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弟子规》入则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弟子规》入则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这里就提到办丧事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尽到礼节,不可以随便。但是这个礼节并不是很铺张,很浪费,应该要庄严肃穆。
我们在办丧事的时候,也应该以庄重肃穆为主。每一个人、每一个子女,或者晚辈,能在此刻,能有孝思追念之心,这样才是尽到丧礼,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形式的丧礼不是真正的尽到孝,应该是发自内心才是真正的孝。‘祭尽诚’,这里“祭”所指的是祭拜的时候要真诚。
我们祭拜祖先,或者在祭拜刚过世的父母,要有怎样的心?要有他仿佛就在我们旁边的心。所以,我们不可以有拜一下,我祭祀过就好。所以追思父母,不是形式,经常能想到父母他所教育我们的,所指导我们的,所教诲的种种言行,或者其他有道理的情形,我们都要牢记在心里。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因为我们要禀承父母所教我们的,能一代传一代,这样才不辜负父母他们养育之恩,也才不辜负古人为什么要立教垂范于后世。
《弟子规》 “入则孝”这一篇,它是一切道德的根,我们要从这里入手学习,关键要真正学到心里。自己真正把孝道做到了,自己成为一个孝子,然后才能把这个孝道向社会广泛的推扬。孔子说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那么要教育大众,首先要教孝道,最能够启发人的良善之心。学习孝道,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途径。
当然,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应该首先教育他们要如何孝养父母。做父母的也更应该好好把握时间,在他们三岁到七岁的时候,这一段时光如果他们没有建立这种孝的观念实在是非常可惜的。
第二篇: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的杂文随笔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离开我们了,我们要为父母举行哀悼的仪式,尽自己的一份孝心。以后每年的祭日和国家法定祭祀的日子,都要去祭祀父母,祭祀祖先,祭祀要诚心诚意,不是给别人看,把孝道落实在心里,表示孝顺父母不管是在世还是离世都是一样的。
现如今,很多人在名义上美其名曰祭祀缅怀先人,可是在发心,在方法中都有很多流弊,有很多人是从世俗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的,也没有真正理解祭祀背后的深层含义。《孝经》上说:“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在祭祀的问题中,我也曾经有过不同的认知体会。
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如果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来谈,就有很多不同的认识层次,所以说,儒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总有一些被外行人看热闹的嫌疑,谈生谈死,谈天谈地,总会给人的印象是宣扬封建迷信。如果我们抛开“孝亲父母,哀恸思之”的角度,我们会转入另一个探索的领域,比如,我们所谓的环境风水学,宗教中谈到的轮回观,古老文明对待生命观的问题等,若真的要谈中国文化,这些就绕不开去,若避而不谈,就不知道我们祖先的发心和本怀精神,也不知道我们的文化立论基点是什么,若以开放的胸怀探讨这些生命现象,又总不能让人避嫌。
中国主流哲学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社会其实还不算是主流哲学,而在中国是主流哲学。马克思哲学观对待生死问题以唯物论作为立论基础,所以,有时候“人死如灯灭”是承自以解剖学、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逻辑思辨性总结的观点,若这个结论成立,那就会对传统意义中“事死者,如事生”的思维观持批判态度。其实,在我看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和充实的伟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非常伟大,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宏伟蓝图构想,是深具慈悲精神的人所具有的胸襟,他提出的哲学观,承载了大善大美的愿力,他所构架的哲学体系很高远,应该说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是身心同构的,只是我们真正读懂马克思思想的人并不太多。《金刚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异。”焉知孔子、老子,乃至马克思、孙中山、瞿秋白、曹雪芹等不曾至臻圣境,焉知他们不是胸怀菩萨精神的过来人呢?
