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离骚-(公开课优秀教案)
标签: 教育 分类: 公开教学优质教案 5.离骚(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
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
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引导学生鉴赏的《屈子行吟图》
(补充:画面通过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的随意铺设,造成一个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深山古道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寂苦,但决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言表。画面以挺劲飞畅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并在腰间配一随步摆动的飘带,进而加强了屈原飘然远行的气氛,使屈原显出庄重、傲岸的神态和气宇轩昂的样子。)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画笔绘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呢?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下面我们就借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指什么?
明确:“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细致去感知其魅力。
三、诵读——初感诗韵
请学生表演朗诵,体会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1.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2.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3.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
小结:
骚体特征:
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二.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四、听读——品味诗境
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离骚”解释:
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离别之愁也。•
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离骚者,牢骚之词也。
2.由此可以看出《离骚》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屈原遭遇了怎样的忧愁呢? 请学生简介屈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释: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有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小结: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然而他政治上的失败却造就了文学上的成功,他将个人的忧愤注于作品之中,绽放独具的魅力。
五、研读——品味诗文 1.作者如何抒发情感? v 个人身世
出生高贵,降生祥瑞,美好的名字——担国家大任,义不容辞。v 香草美人 请找出文中出现的
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美人 v 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我们一般认为屈原是忧郁的、爱国的、忧国的。什么时候会产生忧患意识呢? 在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唯美主义者,在一个邪恶谎言根深蒂固的时代,唯美主义理想主义者都要忍受痛苦,都要被嘲弄,被压抑,被人视为异端疯子,尽管屈原伤痕累累,、但他决不后退,但有些话不直接说,就可以换种方式说。那么屈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理想的呢?
2.在述怀和反省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v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v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v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v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v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3.班固认为:“且君子道穷,命矣。”指责屈原不能明哲保身,于是给他加上个“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的罪名,首先从政治上否定了屈原的斗争性。而王逸则是针锋相对地指出:“今若屈原,应贵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后彦之英也。”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小结: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在历史的星河中默默产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几颗能够像屈原这样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熠熠闪烁。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真理更可贵。屈原虽死,而真理传于四方,这样的死,死得其所。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也就是说,为了真理,自由,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时,我们要珍惜生命。罗曼•曼兰说过:“以死来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错过。”
六、探读——回味诗风 《离骚》的思想内容: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贵族大臣群起而攻,迫害屈原,但屈原仁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离骚》写他上天入地,寻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实现的形象描绘。批判精神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屈原已离开世界两千多年,但他那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我们绍兴的鲁迅就是其中之一,(投影鲁迅《自题小像》
(1903年)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当时二十二岁的先生怅望祖国黑如墨的长夜,喊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心声。我们听到了赤子火热的爱国激情。1989年的3月26日,黄昏,这是一个滴血的黄昏,一位相貌平凡的海子告别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手捧着厚厚的圣经,躺在山海关冰冷的铁轨上,火车呼啸而来,物理意义上的海子消失了,溅起的鲜血是海子写在大地上最后两行崇高的诗行,(小刘有些激动了,居然说不下去了,)海子在离开前有首诗,一首有着浓重死亡意识的诗歌,其中提到的屈子。(投影《亚洲铜》及海子的照片和屈子的画像)
祖父死在这里 父亲死在这里 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 亚洲铜
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 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 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 亚洲铜
看见了吗? 那两只白鸽子 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 穿上它吧
亚洲铜 亚洲铜
击鼓之后 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师:人应有尊严的活在世界上,两千多年前的屈子的投江和两千多年后的海子的卧轨,是多么的相似,有时候,用这种方式告别世界不是弱者的行为,他们是唯美理想主义者,他们不能学朝秦暮楚,他们不能学孔雀东南飞,他们坚信:有时站着的死亡比躺着的生存更为可贵。余秋雨说,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离骚》教学设计(2007-09-09 19:42:04)转载▼ 分类: 教案
