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瑞红《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7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
2、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背景,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妒忌心理。【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突破方法
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朗读,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然后引导出诸葛亮的所作所为,领悟课文发展经过。
【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
突破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教法】 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学法】自学讨论法。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课前导语:
听歌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又重新把我们带进了三国时代,那风起云涌、斗智斗勇、英雄辈出的时代。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探究学习的课文,就是选自于《三国演义》的一段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草船借箭
一、回味课文,探究主题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故事的起因是——周瑜设计,要诸葛亮三天内造10万支箭;经过是——诸葛亮趁雾天,向曹操草船借箭;结果是——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这节课我们首先用学过的抓词语、抓句子的品读法来探究学习课文。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边看边思考:你认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
(生答:“神机妙算”。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生:惊人的智慧,巧妙的策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师:谁能用这个词说句话?生:略)
二、精读课文,领悟探究。教师引入:
“请同学们齐读‘雾中借箭'这部分,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找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生:三天后江上出现了大雾,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懂天文]
师: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体现雾的大。生:(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这雾大吗?大!
师范读:来,像老师这样读一读!(生自由感情朗读)师:你们的表情告诉我,雾很大,很浓。注意,这是一场大雾,一场浓雾!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生齐读)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坐在船上,靠近曹操水寨,鲁肃心里会怎么样?
生:害怕。
师:是啊, 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
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你就是诸葛亮,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师:是呀!这场大雾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让人高兴啊!我们一起读一读。(师生齐读本句)
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进一步理解。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
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出示句子):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比较讨论。)
过渡:
“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
三、回顾课文,探究体验
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下面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探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学生自己研读,教师巡视。读后分小组组织讨论交流。要求:小组长组织好,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言说说自己的探究结果,最后由组长总结,派代表发言。
2、识人心。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在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生:笑曹操,注定失败。
师:你抓住文中哪一句话来体会?
生: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师:好,你能联系课文来体会。这是指出他在笑曹操的谨慎多疑、轻易中计,是一种讽刺的笑,轻蔑地笑。
师:还在笑谁?
生:笑周瑜,狂费心机。
师:你从诸葛亮说的什么话中体会到?(生:略)
师:这是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智慧的笑、胜利的笑。
师:还在笑谁?
生:笑鲁肃,老实胆小。
师: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这是宽厚的笑。师:这一笑,包含了多少内容呀!他这一笑,早就算准了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只会放箭如雨;早就算准了周瑜狂费心机。这就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话,说——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老师我觉得诸葛亮这句(出示句子:“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是怎样理解诸葛亮的话,请写出来。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幻灯出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3、知地理
引导学生(找出并齐读):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教师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师生共同用简笔画钩画,再用小船表演。)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出示句子: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男生读)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师:同学们,适当的嫉妒会带给你们上进、拼搏,但嫉妒心太强,就会扭曲我们的心灵,所以你们要把握好这个“度”,不要像周瑜那样。那么,在你们的成长道路乃至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就会生活的很快乐!很幸福!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师提示:那么他们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生:略)
四、总结
随着探究步步深入,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懂天时,知地理,识人心)足智多谋,智慧过人,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故事?(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资料你是从哪里收集到的?
他的本事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地上长出来的?那是怎么来的?想知道吗?真想知道吗?--课后请阅读《诸葛亮全传》、《三国演义》第46回。
学了课文后,你认为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生:略)
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题目“草船借箭”,的歇后语是什么?(生讨论交流,师归纳: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你觉得应该用什么做题?
