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教案5篇

时间:2019-05-12 17:5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教案》。

第一篇:《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教案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教案

林则徐

教学目标

感受诗歌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感悟诗中深厚的爱国情思,陶冶情操。

3了解作者,背诵诗歌。

作者

林则徐(公元178—18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谥号文忠。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嘉庆进士。1838年12月底,清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次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协同两广总督邓廷桢、水师提督关天培,与英美鸦片贩子进行了坚决斗争,迫使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及外国烟贩缴出鸦片,共237万多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同时,林则徐等大力整顿海防,加强战守,组织团练水勇,并多次打退英军武装挑衅。

840年,英国借口保护通商,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林则徐等在广东指挥军队坚决抵抗,多次击退英军。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妥协投降,反将林则徐撤职,另派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

841年英军攻陷广州,占领香港,次年又攻陷上海、镇江。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

842年,林则徐被遣戍x疆伊犁,在西安与家人告别时,做了题为《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二首,这联佳句是第二首的第二联。诗人气概昂扬,明确表示:纵是被贬遣戍,只要对国家有利,不论生死,也要去干;岂能因为个人祸福而避后趋前。此时此境诗人深怀忧民之心,忠君之意,难忘报国。

背景

林则徐在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期间,抗击英军,震撼中外,成为一代民族英雄。然而,清政府昏庸腐败,丧权辱国,反移罪于林则徐。1842年8月,林则徐忍辱负重,自西安启程赴x疆戍边。

赏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千斤重担,激烈斗争,使自己心神长久疲惫。“力微”则是谦词。如果再一次用尽衰弱的体力和平庸的才智,那一定支撑不下去了。这显然是安慰家人的话,言外的意思是贬赴x疆,就不会再“久神疲”了,否则反而会“定不支”的,你们放心吧。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难道林则徐安于戍边赋闲吗?当然不是。如果利于国家(的事),自己就会不顾生死(去做的),岂能考虑祸福而躲避或者追逐呢?

迫于时局,自己只能退一步,韬光养晦。这是政治家的政治智慧,于是有下面两句。“生死以”,即“以生死气份“避趋之”,即“之避趋”,这里“之”同“以”,“以避趋”来对待“祸福”。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谪贬在家(而不治更重的罪)那是皇恩厚重,而当戍边之卒刚好适宜退隐在家。

这是在皇权高压下的官场话,只能这样说,也是退一步宽慰家人,言下之意是:比坐牢杀头好多了,自己戍边养拙也不算坏啊。这样说,可见诗人宽慰家人的拳拳之心。终于,诗人化苦难为一笑,特地对妻子说了知己话。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诗人特地给老伴讲了古人的故事,请妻子试吟一首诗,来“断送老头皮”。

堂堂钦差大臣,同老伴讲故事,还戏说“老头皮”,可见诗人对家人、对妻儿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厚感情,也显示了自己的宽广胸怀。

小结

这首诗,从自己“久神疲”的身体说起,既述自己的心情和追求,又说容易为家人接受的宽慰言语,最后还戏说老伴,表现了诗人在蒙难背景下的为国为民的情思和眷恋家人的浓浓亲情。诗中有警句,有戏语,亦庄亦谐,富有魅力。

练习

林则徐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21842年,林则徐被贬戍x疆伊犁,在西安家人告别时宽慰家人的诗句是: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3能够表达诗人“纵是被贬遣戍,只要对国家有利,不论生死,也要去干;岂能因为个人祸福二避后驱前”的诗句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表达了诗人对家人深厚的感情,也显示了自己的宽广胸怀。

第二篇:《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原文翻译及赏析1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朝代:清代

作者:林则徐

原文: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

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注释①立:成。

②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此旬回顾抗英经历,足见英国无人。

③九垓(gāi)。九州,天下,这句可能是用古神话中竖亥自东极步行至西极的故事(见《山海经·海外东经》),表示自己将风尘仆仆地走遍各地观察形势。

④儿童:指幼稚无知的人,代指对林则徐被贬幸灾乐祸的人。

⑤赵老送灯台:即上句的轻薄语。《归田录》:“俚谚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当时清廷中的投降派诅咒林则徐。说他被贬新疆是“赵老送灯台”,永无回来之日。

⑥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这里是自谦之词。

⑦以:用,去做。“苟利”二句: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时人的诽谤,子产日:“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见《左传·昭公四年》)诗语本此。

⑧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

⑨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刚:正好。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⑩戏与”二句:作者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渭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这两句诗用此典故,表达他的旷达胸襟。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故事:旧事,典故。

赏析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里的“以”字原意是“为”、“做”或“从事”,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才能读懂全诗。

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这就像普希金笔下那个忠心耿耿而无端受责的俄国老奴对暴戾的主子说的话一样:“让我去放猪,那也是您的恩典。”接下来是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刚”,即“刚好”、“正好”。也就是说:“您这样处理一个罪臣再合适不过了。”

尾联从赵令《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我们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

