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14秦兵马俑苏教版

时间:2019-05-12 17:4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14秦兵马俑苏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14秦兵马俑苏教版》。

第一篇: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14秦兵马俑苏教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脉络,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历史。(课件出示图片)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金碧辉煌的皇家宫殿,浩浩荡荡的京杭大运河,是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缩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陕西临潼,观赏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课件出示课题)这篇课文是一篇介绍秦兵马俑的说明性文章。(说明文)

2、“秦”指的是秦代,“俑”指的是古代陪葬用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陪葬用的,制作成军队官兵和战马模样的陶俑。

师:读了这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1)秦兵马俑是怎样的?它有哪些类型?

(2)秦兵马俑是怎么修建的?(看来你对秦兵马俑很感兴趣,我们课后可以找找相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要求:同座位合作,按节次轮读课文,注意在倾听中向同伴学习,诚恳帮助同伴纠正。力求做到正确、通顺。

2.检查朗读。同学们读的非常投入,老师看到同桌两个人合作的也很好,发现同伴的错误都能及时给他指出来。能说一说,秦兵马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吗?

3初读展示

(1)文中是这样评价秦兵马俑的:出示第一节: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已东30多千米的临潼。

(指名朗读)读好这两个词,“举世无双”、“享誉世界”从这两个词你知道了什么? 是啊,秦兵马俑的地位和价值无与伦比,非常珍贵!

除此之外,课文还介绍了:她出土于————秦兵马俑的位置【板书:举世无双】 开头交代位置,有些课文还介绍概貌,这是这一类文章通常的写法。比如我们刚刚学完的《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

(2)课文的最后又做出了这样的总结(出示最后一节)秦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指名朗读)注意这几个词“惟妙惟肖”“战车千乘”【肖、乘是多音字】xiāo 衰微。姓(“萧”俗作“肖”)。xiào 相似,像:肖像。(你能给惟妙惟肖找一个近义词吗?)chéng 骑,坐:乘马,乘车。趁着,就着:乘便。乘机(趁着机会)。shèng 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千乘之国。指读“绝无仅有”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就在文中:举世无双)

板书:绝无仅有

从最后一节中我们知道秦兵马俑是绝无仅有的,我们还可以从这段话中得到一个信息,秦兵马俑是文物,属于雕塑类的文物。板书:文物、雕塑。(可以说课文最后一节与第一小节遥相呼应,这样的写作方法,我们叫它“首尾呼应”)

(3)课文中都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兵马俑?(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俗话说的好:“军不可无将,国无良将莫兴兵”。秦始皇之所以能横扫六国,和它拥有众多良将是分不开的。因此,课文首先就向我们介绍了将军俑。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将军俑的?

指读第4节。正音”吏“(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哪个字?“史”)听到同学们的朗读,仿佛这位秦朝的将军正威风凛凛地站在我们面前。这就是课文里说的“惟妙惟肖”。那么,武士俑、骑兵俑等等又有什么个性特点呢?你想带我们去看哪个俑呢?(选择你喜欢的一种俑给我们读一读。)

第五节(这小节中一共有三个生字,谁再来读一读,你记住了哪个?用的什么方法?指导书写“靴和擎”)

第六节 提示 “着”的读音。第七节 驭手(正音)第八节 或立或跪。哪一种姿态是“跪”?出示象形字“跪”(所以跪有的时候是单膝,有的时候双膝着地。)

小结:课文4-9小节分别给我们介绍了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这么多种兵马俑,可以用课文中哪一个词来说?(“类型众多”板书)类型众多的兵马俑,每一件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谁来带我们看得更真切一些。(出示第10小节,相关语句,指名朗读)每一个兵马俑都有各自的神态,这就叫“神态各异”,也可以说“个性鲜明”(板书)。一组读一个。课文读到这里,秦兵马俑除了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还有什么特点呢?(规模宏大)作者是用什么话把这三个特点连接起来的?(出示第三节)齐读。交流:读完这小节,你有什么发现?(全文的中心句,也是过渡句。)师:那如果要分段的话,过渡句应该放在上面还是下面呢?(下面)

