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落日》《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非指示性”教学设计
郑逸农 【设计特点】 本篇运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基于自主应用”的样式设计。该教学设计主要用于通讯、新闻、简报、通知、启事、书信等公文类文本。自主应用,此处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按照一定的应用文格式标准,对课文自主评价,然后自主应用,自主掌握。以新闻为例,教学设计的标志性环节是“四应用”:一对标题进行评价并迁移应用;二对导语进行评价并迁移应用;三对主体进行评价并迁移应用;四对结语进行评价并迁移应用。
新闻类文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步骤为:教师介绍学习方法;教师介绍新闻格式特点;再读课文,用心领会;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设计展开】
一、教师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新闻类的文章,一篇是《落日》,一篇是《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学习应用文后要能自主应用,因此今天我们将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先共同概括出它们的格式特点,然后按照格式特点对课文自主评价、自主理解,并自主应用,自主掌握。
二、阅读课文《落日》,概括通讯格式特点 每人速读长篇通讯《落日》,整体感知。读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通讯的格式特点;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并派代表向全班介绍。概括得不太准确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每人都参与进来,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最后教师综合有关资料,说说通讯的格式特点(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决定说的内容和重点):通讯往往比较长,所以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长篇通讯”。既然长,就有故事,并且是具体生动的。因此通讯的总体特点就是故事的具体生动。故事的具体生动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一是要介绍事件经过,二是要描写各种景象,三是要写出人物个性,四是要采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三、对照通讯格式,作出评价
每人以浏览的方式再读课文,对照格式,依次作出评价,加深对通讯格式特点的认识。评价格式1:介绍事件经过 每人简要评价《落日》,介绍事件经过的特点,要求说得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同学说说。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评价(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决定说的内容和重点)——
这篇课文介绍的是作者作为记者,目睹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向联合国投降。作者把事件的整个经过都写出来了,小标题就有四个:签字场所,代表到来,仪式开始,投降书脏了。每个小标题下,又展开具体的介绍和描述:签字场所是怎样的,代表是怎样到来的,仪式是怎样开始的,投降书是怎样弄脏的,详详细细,清清楚楚。读者看了可以在脑海里复原出整个过程来。
评价格式2:描写各种景象
每人从文中找出两个场景描写进行简要评价,并在小组内介绍;然后由小组长综合起来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评价——
通讯不只有“面”的介绍和“线”的叙述,还会经常停下来,对一些景象做“点”的描写。本文第三段就有这样的描写:“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注视着‘密苏里’号舰。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马达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晨雾中。”这些描写具体生动,景象鲜活。再比如“代表到来”的小标题下,写中国代表的到来,也不仅是叙述性的一句话:“中国代表徐永昌来到了现场。”而是具体生动的景象描写:“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胸上两行勋绶,向在场迎接的美国军官举手还礼后,拾级登梯走到上层甲板上。”读者读来,如在眼前,清晰可感。
评价格式3:写出人物个性
每人从文中找出两个写人物个性的片段进行简要评价,并在小组内介绍;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作典型介绍。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评价(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决定说的内容和重点)——
通讯中写人,都要力求写出人的个性,即使文字不多。比如课文“仪式开始”的小标题下,写麦克阿瑟发言:“麦克阿瑟执讲稿在手,极清晰、极庄严、一个字一个字对着扩音器宣读。”短短28个字,写出了麦克阿瑟的基本个性特征。而写重光葵签字,同样简练:“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虽然只有38个字,但鲜活地展现了这个故作镇静、不甘心失败但又不得不投降的侵略者头目的丑恶个性。
评价格式4:采用多种表达方式 每人从文中找出说明的、议论的、抒情的各一例(叙述和描写前面刚学习到),作出简要评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之后教师随机点几人向全班介绍。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评价——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种。通讯需要什么就用什么,随意取用,没有限制。课文中除了前面刚学习到的叙述和描写外,还有说明、议论和抒情。说明如“签字场所”的小标题下的场景介绍:“桌子横放在甲板中心偏右下角,每边放一把椅子,桌旁设有四五个扩音器,播音时可直通美国。桌子靠里的一面是联合国签字代表团站立的地方,靠外的留给日本代表。桌前左方将排列50位高级海军将领,右方排列50位高级陆军将领。桌后架起一个小平台,给拍电影和拍照片的摄影记者们专用。其余四周都是记者们的天下„„”读者读了这些说明,可以画出确切的场景来。通讯据实而写,几乎不带感情色彩,但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议论和抒情,议论如“投降书脏了”小标题下:“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抒情如“仪式开始”小标题下的结尾:“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还有全文结尾:“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四、诵读梳理,体会通讯特点
读之前教师先介绍文本的价值,以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当年《落日》在《大公报》上刊发后,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被认为是《大公报》发表的最佳的国际通讯之一,是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仪式通讯类作品的“状元之作”。历来学习通讯写作的人常把它视为范本。然后每人选择性地自由诵读文中的精彩部分,用心体会通讯的格式特点。
五、选择课文《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应用通讯格式
每人速读《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教师介绍学习任务:这是一篇简短的新闻消息,如果把它改成长篇通讯,该怎么改?对照通讯的四个格式标准,依次说说自己的改写设想。
应用格式1:介绍事件经过
每人独立设想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
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设想——
我们要写的是德国总理勃兰特1970年12月7日在华沙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下跪赎罪的前后经过。需要围绕三个时间点来写:下跪前,下跪时,下跪后。还可以仿照朱启平先生的写法,拟一些小标题,把整个过程描绘出来,展现给读者,这样就有故事性了。最后每人付诸实践,现场写作。完成后现场交流,相互评价。应用格式2:描写各种景象
每人独立设想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
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设想——
勃兰特下跪前后的具体景象是怎样的,要作出具体的描写。首先,下跪前是怎样的景象,包括他自己是怎样的神情,他周围的人是怎样的情态,还有天上的景象如何,地上的景象如何,都要具体描述。其次,他下跪时是怎样的景象,更要细细描写,包括他怎么跪,哪只腿先跪下,还是两只腿整齐地跪下,双手怎么摆放,脸上什么表情,说了什么话,等等,都要具体描写;他跪下后周围的景象是怎样的,比如人们是怎样的反应,甚至这时候天空是怎样的景象、纪念碑是怎样的景象等等,都不可少。最后,还要写他下跪赎罪之后的景象,比如怎么起身,记者们有什么反应,陪同的波兰领导人有什么表现,等等,都要描写出来。要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介绍结束后,每人付诸实践,现场写作。完成后现场交流,相互评价。应用格式3:写出人物个性
每人独立设想后,在小组内介绍,形成基本共识;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
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设想(不机械照搬)——
首先要写出勃兰特的个性,他是事件的主角,要通过他的言行举止的具体描写,来体现他的个性。大的动作,小的举止,都能让人看出他的个性。其次是陪同人员,特别是主要的陪同人员,也要从其言行举止中写出个性来。介绍结束后,每人付诸实践,现场写作。完成后现场交流,相互评价。
应用格式4:采用多种表达方式
每人就三种表达方式边思考边付诸实践,形成文字:第一,哪个场景必须用上说明?该怎么说明?第二,哪个地方需要议论?该怎么议论?第三,哪个地方需要抒情?该怎么抒情? 独立设想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出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设想——
勃兰特下跪时,必须用上说明,要用具体的说明文字介绍他下跪时的地理位置,以及他前后左右的“物象”情况,就像朱启平先生介绍签字桌摆放在什么位置,前后左右“摆放”着什么人一样。通讯不轻易表达主观感情,不随便议论和抒情,但在勃兰特下跪后,都应有议论和抒情。议论样例如:勃兰特下跪背后,体现的是德国人的良知和勇气。抒情样例如:德国人的赎罪举动,多么真诚,又多么强烈!它让全世界震惊,也让全世界感动!应用格式5:标题
