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案(5篇)

时间:2019-05-12 17:4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案》。

第一篇: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案

绪 论

第一节 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

一、政治制度

制度:是指社会生活的一种行为规范、一种行为规则。

(一)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二)政治制度的涵义和内容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一个政治制度原来是全城邦居民由以分配政治权利的体系。”

法国——迪韦尔热 美国——G.A.阿尔蒙德 1.政治制度的涵义

(1)政治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其组织形式的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高放主编《社会主义大辞典》。

(2)政治制度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政治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的总和。

曹沛霖主编《外国政治制度》。

(3)政治制度是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

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

(4)政治制度是指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守的各类准则或规范。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5)政治制度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一套规则。吴大英主编《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剖析》。

政治制度是个广义的范畴,它不仅包括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制度,而且还包括一系列具体的政治制度和基层民主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指政治实体在政治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各类规则(或曰行为准则)。这里讲的政治实体,包括国家、政党、政治社团、群众自治组织、公民等。

2.政治制度的内容(1)关于国家本质的规定。

国体: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相关链接:我国的国体是什么?(2)关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规定。

政体: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采取什么形式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相关链接:我国的政体是什么?(3)关于国家结构制度的规定。

国家结构制度:是指国家的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相互关系的制度安排。

相关链接:我国目前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构成方式有哪几种情况?(4)关于国家各类具体政治制度的规定。相关链接:我国有哪些具体的政治制度?(5)关于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的规定。相关链接:我国有哪些基层民主政治制度?

(三)政治制度的功能作用 1.规范政治权力的运作。2.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3.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选举制度的功能 ★代议制度的功能 ★政党制度的功能 ★行政制度的功能 4.保证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二、政治体制

(一)政治体制概念在中国的提出

英文“Political System”译成中文,有多重含义: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系统、政治体系。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第一次使用“政治体制”概念。《报告》提出:“我们一定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继续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使人民更好地行使国家权力,使国家机关能够更有效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二)政治体制的诸种界说

在国外,美国、前苏联、日本对政治体制的不同理解。我国学术界具有代表 2 性的5种观点:

1.政治体制等同于政治制度。如《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

2.政治体制是具体的政治制度。它是根本的政治制度的外在表现和日常实施,具有形态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如高放:《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90--591页。

3.政治体制是指国家制定的国家政治机构行为方式的规范体系与国家公民参加政治活动形式的规范体系的总和。如谢翔:《论政治体制的内涵和结构》,《政治学研究》1986年第5期。

4.政治体制是指政治机构的设置及权限。其论据是:“体制”就是指机构的设置及其权限。如肖扬:《当代司法制度》,《中共中央党校报告选》,1999年第17期。

5.政治体制是比政治制度更为广泛的范畴。如赵虎吉:《比较政治学——后发展国家视角》,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6页。

我们赞成第二种观点,认为把政治体制界定为具体政治制度比较符合中国国情,适合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需要。这里所讲的“具体政治制度”,不仅指具体政治体制,而且还包括政治运行机制。

具体政治体制是根本政治制度在各个领域的具体体现,或根本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政治运行机制是根本政治制度和各类政治体制的具体运作形式。

把政治体制界定为具体政治制度,其合理性、科学性在于:(1)根本政治制度和具体的政治体制是一种互动关系。(2)有利于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三)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 1.多样性 2.继承性 3.可变性 4.借鉴性

第二节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的主要内容 绪论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第三章 选举制度

第四章 国家行政制度(上)第五章 国家行政制度(下)第六章 国家公务员制度 第七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八章 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九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第十章 政治协商制度

第三节 制度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一、深入阐析宪法、法律所规定的政治制度。

二、将宪法、法律所规定的政治制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研究。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代议制的理论

(一)对资产阶级议会制和选举制的批判

(二)怎样建设人民的代表机关

1.新的人民代议机构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而非“议会式”的“ 清谈馆”。

2.这一代议机构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并直接受到选民监督的。3.代议机构掌握一切社会生活事务的创议决定权。

(三)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思想

(四)如何防止政权蜕变

(五)利用议会进行合法斗争 二.列宁关于代议制理论的观点

(一)对资产阶级议会制的肯定和批判

(二)对人民代议制的发展 列宁的基本观点:

1.代表机构必须是按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投票,并充分保障竞选自由条件下选举产生的。

2.代表机关要“确实有力量和权力”,它“应当掌握全部的权力”,即“完整的﹑统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权力”,以“真正体现人民专制”。

3.代表机关的代表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人民可以随时罢免撤换他们。

三、代议制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一)我国代表制理论的历史演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农代表大会的苏维埃政权组织。抗战时期,“三三制”。

相关链接:什么是“三三制”?

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人民代表大会制理论。

(二)代表机关的产生理论

(三)代表机关建设理论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政权建设理论上一直坚持巴黎公社“议行合一”和列宁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原则,主张代表机关应成为真正的权力机关。

代表机关组织的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这是共产党领导人在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时的一个突出特点。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代表制度

(一)苏维埃政权时期

相关链接:当时的政权性质是什么?政权组织形式是什么?

(二)抗日民主政权时期

相关链接:当时的政权性质是什么?政权组织形式是什么?采用什么样的选举制度?

(三)解放区人民政权时期

相关链接:抗战胜利以后,为什么要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取代参议会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建国后,政权组织向人民代表大会过渡是通过下述两种形式:在中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地方通过人民代表会议。

1949年9月21日,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重要法律。根据这些法律,产生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至此,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正式建立。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初期的探索发展阶段 ★制定和着手起草了一些重要法律 ★行使对国家重大事情的决定权

★重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

★逐步建立和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 ★全国人大及及常委会能依法按期召开会议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受挫阶段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都不能按期开会

★国家重大事件很少提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 ★立法工作趋于停顿,法制建设受到削弱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恢复走向发展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组织职能大力加强 2.选举制度朝民主化方向迈向了一大步

3.在立法方面,建立了立法体制,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 4.人民代表大会的其他职能初步发挥 5.人民代表大会工作逐步程序化 6.人民代表大会自身建设大力加强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的涵义和作用 一.人民代表大会的涵义

人民代表大会,既是我国各级人民代表会议的名称,又是一种国家机关的名称,它是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国家和地方权力的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这个概念在实际使用范围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它不仅指代表大会全体会议,而且还包括由它产生的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在狭义上,它仅仅指的全体会议而不包括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义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义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人民代表大会本身的产生﹑组织﹑职权和行使职权程序的一套规定和制度;二是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相互的关系的一套规定和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一个具体的国家机关,后者是指以这一机关为核心和内容的一套国家政权组织制度,它不 7 仅包括这套机构本身的组织﹑职权,还包括这套机构与公民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性质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性质上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2.这一制度能全面、直接反映国家的本质,从根本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这一制度决定国家的其他制度和政治生活各方面。

4.这一制度使国家机关得以组织、运转,国家权力得以正确、有效行使,从而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

三﹑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

(一)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途径

(二)是政府权力合法性源泉

(三)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有效组织形式

(四)是联系群众﹑反映民意的重要渠道

(五)是保证国家稳定的重要机制 第四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原则 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一)原则的理论来源

(二)原则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体现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在人民选举的基础上产生,它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机关统一使国家权力,是国家权力机关。3.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接受人民的监督。4.各少数民族在民族自治区域内行使自治权。

5.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还表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了法制统一系统。二﹑民主集中制

(一)民主集中制历史演变

列宁首先在建党理论中提出民主集中制,是针对俄国当时要在多民族的情况下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他的民主集中制就是为了解决地方自治和中央集权问题 8 的手段。

(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内容

1.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的监督。“它表明这个国家政权的建立必须以民主为基础,它是民主集中制民主方面的体现。

2.在人民代表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它表明其他国家产生的民主基础。

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划分上,“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这一条确保中央权力的集中统一,主要体现民主集中制的集中方面。

三﹑议行合一

“议行合一”的思想萌芽是由资产阶级的启蒙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提出来的。

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历时指出: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这便是马克思对“议行合一”原则的经典表达。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

第五节 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体制 一﹑人民代表大会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与组成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和会期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二)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和组织 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保证法律和决定的实施 ★地方立法权

★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情 ★任免权 ★监督权

(三)、基层人民代表大会

二、常务委员会

(一)常务委员会的性质及其设立依据

常务委员会由代表大会从代表中选举部分代表组成,在代表大会期间不开展活动,不行使职权。在大会闭会期间才行使由宪法规定的职权,并负责召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受到代表大会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设常委会是中国特点的一种代表制度。

(二)常务委员会的发展 1.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1954年按宪法规定设立的。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79人。

2.地方人大常委会的发展

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是1980年开始建立的。

(三)常委会的组成、产生和任期

1.全国人大常委会由委员长1人、副委员长若干人、秘书长1人和委员若干名组成,其人员统称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

