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的探索与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者提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学习者在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理解知识并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任务驱动法就是体现这种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之一。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为一体,实践与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其知识点多、散、碎,学生完全掌握这门课程有一定的难度。授课中必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含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也叫任务型教学法,最初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和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具备以下特点:(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导,知识内容的教授和进度的把握也不由教师决定,而是学生根据任务决定学习的内容,把握进度,教师只是起辅助指导的作用。(2)课堂教学内容不再以以前的“知识点”为线索,而是以“任务”为线索,以“子任务”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3)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但具有真实性和交际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去分析任务,发现问题,想办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且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寻求知识,由“学会”到“会学”,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4)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每个人的知识储备不同,结合教师的引导、交流,使他们能够在讨论中理清思路,相互取长补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共同去解决问题,既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和合作意识。
二、《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为一体,实践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其知识点多、散、碎。授课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根本出发点,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擅于总结、敢于实践。数字电子技术的课程特点非常契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数字电子技术知识点多,涉及到的元器件种类繁多,要一一记忆有很大的难度,而且元器件之间还非常容易混淆,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指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区分这些元器件的不同之处,在应用实践中加深对元器件的认知。另外,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中涉及到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单纯的教学只能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真正的掌握需要学生们在实践中去摸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过程中学习,加深对多零散知识点的理解。
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任务的设计是授课老师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任务的设计必须根据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
一方面,在教学时,将内容设置成一个个综合任务来教学,学生在明确目标的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同时对知识点能够灵活运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异步时序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可以将任务分解,每位学生完成其中的一个步骤,共同完成一个综合任务,这样学生在共同完成一个综合任务的过程中就可以互相讨论,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学习,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形成知识体系。
第三,任务要求要明确,要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对于数字电子技术的课程内容,本身包含着是电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学生首先要明确任务需求,根据需求分析去设计方案。所以,目标过于笼统、抽象,学生很难分析安排实践步骤,会无从下手。任务还需要易于操作,保证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让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真正掌握学习内容。
数字电子技术的课程教学具有很好的实践验证意义。在任务设计中,可以有意识地将问题的分析、设计、仿真验证、实物完成作为一个整体。这样,学生可以逐步深入地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最终灵活地应用知识;同时还可以和别的课程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四,任务的难度要由容易到困难,有层次;任务数量要适度,不能过多或偏少。过多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会让学生有挫败感,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少,达不到课程目标,学生无法深入系统地掌握知识。设计任务时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安排难易度不同的任务,确保安排给学生难度适中的任务。太难的任务会打击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让学生望而生畏,无法充分调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容易的任务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学习知识,达不到深入学习的目的。要注意给学生留一定的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自学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注意安排的任务数量要适中,确保学生在规定学习时间内能够完成,既不能因任务少造成学生盲目乐观,又不能因任务过多使学生产生不能及时完成而产生的挫败感,从而对数电课程学习产生负面情绪。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共同协同完成任务,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强化知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并且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数字电子技术的任务安排要便于评价,易于检查、考核,最好有明确的结果,最好是以系统设计的方式,一个一个的电路系统设计来安排任务,通过任务分析、变量确定、逻辑功能表、真值表、卡诺图化简、逻辑表达式、逻辑图、波形图这几个环节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避免学生一错到底,及时进行修正,改进薄弱环节。
数字电子技术有很好的仿真环节,通过quartusⅱ软件平台可以进行设计仿真,验证任务的分析和设计结果,让学生们自检任务完成的程度,并及时进行更正修改。另外,可以提供一些项目的子模块让学生参与,锻炼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体会
