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看看排排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看看排排
设计思路
“序列”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包括在图案、颜色、花纹、动作、声音或事件中;它重复出现、有规律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迁移,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将幼儿已经积累的排序经验与日常生活中的丰富内容建立联系?
于是,我试图通过“看看排排”的活动,帮助幼儿理解、迁移、转换模式……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由此,我选择了生活中最常见、简单的“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方式为导入,与大班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旨在通过“看看排排”,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与方式表现同一种模式,增强幼儿对排序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模式能力。
活动目标
发现生活中常见事物的相同排列规律,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与方式表现同一种模式,增强对排序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幼儿园环境照片)、《排列书》(教师示范用)。
◆教室中的玩具与用品:
玩具:塑料花片、手工纸、养乐多瓶子、积木等。
用品:记号笔、胶棒、安全小剪刀(双色)、一次性纸杯等。
◆泡沫大垫子2块(供幼儿开展排序活动)。
【提示:PPT中所呈现的照片应选择幼儿熟悉的园所环境,照片应反映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有规律排列的事物,以帮助幼儿运用已有的模式排序经验,理解和迁移模式。】
活动过程
一、看看,发现排列规律
1.观察与理解:
(1)提问:这是什么?它出现在幼儿园的什么地方?
【提示:这两个问题教师必须连续问,目的是培养幼儿仔细倾听、快速记忆的能力,并学习按提问的先后顺序完整、有序地回答。】
(2)提问:请问太阳钟的光芒是怎么排列的?
(幼儿口述模式后,教师可引导幼儿共同验证。)
(3)归纳:太阳钟上的光芒是按长短不同,“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的。
【提示:这里的提问主要是帮助幼儿理解模式排列的规律,即什么是“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的规律。因此,如果出现幼儿不理解的情况,教师可在口述模式时稍微停顿一下,如1长1短、1长1短……以此来帮助幼儿理解,为后续的活动打基础。】
(4)提问:这是什么?它出现在幼儿园的什么地方?幼儿园边门的栏杆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5)追问:你觉得栏杆的颜色是几个1组有规律地排列的呢?
(6)提问:这是什么?它出现在幼儿园的什么地方?花园里的长凳和花坛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呢?
2.归纳与总结:
(1)提问:太阳钟的光芒、边门栏杆的颜色、花园里的长凳和花坛,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2)归纳:它们都是“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一组幼儿园的照片,让幼儿发现生活中常见事物的相同排列规律,通过模式的表述和交流,让幼儿理解“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的规律,并将模式的学习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建立联系,为后续的“排序”活动做好铺垫。】
二、幼儿排排
1.交代玩法:老师在教室里拿了一些大家喜欢的玩具和用品,今天请大家用这些材料来玩“排一排”的游戏,但必须“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这些材料。
【提示:教师需一一介绍材料,目的是让幼儿观察、熟悉材料,并说出材料的名称,为后续快速选择材料,开展排序活动做好铺垫。】
2.宣布规则:
第一,可以1个人或者找个好朋友选择材料玩排一排的游戏;
第二,选择的排序材料既可以是玩具,也可以是用品;
第三,材料必须按“2个1组,1个1个间隔”的规律进行排列。
【设计意图:教师以第一、第二、第三的方式连续宣布规则,目的是帮助幼儿有意识、有条理地记忆规则;交代规则时,教师的语速不宜太快,可边说边用手势进行演示,以帮助幼儿理解规则。】
3.追问:听明白了吗,有问题吗?
【提示:在宣布规则后,教师追问的目的是了解幼儿对规则的理解程度,若发现多数幼儿存在疑惑,教师可再进行解释;如个别幼儿提出问题,则可将问题抛给全体幼儿,引发生生互动。】
4.重点关注:
◆幼儿能否有目的地选择材料开展排序活动(在泡沫垫上开展排序);
◆对选取一种材料开展排序活动的幼儿,教师可了解他(她)的想法;
◆幼儿在寻找材料开展排序时,必须保证数量(重复出现3组)。
5.提问:你选择了几种材料?是怎么排列的?
【提示:交流分享的顺序为“先请选择2种材料排序的幼儿介绍,再请选择1种材料的幼儿介绍,然后教师再进行解释”;如个别幼儿提出问题,则可将问题抛给全体幼儿,引发生生互动。】
6.归纳:有的小朋友选了2种材料,有的小朋友选了1种材料,虽然大家选择的材料不同,但排列的方式是相同的,大家都是“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的。
7.提问: 用材料“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对小朋友太简单了,能不能用我们的身体来表示“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呢?
8.幼儿尝试,现场互动。
【提示:当幼儿合作尝试按男女性别、身体动作等完成“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的任务后,教师应及时鼓励,并逐步挑战幼儿的思维,从多名幼儿共同完成排序,到逐步减少人数,只能有1名幼儿独立完成排序,使得具体形象的模式逐步抽象内化到幼儿的头脑中。】
9.提问:如果人坐在位子上不动,能不能玩“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呢?
教师示范并发出声音: 喵汪喵汪喵汪喵汪……
10.追问:如果不用动物的叫声,你能不能用眉毛(鼻子、眼睛……)来表示“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呢?
11.归纳:原来,用材料、用我们身体的各部位都能表示出“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的规律。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示范,不断引导幼儿进一步迁移、转换模式,通过一系列“如果不用…”的提问、追问等手段,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不断挑战、激活幼儿思维,将游戏活动推向高潮,帮助幼儿真正理解模式,促进幼儿模式能力的发展。】
【提示:当幼儿尝试用身体表征“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的规律有困难时,延伸活动可以不开展。】
三、延伸活动:寻找故事书中一一间隔的模式
1.提问:故事里会有“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的事情吗?
2.教师讲述故事《排列书》。
3.讲完故事后提问:你觉得故事里有没有“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的事情?
【提示:该故事有一定难度,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现场情况决定是否讲述故事; 故事讲述应以清讲为主,便于幼儿集中注意力倾听;听完故事后,幼儿如没能发现故事书中“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的规律,教师切忌操之过急,急于公布答案。】
第二篇: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看看排排》及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看看排排》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大班数学教案《看看排排》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将物体按两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的规律进行排序。
2.尝试通过自己的排序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积木,雪花片,笔,彩纸,剪刀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寻找图片上的规律。
1.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的东西,请你们猜一猜我可能跟你们玩什么游戏呢?幼儿猜测。告诉你们哦,其实我今天要跟你们来玩一个排一排的游戏。
2.首先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这个是什么?(太阳)这是一个红红的太阳,那请你们看看这个太阳上的光芒按什么规律再排呢?(长短长短)你们看出来了吗?<.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我们来说说看,一根长,一根短,从上面开始说。(一根长,一根短,一根长,一根短.....)这个太阳好看吧。如果这个一根长一根短随便排排,那这个太阳还会好看吗?(不好看)所以它有规律,你们发现这个长和短是几个一组的,一长一短,一长一短?(2个一组)你们来看看是不是?一长一短一长一短,2个是吧,而且还是间隔排的。
3.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张图片,这是什么?(栏杆)仔细看好哦,这个栏杆上的颜色有什么规律呢(红蓝红蓝)一根红一个蓝接着看一根红一个蓝,一根红一个蓝,它们又是几个一组的?(2个一组)如果这个栏杆红的归红的,随便它一会红一会蓝整齐吗?(不整齐)
4.再来看看最后一张图,这是什么地方?(花园)这个花园有圆圆的花坛,长长的凳子,我想问问看这个花坛和凳子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一个凳子,中间有个花坛再接一个凳子)我们一起来看看从花坛开始,一个花坛一个长凳一个花坛一个长凳,你们猜猜看接下去会是什么?它是两个一组一个花坛一个长凳是吧?
