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永州市零陵区石山脚乡中学 黄孝香
【摘 要】农村学校教育观念的滞后,教学方式的陈旧,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建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亟需解决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学生兴趣 语文课堂 高效 构建
新课程改革已推行了多年,但新课程理念在许多农村学校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在绝大多数学校,做教师的依旧是一本教案、几支粉笔,做学生的依旧是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依旧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填鸭式,一言堂,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其结果是教师累了,学生苦了,教学活动收效甚微。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构建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浓厚的兴趣能提供不竭的强大的学习动力。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培养出了曾参、仲由等著名的七十二弟子,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教育史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读中学期间成绩并不好,甚至连许多测验都不及格,是他的母亲教他把问题变成一种游戏,使他对各 种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此推动下不断探索,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础,最终成为了举世公认的大科学家。发明大王爱迪生仅接受了三个月的正式教育。是他母亲的引导和他自己对一些不解之谜的浓厚兴趣吸引他坚持不懈的探索,最后成就了1093项发明,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十分肯定的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经深有感触地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阶段,好奇心强,可塑性强,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别具一格的教学活动,就很容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会以积极探索的姿态,在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累累硕果。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
教师进课堂前必须是衣冠整洁,精神饱满,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讲课时,语气要和蔼可亲,语调要抑扬顿挫,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
课堂上,教师既要做慈祥的长者,更要做知心的朋友,要建立起一种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健康友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的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有时,我们对学生的某个行为或某个方面取得的进步特别满意时,还可以给孩子一个特殊的奖励,如超常规的加分、给他优先提问的‚特权‛等等。‚好极了!‛‚就是这样!‛‚棒极了!‛‚你真行!‛‚真不错!‛‚精彩极了!‛这些美好的话语,我们要毫不吝啬地‚奉献‛给学生,让学生如饮甘露,如沐春风,平添一股强劲的学习动力。
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能快乐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二)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资源。
农村学校条件落后,地处偏僻,信息闭塞,但通过‚普九‛,基本拥有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施设备,我们绝不能让其当摆设、装门面,而是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做到物尽其用,而且‚好钢用在刀刃上‛。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探索月球奥秘‛一部分时,指导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借阅揭示宇宙奥秘方面的书籍,学生们遨游于浩瀚的书海之中,如饥似渴,如醉如痴,饱餐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对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月相、月食、潮汐、月球与人类的关系等奥秘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与探究。
又如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我搜集资料制作课件《望天门山》,进行多媒体教学。如果让学生直接阅读,学生很难理解‚天门‛的形象、‚开‛和‚回‛是怎样与山水联系在一起等问题。我根据诗的内容设计出这样的情景图:两座高山犹如巨大的石门,两山夹缝中滔滔江水急流回旋,冲破山的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间,一叶白帆飘荡而来……运用物象直观,由文到图,由静到动,让学生理解‚门‛、开‛、‚回‛等关键词语的意义,把学生的思维带到青山碧水、红日白帆的情境中,从而恰当地理解了全诗的意境。这样,既释疑窦,又启蒙昧,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学生在动画的刺激下,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创设情境氛围。
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使学生觉得‚学而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
文言文的学习是农村初中学生很‚感冒‛的事情,按常规教学方式费时费力,我在教学时采用创设情境氛围这一方式,结果出乎意料,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蒲松龄的《狼》一文时,我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一人扮演屠户,一人扮演狼,一人旁白,随着情节的推进,屠户遇狼时的恐惧、避狼时的机智、杀狼时的果敢,狼的阴险、狡诈、贪婪、愚昧,被扮演者表演得淋漓尽致,其余的学生则时而胆战心惊,时而屏声静气,最后欢呼雀跃,他们在被扮演者制造的气氛所感染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的把握、对人类聪明智慧的理解。
