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景物描绘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5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鉴赏景物描绘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鉴赏景物描绘教学设计》。

第一篇:诗歌鉴赏景物描绘教学设计

高三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景物描绘

一、教学目标:

1.结合以前的知识积累以及预习反馈,梳理诗歌景物描绘的方法; 2.通过训练巩固相关知识点,掌握答题技巧,学会独立解题。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训练能归纳答此类题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

1.将导学案中的诗歌做成PPT备用;

2.批改学生预习作业后,挑选4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学生答案于PPT,宫课堂共同讨论解决。(二)课堂导入

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写景诗,这类诗词最重要的是景和情的关系,高考对诗歌的考察也常考这一点。由于大家基础比较薄弱,一轮复习我们便要夯实基础,对于诗歌景与情的关系,今天只是一个铺垫。提到诗歌景物,包括景象和物象,我们本节课只侧重景物描绘,希望大家借此了解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写景的诗歌绕不开意象和意境,这是鉴赏诗歌的敲门砖,在具体讲解诗歌之前,请大家将目光集中到知识链接部分,以齐读的方式回顾这两个概念。意境与诗歌情感的关系不用读。

(三)预习反馈

我们在诗歌阅读中有遇到这样的提问方式: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何种情感?解答这类题目无非就是解决三个问题:一,诗歌中写了哪些景物?二,这些景物有何特征?三.为何这样写?也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意象,意境,以及由此可以体会的诗人情感。(板书)下面就结合《江村即事》感受一下。

1.齐读回顾。

2.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最主要的意象是哪个?

明确:江村,月,芦花,小船,水边,风。最主要是小船 3.请一名同学回答主要意象小船有何特征?

明确:小船是不系的。随风飘荡,自在的,任风吹去的。→老师引导:为何不系?→懒得系。

4.此中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感觉,也有”纵一苇之所如“的随性。对于船这一意象其实加入了我们的合理联想。景象如此,此景中人是否可以体会出诗人的情感呢?提问一名学生

明确:随性洒脱,安适自在对江村生活充满喜爱。5.学生互助学习:

景和情的基调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如果相反就是乐景称哀情。这里的基调是一致的。黑板上的三个问题也轻松解决。那么我们一起看一下ppt上这两名同学的答案,此题一共4分,请各位两人中任选一人的答案打分,并说明理由。(老师注意引导和总结。)

明确:这首诗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江村生活:夜深,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很疲倦了,渔翁垂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随风飘荡。营造了一种宁静甜美的意境。诗人通过心理活动和细小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对江村生活的额喜爱之情。

6.提问一名学生总结此题的答题步骤,老师板书,并标注注意事项。

明确:一,描图景:二,点氛围;三,析感情。

板书:一.描绘画面(抓景物特征,不漏点)

二.概括意境(用词准)三.分析情感(切忌空洞)

7.整理答案:2分钟时间给学生自己订正自己的答案。

(四)知识巩固

1.齐读。下一首难度加大。下一首《西楼》是十分适合我们理科班的一首诗,请同学们挺起“中华脊梁”朗声齐读这首诗,感受诗歌的基调。

2.抓主要景物。按照解析《江村即事》的步骤,先找出这首诗所描绘的意象有哪些。明确:海浪,风,雷雨。3.把握景物特征。

→海浪有何特点?“去却回”是怎样的状态? “如云”。汹涌而来,澎湃而回,反复拍打着海岸。→这从西楼之上看到的雨又是怎样的?

“千山急雨”,规模大,雨量大,倾盆而下。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画面,你脑海中出现的可以用来形容这幅画面的词语是什么?(壮阔,雄浑,恢弘,壮美,雄伟„„)

→《沁园春 长沙》中毛泽东用“万物霜天竞自由”来抒发内心昂扬的斗志。那么,可以描绘出如此壮美的画面的曾巩内心又是如何的呢? 豪情万丈,胸襟开阔。

4.学生互动。按照我们梳理过的景物描绘题的答题步骤,请同学们现在同桌间互换学案,为同桌打分,并用点评的方式指出自己同桌答案中的不足之处。

→3分钟时间,然后2分钟时间学生自行订正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①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②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③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5.这首诗在我们

(五)课堂练习

7分钟时间完成,5分钟左右请一名同学黑板板演。师生共同修改黑板答案,攻克难点。

→“劳劳燕子”描绘为遥远的燕子可妥当?是燕子在远方还是从远方来?

