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方经济学》文字教案(第五章)
《西方经济学》文字教案
第五章 成本论
一、教学时数:2学时
二、教学内容:本章重点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资源配置和经济制度。
具体内容:
第一节 成本的概念
第二节 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 第三节 短期成本曲线 第四节 长期成本曲线
三、本章重点∕重点知识:
(1)成本及利润的概念;(2)短期成本及其分类;
(3)短期成本函数与短期成本曲线;(4)长期成本的概念;
(5)长期成本函数与长期成本曲线;(6)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四、本章难点∕难点知识
(1)成本与成本函数;(2)短期成本及其类型;(3)长期成本及其类型;
(4)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之间的关系;(5)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五、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西文方经济学成本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体系。掌握成本函数、成本分析方法以及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学会短期厂商均衡和长期厂商均衡的成本分析方法。掌握成本理论对厂商收益决策的影响及应用。
六、考核要求:识记占有20%,主要考核成本、短期成本、长期成本概念。领会占30%,主要考核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短期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以及长期平均成本与短期平均成本的关系。综合分析占30%,短期平均成本和长期平均成本呈“U”字的原因及其区别,机会成本、经济利润的主要内容。应用占20%,主要考核机会成本、经济利润概念的运用。
在第三章生产论中涉及了成本方程,成本方程表示厂商的生产成本与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之间的关系。本章的成本论将进一步考察厂商的生产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与第三章一样,本章仍假定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给定的。
第一节 成本的概念
本节主要内容:企业的生产成本通常被看成是企业对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然而,西方经济学家指出,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仅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成本概念是不够的。主要介绍成本、机会成本、隐成本、显成本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出利润、经济利润和正常利润的概念。
本节知识点、难点:机会成本、隐成本、经济利润、正常利润。
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
(1)理解机会成本的概念及其经济涵义;(2)理解隐成本的概念;
(3)理解经济利润的概念及其经济涵义;(4)理解正常利润的概念及其含义。
企业的生产成本通常被看成是企业对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然而,西方经济学家指出,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仅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成本概念是不够的。为此,他们提出了机会成本的概念以及显成本和隐成本的概念。
一、机会成本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要研究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对稀缺的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问题。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由此,便产生了机会成本的概念。例如,当一个厂商决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生产一辆汽车时,这就意味着该厂商不可能再利用相同的经济资源来生产200辆自行车。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辆自行车。如果用货币数量来代替对实物商品数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辆自行车的价值为10万元,则可以说,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价值为10万元的其他商品。一般地,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在西方经济学中,企业的生产成本应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理解。
二、显成本和隐成本
企业的生产成本可以分为显成本和隐成本两个部分。
企业生产的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例如,某厂商雇用了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了一定数量的贷款,并租用了一定数量的土地,为此,这个厂商就需要向工人支付工资,向银行支付利息,向土地出租者支付地租,这些支出便构成了该厂商的生产的显成本。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讲,这笔支出的总价格必须等于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相同的生产要素使用在其他用途时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否则,这个企业就不能购买或租用到这些生产要素,并保持对它们的使用权。
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例如,为了进行生产,一个厂商除了雇用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一定数量的贷款和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之外(这些均属于显成本支出),还动用了自己的资金和土地,并亲自管理企业。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既然借用了他人的资本需付利息,租用了他人的土地需付地租,聘用他人来管理企业需付薪金,那么,同样道理,在这个例子中,当厂商使用了自有生产要素时,也应该得到报酬。所不同的是,现在厂商是自己向自己支付利息、地租和薪金。所以,这笔价值就应该计人成本之中。由于这笔成本支出不如显成本那么明显,故被称为隐成本。隐成本也必须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来支付,否则,厂商会把自有生产要素转移出本企业,以获得更高的报酬。
三、利润
企业的所有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构成总成本。企业的经济利润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简称企业的利润。企业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就是最大的经济利润。经济利润也被称为超额利润。
在西方经济学中,还需区别经济利润和正常利润。正常利润通常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需要强调的是,正常利润是厂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它是以隐成本计人成本的。为了理解正常利润是成本的一部分这一说法,我们需要运用前面讲到的机会成本的概念。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当一个企业所有者同时又拥有管理企业的才能时,他可以面临两种选择机会,一种选择是在自己的企业当经理,另一种选择是到别人所拥有的企业当经理。如果他到别人所拥有的企业当经理,他可以获得收入报酬。如果他在自己的企业当经理,他就失去了到别的企业当经理所能得到的收入报酬,而他所失去的这份报酬就是他在自己所拥有的企业当经理的机会成本。或者说,如果他在自己的企业当经理的话,他应当自己向自己支付报酬,而且这份报酬数额应该等于他在别的企业当经理时所可以得到的最高报酬。所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正常利润属于成本,并且属于隐成本。
由于正常利润属于成本,因此,经济利润中不包含正常利润。又由于厂商的经济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总成本,所以,当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时,厂商仍然得到了全部的正常利润。
成本理论是建立在生产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已经知道,生产理论分为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则相应地,成本理论也分为短期成本理论和长期成本理论。由于在短期内企业根据其所要达到的产量,只能调整部分生产要素的数量而不能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所以,短期成本有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由于在长期内企业根据其所要达到的产量,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所以,长期内所有的要素成本都是可变的,长期成本没有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本章从第二节起将先后研究短期成本函数及其曲线和长期成本函数及其曲线。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经济学中,生产的机会成本等于()
A 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B 显性成本+社会成本 C 直接成本+隐性成本
D 社会成本+隐性成本 答案:A 答案讲解:机会成本的概念构成。备注:知识点:机会成本的概念
2.以下关于正常利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正常利润是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所支付的报酬
B 正常利润是隐性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C 正常利润是显性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D 经济利润中不包括正常利润 答案:C 答案讲解:正常利润的概念及构成。备注:知识点:经济利润、正常利润的概念。3.在西方经济学中,企业所追求目标的是()。
A 会计利润最大
B 经济利润最大
C 正常利润最大
D 总收入最大 答案:B 答案讲解:因为经济利润可以衡量企业是否把资源用于最有效的用处。所以,企业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就是最大的经济利润。备注:知识点:经济利润、正常利润的概念。
二、判断题
1.如果一个人为自己的企业承担经理,则他的雇佣经理的成本为零。【
】 答案:错误
答案讲解:如果他到别人所拥有的企业当经理,他可以获得收入报酬。如果他在自己的企业当经理,他就失去了到别的企业当经理所能得到的收入报酬,而他所失去的这份报酬就是他在自己所拥有的企业当经理的机会成本。备注:知识点:机会成本的概念。
2.企业生产的显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 答案:错误
答案讲解: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备注:知识点:隐成本、显成本的概念。
三、简述题
1.简述对正常利润的理解
答案:正常利润通常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正常利润是厂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它是以隐成本计人成本的。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当一个企业所有者同时又拥有管理企业的才能时,他可以面临两种选择机会,一种选择是在自己的企业当经理,另一种选择是到别人所拥有的企业当经理。如果他到别人所拥有的企业当经理,他可以获得收入报酬。如果他在自己的企业当经理,他就失去了到别的企业当经理所能得到的收入报酬,而他所失去的这份报酬就是他在自己所拥有的企业当经理的机会成本。或者说,如果他在自己的企业当经理的话,他应当自己向自己支付报酬,而且这份报酬数额应该等于他在别的企业当经理时所可以得到的最高报酬。所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正常利润属于成本,并且属于隐成本。
备注:知识点:经济利润、正常利润的概念。2.简述对机会成本的理解
答案: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例如,当一个厂商决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生产一辆汽车时,这就意味着该厂商不可能再利用相同的经济资源来生产200辆自行车。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辆自行车。如果用货币数量来代替对实物商品数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辆自行车的价值为10万元,则可以说,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价值为10万元的其他商品。备注:知识点:机会成本的概念。
第二节 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
本节主要内容:本节在生产论的有关内容和分析工具的基础上,将推导和阐述短期总成本的概念。其目的在于说明短期成本理论是以短期生产理论为基础的。主要讨论短期总产量、短期总成本曲线以及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节知识点、难点:短期总产量曲线和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关系。
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1)熟记短期成本的构成;(2)理解短期成本曲线的形成;
由厂商短期生产函数出发,可以得到相应的短期成本函数,而且,由厂商的短期总产量曲线出发,也可以得到相应的短期总成本曲线。下面,我们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推导。
假定厂商在短期内使用劳动和资本这两种要素生产一种产品,其中,劳动投入量是可变的,资本投入量是固定的,则短期生产函数为:
Qf(L,K)
(5.1)
(5.1)式表示:在资本投入量固定的前提下,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L和产量Q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对应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理解为:厂商可以通过对劳动投入量的调整来实现不同的产量水平。也可以反过来理解为:厂商根据不同的产量水平的要求,来确定相应的劳动的投入量。根据后一种理解,且假定要素市场上劳动的价格侧和资本的价格r是给定的,则可以用下式来表示厂商在每一产量水平上的短期总成本:
STC(Q)wL(Q)rK
(5.2)式中,w·L(Q)为可变成本部分;rK为固定成本部分,两部分之和构成厂商的短期总成本,STC是短期总成本的英文缩写。如果以(Q)表示可变成本侧w·L(Q),以b表示固定成本rK,则短期总成本函数可以写成以下形式:
STC(Q)(Q)b
(5.3)
至此,我们由(5.1)式的短期生产函数出发,写出了相应的短期总成本函数。显然,短期总成本是产量的函数。
进一步地,利用(5.2)式可以很方便地由厂商的短期总产量曲线求得相应的短期总成本曲线。其具体做法如下:以第四章生产论的图4—2(a)的短期总产量曲线图为例,在图中的总产量TPL曲线上,找到与每一个总产量相对应的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L(可参考第四章表4—1),再用所得到的L去乘已知的劳动价格W(在此假定w=2),便可得到每一总产量水平的可变成本侧w·L(Q)。将这种总产量与可变成本之间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平面坐标图中,即可得到短期可变成本曲线,如图5—1所示。图中的横轴Q代表产量,纵轴C代表成本,由原点出发的曲线w·L(Q)就是短期可变成本曲线。
由于短期固定成本为rK,所以,将短期可变成本曲线向上垂直平移rK单位,便得到短期总成本曲线STC,在此有STC(Q)wL(Q)rK。显然图4—2(a)的短期总产量曲线和图5—1的短期总成本曲线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变化是()。
A 先以递增的速度增加,后以递减的速度增加
B 先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后以递增的速度增加
C 先以几何速度增加,后以缓慢速度增加
D 先以缓慢速度增加,后以几何速度增加 答案:B 答案讲解:短期总成本曲线是由短期产量曲线推导而出的,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总产量是以递增的速度增加达到一定产量以后,总产量就以递减的速度增加。相应地短期总成本曲线是先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后以递增的速度增加。备注:知识点:短期成本曲线的形成。
2.短期总成本与短期总变动成本之间差额是()。
A 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差
B 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之差
C 短期总固定成本
D 短期劳动力成本 答案:C
答案讲解:短期总成本的构成:短期总成本是由短期可变成本和短期固定成本组成。备注:知识点:短期成本构成。
3.在短期中,当产量为零时,短期总成本为()。
A 零
B 全部固定成本
C 全部可变成本
D 全部物化劳动成本 答案:B 答案讲解:在短期中,由于有一部分要素的投入量不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即存在一个固定投入成本。所以,当产量为零时,企业将发生一笔固定费用。备注:知识点:短期成本的构成。
二、判断题
1.总成本是指生产一种产品或劳务所使用的全部资源的市场价值。【
】 答案:正确
答案讲解:这里考察总成本的含义。总成本是指生产一种产品或劳务所使用的全部资源的市场价值。研究它包括显成本和隐成本两部分。备注:知识点:短期成本的构成。
2.由于固定成本不随产出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平均固定成本(AFC)也不随产出的变化而变化。【
】 答案:错误
答案讲解:这里考察总固定成本与平均固定成本之间的关系。固定成本是不随产出的变化而变化,但平均固定成本是指平均每单位产品所分摊的总固定成本,平均固定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其曲线为一条正双曲线。备注:知识点:短期成本的构成。
3.如果产量减少到零,短期内总成本也将为零。【
】 答案:错误
答案讲解:短期总成本曲线不始于原点,因为在短缺存在固定成本,产量为零时,短缺成本等于固定成本。而长期总成本曲线始于原点,因为在长期不存在固定成本,产量为零时,长期成本也为零。备注:知识点:短期成本的构成。
第三节 短期成本曲线
本节主要内容:本节将具体分析各类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主要介绍短期成本的分类、各类短期成本的特点、各类短期成本曲线的特性;各类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平均产量与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边际产量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
本节知识点、难点:短期成本及其分类、各类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平均产量与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边际产量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
(1)熟记短期成本的分类;
(2)理解各类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3)理解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4)理解短期平均成本呈U字形原因;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
在短期,厂商的成本有不变成本部分和可变成本部分之分。具体地讲,厂商的短期成本有以下七种:总不变成本、总可变成本、总成本、平均不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总成本和边际成本。它们的英文缩写顺次为:TFC、TVC、TC、AFC、AVC、AC和MC。
总不变成本TF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例如,建筑物和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等。由于在短期内不管企业的产量为多少,这部分不变要素的投入量都是不变的,所以,总不变成本是一个常数,它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即使产量为零时,总不变成本也仍然存在。如图5—3(a)所示,图中的横轴Q表示产量,纵轴C表示成本,总不变成本TFC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它表示在短期内,无论产量如何变化,总不变成本TFC是固定不变的。
总可变成本TVC是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可变生产要素支付的总成本。例如,厂商对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工人工资的支付等。总可变成本TVC曲线如图5—3(b)所示,它是一条由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TVC曲线表示:由于在短期内厂商是根据产量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所以,总可变成本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当产量为零时,总可变成本也为在这以后,总可变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总可变成本的函数形式为:
TVCTVC(Q)
(5.4)
总成本T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支出的总成本。它是总固定成本和总可变成本之和。总成本TC曲线如图5—3(c)所示,它是从纵轴上相当于总固定成本TFC高度的点出发的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TC曲线表示:在每一个产量上的总成本由总固定成本和总可变成本共同构成。总成本用公式表示为:
TC(Q)TFCTVC(Q)
(5.5)
平均不变成本AF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平均不变成本AFC曲线如图5—3(d)所示,它是一条向两轴渐近的双曲线。AFC曲线表示:在总不变成本固定的前提下,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不变成本是越来越小的。平均不变成本用公式表示为:
AFC(Q)TFCQ
(5.6)
平均可变成本AV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用公式表示为:
AVC(Q)TVC(Q)Q
(5.7)
平均总成本A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它等于平均不变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之和。用公式表示为:
AC(Q)TC(Q)QAFC(Q)AVC(Q)
(5.8)边际成本MC是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成本。用公式表示为:
MC(Q)TC(Q)Q
(5.9)
或者 MC(Q)limTC(Q)QQ0dTCdQ
(5.10)
由(5.10)式可知,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的边际成本MC值就是相应的,成本TC曲线的斜率。
平均可变成本AVC曲线、平均总成本AC曲线和边际成本MC曲线顺次:图5—3(e)、(f)和(g)所示。这三条曲线都呈现出U型的特征。它们表示: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总成本和边际成本都是先递减,各自达到本身的最低点之后再递增。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从以上各种短期成本的定义公式中可知,由一定产量水平上的总成本(包括TFC、TVC和TC)出发,是可以得到相应的平均成本(包括AFC、AVC和AC)和边际成本(即MC)的。关于这一点,将在本节最后部分的内容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二、短期成本曲线的综合图
在图5—3中,我们分别画出了7条不同类型的短期成本曲线。现在,我们将把这些不同类型的短期成本曲线置于同一张图中,以分析不同类型的短期成本曲线相互之间的关系。这项工作将通过表5—1和图5—4来完成。
表5—1 短期成本表 总成本平均不变产量Q 总不变成本TFC 0 1 2 3 4 5 6 1200 1200 1200 1200 1200 1200 1200 总可变成本TVC 0 600 800 900 1050 1400 2100 总成本成本TC AFC 1200 1800 2000 2100 2250 2600 3300 1200.0 600.0 400.0 300.0 240.0 200.0 AVC 600.0 400.0 300.0 262.5 280.0 350.0 1800.0 1000.0 700.0 562.5 520.0 550.0 600 200 100 150 350 700 成本本AC MC平均成本平均可变平均总成边际成本边际成本
5—1是一张某厂商的短期成本表列。表表中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各栏均可以分别由相应的总成本的各栏推算出来。该表体现了各种短期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5—4是根据表5—1绘制的短期成本曲线图,它是一张典型的短期成本曲线的综合图。
仔细观察图5—4,除了发现那些在图5—3中已经得到体现的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以外,还可以发现以下特征。
先分析图5—4(a)。由图中可见,TC曲线是一条由水平的TFC曲线与纵轴的交点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在每一个产量上,TC曲线和TVC曲线两者的斜率都是相同的,并且,TC曲线和TVC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都等于固定的不变成本TFC。这显然是由于TC曲线是通过把TVC曲线向上垂直平移TFC的距离而到的。
此外,在图5—4(a)中,TVC曲线和TC曲线在同一个产量水平(2.5单位)各自存在一个拐点B和C。在拐点以前,TVC曲线和TC曲线的斜率是递减的;在拐点以后,TVC曲线和TC曲线的斜率是递增的。
再分析图5—4(b)。由图中可见,不仅AVC曲线、AC曲线和MC曲线均呈U形特征,而且,MC曲线与AVC曲线相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F,MC曲线与A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D。最后,将图5—4(a)和图5—4(b)结合在一起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图5—4(b)中MC曲线的最低点A恰好对应图5—4(a)中的TC曲线的拐点B和TVC曲线的拐点C,或者说,A、B、C三点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产量水平(2.5单位)。在图5—4(b)中的AVC曲线达到最低点F时,图5—4(a)中的TVC曲线恰好有一条从原点出发的切线,与TVC曲线相切于G点。或者说,G、F两点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产量水平(4单位)。相类似地,在图5—4(b)中的AC曲线达到最低点D时,图5—4(a)中的TC曲线恰好有一条从原点出发的切线,与TC曲线相切于正点。或者说,E、D两点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产量水平(5单位)。
至于短期成本曲线所体现的这些特征的原因,我们将在下面运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进行深入的解释。
