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草原》第二课教学设计(改)
16、草原(第二课时)(改)
丹阳市正则小学 单文娟
一、导入: 1、1961年夏天,老舍先生同其他作家、画家、歌唱家、舞蹈家等20多人,同中央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联共同组织,到内蒙古的东部和西部进行了参观访问。这一次,老舍见到了草原(点题),在参观的过程中,老舍一行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盛情招待,老舍即景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草原(生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板书:景 人)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领略一下草原的独特风光!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草原风光
1、指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草原风光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圈画出关键词句。
2、交流:从上到下(板书:天 天底下)
3、那里的天有什么特点?指读,出示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1)“那么清新”是一种怎样的清新,你能结合你的生活体验来说一说吗?(2)“那么明朗”又是一种怎样的明朗呢?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会想要怎样?作者呢?你能把作者的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读)老师听出了你内心的愉快,但还不是满心的愉快,谁再来读?齐读
4、天底下呢?有什么特点?指答,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你读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大、绿)
(2)文中还有表现草原大的句子吗?指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怎么走都可以。)这句话作者用什么方法突出了草原的大?(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师:读文章就要前后联系起来读!
(3)“茫茫”是一种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课文有答案吗?(指读,出示句子:“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A“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a比喻贴切形象;用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草原的形态美和色彩美。b动态美: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
c用字精炼:羊群本来只是随意地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眼中,它们说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地为这无边的绿毯绣着白色的大花。一个“绣”字把这幅图变得精美而又灵动了!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精妙啊!c喜欢这句的一起读读,读出你们的喜爱!
B“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见过中国画吗?“渲染、勾勒”就是国画中的两种画法,老师这有一幅中国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能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吗? b这里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目的是什么?
c“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想象一下,是一种怎样的状态?(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d总结:老舍被公认为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他认为,我们写作须去找到那最自然最恰当的字,如果说形象贴切的比喻让老舍笔下的草原图画变得精美,那么“绣”“流”两个精妙的用字则让整个画面灵动了起来,突现了草原的无限生机和活力。(板书:灵动)
e喜欢这句的同学一起来读。你们的朗读把老师也带到了那个境界中去了。
4、第一自然段最后还有两句话,指读,写了什么?前面写景,这里写感受,这种写法叫——即景生情,情景交融(板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衬托出草原的美妙;引起读者的共鸣)请我们带着这份独特的感受一起来品读一下这段美妙的文字。齐读第一自然段。
5、这段文字把草原描写的如诗如画,除了采用的情景交融的写法,还有哪些好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呢?(集体交流,相机板书:动静结合,形象比喻,用词精妙,按照顺序,抓住特点)
6、这么美妙的文字,我们一定要把它背诵下来,有人会吗?预习导航上就有这个要求,指名背诵。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一下。
三、学习第二部分——人美
1、随后,作者写了访问的经过,这部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的?(远迎、联欢、话别)
2、自读:找出描写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句子,圈画出关键字词作简要批注。
3、集体交流:
A、“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欢迎远客。”
“各色的衣裳”(盛装打扮);“几十里外”是多远?“飞”(内心的激动和急切)B、“也不知怎的,„手抓羊肉。”(用蒙古最具特色的食物招待我们)C、“干部向我们敬酒,„我们再举杯。”
这段话,我们其实可以用一个来概括——“频频举杯”,好不好?
透过这段话,你仅仅只读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吗?(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板书:情浓)
4、作家老舍的语言就是这样平白朴素而又深含意味。其实,这份浓浓的情谊流淌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要我们去细细品味,你还能发现这样的句子吗?(指名交流)
5、此刻,蒙汉两族同胞欢聚一堂,情意融融!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你能想像出他们当时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依依惜别的情景吗?想一想,找一个典型人物说给同桌听; 6写一写。集体交流。
6师总结:是呀,这正是作者所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现在你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了吧,指名说说。
7、在这次参观访问中,除了这篇文章,老舍还写了一篇《林海》,更是写景散文的典范,希望同学们课后好好去品读一番!
