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观潮说课稿(共6篇)
篇一:《观潮》说课稿 《观潮》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辽宁师范大学营口教学区09小学教育一班24号贺鸿艳。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潮》。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理论依据、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观潮》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本,本单元共四篇课文,分别是《观潮》、《雅鲁藏布大峡山》、《鸟的天堂》、《火烧云》都是展现大自然的神奇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本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课文结构清晰,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超过后的顺序以及大潮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介绍了观潮人数之多,从侧面表现了大潮的奇观,选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们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之情,根据课程目标要求了四年级学生教学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识七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2、3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实际来理解体会字词的含义。
感受大自然壮观,受大自然美丽熏陶,能把自己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结合教学目标,我计划用2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是让同学们学会生字生词,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二课时主要任务是继续学习课文,理解作者描写观潮的写作手法,真切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今天重点讲述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及教学特点,我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抓重点词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过程和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大潮来时”的内容为课文学习重点部分,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
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表达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领悟是突破难点关键。
二、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体会大潮来时的宏伟景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品味,更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合作交流法和自主探究法,便学生在自主能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理清顺序
上节课,我们读了《观潮》一文,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着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从整体入手来把握课文的思路和观潮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自主读书,感受奇观
交流学习方法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读这篇文章,感悟大潮的壮观(学说出自己喜欢的读法,教师也说出自己的读书方法,供学生参考)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探索,让学生对比分析,自由质疑情景而探索,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宽阔、更活跃的探究平台,不断专研,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里想法(江面平静)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天下奇观”的意思,区别“观潮”的观与天下奇观的观的不同意思
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江面平静,观潮人多
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想象人们观潮的热闹场面,体会作者多的手法
设计意图: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才会引起学生智慧的波澜,教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获得自我满足,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更像一位专业的主持人(二)、品读重点领悟奇观
看录像,初感奇观
潮来时是怎样壮观的景象?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钱塘江大潮,让我们边看边想你看见了什么?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调动其情趣。(天下奇观声音形状由远及近)
感情朗读 感受奇观,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字里行进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背诵喜欢的段落)
学习结尾段,引导学生通过“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体会潮过后水势之大的奇观(恢复平静(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三)、总结课文、归纳升华
江潮景美,作者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四)、课外延伸,积累运用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处自己喜欢的风景。
五、说板书设计: 观潮
观潮之前 江面平静
观潮之时(天下奇观)声音形状(远近)
观潮之后 恢复平静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六、说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依照本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在教学中做到“以读代讲”,“从读而悟”,因此,我主要采用了 情景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
篇二:《观潮》说课稿新 《观潮》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
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作为一篇精读课文,《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按顺序抓
特点地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从远到近,写得有序而生动。
二、说目标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
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课文的特点和学情特点,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5.能初步运用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钱塘潮水录像。
2、学生准备:查阅有关钱塘江及钱塘潮的文字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三、说教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同时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课件、课本插图、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结合文中的文字描写深入感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氛围,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参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课件、视频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通过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习得文言文学习方法。
下面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五、说教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观潮》,请同学们回想上节课我们总结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课文的?
学生答后老师板书:
1—2 潮来前 3—4潮来时 5 潮去后
2.默读全文,再借助板书,说说这一课写了什么?
【在回顾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的基础上,从部分到整体,把握文章整体内容,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也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二)精读3、4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它能吸引那么多游客?学生可能会回答潮水很壮观,也可能用课文的句子回答。我再引导:潮水在众人急切的期盼中终于来了,今天就让我们在作者的文字中欣赏这一天下奇观。接下来请快速地浏览第3、4自然段,思考潮水的哪两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学生一般能回答出“潮水的声音大、浪头很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
深刻的印象”。
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潮水的两个特点:声大、浪高。并
板书。
【在快速读课文前先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这就是导读法。再围绕问题得出“声大、浪高”的结论,自然引出下一环节对3、4段中潮声、潮形描写的欣赏。】 2.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3、4段,用横线画出写潮来
时声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写潮来时的样子的句子,各三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阅读批注后,请学生读读画出的句子,同时我会在课件上出
示相应的句子,让学生自由读后再谈感受。我是这样引导的: a: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说说你听到的是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这响声响亮
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这时的潮声还不响亮(闷)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我相机板书:闷雷滚动
b: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
你感受到了什么?(人们感到很惊喜)从哪些词能读出来?(人
声鼎沸、潮来了!)能把这种惊喜读出来吗?学生读好句子后,我再提问:人们从哪里知道潮水马上就要来了?
c: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
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学生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没有直观感受,理解
不深,我先出示图片让学生有这么方面的感受再抛出问题:看到远处的白线后,人群怎么样?(沸腾了)人群怎么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学生一般会举高手挥舞。这样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我再引导,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让我们大家一起读吧。学生齐读。
相机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d: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潮水终于来了,潮水给你的感觉怎么样?
(很壮观)从哪些词感受到壮观?(白浪翻滚、两丈多高的水墙)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来越怎么样?(激动)读出你内心的激动吧!
相机板书:白色城墙
e: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
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句话你觉得哪里写得最好,最喜欢?学生一般都能说出“犹如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山崩地裂”等词语。我再抛出问题:“为什么作者把潮水比作白色战马?”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后,接着出示潮水如战马的图片给予直观感受。
相机板书: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课件出示:(1)浪潮犹如战马飞奔而来。(2)浪潮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4)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
(5)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
来。
读读这五句话,说说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①意思已完
整,②写出了颜色,③突出了数量,④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它
开阔,横贯江面,它势猛,有进无退,所以先呈线状,后呈墙状,至此则呈万马并进状。⑤写声势大,前面千万匹也写声势,但写的是客观的实景,这里则写主观感受。)
多壮观的潮水啊!请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种越来越大的气
势吧!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在读中学,学中读。教师只起引导作用。适时地对学生的朗读做出适当的评议、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培养了读的能力,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3.出示第4段: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
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将其中的“再近些”,“越来越近”加红并反复出现三次。)
在朗读前我这样引导:这么美的句子,就让我们来用特殊的方法
读一读,就像唱歌一样,加红的字唱三遍,一起把这段读一读吧。学生齐读第4段,加红的字在三次重复读的过程中一次比一次高昂。
【全新特殊的朗读方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在加红句子一次
比一次高、一次比一次快的朗读中,学生也能更好地体会人们激动的心情和钱江潮的气势汹涌,并将这种体会融入到读之中。】
4.现在请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板书,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吗?
先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发现,如果学生无法发现作者的写作顺
序,我再提示从作者的写作顺序上思考。这时学生一般都能说出整篇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3、4自然段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来时潮声和潮形的变化。
教师板书:由远及近。
【在充分的理解和赏读之后,学生对“由远及近”写作顺序的掌
握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了。】
5.作者笔下的钱塘江大潮已经是这么的汹涌澎湃、震撼人心,那
现实中的潮水又是怎样的呢?快看,钱江潮来了!
播放钱江潮视频录像,师生共赏。
提问:你有什么新感受?假如你是一位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学生赞叹后,我再激情导读:就让我们和着滚滚潮声,一起赞美
大自然造物主的神奇!让我们的朗读声也如钱江潮水般让大地颤动起来吧!
配着潮声学生激情朗读3、4自然段。
【
3、4自然段是全文的精华,也是重点部分,在前面美句欣赏和朗读指导的基础上,辅以直观的视频欣赏,以达到朗读提升和情感升华的效果,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
(三)分解段落,背诵3、4自然段。1.课件出示诗歌形式的第3、4段。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2.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自由朗读后,尝试背诵。个别学生背
诵后,再全班集体背诵。
【以诗歌形式出示第3、4段,一是可以在感官上减轻学生对背诵的恐惧感;二是将难以背诵的长句子分割成短句子降低背诵的难度;三是全新的事物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而比赛的方式又能激起孩子挑战欲,达到优化课堂的目的。】
(四)略讲第5段。
我引导:观潮时如此让人激动人心,那么退潮后呢?还能称之为
是奇观吗?请读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还是奇观)为什么?(“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能把这种奇读出来吗?学生朗读第5段
【对潮去后景象的感受,保证了整堂课的完整性,再次突出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同时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大潮“余威犹在,退潮速度快,潮水过后的平静”的特点】
(五)古今对读,掌握方法。
我是这样过渡的:先课件出示第一段,学生齐读后,提问:钱塘
江大潮是现在才有的吗?(不是)从哪里看出的?(自古以来)我再说:从古至今有无数的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描绘钱塘江大潮,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写观潮的。课件出示:周密《武林旧事》中写钱江潮的选段: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①以至十八日为盛②。方③其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⑩,势极雄豪。
——周密《武林旧事》
注释:(1)既望,农历十六日。
(2)盛:大。
(3)方:当„„时。
(5)仅:几乎,将近。
(6)既而:过了一会儿。
(7)渐:慢慢地。
(8)云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做的城墙和被雪覆盖的山岭。
(9)际天:连接着天。
(10)沃日:潮水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灌溉。1.学生自由朗读后再指名读。
提问:能读懂吗?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多数学生会回答不懂。这时我再引导:也许你可以先看看下面的注解,再去读读文章,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结合注释再读选段,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从不懂到懂,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锻炼能力发现方法的过程。】 2.请对照3、4段读一读,找找看与选段中写的内容相似的句子。学生回答,我同时在课件出示: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农历八月十八日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学生对比读后,我读课文的原句,学生读出文言文中的对应句子。
3、同学们,现在还觉得难读吗?看来偶尔读读古文也不错。在读古文的时候我们还要根据意思正确地停顿,现在我们一起来给这段话标标停顿吧。
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补充纠正。再根据标记齐读。
【两个环节的设计,从自己对比读,到老师读学生对读,到根据停顿朗读,体现“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是导读法和对读法的结合。】
4.让学生尝试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翻译文段。对学生的尝试翻译给予激励性评价。我再总结结合注释理解原文是一种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指导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尝试借助注释翻译原文,不在于结果,而是旨在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借助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能初步运用】。
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六)品名句,赏河山
多么奇特的钱塘江大潮啊,难怪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游人的赞叹,大文豪苏东坡更是在诗句中赞道——
课件出示:“八月十八日潮,壮观天下无”。学生齐读诗句。
小结:我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除了钱塘江还有许许多多奇特的山光风景。像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泰山、“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等等。
随着讲解一一出示各地风景图片。
最后课件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总结:希望各位同学也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身去感受我们祖国河山的美。
再见!
【小结设计中,融入了对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从对“观潮”到“观中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五、说板书 1.观潮
1——2 观潮前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来—山崩地裂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3——4 观潮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5观潮后
【根据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设计了以上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概括地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课“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顺序。】
篇三: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优质课《观潮》说课稿范文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说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
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 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篇四:观潮说课稿 《观潮》
一、教材及学情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二、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教程
1、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2、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②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三、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教学,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1、《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然后出示自学提示(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描写?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2、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3、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四、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点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五、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此处我将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我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爬山虎的脚》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7册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课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七、板书设计
(一)教法
1、多媒体直观法。
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 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质疑问难法。
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3、自主、合作、探究法。
(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姚老师引导学生采用“自渎、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去年的树》
一、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是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课文是一则童话故事。叙述了鸟儿按照约定,来为大树唱歌,但大树被人类砍伐,并制成了火柴,鸟儿最终悲伤地离去。
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棵大树的悲惨命运,通过鸟儿为失去了大树这个朋友而悲伤地唱歌的画面,提醒人们:没有了树,鸟儿将怎样生活?警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刻不容缓。
二、学情简析
对于步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读通这篇课文并不困难,课文的语言非常质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在通俗易懂的语言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文道理,要读懂并不容易。在教学中以鸟儿与树桩、大门和女孩的三组对话为抓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到鸟儿和大树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从而激发他们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一:、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6个“应、桩、斧、厂、音、燃”。
本课的6个生字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应、桩、厂”三个都是后鼻音,而且“桩”是三拼音,可以再练练拼读,帮助读准字音;“厂”是第三声,发音要到位。“音”是前鼻音,“燃”的声母是r,要指导学生把这个翘舌音读准。这些字音的朗读训练要与阅读教学结合,在语境中及时纠正,不断巩固。
“斧”的字形可以结合“父”来识记。
目标二: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鸟儿和树桩、大门、女孩等不同的语气。课文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比较适宜学生表演朗读,尤其要读好三个场景中,鸟儿和树桩、工厂、小女孩的对话,同时可以指导学生思考鸟儿会怎样地问,从而体会鸟儿的焦急和担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带入文本的情境中。
目标三:继续学习默读的方法,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本单元的训练的目标是在第一单元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还要做到边读边思考。
目标四:能看图展开想像,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想像说话是语言训练的重点。借助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都极有帮助。这篇课文可以借助“语言直播厅”中的练习,指导学生借助图片,说说第二年鸟儿回来后又会看见一番怎样的景象。
对于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的学生来说,可以鼓励他们自己结合这一主题,再自行创设图片,画画、说说。
四、教学设计
一、借助媒体,激发情感
恰当适时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往往能成为整堂课的亮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播放一段鸟儿在枝头愉快歌唱的录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的愉悦、和谐,与文中描写的第二年鸟儿再回来寻找大树时,大树已不复存在的情景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进入课文,而且为后面理解词句,练习读文,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反复读文,读中感悟
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体,以读为本,肯定学生,赏识学生。学生在读书实践中感知、感悟,在想象朗读中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在评读中获得了方法,提高朗读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习、理解一步一步引向深入,调动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初读课文,重点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上。虽说学生已经进入了第三年的语文学习生活,但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个读文的基本要求在朗读初期还是要作为重点予以关注,这是每个年级都必须做到的。所以在初读课文时,字字音准和句句通顺仍然是朗读的要求,对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都要充分的关注,并不是把注意点仅仅放在几个生字上。同时结合生字的特点,学生的实际,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本课的生字中前后鼻音、翘舌音都是要重点关注的地方。因为是三年级了可以在初读时在加强写思维的力度,如:借助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读课文时,要求边默读边思考,用直线划出文中鸟儿与树桩、大门和小女孩的三组对话;细读课文时,抓住这三组对话读好,体会鸟儿和大树之间真挚的友情。让孩子学得愉快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期望。课堂中要努力创设轻松、活泼、愉快的学习氛围,如挑战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让学生的朗读更富有生气,使学生更热爱语文。
三、创设情境,训练说话
说的能力是重要的语文能力,语言表达有序,说明思维有序,语言表达完整说明思维就完整。《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老师适时地为学生创设了说的机会,让他们有内容可讲,讲得规范。如:课文的结尾部分鸟儿面对已变成灯火,即将消失的大树,依依不舍地
对好朋友看了又看,此时鸟儿的心情是复杂的,让学生借助句式想像它当时的心情,既训练了规范说话,又加深了对鸟儿内心的体悟。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了丰富想象,从而发展了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生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谈何容易、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骨肉同胞、血肉亲情”等词语。
三、说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学思路与意图:
(一)、故事导入,引发爱:
1、讲故事,谈感受。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孩子正从自己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试验,让这位母亲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体会爱:
1、自由读课文:
(1)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读后你有何感想?
2、检查交流:
(1)认读词语,说你能理解的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谈何容易、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骨肉同胞、血肉亲情
(紧扣文本理解词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感悟课文内容)
(2)回答问题2
(三)研读课文,感悟爱:
1、学习课文第二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性。
如:“小钱静静地躺在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得连红润起来。”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2、学习3-6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划出是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在空白处写上感受。
(2)、有感情地练读你划记得语句或段落,说说理由。
(3)、学生交流体会。
(随学生的回答,进行相机的指导,指导学生如情入境的反复朗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从大地震刚过,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床上”,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没有考虑是否延期手术,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等细节,体会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从礼博士抽取骨髓使得镇定沉着,运送骨髓中的刻不
容缓,植入骨髓使得部分昼夜,体会其不顾个人安危、吉他人之所急得高尚医德。同时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学习第7自然段
4、说写练习
5、学完课文,谈谈你对课题理解。
(四)拓展延伸,畅谈爱:
1、组织讨论;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班机,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怎样?