宪法规定,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 10 察机关的职务。否则,必须向常委会辞去常委会组成人员职务。这是使常委会组成人员专职化的重要措施。

2.常委会的选举产生 3.常委会的选举任期

(四)常务委员的组织机构 1.常委会的领导机构

委员长会议或主任会议

委员长

2.常委会的工作机构

(五)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1.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国家立法权 ★法律解释权 ★决定权 ★任免权 ★监督权

★参与全国人大的组织工作 ★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2.地方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保证实施法律 ★立法权 ★任免权 ★监督权 ★决定重大事项

三、专门委员会

(一)专门委员会

1、专门委员会的设立理论

2、专门委员会的组成

3、专门委员会的职权

4、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

(二)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第六节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一、代表制理论

●强制委托说 ●非强制委托说

●集中代表论

二、代表资格条件

●代表资格条件是指公民成为人大代表应具有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取得人大代表资格的基本法律条件是中国公民、年满18周岁、非精神病患者、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三、代表的职责和义务

(一)代表的职责

1、代表在开会期间的职责 ●提出议案 ●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 ●提出询问和质询 ●审议权 ●参加选举和决定人选 ●行使罢免权 ●行使调查权 ●表决权

2、代表在闭会期间的工作

参加代表小组活动、视察、列席有关会议

(二)代表的义务

遵守法律、联系群众、协助贯彻执行法律、接受监督

四、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

(一)代表的罢免

1、对直接选举的代表的罢免

2、对间接选举的代表的罢免

(二)代表资格的终止和停止代表职务 第七节 完善人大职权现实效能的思考

一、坚持和改善中共对人大的领导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的根本保证

(二)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应自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

(三)执政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应接受人大的宪法与法律监督

(四)执政党领导人民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民大会制度

二、强化人大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

(一)加强人大监督工作是推行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

(二)观念更新是人大监督制度创新的重要前提和当务之急

(三)加强人大监督工作的过程也是监督制度创新的过程

三、密切人大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一)完善人大对人民负责的机制建设

(二)提高人民代表的政治质量

(三)人大与人大代表都要接受选民与人民群众的监督

四、加强人大自身建设

(一)要注重代表或委员的素质与结构

(二)加强人大的组织结构建设

(三)完善人大工作制度

第三章 选举制度

第一节 选举制度及其相关范畴

一、选举

选举是由主体、客体、目的、程序等一系列要素组成。主体就是从事选举活动的人;客体就是被推荐者和被选择者;目的是选举活动期望达到的目标;而程序是选举活动中所必须经历的一系列方法、步骤。简言之,选举是一定的方式选举自己的代表或负责人的一种行为过程。

选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选举,泛指对一切社会组织的管理者的选举活动,包括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选举产生自己的领导成员。而狭义的选举是指对国家代议机关和某些国家领导人的选举活动。

二、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是公民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与其他公职人员权利。

被选举权则是公民被选任为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或其他公职人员的权利。

三、选举法

选举法,是指规定选举制度的法规。它包括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国家元首和各级政府首脑等不同方面的选举法。

选举法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选举法是除了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外,还包括有关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关于选举工作的一系列法令、条例、决议以及地方权利机关所颁布的选举有关细则等派生性文件资料。

而狭义的选举法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制定的国家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组织程序的法律。

四、选举制度

(一)选举制度的涵义

选举制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选举制度,其选举主体、客体的范围比较广泛,除国家政权的选举外,还包括非国家政权的选举、政党、社团内部的选举、国际组织与团体的选举等。狭义的选举制度,是指按照法律规定选举国家代议机关的代表(议员)和某些国家主要公职人员的制度。

选举制度通常在宪法、组织或选举中做出规定。其具体内容包括确定选举人资格、选举人的权利和义务、候选人资格、候选人产生的程序及选举的组织、方 14 式和程序、选举人与当选人的关系、选举经费的取得及选举保证制度等。我们这里讲的是狭义的选举制度。

(二)选举制度的功能 1.赋予政治权力合法性 2.形成并表达民意

3.对未来的公共政策的实施产生预警作用 4.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 第二节 选举原则

选举原则是指不同国家选举制度所共有的基本特征,是选举制度在各国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为多数国家所共同认可和接受的一些做法。

一、西方国家的选举原则

(一)普遍选举权原则

普遍选举权原则是指每个拥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公民都拥有选举和被选举权。

普遍选举权原则起源于18世纪美国激进主义平等派。

普遍原则的确立,大体上经历了从严格限制选举权到逐步放宽选举权,再到形式上确立普选权三个发展阶段。

在对选举的诸多限制中,影响最大的是财产限制、性别限制、教育限制和种族限制。

(二)平等选举原则

平等选举原则,是“人生而平等”理念在选举实践中的一种具体体现。平等选举原则的基本含义有两点:一是选举权的平等,即社会公民平等享有选举权,没有任何歧视性的资格限制;二是实行“一人一票”,“一票值一票”的制度。

(三)直接选举原则

直接选举原则是指选民直接投票选出议会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

(四)秘密投票原则

秘密投票原则是19世纪中叶英国工人阶级在争取普选权的斗争中提出的选举原则。它是指选民在选举过程中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投票表决。

二、我国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

(一)普遍选举权原则

(二)平等选举权原则

(三)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的相结合原则

由下一级代表机关代表选民的意志,选举产生上一级国家代表机关的,叫间接选举。

(四)秘密投票(无记名投票)原则

(五)差额选举原则

第三节 我国的选举组织与选区划分

一、我国的选举组织 1.主持直接选举的选举组织 2.主持间接选举的组织机构 3.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选举组织

二、我国的选区划分

我国选区划分要贯彻的原则:1.人口分配原则 2.方便原则 3.民族平等原则 第四节 选举方式与选举类型

一、选举方式

(一)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二)等额选举与差额选举的方式

(三)举手表决与无记名投票方式

二、选举类型

(一)人大代表选举

(二)国家主席的选举

(三)补缺选举

(四)地方领导人的选举

(五)基层选举

第五节 选举经费与候选人确定

一、选举经费

二、人大代表候选人的资格和确定

第六节 选举过程与监督

一、选举过程

(一)选民资格和选民登记

(二)选民投票、选票计算和选举结果的确认

二、选举监督

(一)立法对代表实行监督、罢免

(二)选举过程的监督

第七节我国选举制度的完善与走向

一、我国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追求参选率,滥用委托投票权利

(二)选举权未被选民真正行使

(三)间接选举不能充分代表民意

(四)候选人的提名和介绍方式不合理

(五)差额选举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实施

(六)选举过程缺乏诉讼程序的救济

二、完善我国选举制度的对策分析

(一)要逐渐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

(二)应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

(三)减少代表名额,提高代表素质

(四)完善代表候选人的介绍办法

(五)强化选民与代表的利益关系

(六)完善选举诉讼制度 第四章 国家行政制度(上)第一节 国家行政制度概述

一、行政及国家行政制度

“行政”一词的英文是Administration,源于拉丁文Administrare,原意是“治理、执行事务”。

“行政”有三层含义:广义即指管理,中义即指各类国家机关的管理,狭义仅指除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我们这里使用的狭义 17 的“行政”的概念。

国家行政制度,是指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体制、权限、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规范。国家行政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当代中国国家行政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逐步形成阶段(1949年——1954年)

(二)初步发展阶段(1954年——1966年)

(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年——1976年)

(四)恢复与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第二节 行政组织体制

一、设置原则

(一)需要原则

(二)精简原则

(三)统一原则

(四)依法原则

(五)效能原则

二、结构模式

(一)金字塔式结构

(二)纵向垂直结构

(三)横向并列结构 第三节 行政首长负责制

一、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历史演变

(一)行政首长负责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行政首长负责制作为一种政府责任形式,最早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率先完成的英国。

(二)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建立与发展

二、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内容

(一)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涵义

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指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首长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对行政组织所管辖的重要事务具有最后的决策权,并对此全面负责。

(二)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特色

1. 是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行政机关联系的纽带 2. 是以民主制为前提的个人负责制 3. 在制度上结合了合议制的特点 第四节 行政监督体制

一、行政监督的涵义及分类

(一)行政监督的涵义

行政监督是指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动是否合乎宪法和法律而实施的全面监察与监督。

