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德育与智育齐飞(附教案及思考)20140915
德育与智育齐飞
在实际的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既能实现道德、行为习惯的进步,又能在快乐中学习,取得知识、情感和技能的全面发展?其实也就是德育与智育的共同发展问题,也是多年来一直困惑着我的一个问题。
德育就包括了道德、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智育则主要是指发展智力的教育,有时也单指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学科教育。我们主张小学教育中,应该以德育为本,以德育促进智育的发展。
德育是为人的根本,而我们的学生首先是一个人。如果连做人的根本都没有或者是做不好,那么有何谈其他!
当然,也应该以智育为重。因为智育是一个人发展的必要因素,也是一个先决条件。没有良好的智育,将会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所以,我们也强调积极发展智育。
但是,如何处理好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德育与智育关系,这是一个我困惑了好久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总体来讲,现在我国政府是十分关注这个问题的,中央也有明确的要求,党的十七大就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但是在实际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并没有改变,在高考、中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大家仍然在扎扎实实的搞着应试教育,大多只注重学生成绩(也就是智育为主)的发展,从而大大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师考评也是以学生成绩为主要依据,而且占据了很大的分值,并且与教师年终绩效奖金直接挂钩,教师们也不得不为自己的利益和生活着想!大环境是这样,我们个人没办法。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教学效益上想办法,只有尽量提高教学效益,才能挤出时间来进行更多的德育。讲到提高教学效益,那就必须以教学思维和方法改进为主。作为基层教师,我们更应该学习更多的有效的、丰富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灵活的选择,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我们一方面期待着国家的教育改革能切实有效的落实到学校,另一方面进行着自己的学习和反思改进。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地把德育融入到每一个科目的教学当中,不断尝试有效的结合,努力促进德育与智育的共同发展,进而促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终,我们始终是要实现德育为本,以德育促进智育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坚持,坚持贯彻落实国家的政策方针,坚持学习进取,坚持改革发展!立足自己的本职,努力进取!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又有了提高,下面就来具体说说。
一、切实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校家关系。
作为教师我们直接面对的工作对象就是学生,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了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学籍查看、师生谈话、同事交流以及个别观察等都是很好的形式。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切实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不仅可以促进交流和沟通,还可以从另一方面促进对学生的了解。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可以采取电话联系、家访以及网络等现代化的联系方式。处理好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教师再去进行教育教学就会轻松很多,也会有更大的功效。
二、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
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德育大纲》以及相关的文件、资料。通过学习和讨论,使自己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三、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应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在小学除《品德与生活》及语文等相关教材外,其余数学、科学、美术教材中,大部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比如把我国科学家勤奋善良、吃苦耐劳、不图名利等事例与学生分享,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德育作用。
四、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例如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对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处世态度。
五、利用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教学中的活动课和相关学科主题活动。例如,学过简单的数据统计后,结合《数学》、《科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学科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这样就会起到良好的德育作用。
六、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 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每一位教师都应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树立一个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为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贡献一份力量。
七、提倡学科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让学生从了解社会并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从实际问题引出学科知识,进行学科知识、学习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认识论教育。
八、细水长流、潜移默化。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
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九、学科德育横向联系。
教学中根据学科教学内容,自然、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科之间在德育上的相互配合,密切合作以形成“合力”。在一所学校,有计划 地确定若干教育主题,组织各学科共同配合进行教育是一种好形式。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也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在任何学科教学中融合德育教育,也都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可以是具体内容的直接融合;或是思想方法和观点的融合;也可以是结合课堂和学生实际的随机融合。要提高融合的自觉性,把握融合的可行性,注重融合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融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附
苏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教学中德育与智育教学思考
教学目标:
1、学会 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句中对伏句的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这个内容其实就是德育与智育的融合,还有学习古诗、理解语言、培养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也是智育与德育的融合。)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的内涵。
2、从平淡的描写中领悟浓厚的情味。感受语言美和情境美。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感情,其中友情是非常值得留恋的。我国的古代诗人为了表现彼此之间的友情,留下许多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两首古诗,这两位诗人用不同的笔法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让我们一首一首来欣赏。(对友情的了解和体会、学习,就是德育的内容,也切合教学实际。)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赠汪伦》
1、初读古诗。(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属于德育。)(1)自读《赠汪伦》,要求读准字音。(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词语。(3)检查自读情况。a、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b、指名标出停顿。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师:我们学习古诗一般可以分为四步进行。(1)释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4)悟诗情。
3、用这四步方法自学《赠汪伦》。交流。(1)释诗题。
赠:赠送。(朋友之间的相互赠诗,就是友情的重要体现。)(2)知诗人。
作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李白。汪伦是他的朋友,这首诗是汪伦为李白送行时,李白送给汪伦的。(李白和汪伦都是艺术之士,人品相当高,值得大家学习,可以及时融合智育与德育。)
(3)明诗意。(了解诗句的意思,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体会引导,有助于更加理解友情,这就是德育,同时也是智育。)
a、交流难解的字词。欲:将要。闻:听到。不及:比不上。踏歌:用脚步打着拍子唱歌。b、朗读诗句。开火车读。
齐读。逐行朗读,理解。c、指名说说诗意。
李白我乘船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脚 打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那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4)悟诗情。(从诗意到诗情,也就是从智育进入德育的高层次培养。)a、李白描写自己要走了,汪伦来送行的一件事,从诗中的哪些语句你体会到他们二人比潭水还深的情谊?
