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说课修改

时间:2019-05-12 17:4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塞腰鼓说课修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塞腰鼓说课修改》。

第一篇:安塞腰鼓说课修改

心随鼓跃,情融语浓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说明 小街乡中心小学

单永凤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叫单永凤,来自小街小学。“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师朗诵)(配视频)这是《安塞腰鼓》的精彩片段。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4课《安塞腰鼓》。

一、教材简析

《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先生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安排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民风民俗”这一主题中。课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表现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其最大特点是文本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大气磅礴、豪情万丈、气吞山河的阳刚美。学习这样语言优美、内涵丰富的文章,可以使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培养审美情趣,丰富人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我教学的对象是生活在西南边陲,滇中水城的学生,他们虽看过当地的一些腰鼓表演,有的甚至还参加过学校腰鼓队,但对于“天下第一鼓” 这一民族艺术显然是很陌生的。因此,很有必要运用多媒体把遥远的安塞腰鼓引进课

学法: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作为一篇诗化的散文,将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想、品、评、写;以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未开台先叫座。我利用课前交流,播放歌曲《黄土高坡》,营造浓烈的氛围,并将这一情景有效的由课前向课堂延伸。上课师生相互问好后,我深情地说:“同学们,伴随着一曲荡气回肠的《黄土高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安塞,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题。”师:“作者刘成章用他饱含诗情的笔触写下了对安塞腰鼓独特的情感,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他的这一情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很快回答(板书“好一个”)师:“怎样才能把这句话读出味儿来呢?”我明确“好”字应重读,并指名一位同学读,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读得有点味儿了,加上动作会更好!谁再来?”“读得真是有声有色,你读出了作者对安塞腰鼓怎样的情感呢?”(预设:赞美、赞叹等)(板书“!”)师:“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来赞一赞安塞腰鼓!”(贴图)(全班加上动作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朗读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把握了文章的情感脉搏。全文的情感基调奠定于此,学生的情愫萌发于此。

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碰撞出疑问的火花,我顺势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安塞腰鼓好在哪儿?(师板书)这样本节课探究的问题油然而生。这一主问题引领着学习的航向,大大简化了教学头绪。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

养,促进了学生的持续发展。

第二步:小组合作,合探解疑(引导学生分小组继续寻找美点)

学以致用,在此,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刚才的学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的快乐是无穷的,下面我们将小组合作学习响声、后生、舞姿这三部分。请喜欢学习响声的做到第一组,喜欢学习击鼓后生的做到第二组,喜欢学习舞姿的做到第三组。”“请看学习要求——”(幻灯片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开始!”学生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朗读,合作、探究,我则走进学生,积极参与他们的学习活动。

合作结束后,我适时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成果:“拥有自信,体验成功,学习的舞台永远属于你!哪个组愿意先来?”组长分别上台汇报,参与板书,并进行特色交流。汇报“响声”的小组觉得:“安塞腰鼓好在有沉重的响声,(板书:沉重)好一个安塞腰鼓!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请看我们组的特色展示——组长击鼓,下面的组员齐和“隆隆,隆隆,隆隆!”“谢谢大家,你们还有疑问吗?”其他学生提问“隆隆,隆隆,隆隆”说明了什么?组员一一作答。就这样,学生谈感受,学舞姿,课堂汇报精彩纷呈。

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精神,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与创新,使学法得以迁移运用,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

第三步:赏读悟情,学用语言

此时的学生满腔热情,急欲释放,我马上组织师生合作朗读:“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异常激动,为安塞腰鼓而动,为你们精彩的表现而动,就让我们一起唱响这生命的乐章!”

