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

时间:2019-05-12 17:5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

第一篇: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

第八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3、知道惯性,能用惯性解释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学习,了解生活经验与推想相结合解决问题的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客观看待问题,不迷信权威的做事态度。

二、新课引入

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力和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那么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三、新课教学

1、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跨时空论战

在平地上骑自行车,即使不踩踏板,车也会前进一段距离,但因为没有继续用力,车最终会停下来。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大家请看16页的插图。

活动:讨论,自行车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讨论结果。给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他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简而言之,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但是伽利略不这样认为,伽利略认为,运动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的作用,物体也会一直运动下去。

孰是孰非,我们以实验来证明。

2、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推论:如果表面足够光滑,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可见,要维持物体的运动,不一定需要力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太确切。

3、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定律分析:

实际情况中,物体不可能不受到外力的作用,没有外力只是一种理想情况,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不能靠实验检验。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牛顿第一定律不可靠的原因。首先,牛顿第一定律基于完整地实验和合理的推论。其次,从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物体不受外力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那么受到外力时,这种状态就会被打破。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惯性

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惯性在生活中的表现: 当公交车刹车时,站在车上的乘客的脚随车一起停止,但是上身要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所以会向前倾。

锤头与杆松开时,可以将锤子的杆砸向地面,与地面接触之后,杆停止运动,但是锤头保持向下运动的状态,就会紧紧套在杆上。

汽车向右转弯时,靠左窗户坐着的乘客由于要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就会紧贴左边的窗户。

拍打衣服上的灰尘,抖落伞上的雨点,跳远前的助跑,都利用了惯性。实验:鸡蛋落杯,惯性球,打棋子。

弹开纸板,鸡蛋落入杯中

打掉最下面一枚棋子,其余棋子落在原地 试着解释一下实验现象。打掉纸板时,鸡蛋要保持原来静止的状态,还会留在原地,纸板飞出去,鸡蛋落入杯中。最下面棋子飞出去之后,其余棋子要保持静止状态,于是落在原地。

第二节

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二力平衡概念,理解二力平衡条件。⑵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⑶会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条件,进一步体会研究多个因素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的观察、探索、领略科学探索方法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 具:细棉线、小车、钩码、带有滑轮木板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牛顿第一定律是什么? 生:回答

师: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它能不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生:思考。

二、引入新课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二段,观察图8.2-1。引出课题:

二力平衡

三、新课教学

板书:

1、平衡状态、平衡力、几个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概念。师:(以以上的两个实例)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平衡状态,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的力叫平衡力。如果物体受几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叫做几个力平衡。什么叫二力平衡呢?

师: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生:思考、讨论

演示(图8.2-3实验):(先介绍实验装置、研究对象和实验目的)小车受两个拉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

师:小车受两个拉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这两个力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观察、分析、讨论)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师:(引导)物体受两个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即与二力的大小、方向有关,与二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有关。为了研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与某一个因素有关,常采用什么科学探究方法呢?

生:控制变量法

师:怎样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与二力大小有关、与二力方向有关、与二力是否有同一直线上有关呢? 生:(设计实验)①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二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二力大小不等,放手后,观察小车是否保持静止。②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二力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二力方向相同,放手后,观察小车是否保持静止。③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观察纸片是否保持静止。

师:根据学生的设计进行演示。

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师:如果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也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师生共同概括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二力平衡的应用

⑴ 求其中一个力。

师:当物体受两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如果已知一个力的大小或方向,就可以求另一个力的大小或方向。

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图:8.2-3。⑵ 判断二力是否平衡

教材P22,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题1。

四、小结:

1、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概念

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3、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五、巩固、反馈,知识迁移

1、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下列哪两个力是彼此平衡的()A、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木块的持力。B、木块受到的重力和物体对桌面的压力。

C、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

小结:平衡力与相互作用的区别,在于二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起重机钢绳下吊一重为2000N的货物,下列情况钢绳的拉力F为: ⑴当货物在空中静止,F 2000N ⑵当货物以1m/s匀速上升,F 2000N ⑶当货物以2m/s匀速下降,F 2000N(以上填空填“大于”、“小于”、“等于”。)

3、重400N的小车,受到水平向右100N的拉力,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小车受到阻力和地面的支持力多大?