→玉笛是否有特殊情感? →这是什么季节?从何看出?

明确:诗人借助忧伤的玉笛声,辽阔的山水,低垂的瞑云,觅食安家的燕子,雨打梨花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暮春图,营造了凄清、寂寥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愁苦,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浓浓思念之情。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最后,仍引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语,他说诗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中国诗歌大多属于“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希望同学们可以将每一个“有我之境”拓成“有情之画”。希望这四十分钟大家有所得。

第二篇: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教学设计:“五读三步”赏诗法

【智能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题的考法。

2、掌握“五读”和“三步”的含义。

3、能用“五读三步赏诗法”鉴赏古诗词。【情感目标】

树立信心——“我能行”“我能做”“我会做”。

1、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2、保持平静的心态,重视方法和技巧。【教学手段】PPT演示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媒体显示课题

高考诗歌鉴赏是拉开考生分数的一个关键题,虽然只占6分,但关乎全局!如何做好这一题?我以为应该采用“五读三步赏诗法”。

二、学生做高考题中的诗歌鉴赏题 1、2002年全国卷17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

①“折柳曲的寓意”,即“惜别怀远”,或“折柳赠别”“柳谐音留”“表示留念”“离别”等,给2分;

②“本诗的思乡之情”,即答出“思乡”“故园情”“回忆故乡”等给2分; ③“折柳的关键作用”,即“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或“由写笛声转入写曲中闻折柳,引出故园情”、“从听笛到思乡过渡的关键”、“诗的前两句写春夜闻笛,然后由折柳引出思乡”等,给2分,若答“折柳”的关键作用为“点明主旨”“诗眼”之类的,可给1分。注意:认为“折柳”不是全诗的关键的考生极少,若遇到此类答案,与复查员共同讨论判分。2、03年全国卷17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3、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参考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三、五读三步赏诗法

1、什么是“五读”?有什么作用?(明确)顾名思义,“五读”就是读诗题,读作者,读诗句,读注释,读题干。“五读”的好处在于:

(1)读诗题,可以明白咏唱描写的对象、地点,从中可以确定诗的类别,诗的体裁。如:“渭城曲”“凉州词”等就是告诉读者是边塞诗。再如:“如梦令”就告诉读者是词。(2)读作者,可以了解该诗歌的风格。如 李白——豪放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王维 孟浩然——山水田园风光 闲适、恬淡 王之焕 王昌龄 高适岑参——边塞风光、雄奇 苏辛——豪放 李清照——婉约 陆游——爱国

(3)读诗句,可以具体感知诗歌内容,诗歌的写作特点,可以辨别诗眼及其特色。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读注释,可以帮助对诗歌内容、特色的理解。如:“作于安史之乱”等。

(5)读题干,可以搞清命题的要求、意图、答题的角度,可以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什么是“三步”?有什么要求?(明确)“三步”就是下笔做题的三个步骤,简而言之,第一步就是解释诗眼句字面含义,第二步点明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第三步总体评价诗眼的好处、作用。一言以蔽之:含义、手法、好处。“三步”的要求是准确、精练、规范。做题,可以是三层若干句话,最好是分条各用一句话。

[例如]——①写了------,②“这两句用了-----的手法,③表达了-----,产生了---效果”。

3、“五读三步赏诗法”要具备哪些基本功?(明确)①具备相当的古代文化常识基本功。作家 作品 体裁 流派

②具备相当的古代诗歌常识基本功。

意象:如:月亮 江河 花草树木 高楼 亭台 古庙 道路等等。语言:

清新自然--如王维山居秋瞑平淡质朴--白居易《村行》 民歌风味--孔雀东南飞

绚丽、含蓄(蕴藉)、简洁、明快、瑰丽等。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岑参的悲壮雄奇、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郊寒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陆游的悲壮爱国等。此外词还有婉约、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分。总的来说,诗词曲的特征分别是“诗庄”、“词媚”、“曲俗”。思想内容:

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愁诗等。思想感情: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表达技巧(分类织网):

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描写: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相衬、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描写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现实和神话相结合等。

表现方法: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相生、正侧面相结合、情与理的结合、欲抑先扬、欲扬先抑、铺排、含蓄、幽默、象征、联想、想象。

常用的辞格有比喻、讽喻、起兴、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委婉、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篇章结构:

常用的术语有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四、小试牛刀(7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注释】作于安史之乱。

1.全诗描写了几种景物?它们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2.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海 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1.这首诗所写的海棠有什么样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和艺术手法来描写海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这首诗是作者漫游西涧后写下的一首绝句,有人说该诗句句写雨,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2.这首诗写诗人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有争议。有人说它通篇比兴,有所寄托;有人认为此诗只是写西涧景色,毫无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出理由。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却话巴山夜雨时”,夫妻团聚,话巴山夜雨时的什么?

2.诗人在巴山夜雨时是什么样的心绪?这种心绪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中秋月

苏轼(中秋与其弟弟苏辙相聚)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⒈前两句写景采用了什么手法?

⒉请分析前两句中“溢”和“转”这两个动词在诗句中的作用。

⒊全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1.第二句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写作“在”字,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1.新年是春天到来的标志,还没有芬芳的鲜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在焦急等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作者为写出人们内心情绪的跌宕腾挪,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作者构思奇特。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增添了诗的趣味,试作简要分析。

【古诗词鉴赏活动练习参考答案】

一、1.分别写了草、水、树、鸟四种景物:丛生的野草、任其流淌的泉水、花自零落的芳树、无人欣赏的啼鸟,它们共同构成了荒芜、冷漠的意境。

2.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二、1.答:海棠在东风夜色中泛着光彩,吐着芬芳,像一个睡美人,娇慵而柔媚。

2运用拟人、借代(红妆代指女子)的修辞手法,实写海棠的色和香,虚写海棠的神态,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的爱花惜花之情。

三、1.同意。在第一、二句中,“涧边”、“深树”已多少带出了晚潮的雨意,第三句“春潮带雨”、末句又用一“急”字,给人以音响,似闻雨声。因有雨至,故“野渡无人”,潮来而“舟自横”,写得合情合理,贴贴切切,用意造字工精。

2.这首诗借景写意,有所寄托。前两句写诗人独爱幽草,与以鸣声诱人的黄鹂作比,喻仕途世态,寓意明显。第三四句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情怀。

四、1.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及旅途见闻,思念亲人的种种情思。2.孤寂思乡(凄凉愁思)。是通过描写当时所处的环境,想象未来夫妻西窗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做反衬,又用重复“巴山夜雨”来表达这种心情。

五、1、层层铺垫,云尽月光寒,银河托明月;动静相衬。

2、溢”写尽月光如水满则溢的动态美,冰清玉洁的光亮美;“转”再现了明月的运行轨迹和浑圆的形态美。

3.触景生情。表达了对月圆人圆的珍惜和对亲人团聚的渴求和忧虑。

六、1.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抒写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2.月圆人缺、静寂孤苦。全诗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情、思聚之念。

3.“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七、1.欲扬先抑的手法。

2.增加了诗的浪漫主义色彩,“却嫌”、“故穿”,把春雪描写的美好而有灵性。

第三篇:诗歌鉴赏景物描写作用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作用

万荣二中

郭红娟

教学目标:通过实例总结诗歌鉴赏景物描写作用。教学重点:景物描写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依托,理解诗歌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从三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下面我们结合具体诗文来归纳写景在结构上的作用。

二、结合诗文具体赏析写景在结构上的作用。

1、阅读诗文,思考写景作用。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作用:借景抒情。通过被月光照得雪白的庭院地面、树上栖息的乌鸦、冷露和被露水打湿的桂花,描写了一幅中秋月夜图,其目的则在于渲染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烘托作者思乡的孤寂。