“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全班接读)

【板书设计】 舞蹈 火烈

好一个 响声 隆隆

14、安塞腰鼓!后生 元气淋漓 舞姿 叹为观止

第二篇:安塞腰鼓说课教案

《安塞腰鼓》说课教案

李娟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

一、说教学理念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应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此,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基本任务,发挥语文课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在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而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并且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合作讨论对人生的看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安塞腰鼓》描写了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是一曲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它和《社戏》等五篇文章从不同方面展示了文化艺术生活。文章语言优美、内涵丰富,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更好的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生活。从而进一步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引发对人生的思考,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文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第四单元重点落实了课程标准中“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在通读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能力训练,同时结合单元学习重点“整体感悟,发表见解”,我把教学目标拟定为: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朗读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②学习排比、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①自主、合作、探究 ②诵读法、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蓬勃向上、积极豪迈的民族感情。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说教法

本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教学中要加强语感的培养,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悟、品、思、写”。让学生自由说话、主动说话、积极讨论,领悟文中美点,汲取人文内涵。课上用精美的软件辅助教学,用震撼学生心灵的视听冲击渲染课堂氛围,使动画、音效与作品意境融为一体,图文、声像与教学环节同步推进,增强形象、直观感受。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四、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课堂上既要让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在品读语言时,采用多种方法,像吟诵法、品读法、读写法、积累法、仿写法等。在理清思路时,采用结构上抓过渡段,内容上抓中心词的方法。我也注意强调一些习惯的养成,如提倡“不动笔墨不看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设计包括三大板块: 课前活动——课堂学习——课后延伸 教学时间:2课时

Ⅰ课前活动:课前布置预习,解决生字词,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Ⅱ课堂学习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不知大家有没有体会其中的气势,让我们观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一齐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腰鼓表演精彩吗?你能不能把听到的看到的也十分精彩地描述出来?﹙生描述发言﹚声音无色无味无性,要把它写出来还真不容易。还是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把安塞腰鼓写得有声有色有势,让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入的设计贴近课文内容,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主动、自觉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有的放矢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朗读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②学习排比、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①自主、合作、探究 ②诵读法、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蓬勃向上、积极豪迈的民族感情。

﹙三﹚检查预习,自我评价

养成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将一辈子受用无穷。所以我在课前布置了预习,课上抓好检查严格要求。从而帮助、督促学生的习惯养成。[设计] ⒈读准加点字的音 亢奋 羁绊 冗杂 磅礴 ⒉解释词语 磅礴 羁绊 叹为观止 戛然而止 ⒊认识作者 “我知刘成章有多少”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朗读,培养学生语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设计] ⒈播放录音﹙画面配文配乐﹚听读 注意停顿、重音、语速、感情 ⒉跟读 模仿朗读

⒊教读 教给学生朗读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个别读、齐读、男女生轮流读 ⒋研读 研究体会为什么这样读

⒌赛读 比一比,看谁能读出文章音乐美、感情美

⒍说读 自由朗读用“﹍_的安塞腰鼓”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⒎跳读 理结构,明线索 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划分结构;抓住内容与结构的核心句找线索。

﹙五﹚品读课文,质疑问难

思维训练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疑问则是思维的导火线。教学中不仅要巧问激思,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善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激发创造思维。

⒈品读课文 :分组朗读,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_美你看﹙听﹚﹍_”的句式叙述出来,赏析形式美、语言美、图画美。

⒉质疑问难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质疑,由组长汇总形成书面文字上交,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多媒体展示成果:①《安塞腰鼓》美在何处?②“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引导学生讨论合作解决。

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问题1.作者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

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是蓝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问题2.安塞腰鼓舞姿有什么特点?作者如何进行描写的?

壮阔、豪放、火烈。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问题3.为什么“这腰鼓”这一段用反义词? 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亢奋)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问题4.“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理解?

