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等名家设计的课型归结

时间:2019-05-12 17:3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余映潮等名家设计的课型归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余映潮等名家设计的课型归结》。

第一篇:余映潮等名家设计的课型归结

余映潮等名家设计的课型归结

(一)余映潮教例

课型设计要研究“教什么”、“怎样教” 和“为什么这样教”,表现出时代的特点,要求“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1、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提问”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但要避免“碎问碎答”的危害。设计的“提问”应当有丰富的内涵,追求“美在这一问”设计境界。具体说明如下:

(1)提问要从整体参与性上学生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读、欣赏作品。例如:《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举例说明。

(2)精心设计以“比读”、“联读”为目的的提问,以整合教学内容。例如: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

(3)巧设“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阅读福楼拜家里的星期天》,列表格,概括地填写课文中描写的位作者的肖像、语言、行动、性格特点等内容。

(4)设置课堂活动的“话题”或“微型话题”,以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阅读活动。例如:朗读《紫藤萝瀑布》全文,试用你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

(5)设计课文学习中的“论题”,组织各抒己见课堂议论活动,深化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勇于发表创见的精神。例如: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后,你认为现代中学生读书应该有怎样的苦乐观。

(6)恰切地设计与安排阅读教学中类似于“综合性活动”的“主题”,以开展阅读教学中的“综合性活动”。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子,写一篇短小精致的文章,进行课堂交流。

2、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教学,即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中语言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学用、语言品析鉴赏的教学,这是一种工具的授与,是一种技能的培养,也是一种人文的熏陶。学习语言的一般过程是:认知、感受、理解、积累、运用、品析、赏鉴、创造等。要重视对语言积累教育,其主要内容有:

(1)知识性积累:字词知识、修辞知识、语法知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写作知识等记忆。

(2)语言性积累:字、词、短语、句式,更重要的是语段的读背识记。

(3)技能性积累:圈、点、勾、划、点、评,分层划段、归纳文意、品味文情、赏析文采的训练。

(4)情感性积累:让学生在雅、美、纯、真的语文环境中受到熏陶、感染与教育,从而增进语感、培养情感、养成气质、提高修养。

(5)思维性积累:进行思维方式训练,能去粗取精、划分归类、生发联想、提炼规律、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吸纳,根据自己的兴趣而专攻。

3、抓好语文教学的课中活动,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有形式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操作训练。着眼于能力训练、方法培养、知识积累。课中活动可概括为10点:

(1)表情诵读活动。它着眼于朗读,其活动的最高层次为情感性演读活动。

(2)语言学用活动。诸如语言积累活动,积累性忆读活动,个性化理读活动等。(3)辨析提炼活动。如文言文的语言辨读活动,智能练习活动,字词梳理活动等。(4)多角品读活动。如语言品读活动,人物评说活动,精段品读活动等。(5)课文创编活动。它着眼于“写读”,如情境式写读活动,课文集美式活动(6)妙点揣摩活动。对课文进行赏读,进行悟读,进行美点寻踪。(7)思绪放飞活动。就课文内容进行发散,让学生进行想像与表达。(8)扩展交流活动。引进课外资料,进行课文扩读,增加课文容量。(9)探究发现活动。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开展课文置疑活动。(10)微型课题活动。着眼于“研读”,着眼于学生的研究与表达开展活动。

4、运用好媒体教学手段、语言手段、组织手段、资料手段等。要注重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创新。

5、练习设计包括语言实践练习、现代文阅读练习、文言文阅读练习,要求内容厚实、习点精细、文面美观、角度新颖、视点独特、手法新巧、姿态灵活、形式丰美、指向准确、题式巧妙。

1、《故乡》的三步法阅读、品读课设计

理解内容(多角度品析),揣摩妙点(多侧面发现),评说人物(多层次表达)。

一 教学内容

1)完成对课文中“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的精细的品读。2)教给学生“小说阅读三步法”。二

大体安排

1)课时:一节课。2)课型:教读课。三

预习要求

1)读课文,重点阅读“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2)思考:这一部分有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为什么说它们写得特别好。3)自选角度,综合课文内容,说说中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四

教学设计

导入:今天我们以《故乡》为例来学习一种阅读小说的方法——小说阅读三步法:理解内容,揣摩妙点,评说人物。

教学板块之一: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2)请同学们准备就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理解课文内容或者理解课文片断的内容,要注意运用“多角度品析”的方法,如情节、人物、环境、人物活动、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结构层次、修辞手法、段落大意、表达目的、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理解,力求自己有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3)同学们发言,进行合作的学习。

如对“这来的便于是闰土”这一段进行“多角度品析”,同学们说: 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个描写段,它给我们一种苍凉之感。

从人物看,少年闰土的活泼能干、勃勃英气已经荡然无存,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活在痛苦中的中年闰土的画像。

从描写顺序看,由远而近,依次描写身材、脸色、眼睛、头上、身上、手,符合观察习惯。

从情感表达看,记忆中的闰土变成了这般模样,“我”的心里是多么难过,沉重的评气表达出深深的悲哀与同情。

从表达目的看,这段肖像描写,着重写变化,反映当时农民的痛苦。„„

教学板块之二:揣摩妙点 1)教师点拨:“妙点揣摩”,是品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方式。从老师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可以备课,可以写文章;从学生们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够锻炼并增强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要学会运用“多侧面发现”的方法,如词语运用、句子内容、形像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构思特点以及其他好的地方。

2)同学们读课文,圈点勾画、准备自己的发言,教师组织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3)教师进行妙点揣摩示范。

4)同学们进行课堂发言,教师与同学们的对话穿插其中。

如对“我这时很兴奋——我也说不出话”这几段的妙点揣摩,师生在讨论中这样说: 妙在“阿!闰土哥,——你来了?„„”这段话中用了5种标点,充分表现出“我”见到久别之友的欣喜、激动之情以及因闰土的变化而产生的惊异与悲凉。

妙在“相要连株一般涌出”用得好,它表现“我”沉浸在儿时的回忆中,与一声“老爷”形成很大的反差。

妙在“脸上出现欢喜和悲凉的神情”表现出闰土的神情和心态。他为重逢机时欢喜,又为彼此的差异、自身的不幸而感到凄凉。

妙在“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的细腻描画,它写出了闰土称呼上迟疑,表现了他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

妙在“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的“终于”用得好,表现他心里有一个选择的过程,而最后终于压抑了自己的情感。

妙在一声“老爷!„„”隔绝了所有的嘘寒问暖,隔绝了所有的往事谈论,以后便没有了闰土的“问”,而只有他的“沉默”,只有他的“答”,于是所有的文字都用来表现闰土的苦。

„„

教学板块之三:评说人物 1)同学们再读课文。

2)教师组织同学们准备评议中年闰土。

教师点拨:所谓评说人物,就是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进行评议,通过这种概括与评议来认识小说中人物典型意义。同学们在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评说时,要注意综合全文内容,运用“多层次表达”的方法,由浅入深地表达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多层次”、“由浅入深”,是说先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的角度来评说。再从人物经历、命运的角度来评说,再从小说塑造人物目的的角度来评说。也就是要先从人物的形态外貌说起,说到他(她)身份、生活、性格、命运及其代表意义。

3)教师进行人物评说示范

教师再点拨:同学们可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出你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说这个句子时,可用平实性的语言,也可用文学性的语言。

4)同学们评说的主要内容有:

中年闰土:是一个身材增加了一倍的人,是一个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的人,是一个脸上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的人,是一个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的人,是一个头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琴缩着的人,是一个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的人,是一个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一样的,是一个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神情的人,是一个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的人,是一个拿起烟管来默默吸烟的人„„

中年闰土:是“我”少年时代的朋友,是一个中年时与产生隔膜的人,是一个满脸愁苦、麻木迟钝、善良忠厚、勤劳朴实的人,是一个饥寒交迫、在磨难中挣扎、在痛苦中煎熬的中年农民,是一个外形穷苦、内心愁苦、语言悲苦、精神困苦、生活劳苦的人,是一个像一尊“木偶”的人,是一个行将被旧中国吞噬的饱经忧患的中年农民。

教师归纳:中年闰土是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忠厚老实的贫苦农民形象,是旧社会千万个“闰土”的代表,是旧中国农民日趋贫困的一个缩影,是一个从农民的角度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痛苦生活的形象,是一个反映出旧中国农民不仅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而且在精神上也套上了沉重的枷锁的形象,是一个表现了农民的悲剧根源在于多子、饥荒、苛捐、兵、匪、绅的人„„

教学板块之四:回扣课文主题,课文学习小结

1)提问:作品写了闰土的巨大的变化,写了他的痛苦和麻木,作者想通过这告诉人们什么?

2)通读文中最后一部分。

3)教师小结之一:作者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希望有生活的炽热愿望。

4)教师小结之二:小说阅读三步法:(1)理解内容——多角度品析;(2)揣摩妙点——多侧面发现;(3)评说人物——多层次表达。

2、《鹤群翔空》活动式自读课指导设计

1)朗读活动(熟悉课文)2)品读活动(理解课文)

3)积累活动(积累语言)

4)感悟活动

教学创意

简化教学线条,优化教学内容,美化教学手段。二

教学活动

1)朗读活动,2)品读活动,3)积累活动,4)感悟活动。三

课时与课型

一课时;自读指导课。四

自读内容与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朗读活动(活动目的——熟悉课文)

1)朗读指导:读出鹤群翔空的壮丽,读出鹤鹰之战的壮烈,读出救助伤鹤的壮美。2)选点朗读:再朗读鹤群翔空、鹤鹰之战、救助伤鹤三个片断,要求表情朗读,读出感情,读出情味。

3)自由朗读:选自认为写得美好的内容进行大声的朗读。教学板块之二:品读活动(活动目的——理解课文)

1)让学生速读课文,自选角度,概括说明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学生品评的内容可能有:这是一篇—— 写鹤群翔空种种景象的文章;

写鹤群空的各种风姿状写得宛然可见的文章;

写鹤群翔空队形的变换——方向的变换,高度的变换,形状的变换„„的文章; 分战斗前、战斗中、战斗后三层写鹤鹰之战的文章; 重点写雁回山上空鹤鹰之战的文章;

写鹤群翔空的壮丽、鹤鹰之战的壮烈、救助伤鹤的感人文章; 写动物世界对付天敌,互相救助、互相保护的文章;

在故事中寄托了深意的文章——鹤群具有可贵的群体意识; 写有组织救亡图存、爱护弱小、表现整体精神的文章; 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的散文;

描写细致传神、语言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的文章; 始终突出团队精神的文章。2)教师参与交流 从层次与氛围看,这是一篇写鹤群翔之壮丽、鹤鹰之战的壮烈、救助伤鹤之壮美的文章。从构思与手法看,这是一篇以鹤鹰之战为核心,以战前鹤群翔空的壮丽景观为铺垫,以战后救助伤鹤为深化的文章。

从语言与细节看,这是一篇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鹤群空飞翔、捕击苍鹰、救护同伴等生动细节的描写文。

从作者与线索看,这是一篇将“我”的所见和“我”的情感抒发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散文。从内容与主题看,这是一篇描绘鹤群在空中飞行的优美姿态、记录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的文章。

教学板块之三:积累活动(活动目的——积累语言)

1)让学生进行课文寻读,并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从课文中寻找、整理自己喜欢语言材料。

2)学生自读、整理。

3)学生发言、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整合,形成《鹤群翔空》语言积累卡片,(或用课件进行演示,或者打印成语言材料发给学生):

(1)字形字音

伫立

鸿毛

飓风

漩涡

拧成宛如

湮没

剽悍 „„(2)四字词语

映入眼帘 悠然翱翔 响彻天空 真腾高空 冉冉高飞 莹莹耀眼

壮勇剽悍 壮凌空疾 翔引亢高鸣 „„

(3)近义词组

①清晰 清澈

②飞翔 飞旋 飞舞 飞转

③迅速 疾速 „„(4)众多叠词

渐渐

缓缓

慢慢

悠悠扬扬

飘飘摇摇 „„(5)描写抒情的美句

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延伸,悠然翱翔的美姿态,实在是无言可喻。„„

(6)写鹤妙喻

南侧群山的上空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班点,清晰可辨。„„

教学板块之四:感悟活动(活动目的——感悟发现)

1)导入:天空未留痕迹,鹤群已经飞过。可在你的心中,又留下些什么呢?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发现,从对课文中美词、佳句、精段、画面、情感、手法、技巧含义、主题等各个方面的体味中任选一种或一处,表达自己的看法,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会,表现自己的欣赏水平。

学生们的感悟与发现可能有:

这篇文章是在写鹤,也好像在写人。文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生动比喻的大量运用,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鹤群翔空的美姿态写得好,一个句子就是一幅优美的画。

鹤群翔空盘旋上升的圆形队写得好,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地再现了这难以形容的景象。鹤鹰之战、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写得精彩,作者从光彩、形状两个方面状写激战的场面。鹤群救护同伴的细节写得细腻感人。

语言明快,富有节奏感,读来给人一种韵律美。

文中运用了许多带“悠”字的词语,表现了鹤群翔空的优美。文中运用了不少的“静静”,表现了鹤群翔空的从容。用词精练准确,如迎战苍鹰时,作者用了“扑”“拧”等动词,充分表现了鹤群团结一致、誓死一战的决心。

作者常常用简洁的语句抒发自己的观感,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这篇文章写鹤不畏强敌,用群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去克敌制胜。文章表现了鹤群强大的凝聚力,表现出了那种在强敌面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大无畏的精神。

3)教师参与交流活动

文中用得最好、最有表现力的词是“湮没”。文中的四字词语用得多而美。

写“雁回山”的奥妙在于,有了它,就有了鹤群队形的变化,就有了鹤鹰之战„„ 全文像是一本微型连环画册,双像是《动物世界》中的一具长镜头,课文就解说词。全文好像一幕短剧,有“人物”的出场、演出、退场,有矛盾的发生、激化、平息。此文就好像一个比喻,它在告诉我们,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

4)教师进行学法小结。

3、《白杨礼赞》朗读课设计

1)感受声律

2)体味词句

3)领会情感

4)品味意境

5)发展语感

朗读课就是以朗读活动为主的课。指导有方的的朗读课,能让学生在朗读之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空,运用自由朗读、跟读学读、感知性朗读、模仿性朗读、熏陶性朗读、体验性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竞技性朗读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朗读课有如下的类型:

1)学读课:学生学习朗读方法与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2)析读课:在“朗读”过程中或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文章、文理、文情的分析。3)品读课:就是赏析式地读,在朗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读”训练。4)评读课:对课文进行评点,边评点边朗读。5)听读课:听朗读,听配乐朗读,学读。

6)演读课:用组织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

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写法;2)品析课文美点。二

课时与课型

一课时;朗读课型。三

预习要求

1)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脉络。

3)你觉得文中第七有哪些美点?也就说哪些地方写得好? 四

主要教学过程 第一步:读与感

(这一步的创意是:上课之初就学生读起来,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形象,感受课文中的情感,感受作者的表达意图)

1)学生朗读课文。

2)议一议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二步:读与思

(这一步的创意是:品读“白杨生长的环境之美”这一部分。用朗读与思考的方式,理解作者的用笔之妙,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1)学生朗读课文“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行驶”这一部分。2)教师点示这一部分的内容层次,学生再读。3)学生思考:

①这一部分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是哪些? ②这一部分突出的内容是什么?