又如,在教学实物说明文《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我把课堂变舞台,让三个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全班学生边朗读、边指导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了课文的大意,弄清了人物的身份、从事的活动、相互之间的关系,弄清了船头的空间布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由于改变了以往那种单一的枯燥乏味的讲授方式,一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放松。在教学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的结尾时,我也采用了这一方式。我先放录音带,并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插图,低沉悲愤的朗读,加上栩栩如生的画像,创造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境界。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学生的感情随之进入高潮。这时,我用低沉的声音分析:韩麦尔先生在与学生分手时有千言万语要讲,但他激动得说不出,悲愤得道不出,他的心在颤抖,血在沸腾,他无法控制自己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无法表达对侵略者的切齿之恨,于是尽全身之力写出‚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几个大字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响亮地回答:‚表示了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的信念,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不难看出,在这样的氛围中,主人公的崇高品质得到了学生充分的理解。
3、引入竞争机制。
开展各种具有竞争性的语文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态,使活动变得富有刺激性、挑战性,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纠错大王‛活动:成语是语文学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是约定俗成、不能随意更改的,但现实生活中有的生产厂商为了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就在成语上面‚大动手脚‛、‚大做文章‛。某制药厂的广告‚‘咳’不容缓‛,某服装厂的‚‘衣’鸣惊人‛,某热水器的‚随心所 ‘浴’‛……另外,还有近两年物价上涨催生的‚豆你玩‛、‚姜你军‛、‚蒜你狠‛等网络热词,我要求学生留心现实生活中的语文信息,搜罗汉字的误用现象,并开展评比展览,学生们踊跃参加。这次活动共纠正了285个误用的汉字,蒋红花同学因纠正53个错误用字而赢得了‚纠错大王‛的称号。‚我是小小书法家‛、‚诗歌朗诵擂台赛‛、‚我是小小故事家‛等活动也深受学生的欢迎。
4、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多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感受到语文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非常有用,从而产生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我给学生举了这样一个小例子:有两村民甲和乙,原本关系不错,但为了还钱的事儿,弄得反目成仇。当年村民甲向村民乙借了5万元,立了字据。两年过后村民甲还了3万元给村民乙,也立了字据。又过了数年,村民乙要村民甲还钱时,矛盾终于产生了。说到这,我顿了一会,问学生:‚你们猜怎么着?‛学生一时摸不着脑儿,但又想知道个究竟,我说:‚问题呀,就出在村民俩立的字据(就是通常所说的借条)上!借条上除了函头、借主、借款日期外,只有这样一句‘还欠款2万’,村民甲坚称自己只欠2万(‘还’读hái),村民乙认为村民甲欠自己3万(‘还’读huán),二者相差1万元,这不闹翻了吗?‛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多音多义字在‚作怪‛啊!
又如我曾问学生,假设你有一个邻居老奶奶,她是空巢老人,她的儿子汇了一笔钱给她做生活费,老人家叫你帮她取一部分出来使用,你能帮得了她老人家的这个忙吗?能替她老人家填写好一张取款单吗?
这些生活中看起来很普通但又与语文知识密切相关的事情,经过教师的点拨,竟引起了学生那么强烈的兴趣!
新课改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保护好学生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唱主角,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要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追求学生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和获得,实 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蔡梓权《成功之法 成才之路》 龙门书局出版(2008年版)
(3)潘涌《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载自《课程〃教材〃教法》2002、9 7
第二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模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摘 要】农村学校教育观念的滞后,教学方式的陈旧,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建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亟需解决的一个课题。
新课程改革已推行了多年,但新课程理念在许多农村学校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在绝大多数学校,做教师的依旧是一本教案、几支粉笔,做学生的依旧是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依旧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填鸭式,满堂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到头来,教师忙得焦头烂额,学生累得苦不堪言,教学活动收效甚微。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构建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浓厚的兴趣能提供不竭的强大的学习动力。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培养出了曾参、仲由等著名的七十二弟子,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教育史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读中学期间成绩并不好,甚至连许多测验都不及格,是他的母亲教他把问题变成一种游戏,使他对各种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此推动下不断探索,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础,最终成为了举世公认的大科学家。发明大王爱迪生仅接受了三个月的正式教育,是他母亲的引导和他自己对一些不解之谜的浓厚兴趣吸引他坚持不懈的探索,最后成就了1093项发明,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十分肯定的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经深有感触地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阶段,好奇心强,可塑性强,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别具一格的教学活动,就很容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会以积极探索的姿态,在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累累硕果。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