每人设想一个标题,边想边在备用纸上写下来。“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没有任何文采,也没有什么意蕴,只是一个直白的事件说明;而朱启平先生那篇通讯并没有用“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当标题,而用了意味深长的两个字“落日”,让人联想到日本这个国名中有着“日”字、国旗中画着“日”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失败。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评价和完善;然后选出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设想,与学生交流,也让学生评判:最高贵的一跪。
六、再读课文《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概括新闻格式特点 刚才学习的是通讯,现在学习另一种文体:新闻。《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是一篇新闻稿。每人再读一遍全文,分析一下它的格式特点,并结合初中学到的新闻文体知识,说说新闻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特点。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判和完善,形成基本共识;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基本共识。最后教师综合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也说说新闻的格式特点——
新闻,又称消息。新闻的特点与前面的通讯刚好相反,不长,比较短小;没有生动具体的故事,只是一个简明的信息介绍。它由五个部分构成,一是标题,二是导语,三是主体,四是背景,五是结语。标题简单的就一个,完整的则有三个:引题、正题、副题。报纸的头版头条往往同时用三个标题。标题要求文字直白(宜实不宜虚),意思完整。如果是三个标题的,引题常常采用上下对句的形式,注重文采和气氛的渲染;正题是一句话,往往采用主谓宾的形式,把意思表达得直白而完整;副题起补充说明的作用。三个标题加在一起,意思就比较完整了,所以有些人浏览新闻就采用看标题的方式。导语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简要介绍新闻的核心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要素都要有。主体是新闻的主干,是对导语的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一般要介绍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背景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在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一般介绍事件的结果,但依据需要而定,可有可无。其中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尤其是背景,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中。新闻采用“倒金字塔”的结构来写,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越往下写越次要。头重脚轻、虎头蛇尾是其排列特点。因此,从后面往前删,再停下来看,前面的意思仍是完整的,直到只剩下第一段的导语。
七、对照新闻格式,作出评价
每人对照新闻的格式特点,依次进行评价,说说自己的理解,加深对新闻格式特点的认识。评价时采用这样的句式:第一,新闻的这部分应该有什么格式特点,第二,课文是否体现了这一格式特点。评价格式1:标题
每人完成评价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说说。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评价(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决定说的内容和重点)——
新闻标题的格式特点是:文字直白,意思完整。课文的标题“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文字很直白,和前面的通讯标题“落日”刚好相反;标题似乎很长,但每个词都是必需的,没法删减,先是主人公“勃兰特”,再是他的举动“下跪”,目的是“赎罪”,引发的结果是“受到称赞”,把人物、事件以及结果都揭示出来了,符合格式要求。评价格式2:导语
每人完成评价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说说。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评价——
新闻导语的格式特点是,在第一段简要介绍新闻的核心内容。课文符合这一格式要求,这段写勃兰特1970年12月7日在华沙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下跪,以示悼念和赎罪,属于整个新闻事件的核心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要素都有了。评价格式3:主体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说说。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评价——
从格式特点上说,主体是新闻的主干,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介绍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本文的主体在第二三两段,写德国总统赫利发表赎罪书、勃兰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及勃兰特后来解释下跪的缘由,这些内容相对导语来说是次要的,但进一步扩展和阐释,符合格式要求。评价格式4:结语
每人完成评价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说说。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评价——
从格式特点上说,结语在最后一段,说明新闻事件的结果。课文符合这一要求,最后一段介绍了勃兰特下跪后引发的意义和影响。
八、诵读梳理,体会新闻特点
读之前教师先介绍本文的价值,以提升学生的认同感:这篇新闻是《天津日报》综合了近年来关于勃兰特下跪事件的报道,并结合当时的总理施罗德去波兰为刻有勃兰特下跪赎罪情景的勃兰特纪念碑揭幕,以及在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附近建立纳粹大屠杀受害者纪念碑两个新近发生的事而写的,但作者不从新发生的事件写起,而把它作为后续影响来处理,这样就突出了当年下跪赎罪这一主要事件,并完整地报道这一事件的震撼力和影响力。然后让每人自由诵读全文,用心体会新闻的格式特点。
九、选择课文《落日》,应用新闻格式 教师先主动说明:现在要以新闻《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为中心点,把长篇通讯《落日》改成短篇新闻消息。该怎么改?请每人对照新闻的几个格式标准,在备用纸上依次应用。应用四个环节: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应用格式1:标题
每人先回顾标题的格式要求,再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后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
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改写,与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评判:日本签订投降书。再训练完整的三个标题:引题,正题,副题。
学生对照格式要求,独立完成,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改写,与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评判—— 引题:当年不可一世今天终于低头 正题:日本签订投降书
副题:签字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舰上进行 应用格式2:导语
每人先回顾导语的格式要求,再独立完成,然后参与小组交流,形成基本共识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人向全班介绍。
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改写,与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评判: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10分,日本在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签下投降书,向联合国投降。应用格式3:主体
每人先回顾主体的格式要求,再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介绍;形成基本共识后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
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改写,与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评判:签字在战舰右侧将领指挥室外的上层甲板上进行。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主持签字仪式,命令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的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指定的地方签字,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梅津美治郎分别作为代表签字。随后麦克阿瑟代表盟国签字。之后签字的依次是美国、中国、英国、苏联、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等国的代表。应用格式4:结语
每人先回顾结语的格式要求,再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后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
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改写,与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评判:签字结束后,投降书由盟国和日本各保存一份。但日本那一份由于加拿大代表签字时低了一格,随后的各国代表也顺着签错了地方。作恶多端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十、通读课文,再次领会
每人以默读的形式,通读通讯《落日》及新闻消息《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感受其中的语言表达,领会不同的格式特点。