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问题5.文章第二段怎样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层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问题6.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能否互换位置? 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问题7.如何理解“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的作 用?“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如何理解? 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问题8.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请你找出,并思考排比句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何作用?(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2)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对于未说出的,教师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补充。

﹙六﹚品味语言,畅所欲言

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教学中,可让学生边读边悟,相互讨论,于小组交流中感悟文章。[设计]

评读: 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朗读三遍,用“﹍_好,好在﹍_”的句式谈谈自己为何喜欢。

师:示范指导(可以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评点)生:分小组品读评点、相互交流。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设计] 引导学生以“学习本文我收获了﹍_”或“对于﹍_,我想说﹍_”的句式,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感悟。

教师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磅礴,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布置作业:

学了此文,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收获,那就在课下描绘一个场面,比赛、集市、演出、劳动等等,运用排比、比喻、反复修辞手法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描写,写出自己的评价及感受。

Ⅲ 课外延伸

(树立“语文即生活”“生活也是语文”的大教育观,以课内促课外,课后鼓励学生将问题深入,由学校“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延伸。语文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课文内容把学生引向广阔社会天地,把时代“活水”引入课堂。)

安塞腰鼓表演是人鼓合一,人借鼓势,鼓助人威。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表演者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耀耀眼。所以板书设计采用了形象图解的方法。整个图形就是一张“鼓面”,又像一轮刚升起的红日,从而更赋予象征意义。(课件中)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刘成章

结构: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 舞姿:壮阔,豪放,火烈

精神:激荡的生命,磅礴的力量,蓬勃向上、乐观豪迈的民族之魂

六、说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转变师生角色,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在课堂上,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上教学内容,我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班级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

以上六个方面阐述了我的一些设想和依据,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第三篇:《安塞腰鼓》教案修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品味文章意蕴内涵,发表自己的见解。2.过程与方法: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重点: 1.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学情分析】

课文有关生命和力量的主旨以及对舞蹈动作、声音的描写,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让学生读出气势即可。【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所以,所有的教学环节设计都以让学生看、听、读、说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让个体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至三遍,了解课文大意,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疑问,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排比这一修辞手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是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多媒体投影:课题、有关“安塞腰鼓”的文字介绍和几幅图片)

二、收集问题,检查预习

课前,要求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至三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为了检验预习效果,请大家浏览课文,快速地画出表现安塞腰鼓场面特点的语句和表现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句子。此外,大家有什么疑问可提出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三、听录音,感受文中激情

有人说,安塞腰鼓能使空气燃烧。是啊,就像空气中本来包含着氧气一样,人的心中本来就蕴藏着激情,蕴藏着力量,一旦遇到火种,便会不可阻遏地燃烧起来。那么,就让《安塞腰鼓》在我们课堂上也燃烧一回吧!

(播放5~13自然段录音,以激发学生激情,然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体味句式修辞的表达作用

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荡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明确:文中用了不少排比和反复,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情感,且手法多变。(因学生已查阅了有关排比的资料,此处就不必多讲。)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独句段,还有许多短句,如“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短促、激烈,有强烈的节奏感,正如急促的鼓点。多媒体显示: 句式修辞

刚才大家举了不少排比、反复的例子。其中有一例很特别,它在文中多次间隔出现,是哪一句呢?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在引导学生回顾《黄河颂》中三个“啊!黄河!”的作用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一句,体会其情感的逐步加深。

[多媒体展示:“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 启发学生使其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四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这句中的“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多媒体展示:在前一张幻灯片的“反复”之后插入文本:抒情线索。)这就是排比、反复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五、感知文章结构

教师导语:正是由于运用了这样的句式修辞,文章的主体部分一直保持着一种快节奏。可是,当我们读文章的开头、结尾时,有没有感受到那种快节奏呢?开头、结尾有没有运用排比、反复和短句呢?~~没有。为什么呢?

启发学生,使其明确两者不同的原因在于开头、结尾写的是击鼓前后的寂静的气氛,有别于击鼓时的奔放与热烈。多媒体展示: 结构

安静的腰鼓(静)

火爆的腰鼓(动)

寂静的腰鼓(静)

(击鼓前)

(击鼓时)

(击鼓后)安静的腰鼓(静)──→火爆的腰鼓(动)──→寂静的腰鼓(静)(击鼓前)

(击鼓时)