教师进课堂时必须是衣冠整洁,精神饱满,给学生留下阳光的印象。讲课时,语言要规范正确,语气要和蔼可亲,语调要抑扬顿挫,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的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有时,我们对学生的某个行为或某个方面取得的进步特别满意时,还可以给孩子一个特殊的奖励,如给他优先提问的“特权”等等。“棒极了!”“真不错!”“我等待的就是这样的回答!”这些美好的话语,我们要毫不吝啬地“奉献”给学生,让学生如饮甘露,如沐春风,平添一股强劲的学习动力。
课堂上,教师既要做慈祥的长者,更要做知心的朋友,要建立起一种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健康友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能快乐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二)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资源。
农村学校条件落后,地处偏僻,信息闭塞,但通过“普九”,基本上拥有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施设备,我们绝不能让其当摆设、装门面,而是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做到物尽其用,而且“好钢用在刀刃上”。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探索月球奥秘”一部分时,指导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借阅揭示宇宙奥秘方面的书籍,学生们遨游于浩瀚的书海之中,如饥似渴,如醉如痴,饱餐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对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月相、月食、潮汐、月球与人类的关系等奥秘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与探究。
另外,学校电教器材室里有投影仪、录放机,有各年级各册语文教材的幻灯片、磁带、光盘,我会根据教学内容,或播放录音,或放映幻灯,或利用课件,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收获。
2、创设情境氛围。
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使学生觉得“学而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文言文的学习是农村初中学生很“感冒”的事情,按常规教学方式费时费力,我在教学时采用创设情境氛围这一方式,结果出乎意料,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1)通过编排课本剧,创设情景氛围。
例如,我在教学蒲松龄的《狼》一文时,我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一人扮演屠户,一人扮演狼,一人旁白,随着情节的推进,屠户遇狼时的恐惧、避狼时的机智、杀狼时的果敢,狼的阴险、狡诈、贪婪、愚昧,被扮演者表演得淋漓尽致,其余的学生则时而胆战心惊,时而屏声静气,最后欢呼雀跃,他们在被扮演者制造的气氛所感染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的把握、对人类聪明智慧的理解。又如,在教学实物说明文《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我把课堂变舞台,让三个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了课文的大意,弄清了人物的身份、从事的活动、相互之间的关系,弄清了船头的空间布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由于改变了以往那种单一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一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放松。(2)通过绘制简笔画,创设情景氛围。在教学《口技》一文时,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较大的嘴唇的简笔画,笑问学生:“大家知道这画上画的是什么吗?”学生答道:“这是一张嘴呀。”又问他们:“这张嘴看起来简单吗?”学生回答:“是。”接着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随着课文内容的展开,在嘴唇的左边,我画上了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等道具的简笔画,在右边,我画上了“犬吠”、“儿哭”、“夜鼠”、“倾盆”、“救火”、“泼水”、“曳屋”等表演内容的简笔画,对 “百千儿哭”、“百千犬吠”、“百千求救声”中的“百千”我分别用多个小圆圈、小三角形、斜杠等符号来表示,同时,我还配以简洁的身体语言和时强时弱、时急时缓的口述,将口技者的表演情景朴素地再现在黑板上。我将左边简单的道具和右边精湛的表演技艺进行比较后,又回过头问学生:“刚才哪张嘴还简单吗?”学生不假思索的答道:“不简单啊。”随后我在上、下嘴唇简笔画中分别写上(口技人)“高超技艺”和(古代人民)“聪明智慧”八个字。教学过程中没有过多的咬文嚼字,只有简洁明了的绘画,学生对课文的精髓却心领神会。(3)通过使用课件,创设情境氛围。
在教学课外古诗《望天门山》时,如果让学生直接阅读,学生很难理解“天门”的形象、“开”和“回”是怎样与山水联系在一起等问题。我下载了这首诗的教学课件。课件作者根据诗的内容设计出这样的情景:两座高山犹如巨大的石门,两山夹缝中滔滔江水急流回旋,冲破山的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间,一叶白帆飘荡而来„„运用物象直观,由文到图,由静到动,让学生理解“门”、开”、“回”等关键词语的意义,把学生的思维带到青山碧水、红日白帆的情境中,从而使学生恰当地理解了全诗的意境。这样,既释疑窦,又启蒙昧,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在动画的刺激下,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引入竞争机制。
开展各种具有竞争性的语文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态,使活动变得富有刺激性、挑战性,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纠错大王”活动:成语是语文学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是约定俗成、不能随意更改的,但现实生活中有的生产厂商为了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就在成语上面“大动手脚”、“大做文章”。某制药厂的广告“‘咳’不容缓”,某服装厂的“‘衣’鸣惊人”,某热水器的“随心所 ‘浴’”„„另外,还有近两年物价上涨催生的“豆你玩”、“姜你军”、“蒜你狠”等网络热词,我要求学生留心现实生活中的语文信息,搜罗汉字的误用现象,并开展评比展览,学生们踊跃参加。这次活动共纠正了285个误用的汉字,蒋红花同学因纠正53个错误用字而赢得了“纠错大王”的称号。“我是小小书法家”、“诗歌朗诵擂台赛”、“讲故事英雄会”等活动也深受学生的欢迎。