十一、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
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之后教师随机抽点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各2人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激励学生的学习:今天我们学习了通讯和新闻的文体格式,并当了一回记者,做了尝试应用;相信许多同学对此有了亲近感和学习兴趣,那就好好学习,说不定以后我们同学中也会诞生知名的新闻记者。
十二、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现在我向各位推荐两篇文章,一篇是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作者陈锡添),一篇是新闻《心随飞翔》(作者王光荣)。两篇文章都已经粘贴在班级语文学习博客上,请直接打开阅读,每篇读完后留下你的一句话感想或评论,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同时上网搜寻最新的典型通讯和新闻来阅读。
第二篇:最新《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教案及练习-word文档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教案及练习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课前导学】 新闻结构
新闻结构,新闻文体的组合形式。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组成。但不是每篇新闻都具有这五个部分,有的新闻就没有导语和背景。常见的几种新闻结构是: ①倒金字塔结构 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新闻的最前面,随后按重要性依次排列其他内容。它的优点是能迅速地将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开门见山的告诉读者,一目了然,节省读报的时间。
②金字塔式结构 把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放在后面,按时间顺序,依次叙述。
③菱形式结构 这是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因新闻的内容比较复杂,稻育种容纳不下,也不能概括表述,适于在主体中分段叙述。
④车辐式结构 以一个中心事件或事物为纲,其他事实像车辐一样辐射出去。宜于报道比较松散的事件。
⑤并列式结构 把众多主要事实并列叙述。适于报道事实各部分的重要性相等或相似的新闻,对见于公报式新闻。一句话新闻和新闻标题的区别
一句话新闻,就是运用一句话,采用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形
第 1 页 式,最大限度地完成报道任务的新闻。它又叫标题新闻,却不等同于新闻标题。
1、新闻标题通常有正题、引题、副题等形式
正题,常用于概括和提示新闻中最主要的新闻事实和思想意义。引题,位于正题之上,常用于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提示意义等。副题,位于正题之下,常用于补充交代一些次要事实,以弥补正题的不足。因此,一个正题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借助引题或副题共同表达。但一句话新闻不行,只能用一句话的标题来解决问题。一句话新闻,从形式上看,是一句话的新闻,这句话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一般情况下以单句为主。从内容上看,既然是新闻,就必须体现新闻的属性,应尽可能地严格而完整地反映新闻事实,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新闻内容。
2、新闻标题不一定要将新闻事件的主要要素全部概括出来 新闻标题只要将主要的事实和意义概括出来就可以了,因为有的内容还要在主体部分中加以表达。而一句话新闻,就不一样,它既要在一句话中将新闻事件中必须报道的内容表达出来,又要在语言表达上必须符合新闻标题拟写的要求,做到‚准、鲜、活‛,即运用最准确、凝炼的语言,揭示新闻事件的内容和意义。二、一句话新闻的拟写
1、一句话新闻的拟写要求
第 2 页 我们知道,新闻作品要具备以下五个要素,即‚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为什么)。据此,‚一句话新闻‛必须包含的答题要点是: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对象),④事件(过程、结果),⑤原因(目的)。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不一定面面俱到,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一句话新闻的拟写方法
(1)根据新闻要素,准确筛选答题信息点
新闻分导语、正文等几部分,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导语的任务是以简约、精炼的文字,把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的要点和要旨揭示出来,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并引出新闻事实的主体。主体的任务主要是用充分、典型、有说服力的材料阐述和说明导语所提示的事实或观点,同时补充导语未涉及的其它具体内容,提供新闻背景,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使之更为充实。
由上可知,信息区间主要集中在导语一段,因此,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导语部分。当然,为了保险,有必要对提供的材料做全面阅读,对新闻材料作一个分析,辨别一下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即时信息和背景信息等,以便准确确定重点语段或语句。
三、新闻标题的拟写
拟写新闻标题,是压缩语段的一种传统题型。怎样拟写新闻
第 3 页 标题呢?
1、新闻标题的结构
新闻标题由主题、引题和副题组成。主题是对新闻中最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引题和副题则是用来说明主题或加强主题的气氛和力量,协助主题共同完成标题任务的。只要主题能够独立承担标题的任务,引题和副题就可以省去。
2、新闻标题的要求(1)题文一致(2)一语破的(3)简洁明快(4)旗帜鲜明(5)生动活泼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牢记历史,加深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
2、学习新闻的特点和‚倒金字塔式‛的新闻结构。重点难点
1、通过‚如何面向未来反思战争建设美好明天‛的讨论培养反战情感提高反思能力是学习重点。消息文体特点和写作方法是学习重点与难点。
2、教学方法 安排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来组织教学:讨论法、训练法、实践法。通过讨论,解读文本;通过课堂训练,提
第 4 页 高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课后拓展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关心时政。
联系高考考点‚压缩语段‛,设计训练题目,突破教学难点之消息的写作。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
1、播放歌曲:《猪都笑了》(利用网络flash短片)。
2、主题概括:面对侵略中国的历史,日本右翼分子毫无反悔之意,甚至连当年的罪行也不想认账;他们不但不吸取历史教训,还想再吃军国主义的还魂丹,一步一步地让军国主义在日本死灰复燃
3、问题讨论:歌曲《猪都笑了》为什么流行?(中国人民对日本右翼势力所作所为的痛恨)
4、情感引导:正确认识历史,弄清历史责任,加深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
5、提出课题: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二、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1、解释题目。
2、了解作者:勃兰特(1913—1992),西德政治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1969—1974)。二战期间流亡国外,从事反法西斯斗争。1971年获诺贝尔和平奖。(这部分的内容主
第 5 页 要由学生进行介绍,利用课文注释)
3、了背景:利用《课前阅读材料》与学习以前学习所获得的有关历史知识。
图片展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痛苦,人们对战争的反思。
三、解读文本
1、文中重要词语:(学生朗读文章)
2、段落层意:
第1段:勃兰特在纪念碑前下跪,请求赎罪,以此悼念死难者。
第2段:德国总统赫利发表赎罪书,勃兰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第3段:作为德国总理,有替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的责任。
第4段:勃兰特下跪行动的意义和影响。思路:下跪经过——下跪的感受——下跪影响
3、概括中心:消息描写了勃兰特在纪念碑前下跪以求赎罪的行为,揭示了一个政治领袖对战争责任和历史罪过的认识,肯定其过人的政治勇气、历史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4、讨论:如何面向未来反思战争建设美好明天? 勃兰特精神:▲勃兰特可以不跪,因为他无罪,但他在全世界的面前跪下了。
第 6 页 ▲一个人为自己同胞,为自己的民族所犯下的罪行而忏悔,下跪谢罪的时候,那么这个人需要的不只是勇气,而是人性上的升华,升华成了一种精神,我称它为‚勃兰特精神‛。新的尺度:▲勃兰特说:‚承认我们的责任不仅有助于洗刷我们的良心,而且有助于大家生活在一起,犹太人、波兰人、德国人,我们应当生活在一起。‛
▲有一首诗写到,‚双膝跪成直角,赋予世界一个全新的尺度‛,勃兰特的一跪成了这个全新尺度的最高标志。当一个国家对其民族的罪恶历史进行反省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用这个标尺去衡量和检验他的诚意和决心。
▲一个民族只有敢于承担历史的责任,才有希望走向未来。
四、学习文体消息
(一)文体消息的知识
1、消息:指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是新闻文体的一种;‚一句话新闻‛或者‚标题新闻‛中的‚新闻‛指消息。消息要素:要一般要具备以下五个要素,即‚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为什么)。
消息结构: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组成。
消息整体结构最重要的形式,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形式:倒金字塔式。(特点——‚头重脚轻‛‚虎头蛇尾‛;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新闻的最前面(导语),随后按重要性依次排列
第 7 页 其他内容。它的优点是能迅速地将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开门见山的告诉读者,一目了然,节省读报的时间)