六、课后作业

教材P22,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题2、3、4。

教学反思:

第三节

摩擦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关系,并使学生尝试运用实验、归纳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

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砝码(或钩码)、玻璃板、毛巾、几支圆杆铅笔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关于摩擦力,你了解多少,你还想知道?你认为怎样能产生摩擦力?请同学自己感受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请同学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感受摩擦力,并体会摩擦力是帮助物体运动还是阻碍物体运动?

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的哪些现象中存在摩擦的作用?这些摩擦中哪些是有害的?有些是有益的?显然,我们需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为此,需要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探究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实验(图8.3-3):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学生预测。

(2)教师点拨: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看《信息快递》,注意匀速拉动实验过程中,若要证明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哪些条件应该是相同的?哪些条件是可以变化的?想好以后,如果你需要什么材料,而桌子上没有的,可以由组长上来拿需要的材料。

(3)各组学生分别汇报准备进行的实验方法。

(4)学生以组为单位,安排好每个人的实验分工。(5)学生按照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6)学生反馈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

教师总结,并板书。

3.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例:人走路

a.哪里存在摩擦?

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

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

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

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 例:滑雪比赛

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

b.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5.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三、小结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3)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第二篇: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

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2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学会使用天平及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的方法;

2、通过活动学会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领会误差的含义;

3、学会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测量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测微小物体和液体质量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讨论法、分组实验

实验准备:托盘天平及砝码、回形针、水、烧杯(两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策略

【新课学习】:一、测一枚回形针的质量

活动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观察天平的'测量值和标尺分度值。

天平的测量值(砝码盒内所有砝码质量值之和):

横梁标尺刻度(等于砝码盒内最小砝码质量)

标尺分度值(最小刻度)

思考:哪次测量更准确?为什么?

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什么启发?

方法介绍:测量单个小物体的质量时,由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比较小,一般的托盘天平精度不够,难以测出,因此采取测多算少,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同时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进一步较小误差。

二、测量水的质量

设计方案:如何测量水的质量?

教材P6把三个步骤排列一下,填入表格。

思考:把⑴和⑵交换,这个方案如何?分组活动:⑴调节天平;

⑵测一枚大头针质量;

发现:无法测量,比分度值小

⑶设计方案;

⑷测100枚大头针质量;

⑸再测200枚大头针质量;

⑹计算一枚大头针质量。

同样的误差,分得越多,误差越小。

测多算少(累计法)

活动2:分组活动测水的质量

⑴测烧杯质量m杯;

⑵测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总;

⑶计算烧杯中水的质量m水=m总-m杯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4

一.什么是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第二节力的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单位;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一、力的三要素

利用多媒体展示或者口头介绍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请学生思考、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

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

老师演示实验: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做教材5页图7-2-2的实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力的单位

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

老师对一牛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所受的重力。

三、力的图示

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

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练习:教材6页图7-2-5作图。

四、力的示意图

讲解力的示意图,将力的

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

举例作图:

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5

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机械效率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第3 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物体重力的大小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

(2)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理解机械效率

难点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演示法 探究法 讨论法 阅读法 自学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投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提问。

教师:这篇传说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教师:他为什么聪明呢?

(二)导学达标

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投影,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将教室门口的沙子运上教学楼3楼?那种办法较好?(直接拿着桶从楼梯走上去、用动滑轮、定滑轮拉上去、用袋子装着直接从上面吊上去等)

教师:这里提供一些器材和相关的数据,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用哪种方法好?

教师:在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的过程中,每种方法中各对哪些物体做了功?