③这一部分为什么不写白杨树的“出场”? ④议一议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教师点拨、讲析穿插其中)4)女生再朗读这一部分,男生朗读白杨树“出场”那一部分,体会作者笔法的高妙。第三步:读与悟

(这一部分的创意是:悟读“白杨树的形神之美”这一部分。用教师不讲析的方式,巧妙设计问题,巧妙点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一段,悟一悟这一段的层次划分的问题。2)教师:这一段可划分为两大层次。

3)教师不提示,请学生在“悟”的基础之上读出课文的层次。女生读第一个层次,男生读第一个层次。

4)学生朗读,教师点拨:第一层次是写白杨树的形态之美,第二层次是写白杨树的精神之美。前者是“实”,后者是“虚”。

5)教师不提示,学生读第一个层次的内容,要求在总说与分说之间进行停顿。

6)教师不进行提示,四个小组读段中“分说”的内容,每个小组读一个层次,各自掌握停顿。

7)教师说,这段文字的第一层次主要句子的限制语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将它们读出重音。

8)教师说,这段文字的第二层次主要句子成分的增加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将它们读出激情。

9)这段文字有几个词写出了白杨形象与性格,试将它们读出来。(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10)想一下,这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又是什么呢?(通过对白杨外形的描写,塑造白杨树正直、团结、进取、坚强的形象,以便进一步突出它的象征作用)

1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味以上学习内容对自己的朗读有怎样的帮助。12)学生动情地朗读。第四步:读与品

(这一部的创意是:品读“白杨树象征的意蕴美”这一部分。用“美 点品析”的方式带动对全段文字的品析,理解课文的意蕴)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它没有婆娑的枝,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这一部分。2)思考:这一段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会么? 3)进行合作地学习,进行查资料式的学习。4)学生发言,教师评点:

层次之美;用词之美;句式之美;抑扬之美;情感之美;构思之美;象征之美。第五步:教师小结

1)我们学习的三美,集中到一点,可以说是作者的情感之美。2)联结这三的纽带,就是文中的“主题句”的反复。附板书设计:

点题句反复——环境之美、形神之美、象征之美——托物抒情象征式散文的一种基本写法。

4、诗歌《秋天》朗读课设计

1)朗读基调设计:轻声,女声清脆,男生厚实。2)情感基调设计:第一二节喜悦,第三节留恋。3)配乐主体乐声:短笛声。

特别处理:最后一句三步轮读,声音渐漫渐小。(女合:)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男合:)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女领:)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男合:)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女合:)芦蓬上载满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男领:)秋天游戏在鱼船上。

(男领:)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女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众合:)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流满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女合:)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5、《孔乙己》欣赏课的设计

可以突出一个欣赏点——小说的构思艺术,带动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真正有小说教学味道的教学。

第一个特点是,小说多角度铺展了人物描写的线条。孔乙己的“偷”是人物描写的线条。“偷”是孔乙己喝酒的经济来源之一,为喝而偷,深刻表现了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偷”也旁人取笑的中心内容。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众人、酒客、掌柜的无情嘲笑与无聊哄笑,都与“偷”字有关。由“偷”而引出的笑,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偷”更是孔乙己挨打的直接原因。具有悲剧意义的是,成了举人的读书人丁某没有打折孔乙己那双偷东西的手,却残酷地打折了他的双腿,最终断了孔乙己的生活之路。

孔乙己的“手”也是人物描写的线条。除了抄东西赚点钱之外,孔乙己的双手有四种特殊用途:蘸酒写字,偷窃东西,书写服辩,代脚“走路”。课文对孔乙己双手特殊作用的描写,贯串着故事由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孔乙己这个写得一笔好字的人,其功夫的最后显现,竟是在一个中了举人的“读书人”面前写认罪书;他那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成为他爬向死亡的工具。可见,作者对孔乙己双手的“反常”描叙,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

孔乙己的“脸”又是人物描写的一个线条。课文用“青白”、“灰”、“黑”等到寥寥数字,对孔乙己的脸色变化进行了五次描写。这些极为简略的笔墨,也是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涨红”显示了他不敢正视现实、害怕别人揭短的心理,“灰色”则表现了他内心的遗憾被人深深击中之后的痛苦。又如孔乙己出场时是“青白”的脸色,而最后一次出现时,已量拖着断腿,面目全非。“青白”表现了他在半饥半饱中延续生命,“黑”则表现了他已受到巨大摧残,完全没有了活力。从“青白”到“黑”的变化,包含着冷漠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的许多悲剧。

还有“孔乙己的‘酒’”、“孔乙己与‘笑’”,都是描写人物的突出线条。第二个特点是,小说有层次地展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一是从身份、外貌上对孔乙己的直接认识: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是一个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有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的人,是一个有着睁大眼睛的样子、不屑置辩的神气、颓唐不安的模样、极其惋惜的表情、恳求掌柜的眼色的人。

二是从习惯、性格上对孔乙己的进一步的认识:他是一个对人说话满口之乎者也、教半懂不董的人,他是一个酒客,是一个好喝懒做、偷偷摸摸、经常挨打的人,是一个迂腐的自命清高的人,是一个生活在极其冷漠的环境之中的人,是一个受到无情嘲弄的人,是一个地位低下倒不如当时的“短衣帮”的人,是一个精神上和肉体上受到巨大摧残的人,是一个不时有善良天性流露的人。

三是从人物命运、人物塑造,从小说人物的典型性上对孔乙己深入认识:他是一个没有

爬上去的读书人,是一个天生的价值连十九个钱都不如的人,是一个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演出了一幕比一幕惨的悲剧、又在笑声中凄然消逝的人,是一个可笑可怜的多余的人,是一个“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人。

第三个特点是,小说线索式地在全文中贯串着对比手法。

《孔乙己》通篇使用了对比手法,深沉地表现着人物的命运。例如,孔乙己的出现与消失、爬上去的丁举人和跌下来的孔乙己、酒客的“快活”和孔乙己的孤寂、孔乙己的生命价值与粉板上十九个钱、阴冷的天气与热闹的笑声等,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总的来讲,文中的对比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描写社会环境时的对比。如小说开头一“长”一“短”、一“站”一“坐”、一“里”一“外”的鲜明对比,形象地提示了清末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状况、为孔乙己的出场点明了背景。又如通过掌柜对三种人不同态度的对比,把当时社会欺贫媚富、冷漠虚伪、的人际关系作了生动的表现。二是人物描写中的对比。如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对比,提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拓宽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喜剧气氛与悲剧气氛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刻揭露了社会的病态。又如最突出的一组对比,即孔乙己第一次亮相和最后一次出场,在外貌、语言、声音、神态、动作方面的对比,把精神与肉体上的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6、《木兰诗》等文的品读课设计

一、如对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的品析:

(1)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

(2)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

(3)爷娘唤女的孰悉、亲切、关怀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

(4)“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5)“不闻”与“闻”对照鲜明,深刻表现了木兰忠贞报国的精神。

(6)两次“不闻”表现了木兰从军的坚定,两次“闻”表现了木兰所经受的历练。(7)两个诗句,写出了木兰离开家乡,走上征途——远征,再远征。(8)两个诗句,句式相同,音节相对,反复咏叹,渲染出悲壮的气氛。

二、《紫藤萝瀑布》的美点有:(1)美在对盛开的藤萝花的渲染;(2)美在“淡紫色”在全文中的弥漫;(3)美在那充满生命力的“流动”;(4)美在对可爱的小花的描绘;(5)美在那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6)美在那一个点题段。

三、《醉翁亭记》中的“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与“至于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两段,其赏析如下:

(1)从表达作用看,前段承上,后段启下。

(2)从内容组合看,前段主要写景,景中有人;后段重在写人,人中有景。(3)从描写笔法看,概括描写山间之景色,后段详细描写游宴的场面。

(4)从行文布局看,前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显分述总收之法;后段写滁人、宾客、太守的郊游,现层层递进之状。

(5)从表达氛围看,前段给人以空寂的静态美,后段表现出欢愉的动态美。(6)从质感描写看,前段显“色”,后段传“声”。

(7)从表现手法看,前段描写景色,对比鲜明,后段描写活动,烘托有力。(8)从句式特点看,前段寓情于景,后段在叙事中抒情。

(9)用影视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是一组快速闪过的空镜头和一个内容充沛的长镜头。

(10)用美术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是美丽的风景画和生动的风习画。(11)用绘画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运用了简练的写意之法和细致物工笔之法。(12)用美学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表现了“美中之乐”和“乐中之美”。(13)用句法知识来赏析,这两段骈散相间,文笔多姿,音调优美。

(14)用音韵知识来赏析,两段文字中“者„„也”迭呈,往复赞咏,自然流畅,一唱三叹。

„„

7、《卖炭翁》的说读课设计

说读课是朗读课型的一种变式。其课堂教学主要由说和读来支撑,即课堂教学活动就是——说说读读、读读说说、边说边读、边读边说,是一种最能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的创新课型。

第一个教学板块:动口朗读、熟悉课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动心朗读、互说译文(说:理解性的语言表达训练)第三个教学板块:动情朗读、析说文句(说:分析性的语言表达训练)第四个教学板块:动容朗读、评说字词(说:品味性的语言表达训练)

第五个教学板块:情感演读、叙说想像(说:叙述、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训练)第六个教学板块:教学收束、小结

8、《荷塘月色》的创新教学设计

(1)要细细地品味文本:可从线索、形象、语言、意境、意象、波澜、情感、内蕴、哲理等各方面立体地欣赏散文的“神形兼备”的特点。(2)要细细地提炼课文。如点评美点妙要。就教学而言,评点课文是最为科学实惠,可以说具有一石数鸟之功效。

1)新——探究品析: 精心创造《荷塘月色》的课中“微型话题”:

第一层次话题:

①《荷塘月色》中的写景抒情。

②《荷塘月色》中的融情入景。③《荷塘月色》中的心情。

④《荷塘月色》中的描写手法。⑤《荷塘月色》语言的音乐美。

⑥《荷塘月色》中的动与静。⑦《荷塘月色》的比喻美。

⑧《荷塘月色》的叠词美。⑨《荷塘月色》的画面美。

⑩《荷塘月色》的结构美。第二层次话题:

①用文学的语言评点一段话。②用绘画的语言评点一段话。③用音乐的语言评点一段话。④用影视的语言评点一段话。⑤《荷塘月色》名句欣赏。⑥《荷塘月色》中的“月色”。⑦《荷塘月色》中的“联想”。⑧《荷塘月色》的“衬托”。

⑨《荷塘月色》小统计(自选角度)⑩《荷塘月色》语言积累卡。2)新——分步品读:

上成文学作品赏读课,师生平等互动,以学生的品读活动为主。主要教学板块为: 第一,全文朗读,要形式新颖、高雅。组织感知性复述活动,这里有„„景。

第二,重点选读,要求突出文中的关键内容。组织品析性体味活动,这里有„„情。第三,自由选读,要求表现自己的体会感受。组织鉴赏性品读活动,这里有„„美。3)新——学读实践: 导入,整体感知课文。切入文章第三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教师一个字的分析也不讲,只对学生有这样的要求:

①悟读这一段,看朗读这一段的时候,最长的停顿在哪儿,中长的停顿在哪儿,最短的 停顿在哪儿,(解决对段内层次的理解)。

②练读这一段,看哪里要读得快一点,哪里要读得慢一点,哪些音要咬得重一点。③品读这一段,自选角度进行美点赏析。④背读、情感性演读这一段。

教师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进行小结。

再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点示的学法重点学习第四、第五两段。4)新——教学结构:

第一步,朗读,听读感受,轻慢吟诗。

第二步,切入到第四五六段,朗读,再朗读,品味赏析语言之美,手法之美,感受文中之情。

第三步,穿插精美赏析资料,增加教学。

第四步,回扣文首文尾,点示写作背景,深入理解文情。

9、《荷花淀》赏析“话题” 的设计

说说《荷花淀》中的“巧”

《荷花淀》中的妇女群像

《荷花淀》的语言特色

《荷花淀》中人情美

《荷花淀》人物言行细节析

水生夫妇的爱情观

《荷花淀》中白描手法

《荷花淀》对话描写赏析 《荷花淀》中诗意

《荷花淀》中的景物描写 《荷花淀》的情节结构特点 《荷花淀》“夜话”赏析 《荷花淀》中的乡土气息 《荷花淀》的好词好句好段

10对《木兰诗》中两句诗的品析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1)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

(2)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

(3)爷娘唤女的孰悉、亲切、关怀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

(4)“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5)“不闻”与“闻”对照鲜明,深刻表现了木兰忠贞报国的精神。

(6)两次“不闻”表现了木兰从军的坚定,两次“闻”表现了木兰所经受的历练。(7)两个诗句,写出了木兰离开家乡,走上征途——远征,再远征。(8)两个诗句,句式相同,音节相对,反复咏叹,渲染出悲壮的气氛。

11、《醉翁亭记》中两段的其赏析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与“至于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1)从表达作用看,前段承上,后段启下。

(2)从内容组合看,前段主要写景,景中有人;后段重在写人,人中有景。(3)从描写笔法看,概括描写山间之景色,后段详细描写游宴的场面。

(4)从行文布局看,前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显分述总收之法;后段写滁人、宾客、太守的郊游,现层层递进之状。

(5)从表达氛围看,前段给人以空寂的静态美,后段表现出欢愉的动态美。(6)从质感描写看,前段显“色”,后段传“声”。

(7)从表现手法看,前段描写景色,对比鲜明,后段描写活动,烘托有力。(8)从句式特点看,前段寓情于景,后段在叙事中抒情。

(9)用影视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是一组快速闪过的空镜头和一个内容充沛的长镜头。

(10)用美术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是美丽的风景画和生动的风习画。

(11)用绘画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运用了简练的写意之法和细致物工笔之法。(12)用美学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表现了“美中之乐”和“乐中之美”。(13)用句法知识来赏析,这两段骈散相间,文笔多姿,音调优美。