三、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因此,它也决定了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短期生产过程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连续增加,它所带来的边际产量先是递增的,达到最大的值以后再递减。关于这一规律,我们也可以从产量变化所引起的边际成本变化的角度来理解:假定生产要素的价格是固定不变的,在开始时的边际报酬递增阶段,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所产生的边际产量递增,则意味着可以反过来说:在这一阶段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在以后的边际报酬递减阶段,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所产生的边际产量递减,则意味着也可以反过来说:在这一阶段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显然,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短期边际产量和短期边际成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以简单地表述如下: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的递减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增阶段,与边际产量的最大值相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最小值。正因为如此,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边际成本MC曲线表现出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
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所决定的U形的MC曲线出发,可以解释其他的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以及短期成本曲线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一,关于TC曲线、TVC曲线和MC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的MC值就是相应的TC曲线的斜率,又由于在每一产量上的TC对应的TC曲线和TVC曲线的斜率。于是,在图5—4中的TC曲线、TVC曲线和MC曲线之间表现出这样的相互关系: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的MC曲线的先降后升的特征相对应,TC曲线和TVC曲线的斜率也由递减变为递增。而且,MC曲线的最低点A与TC曲线的拐点B和TVC曲线的拐点C相对应。
第二,关于AC曲线、AVC曲线和MC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已经知道,对于任何一对边际量和平均量而言,只要边际量小于平均量,边际量就把平均量拉下;只要边际量大于平均量,边际产量就把平均量拉上;当边际量等于平均量时,平均量必达本身的极值点。将这种关系具体到AC曲线、AVC曲线和MC曲线的相互关系上,可以推知,由于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MC曲线有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所以,AC曲线和AVC曲线也必定是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而且,MC曲线必定会分别与A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与AVC曲线相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正如图5—4所示:U形的MC曲线分别与U形的A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D,与U形的AVC曲线相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F。在AC曲线的下降段,MC曲线低于AC曲线;在AC曲线的上升段,MC曲线高于AC曲线。相类似地,在AVC曲线的下降段,MC曲线低于AVC曲线;在AVC曲线的上升段,MC曲线高于AVC曲线。
此外,对于产量变化的反应,边际成本MC要比平均成本AC和平均可变成本AVC敏感得多。反映在图5—4中,不管是下降还是上升,MC曲线的变动都快于AC曲线和AVC曲线。
最后,比较图中AC曲线和MC曲线的交点D与AVC曲线和MC曲线的交点F,可以发现,前者的出现慢于后者,并且前者的位置高于后者。也就是说。AVC曲线降到最低点F时,AC曲线还没有降到最低点D,而且AC曲线的最小值大于AVC曲线的最小值。这是因为:在平均总成本中不仅包括平均可变成本,还包括平均不变成本。正是由于平均不变成本的作用,才使得AC曲线的最低点D的出现既慢于、又高于AVC曲线的最低点F。
四、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短期生产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了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在此,我们将进一步分析短期生产条件下的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或者说,分析短期产量曲线和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假定短期生产函数为:
Qf(L,K)
(5.11)短期成本函数为:
TC(Q)TFCTVC(Q)
(5.12)
TVCQwL(Q)
(5.13)且假定生产要素劳动的价格w是给定的。
1.边际产量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
根据(5.12)式和(5.13)式,有:
TC(Q)TFCTVC(Q)TFCwL(Q)
式中,TFC为常数。
由上式可得: MCdTCdQwdL0 dQ
即: MCw1MPL
(5.14)由此可得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5.14)式表明边际成本MC和边际产量MPL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具体地讲,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MPL是先上升,达到一个最高点以后再下降,所以,边际成本MC是先下降,达到一个最低点以后再上升。这种对应关系如图5—9所示:MPL曲线的上升段对应MC曲线的下降段;MPL曲线的下降段对应MC曲线的上升段;MPL曲线的最高点对应MC曲线的最低点。
第二,由以上的边际产量和边际成本的对应关系可以推知,总产量和总成本之间也存在着对应关系。当总产量TPL曲线下凸时,总成本TC曲线和总可变成本TVC曲线是下凹的;当总产量TPL曲线下凹时,总成本TC曲线和总可变成本TVC曲线是下凸的;当总产量TPL曲线存在一个拐点时,总成本TC曲线和总可变成本TVC曲线也各存在一个拐点。
2.平均产量和平均可变成本之间的关系
根据(5.13)式有:AVC
由此可得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5.15)式表明平均可变成本AVC和平均产量APL。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前者呈递增时,后者呈递减;前者呈递减时,后者呈递增;前者的最高点对应后者的最低点。第二,由于MC曲线与AVC曲线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MPL曲线与APL曲线交于APL。曲线的最高点,所以,MC曲线和AVC曲线的交点与MPL曲线和APL曲线的交点是对应的。
TVCQwLQw1APL
(5.15)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在从原点出发的直线(射线)与TC曲线的切点连线上,AC有什么性质?()。
A 是最小的
B 等于MC C 等于AVC+AFC 答案:D
D 上述都正确
答案讲解:TC曲线上某一点到原点连接的直线的斜率是AC,而TC曲线上某一点切线的斜率是MC。而MC=AC 时,AC最小。题中TC曲线上到原点连接的直线与该点切线重合,所以AC即是最小的,又等于MC。
备注:知识点:各类短期成本曲线及其特征。2.边际成本是指()。
A.总成本除以产量 B.平均成本除以产量
C 投入的生产要素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D 产量增加一个单位,给总成本带来多大的变化
答案:D 答案讲解:边际成本的定义:边际成本MC是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成本。备注:知识点:各类短期成本曲线及其特征。3.从原点出发与TC曲线相切的直线的斜率()。
A 等于AC的最低值 C 等于AVC的最高值
答案:A
答案讲解:TC曲线上某一点到原点连接的直线的斜率是AC,而TC曲线上某一点切线的斜率是MC。而MC=AC 时,AC最小。备注:知识点:各类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4.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的是()。
A 边际成本递增阶段
B 边际成本的递减阶段
C 平均成本递减阶段
D 平均成本递增阶段 答案:B 答案讲解: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的递减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增阶段,与边际产量的最大值相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最小值。备注:知识点:各类短期成本曲线与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5.当边际成本最小时,与之对应的是()。
A 总产量最大
B 平均产量最大
C 边际产量最大
D 平均成本最小 答案:C
答案讲解: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短期边际产量和短期边际成本的对应关系是:与边际产量的最大值相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最小值。
B 大于MC
D 等于AFC的最低值 备注:知识点:各类短期成本曲线与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6.当边际成本曲线上升时,其对应的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是()。
A 上升
B 下降
C 既不上升,也不下降
D 既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答案:D 答案讲解:由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可知:在AVC曲线的下降段,MC曲线低于AVC曲线;在AVC曲线的上升段,MC曲线高于AVC曲线。备注:知识点:各类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7.以下关于边际成本曲线、总成本曲线和可变成本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当边际成本曲线下降时,总成本曲线以越来越慢的速度下降
B 当边际成本曲线下降时,可变成本曲线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下降
C 当边际成本曲线上升时,总成本曲线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上升
D 当边际成本曲线上升时,可变成本曲线以越来越慢的速度上升 答案:C
答案讲解:TC曲线与MC曲线之间表现出这样的相互关系: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的MC曲线的先降后升的特征相对应,当MC曲线的最低点以后,TC曲线由递减增加变为递增增加。
备注:知识点:各类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二、判断题
1.MPL曲线的最高点对应AC曲线的最低点。【
】 答案:错误
答案讲解:MPL曲线的最高点对应MC曲线的最低点。备注:知识点:各类短期成本曲线与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2.在AVC曲线的下降段,MC曲线高于AVC曲线;在AVC曲线的上升段,MC曲线低于AVC曲线。【
】 答案:错误
答案讲解:AVC与MC的关系是:在AVC曲线的下降段,MC曲线低于AVC曲线;在AVC曲线的上升段,MC曲线高于AVC曲线。备注:知识点:各类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3.总产量和总成本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是:当总产量TPL曲线下凸时,总成本TC曲线和总可变成本TVC曲线是下凹的;当总产量TPL曲线下凹时,总成本TC曲线和总可变成本TVC曲线是下凸的。【
】 答案:错误
答案讲解:总产量和总成本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是:当总产量TPL曲线下凹时,总成本TC曲线和总可变成本TVC曲线是下凸的;当总产量TPL曲线下凸时,总成本TC曲线和总可变成本TVC曲线是下凹的。
备注:知识点:各类短期成本曲线与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4.由于固定成本不随产出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平均固定成本也不变化。【
】 答案:错误
答案讲解:由于固定成本不随产出的变化而变化,但平均固定成本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备注:知识点:各类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
5.只要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成本曲线的上方,平均成本曲线一定向下倾斜。【
】 答案:错误
答案讲解:AC与MC的关系是:在AC >MC, AC曲线下降;在AC< MC,AC 曲线上升。MC交于AC最低点。
备注:知识点:各类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三、简述题
1.简述边际成本与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答案:边际成本MC和边际产量MPL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具体地讲,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MPL是先上升,达到一个最高点以后再下降,所以,边际成本MC是先下降,达到一个最低点以后再上升。这种对应关系如图5—9所示:MPL曲线的上升段对应MC曲线的下降段;MPL曲线的下降段对应MC曲线的上升段;MPL曲线的最高点对应MC曲线的最低点。
备注:知识点:各类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2.简述AC曲线、AVC曲线和MC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案:U形的MC曲线分别与U形的A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与U形的AVC曲线相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在AC曲线的下降段,MC曲线低于AC曲线;在AC曲线的上升段,MC曲线高于AC曲线。相类似地,在AVC曲线的下降段,MC曲线低于AVC曲线;在AVC曲线的上升段,MC曲线高于AVC曲线。备注:知识点:各类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长期成本曲线
本节主要内容:在长期内,厂商可以根据产量的要求调整全部的生产要素投入量,甚至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因此,厂商所有的成本都是可变的。本节将重点对厂商的长期成本进行分析。顺次对长期成本函数、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推导、长期平均成本与短期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以及长期边际成本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考察这三条长期成本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节知识点、难点:长期成本、长期平均成本与短期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
(1)理解和熟记长期成本的特性;(2)领会长期成本的类型;(3)领会长期成本的形成过程;
(4)理解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之间的关系;
(5)理解长期平均成本呈U字型的原因;
(6)理解长期边际成本曲线的形状;
在长期内,厂商可以根据产量的要求调整全部的生产要素投入量,甚至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因此,厂商所有的成本都是可变的。厂商的长期成本可以分为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它们的英文缩写顺次为LTC、LAC和LMC。
为了区分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从本节开始,在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和短期边际成本前都冠之于“S”,如短期总成本写为STC等,在长期成本前都冠之于“L”,如长期总成本写为LTC等。
一、长期总成本函数和长期总成本曲线
厂商在长期对全部要素投入量的调整意味着对企业的生产规模的调整。也就是说,从长期看,厂商总是可以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长期总成本LTC是指厂商在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相应地,长期总成本函数写成以下形式:
LTCLTCQ
(5.16)
根据对长期总成本函数的规定,可以由短期总成本曲线出发,推导长期总成本曲线。
在图5—10中,有三条短期总 3,它成本曲线STCl、STC2和STC 们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生产规模。由于短期总成本曲线的纵截距表示 相应的总不变成本TFC的数量,因 此,从图中三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 纵截距可知,STC1曲线所表示的总 2曲不变成本小于STC2曲线,STC 小于线所表示的总不变成本又
O Q1 Q2 Q3 Q a C STC2 STC3 STC1 LTC d e b c 图5—10 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和长期总成本曲线 STC3曲线,而总不变成本的多少(如厂房、机器设备等)往往表示生产规模的大小。因此,从三条短期总成本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看,STC1曲线最小,STC2曲线居中,STC3曲线最大。
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2,那么厂商应该如何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以降低总成本呢?在短期内,厂商可能面临STC1曲线所代表的过小的生产规模或STC3曲线所代表的过大的生产规模,于是,厂商只能按较高的总成本来生产产量Q2,即在STCl曲线上的d点或STC3曲线上的e点进行生产。但在长期,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厂商在长期可以变动全部的要素投入量,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于是,厂商必然会选择ST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从而将总成本降低到所能达到的最低水平,即厂商是在STC2曲线上的b点进行生产。类似地,在长期内,厂商会选择ST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在a点上生产Q1的产量;选择STC3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在c点上生产Q3的产量。这样厂商就在每一个既定的产量水平实现了最低的总成本。
虽然在图中只有三条短期总成本线,但在理论分析上可以假定有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这样一来,厂商可以在任何一个产量水平上,都找到相应的一个最优的生产规模,都可以把总成本降到最低水平。也就是说,可以找到无数个类似于a、b和c的点,这些点的轨迹就形成了图中的长期总成本LTC曲线。显然,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在这条包络线上,在连续变化的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都存在着LTC曲线和一条STC曲线的相切点,该ST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该切点所对应的总成本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低总成本。所以,LTC曲线表示长期内厂商在每—产量水平上由最优生产规模所带来的最小生产总成本。
长期总成本LTC曲线是从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当产量为零时,长期总成本为零,以后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总成本是增加的。而且,长期总成本LTC曲线的斜率先递减,经拐点之后,又变为递增。关于这一特征,会在以下内容中得到说明。
二、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长期平均成本LA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可以写为:
LAC(Q)LTC(Q)Q
(5.17)
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推导
在分析长期总成本曲线时强调指出,厂商在长期是可以实现每一个产量水平上的最小总成本的。因此,根据(5.17)式便可以推知:厂商在长期实现每一产量水平的最小总成本的同时,必然也就实现了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所以,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可以根据(5.17)式由长期总成本曲线画出。具体的做法是:把长期总成本LTC曲线上每一点的长期总成本值除以相应的产量,便得到这一产量上的长期平均成本值。再把每一个产量和相应的长期平均成本值描绘在产量和成本的平面坐标图中,便可得到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此外,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也可以根据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求得。为了更好地理解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在此着重介绍后一种方法。
在图5—11中有三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l、SAC2和SAC3,它们各自代表了三个不同的生产规模。在长期,厂商可以根据产量要求,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假定厂商生产Ql的产量,则厂商会选择SACl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以OCl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而对于产量Ql而言,平均成本OCl是低于其他任何生产规模
图5—11 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 下的平均成本的。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2,则厂商会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为OC2;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3,则厂商会选择SAC3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为OC3。
如果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l,则厂商既可选择SACl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也可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因为,这两个生产规模都以相同的最低平均成本生产同一个产量。这时,厂商有可能选择SACl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因为,该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厂商的投资可以少一些。厂商也有可能考虑到今后扩大产量的需要,而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厂商的这种考虑和选择,对于其他的类似的两条SAC曲线的交点,如Q2的产量,也是同样适用的。
C O Q1 Q SAC1 SAC2 SAC3 SAC5 SAC4 SAC7 SAC6 LAC SAC8 ˊ
ˊ 图5—12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在长期生产中,厂商总是可以在每一产量水平上找到相应的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而在短期内,厂商做不到这一点。假定厂商现有的生产规模由SAC1曲线所代表,而他需要生产的产量为OQ2,那么,厂商在短期内就只能以SAC1曲线上的OCl的平均成本来生产,而不可能是SAC2曲线上的更低的平均成本OC2。
由以上分析可见,沿着图中所有的SAC曲线的实线部分,厂商总是可以找到长期内生产某一产量的最低平均成本的。由于在长期内可供厂商选择的生产规模是很多的,在理论分析中,可以假定生产规模可以无限细分,从而可以有无数条SAC曲线,于是,便得到图5—12中的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显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在这条包络线上,在连续变化的每一个产量水平,都存在LAC曲线和一条SAC曲线的相切点,该SA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该切点所对应的平均成本就是相应的最低平均成本。LAC曲线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在每一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生产规模所实现的最小的平均成本。
此外,从图5—12还可以看到,LAC曲线呈现出U形的特征。而且,在LAC曲线的下降段,LAC曲线相切于所有相应的SAC曲线最低点的左边;在LAC曲线的上升段,LAC曲线相切于所有相应的SAC曲线最低点的右边。只有在LAC曲线的最低点上,LAC曲线才相切于相应的SAC曲线(图中为SAC4曲线)的最低点。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
图5—12中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先降后升的U形,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U形特征是由长期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决定的。
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或者说,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经济;相反,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不经济。显然,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都是由厂商变动自己的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所以,也被称作为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一般来说,在企业的生产规模由小到大的扩张过程中,会先后出现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正是由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作用,决定了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特征。
在第四章生产论中分析长期生产问题时,我们已经指出,企业长期生产技术表现出规模报酬先是递增的,然后是递减的。规模报酬的这种变化规律,也是造成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表现出先降后升的特征的一种原因。但是,规模报酬分析是以厂商以相同的比例变动全部要素投入量为前提条件的,即各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保持不变。而事实上,厂商改变生产规模时,通常会改变各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厂商的长期生产技术表现出由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的过程。更确切地说,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分析包括了规模报酬变化的特殊情况。因此,从更普遍的意义上,我们说长期生产技术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是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呈U形特征的决定因素。
3.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位置移动
