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教学设计(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六中学 韩涛)一等奖

时间:2019-05-12 17:0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教学设计(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六中学 韩涛)一等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教学设计(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六中学 韩涛)一等奖》。

第一篇: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教学设计(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六中学 韩涛)一等奖

课题3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

教学设计

山东省 东营市 胜利第六中学 韩涛

一、创新整合点

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在课堂的一开始从探讨二氧化碳的用途引入课题,使学生感觉新鲜又好奇,整堂课围绕着用途体现性质来开展活动,创设热烈的学习氛围,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让学生猜想,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科学化、生活化、趣味化的色彩浓厚。

3、善于设疑。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疑问,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科学的探究。

4、设置适当的错误和意外。在教学中允许学生出错,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印象会更为深刻。而“意外”的现象,对学生来说印象最为深刻。它打破了学生的固有思维方式,不仅会产生疑问的火花,从而促进了思维的发散。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去思考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根据《新课标》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地球周围的空气》设计,在编写的过程中以探究思想为指导,旨在培养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了解能力。之前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因此,这里安排的二氧化碳有关内容既是对之前知识的应用,又是对氧气性质的总结,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奠定基础。同时,本课注重对学生进行STS教育,注重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

三、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课外知识较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喜欢亲身体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体验成功。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详细学习了氧气的有关性质,知道研究某种气体,需要了解的内容。而在本课题之前,学生也已经掌握了多种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因此,在学习本课题的时候,学生基本具备了研究二氧化碳的知识和技能。

目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但还需要巩固和提高,特别是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更需要进一步培养。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描述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以及得到结论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拓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五、重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氧气的性质之后,安排的又一非常重要的气体——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内容多、实验多,且与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紧密。无论是学习物理性质,还是学习化学性质,都能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探究化学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经历对实验的探索过程,学习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为:

1、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原理和实验的探究。

六、教学流程图

投影春华秋实引入二氧化碳用途组图→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小结物理性质→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探究二氧化碳能否支持燃烧→联系实践,介绍灯火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如何验证可乐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课堂小结

七、教学过程

[引入]欢迎同学们来到化学课堂,在我们共同活动之前,首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投影]投影春华秋实引入二氧化碳的用途组图。

[描述]春天的花朵为什么这么娇艳,秋天的果实为什么这么丰硕,这里面离不开二氧化碳的功劳,自然界的循环离不开二氧化碳。

这节课我们将重点探究CO2的性质,探究的重要手段是实验。下面我们就以实验的方法共同探究CO2的一些性质。

[投影]课题3 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

[展示]大家请看,这是我课前收集好的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展示一瓶收集好的CO2气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归纳出CO2的颜色、状态。

[问]二氧化碳有没有气味呢?同学们能否根据生活经验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点评、总结

[过渡]CO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那么它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呢? [投影]探究一: CO2的密度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请同学概括表达,演示动画,教师点评

[过渡] 由上可知CO2的密度比空气大,除此以外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呢? [投影] 探究二

CO2的水溶性

[分组实验]先将同学们分成八组,然后每组发一个集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由小组代表按照投影上的操作方法进行实验,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现象,并相互讨论,总结原因。[提问]这个实验有何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 请同学回答,教师点评、小结

[过渡]到此,我们对于CO2的物理性质应该有所认识了,那么,你们能具体的概括出来吗? [投影]小结:CO2的物理性质。

[设问]通过CO2物理性质的探究,我们知道CO2能溶于水。那么CO2在溶于水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探究这个问题。[投影]探究三 CO2是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讲解]大家请看,这是我在课前用滤纸折成的小花,且用石蕊染成了紫色。强调:石蕊遇酸性物质会变红。

[演示实验]从刚才分好的四组同学中各选一名代表上台演示。其他各组成员在底下认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第一组同学代表向小花喷稀醋酸; 第二组同学代表向小花喷水;

第三组同学代表将小花直接放入干燥的CO2中; 第四组同学代表先向小花喷水,再放入CO2中。

[问]大家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又能得到哪些结论呢? 学生讨论回答„„ 点评、小结

[投影] 投影表格,由同学们填写现象和结论。设问:是什么物质使第四组同学的小花变红了呢?