1.<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一)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区别:
大家知道,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向来是风骚并称,风指的是我们刚刚学过的以国风为精华内容的《诗经》,骚则指屈原的离骚。他们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要学习《离骚》,首先要搞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如同李白之于杜甫,《西游记》之于《红楼梦》,现实主义是直接反映现实,浪漫主义不是不反映现实,而是借助很多大胆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等艺术手法曲折的表现现实,比如孙悟空——人猴和一的形象,俩跟头就可以把经取回来,但作品中却让他们历尽磨难,这些情节都是想象的,但他告诉我们的是克服困难才能做成事情,也是反映现实,还有那些妖怪,社会黑暗的反映。所以他们是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方法,殊途同归。
(二)关于屈原: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他名平,字原,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我们对他评价很高: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文人诗人,第一位知识分子(必须依托于一位君主,诸葛亮本事多大,依附于刘备,从来未产生过取而代之的念头,刘邦、项羽则不同,后来中国文人的特点源自于屈原。)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有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具体见参52页)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三)《离骚》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可以看作是诗人生活历程的形象纪录,是诗人的自叙诗。作于被放逐以后。
含义:遭受 忧愤 写作原因:1.社会一片黑暗,遭受忧愤不满
2.对奸邪小人的怨恨
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贤臣、君主,用美好的外物表现美好的内在品德;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四)楚辞: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而且由他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为“辞”或“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称之为“骚体”的。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的骚体诗,它的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建立起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二.诵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2.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第二课时
三.翻译串讲、.理解分析:
(一)《离骚》有372句,分为93节。这里节选的是原诗的1—12节,开头部分。我们通过这部分的讲解分析,感受一下本诗的艺术魅力。
前面同学们做过预习了,今天我们先来做个练习。给大家一个结构框架,“他,;他
,;”等等,写写你眼中的屈原有怎样的外貌、风度和品德情操,或说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给五分钟时间,一会儿来看看谁评价的精准、深刻。
(如:血统高贵,气宇不凡;勤勉修行,自强不息;赤胆忠心,胸怀炽热;嫉恶如仇,鄙视群小。/又如:高贵 高洁 忧国 忧民 孤独 唯美 理想 执着
具体可见参8页)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文章那些地方体现出同学们的这些评价了。
(二)第1-2节:
串讲后提问:作者在《离骚》的开篇都突出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高贵的出身,是楚王同姓之臣,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②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意在标明降生在这一时刻,“生的伟大”,像是负有上苍的使命来到人世,天降大任于斯人。③被赐以美好的名字——无论从哪方面讲,他都应该成就一番大业,都应该是楚国政治舞台上极其重要的人物。
3-6节:
提问: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同学在这几节中找出有内在含义的物象,说说诗人用他们分别比喻什么。(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用各种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不是直抒情感想法,而用诗化的物象去表现内在的美,这是今后鉴赏的重要思路。
2.找个同学概括一下第二部分的内容,力求简要全面。
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现他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可以看出他坚信真理,崇尚高尚的人格,有着独立的人格)
7-12 节:
提问:1.屈原一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却为什么“謇謇之为患”?有哪几个原因?
①佞臣谗害——反信谗而齑怒
②君王不察——荃不察
③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余固知—忍而不能舍也
.2.这段仍有不少有比喻含义的物象,找出来。
[明确] “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
3.这部分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4.以屈原的显赫出身和他的才干,他在那样的压迫和围攻下可以另有所图,就如现代社会常说的“人才流动”,况且在他的时代,苏秦、张仪、吴起、韩非等等,都是在离开故土之后有所作为的,成为“名人”的,屈原用得着那样的执着?请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高洁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尊严,在漫长的专制的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
观点一: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
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为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哪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
(三)总结:
1.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2.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3.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4.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补充屈原的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中国的知识分子,更是在屈原精神感召下开始自己的上下求索。鲁迅《自题小像》
自题小像
灵台①无计逃神矢②,风雨如磐暗故园③。寄意寒星荃不察④,我以我血荐轩辕⑤。
注:①[灵台]心灵。②[神矢]古罗马神话中爱神丘比特的神箭。传说丘比特的神箭射到青年男女的心上,就会发生爱情。这里借以表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③[故园]泛指当时正在风雨飘摇中的祖国。④[荃不察]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汉朝王逸注:“荃,香草,以喻君也。”这里借指祖国和人民。⑤[轩辕]即黄帝。我国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
译文:爱国思想犹如爱神丘比特的神箭,我无可逃脱被刺入心窝,爱国之情火日夜燃烧!
祖国啊,隔着重洋眺望你——帝国主义的蹂躏,清帝国的腐败,对人民的压榨,你就像压在风雨交加黑暗如漆的大磨盘下,抬不起头,喘不过气!
仰望遥天寒星,托他转达我一片爱国赤诚,但我的善良的同胞却在深重苦难中沉沉不醒,一点也不理我的召唤。
我——轩辕帝的后裔,捧出满腔热血祭献在我们民族始祖灵前,我发誓: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繁荣奋斗终身!