2、阅读诗文,思考写景作用。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锵曳杖声。

第一句“雨洗东坡月色清”描写了一幅清净、幽寂的雨后月下东坡图,正是这样的美景让自称“野人”的诗人在“市人行尽”之后出了门。起起兴作用,即先言他物,领起下文。

3、阅读诗文,思考写景作用。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首联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呼应;尾联是风定云平,与归猎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送人过松江

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第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描写了萧瑟的秋风吹打着即将远行的小舟的景象,为下文写离愁做铺垫。

题盘豆驿水馆后轩

韦庄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这首诗的题目为“题盘豆驿水馆后轩”,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在写景的三联中,首联和颔联描写的是盘豆驿周围清丽恬静的如画美景:滩头清波中鹭鸟静立,农人披着夕照在原上耕田。尾联所抒之情很好把握:表达对江南的思念与依恋之情。那么,前两联的如画美景与尾联的哀情是如何被诗人巧妙的统一起来的呢?就是借助第三联。此联描写消失在天际的南飞去雁和净空中产生的一点孤云,引起了诗人的漂泊孤独之感和其对江南的思念,这就实现由景到情的过渡,从前两联对盘豆驿周围美景的描写转入到尾联对江南思念和依恋之情的抒写。

三、总结归纳

写景在结构上的作用:

先言他物,领起下文

前后照应,铺垫过渡

第四篇: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2013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组编 杨园园 审校 孟凡威

高考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2.掌握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预习】

什么是景物形象、意象、意境?

1、景物形象,也就是诗人的感情载体,也就是景中情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意象,寄寓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例:月、柳)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意境,由意象组合起来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学习过程】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或某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013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组编 杨园园 审校 孟凡威

二、合作探究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6分)

【答案】词的上阕通过写田间桑树萌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黄色的牛犊在长满细嫩青草的平缓山坡鸣叫,及晚归的乌鸦散落在夕阳斜照的树林中栖息的画面,‖渲染出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范式】

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景——境——情)【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补充】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一般为四字短语)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泠泠:形容声音清越 ③楹:房屋的柱子。

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解析】解答分析古诗意境试题采用“描→点→析”三步法。2013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组编 杨园园 审校 孟凡威

【答案】(步骤一)半夜,四野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泉水轻声作响,山中的鸟儿不时传来一声鸣叫。(步骤二)作者描绘出月下西园凄清寂静的景象,(步骤三)抒发了自己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郁悒的情怀。

三、巩固提高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

(步骤一)全诗选取了游览诸葛亮祠堂时所见之景:柏树,碧草,黄鹂,描绘一幅祠堂中幽静,寂寞的图景。

(步骤二)营造了一种肃穆的意境。

(步骤三)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追念悼惜之情,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第五篇: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00

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2、学习答题思路,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比较鉴赏的方法。

3、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一、导入

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了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

三、比较鉴赏示例(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情感比较)

(一)不同诗歌体裁及意象比较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这两首都是抒发___。参考答案: 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参考答案: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解题要领:

1、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

2、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

3、思想感情用语的使用要准确恰当,不能胡乱套用。

4、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先整体再局部。

(三)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较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苹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对比问题:

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2、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拟人表现手法。

2、前一首的“绿荷”有 “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解题要领:

1、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

2、由果寻因,准确理解诗句表达的不同含义。

3、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小结: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

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

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

较”这一程度。因此,工夫都要下在读懂诗歌上,下在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上。

四、习题

提高对比赏析型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①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

②王诗好。王诗冷静客观理智的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③第一首好。作者 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在批评、惋惜、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

④第二首好。第一首只写了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只写项羽个人的悲剧。而第二首则写出了连年战乱百姓疲弊,渴望安定的生活,在思想性上高于第一首。课内外联系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须如睹影知竿乃妙”。文学佳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弹性和张力,能给读者留下丰富而广阔的探究空间。白居易的《夜筝》便是这样的范例。有人评价它是《琵琶行》的缩本,其间对音乐的侧面描写具有丰富的暗示性,使人能“从一斑而窥全豹”,对此,你有同感吗?

