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案例分析[2012年秋]

时间:2019-05-12 17:4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灰雀》案例分析[2012年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灰雀》案例分析[2012年秋]》。

第一篇:《灰雀》案例分析[2012年秋]

《灰雀》教学案例

谭万山

教学设计说明

《灰雀》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教学过程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创新。

教学实录与评析 创境引入。(多媒体: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师: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向它们问好。

[借助“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解说,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形象快捷地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

(多媒体动画:列宁在树下仰望两只灰雀,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

师:一天,列宁又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怎么了? 生:不见了!

[借助课件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课件”制作得巧妙。]

先学后教

学习第3-10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

师:列宁在周围的树木中找遍了,也没找到。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和小男孩说了些什么?(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用“

”画一画列宁说的话,再体会体会列宁这时的心情。)

师板书(旁批):读、画、体会(师巡视,辅导)

[教给读书勾画方法,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感受。]

(检查学生自读情况:一名学生非常清楚地读出了3、5、7、9自然段中列宁的话。师相机出示字幕:课文3、5、7、9自然段。)

[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抓住了重点句。]

2.自读体会。

师:四处找遍了也不见鸟儿踪影的列宁,这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什么样的心情呢?自己再读读列宁说的话,体会体会。(学生自读后抽查)

[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重点句。]

生:我体会出列宁非常着急。

生:我体会出列宁惋惜的心情。

生:我体会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关心。

师:你们对哪句话体会得更深些,想读给大家听听吗?(四名学生各读一句,两名学生重复了别人的朗读。)

3.师相机评价指导学生读的四句话,进一步体会列宁的心情。

[通过对学生自读自悟的评价,矫正自读中的偏差,进一步理解句子,体会感情。]

4.比较体会。(多媒体:课后第二题(2)的句子。)

[很自然地结合课后练习,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师:老师也仔细体会了这句话。来,仔细听听老师读的哪句话更能表达列宁失去鸟儿非常惋惜的心情。(师读)

生:第二句。(齐)(抽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体会体会。

[教师范读,用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去悟、去体会。这样以读代讲,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5、引导概括。

师: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师:一齐说!

生:爱!

[引导学生揭示出本课的审美主旨——爱的教育。]

(师板书:爱

灰 雀

列宁

男孩)

师: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儿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

[过渡自然,环环相扣。]

生:男孩捉走了!男孩捉回家去了!(学生七嘴八舌答)

师:孩子为什么捉走灰雀?

生:他喜欢灰雀。

生:他怕灰雀冻伤了。

师: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请大家讨论讨论!(师巡视,并加入讨论,然后检查讨论情况。)

[这个问题值得讨论,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爱”的含义,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认识。]

生:我更赞同列宁的爱。因为孩子把灰雀捉回家,关在笼子里,灰雀就失去了自由。

生:我也赞同列宁的爱。因为列宁每天来这儿看灰雀,还给它带来好吃的,只是欣赏它,不去捉它,列宁是真正爱灰雀。

生:再说,灰雀应该是给大家看的。

生:灰雀离开了伙伴也会寂寞的。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师板书 :

6.导读激情,深入体会。

师: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体会。(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内容。)(师导读,生接读。)

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

生:“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注意体会列宁着急的心情。再来一次。(生再接读)

师:男孩吞吞吐吐地说——

生:“没看见,我没看见。”(此处读得不好,师教读,生再读。)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

生:“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列宁爱鸟的情触动了孩子的心——

生: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师: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生:“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列宁爱鸟的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

生:“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真像孩子说的那样吗?列宁又关心地问——

生:“会飞回来?”(这里学生没有读好,师指导再读,直到读好。)

师:列宁爱鸟的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

生:“一定会飞回来!”(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重语气,再读再体会。)

[采用导读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是列宁对灰雀的真爱打动了孩子,孩子在列宁“爱”的启发下,决心放回捉去的灰雀。本课难点迎刃而解。]

师:是谁让孩子懂得了真爱?

生:列宁。(齐)

师: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孩子决定怎么做?

