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磨课过程___提升课堂品位(裘晓玲)

时间:2019-05-12 17:20: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历磨课过程___提升课堂品位(裘晓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历磨课过程___提升课堂品位(裘晓玲)》。

第一篇:经历磨课过程___提升课堂品位(裘晓玲)

经历磨课过程 升华教学理念

——地方课《走近西湖楹联》磨课历程

确定主题:思无定位 欲弹异曲

春暖花开,要参加在富春江畔举行的 “小学地方课程课堂教学展示评比活动”,本次地方课程的展示是利用杭州的“水”资源,围绕“两江两湖一运河”来确定自己的上课内容。

拿到这一主题,我们饮马就快速成立一个地方课程赛课团队,由蒋校长组织学校各线老师协助本人进行备课、试教等。选择江?或湖?还是运河?我们团队的第一次计论就从这里开始了。如何让地方课主题的确定达到因地制宜,彰显地方课程的地域性,把课程资源开发到学生最近“生活区”? 这是我们确实主题时所要首先思量的。

因为在富阳上课,必然会有老师首先考虑围绕富春江,挖掘富阳地区的特色。这样可以轻松地向富阳学生展现的是近在身边的山水,让学生领略的熟悉的一景一物。但是如果人人都这样“接地气”,就会少了份新颖。经过大家的计论,一致认为,我们要思无定位,弹一异曲。杭州倚湖而兴,因湖而名。西湖是杭州大地上的一颗明珠,历代文人墨客在美丽的湖山之间留下了许多楹联,使西湖成为楹联的大观园。教师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西湖楹联,引导学生去感知、欣赏“西湖楹联”这一文化艺术,可以使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西湖、认识杭州,了解杭州的历史、人文、地理,感受杭州的丰厚博大。最后,我们把上课主题确定为《走近西湖楹联》。

磨课过程:荡成涟漪 击出火光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曾听说过,上一节课不容易,上一节比赛课更是要绞尽脑汁,才会出节象模象样的课。本人经历这次的磨课才真正了解到那些圆润饱满有质感的课,付出上课老师及背后团队的多少心血。一节好课,好比是一户人家兴土木造屋,是一件大工程,这“工程”的完成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协同与帮助,才能在最后呈现出一个较为完美的结果。想到自己磨课《走近西湖楹联》的艰难历程,我更体会到:要经营一节焕发生命气息的好课,就必须不断地否定自我、重塑自我、超越自我。这次的课最终获得了杭州市一等奖,这是与各位老师们经历多少次的磨砺后的结1

晶呀!

我庆幸自己周围有一个团结奋进的教学团队,是有这样的一个坚强后盾,促使着我带着无畏的勇气走上磨课舞台。

◆第一轮:在失败中慢慢前行

试教过程设计如下:

一、何谓“西湖楹联”

二、感知西湖楹联是西湖景色的写照(楹联寻亲)

1、你在哪些有名的西湖景点上看到过西湖楹联?

2、我也从西湖有名的几个景点找到了几对西湖楹联,你来给它们配配对,下面这些西湖楹联该出现在哪个景点上?

3、小结:你们凭什么能这么快就判断每副楹联所在的景点呢?

三、体味西湖楹联的独特语言方式(摆一摆,读一读)

1、在孤山的中山公园里有一座“西湖天下景”的亭子上有这么一副楹联

图片呈现:◆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2、下面这副你发现什么特点?

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洲。

3、你来摆出一副这样的楹联:请把以下几个词摆成一副对联:

楼外青山

树边红雨

山外白云

雨落溪边

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

四、西湖楹联里留下名人的足迹(设计活动方案)

五、总结(略)的

蒋校长、陶老师、徐老师等放下自己的工作,听了我这一次试教,发现我的课中呈现的最主要两个问题: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过渡还不够自然;最后的活动设计方案有难度,无实效性。蒋校长指出地方课程所要传递给学生的东西,不是一2

大堆死知识,它的传递方式也不是教师给予,学生受纳。所以在西湖楹联初次呈现时,要注意趣味性和有效性,不只是简单的把对联出示,建议以图配对联的形式,先看图,再出示对联。

陶老师指出在最后设计方案的环节太过单一,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空间,同时对小学生来说,这个表格的填写偏难。大家共同指出需要注意在实施过程中要引领学生去寻求和完善它,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探究的,学习的主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会感受到疑惑和经历一定的困难,并能通过思考和探究去消除与克服.虽然在探究过程中会遇到失败,但这恰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建议表格的设计要更具灵活性。

大家全策全力,你一言我一语奉献了好多金点子。深刻地剖析使得我要重新审视我原先的设计,我必须做好有效调整。另老师们不仅给我合理地建议,给我无私的帮助,还给我诸多的鼓励,促使我有信心坚持。