2、欣赏歌曲《爱的奉献》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让学生在欣赏《爱的奉献》中结束本堂课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
篇五:小学语文说课教案观潮说课稿
观潮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观潮》。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为了引导
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根据农村中年级学生的特点:知识内容广泛了,很多事情都处于好奇,似懂非懂,开始有独立性,自尊心逐渐增强,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开始有自己意向。根据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认为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地3、4自然段。
4、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要突出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这个重点,突破体会课文中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这个难点。
二、说教法。
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是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我将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我对农村学生的了解,我认为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什么,引导学习生字,并且学习第3、4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着重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板书:观潮(齐读课题)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预习的基本内容是这样的:
1、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画出本课的生字,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2、遇到不认识或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还不能解决的做个记号请教老师或同学。
3、思考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过渡语:昨天老师已经布置预习了,预习得怎么样?老师来检查检查。
1、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出现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学生读一读,当读到“罩”时教师强调翘舌音读到位,读到“鼎、崩”时强调后鼻音读到位。接着,让学生齐读巩固字音。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2、让学生说说那个生字记起来有困难,如“鼎”字,笔画复杂,字不常见,我用字理来讲,“鼎”是古代煮东西的锅,上部装东西的部分演变成“目”,下部的三根支架演变成下部分,如果不用字理来讲的话学生很难理解。
3、让学生通过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巩固生字词。这样,多种形式的读,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的生字掌握得太棒了,老师真高兴!接着让老师看看你们更棒的表现,好吗?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因为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2、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的方法进行朗读,要求读出正确的节奏、停顿和速度。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然后评一评同学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在这评价的过程中,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为了评价别人而主动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教师及时肯定:“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接下来让我们找找文中描写得具体形象的句子,再来读读好不好?”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要吝啬自己赞美,赏识的语言,多给学生表扬,激励。因为教师正确使用激励语言,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如“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想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这些句子让学生展示读,教师再指导读。
5、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
(教师随机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这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中、潮来后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我们知道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课文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指名读、自由读、展示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品读重点段,深入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3、再读:体会江面的特点和人们此时的心情。
(五)感情升华,拓展训练。
想想假如你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六)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独立识写课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
2、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在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蒙、薄、昂”这三个字,“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昂”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五、板书设计。(略)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篇六:观潮说课稿 《观潮》
[说教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专题是“神奇的大自然”,要求学生在一边读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方法。《观潮》的写作思路清晰,通过生动的语言以及富有层次的写作顺序,对“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进行细致地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并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和有条理的描述一处景物。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若隐若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说教法与学法]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生活经验有限,对稳重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地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描写的内容。开始我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通过图片、音乐、影像等艺术手段,为学生创设观潮情境,把学生带到真是的情境中去,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将阅读时间交给学生,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感悟,通过朗读感悟法,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积累、读中评议,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并愿意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一些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在师生和生生的互相探讨中实现教学目标。
[说教学流程] 最后,我来谈谈我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多媒体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潮水涨潮的声音:请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身处江边,感受潮水来时的景象,说一说你的体会。
2.多媒体介绍钱塘江、钱塘江大潮:钱塘江的大潮更是一绝,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一下? 3.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观潮》,跟着作者到钱塘江边感受江潮的壮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生互读,教师指导,注意多音字“闷(men)雷、薄(bo)雾、风号(hao)浪吼(hou)、涨(zhang)
潮、颤(chan)动??” 2.整体感知
(2)钱江大潮——天下奇观:这个“观”和“观潮”的“观”有什么区别?天下奇观 观:景物,即天下罕见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观潮 观:
观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为什么说钱塘江是天下奇观:读2-5自然段,试着分段,说说你是怎么分的?2-潮来前,3-4潮来时,5潮头过后
2. 读第二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来说说江面此时的特点和人们的心情,还有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板书 江面:平静;人们:等
着盼着)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声音轻,语速慢)3. 读第三自然段:此时江面的特点和人们的心情(板书 远处:江面 风平浪静 人们 人名声鼎沸近处: 一条白线 沸腾起来)
5.读第四自然段:此时江面的特点和人们的心情(板书 江面 白色战马 浩浩荡荡)人们(同学自己想象,并说明理由)6.小结,尝试背诵三、四自然段
作者配合着人们的反映,由远及近得描写江面的变化。7.读第五自然段:说一说江面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仔细品读,你有什么感受?心情又如何?
请带着恰当的心情再读一次课文
五、拓展活动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大自然中的壮丽景象?请在课后去搜集一些资料,跟其他同学分享一下你所感受到的视觉盛宴吧!下节课交流。
第二篇:观潮说课稿
观潮说课稿15篇
观潮说课稿1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说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观潮说课稿2
教师们上午好!今日我向大家说课的资料是《观潮》的第二课时。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下头,我仅就自我阅读、理解《观潮》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和初步的设想,与大家做以交流。说课的资料大致分为这样几个方面: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思路。
一、说教材——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观潮》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经过自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先总的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然后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描述看到、听到和感到的壮观景象。在重点部分“潮来之时”又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抓住潮声、潮形写出了潮来时的惊心动魄。作者这样清晰的行文顺序,既向学生们揭示了怎样按照必须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也供给给学生读文,理清文章脉络的一个扶手。这一点将成为我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王在晋以往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其中,“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具体来说:潮来之前,作者经过观潮人群急切心境的描述,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齐描述,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般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以上就是对自我对教材的一个整体把握和分析。
二、说学生——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期,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必须的自读自悟本事,如:他们在初读课文中,会比较容易地抓住全文的行文顺序,也会在自由读中相继找出直接描述潮水的语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变化,所以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能够自悟到的,能够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但透过那一系列“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的精妙、生动的描述,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那雄伟壮观的景象一次次映像在学生的头脑中,这是四年级学生难以自读自悟到的。虽然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透过一系列精妙、生动的文字去想象的本事还有待于培养和提升。读懂了学生的“懂”与“不懂”,由此我开始制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说目标——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我制定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抓住有关描述潮水的词句,经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想象画面,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并鼓励学生把自我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3、4自然段,即引导学生抓住潮来时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的,从而深切体会到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四、说思路——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为学生营造充满真情、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应对《观潮》这样一篇大气磅礴,诗意十足的写景散文,我们更应当以强烈的人文意识、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的读书实践促发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与文本实现心灵的对晤,享受阅读的欢乐!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想用平和的语气和学生们在简便的谈话中渐渐走近文本。试想能够这样展开一番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那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于是,我会分别出示四组词语:
平静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学生读过这些生字新词后,我相机问道:这四组词语,都是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那么有什么不一样呢学生们会轻而易举地回答出来:这四组词语分别描述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潮水的样貌和声音的。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二:一是引导学生们复习重点的词语;二是引导学生们快速理清课文大的脉络。紧之后,我故作玄虚,设计一个更加趣味的记忆力比赛的资料,我会快速提问道:课文描述的是哪儿的大潮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是什么时候目的是重温第一课时已经读懂的第二自然段的相关资料。而后,我继续提问:这节课,教师就和大家一齐去钱塘江观潮。是啊,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着什么、盼着什么心境又是怎样的呢就在师生们简便的一问一答中,把学生们已经读懂的重新建构起来,也能够渐渐地让学生们由读者转向一个观潮者,勾起学生们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1、自由读,总体感受潮来之时的景象。
我是这样设计自由读导语的:自由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用直线画出描述潮来时声音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述潮来时样貌的语句。
2、指名读、听读,感受潮来之时的巨大变化。
学生自由读后,我想这时教师应当适时地对学生们所画的听到的和看到的语句进行及时的反馈,这是学生们继续理解其巨大变化和雄伟气势所必不可少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们在反馈中,可能会打乱顺序,或者遗漏其中的一些语句,这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学生自由分散反馈后,我们可试着用这样的一个小设计进行纠正与整合。具体来说:认真听教师读3、4自然段中你们所画的语句,看看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述连接起来的。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在书中圈出来。随后师读生听: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构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其中,把表示作者观察、写作顺序的四个词语读得重一些,我想此时在学生头脑中所呈现的决不只是支离破碎的语句,而是感受到潮来之时,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形态的变化以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述潮水变化的叙述方法。
3、细致默读,深入体会潮来之时的雄伟气势。
设计的默读思考题是这样的:请你再细致地读读你刚才所画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看看从哪儿感受到潮来时那壮观的景象,把你由此想象到的批注在书旁。在此基础上,并提出交流的要求:一会儿,你能够借助批注,用语言来描绘你所想象到的,也能够经过朗读,再现出你所想象到的。这样一个问题的设计,我想是基于这样几点思考:一是保证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有必须的开度,也就是说值得深入思考;二是兼顾到了学生的差异,有的学生善说、有的学生善读,让他们有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尽显他们的才华,带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欢乐;三是这其中关键性的语句十分多,但难易程度却不一样,为了防止少慢差费现象的发生,以这样不一样的交流方式可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4、品读,深入体会潮的声音和形态之奇。
在交流伊始,我们能够出示刚才学生在听读中圈出的表示顺序的那四个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再近些……”、“越来越近……”,引导学生按照记叙顺序,来边读边谈谈自我想象到的。
(1)“远处……”
学生们很容易抓到第一句,我们能够借助学生的朗读,引起大家的发散思考。具体操作是:我刚才听到你在读这句话中,异常突出了“好像闷雷滚动”,你能说说此时听着这滚滚而来的声音,你仿佛想到了什么吗此时,孩子们可能会结合生活实际,说道:平时我听到过大雨来临之前,那由远而近的滚滚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倾盆大雨即将来临,那么此时听到潮水发出的隆隆的声音,虽然比较沉闷,但持续不断,我想潮水的来势也必须很猛、很大。此时,教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是啊,就像他刚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的那样,未见其形,但闻其声,虽然潮水还距离我们很远,但却能听到它滚动不止的声音。而后,再请几个学生带着自我的感受再来读这一句。随之,教师以学生刚才的发言进行过渡:是不是真像你们所说的这潮水来势汹涌呢过了一会儿,潮水又有什么变化呢
(2)“过了一会儿……”
此时,学生们会抓住“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来加以回答: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说明潮真的来了。随之,教师追问道: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向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最终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样样呢这样一个追问,目的是让学生打开想象的空间,把自我当作好像是真的在看潮,真的在听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我们一向倡导的,那么我想为了不让学生由教师牵着走,不让学生成为旁观者,所以抓住学生与教材的契合点,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走进文本,促其体验,和作者产生共鸣,这可能是比较实用的一个方法。刚才的一个追问,学生们势必会七嘴八舌地说道:人们会叫喊起来!跳起来!欢呼起来!随即我会问道: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能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吗显而易见,学生们会不约而同地找到“沸腾”一词。此时让学生想象着沸腾的场面,怀着激动、高兴的心境再读这一句,想必会读得有滋有味。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能够准备一小段过渡语,调整一下课堂的节奏,也对作者这样精妙的写法进行阐明,教师能够这样小结: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貌,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
,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你们也很会观潮,不仅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貌,更难得的是你们还想象到了观潮人的心境,真是不简单。还有的学生会紧之后抓住“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一句来加以体会。为了避免学生泛泛地想象和空谈,需要在此提示学生经过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来加以体会。这样,学生会相继抓住“很快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几个词语,加以具体的想象和描绘:潮水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并且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不只能看到潮水的头,还能看到整个江面都是飞奔而来的潮水,这就是“横贯江面”。如果,在学生的发言中,能抓住“横贯江面”一词来理解,必须要对他及时地给予肯定,并请他经过朗读再现这壮观的景象。随后,教师在那里播放大潮由远及近的视频画面,让学生们更加如临其境,最终让他们齐声朗读这两句话。借着孩子们兴趣盎然的时候,教师可相机导读到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3)“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构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一句话比较好理解,我想能够提示学生们借助数学常识“两丈相当于6米多”来深刻感受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是多么的壮观啊!如果能够,我们在那里能够顺势追问:此时,我们看见的是什么而看不见什么呢看似一个不相关的问题,实则引导学生联系着上文加以想象,更加深刻体会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是如此的壮观。此时,从学生们的口中可能会描绘出不一样的画面,有的说:“我们眼中只见汹涌的潮水构成无数的巨浪翻滚着,一浪高过一浪,一浪盖过一浪。”有的说:“我好像看到巨浪相互交错、撞击,构成一堵高大的水墙,而看不到那条白线了。”还有的说:“江边的、远处一切景物都已被这如同水墙一般的、不断翻滚、奔涌的潮水挡住了,看不到了。”这样一个追问必须会撩起学生心中的感慨,而由此转向高潮部分的学习。
(4)“越来越近……”
第四自然段的最终一句,十分值得品味,因为作者用一系列恰如其分的四字词语和两个形象逼真的比喻,不仅仅写出了潮水的声音特点,还写出了潮水形态、颜色的特点,更写出了潮水磅礴汹涌的气势。而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很好的把这几个方面交织在一齐,语言简短、富有韵律,带给人无限的遐想。所以,我打算用句子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去不断深入体会这些词句的意思、包含的情感以及其精妙生动的作用。之后,具体操作为:在学生整体感受的基础,经过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所发挥的精妙的作用。如: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学生们在A和B的比较中,可发现:前文提到了潮水横贯江面,此时潮水掀起的无数巨浪就像千万匹战马一样,马不停蹄地向前奔涌,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所以作者用上了“千万匹”这个词语。在B和C的比较中,可发“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写出了潮水铺天盖地般、如万马奔腾般地奔涌的具体样貌,其场面浩大、宏伟、壮观。趁着学生们交流的高潮,请三个同学依次读出这句话,要求一个比一个读得更有气势。其他人闭眼欣赏,以强化这些关键词语的作用。这样形象直观的词句比较和诵读,不仅仅帮忙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还抓住了本课时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趁着学生们意犹未尽之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抓住潮水的特点来体会:这磅礴的气势仅从形态能够看出来吗,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这大潮势不可挡自然而然,孩子们会抓住“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想象当时大潮咆哮、怒吼着,似乎吞没了整个江边上的一切声响,耳朵也都要被震聋了。这无比巨大的声响更能衬托场面的壮观。这时,再让学生带着此时的感受完整地读出四自然段的最终一句,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真正体会到了潮来时声
音之奇。这样精妙、精彩的语言很值得让学生积累,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抒发此时无限感慨的情怀,也为了让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我想补充一个小设计,可供实际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具体操作是用教师活力引读:浪潮越来越近,只见眼前无数巨浪铺天盖地卷起,奔涌咆哮,此时你们看到到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接读这一句。再引读:浪潮越来越近,只听见耳畔回响着震耳欲聋、震天动地的巨大声响,放眼望去,侧耳聆听,你们又仿佛看到到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接读这一句。
5、有感情朗读,领略大潮的变化奇观。
学生的交流到此能够告一段落了,教师要适时地收口,引导学生纵观这个大潮的变化,让学生把刚才零散的感受化作切实的感悟,让学生一时的感慨化作对大自然神奇魅力的赞叹。教师能够这样做以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述了潮来时的景象,使我们仿佛和作者一齐站在钱塘江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大,看到的潮水越来越近,浪头也越来越高。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随之,让学生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观看完整的大潮变化的视频。观看完,找四个孩子按照作者描述的顺序,有感情朗读大潮变化的这四个句段。
6、略读潮后,感受大潮气势犹在。
最终一个自然段其实重点词句也不少,但通俗易懂,并且学到这儿,我们都明白还要注意教学时间和重难点的分配,所以,在这样的实际情景下,我想打算用漏读法,让学生找出我漏读的“还在、依旧、才”这三个词语,体会到大潮气势犹在。
五、积累运用,再现天下奇观。
值得和大家探讨的是,我们常说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所获,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外,积累运用更会让学生得其所。所以,在课终时,我们可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现场积累运用。那里我有两个预设方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加以选择或整合。预设一: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很注意词语的体会、想象和积累,那么就让我们用上这些生动的词语,编写一段完整的导游词。紧之后出示这样一段不完整的导游词,让学生在括号中用上今日学到的词语,使这段导游词表达得清楚、通顺、生动:今日,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潮水声犹如。渐渐的,潮过去了,可是。(学生在各自的小练习纸上完成,指名回答,团体反馈)反馈的结果能够是:今日,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渐渐的,潮过去了,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在师生共同评价中,允许有不一样答案,如:能够填一一浪一浪(齐头并进);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预设二,就是改编导游词,如:教师出示这样一段话,让学生用上
书中的好词佳句自行修改。午后一点左右,会从远处传来响声。过了一会儿,大潮就会出现。很快,离我们近了,浪头宽了。再近些,浪更高了。浪潮越来越近,浪会更急,声音会更响。这两个思路设计的意图皆是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和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以及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齐,力求构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为学生营造出充满真情、诗意的课堂。
观潮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 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一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 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 节,要 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钱塘江边一睹涌潮的景象吧。
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3、理解奇观
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
【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重点强调“罩”“鼎”“崩”三个字的读音。再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 那个字记起来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难字。
3、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意图: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但预习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更要有指导,预习的基本要求是
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画问号。
2、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写下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
2、学生模仿读。
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改进?