2、标题:消息标题以文章内容为命题依据,有提示报道内容,吸引并引导读者阅读理解、美化版用面等作用。标题有主标题(又称主题、正题)引题、副题等。正题,常用于概括和提示新闻中最主要的新闻事实和思想意义。引题,位于正题之上,常用于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提示意义等。副题,位于正题之下,常用于补充交代一些次要事实,以弥补正题的不足。因此,一个正题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借助引题或副题共同表达。标题只要将主要的事实和意义概括出来就可以了,因为有的内容还要在主体部分中加以表达。
选取报刊上的三则消息标题: ▲台球王子正式就读上海交大—— 丁俊晖成了大学生
▲贫穷不是错,内心要阳关
——热心读者在捐出爱心的同时纷纷告诫准大学生 ▲农民看病省钱了,县城医生长进了,省城医生更有体会了——
38家县医院‚傍‛上浙一医院 ——协作模式一举多得缓解看病难
标题的要求:(1)题文一致(2)一语破的(3)简洁明快(4)
第 8 页 旗帜鲜明(5)生动活泼。
标题的拟写方法:拟写标题时,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就在导语中筛选相关的信息;没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应在主体部分筛选相关的信息。无论在导语中,还是在主体中,我们筛选的都是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有特点的、最本质的信息。我们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归纳、概括,组成表意完整的句子,就是大致的主标题了。
3、导语:消息的开头部分,通常以生动简明的文字突出消息中最新鲜、最重要、或最吸引人的内容,它就是导语。
4、一句话新闻
一句话新闻,就是运用一句话,采用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形式,最大限度地完成报道任务的新闻,又叫标题新闻。由一则消息拟写一句话新闻的方法
(1)根据新闻要素,准确筛选答题信息点。消息信息区间主要集中在导语一段,因此,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导语部分。当然,为了保险,有必要对提供的材料做全面阅读,对新闻材料作一个分析,辨别一下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即时信息和背景信息等,以便准确确定重点语段或语句。(2)遣词合成。【课堂练习】
课堂训练(压缩语段)使用例子三个
例子1:用一句话(不超过30个字)概括以下一则新闻的要点。
第 9 页(2018年北京高考题)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德国汉堡大学的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发现了一颗已有140亿年历史的恒星,它的形成能够追溯到宇宙形成的初期。这颗恒星被编号为HE0107—5240,其罕见之处在于:与其他历史稍短的恒星不同,它完全是由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几种简单元素组成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颗不含金属元素的恒星。
本题是拟写一句话新闻。通观上面这则新闻,主要内容是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恒星,然后细化要点:天文学家的国籍是‚德国‛,恒星的特点是‚不含金属元素,有140亿年,属首次发现‛,最后将以上要点组合成一个句子。
【解答】德国天文学家首次发现银河系中不含金属元素的恒星。
例子2:将下面一则消息改为‚一句话新闻‛。
在刚刚结束的西方七国财长会议上,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公开表示,中国出口货物价格低廉是全球通货紧缩的一个原因,这对全球经济有负面影响。目前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汇率已经不能反映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现状。他要求其他国家与日本一道对中国施加压力,迫使中国政府重新评估人民币汇率。舆论认为,盐川正十郎此举实为罕见,因为在以往历次会议上,与会各国还从未要求单独讨论非成员国的资本自由化问题,而且这也是西方最高级别的官员公开要求人民币
第 10 页 升值。
【解答】日本财长在七国财长会议上希望人民币升值。(原文的主要人物是‚日本财长‛,他‚公开表示‛、‚他要求……‛是消息的主要内容)。
例子3:为下面的报道拟一条标题。(不超过12个字)近日,新会市博物馆展出了一件特殊的文物‚木美人‛。这是画在一副木质门板上的油画,画的是两个与真人一般大小、身着汉式服饰的西洋美女。研究者初步认为,这幅‚木美人‛是我国最早的油画作品,其艺术性不逊于意大利著名油画家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据传,这副‚木美人‛门板,是明朝时一位新会籍人士从福建带回来的。木门所属的屋子因失火而烧毁,画有美人的门板是屋子里惟一没有被烧毁的东西,距今至少有500多年历史。这幅画究竟是何人何时所作?为何画中女子身着汉人服装,面部却有明显的西洋人特征?这些问题至今还不清楚。
这是2018年春季高考的一道试题。提供的材料(语段)是一则‚报道‛。这则报道共有8句话。首句说新会展出‚木美人‛,次句介绍‚木美人‛………身着汉式服饰的西洋美女,第三介绍研究者对‚木美人‛这幅油画的初步评价,第四、画句介绍这幅画的由来,第六、七两句提出两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即揭示:‚木美人‛之谜,末句算是小结。这样看来,这段文字的中心是介绍中国的‚木美人‛。
第 11 页 新闻的标题,有提示报道内容,吸引并引导读者阅读理解等作用。因此这则报道的标题可以用‚中国的‘木美人’‛。又因为文中说‚其艺术性不逊于意大利著名油画家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之说,为了吸引读者,也可以用‚中国的《蒙娜丽莎》‛为标题,也可以用‚‘木美人’之谜‛为标题。因为这些标题都是扣住报道的中心的。
【解答】中国的‘木美人/中国的《蒙娜丽莎》/‚木美人‛之谜。
(三)学生采访老师,就今天上课活动写一则消息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拓展训练‛:阅读《勃兰特下跪和小泉参拜》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第 12 页
第三篇:“非指示性教学”初探
本次教学采用“自主研习”的教学理念,采用评点交流、朗读、讨论的教学方法。《想北平》是老舍的一篇语言及其质朴而内蕴及其深厚的散文。教学设计主要是围绕这三次对话展开的。三次对话,解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完成对散文情感的体会和对语言的品味,另一个就是通过文本达到感受人与故乡的人文主题的目的。前者是重点,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的延伸。这两个问题的统一,实质上就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非指示性想北平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对于这样的散文,首先,是要让学生静心研读,再让学生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然后和其他同学交流。这一步要完成的是对文章情感的体会和语言的品味。其次,要展开的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作者为什么那么爱北平,作者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文章的,等等,这是由文章本身自然就会联想到的。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对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是有帮助的。最后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以期达到感受家园之思这一专题内涵的效果。三次对话中需解决两个问题,考虑到课文内容的浅易和学生课前的充分自学,学习本文只安排1个课时。
二、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果把北京城看成一本古书,我们已经接触了许多位读者,从汪曾祺的“胡同”到史铁生的“地坛”到郁达夫的“秋天”,每个人都对北京有自己的一番品读,而今天我们有走进另一位“哈姆莱特”的世界,老舍话北京(板书:课题“想北平”)。
(二)初读课文,读出自我情感
学生自由诵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并说初读感受。首先是小组交流,然后教师随机抽取不同组的三四个同学介绍,“用一句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教师基本准备:在文章的题目中,老舍用了一个“想”字,这个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的字眼,直截了当地写了出来,可以猜想在文中,或许作者不仅要告诉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我们一同分享他对北平的爱。
(三)研个性化的内容
本文选择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个性化特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个性化特征?让每人在略读课文的过程中对这三个问题依次研习琢磨,并在点评栏上写下相应的一些关键词。
教师基本准备:
请①②③④组同学分别研究探讨4、5、6段(其他组同学也可发表)。
问题:每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北平(环境、布局、物产)的哪种特点?
1.第 一、二组发言„„
师交流、点评:(参考)①“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感到寂苦。”
家是温馨的,巴黎作为家会感到寂寞、苦恼。因为要么“太旷”,要么“太热闹”。
板书:“太旷”――寂寞;“太热闹”――苦恼。
②“使我能摸着――„„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用平平淡淡的语言描绘了城墙、水潭,水中蝌蚪,苇叶上的蜻蜓,却营造出极浓的环境氛围――安适。
板书:安适
③“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动中有静。”
这句是讲安适的北平中的热闹。全城会处于闹和静的和谐之中。老舍写来,却以“太极拳”作比,这一特征与北京“静”中的“闹”,确是非常相似。这一比既简洁又显得味道无穷。
板书:环境安静温和
2.第三组发言„„
师交流、点评:(参考)“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使他们成为美景。”
倘若把北平面积缩减一半,而建筑还那么多。她还会那么美丽吗?故宫三大殿还会在开阔中显示出庄严气势吗?北平的布置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意。布局恰到好处。
――板书: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3.第四组发言„„师交流、点评:(参考)“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还不愧杀!”