◆第二轮:课堂的精妙不在于华丽

一次次的磨课,也让我深切体会到备课备学生的重要性。以浅近的“回文联”为切口 ,以西湖传统文化为背景 ,以吟读、品读、赏读西湖浅近对联为主要学习手段 ,启动学生关注、了解、寻访、搜集有关西湖楹联资料的热情。

第二次实践前,老师们给我一句话:教学目标的落实要无声无息。这一次的试教,比第一轮思路清晰,环节间的衔接也顺畅了,上课时自己的表现自然比之前更自信了。

各位老师首先从切题开始讨论:是直接切入课题,还是由视频引入,导入环节的这一议题是一种是“便于捷”还是“妙于迂”的取舍。因为视频的加入环节是虚无缥缈的一种外在摆设,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内在知识的建构作用。最后决定,导入环节以图片直接入题。让学生通过对西湖楹联的认识、朗诵、对对子等,来激发学生对楹联的热爱的情感,让学生在涵泳对联时体味其中的乐趣。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以游戏的方式完成对西湖楹联特色的认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点燃。从学生的课堂反应上看,气氛越来越热烈。

课后讨论,在这个环节中,内容不要太过于追求绚丽迷眼,西湖楹联很多,要搜寻出有特色的,又适合学生的几副。楹联简短的语言中,我们可以了解、揣摩出西湖的景点名称,我们还可以从西湖楹联中读懂楹联独有的许多语言特点。3

我把西湖的特色了解定格在:

1、岳庙廊柱上的楹联: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2、在山的中山公园里有一座“西湖天下景”的亭子上有这么一副楹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第三轮:在反复实践中升华教学理念

一、激趣导入

1.谈话:老师给咱们富阳()小学六()班的同学们,带来了一份见面礼。[课件出示:春江水碧送财富,天钟山奇接红日] 知道这是什么吗?读一读,说说这副对联写的是哪儿?

2.生活中,随处可见对联。你还在哪儿见过对联?(出示课题:西湖楹联)

二、品读感悟

(一)品读西湖写景楹联。(配乐课件:播放西湖全景图,及西湖楹联与画面)

(二)品读西湖人文楹联

(课件出示:岳王庙图,定格岳庙大门廊柱上的楹联: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合作探究

每组分别完成以下一项研究任务:1.读上联,找下联;2.品楹联,配景点;3.理词句,凑成联;4.移字词,变新联;5.看楹联,猜名人

(二)交流分享发现

四、展示延伸

1.分组准备,展示汇报:

(1)给楹联画幅插图;(2)给图画配副楹联;(3)继续研究“移字词,变4

新联”的多样读法

2.出示西湖全景图小结

最后,《走近西湖楹联》获杭州市地方课程教学比赛一等奖。这是我从业以来,第一次参加市级比赛,总体感觉:很累但收获颇丰。

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回顾磨课的过程是辛苦的,更多的是感到收获的充实。十几天里,几乎没有一天是在12点前睡觉的,好多天都要熬到凌晨一、二点,早晨一清醒想到的也只有教案。试教5、6次。期间,学校领导、同事、同年级老师不知为我奉献了多少光阴、多少智慧。这一切我谨记在心,在此真心地道声:“谢谢!”。

磨课也是快乐的——这十多天的收获,可以说,能抵得上一个人埋头口干十几年的经验。我真正领悟到了“集体的力量大无比”,勤学好问是真理。尤其是本校老师们的悉心指教,让我对一节课,甚至对地方课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现在我能做的,就是珍惜身边的和谐环境,踏实工作,让更多的人享受这份和谐的快乐。

我对本节课的反思如下:

西湖是一座布满楹联的湖,西湖楹联是西湖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无限的文化意韵和审美价值。但西湖楹联再美,如果“没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人经验,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

要让学生,特别是身在富阳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要有一定的了解、发现,必须得借助于他们的亲身体验。再加上地方课程与学科课程最大的不同还在于它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提倡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紧密联系,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操作、探究能力,在体验中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产生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我认为本次课还可以在课前准备方面做得更完善,有条件的话,一定要安排学生参与关于“西湖楹联”的实践、调查、走访、搜集信息、参观访问、动手制作等,通过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才能让课堂变得更充实、教学过程更饱满。今后的地方课程教学中,我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运用好实践体验策略,充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突出地方课程的教学特点。

第二篇:在“磨课”中经历,在“反思”中提升

在“磨课”中经历,在“反思”中提升

——记我的一次教研经历

【案例背景】

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一次教育科研活动周,原来是校内公开课,随着学校对教育科研的重视,这一活动逐渐演变为教学开放周,我承担了这一次的开课任务。【案例实施】

一、选课

作为年青教师,本来想选择简单一点的内容上,后来同组的教师说这样的研讨价值不大,因此,把开课的内容定为大家都没有上过的《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中的《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在设计这节课前,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番研究,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

写完教案,我就把我的意图与我的师傅交流了一番,都觉得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好,师傅建议我先试教一次。

二、第一次试教 教学片断: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解一元一次方程 ”与“求当 为何值时,的值为 ”是同一个问题,现在我们来看看:(1)以下两个问题是不是同一个问题?

