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
——《积雨辋川庄作》的教学设计
四川省眉山第一中学 汤琪君
1、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学习过一些诗歌,对诗歌鉴赏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尚不深入。相对《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收集其它诗歌而言,本诗的难度要小,但相对一般课文阅读,难度要大些。
2、学习内容分析
《积雨辋川庄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的推荐作品。
该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学生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学生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关系,采用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本节课既要让学生读懂《积雨辋川庄作》的基本思想内容,也要让他们了解山水田园诗“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的特点,让其感受诗歌的禅境。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王维的人生经历和思想。②欣赏《积雨辋川庄作》“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感受诗情画意。③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禅境。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自己诵读、比较,掌握《积雨辋川庄作》等山水田园诗主要内容、特点。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鉴赏的诗歌,教师作点拨、补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热爱山水田园和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掌握《积雨辋川庄作》等山水田园诗主要内容、特点。
教学的难点:品味《积雨辋川庄作》等山水田园诗的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
5、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各位同学早上好,前段时间非常火的《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中,有一个非常刺激也非常好玩儿的环节——飞花令。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种高雅游戏,得名与唐代诗人韩翃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咱今天玩儿一把,下面我给大家一个主题字——“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PPT)——空!
学生参与,答得多的同学奖励!
展示关于“空”的诗句: PPT: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峡里不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酬礼部杨员外》)“山中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饭覆釜山僧》)“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山中示弟》)
二、关于王维和王维的思想
佛家用语中经常有“空”字,比如“四大皆空”“色即是空”,还有你的大师兄“悟空”。那么佛家这个“空”到底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不作探讨,但是,大家要知道,我们很多人一心向佛,参禅悟道,他们追求 “皆空”的目的,就是要了知物质世界的虚幻不实,从而返观自照,在心灵上开发无尽的财宝,在精神上寻得永恒的幸福。(ppt)
说到佛,让我联想到一个人——维摩诘,他是早期佛教著名居士、也是后来的“在家菩萨”。“维摩诘”是梵文音译的词,它的意思是:洁净、没有染污的人。
与佛有联系的,还有一位被称作“诗佛”的诗人,他就是在我国诗坛上非常著名的唐代诗人王维。请同学来回忆一下王维。
学生回忆王维。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用佛家名人的名字命名,也表明了他一生与佛的缘分。唐代佛教盛行,王维的母亲是位标准的虔诚的佛教徒。促使王维在佛祖那里参禅悟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当时贤相张九龄被罢黜,奸相李林甫独揽大权,接着安史之乱,社会动荡。王维面对如此局面,心灰意冷,不再积极出仕,开始亦官亦隐的生活。他隐居在辋川,用佛教“逢苦不忧,得失随缘”来解脱自己,他把山水作为心灵栖息的绿洲,而他的诗作也因此而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充满自然悠远的禅趣,耐人寻味,是诗境与禅境的统一体,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PPT
三、明确任务,初步感知本诗
今天我们就通过王维的一首诗《积雨辋川庄作》来体会它的艺术感染力。请大家打开书P36:
1、先请大家看到楷体部分,一起来读一读,明确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学生一起读;抽学生说任务:从绘画美的角度,感悟这首诗的诗情画意!】
2、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解决生难字词,理顺大意。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lí炊黍shǔ饷东菑zī.漠漠水田飞白鹭lù, 阴阴夏木啭zhuàn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jǐn, 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
(2)抽学生读诗歌,解决读的问题。
(3)学生听范读,注意节奏和轻重读音。(4)学生齐读,注意读出节奏和轻重。(5)学生结合注解,说说诗歌的大意。
四、进一步落实诗歌意思,初步体会诗歌的画面美,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1)学生再读,教师解题。(2)补充陌生意象
(3)学生通过教师补充的意象,将诗歌诗情画意用现代文再现出来,注意要体现出画面感。
(4)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展出学生的作品(5)教师分享作品(课件展示):连雨季节,天阴地湿,天地间有丝丝缕缕的雾气,幽静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勤劳的农妇蒸藜炊黍,送给在村东田地辛勤耕耘的家人。广漠无际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夏日幽静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婉转啼鸣。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木槿晨开晚谢;在松下采摘露葵,留着清斋素食。我已和村里的人相处得很融洽,恐怕连海鸥也不会猜疑我了。
请复述尾联中的两个典故,思考诗人用这两个典故,目的在于抒写什么样的心境?