对仗工稳而灵活,是此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作者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动力。

参考资料:

马骥评.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乡情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01月第1版,:第270页.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

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

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

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注释:

①立:成。

②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此旬回顾抗英经历,足见英国无人。

③九垓(gāi)。九州,天下,这句可能是用古神话中竖亥自东极步行至西极的故事(见《山海经·海外东经》),表示自己将风尘仆仆地走遍各地观察形势。

④儿童:指幼稚无知的人,代指对林则徐被贬幸灾乐祸的人。

⑤赵老送灯台:即上句的轻薄语。《归田录》:“俚谚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当时清廷中的投降派诅咒林则徐。说他被贬新疆是“赵老送灯台”,永无回来之日。

⑥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这里是自谦之词。

⑦以:用,去做。“苟利”二句: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时人的诽谤,子产日:“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见《左传·昭公四年》)诗语本此。

⑧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

⑨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刚:正好。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⑩戏与”二句:作者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渭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这两句诗用此典故,表达他的旷达胸襟。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故事:旧事,典故。

赏析:

诗人因抗英禁烟被贬,远戍伊犁,心中自有一股不平之气。但临行与家人告别,深恐家人担忧,又需笑言相劝,故开首二句强作欢颜。然而这也的确体现出诗人襟怀坦荡,四海为家的壮志豪情。诗人自信抗英禁烟有功无罪,历史自会做出公正结论,面对贬谪问心无愧。“时事”二句便是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人不能生而知之,要想办成一件事,总要经过多次反复和波折,包括犯错误。这也是对家人子女的教诲。“风涛”一联以轻蔑口吻讥讽英帝国主义国中无人,外强中干;而自己正好借远戍之机游遍全国,了解情况,寻求抗击侵略者的方法,胸怀广阔,气势豪迈。末二句针对朝中投降派幸灾乐祸,说自己永无回乡之日的谰言。表示自己一定会安全返回家乡,返回首都,再与侵略者一决雌雄。“儿童轻薄语”五字生动刻划了那些卖国小人的卑鄙行径,表示出作者对他们的无比蔑视和嘲笑。全诗虽有眷恋故乡之意,却毫无小儿女悲戚之态,雄健豪劲,不失民族英雄本色。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

林则徐〔清代〕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

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不顾生死。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戍卒适宜。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注释:

立:成。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此旬回顾抗英经历,足见英国无人。九垓(gāi)。九州,天下,这句可能是用古神话中竖亥自东极步行至西极的故事(见《山海经·海外东经》),表示自己将风尘仆仆地走遍各地观察形势。儿童:指幼稚无知的人,代指对林则徐被贬幸灾乐祸的人。赵老送灯台:即上句的轻薄语。《归田录》:“俚谚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当时清廷中的投降派诅咒林则徐。说他被贬新疆是“赵老送灯台”,永无回来之日。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这里是自谦之词。以:用,去做。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刚:正好。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故事:旧事,典故。

其一赏析: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里的“以”字原意是“为”、“做”或“从事”,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才能读懂全诗。

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这就像普希金笔下那个忠心耿耿而无端受责的俄国老奴对暴戾的主子说的话一样:“让我去放猪,那也是您的恩典。”接下来是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刚”,即“刚好”、“正好”。也就是说:“您这样处理一个罪臣再合适不过了。”

尾联从赵令《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我们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

对仗工稳而灵活,是此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作者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动力。

其二赏析:

诗人因抗英禁烟被贬,远戍伊犁,心中自有一股不平之气。但临行与家人告别,深恐家人担忧,又需笑言相劝,故开首二句强作欢颜。然而这也的确体现出诗人襟怀坦荡,四海为家的壮志豪情。诗人自信抗英禁烟有功无罪,历史自会做出公正结论,面对贬谪问心无愧。“时事”二句便是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人不能生而知之,要想办成一件事,总要经过多次反复和波折,包括犯错误。这也是对家人子女的教诲。“风涛”一联以轻蔑口吻讥讽英帝国主义国中无人,外强中干;而自己正好借远戍之机游遍全国,了解情况,寻求抗击侵略者的方法,胸怀广阔,气势豪迈。末二句针对朝中投降派幸灾乐祸,说自己永无回乡之日的谰言。表示自己一定会安全返回家乡,返回首都,再与侵略者一决雌雄。“儿童轻薄语”五字生动刻划了那些卖国小人的卑鄙行径,表示出作者对他们的无比蔑视和嘲笑。全诗虽有眷恋故乡之意,却毫无小儿女悲戚之态,雄健豪劲,不失民族英雄本色。

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中国人的敬仰。

第三篇:《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

一.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相关介绍:【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二.整体感知

1.读出节奏;体会情感。

2.初读本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再读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背景链接】

萧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理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死者是如此,活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

【细读感悟】

1.结合诗歌背景,你从“走了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中体会到了什么?

“六小时”强调时间之长,“长途”强调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作者跋山涉水凭吊萧红墓,可见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2.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如何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和“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下载《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教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教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