(14)用音韵知识来赏析,两段文字中“者„„也”迭呈,往复赞咏,自然流畅,一唱三叹。

12、《死海不死》设置一个教学悬念

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设置一个教学悬念:同学们,《死海不死》布局谋篇的主要特色是围绕说明的对象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你们读读课文,看是不是这样。

3)同学们进行课中活动,再读课文,圈点勾画,交流讨论。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开关极像记叙文的“倒叙”,此为“悬一笔”;课文中间插进古老的神话传说,这是“插一笔”;课文结尾补充说明死海的未来,这是“补一笔”。其作是:“悬一笔”,可抓住读者的好奇心;“插一笔”,能增加说明的趣味性;“补一笔”,则足以引起人们对死海未来的关注。

5)教师点拨,同学进一步懂得,课文中真正的说明内容只有两处,精读这两处之后,再反观作者的这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其构思技巧令人回味。至此,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迅速、便捷、准确地完成。

13、《狼》一文的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板块:赛读

赛问

赛讲

1)读文比赛:(10分钟)①②③④⑤

① 5分钟自由朗读,教师提出层次不同的朗读要求。

② 5分钟竞读比赛,或分组赛,或对手赛,要求读情境,读出叙、议的层次。2)置疑比赛:(15分钟)① 3分钟置疑问难准备。② 3分钟置疑问难比赛。

③ 教师释疑解难,并安排一定的课中练习。3)廛故事比赛:(20分钟)

① 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像,将课文内容“变”为一篇白话故事。② 同学们自读自讲。③ 分小小组讲故事。④ 选手竞讲。⑤优胜者演讲。4)教师评说。

14、《满井游记》一文美点赏析

1)听读课文。2)朗读课文。3)译读课文。4)教师:这篇课文充满了“美”,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实例,用课文“美在„„”的句式说话,要求每人都说,至少要说一句。

5)学生读课文,写“话”,进行“美点赏析式”说话。6)综合学生的“说话”内容,小结如下:

课文的写景之美:写了春水之美;写了春山之美;写了春柳之美;还写了麦苗之美。它们构成了一幅北国郊原的早春风光图,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课文的写人之美:作者写出了游人的几种情态:饮泉水煮茶人,显得清雅而悠闲;边喝酒边唱歌的人,显得豪爽而痛快;穿着艳丽服装的女子,显得从容而舒适。这各得其所的种种情态,无疑是一幅郊原春游图。游人们既领略最早的春光,又给余寒初退、大地回春的景象增添了不少的生气和暖意。

课文的物之美。曝沙,写鸟的安娴恬静;呷浪,写鱼的自由天真。作者通过鱼鸟一动一静的情态,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作者甚至发现和感受到在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

课文的写情之美。作者的情,表现在出游之际:来到野外,看到堤岸两旁高高的柳树,闻到滋润的泥土的芳香,他快乐的心情就像脱笼之鸟一样,飞向那辽阔的春天原野。作者的情还表现在写景写人写物之中,表现在游玩之后的美好感受——春天的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里的人还不知道。辜负春光,岂不可惜!表达了向往大自然的整体理解。

15、《纪念白求恩》的短文细教策略

1)设计为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2)全课的教学三步走:理解一篇,精读一段,背诵一节。3)细在“理解一篇”的理解由叙到议到概括大意。

4)细在“精读一段”分层次多角度地对课文重点段进行析读。第一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情况

(7分钟左右)1)强调字形字音;(略)2)点出常用雅词:(略)

第二教学板块: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13分钟左右)1)学生大声地、快速地朗读全篇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到白求恩同志哪些方面的情况?请将它们朗读出来。(三个叙述部分,“叙”)

3)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到毛泽东同志评说、赞美了白求恩同志的哪些精神与品质?请将它们朗读出来。(以上各段的重点句,就是“议”)

(教师点示:由于“叙议结合”,重点句往往由“议”表现出来。教师顺势请学生概括各段的内容要点:国际主义的精神,共产主义的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教师完成第一板书:概括内容要点)

第三教学板块:朗读,品析课文重点部分

(15分钟左右)

方案一:1)读课文,理解词义;2)读课文,感悟层次;3)读课文,品析对比;4)读课文,品析语言;5)读课文,渗透情感。

方案二:“三步”品读训练。下面就采取第二方案即读读说说、读读答答,读读练练的方案学习课文的最后一段。

(1)初读训练:

1)这段文字的重点句是?(第一二句);作者高度赞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们利人精神的两个短语是?(对工作极端负责任 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

2)作者赞扬白求精神感人之深,运用了三个表示强烈语气的双重否定句,它们是?(略)3)文中对白求恩的称谓很有讲究,有时称“白求恩”、有时称“白求恩医生”、有时称“白求恩同志”,为什么?(从大众的角度,直称“白求恩”,显得亲切;从职业和工作的角度,称“白求恩医生”,表示尊重;从革命事业和共产党员的角度,则称“白求恩同志”,显得庄重)。

(2)再读训练

1)白求恩同志对工作:()而不少人对工作则是:(); 2)白求恩对人民是:()而不少人对人民则是:(); 3)白求恩对技术是:()而不少人对技术遇是:(); 4)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写法是:(叙议结合,运用对比)。(3)精读训练

1)文中正面介绍白求恩的句子是:(白求恩„„热忱)2)文中侧面介绍白求恩的句子是:(从前线„„感动)

3)作者批评一些党员的自私自利,从对工作、对事物、对同志和人民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用了()等贬义词,突出了这些人的不纯粹。

4)用“|”与文中的序号组合,将这段文字分成三层: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5)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第一层,号召学习白求恩精神;第二层,批评某些共产党员;第三层,强调白求同志精神感人至深。

(教师完成第二步板书:品析对比手法)

(过渡)

第四个教学板块:朗读,背诵一个精段

(10分钟左右)

背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次面„„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段。

(1)教师点拨:这一段背诵读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感受层次,2)注意语气,3)控制语调。

(2)学生背诵,教师点拨。

(3)学生演讲、演背,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主旨。

(教师完成第三步板书:感受鲜明主旨。板书设计至此完成)理解全篇——概括内容要点

《纪念白求恩》学习目标——{精读一段——品析对比手法 记诵一节——感受鲜明主旨

16、《卖油翁》教学板块设计

教学板块:四读 四说——全课教学由“读”与“说”两个板块“系列”相互交叉构成。

(1)导入,初读课文。(约6分钟)①介绍作者:欧阳修„„

②学生读课文,教师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字音的认读与字义的理解问题。(2)第一个教学板块:读课文

译课文。(约10分钟)

①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顺畅。②学生自读自译。③男生读课文,女生说译文。④女生读课文,男生说译文。⑤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⑥学生再读课文。

(3)第二个教学板块:读课文

析文句。(约10分钟)①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语调的轻重。

②教师以句子为单位,以对句子的表达作用进行理解为重点,要求学生发言。老师示范:“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文章开篇就用这句话写人物,写了人物的特有技能以及他对自己的欣赏。

学生们发言,教师点拨,如“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这句话有两层,写陈尧咨的一次活动,由此引出一个更重要的人物卖油翁,作者一下子就把他的精神显现在我们面前。

又如,“见其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这句话写卖油翁看射箭的态度,这种态度表示他对陈尧咨射技不是十分的肯定,这就给故事的发生,发展设置了悬念。

(4)第三个教学板块:读课文

品字词。(约10分钟)①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境。

②请同学们用“„„用得好„„写出了„„”用这个句式谈谈对字词的品味。(5)第四个教学板块:读课文

说感受。(约8分钟)①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②学生们就“感受”进行发言准备。③学生发言,教师评点。

17、《口技》的教学创意

教材精析:《口技》一文,运用了“用关键字统领全篇”的写法,它重在“善”字。

教学设想:诵读

品析

教学创意:紧扣一个“善”字,指导学生品析课文,要求针对课文内容,用“善”这个词来“造句”——同学们说出的句子越多,表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越深刻。

品析过程:教师要注意课堂调控,按如下三个层次有步骤地进行教学: 从“口技”者的表演看——

“善”在声音有大小。如: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善”在声音有远近。如:遥闻深巷中犬吠。

“善”在声音有内外。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善”在声音有动静。如:夫(鼾)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闻有鼠作作索索„„ “善”在声音有疏密。如:妇拍儿亦渐拍渐止;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善”在声音有张弛。如:妇拍儿亦渐拍渐止;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善”在声音有分合。如: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

“善”在声音有点面。如: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妇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

从作者的描述看——

“善”在文字简洁——全文365 个字。

“善”在文字生动,具有“画面”的特点——如变色离席、惊觉欠伸、呓语等。“善”在文字贴切——如遥闻、微闻、絮絮不止、作作索索等。“善”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如,从“拍而呜之”、“夫叱大儿”可见母亲性格的温和,父亲态度的严厉。

“善”在表现出人们的情态——如,从“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可见胆大的与胆小的不同的精神情态。

“善”在文中的口技不象一般的口技表演逐个模拟各种声响,而是有一定情景和简单的情节。

“善”在口技人恰当地处理了声音的远近、高低、强弱、轻重,有单声有混响,节奏快慢有别。

“善”在用排比、夸张、反复的手法以及众多的短句,渲染出一片“火海”。从作者的构思看——

“善”在有正面的细腻描写;“善”在有侧面的尽力烘托;“善”在有首尾的反复映衬;“善”在有比较复杂的情节;“善”在有作者的评议赞叹;“善”在记事有条理,行文有波澜,剪裁有详略,前后有照映;“善”在用“善”字通贯全篇,“善”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字眼。

18、《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想

课文精析:这是一篇美文,它一想之怪,二想之深,三想之广:由“想”而寄意。

教学创意:从发现的角度处理课文,用审美的眼光教学课文。指导学生对课文的奇妙写作创意、表达方式运用、表现手法运用、谋篇布局技巧等等内容进行“妙要列举”,借此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堂活动。教学线索:《过万重山漫想》妙要列举。

教学视点:体味、品赏文章的妙思,精段,语句以及高超的表现手法。在这篇课文中,仅就课文的“妙思”就可以引出许多的品评赏鉴: 妙在总体思路明晰,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妙在一个激发想象的动情点:三峡。

妙在一个延伸想象的高度浓缩的空间:从(奎)门到三峡的出口。妙在“漫想”的思绪紧扣一个想象的点:“第一个”。

妙在“想”中有“想”——自己“想”第一个过三峡的人“想些什么呢”? 妙在“想”中之“想”内容奇妙,句式精美,层次明朗。妙在向“前”想了还向“后”想,巧妙地联系了现实。妙在“三峡”含义由实到虚。

妙在文中的“放”与“收”——进行“交通工具”与“三峡形成”的穿插。妙在文章由叙到议,表达出一个鲜明的思想。妙在首尾圆合,遥相照应。

还有文中的写景美段、议论美段、动词运用、句式组合、修辞运用等,学生也可以说出许多美点。

19、《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设计

先提问: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在什么地方?利用提问迅速切入到“拳打镇关西”这一部分。重点品析“三拳”的描写:

(1)“三拳”的描写,基本格式是一致的。(2)“三拳”下去,有三种写法,详略不同。(3)“三拳”下去,有三个比喻,角度不同。(4)鲁智深的三次喝骂,三种骂法,各不相同。(5)郑屠挨了三拳,三次反应,表现不同。(6)“三拳”描写中动词的运用。(7)“三拳”描写中侧面烘托的手法。„„

将这个地方细细品读之后,再解决“为什么拳打镇关西”及“打了之后怎样”的两个问题,课文即可上完。这样上,重点分明,要点突出,富于悬念和波澜,课堂活泼自然。

20、《故乡》的教学

在第二课时或第三课时中,在对课文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可就下面的内容进行突破:探究《故乡》中外貌描写的笔法。

(1)赏析对童年闰土的外貌描写——这是简笔勾勒法。(2)赏析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这是细笔描绘法。(3)赏析对杨二嫂的外貌描写——这是漫画式笔法。

(4)赏析对中年闰土外貌描写中的比喻——这是连续用喻法。

(5)赏析对童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这是浓缩对比法。

2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

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集聚在一起进行“碰撞”,也就是将课文内能集中课文精华而又有内在联系的课文层次“组合”起来进行“突破”。

(1)拉出“百草园”这一块的线条。①生机勃勃的景物。②乐趣无穷的活动。③十分依恋的心情。

(2)拉出“三味书屋”这一块的线条。①单调沉郁的景物。②枯燥无味的活动。③单 调无聊的心态。

(3)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进行对比式的品读。

两幅画面不同,两类活动不同,两种情致不同,两种心态不同——两相比照结构,传旨揭要的构思。

(4)引出课文主旨。

这样的设计,重视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表现出较高的整合信息的水平。

22、《安塞腰鼓》的教学

教学视点:审美式阅读。

教学策略:分层式审美阅读。

第一层次:从课文语言的角度进行审美阅读。(1)用词之美。(2)写句之美。

第二层次:从课文构思的角度进行审美阅读。(1)静动映衬之美。(2)层次推进之美。第三层次:从课文意境的角度进行审美阅读。(1)画面之美。(2)情调之美。又如《背影》的一个教例:

第一步:阅读全文,理解全文内容。

第二步:切入。通过提问,切入到第六段。

第三步:突破:从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动词运用、情感抒发等方面品读第六自然段。第四步:回扣。从对背影的描写回扣课文的首段,体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特定环境。第五步:顺联。从对背影的描写引出课文的末段,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感情。全文的教学形成一种选点突破、福射修全篇的格局。

23、《济南的冬天》精段的教学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那些小山太秀气。”

这一段的教学,可以朗读为线,组织工作起如下的步骤的活动: ①自由朗读,根据语境表达语气。②自由朗读,体味语境,读出情感。③听读体味,理解段中的描写层次。

④轻声诵读,体味词、句的韵味和表达作用。⑤分层品读,品析段中的化静为动的描写技巧。

⑥个性化演读,体味段中景物的柔美和作者的温情。

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内容

角度一:反复朗读,理解诗的段意:秋风破屋的情境;对群童抱茅的喟叹;长夜沾湿的愁苦;忧国忧民的情怀。

角度二:分组诵读,用四字句概括全诗的情节脉络。风吹屋破,茅草散失;群童抱茅,呼唤不得;娇儿受冻,夜雨侵泊;思得广厦,大庇寒士;若见此屋,冻死已足。

角度三:分段吟读,理解、品析字词。

角度四:全文演读,探讨诗人在诗歌中情感发展的脉络:焦急的心态——忧愤的心绪——凄苦的心情——高深的心境。

角度五:自由背读,谈谈对诗的内容的感受,谈谈自己对课文的写法、意境、主题别有新意的理解。

25、《天上的街市》的教学设想

步骤一:听读,感受诗的内容。

步骤二:吟读,体会诗的节奏。

步骤三:诵读,表现诗停顿与重音。

步骤四:听读,领会诗中的联想与想象。

步骤五:析读,品析诗的虚与实的构思艺术、用词与造句的精妙。

步骤六:演读,表现诗的意境。

步骤七:诵读,理解诗的表达目的。步骤八:背读,渲染课堂气氛,掀起教学高潮。

26《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的练写活动

①写一句话的人物素描,如:竺可桢,孜孜不倦地在气象研究的领域里跋涉的卓越科学家。

②写竺可桢墓志铭,如:到他光辉的一生结束时,才同他心爱的科学研究分手。③写竺可桢纪念词,如:细心的观察,翔实的记录,深入的研究,科学的著述,情系物候研究,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气象科学,他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以至今后,都会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长久地放出光彩。