请结合诗作展开联想,作简要赏析。

评分要点提示:

“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者与筝,“明月”点“夜”,可联想到浔阳江头之明月夜。“自弹”与“低眉信手续续弹”,“暗低容”与琵琶女“敛容”自陈相对应。第三句既是艺人如泣如诉情绪顶点的突变,又是巧妙别致的暗示,使人于无声顷刻中领悟和想像筝乐美妙的同时,又引发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自然铺垫出“别有深情一万重”的结句。这与《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从侧面落笔烘托主体的手法,确实收到了“睹影知竿”的功效,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诗歌比较鉴赏命题角度及解答要领

诗歌比较鉴赏直接引入高考试卷,这是诗歌鉴赏考查的一个飞跃,扩大了诗歌鉴赏命题的范围,提升了诗歌鉴赏的高度,是一个很好的导向。为此,我们归纳出了诗歌比较鉴赏的主要命题角度,并总结了一些解答要领。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比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解答要领:

1、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

2、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

3、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北京卷: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对比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解题要领:

1、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

2、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

3、思想感情用语的使用要准确恰当,不能胡乱套用。

4、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先整体再局部。

三、不同诗人同一描写景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南宋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对比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参考答案: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解答要领:

1、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

2、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表达的感情。

3、结合全诗描写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鉴赏。

四、不同诗歌相同描写对象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较

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苹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对比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 “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解题要领:

1、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

2、由果寻因,准确理解诗句表达的不同含义。

3、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五、不同诗歌同一描写对象优劣的比较

上海卷: 望庐山瀑布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人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人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对比问题: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人,气势显得壮阔。

解答要领:

1、读懂诗评、诗论,明确诗评、诗论对两诗评价的观点。

2、从整体上把握两首诗,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

3、抓具体诗句,从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六、不同诗歌相同用词和描写对象仿例比较鉴赏

湖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乌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参考答案:(1)柳诗之“望”用在结尾,其作用是收束全篇。“望故乡”三字表明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又表达了对京华亲故援手帮助的急切期待之情。

(2)尖山割愁肠,表明诗人思家念国的愁肠如剑割般痛楚,表现手法上是既有比喻又有想像,抒发自己被贬后的万千愁绪。

答题要领:

1、读清题干,认准鉴赏点;

2、读懂示例,分析示例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赏析,归纳出要点。

3、理解分析要求鉴赏的诗句,对照示例,逐一落实各个要点。

201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比较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

元词之情趣: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

解析:答此题首先要区分开“理趣”和“情趣”这两个概念。“理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传达一个普遍而又深刻的道理。诗人借助诗中的形象,把所感所悟传达出来,既富有情趣,又深刻隽永,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情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和趣味,即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考生作答时要抓住词中重点字、词语来分析。

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是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但“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因为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的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

对春逝的惆怅意绪。

(2)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 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 深(宋)周 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城 东 早 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①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送 春王 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 ①上林:即上林苑,本是汉代长安附近的著名宫苑,这里代指唐代长安。

(1)杨诗中出现了两类赏春的人,他们分别是

。诗中所描绘的新春景象是。

(2)王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思?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3)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杨诗重在描写,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细节,歌颂了早春的美丽。B.王诗重在议论,以生动的词句、明丽的意象,表达对春天的认识。C.杨诗意在表明诗人应细心观察生活,诗歌应反映大众的思想感情。D.两诗均寄情于景;杨诗用了反衬的手法,王诗则以尾句直接抒情。

答案:(1)诗家(或“诗人”)看花人(或“其他人”)刚刚吐出嫩黄的幼芽尚未全绿的柳枝。(2)表达了惜春之情和留住美好事物的信念。暮春三月,春花已败,但仍有新花开放;代表着春天到来的燕子日日在檐下飞来飞去;痴情的子规鸟半夜还在鸣叫:它们在共同努力,想留住那将逝的春天。