儿化音中带有很浓的京味,议论中带着京味的俏皮、幽默,显现出对北平物产的钟爱,透射出了老舍对北平平民生活的眷恋。
板书:物产丰富可爱
教师小结:这样的北平,这样的故乡能不让人眷恋,想念吗?
4.研个性化的语言
作者在写这些个性化内容的时候,运用了哪些语言?有什么个性化特征?让每人在选择性阅读的过程中研究学习,精心概括,并在点评栏上写下相应的一些关键词。
教师基本准备找出的句子大致有:
①第2节: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无法用言语表达对母亲的爱。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京比作自己的母亲。类比手法写出了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
②第2节:我所爱的北平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作者所表现的,是“我”和北京,“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融为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是在“写”北京,而是在“想”北京。
③第3节: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作者的性格是北平赋予的。作者与北平早已融为一体。
④第4节: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表现情感,都笔笔到位,如同天成。
教师小结:评点其实是较随意的一种记录读书心得的方法。它可以是对内容情感的评价,可以是对语言表现形式的点评,当然也可以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评点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种读书的习惯,希望以后同学们读书时也坚持动笔。
(设计依据与目的:先让学生对语言进行独立阅读和评点,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意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积累性美读
全篇句句都美,句句有情。
例如:
①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北平的伟俊。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②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6.总结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
教师总结:故乡是将来我们要回望的家园,她是连接我们过去的纽带。故乡有我们生命的印记,我们对自己的故乡总会自然地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
7.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课后发给学生《故都的秋》的文字稿。作为两篇格调相似的散文,要求学生将《想北平》与《故都的秋》进行对比阅读,从情感与写法上分析其中的异同。
第四篇:《琵琶行》“非指示性”教学设计[推荐]
《琵琶行》“非指示性”教学设计
转载请注明出处:郑逸农“非指示性”教育博客 【课文出处】
课文出处:人教版必修三;语文版必修二;苏教版必修四;鲁人版必修二;粤教版必修三;华东师大版高三下;北师大版九年级上。
【设计类型】
“非指示性”教学中通用类文本之完整型教学设计 【设计特点】
完整型“非指示性”教学设计适用于各种文体,特别适用于经典美文。
笔者对经典美文的界定是:具有丰富的语言营养和精神营养的文章。学生通过学习,能获得丰富的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积累自己的语文素养。
完整型“非指示性”语文教学设计有两个特点。一是学习活动比较充分,设计的学习环节比较多、步骤比较全,学生应有的学习活动尽可能设计到了,按照这一教学设计去学习,会学得比较充分、比较深入;二是学习时间比较充裕,一般需要花费三四个课时细细品味、慢慢咀嚼。
【设计步骤】
教师激趣导入;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三读课文,选择学习主题;交流审视学习主题;围绕主题,研读欣赏;交流研读心得;自主提问并自主探究;教师补充提问,现场探究;教师介绍自己及研究专家的研读心得;反省学习得失;积累性美读;比较阅读;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设计展开】
一、教师激趣导入
元和十年,白居易身为谏官,直言上书,结果却被赶出京城,贬为江州司马。他的好友元稹,正贬谪在外,听到白居易也遭不幸,伤痛不已,写下了感人至深的绝句《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没想到,落魄的白居易,倒以他“天涯沦落人”的情怀,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琵琶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乃至化身为诗人自己,去听,去看,去想。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
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习,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诵读。诵读时不要求全班齐读,而是以各自习惯的方式自由进行,可以是有声的朗读,也可以是无声的默读。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审美情趣,“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由说说各自的初读感受和原初体验。先在小组内交流,说自己的,也听别人的;然后选出代表向全班做介绍。这一环节意在既培养有感即发、真情表达的习惯,也营造班级氛围,影响和感染其它同学。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与学生交流:
这首诗我不是初读,这次再次读到,我仍然敬佩不已,一是敬佩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把琵琶声描写得那么美妙动人;二是敬佩作者高尚的人文情怀,对沦落天涯的琵琶歌女那么富有同情心。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
学生用略读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得理性,“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本文写了什么。
先每人独立进行,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之后教师随机点几位学生说说。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共识(如果学生已经说得很到位了,那就不再简单重复):
本文写了诗人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夜送客时偶然遇上琵琶女,先听她弹奏琵琶曲、后听她叙述不幸身世,由此引发了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联想和感慨。四、三读课文,选择学习主题
每人以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选择学习主题(指学习内容、学习目标)。选择之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方法和要求:第一,根据自身特点和文本特点来选择学习主题。“自身特点”指自己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特点,如擅长哪些、不擅长哪些,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因此会出现两种选择,一种是“扬长式”的选择,即选择自己擅长的或喜欢的;一种是“补短式”的选择,即选择自己不擅长的或不喜欢的。“文本特点”指文本的语文特点,以“两特一先”为选择原则:这篇课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语言学习优先。第二,每人选择两个学习主题。这两个可以一个是“扬长式”的,一个是“补短式”的;也可以两个都是“扬长式”或“补短式”的,这主要根据文本特点来确定。第三,每个学习主题用一个“的”字结构的短语来表述,如“优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这种形式。第四,边浏览课文,边在备用纸上罗列,有几个列几个,最后根据自身特点和文本特点,从中选择两个。
五、交流审视学习主题
每人介绍自己初选的学习主题,并说明选择的理由,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之后教师说说自己作为本文的学习者,会选择哪些学习主题。教师一般会多列举几个,以给同学启发。
教师准备参与的发言要点:
这篇课文有五段,段段精彩,第一段有环境描写,第二段有音乐描写,第三段有人物描写,第四、五段有人文情怀的抒发。其中最动人的是音乐描写,最感人的是人文情怀的抒发。如果我来选择学习主题,我会选择这两个。
每人听了同学和老师的介绍,对自己初选的学习主题认真审视,以自身特点和文本特点为依据,或调整,或完善,或坚持初衷。
六、围绕主题,研读欣赏 每个学生围绕选定的学习主题,依次研读欣赏,“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每人选择的两个学习主题,其中一个很可能是大部分同学都选到的,这时教师可建议先聚焦该主题一起学习。如果两个都基本相同,就一起商量先学哪个,再学哪个。预计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音乐描写和人文情怀这两个主题,学习顺序上大多先学前者,再学后者。