(击鼓后)可见,文章的形式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

六、合作探究文章意蕴、内涵

“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要赞美的仅仅是安塞腰鼓的壮美么?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让我们透过这腰鼓,去探寻文章博大深远的内涵吧!请大家用“好一个”的句式,结合课文中具体的段落或语句,来谈谈你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考后在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在班内自由发言。课堂发言可以形散而神聚。在讨论发言中,应允许并鼓励学生质疑,也要鼓励其他学生就此展开讨论,进行答疑。因为这种质疑解疑的过程,实际上也正是对文章内涵逐步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

(一)教师示范,“好一个黄土高原!”或“好一个黄土文化”(课文19~22自然段)

(二)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学生有可能发表的见解及收集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准备,并适时点拨:

1.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难道江南真的打不得腰鼓么?任何艺术的产生都与特定的地域和历史文化渊源有关。江南的文化风格是柔美的,孕育不出这样的腰鼓。安塞腰鼓只能是原始粗犷的黄土文化的产物。

2.为什么又强调黄土高原土层的“厚”?──因为这厚厚的土层,正是生命元气的积蓄,也是黄土文化的深深积淀!赞美安塞腰鼓,实际上也是赞美黄土高原的文化底蕴!

作者在写作时为了衬托黄土高原的厚重,所以似乎有点厚此薄彼。其实,江南文化和西北文

化只是风格不同,一阴柔一阳刚。正如人之性格,不能评判孰优孰劣。

所以,也可以说“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内涵之一是“好一个阳刚之美!”“好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或“好一群充满生命力的西方汉子!”(第1至第4自然段、第7自然段、第18自然段)

从这些段落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蓬勃奔放的生命力。

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怎么理解?

“红豆角老南瓜”说明吃得不好,吃得粗糙。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尽管那里是落后的,但落后是暂时的,有这种生命能量在,就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它终有一日会突破迸发!4.“好一股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劲儿!”(第9至13自然段)要挣脱、冲破了、撞开的是什么呢?

也许一个地域的历史越悠久,旧的传统文化习俗的束 缚也就是越牢固。人们渴望变革,渴望冲破这重重阻碍、束缚,渴望打破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

5.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怎么理解? 这句话不仅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人生的道路总是失败与成功、失望与希望的交替。正如《在山的那边》中写的那样:“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常常由迷惘到清晰,清晰了又陷入了新的迷惘,多次反复后才能大彻大悟。我们不可能一下子看透一个人,也不可能一下子认清一个事物。比如今天学的这篇文章,我们能一下子就领会它的内涵么?必然也要经过反复阅读、反复思考,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堂课上完了也不一定能大彻大悟。今后我们有了更多的人生阅历、对黄土、中国社会有了更多了解时,再来读这篇文章,应该会有新的体会。也许是写出了社会发展变革的过程:人们冲破阻碍,进行了变革,可经过长时期的沿袭,曾经的新生事物又成为了传统与束缚,又需要新一轮的变革,社会就在这样的一次次改革中不断向前发展。这些联想使文章的境界拓宽了,内涵更深远了。

●“好一个物我合一的理想境界!”

●“好一个反璞归真、自然纯粹的精神状态!”(第14、15自然段)

6.“山崖”和“观众的心”怎么都会“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为什么又会“遗落了一切冗杂”?

安塞腰鼓引起了山崖的回响、观众的共鸣,艺术与自然、心灵融合为一,天地间似乎只剩下这鼓声。

艺术净化了、升华了人的心灵。一切欲望得失都被略去了、遗忘了。人还原了人之本性,找到了人生活的最佳状态──反璞归真、原始纯粹的精神状态。●“好一个梦幻与生活的动静结合!”(25至30自然段)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人们都沉浸在其中,如痴如碎,如梦如幻。一声“渺远的鸡啼”打破了这寂静,让人回到现实,眼前又是新的一天,新的世界,充满新的希望。多媒体展示:

好一个蓬勃的生命力量!

好一个生命的舞蹈!

好一个充满希望的原野!

好一个冲破束缚、阻碍强烈渴望!

好一个阳刚之美!

好一个反璞归真的自然生活状态!

好一个粗犷厚重的黄土文化!