(二)行政监督的分类

外部监督包括:1.权力机关的监督 2.司法监督 3.政党监督 4.社会监督 内部监督包括:1.一般监督 2.行政监察 3.审计监督

二、外部监督的内容

(一)权力机关的监督 1.权力机关监督的涵义

2.权力机关监督的内容(1)法律监督(2)政策和计划监督(3)人事监督

(二)司法监督 1. 检察机关的监督 2. 审判机关的监督

(一)政党监督

(二)社会监督 1. 人民政协的监督

2. 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监督 3. 公民监督 4. 新闻舆论监督

三、内部监督的内容 1. 一般监督

2. 行政监察(1)检查权(2)调查权(3)行政处分权(4)建议权

3. 审计监督

四、完善行政监督的对策分析

(一)我国现行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

1. 多元化的监督力量缺乏有力度的整合,监督的合力较弱 2. 行政监督法制化程度低,监督弹性大

3. 行政监督偏重于事后的追惩性监督,忽视了事前预防性监督及事中的过程性监督

4. 在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下,专职监督机构缺乏应有的地位和必要的独立性

5. 在各种行政监督中,权力机关的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

(二)完善行政监督体制的对策分析

1. 改革行政监督的双重领导体制,建立起行政监督的垂直领导体制 2. 重视和加强行政监督立法,实行行政监督的法制化

3. 进一步提高行政机关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以强化社会及新闻媒体的外部监督

4. 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素质 第五节 国务院

一、性质与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这就是国务院的性质以及它在国家机构体系中的地位。

(一)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

(二)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三)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二、组成和任期

(一)组成

按照1982年制定的现行宪法规定,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国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组成。

(二)任期

根据现行宪法规定,国务院每届任期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均 20 为五年一届。总理、副总理和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三、职权

(一)行政立法权

(二)行政制令权

(三)行政提案权

(四)行政领导权

(五)行政监督权

(六)管理权

(七)戒严权

(八)人事权

(九)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五章 国家行政制度(下)第六节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概述

一、地方政府的涵义

相关链接:西方学者与我国学者对地方政府涵义的理解,地方政府概念的广义与狭义之分。

二、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律地位

三、地方政府的特点

(一)职能的双重性

(二)管理的社会性

(三)权力的非主权性

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体制

(一)合议制领导体制

(二)行政首长负责制 第七节 省级人民政府

一、省级人民政府的范围

(一)省人民政府

(二)自治区人民政府

(三)直辖市人民政府

二、省级人民政府的地位、组成与任期

(一)地位

(二)任期

(三)组成

三、省级人民政府的职权

(一)执行权

(二)管理权

(三)地方行政立法和制令权

(四)领导与监督权

(五)保护权

四、省级人民政府的机构设置

(一)政治与行政综合管理机构

(二)财政经济综合管理机构

(三)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管理机构

五、省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第八节 地级市人民政府

一、地级市人民政府的范围

(一)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自治州、盟

(二)一般性地级市人民政府

(三)计划单列市政府

(四)能够制定行政规章的非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

二、地级市人民政府的地位、组成与职权

(一)地位

(二)组成与任期

(三)职权

三、地级市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

四、地级市领导县的体制 第九节 县级人民政府

一、县级人民政府的范围

(一)县人民政府

(二)市辖区人民政府

(三)县级市人民政府

(四)自治县、自治旗人民政府

二、县级人民政府的组成与任期

三、县级人民政府的职权

(一)执行权

(二)制令权

(三)领导与监督权

(四)管理权

(五)保护权

四、县级人民政府的机构设置

五、县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一)区公所

(二)街道办事处 第十节 乡级人民政府

一、乡级人民政府范围

(一)乡(民族乡)人民政府

(二)镇人民政府

二、乡级人民政府的地位、组成与职权

(一)地位

(二)组成

(三)职权

1.执行权 2.制令权 3.管理权 4.保护权 5.其他职权

三、乡级人民政府的机构设置

第六章 国家公务员制度

第一节 概述

一、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背景

相关链接:我国现行的干部管理制度有哪些弊端?

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形成过程

(一)酝酿阶段(1984年——1987年10月)

(二)决策阶段(1987年11月——1988年4月)

(三)制定阶段(1988年5月——1993年8月)

三、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人事管理科学化、法制化

(二)有利于加强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

(三)有利于提高政府机关的行政效率

四、国家公务员的涵义和范围

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国家公务员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依法执行职务的工作人员。

相关链接:1.在西方国家,公务员的涵义是什么?

2.综观世界各国公务员制度,其公务员的范围大体可归纳为哪几种类型?

3.根据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范围包括哪些?

五、我国国家公务员的特点

相关链接:1.与国外公务员制度相比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2.与原来人事制度相比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节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运行机制

一、职位分类

相关链接:1.什么是职位分类?它的特点是什么? 2.职位分类是怎样产生的?

3.我国国家公务员在职务设置上分为哪两种类型?

二、竞争激励

(一)竞争的基本原则

1.公开原则 2.平等原则 3.客观原则 4.择优原则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竞争机制主要表现为录用竞争和任用竞争两个方面。相关链接:竞争激励机制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三、义务与权利

相关链接:什么是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

四、管理机构

重点提示:我国公务员管理机构如何分类?管理机构有哪些主要职能? 第三节 国家公务员的管理

一、录用、任免与培训

(一)录用 1.录用的涵义 2.录用的基本原则 3.录用的程序

(二)任免

1.任免的涵义及其意义

2.任用与录用的区别及任用的形式 3.免职的涵义及免职的条件

(三)培训的涵义及特点 1.培训的涵义及特点 2.培训与任用的关系 3.培训的种类

二、考核、奖励与纪律

(一)考核 1.考核的涵义 2.考核的内容

重点提示:什么是德、能、勤、绩?

(二)奖励 1.奖励的涵义

2.奖励的条件和种类

(三)纪律与行政处分

1.纪律的涵义及违纪行为的表现 2.行政处分的涵义及种类

三、升降、交流及回避

(一)升降 1.升降的涵义 2.晋升的方式及程序 3.降职的条件及程序

(二)交流 1.交流的涵义及对象 2.交流的形式

重点提示:什么是调任、转任、轮换和挂职锻炼?

(三)回避 1.回避的涵义 2.回避的范围及分类

四、工资、保险与福利

(一)工资

重点提示:什么是制级工资制?

(二)保险 1.保险的涵义

2.公务员保险制度的内容

(三)福利 1.福利的涵义 2.福利的性质与内容

五、辞职、辞退与退休

(一)辞职 1.辞职的涵义 2.辞职的程序

(二)辞退

1.辞退的涵义和条件 2.辞退的程序

(三)退休 1.退休的涵义

2.强制退休和自愿退休的条件 3.退休的方式及审批

第四节 继续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

一、健全法规体系,强化行政伦理

(一)公务员必须有法可依

(二)公务员行为需要法律规范

(三)公务员权益需要法律保障

(四)强化行政伦理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重要方面

二、实现理念创新,变革行为模式

(一)管理理念创新

(二)行为模式创新

三、重视制度完善,增强机制活力

(一)管理体制的完善

(二)运行机制的完善

(三)监督约束机制的完善

(四)保障体系的完善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一)重视公务员的素质和专业化建设

(二)培育廉洁、精干、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第七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选择与确立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对解决民族问题具体方式和探索(二)民族区域自治主张的提出(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941年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施政纲领》,是最早将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制度化法律化的文件。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

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1984年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二、五个自治区建立的方法步骤

(一)内蒙古:自治方向的解决和区划的逐步统一

(二)新疆:自下而上逐步建立

(三)宁夏、广西:与回、壮两个民族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地位相适应

(四)西藏:由两种政权并存逐步过渡到区域自治 第二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涵义、作用和特色

一、涵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种制度。

二、作用

(一)有效地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平等的民主权利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二)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特 色

(一)民 族 聚 居

(二)区 域 经 济

(三)自 治 机 关

(四)自 治 权 力

(五)国 家 帮 助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一、性质和组成

(一)性质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与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相当的一级地方政权,和一般地方的政权机关有相同的特点。

(二)组 成

1.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施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2.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内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也应有适当名额的代表,而且对人口较少的民族的代表名额和比例分配将依法给予适当的照顾。

3.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以及政府所属工作机构中,要尽量配备少数民族的人员,即对基本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干部要优先配备。

二、自治权

(一)民族立法权

(二)变通执行权

(三)经济自主权

(四)财政自主权

(五)文化自主权

(六)语言文字自主权

(七)组织公安部队权

(八)干部任用优先权

三、上级国家机关的领导和帮助

(一)上级机关有关民族自治地方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需充分考虑到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

(二)上级国家机关在财政、经济上采取多种措施,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特殊照顾,帮助各民族自治地方加速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三)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从当地民族中培养大量的各级干部、各级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

(四)国家采取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教育事业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案例分析

一、新疆的民族区域自治

二、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

三、恩施的民族区域自治

第五节 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国家与自治地方关系

二、努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人才

三、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

第八章 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一节 概述

一、理论依据

(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根据世界的现实提出来的

(二)“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在尊重历史的条件下提出来的

(三)“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又是依据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实际提出来的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

(一)第一阶段(1978年——1981年)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

·1978年12月22日 ·1979年1月1日 ·1981年9月30日

(二)第二阶段(1982年——1984年)

·1982年1月11日、9月、12月 ·1983年6月6日 ·1984年5月5日

(三)第三阶段(1984年——1993年)

·1984年12月19日 ·1987年4月13日 ·1990年4月4日 ·1993年3月13日

三、基本涵义

“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范围内,在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台湾、香港和澳门设立实行资本主义的,享有高度自治权的特别行政区。

(一)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重点提示:1.“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前提和核心是什么? 2.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法,由谁制定?