[小结] 通过第一组同学的对比实验我们知道了酸性物质能使石蕊变红。同时第二组同学实验告诉我们,水不能使小花变红;第三组同学实验告诉我们,二氧化碳也不能使小花变红;因此,第四组同学的小花变红,只能说明是二氧化碳和水共同作用生成了一种酸性物质,这种物质叫—“碳酸”。[投影]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过渡]碳酸是否稳定呢?

[演示实验]将碳酸用酒精灯烘烤。思考:为什么碳酸又会变成紫色? [投影](小结)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过渡]CO2除了能与水反应外,它能否支持燃烧呢? [投影]探究四 二氧化碳能否支持燃烧

[演示实验]向内有燃着的两支高低不同的蜡烛的烧杯中倒入CO2气体。请同学们描述现象,并归纳原因及结论„„

[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由此我们知道,CO2一般是不能支持燃烧的,同时也能证明前面我们学习的CO2密度比空气大。

[过渡]CO2在空气中含量的多少对人体健康有没有影响呢? [投影] 资料

[过渡]可见CO2浓度对人体健康是有影响的,CO2浓度偏高时会威胁人的生命,这同时说明二氧化碳是不能供给呼吸。这下面我想请大家做一回小侦探,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找出下面事件的凶手。

[投影]让你做侦探。请同学回答„„

[师]故事是沉痛的,如果故事的主人公了解我们今天所学内容的话,我相信她们不会付出年轻的生命,可见化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也进一步证明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过渡] 上述事件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能贸然进入一些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枯的深井。假如要进入这些地方,我们还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投影] 温馨提示

简介灯火实验;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二氧化碳的很多性质了。那么,除了刚才所学的,二氧化碳还有没有其他性质呢?

[复习提问] 大家还记得二氧化碳是如何检验的了吗? 学生回答„„; 点评„„

[投影]探究五: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向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投影] CO2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如何利用这一原理来检验可乐瓶中的气体是CO2气体呢?

[总结]通过以上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二氧化碳的性质(投影板书设计),也了解了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你如果还想知道更多的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请你参与教材中的“调查与研究”。

板书设计

课题3 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

一、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同温同压下); 3.能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CO2 + H2O = H2CO3

H2CO3 = CO2↑+ H2O(碳酸不稳定)(2)一般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3)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4)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 + H2O

教学反思

1、整个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活动中及时给学生以鼓励,肯定和指导。通过探究实验,营造出一个比较活跃的课堂气氛;通过解决各种问题,能较好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但本节课容量过大,所以一节课可能因为赶时间,很多内容不能有效的深入。

2、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课堂生成的问题,由于具有不定性,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未能表述和体现,因此只能在实际操作中适当解决。

3、信息技术的恰当整合极大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他们对化学现象的理解。亲自演示加动画补充的模式,既可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可以修正一些操作中的失误,顺利达成预期效果。

第二篇:《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临江市第四中学 宁先贺(范文模版)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既能联系到碳单质,又编写了碳酸和碳酸钙等化合物知识,同时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所以,本课题内容是本单元内容的核心和纽带。本节教材总体来说难度不大,许多知识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相关的化学问题,提高科学素养水平。

二、学情分析

初三年级学生大多数处在14~15岁的年龄段,正处在身心迅速成长的时期,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并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对实验操作也有了进一步熟练掌握,学生往往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喜欢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得出结论,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因此,在设计时以探究实验为活动线,以获得二氧化碳性质及用途为知识线,将二氧化碳的性质等知识搭上了趣味、愉悦、竞争的载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教学宗旨。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熟练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及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意识;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六、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2、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七、教学用具:仪器:大烧杯、折形薄铁片、集气瓶、玻璃片、软塑料瓶、酒精灯

药品:蜡烛、澄清石灰水、石蕊固体、二氧化碳气体

多媒体演示课件

八、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引导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体现学科特点,发挥实验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九、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讲述对于很久没有打开过的菜窖子,为什么冒然进入菜窖中会致人死亡的故事,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一、二氧化碳(板书)

(一)物理性质 活动探究:倾倒二氧化碳

现象:底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分析: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也不支持燃烧。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 现象:塑料瓶变扁了

分析:CO2溶于水后,瓶内的气压减小,大气压把瓶子压扁 小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1.977g/L为 空气的1.5倍

3、溶解性:1体积水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二)化学性质(板书)

1、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与水反应

教师指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化学变化?