5.教师小结:这几张图片告诉我们,栏杆有规律了就好看了,因为太阳的光芒也有规律都是两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一长一短一长一短,栏杆呢一红一蓝一红一蓝,花园里一个花坛一个长凳,一个花坛一个长凳,它们都是两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的。
二、提供材料,按规律进行排列。
1.今天我给你们准备了一点东西,你们能不能把这些材料也来按这个规则排一排,行吗?一定要像图片上一样两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的。但是作为大班的孩子我是有规则的,听清楚:1.随便选材料在自己的位置上排列。2.必须按两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有规律的排。行不行?有问题吗?好,再想想第一个规则是什么?第二规则是什么?然后排在哪里呢?
2.幼儿找材料排列,教师指导。
3.排出来真好看,有没有都按两个一组的规律来排呢?谁来说说看?彩纸是谁排的?你是怎么排的?(一个红一个粉)我们帮她一起来检查一下(一张红一张粉一张红一张粉)有规则吗?再来检查花片,我们一起来说(红蓝红蓝)是不是一个一个间隔,两个一组的?她选的是花片按照颜色来排的,花片还有吗?你怎么排的?(一白一红)接着我们来说说别的?这是什么?(水杯和笔)谁排得?(一水杯一笔)同意吗?他选了几种材料?(2种)但是也可以2个一组一支笔一个水杯一支笔一个水杯也可以这样间隔。真了不起,一种材料可以按颜色,两种材料可以按照它的名称来说。
4.剪刀还没有说过?谁排得?(一把粉一把蓝一把粉一把蓝)怎么样?同意吗?如果接下去排应该是粉剪刀还是蓝剪刀?我再想啊,如果今天我没有粉剪刀,只有蓝剪刀,那应该怎么排呢?能按两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排吗?请幼儿示范(一把朝上一把朝下)如果不能朝上朝下,你们还有办法吗?(一把左一把右)这样也是两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的,还有办法吗?怎么样才能两个一组?(一把开一把合)嘴巴一起说(一把开一把合一把开一把合)如果还有一把是什么?
5.教师小结:你们真了不起,我想考考你们,把你们难倒,结果难不倒哎,原来选择同样的材料,2种材料来表示2个一组间隔排,也可以一种材料按颜色间隔,还有有的时候就一种材料、颜色都是相同的照样能够2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排。
三、用身体与语言进行间隔排列。
1.我就喜欢和你们做游戏,我想给你们材料太简单了,难不倒你们,现在我们不用材料就用我们的身体能不能2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的排?请幼儿示范。需要请人来帮忙吗?谁能接下去?要帮助他完成哦。还有什么办法吗?(一男一女)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吗?(一蹲一站)
2.找朋友也不稀奇了,现在谁上来一个人完成2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排列,自己来哦。我们不请你讲,让我们自己来猜好不好?幼示范(2只脚一前一后)谁再来试试?(朝前朝后)是不是两个一组?现在我来试试,我挑战一下,我手不动脚不动,什么也不动,看好哦。(喵,汪,喵,汪)谁猜出来我有2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排列的事情?(一个喵一个汪)一个喵一个汪是什么动物的叫声?猫和狗两个一组。现在我我又要提高难度了,猫叫狗叫不行,换其他的说话,说说马路上,说说天上,说说水里,也要2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排列行吗?
3.你们真棒!我再来挑战你们一下。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名字叫排列书,和排列是有关的,刚刚我们做了那么多的排列,想想有2个一组,间隔排列故事里会有吗?
4.教师讲故事。
5.故事讲完了,有没有两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排列的事情?排了什么呢?哪里?再找找出了排的东西,说话有没有2个一组,间隔排列的?谁说话有两个一组的事情?(妈 妈叫了一个:sam吃饭啦,sam说等一分钟哦)哦,猜出来了,真厉害。我来做妈 妈:sam吃饭啦。幼儿:再等一分钟。好,好玩吗?我们会教学再来玩这个排一排的游戏。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大班数学教案《看看排排》含反思这篇文章共6586字。
第三篇: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连连看看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连连看看
活动目标
1、能在与正方形的比较中认识长方形。
2、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活动准备
1、神奇口袋一个,内装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
2、每个幼儿一张方形纸,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纸的宽度等长。
3、《幼儿活动材料》每人一本,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感知长方形
1、出示神奇口袋
请幼儿边说儿歌边摸口袋,告诉大家自己摸的图形名称。
2、让幼儿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长得有点像,长方形就像伸长的正方形。
二、在操作中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
1、让幼儿找出正方形的纸,用对折的方法比较正方形的四条边,四个角。
2、让幼儿找出长方形的纸,让幼儿用同样的方法比较长方形的四条边,四个角。使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三、导幼儿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引导幼儿总结出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
2、运用折纸的方法,请幼儿将正方形对折出长方形(三角形除外),长方形变成正方形,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四、连连看看
指导幼儿做画册上的练习,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
第四篇: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1
一、活动目标
1、能辨认出钟表上的整点、半点。
2、知道时针、分针及其表示时间的关系。
3、帮助幼儿理解钟表的功能,培养幼儿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1、实物钟表4块,幼儿人手一个钟表模具。
2、录音机、磁带。
3、太阳娃娃头饰、一教师扮太阳娃娃。
4、彩笔、长布、小篮子。
三、活动过程
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幼儿尝试欲望。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天线宝宝乐园”去做客,你们高兴吗?(在《天线宝宝》音乐伴奏下幼儿做活动前的热身运动,激发幼儿兴趣,导入课题)
(一教师戴太阳娃娃头饰,扮太阳娃娃)说: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好多礼物,看看他们都是什么?引出课题并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活动:
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师:观察一下钟面上都有什么?
师: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12个数字是怎么排列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师: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的?(长短、粗细)短短粗粗的这根针我们叫它时针,长长细细的这根针我们叫它分针。(加深巩固)
三、幼儿第一次尝试活动:
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观察时间为12点钟表)师: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师:请小朋友上来把分针拨1圈,看一看时针有什么变化?(时针走一格)
师总结:
当分针走1圈,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半点,寻找和发现他们之间的规律,建立正确概念
1、(对比时间为12点、1点钟表)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向12)
师总结:
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
2、(对比时间为12点半、1点半钟表)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向6)
师总结:
当时针指在两个数字中间,分针指在6上,就是半点。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总结出:分针指6,时针后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点半。
3、小朋友第二次尝试练习:玩游戏“我说你拨”。
①、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拨出整点、半点,小组中的幼儿相互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
②、每组推举1位代表进行比赛,看谁拨的又对又快。
五、帮助幼儿理解钟表的功能,培养幼儿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1、师:小朋友,你们家里有钟表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表?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表呢?