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呢?指读第二节前半截。提示读准数字。师: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出示:这就是一号坑。)(理解拱形)出示双重否定句,你能给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吗?意思保持不变。

你为它们的恢宏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吗?(请你把一号坑的兵马俑介绍给大家吧。)指读相关语句。(鸟瞰;表示从高处往低处看,还可以说?前面我们学习了很多表示看的词语,能说几个吗?)(所向披靡:表示什么?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看得出当年秦始皇带领的军队英勇善战。

三 理清文脉

课文学到这儿,你能给课文分一下段吗?简单说一说主要写了什么。

学到这儿,我们知道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说明性文章,全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先写了__________,然后具体写了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

我们不仅要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要知道课文是怎么为我们说清楚的。这将是我们下节课要探讨的重点。

秦兵马俑 说明文 文物 雕塑(首尾呼应)

举世无双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第1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课前能够通过“百度搜索”,搜索出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重点词语意思,从而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

3.能用文中的语句概括兵马俑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难点:把握文章脉络,理清课文层次。

一、学情调查

1、检查网络搜索的情况,让学生说一说下面词语的意思。拱形 靴子 模拟 惟妙惟肖 若有所思 擎着 军吏 铜戈 所向披靡 战车千乘

2、让学生根据“百度搜索”搜集的知识说一说有关秦兵马俑的知识。

二、学习板块

(一)(一)合作探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落。学习导引: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句、不随意停顿,难读的地方自己多练读几遍。注意“乘”不同读音表示的不同意思。

2、练习正确流利地课文。

(二)展示交流:

1、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2、朗读课文(相机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三、学习板块

(二)(一)合作探究———指导写字,完成习字作业

1、引领学生仔细读字,体会字的间架结构。

2、重点指导:擎 戈

3、学生完成习字作业,教师再有针对性地指导。

(二)展示交流:

四、学习板块

(三)(一)合作探究———概括特点,划分段落。学习导引

1、默读全文,思考:文中的哪个词可以概括秦兵马俑的特点?

2、练习将课文分段,并说出划分的理由。

(二)展示交流

1、在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兵马俑特点的句子,朗读。

2、划分段落并说说依据。

五、学习板块

(四)学习导引 :

1、默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是什么意思?这两个词说明了秦兵马俑的价值怎样?

2、展示交流:

指导朗读,抓住“举世无双”、“享誉世界”体会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以及为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六、达标检测

《学习手册>第一、二题。

七、总结提升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哪些问题或者困惑?

八、板书设计 秦兵马俑

擎 戈

举世无双 享誉世界

九、教学反思

通过“百度搜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本课通过课前的网络搜索作业,使学生对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有了很深的认识,并且对文中出现的生词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对新课的进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网络搜索也赋予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不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主动去查询了解掌握,并到课堂中展示。

第三篇:苏教语文二年级下8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狐假虎威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狐假虎威”的寓意。认读文中20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掌握多音字“闷”。3 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读文中20个生字并朗读理解韵文是重点。难点: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是难点。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我们今天学习《狐假虎威》(板书)这一课的2比较少,通过预习,认识了没有?好.现在我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把生字读正确。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二、学习课文

1、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小朋友一定很喜欢,谁能看着图,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师出示图画)小朋友自己先练习说一下。

2、谁来给大家说说呢?(学生到前台给大家讲故事)

3、谁能用一句话来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大家可以默读一下课文,想一想。

(学生默读)仔细读课文,课文中有一句话就把这个故事的内容概括出来了,也就是说,把“狐假虎威”的意思说出来了,谁能找到,请划下来。

4、根据回答出示:“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你能不能将这句话的意思用自己的意思把话说出来。(学生回答)

5、是的。这句话就是“狐假虎威”的意思,这样看来,“假”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借”的意思)

6、查字典,我们来看看字典中有没有“借”的意思。(学生迅速查字典)(生回答)

7、这下我们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

8、下面我们认真的读一读这个故事,要读得正确、流利、读出感情。(指名读第一节)

(1)、生读: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的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它逮住了。(2)、“窜”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词语吗?