【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我重点指导了“蒙”“薄”“昂”三个字。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在力图简洁明了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突出文章脉络,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观潮说课稿4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向大家汇报的课题是《观潮》。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为了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按照农村中年级学生的特点:知识内容广泛了,很多事情都处于好奇,似懂非懂,开始有独立性,自尊心逐渐增强,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开始有自己意向。按照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认为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地3、4自然段。
4、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要突出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这个重点,突破体会课文中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这个难点。
二、说教法。
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所以,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我还将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是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所以,我将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按照我对农村学生的了解,我认为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什么,引导学习生字,并且学习第3、4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着重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 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因为我们这里远离大海,可能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所以我就以课件的方式播放钱塘江大潮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教师解说: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观潮 (齐读课题)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预习的基本内容是这样的:1、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画出本课的生字,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2、遇到不认识或不懂的词语, 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还不能解决的做个记号请教老师或同学。3、思考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过渡语:昨天老师已经布置预习了,预习得怎么样?老师来检查检查。
1、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出现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学生读一读,当读到“罩”时教师强调翘舌音读到位,读到“鼎、崩”时强调后鼻音读到位。接着,让学生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说说那个生字记起来有困难,如“鼎”字,笔画复杂,字不常见,我用字理来讲,“鼎”是古代煮东西的锅,上部装东西的部分演变成“目”,下部的三根支架演变成下部分,如果不用字理来讲的话学生很难理解。
3、让学生通过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巩固生字词。这样,多种形式的读,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的生字掌握得太棒了,老师真高兴!接着让老师看看你们更棒的表现,好吗?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因为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2、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的方法进行朗读,要求读出正确的节奏、停顿和速度。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然后评一评同学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在这评价的过程中,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为了评价别人而主动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教师及时肯定:“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接下来让我们找找文中描写得具体形象的句子,再来读读好不好?”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要吝啬自己赞美,赏识的语言,多给学生表扬,激励。因为教师正确使用激励语言,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如“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想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这些句子让学生展示读,教师再指导读。
5、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
(教师随机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
这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中、潮来后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我们知道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课文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指名读、自由读、展示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品读重点段,深入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2、引导学生结合第一幅插图理解“人山人海”的意思,并说说“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
3、再读:体会江面的特点和人们此时的心情。
(五)感情升华,拓展训练。
想想假如你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六)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独立识写课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
2、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在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蒙、薄、昂”这三个字,“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昂”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五、板书设计。
潮来之状
观潮 演兵之形 正面描写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观潮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达到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主要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老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老师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老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这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老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老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态形象的思维能力,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老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可以讨论。
学生通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通过老师导读,学生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起,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9.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把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
那么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老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变老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设计:
这场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材料”的重点,训练项目,老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前,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观潮说课稿6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第一篇课文《观潮》。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阐述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为了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认为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2、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地3、4自然段。
4、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突破体会课文中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二、说教法。
本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我将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我认为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什么,引导学习生字,并且学习第3、4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着重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 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因为我们这里远离大海,可能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所以我就以课件的方式播放钱塘江大潮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教师解说: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观潮 (齐读课题)
这一环节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
中年级学生在课前已经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接下来
老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
1、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出现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学生读一读,当读到“罩”时教师强调翘舌音读到位,读到“鼎、崩”时强调后鼻音读到位。接着,让学生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说说那个生字记起来有困难,如“鼎”字,笔画复杂,字不常见,我用字理来讲,“鼎”是古代煮东西的锅,上部装东西的部分演变成“目”,下部的三根支架演变成下部分,如果不用字理来讲的话学生很难理解。
3、让学生通过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巩固生字词。这样,多种形式的读,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按自然段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评一评同学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在这评价的过程中,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为了评价别人而主动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2、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 (教师随机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
这样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中、潮来后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后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他们汇报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课文获取知识的过程。
(四)品读重点段,深入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2、引导学生结合第一幅插图理解“人山人海”的意思,并说说“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
3、再读:体会江面的特点和人们此时的心情。
(五)感情升华,拓展训练。
想想假如你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六)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是:1、独立识写课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2、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在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蒙、薄、昂”这三个字,“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昂”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语文教学是一项常做常新的艺术,我会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希望各位评委老师给我提出宝贵意见,我将虚心接受,认真思考,以求进步。谢谢大家!
观潮说课稿7
《观潮》是宋代词人周密写的一篇文言短文。作者以“潮”为线索,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潮中水军演习的壮观场面、吴儿弄潮的高超技术和吴人观潮的盛况,将写景和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生动形象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风景画和风俗画,把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互相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
针对课文的实际特点——画面美和课文的类型——文言自读课,依据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我提出了四大学习目标:
一、能力训练:
训练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知识学习:
认识了解钱江潮,掌握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的意义;
三、审美教育:
学习欣赏体会大自然的美;
四、思想教育:
学习“弄潮儿精神”——迎对风险敢于拼搏。
其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欣赏美并恰当地表达出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我设计制作了融声音、影像、图片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用真实可感的.形象说话,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欣赏美。另外,初二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一定的鉴赏分析美的能力,也有自己的个性。因此,在课堂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我采用我校推行的课堂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法展开教学,以目标导航定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有的放矢,力求学有所得。
我的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总之,课堂教学要“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是我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是我对《观潮》课堂教学的一孔之见,请多多指导!
观潮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观潮》是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 “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文言文,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比较拓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设计了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当堂检测几个教学环节。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具体的教法有:
1、诵读教学法,以“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3、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4、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5、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2、导语: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多媒体显示:钱江涌潮
教师作简要讲解。
(二)背景简介
(三)确定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4、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将实在不能解决的读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5、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选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第三步:三读课文,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第四步:赏析文章。完成教学目标4: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1、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二段,赏析其精彩的场面描写。
选两位同学描述第一段,其余同学补充。教师作适当点拨。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多媒体显示:
远 仅如银线——形 比
玉城雪岭——色
声如雷霆——声 喻
近吞天沃日——势——夸张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画面的壮阔。
学生描述第二段。教师作适当点拨。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水军演习场面的壮观。
2、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第五步:课堂小结。
第六步: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作改写指导。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第七步:作业
翻译下列句子: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4、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板书:
潮来之状
观潮 演兵之形 正面描写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观潮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资料》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资料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经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资料:“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到达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本事,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教师感情能够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并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那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我走上讲台,当小教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经过读理解课文资料,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教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经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境。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日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可是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主角,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本事,发展学生的想象本事和动态形象的思维本事,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明白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能够讨论。
学生经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我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经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本事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终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我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经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齐,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齐,构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经过自我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本事。
9.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把你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研究)。
学生想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教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本事方面引导学生,变教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本事,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本事。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材料”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前,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我的说课资料结束,多谢大家。
观潮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资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和《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达到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同学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同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同学观察能力,养成积累资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沛应用电教手段,把同学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同学情融为一体,同学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同学和教师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只可以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而且能激发同学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同学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同学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同学的“学堂”,必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同学,提高同学素质,遵循以同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同学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同学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掌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这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同学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同学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同学自身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同学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培养了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同学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同学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只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同学的学。同学通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局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同学进入角色,同学的情感一下子沉溺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学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同学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同学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同学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掌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同学观察能力,发展同学的想象能力和动态形象的思维能力,同学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考虑: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可以讨论。
同学通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同学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同学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同学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同学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同学学习和考虑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同学美读3、4段。
让同学自身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通过教师导读,同学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同学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同学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身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与同学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起,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同学通过自身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同学的自学能力。
9.师生一起总结全文。
把你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
同学想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教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引导同学,变教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同学,尊重同学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同学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同学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同学布局谋篇的能力。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资料”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同学的主体作用,在对同学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前,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同学素质必需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时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观潮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观潮》是山水游记的佳作,南宋文学家周密用精妙纯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节选自《武林旧事》,编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所选用的篇目都是以描写自然山水为主题的古代诗文,单元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的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在七年级里,学生已学习了近十篇文言文,还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学生对文言知识和文言文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根据以上内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赏析文中的优美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了解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品析课文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一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
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节,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说学法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使用以下学习方法逐步地掌握课文内容:
1、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
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很难一目了然,中学生养成阅读注释、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不仅能够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就能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朗读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感。
3、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
即不动笔墨不读书。好的阅读方法,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点、自我评注,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开讲激趣、导语引入。
首先我在屏幕上展示小学课文《观潮》,让学生欣赏。这篇现代文会将学生与文言文的《观潮》拉近距离,同时,也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相隔几个世纪的钱塘江大潮有多大变化呢?古人和今人观潮的热情是不是一样呢?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回顾了小学课文《观潮》,现在我们要学习南宋文学家周密的一篇散文,题目也是《观潮》。这两篇文章作者不同,写作的时间更不同,但他们所描绘的都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和今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有何异同。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过渡到对新课的学习。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朗读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试读,这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检测;其次是教师范读,这是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是学生仿读,这也是一个学习与改进的过程。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可以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课文内容也会有一个大概印象。紧接着我给出一道思考题:这篇课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中的四个自然段,刚好描绘了四幅画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归纳成: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这样,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一个组分配一个自然段,即一幅画面。要求四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完成两项任务:
1、找出本段的重点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翻译句子。
2、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试做简要的赏析。这两项任务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依据他们答题的情况、小组参与面与课堂上的表现计团体得分。
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教学的重难点都在这里得到解决。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团体荣誉感和好胜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翻译句子是一项非常简单的任务,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较好完成,而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则是一项略有难度的任务,可以提示学生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这样就可以降低这道题的难度系数。文中可圈可点的地方比较多,比如海潮图中对潮水的描写,运用了不少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像“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将潮水形、色、声、势几方面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再比如观潮图中,描写观潮人群的密集,实际上是从侧面衬托江潮之势和水上表演之精彩,这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都值得学生去揣摩和品析。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要求他们并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为答题作好准备。只要学生说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认可。
这种竞赛活动不光可以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也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我觉得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四)能力延伸,拓展训练。
当两轮紧张激烈的竞赛结束,同学们极有可能意犹未尽,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给出一道创新题:七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海潮盛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景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这道题其实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但并不是单纯的翻译课文,而是要求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同是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的训练。)
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我在屏幕上展示钱塘潮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优美动听的旋律、直观形象的画面,加上学生精彩的解说,一定会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这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
最后对以上的比赛作小结,计算出总成绩,评出优胜组给予鼓励,也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加以表扬。但我想,这个时候胜败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全心地投入、收获了知识,那么他们都是胜利者。到这里,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已经达到了。
(五)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我再次和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梳理知识要点。之后布置作业:比较两篇《观潮》在内容上和语言上有何异同?我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学习其写作技巧。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道题可以在课后完成。
五、说板书设计
观潮说课稿12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任教的科目是四年级语文。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1.四上教材:
先来说说教材。今年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是第一次采用部编版语文教材,我们都知道,部编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阅读、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因此,在整个学期的教学当中,应该尽量透过课文,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同时加大学生的古诗词教学。
在这一册教材中,共有八个单元。内容涉及自然奇观、中外童话、观察发现、神话故事、多彩生活、人间真情、爱国立志、历史故事等。《观潮》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奇观”,由《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4篇课文和《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组成。本单元的学习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最后的习作是: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因此,我们在整个单元的授课中,要在每篇文章教学中渗透写景作文的教学,同时也要引入类似写景文章的学习和写景古诗词的积累。
2.《观潮》这篇课文: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写作方法。文章从“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三个方面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雄奇的景色。
(二)学情分析
下面是学情分析,简单讲讲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首先,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因此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其次,由于这一课生字词较多,而且又是开学第一课,学生可能还不能马上进入状态,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会在字词意思的学习上多花点时间,同时也要求学在上这一课之前必须做好预习工作。包括:读课文、认识生字、查找字词意思等。
(三)教学目标
结合小学课标要求、新教材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观潮》这篇课文我将设计两个课时的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田字格内的生字,会认绿线格内的12个生字,理解“笼罩”、“逐渐”等词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读懂文章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写作的;
3.学习第一小节的写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涌来之时的雄伟壮观。
5.通过观潮人的描写学习,体会侧面描写的好处、尝试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
(四)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学习,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感受大潮涌来之时的雄伟壮观。
难点:1.边读边想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涌来之时的雄伟壮观。
二、教学策略
(一)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的特殊之处就在于通过文字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奇观”。如何让他们感受到呢?
1.教学中,我将使用朗读法,即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老师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进行朗诵。当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使用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视频感受真实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二)学法
1.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首先,课前预习一定要学生单独完成。其次,在上课过程中要通过多提问学生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后,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写景的作文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主要分为:课前预习、课程导入、详细教学内容、课堂小结、课后拓展、教学板书六环节。
(二)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预习课文。
2.再读课文,边读边把生字词圈出来,并尝试通过查字典解决。
3.“——?”用问号划出不明白的地方,上课注意听。
(三)课程导入
1.在黑板上书写“观潮”二字,并分别询问学生“观”是什么意思,“潮”是指哪里的潮?然后引出钱塘江大潮。
2.顺势列举出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的对钱塘江大潮的赞美诗句。
比如: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李白
3.本文作者是如何赞美钱塘江大潮的?文中有一句话,请学生找出来。从而引出全文主旨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板书:天下奇观。
5.那究竟何种景象能被称为天下奇观?作者又是如何来写天下奇观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四)教学内容
1.生字词学习。
教师指名读,并相机正音。
2.将这些词语放进文章的句子中,再让学生开火车读。
3.从这些句子中,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句子分别是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这些景象,你一定有印象深刻的画面,指名让学生分小节进行朗读。
第一段学习:主要掌握写景文开头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
4.再回到文章第一段:读一读、品一品第一段这样的开头,好吗?好在哪里?让学生自己读,同学之间交流。然后引导学生回答:这样的开头言简意赅、点明中心、深入人心、读来简短有力。
5.引申到写景作文:其实很多经典的写景文章,都喜欢使用这样的开头。
比如:我们在三年级上册学习的第十八课《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句就是“西沙群岛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是我国海南省三沙市的一部分。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接下来,课文就描写西沙群岛如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如何可爱。
再比如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黄果树瀑布》,第一句就是“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今后我们在写景时,也可以用这种干净有力的开篇。
综上,作者开篇点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他先写了潮来前,再写潮来时,最后写潮来后。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潮水的变化。(此时板书)
第二段学习:找关键词,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1.默读第二段,画出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2.除了写潮来前的平静,还写了什么?