(二)在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重点提示:特别行政区享有哪些自治权?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制度的逐步推行

一、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建立

(一)香港问题的由来

(二)中英联合声明签订的历史背景

(三)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建立

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建立

(一)澳门问题的由来

(二)中澳联合声明签订的历史背景

(三)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建立

三、台湾与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三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

一、行政长官

(一)行政长官的法律地位

1.行政长官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 2.行政长官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首长

相关链接:(1)行政长官与内地省级政府首长的区别。

(2)行政长官与香港总督的区别。

(二)行政长官的产生与任期 1.行政长官的产生

相关链接:第一任行政长官是怎样产生的? 2.行政长官的任期

(三)行政长官的职权

重点提示:行政长官在法律、行政管理、人事任免、执行中央指令和办理中央授权事物等方面有哪些职权?

(四)行政长官与立法委的关系 1.相互制约、相互配合 2.行政长官对立法会负责 3.立法会有权弹劾行政长官

(五)行政长官的辞职

(六)行政会议、廉政公署与审计署

二、行政机关

三、立法会

(一)立法会的性质和地位

(二)立法会的产生和任期

(三)立法会的职权

重点提示:立法会有哪些职权?

(四)立法会议员和会议

(五)立法会的程序

四、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域组织

(一)区域组织的概念和性质

(二)区域组织的组成方法和职权

五、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公务人员

(一)公务人员的范围

(二)公务人员的管理

(三)公务人员的待遇

(四)公务人员的宣誓

六、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司法机关

(一)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院与审判原则 1.法院 2.法官 3.审判原则

(二)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适用的法律

(三)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司法联系 第四节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

一、行政长官

(一)行政长官的法律地位

(二)行政长官的资格

(三)行政长官的产生和任期 1.行政长官的产生

相关链接:(1)第一任行政长官是怎样产生的?

(2)第一任以后历届的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是什么?

2.行政长官的任期

(四)行政长官的职权

(五)行政长官与立法会的关系

二、行政机关

(一)行政机关的性质和地位

(二)行政机关的组成

(三)行政机关的职权

三、行政会、市政机构和公务人员制度

四、立法机关

(一)立法机关的性质与地位

基本法第267条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这一规定在性质上表明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是一个享有立法权的政权机构。

(二)立法会的产生和任期

1.立法机关多数议员是由选举产生的 2.第一届立法会的产生办法及任期 3.第二、第三届立法会的产生办法及任期 4.2009年以后立法会的产生办法

(三)立法会的职权

五、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司法制度

(一)法院和检察院 1.法院(1)初级法院(2)行政法院

(3)中级法院和终审法院 2.检察院

(二)法官

重点提示:了解澳门特别行政区司法官员的任职资格、任免程序

(三)司法独立原则

(四)司法管辖权和终审权 1.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司法管辖权 2.澳门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享有终审权

(五)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司法联系

第九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第一节 概述

一、政党及政党制度的涵义

(一)政党及政党制度的涵义

(二)政党制度的分类

(三)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多党合作制度的酝酿

(二)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三)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

三、政治基础和基本方针

(一)政治基础

(二)基本方针

重点提示:解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涵义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特色

(一)一党领导、多党合作

(二)一党执政、多党参政

(三)平等独立、协商监督

(四)结构多元、目标一致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最本质特征。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其性质决定的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中的领导地位

(三)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中的领导地位不可动摇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容和方式

(一)领导的内容

重点提示: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的涵义

(三)领导方式

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

(一)中央组织

重点提示:党的中央组织由哪些组织机构构成?

(二)地方组织

重点提示:党的地方组织由哪些组织机构构成?

(三)基层组织

(四)党组

第三节 各民主党派的参政

一、基本情况

重点提示:中国现有8个民主党派的名称及情况简介

二、中国参政党的涵义

(一)参政党概念的提出

(二)参政党的涵义

(三)中国共产党与参政党的区别与联系

三、各民主党派的参政方式

(一)参政议政

重点提示:协商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二)民主监督

(三)服务沟通

第四节 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

三、加强多党合作的制度化建设

第十章 政治协商制度

第一节 概述

一、涵义和特点

(一)涵义

政治协商制度(政协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人民根据革命历史和现实国情在政治生活中的创造,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二)特点

1.政治协商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前提条件的。

2.政治协商的主体是有组织的、高层次的和具有广泛代表性的。3.政治协商的内容具有政治性和全局性。

4.政治协商的组织形式是 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5.政治协商的结果对党和国家的工作具有主要的建议、咨询、参考作用。

二、创立

1946年1月10日至31日,国民党、共产党、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共38人,在重庆举行了政治协商会议(即“1日政协”)。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这次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制定并开通了为新中国奠基的三个历史性文献: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三、发展

政治协商制度走过了50多年,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

(一)1949年9月-1954年9月

(二)1954年10月-1966年5月

(三)1966年6月-1976年10月

(四)1977年以后

第二节 中国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作用

一、中国人民政协的性质

(一)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

(二)不同于一般人民团体

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地位、性质、作用乃至活动方式都不同于一般人民团体。

(1)从地位上说,人民政协是我国最高领导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从性质上说,人民政协也不同于一般的人民团体。

(3)人民政协的工作职能、活动方式和社会作用也有别于一般人民团体。

(三)有别于西方国家的议会的上院

我国人民政协与西方国家议会上院的区别在于:(1)它们的性质不同。(2)它们的职权不同。

(3)我国人民政协与西方国家上议院的作用也不一样。

(4)我国人民政协委员会与西方国家议会上院议员的产生方式不同。

二、具有独特的功能作用

(一)促进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进程

(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三)促进人民外交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人民政协的组织系统和职能

一、政协的组成

二、政协的组织系统

三、政协的工作职能

(一)政治协商、(二)民主监督、(三)参政议政 第四节 进一步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一、加强政协机关建设

二、提高政协委员的素质

三、充分发挥政协的职能作用

第二篇: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介绍与相关问题探讨

课题学习意义:

国王与农夫,贵族和骑士,民主还是专政,平等和自由,向来就是大家关注的话题。在很多中国人的眼里,哈德逊河口的自由女神像代表的美国是向往和追求的自由乐土,那里有最民主的制度,最完善的法律保障着人民的权利,真正做到了英国民谚中所说的: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也有可能在冷战已经几十年的今天,很多外国人的的眼里,还认为曾经笼罩在铁幕之下的中国还是像朝鲜一样仍然生活在皇帝和奴役的阴霾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探讨,让美国交换学生和中国老师基本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区别。通过对比研究,了解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形成起了怎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用知识消除误解,增长见识。更加深入的理解中国已经在展开双臂拥抱着这个世界,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

一、课时安排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介绍一个课时,课外自主学习和相关问题探讨一个课时,建议安排一周一个课时,共两个课时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简单介绍,使美国交换学生了解中国当今的政治体制是如何运行的。让他全面、深入了解中国政治生态,而不是简单停留在几十年前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误解报道。

2、能力目标:通过这两课时的学习交流,让美国交换学生能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既是遵循传统又是在不断改革的。

3、知识目标:当代中国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

教学难点:中国式的间接选举和美国式的间接选举的区别和联系,中国的政党制度和美国两党制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学辅助

1、中国政治制度的讲解比较复杂,专业词汇较多,需要英语老师进行翻译。

2、教师制作中英文图表和PPT便于学生理解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政体概念和英美政体分析

导入: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在哪里吗? 生:回答

师:人类文明有五大摇篮: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爱琴海文明、印度文明和华夏文明。关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现在流行的有两个说法,一方认为是古埃及,一方认为是古巴比伦,双方在史学领域争论不休。今天就不争论是哪一个文明先建立的国家。总而言之,几千年来人类都生活在国家之中,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君主制国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等等。他们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国家的权力如何分配也就是说国家权力在谁手里?这就是政体。概念: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它反映了国家权力如何配置、如何构成的方式。

人类历史以来,政体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两类形式,即君主制(专制君主制、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贵族共和制、民主共和制)。君主制一般是世袭产生的、终身任职的个人掌握全部或部分最高权力的政体,依据君主权力的大小,又可分为“无限君主制”(专制君主制)和“有限君主制”(君主立宪制)两类。

而共和制,是指通过选举产生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且实行任期制的一种政治制度。可分为贵族共和制和民主共和制,区分他们的依据就是国家最高权力归属于谁。如果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由少数人(贵族)才享有选举和被选举权的机关(如元老院)手里,那么我们就称之为贵族共和制。相反,如果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在由广大公民组成的或选举产生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手里,那么,就属于民主共和制。

进一步看,民主共和制度可分为直接民主共和制与间接民主共和制或代议民主共和制。直接民主是指由广大公民直接组成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亲自行使国家权力,间接民主是指由人民依法选出的代表组成代议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所以间接民主也可以叫代议制民主。现在看着PPT,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回答问题:

讨论一:

1、请你分别举例这四种政体的代表国家,并简要说明?