教师:无论他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是什么?

教师: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我们叫有用功。

教师:在几种不同的方法中他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别是什么?

教师: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我们叫额外功。

教师: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我们叫总功。

2.机械效率

①机械效率的引出

【分组讨论】

方案一(直接用桶提):有用功600J;额外功2520J;总功3120J。

方案二(用动滑轮和桶):有用功600J;额外功180J;总功780J。

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有用功600J;额外功90J;总功690J。

教师:在这三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大?

教师: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做的`额外功最少。

教师: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越大,我们就说机械效率高。

公式:η=W有用/W总

②机械效率的特点

教师:机械效率在数值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机械效率可不可能等于或大于1。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教师:不同机械的效率可能不同,同样的机械在不同的状况下效率也不尽相同。

机械的效率越高,越能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你有哪些方法提高机械的效率?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

教师:机械效率的高低对我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经常要了解机械的效率。请看下面这台机械。

③机械效率的计算投影例题

起重机把重力为4×103N的重物匀速提升了6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4.8×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教师:根据刚才所学试一试

3.【实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今天我们主要探究相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物体的重力有什么关系?

教师:我们利用实验来探究相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物体的重力到底有什么关系?

教师:实验中需要什么测量工具,要测量那些物理量?

用刻度尺分别测出距离S、高度h

教师:怎么计算有用功、总功?请写出表达式。

教师:实验原理是η=W有用/W总=Gh/FS

教师:测量过程中应注意:①要匀速拉动物体。②拉力方向应竖直。

教师:如何读数?

投影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情,调节教学。

展示学生的实验数据(2-3组代表)

小组内分析数据,归纳总结

全班交流实验结论:

次数

钩码所受重力G/N

提升高度h/m

拉力F/N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有用功W有用/J

总功W总/J

机械效率

η

1?

2?

3?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归纳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课堂练习

思考回答

学生:这位宰相很聪明。

学生甲:他借皇帝的手惩治伙计。

学生乙:他让伙计浪费了好多力气。

学生丙:伙计们做了很多无用功。

思考回答

学生:对沙、桶、袋、人、动滑轮做了功。

学生:对沙做功。

学生:对桶做功。

学生:对动滑轮做功。

学生:对人和口袋做功。

学生: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

学生: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总小于1。

学生: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表示。

学生:改进结构,使之更合理、更轻巧。

学生:经常保养,定时润滑。

(学生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得出答案)

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分别测出:钩码重力G、拉力F

学生:W有用=Gh;W总=FS

学生:眼睛要紧随测力计且示数稳定时读数,视线与指针指示位置垂直。及时记录数据。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概括能力。

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伏特、千伏、毫伏及相互关系;

3、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的电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想象、类比、推理能力,搜集信息能力。

情感目标

1、体会类比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2、培养学生学科知识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灯泡发光、电动机砖动”现象提出问题:灯泡发光、电动机转动,都需要电流,那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在思考后得不出结论的情况下,需要教师的讲解点拨。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教材用水流类比电流、阀门类比开关、涡轮类比电灯、抽水机类比电源、水位差类比电压。让学生体会用“水位差是形成水流的原因”类比“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用“抽水机是形成水位差的原因”类比“电源是形成电源的原因”;用“流动的水冲动水轮机转动”类比“流动的电荷使灯泡发光”。

在学生初步知道电源、电压、电流的作用后,介绍了电压有高低、电压的单位;介绍了生产、生活中的用电器的电压值,是学生感觉到“电压”就在我们身边。

电压概念的初步建立过程充分体现了“类比的科学方法”,把难懂的概念用通俗的方法说明使学生容易理解。

教法建议

演示一个显示电路通电的实验(小灯泡发光),启发指出电路中有电流。提问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若学生回答是因为电路中接有电源,则可进一步提问:有电源为什么就会有电流呢?学生的回答一般是不完全的,在指出它们的正确方面以后,就此引入新课。