①解不等式:

②当x为何值时,函数 的值大于 ? 生1:是同一个问题。

师:你如何利用图象来说明②?

生2:先画出函数y=2x-4的图象,观察图象得到的,由函数y=2x-4,当y>0时,就得到不等式2x-4>0,反映到图象上,y>0就是在x轴上方的部分的点。

师:根据下列一次函数的图象,你能求出哪些不等式解集?并直接写出相应不等式的解集?

生3:我找到的不等式是3x+6>0,它的解集是x>-2.生4:我找到的不等式是3x+6<0,它的解集是x<-2,方法与生3的一样。师:还有其他的不等式吗?表示不等关系的符号还有哪些? 生5:我知道了,我找到的不等式是,它的解集是。生6:我也知道了,我找到的不等式可以是,它的解集是。师:出示例1:如右图,利用 的图象,生:(略)

师: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练习,我们知道,对于一般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它与一次函数的求值,利用图象分析数量关系等问题关系很密切,具体见如下框图: 从数的角度看:

从形的角度看:

师:出示例2:用不同的方法解不等式5x+4<2x+10。生5:利用解不等式的方法。(略)

生6:原不等式可化为3x-6<0,画出直线y=3x-6,可以看出,当x<2时,这条直线上的点在x轴的下方,即这时3x-6<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是x<2。生7:将这个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看作两个

一次函数,画出直线y=5x+4与直线 y=2x+10,可以看出,它们交点的横 坐标为2,当x<2时,直线y=5x+4 上的点在直线y=2x+10上相应点的

下方,这时5x+4<2x+1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是x<2。

„„

三、第一次点评

课上完后,虽然学生积极配合,表现较好,但自己觉得上得很“累”,特别是引导学生的过程有点“累”,而且觉得教学中自己的话太多,好像整节课中就老师从头讲到尾。和一起听课的师傅进行了交流与讨论,她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1、认识剖析教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用运动的观点动态地分析,用一次函数把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统一起来认识,是教学时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从教学实际来看,没有突破难点。因此,可适当减少练习的题量,让学生有充分时间讨论、探究。

2、出示例2后,用不同的方法解不等式5x+4<2x+10。常规的不等式直接解起来更简便,让学生用图象来解,学生不愿多此一举,这样教师便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因此,能否把“用函数的观点统领方程、不等式”作为重点,在教学中使学生体会到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的同类量的大小变化,加深对三者关系的认识。

四、第一次反思

听了师傅的意见后,我连夜修改了教案,并对教师如何使用教材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要吃透教材。在教师上一节课之前,应该充分地钻研教材,分析清楚每一部分的意图,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教师如果这都弄不清楚,教起来肯定非常的肤浅。这节课的第一次尝试,我仅仅停留在教材的表面,没有对它的内涵、深度进行挖掘,一堂课下来,虽然很顺利,但感觉对知识的传授只浮在上面。

五、第二次试教

教学片断1:根据下面的一次函数图象,你们能找出哪些不等式?并直接写出相应不等式的解集。生1:我找到的不等式是3x+6>0,它的解集是

x>-2.师:这个解集你是怎样确定的呢?

生1:我是观察图象得到的,由函数y=3x+6,当y>0时就得到不等式3x+6>0,反映到图象上,y>0就是在x轴上方的部分的点,它们的横坐标的范围是x>-2。

师:非常好,抓住了函数值y在变化的过程中大于0,利用数形结合来确定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其他同学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2:我找到的不等式是3x+6<0,它的解集是x<-2,方法与生1的一样。生3:我找到的不等式是3x+6>6,它的解集是x>0,我是由函数图象与y轴交于(0,6)点知道的。当x=0时,y=6,那么就可以得到不等式3x+6>6,此时对应的图象部分的点的横坐标都在y轴的右侧,也就是x>0。

师:你观察得很好,看来你在这个函数变化过程中,观察到了当y=6时,得到方程3x+6=6,而当y>6时,得到不等式3x+6>6,从而将函数、不等式、方程之间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统一了。

生4: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我和生3一样也得到了不等式是3x+6>6,但我确定解集的方法与他的不同。

师:哦?那你是怎么确定的呢?