上面提到的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即企业的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是就一条给定的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而言的。至于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的位置的变化原因,则需要用企业的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的概念来解释。企业外在经济是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而产生的。例如,整个行业的发展,可以使行业内的单个厂商从中受益。相反,如果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恶化了,则是企业的外在不经济。例如,整个行业的发展,使得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交通运输紧张,从而给行业内的单个厂商的生产带来困难。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是由企业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它影响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位置。
通过由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所决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U形特征,不仅可以解释下面将要分析的长期边际成本曲线的形状特征,而且还可以进一步解释前面所分析的长期总成本曲线的形状特征。这些都将在下面的有关内容中得到说明。
三、长期边际成本函数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
长期边际成本LM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最低总的增量。长期边际成本函数可以写为:
LMC(Q)LTC(Q)Q
(5.18)
或
LMC(Q)limLTC(Q)QQ0dLTC(Q)dQ
(5.19)
显然,每一产量水平上的LMC值都是相应的LTC曲线的斜率。
1.长期边际成本曲线的推导
长期边际成本LMC曲线可以由长期总成本LTC曲线得到。
因为LMC(Q)dLTC(Q)dQ,所以,只要把每一个产量水平上的LTC曲线的斜率值描绘在产量和成本的平面坐标图中,便可得到长期边际成本LMC曲线。
长期边际成本LMC曲线也可以由短期边际成本SMC曲线得到。下面这种方法予以说明。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在长期的每一个产量水平,LTC曲线都与一条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TC曲线相切,这说明这两条曲线的斜率是相等的。由于LTC曲线斜率是相应的LMC值(因为LMC(Q)dLTC(Q)dQ),STC曲线的斜率是相应的SMC值(因为SMCdSTCdQ),因此可以推知,在长期内的每一个产量水平上,LMC值都与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MC值相等。根据这种关系,便可以由SMC曲线推导LMC曲线。但是,与长期总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推导不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不是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它的推导如图5—14所示。
图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曲线都有一条相应的SMC曲线,每一条SMC曲线都过相应的SAC曲线最低点。在Ql的产量上,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由SAC1曲线和SMC1曲线所代表,相应的短期边际成本由P点给出,PQ1既是最优的短期边际成本,又是长期边际成本,即有LMC=SMC1=PQ1.或者说,在Ql的产量上,长期边际成本LMC等于最优生产规模的短期边际成本SMC1,它们都等于PQ1的高度。同理,在Q2的产量上,有LMC=SMC2=RQ2。在Q3的产量上,有LMC=SMC3=SQ3.在生产规模可以无限细分的条件下,可以得到无数个似与P、R和S的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便得到一条光滑的长期成本LMC曲线。
2.长期边际成本曲线的形状
如图5—14所示,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呈U形,它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其原因在于:根据边际量和平均量之间的关系,当LAC曲线处于下降段时,LMC曲线一定处于LAC曲线的下方,也就是说,此时LMC<LAC,LMC将LAC拉下;相反,当LAC曲线处于上升段时,LMC曲线一定位于LAC曲线的上方,也就是说,此时LMC>LAC,LMC将LAC拉上。因为LAC曲线在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作用下呈先降后升的U曲线也必然呈先降后升的U形,并且,两条曲线相交于LAC曲线的最低点。进一步地,根据LMC曲线的形状特征,可以解释LTC曲线的形状特征。因为LMC曲线呈先降后升的U形,且LMC值又是LTC曲线上相应的点的斜率,所以,LTC曲线的斜率必定要随着产量的增加表现出先递减达到拐点以后再递增的特征。O Q1 Q2 Q3 Q
LMC C SAC1 SMC1 SMC2 SAC3 SAC2 SMC3 S LAC P R 图5—14 长期边际成本曲线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呈现U型形状的原因是()
A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B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C 生产由规模经济向规模不经济变动
D 生产的一般规律 答案:C 答案讲解:在一般的情况下,厂商的长期生产技术表现出由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的过程。更确切地说,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分析包括了规模报酬变化的特殊情况。因此,从更普遍的意义上,我们说长期生产技术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是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呈U形特征的决定因素。
备注:知识点:长期平均成本呈U 字型的原因。
2.若某个产量的长期平均成本等于短期平均成本,但高于长期边际成本,则()。
A 规模报酬处于递减阶段
B 长期平均成本正在下降
C 短期平均成本最小
D 短期平均成本等于长期边际成本 答案:B 答案讲解:若某个产量的长期平均成本等于短期平均成本,但高于长期边际成本时,由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可知,长期平均成本正在下降 备注:知识点:长期的概念及长期成本。3.在长期成本中,所有投入要素()。
A 都是不变的 C 是部分可变的 答案:B 答案讲解:长期的定义:长期是指:在这一时期内,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备注:知识点:长期的概念及长期成本。
4.在长期中,当产量为零时,长期总成本为()。
A 零
B 全部固定成本
C 全部可变成本
D 全部物化劳动成本 答案:A 答案讲解:因在长期中,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所以,当产量为零时,长期总成本为零。
备注:知识点:长期的概念及长期成本。
B 都是可变的
D 是有约束条件可变的
二、判断题
1.短期平均成本总是大于等于长期平均成本。【
】 答案:错误
答案讲解:由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在每一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生产规模所实现的最小的平均成本。所以,短期平均成本总是小于或等于长期平均成本。备注:知识点:长期平均成本的特性。
2.长期边际成本曲线达到一定的产量水平后趋于上升,是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造成的。【
】 答案:错误
答案讲解:长期生产技术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是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呈U形特征的决定因素。
备注:知识点: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形的原因。
3.在短期总成本曲线与长期总成本曲线的相切处,SMC与LMC也相切。【
】 答案:错误
答案讲解:由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在每一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生产规模所实现的最小的平均成本。所以,SMC与LMC相等的。备注:知识点:长期边际成本的特性。
4.如果处于规模报酬不变时,长期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且不变。【
】 答案:正确
答案讲解:因为规模报酬不变的产量是处于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与之对应的长期总成本曲线在该点处斜率,即边际成本为零。所以,如果处于规模报酬不变时,长期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且不变。
备注:知识点:长期平均成本的特性。
三、简述题
1.说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成本曲线都呈现U型形状的原因
答案: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形,即最初阶段递减后又转入递增阶段。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产量达到一定数量前,每增加一单位的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超过先前每一单位可变要素之平均产量。这表现为,平均可变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当产量达到一定数量后,随着投入可变要素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小于先前的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即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曲线自此点开始转入递增。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形的原因在于:随着产量的扩大,使用的厂房设备等的规模扩大,因而产品的生产经历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这表现为产品的单位成本将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
长期平均成本经历递减阶段以后,最好的资本设备和专业化的利益已全被利用,这时可能进入报酬不变,即平均成本固定不变阶段,由于企业管理这个生产要素不会像其他要素那样增加,因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的困难和成本将越来越增加,若再增加产量,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最终将转为递增。
备注:知识点:短期平均成本呈U形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形的原因。
2.请分析图中LAC和SAC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通过SMC、SAC和LAC导出LMC曲线?
图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
答案:LAC是SAC的包络线。在LAC递减的阶段LAC和SAC的左侧相切;在LAC递增的阶段,LAC和SAC的右侧相切。LAC和SAC的各个切点表示在各个生产规模上,经过长期调整后可能达到的最低平均成本,而切点对应的产量就是各种生产规模下的最优生产量。LMC曲线是通过把调整后的最优产量和SMC交点连结起来得到的。图中的D点、E点和F点分别是第一、第二和第三种生产规模下可能达到的最优产量和SMC1、SMC2、SMC3的交点,LMC就是这些点的连线。
备注:知识点:短期成本、短期边际成本、长期成本、长期边际成本。
四、计算题
1.假设某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函数是MC6Q12Q350,若生产3单位产品时总成本是1200,求:总成本函数、平均成本函数、可变成本函数及平均可变成本函数。答案:由边际成本函数MC6Q12Q350 积分可得总成本函数:
TC22MCdQ62Q12Q3502Q36Q2350Q, FC
由:生产3单位时总成本为1200,FC150
总成本函数:TC2Q36Q2350Q150
平均成本:AC2Q26Q350150/Q
可变成本:VC2Q36Q2350Q
平均可变成本:AVC2Q26Q350
备注:知识点:总成本函数、平均成本函数、可变成本函数及平均可变成本函数。2.短期中,某厂商用固定资本(K)和可变资本劳动(L)生产A产品,周产量为:QL24L240L,L是劳动量。每人每周工作40个小时,工资每小时12元,该厂商32每周纯利润要达到2676元,需雇用16个工人,试求该厂商固定成本是多少? 答案:由QL24L240L
知,MPL3L48L2403164816240240
且因为:W1240480,当厂商均衡时,产品价格PW/MPL2
当L=16时,QL24L240L5888,因此总收益TRPQ11776, 2232
又TVCWL7680,TCTR9100,TFCTCTVC910076801420 备注:知识点:总成本函数、平均成本函数、可变成本函数及平均可变成本函数。
本章小结
企业的生产成本通常被看成是企业对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在经济学的分析中,引出了机会成本的概念以及显成本和隐成本的概念。
经济学是要研究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对稀缺的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问题。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在西方经济学中,企业的生产成本应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理解。
企业的生产成本可以分为显成本和隐成本两个部分。企业生产的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企业的所有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构成总成本。企业的经济利润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简称企业的利润。企业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就是最大的经济利润。经济利润也被称为超额利润。
在西方经济学中,还需区别经济利润和正常利润。正常利润通常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需要强调的是,正常利润是厂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它是以隐成本计人成本的。由于正常利润属于成本,因此,经济利润中不包含正常利润。又由于厂商的经济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总成本,所以,当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时,厂商仍然得到了全部的正常利润。
短期生产函数为:Qf(L,K),以此为依据推出厂商在每一产量水平上的短期总成本函数为:STC(Q)(Q)b。它由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两部分组成。
在短期,厂商的成本有不变成本部分和可变成本部分之分。具体地讲,厂商的短期成本有以下七种:总不变成本、总可变成本、总成本、平均不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总成本和边际成本。
总不变成本TF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总可变成本TVC是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可变生产要素支付的总成本。它是一条由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总成本T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支出的总成本。它是总固定成本和总可变成本之和。
平均不变成本AF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它是一条向两轴渐近的双曲线。
平均可变成本AV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
平均总成本A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它等于平均不变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之和。
边际成本MC是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成本。
平均可变成本AVC曲线、平均总成本AC曲线和边际成本MC曲线这三条曲线都呈现出U型的特征。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因此,它也决定了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短期生产过程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连续增加,它所带来的边际产量先是递增的,达到最大的值以后再递减。显然,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短期边际产量和短期边际成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以简单地表述如下: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的递减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增阶段,与边际产量的最大值相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最小值。正因为如此,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边际成本MC曲线表现出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
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所决定的U形的MC曲线出发,可以解释其他的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以及短期成本曲线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一,关于TC曲线、TVC曲线和MC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的MC值就是相应的TC曲线的斜率,又由于在每一产量上的TC应的TC曲线和TVC曲线的斜率。于是,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的MC曲线的先降后升的特征相对应,TC曲线和TVC曲线的斜率也由递减变为递增。而且,MC曲线的最低点A与TC曲线的拐点B和TVC曲线的拐点相对应。
第二,关于AC曲线、AVC曲线和MC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MC曲线有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所以,AC曲线和AVC曲线也必定是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而且,MC曲线必定会分别与A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与AVC曲线相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U形的MC曲线分别与U形的A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D,与U形的AVC曲线相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在AC曲线的下降段,MC曲线低于AC曲线;在AC曲线的上升段,MC曲线高于AC曲线。相类似地,在AY(:曲线的下降段,MC曲线低于AVC曲线;在AVC曲线的上升段,MC曲线高于AVC曲线。
边际成本MC和边际产量MPL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具体地讲,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MPL是先上升,达到一个最高点以后再下降,所以,边际成本MC是先下降,达到一个最低点以后再上升。MPL曲线的上升段对应MC曲线的下降段;MPL曲线的下降段对应MC曲线的上升段;MPL曲线的最高点对应MC曲线的最低点。
由边际产量和边际成本的对应关系可以推知,总产量和总成本之间也存在着对应关系。当总产量TP曲线下凸时,总成本TC曲线和总可变成本TVC曲线是下凹的;当总产量TPL曲线下凹时,总成本TC曲线和总可变成本TVC曲线是下凸的;当总产量TPL曲线存在一个拐点时,总成本TC曲线和总可变成本TVC曲线也各存在一个拐点。
平均产量和平均可变成本之间的关系:平均可变成本AVC和平均产量APL。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前者呈递增时,后者呈递减;前者呈递减时,后者呈递增;前者的最高点对应后者的最低点;由于MC曲线与AVC曲线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MPL曲线与APL曲线交于APL。曲线的最高点,所以,MC曲线和AVC曲线的交点与MPL曲线和APL曲线的交点是对应的。
在长期内,厂商所有的成本都是可变的。厂商的长期成本可以分为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
长期总成本函数的形式:LTC=LTC(Q)。根据对长期总成本函数的规定,可以由短期总成本曲线出发,推导长期总成本曲线。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在这条包络线上,在连续变化的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都存在着LTC曲线和一条STC曲线的相切点,该ST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该切点所对应的总成本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低总成本。
长期总成本LTC曲线是从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当产量为零时,长期总成本为零,以后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总成本是增加的。而且,长期总成本LTC曲线的斜率先递减,经拐点之后,又变为递增。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在这条包络线上,在连续变化的每一个产量水平,都存在LAC曲线和一条SAC曲线的相切点,该SA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该切点所对应的平均成本就是相应的最低平均成本。LAC曲线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在每一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生产规模所实现的最小的平均成本。
LAC曲线呈现出U形的特征。而且,在LAC曲线的下降段,LAC曲线相切于所有相应的SAC曲线最低点的左边;在LAC曲线的上升段,LAC曲线相切于所有相应的SAC曲线最低点的右边。只有在LAC曲线的最低点上,LAC曲线才相切于相应的SAC曲线的最低点。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先降后升的U形,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U形特征是由长期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决定的。
长期边际成本LMC曲线可以由长期总成本LTC曲线得到。长期边际成本LMC曲线也可以由短期边际成本SMC曲线得到。
本章课后作业
1.请分析一下私营企业的企业主一般要承担哪些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在购买或租借自身没有的生产要素时,必须支付什么样的价格? 答案:私营企业的显性成本一般包括雇佣劳动力的工资、购买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支出、贷款利息和租用土地及建筑物时支付的租金等。隐性成本包括企业主为其他人工作所能挣得的最高工资、他自身拥有并使用的资源,如资本、土地和其他生产要素。在企业购买或租借生产要素时,它所支付的价格至少应当等于同样的投入在其他最好用途中所能挣得的收益,这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
备注:知识点:成本、隐成本、显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
2.假定老王在他家宅前有一块空地,附近一所学校的校长愿意每年出250元的租金租下以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对老王来说,他也可以用这块地种植蔬菜。如果种子、肥料和其他费用总和是200元,而老王预计卖掉全部蔬菜的年收入是500元。请问老王种蔬菜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分别是多少?他将选择种蔬菜还是出租土地?
答案:老王种蔬菜的显性成本就是他为种植蔬菜而支付的货币,即种子、肥料和雇佣者的工资之和为200元。隐性成本就是为将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最好用途中所得到的收入,即租金250元。
老王在他家门前的那块空地上种植蔬菜的总成本等于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之和,即200+250=450元,而卖蔬菜的收入为500元,所以种蔬菜对他来说是有利可图的。土地出租是不合算的,因为虽然老王出租土地的显性成本等于零,但出租土地的隐性成本就是他种蔬菜的净收入500-200=300元,显然,出租土地的隐性成本要大于他出租的收入,故老王不会选择出租。
备注:知识点:成本、隐成本、显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
3.为什么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是U形曲线?为什么由无数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推导出来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必有一点也只有一点才和最低短期平均成本相等? 答案:短期平均成本(SAC)曲线之所以一般呈U形,即最初递减然后转入递增,是因为产量达到一定数量前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超过先前每单位可变要素之平均产量,这表现为平均可变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而当产量达到一定数量后,随着投入可变要素的增多,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小于先前的可变要素之平均产量,即AVC曲线自此开始转入递增。
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所以一般呈U形,是因为随着产量的扩大,使用的厂房设备的规模增大,因而产品的生产经历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这表现为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而递减。长期平均成本经历一段递减阶段以后,最好的资本设备和专业化的利益已全被利用,这时可能进入报酬不变,即平均成本固定不变阶段,而由于企业的管理这个生产要素不能像其他要素那样增加,因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的困难和成本越来越增加,再增加产量长期平均成本将最终转入递增。
作为包络线的LAC曲线上的每一点总是与某一特定的SAC曲线相切,但LAC并非全是由所有各条SAC曲线之最低点构成的。事实上,在整个LAC曲线上,只有一点才是某一特定的SAC的最低点。
(1)只有LAC曲线本身的最低点(即LAC从递减转入递增之转折点)T3与相应的SAC3相切之点才是SAC3之最低点,因T3点是呈U 形的LAC曲线之最低点,故过T3点作 LAC曲线的切线的斜率为零;又因SAC 3与LAC相切于T3,故SAC3在T3点的切线的斜率也为零,故T3也是呈U 形的 SAC3的最低点。
(2)当LAC处于递减阶段时,即T3的左边部分,LAC曲线各点与各SAC曲 线相切之点必然位于各SAC曲线最低点的左边和上面,或者说有关SAC曲线之最低点必然位于切点的右边和下面。LAC与SAC2切于T2,因T2点位于SAC2之最低点B的左边,即该产品的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平均成本递减)阶段,因而LAC曲线上的T2点的切线的斜率是负数,故SAC2曲线在T2点的斜率也是负数,故位于T3点(LAC之最低点)左边之LAC上的各个点都不是有关各SAC曲线之最低点。
(3)当LAC处于递增阶段时,即T3的右边部分,LAC曲线各点与各SAC曲线相切之点必然位于各SAC曲线最低点的右边和上面,或者说有关SAC曲线之最低点必然位于切点之左边和下面。位于T3右边的LAC与SAC的切点T4,因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平均成本递增)阶段,故LAC曲线上的T4点的斜率为正,故也是SAC4上的—点T4的斜率也是正数,由此可知T4点不是SAC4的最低点。
综上所述,由无数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推导出来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必有—点也只有一点,长期平均成本才和最低短期平均成本相等。
备注:知识点: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形曲线的原因。4.假定某企业的短期成本曲线如图所示,试问:
(1)这一成本曲线的假定前提是什么?