1. 用类比法讲解电流形成电流原因

对初中学生可以采用类比方法,说明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首先作好课本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A、B两杯水面高度不同是形成水流冲动涡轮转动的原因,当水面相平后,水就停止了流动。要让水持续流动,就需要用抽水机把B杯中的水抽到A杯,使两杯水面再次形成液面差。

由以上类比,启发学生归纳出:水的流动是因为有水压,电荷作定向移动是因为有电压。因此可知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使提供电压的装置。

注意:讲授电压时,还需着重指明是那段电路两段的电压。常说的“电路上的电压”,指的是“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 电压的高低和单位

先从水压有大小引出电压也应有大小(高低),在做下面的实验:

(1)用1节、2节、3节干电池分别给同一个小灯泡通电(选用额定电压为3。8V的灯泡),小灯泡的亮度不一样。

(2)用手摇发电机给一个小灯泡通电,改变手摇的快慢,小灯泡的亮度不同。从小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不同电源产生的电压不同。

(3)介绍电压的单位:伏特(V)。一接干电池电压1。5V,家庭电路电压220V。比伏大的单位有千伏(kV),高压输电线间的电压达几千伏甚至到几万伏。比伏小的单位友毫伏(mV)。

(4)在讲完电压的单位之后,认真地介绍课本的几种电压值,还可以多介绍一些生产、生活中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值,可以布置查找记录电源、用电器额定电压值的家庭作业,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5)讨论“想象议议”中的问题,可以起到巩固、归纳本节知识的作用:用电器工作需要通过电流,产生电流需要在用电器两端加上电压,提供电压需要电源。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应当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互动”的新理念,为避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一系列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学习方法、片杨能力。

一、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电灯发光、电冰箱制冷等用电器工作时都有电流通过,电荷是怎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呢?在学生思考不得其解的时候,教师进行下面的活动。

二、类比说明,讲解电压

1.演示水流冲动涡轮机转动实验,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流动?怎样才能使水持续流动?两容器水面有高度差,水才会流动;抽水机不断地把低处的水抽到高处,使两容器内保持一定的水面高度差。

2.演示小灯泡发光实验,用类比方法讲解“电压使电路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类比的方法要具体,可以参考下面的方式:

3.对电压高低的认识,要从具体现象入手,使学生对电压的高低有直观的认识。可以演示“利用不同节数干电池给同一小灯泡供电,观察其亮度的变化。”由此说明,灯泡两端的电压越高,表现出灯泡发光越亮。在此基础上,再演示用手摇发电机给一个小灯泡通电,改变手摇的.快慢,小灯泡的亮度不同。从小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不同电源产生的电压不同。

三、电压的单位

1.电压的单位教学可以直接给出定义,但对伏特、千伏、毫伏间的换算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落实。

2.对电压单位的初步认识,可以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电源、用电器的电压标值中确认识、去了解。

以上教学要求和方法,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一般的学校和学生都应该能做到。如果有的学校没有小抽水机和涡轮,可以用下面的实验加以说明:

两个玻璃杯容器底部用一根软胶管相连,中间用卡子卡住,两边的水面不相平,当把卡子打开后,看到水从A容器流向B容器。A、B容器水面相平后,水停止了流动。由此说明水面的高度差是使水定向流动的原因。

接下来可以提问:要让水持续不断地流动,应当采取什么方法?

不断地把B容器中的水舀到A容器中,使A、B容器保持稳定的水面高度差。接下来说明,舀水的工作可以用抽水机来完成,给出说明。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讨论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典型例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例题.关于电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

B。 电路中无电流,电路两端就一定无电压

C。 电路两端必须有电压,才可能有电流

D。 电路中有电流,电路两端就一定有电压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练习电压单位换算。如:220V=______kV, 4。5V=______mV。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弹力;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你能举例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吗?