“野老”这个典故是说杨朱去跟随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完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海鸥”这个典故是说有个人与鸥鸟很亲近,每次他到海边,海鸥都飞到他身上来。但是有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边时,海鸥却飞得远远的。
是说做人有平常之心、淡泊之心。
五、深入体会诗歌的画面美,感受诗歌的禅境
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从绘画美的角度,谈谈本文诗中的画如何美,你从诗歌中每一幅画中体会到了王维怎样的诗情?
教师补充方法: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的关系,采用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学生再读
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成果。
教师总结: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这一联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和谐的田家生活的画卷。诗人在终南山上,俯瞰辽阔的关中平原,看到的是,在连雨季节,天阴地湿,天地间有丝丝缕缕的白色雾气,看到是,幽静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勤劳的农妇蒸好鲜嫩的藜菜,煮熟了香喷喷的白米饭,放在篮子里,送给在村东田地辛勤耕耘的家人。我们可以想象王维在高处,静静地看着这对夫妻在田间共进午餐的和美,看到了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画面。此时此刻,王维的心境是闲散安逸的。我们也可以想象,这样和美的画面,在尔虞我诈的官场,在乱纷纷的朝局是看不到的。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颔联给读者展示的是一幅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的画卷。在诗人王维的视野里:广漠无际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夏日幽静的树林中 传来黄鹂婉转啼鸣。辋川之夏,百鸟飞鸣,但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活动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在诗人的眼里还有在云蒸雾霭中广布的水田;有夏天那境界幽深、茂密的参天大树。“漠漠水田”“阴阴夏木”,画面开阔而深邃,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在诗人的眼里,在读者的眼里,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画意盎然。此时此刻,享受着如此美景的王维的心境一定是愉悦的。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在颈联里,我们看到了一位远离俗世,有“仙风道气”,“松形鹤骨”的诗人清修图。他独享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面对早上盛开而晚上便凋零的木槿,参禅悟道——人生何尝不是那一朵朵木槿花呢,朝开夕死,如此短暂。何不心向佛门,抛开那虚幻不实物质世界,去寻觅精神上永恒的自由。以露葵作为清斋素食,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在如此清净的终南山,得到心所向往的清修生活,这何尝不是在人间仙境,享仙人之乐。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诗人在这里借用了《庄子•寓言》和《列子•黄帝》中的两个典故抒情,宣称自己早已去心机绝俗念,随缘任遇,与世无争,再也不被人猜忌,足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作者在尾联表现远离尘嚣、澹泊自然的心境,也让整首诗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同时,又有了浓浓的禅境。
整首诗,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流露出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深深眷爱。
小结
苏轼所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王维之诗,确如其说!苏轼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只有心静了,才能体悟自然界里的动,只有心空了,才能化万境入我心,“万物静观皆自得”。
王维从乱纷纷的官场,走进田园、融进青山,去参悟佛家的“空”,也收获了他精神的自由和宁静。
让我们再一次齐背这首充满诗情画意的《积雨辋川庄作》,为我们浮躁的灵魂带来一些宁静!
课后拓展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王维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明确:
王维两首诗:
1、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第二篇:《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和创作背景。
2、背诵诗歌赏析并积累名句。
二、能力目标
1、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
2、教师引导做小结,师生互动。
三、情感目标
1、感受诗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喜爱。
2、体味诗中禅静。【教学重难点】
1、鉴赏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2、进一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教学手段】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设想】
1、音乐、诗歌、绘画纳入教学。
2、布置好预习安排。【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创设情境:播放《山居秋暝》乐曲,将学生带入音乐美好氛围。提问:这首曲子传递给你哪些信息。教师总结:寂静 舒畅 轻松„„
我们只有将自己身心放进乐曲中,才能真正体验音乐传递给我们的画面美和轻松愉快的情绪。
展示王维《山居秋暝》诗。
这种充满绘画美和恬静之情的美好的诗歌在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也有所表现,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录音朗读
2、学生齐读
3、提问:这首诗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明确:诗中充满绘画美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展示绘画。
a)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展示一联。b)每组推选一名学生代表讲解所画之画。要求:(1)每位学生都要作画;(2)讲解置身诗境 具体欣赏:
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 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看吧,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颈联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吧 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尾联野老是诗人自谓.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 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庄子 杂篇 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列子 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2、教师小结: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首诗不愧被称为“全唐七律压卷”、“空古准古”。
3、概括每联画面 c)田家生活——怡然自得 d)自然景象——画意盎然 e)隐居情趣——禅寂情趣 f)淡泊心情——心境高远 写景抒情特点:
景:诗中有画
情:幽雅清谈禅寂
诗人将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幽雅清淡的禅静相结合,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探究:为何王维的诗有此特点?