4、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多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感受到语文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非常有用,从而产生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小知识“多音多义字”时,我给学生讲述了《湖南日报》“法制与社会”栏目中刊登的一个小案例:有两村民甲和乙,原本关系不错,但为了还钱的事儿,弄得反目成仇。当年村民甲向村民乙借了5万元,立了字据。两年过后村民甲还了3万元给村民乙,也立了字据。又过了数年,村民乙要村民甲还钱时,矛盾终于产生了。说到这,我顿了一会,问学生:“你们猜怎么着?”学生一时摸不着脑儿,但又想知道个究竟,我说:“问题呀,就出在村民俩立的字据(就是通常所说的借条)上!借条上除了函头、借主、借款日期外,只有这样一句‘还欠款2万’,村民甲坚称自己只欠2万(‘还’读hái),村民乙认为村民甲欠自己3万(‘还’读huán),二者相差1万元,这不闹翻了吗?”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多音多义字在“作怪”!现实生活确实离不开语文知识啊!
又如在学习“繁体字”的知识时,我曾问学生,假设你有一个邻居老奶奶,她是空巢老人,她的儿子汇了一笔钱给她做生活费,老人家叫你帮她取一部分出来使用,你能帮得了她老人家的这个忙吗?能替她老人家填写好一张取款单吗? 这些生活中看起来很普通但又与语文知识密切相关的事情,经过教师的点拨,竟能引起学生那么浓厚的兴趣!
新课改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保护好学生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唱主角,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要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追求学生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和获得,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第三篇:激发学习兴趣 构建高效课堂
激发学习兴趣
构建高效课堂
开放、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较大容量的真正有效的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锤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乐学、愿学的动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因为对语文的兴趣而喜欢语文课堂。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师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文以《与朱元思书》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教学重点是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品味诗文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而这篇课文属山水小品,文章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课文中蕴含着大量的美的资源,如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等等,因此,我把“熟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及通过想像对美的再创造能力”确定为本节课的活动目标。在活动中,以“导”为激发兴趣的前提,以“读”为激发兴趣的手段,以“美”为激发兴趣的因素。通过阅读,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因素的文章中去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诱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一、精心导入,诱发兴趣
师:(出示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的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同学们,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皆喜好山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他们无限的情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不少的传世之作,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了哪些山水作品?
生1:唐朝时期杜甫的《望岳》
生2:南朝时期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生3:北魏时期郦道元的《三峡》
生4:……
师:同学们的记忆力不错,刚才所举的这些作品所描绘的景物特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象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泰山……
师:(投影出示元朝吴桓赞的“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好山好水遍天下,但自古至今,首推浙江杭州的富春江。不知我们同学想不想到富春江一览江上奇特美景?
生:(齐答)想!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话很有道理。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一堂好的课必须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觉产生对新知识的迫切需要。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之后,学生们通过两位古人的诗句对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强烈地诱发出了学生走入文本的动力。
二、注重朗读,培养兴趣
师:让我们跟着作者吴均一起走入富春江。……大家是想听课文录音还是想听老师朗读?
生:听老师读。
在学生兴趣被激发之后,适时地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在此环节中,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听课文范读的形式,这也非常有利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师:(激情朗读之后)哪位同学对老师的朗读作一点评?
生1:老师读得很有感情,节奏停顿都很明显。
生2:老师在读课文时,语速不快,显得悠闲自在,非常陶醉。
生3:……
师:那么哪位同学先来试读一遍?(学生踊跃举手)这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
师:(学生读后,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突然发现唯有一位女同学没有鼓掌)请问你为什么不为他鼓掌?
女同学1:我认为他读得并不怎么样,感情不够丰富,语调也缺少变化,甚至个别字音也不够标准。
师:那么你有没有信心读得比他更好呢?