④写竺可桢“照片”简介,如:

这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在野外细心地观察物候。竺可桢和随身四宝。1964年2月6日,„„ 70多岁的竺可桢„„ 1974年2月6日„„ ⑤整理议论文论据,如:

23年如一日,到北海公园观察物候。(持之以恒,才能成功)钢笔式的温度表磨坏了多少外衣口袋的盖面。(滴水能穿石,铁杵能磨针)70多岁还到野外考察;临终前一天,还作气候记录。(直着的追求是成功的保证)83岁高龄,取得科学上的新的成就。(科学探索无止境)不是亲自观察所得,他还注明“局报”二字。(尊重事实,科学严谨)这一方式,适合于记人记事的文章,用于教材中的自读篇目。

27、《中考“概括题”答题指导》教学设计

第一个教学板块:怎样认识“概括题”(12分钟)

阅读中的概括,就是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阅读材料中某种内容的大意;概括题是读写结合题最常用的形式之一。语段或文章中的概括题,不管其题型如何,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直接概括、间接概括。概括题的主要类型有:

1)要求对材料进行“整体概括”(从全面的整体的角度)如题干为“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中结尾段的表达特点”、“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写出这一段主要意思”、把材料改写成“一句话新闻”、“给下面这段材料加上标题”等。

2)要求对材料进行“侧重概括”(从中心内容、关键信息的角度)如题干为“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中心内容”、“写出这一段主 18 要意思”,突出重点把握,在整体概括的基础上另上了“区别主从”、“区别轻重”的答题难度。

3)要求对材料进行“划分概括”(从分析、从分类的概括的角度)在要求对材料进行“划分”的概括题(间接概括)中,“划分”主要有两类:一是分层,一是分类。如题干为“分别概括下面两段话的层意”,先得对语段划分层次,然后才能概括层意。

4)要求对材料进行“提要概括”(从浓缩、从撷取的角度)“提要”是“概括”的细化,着眼于“提取精华妙要”、“形成精短信息”。这种题式的特点是:第一,从检测目的看,是要求“简要叙述”、“简述”、“概述”、“简说”、“提炼论据”而不是要求“概括”;第二,从语言材料看,文段的文字比较多,内容比较杂;第三,从答题过程看,书写量比较大(概括题只有寥寥数字)。

5)要求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从分析、抽象的角度)这种提炼式的概括题,对语言精练的要求程度要大于一般的概括题,也就是要求高度概括,要求高度抽象与精练。考查的角度生在要求“找特点”、“找规律”,题干中常有“概括”、“说明”、“指出”之类的答题要求。

第二个教学板块:怎样解答概括题(15分钟)

概括题答题的特点:

第一,可用提取原句、组合关键词句、用自己的语言等方式进行概括。第二,语言表达要非常简明且内容周全。第三,要按题干规定的方式进行表达。答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1)整体归纳——适用于概括文章的大意、段落的大意。适用于答题要求为“概括内容”、“概括大意”的题目。答题必须从整体的角度、综合的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与综合。

2)组合要言——适用于概括文章的大意、段落的大意。适用于有明显的标示层次的“语言标志”的语段或文章。答题时可“摘取”、“组合”那些“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性的表达。

3)提取主句——提取句中的统领句、总说句、首括句、中心句、关键句、主旨句、结论句等重要句子,将其提取出来,形成概括性文字。前提条件是文章、文段的结构规范,总说或总结的部分突出,总括性的语言明析,点示内容的重点词语易于判断。

4)分层归并——这是分析文章的并列的层次内容,要先分别对各个层次的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加以综合。

5)区分偏正——这是分析文章的偏正、主次、轻重等层次内容,突出概括其主要部分的内容。

6)点示要素——材料的文字本身委短。就用一个词加上一个词加上一个词的形式点示了出内容。如:身份、性别、来历、训练情况、航行计划;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地位。

7)概说规律——点出文章或文段在语言、结构、手法等方面的表达规律。第三个教学板块:实践练习(15分钟)„„

(二)读李镇西语文教学随想

1、语文: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写”)

随想:(1)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仅管学生说出东西很幼稚,教师不同意他们的说法,也要鼓励他们说,然后自己的观点与学生交流,互动对话,不能自己的说法当作标准答案让学生接收。

(2)面对一篇文本,可让学生自学,在自学中写自己评价。你喜不喜欢这篇文章?这篇目文章好有哪几点?(用句式“

1、好在„„

2、好在„„

3、好在„„”,“

1、美在„„

2、美在„„

3、美在„„”)这篇目文章不好有哪几点?(用句式“

1、不好在„„

2、不好在„„

3、不好在„„”,“

1、不美在„„

2、不美在„„

3、不美在„„”)你喜不喜欢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这主人公好有哪几点?(用句式“

1、好在„„

2、好在„„

3、好在„„”,“

1、美在„„

2、美在„„

3、美在„„”)这主人公不好有哪几点?(用句式“

1、不好在„„

2、不好在„„

3、不好在„„”,“

1、不美在„„

2、不美在„„

3、不美在„„”)

2、教学民主:学生心灵的呼唤。学生多数都喜欢“师生共同讨论为主”的语文课,不大喜欢“教师分析讲解为主”和“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为主”的语文课。这是学生要求参与语文教学的呼声。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科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不是“懂不懂”,“会不会”。会不会读,会不会说,会不会写,会不会听,会不会探讨研究等。要让学生“会”,就要训练与实践。

现代文阅读三脱节:一是教与学脱节(要照顾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等),二是学与用脱节(课堂学的要能够转化课外阅读的能力),三是学与考脱节(学生觉得学的是一套,考的是一套)。要教会学生自己改作文。

随想:(1)学生喜欢“师生共同讨论为主”的语文课堂形式。计论什么?怎么讨论?知识与能力又怎么落实?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2)学生在小学养成了唱读的习惯,进入初中后仍习惯唱读,应当怎能么办?

(3)课堂学的要能够转化课外阅读的能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当研究:教什么才有用,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4)学生觉得学的是一套,考的是一套。要求阅读教学对考试题的解答有用,教学要活,不能老成死的,要以高考阅读题的形式来指导教学吗?值研究。

(5)要教会学生自己改作文。可以向学生问卷,看学生需要些什么样的指导?学生有些什么困难?篇篇都由学生处自己修改,学生有没有意见?

3、工作实践给我的感性了解:(1)孤立的“语文教学”造成了教学的失败;(2)语文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应有紧密的联系。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写日记。组织课外阅读是对学生生动形象的思想教育,并写写读后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积累写作素材,写出具有思想性的文章;让“语文教学”转变为“语文教育”。写日记是每周至少写三篇。

随想: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学生在活生生的语文氛围里提高语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4、分析课文的思想性,不要仅仅理解为课文本身所体现的正确观点、进步思想或高尚精神,还应该有培养学生大胆的创新精神和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或者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等。

随想:过去我们分析课文的思想性,往往只停留在李镇西老师讲的前面部分,就没有深入到后一部分,今后,我们要把不足部分补上。

5、办手抄报——班级日报(在校坚持办,假期也不停办)好处多:(1)促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2)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3)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4)延伸了语文课堂教学,(5)加强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

随想:成立班级报社,社长、副社长选拔采用自己报名,发表竞选演说的方式进行,对班级日报进行组织管理。三人一组,每组出一期,轮流出版。提前准备,如期完成。选组长1人,组织当天手抄报出版的一系列工作,实行分式负责,密切合作,培养合作精神。一人设计抄写,两人选稿,校对。积极向社长投稿,社长向准出版组供稿。由社长负责登记投稿、用稿情况。假期中,人办1份,时序不断。文章一定自己写,以新闻稿件为主,其他文体不限。此外还可自办、合办手抄报,报名自定,以利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自己的的语文能力,将自己的甜蜜成果奉献给大家分享。

通过趣味对联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自己的日记中用一两对对联。另外,就是练字,人能写出一笔好字,一辈子受人称赞,一辈子都有心情高兴的时候。

6、设计以“问题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

李镇西老师的经验是:教会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即“于不疑处有疑”,最基本的方法是让学生在“不疑处”多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写?”“能不能不这样写?”“还有没有更好的写法?”平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钻研课文,可让他们养成“四问”的习惯。这“四 问”是:(1)写了什么?(从内容、中心上思考)(2)怎样写的?(从思路、结构即谋篇布局上思考)(3)为什么这样写?(从文体格式、写作技艺、语言表达上思考)(4)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善问就是要学生问出“高质量”的问题,包括生字生词和文本中的重难点问题。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可提出不同的问题,如:

一般记叙文:(1)记叙的要素有哪些?(2)记叙的结构是怎样的?(3)记叙的详略是怎样的?(4)语言表达方式有哪些?(5)所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小说:(1)人物形象有哪些?(可分析外貌、性格、思想、语言等)(2)故事情节是怎样的?(可分析结构、顺序、线索、细节等)(3)社会环境又如何?(可分析背景、场所、景物、人际关系等)

散文:(1)文章的“形”是怎样“散”的?(可分析选材、时空、语言表达等)(2)文章的“神”是如何“聚”的?(可分析中心、感情、点睛之笔等)(3)文章的构思如何?(可分析线索、结构、过渡、详略等)

议论文:(1)中心论点是什么?(2)论证结构是怎能样的?(3)运用了哪些论据?(4)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有什么语言特色?

说明文:(1)说明对象是什么?(2)说明对象有哪些显著特征?(3)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条理)?(4)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5)说明语言有哪些特点?

余映潮老师讲: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提问”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但要避免“碎问碎答”的危害。设计的“提问”应当有丰富的内涵,追求“美在这一问”设计境界。具体说明如下:

(1)提问要从整体参与性上学生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读、欣赏作品。例如:《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举例说明。

(2)精心设计以“比读”、“联读”为目的的提问,以整合教学内容。例如: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

(3)巧设“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阅读福楼拜家里的星期天》,列表格,概括地填写课文中描写的位作者的肖像、语言、行动、性格特点等内容。

(4)设置课堂活动的“话题”或“微型话题”,以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阅读活动。例如:朗读《紫藤萝瀑布》全文,试用你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

(5)设计课文学习中的“论题”,组织各抒己见课堂议论活动,深化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勇于发表创见的精神。例如: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后,你认为现代中学生读书应该有怎样的苦乐观。

(6)恰切地设计与安排阅读教学中类似于“综合性活动”的“主题”,以开展阅读教学中的“综合性活动”。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子,写一篇短小精致的文章,进行课堂交流。

7、读课文,要读进去。第一,要读出自己;第二要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就是欣赏。“读出问题”就是研究。

(三)读语文课程标准

1、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第一,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首先,要引导引导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掌握获得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自学方法。第二,语文课程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2)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第一,在大量的作品阅读中吸收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第二,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

21(3)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第一,要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能只偏重某一方面。为什么说“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呢?①从语言的性质来看,语言既语言形式(工具作用),又有语言内容(人文精神),语言形式与语言所负载的思想、情感、文化等到内容(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把语言形式的教学与语言内容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②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力解决“学什么(内容:听说读写)、怎么学(方法:听说读写)”的问题,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着力解决“为什么而学、将会怎样去学”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将这四个问题有机地整合起来。③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如理性与非理性、认真与情感、工具与精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面的协调发展)提供客观基础。

第二篇:余映潮(定稿)

余映潮-人物简介

余映潮

余映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多家国家级中学语文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余映潮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多家国家级中学语文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著述丰富,已发表各类教学文章1300余篇,出版了《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讲语文》等七本专著。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总结出了“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30字诀。精彩的课堂教学受到各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遍欢迎。

本文来源于 语文资源网()

[1]

余映潮-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

1.定位准确。

映潮所进行的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是着眼于服务广大基层教师的。他说过:“多年来,我所面对的、所接触的,是大面积的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教学经验、教法设计不能解决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温饱’,所以我更注重研究大众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力图找到一些具有共性的、一般的语文教师都能接受的教学经验,力图为提高大面积的语文教学水平做一些教学艺术的普及工作。”他还说过:“我认为,让艺术的教学设计走进千万个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是语文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一个基本境界。这个境界的实现,主要靠语文教师自己的努力和语文教学科研的导向。”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像他这样服务方向明确的研究工作,还真不多。2.提炼精细。

近年来,映潮不仅对数百节课进行了研究与评析,而且还对所提炼出来的基本规律进行了教学实践,所以,他的研究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他提出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诵读、品析、运用、积累”的四要素,他总结的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目标明确、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

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评点精美、积累丰富”的32字口诀,他推介的“一词经纬式、一线串珠式、选点突破式、多角反复式、板块并列式、美文助读式、读写结合式、一次多篇式”等八种教学设计思路,他提出的教材处理“简化、优化、美化”的三种基本手法,他主张的“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等等。总体风格是线条简单、明晰生动,是大众化的带有一定艺术性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能够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运用。3.积淀丰厚。

与其他名师相比,映潮同志精美生动的课堂教学被人们发现得较晚,也没有多少媒体对其进行有力度的宣传,这恰恰给映潮以充分的思考与时间,让他能够锲而不舍地有条有理地进行自己的探索,因而理论的丰富、资料的积累与教学经验的积淀都非常厚实。除了前面所介绍的种种教学设计的理念,他这种厚实的积淀还表现在:他连续12年带领弟子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共作了近150场关于课程、教材、教法与教学设计的报告,在他的九百余篇各类教学论文中,有近二百篇是关于课堂教学艺术的。他还有大量的教学设计方案,仅2000年以来,就有《故乡》、《马说》、《回忆我的母亲》、《曹刿论战》、《满井游记》等几十篇的创新教学设计发表。4.勇于创新。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与推进上,映潮同志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创新者。首先,他有明确的课型创新意识,有在进入新时期之后深入探索的自觉性。他提出了“课型创新”的新理念并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教读课、品读课、辨读课、说读课、演读课、联读课等新课型的探究。其次,他创造了“板块式教学思路”,他的学术报告《板块式阅读教学设计的六种思路》在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受到欢迎。在这样一种教学创意下,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灵活多姿,组合丰富,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时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板块式思路,可以使教学结构更加清晰,使教学程式更加有序,使教学内容更加优化,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创新,是很有力的挑战。再次,他多角度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中活动,在他的课堂上,语言积累活动、有表情诵读活动、分层评说活动、反复品读活动、智能练习活动、课文集美活动、读写结合活动、妙点揣摩活动、探求感悟活动、思绪放飞活动等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都能有机地得到安排,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余映潮-科研成果