4、介绍王维
①个人经历 ②诗风特点 ③时代背景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据记载,王维九岁就能写诗。像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王维精通音乐,擅长草书和隶书,绘画的成就尤其突出,以致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歌创作,就是以这种全面的艺术修养为基础的。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佛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早年那种意气风发的诗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融合画意、诗情和禅理的山水诗。这种小诗像一幅画,诗情清淡,却又蕴涵着不可捉摸的禅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抒发主人公完全跳出了名缰利锁的磁场,内心有一种以安全感为地基的从容不迫,从而能进入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不带任何功利的审美目光,自得其乐地去发现极其平凡、有时旁人发现不了的自然美。他这类诗成就极高,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5、拓展: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就是写山水田园之景,游涉和田家之乐的诗歌。
(1)谢灵运由于政治上遭际被迫纵情山水,注重对山水景物的描绘刻画,这些景物往往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很难达到景情交融境界。
(2)孟浩然山水诗,注重整体浑融完整,一篇中没有突出句子和词语,诗人精神与大自然高度契合,“语淡而味不薄”。
(3)王维:在自然浑成上与孟诗相近,但“淡雅中别成饶华气”,诗情、画意、音乐美,禅趣高度结合。诗人形象与山水形象融为一体,构成深远丰富的艺术意境。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展示画面
2、学生找出能表现画面的诗歌
如:《山居秋暝》、《农家乐》、《使至塞上》等10首,学生从中选择。
3、学生交流,一句话描绘诗中画面。
4、介绍相关绘画美知识。构图美
(1)讲究绘画的结构美。作品中的“构图”大体上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景物的取舍和布局。
(2)讲究虚实相生之美。清人笪重光《画荃》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可见虚实相生是艺术追求最高的境界。“艺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写的东西表达出不可以描写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化景物为情思”。 色彩美
色彩是绘画艺术的重要元素,绘画作品通过色彩来传达作者的情愫或者对生活的理解;写景抒情散文也是通过作者对外界景物穷形尽相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理念。
五、总结
王维把画意融入诗歌文章,尽情地怡性于山水之间,以艺术的高度感悟力实现了“诗画”的揉合,为中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歌提供了很好的范本;画意与禅趣相融合,使其诗文既构成了“禅”的状态,又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极为冲淡空灵优美深邃的意境,由此可见,画意和禅趣,是王维诗文最突出的两大特色。无论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都达到了一个极灿烂澄明的高度。
六、作业
1、选出王维诗中有强烈色彩感的诗句,玩味欣赏。
2、背诵诗。
第三篇: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王维的生平和诗歌风格特点,领略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表现手法。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王维诗中的闲情逸致。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王维诗中的禅意。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是诗歌的天堂,天才诗人层出不穷,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李贺是鬼才”之说;又有“诗仙诗圣诗魔诗鬼诗豪诗佛”之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诗佛王维)。其中王维称为诗佛,可见他的诗别有一番禅意。
二、知人论世看王维(详情略)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维亦官亦隐,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丛竹、山水。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唐代山水田园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孟浩然。
生平介绍: 王维青少年时期就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21岁)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因故(但他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法参军。当年秋天便离开京城,赴济州任。济州在今山东荏平西南,王维在那里度过了四年多的光阴。其中开元十三年(725年),诗人裴耀卿任济州刺史,裴为河东人,与王维是同乡,待王维不错,使王维稍得安慰。裴耀卿调走之后,王维就辞职了。后归至长安,在长安闲居了几年。这期间就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赴长安应试,落第后滞留长安,第二年冬返回襄阳,王维作诗送别,诗云:“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劝孟浩然回乡隐居,不必辛辛苦苦地来长安举试求官。这是因自己中状元后仍不得意,所以有这样的话。作为一个才子,一代名人,王维这个时期不太得意,青年时期赋闲,心中当然不是味道。而且此期间又丧妻。当时他才31岁。妻子去世后,王维不再续娶,几十年一直独身,于此也可见他的思想情态。)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34岁)被擢为右拾遗。(过两年之后)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第二年就去逝了。享年61岁。
王维诗歌及风格:
v 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具有一定的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对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曾经表示了一些不满。象盛唐许多诗人一样,前期也写了一些关于游侠、边塞的诗篇。这些诗或写少年的豪迈,或写大将的英武,或叙征戍之苦,或写凯旋之乐,都表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例如《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写少年游侠的昂扬斗志,很有浪漫主义气息。《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等诗都是具有浪漫豪情的边塞诗。