(3)选D A项,“杨诗重在描写”“丰富的细节”错。B项,“重在议论”“明丽的意象”错。C项,“诗人应细心观察生活,诗歌应反映大众的思想感情”错,杨诗强调的是诗人应敏感,超前,不随大流。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春 雪(唐)韩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村 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同是描写春天,这两首诗在内容上却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说明。答:

(2)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请从两诗中各找一字分析其妙处

答:

答案:(1)①地点不同:韩诗写庭院,高诗写野外。②时间不同:韩诗写初春,高诗写盛春。③天气不同:韩诗写雪天,高诗写晴天。④景物不同:韩诗写雪、草(芽),高诗写草、莺、杨柳、儿童、纸鸢等。

(2)韩诗:“惊”字,表现了作者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或:“嫌”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雪,暗写人,表达了盼春早来的急切之情。)高诗:“醉”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杨柳,暗写诗人,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陶醉。(或:“忙”字,表现了儿童急切的心情,同时也描绘了一群儿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拂”字表现了杨柳枝条的柔媚多姿。)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唐)李 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 答:

(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1)《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而《春夜闻笛》抒写的是迁客的归怨。

7(2)《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春夜闻笛》借大雁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愁。6.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调笑令(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调笑令(唐)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咆沙咆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1)试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异同点。

答:

(2)戴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就其中的两种举例说明。

解析:戴诗写边地生活,“愁绝”为一篇之骨,也是全诗的眼睛,很容易看出诗作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之情。而“边草”“雪晴”“明月”“胡笳”皆为意象,寓情于景。写这些景象都是为了烘托彰显“守边之愁”,写来恰似无声胜有声,更能形象地表达感情。韦诗将反复重叠的句式与诗的内在情绪、节奏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答案:(1)同:都是边塞诗。异:戴诗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韦诗通过刻画一匹焦躁不安的胡马的形象,表达出一种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

(2)①起兴。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戍边的士兵如同边草。在望草叹老中也含有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怨愁之深交织在一起。②烘托。通过边草、白雪、明月,烘托了兵士静夜思归的心境。(或顶真、反复。“明月,明月”,增强了抒情色彩,再强调一下月色,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了,感叹之情溢于言表。)7.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山 雨

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 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1)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答:

(2)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此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为后两句作者的惊异之情作铺垫。

(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景色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

或者: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何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写了诗人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雨后的“奇”雨之情。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 莲 曲(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 莲 词(唐)张 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

8(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答:

解析:第(1)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应重点关注两首诗的三、四句。

第(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都是先景后人、以景衬人,这一相同点不难看出;白诗采用了细节描写(“欲语低头笑”),也属显而易见,较难的是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答案:(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

(2)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答“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辽宁卷)秋夜独坐(节选)

夜深 唐 王维

宋 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点拨】(1)王诗和周诗都是三、四句写“夜景”,这里分析“夜景”的不同,应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9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心境”的分析,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或“诗眼”),王诗抓第一句中的“悲”,周诗抓“不闻”“不知”等。.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 江西)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解析】本题不同作者从不同视角来写金陵,但都有共同点,即伤心,伤心的原因相似,是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诗句表达了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要透过异找出同)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能画成的。.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 湖北)

华清宫

吴融

过华清宫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解析:这两道题有求同有求异。内容相同,作者不同,写作时间不同;运用得表现手法相同,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异。

(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不同:

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这要求找出共同之处,分析细节的不同。)4.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⑦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燕子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5.(05辽宁卷第17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分析:王安石的诗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为人们所称道。他的诗意境空灵、用语精警、富有画意。《江宁夹口》是其后期作品,回荡在前期诗作中的强烈的政治热情锐退,诗风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为或闲淡,或凄婉,或孤寂。《舟下建溪》是一首描写旅途夜泊的七言绝句,诗中选用最有特征的景物,通过精心选材,巧妙构思,写出荒村月夜泊舟的静谧境界,使人如临其境。诗中化用前人成句不露痕迹,另出新意,清新隽永。

⑴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解析】从题目看,第一题是从两诗的共有词“月黄昏”切入,结合诗句明确统一词营造的相似的氛围,相近的心绪。抓住题干里的有用信息,找他们的同,把对两首诗的有效比较结合起来,得出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⑵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分析:该问答案不唯一,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但一定要结合原诗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不能只答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