生:《草船骗箭》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句:“谢谢曹丞相的箭。”这有个“谢谢”一词,“骗”箭会说“谢谢”吗?„„
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幻灯放出)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课后把这首诗背熟。
学了这篇文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生讨论,师总结:
(1)要获得成功,必须掌握各种知识(天文地理......)(2)变“造箭 ”为“借箭”——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想......五、研究其他人物
1、诸葛亮是那样的神机妙算,其他的人物又怎么样? A、周瑜---阴险狡猾 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把周瑜的阴险狡猾,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智慧过人,刻画得栩栩如生。
B、曹操----谨慎多疑 C、鲁肃----忠厚老实
2、课文就是这样,通过语言的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在平时的写作上,我们也要学习刻画人物语言的写作方法。
五、课后延伸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灿烂辉煌的。这一节课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诗词、成语、歇后语等,这只是沧海一粟,本单元我们还要学习从其他名著节选出来的片段,更进一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请同学们课后再读一读其他名著。相信通过学习,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老师期待着大家再次走进我国的文化长河中,去寻找更多美丽、发光的贝壳!
课后小练笔:我心中的诸葛亮
【板书】
草船借箭
天时 大雾天
计
知人心 箭
箭
地利 周瑜 鲁肃 曹操 顺风顺水(忠)(疑)将计就借船求草船借(妒)
第二篇:张瑞山水画教学设计
课题:《山水画》 年级:五年级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本节课通过欣赏名家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绘画中的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用墨、用色等基本的表现方法,能用生宣及创新绘画材料和技法画出一幅表现近景、中景、和远景的中国山水画。
3、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情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探究、表现和感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学习简单的笔墨绘画技巧,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中国画创作,让学生关注山水画中的近景、中景、和远景。
教学重点:墨色的浓淡、虚实变化、笔墨水分的控制,空间的表现。学习材料:中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画毡或报纸。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创设欣赏名画氛围)
小时候我们都背过一首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大家感觉一下这样的好山好水美不美呀?想不想把这样的美景带回来留在我们身边呀?谁能想出好办法来呢?(可以画下来、相机照下来、他们没有铅笔呀、可用毛笔画下来)。那么用毛笔画的画叫什么画呀?(国画)对,毛笔画的山水画准确的说是中国山水画。今天我们就一会学习一下中国传统的绘画方式山水画。
三、新课讲授:
1、欣赏: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是人才辈出,我们下面就欣赏一下著名画家笔下的名山大川。看完这么多大师的作品你有什么感觉呀。(我们祖国的山川秀美)
分析:看完之后大家是不是也想动手开始画了,不用着急我们先学习一下他们的绘画技法。然后再画。
2、探究中国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方法。
第一幅作品是;“明四家”之一,沈周的作品《吴中山水图》明四家(文徵明,唐寅,仇英,沈周)
第二幅作品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上的丹青巨匠,一代宗师齐白石的作品,《柳桥独步》。(小组讨论)
(1)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点?
(2)两幅画在近景、中景、远景,表现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我们可以从画面中的墨色的浓淡、虚实变化来说)(首先,我们观察山的画法,有什么不同,近景,中景,远景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近的颜色深,远的颜色浅。(近浓远淡。
(那么我么再观察第一幅画上面的树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近景的树画的非常细致,而中景和远景,和近景树概括)(近实远虚)
山也同样近的山我们可仔细刻画,远的可以概括的画就可以了。(中国山水画特别是以墨色的变化来表现画面空间的,来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老师示范:(实践中创新)
提问,同学们知道画国画都需要准备那些工具,(笔、墨、纸、砚)
那老师今天不用毛笔行不行呢?我可不可以寻找我们现有材料来代替毛笔呢?想一想就用我们手里画纸来试一试好不好?(制成画笔)
可以和教师一起来画。我们学习一下基本的近景、中景、远景山水的画法。
1、先画近景,(浓墨还是淡墨)
画出山的轮廓,(用笔大胆肯定)(中锋用笔)少许浓墨沾在纸上皴出山的纹理,深墨画背光面(侧锋用笔)。
3、中景,(在浓墨中加一倍的水)要注意水份的控制,可以在没用的纸上试一试不要水分太多,同样画出山的轮廓,皴出山的纹理,(画出树)
4、远景,(把重墨加两倍的水可加少量的花青或赭石)(干笔勾线、湿笔渲染)(近实远虚)(侧锋)概括的画出山的外形就可以了,水份可以多一些。(画出树)
5.水的画法。可以用淡墨浪线画出水的波纹。(同样近浓远淡)
那么一幅完整的作品还需要很多内容来丰富,比如说房屋以、树木、人物。出示老师作品。我们再看一看其它同学是怎样丰富画面的。
四、欣赏儿童山水画,五、学生实践 教师辅导
六、作品展示,学生互评、教师评画(从画面近景、中景、远景的表现,及墨色变化的把握,构图、空间感,远近虚实的表现)
七、小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节课同学们不仅欣赏的大师们笔下的名山大川,感受到了我国山川的秀美,也掌握了(近实远虚,近浓还淡)等等 山水画的绘画手法,更重要的是我们也找到一种新的可以代替毛笔的绘画材料。课后留一个作业想想我们身边还有什么材料可以代替画笔。希望同学们开动脑筋,用你的智慧寻找更多国画的表现形式,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夏家店基地主题教研
美术教学汇报课教案
大房身镇中心小学:张 瑞
第三篇:张瑞_《匆匆》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六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或诗词;借助工具书初读课文,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2、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