对待先人的缅怀问题,其实,涉及到我们对人生认识的问题,过去,我觉得祭祀祖先仅仅是为了缅怀亲人的一种民俗方式,不涉及更深的秘密。后来随着认识的深入,发现我们自己总是瞧不起自己的文化,我们祖国的文化有本有末,有精华亦有糟粕,只是很多人总爱颠倒妄想,舍本求末。毛主席曾说过,对待文化方面一定要做到“古文今用,洋为中用”。在中国文化中,能够真正建立文化基础的就是中国的孝文化,不管哪个文化分流都绕不开它。所以说,我们应该对中国孝道孝养有深刻的认识,应该怀揣一份恭敬心乃至敬畏心来对待。这方面的书籍我多有涉猎,其实祭祀祖先,不单单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可谓见仁见智。即便不同的文化基础,都有趋善弃恶,归同德美的大环境来陪衬。
关于祖先祭祀的认知理念,其实还不是单纯的“孝”本身存续的道德问题,它还承传着一些用现代物理学乃至科学界暂时解释不了的古老话题。这些背后的话题,还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研究。明代的名医“江瓘”在它编辑的《名医类案》里收录过的一则真实的故事,话说有个人断了手臂骨,有一位医生为他用柳木接了骨,而断骨取出来后,医生要他放在干净、干燥的地方。这样一弄患者病就好了。过了很久,患者感觉旧伤处突然发痒发痛,他就又去找那位大夫帮忙治疗。丈夫把脉后就问他以前取下来的断骨呢?患者说找不见了。最后他在床下找到了,但是骨头已经发霉。医生为断骨清除霉障,并把断骨在火上烤了烤,患者的病就好了。
从这则很奇怪的故事里,我们可能会发现在自己和亲人的骨里,潜藏着某些血缘信息,对于过世的亲人,有时候要很久才能化掉这些信息,而骨头能够承载信息之事仿佛天方夜谭,但是我们祖先就是通过这些发现了人体中的秘密,发现了人与人,人与物,关于存在的一个秘密,一个关于生死流转的秘密。继而在发展中统摄了中国风水学、环境地理学,人文之学等在时空中的作用关系,阐述出来的道理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写到这里,我想到佛家关于六道轮回的一个概念,也在智者的眼里,把人生观世界观上升到一个非常高的格局去构建人天之学,它既不觉得“人死如灯灭”这种断灭论是正确的,也不认为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这种“常我论”也不是究竟的真理。佛家的思想,其实也和我国古老的易经文化不谋而合。易学体系里提到的“精气唯物、游魂为变”和“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我感觉这些道理其实应该和佛家所谓的轮回观是一回事,只是表达方式和理解程度有差异而已。而在古老的文明里,那些让我们匪夷所思的学识,还有多少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又学会了多少?这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民族荣誉和自豪感,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命运,一个国家民族的整体学养。你我,其实都是在路上的人……
第三篇:吴晓岳-弟子规-亲有过~如事生-教案(写写帮整理)
【教学名称】弟子规
【课程类别】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弟子规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弟子规 【教学难点】让学生践行弟子规 【教学器材】无 【总学时】一课时(40分钟)【教学手段】故事教学
【教学内容】入则孝(亲有过~如事生)
课前预备:课间在黑板写 亲有过至如事生,一共20句。教学过程:
1.让学生拿出《入则孝》单张,没有的补发一张,带领学生朗诵入则孝全篇。
2.简单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将 父母呼到孝方贤 的释义再大概解释一遍,并询问学生是否有在生活中践行上节课的内容。3.正式授课:
亲有过 谏(jian)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解释】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
引导发问:同学们,你们自己有没有因为犯错误而被你们的爸爸妈妈责怪过呢?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有一天,你们的爸爸妈妈们自己犯了错误,比如错怪了你,那么你们该怎么做呢?
模拟场景:询问同学们有没有父母错怪过你们的时候,注意是否有人言辞肯定地说又,邀请该同学上台表演老师的父母,让TA对老师说出TA父母错怪TA时所说的话,如果没有,则随机挑选一名同学上台,并告诉同学们,“假设这位同学错怪了我”。然后,分别做出如下反应:
1、你错怪我了!!我再也不理你了!
2、妈妈,您听我解释,这件事是这样的~
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刚才老师哪种反应,爸爸妈妈才会听进去呢?
告诉学生:是的,所以呀,你们平时在家里的时候,如果你们的爸爸妈妈错怪了你,不要马上非常生气地反驳他们,你们应该和颜悦色地跟他们解释,如果你们的爸爸妈妈还是听不进去,那么就先不要说,等他们气消了再说。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ta)无怨
【解释】父母听不进去劝解,应该和颜悦色反复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地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亲有过谏使更
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他是孔子的学生。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后母很厌恶闵损,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损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他的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故。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这时闵子骞 跪下来衰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的,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世间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解释】当父母亲有了疾病,熬好的汤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是否太凉或太热。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应该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我们,岂能因为事业忙,或没有时间,而放弃这种机会呢?
让学生把下文读一遍: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告诉学生:同学们,这段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你们的爸爸妈妈去世了,那么你们就再也没有可以孝顺他们的时候了,有一句话,叫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同时抄于黑板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当有一天,你们长大了,有能力来报答你们的爸爸妈妈时,他们可能已经非常老了,所以老师在这里,有一句话,你们注意听好:
趁你们的爸爸妈妈还年轻,对他们好一点,再好一点,他们带你来到世上,养育你长大,却没有索取任何的回报,千万不要觉得你们还小,就可以不对你们的爸爸妈妈好,要知道,等你们长大了,那时候,你们的爸爸妈妈就已经老了,甚至可能会去世,所以,趁现在,对他们好一点,多让他们开心一些。你们能做到吗?
应急预案:如果所剩时间有近十分钟,让学生抄一遍入则孝,如果只有几分钟,则再次朗读入则孝。
课后作业:让学生们回家抄一遍入则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