v 他的名作《老将行》,写了一个自幼英勇、身经百战、终于被统治者弃置不用的老将。当外族侵略的时候,又雄心勃勃地奉诏出征:“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诗中既表现了老将的令人激动的爱国精神,又指责了封建统治者对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的冷漠无情,抒发了他仕途失意的不满。v 王维善于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才能,在前期的诗歌里已经有了出色的表现。特别是他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此诗作于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的途中,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注释)①属国:本为秦汉时官名,这里指代使臣,王维自指。②孤烟直:直上的狼烟。③萧关:地名。候骑:骑马的侦察兵。④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这里指河西节度使。燕然:即杭爱山,现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后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被单于,曾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这里借指最前线,并非实指。
请同学们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景致苍凉,烽火台上燃起的那一股狼烟就显得格外醒目。一个“孤”字极言景物的单调,而一个“直”字却又表现出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期间的黄河,给人的感受只有一个字“长”,而让人感伤的落日因其“圆”又增添了一丝亲切温暖而苍茫的感觉。在作者的笔下,塞外风光奇特而壮丽,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同时,诗人更是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王维后期的诗,主要写隐居终南山、辋川的闲情逸致的生活。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早年就信奉佛教,贬官济州时已经有了隐居思想的萌芽。再加上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的政局变化,他渐渐觉得仕途生活压抑、黑暗,理想也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同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没有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深了。出路何在?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于是,后期的王维就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甚至对于他个人生活有很大影响的安史之乱,在他的诗歌里面也几乎没有什么积极的反映。他后期对现实基本是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最初隐居终南山,后来在蓝田辋川得到宋之问(初唐诗人,致力于律诗的创作)的别墅,生活更为悠闲,“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并吃斋念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王维后期的诗,在他的诗集里占有大半数的篇幅,他的山水田园的名篇,如《田园乐七首》、《过香积寺》、《鸟鸣涧》、《积雨辋川庄》、《渭川田家》等,都是归隐以后的作品,都在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对现实非常冷漠的心情。
一、解题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解题
《积雨辋川庄作》,又名《秋归辋川庄作》。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四、学生自读并注音解词,老师解疑。
1.注音
蒸藜(lí)
炊黍(shǔ)
饷(xiǎng)
东菑(zī)
啭(zhuàn)
黄鹂(lí)
朝槿(jǐn)
2.疑难词语解释
①蒸藜炊黍:藜:藜草,嫩叶可食。蒸藜炊黍,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饷东菑: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菑,本指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
③漠漠:写水田情状,形容水田薄雾蒙蒙,视野苍茫。
④阴阴:写夏木情状,形容夏天树林茂密,境界幽深。
⑤啭:鸟婉转鸣叫,动词。
⑥朝槿:即木槿,落叶灌木,夏季开花,朝开暮落,故又称朝槿。
⑦野老:诗人自称。
⑧争席:表示和人相处很随便,无隔阂。《庄子•杂篇•寓言》载:阳子居(杨朱)初到旅舍,面露骄矜之色,旅舍主人对他很恭敬,其他客人也纷纷为他让座。后来老子教他去掉矜持,他再到旅舍,就显得很随和,人们也就不再给他让座,而和他争席而坐,相处就很随便了。
⑨海鸥:《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好鸥,每日与鸥鸟游玩,数以百计的鸥鸟聚
集在他身边。有一天,他的父亲叫他捉鸥鸟。第二天他来到海边,鸥鸟就盘旋不下了,因为他有了机心。此处以海鸥比喻淳朴而无机心的农民。
⑩更相疑:又怀疑我猜忌我。相,偏指一方,这里指诗人自己。
3.学生齐读这首诗歌。
五、学生翻译诗歌,老师评点翻译
1.翻译时,要求学生注意借助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做到信达雅。
2.点名学生宣读自己的翻译内容,老师根据学生的翻译适时点评。
附翻译: 初夏时节,雨水绵绵,积久不停,静谧的山林潮湿阴暗,野村炊烟缓缓升腾;女人家烧藜菜煮黄黍,把这粗劣饭菜送给东面田头干活人。看吧,垅中水田薄雾蒙蒙,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听吧,幽静清凉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动听的啼声。我独处空山之中,观赏朝槿晨开晚谢,参悟人生短暂;幽栖松林之下,采露葵品味清斋素食。我早已去尘心,绝俗念,随遇而安,于人无碍,与世无争,和村里的那些淳朴村民相处得亲近随和,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
六、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通过反复的诵读,紧紧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特定景物,细致地品赏诗歌中饱含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句,进而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提问思考:
1.哪些诗句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绘画美)”的艺术特点?