1.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应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任务要具备综合型,要有针对性、趣味性,能够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比如,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以及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通灯的电路设计具有典型性。任务要有实用性、可操作性,任务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2.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导和中心,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任务驱动法的特点是学生目标的驱动下,分析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所以,教师要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辅助作用,不要对学生有过多的干预。在数字电子技术任务安排后,因为数电的课程特点,很多电路设计方案并不是唯一的,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去尝试各种方案,不要帮助学生去定方案,引导学生从失败中总结出问题,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最后一点实践体会是:能力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以前,我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但是忽略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会学不会用,不懂得如何去分析问题,将知识点连贯起来解决问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结论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探究式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课程教学中,符合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特色,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实践技能,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
第二篇: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之任务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之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以任务为主线,师生围绕任务互动,学习以“完成任务为标志”。任务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是一堂课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联结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特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的某个或多个实际问题。任务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封闭型的,另一种是开放型的。
任务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是问题提出的表现,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为此,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在设计任务时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任务设计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首先,明确具体教学目标,将课程目标细化并渗透到任务中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具体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总目标的框架上,把其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将具体教学内容细化为多个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课程目标。
其次,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的完整性,使任务设计有的放矢。一方面,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整体过程,任务的设计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避免教学目标的片面化,注重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简单活动孤立实施。另一方面,教学目标的完整性并不是牵强附会地将信息素养的各层面都融入一两个任务中去实现。注重任务的真实性、趣味性
任务的真实性是指创设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具体讲:一是涉及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二是涉及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另外,配以任务的趣味性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挑战欲。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已有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而学生在智能水平、性格特点、认知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更是千差万别。因此在进行任务的层次性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到两方面的问题。
1)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分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其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规定任务最低层次的标准,再逐步提升。例如,有些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很快就能完成基本任务,这时就要求教师根据其完成情况及时提出更高层次的相关任务,让他在体验成就感的同时保持更强的学习动机。
2)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由点及面、逐步推进,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方面都由浅入深渐进发展。每个封闭型任务的知识点一般不能多于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否则会因为太难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规模要小,因为规模小则容易完成,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自豪感,并且在多个封闭型任务之后要适当地设计开放型的大任务,以便整合知识,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应用、合作能力。恰当把握任务的开放性程度
任务的开放性主要指:一是完成任务的方法或者途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操作步骤;二是任务的成果形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为了让学生领会任务,需要对其进行描述或提供任务的样本,这些只是参考,应避免学生刻意模仿。
任务的开放性是以完成基本操作为前提的。例如,在学习使用画图工具时,要求学生设计一副“春天”的图片,一种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随意创作,只要能描述春天就可以了;一种给出画面中必须包含的元素,此外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来组织画面。显然,前者开放性更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表现自我,但是不能避免学生可能使用单一工具完成整个任务;后者要求有些苛刻,可以促使学生使用更多的工具来完成任务,又不至于要求死板,压抑学生表现自我内心的欲望。可见,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要适度控制任务的开放性程度。
一般而言,封闭型任务的开放性相对要低,开放型任务这方面要求较高。学生任务设计时应把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以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增强任务的可操作性设计,使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完成任务。■