从事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专题研究、教学论文写作研究、试题研究、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研究5个方面研究20余年,培养了一大批课堂教学能手、写作能手、试题研究专家、文学社团优秀辅导教师。勤奋地展示着自己高超的论文写作艺术,著述丰富。到目前为止,已发表大小各类教学文章1200余篇,出版《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中考作文技法》、《怎样学语文》、《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共5本专著。

余映潮-主持课题

“板块式教学思路”

“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组合丰富,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它主要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与突破。

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 1.教学过程中的“板块”显现得比较鲜明。2.每个教学“板块”各自合理地占有一定的时间。3.每个教学“板块”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一个教学问题。

4.各个教学“板块”之间大致上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由感知到品评、创造的逻辑顺序。5.“板块”的“任务”表现在两个方面。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目的,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内容。

6.一节课或一篇课文,如果用“板块式思路”来安排教学,一般由三至六个“板块”进行结构;超过六个“板块”则会显得力不从心,匆匆带过。

另外,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板块式思路”还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课堂教学清晰的教学层次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由浅入深地、由易到难地、由知识到能力地向前推进。第二,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此类教学设计,不管是三步、四层,还是五块、六点,都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都显得步履扎实,思路清晰。

余映潮-教育名言

强化课型创新,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诗化教学语言,美化教学手段。

第三篇:余映潮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语文教师钻研教材,应运用如下一些方法,力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考查以求准,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对比以求博,类联以求趣,系统以求全,探幽以求奇,创新以求异。

蒙田的短文《热爱生命》不是很好教学,但笔者在课文中整理出一个精美的“哲言”板块,将它与教学设计联系起来,课堂教学就有了一个学生互赠“哲言”的活动——①热爱生命。②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③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④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⑤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⑥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⑦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品读要求一个“深”字,解决“深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如何好”“为什么美”的问题。

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品读”是一种“铺展”的艺术,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再表达的艺术。

品读,由于含有一个“品”字而变得深刻而又优美,它要求我们在研究教材时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发现。这“独特的发现”正是具备功力和思维灵活的表现。实施课堂教学之前如果能有“品读”这一步,教师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

品读是应该分层次进行的。首先是“析读”,再就是“研读”,再就是“鉴赏。

如对《木兰诗》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个诗句的品赏:

①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②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木兰毅然服从了后者,勇敢地奔赴前方。

③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④“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

⑤“不闻”与“闻”对照鲜明,深刻表现了木兰忠贞报国的精神。⑥两次“不闻”表现了木兰从军的坚定,两次“闻”表现了木兰所经受的历练。

⑦两个诗句,写出了木兰离开家乡,走上征途——远征,再远征。⑧两个诗句句式相同,音节相对,反复咏叹,渲染出悲壮的气氛。

巧读——对课文进行多角度的巧妙创造。

如对课文《卓越的科学家竺可帧》中的内容,可进行如下方面的创造式的“再表达”。

①写一句人物素描:

•竺可桢,孜孜不倦地在气象研究的领域里跋涉的卓越科学家。②写竺可帧墓志铭:

•到他光辉的一生结束时,才同他心爱的科学研究分手。③写竺可帧纪念词:

•细心地观察,翔实地记录,深入地研究,科学地著述,情系物候研究,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气象科学。他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以至今后,都会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长久地放出光彩。

④找出课文中能作竺可桢“照片”简介的句子:

•这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在野外细心地观察物候。

•竺可桢和他的随身四宝。

•1964年2月6日下午1点半钟,竺可桢应邀来到中南海毛主席的住处,向毛主席汇报了自己研究的经过和结果。

•1973年5月27日下午5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会见美国科学家代表团,竺可桢也参加了。

•70多岁的竺可桢,从我国古代大量的史书、方志以及古人的日记、游记、诗词中寻觅古代气候的线索,写成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部著作。

•1974年2月6日,是竺可桢临终的前一天,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用颤动的手执笔,在床上写下这天的天气情况。

⑤整理议论文的论据:

•23年如一日,到北海公园观察物候。(持之以恒,才能成功)•钢笔式的温度表磨坏了多少外衣口袋的盖面。(滴水能穿石,铁作能磨针)

•70多岁还到野外考察;临终前一天,还作气候记录。(执著的追求是成功的保证)

•83岁高龄,取得科学上的新的成就。(科学探索无止境)•不是亲自观察所得,他还注明“局报”二字。(尊重事实,科学严谨)

与其说这是“巧读”,还不如说这是一份别出心裁的教学方案,巧读就是这样与教学设计、与教学艺术紧密相连!

巧读——对课文的特点巧作概括。

如我们可以对很多课文的写法进行“一句话概括”。①《白杨礼赞》——主题句反复。②《核舟记》——写左必写右。③《狼》——写人必写狼。④《口技》——写正面必写侧面。⑤《醉翁亭记》——镜头剪辑构思法。⑥《春》——画面展现构思法。⑦《听潮》——乐章承接构思法。⑧《驿路梨花》——场景变换构思法。⑨《我的叔叔于勒》——悬念层叠构思法。⑩《爱莲说》——音美,形美,意美。⑾《死海不死》——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

⑿《捕蛇者说》一一60年的存与亡,逼租时的安与危,平居时的忧与乐。

这种“巧读”有时真有“一语中的”的妙处,然而得来却要下很大的功夫。

所以,如果再让我们说一说“巧读”的话,那就是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方设法将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提炼出来,还要想方设法将提炼出来的这些内容用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进行习得。

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中学到丰富的语言内容,这就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

《语文教学与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

助读:做课文赏析笔记

做课文教例笔记

做课文资料目录卡片(从部分刊物中精选)

春的教学案例 设计一:(于漪)

①理解课文层次:盼春—绘春—颂春。②读析“盼春”部分中作者的心情。③读析“春草图”四个句子的描写内容。

④“春花图”五个描写句各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⑤作者借助哪些事物把春风的特点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来。⑥“春雨图”中的正面、侧面描写。⑦写春天里的人,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点。⑧“颂春”部分歌颂了春天的哪几个特点。设计二:(王曼筠)

①学生自读课文。归纳课文提纲。②表情朗读。

③讨论: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欢哪些?

④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最难写)⑤重点分析“春风”段:

a.特有的性格;b.特有的气味;c.特有的音响;d.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⑥借鉴此法,集体口头创作小作文《春风》。设计三:(王松泉)

①读析第一自然段:春回大地——(这是写时)②读析二至六段:春色明丽——(这是写景)春草:特征、范围、情态(教师详讲)春雨:本身特征、雨景特征(教师详讲)春花:多、美、甜、闹、广(学生分析练习)春风:情态、气味、声音(学生分析练习)③读析第七自然段:春早人勤——(这是写人)④读析第八至十段:春意催人——(这是写意)设计四:(王聚元)①诵读,理清结构。领会感情。

②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a.掉换词语。如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b.增删词语。如将“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c.改变语序。如将“野花遍地是”句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

d.改用平实说法。如将“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③诵读。领会文中语言文字的精妙。[评析]以上四例设计,大多出自名家笔下。

从对教材的处理角度看,设计一与设计二相近,都是抓“五幅图”的讲析。设计三从写时、写景、写人、写意的角度讲析课文。设计四则专从语言分析方面着手。

从教法设计来看,设计一是语文讲析课中的“工笔描绘法”,析得精,讲得细,品得深。设计二线条较粗,使用了“选点突破法”,重在讲析一个精段。设计三的线条也比较细腻,使用了“讲析法”和“点拨法”。设计四则设置一条教学线索来带动教学内容,主要用了“比较法”。

每一个教学设计都注意突出了朗诵、背诵。

从教师作用看,设计一突出精美的讲析,设计二突出课堂调控与组织,设计三突出讲读示范,设计四则突出练习设计与引导。

从学生的活动看,设计一重在听、品、感受;设计二重在品、想、说;设计三重在听、品、析;设计四重在比、品、练。

诵读穿插于其中。

美文《春》,引出了多少精美实用的教学设计!(摘自武汉出版社《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

除此以外,还有“课文背景资料”“课文释疑资料”“课文评析资料”“课文练习资料”等等,都应该做些笔记。严格地说,优秀的教师都应该像这样积累助读资料,对每一篇课文,都应该建立课文资料的目录索引卡片。

请看,这样的课文助读资料该有多大的威力。人家的聪明、人家的殚精竭虑,都在为你理解课文出力,都在为你的教学设计出谋划策,都在为你撰写教学论文提供借鉴。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但类似于“课文资料目录卡片”这样的资料,是做一次便可以永远重复使用的,这正如一句歌词所说:“你走进我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

教材处理的艺术

教材处理是语文教师的基础功力。一般来讲,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有这样一些基本素养:第一,能根据教材的篇章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二,能根据教材的文体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三,能根据教材的内容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四,能根据教材在全册或单元中的“地位”,确定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这一点,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作了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新的课程标准(试验本)在这方面又升华了一步,直接对教材编写提出了要求;“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本章将从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角度例说如下教材处理的艺术:

一、整体处理;

二、长文短教;

三、难文浅教;

四、短文细教;

五、浅文趣教;

六、美文美教;

七、一课多篇;

八、提炼组合。

如《羚羊木雕》的语言学用课——千姿百态表示“说”: 教学步骤一:朗读课文。教学步骤二: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

1.“说”这个词是常常有的。如: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时省略表示“说”的字词。如: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3.对话中有时用其他的“说”。如: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的修饰。如: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我要把裤子换过来。她却满不在乎地说:“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站两个钟头„„”

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如: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爸爸不是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6.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如:

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教学步骤四:浓缩课文内容,进行怎样把“说”写好的深入理解式的练习——根据下面的对话,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教学步骤五:运用所说的“千姿百态表示‘说”’的知识,就下面的“场景”进行说话片段练习:

下午放学了,我很晚才回家,妈妈在村口等着我„„

这种教学是艺术的,然而又是朴实的,从深处看,这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教师教给学生的,固然是一种知识,一种语言表达的模式,但同时也是一把钥匙,教师所开启的不仅仅只是“千姿百态表示‘说’”这把锁,他还会让学生想到千姿百态表示“喜”,千姿百态表示“怒”,千姿百态表示“哀”,千姿百态表示“乐”„„

心,刚刚放下一半。那口憋在胸腔里许久的叹息,未及发出,便兀自燃烧成一股热浪。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外烘内烤成一枚圆鼓鼓的面包,喷涌而出的汗珠,就是这面团蒸发的水汽。偶有一丝轻风擦过,必是裹挟着沸腾,让你冲动得沉默,沉默得疯狂,疯狂得无聊,无聊得死不瞑目。一天又一天,太阳不肯回家去,而你在阳光下渺小,在汗水中绝望,在绝望中超脱。——《夏天也是好天气》

对短课文的教材处理,应该在“细”字上下功夫。这个“细”字指的是:

怎样教得细一点,怎样教得深一点,怎样教得多一点,怎样教得实一点,教学层次怎样精细一点,教学的角度怎样丰美一点。由此,我们可见探索短文细教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它让我们关注如何充分有效地高质量地利用课文,让我们研究如何合理而科学地利用教学45分钟,让我们注重教师多角度品味课文的能力,让我们设想如何巧妙地安排课堂教学的层次,让我们考虑如何尽可能地创造出学生活动充分的学习局面,让我们探究如何形成细腻优美的课堂教学结构„„所以,一般来说,在短文细教上进行过艰苦探求的人,在教学效果上一定比较好,在教学设计的艺术上一定是高人一筹的。

这是《秋魂》的教学片断。(1)先请同学们朗读下面的片断:

①如果你种下的是莠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片杂草;如果你种下的是秕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把糟糠;如果你什么也不种,秋天收获的则是一片空白。

②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收获的是一片金黄;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收获的定是蜜糖。

对美文的教材处理,手法丰富,角度细腻,在精心思考之中,时时都会有美丽的光辉闪现。如:

1.美教,就是从朗读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一篇不可多得的朗读材料,让学生在朗读之中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体会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急迫舒缓;体会到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

2.美教,就是从积累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一个小小的语言文字的聚宝盆,让学生在美的欣赏、美的陶醉之中阅读课文,背诵课文。

3.美教,就是从语言的角度处理课文,带领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徜徉,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进行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的教育。

4.美教,就是从模式学用的角度处理,将课文视为表达形式优美、表达技巧娴熟、表达模式精细的写作范式,让学生进行品味,进行欣赏,进行学用。

5.美教,就是从发现的角度处理课文,用审美的眼光去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塑造、表达方式运用、表现手法应用、谋篇布局技巧等等内容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要列举”,进行“妙点揣摩”。

6.美教,就是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涵丰富的思维训练材料,借此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堂创造活动。

7.美教,就是从阅读技能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容丰满、表达精湛的阅读训练材料,让学生习得阅读理解、分析鉴赏的技能技巧。

8.美教,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处理课文,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赏读之中,领略文中的美好情韵,发展美好情感,培养健美心态,完善健全人格。

上面所列各种角度有着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操作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单项进行,也可以综合进行。但不论怎么处理,不论怎么设计,在一课之中或一节课之中,课堂上不可能始终洋溢着“美”——美教,应是一两个占有时间较长的、学生活动比较丰富的、内容与手法都比较美的“教学板块”。

《七根火柴》

第一个教学板块——学读课文,理解内容。(18分钟)1.导入

2.学生各自圈读字词

霎时

栗子

寒颤

粘粘

吝惜

一瘸一拐

倚着

挪动

脸颊

腭下

呆滞

翕动积攒

腋窝

小心翼翼

偎依

贮满

蓦地

擎着

3.老师点出需要认读的10个词语

挪动

脸颊

腭下

呆滞

翕动

积攒

腋窝

偎依

贮满

蓦地

4.反复落实

5.朗读课文——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朗读要求:

(1)茫茫的草地,恶劣的气候,可怕的黑夜,无路的征途,难耐的饥饿——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阴冷的环境里。我们朗读课文,就要注意叙述中低沉的语调,这就叫做:朗读,要把握基调。

同学们读“草地的天气就是这样奇怪„„半个晚上”这一部分。(2)一声低微的“同志”,让我们看到无名战士。濒临死亡的他出现了,他是在雨中淋着的,是倚着树杈半躺着的。奄奄一息的他,与其说是熬过了风、雨、雷交加袭击的夜晚,不如说是为了要把这七根火柴献给战友们才坚韧地活下来的。我们朗读课文,就要读清楚对无名战士的外形的描写,这就叫做:朗读,要读清层次。