TC C100Q 100 0 Q(2)短期边际成本函数是什么? 它说明了什么?(3)假定该产业集团中所有企业的成本函数都是C=Q十100,而且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为1 000,这时在一个占有40%市场份额的企业与一个占有20%市场份额的企业之间,哪一个企业在成本上占有优势? 为多少?(4)从长期角度看,该企业规模为规模经济还是规模不经济? 为什么?(5)有人认为该企业产量水平越高,企业的利润也越高,这种想法正确吗? 答案:(1)各生产要素具有恒定边际产量,这时,生产函数为一直线。例如,当生产函数为Q=100L,则MPLdQdL100,若PL=l00,且有固定成本100,则C=100+LPL=100+Q
(2)由成本函数C=100+Q,边际成本MC总成本恒为1。
(3)占有40%市场的企业在成本上占有优势。因为占有40%市场的企业的生产量为400,总成本为500元,平均成本为1.25元;而占有20%市场的企业的生产量为200,总成本为300元,平均成本为1.50元。由此可见,占有40%市场的企业的单位成本比占有20%市场的企业的单位成本低0.25元。
(4)由成本函数C=100+Q可知,平均成本AC成本将会越来越低,所以该企业规模为规模经济。
(5)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企业利润为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额,在市场需求(进而总收益)不明确的情况下,无法确定利润的高低。备注:知识点:短期成本、短期平均成本曲线。
100Q1,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
dCdL1。它表明增加产量所需要的追加
第二篇:《西方经济学》教案
《西方经济学》教案 白银电大 张永芳
第一讲 需求与供给及弹性理论
课前导学内容:
自主学习重点内容提示:(已挂接在嘉峪关电大在线)第一章:
1、稀缺性
2、什么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3、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价格经济的特点
课中辅导内容:
重点讲解:
第二章:1.需求与影响需求的因素
2、供给与影响供给的因素
3、需求曲线与需求曲线的变动
第三章:
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与计算
2、价格弹性的运用 学习方法:
充分利用图形进行学习,同时将理论知识融于现实的案例中 教学过程:
第二章
需求、供给、价格
1.需求与影响需求的因素
(1)需求是指消费者(家庭)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需求是购买欲望与购买能力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
(2)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价格(包括商品本身的价格和相关商品的价格)、收入、消费者嗜好和预期等。2.需求定理
(1)需求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本身价格之 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2)替代效应是指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了,而其他商品的价格没变,那么,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消费者就要用其他商品来代替这种商品,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就减少了。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
(3)收入效应是指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了,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并没有变,那么,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就减少了,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也就减少了。收入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
(4)需求定理所表明的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正是这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3.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1)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的含义。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
(2)二者的区别:
第一,影响两者变动的因素不同。
影响需求量变动的因素是商品本身的价格;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是商品本身价格以外的其它因素。
第二,在曲线上的变动不同。
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移动。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向下方移动是需求量增加,向上方移动是需求量减少。如图1所示,商品的价格从P1下降到P2,需求量从Q1增加到Q2,表现在图形上就是在同一条需求曲线D上从a点移动到b点。
需求变动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是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是需求增加。如图2所示,在商品的价格不变(为P1)时,其他因素变动引起的需求从Q1增加到Q2,表现在图形上就是需求曲线从D1向右移动到D2。4.供给与影响供给的因素
(1)供给是指生产者(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某种商品量。(2)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是:价格、生产要素的数量与价格、技术、预期。5.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是表示某种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一种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6.供给定理
供给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7.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重点知识)
(1)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的含义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供给的变动。
(2)二者的区别:
第一,影响两者变动的因素不同。
影响供给量变动的因素是商品本身的价格;影响供给变动的因素是商品本身价格以外的其它因素。
第二,在曲线上的变动不同。
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移动。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向上方移动是供给量增加,向下方移动是供给量减少。如图3中,商品的价格从P2上升到P1,需求量从Q2增加到Q3,表现在图形上就是在同一条供给曲线S1上从a点移动到b点。
供给变动表现为整条供给曲线的平行移动。供给曲线向左方移动是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是供给增加。如图3所示,在商品的价格不变(为P1)时,其他因素变动引起的供给从Q3减少到Q1,表现在图形上就是供给曲线从S1向左移动到S2。8.均衡价格的形成
(1)均衡价格含义。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
(2)均衡价格的形成。
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当供大于求时,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会导致价格下降;当供小于求时,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导致价格上升;只有当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并且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时,双方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此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如果有外力的干预(如垄断力量的存在或国家的干预),那么,这种价格就不是均衡价格。
9.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影响
(1)需求变动是指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变动。这种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
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从而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从而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即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见图)
(2)供给变动是指价格不变情况下,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变化所引起的变动。这种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供给曲线的平行移动。
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移,从而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移,从而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见图)10.供求定理
(1)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
(2)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3)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
(4)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第三章 弹性理论
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与计算(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
需求的价格弹性又称需求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在理解需求弹性的含义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在需求量与价格这两个经济变量中,价格是自变量,需求量是因变量。所以,需求弹性就是指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或者说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第二,需求弹性系数是价格变动的比率与需求量变动的比率的比率,而不是价格变动的绝对量与需求量变动的绝对量的比率。
第三,弹性系数的数值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但在实际运用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都取其绝对值。第四,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弹性系数大小并不相同。(2)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要注意两个公式:
Ed a.一般公式:
QQQPPPPQ。
QEd b.用中点法计算弧弹性的公式:
(Q1Q2)2P(P1P2)2。
2.决定一种商品需求弹性的因素
(1)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强度;(2)商品的可替代程度;(3)商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4)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5)商品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3.收入弹性
(1)收入弹性,指收入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计算收入弹性系数的公式是:
EmQQYQYYYQ
4.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总收益也可以称为总收入,指企业出售一定量商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也就是销售量与价格的乘积。如果以TR代表总收益,Q为销售量,P为价格,则有:TR=P·Q。
(1)如果某种商品是富有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应用:解释薄利多销)
(2)如果某种商品是缺乏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价格下降,总收益减少。(应用:解释谷贱伤农)
课后督导内容:
1、重点知识的运用:
问题
1、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需求不同于欲望 问题
2、完成教材58、80页思考题
2、预习:第三章 效用理论 重点问题提示: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等效用曲线
3、消费者均衡
4、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
第三篇:西方经济学教案汇总
西方经济学教案
学期周数:16周 周课时:4课时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基础课
使用教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六版 尹伯成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导言
一、授课章节:导言
二、本章课时:4学时
三、授课类型:
理论课:4学时
四、教学内容:
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2.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3.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五、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六、重点、难点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七、教学方法:
在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比较分析中展开教学,特别针对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相对立的、认为政治经济学无现实意义等模糊认识,从社会经济活动具有社会性和自然性两方面属性入手,引申对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与方法的讲授分析。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讲授,例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区别?由此导致两大理论体系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对立或互补)?从西方经济学对象与方法的了解中如何体会认识和研究经济现象的思维方式应发生的变化?
八、教学建议: 介绍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以及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九、作业或思考题:
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规范经济学?什么是实证经济学?
均衡价格理论
一、授课章节:均衡价格理论
二、本章课时:10学时
三、授课类型:
理论课:8学时习题讨论课:2学时
四、教学内容:
1.需求规律 2.供给规律 3.均衡价格
4.需求(供给)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5.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
6.弹性理论(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7.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五、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需求、供给、均衡价格、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基本概念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
六、重点、难点:
重点:需求(供给)的变动与需求量(供给量)变动、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需求(供给)对均衡的影响。
难点:需求(供给)与需求量(供给量)的区别、弹性的应用。
七、教学方法:
采取讨论式逐层推进教学。着重结合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教学:一是结合世界市场石油生产和我国加入WTO后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一是结合政治经济学相关内容组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研究供求与价格相互关系及其价格决定上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
八、教学建议:
举例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弹性的应用。
九、讨论或思考题:
讨论题:结合案例讨论分析 案例一 谷贱伤农 案例二 易腐商品的售卖 案例三 七宝古镇的收费教训
上海近郊的七宝古镇以物美价廉的各色小吃见长,且交通便利,吸引了大批游客,客流滚滚带来了财源滚滚。但有关方面却动起了圈起古镇卖门票的念头,尽管反对者众多,还是要“试收费半年”,结果实际门票收入与预期相去甚远,游客减少让镇上商户叫苦连天。管理者只好在2005年春节黄金周到来之际,叫停试行了半年的10元门票收费。放弃收费之后的七宝古镇又恢复了收费前的人流如织。这说明七宝古镇门票的需求弹性是很大的。
(资料来源:《新民晚报》2005.2.18.)
思考题:
1、什么是需求?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2、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有何不同?
3、需求的价格弹性有哪些类型、它们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4、什么是供给、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5、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有何不同? 6、运用供求定理说明:“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
7、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什么经常限制石油产量?
8、政府为什么要干预市场价格?干预市场价格会导致什么后果?
书面作业:教材P34 7、8、10
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授课章节:消费者行为理论
二、本章课时:6学时
三、授课类型:
理论课:6学时
四、教学内容:
1.效用的概念及效用的分类 2.基数效用论与边际效用分析法 3.序数效用论与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4.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五、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要求学生了解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能够用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能够用消费者均衡理论推导需求曲线和恩格尔曲线;并能够用替代效应理论和收入效应理论分析正常商品、低挡品和吉芬商品需求曲线的形状。
六、重点、难点:
重点:效用的概念、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难点: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七、教学方法:
简要介绍基数效用论,重点研究序数效用论,尽可能将内容具体化,易于理解。组织随堂讨论,如何评价。
八、教学建议:
举例说明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
九、作业或思考题:
1、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它们各采取何种分析方法?
2、举例说明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简述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4、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理论说明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为什么向下倾斜。
5、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理论说明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为什么斜率为正。案例
“狼来了”的故事
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它说的是一个调皮小孩在牧羊时,觉得无聊,想来点恶作剧,假装惊恐地高喊“狼来了”。这第一回喊叫产生了很大效果,附近田地里劳作的村民信以为真,带着锄头等农具赶来打狼,结果知道被骗了。然后散去继续他们的农活。过了一会儿,小孩又高喊“狼来了”,这第二回喊叫也产生了一定效果,村民们停下手上的农活,原地驻足,朝小孩所在的地方观望和倾听动静,但由于有被骗的前车之鉴,他们并没有赶过去。又过了一会儿,狼真的来了,小孩大喊起来,这第三回喊叫几乎未产生任何效果,村民们对这种“骗人”的喊叫已经麻木了,一门心思忙自己的农活。结果,小孩和几只羊被狼吃了。
书面作业:教材P51 7、8、9
生产与成本理论
一、授课章节:生产理论
二、本章课时:6学时
三、授课类型:
理论课:4学时
习题讨论课:2学时
四、教学内容:
1.生产函数
2.TP、AP、MP及其相互关系 3.边际收益递减律 4.投入要素最低成本组合 5.成本和成本函数 6.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7.利润极大化原则 8.规模报酬
五、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供给曲线背后的生产者行为,即厂商作为经济人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应如何选择生产的合理投入区和最优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使学生掌握厂商的生产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六、重点、难点: 重点:TP、AP、MP关系和生产的三个阶段;投入要素的最低成本组合;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机会成本;规模经济。
难点:理解三个阶段中的合理性、各成本间的相互关系。
七、教学方法:
重点讨论各种成本曲线的求得,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尽可能采取先分后合的讲授方式。引导做部分练习。
提出:讨论如此多种成本概念意义何在?利润最大化原理在企业现实中直接运用的障碍是什么?
八、教学建议:
联系实际分析规模经济
九、作业或思考题: 思考题:
1、在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可变的条件下,厂商应如何选择合理投入区?
2、什么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解释这一规律存在的原因。
3、作图说明厂商在既定成本条件下如何实现最大产量的最优组合。
4、作图说明厂商在既定产量条件下如何实现最小成本的最优组合。
5、简述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私人成本与会计成本、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区别。
6、试说明短期总产量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关系。
7、试说明总成本曲线、总变动成本曲线、平均成本曲线、平均变动成本曲线、边际成本曲线的关系。
8、长期总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是怎样导出的?
9、简述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和适度规模的含义及确定适度规模的原则。
案例 “现代”启示录
现代集团是韩国最大的财团,其创始人、前董事长郑固永曾是韩国的首富,也是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传奇人物。
现代集团从建筑起家,后来发展为一个庞大复杂的企业王国,产业领域涉及造船、机械、汽车、电子、建筑材料、纤维、石油化工等各个方面,总资产高达700亿美元,1999年的销售额为750亿美元。最多时曾拥有79个子公司。其麾下的现代汽车公司是韩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现代尾浦造船公司是韩国最大的造船企业,现代建设公司是韩国最大的建筑企业。
章鱼爪式的扩张带来了严重的范围不经济,管理有效半径的延伸跟不上产业领域的扩张,产业扩张也带来了越来越高的负债额,集团负债额一度高达660亿美元,为韩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强。2000年,债务危机终于全面爆发,集团的收益无法偿清银行债务。在各方压力下,现代集团实行收缩肢解式的资产重组,许多公司从现代集团中分离出来,如2000年9月1日,现代汽车公司正式独立。
与现代一样,韩国的大宇、三星等公司也是产业跨度太大,许多产品之间根本没有生产、技术上的联系,范围不经济加上规模不经济使韩国的这些大公司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及后几年遭到重创。
书面作业:教材P67 6、8与P77 14、15
市场理论
一、授课章节:市场理论
二、本章课时:8学时
三、授课类型:
理论课: 6学时
习题讨论课:2学时
四、教学内容:
1.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2.完全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3.垄断竞争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4.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五、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供给曲线背后的生产者行为;掌握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均衡的条件;厂商为获取最大利润的价格决策和产量决策。
六、重点、难点:
重点:各市场均衡的特点及条件 难点:各市场之间的比较分析
七、教学方法:
从设定角色入手,讨论式推进教学。提出问题与案例,思考作为厂商应采取何决策,进而推导出利润最大化原则。带学生作一些计算题。并讨现实中的企业状况与理论分析的差异。从现实对完全垄断的理论分析和民众看法引出对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市场的分析,重在比较。从中理解不同不同市场经济效率的差别以及政府对此 作出的调整。
八、教学建议:
可采用比较分析法,说明各市场之间区别与联系
九、作业或思考题: 案例讨论:
(1)微软垄断案反映出的经济效率问题。(2)中国电信市场的双头垄断。思考题:
1、为什么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是重合的?
2、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和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3、简述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短期和长期均衡。
4、为什么说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是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5、试评述完全垄断的市场。
6、垄断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与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有何不同?
7、简述古诺模型。
8、斯威齐模型是如何解释寡头垄断市场价格刚性的?
补充阅读材料: 资料一:
“油价又涨啦,钱包又瘪下去一块。真搞不懂老美一天闹个啥?油价涨了,对他也没好处,还带着坑了咱。现在挣点儿钱容易吗?”面对3月31日再次被调高的汽油价格,的士司机老宋无奈地摇摇头。
有专家指出,目前成品油流通环节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销售渠道管理和成品油定价机制两方面,有集团通过垄断油源供应和政府给予的加油站特许经营权把持了国内成品油市场,达到了操控油价、获取暴利的目的。据了解,目前中国成品油零售市场中,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巨头以旗下的5万余座加油站占据了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余市场被数量众多的社会加油站和数量不多的外资公司加油站(以下称非石油石化系统的石油产品经销商)所掌握。市场看起来实现了比较充分竞争,但是这一表象掩盖的却是中石化、中石油对市场的垄断。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邓郁松先生介绍,国家出于对能源开发的保护,基本上将国内所有的石油开采和炼制能力都纳入到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旗下。
两大集团垄断了国内全部的炼油能力后,形成了对成品油供应渠道的完全控制(即油源垄断)。虽然每年尚有数量不多的成品油进口配额,但进口的成品油却是以燃料油为主,汽油每年的进口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虽然非石油石化系统的石油产品经销商也占据了一定的零售市场份额,但他们的成品油供应却完全依赖于两大集团。由于在零售市场,两大集团和非石油石化系统的石油产品经销商是竞争关系,所以两大集团就可能利用其在批发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对非石油石化系统的石油产品经销商进行排斥,以达到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目的。
1.导致油价上涨的因素有哪些?油价是怎样拉高的?