好一个„„

大家对课文的意蕴内涵发表了很多见解,投影所展示的内容中如有你尚未体会到的,可以再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揣摩,最后的省略号也有待于你们今后的阅读来补充。

七、分声部演读

领会了内涵,必然能更投入地朗读。让我们尝试一下分声部朗读(一名女生读开头、结尾;“好一个安塞腰鼓!”全班齐读;其他段落男女生齐读交替穿插)

第四篇:安塞腰鼓评课稿

《安塞腰鼓》评课稿

主评:巴鹏基

《安塞腰鼓》选自新教材七年级下册,本文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炼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听了谢优优上的《安塞腰鼓》一课,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师讲的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谢老师是新教师,在把握知识点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但是她在这一堂课中贯彻了一条很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阅读的习惯。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些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谢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谢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课前准备的关于安塞腰鼓的材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可能。这点作为一名新教师来说做得很好。

谢老师把阅读作了三个阶段的安排:

第一阶段:高声朗读,整体把握。让学生朗读前标上序号,并思考问题:

1.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2.说一句话: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3.文章分为几个部分?你这样分的依据是什么?

第二阶段:分角色读。谢老师采用了仿句这一手段,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了,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

第三阶段:品读探究,正确评价。这里有“个人思考”“集体讨论”“师生合作”“教师点拨”等几种方式。教师设计两个关键的问题:(1.结尾句是含2.文章美吗?美在哪里?)让学生去探究、去评价。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我认为谢老师让学生去仿句,就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谢老师让学生去写读后感正是连接阅读和生活的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然,上好一堂课,教师的激情非常重要。假如能多一些激情,这堂课会更有价值。

第五篇:《安塞腰鼓》评课稿

第一部分:《安塞腰鼓》课例点评

这篇课文是《安塞腰鼓》,写的是百十号人一起捶打安塞腰鼓的壮观景象,想象丰富,表达夸张。这样的课文该怎么教学呢?我曾听过一堂课,教师不停地播放多媒体,先播放图片,展现安塞腰鼓;再播放MTV,边唱歌边用安塞腰鼓配乐;后播放音频朗诵,全文朗诵《安塞腰鼓》,以多媒体欣赏代替了语言学习。学生也不是学习的主人,只是一个旁观者、旁听者。但这位执教公开课的翁老师没有这样做,而是走在语文的路上。

这位翁老师确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理解排比、反复、短句的作用。虽然行为动词“理解”用得不科学,行为不可观察,效果不可评价;但学习方向是正确的。

翁老师先播放了腰鼓表演片段。这里有一个问题可供思考:是不是一定要先播放腰鼓表演视频,再学习课文?我认为不一定,还是先学习语言,获得个性的体验和多样的想象,再去看真实的安塞腰鼓视频,可能更语文学习的顺序,也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而播放的视频选取得也不是很好,安塞腰鼓捶打得形式单调,学生看了反而会留下不好的印象。之后教师问学生:“换成文字会不会别有一番风味呢?”其实有些学生已经不会觉得安塞腰鼓“不好玩”,没有什么风味了。这样就影响了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之后,这位老师播放背景音乐,自己范读课文。教师的朗读还可以,语气和语调基本可以,但朗读的美感不明显。背景音乐有时显得嘈杂,与朗读不协调。教师把全文都读一遍,也值得商榷,变成教师在学习,而不是学生在学习。教师朗读后,学生拼命鼓掌,也说明了学生只是旁观者。可能有人要问:那教师就不能朗读吗?不是要求教师能示范朗读吗?因此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可供大家思考:教师是否要先示范朗读课文?我认为,教师可以读,但不要走在学生前面读,更不要代替学生读。即使读,也只是示例,而不是示范。而且要脱稿读,要背诵式朗读,不能拿着课本读。