b、如果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感人的情景,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叹与感激之情。你能来朗诵一下这首诗吗?
指名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地试背。
三、总结全诗
李白运用夸张的写法,向我们表达了他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一个“忽”字既表现了诗人吃惊的心情,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全诗浓烈奔放,是李白的传世名作,现在更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话来表达朋友之间的浓情厚意。(德育与智育的最终融合。)
再读全诗。(巩固智育与德育。)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背《赠汪伦》。(有感情的背诵,有利于智育的巩固,也有利于德育的发展。)
2、《赠汪伦》的作者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奔放的语言,抒发了自己与汪伦之间浓厚的情谊,而《过故人庄》这首诗的作者孟浩然则用细腻的语言,平淡的词汇告诉了我们与人交友于平淡中见真情的真谛。(从《赠汪伦》到《过故人庄》学习转换,也是德育从深厚友情到平淡见真情的过渡。)
二、初读古诗《过故人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既有利于智育,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1、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2、划出诗中不理解的词语,准备交流。
3、指名读诗,正音。
三、再读古诗《过故人庄》(了解诗歌题意、是人概况和诗的大意,初步感受学习,进一步体悟诗情,有助于学生智育发展,也是德育的体现。)
1、释诗题。
“过”:访问,“故人”:老朋友。访问村庄里的老朋友。
2、知诗人。简介作者孟浩然。
3、明诗意。
(1)自读,画出难理解的词语。(2)交流。具:准备。黍:煮饭的小米。郭:外城。轩:窗子。话桑麻:闲谈农家生活。就:亲近。(3)朗诵。“开火车”朗读。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4)指名试说诗意。
老朋友备办了丰盛的饭菜,“我”接受邀请来到农家探望;只见绿树将村舍环绕;青山在城墙外蜿蜒起伏;打开窗户对着屋旁的园地,举着酒杯闲谈农的生活;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我会乘菊花开时再来探望。
4、悟诗情。
(1)这首诗非常平淡,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与友人之间的感情的?
(2)你喜欢读读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四、总结全诗(真切体会平淡真情,从智育进入到更高的德育。)这首诗用词清雅,仿佛拿出了一幅水墨画放在了我们面前,画中最浓的是友人间彼此惜别,不忍离去的画面,让我们再好好品味一下这优美的诗句。
训练学生读好古诗。齐读古诗。
总体来讲,语文教育教学是除了德育专门课程以外与德育联系最紧密的一个学科。从小学到高中、大学,我们都在上语文课,也都在进行着德育的培养。但是如何将德育的内容更好的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
前面我所简述的几点有关德育与智育共同发展的观点,不仅可以运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还可以与具体的学科相融合,紧密联系实际,进行切实的教学,并将德育融入课堂,只要运用的恰当,必将能发挥积极的效果,有利于提高智育与德育的效益。
学习、交流和反思,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推动剂。作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我们更应该加强学习、交流和反思,使智育与德育齐飞,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好方法,力争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走上新的台阶!
(论文字数:359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