四、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练笔;
2、背诵1、2自然段。
3、推荐阅读:《林海》
第二篇:《草原》第一课教学设计(改)
16、草原(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预习检查 1、1961年夏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同其他一些作家、画家、歌唱家、舞蹈家等20多人,到内蒙古的东部和西部进行了参观访问。这一次,老舍见到了草原(板书),并由衷发出了感叹“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啊!”老舍即景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草原(生齐读课题)。
2、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检测词语 默写:
渲染 勾勒 翠色欲流 迂回 玻璃 彩虹 羞涩 摔跤 襟飘带舞
反馈,指导易错字,如“涩”、“襟”等,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读,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翠色欲流”(绿的程度很深,读好这个词)积累,还有哪些表示绿的词语?
翠绿、碧绿、一碧千里、青翠欲滴、郁郁葱葱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老舍先生在离开草原时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何忍别”、“话斜阳”,在夕阳下话别,不忍心离开。为什么老舍先生舍不得离开?
生:因为这里的人很热情。
师:课文哪些自然段描写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2-4段。师:还有原因吗?
生:因为草原的景色很美,所以老舍先生想多留一会儿。这是课文哪一自然段描写的?(第一自然段。)(板书:景美 人好客)
师:这节课我们就先去领略草原的美景。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景美
1.自由朗读第一段,找找这一小节写了哪些景物? 天、小丘、羊群(板书)
2、把你最喜欢的一处多读几遍,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你的理解。
出示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学生交流。(一读)你关注了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天的特点。(可爱、清新、明朗)
空气的清新与天空的明朗你能说得再具体些吗?
那里的空气那么清新,_______。天空那么明朗,_______。(2)看,这就是草原的天空,空气是清爽而新鲜的,天空也是碧蓝透亮的,没有一丝的杂质。谁抓住特点再来读一读这可爱的天空。指名读。(二读)(3)难怪作者总想高歌一曲,来表达他满心的愉快。如果有机会让你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会做些什么?(大声叫喊,赋诗一首,在草地上奔跑、打滚)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三读)齐读(四读)
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生:天底下的草原很大,很绿。师:你读出了天底下草原的特点,又大又绿。师:“茫茫”是一种什么感觉?字典里的解释是:视线模糊,看不清楚。作者为什么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你能再联系上下文来谈谈你的理解吗? 生:前面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说明空气非常新鲜,非常干净,能见度非常高,远远地都能望见迂回的小河,所以说“并不茫茫”。师:谁能读出草原的大、绿。
出示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生:这句话,写出了小丘线条的柔美。
生:这里运用修辞的手法,把小丘柔美的线条比作中国画。生:这线条又绿又柔。
师:谁来读读这柔美的线条。(草原的浓绿与云天照映,那“欲流”的感觉真好)
出示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生:把羊群比喻白色的大花,把草原比喻成了绿毯。
师:是的,比喻贴切形象,白色点缀在绿色中,写出了草原的色彩美。师:大家看,“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这是描写羊群的(动作),可只是简单随意的走动,作者却用上了一个很传神的字,哪个字? 生(齐):“绣”字。
师:这个绣用得好不好?说说你的理解。
一个“绣”字把这幅图变得精美而又灵动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上的动态美,作者用词是多么精妙啊!
师:喜欢这样的美景吗?(出示图片)我们一起来读读!
3、这里先描写了天空,在描写了地面上的小丘和羊群,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板书)
4、同学们,老舍被公认为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这段景色描写中足以体现,形象贴切的比喻和准确生动的用词,让老舍笔下的草原图画变得精美,灵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5、第一自然段除了写景色,还写了什么?找到剩下的句子读一读。写的是什么? 生:写了作者的感受。
师:你来读读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由眼前看到的景物进而抒发自己的感受,这种写法叫——即景生情,情景交融(板书),不仅作者被草原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连草原上的动物也沉浸其中。出示“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理解“回味”①食物吃过的余味。②从回忆里体会。这样写更衬托出草原的美妙。齐读这一小节。
6、试背诵
7、课堂练笔:
模仿第一自然段,写一写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如大海、校园一角、公园、郊外等。提示:
①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等。
②运用一系列的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③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反馈交流 出示例文:
这次,我看到了大海。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透亮,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作诗一首,表示我满心的喜悦。半空中,成群的海鸥有的在嬉戏,有的在聊天,有的在观赏美景,真是不亦乐乎。天底下,一望无际的大海犹如一面蓝湛湛的玻璃镜子。星星点点的帆船在海面上悠闲地晃动着,好似给无边的蓝毯绣上了白色的小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海面上的波纹也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怎能让人不爱呢?