(3)、学生可能回答“跑”。师问:为什么不用“跑”呢?我们再来请教一下字典先生,看看“跑”和“窜”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查字典)

(4)、学生回答:逃跑、乱跑

(5)、那么在这里是乱跑还是逃跑呢?(是逃跑)理解了,老虎来了,狐狸紧张不紧张(紧张)大家再读一读,看谁能大家感到紧张。(自读后指名读)

9、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3—6小节,看谁读懂了,怎样读狐狸和老虎的对话,(学生读的时候,师板书:骨碌扯蒙

(1)、“骨碌”是什么意,谁懂了?能做个动作给老师看吗?(学生可以自己做做动作)(请其中一个做有趣的学生上台给大家表演一下,师在一旁读“狡猾的狐狸眼睛骨碌一转。)

(2)、这就是“骨碌”的意思,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狐狸在想注意,在想点子)

(3)、是的。“扯着嗓子”的“扯”懂吗?(老师说,边用手做出“拉”的动作)

(4)学生可能会被老师的动作觉得是“拉”的意思。

(5)、不错,那“扯着嗓子”中的“扯”是拉是什么的呢?(拉嗓子)把嗓子拉长?(边做动作把喉咙拉长)这受得了吗?想想是把什么拉长?读一读就知道了?(学生读句子)读懂了吗?是把什么拉长?(把声音拉长)

(6)、对就是把声音拉长,狐狸告诉老虎,我不怕你,最后一个“我”字要拉的长一点,而且要读出问的语气。注意“我”后面是一个问号。(学生再读,师范读,齐读,)

(7)、第四节狐狸说的一段话很难读,大家看看,怎样读,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才能把老虎蒙住。(学生读)

指名读: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的命令。我看你多大胆子。(注意在学生朗读后进行适当的评价,在声音读大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要将自己的表情放进去)

师范读,学生练读。

(8)、一生上台读。师:你想,老虎把你逮住了,(动作抓住学生的肩膀)你不能把老师蒙住的话,你就没命了。(该生朗读如果不佳的话,就可以再请一位读一读)

(9)、你胡说,我是森林之王,我又没有到退休的年龄,老天爷怎么不让我当大王了呢?你的话我不信!

(10)、暗示学生接下去说:不信,我带你到森林深处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说完后老师松手)

小结:下节课我们就跟狐狸到森林去走一走,现在休息一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同学们读得真好,特别是那位学生学狐狸蒙老虎的话,口气大,又神气。连我都被蒙住了。现在,咱们接着往下读。下面7、8两节就是写他们到森林去的情景。这两节写的故事表演一下。要想演好,必须要先读好他们。

二、学习课文

1、(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读课文,老师板书: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2、现在请五位小朋友,分别扮演狐狸,、老虎、小兔子、小野猪、小鹿。其他的小朋友当导演,导演更了不起。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请读书,根据书上的要求指导。(学生根据书上的内容进行回答)

3、这两位导演读书很认真,那么小兔啦,野猪啦、应在什么地方?(应该在森林深处,要站的远一点。)

4、看来小朋友读书很认真,都是出色的导演,下面请意味小朋友读7、8两节,由五位扮演动物的小朋友表演。(一生朗读,“狐狸”在前面大摇大摆的走,“老虎”在其后东张西望。)

5、问;老虎,你在东张西望些什么?(学生回答)

(学生继续表演,小动物看到了老虎就呀地一声,撒腿就跑。

6、问:(鹿)你为什么跑,怕谁呀?

7、请学生进行评价。

8、看了表演,我想,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一些词都明白了。小朋友再读的时候一定会读的特别有感情。大家读。(学生读课文)

9、小朋友,看到小动物们逃走了,它会怎么想的呢?(学生自由回答)

所以我们讲老虎(受骗了)(板书:受骗)

10、齐读最后一节。(学生读)

小朋友,《狐假虎威》是个成语,直到现在,人们说话的时候些文章的时候还经常运用成语。请看下面一段话:出示:

王二小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个日本军官问:“小孩,你什么的干活?” 一个汉奸狗腿子狐假虎威的说:“皇军问你是干什么的,快说!” 王二小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的说:“放牛的!”