3.结合第二段每一句话,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赏析。
第三、第四段学习:
1.朗读第三、第四自然段。在朗读前关注文中的小泡泡。引出这两段的阅读要关注两点:样子和声音。
2.谈谈读完第三、第四自然段的感受。
3.利用表格,让学生整理第三、第四段时间、地点、潮声的变化,潮形的变化来感受潮水浪潮扑过来之快、潮声之响、潮形之壮阔。
时间、地点潮声的变化潮形的变化
午后一点左右,远处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东边响声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很快,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两丈多高的水墙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4.引导学生欣赏欣赏第三、第四段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顺势引导学生看着表格进行背诵。
第五段学习:
1.朗读第五自然段,提问学生还有哪些词用得好。引导学生关注“还在”、“依旧”“好久”“已经”等词。赏析他们的妙处。
2.呼应首段,难怪作者会写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学习侧面描写——观潮人。
1.提问学生作为天下奇观,作者观到的仅仅是潮吗?还观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文中侧面描写的句子。
2.提问学生为何需要侧面描写,从而引出侧面描写的作文。
3.再一次呼应首段,这么多人看,就是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为被称为天下奇观。”
(五)课堂小结
1.提问学生“写景文章应该如何读?”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出“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2.提问学生以后如何写写景文,从而引导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第一段开门见山、修辞手法、侧面描写。
(六)课后拓展
结合自己暑假的经历,模仿这篇文章的写作方式,写一篇写景文。
(七)教学板书
1.观潮
潮来前——平静
天下奇观——潮来时——汹涌澎湃
潮过后——余波未平
四、教学反思:
1.由于不了解学生学情,因此,很多教学引导布置能否顺利进行。
2.学完这篇文章,练笔是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因此要妥善安排好授课时间。
3.第一次与学生磨合,一定要抓好课前预习工作,并在课程中利用恰当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观潮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达到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教师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这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态形象的思维能力,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可以讨论。
学生通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通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起,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9.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把你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
学生想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教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变教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设计: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平静
声音
形状
气势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
千万匹战马
浩浩荡荡
潮过后
平静
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材料”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前,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观潮说课稿14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观潮》。现在就本课的一些教学设想与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观潮》,它是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抓住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天下奇观。文章思路清晰,语言形象生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说目标
依大纲要求,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情感世界的丰富及学生的实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领悟作者的观察力,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出景象特征。本篇课文属于图文结合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图画,形象直观,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天下奇观。
3、学习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记述景物写法。
4、学会本课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丰富学生的见识。
5、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是本文的重点。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记述景物的写作方法是本文的难点。
三、说教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在本课中我将实行抽单个学生朗读,再齐读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美。
四、说学情
通过见习,我感觉学生对图文结合的课文比较感兴趣,尤其是描写自然景观的美文,学生更是充满了好奇,喜爱有加。所以,像《观潮》这样的精美文章,我认为十分值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五、说教法、学法
1、首先,应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即一条主线。
即以观潮的时间先后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为主,进行讲解。
2、其次,感受课文中语句的形象生动,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景象,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3、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读悟情,以读达情,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框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朗读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积极参与其中,推动学生深入感受。采用以读悟情,以读增情的方法。
观潮说课稿15
[教材解读]《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目标预设]依据二期课改的精神,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5、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教学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你能说一下吗?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图片)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录象)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出示地图)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讨论)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1、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搜索天下奇观和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提供网址)
后感: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第三篇:观潮说课稿
观潮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观潮》是小学语文第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二、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2、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3、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赏境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向我们移来”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从近处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5、总结全文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一人言”小结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指导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这样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观潮说课稿2
一、教材及学情
《观潮》是小学语文第七册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二、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学习方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教学流程
1、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2、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点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3、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教学,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①、《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然后出示自学提示(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描写?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②、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③、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4、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点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5、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此处我将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我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观潮说课稿3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独立备课基础上系统地谈自己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观潮说课稿,欢迎阅读参考,希望您喜欢。
说教材
《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要求:多诵读,读出感情,读中进入情境,在读中浮现画面,根据课文特点,继续练习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对于课文中的的重点词句,多读多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是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描写了大自然的奇观钱塘江大潮,作者通过手中的生花妙笔,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气势,不需要亲眼所见,读着这些清新激昂的文字。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让人不禁赞叹: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表现力。
作者先用一句话总起: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接着写了潮来之前在江边的等待,通过对江边、江上景色的描述,表现了观潮人盼潮来时的望眼欲穿和翘首期盼。接着用细腻的笔法表现了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色。通过看潮势,听潮声,眼观其排山倒海的巨浪,耳听其震耳欲聋的呼声,胸中激情回荡,最后是潮头过后的余波,尽管潮头已去,但仍感力不减。
经历过与钱塘江大潮的亲密接触,我们惊呼:好一个天下奇观,好一篇写景美文。
说教法
阅读教学,读占鳌头。以读为生线,是我在这节课中准备采用策略。如果讲授这篇课文,我会采用五读法,这是我经过实践和提炼得出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
五读法操作规程及其解读:
1.默读,了解大意。齐读课题之后,你能围绕课题提出哪些疑问。带头这些疑问来默读课文,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培养生动学习的能力。
2.寻读,发掘内涵。学生对哪些内容印象深刻,最喜欢哪些段落或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提倡有个性化的读书新体验。
3.朗读,读出特色,分层推进指导朗读,先指导学生把字音读准,再练习读熟练,读出感情,加上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课文中不同的内容采取适当的形式,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指各读,分组读,赛读,配乐读,男女生交替读,全班齐到等形式都可以尝试。
4.诵读,当堂积累。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的积累,尢其是小学生在现有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多读多背优秀课文,背诵重要段落,培养语感,在抑扬顿挫,形式多样的诵读训练中培养他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5.默读,回归整体。与课文激情对话后,静下心来梳理一下文章的脉络,留给他们品味的时间和空间,做到动静相宜,张弛有度。
说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老师很喜欢旅游,也很喜欢听你们说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你能把自己到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点跟老师说说吗?学生各抒己见,点燃他们的激情。
一、揭题导入。
齐读课题(指导读出雄壮的气势),面对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大潮之奇。
1.头疑问默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三、深入须司,大潮之奇。
1.课文哪些段落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找出来读一读(估计绝大数同学选择要求背诵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2.有针对性,分层推进指导朗读。
多种形式相结合,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当堂背诵积累。
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感受书声朗朗,接受人文熏陶。
四、心潮澎湃,倾情对话。
默读课文一遍后静下心来思考:你想对钱塘江大潮说些什么?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写诗赞美,当堂朗诵,夸一夸我们的钱塘江大潮,快板,顺口溜等,或者用一个词语表达心里的感受。在经历过祖国语言文字的洗礼后,想必他们是有话可说,情真意切。
五、语言积累,妙词佳句。
摘录优美词语和句子,打下扎实的语文功底。
六、课外拓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把你心中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工整地抄写在《心语录》
2.用上你学过的妙词佳句,用上你掌握的写景妙法,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点写下来,一定要表现出特点。
观潮说课稿4
[教材解读]《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目标预设]依据二期课改的精神,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5、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教学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你能说一下吗?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图片)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录象)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出示地图)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讨论)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1、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搜索天下奇观和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提供网址)
后感: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观潮说课稿5
[说教材]《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专题是“神奇的大自然”,要求学生在一边读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方法。《观潮》的写作思路清晰,通过生动的语言以及富有层次的写作顺序,对“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进行细致地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并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和有条理的描述一处景物。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若隐若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说教法与学法]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生活经验有限,对稳重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地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描写的内容。开始我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通过图片、音乐、影像等艺术手段,为学生创设观潮情境,把学生带到真是的情境中去,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将阅读时间交给学生,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感悟,通过朗读感悟法,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积累、读中评议,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并愿意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一些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在师生和生生的互相探讨中实现教学目标。
[说教学流程]最后,我来谈谈我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多媒体导入,揭示课题
1. 播放潮水涨潮的声音:请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身处江边,感受潮水来时的景象,说一说你的体会。
2. 多媒体介绍钱塘江、钱塘江大潮:钱塘江的大潮更是一绝,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一下?
3. 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观潮》,跟着作者到钱塘江边感受江潮的壮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生互读,教师指导,注意多音字“闷(men)雷、薄(bo)雾、风号(hao)浪吼(hou)、涨(zhang)
潮、颤(chan)动”
2. 整体感知
(1) 说一说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八月十八,海宁盐官
(2) 钱江大潮——天下奇观:这个“观”和“观潮”的“观”有什么区别?天下奇观 观:景物,即天下罕见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观潮 观:
观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为什么说钱塘江是天下奇观:读2-5自然段,试着分段,说说你是怎么分的?2-潮来前,3-4潮来时,5潮头过后
2. 读第二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来说说江面此时的特点和人们的心情,还有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板书 江面:平静;人们:等
着盼着)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声音轻,语速慢)
3. 读第三自然段:此时江面的特点和人们的心情(板书 远处:江面 风平浪静 人们 人名声鼎沸近处: 一条白线 沸腾起来)
5.读第四自然段:此时江面的特点和人们的心情(板书 江面 白色战马 浩浩荡荡 )人们(同学自己想象,并说明理由)
6.小结,尝试背诵三、四自然段
作者配合着人们的反映,由远及近得描写江面的变化。
7.读第五自然段:说一说江面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仔细品读,你有什么感受?心情又如何?
请带着恰当的心情再读一次课文
五、拓展活动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大自然中的壮丽景象?请在课后去搜集一些资料,跟其他同学分享一下你所感受到的视觉盛宴吧!下节课交流。
观潮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课的内容,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根据本课的内容及三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变化;难点是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几类材料的习惯
为了更好实现以上的教学理念,我在课前准备了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收集有关小兴安岭的知识,为更好地学习知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首先,我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具体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即设疑自探。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即解疑合探。接着,让不同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即设疑再探。最后,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分别编拟基础性和拓展性习题,让学生训练运用。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设计这样的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课,老师要考考你们字词掌握情况。 用复习进行导入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对上节课对字词掌握情况,而且自然的过度到本课第二课时的学习。
2、设疑自探
我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整体感知了观潮的大体内容,那么每一段都写了哪些内容呢?带着这个问题自主探究,并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出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本环节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2、解疑合探
在自探结束后,我组织学生以全体讨论的形式来检查学生自探结果情况。并且帮助学生总结,这几段主要讲的是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江面的变化。即潮来前:江面很平静声音:潮来时: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状:水天相交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接着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最后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起头并进。潮来后:江面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才恢复平静。并且重点讲解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让学生在评价和倾听的过程中,发现、感悟,从而得到提升。
4、质疑再探
让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如果学生提不出,我将准备好的问题抛给学生,例如,你能结合本篇内容说一说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 这个环节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究的精神。
5、拓展运用
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课文为蓝本,以插图和录像为依托,融进自己的感悟“现场直播”,培养学生创造性复述的能力,解说词可以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中”的顺序讲述,要烘托出大潮的奇特之处。
6、小结
我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课的学习他们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让学生大胆的发表见解,给学生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
四、说板书设计
这样板书,体现文章的结构和写作顺序,又体现了本文的重难点,既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注重了他们审美情趣的培养。
22、观潮
天 潮来前:江面很平静(人山人海)
下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奇 潮来时
观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观潮说课稿7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板块进行说课。
说教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画面,通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 知识与能力: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 过程与方法:边读书边想像,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像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二、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能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会文——入境——动心——吐情”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课,课题是什么?观潮)“观”是什么意思?“观潮”是干什么?回忆上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哪儿观什么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一词)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养学生理解题目的能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并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阅读课文,回顾写作顺序,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部分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带什么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学生明白,要用心听、仔细看),现在做好准备了吗?好,我们现在马上出发,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学生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接着教师利用文中的语言继续渲染气氛: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浪潮来了没有?关于潮来之前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书上哪儿告诉我们? 引导学习第二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依照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非重点地方,且语言通俗易懂,教师略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之后,谈谈“潮来之前”的景观特点,使学生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过渡学习第三段
教师过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请大家发挥耳朵的作用,用心听,一会儿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在文章哪儿详细告诉了我们?引导学习第三段(3、4小节),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入境”。
a.请2名同学来朗读3、4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自由朗读,用“____”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齐读“哪声音”指什么?“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山呼啸……)?相比之下哪个词更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颤动”可否换成“抖动”、“震动”?(不行,颤动是指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幅度最小,用于此处较恰当),引导读这句,要读出排山倒海之势。请同学们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描写江潮声音的句子朗读一下(自由读、分组读)。
b.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好,不过老师呢要提两点要求,第一要用心听,仔细看;第二把你看后的体会告诉大家(师放录象) 听录音、看录像、说感受,可以让学生对“潮来时”先有感性认识,随后再学习文章,易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是怎样描写的?轻声读文,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什么?从远处看怎样?抽读相关的这句话:“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理解“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逐渐”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练习说句话?再近些呢?抽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联系实际(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两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会是“白色城墙”?这与“线状”相比如何?再近些呢?抽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c.比较句子,说一说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投影显示)
(1)浪潮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4)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
(5)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①意思已完整,②写出了颜色,③突出了数量,④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它开阔,横贯江面,它势猛,有进无退,所以先呈线状,后呈墙状,至此则呈“万马并进”状。⑤写声势大,前面“千万匹”也写声势,但写的是客观的实景,这里则写主观感受。)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读这五句连续写形状变化的句子,读出由远到近气势越来越大的变化,(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及时点拔)
通过以上对江潮声音、形状的分析,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动心”即首先通过分析语言文字,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动真心。其次为了突出声音与形状的前后对比,打破教材穿插介绍的格局,依照本地学生从未见过浪潮的特点来分别进行教学,即先理解声音的变化,后体会形状的变化。
d.指导朗读第三段。我们能否把刚才描写声音与形状的句子合起来读一下呢?注意要读出江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抽读了3、4自然段,大家评议,指出优劣,体会读法,接着再自己试读、抽读。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吐情”,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e.复述重点段落。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能复述出来吗?再放录像,先看着画面,师生共同复述,再让大家各自试着复述。 这3、4自然段是全文的精华,也是重点部分,所以我想通过本段词句的训练,作为契入教学重难点的一个突破口,先是理解,辨析句子中的词意,再深入体会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要求复述,力求使学生能够把这一段精彩的语言积累下来,为完成课后作业中的背诵作铺垫。
(3)过渡学习第四段,大潮正浩浩荡荡地从东飞奔而来,霎时,潮头向西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依照前面的方法自学课文第四段,检查你读懂了什么?同时引导找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霎时,过了好久)用“△△”标出,各说明了什么?“依旧”、“恢复”各是什么意思?能否用“恢复”说句话(板书、恢复平静)?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了一次潮,钱塘江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那么壮丽,那么雄奇(板书,壮丽、雄奇),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板书:按顺序、抓特点)再次自由朗读全文,回味一下这美、这壮、这奇!