学生:放鸟归园。(齐)

板书:

7.分角色朗读。

师:咱们来读好这段话,体会这种爱。

(1)分组。一组读列宁说的话,一组读男孩说的话,师读叙述语。(2)去掉叙述语,直接朗读“对话”。(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去掉叙述语言。)

师:这一老一小的话多有意思,你们也和孩子一样懂得了真正的爱鸟吗?谁体会得好,想读好这段对话?

生:我请XX和我一起读。

师:体会得太好了,你们同桌也学他们的样读读吧。(同桌对读,再分小组对读。)

[上述多形式、分层次的读,使学生经历“自读感知—导读启思—悟读明理”的实践过程,逐步达到了“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教学目标。]

学习第11一13自然段。(多媒体动画:列宁和男孩在看三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唱歌。)

1.师: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不过,树下它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多媒体字幕: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师叙述12自然段。)

师:听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

[采取质疑问难的方式,激励学生探究问题。]

生:列宁为什么微笑?

生:鸟儿不会讲人话,列宁为什么要问它?

生:鸟儿会回答吗?

2.师:是啊,老师也弄不明白,列宁为什么不问会说话的男孩,却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讨论讨论吧。(小组合作讨论,师巡视并加入讨论。)

[老师用假装糊涂的方式把学生的质疑引导到有深度、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上,激起学生主动解疑的欲望。并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相互启发,给学生留出的时空恰到好处。]

生:因为他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男孩在列宁爱鸟之情感染下,把鸟放回来了。

师:像男孩这样知错并改错的孩子就是什么样的孩子?

生:诚实的孩子。(齐)

[既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又为进一步解决前面的疑问打下了基础。]

师:可是刚才那个问题老师还是没弄明白。

[老师继续“糊涂”,把释疑引向深入。]

生:列宁知道男孩是诚实的,他就不会问男孩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列宁不想伤害男孩的自尊心。

[此时,疑问已由学生自行解决。]

师:你多了解列宁的心啊!是啊,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

生:爱!(齐)

[爱的教育,至此水到渠成。没有采取说教,而是通过课文中人物(列宁)形象的魅力感染学生,在老师一次次的激励下学生自己解决了疑难。]

师板书:

师:列宁爱孩子,幽默的话里含着多么深的爱,读——

(生齐读12自然段,字幕中“微笑”一词闪动。)

[抓住含义深刻的词语,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去贴近人物(列宁)的情感。]

师:列宁为什么而微笑?

生:男孩承认了错误。

生:鸟儿又回到了枝头唱歌。

师: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放鸟归园而高兴吧!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激励学生美滋滋地朗读课文。]

展示反馈。

师:学完课文,你想对这幅板书图说句什么话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安排在此处的练习,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学了本课的收获,了解学生的“内化”情况,而且通过动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生认真书写,师巡视辅导。)

生:小男孩,你改正了错误,我真为你感到高兴。

生:我们要爱鸟。

生:我们要爱护大自然!

生:鸟儿又可以自由自在歌唱了。

生:这个故事真美!

生:爱是温暖的家!

[学生的心声,反馈出“内化”的情况,教学已经收到实效。]

师:列宁、男孩、灰雀、人与人、人与大自然,这原本就是一个爱的世界!

[巧妙的结束语使本课的教学主旨得到升华。]

总评:1.确定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是服务者,成功的教学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潜能的最大发挥。针对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即局部)质疑问题,通过读书自己解疑,通过交流与老师共同解疑,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在课文2-10自然段的学习中,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l)自读自悟:学生通过自己读书了解灰雀哪儿去了和列宁爱鸟的心情;(2)质疑启思:学生读书质疑,读书解疑,师生交流共同解疑,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体会列宁爱鸟之情对孩子的感染、教育,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3)读议领悟:通过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列宁对孩子的爱。

在本节课中,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突破重点难点,发挥多媒体的综合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确定课堂的训练意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靠训练。为了使教学重点鲜明突出,环节简单实用,教师能重其所重,轻其所轻,以课文2—10自然段为训练重点,将读、思、议、练贯穿全过程。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可惜”“自言自语”等,联系上下文理解,落实课后作业。为使认知和情感和谐,做到以读为本,加大读书的质量。课文第二段设计了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师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情感升华。将情感贯穿于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中,也是一种新的探索。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质疑问题、自读解疑和读议领悟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第二篇:灰雀案例分析

《灰雀》案例分析

师:那只灰雀是否真的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呢?