学生探究实验:1)稀盐酸与石蕊溶液的反应;2)水与石蕊溶液的反应;3)二氧化碳与紫色石蕊固体的反应;4)二氧化碳与石蕊溶液的反应并对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观察现象。

学生对所做实验进行分析:

(1)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成红色。(2)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二氧化碳也不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4)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分析,用多媒体展示结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提问: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上为什么会有一层薄膜?可能是怎么来的? 学生讨论:

1、与二氧化碳反应。

2、与氧气反应。

3、与水反应。并用实验探究得出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结论。

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并熟练写出:

CO2+Ca(OH)2=CaCO3↓+H2O,知道二氧化碳的鉴定方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干冰及用途,并提问:同学们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和已有的化学知识,能否说出二氧化碳有哪些应用?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

1、二氧化碳可以制汽水。

2、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3、二氧化碳是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等用途。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二氧化碳的功与过,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关注温室效应。总结:学完本课题,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其相关用途。

十、板书设计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 无 气体 无 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CO2+H2O=H2CO3 H2CO3= H2O+ CO2↑

(2)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3)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的用途(1)二氧化碳可以制汽水。

(2)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3)二氧化碳是温室肥料。(4)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等用途

十一、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学会了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又能理论联系实际,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懂得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所以,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他们就会有更多的心得和体会,对化学的学习也就更有兴趣。

第三篇: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化学实验汇总复习二氧化碳性质的研究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性质的研究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

(1)、亲手实验与认真观察是学习化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本节课我改课本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4个探究实验,列举了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在兴趣中启发思维、探求规律。

(2)、思维的活跃才是真正的活跃。所以,在学习“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和“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时,我以“提出问题──形成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从设计方案到得出结论,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3)、新课标指出:化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生活,才能真正使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兴趣。所以本节课在每个知识点的获得中,我都注重设计问题密切联系实际,是学生充分感受化学就在身边。

二、学生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现象和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

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往往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

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什么叫实验探究、如何实施实验探究,却是学生不熟悉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从整个初中教学看,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要求掌握的重要的化合物知识之一,安排在空气、氧气、水之后,金属、以及酸碱盐之前,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从本单元的知识结构看,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它的实验室制法,是本单元的核心和重点。学好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利于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也为以后学习金属及酸、碱、盐知识打好基础。

从教育目的看,它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对整个地球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由于CO2含量的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已引起了全人类的共同关注,全面系统的研究CO2的性质具有现实意义。

2、教材的内容及特点: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有关用途。

3、初步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2、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2、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作用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3、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课堂合作交流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4、仪器、药品: 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稀醋酸、、盛有阶梯状蜡烛的烧杯、试管架、镊子、吸管、火柴、质地稍软的塑料瓶、试管、集气瓶、烧杯、蜡烛、雪碧、紫色石蕊试液、酒精等。

五、具体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师:请同学们找找看你的身边哪里有二氧化碳?关于它的信息你知道多少? 生: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能灭火,能做饮料,能用于人工降雨„„

师:看来,同学们对二氧化碳的了解真不少,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

展示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

师: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说出你所知道的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播放一段生活中有关二氧化碳应用的视频。

生:学生从身边或生活中感受二氧化碳的存在,了解二氧化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点评】让学生感受二氧化碳的重要性,激发其实验探究热情。

(二)实验探究

1、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课件问题展示:(动画播放)“屠狗洞”的故事 提问:你知道杀死小狗的凶手是谁吗? 生:观看“屠狗洞”的故事并分析原因。追问:这个故事说明二氧化碳什么性质?