大家读一读这篇短文,想想文中的“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提示:谁借着谁的威风„„)

我教师: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狐狸借着的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老虎也相信的狐狸的话,没敢吃他。那你们喜欢狐狸吗? 学生1:我不喜欢狐狸,因为它太狡猾,专门骗人。(常规思维)学生2:我也不喜欢狐狸,因为它自己没本事,靠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常规思维)

学生3:我喜欢狐狸,因为它很聪明。(求异思维)

教师:(作惊吓状)你和别人想得不一样,狐狸明明在骗老虎,只能说它狡猾,为什么说它聪明呢?(重视求异,培养创新)

学生3:因为老师以前教育过我们,遇到坏人相威胁我们时,如果我们打不过它,可以智斗。老虎想吃狐狸,狐狸打不过它,就用智慧战胜了老虎,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所以我说它很聪明。(能联系生活,许多学生听了连连点头。)

教师:你真聪明,说得也很有道理。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坏人,也应该像狐狸一样用智慧战胜他们,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但是大家记得《狐狸与乌鸦》这课吗?能说那只狐狸聪明吗?(新旧联系,巧妙迁移,对比理解。)

学生:(齐说)不能,那叫狡猾。教师:为什么?

学生4:因为它靠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食物。

学生5:因为它不劳动,骗乌鸦嘴里的肉吃,害得乌鸦没食物给孩子吃。

教师:(总结)大家说得真好,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学聪明的狐狸用智慧与坏人作斗争,千万不要学狡猾的狐狸去骗人,这样才是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1、出示生字:威派爪吓寻抗狐胆借假兽

2、找找这些字的字型结构: 左右结构:派吓抗狐胆借假 上下结构:寻兽 半包围结构:威 独体字:爪

3、同桌自己讨论说说如何记忆这些字。

4、进行书写指导

“派”和“旅”的右边的区别 “狐”和“爪”的区别

5、学生进行区别、临摹。

二、口头作业

1、()头摆()

东()()望()气()现

狐()虎()

2、比比组词

派()

旅()

爪(瓜()胆()但())

第四篇:苏教语文二年级下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朗读、背诵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1.板书诗题:春雨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2)指名读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 “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su[,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l”。“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o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②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到,它就下起来了)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③齐读这两句诗。

④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⑤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入”?(“潜入”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入夜”该怎么解释?(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进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你说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⑥齐读这两句诗。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3)教师范读或放录音。(4)学生自练。(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7.描红指导。(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乃: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口”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l”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2.抄写“春雨”、“时节”各两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二、教学《春晓》 1.板书诗题:春晓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Oo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部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3.教师范读,领读一遍。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画面上是个什么人?她左手在拉起什么?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2)指名读四句诗。’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眠:midn。前鼻音,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部是“目字旁”,右部是“民”。“眠”就是“睡”的意思。

觉:jue。上下结构,上部是““”,不是“„”,下部是“见”。“觉’’是个多音字,读山6时是觉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生字的结构,讲生字的意思。(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②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③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想一想: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5)齐读这两句诗。

(6)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8)齐读这两句诗。5.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2)学生自练描红“觉、晓、眠”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晓》,熟读背诵。2.抄写《春晓》《春雨》各两遍。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晓》。2.默写“春晓、风雨”两个词语。

二、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春雨》。(1)放录音。

(2)教师指着板书引背。

(3)分两个大组,一组读,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4)各人轩声默念背诵。(5)齐背。(6)指名背诵。

2.指导背诵《春晓》,方法同上。

三、课堂练习1.“找朋友”(连词)。春(春风)(春雨)(春晓)(春光)(春花)时(时节)(时间)(时光)(及时)(准时)2.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春天—— 春雨—— 3.说话练习。(1)话题:春天来了