在自主研习前,教师先作引导,主动说明方法和要求:第一,围绕所确定的学习主题研读欣赏;第二,研读欣赏时紧扣课文语言,找出相关的语句和语段深入品味,不宜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更不宜脱离具体的语言想当然地架空分析;第三,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积极思维,尽可能使自己的研读欣赏个性化;第四,可以借助手头的一些资料(甚至包括教师用的“教参”),但最好在有了自己的基本理解后再翻阅,“先入为主”会影响自己思维的独立性和独到性,并影响思维的深度和新颖度;第五,研读欣赏后用细腻清爽的散文式语言来表述,不用空洞的大话和套话,也不用“这说明”之类抽象的理性的语言来评议。
七、交流研读心得
每人有了研读心得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交流研读心得。先在小组内交流分享,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两名较有新意或较有个性的参与全班交流。小组交流时要求每人依次轮过来,向其它同学自信地介绍自己的研读心得;其它同学则以欣赏的神情和求真的态度来倾听;听完后可以质疑,可以讨论。
八、自主提问并自主探究
每人自主提出一两个较有价值的问题,并试着自主探究,独立解决,获得初步的理解。
为保证学生的提问质量和探究效率,教师先作引导,介绍原则和方法:第一,要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要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他人有启发,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第三,要有本探究,即要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能离开文本想当然地猜测;第四,要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单独完成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初步探究成果。个人难以解决的或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合作探究。之后每个小组将本组典型的问题及探究结果向全班介绍,师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也谈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对一些典型的而又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全班一起讨论,继续探究。
九、教师补充提问,现场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研读的情况、提问的情况和探究的情况,作出补充性的提问,继续把学习引向深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现场探究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各组有了基本的理解后,主动参与全班交流,与同学、老师展开对话。
教师的提问从音乐描写和作者的人文情怀两方面来设计(根据课堂上的学习情况灵活取舍,不机械照搬),其余问题根据课堂学习需要现场生成。
(一)关于音乐描写 1.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说明琵琶女演奏技艺的娴熟,也说明她已进入乐曲的情境了。
2.诗人正面描写音乐采用了什么手法?写了几个乐段?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诗人采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了三个乐段:急切欢快—缓慢凝重—激越雄壮。
3.曲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从侧面进行烘托,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听得如痴如醉,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意境中;以此表现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水平。
(二)关于人文情怀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琵琶女倾诉自己的不幸身世为何能激起作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具有相同的不幸遭遇。
3.“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湿衫之泪,有几重内涵?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司马青衫之泪,有两重内涵,一是同情琵琶女的晚年沦落,二是伤感自己的不幸遭贬。
十、教师介绍自己的及研究专家的研读心得 学生经过研读欣赏、提问探究等自主学习环节后,教师再介绍自己的研读心得,并介绍研究专家的研读心得,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得到提升,或得到深化。
以下是教师准备的研读心得,就音乐描写和作者的人文情怀两方面来准备,其它方面根据课堂学习需要现场生成。
(一)教师自己的 1.关于音乐描写
音乐是飘渺虚忽、转瞬即逝的,作者却借助多种手法来表现。比如先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推测,诉诸读者的感知,说“弦弦掩抑声声思”是“似诉平生不得志”,说“低眉信手续续弹”是“说尽心中无限事”。再运用多种比喻,调动读者的听觉、视觉和情感:“大弦嘈嘈”比喻为“如急雨”,“小弦切切”比喻为“如私语”,是听觉;“嘈嘈切切错杂弹”比喻为“大珠小珠落玉盘”,是听觉,同时又调动了读者的视觉;而后的借喻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带给读者的不只是听觉和视觉,简直就是一幅美妙的图景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美妙的语言,使音乐变得有声、有色、有情,让千年之后的我们还能感受到那个夜晚浔阳江头月色之下的美妙音乐,使短暂变得永恒。
同时,音乐弹奏的过程是丰富复杂多变的,作者机智地选取其中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来表现音乐发展的脉络,让读者有一个清晰的印象。
2.关于人文情怀 本文最感人的诗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抛开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地位卑贱的歌女,表现出了深切的同情。作为同样是“天涯沦落人”的自己,诗人在琵琶女面前没有矜持,没有清高,而是敞开心扉,诉说起自己的郁闷、悲愤,将自己的感情与琵琶女的感情融为一体,直至泪洒青衫。此情,此景,感人至深!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
(二)专家研究者的
白居易写音乐,不仅善于用美好的声音来形容音乐,珠玉之声、莺鸟之语、花底之泉之类,均为如此,白居易的突破在于:第一,从“冷涩”这样看来不美的声音中发现了诗意,当然又是为主人公和诗人的感情特点找到了共同载体;第二,从“凝绝不通”的旋律中断中发现了音乐美。这是声音渐渐停息的境界。从音乐来说是停顿,是音符的空白,但并不是情绪的空档,相反却是感情的高度凝聚,是外部世界的声音的渐细渐微,同时又是主体心理的凝神专注。外部的凝神成为内在情绪精微的导引,外部声音的细微,化为内部自我体验的精致。自居易发现:内心深处的情致是以“幽”(愁)和“暗”(恨)为特点的。“幽”就是听不见,“暗”就是看不见,二者结合,就是捉摸不定的、难以言传的,在通常情况下,是被忽略的,沉入潜意识的。而在这种渐渐停息的微妙的聆听中.却被白居易发现了,构成了一种从外部聆听转入内心凝神的体悟:声音的停息,不是情感的静止,相反,是“幽暗”愁恨的发现和享受,正是因为这样,“此时无声胜有声”才成为千古佳句。这实在是白居易的天才创造,不但在中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且在西方也可能是这样的。„„
(节选自孙绍振的《穿越图画和音乐之美——〈琵琶行〉的艺术奥秘》,《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8年第12期)
琵琶女使人感慨的经历是通过琵琶女调弦、初弹和自述体现的,而琵琶女的弹奏却非常简单的以音乐娱情,她分明是在以音写心。„„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固然,更由于其坎坷经历增强了她内心的积郁和诉说的欲望,以压抑和悲剧性的心境弹琵琶,人的情感与琵琶融为一体,琵琶声是琵琶女不幸身世的音乐化表现,也是作者不幸遭遇的音乐化再现,其感染力自然难以阻挡。琵琶女心曲的传达依赖于作者的理解,而作者在欣赏美妙音乐时却能感受到金属刀枪相撞之声,表明作者心中也有类似的积淀以及对这一类似积淀的敏感,其间强烈的质感与强化的情感意志掷地有声,显示了惊心动魄的感染力。
(节选自刘淑丽《〈琵琶行〉的易感魅力》,《名作欣赏》2003年第4期)
江州琵琶亭,下临江津,国朝以来,往来者多题咏,其工者辄为人所传。淳熙巳亥岁(1179),蜀士郭明复以中元日至亭,赋《古风》一章,其前云:“白乐天流落湓浦,作《琵琶行》,其放怀适意。视忧患死生祸福得丧为何物,非深于道者能之乎?贾傅谪长沙,抑郁致死;陆相窜南宾,屏绝人事,至从狗窦中度食饮。两公犹有累乎世,未能如乐天逍遥自得也。予过九江,维舟琵琶亭下,为赋此章。”“香山居士头欲白,秋风吹作湓城客。眼看世事等虚空,云梦胸中无一物。举觞独醉天为家,诗成万象遭梳爬。不管时人皆欲杀,夜深江上听琵琶。贾胡老妇儿女语,泪湿青衫如着雨。此公岂作少狂梦?与世浮沉聊尔汝。我来后公三百年,浔阳至今无管弦。(公诗有“浔阳地僻无音乐”之句)长安不见遗音寂,依旧匡庐翠扫天。”郭君,成都人,隆兴癸未(1163)登科,仕不甚达。但贾谊自长沙召还,后为梁王傅乃卒,前所云少误矣。吾州余干县东干越亭有琵琶洲在下,唐刘长卿、张祜辈,皆留题。绍兴中,王洋元勃一绝句云:“塞外烽烟能记否,天涯沦落自心知。眼中风物参差是,只欠江州司马诗。”真佳句也!