板书:
景美
人好客、草原 天 上 小丘 ↓
羊群 下 写作顺序 即景生情
第三篇:草原 第五册第二课 教案
草原 第五册第二课
(2008-10-23 09:49:33)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常规教案
总第课时
本轮第课时
第周 星期
上
课题:
2、草原(第1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唱好这首歌,并通过其它的创编活动来初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过程与方法: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大胆探索、自主学习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感受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教学难点:通过听、唱、奏来掌握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
教学方法:综合法
听唱法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歌曲复习
导: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有多少个民族吗?那我们有学过哪些少数民族的歌曲,还记得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放音乐,师生一表演唱 起表演)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大草原上看看,那里的蒙古族历史悠
久,文化丰富多彩,那儿的音乐、舞蹈、民间故事、风俗习惯都富有指名说 民族特色,你们想去吗?那就让我们骑上马,出发吧!放音乐《草原巡逻兵》,学生跟音乐律动。
导:来到大草原了,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去参观参观,在看的时
候请你用动作表现出来的感受。放音乐《草原上》及草原风光(2)情境想象,进行主题
导:草原是不是很美呀?谁来说说唱的哪些景色让你印象特别深刻?
(3)初步掌握歌曲风格
导:刚才听的时候,有没有同学注意到这首曲子是什么速度、情绪、节奏和旋律?
引导学生从四方面思考:速度、情绪、节奏、旋律。
速度
情绪
节奏
旋律 《草原上》
中速
舒展地
宽广
优美 《小酒窝》
稍快
活泼地
紧凑
欢快 A、比较:
导:我们再听一段《小酒窝》(片段音乐),对比两首曲子的速度、情绪、节奏和旋律。
B、老师与学生一起小结内蒙古歌曲的风格。
3、新歌教学:
(1)记歌词,听录音跟唱一次。
导:在草原上蓝天怎么样?太阳呢?草原是什么样的气氛啊?为什么
热闹呢?……
(2)有感情地跟老师伴奏轻唱
要求有感情地,就好像我们刚才在大草原上享受着美好的风光一样。
4、知识点
(1)初步感受
导: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唱这曲子的时候,在同一个小节里有
一些词唱得短一些,有的要唱得长一些? 一组同学唱短音,另一组唱长音,然后轮换
齐唱、指名唱
导:我们把这个长音叫做二分音符,短音叫做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后
面有一条尾巴。(2)实践活动
导:你认为哪些乐曲可以表现出长音,哪些可以表现短音?那用这些乐器为歌曲来伴奏好吗?
(3)分组创编表演
6、课外延伸,进一步掌握风格
导: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棒,老师带来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叫《蒙
小组唱
古人》,你来听听它是怎样的?