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成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淳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本课是首次学习朱自清的作品,目的是初步引导学生感受其作品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
四、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五、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让学生读读,看看读懂了什么?(学生读名言,谈自己的理解)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2.你还知道哪些其他的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生交流)
3.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纷纷写下自己对时间的感悟,我国近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就写过一篇与时间有关的散文,名字叫《匆匆》(出示课题)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读和交流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激发学生对时间匆匆的感悟,从而顺利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匆匆》朗读作品,学生一边听一边在课文上能感受到时间匆匆而过的地方做出记号。
课文朗读
2.学生交流中感悟散文的文体特征:形散而神不散。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对散文这一文体接触不多,我们应该先从散文的文体特征方面去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感受,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散文这一特殊文体,又从整体上让学生感受到世间的匆匆而过。】
三、品悟文句,感悟匆匆
1引导学生沉下心来,细细品读,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深深触动你的心灵,引起你的共鸣,在书上做出批注。
2生交流品悟。
预设A“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1)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
(3)师: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4)有感情齐读本段。
预设B“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句子,思考: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4)指导朗读: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把重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预设C“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1)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3)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
(4)师生接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预设D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1)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师: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反复吟读第三四自然段。
(2)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课件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如此优美清新的文字很容易激起学生审美上的共鸣,通过反复的品读,学生读中感悟,以点带情。】
四、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1.面对匆匆而过的时间,朱自清先生留下怎样的人生思考?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世上白白走一遭?
2、除了朱自清先生,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人也没有白白走一遭?(生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白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绝不只是珍惜时间那么简单,更是教育我们要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要给世界留下痕迹,不能白白走一遭。】
五、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文章。
2、写一篇读后感,课下与同学交流。
3、继续搜集有感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有梯度作业供学生选从搜集到创作,从书本到课外,目的只是为了促进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共建。】
板书设计:
匆匆
珍惜时间留下痕迹
教学反思
《匆匆》一课上完了,留下了许多的思索。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
首先,能较好的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通过出示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使学生感受到时间流逝的匆匆,接着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感性理解的基础。接着播放《匆匆》一文的配乐朗读,舒缓的音乐,低沉的语调,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奠定了整节课那种淡淡忧伤的基调,学生在这种基调中很容易入情入境。
其次,精心选用教学语言,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逝,语言都很美。因而在课堂上,我所使用的语言尽量与本文一致,与课堂的基调相符。如:是啊,从这些句子中我们也感触到了时光流逝的踪迹,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的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的每一刻……”。
第三,注意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激活学生的阅读积累:说一说学了课文后,你想到的关于时间的诗词或格言。教学中紧扣重点,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联系在一起。不足之处:
1、设计中虽是以读为主线,以读激情,以读导练,但在教学中读的还不够,语言的感悟还不是很到位。
2、其次,交流不够。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与文本交流的平台,而这种交流的引发还是离不开提问。因而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应该成为学生课堂交流的依据。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但在实际上课中,这种“提问”没有转化成“交流”,同学们没有动起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觉得所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只是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不能融会贯通地迁移、引导,导致师生交流不够充分,没能激发起学生地交流热情。因而,问题的设计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学时机更重要。