是个开放题,比较后选择自己最能说好的做答。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无 题 白 胜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尽枯黄。农夫心内如汤煮,王孙公子把扇摇。(1)前一首诗描写(春)季旱情,后一首诗描写(夏)季旱情。(2)试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两诗所运用的相同的表现手法。

对比。前一首诗以农民祈雨的殷忧、不幸和富贵人家的歌舞嬉戏作对比,揭露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显示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寄寓诗人的悯农情怀。后一首诗以稻禾枯焦、农夫忧心和王孙公子摇扇乘凉、悠闲自在作对比,揭露世道不正、社会不公的严峻现实,表现作者的悯农情怀。

(3)你认为两首诗的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语言风格:前一首含蓄曲折,后一首明快泼辣。《观祈雨》第二句表面写农民吹奏箫管、表演节目,恭迎龙神,场面热热闹闹,其实热闹之下不难看出百姓的心急如焚,焦虑不已,语句表达比较含蓄。后一首诗第三句用比喻形象描绘农夫焦急忧虑的心理,语言比较明快直接。(联系两诗其他语句来分析亦可) 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解析】首先是审准题意,分析比较对象的异同点。从比较对象来看,对象相同,都是木芙蓉;作者不同,一是吕本中,一是范成大。从设置问题来看,前一题主要是求同,后一题是求异。从比较内容来看,形象与修辞。其次是找准切入点,抓关键句,对照相关问题涉及的内容思考。第三是精心组织答案;第四是形成文字。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

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解析:比较两首诗,所写对象为荷;分析题干,要找出他们写景和意象的共同的地方;要找出所使用的共同的表现手法,分别出表现的不同情感特点。按题干要求一一着手,不做无用功,不做无效思考,按要求做题。按要求组织答案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傍晚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西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拟人(1分)

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2分)

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2分)(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可以有两种答案:

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2分。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

②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2分。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而“似”字无此意味。(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不给分。

做题方法小结

(一)1 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 找准切入点。或从标题入手,或从作品中所选取的物景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词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句入手,或从作品中带有色彩的词语入手,或从作品中的议论抒情句入手,或从作者生平情况以及艺术风格入手,或从注释入手。4.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5 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6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要点齐全。

(二)要注意的几点 1 明确题干要求 2 分析相关内容注意

(1)在背景中理解文本,在文本中推敲语言。

(2)分析思想感情不能脱离内容孤立分析,内容凸显情感,景物孕含情感,在对内容的比较上引出思想情感的不同才水到渠成。

(3)了解诗人所处时代,以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经历.思想和艺术风格。3 精心组织答案

(1)应明确鉴赏的文体归属,(2)应知晓鉴赏的角度和内容,(3)应掌握基本的表述格式。4 形成文字

(1)只要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故应扣诗歌本身来阐述。(2)紧扣要求。要看清比较鉴赏的内容及要求,依照要求作答,不可节外生枝,答案尽量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要点要齐全,不能遗漏,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

(4)认真推敲用语,答案力求表达流畅,用语要准确.简明.规范。(5)注意表述严密,条理清晰。

读标题,解要素 看注释,推主旨 品读句,体情感 细辨析,找异同

下载诗歌鉴赏景物描绘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鉴赏景物描绘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边塞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边塞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广东高州中学崔华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边塞诗的独特意象。 2、体味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3、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教学设计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教学设计安岳实验中学 吴海燕 【考点分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阅读“古代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能力层级为D级。......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专题教案

    专题(三)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

    鉴赏诗歌形象之景物描写

    鉴赏诗歌形象之景物描写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 圆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②①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③④故......

    教学课题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使用}

    教学课题 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景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景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主备人 课时安排 2-3课时......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公开课教师稿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学习目......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导学案教师版

    高考诗歌鉴赏景物形象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概括景物特征。 2.品味景象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3.了解鉴赏景物形象的常见题型并掌握其答题方法。 二、考纲解读、知识链接 1.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