前四句写山村田园景色,准确把握物象的特征和基调。抓住物象的色彩,细腻传神,鲜明地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绘画美)”的艺术特点。
2.指名赏析并归纳全诗层次意蕴。
①主旨: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田园生活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
②层次意蕴:前四句写山村田园景色;后四句抒写幽居山林的生活乐趣。
A.首联写田家生活.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佛家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跃然纸上。
B.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两种景象,动静结合,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C.颈联写闲适恬静的禅寂生活
诗人独处空山之中,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世俗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之差别。充满了闲情逸致。
D.尾联写诗人淡泊名利的旷达心境。
诗人自谓自己是野老,运用了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抒写自己澹泊自然的心境:一是《庄子•杂篇•寓言》的杨朱,前往老子处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二是《列子•黄帝篇》的典故: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淡泊名利的旷达心境。
3.指名归纳诗歌的艺术手法
①情景交融、寓禅理(脱离尘俗、幽居山林的闲情逸致)于写景叙事中、用典明志。
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握物象的特征,抓住物象的色彩,细腻传神地描写景物。
课后习题 1.书面练习
①诗歌中的那些词句最工整(对偶)?
答:“中”与“下”,“观”与“折”,“朝槿”与“露葵”。
②清人沈德潜说:“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二字,去上二字,乃死句也。”怎样领会他说的“妙”与“死句”的含义?
答:“漠漠”、“阴阴”写出“水田”与“夏目”的情状。“漠漠”形容水田薄雾蒙蒙,在这样的氛围里“飞白鹭”景色才美;“阴阴”形容夏天树林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黄鹂的色彩才显得悦目,声音才显得动听。
2.背诵这首诗。
第四篇:高二《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基本读懂诗歌和把握诗歌的鉴赏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
3.教师引导并做小结,师生互动。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把握诗人的形象,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1.了解诗人晚年的生活态度。
2.感受诗人对田家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把握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对王维晚年诗歌佛家思想的了解。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选修课中的诗词鉴赏应区别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不能再以单篇诗词为单位组织教学,而应该根据选修教材的编排体例与特点组织教学,例如基本阅读课以一个作家为一课,教学时每一节课都应以教材所选每一位作家的几篇作品为单位,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形象、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等。
2.选修课应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那么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就应该“放”学生去感受合作探究,三、教学方法选择:自主感受法、合作探究法、自我表达法
四、教学手段利用:印发相关资料(包括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多媒体教学平台等。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准备:
1.回顾以前学生所学王维的诗歌。
2.搜集王维生平、思想等相关材料。
3.分组布置并开展课前活动:
分组标准:
(1)听朗诵:选择二个版本(如群星、少儿益智、有声读物)朗诵音频,分析比较选择自己喜欢或较认可的一种,并阐说理由;还可以对喜欢的版本提出改进意见。
(2)根据学过的王维的诗歌和搜集的王维生平思想的相关材料,给本诗配一张王维画像(自画或精选),并阐说理由。
(3)给本诗(或局部或整体)配幅画(自画或精选)并阐说理由。
分组要求:
组员自由组合、自主选择级别。
活动要求:
先个人充分解读好诗歌,再充分展开讨论统一对诗作的理解、分析与鉴赏内容;对本组展示的作品也要反复讨论并吸纳好建议;展示作品的形式也要好好斟酌;讨论等活动最好有记录。
二、教学进程
(一)听评录音
播放由学生精心剪辑存在明显差异的朗读录音后,评析人对其差异作出简要比较,表明学生的取舍,同时,可以当场演绎自己的作品并分析其理由。
(二)赏评画像
由学生提问,让同学们想像诗人作此诗时的形象,尤其是要想像其眼神、脸部表情,并说明理由;然后由学生展示同学的相关作品,解析作品对诗人眼神、表情的细节处理及理由。
(三)赏析图画
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析形成或选择的理由,其它同学则可以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
(四)教师点评
由任课教师针对学生的作品及阐释作出精要点评,指出其中的亮点,对一些要注意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五)学生反思
1.写出你参与活动的思考与心得体会。
2.以本诗为例就如何把握“诗中有画”、作者形象或诗歌感情写一篇小论文。
第二课时
一、成果交流
用一节课在小组内交流后,推荐出的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
二、教师总结
回顾整个活动,肯定活动成果。
【高二《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2.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优秀教学设计
3.王维诗《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4.高二理科班教学设计
5.积雨辋川庄作原文
6.高二《雨巷》教学设计
7.王维诗《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方案
8.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9.《高二项脊轩志》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