2、教师归纳:钟表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小朋友认识了钟,就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了。时间离开我们就不会回来了,小朋友,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爱惜时间,你们记住了吗?
六、延伸活动:尝试设计钟表。
师:让我们来当小小设计师,自己尝试设计各种形状、不同时间的钟表。(幼儿在轻音乐伴奏下自由在布上设计钟表,画玩后展示给客人老师)
师:今天太阳娃娃送给我们的礼物帮助我们学习认识了钟表,那我们把设计的钟表回赠给太阳娃娃好吗?
太阳娃娃:谢谢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把它贴到外面的走廊里让其他的小朋友也来学习认识钟表好吗?跟我走吧!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2
价值取向:
利用放面霜的正方体空盒子制作骰子,投放到数学区域中,供孩子们投掷,观察、讲述。发展幼儿目测、投准的能力,提高手部的精细动作。能根据画面列10以内的加减算式,寓教寓乐,使孩子们在玩乐的过程中对数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材料设计:
在数学区提供若干个放面霜的正方体空盒子,把空盒子的六面涂成红色或绿色,在空盒子的六面分别贴上10以内数字或10以内物体的图案也可以贴上10以内的点子,记录单若干份,记录笔。
玩法提示:
让幼儿选择两只相同图案的绿色骰子任意掷骰子,看看面朝上的是几和几,合起来是几,讲讲、说说、再算算然后在记录纸上列加法算式。
让幼儿选择一只绿骰子和一只红骰子,任意掷骰子,看看面朝上的是几和几,比比谁多谁少,讲讲、说说、再算算然后在记录纸上列减法算式。
指导要点:
1、活动刚开始时,可由两位幼儿各持一骰子进行投掷,再共同观察、讲述,待熟悉后可由一位幼儿独立操作并记录。
2、鼓励幼儿选择多种骰子进行投掷活动。
3、在操作中,如果遇到不能确定的现象可向老师或同伴请教。
4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七只小猴在哪里
活动目标:
1、学习7的加减,能根据花朵颜色的.不同列出加、减法算式并进行7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2、进一步巩固对加、减法算式及其含义的理解。
3、爱动脑筋,能积极参与加减运算活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看图列组成式的经验,学习过6以内各数的加减和7的组成。
2、物质准备: ,
――教具:图片一张(上面画7只猴子,其中1只小猴,6只大猴;2只猴子在树上,5只猴子在草地上;3只猴子在吃香蕉,4只在吃苹果。)
――学具:《幼儿用书》(P11、12、13页),幼儿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看猴子去。
――教师:还记得《7只小猴去旅行》的故事吗?小猴们旅行回来了,我们去看看它们吧。
――教师(出示图片):小猴在哪里?它们都在干什么?
――请幼儿说一说每个小猴子的位置,以及它们正在做什么?如:1只小猴子,6只大猴子………
――教师:你能用一道算式来表示吗?
――引导幼儿列加法或减法算式,并说一说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如:1+6=7
表示1只小猴子和6只大猴子合起来是7只猴子。再如:7―1=6表示7只猴子中,有一只小猴子剩下的都是大猴子。
――继续引发幼儿的思考:你还能列出和刚才不一样的算式吗?
2、幼儿操作活动。
――看图按特征标记列算式。请幼儿观察画面上的实物有多少?它们的颜色和其它特征是怎样的?然后,列出7的第一组加法或减法算式。
――观察连续的三幅图,讲述图片的含义,列出加减算式。
――带领幼儿分别打开《幼儿用书》第12、13页,引导幼儿练习7的第二组、第三组加减运算。(也可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本活动只完成一页练习,其它练习放在日常或区域中进行。)
3、活动评价
请幼儿介绍“看特征列算式”的活动,鼓励幼儿说出每道算式的意思,帮助幼儿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3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数学活动,主动探索、的兴趣。
2、初步感知5的组成,发现将5个花片分成两份会有不同的'答案。
3、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撒花片的结果,并与同伴交流。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纸盒,内装有5个双色花片。
2、空白记录单、铅笔、水彩笔。
3、幼儿用书第28页《分分合合(一)》。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双色花片”。
(1)请幼儿说一说花片特别的地方。
(2)师幼一起数一数花片。
2、游戏“撒花片”。
(1)撒一撒。
教师示范并介绍活动要求:把5个花片抓在手里,轻轻地撒在小筐里,看看有几个红色面向上,几个是绿(黄)面向下。提醒幼儿每次都要将5个花片抓在手里再撒。
(2)记得清。
引导幼儿拿出记录单,把刚才撒花片的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每人撒5次花片,每次都拿5个花片,撒一次,记录一次,记录的结果要与撒出的结果一样。
(3)幼儿游戏,教师注意观察幼儿是否按要求进行活动。
3、展示、交流。
(1)展示幼儿的记录单,鼓励幼儿学习同伴清楚的记录方式。
(2)集体观察2~3张记录单,找一找记录单上有哪些相同的记录,有哪些不同的记录。(初步感知5的组成)
(3)教师小结。
4、完成幼儿用书《分分合合(一)》。
(1)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师幼共同评价操作结果。
5、师幼共同小结撒5片双色花片有哪些结果,记录有哪些方法。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4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了解7的组成有6种分法。
2、运用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让幼儿初步感知数的分合的有序性。
活动准备:
1、图片小猪7只(1只大的,6只小的;4只白色的,3只红色的;2只戴帽子的,5只不戴帽的; )
2、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和一份记录表。
3、礼物:大挂图,笔,磁铁。小数字1-7和分解条数份。
活动过程:
一:游戏:“毛毛虫”复习6的组成 。
“昨天我们学了6的组成,小朋友还记不记得呀?好,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复习6的组成分解)小朋友表现真棒!现在老师请你们来玩个毛毛虫的游戏。小朋友分成3组,看看自己身上的数字宝宝找到相对应组成6的数字宝宝,比一比看哪组速度最快又准确。(老师开音乐,游戏开始)
二:学习7的组成
今天小朋友玩游戏都表现非常棒,可是今天我们班上也来了几位小客人,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呀?”“那待会小客人来时小朋友要点数看看来了几位小客人?”教师依次请上小猪,让幼儿点数,并让幼儿瞧瞧这些小猪有什么不同?教师引导幼儿按小猪的大小,颜色等来分,并引导幼儿找找还可以怎么分(反过来分)。最后幼儿和老师一起口述一次:7可以分成1和6,1和6合起来就是7;7可以分成2和5,2和5合起来就是7等。(得出的分解式:)同时把相应的.算式列出来让幼儿有所了解。
三:游戏:
“好!小朋友表现真棒!现在老师再来跟小朋友玩一个游戏,看看小朋友是不是真的那么厉害。”现在呢老师这里有很多数字宝宝,分别都是1、2、3、4、5、6,请小朋友听音乐找相对应7的分成的数字朋友。
游戏2-3遍后,请家长和小朋友一起做亲子游戏。
四:解拼图游戏
“哇!小朋友今天表现真棒!小猪们都很开心,它们有一份礼物要送给小朋友,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好!数3声睁开眼睛哦!”教师出示“礼物”“咦?礼物呢?哈哈!秘密就在里面。小朋友只要算对了这6道分解题,礼物就会自然出来啦!小朋友有没有信心闯关呀?好!加油哦!”其中,当幼儿答对一道分解题时,就翻开一角,等答完题时礼物就会出现了。激发幼儿探索的意识,让幼儿加深巩固7的组成。
“ 原来小猪要邀请我们去它的农庄做客,好!小朋友现在我们就开火车出发到小猪的农庄吧!出发罗!!!”结束课程。
五:亲子作业活动延伸:
幼儿分成三组,每一组的桌子上都有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和记录纸,让幼儿在操作中掌握,在记录中巩固。其中每一个桌子上的记录材料都不同。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重点是让幼儿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学习7的分成,在这教学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兴趣点非常浓,游戏参与率高。通过操作、游戏等活动让幼儿能了解7的组成有6种分法。并能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很好的掌握教学知识,达到我上课的一个教学效果。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5
活动目标:
1、学习16的加法,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
2、学习运用数学,理解数学加法的实际意义。
3、爱动脑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享受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天天超市”海报(贴有16张标着价钱的物品图片)
2、黑板、粉笔、数字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老师将事先做好的“天天超市”海报贴到黑板上,然后分别画了一个草莓和一个苹果在黑板上,分别代表草莓组和苹果组)
师:小镇上有家天天超市,小朋友们看,超市里呀有很多漂亮的小礼物。今天小猫的好朋友要过生日,猫妈妈给了小猫16块钱到天天超市买礼物,要小猫买两样东西送给它的.好朋友,加起来刚好16块钱,不剩零钱。
二、超市购买
①讲明规则。
师:老师要请草莓组和苹果组的小朋友们比赛,分别请小朋友上来用不同的方法买东西,加起来正好要是16块钱。
②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算式记下购买的方法,并且为两个组的小朋友计分。
③游戏结束,老师总结统计比赛结果。
三、游戏环节
1、“你说我说”游戏
师:刚刚的比赛结束了,但没有分出真正的胜负,小朋友们还想不想玩游戏?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叫“16的你说我说”。(规则:一个组的小朋友们说:我说14,另一个组的小朋友说:我说2,然后全班的小朋友们一起说:加起来就是16)
2、找朋友
老师随机发给幼儿一张带有数字的卡片,幼儿齐唱儿歌《找朋友》然后拿着卡片找到与之相加等于16。
四、活动结束
师:小朋友喜不喜欢天天超市呀,要是喜欢老师就把这个超市送给大3班了。
设计要点:
1、重视对数学学习兴趣和情感的培养。
幼儿园的数学不像小学一定要掌握多少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数学活动的兴趣,所以我们为这个数学活动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材料、教具,并且结合故事、情景,运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数学活动。
2、将数学活动生活化。
这次“数学超市”的创意的要点就是要将数学活动和生活具体情境相结合,希望小朋友们参与到角色游戏中来以提高数学活动中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他们通过“买礼物”这一生活情景来学习16以内的加法。
3、将数学活动游戏化。
这次的数学课我们设计了三个不同的数学游戏,幼儿们整节课下来整体都比较轻松、愉快,在快乐的游戏中把平时算的很辛苦的数学题很轻松的做出来了。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6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在对称图形身上找出对称轴。
2。通过操作,创作表现对称美,在操作中探索发现。
3。感受周围事物的对称美,提高审美意识、体验创造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图片:蝴蝶24,剪刀。
2。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理解对称概念,初步感受对称美
1。出示图片:蝴蝶,感知理解对称。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图片给小朋友看,你们想看吗?
你觉得这些图片好看吗?你发现这些图片奇妙的地方了吗?
(幼儿互相议论。)
2。教师小结:原来,这些图案的左边和右边都是一模一样的,像这种左右两边形状、大小、颜色都一样的,我们就叫它“对称”。
3。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演示图形对折。
(1)教师:那么把这些对称的图形对折,会怎么样呢?对折后一样齐的,我们叫做“重合”--出示字卡"重合
(2)重合后,我们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线,它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对称轴”
4。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图片,感受对称美
(1)出示蝴蝶风筝、、面具(脸谱)、飞机等感知对称,寻找对称轴。
提问:它们对称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们是对称的?对称轴在哪里?)
(2)为什么人们要把这些东西造成是对称的呢?看起来对称的东西怎么样?
(平衡感、整齐、美观)
二、寻找身边的对称物品,巩固理解对称含义。
1。出示实物若干(望远镜、梳子、衣服、镜子等)
提要求:选一件对称的`物品。
2。幼儿介绍自己的物品,说说为什么自己觉得它是对称的?
对称轴在哪里?
(引导幼儿发现对折后能重合,即是对称)
三、幼儿操作,创作表现对称美。
1。出示作品(眼镜)
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它对称吗?
你们知道还有什么是对称的吗?
2。幼儿操作,探索用纸片折叠对称图形。
四、结束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班里的小朋友都很能干,不但认识了解了对称,还能自己动手折叠对称的图形,在我们身边还有好多好多对称的物品,今天我们也回家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是对称的,明天来告诉老师好吗?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7
设计意图: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在幼儿学习了10以内的数字后安排的一个新教学内容,对于幼儿来说这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是抽象的数字概念。因此本节教学设计以游戏为主,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在“玩”中学,“趣”中练,“赛”中增勇气,“乐”中长才干。意在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使幼儿在玩中学,不知不觉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道中心数比相邻两数多1和少1。通过本科教学帮助幼儿在“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教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幼儿理解掌握概念、法规等知识,引导幼儿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活动目标:
1.认识相邻数,初步探索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2.在游戏的情景中让幼儿能感知相邻数。
3.进行朋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1.圆片教具若、,磁性黑板、1--10的数字卡片(人手1套)、1——10的大数字卡片(人手一张)。
2.幼儿已学会10以内的数字。
活动过程:
一、通过语言引出主题:
小朋友们,你们有朋友吗?你们的`朋友是谁呢?
二、认识相邻数,初步探索并体验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贴出对应并置的两排圆片,数量分别是2和3.师:第一排圆片有几个?第二排圆片有几个?第一排圆片比第二排圆片怎样?第二排圆片比第一排圆片呢?我们可以说2比3少1,3比2多1。
2、教师在3个圆片下面再贴出第三排4个圆片。
师:第三排有几个圆片?第三排圆片比第二排圆片怎样?第二排圆片比第三排圆片怎样?我们可以说3比4少1,4比3多1.
3、教师以中间一个数为参照,先与前面一个数比,再与后面一个数比。
师:3比2怎样?3比4怎样?
4、师小结:3比2多1,3比4少1,所以3的“好朋友”就是2和4.通常我们就把这排在一起的3个数叫相邻数。
5、教师把2个圆片取下,在4个圆片的下面贴上5个圆片,引导幼儿比较4比3怎样?4比5怎样?所以4的相邻数是3和5.