二、弹力

介绍: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a、钢尺压弯反弹;

b、拉伸或压缩弹簧。

小结:

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2、弹性形变:撤消外力后能恢复原来状态的.形变。

3、弹力:物体在受力发生弹性形变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叫做弹力。

三、测力计及其使用

1、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

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构造:弹簧、指针、挂钩、刻度盘、吊环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a、观察:量程与分度值

b、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弹簧是否灵活

c、测量:不能超过量程

弹簧伸长方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弹簧一要靠在刻度板上

沿力的方向静止或匀速拉测力计

d、读数:数值+单位

四、相互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五、课堂练习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

1、试验的`过程。

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第三篇: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1

【浮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乒乓球、饮料瓶(去底)、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

学生:弹簧测力计、细线、烧杯、水、盐水

圆柱体(标有等距离空格)等体积的铁块和铝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万吨巨轮能在海面乘风破浪,平稳航行;节日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在水中轻盈地上下游动。提问:这些现象都蕴含了什么物理知识?

学生:浮力

师:对,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设计意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推进新课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谁?

(教师提示:阅读课本,结合二力平衡条件,受力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关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体的受力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浮力吗?浮力该如何测量?

演示实验:(1)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铝块,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铝块所受重力。

(2)把铝块浸没在水中,看看示数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分析实验现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同时得出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讨论得出)(1)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2)浮力的一种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3、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实验:(1)如图甲,将乒乓球放入倒置的无底饮料瓶中,向饮料瓶中

加水,乒乓球并不浮上来。

(2)如图乙,用手堵住饮料瓶口,乒乓球浮上来。乙

学生活动:对比两次乒乓球受到水的压力情况,结合课本上的浸在液体中的正方体受到液体的压力情况,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教师提示:根据液体内部压强知识,分析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压力情况)

(设计意图: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需要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你认为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阅读课本P51实验,并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你的猜想和依据。

学生活动:讨论、说出猜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提出猜想进行分析,剔除不合理猜想猜想总结: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④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有关

2、要验证上述猜想,应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学生:控制变量法

3、分组实验,每小组同学探究其中一个猜想

学生活动:①各小组针对本组要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步骤及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②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③各组派代表汇报实验过程及得出的结论

教师活动:①巡回指导实验操作

②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给出评价

③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对猜想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课堂小结:

1、浮力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四)当堂检测

1、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一物块,测得重为12N,将其一部分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为N.2、将一实心铝球分别浸没在水、盐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的是()

A、水B、酒精C、盐水D、无法确定

板书:

10.1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4、产生原因: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液体的密度

2、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教学反馈:

1、课堂容量较大,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练习不够,留待课后完成,2、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学会了称重法测浮力,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基础。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2

【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实践活动】

课外小实验: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

1.测出:

(1)体重G;

(2)楼层高h;

(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2.计算:

(1)上楼所做的功;

(2)两次登楼过程的功率。

【板书】

第一节功

1.功的定义:

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2.功的计算:

功=力×距离

公式:W=Fs

单位:焦耳符号:J

3.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P=W/t

单位:W

1W=1J/s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3

滑轮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

(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轮轴、斜面等)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轮轴、斜面的实际使用。

(2)对实践中的滑轮、轮轴、斜面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由学校升旗杆顶部装置引入新课。

一.定滑轮:滑轮的轴固定不动。

性质: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等臂杠杆

二.动滑轮:滑轮的轴随重物一起移动

性质: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三.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

性质: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应用: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轮轴: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例如:方向盘,自行车把手。

斜面:省力。并且斜面越长越省力。

四.练习:一课一练。

五.作业:P731

六.教学后记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4

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构效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教具:弹簧秤、小车、长木板、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引导:课文107页中的各种方法都能把沙子运到楼上,同学们由此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总共做了多少功?克服沙子重力做多少功?各种方法做功是否同样多等问题。]

2.引入课题:机械效率。

二、新课教学:

(一)机械效率

1.组织讨论。找出各种方法中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用不同方法,人所做的功不完全相同,但克服沙子重力所做的功是相同的。]

2.能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了吗?