同学们读“卢进勇蹒跚„„同志——”这一部分。

(3)无名战士的声音,他的语言,表现了他处境的艰难,生命的垂危,但同时又表现了他的眷念,表现了他的情感。他数火柴的声音虽然微小,却让人感到无比深沉;牺牲前的反复嘱托,真可谓语重心长,最后一句话虽是断断续续,没有说完,但极其深刻地表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战友的深情厚谊。我们此时的读,就要读出人物此情此境下的言行,要注意的是:朗读,要控制语速。

同学们朗读“那同志„„在火旁„„”这一部分。

(4)无名战士终于把生的希望留给了部队,留给了战友,他的形象成了一支路标,成了一座丰碑。此时的读,就要做到:朗读,要渗透情感。

同学们朗读“就在这一瞬间„„方向„„”这一部分。6.进行学法指导:阅读小小说,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用“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同学们说出来的内容可能有:

一个中国红军战士的故事。一个无名战士的动人的故事。一个发生在茫茫草原的故事。一个发生在风雨侵袭饥寒交迫的行军途中的故事。一个七根火柴的故事。一个用最后的生命之火保存火种的故事。一个最需要火柴的人不用火柴的故事。一个是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的故事。一个关于牺牲的故事。一个通过卢进勇的眼睛写出来的故事。一个与草地化为一体的牺牲者的故事。一个表现我们的军队能够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的故事。一个表现我们的军队能够战无不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悲壮的在读者心中引起极大的情感震撼的故事。一个用生命保护生命的故事。„„ 第二个教学板块——速读课文,分析人物(10分钟)

1.同学们表情朗读课文中写无名战士献火柴到牺牲的这一部分。2.请同学们用“无名战士是一个„„的人”这个句子说一句话。3.教师示范,同学们发言。其内容可能有:

他是一个无名战士。是一个用生命保护了火柴的无名战士。是一个牺牲时好似一尊塑像的人。是一个牺牲时手指着长征部队前进方向的人。是一位红军战士。是一个牺牲在草地上的无名战士。是一个变成了一座“路标”的人。是一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无私无畏关心他人的人。是一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我军能够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的人。

第三个教学板块——选读课文,揣摩妙点。(15分钟)1.同学们速读课文。

2.教师:预习时要求同学们“从任何角度,用一句话说一说对课文的理解”。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妙在„„写(用)得好,它表现了„„”;或“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

3.教师举例示范。4.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

妙在阴冷自然环境的描写。妙在那凄风冷雨的一夜是不知如何度过的。妙在竟然是奄奄一息的无名战士先发现了卢进勇。妙在无名战士的出现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妙在透过卢进勇的眼睛写出无名战士“依着树杈半躺在那里”的形貌。妙在对无名战士脸色的描写非常细腻。妙在对无名战士说话时“嘴唇翕动”和“挤出了几个字”的描写。妙在“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的生动而有深意的描写。妙在无名战士话语中省略号的运用。妙在通过卢进勇的感受写出了无名战士的牺牲。妙在“路标”这个比喻的运用。妙在故事突出了一个微小却非常感人的场面和一个动人心魄的瞬间。妙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妙在对卢进勇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为表现无名战士服务的。妙在一个“火”字贯穿全文。妙在开头的暗示。妙在结尾的烘托„„

老师指出,最为重要的是:

①妙在饥寒交迫这个严酷环境的设置。②妙在“火”字贯穿全文。

③妙在一个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之火为大家保护了火种。④妙在在一个惊心动魄的瞬间表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⑤妙在一个无名战士的“路标”意义。

于是,美美地读,美美地说,美美地品,就成为这一节课“美教”的支点。

课型设计的艺术

《故乡》

教学板块之一: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

2.请同学们准备就课文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理解课文内容或者理解课文片断的内容,要注意运用“多角度品析”的方法,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如情节、人物、环境、人物活动、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结构层次、修辞手法、段落大意、表达目的、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理解,力求自己有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3.同学们发言,进行合作的学习。

如对“这来的便是闰土”这一段,同学们说:

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个描写段,它给我们一种苍凉之感。从人物看,少年闰土的活泼能干、勃勃英气已经荡然无存,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活在痛苦中的中年闰土的画像。

从描写顺序看,由远而近,依次描写身材、脸色、眼睛、头上、身上、手,符合观察习惯,先远望身材,再注视脸面,而后打量全身。

从情感表达看,记忆中的闺土变成了这般模样,“我”的心里是多么难过,沉重的语气表达出深深的悲哀与同情。

从表达目的看,这段肖像描写,着重写变化,反映当时农民的苦难。

„„

教学板块之二:揣摩妙点。1.教师点拨:“妙点揣摩”,是品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从老师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可以备课,可以写文章;从同学们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够锻炼并增强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进行“妙点揣摩”,同学们可运用“多侧面发现”的方法,可从词语运用、句子内容、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构思特点以及同学们可以发现的其他方面体会课文中写得好的地方、写得精妙的地方,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品味课文。

2.同学们读课文,圈点勾画,准备自己的发言,教师组织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

3.教师进行妙点揣摩示范。

4.同学们进行课堂发言,教师与同学们的对话穿插其中。如对“我这时很兴奋——我也说不出话”这几段的妙点揣摩,师生在讨论中这样说:

妙在“阿!闰土哥,——你来了?„„”这句话中用了5种标点,充分表现出“我”见到久别之友的欣喜、激动之情以及因闰土的变化而产生的惊异与悲凉。

妙在“想要连珠一般涌出”用得好,它表现“我”沉浸在儿时的回忆中,与一声“老爷”形成很大的反差。

妙在“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表现出闺土的神情和心态。他为重逢而欢喜,又为彼此的差异、自身的不幸而感到凄凉。

妙在“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的细腻描画,它写出了闰土在称呼上的迟疑,表现了他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妙在“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的“终于”用得好,表现他心里有一个选择的过程,而最后终于压抑了自己的情感。

妙在一声“老爷!„„”隔绝了所有的嘘寒问暖,隔绝了所有的往事谈论,以后便没有了闰土的“问”,而只有他的“沉默”,只有他的“答”,于是所有的文字都用来表现闰土的苦。

„„

教学板块之三:评说人物。1.同学们再读课文。

2.教师组织同学们准备评议中年闰土。

教师点拨:所谓评说人物,就是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进行评议,通过这种概括与评议来认识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意义。同学们在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评说时,要注意综合全文内容,运用“多层次表达”的方法,由浅入深地表达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多层次”“由浅入深”,是说先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的角度来评说,再从人物经历、命运的角度来评说,再从小说塑造人物目的的角度来评说。也就是要先从人物的形态外貌说起,说到他(她)的身份、生活、性格、命运及其代表意义。

3.教师进行人物评说示范。

教师再点拨:同学们可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出你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说这个句子时,可用平实性的语言,也可用文艺性的语言。4.同学们评说的主要内容有:

中年闰土:是一个身材增加了一倍的人,是一个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的人,是一个脸上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的人,是一个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的人,是一个头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的人,是一个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的人,是一个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一样的人,是一个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神情的人,是一个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伸石像一般的人,是一个拿起烟管来默默吸烟的人„„

中年闰土:是“我”少年时代的朋友,是一个中年时与我产生隔膜的人,是一个满脸愁苦、麻木迟钝、善良忠厚、勤劳朴实的人,是一个饥寒交迫、在磨难中挣扎、在痛苦中煎熬的中年农民,是一个外形穷苦、心情愁苦、语言悲苦、精神困苦、生活劳苦的人,是一个像一尊“木偶”的人,是一个行将被旧中国吞噬的饱经忧患的中年农民。

教师归纳:

中年闰土是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忠厚老实的贫苦农民形象,是旧社会千万个“闰土”的代表,是旧中国农民日趋贫困的一个缩影,是一个从农民的角度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痛苦生活的形象,是一个反映出旧中国农民不仅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而且在精神上也套上了沉重的枷锁的形象,是一个表现了农民的悲剧根源在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人„„

教学板块之四:回扣课文主题,课文学习小结。1.提问:作品写了闰土的巨大变化,写了他的痛苦和麻木,作者想通过这告诉人们什么?

2.诵读文中最后一部分。

3.教师小结之一——作者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4.教师小结之二——小说阅读三步法: 理解内容——多角度品析 揣摩妙点——多侧面发现 评说人物——多层次表达

所以.自读课型的设计,有效的“活动”是放在第一位的。在自读课学习活动的设汁与策划时,可根据教学要求有选择地考虑如下角度的学习活动:

快速阅读活动,精细阅读活动,略读浏览活动,概括提炼活动,诗文背读活动,句段品析活动,美点寻踪活动,语言积累活动,内容复述活动,忆读联系活动,表情朗读活动,角色演读活动,专题讨论活动,自读笔记活动,资料整理活动,创编写作活动,质疑求解活动,交流感受活动,迁移扩展活动,小结规律活动,资料助读活动,争议辩驳活动,比较辨析活动,智能练习活动,讲解说明活动,制作演示活动,独立欣赏活动,趣味竞赛活动,智力游戏活动,听读赏析活动,联想想象活动,评说鉴赏活动,创意设计活动,师生对话活动,学法实践活动,技法实践活动,情感体验活动,探讨发现活动„„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

所以,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就成了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在这一章中,主要介绍如下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板块式思路;线索式思路;选点式思路;反复式思路;穿插式思路;迁移式思路;整体式思路。

“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设计“线索式思路”的基本要领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并在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处。很明显,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就是教学设计所要抓住、所要突现的“线索”。它一方面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另一方面又能牵动课堂阅读活动生动有序地进行。

所谓“选点突破”,就是教学设计中的“选点式思路”,就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涵处等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对课文特点、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深透理解。换言之,所谓“选点突破”,就是对课文进行“点式处理”,积聚一两个闪亮的阅读品析的“点”,进行有的放矢的突破或者说对课文内容进行专项的响鼓重棰式的敲打。这种“专项”,可以是课文的一个精段或者一个精彩的部分,可以是课文某种内容的集合,可以是课文语言表达最为突出的特点,也可以是课文文体特色最浓郁的地方„„

“反复式思路”也叫“整体反复式思路”“多角度反复思路”。这是一种多向式、多角度的教学思路。这种思路的特点是,着眼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深入地学习、品读课文。

上面所谓“整体”,就是将一篇课文或课文的核心内容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板块”来处理,在每一次的阅读品析之中都是以“全文”或“整个部分”的面貌出现;所谓“反复”,就是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由浅入深地多次地组织阅读品析教学。“反复式思路的设计对象主要是一些精美的短诗、短文及课文中的重点片断,强调于反复的阅读品析之中传达出课文的丰富内蕴。

这种用“穿插”手法设计的教学思路,就是“穿插式思路”。“穿插式思路”也叫“穿插引入式思路”,这种思路的特点是,或在课始、课末阶段插入、加进与课文相关的其他内容;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学习内容及活动片断。所谓“引入”,就是配合教学内容有机地“牵引”进一些知识内容。总的来讲,一并称为“穿插引入”。

“迁移式思路”也称“迁移创造”式思路。它表现出阅读教学中从读到写、说、听、编、演或变读为写、说、听、编、演的教学设计艺术。这种艺术设计的特点是,从课文出发,淡化提问设计,不将提问作为阅读、讲析课文的抓手;注重“问题”的设置,将“解决问题”作为学生进行历练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迁移创造”式教学设计也往往是一种“无提问式”的学生活动充分的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整体式思路”,就是从整体而不是从肢解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思路。它着眼于在教学中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悟课文,整体理解课文,整体研读课文,整体赏析课文;着眼于克服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死记硬背、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能非常有效地达到“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的教学要求。因此具有很大的教改意义。

我们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整体式思路”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想方设法在课文某个方面的阅读教学中牵动对全篇文章的理解。

本章介绍了七种教学设计思路,其实教学实践中远远不止这些,所以,我们应该深入探索,追求那些有“原创性”的发现。我们应注意到,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都表现出对过多的分析和操作性技术性训练的淡化,要求我们“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训练”,课标还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我们对教学思路的研究,既是对“教学程序”这种教学策略的研究,也是对“教学手法”这种教学策略的研究。当这种研究与实践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我们的教学就会在“有序、灵活、丰富”方面向前跨进一大步,就会闪现出斑斓可人的色彩。

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

教学细节的设计与研究,可涵盖很多很多的内容。如:一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何规划,一节课怎样起始,一节课怎样收束,教学之中如何过渡,朗读教学如何具体地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语言学习活动如何生动地有序地一步一步展开,提问设计如何做到既有铺垫又突出主要内容,媒体手段如何有效有序地发挥其辅助功能,在某个教学片段中运用什么样的手段与策略等等。本章研究的是“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它包括:

一、朗读教学的设计艺术;

二、提问设计的艺术;

三、语言教学的艺术;

四、课中活动的设计艺术;

五、教学手段的运用与创新。

现代文阅读练习的设计

以我们必须对阅读题的训练点或者说考点进行科学的提炼,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胸中有数,头脑清晰,有的放矢,知道应该怎么设计练习,知道该从哪些角度去设计练习。

这种提炼应从已有的大量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练习题中立体地、多维地、有层次地进行。

第一,从基本的、通用的、管全局的角度提炼阅读训练点。这些通用的训练点是:1.辨识表达方式;2.理清文章思路;3.概括文章要点;4.解说有关内容;5.品味关键字词;6.品析重要句段;7.探究文章难点;8.自由欣赏美点;9.进行迁移想象;10.表达阅读感受。

也可以将它们表述为如下10个方面的能力:

1.文体辨读能力;2.整体把握能力;3.思路分析能力;4.提炼概括能力;5.词语品味能力;6.句子品析能力;7.文段品读能力;8.手法理解能力;9.自由赏析能力;10.迁移创新能力。

第二,从文体阅读的角度,提炼每种文体特有的阅读训练点。以说明文为例——其常见的训练点主要有:

1.抓住、找出全文的中心句;2.看出或分析全文的结构特点;3.抓住、把握文段的中心句、关键句;4.熟练地给不同结构的段落划分层次;5.快速地判断文中的说明方法;6.简洁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7.对文段的内容、对事物的特点能够进行准确的概括;8.根据文章内容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诠释。

其高层次考点的训练点有:

1.能对陌生的科技内容进行阐释;2.能对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再表达”;3.能对答题的理由进行解说;4.阅读图形,辨识表格,解说表格,或者根据文章某些内容设计表格;5.能对文章的某种表达技巧、某种表达特点进行品味,或者要求对文中的语言进行品味;6.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或以学生的生活积淀为背景答题。