6、教师把3个圆片取下,在5个圆片下面贴上6个圆片,引导幼儿比较5和4怎样?5比6怎样?所以5的相邻数是4和6。
7、教师直接说数字6、7、8、9,请幼儿说出它们的相邻数是谁和谁?启发幼儿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找它们的相邻数,幼儿回答后,师可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理解10以内的各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三、玩游戏“找朋友”,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1、“找朋友”的游戏。
将幼儿分为四组,每组幼儿胸前挂有1——10的数卡。教师请数字3的幼儿找朋友时,音乐开始,幼儿找本组的朋友时,音乐开始,幼儿找到本组的朋友,音乐停止,2、3、4的幼儿手拉手站一排。(先请10位幼儿演示,然后游戏继续。)
2、卡片游戏。
师事先发给幼儿1——10的数字卡片,教师说出一个数字,让幼儿找出该数的两个“朋友”,并将卡片举起。
(通过游戏的形式巩固理解10以内各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四、结束部分。
1、游戏后评价。
2、师小结,教育幼儿要像数字宝宝一样,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设计意图: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友爱同伴的意识。)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流程安排合理清晰,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先是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再衔接到数字朋友中去。整个活动老师通过讲述、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再用卡片操作、评价总结操作结果几个环节帮助幼儿知道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说出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理解10以内各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达到了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孩子们情绪高涨,老师请幼儿找朋友时,孩子们的小手纷纷举起;老师问题刚提出,孩子们就争着回答;老师请小朋友们做“找朋友”的游戏时,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但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还有幼儿不能迅速地找出卡片,在活动后请家长回去利用扑克牌与幼儿巩固10以内的相邻数,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再玩几次类似的游戏。
小百科:朋友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 péng you,意思是指在任意条件下,双方的认知在一定层面上关联在一起,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仰,符合双方的心理认知、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朋友之间可喻为雨中的伞、指路的灯。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8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能按群目测数群。
2、能把两部分数量合起来看,学习按群测数。
3、敢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教具:5、6、7、8、9、10的实物卡片共6张。
学具:幼儿用书,铅笔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目测数群,感知10以内的数。
教师分别出示实物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上有什么?有多少?l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带领幼儿一一点数,并说出物体的总是。
(2)学习按群测数。
教师启发幼儿用“合起来”的方法说出总数,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很快能知道有多少个x x?说一说:你们觉得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最快?为什么?组织幼儿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带领幼儿看5的实物卡片,启发幼儿用“合起来”的方法说出总数。教师引导幼儿观察6——7的实物卡片,鼓励幼儿自己用这种办法说出总数。教师借助手势,启发幼儿用手画圈表示总数。
2、操作活动。
(1)看实物和圆点连线。(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实物和圆点的数量,说一说,图上有什么?每张卡片上的数量是多少?启发幼儿用连线的方法,连接数字和相应的卡片。
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请你给多的一组打√,再写上数字。
(2)统计活动。
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哪些动物?请你将同类的动物圈在一起。启发幼儿按标记在格子里写上相应的数字。
3、活动评价。
(1)重点评价:“看图连线”和“按标记写数字”,请幼儿自己讲述操作过程。
(2)对操作正确以及能边操作边讲述的幼儿给予表扬。
2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培养幼儿从身边事物中发现单双数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2元超市场景、1——10的代用券,红色水彩笔每人一支、幼儿分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兴趣
瞧!我们已经来到了2元超市,你们来猜一猜,它为什么叫2元超市呢?
二、在购物游戏中体验、感知单双数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数一数,你有几元钱?圈一圈,你能买几样东西?
2、幼儿进行购物游戏,提醒幼儿做一个文明小顾客。
三、在交流与比较中理解单双数
1、讨论:你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有钱多吗?
2、回收代用券:还剩一元的小朋友把代用券送到一边,都用完的送到另一边。
3、集体检验,解决问题:“1”该送哪边?
4、教师小结:
①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2、4、6、8、10这样都能凑成2个2个的数叫双数。
②10以内有5个单数,也有5个双数。
③单数挨着双数,双数挨着单数,它们手拉手,都是好朋友。
四、在游戏与操作中区分单双数
1、寻找身边的单双数
2、分组操作
准备4组操作材料,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
●圈一圈:两个两个地圈,区分单双数。
●分一分:在许多点卡和图卡中区分出单双数。
●转一转:转动转盘,当转盘停下时记录下指针所指的数是单数还是双数。共7页,当前第1页1234567
●扔一扔:扔骰子,记录下单双数并写出它的两个相邻数。
3、集体游戏
抱一抱:单数——自己抱自己;双数——找个朋友抱一抱。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9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学习10的分成幼儿能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幼儿能够相互交流自己的答案。
2、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准备材料:
幼儿分组(如:四组,准备40颗糖果,每组10颗)糖果可是手工制作的假糖果。
小白兔卡片9张(每张分别有1,2,3,4,5,6,7,8,9只小白兔),胡萝卜卡片9张(每张分别有1,2,3,4,5,6,7,8,9根胡萝卜)故事导入:小熊妈妈给小熊10颗糖果,叫小熊把它们分成两份。
师:有几种分法?怎么分?(分法糖果)我们大家分组跟小伙伴们说一说好不好?
幼儿讨论完后,请每组幼儿的一位小朋友说他的分法。
活动过程:
师:我们大家都有自己的分法,那让我们看下小熊是怎么分的?
PPT演示,并在演示过程中提问幼儿?
师:大家说小熊分的对不对?
幼:对!
师:那我们奖励小熊吃糖果好不好?
幼:好。
师用PPT演示图片糖果。
巩固过程:师:小朋友,小熊有糖果吃,你们想不想吃啊?
幼:想。
师:那老师待会给你们题目,答对的小朋友就奖励糖果。
PPT出示题目,请个别幼儿回答,糖果统一下课发。
结束:游戏:小白兔找萝卜请18名幼儿上来,9个拿不同数量的小白兔的卡片,9个拿不同数量的胡萝卜卡片。
说明游戏规则:
小白兔要去找能和自己合成10的胡萝卜。
小白兔排一行,胡萝卜排一行。面对面站着,两行之间相距3米左右。让小白兔一个一个跳过去找和自己可以合成10的胡萝卜。一个找完之后问没有参与游戏的小朋友有没找对。
总结:游戏结束,问幼儿今天学了什么?
师:10可以分成……幼:1和9师:10可以分成……幼:2和8……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从幼儿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幼儿通过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自主尝试探索,学习并掌握了10的9种分法,幼儿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还发现和总结出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不足的是在最后的游戏环节里,忙乱中忘了让幼儿自己去找“好朋友”;个别幼儿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较差,不愿与同伴交流,还需加强训练。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10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日历,学会看日历。
2、了解日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作用。
3、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多种不同的日历
活动过程:
一、出示日历,引起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多东西,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日历)
1、和幼儿一起说说日历的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日历
师:日历里面有什么?(数字、文字等)
二、深入认知
老师这里有一本日历,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有什么秘密?
1、认识年份。
师:这是哪一年的日历?