生:了解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知道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师:你还能用生活中的事实或设计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吗?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设计小实验或联系实际说出二氧化碳性质在生活中的体现。小结:讨论、交流得出用二氧化碳充气球、二氧化碳灭火、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等都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演示实验)二氧化碳熄灭阶梯蜡烛实验

师:从上述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证明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

生:先猜测实验可能会有的现象,观察实验,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并填写学案中有关实验探究1的内容。

(图片展示)你能解释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工作原理吗? 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二氧化碳作灭火器的原理。

生:进一步掌握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并且渗透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点评】

1、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

2、通过实验猜测,培养学生探究意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感受实验探究的方法。

2、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师:(提出问题)刚才有同学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生:交流设计方案

生:展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

1、向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进行震荡,将集气瓶倒置,瓶盖不掉落;方案

2、向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少量水进行震荡,瓶子变瘪)

师:教师评价学生的实验,并给予恰当的鼓励。

分组实验: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盖上瓶盖。师:指导学生完成学案中探究实验2,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生:

1、学生交流合作设计实验并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讲解原理,教师给予评价。

2、完成学案中探究实验2,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

3、部分学生如果实验失败,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失败的原因。【点评】

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合作交流的能力。

2、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

3、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学习能力。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

3、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师:(再提问)科学探究是无止境的,下面让我们开始新的征程: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 3

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师:(提供信息)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

(课件展示实验方案)将实验2的塑料瓶中的少量水倒入另一烧杯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待石蕊试液的颜色变化后,然后取少量溶液加热,再观察石蕊试液的颜色变化。

生:完成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并讨论、得出结论。课件显示:H2O+CO2=H2CO3

师:为什么变红色的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紫色? 课件展示: H2CO

3H2O+CO2↑

师: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会不会是水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你们能否设计一个完整的实验证明是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而不是水使石蕊试液变红也不是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 生:相互讨论,参照课本研究出探究方案

师(课件展示给出继续探究方案)取四朵干燥的石蕊小花 步骤I 将第一朵小花滴加稀醋酸,步骤II将第二朵小花放入水中,步骤III将第三朵小花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集气瓶中,步骤IV第四朵喷水后放入盛有干燥的二氧化碳集气瓶中 步骤V 把第IV中的小花用吹风机吹干

分组实验:按课件展示进行实验,观察颜色变化,并注意分析每一步实验目的。生:

1、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实验,初步确定二氧化碳可能与水发生了反应。

2、完成学案实验探究3,归纳小结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性质。

3、学习并理解下列化学方程式:H2O+CO2=H2CO3,H2CO

3H2O+CO2↑

【点评】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熟悉对比实验中每一步骤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4、实验探究:如何证明一瓶雪碧中溶解有二氧化碳气体?或如何证明人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分组实验:用实验检验雪碧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教师提供澄清的石灰水)师:你能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课件展示: CO2+Ca(OH)2=CaCO3↓+H2O 师:如果有人说将该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说明是二氧化碳,这种方法行吗? 总结:检验二氧化碳只能用澄清的石灰水。

应用:请思考,为什么要用石灰浆抹墙壁?为了使用石灰浆[Ca(OH)2] 抹的墙壁快点干燥, 4

为什么常常在室内生个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点评】 很多同学都会认为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也可以用石蕊溶液,这里强调能使石蕊溶液变红的气体不是只有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用澄清石灰水,实验现象清晰明了,且初中阶段没有其他气体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过“应用”让学生知道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三)归纳与整理: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你将二氧化碳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归类小结。生: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点评】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再次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

2、学习应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社会责任感。

六、反思评价:

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课堂教学教程中,有实物展台、课件等可用手段,利用它们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不用过于追求教学模式与环节,要力争学生会了的不讲。

本节课不足之处:

1、探究1中将二氧化碳气体倒入阶梯蜡烛中往往会使上面的蜡烛熄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2、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每个步骤的目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学生在思考时往往会出现混乱,需要好好的引导;

3、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错误率会很高需要多加练习。本节课的创新之处:

1、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变直接讲授知识为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将化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用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篇:必修4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第一中学 张明

必修4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第一中学 张明

【课前预习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明确知识来源于实践,要服务于实践。

能力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培养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

改造

的 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

为主体、以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

活动。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

2.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

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

决定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

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4.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意味着实践是一种

、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

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 ;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和。

5.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

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

制约,是一定

的产物。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

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

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指导自己实践的 和实践中所产生的 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

中来,最终还要回到

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三、课前思考

1.实践也包括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吗?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只能是实践吗?