听后总结特点。
小组交流、合作表演
三组织下课
速度
情绪
节奏
旋律 板书 《草原上》
中速
舒展地
宽广
优美 设计 《小酒窝》
稍快
活泼地
紧凑
欢快
教后
反思
齐唱
总第课时
本轮第课时
第周 星期
上
课题:
2、草原(第2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流畅地唱好《我是草原小牧民》,并自编动作表演 过程与方法:聆听《草原巡逻兵》,再次感受音乐的民族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蒙古族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感受蒙古族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教学难点:通过听唱奏来掌握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
教学方法:综合法
听唱法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复习歌曲 边唱边表演
表演唱
学
生
活
动
导:《草原上》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首
蒙古族歌曲,听完后告诉老师,他的情绪是怎样的? 听范唱录音,学生体会歌曲情绪
2、新歌教学(1)再听音乐
指名说 仔细聆听
导:歌曲表现了小牧民怎样的心情?你能用怎样的动作来表示呢? 聆听(2)学生随音乐自由编创动作表演,老师适时指导 师生随音乐一起表演
指名说
(3)学生跟唱范唱(4)跟琴唱
重点唱准:60 60 |565 3 |6 56 |3 –| 跟琴模唱,唱准八分休止符和倚音(5)连唱
边唱边用动作表演,表现出小牧民自豪、欢快的情绪。(6)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7)表演歌曲
4、聆听《草原巡逻兵》
自由表演
齐唱 齐唱
表演唱
齐唱
(1)导:小牧民们以大草原为豪,长大后都要做保卫草原的巡逻兵,你们听,他们来了。
初听乐曲的“引子”与第一部分的快板音乐。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听主题曲调,情绪怎样?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仔细聆听、指名说
出示主题曲调,学生看曲谱再听音乐,并随着音乐哼唱,体验蒙古音
乐的风格。(3)初听全曲
导:全曲与我们刚刚哼唱的主题有什么关系,速度上有什么变化?(4)复听全曲
要求:听完后,按音乐发展的情景编讲故事。(5)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听音乐排序号(6)简介笙
三、组织下课
仔细聆听、指名说
仔细聆听 指名说
仔细聆听 生讲故事 自由完成
板书
设计 教后
反思
总第课时
本轮第课时
第周 星期
上
课题:
2、草原(第3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唱准3、5、6三音的音高
过程与方法:聆听《草原放牧》,再次感受音乐的民族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蒙古族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教学重点: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综合法
听唱法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复习歌曲《草原上》 边唱边表演
2、复习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表演唱
学
生
活
动 边唱边表演
3、分组活动
表演唱
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再分成三小组,让学生自报图示中的任何一分组表演 部分。三小组的同学各自讨论如何表演好自己这组的一部分,教师适
时指导,可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分组排练
分组按ABA的顺序表演
第一组表演完后,第二组表演,相互交流、评价
4、聆听《草原放牧》
(1)导:小牧民们生活在草原上可真快乐,其中有一对小姐妹…… 讲述《草原小姐妹》的故事,介绍《草原小姐妹》音乐创作的背景(2)初听音乐第一段,说说音乐情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3)初听音乐第二段,说说音乐情绪,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情景?(4)复听全曲,启发学生根据乐曲标题名称及琵琶弹奏的音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用图形来表示。
仔细聆听
(5)再次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即兴编舞进行表演
指名说
仔细听
5、编自己的歌
指名说
(1)出示3、5、6三个音符
仔细听
请学生跟着琴边做手势边唱。
(2)以小组为单位,用已经掌握的3、5、6三音即兴编自己的歌
比一比,看哪一组编得多,编得好听
仔细听
(3)教师把学生编的曲子在黑板上记下来进行展示。
(4)将好听的曲子大家一起唱一唱
集体交流
三、组织下课
板书3
设计
mi
sol 教后
反思
la
齐唱
小组讨论、编创
齐唱
第四篇:三年级第二课《草原》教案设计
第二课 草 原(三课时)
第一课时《草原上》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草原上》
2、表演歌曲《草原上》
3、音乐知识:四分、二分音符
4、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草原上》,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风格。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草原上》,并进行表演。
三、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草原上》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so、la、mi三音进行练习)二:新课学习: 1:导入:(谈话、多媒体出示内蒙古大草原和内蒙古人民的风土人情,并配以《草原上》伴奏音乐)教师介绍:在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蒙古族,他们以放牧为生„„老师唱一首给你们听吧。
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听后回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再听音乐,学生自由随音乐表演,教师可稍做指点。
3、学习歌曲(出示大歌片或投影片)
1)听歌曲录音《草原上》(也可选看光盘影片内容);
2)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小声随唱;学生轻声跟着范唱录音唱。唱出优美抒情的情绪。
3)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4)多媒体出示大草原,学生用中速、悠扬的歌声演唱,注意唱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开展联想与想象,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5)边唱边即兴表演。
6)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进行编配为歌曲伴奏。
三、音乐知识
1、学生跟着琴边看谱边唱唱名。
2、师:歌谱里出现最多的是哪三个音?mi sol la 看老师用柯尔文手势边唱表示着“3、5、6”三个音。(学生唱)
教师弹琴,开火车游戏,教师弹一组,学生按节奏唱一组,一个接着一个。(唱音高时结合柯尔文手势进行训练,让学生从立体的直觉上理解音的高低。)
