位抓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经常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
4、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断引到学生形成科学的解题方法。在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而发动学生去探究,通过自身的努力建构知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交流者和参与者,我总是在课堂上极力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参
与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思路
1、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深入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把探究式教学进一步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同时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2、针对九年级历史的教学特点,认真研究如何上好复习课,力争通过复习课让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3、认真的进行学业水平测试研究,把握中考方向,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科学,更有方向性。
4、进一步的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到教育和教学有效的统一。在教学中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通过这半年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20xx年1月
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2
20xx年中考已经结束,这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努力帮助学生获取最好的成绩。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集体备课,统一进度。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能顺利完成,离不开所有九年级历史对每一个教学复习阶段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等问题形成比较明确的计划,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复习资料,统一训练时间,凝聚了老师们的智慧、增强学科的科学性。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认真写好教案,每节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节课前都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写出教学反思,并认真编写教案,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作参考。
二、科学复习,注重效率。九年级历史复习内容多,使得有些学生无从下手,于是我根据考试说明及学生情况一步去精减复习提纲,让复习提纲更便于使用。在复习阶段,就是要避免题海战,努力让学生做有用的题,学会做题的方法。在复习中,每次的练习都是在查阅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精选精编而成的,尽量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完成,避免课后抄袭作业的现象。
三、课后辅导,搞好补差。在课后,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要求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正对学生普遍欠缺的知识,进行集中补差强化,利用多媒体设备,让习题得到直观,习题练习、方法指导有机结合,效果较好。
四、作业布置,做到精练。认真搜集资料,对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良好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认真改正,真正弄懂每个题是怎么做的。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方法。
总之,本学期工作按照预期计划,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通过努力,本学期,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希望在学校领导的亲切指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帮助下,今后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能取得更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