(节选自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十一、反省学习得失
课文学习结束后,学生主动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省,将自己的学习与同学的、老师的、研究专家的进行比较,看看自己哪些值得肯定需要保留,哪些应该克服需要调整;同学、老师、研究专家的哪些值得借鉴需要吸纳,哪些可以参考但不足为训。
十二、积累性美读
先聚焦新鲜(陌生)字词,边读边积累。
再聚焦全文,美美地读,读出感受和享受。先把其中的妙语佳句背下来,然后把描写音乐的段落整个熟读成诵。
十三、比较阅读 教师提供与课文相关或相似的课外短文,让学生拓展比较,比较两者在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的异与同,借此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并拓展知识,开阔视野。
下面设计多种方案,供课堂选用。
(一)关于音乐描写 第一种方案:比较阅读
阅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然后与《琵琶行》进行比较分析,说说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土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蛴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勿以冰炭置我肠!
[注]①颖师:西域僧人,“颖”是其名,“师”对僧人的尊称。②昵昵:亲昵的样子。③蛴攀:登攀。④丝篁:丝竹等弦乐器,这里借指音乐。⑤滂滂:流淌的样子。⑥诚能:确实擅长(弹琴)。⑦冰炭:比喻心中忽冷忽热,忽忧忽喜。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
相同点:1.都运用了“以形喻声法”。在描摹琴声的时候都能以形喻声,赋形于声,特别是比喻句的反复运用,形象地描绘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琴声巧妙地转换成有形的立体的视觉形象,使人产生如临其境之感。2.都运用了“以情传声法”,将自己的⑤
⑥
⑦
④
③②
①倾听的感受写进去,并传达给读者,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3.都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法”,均以正面描写为主,侧面衬托为辅。
不同点:1.《琵琶行》一诗不仅描写了琵琶女弹唱的起始—发展—高潮—结束的全过程,而且对弹唱的每一个阶段均作了声声入耳、句句铭心的细致描写;《听颖师弹琴》一诗虽也写出琴声时而高扬、时而低沉的节奏感,但没有对颖师整个弹琴的全过程作具体的描写。2.《琵琶行》一诗的设喻角度是多方位的;而《听颖师弹琴》一诗主要是从视觉设喻。3.《琵琶行》一诗不但写有声,也写无声,声中有情,声情并茂;而《听颖师弹琴》一诗主要是摹声。另外,《听颖师弹琴》一诗在形式上采用的长短不一的杂言体,与忽高忽低的琴声及诗人忽起忽落的感情相适应。
第二种方案:模仿实践
提供名曲《二泉映月》第一乐段,即兴模仿,让自己展开想象的翅膀,或完全模拟作者的写法,用一连串比喻句描摹音乐的起伏变化过程;或放宽写作要求,比如你听着音乐,想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或场景,用细腻的语言把它写下来,再比如你想象演奏者阿炳演奏时是怎样的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喜怒哀乐的心理变化,把他边演奏边涌现的心理变化过程写下来。
教师准备与学生交流的描写段子:
听着音乐,我眼前浮现出一幅阿炳演奏时的生动场景:夜阑人静,泉清月冷,一位无家可归的盲艺人,正坐在泉边的石头上,用凄凉的二胡,诉说着他的坎坷人生,沿街乞讨时的酸楚,寒风冷雨中的无奈,一件件往事涌上心头,随着音乐流淌着,流淌着悲怆与苦涩。突然,音乐高亢起来,盲艺人的情绪激动起来:为什么活着就这么难!为什么命运对我如此不公!激动过后,音乐舒缓下来,盲艺人想起了童年的天真与欢乐,想起了生活中帮助过他的一个个好心人,心中涌起了融融春意,于是音乐徜徉在烂漫的油菜花丛间。他又想起了自己面对不幸时的一次次倔强与坚毅,于是乐音激昂雄壮起来,仿佛一股不倔的江水顽强地扑向石礁,激起阵阵雪白的浪花„„
之后告诉学生,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会带上个人的经验与认识,首先要珍视自己的独特体验,然后在集体交流中,在自己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步调整,逐渐完善。日本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到这首乐曲是1978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听着听着,他泪流满面,跪在地上,久久不起。或许,他的经验与认识让他感受到了《二泉映月》夺人心魄的震撼力。
(二)关于人文情怀
下面这首是白居易的著名诗篇《观刈麦》,是他于元和元年(806年)任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和《琵琶行》一样,诗中也写到了下层百姓,写到了一个拣麦穗的贫妇人的形象,写到了自己所见、所听之后的感想。请就这方面与《琵琶行》作比较阅读,说说它们的异与同,谈谈你的理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宴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
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关注下层百姓的生活,《琵琶行》塑造了遭遇不幸的琵琶歌女的形象,本诗则塑造了拣麦穗充饥的贫妇人的形象。同时,作为一名封建官员,他还对下层百姓寄予了极大的同情。《琵琶行》中,诗人听了琵琶歌女不幸身世的诉说之后,想起了自己的遭贬,于是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叹息。当歌女再次弹起琵琶声时,诗人两眼汪汪,泪湿青衫。这泪水,既是对自己不幸遭贬的伤感,更是对琵琶歌女晚年沦落的深深同情。这首《观刈麦》,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下层百姓的同情,而且还写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封建官员的反思,对自己不劳而获、年尽有余的愧疚和自责,诗人的人格显得更加高尚,令千载而下的我们也深深地感动和钦佩:感动于他的人文关怀,钦佩于他的无私自剖。看来白居易成为现实主义的一代大师不是偶然的,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爱心与关怀。
十四、每人说一句结束语
下课前,学生和教师每人说一句结束语,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或学习收获。每人在备用纸上写一写,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之后教师先随机抽点四人说说,再让四人自主起来说说。随机抽点,能听到真实的,自主发言,能听到精彩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感受:
清代诗人张维屏曾赞叹本诗说:“枫叶狄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要学习优秀的古代诗歌,不能不学《琵琶行》,让我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中汲取语言的营养,也汲取精神的营养,让自己在语言和精神两方面同构共生,培养自己优秀的语文素养。
十五、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向各位推荐两类文章,作为课外阅读的篇目,一是人们评论白居易《琵琶行》的文章,二是白居易的另一首名诗《长恨歌》。各位可以到图书馆借来阅读,也可以上专业网站阅读,还可以打开我的个人网站和博客阅读(已经粘贴在上面),并可随时留言互动。
*基于发表在陕西《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7期的《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琵琶行〉“非指示性”教学案例》改编。
第五篇:论语文课堂非指示性教学
论语文课堂“非指示性”教学
摘要:近来出现的“非指示性“教学,是一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和以往的阅读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指示”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一切由教师说了算。“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对此作了反拨和颠覆,以“ 二不”“四自”为核心精神: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非指示性”教学
实施策略
《再别康桥》课例
一、对“非指示性”教学的理解
所谓的“非指示”,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作明确的指示,不给 标准答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和接受模仿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独立尝试和探索,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让他们自选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他们不同的理解。
这种教学模式倡导“二不”、“四自”,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不指示学习目标并非没有学习目标,而应当是老师在上课之前在教案中不做预设性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是教学的归宿,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规定者教学的方向。因此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遇到文本后所生成的学习目标,就像郑逸龙老师所说:“学习目标不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办公室里预设,而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认知、情感等)与文本特点等在教室里现场确认的。”我们原来上课的时候,这堂课教什么,事先有一个方案。现在的“不指示学习目标”就是我们“不事先指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在课堂教学动态中产生的,是在师生的互动中随机展开的。一堂课现在教什么,下面教什么,这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而不是教师事先的预设。另一方面不指示问题答案,则是基于文本本身的开放性,学生理解的多元性。但并不等于说,在教学中就有学生说了算,不等于所有问题没有答案,也不等于说教师就不能“指示”。
“四自”即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任何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进入课堂的,是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之上去主动的认知,然后习得,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利用小组合作,师生对话等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非指示性“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身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自主的去探究问题答案,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以学生为中心,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让学生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