(作者单位:河北赞皇中学)
第三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任 务 驱 动 教 学 法 的 探 索 与 实 践
—以数字电路实验教学为例
陆静霞
(南京农业大学 工学院,南京
2100
31摘要:通过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介绍,具体讲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字电路实验教学中的实施步骤及 过程,并给出具体实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 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
关键词:教育学;任务驱动教学法;评论;数字电路实验;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
中图分类号:G6
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88X(200604—0218—02
0
引言
数字电路是电子信息类、通信类、计算机类等 专业的必修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每个 学校都会安排一定的实验学时计划。数字电路实验 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 果,大部分学校在数字电路实验的安排中主要以验 证性实验为主。在数字电路实验课程的建设中,南 京农业大学电气工程系尝试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实施数字电路的实验教学,既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数 字电路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资源, 也使实验课集验证、综合、开发于一体,收到了很好的教 学效果。2003年,该课程通过了南京农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的立 项评审。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含义
任务驱动即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 着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的,着重于培养 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适合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教学。任务驱动是 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 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把教学任务设计成一 个或多个具体的、与实际相关联的技术支持点,从 而将枯燥的知识转变为生动的技术实现,有利于学 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力和创新能力。
2实施方案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一般采用“分析-查阅-实施-评判-修改”5个过程。通过学生自学, 借助自身的创造力,发挥各自潜能,完成指定的任 务。教师一般只给任务书而不提供指导书,否则就 失去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
(1 分析。通过学生对所接受的任务进行具体 分析,掌握任务所涉及的内容、所需知识要点和难 点、解决任务的大致步骤及方案等。这是学生对任 务进行了解的过程。
(2 查阅。学生根据所接受的任务广泛地查阅 资料。学生可以借助图书资料,也可以借助网络, 旨在借鉴其他人的思路和想法,为完成任务积累经 验,避免大的错误,同时也可以及时了解到与任务 相关的元器件发展的最新动态。这是学生完成任务 的前期重要过程。
(3 实施。学生对所接受的任务经过分析、查 阅,提出具体的方案并付之于实施。这是 5个过程 中最重要的过程, 是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过程。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能否付诸实 践 , 其设计正确与否, 都只有通过任务的实施来最终加以验证。这个过程 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识、再学习、再提高和 开发创新意识培养的过程。
(4 评判。这是教师对学生所完成任务的评价 过程。学生将任务的完成情况展示给教师,教师针 对学生的成果给出细致的评判, 指出哪些方面可取, 哪些方面需
要改进, 同时提出合理的建议。学生通 过这一过程不但了解了自己的任务完成等级,而且 通过教师的评判讲解也感觉受益匪浅。
收 稿 日 期 :2005-07-19
作 者 简 介 :陆 静 霞(1969-, 女 , 江 苏 靖 江 人 , 讲 师 , 在 读 硕 士 ,(E-mail lujingxia@pk.njau.edu.cn。
(5 修改。经过教师的评判,学生对方案中出 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学生在总结修改中得 到提高,也使任务的完成达到最佳效果。
3数字电路实验教学的任务法举例
任务驱动法布置的实验任务应尽量包含多种设 计任务选择,并要求 具有典型性。这样既有助于学 生比较权衡, 在比较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又 能 体 现 出 教 师 的 引 导 作 用 和 学 生 创 造 的 主 题 地 位。下面以具体实例 —智力竞赛抢答器逻辑电路设 计来介绍任务法的实施方法。
设计任务为智力竞赛抢答器。具体要求:智力 竞赛时分成若干组,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分必答和抢 答两种,必答有时间限制,超时要警 告。回答问题 正确与否由主持人判别加分还是减分,成绩评定结 果要用电子装置显示。抢答时,要判定哪组优先, 并予以批示和鸣叫。
(1 分析。学生拿到任务题后,会积极踊跃思 考,充分发挥他们发散性思维能力,然后提出很多 种方案,并得出设计任务所涉及的知识和难点。知 识点为触发器、组合逻辑电路、定时、显示;难点 为抢答时要判定哪组优先,所以必须有差别选组控 制电路。
(2 查阅。分析了实验任务后,学生分头去查 阅资料,包括无抖动开关原理、十进制计分电路、数码管、译码显示、集成加/减计数器等,学生也可 上网查阅相关产品及其性能价格比,并能对设计任 务有一个大概的思路,画出设计流程图,列出所需 元器件的类别。
(3 实施。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开始具体 的制作,主要包括搭制电路、设计线路板、购买元
器件,借仪器仪表。当然,实验室应尽量给学生提
供所需设备,并培养学生用电安全意识。
(4 评判。对学生设计出的电路,教师应给予 启发性的提示及判断。例如,在选择 类别选组的实 现方法时,学生大都用触发器和组合电路完成,其 实也可用 MC14599来实现,或建议学生用计算机仿 真技术来实现一些电路。
(5 修改。实验线路设计完成后,学生会发现 实现不了设计要求,这时他们会反复琢磨电路、验 证理论知识、不断修改。当反复的思考过程结束后, 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得到了强化。
4结束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点:从教的角度来看,改 变了原来单调的授课方式,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 积极性,激发了创新意识,电气工程系采用该方法 后,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以前;从学的角度来看,通 过“分析-查阅-实施-评判-修改”5个过程,学 生经历了 “茫然-参考-实践-博闻-创新” 的训练 过程,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因材施教,注意任务的整体性、适当性、可操作性和真实性。
参考文献:
[1]
陆 静 霞.电 路 与 电 子 技 术 实 验 教 程 [M].北京 :中 国 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2]
张
旬,金正理.“任务驱动”在提高大学生主体 地 位 教 学 中 的 优 势 和 实 施 [J].杭 州 电 子 工 业 学 院 学报,2001,21(2:25-27.[3]
于 复 生, 张