3.人的认识对实践有没有反作用?是怎样的?

四、我的疑问(如尚有不明白之处,可写在下面)

【课堂导学案】

【导入】:

课前准备:咸鸡蛋四个,生、熟鸡蛋10个左右。课前分发给学生。每小组8人,可随机获得一个鸡蛋。

导入:发放鸡蛋,请同学们观察,用各种方法辨别自己小组获得的鸡蛋的生、熟、咸、淡,作出区分。可见,我们对鸡蛋咸淡生熟的认识来自我们的亲身尝试。从哲学上讲,就是实践。

【授课】

搞清一个概念,开展两个探究,做好四组练习,掌握一对关系。

大背景:以我们胜利油田各项事业发展为背景,共同探讨本课内容。

一、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一个概念:实践。由同学们结合自学内容,分辨以下事件是否为实践活动,并说明原因,加深对实践含义的认识。

1.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及海啸后10天,日本开展震后重建工作。

2.胜利一中王涵同学荣获第24届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金牌,并被录取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3.天气转暖,冬眠的动物们开始出动捕食,农民开始耕地播种。

4.胜利一中的老师们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同学们认真学习。

5.我国科学家经过检测和研究发现日本核辐射对我国的影响十分有限。

学生回答说明,教师点评,并总结指出实践的三种分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

情景探究一:胜利油田教育事业发展之“百年大计奠根基”。结合胜利一中高中部新校建设,说明我们的新校建设是如何体现实践的三个特点的?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由同学们在自学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畅谈发展大业,探讨本课知识。教师作总结说明与补充。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情景探究二:胜利油田科技事业发展之“学以致用创佳绩”。从胜利油田一位科技创新能手的故事说起。分析讨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他是谁?有什么故事?参见探究二文本材料,附后)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科技能手的故事逐步展开,环环相连,扣人心弦。看故事,学知识。在这里,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我们从中会受到很多启迪。

三、趣味性巩固练习

由各小组同学们选择,练习以“诗情”、“画意”、“故事”、“歌声”为模块,小组随机选择后由本组来完成。

【故事】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 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

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直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

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

以上材料体现了我们本节课所学的什么知识?

参考答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画意】

1.观察右图:潜伏该结束了!我们研究发现,你不是行星,只是矮行星!

这体现了本节课的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观察左图:“堂堂游泳一教练/不幸落水难上岸/大呼救命惹人笑/早知当初多实践”

这幅漫画主要蕴涵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歌声】

展示许嵩的歌曲《想象之中》MTV片段。看歌词听歌曲,歌词反映了我们本节课所学的什么知识?

参考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诗情】

1.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增广贤文》(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行以求知,学以致用”

──浙江师大办学理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四、知识比照分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来自于实践,那么是否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呢?请参考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四个方面)

2.认识反作用实践(正确认识„„,错误认识„„)

3.方法论要求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课后思考】

1.胜利油田发展之展望,“三年寒窗学不厌,求索真知做贡献”,请用本节课的知识说明:我们当前和今后该如何投身于胜利油田建设?

2.撰写《实践论》读后感。

附:探究二文本材料

【人物简介】

陈景世,1969年参加工作,1974年来到胜利油田。先后做过汽车司机、修理工,现为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采油厂高级技师。他在石油机械、机床改造等领域,不断探索,刻苦攻关,拥有5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11项国家专利,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劳动模范。他提出了“咱们工人有技术才能更有力量”的口号。

【故事一】

1997年,机修厂面临危机,而工厂的振动磨床技术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工厂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陈景世决心自行设计制造,但查阅了大量资料,也未找到相关情况。有一次,汽车在行驶中方向盘摆得很厉害,修了几次都未解决问题。陈景世想,找一下两前轮的动平衡试试。想到这里,他脑海里灵光一闪,动平衡不正是一种震动原理吗?掌握了震动原理,经过近半个月的攻关,陈景世终于设计出自己的震动磨床。

问题:陈师傅这一想法的来源是什么?