(2)提出要求:根据第25页上的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3)各人发挥想象,构思讲说内容。(4)同桌两人交互说听、补充。

(5)指名几人到班上讲说,教师评议,小结。

第五篇:苏教语文二年级下2蚕姑娘教学设计

蚕姑娘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掌握多音字“发”(伯)的读音。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字词,会仿照例句写话,能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难点:让学生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变化。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结合学习生字词“蚕”、“姑娘”,揭示课题 1.出示蚕的挂图,引出课题生字教认。

问:这是什么?(板书:蚕)出示“蚕”的字卡,学生看拼音读“cdn”。注意“蚕”字是平舌音、前鼻音。分析字形:“蚕”字是上下结构,上部是“天”,下部是“虫”。书空记字。

问:谁知道“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蚕是一种昆虫,能够吐丝,蚕丝能织成美丽的绸缎)对,人们把“蚕”看做像一个美丽能干的姑娘,亲切地称“蚕”为“蚕姑娘”。(板书:姑娘,补全课题)出示“姑娘”词卡,学生看拼音读。提示注意。

2.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蚕姑娘》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蚕姑娘。

二、初读指导

1.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后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学习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外的生字以及多音字“发”。特别注意区分、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桑叶 蚕卵 蚕床 蚕山 吐丝 茧子 盖新房 蛾 从此(3)读顺课文。3.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字词: 蚕 桑叶 从此 瘦 钻出 换上 卵 茧

(2)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准加点字的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及三拼音节。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桑叶:(用图或实物讲解)蚕卵:蚕蛾产下的子。

蚕床:指养蚕的用具,如竹匾等(指看书上插图)。

蚕山:(看实物或图)供蚕吐丝做茧的一束束草秆子或麦秸秆子,上尖下宽,所以叫蚕山。蛾:(看图)蚕的成虫。从此:从这时起。

(4)抽字词卡片,让学生读。(5)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描红指导

四、布置作业

1.练读课文,注意第2~5自然段词句的异同。2.读抄词语(见文后练习3)。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1.默写词语。

变成 吐丝 蚕姑娘 吃桑叶 换上 从此 暖洋洋 盖新房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1-5自然段)1.第1自然段。(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事?(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的时间是在天气暖洋洋的春天里)(告诉我们蚕是从蚕卵中孵出来的)(板书:卵一蚕)问:“钻出”是什么意思?(在这里,钻出就是爬出来的意思)(3)小结: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就知道蚕是在春天从蚕卵里孵出来的。

(4)齐读第1自然段。2.第2自然段。(1)指名读。

(2)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又黑又小)(板书:又黑又小)蚕姑娘出来以后怎么样?(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醒来以后,变成黄姑娘)(板书:吃桑叶、睡、脱、醒)(板书:蚕眠)蚕眠共有四次,每次都要脱去一层皮。第一次蚕眠脱去的是黑皮换上了黄色的皮,所以说“变成了黄姑娘”。

(3)小结:读了第2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在生长中开始阶段的情况。(4)齐读第2自然段。3.第3自然段。(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和上面第2自然段的语句基本相同,但有几个词语换了,谁能说一说?(“又黑又小”换成“又黄又瘦”;“黑”换成“黄”,“黄”换成“白”)这反映了什么情况?(反映了蚕姑娘在不断生长)(板书:又黄又瘦)还有什么词语换了?(“就”换成“又”)

(3)齐读第3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的情况。4.第4、5自然段。(1)指名读。

(2)这两个自然段和上面第3自然段相比,谁能说说哪些语句不同?(“又黄又瘦”换成了“又白又嫩”和“又白又胖”;“变成白姑娘”换成了“从此一天天发胖”和“从此一天天发亮”;“脱下黄衣裳”换成了“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板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发亮)这反映了蚕姑娘不断地长大了。

(3)齐读第4、5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情况。

三、指导背诵

看提示(写在小黑板上)背诵第2、3自然段。

又______又______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______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______衣裳。醒了,醒了,变成______姑娘。(每空依次在上下填两个字,下同)2.看提示背诵第4、5自然段。