四、作业:背诵这首诗。
第二篇:2015《离骚 》公开课优秀教案
2015《离骚 》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
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 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引导学生鉴赏的《屈子行吟图》
(补充:画面通过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的随意铺设,造成一个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深山古道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寂苦,但决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言表。画面以挺劲飞畅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并在腰间配一随步摆动的飘带,进而加强了屈原飘然远行的气氛,使屈原显出庄重、傲岸的神态和气宇轩昂的样子。)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画笔绘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呢?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下面我们就借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指什么? 明确:“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细致去感知其魅力。
三、诵读——初感诗韵
请学生表演朗诵,体会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1.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2.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3.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 小结:
骚体特征:一.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二.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三.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四、听读——品味诗境
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离骚”解释:
? 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离别之愁也。? 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离骚者,牢骚之词也。
2.由此可以看出《离骚》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屈原遭遇了怎样的忧愁呢? 请学生简介屈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第三篇:离骚 (公开课优秀教案)
5.离骚(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
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
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引导学生鉴赏的《屈子行吟图》
(补充:画面通过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的随意铺设,造成一个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深山古道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寂苦,但决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言表。画面以挺劲飞畅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并在腰间配一随步摆动的飘带,进而加强了屈原飘然远行的气氛,使屈原显出庄重、傲岸的神态和气宇轩昂的样子。)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画笔绘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呢?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下面我们就借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指什么? 明确:“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细致去感知其魅力。
三、诵读——初感诗韵
请学生表演朗诵,体会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1.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2.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3.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 小结:
骚体特征: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二.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四、听读——品味诗境
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离骚”解释:
• 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离别之愁也。• 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离骚者,牢骚之词也。
2.由此可以看出《离骚》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屈原遭遇了怎样的忧愁呢? 请学生简介屈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小结: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然而他政治上的失败却造就了文学上的成功,他将个人的忧愤注于作品之中,绽放独具的魅力。
五、研读——品味诗文 1.作者如何抒发情感? v 个人身世
出生高贵,降生祥瑞,美好的名字——担国家大任,义不容辞。v 香草美人 请找出文中出现的 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美人 v 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我们一般认为屈原是忧郁的、爱国的、忧国的。什么时候会产生忧患意识呢? 在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唯美主义者,在一个邪恶谎言根深蒂固的时代,唯美主义理想主义者都要忍受痛苦,都要被嘲弄,被压抑,被人视为异端疯子,尽管屈原伤痕累累,但他决不后退,但有些话不直接说,就可以换种方式说。那么屈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理想的呢?
2.在述怀和反省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v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v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v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v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v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3.班固认为:“且君子道穷,命矣。”指责屈原不能明哲保身,于是给他加上个“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的罪名,首先从政治上否定了屈原的斗争性。而王逸则是针锋相对地指出:“今若屈原,应贵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后彦之英也。”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小结: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在历史的星河中默默产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几颗能够像屈原这样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熠熠闪烁。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真理更可贵。屈原虽死,而真理传于四方,这样的死,死得其所。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也就是说,为了真理,自由,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时,我们要珍惜生命。罗曼•曼兰说过:“以死来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错过。”
六、探读——回味诗风 《离骚》的思想内容: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贵族大臣群起而攻,迫害屈原,但屈原仁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离骚》写他上天入地,寻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实现的形象描绘。批判精神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屈原已离开世界两千多年,但他那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我们绍兴的鲁迅就是其中之一,(投影鲁迅《自题小像》(1903年)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当时二十二岁的先生怅望祖国黑如墨的长夜,喊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心声。我们听到了赤子火热的爱国激情。1989年的3月26日,黄昏,这是一个滴血的黄昏,一位相貌平凡的海子告别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手捧着厚厚的圣经,躺在山海关冰冷的铁轨上,火车呼啸而来,物理意义上的海子消失了,溅起的鲜血是海子写在大地上最后两行崇高的诗行,(小刘有些激动了,居然说不下去了,)海子在离开前有首诗,一首有着浓重死亡意识的诗歌,其中提到的屈子。(投影《亚洲铜》及海子的照片和屈子的画像)祖父死在这里 父亲死在这里 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 亚洲铜
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 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 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 亚洲铜
看见了吗? 那两只白鸽子 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 穿上它吧 亚洲铜 亚洲铜
击鼓之后 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师:人应有尊严的活在世界上,两千多年前的屈子的投江和两千多年后的海子的卧轨,是多么的相似,有时候,用这种方式告别世界不是弱者的行为,他们是唯美理想主义者,他们不能学朝秦暮楚,他们不能学孔雀东南飞,他们坚信:有时站着的死亡比躺着的生存更为可贵。余秋雨说,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第四篇:《离骚》公开课教案
《离骚》教案
屈原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探究问题,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
了解屈原的精神及理想。【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欣赏《屈子行吟图》。
背景:古树野花石头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荒凉萧瑟的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
屈原:愁眉紧锁,面容憔悴、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但不颓废); 穿着:挺劲飞扬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使屈原显得庄重、傲岸、气宇轩昂。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笔绘画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借助作品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
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遭受忧患。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遭遇忧愁。王逸:“离,别也;骚,愁也。”——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感诗韵,体会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一)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有何作用?