女同学1:有!
(当这位女同学自信地读好之后,全班响起了更为热烈的掌声,这其中也包括我)
本环节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辨文言文的句读和重音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放声自读,体验朗读的乐趣,然后再一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同学个别朗读……在经过多次的接触文本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能力,更重要地是让学生真正地感知课文,为后面的语言品味垫定了扎实的基础,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搭建了一个平台。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时也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了学习文言作品的愉悦感。
三、品味美文,激增兴趣
师: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句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特征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全文总领句,二、三两段围绕该句分写“异水”和“奇山”两方面。
师:很好,你对全文整体把握能力不错。那么,你能不能说说“独绝”的意思?
生:独一无二
师:是的,富春江山水之奇美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接下来,请同学们齐声朗诵二、三两段,再次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奇山异水,并用“富春江的_______美,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句话。
生1:富春江的水美,美就美在水的清净。我主要是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中读出来的。
生2:富春江的水美,美就美在水流的激越。我主要是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形象的比喻句中感悟出来的。
生3:富春江的山美,美就美在山中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我主要是从山中“负势竞上”的山峰、“泠泠作响”的泉水、“嘤嘤成韵”的好鸟、“千转不穷”的蝉和“百叫无绝”的猿等景物上看出来的。
师:(不失时机地)这位同学读课文很仔细,而更非同小可的是他那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审美分析能力,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给他以肯定和赞赏。
(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是的,在这“皆生寒树”的高山之上,我们听到的是那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了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学生陶醉于这奇妙的美景之中)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这种力量却偏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一些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因此,我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要求齐声朗诵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进一步走近文本,去与作者同喜同悲、共乐共怒。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审美能力,对美的资源进行感悟和再创造,深入探究,从审美的角度关照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半开放型的题目:“用‘富春江的______美,美就美在_________’说一句话”,使课堂上出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现象,学生在这美景和美文中徜徉甚感意犹未尽。
四、审美创造,扩展兴趣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因此,请你根据作者的介绍,再结合个人的体验,展开想像的翅膀,选择文中的某一景点向同学们作一创造性的描绘。(教师出示几幅景点画面以供学生选择参考,如“水皆缥碧”、“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等等)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尤其是文言文语言的特殊性,使其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充分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再一次去解读作品,对作品的不确定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地思考和探索,多角度地观察,更新途径重新审视,藉此来提出创新的观点。结果通过学生作业的批改,我发现许多学生有着丰富的想像力和创新精神,然后通过对作业的讲评,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让学生产生了一种创造美、享受美、收获美的成就感。
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构建开放、高效的初中语文好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深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迫切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以新课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作指导,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合理安排高效的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效率,构建开放、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第四篇:激发学生兴趣,构建高效课堂
激发学生兴趣,构建高效课堂
————有关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
湖北通城一中 何四英 胡蓉开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教学实践之中的实例来说明在教学过程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运用这些能力去解决实际历史问题。
关键词:历史 实践 趣味 能力
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对课堂教学普遍不满意: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死气沉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认为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历史。为此,笔者谈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运用在历史课堂的教学实际中,将会达到事半功倍。
一、运用历史课堂教学语言时,不妨多引用名言、成语、歌词等,语言生动、形象、活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语言,从而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他们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些内在力量的驱动之下,学生会自觉形成热爱学习历史之习惯。
[案例一]笔者在执教1904年英法协约的签订时就涉及到一个问题:17世纪末到18世纪英法两国既在欧洲争夺霸权,又在印度和北美为抢占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甚至还爆发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而在一战前夕,英法为了共同对付德国而缔结协约,调整了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