2、美国是直接民主共和制还是代议民主共和制?

3、英国是什么政体?

生:回答和提问

师:你知道中国的政体是属于哪一种吗? 生:回答

师:你了解美国的三权分立吗,请简要谈谈? 生:

师:在西方,三权分立是普遍的政治思想,但各自的权力分配也有区别。例如英国虽然有伊丽莎白二世,但她没有掌握很大的国家权力,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国家元首,真正国家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英国首相一般是在英国下议院占多数的政党领袖担任,首相经国王任命代表国王和人民执掌国家行政权力;议会掌握立法权力,法院掌握司法权力。但英国遵循议会至上,先在议会有多数席位才能成为首相,首相对议会负责,议会会监督和制约首相,可以这样说,在英国立法权要略高于行政权,而行政权又比司法权要高。师:请你简要介绍美国的三权分立是怎样的? 生:回答 师。现在进行第二个讨论,你认为美国的政体和英国的政体各自利弊是什么? 生:讨论

附:英美两国政体异同点

相同点:A.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由资产阶级国家性质决定,并为之服务

B.在不同程度上都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不同点:A.国家元首、产生方式及权力地位 英国:国王 无实权 统而不治

美国:总统 行政权等 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权力中心 B.立法机构的构成与立法权的行使

英国:上院由贵族组成,贵族由国王任命;下院由选举产生,首相行使立法创议权,议会负责通过法案.美国:国会由参众两院构成,参议院由每州政府选举代表组成,众议院由选举产生;国会独立行使立法权.总统可以否决国会制定的法律,国会以2/3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C.政府产生方式与行政权掌握以及行政首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英国:议会产生首相,首相提名组成内阁,政府与首相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在政治上共进退.美国:总统任命政府,但需经过国会确认,总统与内阁掌握行政权,政府只对总统负责.D.元首、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间的关系 英国:首相由议会选举中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由首相提名组成,首相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首相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美国: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2/3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总统任命联邦法官,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第二课时:中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政体的知识,也分析和讨论了英国和美国的政体。这节课就来学习中国的政体。

首先,中国是民主共和制国家,而且中国有十几亿的人口,没法做到直接民主,也只能是代议制民主。三权分立学说深受孟德斯鸠等一系列启蒙思想家的影响,那么我们的政体就也植根于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的政体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我非常尊敬的复旦大学浦兴祖教授的解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四个特点:

1.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权力机关由全体人民以普选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选出代表组成,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的全部权力。这个选举制度我等会再讲。

2.议行合一;跟你们的分权体制不一样,国家权力机关统一掌管立法、行政等全部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常设机关行使国家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委员长、副委员长若干人,秘书长、委员若干人组成。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选举产生。常务委员会的职权非常大。

4.实行民主集中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和作出的决议、决定,各地都必须遵照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职权时实行会议制,集体决定问题,通过投票决定,一人一票,少数服从多数。

讨论三: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可以提出来讨论 生:回答 师:按照行政区域的级别,人民代表大会就有五级,乡人大,县人大,市人大,省人大,全国人大。《宪法》第五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各级人大在所在区域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所在地区的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宪法》第六十二条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15项职权,归纳如下:

1.最高立法权: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2.最高任免权:

选举和决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政府部门部长的人选;

选举产生军队的最高统帅和委员会组成人员,选举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

更重要的是,有权罢免上述所有人员,接受这些人员的辞职。

3.最高决定权:

决定国家一切重大事务 4.最高监督权:

监督宪法的实施;监督最高国家机关的工作。

师:相信现在你能够体会到全国人大在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了。但是全国人大的委员人很多,中国三十多个省份,加起来就近三千名委员,无法做到长期开会,所以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每年举行一次。(每年3月中下旬召开,延续至4月初);在开会期间决定国家重大事务。而在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大常委会由委员长1人、副委员长若干人、秘书长1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其人员统称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现在通常在155人左右。常委会会议一般是两个月一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由委员长召集并主持。

在开会期间,其他国家权力机关有权联名提出议案进行审议,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的有:委员长会议、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联名。再经过会议形式讨论和表决。

师:你也可以看到,常务委员会也不是长期召开的,如果有不是很紧要但又要全国人大处理的事情怎么办呢?这些日常事务就由全国人大的委员长会议处理。委员长会议是指由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组成的,负责处理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的组织机构。

为了使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更有效的行使国家权力,宪法规定,全国人大设立若干专门委员会(简称专委会)。

讨论四:你可以看到中国的政体下,权力非常集中,全国人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你认为中国的全国人大,和美国的国会相比较,你有什么想法,说出来交流讨论? 生:

师:他们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接下来就来讲解我们的选举制度。师:你先说说美国的选举制度是怎样的呢? 生:

师:现代社会里,大多数国家承认并宣布“主权在民”或“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只有人民才能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必须通过选举,将属于全体人民的国家权力委托给由人民选出的代表(议员)所组成的国家代表(代议)机关去直接行使,或委托给人民选出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分别去行使;

中国的选举制度和美国的也像,也是间接选举制度。

首先,根据宪法和《选举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满18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人大选举是五年一次,我就去参加过我们乡人大的投票。

中国的选举是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直接选举是人民意志的直接表达,理论上讲直接选举的民主程度更高。

在中国,低层的乡人大,县人大都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市级,省级,全国人大的代表就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产生,并且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不限于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法规定,各级人大选举的都由选举委员会主持。选委会是主持和办理选举工作的临时机构。选举工作一旦完成即撤销。

在确定选举人的时候,政党、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关于如何当选,间接选举中,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代表(不是到会代表)过半数的选票,使得当选。

讨论五:了解到了中国的选举制度,我们来讨论一下中美选举制度的优点和弊端,还有你认为怎样的选举制度才是最好的? 生: 结束语!

六、教师总结和学生总结

第三篇: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绪论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变迁

1、论述:当前中国政治的基本特征(14页)

1在党政关系方面,20世纪80年代强调党政分开,90年代以来强调党如何执政 ○2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9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央的权威,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的经济政策

3在经济走上,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经济走向并不明确,因而经济○制度在激烈的意识形态争论中改革和前进

第一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与原则

1、论述:如何认识中国政治制度中党章与宪法的关系?

1.从文本分析上来说,中国宪法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文本表现,而中共宪章却是作为中国政府制度的文本,继而从合理的逻辑推论上来说,就是有宪章衍伸和裂变成了宪法,那么宪法就常在了宪章中的内涵、制度以及精神生个和使其合法化的大部分功用

2.从其合法化、正当性以及法律效力上来说,中国宪法合法化、正当化了中共县长以及为其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增加了对起一定程度上的政治认同感

2、简答:民主集中制的概念与表现(29页)

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下的民主相结合。作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的民主集中制,在实践中有三个层面的表现 A、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 B、它是中国政治制度运作的基本原则 C、他是一种具体的决策机制

第二章党的中央组织与领导体制

1、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内涵(37页)

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是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事件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实际上就是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是为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建构的各种具体的政治形式、制度和运作机构的综合。狭义上的“党的领导体制”就是党组织自身的组织制度,包括体现中央、地方和继承各级党组织权限和地位的中央集权制的领导机制,以及体现党组织实施决策的集体领导制度。

2、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基本构成有哪些?38页

1、党委制和党组制

2、党管干部制度

3、归口管理制度和双重领导制度

3、党的核心领导机关有哪些?51页

总书记、政治局常委会、政府局、书记处

4、归口管理制度的内涵(56页)

按照归口管理的含义和我国的国情,主导中国政治生活的有六大“口”或六大系统,即组织人事、宣传教育、政治法律、财政经济、外事和军事。既然是党的系统,其活动就不可能是独立的,而是执行中共中央的最高决策,虽然本系统在执行中可以发明和创造新形式、新方法和新途径。

5、试述党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的变化。

A、行政首长负责制在企事业单位的确立 B、党的行为法治化取向 C、党与行政部门关系的改革 D、干部管理制度的变化

第三章政党与政党制度

1、革命党与执政党的区别(74页)

革命党:就是以某个阶级为基础、以一定信念为指导、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政党。

执政党:就是指通过制度性选举或者暴力革命而执掌一国政权的政党,他可能是一个政党,也可能是多个政党的联盟。区别如下

A、任务目标不同。革命党的目标在于夺取政权,执政党的目标是保持已有的政权 B、运用的手段不同。暴力vs制度法律 C、组织方式不同。D、阶级基础不同

E、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不同

2如何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75页

1、从执政的合法性来源看,实现经济建设到民主政治建设的转变

2、从执政的社会基础来看,要实现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3、从执政的技术操作来看,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4、从执政的可持续条件来看,制度建设与法治建设更为根本

3、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 第四章立法体制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是什么?91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制度,在法理上具有权威性

3、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法理上具有至上性,高于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92页

“议行合一”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我国选举制度中存在哪些问题?98页

1、代表候选人提名问题

2、农村与城市所代表人口数比例问题

3、差额选举问题

4、多候选人的宣传介绍问题5、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有哪些?