人对沙子所做的功是对我们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对桶、口袋所做的功是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额外所做的功,叫做额外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叫做总功。

分析: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即有用功始终都要小于总功。

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公式:

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机械效率-η

提出问题:机械效率可以大于100%吗?分析得出:使用机械时会不得不做一些额外功,所以机械效率必然小于100%。

例题:起重机把质量为0.6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二、斜面的机械效率

1.阅读“斜面的机械效率”。了解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

2.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和记录表格。

3.完成实验的实验报告。

三、课堂小结

四、作用:110页1。

五、教学反思:

板:

四.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

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公式,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5

滑轮(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2、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三)教学准备

定滑轮、动滑轮、钩码、细绳、测力计、铁架台、刻度尺。

(四)教学过程

一、总述

学好本节应注重实验。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体会各种简单机械的特点。在探究活动之前,先画出简单机械的草图,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会有什么结果,然后再用实验验证。如果有出入要去认真分析原因,必要时请老师参与。例如,探究定滑轮的特点时,先画草图、再分析:一根绳子,通过定滑轮转了一弯,估计不能省力,但明显能改变力的方向,然后实际做做看。做后我们发现实际情况与分析有出入,想想是什么原因?(是实验误差还是分析有问题)找出原因就是提高了自己。

二、引入

让同学们观看书上的漫画。问:为什么瘦子却拉不住这个物体?

三、定滑轮和动滑轮

1、介绍滑轮

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2、请学生用滑轮把钩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学生自由组装)

这个时候学生应该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在学生实验完成后,选取不同的类型放在讲台上进行讲解。

(1)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2)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3、探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如右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

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

移动。

分析: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

动滑轮在省力的同时,却费了一倍的距离。

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用杠杆的知识分析一下,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另外:在探究过程中,由于滑轮本身有重力,和绳子有摩擦,结果可能不太一样,教师应交待清楚。并提出在动滑轮中:F=G物+G动2

四、滑轮组

动滑轮可以省力,却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却不能省力。有什么办法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吗?引入滑轮组。

1、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滑轮组。

让学生自己组装,教师巡视指导。(要求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再让学生用测力计测量一下,归纳其特点:

2、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五)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6

一、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学生实验,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发现过程)

结论:控制物体浮沉的途径:

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减少浮力使物体下沉

改变液体密度

改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

保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减小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上浮,增大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

(设计理念:影响物体的浮沉的因素不可能只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讲授,教师的演示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本设计中,教者想尽量用学生身边的器材如石蜡块、小药瓶、铅制牙膏皮铅笔等设计实验让学生先动手实验,再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激发自主探索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上浮或悬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

研究物体的悬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逐渐加入清水,使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改变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的位置,观察鸡蛋悬浮时的状态。

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 G物

研究物体的下沉、上浮条件

在盐水中加入,可使鸡蛋上浮。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上浮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时,满足:F浮 G物

在盐水中加入,可使鸡蛋下沉。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满足:F浮 G物

分析讨论得出物体漂浮时的条件:

分析鸡蛋漂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 G物

状态 漂浮 悬浮 沉底 上浮 下沉

力的关系 F浮=G物 F浮=G物 F浮G物F浮(设计理念: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并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探究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在这里,教师需精心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景,教师的功夫,主要花在设疑,导疑上,最后的释疑留给学生自己解决)

多媒体演示:解释下沉、上浮和悬浮所表示的运动过程.(由学生填入物体所受浮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出问题:产生漂浮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别吗?