2.中国石油市场是否存在垄断?有什么特点?与油价上涨有什么相关? 3.分析中国石油供给的垄断体制在经济效率方面导致的损失。
资料二: OPEC:石油生产者的国际卡特尔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是一个由主要石油生产国组成的国际卡特尔,成员国包括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拉克、伊朗、卡塔尔、阿尔及利亚、加蓬、利比亚、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12个国家。OPEC(欧佩克)最初于1960年由5大石油生产国创建。根OPEC1968年文件制定的长期目标,成员国政府应该:(1)决定石油价格;(2)拥有和控制本国的石油资源。
第二个目标在大多数OPEC国家中都已经实现,其办法是通过接管石油公司的经营权和使其国有化。关于第一个目标,1973年底到1974年期间,OPEC将石油价格提高了4倍,从每桶3美元提高到12美元。1979年伊朗革命发生时,OPEC将石油价格提高到每桶30美元以上。过高的油价大致从1982年开始下跌,原因在于石油消费国的石油储备增加、北海这样的石油产地产量增加等等。
书面作业:教材P97 14、15 和P107
分配理论
一、授课章节:分配理论
二、本章课时:4学时
三、授课类型:
理论课:4学时
四、教学内容:
1、决定工资的三种力量
2、利息的本质和功能
3、地租的形式、产生地租的原因和重要性
4、利润的分类及超额利润的来源
5、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五、教学目的: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如何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确定要素的需求量,推导要素的需求曲线。掌握要素供给者为实现效用最大化决定要素供给的最优数量,推导要素的供给曲线,分析每种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
六、重点、难点:
重点:生产要素的需求 难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七、教学方法:
结合前边已讲过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利润最大化原则,并结合企业管理中的分配问题,分析厂商如何决定对要素需求数量的多少,为何这样确定,这对提高企业效益有何意义,引导学生把理论分析同企业实际管理结合思考。随堂讨论,结合国内外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现实,对分配理论进行讨论,理解为什么说西方收入分配理论有其庸俗性,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提出面对我国劳动市场供求现状,大学生如何提高素质,增强竞争力。
八、教学建议:
联系实际分析收入不平等的原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一、授课章节: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二、本章课时:4学时
三、授课类型:
理论课:4学时
四、教学内容:
1.国内生产总值
2.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基本方法,特别是支出法。3.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指标 4.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5.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五、教学目的:
要求了解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及其内容,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掌握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国民产出、就业和失业、价格水平。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的支出和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及其核算方法,名义GDP,实际GDP,潜在GDP与奥肯定律,GDP的意义及缺陷,与GDP有关的其它宏观经济学概念以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GDP。
六、重点、难点:
重点:国内生产总值
难点: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七、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组织讨论
八、教学建议:
举例分析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各总量指标之间的关系
九、作业或思考题: 思考题
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凯恩斯革命”? 结合案例讨论分析 案例一,地下经济问题。
书面作业:教材P165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授课章节: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二、本章课时:8学时
三、授课类型:
理论课:6学时
实验课:2学时
四、教学内容:
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2.IS曲线和LM曲线的推导 3.IS—LM模型 4.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五、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乘数的含义及其计算;掌握IS曲线与产品市场的均衡、LM曲线与货币市场的均衡、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非均衡及其调整。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不同总供给曲线下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短期总供给的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其他问题一般了解。
六、重点、难点:
重点:IS—LM模型
难点: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与IS-LM模型。
七、教学方法与教学建议::
结合图形深入分析
八、作业或思考题:
1、什么是乘数?乘数发挥作用的机理和条件是什么?
2、简述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
3、简述资本的边际效率、投资的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凯恩斯陷阱的含义。
4、简述影响IS曲线、LM曲线的因素。
5、简述IS曲线、LM曲线的含义,试推导两部门的IS曲线、LM曲线。
6、试述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基本框架。
书面作业:教材P190 16、17、18和P215 5、8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一、授课章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二、本章课时:4学时
三、授课类型:
理论课:4学时
四、教学内容:
1、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衡量
2、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变动关系
五、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充分就业的含义;自然失业的含义与分类;紧缩性缺口与膨胀性缺口;凯恩斯对需求不足失业的解释;通货膨胀的含义;需求拉上与供给(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菲利蒲斯曲线。掌握失业、通货膨胀的基本问题及其它们之间的交替变化。其他问题一般了解。
六、重点、难点:
重点: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种类和形成原因 难点: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七、教学建议:
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讲解
八、作业或思考题: 思考题
1、说明通货膨胀的种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2、什么是通货膨胀?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3、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如何利用制造衰退来逆转通货膨胀?
4、通货膨胀预期对通货膨胀会产生什么影响?
5、试从理论上阐明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其政策含义是什么?
6、什么是失业?引起失业的原因是什么?
7、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如何交替变化的? 作业题:
1、试述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
2、凯恩斯学派怎样解释菲利浦斯曲线?弗里德曼如何解释菲利浦斯曲线?
补充阅读资料:
国家统计局2007年12月11日公布,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9%。其中,城市上涨6.6%,农村上涨7.6%;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1.4%;消费品价格上涨8.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一系列疑惑:中国是否会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普通百姓的生活是否会受到大的影响?物价未来走势会如何?
凑巧得很,远在大洋另一边的美联储则将决定是否下调美联储基准利率。有经济学家预计,近期美联储公布的一系列不甚乐观的经济数字为美联储的降息提供了铺垫,美联储将从今日开始连续降息25个百分点至明年年底。按照利率平价理论的指导,为了不让人民币汇率受到冲击,中美应该保持一定程度的息差,受美联储降息的掣肘,国内加息的空间显然变小。虽然目前此理论存在争议,且前提条件是两国资本可以自由流动,但从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期对利率的表述来看,显然央行在动用利率工具时还是有些“投鼠忌器”。因为不论如何加强监管短期跨境资本的流入,总会有热钱进来,不论其目的是为了套利,还是为了购买人民币资产,由于其短期行为,对一国的实体经济总会造成影响:套利可以推高人民币汇率,对出口企业不利;购买人民币资产,可以短期内形成资产泡沫,酿成金融危机。
按照1-10月份累计CPI计算,国内实际已经处于严重负利率时代,即便目前还是负利率时代,显然如果不加息,我们还将继续处于负利率时代,而央行也明白,长期处于负利率状态对实体经济也是不利。分析:
1、通货膨胀的类型与形成原因?
2、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3、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选择?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一、授课章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二、本章课时:4学时
三、授课类型:
理论课:4学时
四、教学内容:
1、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含义
2、经济周期的类型和成因
3、经济增长的源泉和主要模型
五、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学生掌握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的最优路径及刺激长期经济增长的政策。掌握经济波动周期性、需求冲击、供给冲击、经济波动与经济的自行调整、经济波动周期性的根源。并且了解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内容。
六、重点、难点:
重点:经济波动的成因和规律、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条件。难点:乘数和加速数相互作用模型
七、教学方法:
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对本章内容的深入领会。
八、教学建议:
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讲解
九、作业或思考题: 思考题
1、什么是经济增长?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2、简述经济增长的最优路径。
3、简述刺激长期经济增长的政策。
4、试述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内容与现实意义。
5、在哈马德-多马增长模型中,有保证的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6、试比较哈罗德-多马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主要区别。
7、试述新古典增长模型。
8、简述新经济增长理论。作业题
1、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
2、试述新古典增长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借鉴意义。
宏微观经济政策
一、授课章节:宏微观经济政策
二、本章课时:6学时
三、授课类型:
理论课:6学时
四、教学内容:
1、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2、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供给管理政策的内容及其在不同时期的运用。
五、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理解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于信息不完全、外部性、公共物品的生产以及垄断的存在,都会导致市场失灵;从而为政府运用微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运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学生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类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挤出效应、货币政策的效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的极端情况和政策组合;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六、重点、难点:
重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难点: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
七、教学方法:
采取边讨论表讲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市场失灵的种种案例或现象,并启发学生就解决环境污染、垄断对消费者利益侵害、教育产品供给、信息传导与获取等问题,自己能够提出哪些有效解决途径,结合西方学者提出的对策,进行比较分析与效果评价。
八、教学建议:
联系现实展开分析
九、作业或思考题:
讨论题:结合案例讨论分析 案例一,果农与养蜂人的故事; 案例二,科斯的灯塔。
思考题:
1、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有哪些?
2、非对称信息为什么会导致市场失灵?
3、为什么会出现逆向选择?可以用哪些措施解决逆向选择问题?
4、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委托—代理问题?
5、试述外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消除外部性的对策。
6、什么是科斯定理?根据科斯定理,通过明晰产权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吗?为什么?
7、公共物品为什么不能由市场来提供?
8、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应当发挥什么作用?
9、用市场失灵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个经济现象。
第四篇:西方经济学教案
课
题: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供求理论
教学目的:让学员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供求理论的基本内容 重
点:需求机制
供给机制
弹性理论 难
点:市场均衡 教学过程: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西方经济学的产生
西方经济学家把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分为“自由取用物品”与“经济物品”。前者是无限的,后者是有限的,而且在人类生活中后者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但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是有限的。
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
二、西方经济学的定义
英国经济学家L.罗宾斯: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把人类行为作为目的与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来研究。
美国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按广泛接受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中间配置的问题。它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与欲望的方法的社会科学,这是因为他们所支配的东西不允许他们去满足一切愿望。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做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几种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一、西方经济学的几种基本概念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核心问题:价格机制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1)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居民与厂商)的经济行为。
(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3)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价格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4)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2.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源如何才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1)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理论;(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二)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是指那些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效果的经济学。
规范经济学是指那些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提出某些分析和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以此树立起经济理论的前提及作为经济政策制定的依据,同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经济学。
二、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一)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
总量分析称为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个量分析称为微观经济分析方法。
(二)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一般均衡分析在分析某种商品价格决定时,则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来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所有商品的价 2 格如何被决定。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它完全抽调了时间因素和具体变动的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些经济现象的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就是分析在已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的经济总量在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即对经济现象有关经济变量以此变动的前后进行比较。
动态分析则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总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些经济总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等。
(四)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也是一种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是指用来描述同研究的对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
第三节 如何学习西方经济学
一、关于西方经济学的学科名称
二、西方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
三、认真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益内容
第一,西方经济学不断开拓着经济科学的研究范围和分支领域。
第二,西方经济学倡制了大量反映经济运行机制和规律的术语、概念及其分析工具。第三,西方经济学运用了许多比较科学而有效的研究方法。
第四,西方经济学创立和发展了许多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原理和思想。
第一篇 微观经济学 第二章 供求理论 第一节 需求机制
一、需求定义
消费者既有购买商品的欲望,又有购买商品的能力。西方经济学所说的需求通常时指消费者在特定时间、一定市场、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各种数量。
二、需求规律
当某一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就会增加;反之,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买者对这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就会减少。
三、影响需求的因素
消费者的收入;其他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人们的预期。
第二节 供给机制
一、供给的定义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刻、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对某种商品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各种数量。
二、供给规律
假定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既定不变,在市场上,供给量将随着价格的涨落而增减,数量与价格呈正方向变化,即价格越高,相应的公给量就越多;价格越低,相应的供给量就越少。
三、影响供给的因素
生产技术状况;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商品未来行情的预期等。
第三节 市场均衡
一、市场均衡的过程
均衡:在经济学中,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状态。
均衡: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Partial ~)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一般均衡(General ~)是就一个经济中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强调市场之间的影响。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均衡数量是指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
二、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一)需求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如果其他因素变化引起需求增加,则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如由下图中的D1曲线向右平移到D2曲线的位置; 反之,如其他因素变化引起需求减少,则需求曲线向左平移,如由下图中的D1曲线向左平移到D3曲线的位置。由需求变动所引起的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表示在每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需求量都增加或减少了。
在供给不变的前提下,需求增加,则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增加,如下图中的均衡点由E1移至E2,相应,均衡价格由P1上升至P2,均衡数量由Q1增加至Q2;反之,需求减少,则需求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减少,如下图中的均衡点由E1移至E3,相应,均衡价格由P1下降至P3,均衡数量由Q1减少至Q3。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向变动。
(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如果其他因素变化引起供给增加,则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如由下图中的S1曲线向右平移到S2曲线的位置;反之,如其他因素变化引起供给减少,则供给曲线向左平移,如由下图中的S1曲线向左平移到S3曲线的位置。由供给变动所引起的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表示在每一个既定的价格 5 水平供给量都增加或减少了。
在需求不变的前提下,供给增加,则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增加,如下图中的均衡点由E1移至E2,相应,均衡价格由P1下降至P2,均衡数量由Q1增加至Q2;反之,供给减少,则供给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减少,如下图中的均衡点由E1移至E3,相应,均衡价格由P1上升至P3,均衡数量由Q1减少至Q3。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向变动。
三、市场定价机制的运用
1.限制价格:是为了防止物价上涨而规定的某些商品的最高价格。
2.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的最低价格。
第四节 弹性理论
一、需求弹性
(一)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需求弹性。需求弹性用来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求弹性系数是正值,以便于比较,在公式中加了一个负号。
需求弧弹性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富有弹性:ed>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
为负值,为使需 6
如图(a)中,A、B两点间的需求弧弹性值为2.1。
2.缺乏弹性:ed<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
如图(b)中,A、B两点间的需求弧弹性值为0.6。
3.单一弹性:ed=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
如图(c)中,A、B两点间的需求弧弹性值为1。
4.完全弹性:ed=∞,表示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无限的变动。
如图(d)中,在既定的价格水平P=3,需求量是无限的。
5.完全无弹性:ed=0,表示在任何价格水平,需求量都固定不变。
如图(e)中,在任何价格水平,需求量都固定不变,Q=30。
(二)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需求的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某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之比。
设商品X的需求量Qx是它的相关商品Y的价格Py的函数,为,、各表示Qx和Py的变动量,exy表示当Y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的X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则商品X的需求交叉弧弹性公式为:
当、均为无穷小时,表示为、,则商品X的需求交叉点弹性公式为:
需求交叉弹性系数的符号取决于所考察的两种商品的关系。反之,可以根据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的符号来判断两种商品的关系。依据商品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替代品、互补品和独立品。结论如下:
替代品:exy>0 互补品:exy<0 独立品:exy=0
(三)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即:
需求的收入弹性=某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消费者收入量的变动率
如果具体研究消费者收入量的变动和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量的变动之间的关系,则可以得到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表示为:
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食物支出量的变动率/消费者收入量的变动率
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得出的恩格尔定律是:在一个家庭或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来表述该定律,即:对一个家庭或 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则越大。通常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二、供给弹性
供给弹性包括供给价格弹性、供给交叉弹性和供给预期价格弹性等。供给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供给弹性。供给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
供给弧弹性表示某商品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即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设供给函数为
数,则供给弧弹性公式为:,、各表示供给量和价格的变动量,es表示供给弹性系
供给弧弹性中点公式为:
供给弧弹性也分为五种类型:
1.富有弹性:es>1,表示供给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
2.缺乏弹性:es<1,表示供给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
3.单一弹性:es=1,表示供给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
4.完全弹性:es=∞,表示价格的变动,会引起供给量无限的变动
5.完全无弹性:es=0,表示在任何价格水平,供给量都固定不变
作业题:
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什么是需求,什么是需求规律?3.什么是供给,什么是供给规律?4.什么是需求弹性? 5.市场均衡是如何形成的?