3、加上时值唱一唱 3 6 5 ― 6 2 5 ―认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由节奏入)Ⅹ Ⅹ Ⅹ ―读一读 唱一唱 边拍手边读
4、节奏游戏找妈妈
将《草原上》的歌谱分割成卡片,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分别贴在黑板上归类,边听音乐边贴,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一组贴得快,贴得最正确。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学唱歌曲《草原上》
音乐知识:四分、二分音符
第二课时《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草原巡逻兵》
2、学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3、表演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4、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聆听《草原巡逻兵》,培养学生完整聆听音乐作品中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内蒙古民歌的音调,引导学生动手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二、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风格。
三、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我是草原小牧民》,并进行表演。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so、la、mi三音进行练习)4:柯尔文手势复习唱 “3、5、6”三个音。二:新课学习:
(一)聆听《草原巡逻兵》
1、初听乐曲的“引子”与第一部分的快板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听主题曲调,(情绪怎样?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出示主题曲调,学生看曲谱再听音乐,并随音乐哼唱,体验蒙古音乐的风格。
3、听全曲。设问:全曲与我们刚刚哼唱的主题有什么关系?速度上有什么变化?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师生交流答案:主题变化发展。
4、听全曲。要求:听完后,按音乐发展的情景,简单编讲故事《草原巡逻兵》。
5、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听音乐排序号。教师简单介绍“笙”的性能。
(二)新歌学习
1、导课:复习《草原上》边唱边表演 师:《草原上》这首歌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首蒙古族歌曲,听完后告诉老师,他的情绪是怎样的?(听范唱录音,学生体会歌曲情绪。)学生自由回答
2、听音乐,表现了小牧民怎样的心情?(学生自由回答。)
3、学生随音乐自由编创动作表演,老师适时指导。(师生一起随音乐表演)
4、学生跟着范唱录音轻声演唱。(唱准八分休止符和倚音)
5、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边唱边用动作表演,表现出小牧民自豪、欢快的情绪。
7.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二课 草原
欣赏乐曲《草原巡逻兵》
表演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第三课时《草原放牧》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草原放牧》
2、歌表演《草原放牧》
3、即兴创编
4、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聆听《草原放牧》,培养学生完整聆听音乐作品中独奏的民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队协同演奏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还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动手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二、通过自编动作表演歌曲《草原放牧》,体验天真可爱、通过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三、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草原放牧》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3、5、6”三音进行练习)4:柯尔文手势复习唱 “3、5、6”三个音。
二、编创与活动ABA
1、复习《草原上》(要求:边唱边表演)
2、复习《我是草原小牧民》(要求:边唱边表演)
3、分组活动(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再分成三小组,让学生自报图示中的任何一部分。三小组的同学各自讨论如何表演好自己这组的一部分,教师适时指导,可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4、分组排练。(分组按ABA的顺序表演)
第一大组表演完后,第二大组表演,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三、聆听《草原放牧》
1、导入: 师:小牧民们生活在草原上可真快乐„„(讲解《草原小姐妹》的故事,介绍《草原小姐妹》音乐创作的背景)1)听音乐第一段,说说音乐情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学生讨论回答(小姐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情景)
2)听音乐第二段,说说音乐情绪,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学生讨论回答(小姐妹俩对美丽家乡和幸福生活发自内心的赞美)
3)听全曲,启发学生根据乐曲标题名称及琵琶弹奏的音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用图形来表示。
4)再次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即兴编舞进行表演。
四、编自己的歌
1、出示“3 5 6 ” 三个音符
2、以小组为单位,用已经掌握的3 5 6 三音即兴编自己的歌比一比,看哪一组编得多,编得好听。
3、师把学生编的曲在黑板上记下来一一展示,将好听的曲子大家一起唱一唱或用竖笛吹一吹。
五、教学反思:
六、板书设计:
1、欣赏乐曲《草原放牧》
2、歌表演《草原放牧》
3、即兴创编
4、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第五篇:《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⑴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出、交流: 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⑵自由读思考:
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⑶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草原》教学设计
向 阳 小 学 任 冬 红 201 年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