生:不是。灰雀被小男孩儿捉走了。(学生一致同意)

师:书中并没有这么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小男孩儿说的“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这句话看出来的。

师:文中小男孩儿先后两次说“一定会飞回来”,请大家想一想,这两句话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说的?(出示投影片:一定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

生:第一句是在列宁惋惜灰雀“再也不会飞回来了”的时候讲的;第二句是列宁问“会飞回来?”时回答的。

师:小男孩儿为什么这么肯定灰雀“一定会飞回来”呢?

生1:我从文中看出灰雀不见了与小男孩儿有关。

生2:我想,小男孩儿肯定知道灰雀的去向,不然他不会说得这么肯定。

生3:读了这句话,我知道灰雀是被小男孩儿捉去了。

生4:对,不然的话,小男孩儿怎么知道灰雀没有死呢?

师:同学们,你们真动脑筋,那么你们看看这两句话一样吗?

生:不一样,第一句有个“的”字,第二句没有。

师: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生1:第一句有“的”,是十分肯定的意思;第二句是回答列宁的问题,也是十分肯定的。

生2:两句话的标点符号也不同,第一句用句号,是说明灰雀还活着,很肯定;第二句是怕列宁不相信,所以作出坚定的回答,用了叹号。

师:很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要通过我们的读表达出小男孩儿当时的心情。(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看似相同的两句话,我们通过比较、分析、讨论,理解了它们表达的意思也不完全相同。同学们,小男孩儿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呢?

生1:小男孩儿一开始已经对列宁说没看见了,现在只能这么说了。

生2:小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因为自己前面说了谎,就不敢直接承认是自己捉了灰雀。

生3:就像我有一次说谎也是这样,我不敢说,怕被别人笑话。

师:你们能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感受来理解,非常好。你们喜欢这个小男孩儿吗?能说说理由吗?

生:小男孩儿是想用实际行动来改正错误,我觉得小男孩儿是天真可爱的。

【案例分析】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设疑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良好手段。在什么时候设疑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呢?先用一个问题的讨论引出结论:灰雀是被小男孩儿捉去的。此时学生似乎觉得文章十分简单,不需再加思考,接着再提问:“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被小男孩儿捉走的?”顺理成章地组织学生对小男孩儿说的两句话进行分析讨论,学生自始至终思维紧张,兴趣盎然,可以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十分深刻。无疑时设疑,一下子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犹如平静的水中投了块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小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不少缺陷:看问题不全面,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不能有条理地分析,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思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教学案例中引导学生理解小男孩儿说的两句话,从句子的相同点人手,找出不同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全面深刻地体会了句子表达的不同情感。在对“小男孩儿为什么不告诉列宁”这一问题的讨论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步步深入学生能独立捕捉到文章中小男孩儿天真可爱的形象,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

阅读和思维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互相依存,教学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思维训练,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化和外化,学生会越读越聪明。假如说问题是一张弓,那么思维就是一枝箭,弓拉得越开,箭就射得越远。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加强思维力度,就在于问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第三篇:《灰雀》教学案例分析

《灰雀》教学案例分析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设疑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良好手段。在什么时候设疑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呢?先用一个问题的讨论引出结论:灰雀是被小男孩儿捉去的。此时学生似乎觉得文章十分简单,不需再加思考,接着再提问:“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被小男孩儿捉走的?”顺理成章地组织学生对小男孩儿说的两句话进行分析讨论,学生自始至终思维紧张,兴趣盎然,可以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十分深刻。无疑时设疑,一下子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犹如平静的水中投了块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小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不少缺陷:看问题不全面,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不能有条理地分析,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思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教学案例中引导学生理解小男孩儿说的两句话,从句子的相同点人手,找出不同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全面深刻地体会了句子表达的不同情感。在对“小男孩儿为什么不告诉列宁”这一问题的讨论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步步深入学生能独立捕捉到文章中小男孩儿天真可爱的形象,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