2、认识月份。
(1)一年的第一个月是几月?最后一个月是几月?12月过完后就表示一年结束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2)那一个月有多少天呢?这些小数字会告诉你。
一年有12个月,有的一个月31天,有的30天,二月有28天。
3、学习查找日期
1、今天是几月几日?谁能从日历中找出来?(幼儿示范)
2、老师的生日是11月7日,谁能找出来。
3、国庆节是几月几日?谁能找出来?
4、老师说节日,幼儿在日历上找出来,并进行评价。
三、活动延伸
小朋友之间互相提问、指认日期。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11
设计意图:
近期班级增加了自然测量的区角,孩子们利用树枝、树叶、石头等自然物对身边的事物进行了测量的活动,孩子们的测量兴趣十分的高。但是在孩子们测量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多数孩子并没有掌握正确的测量方式,大多数孩子们在测量时均出现重叠、间断的现象。《数学核心概念》中提出,测量的核心经验之一是:比较必须是“均等的”,即计量单位的大小必须相等,且必须是不间断或没有重叠的。还有就是:计量单位的大小与测量出的单位数量之间是一种反比关系,也就是说,当计量单位越小时,测量的'物体包含的单位数量就越多。这样一个复杂的数学概念,如何能让幼儿理解呢?因此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就可以帮助孩子轻松理解这个难题。
活动目标:
1.学会用收尾相连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初步了解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要有统一的标准。
2.大胆尝试,体验用身体测量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ppt、跳绳(若干)、桌子、椅子等物品、纸、笔。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引导语:最近我们增加了一个测量区,小朋友们都利用了哪些材料进行测量呢?除了可以用这些材料进行测量,还可以怎么来测量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乐乐,她的妈妈有一种很特别的“尺子”,这把尺子可以测量很多东西,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知道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的工具及方法。
引导语:乐乐长高了,衣服、裤子都短了,妈妈想要为乐乐做一件连衣裙,织一件合身的毛衣,除了毛线和织针,还需要什么?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尺子,妈妈是用什么来当的尺子?妈妈是怎么用手来测量的?请小朋友们也来试试看吧!
重点提升: (1) 只手这么量:手伸直一柞,小指按住、大拇指接住它,小指按住不动哦。再来, 小指按住、大拇指接住它又一柞。
引导语:除了小手可以当尺子,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当尺子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乐乐还用了什么来当尺子?用脚印来量到底是怎么个量法呢?谁能来试试?
重点提升:人有两只脚,一个脚印量完了,后面一个脚印可以接过来,脚跟去靠脚尖。
小结:原来我们的脚也这么管用,不但可以走路做运动,还可以做一把漂亮的尺子。
3.初步使用首尾相连的方法进行测量。
(1)幼儿探索测量,教师巡回观察。
引导语:今天教室里有桌子、椅子、跳绳等物品,一会儿请小朋友们4人一组用刚刚我们学会用身体测量的方法去量一量这些物品的长度。
幼儿进行测量,教师巡回观察,重点观察了解幼儿用手或脚测量时出现的问题,如:重叠、起点终点没有对齐、测量时测量物之间存在空隙等。
(2)分享交流,梳理测量经验。
引导语:刚刚小朋友们都尝试用自己的手或脚对绳子进行了测量,接下来我们请小朋友上来说说看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怎么测量的?谁来说说看?
小结:在测量时,要从起点开始,一只手(或脚)接着另一只手(或脚)进行测量,测量时不能有空隙,也不能重叠,最后数一数一共量了几次就能知道绳子的长度了!
4.掌握测量的正确方式方法。
(1)幼儿再次探索测量,教师巡回观察。
幼儿再次探索测量,教师巡回观察,重点观察幼儿是否正确掌握测量的方法。
引导语:现在请小朋友们再次用用身体测量的方法去量一量绳子的长度,并将你测量的方法和结果记录在纸上。
(2)交流巩固,巩固测量经验。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可以用尺子、自然物测量,今天我们发现原来我们的手和脚也一样可以测量,小朋友们回家后也可以请爸爸妈妈想一想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像尺子一样,去试一试,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带回班级分享!
活动延伸:
1.家园共育:请家长在家与幼儿一起继续探索寻找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像尺子一样进行测量及测量的方法。
活动反思:
故事选自数学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绘本中融入的数学元素主要是自然测量,这个故事告诉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不使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进行测量;许多标准化单位都源于人体,我们的身体具有数学价值,数学其实离我们很近。本次活动,我们预期幼儿能够获得的经验是“有学习用手及脚作为自然测量的工具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体验身体真有用”。
《我家漂亮的尺子》这个绘本很长,内容涉及比较多,在自然测量工具上,涉及了手柞量、脚印测量、步子测量、胳膊“庹”量、胳膊“抱”量等,下子将内容拓展给大班上学期的孩子,对孩子来说,要完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绘本的内容进行节选,通过引导幼儿知道原来我们身体的手和脚可以当做尺子一样测量物品,在绘本的后半部分我将以活动延伸的部分进行拓展延伸。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绘本学习了如何正确的用自己的身体进行测量后,大多数孩子们都学会了如何正确的用身体进行测量的方法。通过此活动发现孩子们对测量区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孩子们不仅用自己的身体进行测量,同时还寻找了很多生活中的自然物对自己的影子进行了测量,因此这个点上教师又将有了一个新的突破点,如何测量自己的影子?用哪些材料测量?等问题与幼儿一起探究。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12
设计意图:
超市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场所,而藏在超市中的数学比比皆是,如物品分类、物品统计、物品买卖等。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幼儿往往因为家长的陪同而忽略了这些,本次活动设置了一个宽松的生活情境,幼儿带着“开超市”为目的的`学习任务,尝试分类整理物品,并使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物品,这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是一种经验的提升,孩子在实际的动手操作过程中,一步步明白如何把物品按共同的用途进行分类、统计,鼓励幼儿大胆运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中领略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品的共同用途进行分类整理,进一步巩固用条形统计图统计10以内物品的数量。
2、引导孩子在超市中选购物品,并作相应的记录。
3、愿意和同伴合作,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货架4个,箩筐4个,玩具类、生活用品类、文具类、食品类若干。
2、条形统计图若干张,油画棒4盒。
3、幼儿每人一张购物记录单,铅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
师:今天老师要在我们大三班开个超市,你们愿不愿意啊?
师:我买了好多物品可还来不及整理,你们愿意帮我一起把它们分分类,整理好吗?
二、分类整理超市物品,并用条形统计图进行统计。
(一)分类整理。
1、讨论如何将物品进行分类摆放。
师:想想这么多的物品我们应该怎样摆放更合理,让顾客一看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2、认识文具、玩具、食品、日常用品标志。
3、提出分类要求:
(1)物品的摆放要整齐合理。
(2)要轻拿轻放,互相合作。
4、引导幼儿按物品的用途进行分类摆放。
5、组织幼儿观察超市,说说物品的摆放是否正确,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统计
1、讨论统计方法。
师:物品我们都分类整理好了,可是我不知道这些物品究竟有多少?怎么办呢?