课
题: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教学目的:让学员了解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及市场结构理论 重
点:消费者行为理论
生产者行为理论 难
点:市场结构理论 教学过程:
作业点评:多数学员作业完成情况良好,态度认真,字迹工整。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 效用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概述
一、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
(一)效用
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的主观心理评价。
(二)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量的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全部效用或总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或劳务消费所得到的新增加的效用。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三、消费者偏好
序数效用论认为,商品的效用是无法具体衡量的,商品的效用只能用顺序或等级来表示。用消费者偏好的概念,取代基数效用论的关于效用的大小可以用“效用单位”表示的说法。消费者对于各种不同的商品组合的偏好(即爱好)程度是有差别的,这种偏好程度的差别决 定了不同商品组合的效用的大小顺序。
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有以下三个基本假定:
第一,对于任何两个商品组合A和B,消费者总是可以作出,而且也仅仅只能作出以下三种判断中的一种:对A的偏好大于对B的偏好,对A的偏好小于对B的偏好,对A和B的偏好相同(A和B是无差异的)。
第二,对于任何三个商品组合A、B和C,如果某消费者已经作出判断:对A的偏好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对B的偏好,对B的偏好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对C的偏好。那么,该消费者必须作出对A的偏好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对C的偏好的判断。
第三,消费者对每一种商品的消费都处于饱和以前的状态。)
四、预算约束
(一)预算约束线
预算线又称为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或价格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预算线方程为:
或
其中I表示消费者的既定收入,P1和P2分别为已知的商品1和商品2的价格,X1和X2分别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消费者的全部收入购买商品1的数量为,是预算线在横轴的截距;消费者的全部收入购买商品2的数量为 算线的斜率,即两种商品价格之比的负值。,是预算线在纵轴的截距; 为预
(二)预算约束线的变动
消费者的收入I或商品价格P1和P2变化时,会引起预算线的变动。预算线的变动有以下四种情况:
1.预算线与消费者的收入的关系
两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的收入变化时,会引起预算线的截距变化,使预算线发生平移。
如图所示,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则使预算线AB向右平移至A'B’;消费者的收入减少,则使预算线AB向左平移至A''B''。
两种商品价格和消费者的收入同比例同方向变化时,预算线不变。
2.预算线与商品价格的关系
消费者的收入不变,两种商品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时,会引起预算线的截距变化,使预算线发生平移。
消费者的收入不变,一种商品价格不变而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时,会引起预算线的斜率及相应截距变化。
如左图所示,商品1的价格P1下降,则使预算线AB移至AB’;商品1的价格P1提高,则使预算线AB移至AB''。在右图中,商品2的价格下降和提高,分别使预算线AB移至A'B和A''B。
五、消费者的基本问题
序数效用论将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相结合来说明消费者均衡。消费者的偏好决定了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一个消费者关于任何两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有无数条;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决定了消费者的预算线,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一个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预算线只有一条。只有既定的预算线与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才是消费者均衡点。在切点,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斜率相等。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即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预算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即两种商品价格之比,则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
如图所示,既定的预算线I与无差异曲线U相切于E点,E点是消费者均衡点。在均衡点E上,消费者关于商品1和商品2的最优购买数量的组合为(、)。
第二节 基数效用论
一、效用的衡量问题
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的主观心理评价。
二、单一商品的效用函数
在连续消费一种山品时,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就时边际效用为0,在这时,总效用达到最大。也就是说,消费者已经从对该商品的消费中得到了最大满足,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三、同时消费多种商品时的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购买n种商品时,任何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都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也可以说,最后一个单位的货币,无论购买任何一种商品,其边际效用都相等,即同等的购买力带来同等的满足程度,并且都等于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K这个公式就是技术效用论所认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即消费者在既定的预算约束下达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它试图表明的是,有着既定预算约束的消费者,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商品消费组合面前,应当怎样做出选择才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或者说消费者的选择符合上面条件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
一、序数效用函数
(一)序数效用论对效用的定义
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不能用基数来表示绝对值的大小,而只能按照消费者的偏好作出一个从大到小,即满足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
(二)序数效用函数
所谓效用函数就是为每种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指派一组数字,偏好强的商品组合指派较大的数字,偏好弱的商品组合指派较小的数字,通过这种方法,按照消费者的偏好,对商品组合按其效用大小作出排列。
叙述效用论用来表达效用的效用函数,并不表示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的具体数值,而时表现消费者偏好的顺序,以明确消费者对不同商品或商品组合的不同评价,明确消费者优先选择的顺序。序数效用论强调的时相对效用,而基数效用论则强调的是绝对效用。
二、无差异曲线
(一)无差异的含义
无差异是对消费者偏好状态的一种描述。它表示对于两种商品组合X和Y来说,消费者认为两种“至少一样可取”或者“两者无差别”。
(二)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是序数效用论用来描述消费者偏好的一种方法。
所谓的无差异曲线,就时把对于消费者来说没有效用差别的各个商品组合连接起来形成的一条曲线,在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种商品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满足程度都是相同的。
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的特征: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负值;无差异曲线的密集性;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斜率递减;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其所反映的效用水平就越高,反之,离原点越近,则意味着满足程度越低。消费者对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在这里就表现为对更高的无差异曲线的追求;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三、边际替代率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即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四、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 生产过程
一、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
生产有短期和长期之分,生产函数也分为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总产量又称总产品,指在一定时间内投入一定的可变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总的产出量。平均产量指每一单位可变生产要素平均产出的产品数量,也就是等于总产量除以可变要素的投入量。
边际产量是指每增加一单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总产量的增量。
三、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连续地把某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在其他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上,边际产量表现出的是先上升而最终下降的规律。
四、生产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平均产量递增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平均产量递减的阶段,第三阶段是边际产量为负的阶段。
第二节 生产成本
一、成本的概念
生产成本又称生产费用,通常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支出的货币形态。
二、成本的种类
短期成本(总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长期成本(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
第三节 收益
一、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收益,指厂商出售产品所获得的收入。
总收益指厂商出售商品所获得的全部收入,也就是商品的总的卖价。
平均收益指厂商出售每一个单位商品所获得的平均收入,也就是总收益与总产量之比。边际收益指厂商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出售所新增加的收入,即总收益的增量。
二、利润最大化原则
微观经济学认为,对于一个生产者来说,他的生产或经营原则应当是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这一原则被称为利润最大化原则。
第四节 生产要素最佳组合
一、等产量线
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二、边际技术替代率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分析不同要素之间替代关系的概念,它是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三、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四、最佳生产要素组合
也称成本最低的要素组合。具体地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讨论,一是既定产量下成本最低的组合,二是既定成本下产量最大的组合。
五、扩展线和规模收益
扩展线:在生产要素价格、生产函数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生产成本或产量发生变化时,企业必然会沿着扩展线来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或者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
规模收益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生产规模的改变而对产量和收益的影响。
第五章 市场结构理论 第一节 市场类型
微观经济学将市场划分为四中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2.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时同质的,这里的商品同质指厂商之间提供的商品完全无差别,它不仅指商品的质量、规格、商标是完全相同,还包括购物环境、售后服务等方面也完全相同。
3.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4.信息是完全的。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需求和厂商需求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
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平均收益等于市场价格,完全竞争下厂商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
四、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五、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在长期内,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厂商产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各厂商根据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调整其厂房、设备的规模,并使所提供产量的边际成本等于既定的产品市场价格。同时不断有新的厂商进入该市场,也不断有亏损的厂商推出该市场。
第三节 不完全竞争市场
一、垄断市场
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具体地说,它主要有这样三点:第一,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第二,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第三,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
二、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在生产集团中有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彼此之间都是非常 接近的替代品。
第二,一个生产集团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以至于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己的行为的影响很小,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和反应,因而自己也不会受到竞争对手的任何报复措施的影响。
第三,厂商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因此,进入和退出一个生产集团比较容易。第四节
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比较
经济效率指利用资源的有效性。高的经济效率表示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或能以最有效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低的经济效率表示对资源的利用不充分或没有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生产。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而且,厂商的长期利润为零,所以,在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时,水平的需求曲线相切于LAC曲线的最低点;产品的均衡价格最低,且等于最低的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产量最高。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长期利润为零,所以,在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时,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对比较平坦的需求曲线相切于LAC曲线的最低点的左边;产品的均衡价格比较低,且等于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产量比较高;企业存在着多余的生产能力。
在垄断市场上,厂商在长期内获得利润,所以,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时,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对比较陡峭的需求曲线与LAC曲线相交;产品的均衡价格最高,且大于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产量最低。
作业题:
1.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是什么? 2.简述无差异曲线的含义及其性质。3.简述利润最大化原则的内容。4.什么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5.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条件是什么? 6.比较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课
题: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教学目的:让学员了解收入分配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规则及国民收入核算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重
点: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
垄断与反垄断政策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难
点:多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 教学过程:
第六章 收入分配理论 第一节 生产要素价格的一般理论
一、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边际生产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最后追加的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形成的生产率即称为边际生产力。
二、生产要素的供给
土地的供给,指土地所有者对于各种不同的地租水平所愿提供的土地数量。劳动的供给,指整个社会在各个不同的工资水平下愿意提供的劳动数量。资本的供给,就时整个社会在各个不同的利率水平下愿意提供的资本数量。
第二节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一、工资理论
工资是劳动的报酬,是国民收入中术语工人的部分。工资是劳动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均衡时的价格。
二、利息理论
利息是资本的报酬,是国民收入中术语资本所有者的部分。利息是资本要素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均衡时的价格。
三、地租理论
地租是土地的报酬,是国民收入中属于土地所有者的部分,地租对使用土地的厂商来说是成本,对土地所有者来说是他提供土地后的报酬。
四、利润理论
利润是国民收入中支付了工资、利息、地租后,归企业家的部分。
第三节 收入的不平等
一、洛伦兹曲线
此曲线是用来反映社会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的线。
二、收入不平等的原因
第一,财产的差别;第二,能力的差别;第三,教育和训练的差别;第四,工作偏好和冒险精神。
第四节 分配理论的进一步补充:人力资本理论和经济福利理论
一、人力资本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水平的差别对教育的收益率的大小有着双重的影响:一方面,它影响着教育的收益,即影响人们受教育后的未来收入;另一方面,它影响教育的成本,即影响学生上学所放弃的收入。
二、关于经济福利的理论
福利分为两类,一类是广义的福利,即社会福利;另一类是狭义的福利,即经济福利。经济福利对于社会福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西方经济学所研究的福利主要是经济福利。社会福利,即广义的福利被认为是难以计量的,从而也时难以研究的;而经济福利,即狭义福利则被认为可以用货币来直接或间接地加以计量。
第七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规制
第一节 垄断与反垄断政策
一、垄断所造成的损失
帕累托最优的定价原则是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产品的饿价格。但是垄断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会高于产品的边际成本。另外,垄断者利用高价格增加的生产者剩余并不能抵消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即整个社会的总剩余会下降。
二、政府如何解决垄断造成的低效率
由于垄断带来的低效率,造成了社会总剩余的无谓损失,而且由于垄断厂商的市场实力过于强大,不仅带来了社会剩余的损失,而且还会压制其他厂商的竞争,会阻碍技术进步。因此,各国政府对垄断行为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约束,其中发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就时最重 要的做法。
第二节 外部性
一、外部性的定义与分类
外部性是指生产或消费行为对外界产生的影响,没有计入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或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因此没有反映在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中的现象。
按照影响的范围划分,外部性可以分为“消费外部性”和“生产外部性”。
二、外部性带来的后果
外部性带来的后果包括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外部性带来的问题不光是负面影响,还有些活动可以带来正的外部性。
外部性可以通过行政措施、税收和补贴、内部化、划分产权等方法来进行校正。
第三节 公共物品
一、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区别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公共产品的使用不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二是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所需资金来自税收。三是居民对公共产品的享受与花费不是一对一的。四是公共产品的提供与筹资决策过程也时公共的。
二、公共物品的供应
虽然公共物品的提供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来提供,一般来讲,公共物品的供给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私人单位来提供。而即使是私人单位来提供,同样也需要政府的参与或调节。
第四节 不完全信息
一、不完全信息与其影响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完全信息的假定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首先,作为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质量是不可能全面了解,当然也不能对产品可能提供的效用进行正确评价。其次,商品价格水平的决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价格也不可能具有完全的信息。再次,从生产者来看,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它不可能对自己的产品有完全的了解,也不可能对消费者有完全的了解。
二、不完全信息问题的纠正
在不完全信息所产生的问题很严重,以至于破坏市场的运作时,政府有必要进行干预,或通过法律解决问题。
不完全信息问题在许多领域都存在,但是并非在不完全信息出现的场合总需要政府的干预。事实上有许多市场会存在不完全信息,但时通过某些有效的制度安排或有效措施的实施可以消除因不完全信息而产生的逆选择问题,因而无须政府的干预。
第二篇 宏观经济学
第八章 国民收入核算及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一、国民收入核算概述
国内生产总值是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要正确理解这一概念,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第二,GDP测度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第三,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时所售卖掉的最终价值。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第五,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则是一个国民概念,它指的是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成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第六,GDP一般仅指是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教务劳动、自给自足的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二、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一)用支出法算GDP 就时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除了居民消费,还有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及出口。
(二)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应包括以下一些项目:一是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二是非公司企业主收入。三是公司税前利润。四是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五是资本折旧。
三、国民收入核算的几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它计量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所有的生产活动。
国内生产净值,任何产品价值中不但包含有消耗的原材料、燃料等等的价值,还包含有使用的资本设备的折旧。最终产品价值并未扣去资本设备消耗的价值,因此,还不时净增价值,因而最终产品市场价值总和只能称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这里的国民收入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个人收入,生产要素报酬意义上的国民收入并不胡全部成为个人收入。利润收入中要给政府缴纳公司所得税,公司好要留下一部分利润不分配给个人,只有一部分利润才会以红利和股息形式分给个人。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不能全归个人支配,因为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四、国民收入恒等式
两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Y=C+S 三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I=S+(T—G)四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I=S+(T—G)+(M—X+KR)
五、西方国家收入核算体系的缺陷
非市场交易;地下经济;闲暇;产品质量;环境污染与自然资源消耗;产出分配;产出构成;人口增长
第二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
一、两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的决定
均衡收入是与计划总支出相等的收入。计划支出由消费和投资构成,即Y=C+I。收入则包括消费和储蓄。因此,两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应是计划的消费、投资和计划的消费、储蓄相等时的收入。即I=S
二、乘数理论
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但是,一定量的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多大的国民收入变化呢?乘数理论将回答这一问题。
乘数是总需求的变动量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的倍数,或者说是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最初的总需求变动量之间的比率。
第三节 多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 一、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在加入政府后的三部门经济中,总支出由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构成,而总收入则由消费、储蓄和税收构成,这里的税收,是指总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以后的净税收,用T表示。以此,加入政府部门后的均衡收入应是计划的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的总和,同计划的消费、储蓄和净税收的总和相等时的收入,即I+G=S+T,这就时三部门经济中宏观均衡的条件。二、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四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应是计划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与计划的消费、储蓄和净税收的总和相等时的收入,即:I=S+(T—G)+(X—M),这表明,只有当计划的投资与计划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储蓄之和相等时,国民收入才是均衡的。
作业题:
1.什么是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2.简述收入不平等的原因。3.简述外部性的概念与分类。4.简述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区别。
5.简述两部门经济中投资乘数,并说明其意义。6.简述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课
题: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教学目的:让学员了解失业通胀理论、经济增长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等理论 重
点:失业理论
经济周期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难
点: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教学过程:
作业点评:多数学员作业完成情况良好,态度认真,书写工整
第九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第一节 失业理论
一、失业的概念及类型
对于失业,西方各国的界定有所不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规定失业的定义是:在进行调查之前的4个星期内寻找过工作或期待着工作,并且能够在两个星期内开始工作,但现在没有工作的人。对于失业者身份的认定,在于“由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和“目前没有工作”着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失业的分类:鼓点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二、失业的代价
奥肯定律:它说明的正是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的经验统计规律。奥肯把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国民生产总值称为“潜在的产出水平”。
奥肯定律所揭示的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只适用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它所反映的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1:2.5左右的关系,只是根据经验统计资料而得出的一个平均数,在不同的时期,其数值并不完全相同。它所提出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说法,只是一种大约的估计,并不准确,但毕竟为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提供了一种可捉摸的关系,从而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增长和福利支出规划,为调节经济活动,减少失业,最终达到充分就业提供了一种政策依据。