【故事二】

2000年,胜利采油厂胜兴集团决定上一套粉尘加工设备。集团公司花50万元购买了粉尘加工技术,并购买了设备。开始时,运行良好。然而想不到的是,不久后,就接二连三地出现故障,反复修理仍不能解决问题。

专家和厂家的技术人员到现场联合会诊,得出的结论是中轴设计不合理,要拆卸设备运回厂家修理。要拆卸高7米多、重几十吨的设备,需要动用大吊车,这样不仅要拆掉工房大门,还要掀掉房顶,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需要大笔的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集团公司领导找到了陈景世。陈师傅在仔细研究了图纸后,又采用先进的工具和仪器对设备的安装过程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很快找到了问题所在,在未拆卸情况下解决了故障。

对方在了解了他的维修过程后,连声称赞说:“没想到,没想到,你真了不起。” 陈师傅说:“这次经历又让我学到了很多。”

问题:这套粉尘加工技术从一开始的不成熟到后来的故障解决,是如何完成的?这说明了什么?

【故事三】

抽油井口的密封是油田长期未能解决的一个大问题。陈景世经过刻苦钻研设计出了“光杆密封器”。

有人说:密封问题是个重大难题,他的这种密封技术看起来也没啥了不起,能不能解决问题很难说。

问题:如果你是陈师傅,你会如何打消这些人的顾虑?

陈景世的“光杆密封器”投入使用后,效果非常好。采油队的工人师傅说:“陈技师研究的这种密封器几乎不用换盘根,也不用天天紧盘根压帽,而且不漏油,很好用,可给我们采油工人解决大问题了。”

陈景世说:“科技创新就是为了应用于生产,如果束之高阁,那还改进技术做什么?”

问题:工人师傅和陈景世的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作者简介:张明男,1981年4月生,山东沾化县人,200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同年参加工作,任教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第一中学至今。曾荣获河口区优秀教师,东营市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有多篇论文发表,所带学生已有多人考入清华、人大、复旦等名校。

第五篇:必修1第一课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网络探究课)教学设计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中学 温胜利

必修1第一课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网络探究课)教学设计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中学 温胜利

一、教学设计思想

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教师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能力的培养者。教师的工作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体现在课堂外,即建立学科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大量的材料和信息,以便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中过程与方法的体验,要求建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主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教育教学活动实现由传承式教学向创新式教学的转变,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由教师教的过程向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转变。为了能在达到本课题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笔者决定本框知识采用网络探究教学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网络探究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获取信息与知识,即通过网络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处在一个发现知识意义、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中,充分保障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当然,这需要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的支持,目前我校已基本具备了条件,使得网络探究教学不仅成为必要,而且切实可行。

本框要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标要求,要把握住信用卡和外汇这两个重点。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必深入展开。课堂教学中要切忌机械记忆。据笔者分析,本框教学最佳的方法是带学生到银行去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但这种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太差,那么利用现成的网络资源进行模拟的经济生活训练,来达到教学目标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二、教材分析

★新课标要求

【知识目标】

1.了解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和优点。

2.知道支票的含义和种类。

3.了解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4.知道汇率和升高与跌落。

5.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了解信用卡、支票等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网络查找资源的学习方法来自主获取新知识。

3.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通过上网查找到相关资料,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找到网络资源与课文知识的最佳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2.通过借助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明确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我们学习的辅助工具,要将它们正确运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教学重点:1.信用工具;2.外汇。

★ 教学难点:1.外汇; 2.汇率。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框采用网络探究教学的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明确了学习任务后,上网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体验生活。并从中悟得经济生活的相关道理,再对课文知识进行建构,最后通过网络共享作业成果。课堂上主要采取学生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

四、学情分析

1.高一新生对政治课的学习方法还没有很深的感受,培养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多种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2.高一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基本上较差,但学生入学后都已使用校园园通卡,这对学生理解本框知识大有帮助。因此本框的知识不会太难懂,重要的是要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