“兮”是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位子不同,作用也不同。句中——语音延长; 句间——语意未竟; 句尾——表感叹。
本文“兮”均用于句间,表示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二)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三、文本解读
(一)第一段中需重点讲解的字、词、句。太息——叹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民众,关注民生,塑造了一位忧民的的诗人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强烈的自信和无所畏惧,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
蕙、茝——《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香草、美人作为诗歌意象是屈原的创造。
【补充】王逸《楚辞章句》在总论《离骚》时写道:《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自拟弃妇而抒情,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形象生动。
蛾眉——蚕蛾的眉(即触角,细长而曲),用以形容女子美貌,喻高尚德行。
鸷鸟——鸷,比刚强正直的人;鸟,比世俗的人。
方圆——比根本不相同的两种人,“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为谋”。(第二段中的重点字、词、句,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
(二)问题探究
1.从第一段中可看出屈原是个怎样的人?
(忠贞、有高尚德行)
【补充】司马迁:“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如此俊杰,为何“朝谇而夕替”?
灵修浩荡——君主清浊不分,忠奸不辨的昏庸。
众女——周围众多小人,屈原与他们有着尖锐冲突。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楚国政治黑暗。
3.在这样的现实中,作者处境如何?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忧愁、苦闷、失意、走投无路。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为世俗所不容。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委屈压抑、忍受责骂侮辱。4.面对一切,他报以怎样的态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祖国。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5.找出第二段中表现作者心理的词及其所领起的内容。悔——相道不察 6.接下来怎么做?(回朕车以复路兮)
7.由“悔”而生“退”,目的-——“修吾初服”,具体如何做?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加强道德修养,进一步完善自我,使自己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信仰更加明确。
8.“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硬汉形象。
四、扩展探究
1.学完《离骚》,对屈原的形象是否有新的认识? 2.对于屈原抱石投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第五篇:《离骚》优秀教案
离骚
一、解题:“离骚”释义
“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是一篇热爱祖国,伸张正义,鞭挞黑暗,追求光明的杰作。大约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屈原的代表作。
作者作品
二、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
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概述生平: 出身贵族,学识渊博
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信而被疑,忠而被谤 辗转沅湘,自沉罗江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2.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3.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主义诗风。4.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屈原5.农历五月初五是其投江自沉的纪念日。6.推崇“美政”:圣君贤相7.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8.《离骚》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三、“楚辞”与《楚辞》 “楚辞”:“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楚辞》: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 “兮”字。
四、文 章 结 构:《离骚》的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每4句为1节)、52句,分两部分: 一(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宁死也不同流合污。
二(后六节):表现为追求美政而九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热情。
五、屈原为什么受屈遭贬?有哪三个原因? 1.君王“不察”(“灵俢浩荡”“终不察夫民心”)
2.小人投机。(“众女”“遥诼”“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3.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或许只能遭遇不幸,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
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忠贞不移,至死不变)
也是我内心向往的美德啊,即使死上几回我也不会后悔。
七、重点语句翻译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长长地叹息,掩泪哭泣啊,哀叹人民的生活多么艰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也是我内心向往的美德啊,即使死上几回我也不会后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宁可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这种丑态。■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保持清白为正道而献身啊,本来就是前代的圣人所推崇的。■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的吗?
八、哪些诗句表现屈原的外在美?
他身披香草鲜花,宁死不放弃对美丽的坚持。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菲菲芳香更加显著。
九、人物形象:
外在形象: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唯美
高洁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内在品质: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至善
至美 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可与日月争光”
十、语言特色:
1、运用对偶
①一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构成对偶。如: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②两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也分别构成对偶,这种形式也叫错综。如: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③上下句内部各自构成对偶,上下句之间也构成对偶。如: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2、基本句式
句式长短参差,自由灵活。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3、比喻
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纕”“揽茝” 比喻高尚的美德)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神仙,喻指君王。“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 喻指高尚德行)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 喻指准绳、准则)
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指鹰、雕一类凶猛的鸟,“鸟”指一般的鸟,这里分别比喻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
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衣着佩饰都比喻诗人的美德。(“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
重点语句翻译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许多女人嫉妒我秀美的蛾眉啊,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哪有圆凿和方枘能够相合的啊?哪有道不同能够相安的?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鹰不能和凡鸟同群,原来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怨恨君王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在朝廷做官不被重用还要遭受指责啊,我就退隐回乡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裳。
十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十二、学习这篇文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1.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
2.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3.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十三、课文小结: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比喻义。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