教师朗读后,问学生这是一个怎样的腰鼓。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可供思考: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这节课上,学生的回答很多样,教师却明确为一个答案:这是一个“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为什么一定是这三个词?教师没有引导,没有解释。而这三个词,是从课文现有的一句话中取出来的。如果这么简单,那似乎也没必要问这么多学生,理解也没必这么多样化。可问题还在于,教师板书了这三个词后,还要点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的也不是教师黑板上写的三个词。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在课文中划出“震撼你的句子”。这里也有一个问题;“震撼你的句子”问得科学不科学?应该说问得不太科学,因为这是在学语文,在学语言,应该是表现有活力的句子,或表现力特别强的句子之类的。总之要以客观效果为标准,不宜以主观感受为标准。

之后,这位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短句、反复、排比的特点和作用。这里也不妨思考一下:学习这些修辞手法,最基本的方式是什么?应该是诵读和比较,在比较中诵读,在诵读中比较。这位老师把这两种方法都用起来了。首先,他找出典型的语句,集短句、反复、排比于一身的语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领头的那句话,把改为“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领头,让学生揣摩比较。比较之后,让学生齐读,并让男生和女生交错着齐读。学习修辞发法,最忌讳教师静态地理性地说,说得单调又枯燥,学生的学习效果很不好。然后这位老师转向探求安塞腰鼓背后的生命意义。文章由鼓声写到锤鼓的人,转换自然。这位老师转换得还比较自然。之后亮出了一段郝雪琴对安塞腰鼓文化现象的评论文字。这里不妨思考:这个环节是不是可有可无的?应该不是可有可无的,这时亮出来给学生看,水到渠成,起到了促进理解、提升学习的作用。

学完课文后,这位翁老师由北方的腰鼓转到了南方的越剧。并特地邀请一位女老师上来演唱越剧《貂蝉拜月》,让学生观察并描写刚才老师的表演。怎么看待这个安排?虽然风格上与课文截然相反,很不协调,但突出了地域文化,既让学生运用了语言,也感受到了地域文化,一举两得。只是教师没有先提醒学生观察表演,而是在表演结束后才亮出写作任务,而亮出的任务却也不是一定要写刚才看到的,而是“描写一个你喜欢的曲艺形式”。这就有些脱节。

课堂上学生的错误如何转化为学习资源?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位翁老师有现场应变并积极生成教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比如一位男生把“忘情了,没命了”错读为“忘了情,没了命”,教师马上问他哪个好。可惜没有转而问大家,让大家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一起聚焦思考。

教师的板书写的是楷书,和大多数初中语文老师一样。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思考: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写楷书吗?答案是明确的:不应该。因为,初一的学生就要求转换字体,由写楷书转向写行书(特指行楷)了,这是课标明确提出的,教师自然应该率先垂范,走在前面。而这位老师写的还不是美观的楷书,只是以楷书为底子的并不专业的自然体,书写速度慢,美观程度差。现在的老师尤其是年轻的语文老师,写字呈现越来越弱的趋势,必须引起每位老师的高度重视。要主动练字,主动补课,练就一手流畅的美观的行书。

这位翁老师的板书布局值得肯定,构成了捶棒和腰鼓的图案,比较巧妙;只是太像草稿了。课件方面,也做得过于朴素,基本上是白底黑字。

在仪态上,这位教师走动太多,手势也偏多,太闹。衣着也过于朴素,没有体现出教师穿戴的优雅。

最后一个问题:点学生发言应采用怎样的方式?是点举手的吗?不对,应该先随机点,从离自己最远的后桌的或角落的弱势的学生先说,了解他们的真实学习情况,他们是班级学习的底限。如果回答不正确,再点举手的优势的学生说。这位老师点学生发言时,也总是点举手的发言,面向少数。这个普遍性的问题要引起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其实这是教学最不公平的表现。

第二部分:这类课文怎么上的教学建议

《安塞腰鼓》这种语言夸张非常态的课文不太具有典型性,在初中教材中不多见。但从容易上成媒体播放课的角度说,它又是有典型性的。因为现在多媒体教室越来越多了,智慧教室在有些学校也有普及化的趋势了。