当讲到这个地方时,学生很难理解英法两国关系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其实英法两国关系的变化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为进一步让学生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在讲这个问题时笔者就引用了一句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案例二]在执教世界现代史中“绥靖政策”的含义时,教材上描述为: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竭力保住既得利益,非常害怕战争。面对法西斯国家日益嚣张的侵略势力,它们处处退让,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求得自身的一时太平,并尽可能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这种姑息养奸的做法,统称为“绥靖政策”,笔者就此引导学生用成语“丢卒保车”与“借刀杀人”来理解“绥靖政策”的含义。这样做既形象生动,又让学生加深了对“绥靖政策”的本质的理解。
[案例三]在执教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时,笔者就引用歌曲《涛声依旧》中的一句歌词: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了,又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即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基础上,被迫签订包括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内容的不平等条约。
二、编排一些相关的历史情景境剧来教学,能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轻松掌握该历史知识。运用这些 背景知识从另外一个层面开阔学生的眼界,能够达到先言其他再言此的目的,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欢悦中掌握知识,从而形成趣味课堂。
[案例]在执教中国近代史中的“领事裁判权”时,就找四个学生分别饰演衙役,英国人犯、知县、英国领事,设置了如下情境:
首先是知县惊堂木一拍:“大胆匪徒,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拦路抢劫,斩立决。”接着英国领事走进来说:“对不起,他是大英帝国公民,不受贵国法律管辖。”说完把英国人犯带走。
学生看完表演后哈哈大笑,于是笔者趁热打铁,乘胜追击,给学生解释“领事裁判权”这个概念:英国人如果在中国同中国人发生纠纷,犯了罪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领事按英国的章程、法律处理。如此一来,学生就在轻松而不失趣味的情境中掌握了“领事裁判权”这个抽象的概念。
三、结合相关的文学作品来教历史,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历史知识先不妨将其转化为形象的文学片段来理解,然后记忆就会轻松得多。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印象深刻。
[案例]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后各省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笔者在教这一内容时就引用鲁迅先生小说《阿Q正传》中的相关段落:“未庄人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人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人还是先前的把总。”引述完后笔者又趁机补充一句:“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学生笑声四起,水到渠成很是轻松地理解了所学的历史知识。
四、利用修辞手法打比方来讲解历史问题,既会出现满堂欢笑的局面,又能在历史教学中“举重若轻”。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尤其是使那些呆板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历史知识不再枯燥。
[案例]世界现代史中有关美苏关系在二战时期和二战后的变化时,笔者就把美苏关系的变化比作夫妻关系的变化:二战时期由于美苏具有都反对法西斯侵略这个感情基础使他们走到一起而“结婚”(即结盟);二战结束后,随着法西斯集团的失败美苏双方这个感情基础不复存在,相反双方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加剧,所以美苏“离婚”(即美苏同盟关系破裂),从此“反目成仇”。学生听后发出了会意的笑声。
五、由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引入到相似历史问题的教学,让学生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笔者在执教世界现代史中的“冷战”政策时(“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战争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进行遏制),引导学生从分析“家庭冷战”入手进而分析“冷战”政策:
教师:各位同学的父母亲长年生活在一起难免会磕磕碰碰,有时也会出现家庭冷战,请同学们想一想家庭冷战有哪些特征?
学生:互不理睬,不在一起吃饭,严重一点的甚至分居。教师:那父母打架算不算冷战呢? 学生:不算。
教师:这样看来,家庭冷战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双方相互敌对;其二是不会打架。同样,二战后出现的“冷战”政策也具有如下特征:其一是双方相互对抗;其二是双方不会发生战争。
六、在课堂上穿插讲一些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一些感人的生动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教材上没有讲而且考试也不会考,但学生爱听,因为历史人物和故事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触动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一些学生也许会忘记他们背过的很多知识,但不会忘记如“破釜沉舟”的项羽、“卧薪尝胆”的勾践以及“精忠报国”的岳飞等鲜活的人和事;一些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们所学的历史知识没多大用处,但他们决不会说这样充满生机的课堂没有用。
[案例]笔者在执教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就介绍了叶名琛这个历史人物:
叶名琛,湖北汉阳人,进士出身,1852年由广东巡抚升任两广总督,是个昏庸虚骄的封建官僚。1856年“亚罗号事件”中,对英国采取妥协态度,释放了被捕人犯。1857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前夕,不作战守准备,每天只在衙门里“扶乩”(请神仙下界出主意)。临战又不肯抵抗,甚至下令“敌船入内”,也“不可发炮还击”。广州失陷后被俘,解往印度加尔各答,后死于囚禁中。时人讥为“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如此疆臣,如此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
七、结合地方史来教相关的历史内容,既使学生倍感亲切,又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平时学生感觉所学历史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离自己很遥远,如果能结合相关的地方史来教学,就会使学生领悟到:原来历史也会发生在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学习历史的兴趣。[案例]笔者在执教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时,就补充介绍了发生在通城的鸡笼山一苦竹岭之战:
据《通城县志》记载:1939年10月初,日军沿湘鄂公路南犯,因九岭险要难攻,绕道麦市。鸡笼山国民党守军一四师某营九连在连长曾吉林率领下据险阻击,激战了三昼夜,曾吉林阵亡,最后只剩8人,3 仍固守阵地不退,日军陆空联合攻山不克,绕开鸡笼山,登上苦竹岭,遭到川军第二零军扬汉域部一三三师、一三四师阻击,日军大败。战后,在苦竹岭大石上镌下“蜀人扬汉域率精兵五千大破倭寇于此”;在麦市马家垅建“抗战阵亡烈士墓”,纪念鸡笼山之战阵亡的爱国抗日将士。
为了增加现场感,笔者带领学生到麦市鸡笼山和马家垅“抗战烈士墓”参观,请当地老人讲述战斗经过,让学生真切感受抗日军人的伟绩和精神。
以上是笔者在平时历史教学中所积累的几点体会,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让学生在“趣学”“乐学”“爱学”中痴迷我们的历史课堂,汲取丰富的养料。
第五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打造高效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打造高效课堂
高坝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王鸿海