教师的小结渗透了德育,渗透了文章的写法,达到了情感目标的实现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同时,又引导学生由部分回归整体再读全文,给人一种“课已尽,趣无穷”的感觉。
4布置作业:我国能称得上“天下奇观”的景点很多,比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等,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图片,互相交流,
(四)板书说明 1、观潮
潮来之前 江面很平静
天下奇观 潮来之时 声音 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状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过之后 恢复平静
壮丽、雄奇 按顺序 抓特点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级交叉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
观潮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写得直观形象。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大潮的画面,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篇课文的选篇意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2、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对教材的初步分析,根据四年级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我确定本课分两课时完成,现在我着重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二课时的教学是在第一课时学生学会生字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天下奇观”的景象。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重难点
由于本组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课文描述的景象是学生生活中很难见到的,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课文插图、影像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影像资料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一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请看视频),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 二〉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我用小黑板出 示自学思考题: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进行讨论并汇报结果,接着请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完成以下表格(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水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三〉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进行自由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谈自己的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听录音,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环节,能使学生赏境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通过同学们的读与找,了解到: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一人言”小结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我则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进行指导)。这样不仅形式独特新颖,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让学生去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并和大家相互交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说板书设计
本人根据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设计了以上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知识,又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观潮说课稿9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潮》,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本次说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分别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展开。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心灵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本篇课文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赞美之情。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们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上好一堂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要了解学生。我所教授的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本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还存在明显不足,自主理解和归纳的能力有待提高,为此,我安排了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方法,比如多媒体播放视频等吸引学生兴趣,以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堤、逐等生字;会写潮、堤等生字,正确读写重要词语。2。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归纳总结出语文学习的一般方法和步骤;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作者借钱塘江大潮的景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赞美以及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把握文章整体脉络,会认会写重点字词。教学难点赏析品读文章重点词句,体会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良好的教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手段和措施,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充分利用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来完成我的教学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更好的呈现课程,研究教法学法只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用海浪退潮的视频进行导入。具体我是这样实施的:“同学们请大家抬头看多媒体上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退潮视频,请同学们边看视频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出了哪些词语来形容?有些同学说滂湃、汹涌。那老师今天就带大家去看一看更加壮观汹涌的“钱塘江大潮”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观潮》”(板书1)这样的趣味导入能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接下来进入探求新知的教学环节。
第一步,夯实基础。我会请学生们默读课文圈画生字,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在学生思考完毕后我会顺势讲解“潮、堤”等生字(板书2)并强调“潮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堤的部首是土字旁,不要写成提手旁。”紧接着我会请学生们梳理文章大意,学生们会说文章主要讲述了钱塘潮的壮观景象。通过这个问题培养他们提取重点内容的阅读习惯。
第二步,品读析悟,首先我会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熟读课文,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大屏幕上所呈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走下台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在学生思考讨论之后,我会请学生来回答,文章主要分为哪几部分,有的小组通过讨论不难说出,文章主要分为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板书3)紧接着我会请学生们回答第二个问题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感受到它的奇呢?学生会说潮来前人山人海;潮来时人声鼎沸;(板书4)最后我会引导学生们一起发现:潮去后风号怒吼。(板书5)通过这些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第三步:感悟情感。我会请同学们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说一说文章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思想。在反复诵读课文后,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得出: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潮的喜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课堂即将结束,步入巩固练习时,我会让学生跟着多媒体录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结束本节课。这样的设计也符合新课改提出的发展性和巩固性原则。当然,课堂的小结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我会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再进行反馈梳理。最后在下课前,我会给学生们布置一个小任务,查阅有关海浪退潮的资料,以达到拓展学生视野的目的。
板书是教学最有利的证明,是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视觉载体。我的板书中间正上方是本课的题目,左侧是重点生字词,中间下方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易懂,对教学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考官的聆听。
观潮说课稿10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向大家汇报的课题是《观潮》。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为了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按照农村中年级学生的特点:知识内容广泛了,很多事情都处于好奇,似懂非懂,开始有独立性,自尊心逐渐增强,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开始有自己意向。按照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认为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地3、4自然段。
4、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要突出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这个重点,突破体会课文中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这个难点。
二、说教法。
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所以,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我还将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是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所以,我将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按照我对农村学生的了解,我认为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什么,引导学习生字,并且学习第3、4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着重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 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因为我们这里远离大海,可能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所以我就以课件的方式播放钱塘江大潮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教师解说: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观潮 (齐读课题)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预习的基本内容是这样的:1、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画出本课的生字,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2、遇到不认识或不懂的词语, 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还不能解决的做个记号请教老师或同学。3、思考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过渡语:昨天老师已经布置预习了,预习得怎么样?老师来检查检查。
1、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出现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学生读一读,当读到“罩”时教师强调翘舌音读到位,读到“鼎、崩”时强调后鼻音读到位。接着,让学生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说说那个生字记起来有困难,如“鼎”字,笔画复杂,字不常见,我用字理来讲,“鼎”是古代煮东西的锅,上部装东西的部分演变成“目”,下部的三根支架演变成下部分,如果不用字理来讲的话学生很难理解。
3、让学生通过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巩固生字词。这样,多种形式的读,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的生字掌握得太棒了,老师真高兴!接着让老师看看你们更棒的表现,好吗?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因为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2、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的方法进行朗读,要求读出正确的节奏、停顿和速度。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然后评一评同学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在这评价的过程中,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为了评价别人而主动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教师及时肯定:“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接下来让我们找找文中描写得具体形象的句子,再来读读好不好?”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要吝啬自己赞美,赏识的语言,多给学生表扬,激励。因为教师正确使用激励语言,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如“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想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这些句子让学生展示读,教师再指导读。
5、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
(教师随机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
这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中、潮来后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我们知道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课文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指名读、自由读、展示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品读重点段,深入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2、引导学生结合第一幅插图理解“人山人海”的意思,并说说“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
3、再读:体会江面的特点和人们此时的心情。
(五)感情升华,拓展训练。
想想假如你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六)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独立识写课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
2、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在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蒙、薄、昂”这三个字,“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昂”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五、板书设计。
潮来之状
观潮 演兵之形 正面描写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观潮说课稿1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潮来时的奇特景象。
3.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感受潮来时奇特壮观的景象,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王老师要带大家去钱塘江边观观潮,齐读课题《观潮》。
2.钱塘江就在我们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总有很多人慕名来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4.课文已经预习过了,请拿出练习纸,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王老师听说( )班的孩子写字写得特漂亮,我来看看是不是名不虚传。(笼罩、薄雾、沸腾、横贯江面、依旧、恢复)
5.反馈:都写对了吗?检查一下,把写错的马上订正在边上。这位同学的字也写得十分工整漂亮。
二、整体感知
1.好,把练习纸放在一边。现在老师再请大家仔细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作者去钱塘江边观潮。看,课题能帮助我们很好地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呢!)
(时间顺序)
那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你怎么知道的?(你在预习的时候关注了课后习题,可真会学习!)
2.作者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三、研读3、4自然段,感受“奇”
1.这三个部分,哪个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潮来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潮来时的景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潮来时的景象?(3、4自然段)
2.默读3、4自然段,哪些词语和句子能让你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呢?把它们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预设:(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奇?
犹如,这是个什么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我们来看一看,比喻得多形象啊!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还有谁找到了这个句子?从“浩浩荡荡”中体会气势大
“山崩地裂”山崩塌了,地也裂开了,这声音真是震耳欲聋啊!请你读一读。
指导朗读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你为什么找到了这个句子?(因为响声越来越大,响声越来越大,就说明潮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
这句话还有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大潮的奇特壮观?
“一条白线”,请看,这就是著名的一线潮。出示图片。看了之后你又什么感觉?请你读一读吧!
指导朗读: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横贯江面”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指导朗读:
师: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师:一丈约3.33米,两丈相当于两层楼房那么高呢!多么奇特,多么壮观啊!我们一起闭上眼睛,边想象画面边读一读吧!
(5)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你为什么找到这个句子?
师:作者把大潮的声音比作什么?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男生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3.这两个自然段学完了,现在你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在描写潮水的变化的吗?是的,作者就是从声音、形状、颜色三个方面写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的。
四、体会顺序,背诵3、4段
1.刚才我们再学习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是。不小心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
2.填一填。我们班哪位同学读书特别棒,我请他来填一填,读一读。
出示: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观察一下括号里的词,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从远到近)
4.作者不仅按照时间顺序写清楚了观潮的整个过程,还运用从远到近的方位顺序把潮来时的奇特壮观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5.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去看看钱江潮!(播放视频,教师解说)
6.欣赏完了,你想说什么?
7.从古至今,有很多人被他的奇特壮观所折服。早在一千多年前,诗人苏轼就发出这样的感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
五百多年前,王在晋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
8.让我们把这种种的感叹,再化为优美的文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齐读、背诵)
9.同学们真能干,才读了几遍就会背了呢!
五、结课
1.写话:你们知道吗?海宁市一直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要求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列为世界遗产。为了帮助钱塘江大潮提升知名度,我们来给钱塘江大潮写写广告语吧!
2.交流。生在练习纸上写广告语
师:可以交流了吗?谁来把你的广告语与我们分享
生:八月十八钱江潮,壮观天下谁不知
师:有个词语叫“知晓”晓也是知的意思,建议你把知改为晓,你读读
生:
师:读起来押韵,就更朗朗上口了。
(通过改字,使表达效果更好。指向运用语言)
生:此潮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看?
师:你真了不起,活用古诗词的句子,写出了这么有水平的广告语。
生:你若不观钱江潮,枉在人间走一趟。
师:建议把趟改为遭,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押韵
生:钱江大潮,让心潮和浪潮一同起伏!
师:多好的广告语呀,如果你能读好,就更好了
生:
(指向朗读指导)
师:多么精彩的广告语呀!真是神来之笔。
3.小结: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奇特壮观,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和潮头过后的景象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观潮说课稿12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说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观潮说课稿13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第一篇课文《观潮》。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阐述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为了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认为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2、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地3、4自然段。
4、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突破体会课文中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二、说教法。
本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我将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我认为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什么,引导学习生字,并且学习第3、4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着重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 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因为我们这里远离大海,可能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所以我就以课件的方式播放钱塘江大潮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教师解说: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观潮 (齐读课题)
这一环节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
中年级学生在课前已经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接下来
老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
1、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出现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学生读一读,当读到“罩”时教师强调翘舌音读到位,读到“鼎、崩”时强调后鼻音读到位。接着,让学生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说说那个生字记起来有困难,如“鼎”字,笔画复杂,字不常见,我用字理来讲,“鼎”是古代煮东西的锅,上部装东西的部分演变成“目”,下部的三根支架演变成下部分,如果不用字理来讲的话学生很难理解。
3、让学生通过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巩固生字词。这样,多种形式的读,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按自然段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评一评同学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在这评价的过程中,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为了评价别人而主动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2、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 (教师随机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
这样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中、潮来后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后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他们汇报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课文获取知识的过程。
(四)品读重点段,深入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2、引导学生结合第一幅插图理解“人山人海”的意思,并说说“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
3、再读:体会江面的特点和人们此时的心情。
(五)感情升华,拓展训练。
想想假如你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六)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是:1、独立识写课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2、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在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蒙、薄、昂”这三个字,“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昂”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语文教学是一项常做常新的艺术,我会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希望各位评委老师给我提出宝贵意见,我将虚心接受,认真思考,以求进步。谢谢大家!
观潮说课稿14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任教的科目是四年级语文。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1.四上教材:
先来说说教材。今年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是第一次采用部编版语文教材,我们都知道,部编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阅读、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因此,在整个学期的教学当中,应该尽量透过课文,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同时加大学生的古诗词教学。
在这一册教材中,共有八个单元。内容涉及自然奇观、中外童话、观察发现、神话故事、多彩生活、人间真情、爱国立志、历史故事等。《观潮》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奇观”,由《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4篇课文和《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组成。本单元的学习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最后的习作是: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因此,我们在整个单元的授课中,要在每篇文章教学中渗透写景作文的教学,同时也要引入类似写景文章的学习和写景古诗词的积累。
2.《观潮》这篇课文: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写作方法。文章从“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三个方面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雄奇的景色。
(二)学情分析
下面是学情分析,简单讲讲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首先,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因此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其次,由于这一课生字词较多,而且又是开学第一课,学生可能还不能马上进入状态,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会在字词意思的学习上多花点时间,同时也要求学在上这一课之前必须做好预习工作。包括:读课文、认识生字、查找字词意思等。
(三)教学目标
结合小学课标要求、新教材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观潮》这篇课文我将设计两个课时的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田字格内的生字,会认绿线格内的12个生字,理解“笼罩”、“逐渐”等词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读懂文章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写作的;
3.学习第一小节的写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涌来之时的雄伟壮观。
5.通过观潮人的描写学习,体会侧面描写的好处、尝试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
(四)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学习,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感受大潮涌来之时的雄伟壮观。
难点:1.边读边想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涌来之时的雄伟壮观。
二、教学策略
(一)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的特殊之处就在于通过文字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奇观”。如何让他们感受到呢?
1.教学中,我将使用朗读法,即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老师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进行朗诵。当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使用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视频感受真实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二)学法
1.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首先,课前预习一定要学生单独完成。其次,在上课过程中要通过多提问学生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后,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写景的作文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主要分为:课前预习、课程导入、详细教学内容、课堂小结、课后拓展、教学板书六环节。
(二)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预习课文。
2.再读课文,边读边把生字词圈出来,并尝试通过查字典解决。
3.“——?”用问号划出不明白的地方,上课注意听。
(三)课程导入
1.在黑板上书写“观潮”二字,并分别询问学生“观”是什么意思,“潮”是指哪里的潮?然后引出钱塘江大潮。
2.顺势列举出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的对钱塘江大潮的赞美诗句。
比如: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李白
3.本文作者是如何赞美钱塘江大潮的?文中有一句话,请学生找出来。从而引出全文主旨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板书:天下奇观。
5.那究竟何种景象能被称为天下奇观?作者又是如何来写天下奇观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四)教学内容
1.生字词学习。
教师指名读,并相机正音。
2.将这些词语放进文章的句子中,再让学生开火车读。
3.从这些句子中,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句子分别是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这些景象,你一定有印象深刻的画面,指名让学生分小节进行朗读。
第一段学习:主要掌握写景文开头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
4.再回到文章第一段:读一读、品一品第一段这样的开头,好吗?好在哪里?让学生自己读,同学之间交流。然后引导学生回答:这样的开头言简意赅、点明中心、深入人心、读来简短有力。
5.引申到写景作文:其实很多经典的写景文章,都喜欢使用这样的开头。
比如:我们在三年级上册学习的第十八课《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句就是“西沙群岛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是我国海南省三沙市的一部分。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接下来,课文就描写西沙群岛如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如何可爱。
再比如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黄果树瀑布》,第一句就是“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今后我们在写景时,也可以用这种干净有力的开篇。
综上,作者开篇点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他先写了潮来前,再写潮来时,最后写潮来后。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潮水的变化。(此时板书)
第二段学习:找关键词,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1.默读第二段,画出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2.除了写潮来前的平静,还写了什么?
3.结合第二段每一句话,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赏析。
第三、第四段学习:
1.朗读第三、第四自然段。在朗读前关注文中的小泡泡。引出这两段的阅读要关注两点:样子和声音。
2.谈谈读完第三、第四自然段的感受。
3.利用表格,让学生整理第三、第四段时间、地点、潮声的变化,潮形的变化来感受潮水浪潮扑过来之快、潮声之响、潮形之壮阔。
时间、地点潮声的变化潮形的变化
午后一点左右,远处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东边响声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很快,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两丈多高的水墙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4.引导学生欣赏欣赏第三、第四段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顺势引导学生看着表格进行背诵。
第五段学习:
1.朗读第五自然段,提问学生还有哪些词用得好。引导学生关注“还在”、“依旧”“好久”“已经”等词。赏析他们的妙处。
2.呼应首段,难怪作者会写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学习侧面描写——观潮人。
1.提问学生作为天下奇观,作者观到的仅仅是潮吗?还观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文中侧面描写的句子。
2.提问学生为何需要侧面描写,从而引出侧面描写的作文。
3.再一次呼应首段,这么多人看,就是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为被称为天下奇观。”
(五)课堂小结
1.提问学生“写景文章应该如何读?”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出“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2.提问学生以后如何写写景文,从而引导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第一段开门见山、修辞手法、侧面描写。
(六)课后拓展
结合自己暑假的经历,模仿这篇文章的写作方式,写一篇写景文。
(七)教学板书
1.观潮
潮来前——平静
天下奇观——潮来时——汹涌澎湃
潮过后——余波未平
四、教学反思:
1.由于不了解学生学情,因此,很多教学引导布置能否顺利进行。
2.学完这篇文章,练笔是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因此要妥善安排好授课时间。
3.第一次与学生磨合,一定要抓好课前预习工作,并在课程中利用恰当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观潮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在文中,作者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是一篇指导学生习作的范文。“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二,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激昂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步骤:师:同学们,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曾经在诗句中写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有哪位同学说说它的意思?
是啊,古代诗人王在晋也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
步骤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2.说说读懂了什么?
3.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潮前。潮中。潮后)让我们按照顺序来学习这篇课文。
学习潮来前
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出示问题。
1. 观潮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地点呢?(八月十八。海宁盐官)
2. 等待观潮的人数怎样?心情又怎样?(人多,心切)
指导学生朗读。
3. 为什么说钱塘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回答,不完整的地方老师补充。
自古以来: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李白)
天下奇观: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是与杭州湾的特殊地形分不开的。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即钱塘江口)叫杭州湾,那里外宽内窄,呈喇叭形,出海处宽达100公里,而往西逐渐收缩为20公里左右,最狭窄处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3公里宽。潮水涌来时,一路上越往西越受到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同时,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长江泻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像门坎一样的“沙坎”。当潮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时,被拦门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了后浪推前浪、一浪叠一浪、汹涌澎湃、势如千军万马排山倒海的天下奇观!