因此,要说该怎么上,那自然是:不要上成多媒体播放课,而要上成语言学习课。即采取语文学习的方式,而不是采取多媒体欣赏的反语文的方式。语文学习的方式我不妨用三个“语”字来贯穿:语感、语料、语用。即: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背诵中积累语料,在练习中训练语用。第一步,朗读。说到朗读,可能有人会觉得不是每人都能朗读,只有播音员才能朗读;像《安塞腰鼓》这样的文章,更不适合普通人读,只适合播音员等专业人士朗读。其实不是,让每个学生读,并不是要达到播音员的水平,不是达不到播音员的水平就自惭形秽,不能开口了。其实,不管什么人,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获得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还能获得语言美的感染和情感美的熏染。比如《安塞腰鼓》这篇课文,就运用了大量短句,并在短句中运用了反复和排比,读来朗朗上口,节奏铿锵,而且特别有感染力,能把读者的情绪带动起来,并把读者的想象力也激发出来。看视频,欣赏安塞腰鼓的模样和声音;或者听朗读音频,欣赏别人的朗读,那些都不是学语文的本来方式。学生只有直接接触到了语言,才能在语言中获得感受,获得成长。朗读的要求,这类课文不能沿用小学通用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三级要求,而要提升为读出气势美、音韵美和情感美。为此要让学生懂得朗读的语气和语调,其中的语调包括重音和停顿。比如这篇课文中的句子:“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并边读边想象画面,眼前能浮现出落日映照大旗,马声嘶鸣、狂风萧萧的景象;浮现出雷声响彻天际,闪电照亮天空的壮阔景象。此外还要边朗读边体验其中的感情,读出对生命的赞颂和黄土地的赞美。

第二步,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对优美的语段甚至全文要自然成诵,积累语料,进而内化为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语文课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课堂上教师占用大量的时间理性地乏味地分析课文,却偏偏舍不得时间让学生背诵积累。没有背诵积累,那就难以打下语言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

第三步,运用。在课文熟读背诵、感知积累的基础上,实践操作,模仿运用,边运用边比较,边运用边反思。学习这类课文后,让学生看一段或节奏明快的舞蹈(如踢踏舞)或节奏舒缓的拳术(如太极拳)的视频,或本地的某种艺术形式。然后用语言展现场景,运用或短或长的句式和排比反复或比喻拟人的修辞,发挥自己的想象,并融入对生命或人生的思考,写成段或篇。

当然,学习本文,也要让学生思考:课文的语言表达是不是特别夸张?平时在写作中能不能普遍运用?还有:作者的语言表达是不是每处都很规范?总之,学习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形成主见的过程,从而走向自主成长的过程。

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第一,教师不要以教代学,自己分析课文,自己朗读课文。变成自己在学习,自己在表演,而不是学生在学习,学生在表现。

第二,学生朗读要注意语气语调的适度,不要过头。不然就变成拿腔拿调,装腔作势了。

下载安塞腰鼓说课修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塞腰鼓说课修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塞腰鼓(本站推荐)

    课题:安塞腰鼓 教学建议: 1、一直不敢解读《安塞腰鼓》,尽管已经读了数遍!想起徐志摩在《再别康桥》末尾写道: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其实不......

    《安塞腰鼓》

    14 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

    安塞腰鼓(范文大全)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感受中华传统文明的精神力量. 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评课稿五篇

    《安塞腰鼓》评课稿《安塞腰鼓》出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它用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昂的鼓点,搏击的躯体,瑰丽的舞姿等......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精选12篇)安塞腰鼓教案(精选12篇)安塞腰鼓教案(一):教学目标: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3、感受生命的律......

    《安塞腰鼓》说课稿

    《安塞腰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紫藤萝瀑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的确定及叙写、评价任务的设置、教学活动过程、作业的设计”五个方......

    安塞腰鼓教案[本站推荐]

    安塞腰鼓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安塞腰鼓教案......

    第六课安塞腰鼓

    教学目的: 1、整体感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学习本文由写实到写意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