五、课前准备

【学生的学习准备】

1.预习本框课文内容,概括出本框的知识结构。

2.事先了解一下同桌同学的电脑操作水平,若有两人都不太熟练的则重新组合。

【教师的教学准备】

1.制作一个Word格式的《信用工具和外汇》自主学习材料。材料内容包括学习重难点、学习提纲和要学习的7个问题,还有相关银行网站的网址。

2.教师备课时先要自己学习有关银行的网站,了解每个网站上的内容与栏目。再把所选择的网站首页另存在一个文件夹中,供学生在课堂上共享备用。

3.建立好每个班级的作业收取文件夹。

4.学会使用联想传奇教学软件。

【教学环境、用具与设施的准备】

1.网络机房。

2.安装联想传奇教学软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整个机房进入教学演示状态,利用传奇软件控制学生机屏幕进行教学演示。)

教师提问:在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出现后,人们经济往来中经常使用的结算方式有哪些?通过银行转账结算时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有哪些?

学生回答:信用卡、电子货币、支票等。

教师出示几张信用卡和支票。这些都是我们现在常用的信用工具,大家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吗?知道它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吗?今天我们就到网上银行来学习有关信用工具的知识,为以后实际参与经济生活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时向学生说明设计网络教学的教学动机,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另外,展示实物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新课教学】

第一阶段:教师讲解,建构知识结构,明确学习目标。

(屏幕上展示本框学习的知识结构,教师作简要讲解。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材料内容如下。)

一、知识结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信用工具;2.外汇。

难点:1.外汇;2.汇率。

三、请你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银行网站进入后学习以下问题

1.了解信用卡的种类、功能、体验使用信用卡消费的优点。(银行卡/产品介绍)

2.了解信用卡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正确的处理办法。(银行卡/用卡小贴士)。

3.下载一张信用卡的申领表,学会申办一张最适合自己的信用卡。

4.了解有关“银联”标识卡的知识。

5.了解支票的含义和种类。(结算工具)

6.下载一个即期人民币外汇汇价牌和一张人民币外汇走势分析图。(外汇)

7.懂得汇率变动的影响及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四、相关银行网站的主页:

中国银行:http://

进入网站后找到相关的阅读材料,看懂了后将网页保存到桌面自己的文件夹中,作为作业发送至教师主机。

(★设计意图:提供以上七个问题,让学生学懂本课知识,建立知识结构。提供相应学习网站,学生可直接点击进入。提供四个不同的网站,学生可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站进入,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选择性,也表明了网络学习的个性化特征。)

第二阶段:化解教学难点,为自主学习做铺垫。

教师分析:(1)简单区别三个概念:外币、外汇和汇率。

(2)理解汇率的变动。

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例:假设去年100美元=750元人民币,今年100美元=650元人民币,这种汇率的变化情况说明了什么?

设置情境,算一算,理解汇率的变动:假设1997年暑假我去泰国旅游,当时正值东南亚金融风暴,我带了3万元人民币,到了泰国以1:50的汇率换成泰铢,然后尽情地吃玩购物,一个月我花费了100万泰铢,然后我要回家了,剩下的泰铢要换回人民币,而此时,金融风暴已稍稍平息,人民币兑泰铢的汇率是1:10。

请你算一算,我赚了多少?

学生活动:学生很快算出,并热烈地讨论着,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当前汇率的变动情况。

(3)汇率变动的影响及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学生活动:讨论热烈。

教师讲解:这个问题是挺复杂的,涉及很多方面内容,汇率的变动对不同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我国在美国、日本等国再三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基本保持汇率稳定,人民币不升值,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我希望大家在网络上查找一些资料,以及通过以后的学习慢慢懂得。

(★设计意图:针对“汇率”这一教学难点,这阶段主要目的在于,教师用比较法区分了三个概念后,用举例计算法帮助学生理解汇率的变动,再假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去算一算,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留下悬念,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迫不及待地去上互联网学习。)