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的概念及类型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的普遍而持续的上涨。根据不同的标准,通货膨胀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照价格上涨的速度加以区分可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剧烈的通货膨胀、超级通货膨胀。
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加以区分:平衡的通货膨胀、非平衡的通货膨胀。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加以区分:不可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可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程度加以区分:公开的通货膨胀、受抑制的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惯性通货膨胀、货币供给过量的通货膨胀
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菲尔普斯曲线的横轴表示失业率水平,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此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即:当失业率低的时候,通货膨胀率便高;反之,当失业率高的时候通货膨胀率便低。因为通常的情况是: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失业率就高,而这时的工资与物价水平都比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降低;反之,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时,失业率较低,而这时的工资与物价水平都比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较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是因为通货膨胀使实际工资下降,从而使社会对劳动的需求增加,使失业减少,并能刺激生产。
第十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第一节 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即特征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能力的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适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
库兹涅茨还总结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六个特征:
一是按人口计算的产量,人口以及资本形成的高增长率。二是生产率本身增长的程度也是很高的;三是经济结构的快速变革;四是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变现在社会城 29 市化和移风易俗上;五是增长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扩大,经济发达国家要向其他国家争取市场和原料;六是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不平衡,先进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人均产出水平有很大差距。
二、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1.假设前提
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假定边际储蓄倾向不变;生产过程中只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和资本,且两者不能代替;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问题;生产规模报酬不变,也就是说,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都是固定不变的。
2.基本公式
哈罗德从凯恩斯的储蓄—投资分析出发,将有关的经济因素抽象为三个变量: 储蓄率,即储蓄占国民产出的比重,等于储蓄量/国民产出; 资本系数或资本产出率,即资本/国民产出,或投资/新增产品;
有保证的国民产出增长率,即在储蓄率和资本产出系数既定的条件下,能够使投资等于储蓄的经济增长率。
由上述三个变量的定义,可以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率=储蓄率/(资本/产量)
三、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缺陷:
从理论方面来说,新古典增长理论假定经济中的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即投入增加一倍,产出也相应增加一倍,这一假定往往与事实不符。对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来说,由于这些国家的生产资源配置比较合理,整个经济部门间相互协调能力较强,再加上信息传递准确有效,所以生产资源的总体利用率高,其结果就是少量的生产投入有可能带来大量的产出,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不具备工业化国家的生产条件,再加上政府政策的失误有可能导致规模报酬的逐渐递减。
新增长理论简述:
各种新增长模型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加以分类。根据新增长模型所依赖的基本假设条件的差异,可以将新增长理论分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和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 30 长模型。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出现得较早,这类模型基本上代表了新增长理论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这类模型取消了前一类增长模型中过于苛刻的完全竞争假定,在垄断竞争的假设下说明技术进步的产生和均衡增长率的决定。这类增长模型的出现标志着新增长理论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
关于经济增长的争论有:增长极限论、增长怀疑论、对增长极限论的批评等。
第二节 经济周期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及阶段
经济周期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济周期要经历周期性的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经济周期的类型有: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
二、现代经济周期理论
1.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所以,就把经济周期理论作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动态化。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有这样几个特征:
第一,国民收入的水平取决于总需求,因而引起国民收入波动的主要原因仍在于总需求。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特征之一。
第二,在总需求之中,消费占的比例相当大,但根据现代经济学家的理论与经验研究,消费在长期中是相当稳定的。
2.乘数—加速数相互作用理论 加速原理的基本含义:
第一,投资是产量变动率的函数,而不是产量变动的绝对量的函数。这也就是说,投资的变动取决于产量变动率,而不是产量变动量。
第二,投资的变动大于产量的变动。当产量增加时,投资的增加率大于产量的增长率。第三,要使投资增长率保持不变,产量就必须维持一定的增长率。如果产量维持原水平,投资一定要下降。
乘数—加速模型的含义:
第一,在经济中投资、国民收入、消费相互影响,相互调节。如果政府支出为既定,只靠经济本身的力量自发调节,那么,就会形成经济周期。
第二,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的具体过程是,投资增加引起产量的更大
增加,产量更大增加又引起投资的更大增加,这样,经济就会出现繁荣。然而,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社会需求与资源的限制无法再增加,这时就会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使投资减少,投资的减少又会由于乘数的作用使产量继续减少。
第三,政府可以通过干预经济的政策来减轻经济周期的波动,如果政府运用经济政策改变经济中的相关变量,则经济走势的波动可以减轻,甚至消除。
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为了克服宏观经济的市场失灵,西方经济学家提出宏观经济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
第一,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冲突。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政府需要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又会由于财政赤字的增加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引起通货膨胀。
第二,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冲突。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有一致的一面,即经济增长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也有相互冲突的一面,即随着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会出现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使部分工人特别是技术水平低的工人失业。
第三,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冲突。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常会伴随通货膨胀;如果物价过于平稳甚至是下降,那么,在一定程度上经济的持续增长就会受到阻碍。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包括政府支出和政府收入。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政府收入包括税收和公债。
二、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自动调节经济,使经济趋于稳定的机制——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经济过热,在经济衰退期自动减轻萧条。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发挥:
第一,通过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当经济处于繁荣期,就业人数增加,人们收入上升,政府税收会自动增加。而且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繁荣会使纳税人的收入进入较高的纳税 32 档次,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上升的幅度,从而抑制总需求的过快增长,起到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作用。
第二,通过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这里的横幅支出主要指政府的转移支付,它包括政府的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在经济繁荣期,失业人数和其他需要救济的人数减少,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自动减少,从而稳定个人的可支配收入,防止消费需求过快增长。
第三,通过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当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这时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上升。当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
三、财政政策的效应
财政政策有两种效应:一是对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二是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挤出效应。前者是积极效应,后者是消极效应。后者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前者。
财政政策的乘数相应指当政府逆经济风向行事而iandong政府支出或税收所带来的对国民收入的倍增作用,包括政府购买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等。
上面考察政府支付对经济的乘数效应,是在假设政府支出对利率没有影响的情况下做出的。实际上,政府支出增加会引起利率的上升,而利率的上升会引起私人投资与消费的减少,因而前面的乘数效应会大打折扣。这种由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减少私人消费和投资的作用,被称为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
中央银行主要运用三大政策工具——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降低或提高利率,以达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法定准备金率,各国中央银行有权在法定的范围内,通过变动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来增加或减少货币和信用供给。
贴现率,这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通过改变贴现率,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使银行存款扩张的货币挤出得以加强,通过银行体系的存款创造机制,最终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和信贷规模。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向公众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银行准备金从而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这里的公众包括普通居民、各类企业、银行、养老基金等。但购买政府债券的主要是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大商行以及债券经纪人等。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使用的政策工具,也是最灵活的政策工具。
二、货币的传导机制
同为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有区别的。财政政策可以直接影响总需求的规模,而货币政策要通过货币传到机制来对总需求发生影响,这个传导机制要经历从货币供应量变动传导到产出、就业、价格以及通货膨胀的途径。
三、货币政策效应
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影响的力度。假设增加货币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减少货币供给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能较有力地抑制通货膨胀,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大;反之,就小。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货币需求对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同时还取决于投资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当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较低时,货币供给量稍有增加就会使利率下降较多,因而使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多增加,即货币政策较强。而且,在此情况下,如果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高,即利率的下降对投资有较大的刺激作用,则这项货币政策的效应会更强。反之,货币政策效应就会较弱。
第三篇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第十二章 凯恩斯主义学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一般理论
一、有效需求原理
有效需求是指社会商品的总供给价格与社会商品的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通俗地说,社会总成本价格与社会购买力需求价格相一致时的总需求,就时有效需求。这时社会所生产出来的商品都能销售掉。
总供给价格就是所有企业家在经营生产时所支付的生产要素的成本加上他们预期的最低利润。
总需求价格就是资本家预期在一定的将来社会上可能用来购买他们的商品的总价格,即投入的总购买力。
二、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理论
边际消费倾向指消费量的份额随着收入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他认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的绝对量虽然也增加,但消费的增加量总是小于收入量的增加,两个增量之比越来越小。他的边际消费倾向,简单地说就是消费的增量与收入的增量之比的变化关系。
乘数理论,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下增加的新投资经过一定时间后,可导致收入与就业数倍的增长。
三、资本边际效率
所谓资本边际效率,等于一贴现率,用此贴现率将该资本资产未来收益折为现值,则现值恰等于该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
四、灵活偏好
人们宁愿持有现款和存款,而不愿意持有股票和债券等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愿望。所以可以理解为现金货币的偏好。所谓灵活,即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在不损害其原有价值的条件下,转换为现金的难易程度。现金本身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其他资产行事,如有价证券、房地产、厂房设备等,要使其脱手转换为现金,就需要一定的交易过程,付出一定的代价。
第三节 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主张
一、凯恩斯政策主张的核心:国家干预经济
凯恩斯认为,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长期需要看,政府对经济一味采取自由放任的不干预政策,单纯依靠私人经济的市场自动调节,不可能做到使资本主义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持续增长。从短期来看,如果不动用政府的力量对经济实行干预,就无法扭转危机层面以避免资本主义制度的毁灭。因此,凯恩斯极力主张要实行政府干预经济。
二、凯恩斯政策设计的主要着眼点:需求管理
凯恩斯在为政府设计干预经济的政策时,着眼点放在社会总需求方面,凯恩斯认为,私人有效需求不足,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状况。为此,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与需求官位为主,要以扩大财政开支、扩张政府需求的方法来弥补私人有效需求的不足,以便促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能够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实现均衡。
三、金融政策
是一种通过国家银行体系进行经济干预的政策。他说,从利息的理论中,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推论。就是国家必须通过利息率这个杠杆进行对经济的调节。
四、财政政策
是一种通过国家财政预算的政策;是一种以财政支出、公债及税收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干预的政策主张。凯恩斯的财政政策较之金融政策居首要地位,是比金融政策更为主要的政策。
作业题:
1.什么是通货膨胀?西方学者是如何划分通货膨胀类型的? 2.简述经济周期的定义、阶段及类型划分。3.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目标之间的冲突。4.如何理解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
课
题: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教学目的:让学员了解后凯恩斯学派、现代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学派的主要内容
重
点:后凯恩斯学派
现代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 难
点:供给学派的基本政策主张
公共选择理论 教学过程:
作业点评:多数学员作业完成情况良好,书写工整,态度认真
第十三章 后凯恩斯学派 第一节 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代表人物
一、后凯恩斯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 围绕凯恩斯《通论》的激烈争论:
凯恩斯的革新,确切地说基本上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不考虑一揽子消费品的相对价格重要的短期变动的可能性,然后提出有效需求的决定因素理论。这一理论实际上推翻了萨伊定律的各种假定;第二,凯恩斯提出更一般理论的主张,根据这种观念,即新古典派理论实质上只可能解释既定资源数量在产品和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因而暗含着假定充分就业,反之,凯恩斯理论是首先解释产量和就业水平。这样,凯恩斯理论就把以前正统观念压缩为有限的实例。因此,有学者称,凯恩斯革命可以评价为只不过是新古典派范式的较大扩展,即把宏观经济范围增加到主流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视野中。
理论的演变:
围绕凯恩斯经济学的争论及其影响,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涨”局面,这对凯恩斯经济学提出了严重挑战。于是西方经济学不断演变,或者补充和发展凯恩斯经济学;或者对它进行重新解释,发展为非均衡分析派即所谓“新凯恩斯理论”;或者力图修补凯恩斯理论中易受攻击的缺点部分,从而形成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凯恩斯主义或者对凯恩斯经济学坚持批评意见,直到反对“凯恩斯革命”。
二、后凯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
凯恩斯主流学派的代表人物:
阿尔文·汉森是新古典综合派的先驱者,美国著名的凯恩斯主义者,被誉为美国凯恩斯主义的建筑设计师。在理论上,他是研究经济周期和危机理论的,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信奉者,对凯恩斯理论曾持有异议。
约翰·理查德·希克斯英国经济学家,一声发表的论著甚多,所涉及的理论范围也较为广泛。他在价值、资本、工资、货币、利息、经济周期、福利经济和经济成长等理论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创见,这在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中是较为罕见的。
保罗·A·萨缪尔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古典综合派最主要代表人物。他在西方经济学的各个方面均有自己的改正、补充、精炼和发展,他运用数学工具对各种经济理论进行较全面的分析。
詹姆士·托宾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计量经济学家,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研究比较侧重选择理论和货币经济成长理论,资产选择理论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代表理论。他在分析结构性失业及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发症方面,对新古典综合派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
琼·罗宾逊是当代英国著名女经济学家。皮罗·斯拉法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
尼可拉斯·卡尔多是当代著名英国经济学家。
卢伊季·洛多维科·帕西内蒂是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
第二节 凯恩斯主流学派
一、基本理论观点
新古典综合派学者们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趋向于一种充分就业的均衡,但是,除非政府在经济衰退期间促进需求,经济才有可能需用许多年来达到充分就业均衡。他们的论证是,因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从左到右向上倾斜的,所以刺激需求在提高产量方面是有效的。然而,从长期来看,他们却同意新古典学派学者和货币主义者的观点,即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所以只有通过提高生产率,才能增加产量。
二、主要政策主张
新古典综合派积极主张通过赤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适当搭配就能保证“充分就业”和经济的“稳定增长”。新古典综合派还认为,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增加政府开支比直接刺激投资增加更为有效地和迅速地使经济回到它的充分就业增长途径上。
因此,新古典综合学派进一步主张,为对付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发症,应当在推行宏观的财政金融政策的同时,配合实行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古典综合派的成员再次主张货币政策应以降低利率为主要武器和财政政策应以增加公共部门的开支为主,以便提高生产率和创造就业机会。
三、简要评论
我们认为,新古典综合派确实地不过是将新古典派微观经济理论和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凑合在一起从而主张实行私人经济活动和政府经济活动并存的“混合经济”,即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的基础上,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之间的配置主要的是通过价格机制由许多个体行动来决定的,但是政府当局则用财政金融政策在决定总产量水平方面,以及用累进税率和福利法规在决定收入分配方面,都起着作用,有时候,政府对某些部门还可以实行国有国营。所以,新古典综合派实际上是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基本上具有稳定性为前提,据此提出的“微调”经济的政策措施,在短期内助以一臂之力,以达到预想的充分就业和稳定的经济增长。然而,从理论上说来,新古典综合派作为凯恩斯主义者并不激进,因为他们并没有严重地背离自由市场体制——不管自由市场体制最后可能被引导上面局面。就政策效应而论,尽管20世纪60年代美国肯尼迪——约翰逊政府的新经济政策,特别是税收削减计划方案,被看成是凯恩斯主义新经济学的伟大创举,被宣称说成是新经济学家已经学会应用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应用该理论将会维持高就业和稳定的经济增长,而不诱发通货膨胀。
第三节 新剑桥学派
一、新剑桥学派主要理论观点
将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拓展为长期、动态分析;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传统经济学均衡分析的方法;强调收入分配理论;批判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强调货币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重视规范分析的方法。
二、政策主张
1.改进现行税收制度,实现收入均等化。通过累进税来改变收入分配状态。实行没收性遗产税,只给寡妇、孤儿留下适当的终身财产所有权,以消灭大量遗产集中于继承人,私有财产过于集中的现象,抑制食利者收入的增长。
2.通过政府的福利措施,缓解“富裕中的贫困”的现象。给予低收入家庭以适当的补助,政府出资培训失业工人,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提供失业保险等等。以缓和
收入分配不均的矛盾。
3.对投资进行全面的社会管制,克服经济盲目增长,把经济社会纳入凯恩斯所设想的“长期充分就业”的轨道。要及时调整资源的部门流向,将政府所掌握的资源从军事部门转向民用和服务部门,用财政预算的盈余去购买公司股票,增强政府干预经济的实力。
三、简要评论
新剑桥学派最显著的弱点主要是:
1.它反对新古典派经济学的均衡观,而提倡历史观,但它的历史观不是辨证的,而是形而上学的,因为它所强调的历史因素不过是时间因素。然而,时间与历史本是两种不同概念或范畴。
2.它强调的制度因素的作用无非指财产所有制或财产关系,但正如马克思早已正确指出的,财产关系“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因此,为探明资产阶级财产所有制的真正性质及其对经济活动所起的作用,财产关系就不能仅从一般权利观点来考察,而必须把它放在政治 经济学范围内,就其实现形态作为生产关系的总和来加以分析。
3.新剑桥学派把资本主义经济波动及其所形成的困境归于预期的变化无常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于是认定现实世界只应解释为经验上所观察到的。显然,这种论断恰恰是回避对资本主义经济固有基本矛盾的分析从而无视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客观存在。
4.新剑桥学派尽管着重于生产中的相互依存关系,但它所集中注意的只是生产中物质技术条件的相互关系,却忘记本质上有利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所以,马克思所指出的“往届”这种差别,正是那些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的现代经济学的全部智慧所在。新剑桥学派只能从凯恩斯关于社会哲学的论述而宣扬推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路线。
第十四章 现代货币主义 第一节 货币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
所谓货币数量说,是关于货币流通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一种庸俗理论。它的基本论点是: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货币的数量决定的;假定其他事项不变,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而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而变化,因而流通中的货币愈多,商品价格水平愈高,货币价值愈小。
二、现代货币主义的发展
现代货币数量论实质上不过是旧的庸俗货币数量论和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的大杂烩。
这可以从下述两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旧的货币数量论是,假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存在着“充分就业”的自动趋势,从而产量或国民收入已无法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就会直接使物价同比例上升,达到通货膨胀境地。
其次,旧的庸俗货币数量论假定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常熟,这一论点受到了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批评,如凯恩斯就断定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变量。
综上所述,现代货币数量论对传统货币数量论作了一定的修补和发展,但丝毫没有改变这个理论的本质。
第二节 现代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
一、市场经济理论
在市场经济理论方面,弗里德曼认为,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是:在这种经济中个人是作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本人而行事的。如果有谁是作为别人的代理人而行事,那么他是自愿的、双方同意的基础上这样做的。这就是说,第一,在市场经济中,交换是自愿和互利的,如果不是自愿和互利的,那么交易的参加者必须受到强制。第二,交易要想发生,参加者的价值观念必须是有差别的,通过交换双方都能得到满足。第三,市场的作用在于:在自愿和互利的基础上,价格能够协调千百万人的活动。
二、货币理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是货币主义学派的理论基础。现代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明显的区别是:传统理论是假定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以总产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来研究货币数量的变动对物价水平波动的影响。现代货币数量论则把物价水平的变动看成是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应函数相互作用的结果。货币的供应是由货币制度即法律和货币当局决定的,所以现代货币数量论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建立一个货币需求函数。
三、通货膨胀理论与失业理论
在失业问题上,弗里德曼否认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所谓“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其水平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现实结构特点。
第三节 货币主义的政策观点
“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
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的含义不在于影响银行信用或利息率,而在于影响货币数量。他认为,不能将货币政策建立在影响利息率的基础上,因为货币数量与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变化不定的关系:通货数量的增长在初期,将使利息率下降,但是到后来,当人们支出增加并刺激物价上涨时,它将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出现提高利息率的趋势。这就是为什么在那些通货数量增加和物价上涨最快的国家中,利息率也最高。