2、分组统计
要求每一组统计一个货架,分工合作。
3、集体检查统计结果。
三、超市购物。
1、第一次购物。
(1)师:我们的超市已经分类整理好,你们想不想来逛逛呀?
提出要求:a)只能买两样东西,价格不能超过10元。
b)你买的两样东西分别是几元的,在相应的数字下面打上勾,一共花了几元钱用一道算式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
(3)、集体检查记录结果。
2、第二次购物
(1)师:今天我假如给你10元钱,你买了两样东西后还有剩余的钱吗?如果有的小朋友可以再去购买,你算算看还剩下几元钱,还可以买些什么东西?也请你用一道算式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
(3)、检查操作结果。
四、结束活动:
师:刚才老师让小朋友去逛了逛超市,还买了东西,结果发现你们都会玩了,所以我宣布我们大三班超市正式营业了,等会儿区域游戏时你们就可以先到银行取钱,然后就可以来超市买你需要的东西了。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13
活动目标:
1、习将数量是5的水果分成2份,探索分合的不同答案,分水果。
2、按每次取5个苹果放成一排,分成2份的程序进行操作。
活动准备:
教具一块大磁性黑板,上面贴有爷爷、奶奶头像。
学具人手一份(磁性板,25个苹果,人物头像2个),幼儿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1、小组活动。
(1)引导幼儿观察材料,激发;活动兴趣。
“每位小朋友面前都放着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给爷爷奶奶分苹果的游戏。”
(2)交代活动规则要求。
a每次取5个苹果拍成一排,燃后把5个苹果分成两份,一份给爷爷,一份给奶奶。
b每次分给爷爷、奶奶的`苹果数量都不能相同。
c分好后,说一说:第一次分给爷爷几个、奶奶几个,第二次分给爷爷几个、奶奶几个等。
(3)幼儿操作活动,探索雪洗的组成。
a先请幼儿每人从框子里拔个苹果在磁板上拍成一排,然后分成两份,做好一次后再接着往下做。
b幼儿操作,教师迅速浏览全班幼儿活动的情况,虽没有按要求操作的幼儿及时提示,教师重点观察拿取得十否是个苹果,分成两份有无重复现象,又没有遗漏。
2、集体活动。
(1)学习按指示监查的分合结果。
a请几位幼儿展示并将数自己分合苹果的结果,师生共同检查他的每排是否拜访了5个苹果,每次视否把5个苹果分成了不同的两份。
b小朋友看一看分合的苹果数量又没有重复,想一想还可以怎么分。
(2)让幼儿在此操作,探索不同的分法。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真听清楚各项活动的规则, 用过的物品能归还原处。
2、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地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材料准备:
1、幼儿人手一本《幼儿园课程指导.数学》。
2、小黑板一块,粉笔若干、投影仪
活动过程:
1、发放《幼儿园课程指导.数学》,幼儿人手一本。
2、集体活动
(1) 按数拍手。
“我们来听数拍手,我报几你们就拍几下。”
(2) 认识序数。
老师在投影仪上出示书画面。“有几张小椅子,椅子上有几个小朋友?第几张椅子是空着的?我们按顺序说说空着的小椅子的位置。”教师手指第三张空椅子。“这是第几张空椅子?谁会用一个数字来表示这张小椅子的位置?”“你在这里写上‘3’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平时还可以用‘3’来表示什么?”“现在你知道数字有几个用处了吗?”(表示物体的位置,表示物体的数量。)
“能在每张空椅子上都写上一个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吗?”老师盖着第三第六第九张空椅子。“谁能说说,哪几张椅子不见了?你又是怎么发现的呢?谁帮助你一看就知道第几张椅子不见了?”
3、分组活动。
数数第几张椅子是空的。
“说说范样上每张椅子的`位置,看看第几张椅子没人来,是空的,请你把能表示空椅子位置的数字写在书上,边做边讲,第几张椅子是空的,做完后说说哪几张椅子是 空的。”
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15
目标:
1.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和并练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2.发展幼儿的逻辑能力,提高思维的敏锐性。
准备:
数字组成卡片,标有0-10的卡片多套(幼儿人数的1.5倍)
过程:
1.数字游戏《找朋友》----每个幼儿都分得一张0-10的数字卡片,贴于胸前。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如7,请幼儿找胸前数字相加或者相减得数是7的另一幼儿做朋友。
(1)首先两两找朋友,即两个幼儿的`数字之和为7.
(2)再让找两个幼儿的数字之差为7的做朋友.
(3)请找对朋友的幼儿手拉手站着,并能说出如4+3=7的等式。适时提醒:如果教师手中的数字为8,而有些幼儿胸前的数字为2,那么这些幼儿即可以和数字为6的幼儿做朋友,也可以和数字为10的幼儿做朋友,但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做好朋友哦。
2.游戏《翻得数》
(1)两位教师示范游戏规则:把30张卡片打乱,游戏者轮流摸10张,剩余10张反扣在桌子中间。
其中一游戏者先翻开桌面的任意一张卡片,此卡片上的数即表示得数。再从自己的手中找两个数字,这两个数字相加或者相减其得数与翻的牌一致,确认找对后就把着三张卡片整齐地放在自己的一旁。接着就轮到另一游戏者翻开桌面的一张卡片,依次类推。如果翻的卡片是5,而自己手中没有相加或者相减其得数等于5的,那么就把这张卡片拿到自己手中。桌子中间的卡片翻完后,手中牌少着为胜。
(2)小组内幼儿两两轮流继续游戏。
第五篇: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图形的变换
一、活动目标:
l、在图形的反复变化中,训练幼儿思维,提高操作能力。
2、通过让幼儿反复对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图形进行变化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图形之间可以相互变化,转换,它们可以变出不同的数量的各种图形。
3、培养幼儿利用各种图形组合成各种物体的情趣。
二、活动准备:
1、教具: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圆形拼成一幅画(机器人)。
2、学具:每人一套各种图形的纸,放在信封中。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小朋友,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教师拿出挂图背朝幼儿),变!一幅画展现在幼儿面前。
“机器人”对!那你看一看机器人是由什么拼成的。“由图形拼成。”好!下面我们就来做有关图形的游戏。(二)基本部分:
第一次尝试活动:观察、思考。
l、请小朋友动脑筋,仔细观察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由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组成。)
2、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圆形6个,半圆形6个,正方形1个,长方形4个,梯形5个,三角形1个。)
第二次尝试活动:用折纸游戏,看图形的变化。
1、发礼物:(学具)小朋友,上面的游戏,大家做的都很好,所以老师要奖励。每位小朋友一份礼物(发学具),我知道大家都想看看袋里面装的是什么礼物,好,下面就请你们自己打开小信袋(里面出现多种颜色的图形)。你们喜欢不喜欢呀?(“喜欢!”)这些小图形呀,它们还有魔力呢,只要你用手折一折,它还会变成其它形状呢,不信,你们试一试。
2、操作:动手动脑,感知图形变换。
(1)请幼儿动手变一变(折纸)。
(2)请幼儿说说变化的结果:
正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长方形。
圆形――变成了半圆形、扇形。
长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正方形。
(三)结束部分:
五彩图形妙趣横生:小朋友,这些小图形好玩吗?(好玩!)那我们再把它贴在白纸上它还会变成一幅精美的粘贴画,把这些画献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吧。师生共同享受动手制作的快乐。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后同爸爸妈妈找一找,你家里哪些东西是你认识的图形。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倒计时
活动目标:
1、了解倒计时的含义,对计算倒计时的方法产生兴趣。
2、体会倒计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活动准备:相关图片若干、月历、笔。
活动过程:
一、模拟看红绿灯过马路
1、导入:前几天老师在马路上拍了两张照片,这两张照片哪里不一样?