第二课时
(一)学习潮中部分(第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教学,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步骤:
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鼎:古代的大锅。人声鼎沸:人们激动地忘了自己,只顾大声地叫,大声地喊。 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
当人们听到闷雷滚动,等待终于有了收获,沸腾了,当人们隔了一会儿,看到水天相接的一条白线时,就又一次地欢呼了。这一切,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读书只有把自己当成书中人物,才能入情入境。记住,你就是观潮人。
学生再读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
师引入范仲淹的诗句,这真是“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啊! (在教学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假如你是一个游人,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二)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了一次潮,钱塘江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那么壮丽,那么雄奇,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板书:按顺序、抓特点)
(三)延伸
(1)、潮这么猛,可有一种人, 弄潮儿 三字,介绍。天边出现一条玉带,似银练锁江,若隐若现。这时,早已等候在江边的数百名弄潮儿(游泳好手),见涌潮临近时,腾身跃入江中,有的手持彩旗,有的撑开红绿小伞,踏浪翻波,腾跃百变,千姿百态。在高高昂起的潮头中,弄潮儿们争先恐后,翻滚在波涛滚滚的激流中,从波谷跃到波峰,刚至另一个波谷,又跃上第二个波峰,犹如条条蛟龙在水中嬉水。钱塘江上还有一种弄潮儿,他们不是到涌潮的激流中去大显身手,去表演自已的游泳技能,而是在滚滚的汹浪中去抢潮头鱼。这类弄潮儿们拿着长长的竹杆,上面系上个网兜,在涌潮来临之际,他们举起网兜,一边撒腿在潮头中飞奔,一边频频回首,突然回身,把网兜向潮水里一抄,随即便向岸边斜奔,逃离潮头,其间之惊险令人为之捏汗,换取的收获当然很丰厚,这样的弄潮儿现在还有之。
(2)、为此,宋朝诗人潘阆就写下了不朽的诗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板书
潮来前(平静) 人(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观潮 潮来时(浩浩荡荡) 人(沸腾,人声鼎沸)
潮来后(奔腾西去) 人( )
第四篇:《观潮》说课稿
《观潮》说课稿 15篇
《观潮》说课稿 1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向大家汇报的课题是《观潮》。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为了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按照农村中年级学生的特点:知识内容广泛了,很多事情都处于好奇,似懂非懂,开始有独立性,自尊心逐渐增强,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开始有自己意向。按照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认为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地3、4自然段。
4、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要突出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这个重点,突破体会课文中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这个难点。
二、说教法。
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所以,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我还将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是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所以,我将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按照我对农村学生的了解,我认为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什么,引导学习生字,并且学习第3、4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着重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 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因为我们这里远离大海,可能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所以我就以课件的方式播放钱塘江大潮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教师解说: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观潮 (齐读课题)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预习的基本内容是这样的:1、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画出本课的生字,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2、遇到不认识或不懂的词语, 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还不能解决的做个记号请教老师或同学。3、思考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过渡语:昨天老师已经布置预习了,预习得怎么样?老师来检查检查。
1、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出现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学生读一读,当读到“罩”时教师强调翘舌音读到位,读到“鼎、崩”时强调后鼻音读到位。接着,让学生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说说那个生字记起来有困难,如“鼎”字,笔画复杂,字不常见,我用字理来讲,“鼎”是古代煮东西的锅,上部装东西的部分演变成“目”,下部的三根支架演变成下部分,如果不用字理来讲的话学生很难理解。
3、让学生通过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巩固生字词。这样,多种形式的读,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的生字掌握得太棒了,老师真高兴!接着让老师看看你们更棒的表现,好吗?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因为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2、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的方法进行朗读,要求读出正确的节奏、停顿和速度。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然后评一评同学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在这评价的过程中,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为了评价别人而主动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教师及时肯定:“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接下来让我们找找文中描写得具体形象的句子,再来读读好不好?”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要吝啬自己赞美,赏识的语言,多给学生表扬,激励。因为教师正确使用激励语言,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如“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想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这些句子让学生展示读,教师再指导读。
5、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
(教师随机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
这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中、潮来后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我们知道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课文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指名读、自由读、展示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品读重点段,深入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2、引导学生结合第一幅插图理解“人山人海”的意思,并说说“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
3、再读:体会江面的特点和人们此时的心情。
(五)感情升华,拓展训练。
想想假如你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六)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独立识写课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
2、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在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蒙、薄、昂”这三个字,“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昂”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五、板书设计。
潮来之状
观潮 演兵之形 正面描写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观潮》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达到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主要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老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老师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老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这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老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老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态形象的思维能力,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老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可以讨论。
学生通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通过老师导读,学生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起,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9.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把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
那么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老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变老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设计:
这场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材料”的重点,训练项目,老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前,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观潮》说课稿 3
一、教材及学情
《观潮》是小学语文第七册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二、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学习方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教学流程
1、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2、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点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3、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教学,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①、《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然后出示自学提示(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描写?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②、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③、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4、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点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5、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此处我将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我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观潮》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观潮》是山水游记的佳作,南宋文学家周密用精妙纯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节选自《武林旧事》,编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所选用的篇目都是以描写自然山水为主题的古代诗文,单元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的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在七年级里,学生已学习了近十篇文言文,还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学生对文言知识和文言文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根据以上内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赏析文中的优美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了解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品析课文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一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
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节,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说学法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使用以下学习方法逐步地掌握课文内容:
1、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
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很难一目了然,中学生养成阅读注释、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不仅能够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就能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朗读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感。
3、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
即不动笔墨不读书。好的阅读方法,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点、自我评注,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开讲激趣、导语引入。
首先我在屏幕上展示小学课文《观潮》,让学生欣赏。这篇现代文会将学生与文言文的《观潮》拉近距离,同时,也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相隔几个世纪的钱塘江大潮有多大变化呢?古人和今人观潮的热情是不是一样呢?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回顾了小学课文《观潮》,现在我们要学习南宋文学家周密的一篇散文,题目也是《观潮》。这两篇文章作者不同,写作的时间更不同,但他们所描绘的都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和今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有何异同。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过渡到对新课的学习。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朗读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试读,这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检测;其次是教师范读,这是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是学生仿读,这也是一个学习与改进的过程。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可以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课文内容也会有一个大概印象。紧接着我给出一道思考题:这篇课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中的四个自然段,刚好描绘了四幅画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归纳成: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这样,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一个组分配一个自然段,即一幅画面。要求四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完成两项任务:
1、找出本段的重点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翻译句子。
2、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试做简要的赏析。这两项任务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依据他们答题的.情况、小组参与面与课堂上的表现计团体得分。
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教学的重难点都在这里得到解决。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团体荣誉感和好胜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翻译句子是一项非常简单的任务,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较好完成,而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则是一项略有难度的任务,可以提示学生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这样就可以降低这道题的难度系数。文中可圈可点的地方比较多,比如海潮图中对潮水的描写,运用了不少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像“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将潮水形、色、声、势几方面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再比如观潮图中,描写观潮人群的密集,实际上是从侧面衬托江潮之势和水上表演之精彩,这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都值得学生去揣摩和品析。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要求他们并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为答题作好准备。只要学生说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认可。
这种竞赛活动不光可以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也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我觉得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四)能力延伸,拓展训练。
当两轮紧张激烈的竞赛结束,同学们极有可能意犹未尽,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给出一道创新题:七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海潮盛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景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这道题其实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但并不是单纯的翻译课文,而是要求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同是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的训练。)
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我在屏幕上展示钱塘潮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优美动听的旋律、直观形象的画面,加上学生精彩的解说,一定会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这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
最后对以上的比赛作小结,计算出总成绩,评出优胜组给予鼓励,也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加以表扬。但我想,这个时候胜败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全心地投入、收获了知识,那么他们都是胜利者。到这里,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已经达到了。
(五)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我再次和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梳理知识要点。之后布置作业:比较两篇《观潮》在内容上和语言上有何异同?我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学习其写作技巧。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道题可以在课后完成。
五、说板书设计
《观潮》说课稿 5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潮来时的奇特景象。
3.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感受潮来时奇特壮观的景象,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王老师要带大家去钱塘江边观观潮,齐读课题《观潮》。
2.钱塘江就在我们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总有很多人慕名来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4.课文已经预习过了,请拿出练习纸,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王老师听说( )班的孩子写字写得特漂亮,我来看看是不是名不虚传。(笼罩、薄雾、沸腾、横贯江面、依旧、恢复)
5.反馈:都写对了吗?检查一下,把写错的马上订正在边上。这位同学的字也写得十分工整漂亮。
二、整体感知
1.好,把练习纸放在一边。现在老师再请大家仔细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作者去钱塘江边观潮。看,课题能帮助我们很好地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呢!)
(时间顺序)
那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你怎么知道的?(你在预习的时候关注了课后习题,可真会学习!)
2.作者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三、研读3、4自然段,感受“奇”
1.这三个部分,哪个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潮来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潮来时的景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潮来时的景象?(3、4自然段)
2.默读3、4自然段,哪些词语和句子能让你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呢?把它们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预设:(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奇?
犹如,这是个什么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我们来看一看,比喻得多形象啊!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还有谁找到了这个句子?从“浩浩荡荡”中体会气势大
“山崩地裂”山崩塌了,地也裂开了,这声音真是震耳欲聋啊!请你读一读。
指导朗读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你为什么找到了这个句子?(因为响声越来越大,响声越来越大,就说明潮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
这句话还有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大潮的奇特壮观?
“一条白线”,请看,这就是著名的一线潮。出示图片。看了之后你又什么感觉?请你读一读吧!
指导朗读: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横贯江面”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指导朗读:
师: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师:一丈约3.33米,两丈相当于两层楼房那么高呢!多么奇特,多么壮观啊!我们一起闭上眼睛,边想象画面边读一读吧!
(5)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你为什么找到这个句子?
师:作者把大潮的声音比作什么?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男生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3.这两个自然段学完了,现在你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在描写潮水的变化的吗?是的,作者就是从声音、形状、颜色三个方面写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的`。
四、体会顺序,背诵3、4段
1.刚才我们再学习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是。不小心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
2.填一填。我们班哪位同学读书特别棒,我请他来填一填,读一读。
出示: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观察一下括号里的词,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从远到近)
4.作者不仅按照时间顺序写清楚了观潮的整个过程,还运用从远到近的方位顺序把潮来时的奇特壮观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5.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去看看钱江潮!(播放视频,教师解说)
6.欣赏完了,你想说什么?
7.从古至今,有很多人被他的奇特壮观所折服。早在一千多年前,诗人苏轼就发出这样的感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
五百多年前,王在晋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
8.让我们把这种种的感叹,再化为优美的文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齐读、背诵)
9.同学们真能干,才读了几遍就会背了呢!
五、结课
1.写话:你们知道吗?海宁市一直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要求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列为世界遗产。为了帮助钱塘江大潮提升知名度,我们来给钱塘江大潮写写广告语吧!
2.交流。生在练习纸上写广告语
师:可以交流了吗?谁来把你的广告语与我们分享
生:八月十八钱江潮,壮观天下谁不知
师:有个词语叫“知晓”晓也是知的意思,建议你把知改为晓,你读读
生:
师:读起来押韵,就更朗朗上口了。
(通过改字,使表达效果更好。指向运用语言)
生:此潮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看?
师:你真了不起,活用古诗词的句子,写出了这么有水平的广告语。
生:你若不观钱江潮,枉在人间走一趟。
师:建议把趟改为遭,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押韵
生:钱江大潮,让心潮和浪潮一同起伏!
师:多好的广告语呀,如果你能读好,就更好了
生:
(指向朗读指导)
师:多么精彩的广告语呀!真是神来之笔。
3.小结: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奇特壮观,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和潮头过后的景象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观潮》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述,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资料”的本事,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资料。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
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经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忙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资料,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逐段分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之后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明白(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活力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必须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教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那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明白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此刻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可是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述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景,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述的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我的真情实感经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经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板书:恢复平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齐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3$bqwm4
6、布置作业(略)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
附板书设计: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恢复平静
《观潮》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
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
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四、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二)逐段分析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接着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2、学习第二自然段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激情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老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
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现在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况,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学生通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板书:恢复平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6、布置作业(略)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
附板书设计:
观潮天下奇观潮来前: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潮来后:恢复平静
[说教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专题是“神奇的大自然”,要求学生在一边读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方法。《观潮》的写作思路清晰,通过生动的语言以及富有层次的写作顺序,对“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进行细致地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并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和有条理的描述一处景物。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若隐若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说教法与学法]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生活经验有限,对稳重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地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描写的内容。开始我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通过图片、音乐、影像等艺术手段,为学生创设观潮情境,把学生带到真是的情境中去,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将阅读时间交给学生,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感悟,通过朗读感悟法,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积累、读中评议,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并愿意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一些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在师生和生生的互相探讨中实现教学目标。
[说教学流程] 最后,我来谈谈我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多媒体导入,揭示课题
1. 播放潮水涨潮的声音:请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身处江边,感受潮水来时的景象,说一说你的体会。
2. 多媒体介绍钱塘江、钱塘江大潮:钱塘江的大潮更是一绝,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一下?
3. 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观潮》,跟着作者到钱塘江边感受江潮的壮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生互读,教师指导,注意多音字“闷(men)雷、薄(bo)雾、风号(hao)浪吼(hou)、涨(zhang)
潮、颤(chan)动”
2. 整体感知
(1) 说一说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八月十八,海宁盐官
(2) 钱江大潮——天下奇观:这个“观”和“观潮”的“观”有什么区别?天下奇观 观:景物,即天下罕见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观潮 观:
观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为什么说钱塘江是天下奇观:读2-5自然段,试着分段,说说你是怎么分的?2-潮来前,3-4潮来时,5潮头过后
2. 读第二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来说说江面此时的特点和人们的心情,还有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板书 江面:平静;人们:等
着盼着)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声音轻,语速慢)
3. 读第三自然段:此时江面的特点和人们的心情(板书 远处:江面 风平浪静 人们 人名声鼎沸近处: 一条白线 沸腾起来)
5.读第四自然段:此时江面的特点和人们的心情(板书 江面 白色战马 浩浩荡荡 )人们(同学自己想象,并说明理由)
6.小结,尝试背诵三、四自然段
作者配合着人们的反映,由远及近得描写江面的变化。
7.读第五自然段:说一说江面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仔细品读,你有什么感受?心情又如何?
请带着恰当的心情再读一次课文
五、拓展活动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大自然中的壮丽景象?请在课后去搜集一些资料,跟其他同学分享一下你所感受到的视觉盛宴吧!下节课交流。
《观潮》说课稿 8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辽宁师范大学营口教学区09小学教育一班24号贺鸿艳。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潮》。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理论依据、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观潮》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本,本单元共四篇课文,分别是《观潮》、《雅鲁藏布大峡山》、《鸟的天堂》、《火烧云》都是展现大自然的神奇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本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课文结构清晰,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超过后的顺序以及大潮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介绍了观潮人数之多,从侧面表现了大潮的奇观,选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们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之情,根据课程目标要求了四年级学生教学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识七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2、3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实际来理解体会字词的含义。
感受大自然壮观,受大自然美丽熏陶,能把自己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结合教学目标,我计划用2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是让同学们学会生字生词,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二课时主要任务是继续学习课文,理解作者描写观潮的写作手法,真切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今天重点讲述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及教学特点,我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抓重点词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过程和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大潮来时”的内容为课文学习重点部分,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
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表达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领悟是突破难点关键。
二、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体会大潮来时的宏伟景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品味,更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合作交流法和自主探究法,便学生在自主能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理清顺序
上节课,我们读了《观潮》一文,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着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从整体入手来把握课文的思路和观潮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自主读书,感受奇观
交流学习方法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读这篇文章,感悟大潮的壮观(学说出自己喜欢的读法,教师也说出自己的读书方法,供学生参考)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探索,让学生对比分析,自由质疑情景而探索,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宽阔、更活跃的探究平台,不断专研,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里想法(江面平静) 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天下奇观”的意思,区别“观潮”的观与天下奇观的观的不同意思
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江面平静,观潮人多
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想象人们观潮的热闹场面,体会作者多的手法
设计意图: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才会引起学生智慧的波澜,教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获得自我满足,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更像一位专业的主持人
(二)、品读重点领悟奇观
看录像,初感奇观
潮来时是怎样壮观的景象?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钱塘江大潮,让我们边看边想你看见了什么?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调动其情趣。(天下奇观声音形状由远及近)
感情朗读 感受奇观,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字里行进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背诵喜欢的段落)
学习结尾段,引导学生通过“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体会潮过后水势之大的奇观(恢复平静(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三)、总结课文、归纳升华
江潮景美,作者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如此生动形象?
(四)、课外延伸,积累运用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处自己喜欢的风景。
五、说板书设计:
观潮
观潮之前 江面平静
观潮之时(天下奇观) 声音形状(远近)
观潮之后 恢复平静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六、说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依照本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在教学中做到“以读代讲”,“从读而悟”,因此,我主要采用了
情景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
《观潮》说课稿 9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同学]
四年级的同学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终究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协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同学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同学读书的热情,提高同学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澎湃的气势。
[说教学]
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同学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同学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协助同学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同学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同学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优秀教案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同学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同学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澎湃雄壮的气势,同学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同学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同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同学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假如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局部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局部时,我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地位,让同学充沛读,体会,并发动同学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同学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同学自由读潮来时这一局部,找出自身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同学,让同学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身的体会,同学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同学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同学能够充沛发展自身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沛发挥了同学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让同学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扮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同学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身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同学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同学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假如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同学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同学的思维,培养了同学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同学自由读自身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同学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同学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同学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同学把自身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同学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沛读,同学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身领悟,激发了同学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同学的参与意识,同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同学不只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观潮》说课稿 10
一、教材及学情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二、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教程
1、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2、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点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三、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教学,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1、《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然后出示自学提示
(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
(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描写?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2、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3、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四、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点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五、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此处我将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我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观潮》说课稿 11
一、说教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教法
基于对文本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想象成观潮人群中的一个,身临其境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同时我还采用了“朗读法”,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要经过不同形式的读,实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的目的。
五、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经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钱塘江边一睹涌潮的景象吧。
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3、理解奇观
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
【设计意图:此环节经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重点强调“罩”“鼎”“崩”三个字的读音。再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 那个字记起来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难字。
3、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设计意图: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但预习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更要有指导,预习的基本要求是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画问号。2、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写下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经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
2、学生模仿读。
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改进?