阅读和思维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互相依存,教学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思维训练,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化和外化,学生会越读越聪明。假如说问题是一张弓,那么思维就是一枝箭,弓拉得越开,箭就射得越远。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加强思维力度,就在于问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第四篇:《灰雀》教学案例

《灰雀》教学案例

纯真小学 刘艺璇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寻找惹人喜爱的灰雀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知错就改和诚实。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词。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 1 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教学过程

课堂伊始,我对同学们说:“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灰雀》。”随后,学生和我一起书写课题。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灰雀?”孩子们带着问题开始读课文。读完后,有的同学说这是惹人喜爱的灰雀,有的同学说这是只活泼的灰雀,还有的说这是只可爱的灰雀。我随即评价:“看来大家对这个故事都有了各自初步的认识。不错,读书就应该这样。”

随后,我们进入了词语复习环节。在这里,我使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遮罩”功能,把词语遮住,请两个小组的同学上来,点开一个读一个,增强了识词的趣味性,孩子们也非常积极地参与其中。

为了避免只有一部分同学参与课堂的情况出现,接下来我又通过课件出示了“惹人喜爱、白桦树、胸脯、来回跳动、婉转歌唱”几个词语,并提问:“这些词语和文中哪个角色有关?”孩子们纷纷答道:“灰雀!”我又说:“的确,这是三只可爱的灰雀。那么,课文哪个地方体现出灰雀的惹人喜爱了呢?”学生找到后,我又追问:“这段话描写的是灰雀的什么呀?”“样子!”学生踊跃回答道。我随即出示下 2 一张幻灯片,将原文中的“来回”、“婉转”去掉,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两句话的不同,并明白准确的形容词能让文章变得更具体生动的道理。随后,我鼓励道:“看看哪位同学能通过朗读让我们看到灰雀的样子。”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了这段话。

接下来,我让学生一起认读“列宁、男孩”两个词语。并问道:“灰雀都赢得了谁的喜爱?”学生都能回答出是男孩和列宁,于是我又说:“男孩喜欢灰雀,列宁也很喜欢灰雀,那么课文第一段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呢?”学生都很快找到了“列宁每次……谷粒”这句话,我又追问:“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学生找了“每天、都、经常“这些词语,在这里,我使用魔术笔将词语突出,产生聚光灯或放大效果,也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是啊,列宁每天都去看灰雀,还经常喂给它吃的,可是有一天,突然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列宁在周围的树林……”“找遍了!”学生接到,同时认读了“找遍”这个词语。“这个词能体现出什么?”“列宁找得很仔细。”“列宁很担心灰雀。”学生们说道。“他找遍了每个角落,也没有找到,可是第二天,这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学生的回答问题的同时又认读了一个词语。我接着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从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中找找答案。”随后,课件出示默读要求。

读完之后,一名同学向大家汇报了自己所画的列宁的话。读完之后,我说:“现在,老师把句子前面的提示语也打在了大屏上,那些同学愿意合作和老师读一读?”随后,我通过引读旁白的方式和几名同学进行了合作朗读。之后请学生同桌两人互读,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更能体现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随后,大家进行了交流,孩子们都 3 说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注意体会到了列宁的心情,并把理解融入朗读当中。交流过后我说:“所有的着急、惋惜、担心、关心都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是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爱!”我又问:“那列宁是真的以为灰雀飞走了或冻死了了吗?”学生纷纷说没有,我总结道:“列宁是想通过表达对灰雀的担心,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见列宁非常的宽容、爱护小男孩。下面,请大家再次齐读列宁的话。”“列宁这么担心灰雀,男孩又是怎样表现的呢?谁来读这句话?”一名同学为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了大屏幕上的句子,随后我又问:“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孩子们纷纷说:“男孩怎么知道灰雀没死?”“他为什么不敢说?”之后,学生直接互相交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现在,我们再一起来看看男孩都说了什么。”一位同学向大家汇报了自己所画的男孩的话。我说:“现在,老师把男孩的一言一行都打在了大屏幕上,请同桌两个人互相读读,注意体会男孩心理的变化。”随后,请同学合作朗读。之后我又说:“你能用三个词语概括男孩心情的变化吗?请前后桌同学为一组进行讨论。”讨论过后,学生基本总结出“心虚、决心改正、惭愧”三个词语,在总结三个词语的同时,又让学生交流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强调了第一次停顿、“看看、一定、肯定、低着头”等重点。最后,大家通过齐读再次感受了小男孩心情的变化。