又如中考记叙文阅读的“考点透视”——在整体上:

明确记叙的中心,理解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分析记叙的详略,理清记叙的线索,概括全文内容或概括事件内容或概括人物思想品质,评析人物性格,划分文章层次或指出文章结构模式,领会全文主旨,感受人物形象,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局部或细节上:

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并品析重要文段,品味人物语言,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词句的含义进行感受与品味,品味语词、句子、文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辨析文中疑难之处,分析表达技巧或者手法,对文章艺术特色进行自由赏析,叙述自己的感受等等。

在更小的细节上: 如:1.对词语、句子的品析。包括词语的选用;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浅表含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2.对段的内容与表达方式的把握。包括找出关键句或中心句,明确段的中心意思;揣摩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解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文章内容与文中人物对话等等。

第三,从某个考点的角度,提炼这个考点所内含的阅读训练点。如中考现代文阅读“品析型考点”的“内涵”:

品析型考点所考查的是品味与分析的能力,这是中考阅读题包容众多、覆盖宽泛且层次较高的考点。它所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词语品析;2.句子品味;3.段落理解;4.全文探究。常见的出题角度,从词语的角度看主要有: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准确运用、词语的表达顺序、词语的归位、词语的深层含义、词语的表达效果等等。从句子的角度看主要有:理解句子的大意,理解句子的比喻义、委婉义,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理解句子的表现形式、表现方法和表现对象,理解句子的顺序并将句子归位,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等等。从段落的角度看主要有:把握文段的中心内容,分析文段的表达方式与结构顺序,指出文段的表达作用,品味文段的情感抒发,以及用选择题要求对段的各方面的内容如语言特点、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进行综合的理解,等等。从全文的角度看主要有:品析文章标题的含义,文章的思想内容与结构顺序,文章的表现手法,某些段落的相同或相近的写法,文章的情感体现,文章某个方面的特点等等。

文言文阅读练习的设计艺术

文言文的书面练习主要包含基础知识、诗词赏析、阅读三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是阅读。除诗词赏析外,文言文中几乎所有的练习都可以在“阅读”中解决,如:1.实词的理解;2.虚词的理解;3.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了解;4.佳词美句的积累;5.特殊语言现象的理解;6.句读及朗读;7.句意理解与翻译;8.词、句表达作用、表达效果的分析;9.段落的分析及段意的理解;10.精段的文学赏析;11.段、篇写作方法的理解;12.文章的主旨意趣、人物形象的分析等等。

我们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从指导思想上讲,需要贯彻如下四个方面的重要理念:

1.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要突出全新的教学与学习的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要表现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我们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从突出教改特色上讲,需要渗透如下十个方面的理念:

1.要讲求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2.要注意简化教学头绪,强凋内容综合。3.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

4.应进行“平等对话”式教学;应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

5.要注重学生基本阅读技能的训练,注重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6.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7.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8.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

9.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尝试进行“跨学科教学”。10.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案设计,其直接结果就是使我们的教案能够“立意高远”。

教学方案的立意,要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更重要的,是研究为什么要“这样教”。课标理念就是我们决定“这样教”的“依据”。在这样有力的“依据”指导下,教案设计就能表现出教案的理性色彩,将教案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就能表现出面貌一新的教学特色。

基本要求之二:要在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下进行教案设计。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就是要进行深思熟虑,要对教案设计进行多方位的立体的思考,要从优质高效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备课。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指的是从“设计”本身表现出来的思考深度。理性思考深刻的课,其课型是创新的,其教学思路是严密而又灵巧的,其教学内容经过有角度的选取、提炼且用得恰到好处,其教学活动经过精心的安排已比较充分地表现出各自的表达作用,其教学细节优美得当已经过认真的琢磨,甚至连教师的课堂语言也经过筛选。

因此可以说,一节阅读课的优劣高下之分,首先决定于设计者的有质量的理性思考。比较优秀的课从其教学理念上看,能成功地组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来看,其教学层次科学而又严谨,生动而又自然;从其外在的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的结构来看,表现出一种或彼此承接、或起承转合、或拾级而上、或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从其活动的细节来看,则表现出一种圆润、自然、细腻和富有文气之美。

概括地说,如果某篇课文或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表达出如下方面的特点:

1、课型新颖,2、思路明晰,3、层次细腻,4、手法生动,5、活动充分,6、积累丰富;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教学设计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理性思考的特征。

这就是笔者提炼出来的教学艺术设计的“24字口诀”。在这24个字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活动充分,积累丰富”这8个字。课堂的民主和谐与优质高效,教师的设计艺术与教材研读,教学的生动活泼与扎实训练,学生的有效活动与知识落实,都在这看似平常而实难做到的8个字之中了。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思考角度:

l、不同教学思路的“一课多案”。

2、不同教材处理的“一课多案”。

3、不同 活动方式的“一课多案”。

4、不同教学手段的“一课多案”。

5、不同执行对象的“一课多案”。

第四篇:余映潮

余映潮:我的2012年的暑期生活(强烈推荐爱

教育的人一读)

我的2012年的暑期生活

(一)我的暑期,比一般的老师来得早,从6月初就开始了;这是因为我没有教学任务的原因。我的暑期,差不多与一线的教师同时结束;老师们开始上班的时候,我也就准备开始自己的讲学工作了。

每年的暑期我都比较安静,6月份到9月初,基本上不外出,婉拒一些活动邀请,安心地待在家中,读教材,写文章,备课,准备讲稿。

每天都起得早,每天都睡得晚。

做这些事需要时间,需要耐性,需要精细,需要每天都做,需要慢速地进行。2011年的暑期,在家狂写90天,准备了一系列的新课,写了20几篇文章,整理了两本书稿,《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和《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已经于2012年正式出版。

2012年的暑期好像复杂了一些,有了一些不可不去的活动,如国培,如人教社的活动,如语文出版社的活动。

但仍然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了自己,同样也有约80天的时间呆在家中。每天都有工作,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提电脑。一天的时日就要结束,最后一件事是电脑关机。隔一段时间去看我的老爸,也装模作样地把电脑带上。

余映潮 忙碌的日子里每天的生活各有不同,但良好的工作习惯永远不会改变:每天做一点,韧性就是激情。

2012年的暑期,在家中的时候,同样做出了很多的事: 1.写出了10个地方的秋季培训书面计划。2.为明年刊物上的专栏撰写了大约30篇长短文章。3.用做读书笔记的方式研读了中小学课文50篇。4.备出了五个新课。5.写了两个全新的讲座稿。

6.整理出了一本近15万字的书稿《语文教师的智慧》(出版社取名《致语文教师》)。这是空前的“量”。在非常难受的酷热里。成天的写作其实是一种折磨。

笔下流淌出来的好像都是文字,其实是一分一秒消逝的时间。不敢去计算一下每天的消耗。

(二)我一口气写了10篇解读新课标的短文。

决不像有的人在那儿讲什么新旧课标的对比,讲什么修订课标的经过。写出来的,全部是对一线教师有用的实实在在的内容。如:

新课标中的提醒、告诫与要求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多年来,中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不可思议的变异,不少奇形怪状的形式与模式让人们趋之若骛,如:

将“小组”与“合作”等同,称之为“小组合作”,有的学校里学生永远相对而坐,教学中的大量时间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出现,“小组”取代了“班级”。不少地方的“导学案”中大量浅层次的作业耗费了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然后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此“导学案”进行低层次的反复。

滥用教学评价手段,每个教学环节甚至每个小组“展示”及每个学生发言之后都要暂停教学由教师给学生打分。

硬性限制教师的讲授时间,毫无根据地规定教师在一节课上只能讲多少分钟。淡漠教师的指导作用与教导作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展示”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流,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没有个人的安静思考与独立的阅读。

不少的地方课堂教学浮躁,花样别出,连朗读之类的课堂活动也要学生不断地起立、坐下;每个四人小组都配有“白板”,机械的教学手段取代了灵动多姿的课堂交流活动。

概括起来,这些流弊无非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1. 学生课内的阅读活动以整齐的小组活动的形式出现。2. 学生的课外时间被繁琐的低层次的作业所占领。3. 教师的指导作用被淡化与削弱,课堂教学质量低劣。

对此,2011年版新课标明显地表现出了一定的忧虑并明确地提出了一些需要语文教学 界关注的要求:

1.对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2.用“防止”一词强调要突出学生个人的阅读与思考:

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3.强调对学生整体进行的实实在在的课堂训练: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4.指出在思想情感教育方面要少让学生说空话、说套话。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5.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分析的“度”: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6.对作业与作文的改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

上述所有文字中,有一句话最一语中的,最让人深思:

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像这样的短文,无论写作的速度有多快,基本上都需要一天的时间。10篇短文,就耗去了我差不多10天的时间。

(三)我用“精细品析”的方法研读了约50篇课文,以小学的课文为绝大多数。像这样的研读,一篇短小的课文也需要两个小时以上:

三上 25 矛和盾的结合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与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余映潮评点:

全文两部分:叙议结合。

第一段,开始假设情景,简明,生动,有叙事感,画面感。第二段,描述假设的情景,引出一个关键词:想法。

第三四段,具体写“想法”,深化这种想法,以顺利引出“坦克的发明”。这一段,可以品动词。

第五段,写坦克。这一段为什么好?值得品析。

首句好。层次好。描述好。关键词是“大显神威”。概写加上细写。第六段,点题、说理。

这是一篇“设事说理”的文章。设,假设一个事例;说理,表现了两个方面的道理,一是坦克的原理,一是事物的道理。

教学设计中可以抓住“道理”一词来进行“以词带篇”的品读活动。

全文有两个关键句: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这个句子与文章的标题相呼应。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个句子说理,点题。

这个课,能不能运用“四精”的方法进行教学:精选词汇,精学句式,精品段落,精讲知识。我想是可以的,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语文的课文阅读课,一定不能上成“课文解读”课。

(四)我用极为创新的方法写试题研究的短文。

这种写法的创新表现在难度:我不仅评说试题,我还顺势根据人家的选文再拟一些可能是更有质量的试题。

像这样的一篇短文,有时需要断断续续几天的时间,写一写,放一放,再写一写。

如:

2012年安徽省中考《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阅读题简明评点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乔叶

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蹲”,以一种外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清楚地知道,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知晓学习的人一种额外奖赏。

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1.针对“成长”,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用一句话概括。2.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 3.第二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第四段中,“蹲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联系第五段内容看,画线句中“额外奖赏”指什么?

余映潮评点:

这篇试题的选文多美啊。乔叶这篇《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值得各个年龄段的读者欣赏,当然也适合在考场上的少年们进行品析与思考。

选文之美在哪里?美在在思想内容,成长是一件需要每个人努力一辈子的事。美在文章章法,第三、四、五三个段各有角度地阐释了作者的成长观。美在语言表达,读起来给人以生动流畅、一气呵成之感。美在手法运用,文章的开头部分,运用了一种“反差”的表达技巧;第4段,则是“以喻为论”,把道理说得浅显而又深入;文章结尾段,从“我”的角度抒情,既呼应第6段,又自然地收束了全文。

根据这篇选文设计的五个考题,也各有自己的“表达作用”。

第1题是文意把握题,考查对文章形式的观察能力和各段关键句的提炼组合能力;这个题,不仅是很好的检测题,也提醒我们关注阅读复习中的细节与角度。第2题,实际上是考查对作者写文章的表达目的的分析;这个题,难在回答时的表述,少的考生可能能够意会,而难以用概括的语言表述,这实际上对教师的复习工作也是一种提醒。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的认识能力;这个题表现出阅读试题中普遍出现的一种设题角度,也提醒我们这是复习备考中必须覆盖的内容之一。第4题着眼于“手法”,考查学生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与阐释水平。第5题出得巧妙,既是语言理解题,又是内容概括题。

这样的美文,还可以让我们继续设计美题: 1.用简洁的话语阐释:成长是这样的一回事。2.分析文章第一段的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3.自由赏析第4段,分析它的4个以上的美点。

4.提取、组合第5段中的两个句子,以浓缩第5段的内容。„„

(五)2012年底,我给《语文教学通讯》(B刊)写作了10年的一个专栏就要收笔了。10年来,我就“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给“名师讲坛”专栏一共写了80篇文章,自成一个系列。2013年,我将给《语文教学通讯》再写一个新的专栏。专门谈语文教师如何进行自我训练,计划同样写10年,共100篇文章。

2012年,我还给《中学语文教学》开设了一个专栏,名曰“微型讲座”,谈的都是教学艺术方面的小话题。

2013年,这个专栏还要继续下去。

于是,暑假里写出了《语文教学通讯》明年要用的全部文章,写出了《中学语文教学》明年上半年要用的文章。它们一共18篇。

有些内容写得是很精彩的:

珍视提升教学素养的自我训练,能够让我们在漫长的工作岁月里上下求索。坚持的力量让丑小鸭有华丽的转身,但一定先要有理想的高度。

优质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做一名智慧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每一位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的追求,应该是每一位优秀青年教师的追求。

这种追求的价值在于让自己拥有智慧,富有实力,有益于工作,有益于学生。其中: 耐力是一种智慧。

它能表现一个人对人生与事业之路坚持跋涉的发展观。

要成为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有坚持力。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从小处做起,坚持学习、工作、创造;万难不屈,发展自己。这就是“智慧”。

„„

难文浅教,是教师教材处理方面必须习练的一门重要技巧。思考得多了,尝试得多了,实践得多了,必定有深刻的领悟。下面都是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

进行大量铺垫。如《香菱学诗》的教学,需要运用多则材料,把故事的背景和人物关系介绍清楚,为顺利地进行教学进行扎实的铺垫。

变换品析方向。如七年级《再别康桥》的教学,不从爱情诗的角度而从校园诗的角度 去进行教学,就能大大降低难度。

巧设活动方式。如在小学里教学《七律长征》,就不能像在初中里教学《长征》那样引导学生去进行有难度的品析。设计一个“透过诗句我想象到„„”的话题,可以让学生们有很多的话说。

预设一个角度。如《锦瑟》的教学,很难有教学的入口,无法“切进”课文进行教学,我们可以“假设《锦瑟》是一首爱情诗”,于是学生就有了品读鉴赏的抓手。

„„

(六)2012年暑期,与往年一样,还收集了2012年全国各地所有的高考语文试题,将它们发给了全国各地100位左右的教研员和教师朋友。

还收集了2012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110套。

今年的中考试题的收集工作,与往年相比,分外困难。甚至可以从试题收集过程之中感受到社会生活风气与工作风气的变化。很多的试题都是不能进行编辑的扫描版,不少的试题隐匿了答案,怎么搜寻也不见。

但我仍然坚持着收集了下来。许多年来,这也是一种工作习惯。

我年年收集的高考、中考试题,都没有独享过,我将它们发给了许多人。我一个人消耗了时间,其它人就不用消耗了。每年,都有人迫不及待地询问我:收集工作完成了吧? 每年,都有感谢的话语发给了我:

余老师好!