二、“非指示”教学实施策略
(一)教师、学生、文本 王荣生教授把郑逸龙老师的《再别康桥》这篇选文定为样本,王荣生教授认为:“样本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具体学生与特定文本的交往过程,而不是来源于权威的解释——无论是专家、教材编撰者还是教师。样本教学主要取决于学生在阅读鉴赏过程中的现实状况。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二是学生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所以教学内容无法事先指定,学生的变动必然要求教学内容作相应的选择或调整”。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对“作者文本”教学化处理的过程单向、狭隘、封闭,致使教师丧失话语权。在沉重的考试压力下,教师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机械式的教学思维,往往按照教参要求,形成僵化不变的“教师文本”。自觉的深度开发意识严重缺位,没有个性化的感受和体悟,更不用说建立在新发现、新思维基础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教师一旦丧失话语权,就会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操作中,根据教参去教学。在非指示性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经验和诸多资源,创造面向具体教学情境、适应具体学生的教学文本。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活力应当得到充分彰显。当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之一,也是“学习的主体”。文本中的内容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体验感受作者的创作内容。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常常顺着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发展展开想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深是浅、是正是误,也都属于读者对“作者文本”的的理解。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这恰恰反映了阅读的个性化倾向。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理应受到教师的尊重。学生在知识、智力、生活经验不足的阶段,可能会出现对文本的不正确的理解,这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回归阅读主体,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生成性
“非指示性”教学的教学内容具有生成性和丰富性,二者彼此联系,难以分害」。第一,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学习主题的多样性。这就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多样和丰富。因此,学生自选学习主题既是对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尊重,也是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的原因之一。第二,学生自选学习主题,对教学来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不仅如此小组讨论中产生的同济信息以及学生课堂上的质疑提问,也都进一步加深了这种不确定因素。这虽然对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但同时也使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在动态生成中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就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多样和丰富。在课堂里,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与文本的交往过程,教学内容最好是由学生提出,然而有的教学内容还是需要教师提出。由于学生自己去选择主题,那么就会产生很多部不确定的因素,对于遇到的问题学生不能够自我意识到,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
(三)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设计教学
王荣生教授将文学鉴赏概括为三种类型:(1)引学生鉴赏。教师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向文本,使学生“喜欢去读,读了以后还是喜欢”(朱自清语)。(2)帮学生鉴赏。教师借助于自己的“眼力”,帮助学生去发现作品的“好处”,“传染语感与学生”(夏丐尊语)。(3)帮学生鉴赏。指导学生学习文学鉴赏的知识、技能、方法、策略、态度等,使学生自觉地建构语文能力,达到对作品更高的理解和更深的感悟。我觉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不靠教师来讲解,而是让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说,这也是新课标的精神。在这里我们强调归还学生的阅读权、话语权,这是正确的。但是不等于说在教学中就由学生说,也不等于在教学中由学生说了算,更不等于所有的问题都没有答案。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同学们讨论的观点给以预示或者引导都是很好的,至于是提问还是讨论,还是在之前做一个铺垫这些都需要教师有自己去把握。
(四)教学方法由单一走向多样
传统教学的教学形式整齐划一,不能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这种教学形式使得学习困难的学生得不到切实的帮助,而优秀的学生对于已经掌握的学习内容再去学习会消耗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这种教学形式是僵化的,其弱点是致命的,也是显见的—置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于不顾。这显然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要求。“非指示性”教学的教学形式则强调人本理念,以“二不”“四自”为标志:教学中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把学生当做平等的、独立的、能自主判断、自主成长的生命体。
“非指示性”教学形式具有不断吸收创新的生命力。郑逸龙老师的六步教学法,自读、定向、研读、讨论、交流和引导;到后来增加激趣、反省和拓展;再到增加,说说初读感受、提提问题、讲结束语;这些教学方法的变化,其变化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张扬他们个性、培养语文能力。不仅如此,这种变化也在潜滋暗长中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广博、机变、智慧、情感丰富、善于理解和沟通。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人格魅力对,对课堂师生合作过程的驾驭能力,以及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和话语培养的能力。
四、“非指示性”教学分析—以《再别康桥》为例
郑逸老师的《再别康桥》教学基本步骤:
1、简介《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
2、要求学生初读两遍,用一句话说出初读体验。组织小组交流。
3、再读,定学习主题:语言,意境,情感,构思。
4、研读,学生根据自己定的学习主题,以研究性阅读方式进行阅读,并随时写在纸上。
5、讨论,组织组内交流。
6、交流,组织小组间交流,组织组内交流,组织讨论未释疑的问题。
7、引导,接学生话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解决有疑惑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深化,8、总结反思,让学生说说本次课的感受。
9、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郑逸龙老师的这种“非指示性”教学模式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的教师,懂得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尊重人性、尊重人的兴趣、动机的角度出发,把激趣、启思、引导作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一)自读
导入后的自读环节,体现了对学生初读体验的尊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依据自己的经验与图式建构的。因此,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是主动地构建信息意义,这种构建不可能由他人代替。阅读的实质就是文本意义的建构和读者意义的建构的一种碰撞。在《再别康桥》中学生们由作者与康桥的离别而联想到自己毕业时别理的那一刻感受,这就是学生的初读体验,教学的起点就应该在这里。最后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并加以利用引导。
(二)定学习目标
在郑逸农老师的这堂课中,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主题”。其实质是以学习目标代替教学目标,以学生主体代替教师本位。按照教学的一贯经验,教学目标,是以课程目标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而达到的一个目标。是每个教师在备课、写教案时必须考虑的环节。在学习内容的生成过程中,逐步实现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对学习内容达成度的要求。“非指示性”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目标并非由教师所拟定,而是由学生根据初读体验和自身的学习背景、经验和特定的学习内容来拟定的—学习目标。
(三)研读、讨论、交流
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没有自主探究的学习做基础,合作学习就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确定了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学生需要有自主探究的过程,主动探究关于《再别康桥》的语言;意境;情感;构思等问题。“非指示性”教学模式的“研读”环节就是一种自主探究。这也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主动地、自由地、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活动。在这节课中郑老师组织了三次小组内交流,然后又组织了小组间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显然在这堂“非指示性”教学的语文课上,郑老师注意到学生间的合作,为不同结构水平的成员提供了学习互补的机会。
(四)引导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非指示性”教学课堂中的引导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但是学生的学习不能没有引导。这种引导并非“指示”。“非指示性”教育的理想状态也应该是真诚对话下相互教育,教师不再仅仅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
参考文献:《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郑逸龙老师《再别康桥》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