思考:人行红绿灯跳动的数字不一样和我们过马路有关系吗?
2、模拟过马路(两名幼儿先后模拟过马路,其余幼儿倒着数)。
3、说说各自的发现:这里的数字是倒数的,数字越来越小,时间越来越短……
体会绿灯上的数字告诉我们,时间越长过马路越安全,时间越短,过马路越危险。有了倒计时,我们过马路就更加方便、安全了。
4、绿灯上的数字是怎么变化的?(了解用倒着数的方法发现数字是由大到小表示时间由多到少的变化)
二、寻找生活中的倒计时
1、说说生活中的倒计时现象。
2、教师依次出示照片,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倒计时现象。
3、进一步发现在使用倒计时时,有的倒计时用“秒”(奥运会开幕式、火箭发射等),有的倒计时用“分”(电扇、微波炉、电热毯),有的倒计时用“天”(世博会)。
三、尝试计算倒计时
1、激发幼儿计算倒计时的愿望:6月9号,我们要过端午节了,让我们一起来做个端午节倒计时牌吧。
思考:今天是几月几号?除了要找到今天的日期,还要找到哪个日期?
2、交流采取计算倒计时的方法,如:顺着数;两个两个数;倒着数;端午节的那天不算进去等。
3、发现有了端午节倒计时,让我们很清楚地知道今天离端午节还有9天,可以在这一段时间里为端午节活动做准备。
延伸:
1、为最近的其他节日做倒计时牌。
2、为离园做倒计时牌。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
月历宝宝
一.设计意图
数学是抽象性、思维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指导幼儿粗浅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和各种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通过指导幼儿初步感知时间这个概念,发展幼儿的“时间感”。建立幼儿的时间观念,是在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逐步形成的。
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幼儿识字较多,知道了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概念,知道了一星期的形成。为此,我在活动设计中,将“年月日”融入故事中,使数字和故事巧妙结合,使原本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具体、简明、易于理解,为幼儿主动探究学习留下余地。
二.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2.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活动重点: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活动难点:大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顶小月又是哪个月?
三.活动准备
1.大字卡“年、月、日、1、4、7、12、31、30、28、365”各一张;自制外形似房子状的2005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数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年、月、日)数字卡(12、30、31、28、365)幼儿人手一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日历。
四.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并提问有几座房子?大的有几座?小的有几座?
2.出示数字卡(12、30、31、365、28),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任务。
设疑:为什么老师把有的房子画得大,有的画得小呢?
请小朋友把自己椅子下的小本子拿起来,分别认这些字。再把小本子藏好。
3.讲述故事,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4.引导
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探究回答问题:很久以前的这个妈妈的名字叫什么(年)?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日)?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12座)?这些房子的名字叫什么(月)?大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1、3、5、7、8、10、12)?小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4、6、9、11)?大月有多少日(31天)?小月有多少日(30天)?顶小的月是几个(1个)?有多少日(28天)?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365)?(用不同的数数法了解)。
5.猜谜。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了解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6.引导幼儿观察展品是哪一年的,台历、挂历、日历的区别在哪里,你会用吗?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学习查看日历的方法。
2.组织幼儿观察闰年挂历,引导他们发现二月,从而了解到了“特殊”一年就会有366天,每4年就有一次。
大班数学活动方案 :二等分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尝试在操作过程中将一个物体等份成两份,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2.鼓励幼儿用(目测、计量、数数、折叠)等多种方法大胆去尝试、探索二等份的多种分法。
3.引导幼儿大胆讲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材料;
教具:天线宝宝两个、蛋糕一块、二等份图卡10张
学具:长方形纸、剪刀、尺、毛线、包装纸;吸管、圆片、三角形、正方形;硬币、蚕豆、雪花片、纽扣、小碗;量杯6个、天平、蛋糕、番茄、豆腐干、刀子、菜板、橡皮泥等。
活动过程:
1.幼儿将长方形纸进行二等份。
(1)班上请来了两位小客人,看看是谁?它们还带来了最喜欢吃的蛋糕,可是只有一块蛋糕,两人都想吃,怎么办?
(2)请一位幼儿动手试一试,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两块一样大呢?(重叠)
(3)教师小结:把蛋糕分成一样大的两份,这种方法叫二等份。想想蛋糕除了这样分,还有不一样的分法吗?每位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张像蛋糕一样的长方形纸,请你想出和别人不同的方法进行二等份?
(4)幼儿动手操作,展示幼儿分法。(边与边对折、对角折)请幼儿比较一下,分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变化?
(5)教师小结:小朋友用了对折、对角折对长方形纸进行了二等份,把它分成了两份一样大的图形。
2.幼儿分组操作,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二等份。
(1)天线宝宝邀请你们到宝宝乐园去参观,愿意吗?参观时小朋友应不推不挤,有秩序地参观,看看乐园里有什么?教师介绍各种材料,请小朋友帮忙把里面的东西进行二等份。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重点指导天平秤量、实物分法等。
第一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剪刀、吸管。
第二组:毛线、彩带、尺、剪刀。
第三组:硬币、蚕豆、雪花片等。
第四组:量杯、水。
第五组:天平、橡皮泥、蛋糕、番茄、豆腐干、刀、菜板
3.幼儿讲述操作过程、方法。
(1)小朋友分过很多东西,请你想一想你分了什么?怎样分的?
(2)幼儿讲述各种分法,教师引导幼儿联系生活想想在什么时候用过目测、数数法----
(3)教师小结:小朋友在乐园里用了目测法、折叠法、计量法、数数法等对乐园里的东西进行了二等份。
4.游戏“看谁说得对”
天线宝宝想和你们做游戏,请你看图形说说它是不是二等份?比一比谁说得又对又快?
5.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除了进行过二等份,还可以分成几份?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学习四等份、五等份------
注意事项:
1.教师事先应将天平调试好,在幼儿操作天平称量物体时,教师重点观察、指导幼儿称量物体时,要使天平保持平衡。
2.如果幼儿在操作中对乐园里的物品进行了四等份,教师可请该幼儿说说自己的分法,鼓励幼儿的创新,自然引深到四等份。
知识背景的材料:
幼儿在园吃苹果、蛋糕等点心时,有的幼儿常要求吃一半,我说:“怎样才能分成一样大的两块?”想想平时在生活中还对哪些东西进行过分块?幼儿纷纷从家中找来了吸管、毛线、硬币、纸、橡皮泥等多种材料,并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商讨着具体的分割法,有时还争论不休,看着孩子们有如此浓厚的兴趣,便产生了二等份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