【设计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我重点指导了“蒙”“薄”“昂”三个字。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在力图简洁明了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突出文章脉络,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观潮》说课稿 12
[教材解读]《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目标预设]依据二期课改的精神,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5、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教学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你能说一下吗?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图片)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录象)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出示地图)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讨论)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1、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搜索天下奇观和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提供网址)
后感: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观潮》说课稿 13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宋代周密的《观潮》
我按以下五个程序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
首先,我说教学分析。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山水游记的佳作,南宋文学家周密用精妙纯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展现在读者面前。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成功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2、学生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基础,学生对文言知识和文言文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词汇,了解了一些常见的基本句式,能运用已学知识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②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③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多修辞、多侧面摹状的写景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反复诵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提供句式,教给学生赏析优美词句的方法。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本文形象逼真的描写方法。
《观潮》说课稿 14
一、说教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 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一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 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 节,要 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钱塘江边一睹涌潮的景象吧。
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3、理解奇观
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
【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重点强调“罩”“鼎”“崩”三个字的读音。再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 那个字记起来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难字。
3、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意图: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但预习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更要有指导,预习的基本要求是
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画问号。
2、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写下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
2、学生模仿读。
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改进?
【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我重点指导了“蒙”“薄”“昂”三个字。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在力图简洁明了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突出文章脉络,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观潮》说课稿 15
一、说教材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余波奔涌。文章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观潮》是语文第七册第四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组教材都是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的基础上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这一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留心周围的事物,因此,教学中,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也就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观潮》一文,思路清晰,层次清楚,语言优美生动,是一篇进行热爱大自然,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依据教学大纲、单元训练重点、本课教材的特色,确定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陶治美的情趣。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钱塘江大潮的,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注意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能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在文中的意思,并从中选二至四个练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争取背下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有关潮来之时的描述,发展语言培养语感、陶治情趣。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说教法
1、抓契机,奔中心,激发兴趣。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第一课时有一种新鲜感,抓住这一最佳时机,直奔课文最扣人心弦的部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有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况且这一部分生字最少,可以随课文解决。如先让学生畅谈看过中央电视台的钱塘大潮直播节目后,有什么感受,在学生畅所欲言、兴趣黯然的时候,引导学生直奔课文3、4自然段,学习潮来之时,感受大潮的雄壮磅礴,大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2、播录象,创情境,直观感受。当学生畅谈感受之后,播放录像,让学生再次听听声音,看看画面,再次感受一下那壮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情景,激发阅读的兴趣。在理解横贯浪潮飞奔山崩地裂等精彩语句时,适时
进行一些小镜头精彩回放,减少了琐碎的分析,更好地帮助了理解。精读课文后,放第2遍,让学生边看边背诵,既促进记忆,又加深理解。同时也能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
3、重朗读,促背诵,积累语言。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例如学习3、4自然段,让学生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选择自己认为喜欢的精彩的语句,练读几遍以后,读给大家听,要能让别人受到感染,开展赛读,看准读得好。在学生自由选读后,通过引读理清观潮顺序,从中了解作者观察与描述的顺序,精读后,配上录像,练习背诵,将课文中的精彩语言积累起来。
4、设练习,重积累,运用词语。在读书理解课文之后,结合在我校阅读活动课中开展的做读书笔记读书卡 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做读书卡,摘录下好词佳句,积累语言。再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在巩固和加深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寻找积累。接着选择其中的二三个词语,练习说话,鼓励能同时选用几个好词说一段话。为学生灵活准确运用本课学习的词语,构建一个训练场。
第五篇:《观潮》说课稿
《观潮》说课稿 15篇
《观潮》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一、作为一个读者走进文本
《观潮》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景象,突出展示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壮丽而有罕见的景象。“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古”和“奇”。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先讲观潮的时间、地点,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的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接着讲岸上的景象。“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也写出了观潮者的急切心情。
第三自然段绘声绘色绘形的描写了大潮到来时和大潮过后的壮观景象。作者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写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写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文章最后将潮头过后的景象,通过对余波的描述可以想像到潮头到来时的气势之大。“霎时”是时间极端的意思,说明了大潮来世之猛,速度极快。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说明持续时间之长。最后一句讲江水上涨有两丈来高,这是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
二、以教者的身份走进文本
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 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为什么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主要是因为这一景象的“壮观”。这一壮观景象给人以震撼!引导学生加以想象,练习朗读文中从“午后一点左右”到“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一段。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的另外原因是他的“神奇”。每年只有一次,并在固定的日期,象是和人们的约会。让人们盼望、兴奋、激动、振奋。这一景象使人倍感神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朗读“农历八月十八……等着、盼着”一段。在此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理解“一年一度”。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引导学生注意钱塘江大潮这么神奇壮观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来的,学习文章生动的语言。如:课文在写浪潮越来越近时,写道“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分号。分号前是从势态来写浪潮,分号后是从声音来写浪潮。并体会“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来形容浪潮的势态多么生动;“山崩地裂”“大地颤动”来烘托浪潮的声音之大是多么准确。
三、以学生身份走进文本
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教材,我采用了先假想自己是个学生,作为学生,对这篇文章理解了什么,哪些地方有所疑问。那些段落是很容易理解的,哪些是需要帮助才能理解的等几方面来考虑的。然后,我深入学生可前了解,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让我获得了以下信息: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四)以编者的身份走进文本
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寻求知识、获取智慧”为主题编排了5篇课文。《观潮》这篇课文描写的钱塘江大潮的自然现象学生特别是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很少见,大潮来临时是怎样的情景缺乏感官的认识。
此文的编写,可以让学生打开视野,领悟自然现象的神奇与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探讨大自然的情感。
(二)说主题
以上是教材的解读情况,本学期,我结合教学情况制定的教研专题是:“朗读训练中评价艺术的研究”。《课标》对1——9年级各学段朗读训练都有明确的要求,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最重要的途径,他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朗读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是多么重要,而朗读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并提供反馈信息,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第二学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四年级学生在经过三年级的一年的学习训练后,能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但要达到有感情还差一步,并且学习语言能力还需提高。因此我选择这一专题。为了探索出这一主题的解决途径,我结合该课特点,在制定目标之前,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想,从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朗读评价训练。并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如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三)说目标
依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读12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情感。
3、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4、感情读文。积累优美词句。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 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四)说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请大家仔细听一段文章,看谁能听出这描写的是哪的什么景象?(钱塘江大潮涌来的景象)
师:想不想去欣赏?(想)让我们一起去观潮。请大家伸出手来,和我一起写课题。理解“观潮”的“观”以及“天下奇观”中的“观”。
二、检查预习。
1、师:课下大家都预习了,(出示生词)谁愿意读读这几个词语?注意红色字的写法。重点指导塘、昂、逐、蒙的写法。
2、师:(出示二类字)看谁能将这一组词读正确?注意有一个字颜色不同,看你从中能发现什么?(“号”多音字)
师:文中还与几个这样的字?(涨、闷)
三、品读文本。
1、师:看来大家生字掌握得非常好。不知课文读得怎样?谁愿意展示一下?(指一生)现在将主动权交给你,找几个人和你合作,给他们分分工。其他同学在他们读的时候,思考:作者先写什么,在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潮来前、潮来市、潮来后)
2、师:既然我们是来观潮的,你们一定会迫不及待的想看看潮来时的景象吧?那好,我们就先来学习这部分,大家自由读第3段,思考:潮来时, !
4、师:作者写潮来时是有一定顺序的,请大家默读课文,浪潮都有哪些变化?勾出相关的语句。
重点指导: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闷雷是什么声音?学一学。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们一大早就来到这里等啊,盼啊,终于听到隆隆的响声,看到了潮水的影子,如果你是观潮的人,此时的心情如何?你会怎样做呢?
师:现在大家就是观潮的人,我们来演演看,(师高喊)潮来了!
师:当时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的站起来喊呀,叫呀甚至跳起来,这种场面用一个词就是-----(沸腾)。还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在这一段里。(人声鼎沸)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宽,横贯江面。
“横贯”一词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把“横贯”改成“横在”看看有什么不同?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用手做一做白浪翻滚。说明浪怎样?(大、猛)两丈是多高?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看画面感受,进行朗读比赛。
5、师: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多么精彩的语句呀!简直就是一首激昂的诗。气势如此雄伟的大潮,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想)大家的愿望可以实现,我们一起来观潮!喜欢画面的可以看画面,喜欢哪一句也就可以和老师一起读。请看大屏幕(故意等一会儿),你在等着观潮,此时心情怎样?(兴奋、激动)快看潮来了!(放录像)
6、这节课,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下节课我们接着来交流潮来前以及潮来后的景象,下课!
《观潮》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观潮》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第六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突出了大潮奇特、雄伟、壮观的特点。我准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条理,并深入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继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领会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三)教学难点:
领会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二、说教法。
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我选择以下几种主要教学方法。
1、自学阅读和教学结合法。引导学生参加小组的合作学习,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总结;
2、演示教学法。让学生观看实景录像,增强体验;
3、注重语感训练,以读代讲,读中感悟,领会课文描绘的潮水壮观景象。
三、说学法。
1、课前自学。学生根据课文“预习”要求自学,读准字音,理清文章条理,提出疑难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学收获或问题,在小组间交流、讨论,在互帮互助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程序设计。
(一)汇报疏导,理清条理。
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课前通过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学情况,能有效反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以学定教”,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加以点拨疏导,将零碎知识理出头绪,理清文章条理,学会作者的观察方法。
(二)观看录像,增强体验。
实践证明,课堂上如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将是事半功倍。因为活泼生动的音像能刺激人的多种感官,使人的思维进入兴奋的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所以在理清文章条理之后,通过播放潮来时的实况录像,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感受。同时,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把此时最想说的一句话说出来!学生有感而发,为深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三)体现自主,调动积极性。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只有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所以,在落实各个环节教学时,要体现自主,突出主体。如在学习“潮来时”这一段,安排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师生评价,并引导学生说说感受。这样的教学,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较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训练语感,体会感情。
朗读具有移情作用,能激发读者的审美欲望和美学感受。而《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尤其是潮来时,气势雄伟,景象壮观,只有让学生多读,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落实单元训练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感情。环节设计从课前整体感知的泛读,到理解课文后的比赛读、表演读,到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师生评价读出感情,增强了朗读的层次性和目的性。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既训练了语感,又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五)质疑问难,拓展思维。
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学信息反馈和交流的重要环节。课堂上,教师应该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如课前安排课题质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精讲过程中安排质疑,有利于信息反馈,调整教学;学完课文后安排质疑,不仅能解惑,还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思维。
《观潮》说课稿 3
《观潮》是宋代词人周密写的一篇文言短文。作者以“潮”为线索,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潮中水军演习的壮观场面、吴儿弄潮的高超技术和吴人观潮的盛况,将写景和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生动形象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风景画和风俗画,把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互相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
针对课文的实际特点——画面美和课文的类型——文言自读课,依据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我提出了四大学习目标:
一、能力训练:
训练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知识学习:
认识了解钱江潮,掌握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的意义;
三、审美教育:
学习欣赏体会大自然的美;
四、思想教育:
学习“弄潮儿精神”——迎对风险敢于拼搏。
其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欣赏美并恰当地表达出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我设计制作了融声音、影像、图片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用真实可感的形象说话,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欣赏美。另外,初二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一定的鉴赏分析美的能力,也有自己的个性。因此,在课堂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我采用我校推行的课堂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法展开教学,以目标导航定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有的放矢,力求学有所得。
我的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总之,课堂教学要“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是我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是我对《观潮》课堂教学的一孔之见,请多多指导!