弗里德曼主张财政政策应该与货币政策相适应,认为财政政策应遵循如下规则:完全根据整个社会需要来计划开支方案,而丝毫不考虑逐年的经济稳定问题,事先规定税率以便得到足够的收入,用以大致补偿有关年份的计划开支,同样不考虑逐年的经济稳定问题,以此来避免政府开支或赋税的突然变化。政府的财政支出,假如没有相应地扩大货币供应量,则其对经济刺激作用只能是暂时的或微小的。所以,财政的紧缩性政策必须以货币政策为基础。
第十五章 供给学派 第一节 供给学派的产生
一、供给学派产生的理论渊源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充分就业和其他资源充分利用或具有充分就业的经常趋势这个基础之上的。他们认为,经济的正常情形是充分就业的稳定均衡。如果这种均衡发生经常性的偏差就归咎于政府的干预或私人的垄断妨碍了市场机制的自由活动。他们认为,只有自由放任这个政策才能保证正常的充分就业。
二、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
供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分为两类:一派以拉弗、万尼斯基为首,被称为“激进派”;另一派以弗尔德坦为首,被称为“温和派”。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主张实行大幅度的减税,并且尤其欣赏减税的快速效应。一般所说的供给学派,就是指前一派,即正统的供给学派。
第二节 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观点
一、恢复“萨伊定律”,强调“供给第一”
供给学派是以重视供给分析为标榜的。所谓供给,也就是指生产,所以供给学派又被称为生产学派。但供给学派主张增加的供给有特定的含义,是指听任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调节作用条件下的供给的增加。
供给学派认为凯恩斯把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归结为刺激需求,这是根本错误的。相反,42 促进经济增长的着眼点,应是刺激国民收入核算方式的生产方面,强调“供给第一”,因而他们提出要回到“萨伊定律那里去”。在他们看来,萨伊定律即“供给自行创造需求”乃是不移的真理。
二、降低税率能刺激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
在供给学派看来,刺激经济主体进行活动的因素主要是政府的征税、规章条例、政府支出、货币措施等,其中征税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经济主体进行活动的最终诱因是获得报酬或利润,但最关心的并非报酬或利润总额,而是除去各种纳税和由于政府限制所造成的费用以后的报酬或利润净额。
第三节 供给学派的基本政策主张
一、减税政策
减税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1.高税率特别是高的边际税率是美国工作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2.供给学派经济学家认为,很高的边际税率是导致美国储蓄和投资供给不足,经济增长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3.供给学派竭力抨击自从李嘉图以来经济学的研究集中于收入分配。
4.供给学派认为,过高的边际税率不仅阻碍了个人和企业的财富积累,更加重要的是它使个人投资者的革新、发明、创造的精神丧失殆尽,这是美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最大危害。
减税的措施:
1.从刺激资本形成的目的出发,首先实行加速折旧政策。2.供给学派认为,如果增加投资,必先增加储蓄。
3.供给学派认为,资本只是生产要素的一种,还必须增加劳动供给,才能提高总供给。4.总供给还决定于技术水平。减税原则:
供给学派的减税原则是削减边际税率,在全面削减边际税率的情况下,因为对多有税收等级的减税的百分比都相同,税收的累进性质并未改变,但对于收入较高的人纳税较多,税率的同比例削减对富人来说将意味着减税更多。从而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容易被人们谴责为是“劫富济贫经济学”。
二、反对干预及减少规章条例的政策
妨碍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有:
1.一些不合理的公司制度提高了公司所得利润的实际税率。
2.政府为企业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妨碍了供给的增加。3.政府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还阻碍企业家冒风险投资,不愿开拓新生产、技术领域,使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加剧。
第四节 供给学派的政策实践——里根经济学
里根经济学的内容包括:
减少国家队经济的干预,让市场机制自发地调节经济,这是“里根经济学”的核心;通过减税增加私人储蓄、促进投资和增加生产,这是“里根经济学”的基调;控制货币量的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这是“里根经济学”的支柱;要实现在“低通胀率下的稳定的经济增长”,这是“里根经济学”的最终目的。
第十六章 新制度经济学学派 第一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概况
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制度。长期以来,传统经济力量把制度排斥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外,注重研究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而新制度经济学则论证,制度至关重要,生产要素只能在一定的制度下才能发挥作用。制度对经济行为影响的分析应该处于经济学的核心地位。
第二节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渊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维克赛尔的公共财政理论;意大利的公共财政学派;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和“看不见的手”原理;美国的联邦主义和宪法观点。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
公共物品;公共选择规则;政府及其官员制度的低效率等 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上改进官员制度的政策主张: 1.应在公共部门行政管理体制内部建立竞争机制。
2.应在最高行政领导层中恢复能发挥个人积极性的制度。
3.要对政府的收支行为进行约束。
第三节 科斯的新制度经济学
科斯第一定理的典型表述:
只要交易成本为零,财产的法定所有权的分配不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它的基本含义是,只要交易成本为零,只要产权明晰化,无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任市场机制自由调节,能够使资源达到合理配置。即使存在外部效应,也不一定需要政府干预,在产权明晰和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市场能够自行调节。
科斯第二定理是:
只要交易成本不为零,财产权的初始分配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在现实世界中,交易成本不可能为零,这样初始权利的分配就十分重要。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本身的调节作用,是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的。
作业题:
1.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渊源是什么? 2.论述“里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3.现代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第五篇:西方经济学 教案
西方经济学 教案
第一章:
一、主要概念
经济学
是指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是研究节约的科学。(参见教材P3)
微观经济学
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参见教材P4)
宏观经济学
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参见教材P4)
《国富论》
亚当•斯密著,1776年出版。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国富论》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参见教材P8)
《通论》
凯恩斯著,1936年出版。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通论》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参见教材P11)
规范分析
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参见教材P16)
实证分析
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参见教材P16)
均衡分析
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作用,对个别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即分析商品的需要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一般均衡是指在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1 对所有商品的供求均衡状态的分析,后来发展为用数量关系来描述或反映一般均衡状态。(参见教材P17)
非均衡分析
是指由于价格的作用,经济运行中不能形成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即不能形成瓦尔拉斯均衡,而只能使供求双方在偏离瓦尔拉斯均衡的适当位置上的均衡,这是一种短期的不稳定的均衡。(参见教材P17)
静态分析
是指研究经济变量在同一时期内的相互关系,是对经济运行的一种短期分析。(参见教材P18)
动态分析
是指研究经济变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动规律,是对经济运行的一种长期分析,说明长期经济情况并能解释经济运行过程及变化动因。(参见教材P18)
流量分析
是指对流量总量指标的投入产出变化及对其他总量指标的影响等进行分析。(参见教材P18)
存量分析
是指对存量的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变动趋势及对其他有关指标影响的分析。(参见教材P19)
总量分析
是指对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参见教材P19)结构分析
是指对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分析。(参见教材P19)
二、重难点辅导
1.两部门经济正常运行的条件
所谓两部门是指只有家庭和厂商的封闭经济状态(不包括政府和涉外部门)。商品市场均衡:即厂商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数量与同一时期家庭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数量大体相等;
要素市场均衡:即厂商在一定时期内购买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同一时期家庭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大体相等;
同时还需要厂商和家庭收支大体平衡。在上述均衡的过程中,价格是影响商品或要素供求数量的重要因素。
2.经济学的涵义
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是研究节约的科学。理解这一涵义应把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资源是稀缺的(与人们欲望的无限性相比较而言的),稀缺性决定有效利用资源的重要 2 性。
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即家庭、厂商、政府和涉外部门都以资源有效利用为目标进行选择。
厂商选择的目的是获得利润最大化。
家庭选择的目的是获得效用最大化。
政府和涉外部门选择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3.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取决于商品市场;如何生产取决于要素市场;厂商面临的是用有限的生产要素生产什么商品能够获得利润最大化;家庭面临的是用有限的收入购买什么商品能够获得效用最大;分配是为谁生产的问题。
4.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对象: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特点:考察厂商或家庭的经济行为;用西方经济理论和观点分析研究客体;重点考察西方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微观经济;突出微观经济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较多的运用数学分析工具。
5.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对象: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特点:考察对象是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用资产阶级理论和观点分析考察客体;从整体国民经济角度考察问题;重点考察西方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宏观经济;侧重实证分析。
6.如何借鉴西方经济理论
西方经济理论产生于西方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文化背景、经济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为此应注意:
经济条件与国情不同。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经济学,其基本原理的产生与应用受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西方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而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假设的条件不同。西方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为:一般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即经济人假设;产权明晰;具有完全信息的假设这些假设在西方也不一定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事实。而在我国这些假设更是存在的很大的不同。
7.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
第一,分析和考察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实施的经济政策,便于我们认识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经济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解,提高我们的经济理论水平,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
第三,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作为我国制定经济政策的参考依据,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8.重商主义
产生、发展于15—17世纪的西欧大陆。
代表人物为英国的托马斯•孟。
代表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主要观点:认为流通领域是财富的源泉,国民财富增长的唯一源泉是开展对外贸易,主张用货币平衡与贸易平衡来增加积累或扩大财富。由于其研究只限于流通领域,不能称其为西方经济学,仅构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史的前史。
9.古典经济学和重农学派
产生、发展于16-18世纪的英国与法国。
代表人物:威廉•配弟、亚当•斯密和布阿吉尔贝尔。
代表著作:《赋税论》和《国富论》。
《赋税论》1662年出版,作者:威廉•配弟。主要观点:在价值论方面,提出价值由劳动决定的思想;在分配理论方面,提出了工资理论为前提,以地租理论为中心,论述了剩余价值的思想;在货币理论方面,批判了重商主义禁止货币输出的做法,提出了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国富论》1776年出版,作者:亚当•斯密。主要观点: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纠正了其偏见,提出了生产部门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认为个人追求私利的结果,有效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利益,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提出国家具有保卫本国安全、免受外国侵犯,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居民不受欺辱与压迫,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国富论》继承和发展了以前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驳斥了重商主义错误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作为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斯密的理论是及其丰富的,尤其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它是一部划时代的经济学著作,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10.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
发展于18-19世纪。
代表人物:李嘉图、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萨伊则。
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政治经济新原理或论财富同人口的关系》;《人口原理》、《政治经济学概论》。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出版,作者:李嘉图。主要观点:关于价值理论,继承了亚当?斯密关于区分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论断,纠正了亚当•斯密的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也会有交换价值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指出不是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而是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这一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的来源之一。李嘉图的分配理论以价值理论为基石,以地租理论为核心,论证了地租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劳动创造价值的一部分,考察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对斯密的国际分工论的发展与修正,对发展外贸有重大影响。
《政治经济新原理或论财富同人口的关系》,1819年出版,作者:西斯蒙第。主要观点:认为英国古典经济学中只研究“财富”,而忘记了“人”,提出了政治经济学应当是研究人如何依赖政府获得最大程度的物质福利。其贡献在于最早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提出了无产阶级贫困化、财富分配不公等观点,批判了马尔萨斯得人口论,指出了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积累所固有的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过剩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人口原理》,1798年出版,作者:马尔萨斯。主要观点:提出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加,是造成人口绝对过剩、引起失业、贫困和饥饿的根本原因,用所谓的人口理论来掩盖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群众贫困和失业的真正原因,这是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篡改。
《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年出版,作者:萨伊。主要观点:用效用论或生产费用论取代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提出商品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协调”创造出来的,并提出“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理论,以否定古典经济学揭示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存在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理论。
11.折衷主义和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剑桥学派)
发展于19世纪中叶。
代表人物约翰•穆勒和阿非里德•马歇尔。
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1848年出版,作者:约翰•穆勒。其主要观点:一方面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阶级矛盾和工人阶级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美化、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保护资产阶级利益,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可以在资本主义制度小解决。在价值论上,抛弃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利润是资本家“节欲”的结果,接受了萨伊三要素论点和经济危机原因的观点。但穆勒仍认为资本主义存在剥削。是英国流传最广、最有权威的经济学教材,长时间被奉为经济学理论的“圣经”。
《经济学原理》,1890年出版,作者:阿非里德•马歇尔。除继承约翰?穆勒的折衷主义经济理论外,还吸收了边际效用论,把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均衡价格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和生产费用理论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庸俗经济学体系。其中价值理论与分配理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占有支配地位。其价值理论就是均衡价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商品需求和供给状况决定的,主张用均衡价格来衡量商品价值,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其分配理论实际上是把萨伊的“三位一体”的公式扩大为“四位一体”的公式,即认为劳动得到工资、土地得到地租、资本得到利息和组织得到利润,把国民收入看成是各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产物,反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其在方法论上有四个特点:第一运用连续性原理分析社会现象;第二是运用均衡概念分析经济状态;第三是运用边际增量范畴分析价值理论;第四是运用主观心理动机来说明人的经济行为。
12.新古典综合派
发展于20世纪初、中叶。
主要代表人物:凯恩斯、萨缪尔森和斯蒂格利茨。
主要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经济学》、《经济学》。《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作者:凯恩斯。产生的背景:1929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全世界的工业生产和国内生产总值大幅下降,失业人数激增,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对此,传统古典经济学鼓吹的资本主义可自动调节、实现成分就业的神话破灭了,所倡导的自由竟争、自由放任的政府不干预经济的政策失败了。
主要观点: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上向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挑战,提出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继斯密和瓦尔拉斯后的第三次革命。是世界经济萧条所引起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危机的产物。
《经济学》,1948年出版,作者:萨缪尔森。该书实现了凯恩斯与新古典经济学的结合,5 是对凯恩斯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该书首次使用新古典综合的范畴,在50年代,一直占据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的正统地位,其政策主张相继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基本政策,付出实施。
《经济学》,1993年出版。作者:斯蒂格利茨。主要观点:特点:冲击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实现了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经济学最新发展相结合;作到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完美结合。
13.20世纪初中叶西方经济学的特点
第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分为两门。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古典经济学,都是大一统经济学,没有微观与宏观之分,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诞生,标志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学科的正式建立。
第二,凯恩斯主义占主导地位。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表明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政策失败了,由此凯恩斯提出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相继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基本政策付出实施,成为正统经济学。
第三,垄断竞争理论的产生。传统经济学是以完全竞争为条件的,1933年张伯伦等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补充、修改与发展,引起了经济学的震动。
第四,效用理论的发展。由于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存在两个难题,为解决这两个难题,希克斯提出了序数效用论,用以代替基数效用理论,发展了效用理论。
14.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
发展于20世纪初中叶以后。
主要代表人物:佛里德曼、卢卡斯、斯蒂格利茨、曼昆和泰勒。
主要著作:《经济学》、《经济学》。
主要观点:佛里德曼,现代货币主义理论:
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短期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长期货币供给量主要影响价格和货币工资等用货币表示的指标,而不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稳定性,政府的干预会破坏经济稳定。
卢卡斯,理性预期理论:
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等四个假设条件基础上,提出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论,批判了凯恩斯的适应性预期理论,提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尤其在财政政策方面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批判。
斯蒂格利茨、曼昆和泰勒,新凯恩斯主义:
他们坚持和发展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经济理论,如消费和投资制约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工资和价格的刚性理论、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等;
新凯恩斯主义还吸收了新古典学派的理论。一是理性预期,二是微观基础。
15.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需求理论(包括供求理论和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又称厂商均衡理论)、分配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
16.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以国民收入核算为研究宏观经济理论的出发点,以国民收入决定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形成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等三个模型和失业和通货膨胀、货币理论与政策、财政理论与政策和对外经济理论与政策等四个政策。外加经济周期的增长。
17.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
所谓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其特点为: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分析问题的依据是一定的价值观念;得出的结论无法通过经验事实进行验证。
所谓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其特点为: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分析问题具有客观性;得出的结论可以通过经验事实进行验证。其中实证分析是重要的。
18.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
均衡概念是瓦尔拉斯在1874年提出来的,称为瓦尔拉斯均衡。均衡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常用的一种方法,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商品价格的变化,对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分析,即分析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一般均衡是指在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对所有商品的供求均衡状态的分析,后来发展为用数量关系来描述或反映一般均衡状态。微观经济学中的前六章都是局部均衡。
非均衡是指由于价格的作用,经济运行中不能形成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即不能形成瓦尔拉斯均衡,而只能使供求双方在偏离瓦尔拉斯均衡的适当位置上的均衡,这是一种短期的不稳定的均衡。比如,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揭示的均衡收入就是一种非均衡状态,因为一般来说这种均衡收入小于潜在收入,是一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实际上是非均衡。
一般来说,非均衡分析是从经济系统中各种经济力量不均衡状态出发,联系历史、社会和制度等因素,对经济现象及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的方法,它不是对均衡分析的完全否定,而是对均衡分析的深化、发展和扬弃。
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分析方法,必须加以综合运用。但从长期看非均衡分析方法日益受到重视。运用非均衡分析方法揭示宏观经济中非均衡的状况和原因,并促使经济从非均衡达到均衡,是极为重要的。
19.流量和存量分析
流量和存量都是变量。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内经济变量的数值,如一年内国内生产总值、一年内银行吸收存款的数量、一年内的钢产量、一年内的工资收入等。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的经济变量,如年末的国民财富总量、年末银行存款余额、年末钢材库存、某一天的库存量和现金额等。
流量和存量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般来说,流量来自存量,流量又归入存量之中,如一年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年初(或上年末)各种资源存量充分利用的结果,而到年末未消耗的国民生产总值又归入存量之中。流量和存量是互相影响的,流量增加能使存量增加,存量增加又促使流量增加。
流量分析是指对流量指标变化规律的分析,特别重要的是对流量总量指标的辩护规律及对其他总量指标的影响等进行分析。其中,收入流量分析更为重要,因为收入流量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等,反映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经济实力和国内生活水平状况等,研究收入流量的影响因素并使其不断增长是极为重要的。
存量分析是指对存量的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变动趋势及对其他有关指标影响的分析。存量分析极为重要,因为许多存量指标非常重要,如国民财富、货币数量和存款余额,特别是许多存量使用和分解是重要的政策问题。存量和流量分析常用在财富和收入关系分析上,财富和收入的关系极为密切。
20.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
所谓总量分析是指对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如对国民生产总值等的分析。
所谓结构分析是指对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分析。如国民收入总值中三种产业结构等的分析。
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总量分析侧重于总量指标速度的考察,侧重分析经济运行的动态过程,结构分析侧重于对一定时期经济整体中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的分析,侧重分析经济现象的相对静态过程。其中总量分析最重要,但需要结构分析来补充和深化,而结构分析要服从于总量分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