第三阶段:学生上网自主学习,教师逐个指导检查。

教学演示结束,教师将电脑切换到学生操作练习状态,然后指导学生在桌面建立自己的文件夹以备保存作业用,文件夹名称为班级、学号加姓名,例:“0701001王五”。并指导学生接收查看共享文件夹中的学习材料。

教室大屏幕上展示本节课要学习探究的7个问题。

学生以强烈的求知欲上网自主学习,又带着明确的知识目标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室里安静有序。教师逐个检查,个别指导,并回答部分学生在计算机操作方面的问题。个别学生若电脑操作方面不熟练,可以和同桌合用一台电脑,教师指导其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让网络技术与政治课堂教学整合后发挥其独特的作用。1.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传统课堂教学所有信息都是靠教师传递,信息资源非常有限。而借助网络,既丰富了教师的授课素材,也使学生有了更多的信息作为知识的补充。利用网络课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丰富的信息资源,提示学生可在哪个网站得到帮助,这有助于学生对各种问题加深认识,并作出全方位的回答,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思路更开阔,教学效果也会更好。2.利用网络的个性化来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传统课堂教学围绕着教师、课堂、教科书进行,要求各类学生齐步并进,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很普遍,使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难以实现。而网络教学则采用多种个性化教学系统。如教师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主选择,教师对学生实行个别监控,对学生反馈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这节课教师就提供给学生四个不同的银行网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学习,这样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具有个性化,弥补了班级授课制的众多不足。)

【课堂总结 作业点评】

在最后10分钟学生陆续上传作业了,教师通过计算机来整理学生作业,将学生作业分为四个银行的资料分别保存,将其中共性的内容整理出来,还有个性化的学习资料打开后教师简要阅读,再将其放在共享资料夹中。在最后5分钟时,请1-2位学生演示介绍学到的知识,与同学们共享。课后再将优秀的作业挂在校园网上,供同学们以后学习分享。

(★设计意图:利用网络共享性的特点总结延伸。利用局域网的共享技术,把师生所学的内容都展示出来,供全班同学共享。还可以运用网络优势,让学生将自己的作业与其他同学的作业进行比较,增加信息的获取量。)

七、作业设计

探究学习:本周回家时,到一家银行了解一下与我们有关的信用卡和支票等业务。

(★设计意图:以课后实践的形式在教学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获取的社会经验,积极延续课堂教学活动的成效,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八、教学设计分析

根据学校信息技术中心老师提供的指导性意见,结合本人的认真思考,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我认为这节课这样设计有以下几个比较满意的方

面,也有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此次课堂教学设计比较满意的几个方面

1.教学手段新颖。能大胆利用网络进行课堂教学尝试,这是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得到广泛应用后对网络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更高层次的应用。

2.本次课堂教学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体现了新课程改革要求实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角色基本实现了由传授者到促进者,由管理者到引导者的转变。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与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基本完成教材知识目标。

3.这节课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课堂自我评价,与其他同学共享学习资源,课堂教学中渗透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4.利用网络教室开展教学,不仅验证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计算机作为学习、交流工具的一些基本功能。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此次利用网络教室进行教学作为一次尝试,还是不太成熟的。课堂教学的结果表明,网络及其技术设备并不像事先想象的那样容易驯服,提高网络及其技术设备的稳定性与高效性仍然是实现这一教学模式的难点。

2.只有选择合适的课题,才能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网络课教学并非每节课都适用,网络只不过是一种学习的工具,我们选择的课型模式一定要为教学内容服务才有意义,选择一个切合学生实际的探究性课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未知的热情,调动学生运用网络技术等手段,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滥用计算机网络只会使师生成为机器的附庸。

3.网络探究教学并不能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所有的问题。传统教学中师生直接的沟通在网络教室里会被淡化,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依附于互联网。此外,这次教学实验较多地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部分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不高成为了他们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一道门槛。

4.在网络教学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的现象,那么,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不能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等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才能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尚未成熟,也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坚信网络探究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会成为新课程背景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期待着我们的共同努力!(指导: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林月周)

参考文献:

1.王晓燕,周文斌.网络教学结构与创造力培养.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8期.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下载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教学设计(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六中学 韩涛)一等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教学设计(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六中学 韩涛)一等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