启发思考:两种情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

(教学设计理念: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考虑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及教学的要求,选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现象的感性认识、到对问题的理性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对概念、规律的正确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的五种情况(“三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二过程”:上浮、下沉)有比较深的认识。)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

第四篇:新人教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

新人教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归

二次根式

知识回顾

1.二次根式:式子(ge;0)叫做二次根式。2.最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⑴被开方数中不含开方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⑵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⑶分母中不含根式。3.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若被开方数相同,则这几个二次根式就是同类二次根式。4.二次根式的性质:(1)()2=(ge;0);(2)5.二次根式的运算:

(1)因式的外移和内移:如果被开方数中有的因式能够开得尽方,那么,就可以用它的算术根代替而移到根号外面;如果被开方数是代数和的形式,那么先解因式,•变形为积的形式,再移因式到根号外面,反之也可以将根号外面的正因式平方后移到根号里面.(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二次根式相乘(除),将被开方数相乘(除),所得的积(商)仍作积(商)的被开方数并将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age;0,bge;0);(bge;0,agt;0).(4)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都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可表示如下:ang;C=90deg;ang;A+ang;B=90deg;(2)、在直角三角形中,30deg;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ang;A=30deg;可表示如下:BC=AB ang;C=90deg;(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ang;ACB=90deg;可表示如下:CD=AB=BD=AD D为AB的中点

4、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5、三角形中的中位线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1)三角形共有三条中位线,并且它们又重新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2)要会区别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四边形

1.四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1)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deg;;(2)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deg;.2.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1)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deg;;(2)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deg;12.等腰梯形的判定:

(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3)∵ABCD是梯形且AD∥BC

∵AC=BD

there4;ABCD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14.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15.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一次函数

一、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形如y=kx(k为常数,且kne;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一般地,形如y=kx+b(k,b为常数,且kne;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当b=0时,y=kx+b即为y=kx,所以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图象: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kne;0))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

(2)性质:当kgt;0时,直线y=kx经过第三,一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当k0,bgt;0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2)kgt;0,blt;0图像经过一、三、四象限;(3)kgt;0,b=0图像经过一、三象限;(4)klt;0,bgt;0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5)klt;0,blt;0图像经过二、三、四象限;(6)klt;0,b=0图像经过二、四象限。

一次函数表达式的确定

求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kne;0)时,需要由两个点来确定;求正比例函数y=kx(kne;0)时,只需一个点即可.5.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方程组

从“数”的角度看,自变量(x)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并

求出这个函数值

解方程组从“形”的角度看,确定两直线交点的坐标.数据的分析

数据的代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总结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点、概念总结

1.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有四个特点:(1)含有一个未知数;(2)且未知数次数最高次数是2;(3)是整式方程。要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先看它是否为整式方程,若是,再对它进行整理。如果能整理为ax2+bx+c=0(ane;0)的形式,则这个方程就为一元二次方程。

(4)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时,应满足(ane;0)3.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ne;0)。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ne;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4.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是b的平方根,当时,,当b”、“=”、“lt;”)。

16.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若加上ADBC,则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现在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得四边形AECF为平行四边形.(图中不再添加点和线)转眼之间一个学期也将过去了,同学们也迎来了期末考试,希望上文为大家提供的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能帮助到大家。

精编八年级数学下册《全等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2016学年初二下册《反证法》知识点归纳:例题解析

第五篇:新人教八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专题复习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专题复习

A第五单元 5.21《与朱元思书》

1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表议论流露对鄙视名利爱慕自然归隐避世的情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与《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侧面描写水的清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2《五柳先生传》

6体现五柳先生性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最能体现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黔娄之妻有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当一个人为自己的贫苦生活而悲伤时或因意外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可以这样安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出现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原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商品经济的今天,许许多多的科学家能够甘于寂寞,致力科研,这正如古人所言:“。”表现他们高洁的志趣和人格的坚持。(用《五柳先生传》中的两句话来填写)19

5.23《马说》

12《马说》一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写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食马者”的愚妄举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怀才不遇的人时常感叹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一个成语概括千里马的处境遭遇_____________:

21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韩愈的《马说》中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4 《送东阳马生序》

22宋濂年少时读书非常辛苦而他却乐在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的句子是:“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有关刻苦读书的故事还有:“程门立雪、囊萤夜读、凿壁借光、悬梁刺股、孙康映雪、王冕僧寺夜读”。

5.25《诗词曲五首》

2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诗中借典故来抒写归来后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6诗中有一联是千古名句,现在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杜牧〈赤壁〉)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28《赤壁》中既是名句,又是想像的诗句(小中见大论东吴命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杜牧的《赤壁》一诗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0《过零丁洋》中脍炙人口,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忠心不改,(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诗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的心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水调歌头》中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美好祝愿(集中表达词人对亲人的怀念、祝愿和慰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5词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36直接写明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写出词人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9《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以动写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40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

41暗示潼关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写曲人驻远望、感慨横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曲中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第六单元 6.26《小石潭记》

44侧面描写水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能够反映作者心境感伤(观潭的独特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7《岳阳楼记》

46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9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叙述腾子京政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描写岳阳楼之大观景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借鸟欢鱼跃、花茂草盛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态。

6.28《醉翁亭记》

57文中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在第一段就微露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描绘的四季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62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9 66袁宏道在《满井游记》中写雪后初晴的水之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之景:“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6.30 67《饮酒》中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迷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诗中体现作者爱菊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9描写山中佳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0反映李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终将冲出苦闷,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一天会实现的情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1表明诗人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含“行拂乱其所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2《行路难》一诗中借用典故表明人生遭遇变化莫测多出偶然,并渴望入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3《茅屋这秋风所破歌》中,写出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表现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5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写北方过地风狂雪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诗中从侧面反映天气非常寒冷,战争非常残酷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这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3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己亥杂诗》

84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龚自珍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表达诗人昂扬向上、奋斗到底的倔强精神的千古名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在《无题》中抒写爱情忠贞,表达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课外古诗词

古诗文默写

86长风万里送秋雁,_____________________ 87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蜂》

8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见欢〉(李煜)89亭亭山上松,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松柏有本性。(〈赠从弟〉)

9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还能表达朋友间深情厚意的送别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91高适在送别友人时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慰友人要乐观、豁达,而王维在《渭城曲》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相反的感情。92《登幽州台歌》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空前绝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3<<送元二使安西》真挚的惜别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极度忧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表明李白在行路上最能表现他面对挫折积极向上,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春雨春草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7《无题》①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8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现爱情坚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9《登飞来峰》: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清贫乐 村居》写小儿顽皮淘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

赠别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相当的比率。不少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表达了真挚的惜别之情,成为写离愁的名句。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借景抒情,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赠汪伦》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无形为有形的名句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高适在《别董大》中用““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安慰朋友;王勃更是乐观,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寄语远方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下载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串联和并联1八年级物理教案

    串联和并联1八年级物理教案 第二节 串联和并联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 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

    新人教八年级下册英语unit8知识点及练习题大全

    新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Unit8单元知识讲解及练习Unit8 Have you read Treasure Island yet?知识点拨 一、重点短语 1. on page 25 在第2 5 页 2. the back of the book 书的......

    新人教八年级下册英语Unit1拓展总结

    Unit1 一 1. —Will people live to be 300 years old? —_________. A. No, they aren'tB. No, they won'tC. No, they don'tD. No, they can't 2. There will be ______ p......

    八年级语文下册 9《海燕》教案 新人教

    海燕 3、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弄清文章深刻内涵,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导入 二、走进......

    八年级语文下册 8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

    8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2、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 3、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的哲理。 ▼......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新人教

    一、指导思想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

    一般教师会在正式上课前准备好教学辅助用的教案的,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八年级的物理教案,内容仅供参考。八年级的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描述物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一、学情分析物理是一门新接触的自然学科,学生基本没有物理基础,经过八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方法逐渐成熟,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却很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