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重复的过重的课业负担,以提高教学质量,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成了当前教学的重要工作。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尤为重要。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结合教材,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学生乐学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环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因其教材特点,在情境教学的创设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导入过程中,创设审美气氛。如由旧课导入,可提出赏析性的问题让学生作答;用情景导入则应叙述得生动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亲身参与课文内容表演,创设情境。如以人物语言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课文,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角色”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思想特征;以人物动作、语言为主要表现方法且情节简单的课文,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就可以运用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情节在课堂上再现,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课文表达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表现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气氛,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其乐学。
3、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借助录音、录像、电脑、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电化教学手段,可以突出表现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文学性强的特点,化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为声、像、图文教学,在更加生动、直观地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电教手段的运用,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来选择。对于语言优美的散文,可选用配乐录音朗读,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诗歌,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用电脑制作课件,精心设置相关画面,再现诗文的意境,同时配上文字,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更好把握诗歌的意蕴;科学性较强的说明文章,则可搜集大量图表、图片,配上解 说文字,搬上屏幕,使教学生动、直观,易于理解。这样,在课堂上合理、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不但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而且使学生喜闻乐见,学习兴趣大增。
二、课堂教学方法多元互补,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量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传授和接受,忽视探究和体验。长期的被动灌注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能动性的弱化,缺乏创新思维、问题意识和探索能力。久之,必然对被动接受知识产生厌倦,缺乏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内容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方法,是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模式,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和“自主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引导下,刻意营造宽松的民主的环境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在动态中探索求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一种学习过程。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言论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被调动起自觉掌握知识的积极性。讨论的过程可以使教师发现学生知识掌握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讲解,既节省了时间,又因为传授的是学生想知道的问题,学生乐于接受,因而提高课堂效果。“启发式”教学方法,指在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前
提下,教师有目的地安排教学内容,启发学生质疑、解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学习过程。其优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求知。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原则,是包含于讨论和启发过程中的。显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课堂教学中,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根据教学内容、课型设计的变化,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一法为主,多法兼用”,多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证明:教学方法越科学,活动 水平越高,活动内容越丰富,人的发展就越全面和充分。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也会对这位教师传授的课程感兴趣。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就要注意塑造自身的形象。广博的知识、优雅的谈吐和高尚的人格是教师形象的魅力所在。教师要不断地充实、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去征服学生,使学生心悦诚服,产生学习兴趣。教师不仅在教学内容、思维方法上影响学生,而且以自己的整个人格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尊重、信任学生也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得到人格的尊重和必要的信任,才可能进入“主角”,参与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才能激发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与学生坦诚相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乐其道,才能积极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发端于动机,伴随着行动过程,落实在行动结果的满足之上。就是说,学生学习有愿望、有行动,但如果行动结果没有满足感,就难以产生兴趣。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归结到底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要用所
学知识的效果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获取学有所得的满足感,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表现自己。如:听说训练、演讲、读写竞赛,在活动中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并开辟专门栏目,来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作业,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的效果,体会成功的欢乐,产生成就感,强化其学习动机,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使其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一个人对感兴趣的事情总是表现出注意的倾向。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2014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