1立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 ○2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的权力 ○3对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4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权 ○5立法权,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补充法律的权利 ○6监督权,人大常委会监督一府两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工作 ○

5、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14页

(一)坚持与完善党对人大的领导

1、党组织对人大实施政治领导。实行党政分开,坚持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的原则。党组织必须遵守在宪法、法律范围内获得宪章和宪法原则动的宪章和宪法原则,2、党组织不包饭人大工作。

3、的那个组织带头尊重和遵守人大所指定的法律和决议。

(二)强化人大立法与监督职能

1、强化人大的立法。建立并完善立法听证制度;提高立法审议质量,建立审议中的辩论制度。

2、加强监督职能

(三)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

减少人大代表的数量,减少人大代表中官员代表,人大代表专职化;(四)密切人大与群众的关系

(1)选举制度(2)代表素质(3)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制度和组成人员(4)专门委员会

6、什么是质询权?

人大代表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国家机关工作严重不满,或发现这些行政机关有失职行为,给国家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在人民代表大会议上,人大代表可以依法对有关部门提出质询。质询时人大代表的一项重要权利,可以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程度上要比询问严厉得多。

第五章中央政府

1、什么是议行合一?119页

1、议行合一与三权分立相对,指国家机关重要工作的决议和执行统一进行的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关间工作关系上的体现。

2、“议行合一”是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和总结工人运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在苏联加以实施。马克思明确提出了新型的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应该集行政权和立法权于一体的工作机关,它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并直接受到选民的监督和罢免。马列主义的“议行合一”原则和苏联模式对中国政府体制的建构有着直接的影响。

2、如何认识“议行合一”理论与我国政府体制设置的关系?

指导中国政府设置的“议行合一”原则可以归结为:

无论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的建构还是其立法与执政活动,都需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行政和审判机关的权力直接来源于人民代表大会;人 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来自党和国家的各个工作部门,他们在人大开会期间亲自参加法律的制定,闭会后返回各个工作部门贯彻执行法律

3、如何认识国务院的地位和性质?123页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相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的。

国务院作为国家最最高行政机关,其性质是对国家行政事务进行管理的机关。国务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执行机关。国务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需要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表明国务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从属关系。

4什么是大部制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吸纳牍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5、国务院的领导体制是什么?124页

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总理负责制表现为:人事提名权、全面领导权、最后决定权、全面责任制。

国务院在实行总理负责制的同时,还实行两种形式的会议制度:国务院全体会议(由国务院全体成员组成,一般两个月或一个季度召开一次)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和秘书长组成)。

6如何认识我国立法体制中的行政立法?130页

行政法规:特指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其基本特征是:

1、立法主体只能是国务院;

2、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作为执行国家权力的手段,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第六章地方各级政府

1、地方政府的类型有哪些?135页

中国:一是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为了一般地域管理的需要)二是民族区域性地方政府(各民族团结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三是城镇型地方政府(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实施专门管理)

按照地方制度划分,可划分为行政地方政府、自治体地方政府、混合体地方政府;按设置目的划分,可分为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民族区域性地方政府、城镇型地方政府; 按行政层级划分,可分为高层地方政府、中层地方政府和基层地方政府。

2、论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地位及其与同级党委、人大的关系。127页

地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环切执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知识、命令和决定。同时,它又是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接受上一级国家行政政机关的领导,执行上以及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政府不同于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作为行政机关。地方与同级党委的关系:

1、“党管干部”原则在各级政府中的运用

2、在政府部门中设立由同级党委统一领导的党组

3、地方政府各级工作部门同时还受到来自职能部门党组织的领导,党委对政府的领导得到双重组织制度的保证 地方与人大的关系: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2基于权力授予关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接受同级人民到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 ○

3、县乡关系及存在的问题。149页

关系:第一,县对乡镇领导的核心机制是县委对全县工作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人事领导 第二,县长由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 第三,县政府和乡政府有直接的隶属关系

第四,县政府的各部门与乡镇府之间的关系,既有直接隶属于上级部门的条条关系,也有由乡政府和县对口部门双重领导、共同管理的条块关系,还有受县政府有关部门业务指导的隶属于乡政府的块块关系 问题:(1)县各种驻乡机构急剧膨胀,乡镇政权管理权能受到削弱(2)县各职能部门和乡镇政权争夺对下属机构的领导权

(3)县各职能部门和乡镇之间围绕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专业户的利益争夺加剧

(4)在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上,先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政权分歧严重

4地方人民政府的主要职权及其特点142页(1)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以及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2)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3)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是适当决定、命令(4)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5)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6)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7)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8)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9)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10)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2)特点:派生性、区域性、法定性、强制性

第七章司法制度

1、政法委的功能158页

1、党内联席会议制度(政法各部门之间存在重大分歧,经协商未能解决,请示党委政法委员会予以协调,或者党委政法委员会认为应当协调的重大疑难案件和其他事项,通过召开政法各部门有关领导联系会议进行研究、协调解决的工作方式)

2、执法检查监督制度(执法活动中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3、协管干部制度(是指各级政法委员会协助同级党委组织部门对政法部门领导干部进行考察、任免、管理的一种干部管理制度)

2、法院的职权162页

1、司法审判权

2、法律制定权

3、行政裁判权

4、司法行政权

3、我国法院和检察院的组织体系是什么?(166页)

法院:中国的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分为四级,即设基层、中级、高级和最高人民法院,并设军事、铁路、水运等专门人民法院。

检察院:我国检察机关组织体系的设置实行与国家行政区划、权力机关体系、审判机关体系以及检查工作的需要相一致原则。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专门人民检察院

4、如何认识我国司法体制设置与地方保护主义的关系?

第八章国家与社会关系:从全能主义到国家统合主义

1、全能主义与统合主义的概念185页

全能主义:国家权力不受法律和道德约束而渗透到社会的每一角落。统合主义:强调政府通过与相关利益者直接对话、谈判和协商来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

4、我国一体化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是如何形成的?174页

1、国家对城市社会的渗透与控制

2、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渗透与控制

3、社会成员对国家的依附

4、如何评价党—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模式179页

(1)(2)(3)(4)(5)(6)(7)强大的政府动员能力

社会成员高度依赖具有行政功能的单位

社会的自治和自组织能力差,社会组织结构呈现“蜂窝式状态” 社会缺乏中间阶层的作用

社会生活被高度政治化和行政化

身份制度使得社会流动困难,社会结构僵化 缺乏自下而上的沟通机制

5、中国民间组织的特征。184页

(1)(2)(3)(4)(5)民间组织的发展,有赖于自上(政府)而下的拉动和自下(民间)而上的推动 民间组织是上下合力的结果

与官民两重性相联系,民间组织不够规范 民间组织的中介性质

民间组织正在走上成熟,民间化色彩不断加深

5、如何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体制的政治性质与单位功能?180页

经济改革导致社会主体分化 改革促使社会结构分化

经济改革以你了剧烈的利益分化

第九章政治与市场关系

1、利益集团的概念与类型(206页)

概念:是以影响政府政策或行动为目标的组织化社团。类型:第一,机构型利益集团 第二,公司型利益集团 第三,社团型利益集团 第四,无组织型利益集团

2、利益集团如何影响公共政策?如何治理利益集团?209页

1、是部门利益国家化、制度化第一,改革政府体制、立法体制

2、阻碍公平竞争第二,完善市场机制建设

3、制造社会不公 第十章中央——地方关系

1、如何认识中国政府结构中的“条块关系”?

2、如何认识中国中央—地方之间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3、如何认识当前中国政治—经济关系中的二元化结构?

4、什么是经济联邦制?