又______又______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醒了,醒了,从此一天天发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指名背诵第1-5自然段。

二、继续细读课文(第6、7自然段),1.第6自然段。(1)指名读。

(2)为什么要写明“睡了四回”?(因为蚕眠有四次,这是蚕的生长特点,所以必须特别写明)这个自然段里把茧子比作什么?(新房)为什么说“茧子真漂亮”?(茧子又白又亮,长圆形,很好看)(3)这段里为什么不写“醒了,醒了”,要写“成了,成了”?(蚕没有再睡,就不能说“醒了”;蚕结茧子好比盖新房,茧子结成,好比新房盖成,所以要写“成了”)“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这句要怎样读?(要读出喜悦的语气来)请你把这句读一下。(学生读)(4)小结: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吐丝结茧前后的情况。(板书:吐丝结茧)(5)齐读第6自然段。2.第7自然段。(1)指名读。

(2)茧子里面的“蚕姑娘”称做什么?自答:茧子里的“蚕”称做蚕蛹。(板书:蛹)为什么写它“一声也不响”,不写“一动也不动”?(茧子里的蛹是慢慢在变化,逐渐长出两对翅膀来,所以不能写“一动也不动”)(3)“茧子开了窗”是什么意思?自答:蚕蛹长出翅膀,成为蚕蛾(板书:蛾),蚕蛾咬破茧壁飞出来就是开天窗的意思。前面抑苗子I-I,/4:~"斩帛”;士田烟嫱n夺Z右茁辟㈠柞“并下宙”*徂会括而有趣。请看第31页上面的第一、二两幅图。(学生看图)“变了,变了,变成蛾姑娘。”这句要怎么读?(要读出惊异好奇的语气来)请你读一下。(学生读)(4)看31页上第三幅图,想一想:两个蚕蛾在干什么?(蚕蛾在产卵)提示:蚕蛾产卵后死去,第二年春天,蚕卵又能孵出小蚕来,又开始新一轮的生长过程。(5)齐读第7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1.根据板书内容说说蚕的生长过程。2.填空练习,概括课文。

从_____里钻出来的又_____又_____的蚕姑娘,一共睡了_____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_____又_____;第二次变得又_____又_____;第三次变得又_____又_____;第四次身体一天天_____。它吐_____结_____,最后_____开了窗,飞出了_____姑娘。3.齐读完成填空后的这段话。

四、课堂练习

1.读句子,初步认识句子的并合(课后练习4)。

这里有两组句子,每组三句话,要求我们读一读。初步懂得怎样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来说。(1)各人自读,体会。(2)指名读第一组三句话。

(3)谁能说说怎样把第一、二两句并成第三句的?(把一、二两句连起来,把第一句未了的句号改为逗号,把第二句开头的“蚕姑娘”去掉,这就并成了第三句)第二组三句话的练习方法同此。2.背诵第6、7自然段。(1)利用押韵的字引背。

(2)分两个大组,一组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评议。(3)各人自背。(4)指名背诵。3.背诵全文。(1)全班背诵。(2)指名背诵。

下载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14秦兵马俑苏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14秦兵马俑苏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语文二年级下13学棋教学设计(共5篇)

    13、学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14秦兵马俑-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14秦兵马俑苏教版 师:同学们,去过西安吗?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文字一起走近秦兵马俑,了解被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艺术宝库。大家课......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大全5篇]

    1.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通过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 3. 能......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姓名: 备课组长签名: 第 周教案 2017 年 月 日 第 五 章(单元)第 19 课 教学内容:19* 秦兵马俑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14 秦兵马俑 1.有人说,要看中国近十年的历史,就到深圳;要看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就到上海;要看中国近千年的历史,就到北京;要看中国千年以上的历史,就到-西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秦兵......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8个字只要认识不要求会写。认识一个多音字“乘”。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秦兵马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的前两篇课文分别是《长城》、《颐和园》,这三篇......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课题:19* 秦兵马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