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动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我还要不断地深入学习。
第四篇:比例尺教学设计 张 红
比例尺教学设计
安宁市实验学校
张
红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第30-31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探究体验法 学习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8米=()分米
12分米=()厘米
0.8米=()厘米
2千米=()米
4千米=()厘米
1000厘米=()米
3000000厘米=()千米
60000000厘米=()千米
二、独立探究、合作生成
1、教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纸上画出长9米,宽7米的教室地面平面图。
学生感到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图形的缩放画出来。(让学生起来说。)
2、教师:你的想法很对,跟笑笑同学的想法一样(用课件出示第31页笑笑家的平面图),从图中你发现的什么新问题?(比例尺1:100)
让学生分组对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进行讨论。
让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与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统一认识。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
二、自然生成、进行应用
1、教师补充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教师: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比例尺?
让学生说一说。
3、认识比例尺特征: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的比例尺、学校平面图的比例尺……
教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比例尺有什么特点?(比例尺一般写成前
项是1的比)
4、运用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现在请大家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算一算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1)学生独立完成。(2)汇报算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算出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
3、出示练习
四、总结深化、活化知识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五、研究性作业
1、完成第30页的思考题。
2、试画自己家庭的住宅平面图,并计算一下每个房间的面积。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第五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诸葛亮、妒忌、都督、水寨、擂鼓、呐喊、丞相等生字词。
2、抓住课文内容,感悟文中主要人物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抓住课文的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特点。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在《赤壁之战》一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一起抵抗曹操。因为谋略得当,在赤壁,周瑜用3万精兵大败曹操号称80万的大军,创下了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那么,在这场战斗中,周瑜军队所使用的箭是怎么得来的,你们知道吗?
2、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看了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问题呢?(谁借箭?为什么借?向谁借?用什么借?借到了吗?......)
3、带问题自主读课文。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指名拼读,集体纠错。?、教师带读。?、集体拼读。
2、理解词语。
妒忌:对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心怀怨恨。都督:古代的军事长官。
军令状: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完不成任务,愿接受军法处分。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诸葛亮答应周瑜3天造20万支箭后,利用大雾天气,用草船向曹操“借”箭并取得成功,了解了经过的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
2、围绕“借箭”,课文讲了几个部分的内容?(四个)第一部分:1——3 诸葛亮答应周瑜3天造20万支箭。第二部分:4——6 做借箭的准备。
第三部分:7——10 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并成功。第四部分:11 了解了经过的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
四、小结:
课文按事前发展的顺序,紧紧围绕“借箭”这一主题展开叙述。
五、朗读课文。
六、作业布置: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主要讲谁?(诸葛亮)
2、课文主要表现诸葛亮的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神机妙算)
3、思考: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在哪里?(分点概括)?、算人:周瑜:小气、妒忌心强、心存陷害。鲁肃:忠厚老实。
曹操:谨慎多疑。?、算天:三天后江上必有大雾。?、准备充分、布置周密。
4、小结:诸葛亮神机妙算,顺利地从曹操那里“借”到了20万支箭,当周瑜得到这20万支箭,并了解了借箭的经过后,他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什么呢?
5、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这句话表达了周瑜的一种什么心情?(无奈、佩服)
三、悉疑解难。
1、诸葛亮既然知道周瑜存心要为难他,为什么还答应周瑜的条件呢?(要联合孙权抵抗曹操......)
2、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识大体、顾大局......)
四、总结全文。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识大体、顾大局,以超凡的智慧从容地化解了周瑜的刁难,最终让气量狭窄、妒才忌能的周瑜不得不深感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