结语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

2、国家能力与有限政府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四篇: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简述社会主义选举制度和资本主义选举制度的主要区别

1.社会主义选举制度与资本主义选举制度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选举制度

2.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途径是选举各级人民代表,由他们组成国家权力机关,管理国家,它是真正体现平等、普遍原则的选举制度

3.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是资产阶级掩盖其阶级本质,进行各政党争统治权的工具

二.简述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区别

1.政治制度是关于国家权力的性质、组织、分配、运作等方面的规范法度,主要是指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2.政治体制是关于国家管理形式、机构设置、实际措施等的具体制度

3.政治体制可理解为局部的微观的政治制度,是政治制度在政治生活过程中的具体化,它受政治制度的制约,也影响国家根本的政治制度的实施和巩固

三.简述政治制度的特点

1.稳定性2.强制性3.合法性4.历史性

四.简述议行合一的原则

1.议行合一是我国国家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这一,在我国人民代表既是为法者又是执行者,体现议行合一的原则

2.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利

3.各级人民代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在人大开会期间,人民代表要把人民群众的意见变成国家法律和决定,在人大闭会期间,人民代表要带头和监督执行国家法律和决定

五.简述思想文化制度对政治制度的作用

1.思想文化制度对政治制度的作用主要估现在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教育的方针等方面

2.思想文化意识对政治制度主要起向导作用

3.传统也对政治制度也起重要作用

4.思想文化意识中的核心内容——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的关系更为紧密,也更直接

六.简述中国政府目前着手实现职能转变的主要方面

1.依法界定政府的管理职能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3.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七.简述国务院领导权的主要内容

1.经济领域2.社会领域3.国防领域4.外事领域5.行政区划领域

八.简述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主要内容

1.讨论决定国务院工作的重要事项

2.讨论法律草案,审议行政法规草案

3.通报和讨论国务院其它事项

九.简述乡级人大主席和副主席的职责

1.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负责联系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织代表开展活动

2.反映代表和群众对本级人民政府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十.简述我国国家主席的法律地位

1.它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

2.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

3.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委会的决定行使职权

4.它在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的排列中,排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后,国务院之前

十一.简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权力的法律依据

1.地方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宪法》、《地方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地方政府的最高权力来源

3.《地方组织法》从更广阔、细致、具休的方向为地方政府的权力内容和范围作出了更精辟的描述,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法律来源

4.其它一些法律、法规也从有关方面为地方政府授权,这些是其权力的依据

十二.简述目前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

1.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2.中央和民族区域之间的关系问题

3.不同民族成分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问题

4.民族之间真实上的不平等问题

5.民族发展和共同繁荣的问题

6.国家对少数民族一系列的具体政策问题

7.民族文化差异的问题

十三.简述我国侦查的强制措施

1.拘传2.取保候审3.监视居住4.拘留

十四.简述我国审判制度的基本内容

1.两审终审制2.公开审判制度3.合议制度

4.回避制度5.陪审员制度6.审判监督制度

十五.简述中央人民政府对特别行政区行使的权力

1.负责管理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

2.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

3.任命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行政机关重要官员

4.对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备案

5.决定特别行政区进入紧急状态

6.有权解释和修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十六.简述现阶段人民政协的主要任务

1.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政协工作

2.要坚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开展工作,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3.要切实做好各方面的团结工作,不断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4.要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5.要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

十七.简述城市社区居民会议的职权

1.讨论和决定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

2.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

3.有权撤换和补选居民委员会委员

4.讨论制定居民公约,公约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

5.讨论同意从居民委员会的经济收入中给予居民委员会成员适当的生活补助

6.讨论决定兴办本社区公益事业所需经费和筹集及监督有关收支账目

十八.简述我国军队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

1.组织部队学习马克思主义,三大纪律八项主意,抵御消极的不良思潮

2.管理军队中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发挥党给织的核心作用

3.进行军事训练和战时政治工作

4.管理干部工作,按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

5.加强法制和防特保密教育

十九.简述人大代表必须履行的义务

1.必须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2.接受原选区选民和选举单位的监督

3.必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和原选举单位,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二十.简述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精简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1.着眼于全面提高机关干部的整体素质,把人员定岗分流同干部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

2.着眼于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岗位交流机制,把人员定岗分流同改革人事制度结合起来

3.着眼于从严治政,把人员定岗分流同加强机关建设和法制建设结合起,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二十一.简述民族自治地方民族立法的主要内容

1.根据本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对上级国家机关颁布的法律制定变量和补充的规定

2.根据本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自主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3.自治条例是关于自治地方自主管理地方事务的条例,单行条例是自治机关为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而制定的条例

二十二.简述特别行政区政府机关的职权

1.制定并执行政策

2.管理各项行政事务

3.处理《基本法》规定的中国人民政府授权的对外事务

4.编制并提出财政预算、决算

5.提出议案、法案,草拟行政法规

6.委派官员列席立法会会议,听取意见或代表政府发言

二十三.简述直接选举代表候选人的提出与确定

1.按选区推荐候选人2.确定代表候选人3.介绍代表候选人

二十四.简述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

1.保证权2.决定权

3.审查、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政工作实施计划

4.选举权、任免权

5.听取和审查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撤消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6.维护公共利益权

二十五.简述处理好我国中央与地主关系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利益原则和法制原则

2.发挥两个积极性的原则

3.应当明确中央与地方权利的责任原则

二十六.简述世界各国国家元首的基本职权

1.公布法律权2.发布命令权3.召集会议权4.外交权

5.统帅军事力量权 6.任免权7.赦免权8.荣典权

二十七.简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的具体权责

1.全面领导权2.最终决定权3.人事提名权4.行政首长负全面责任

二十八.简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1.立法权2.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权3.人事权4.治安管理权5.经济管理权

6.草场和森林的所有权和使用权7.自然资源开发及地方基本建设权

8.对外贸易权9.财政权10.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管理权

11.流动人口及计划生育管理权12.环境保护权

二十九.简述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原则

1.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2.人民代表是由人民或人民代表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3.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利机关,享有立法和织组国家机关处理国家重要问题等权力

4.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来自人民,按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进行活动,集中人民的意见和意志对国家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并制定各种制度和法律

三十.简述总理负责制度的具体内容

1.全国领导权3.最终决定权4.人事提名权5.行政首长负全面责任

三十一.简述我国国家结构的复杂性

1.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民族自治机关

2.在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

3.在一般地方行政区域,设置地方国家机关,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按照宪法所赋予的职权,管理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事务

三十二.简述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1.人以为本,服务居民

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3.权责统一,管理有序

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

第五篇: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考前辅导材料

一、考试所用教材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浦兴祖,复旦大学出版社

二、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三、考试相关概念、知识点、复习题、例题归纳

考试重点内容为平时作业、书本知识等。

导论:

这部分是全书的总括,主要介绍本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框架。学生应当首先明确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和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以及学习此课程的意义。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历程的剖析,把握我国政治制度在新世纪发展的方向和创新的内容。是此书的重点章节。

重点1:政体与国体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重点2:政治制度的涵义与内容

第一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

从我国的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的角度,来理解人民代表大会为何能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重点掌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组成、职权的相关法律规定。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全面认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沿革。

重点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重点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原则是:

(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根源、所有者。人民为了有效地行使国家权力,通过普选,将全部国家权力委托给自己选出的代表,让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去统一行使;人民代表大会又通过选举或决定,代表人民将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军事领导权、国家元首权分别委托给它选出的政府、法院、检察院、中央军委、国家主席等国家机关,由它们各自行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灵魂、基石就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执政地位是通过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来实现的。坚持和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这是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

(三)民主集中制与“议行合一”的原则。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说,民主集中制既是一种组织原则,又是一种活动原则。作为组织原则主要体现在三组关系上:第一,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与国家机关的关系是授权者与受权者的关系,所有国家机关都必须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以保证国家机关的民主基础。第二,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与本级的其他国家机关之间是从属的关系,即其他国家权力机关产生于、从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获得权力的委托,并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正是在这个权力关系的意义上,我们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又体现为“议行合一”的原则。同时,在不同国家机关之间实行必要的分工,以便充分发挥各个国家机关的效能。第三,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上。按照法律规定,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作为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重要体现在国家机关的决策过程中。

(四)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原则。重要表现为:宪法和法律规定,在全国人大中个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中,都应有适当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第二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

了解:中国行政区划的沿革、现状、变更及其审批

掌握:地方各级人大的地位、组成、职权、会议、工作机构;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建立及其意义、地位、组成、职权、会议、所属机构;乡级人大主席团和主席、副主席;人大代表的角色定位 重点1:人大代表的权利、义务; 重点2:人大立法与监督职能的强化。

第三章:选举制度

学习中国的选举制度时,要在深入理解选举制度的有关规定及其法理依据的基础上,注意联系中国的选举实践,加强对选举工作的了解。重点1:选举与选举制度。重点2: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