《观潮》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资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和《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达到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同学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同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同学观察能力,养成积累资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沛应用电教手段,把同学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同学情融为一体,同学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同学和教师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只可以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而且能激发同学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同学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同学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同学的“学堂”,必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同学,提高同学素质,遵循以同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同学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同学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掌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这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同学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同学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同学自身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同学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培养了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同学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同学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只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同学的学。同学通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局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同学进入角色,同学的情感一下子沉溺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学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同学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同学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同学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掌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同学观察能力,发展同学的想象能力和动态形象的思维能力,同学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考虑: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可以讨论。
同学通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同学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同学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同学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同学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同学学习和考虑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同学美读3、4段。
让同学自身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通过教师导读,同学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同学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同学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身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与同学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起,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同学通过自身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同学的自学能力。
9.师生一起总结全文。
把你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
同学想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教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引导同学,变教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同学,尊重同学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同学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同学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同学布局谋篇的能力。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资料”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同学的主体作用,在对同学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前,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同学素质必需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时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观潮》说课稿 5
教师们上午好!今日我向大家说课的资料是《观潮》的第二课时。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下头,我仅就自我阅读、理解《观潮》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和初步的设想,与大家做以交流。说课的资料大致分为这样几个方面: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思路。
一、说教材——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观潮》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经过自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先总的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然后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描述看到、听到和感到的壮观景象。在重点部分“潮来之时”又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抓住潮声、潮形写出了潮来时的惊心动魄。作者这样清晰的行文顺序,既向学生们揭示了怎样按照必须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也供给给学生读文,理清文章脉络的一个扶手。这一点将成为我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王在晋以往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其中,“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具体来说:潮来之前,作者经过观潮人群急切心境的描述,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齐描述,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般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以上就是对自我对教材的一个整体把握和分析。
二、说学生——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期,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必须的自读自悟本事,如:他们在初读课文中,会比较容易地抓住全文的行文顺序,也会在自由读中相继找出直接描述潮水的语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变化,所以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能够自悟到的,能够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但透过那一系列“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的'精妙、生动的描述,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那雄伟壮观的景象一次次映像在学生的头脑中,这是四年级学生难以自读自悟到的。虽然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透过一系列精妙、生动的文字去想象的本事还有待于培养和提升。读懂了学生的“懂”与“不懂”,由此我开始制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说目标——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我制定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抓住有关描述潮水的词句,经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想象画面,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并鼓励学生把自我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3、4自然段,即引导学生抓住潮来时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的,从而深切体会到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四、说思路——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为学生营造充满真情、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应对《观潮》这样一篇大气磅礴,诗意十足的写景散文,我们更应当以强烈的人文意识、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的读书实践促发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与文本实现心灵的对晤,享受阅读的欢乐!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想用平和的语气和学生们在简便的谈话中渐渐走近文本。试想能够这样展开一番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那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于是,我会分别出示四组词语:
平静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学生读过这些生字新词后,我相机问道:这四组词语,都是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那么有什么不一样呢学生们会轻而易举地回答出来:这四组词语分别描述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潮水的样貌和声音的。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二:一是引导学生们复习重点的词语;二是引导学生们快速理清课文大的脉络。紧之后,我故作玄虚,设计一个更加趣味的记忆力比赛的资料,我会快速提问道:课文描述的是哪儿的大潮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是什么时候目的是重温第一课时已经读懂的第二自然段的相关资料。而后,我继续提问:这节课,教师就和大家一齐去钱塘江观潮。是啊,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着什么、盼着什么心境又是怎样的呢就在师生们简便的一问一答中,把学生们已经读懂的重新建构起来,也能够渐渐地让学生们由读者转向一个观潮者,勾起学生们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1、自由读,总体感受潮来之时的景象。
我是这样设计自由读导语的:自由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用直线画出描述潮来时声音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述潮来时样貌的语句。
2、指名读、听读,感受潮来之时的巨大变化。
学生自由读后,我想这时教师应当适时地对学生们所画的听到的和看到的语句进行及时的反馈,这是学生们继续理解其巨大变化和雄伟气势所必不可少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们在反馈中,可能会打乱顺序,或者遗漏其中的一些语句,这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学生自由分散反馈后,我们可试着用这样的一个小设计进行纠正与整合。具体来说:认真听教师读3、4自然段中你们所画的语句,看看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述连接起来的。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在书中圈出来。随后师读生听: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构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其中,把表示作者观察、写作顺序的四个词语读得重一些,我想此时在学生头脑中所呈现的决不只是支离破碎的语句,而是感受到潮来之时,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形态的变化以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述潮水变化的叙述方法。
3、细致默读,深入体会潮来之时的雄伟气势。
设计的默读思考题是这样的:请你再细致地读读你刚才所画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看看从哪儿感受到潮来时那壮观的景象,把你由此想象到的批注在书旁。在此基础上,并提出交流的要求:一会儿,你能够借助批注,用语言来描绘你所想象到的,也能够经过朗读,再现出你所想象到的。这样一个问题的设计,我想是基于这样几点思考:一是保证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有必须的开度,也就是说值得深入思考;二是兼顾到了学生的差异,有的学生善说、有的学生善读,让他们有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尽显他们的才华,带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欢乐;三是这其中关键性的语句十分多,但难易程度却不一样,为了防止少慢差费现象的发生,以这样不一样的交流方式可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4、品读,深入体会潮的声音和形态之奇。
在交流伊始,我们能够出示刚才学生在听读中圈出的表示顺序的那四个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再近些……”、“越来越近……”,引导学生按照记叙顺序,来边读边谈谈自我想象到的。
(1)“远处……”
学生们很容易抓到第一句,我们能够借助学生的朗读,引起大家的发散思考。具体操作是:我刚才听到你在读这句话中,异常突出了“好像闷雷滚动”,你能说说此时听着这滚滚而来的声音,你仿佛想到了什么吗此时,孩子们可能会结合生活实际,说道:平时我听到过大雨来临之前,那由远而近的滚滚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倾盆大雨即将来临,那么此时听到潮水发出的隆隆的声音,虽然比较沉闷,但持续不断,我想潮水的来势也必须很猛、很大。此时,教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是啊,就像他刚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的那样,未见其形,但闻其声,虽然潮水还距离我们很远,但却能听到它滚动不止的声音。而后,再请几个学生带着自我的感受再来读这一句。随之,教师以学生刚才的发言进行过渡:是不是真像你们所说的这潮水来势汹涌呢过了一会儿,潮水又有什么变化呢
(2)“过了一会儿……”
此时,学生们会抓住“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来加以回答: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说明潮真的来了。随之,教师追问道: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向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最终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样样呢这样一个追问,目的是让学生打开想象的空间,把自我当作好像是真的在看潮,真的在听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我们一向倡导的,那么我想为了不让学生由教师牵着走,不让学生成为旁观者,所以抓住学生与教材的契合点,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走进文本,促其体验,和作者产生共鸣,这可能是比较实用的一个方法。刚才的一个追问,学生们势必会七嘴八舌地说道:人们会叫喊起来!跳起来!欢呼起来!随即我会问道: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能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吗显而易见,学生们会不约而同地找到“沸腾”一词。此时让学生想象着沸腾的场面,怀着激动、高兴的心境再读这一句,想必会读得有滋有味。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能够准备一小段过渡语,调整一下课堂的节奏,也对作者这样精妙的写法进行阐明,教师能够这样小结: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貌,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
,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你们也很会观潮,不仅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貌,更难得的是你们还想象到了观潮人的心境,真是不简单。还有的学生会紧之后抓住“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一句来加以体会。为了避免学生泛泛地想象和空谈,需要在此提示学生经过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来加以体会。这样,学生会相继抓住“很快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几个词语,加以具体的想象和描绘:潮水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并且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不只能看到潮水的头,还能看到整个江面都是飞奔而来的潮水,这就是“横贯江面”。如果,在学生的发言中,能抓住“横贯江面”一词来理解,必须要对他及时地给予肯定,并请他经过朗读再现这壮观的景象。随后,教师在那里播放大潮由远及近的视频画面,让学生们更加如临其境,最终让他们齐声朗读这两句话。借着孩子们兴趣盎然的时候,教师可相机导读到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3)“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构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一句话比较好理解,我想能够提示学生们借助数学常识“两丈相当于6米多”来深刻感受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是多么的壮观啊!如果能够,我们在那里能够顺势追问:此时,我们看见的是什么而看不见什么呢看似一个不相关的问题,实则引导学生联系着上文加以想象,更加深刻体会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是如此的壮观。此时,从学生们的口中可能会描绘出不一样的画面,有的说:“我们眼中只见汹涌的潮水构成无数的巨浪翻滚着,一浪高过一浪,一浪盖过一浪。”有的说:“我好像看到巨浪相互交错、撞击,构成一堵高大的水墙,而看不到那条白线了。”还有的说:“江边的、远处一切景物都已被这如同水墙一般的、不断翻滚、奔涌的潮水挡住了,看不到了。”这样一个追问必须会撩起学生心中的感慨,而由此转向高潮部分的学习。
(4)“越来越近……”
第四自然段的最终一句,十分值得品味,因为作者用一系列恰如其分的四字词语和两个形象逼真的比喻,不仅仅写出了潮水的声音特点,还写出了潮水形态、颜色的特点,更写出了潮水磅礴汹涌的气势。而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很好的把这几个方面交织在一齐,语言简短、富有韵律,带给人无限的遐想。所以,我打算用句子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去不断深入体会这些词句的意思、包含的情感以及其精妙生动的作用。之后,具体操作为:在学生整体感受的基础,经过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所发挥的精妙的作用。如: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学生们在A和B的比较中,可发现:前文提到了潮水横贯江面,此时潮水掀起的无数巨浪就像千万匹战马一样,马不停蹄地向前奔涌,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所以作者用上了“千万匹”这个词语。在B和C的比较中,可发“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写出了潮水铺天盖地般、如万马奔腾般地奔涌的具体样貌,其场面浩大、宏伟、壮观。趁着学生们交流的高潮,请三个同学依次读出这句话,要求一个比一个读得更有气势。其他人闭眼欣赏,以强化这些关键词语的作用。这样形象直观的词句比较和诵读,不仅仅帮忙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还抓住了本课时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趁着学生们意犹未尽之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抓住潮水的特点来体会:这磅礴的气势仅从形态能够看出来吗,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这大潮势不可挡自然而然,孩子们会抓住“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想象当时大潮咆哮、怒吼着,似乎吞没了整个江边上的一切声响,耳朵也都要被震聋了。这无比巨大的声响更能衬托场面的壮观。这时,再让学生带着此时的感受完整地读出四自然段的最终一句,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真正体会到了潮来时声
音之奇。这样精妙、精彩的语言很值得让学生积累,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抒发此时无限感慨的情怀,也为了让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我想补充一个小设计,可供实际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具体操作是用教师活力引读:浪潮越来越近,只见眼前无数巨浪铺天盖地卷起,奔涌咆哮,此时你们看到到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接读这一句。再引读:浪潮越来越近,只听见耳畔回响着震耳欲聋、震天动地的巨大声响,放眼望去,侧耳聆听,你们又仿佛看到到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接读这一句。
5、有感情朗读,领略大潮的变化奇观。
学生的交流到此能够告一段落了,教师要适时地收口,引导学生纵观这个大潮的变化,让学生把刚才零散的感受化作切实的感悟,让学生一时的感慨化作对大自然神奇魅力的赞叹。教师能够这样做以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述了潮来时的景象,使我们仿佛和作者一齐站在钱塘江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大,看到的潮水越来越近,浪头也越来越高。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随之,让学生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观看完整的大潮变化的视频。观看完,找四个孩子按照作者描述的顺序,有感情朗读大潮变化的这四个句段。
6、略读潮后,感受大潮气势犹在。
最终一个自然段其实重点词句也不少,但通俗易懂,并且学到这儿,我们都明白还要注意教学时间和重难点的分配,所以,在这样的实际情景下,我想打算用漏读法,让学生找出我漏读的“还在、依旧、才”这三个词语,体会到大潮气势犹在。
五、积累运用,再现天下奇观。
值得和大家探讨的是,我们常说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所获,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外,积累运用更会让学生得其所。所以,在课终时,我们可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现场积累运用。那里我有两个预设方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加以选择或整合。预设一: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很注意词语的体会、想象和积累,那么就让我们用上这些生动的词语,编写一段完整的导游词。紧之后出示这样一段不完整的导游词,让学生在括号中用上今日学到的词语,使这段导游词表达得清楚、通顺、生动:今日,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潮水声犹如。渐渐的,潮过去了,可是。(学生在各自的小练习纸上完成,指名回答,团体反馈)反馈的结果能够是:今日,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渐渐的,潮过去了,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在师生共同评价中,允许有不一样答案,如:能够填一一浪一浪(齐头并进);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预设二,就是改编导游词,如:教师出示这样一段话,让学生用上
书中的好词佳句自行修改。午后一点左右,会从远处传来响声。过了一会儿,大潮就会出现。很快,离我们近了,浪头宽了。再近些,浪更高了。浪潮越来越近,浪会更急,声音会更响。这两个思路设计的意图皆是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和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以及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齐,力求构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为学生营造出充满真情、诗意的课堂。
《观潮》说课稿 6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说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观潮》说课稿 7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同学]
四年级的同学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终究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协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同学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同学读书的热情,提高同学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澎湃的气势。
[说教学]
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同学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同学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协助同学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同学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同学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优秀教案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同学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同学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澎湃雄壮的气势,同学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同学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同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同学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假如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局部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局部时,我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地位,让同学充沛读,体会,并发动同学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同学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同学自由读潮来时这一局部,找出自身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同学,让同学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身的体会,同学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同学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同学能够充沛发展自身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沛发挥了同学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让同学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扮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同学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身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同学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同学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假如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同学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同学的思维,培养了同学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同学自由读自身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同学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同学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同学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同学把自身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同学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沛读,同学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身领悟,激发了同学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同学的参与意识,同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同学不只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观潮》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
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四、说学情
我班学生虽没去钱塘江,也没观赏到千军万马奔腾的潮水,但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想像丰富,而且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了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电教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逐段分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接着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激情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老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现在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况,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通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板书:恢复平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6、布置作业(略)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
《观潮》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逐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文本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想象成观潮人群中的一个,身临其境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同时我还采用了“朗读法”,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实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的目的。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钱塘江边一睹涌潮的景象吧。
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3、理解奇观
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重点强调“罩”“鼎”“崩”三个字的读音。再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那个字记起来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难字。
3、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设计意图: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但预习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更要有指导,预习的基本要求是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画问号。2、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写下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
2、学生模仿读。
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改进?
设计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我重点指导了“罩”“顿”“震”三个字。
六、作业设计。
听了狮子妈妈的话,还有小朋友的话,懒狮子会怎么想,怎么做?请你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选择完成一项作业:
1、爱编故事的你,可把这个童话故事,继续往下编,讲给同伴、老师、家人听。
2、假如课文有第3幅插图,会画些什么?爱画画的你,请接着往下画。
3、假如课文有第8自然段,会写些什么?爱写文章的你,请试着写一写。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在力图简洁明了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突出文章脉络,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
布局谋篇的能力。
江面宽阔
潮来前
薄雾笼罩
万马齐奔
观 潮 潮来时 天下奇观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潮头过后
风号浪吼
《观潮》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教法
基于对文本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想象成观潮人群中的一个,身临其境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同时我还采用了“朗读法”,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要经过不同形式的读,实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的目的。
五、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经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钱塘江边一睹涌潮的景象吧。
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3、理解奇观
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
【设计意图:此环节经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重点强调“罩”“鼎”“崩”三个字的读音。再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 那个字记起来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难字。
3、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设计意图: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但预习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更要有指导,预习的基本要求是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画问号。2、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写下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经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
2、学生模仿读。
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改进?
【设计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我重点指导了“蒙”“薄”“昂”三个字。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在力图简洁明了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突出文章脉络,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观潮》说课稿 11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三、设计理念
远程教育将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向转变,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远程教育的魅力。
四、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和潮来时的壮丽景象.
难点:1、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理解重点词句。
六、教学准备:
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上查找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和录象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同时希望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七、教学方法:
1、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渎、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2、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设计学法如下:
(1)读、思、议结合。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情景,入境生情,自悟自得,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读中理解。
(2)想象品味法。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培养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的想象力。
(3)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更好更快地把握课文重难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八、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二)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图片。启发学生结合实际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点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三)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运用情境教学法,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同时我利用远教资源,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及文字等信息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生学习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1、《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然后用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描写?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点拨,利用板书巧妙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2、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我用课件出示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图,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能得到解决。
3、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4、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点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四)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的祖国还有象钱塘江这样美丽的地方,于是我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并启发学生:我们的祖国美丽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感,(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向大家介绍你在课前所收集的资料、朗诵写观潮的诗歌等)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九、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板书设计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用简笔画的形式,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能根据板书理解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
十、说课小结
总之,远程教育资源深入课堂,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让语文教学由封闭到开放,由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适时将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重点,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观潮》说课稿 12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经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教师供给直观的图像帮忙。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经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五、说教法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经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七、说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活力立刻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检查预习情景,学习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然后,让学生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最终小组讨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
(四)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经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境。所以,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境如何你会怎样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样做的呢
(五)经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六)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我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七)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我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本事,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
《观潮》说课稿 13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达到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主要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老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老师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老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这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老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老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态形象的思维能力,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老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可以讨论。
学生通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通过老师导读,学生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起,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9.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把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
那么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老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变老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设计:
这场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材料”的重点,训练项目,老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前,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观潮》说课稿 14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在文中,作者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是一篇指导学生习作的范文。“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二,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激昂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步骤:师:同学们,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曾经在诗句中写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有哪位同学说说它的意思?
是啊,古代诗人王在晋也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
步骤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2.说说读懂了什么?
3.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潮前。潮中。潮后)让我们按照顺序来学习这篇课文。
学习潮来前
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出示问题。
1. 观潮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地点呢?(八月十八。海宁盐官)
2. 等待观潮的人数怎样?心情又怎样?(人多,心切)
指导学生朗读。
3. 为什么说钱塘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回答,不完整的地方老师补充。
自古以来: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李白)
天下奇观: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是与杭州湾的特殊地形分不开的。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即钱塘江口)叫杭州湾,那里外宽内窄,呈喇叭形,出海处宽达100公里,而往西逐渐收缩为20公里左右,最狭窄处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3公里宽。潮水涌来时,一路上越往西越受到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同时,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长江泻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像门坎一样的“沙坎”。当潮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时,被拦门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了后浪推前浪、一浪叠一浪、汹涌澎湃、势如千军万马排山倒海的天下奇观!
第二课时
(一)学习潮中部分(第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教学,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步骤:
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鼎:古代的大锅。人声鼎沸:人们激动地忘了自己,只顾大声地叫,大声地喊。 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
当人们听到闷雷滚动,等待终于有了收获,沸腾了,当人们隔了一会儿,看到水天相接的一条白线时,就又一次地欢呼了。这一切,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读书只有把自己当成书中人物,才能入情入境。记住,你就是观潮人。
学生再读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
师引入范仲淹的诗句,这真是“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啊! (在教学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假如你是一个游人,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二)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了一次潮,钱塘江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那么壮丽,那么雄奇,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板书:按顺序、抓特点)
(三)延伸
(1)、潮这么猛,可有一种人, 弄潮儿 三字,介绍。天边出现一条玉带,似银练锁江,若隐若现。这时,早已等候在江边的数百名弄潮儿(游泳好手),见涌潮临近时,腾身跃入江中,有的手持彩旗,有的撑开红绿小伞,踏浪翻波,腾跃百变,千姿百态。在高高昂起的潮头中,弄潮儿们争先恐后,翻滚在波涛滚滚的激流中,从波谷跃到波峰,刚至另一个波谷,又跃上第二个波峰,犹如条条蛟龙在水中嬉水。钱塘江上还有一种弄潮儿,他们不是到涌潮的激流中去大显身手,去表演自已的游泳技能,而是在滚滚的汹浪中去抢潮头鱼。这类弄潮儿们拿着长长的竹杆,上面系上个网兜,在涌潮来临之际,他们举起网兜,一边撒腿在潮头中飞奔,一边频频回首,突然回身,把网兜向潮水里一抄,随即便向岸边斜奔,逃离潮头,其间之惊险令人为之捏汗,换取的收获当然很丰厚,这样的弄潮儿现在还有之。
(2)、为此,宋朝诗人潘阆就写下了不朽的诗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板书
潮来前(平静) 人(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观潮 潮来时(浩浩荡荡) 人(沸腾,人声鼎沸)
潮来后(奔腾西去) 人( )
《观潮》说课稿 1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述,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资料”的本事,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资料。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
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经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忙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资料,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逐段分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之后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明白(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活力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必须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教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那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明白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此刻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可是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述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景,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述的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我的真情实感经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经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板书:恢复平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齐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3$bqwm4
6、布置作业(略)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
附板书设计: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恢复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