生4:因为不等式3x+6>6可变形为3x>0,所以我 将直线y=3x+6向下平移6个单位,就得到直 线y=3x,如图所示,这样在x轴上方的部分 的横坐标的范围是x>0。

师:对于他的做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吗?可以交流一下。

生5:老师,我认为生4的做法是对的,生4把3x+6>6 变形为3x>0,这样做的目 的是更容易在图形上观察。

师:是啊,生4非常聪明,他通过平移把不易观察的范围转化为大家已知的轴上方的部分点的横坐标的范围,这种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的方法在数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师:那么刚才这几位同学又是怎样从函数得到不等式的呢?

生6:因为函数y是变化的,所以可以先写出一个关于y的不等式,比如y>0,y<0,y>6,然后再把y换成3x+6,就得到关于x的不等式了。

生7:老师,我有问题,为什么从这个函数图象中我得不到无数个不等式呢? 师:对于他的疑惑,谁来解答?

生8:肯定有无数个,只不过这个函数图象中所给出的现成的点的坐标太少了,不

容易看出。

师:你总结得很好,因为函数是变化的,所以由这个函数图象应该也能得到无数

个不等式的。

教学片断2:用不同的方法解不等式5x+4<2x+10。生9:利用解不等式的方法。(略)

生10:原不等式可化为3x-6<0,画出直线y=3x-6,可以看出,当x<2时,这条直线上的点在x轴的下方,即这时3x-6<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是x<2。生11:将这个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看作两个

一次函数,画出直线y=5x+4与直线 y=2x+10,可以看出,它们交点的横坐 标为2,当x<2时,直线y=5x+4上的 点在直线y=2x+10上相应点的下方,这时5x+4<2x+1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是x<2。师:大家比较生

10、生11的方法,你们有什么体会呢?

生12:虽然方法不同,但思考起来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比如,他们都是把直线看

成函数,利用画函数图象来解题。师:好,找到他们的共性。

生13:我觉得生10的方法是先要对不等式进行变形,再看成函数,好处是只需要画一条直线;生11直接将不等式变成函数,但却要画两条直线,有点麻烦。

师:多好啊,有比较才会有提高,这就是收获。

生14:从中我还知道了不等式的问题也可以转化成函数问题来解决。师:你们说得非常全面。我们既可以运用函数图象解不等式,也可以运用解不等式帮助研究函数问题,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六、第二次点评

第二次试教是正式上公开课,从教研组课后的评课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1、本节课准确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注重抓住教学重点,突出数学本质,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2、在具体的过程设计中,既突出本质讲解,又对y取定某范围的值时相应x值的确定予以足够的重视,并辅之以必要的补充练习,使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能增加更多的形象储备和直观理解,同时注意让学生体验学习图象法解方程不等式的必要性。

七、第二次反思

我觉得,每上一次课,对我来说就是一次提高。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课改理念,并且知道了在课堂中怎样去实施这些课改理念,怎样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个过程是一个经历了痛苦、迷惘、顿悟、欣慰、收获的过程。我享受这样的过程。

【案例反思】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磨练,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磨课。俗话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通过这一次的教研活动周,使我对磨课有了一定的认识。

所谓“磨课”,即年级备课组确定课题,由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面对不同学生就同一课题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教学实践,或由不同教师在不同班级面对不同学生就同一课题各进行一次教学实践。而主讲教师上完一节课,听课教师就及时展开讨论,进行客观评价,提出最佳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然后再由同一教师进行第二次课堂尝试。如此“教学→探究→再教学→再探究”循环往复,层层递进,再三磨合,才能对教育教学的本质与精髓从容把握,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高屋建瓴,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障碍洞察了然,对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运用自如。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实践反思”,而“磨课”则是这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现。在公开课前,一般的执教者总会请名师给予选课、备课和上课上的专业指导,这种向名师的求教,其实就是 “磨课”的一种形式,是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是许多教师走向成熟的捷径。

在上公开课时,同伴的互助是不可少的,这也是群策群力、团结合作、集中众人教学智慧,共同进步的良好平台。作为执教者,在写出教案后,经其他同伴观摩后再度修改完善,或是其他人再来执教,彼此找出优点和不足反复斟酌,这样进步的不仅仅是执教者本人,其他参与“磨课”的人也同样受益匪浅,何乐而不为呢?

上完公开课后,执教者再次从上课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和自我诊断,吸取各方意见,把别人的教育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如此往复下去,何愁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得不到提升呢?

下载经历磨课过程___提升课堂品位(裘晓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历磨课过程___提升课堂品位(裘晓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