最后,我对列宁和小男孩的话进行了整合,请女生读描写列宁的段落,男生读描写小男孩的段落(3—10段)。随后总结:“我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其实列宁和小男孩都很喜欢灰雀,但列宁的爱是给灰雀自由,小男孩的爱让灰雀失去了自由,列宁才是真的爱鸟。在列宁的 4 感染下,小男孩知错就改,把灰雀放回了树林。”

最后,我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思考: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学生都说,因为列宁不想拆穿小男孩。我补充道:“的确,列宁对男孩非常宽容、爱护。下面,我们再齐读最后一段。”读完后,我又问:“男孩之前说没看见灰雀,他明明撒了谎,为什么还说他是诚实的?”大家各抒己见。我总结道:“是啊,知错就改,也是诚实的表现。”

在课堂尾声,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环节:此时如果你是列宁、男孩、灰雀其中的一个,你想说些什么呢?同学们纷纷动笔,写下了自己的心里话。写完之后,我们全班同学再次和老师合作,分角色朗读了全文,整节课也在和谐的氛围中结束。

第五篇:《灰雀》教学案例

《灰雀》教学案例

幸福镇中心校

陈艳晖

《灰雀》讲得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灰雀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灰雀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优秀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列宁和小男孩都是爱灰雀的,然而他们俩喜欢灰雀的方式却不同,学生不容易觉察到,因此我设计了一个问题:“男孩为什么捉走那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跟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补充。我特意提醒了交流讨论的方式:首先,小组长把组员召集到一起,安排好发言的先后顺序,然后组员们说出各自的看法,第三,其他组员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提出来或进行补充。提出学习任务后,学生开始进行交流,我也参与了其中两个小组的学习,一方面倾听他们交流的方式是否符合要求,另一方面看看他们在交流时会遇到什么困难,我及时给予点拨。多数学生在解决第二个问题“小男孩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时有些困难,我及时点拨他们从文中的具体语句中感受列宁爱鸟的做法和小男孩爱鸟的做法使灰雀的的生活起的哪些变化,从灰雀的角度去感受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爱鸟。最后全班交流,得出结论:列宁爱鸟是给它们自由,而小男孩爱鸟是剥夺了它们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下载《灰雀》案例分析[2012年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灰雀》案例分析[2012年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灰雀教学案例

    《灰雀》教学案例 班级:三一 姓名:李建峰 上学期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

    《灰雀》教学案例[五篇材料]

    《灰雀》教学案例 弹子石小学 王结善小学联系电话:*** 一、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 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

    《灰雀》学案

    沙田镇第二小学 语文科学案 2015-2016第一学期 课题:5 灰雀(第一课时) 主备: 复备: 审查: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读......

    灰雀说课稿

    灰雀说课稿15篇 灰雀说课稿1 一、说教材《灰雀》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

    《灰雀》听后感

    听《灰雀》有感 韦州中心小学 马燕春 《灰雀》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主要讲了伟大的列宁对灰雀的爱,对小男孩的爱,使小男孩受到感动,主动送回灰雀,做诚......

    《灰雀》说课稿

    《灰雀》第一课时 说课稿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灰雀》,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

    5灰雀(本站推荐)

    5 灰 雀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

    5 灰雀(本站推荐)

    5 灰雀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2. 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