芃,范 文 利.任 务 驱 动 教 学 法 在 机 电 一 体 化 系 统 设 计 教 学 中 的 实 践 与 探 索 [J].电 气 电 子教学学报,2004,26(1:51-53.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ask—driv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Digital Circuit Experiment LU Jing-xia(College of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Nanjing 210031,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By task-driv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being introduced, the step and process of this method using in the teaching of digital circuit experiment was introduced with an practical example.Task-driving method is an exploration model.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interest and positivity to study this subject,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cooperation spirit.Key words: education;task-driving teaching method;comment ary;digital circuit experiment;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cooperation spirit
第四篇:物流管理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探索
物流管理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工业工程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这些专业的学生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必不可少的专业课。物流管理课程性质为专业通识课,其教学体系应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特色来完善,尤其要重点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如何紧跟市场发展,按市场需要培养人才,从而构建一个科学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体系。
现有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体系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理论授课为主,部分课堂模拟为辅的方式。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水平、技巧和讲授的艺术性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性,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笔者认为物流管理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物流管理课程理论知识丰富,而学生接受程度低,学习效果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够紧密,出现断层的现象;所学知识无法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迁移的可能性非常低。基于此,笔者将任务驱动这一理念引入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中,以期带来学生、教师.企业的三赢。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及特征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发展下提出的,在知识学习中,它能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在任务学习中隐含,学生在这种任务学习中进行思考、创新、讨论,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教师在问题指导下,能够根据相关问题进行解决。最后通过学生已经完成的学习任务,将所学知识进行构建等。“任务驱动”这种教学模式在发展中是以学生为发展中心来实现的,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它实际解决了课程如何教、怎么教,为学生实现创新能力、独立分析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它包含了先进的教学原则和理念,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能力的表达形式以及相互合作的团队意识。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基本框架为:任务引进、任务执行、任务完成;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互补,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相结合。任务引进即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会相关方法和技术,形成系统性思维,应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进行任务设计。任务执行即以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的,从学生特点出发,教师根据课程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相关教学环节的设计。任务环(Task-cycle)是实施任务型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在这种任务驱动模式下,学生能利用自己的思想,在任务中发挥良好积极性、主动性,并根据这种参与方式实现知识与经验的获取。任务结束是学习任务型教学中最后程序,学生对各组提交的报告交叉讨论、分析,教师进行难点强化。
从学生发展角度上进行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根据相关实例可以看出,它为理论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创新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使他们在独立探索方式上积极创新、努力获取,从而实现了良好的自学能力。一个学习任务完成了,学生能在这种过程中获得充分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提升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感知能力上实现循环性、系统性的学习。从教师的教学角度上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改变了传统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它主要以问题型方式进行解决,以任务型方式进行多方面互动。从传统的再现模式发展中,发展为有利的探究形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每个学生在发展建设中都能根据自己对任务知识的理解,利用相关知识、自己的学习经验进行问题解决,从而打开学生在思想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发现能力、创新能力上的空间模式,这不仅实现了整个教学模式的民主性、个性化发展,也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性。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一)教学任务的引进
根据教学资源情况设计任务,一是有必要的教学内容,即把教学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为不同的任务。二是明确任务设计的主题,即任务的设计应按照现有的资源开展,力求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三是有效的设计形式中国教育学刊2015
即理论性的有实验验证前人的经验规律、定理定律,逻辑推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等;应用性的有专题研究、社会调査、企业走访,通过书籍、网络、图书馆进行任务汇编等。比如“配送”和“包装与装卸搬运”教学中,在既定的条件下,要求学生依据最短路线合理优化配送路线以及针对货物的特殊属性进行包装,按照后进先出的原则来实现装车的合理化,通过这一连串的任务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任务的执行
教学任务执行阶段,采用“课堂讲解相关任务基础理论一选定任务对象一学生分组一各组对所选对象实地观察记录一课堂交流讨论一合理性评价与新方案设计一设计结果课堂陈述一进行教师综合评价”的一种任务教学模式。