一、普遍原则。即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地普遍性。

二、平等原则。即指每个公民,都在平等地基础上参加选举,不允许任何选民有任何地特权,也不允许选民受到任何歧视。

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由选民直接通过投票等方式,选举产生国家代表机关地代表。

四、秘密投票(无记名投票)原则。指选举人采取不公开地方式,在选票上只注明自己选中地人,而不签署自己的姓名,并亲自将选票投入密封的票箱。

五、差额选举原则;是指提供投票的侯选人数多于应选代表数的一种选举方式。

重点3:主持选举的机构。

第四章:中央行政制度

本章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对我国的中央行政制度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使我们对国务院的职权、组织机构和行政方式有了系统的了解。学习本章内容必须与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国家元首制度结合起来,从国务院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性质的历史沿革来重点掌握目前国务院的性质、地位、职权和行政方式。通过中外制度比较了解、掌握我国中央政府的具体构成,行政与国家行政制度;行政组织体制的设置原则和结构模式;行政领导体制;行政监督体制;国务院及其部、委的行政立法。重点1:国务院的职权与地位

职权:

一、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

二、向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议案;

三、规定各部和各委员会的任务和职责,统一领导各部和各委员会的工作,并且领导不属于各部和各委员会的全国性的行政工作;

四、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

五、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

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

七、领导和管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工作;

八、领导和管理民政、公安、司法行政和监察等工作;

九、管理对外事务,同外国缔结条约和协定;

十、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

十一、领导和管理民族事务,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 权利;

十二、保护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十三、改变或者撤销各部、各委员会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

十四、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十五、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的 建置和区域划分;

十六、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十七、审定行政机构的编制,依照法律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人员;

十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重点2:行政内部监督

第五章:地方行政制度

本章从三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的地方行政体制。我国的国家组成形式是典型的单一制,决定了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是中央集权的权力配置关系,因此,学习本章要熟悉单一制的有关理论,要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地方政府的地位和职权。地方政府的权力行使关系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地方各级人大之间的关系,因此,学习本章要结合我国的中央行政体制和地方人大制度的相关知识。重点1:单一制国家与邦联制国家 重点2:行政区划审批权限

全国人大:审议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设立、撤销和变更;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国务院:审议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省、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审议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设立、撤销、更名和隶属关系的变更以及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驻地的;审议批准自治州、自治县的行政区域的变更,县、市的行政区域界线的重大变更;审议批准凡涉及海岸线、海岛、边疆要地、重要资源地区及特殊情况地区的隶属关系或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授权,审批县、市、市辖区的部分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批准变更时,报民政部备案);审批乡、民族乡、镇的设立、撤销、更名和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

第六章:国家公务员制度

学习本章内容,要注意结合中国干部管理制度的历史与实践,通过比较(包括与西方文官制度、中国传统的干部管理制度的比较)加深对中国公务员各项制度的认识与理解。人事制度在国家政治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萌芽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于1954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曾起过积极作用的中国传统干部人事管理体制中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中共“十三大”在总结历次干部管理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于1993年8月开始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可以预见,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公务员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干部----公务员制度将会进一步完善。

重点1:公务员权利与义务 我国公务员暂行条例里在规定了公务员有8条义务的同时也规定了8条权利(一)非因法定事由和非因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职或者行政处分;(二)获得履行职责所应有的权力;(三)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待遇;(四)参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五)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六)提出审诉和控告;(七)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辞职;(八)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如休息、退休的权利。

第七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国家赋予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政治原因,应从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和历史渊源,以及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理解我国设立民族自治地方、赋予其自治权的原因。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既是地方国家机关又是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因此对本章内容的把握,要从与其他地方国家机关的职能比较的基础上进行。

重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涵义及建立的依据。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客观依据是:第一,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第二,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应我国民族分布复杂的特点。第三,中国各民族在反对帝国主义、分拣注意的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给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第四,中国社会和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重点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点和特点。

优点:其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地权利。其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国家统一与安全。其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其

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加快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八章:特别行政区制度

本章主要介绍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一国两制”原则的具体实施,是解决中国历史遗留问题的具体方针。我们要从有关香港、澳门的历史,以及中英、中葡会谈的过程,来理解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要在对比大陆地方政府职权的基础上,重点掌握: 1.特别行政区制度建立的理论依据及基本涵义。

一国两制

2.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地位与职权。

领导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基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执行;签署立法会通过的法案,公布法律;签署立法会通过的财政预算案,将财政预算、决算报中央政府备案;决定政府政策,发布行政命令;提名并报请中央政府任命各司、局正副司、局长等主要官员;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各级法院法官和公职人员;执行中央政府就基本法规定的有关事务发出的指令;代表特别行政区处理中央授权的对外事务和其他事务;批准向立法会提出的有关财政收入或支出的动议;根据安全和公共利益的考虑,决定政府官员或其他负责政府公务的人员是否向立法会作证和提供证据;赦免或减轻刑事犯罪的刑罚;处理请愿、申诉事项。3.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官。

第九章:多党合作制度

本章介绍我国政党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前提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以我们要重点掌握: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产生的政治基础和基本方针。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一)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既不同于苏联的一党制,也不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两党制或多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苏联实行一党制,除苏联共产党外,不存在其他政党。我国除了中国共产党外,还有8个民主党派存在,并且有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历史和经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党制和多党制,各党派为了本党的特殊利益轮流执政,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在掌握政权上的竞争关系。

中国根据自己的历史条件,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具有的特色。表现在:

第一、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不是西方那种在朝党与在野党、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的关系,而是友党之间的合作关系。

第二、一党执政,多党参政。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这是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政治格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不存在西方那种轮流执政的关系。

第三、平等独立,协商监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下,各党派的关系是平等独立、协商监督的关系。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和保护,享有赋予的权利与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确立了健全的民主协商机制和相互监督机制。

第四、结构多无、目标一致。我国的正常制度从结构来看具有多元性:共产党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而民主党派代表一些特殊阶层、特殊群体的利益。各民主党派及其所代表的特殊阶层和特殊群体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或爱国者,因此在根本利益上他们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一致的。

(二)优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具有诸多优点。

第一、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主党派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民主监督和向中国共产党提出批评与建议,有利于确保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第二、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稳步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为民主党派所代表一定阶层和集团拓展了参政渠道,能使国家更好地解决好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利益关系,避免利益格局的冲突与失衡,保证社会的有序性和稳定性。

第三、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有利于集中各阶层、各不同利益群体的意志和智慧,使党和政府在把握社会脉搏、了解群众呼声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要求的方针政策,从而实现重大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这一制度也有利于民主党派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自觉地社会主义民主、和谐的政治局面。

第四、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民主党派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起到其它组织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有利于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容和方式。4.民主党派参政的方式。

民主党派的参政方式:

(一)参政议政。是指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成员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参政议政的方式主要有(1)参加国家政权,(2)民主协商;

(二)民主监督。主要是指各民主党派对共产党和国家机关的监督。

(三)服务沟通。是指各民主党派为建设物质文明服务,为建设精神文明服务,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以及通过各种渠道沟通它们所联系的一部分人民群众同党和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第十章:政治协商制度

本章介绍人民政协的性质、任务和主要职能;人民政协的组成和组织体系以及如何继续完善政治协商制度等。重点掌握:

1.政治协商制度的涵义与特点

政治协商作为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民主政治制度创新。作为我国特有的民主形式,政治协商具有三个鲜明特点:

一是参与的广泛性。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是不同民主形式共有的价值追求。但是公众的政治参与总会有限。因此,扩大经常性、制度化的民众参与渠道,对发展民主更具实际意义。由各党各派、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经常就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重要人事问题进行协商讨论,为民众广泛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一条重要渠道。

二是民主的包容性。通过政治协商维护多数人的选择,尊重并保护少数人的权利,使不同的意见特别是重大问题上的不同意见都能得到表达和尊重。这种民主的包容性特征既体现了兼容并蓄、和谐共融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又顺应了政治文明发展趋势。

三是民主的有序性。历史经验表明,无序的民主意味着统治能力的匮乏和执政危机。政治协商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有组织地扩大民主,是在团结的前提下发扬民主,在民主的过程中增进团结,是一种广泛的有序民主形式。政治协商制度的上述民主特点表明它是一种新型民主形式,是民主制度创新。

2.如何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下载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1、制度一 一制度是由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体系,是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反映和体现。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制度指的是一个社会为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规......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填空题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核心是坚持人民对国家的领导权。 2.1954年9月15—28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例的初步分析 姓名:5252 学号:000000000 学院:533838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介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一章绪论P8邓小平在几次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通过。。。。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P8~P10(论述题)政治体制改革以来,我们取得的主要改革成果有:(1......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1、行政长官的地位:行政长官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行政长官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首长。 2、行政长官与立法会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配合;行政长官对立法会负责;立法会有权弹......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1. 省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可以制定。 行政规章 地区性法规 行政法规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 行政规章 2. 我国公务员在内部平级调动......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1.简述社会主义选举制度与资本主义选举制度的主要区别。 答:(1)社会主义选举制度和资本主义选举制度是在本质上不同的两种选举制度。 (2)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问题 摘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因此人大代表至关重要,但是现阶段我国人代会的代表结构严重失衡,这种失衡严重的削弱了人大的作 用,我们要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