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明确相关的任务内容及要求,方便学生了解任务中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能对相关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并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例如,配送部分:要求的重点是掌握配送的路线,兼顾配送成本与配送时间等。提出任务:由处于市郊的配送中心向各个门店配送货物,由学生模拟出配送路线。在该任务中如何优化配送路线需要教师的讲解,教师在这种讲解过程中,首先要以学生对问题的注意力为导向,使学生能根据理解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从而使学生在主动思维变化中实现积极活动建设。任务下发之后,学生分组执行任务。首先,各小组对所下发的任务进行分析,明确分工,并以小组为单位对所选对象实地观察并记录。其次,每个学生随时与小组成员共享所获得的资料、任务的进展情况等,让每个学生的思考成果为整个小组所用,通过积极协作,各小组拟定出一个初步的任务解决方案。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好坏可能会存在差别,通过课堂交流的手段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即各小组发言人将初步方案展示给本班学生,由其他小组对其进行评价,教师根据需要进行指导。再次,各小组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指导进行整合,纠正不合理之处,设计出新方案。最后,各小组进行最终的课堂陈述,由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三)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任务完成这一最终环节中,教师应进行重难点的强化以及新任务的提出。例如,仓储环节之后,配送环节开始,紧接着就是装卸搬运环节。通过一个个任务环节的设置,指引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如何解锁任务,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体现其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教师也可以根据新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引导,根据知识点主题进行分析、操作,还可以将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在任务学习中掌握的知识点、形成的学习技能实现实际运用模式。
三、应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任务
为了做到以学生为本,就要求教师在任务设计上多花功夫。教师首先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知识点,再经过巧妙设计把它们变成一个个的实际任务,让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思考,并根据团队之间的合作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获得学习权利。另外,由于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上具有明显差异,所以教师在任务设计期间,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以及积极性等方面进行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避免在任务执行过程中使学生偏离教学目标。学生在该模式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引导性能将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并实现教学期间产生的直观性、形象化设计。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还需注意一个问题。有的教师束缚于预先设计好的任务活动,期望学生能按部就班的作出解决方案,如若出现了偏离,就会努力引导其达到预定的答案,使学生由主动变为被动,成为了配角。如果学生对任务提出了疑议,教师应当在不偏离教学目标的情况下,接收学生的反馈,及时作出调整,完善任务。这样,才能让学生始终处于理想的对知识的渴求状态,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三)教学条件要求较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已经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需要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标准的教学配置。建立现代物流实训室,针对任务进行实训,让学生进行物流沙盘的仿真软件操作,将知识转化成为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实地教学,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任务,让学生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在自主能力上的积极性,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发展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将教师定位在能够促进学生、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道路上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与学生在实际掌握知识期间,他们都是以任务型教学模式来展开的,不仅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发挥团队合作的执行能力。任务驱动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第五篇: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运用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运用
濮阳市油田第十一小学
黄永红
摘要:“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采用这一教学法。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特点,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要具有可操作性,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符合学生特点
第一,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第二,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第三,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在传统的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大家都知道,感性经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观察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来分析、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出其规律性的知识,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第四,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二、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
三、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作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而动手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进行某种操作或活动的速度加快,这是技能形成的一般趋势。
四、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五、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
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协作学习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把活动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规律。协作学习把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六、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面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学校的计算机等设备无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很难超前或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往往就会过时。因此,信息技术课在介绍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等相对稳定的内容的同时,应注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常言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价值永恒。
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法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