余老师最辛苦、最无私!

凡是尝试过收集的老师都有这样的同感:十分困难。骗人者有之,扫描者有之,需注册登录者就更普遍了。余老师是真的辛苦!

很长的暑假接近尾声,痛恨自己的懒惰。

愿余老师强壮、快乐!

先生:

辛苦了!人心不古先生古,世风浑浊师独清。先生的辛勤、严谨与坚守令人敬佩!见贤思齐,向先生学习,跟先生走。诚谢先生!

谨致伏安。

余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发来的2012年中考题,解决了我们的需要,要不怎么说我们总是在您身下乘凉呢!谢谢,祝您夏日清爽。

余老师好!

每次收到您发来的中考、高考语文试题集锦都非常感动,您麻烦了自己,给大家提供了方便,真的谢谢您!

顺祝暑安!

余老师:

近好!

每年,你都要悉心收集中考试题,付出辛劳甚多,今年尤甚,向你表示敬意。再次表示深深的谢意。多保重身体。

非常感谢余先生!这是及时雨呀!

余老师:

你真的很厉害。

这可能是目前全国最全最可靠的2012中考题库了。„„

(七)我的非常艰苦的工作是写书。

华东师大出版社约我写一本《致语文教师》。

我在暑假中将它整合了出来,我给这本书的命名是《语文教师的智慧》。它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成长絮语 耐力是一种智慧 趁着年轻多做事 练好四项基本功

没有业余时间就没有优秀的成果 进入教学研究,永不言迟 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 先做好一个方面的专题研究 不同深度的磨练产生不同高度的水平角度:创造与创新的着眼点 用自信迎接挑战 体验成长的乐趣 因为工作,所以幸福 研究名师,发展自己 不离学术,不离实践 自己训练自己 人多的地方没有积雪 随时把思想所得变成文字 一定要有指标要求 教学资料与文献意识 成长规划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 教学智慧 教学理念的创新 教材研读的创新 教学创意的创新 教学思路的创新 教材处理的创新 教学手法的创新 提问设计的创新 课中活动的创新 语言教学的创新 教学细节的创新 朗读教学的创新 教学方案的创新 第三章 治学方法 课文研读法 自建仓库法 精品收藏法 案例分析法 多向运思法 横向联系法 纵深探究法 发现命名法

写这本书的时候,正是武汉的酷暑。下面是8月1日的工作日记: 一整天的时间,开始写《致语文教师》的第二章。

整个上午都不能动笔,一直在策划体例。下午开始写作,到晚上、到深夜,写出了两节计10000字左右的初稿。

写得眼睛逐渐朦胧起来。

今天白天天气非常炎热。楚天都市报讯:昨日午后武汉市区最高温度飙升至37.5℃。今年江城7月下旬11天持续高温35℃以上,这是继1966年同期出现后46年来的首次,11天中高温达36℃以上的高温达10天,昨日突破37℃,达到酷暑标准。

(八)2012年的暑假之中,我参加了两次重要的讲学活动。

一次是语文出版社于8月4日在湘西自治州举办的教材培训活动。可谓山路弯弯,漫长遥远。来去的路上,乘坐火车就花去了我的大约26个小时。

艰苦的历程,表现于下面的记载:

路很难走;提前10天订票,都没有买到软卧票,只购到一张硬卧。2日晚上10点多的火车。

火车上我似睡似醒地过了一个通宵,抱着我的手提电脑过了一夜。

3日上午9点10分,车到怀化,准时准点;然后转乘10点08分的K534次从怀化到吉首。中午12点到达吉首。

„„

在这次活动上,我讲了一节示范课《如何写一篇游记》。居然得到大家的赞赏。2012年8月10日的《语言文字报》(第615期)在头版上以大幅标题与大幅照片进行了介绍:

看似平常却奇崛——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示范课掠影

本报上期头条报道了我社举办全国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的消息。特级教师余映潮在研讨会上以语文版教材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训练为内容,现场展示了示范课《如何写一篇游记》,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不少读者来电询问课堂详情。现选登余老师在示范课上的部分精彩镜头,以飨读者。

选登的五幅照片占去了头版的一大半位置。其中有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听课的照片,身后是许多教师的听课时专注神态的背景,这幅照片名为《代表听课入神》。

„„

一次是人教社于8月18日在九江温泉镇举办的“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活动。6月份,人教社给我发来邀请函:

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会议通知 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直接关系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为帮助广大一线教师准确了解中学文学作品教学的要求,把握教材中文学作品选编的特点,更深入地解读文本,体会文本魅力,提高文学作品教学质量,兹定于2012年8月18日在江西九江召开“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会议将邀请10—15位著名作家(大部分为课文作者)与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

8月初,人教社请我讲曹文轩的《孤独之旅》,说曹文轩将听课评课。准备这个课的过程非常艰苦,我一共设计了五种教学思路。

8月18日,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九江市星子县龙湾温泉宾馆锦绣厅进行。

上午8点半,开幕式。

到会的作家有:梁衡、曹文轩,舒婷,赵丽宏,王宏甲、叶廷芳等,还有巢宗祺先生,还有人教社的罗社长、王本华等。

不少省市的教研员到会。参加会议的约400人,大大突破了会议预计的人数。开幕式后,无数的教师涌向会场前面,摄影,签字,场面壮观、热烈。„„ 中午1点35,星子县的30位新九年级学生到场。两点过5分,我的《孤独之旅》开讲。

曹文轩坐在第一排首席的位子上听课,坐他旁边的是人教社王本华。尽管学生的情况不是很好,但我的课推进顺利。

这个课大约上了52分钟。这是我的第164个新课,是2012年我讲的第82节课。然后王君教学梁衡先生的《夏感》,梁衡先生坐在我旁边,专心听课。王君课完之后,我开始《孤独之旅》的说课,曹文轩评课。

曹文轩的评课非常精彩,连续讲了20分钟。他对《孤独之旅》的教学大加赞赏。他说: 我刚才跟余老师握了一下手,因为我特别感激他对《孤独之旅》的解读。那么,他刚才在解读过程中,我一边听,一边暗暗得意我居然写了这么好的一个东西。早一天看到他讲,我就早一天高看我一眼,可惜有一点迟了。

我特别佩服他掌握场面的能力,因为大家都知道那些学生并不是他的学生,是临时抽来的学生。萍水相逢,之前也没有任何的交流,也没有什么照应,那么他很快就把那些孩子完全控制在他手里。他让我想到了一个指挥一个乐队,这个乐队从来没有和他配合过,他就凭他的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快就把这个乐队变成他自己的乐队。整个从头到尾,我认为演奏得非常好。虽然他手里并没有拿指挥棒,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黑管、长笛、钢琴应拍开始,让我领略到了中小学语文的教师之美。这是我的第二个感受。

另外,感谢余老师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对这篇课文周边资料的掌握。他知道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为什么他能够把后面的课文讲得那么透彻,那么的准确,他一定在之前广泛地了解了我的作品,同时了解了我的文学思想。这一点是非常非常清楚的。另外,我刚才跟余老师说,你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台上表现出来的那种风范,儒雅、淡定,那种不慌不忙的、非常好的节奏的把握,所有的这一切都让我非常的赞赏。我想,如果孩子们能有这样的一个语文老师,真是他们一生的幸福。

我特别感谢余老师在解读《孤独之旅》时候,用了那么多的篇幅去讲自然和杜小康的关系。这是一个把我的课文彻底看穿了的人,彻底读懂了的人。

„„

对于这次活动,有报道进行了这样的评价:

教师在作家面前执教他的作品,作家从作家的角度评点作品的解读与课堂教学,这个活动的创意,让第一天的活动高潮迭起,让与会老师眼界大开。下午的活动,因为余老师的《孤独之旅》与曹文轩对教学的评点而让所有的参会者激动。大家说,这种精彩的“华山论剑”,几十年才遇到一次。回望两天的活动,有三大热点:才华横溢潇洒健谈的曹文轩、朦胧迷人的舒婷、细致通透的余映潮。

„„

2012年,我有近90天的“暑假”,我读了许多书,写了许多文,做了许多事。2012年,在我近90天的“暑假”中,我没有完整地休息过半天以

第五篇:余映潮

如何引导学生将美文读美

余映潮老师说过:“从教学过程来看,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学生读好课文是一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感情到位,文章理解自然就顺水推舟。在《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余映潮老师将“语文教师阅读教材的艺术”放在了开头,首先强调教材阅读的重要性,又分别从理读、类读、品读、扩读、巧读和助读一系列阅读方法展示教师如何进行细腻、深入、有见解的教材阅读,从而设计出质量较高的教学方案。同时对于学生来说,充分体会文章情感便是其学好本文的基础。

引导学生读好文章,则必须在教师自己研读课文、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实行。正是于老师对于课本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分析,才得以在课堂上成功地指导学生多加精彩、生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美文。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当中,经典美文几乎都缺少不了“美读”这一重要环节。本文将选取《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中几篇经典美文的部分课堂实录,以此来展现和挖掘余映潮老师在课堂上是如何引导学生将美文读美。在朗读课文这一板块,余映潮老师总是“费尽心思”,让学生反复朗读某一句子或段落,并在旁边提示与指点,直到达到其理想目的为止。

一、由浅入深,步步为营 1.《散步》课堂实录(部分):

师:读得好。我们现在再来回味一下,要说这篇文章的朗读,我们要注意这样一些朗读的感觉:速度感,——读《散步》这样一篇文章是我们不能赶的,不能太快。快速地读“我们在田野里散步”意味全无。情节感——就是我们刚才读的波澜这一部分,要读出它的情境。重音感——就是我们刚才体味到的。意味感——这样的文章,或者说写景、写事、写人抒情的文章,它的结尾往往是含有深刻的意味的,往往读它们的最后一段,就要特别地把握好。

指导学生阅读《散步》的过程中,余映潮老师一层层地为学生搭建阶梯,分别从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和意味感四个方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牵引着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后使学生阅读情感达到高潮,从而完美地结束阅读版块教学。

2.映潮说课——美读

请看《口技》“朗读课”的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次读:读得流畅响亮——人人出生,读得沸沸扬扬,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次读:读得字正腔圆——主要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示范,学生学读。这里的字正腔圆主要用于表现文中的气氛,为全文的朗读定下一个基调。

第三次读:读地层次分明——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段,同时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

第四次读:读得有情有境——朗读第三、四段,老师示范,同学们体味文中情境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

第五次读:读地有急有缓——这里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

余映潮老师朗读教学要求具体,层次分明,覆盖周全,活力充分。加上形式的变化与控制手法的运用,充分体现“美读”的特点。

二、字词入手,强调语气 《散步》课堂实录》(部分)

师:恩,很好。她进入了一种情境,用全部的感受在读文章,你的几个重音处理地比较好。

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注意“我们在阳光下”中“阳光”两个字要带有一种意味:走向美好。“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两个“蹲”字,要稍微重一点。还有,第三个同学在“但”字那里停顿了一下,非常好!“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个“很”字要拖一点。“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意味就出来了。

余老师先让同学们多次朗读多次品味最后这一最富含情意的自然段,让学生自己摸索应该以怎样的语气来阅读。最后再综合以上学生阅读的有点,并且加上他对重点字词及情感的提示,指导学生最后一次朗读。特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层层深入,情愈浓烈。

三、整体分析,情感提示

1.《紫藤萝瀑布》课堂实录(部分):

师:标好了吧,标好了,我们再读。这一次读的方法不同,老师呢,做一个主持人,引导你们读。现在我们进行课文的重点阅读,老师先读一句做示范,然后你们再齐读。师:“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出现在我的面前的,是这样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一树紫藤萝。请同学们以赞叹的语调朗读课文第二段。(同学们朗读)

师:这里的藤萝花是繁密的,生机的,活泼的,他们那么快乐,那么充满活力,那么富有美感。请同学们用喜爱的语调,朗读课文第六段。(同学们朗读第六段)

师:是啊,这美丽的花象征生命之可爱,它缓解了我心中的悲痛,让我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让我对生命有了美的感悟。请大家用颇为感叹的语调,朗读课文第十段。

(同学们朗读)

于老师充分利用《紫藤萝瀑布》中作者的情感变化,通过对每段内容及情感的理解分析感悟,分别提示应该用“赞叹”、“喜爱”、“感叹”的语调进行朗读,以情感熏陶和意境品味为中介,使学生阅读达到既快又好的效果。

2.<鹤群翔空》课堂实录(部分)

师:读的快了一点,重音读得还不够。继续往下看,可能是由于山太高了吧,鹤群在那里转弯了,改变了飞行的方向,它们这时候飞行的景观石多么的壮丽呀!请读第八、九段······(生齐读第八、九段)

师:但是,生活的平静被打破了,一只苍鹰“飕”地一下以极快的速度插到鹤群之中,一场鹤与鹰的激战在长空展开。下面读13、14、15、16段。注意要读出速度,表现战斗的激烈。好,开始读。(生齐读13~16自然段)

师:鹰逃走了,留下了一只伤鹤,那后面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读21、22、23三段。在这要读出情感,你就像那只大鹤来救死扶伤的朋友,好,开始读。(生齐读21~23段)

像这样的阅读,可以说是对语文教材的深层次阅读。有了这样阅读课文,便使学生在学习文章是有一种居高临下、运筹帷幄的清醒感觉,在阅读过程中就已经对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了如指掌。

余映潮老师课堂板块分明、层层推进、高潮不断,很好体现了“学生活动充分,语言积累丰富的”设计理念。他的阅读版块更是课堂的一大精彩之处。余老师曾在讲座中一再强调说:“语文课堂上少些华丽的包装和热闹的形式,要从对文本的研读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才正是语文课堂需要的!回归语言文字才是语文课堂的的本质。”由此又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看似随意的言行但所蕴含的美,是余老师精心锤炼达到炉火纯青后的“自然”,全面而恰当地道出语文课堂的真谛。

纯阳中学校

王穆秋

下载余映潮等名家设计的课型归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余映潮等名家设计的课型归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余映潮教学设计

    篇一: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教案25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余映潮版)作者:余映潮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现在......

    余映潮《读报指导课》

    余映潮 “读报示范课”教学实录与评点 执教:余映潮 整理、评点:王剑平时间:2009年7月26日上午 地点:陕西省军区礼堂 会议名称: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余映潮学习心得

    怎样备好一节有档次的课 在学习聆听了余映潮老师的讲座,我感触颇丰。从这短短的两天中,我明白了,在教育这条路上,我需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下面我就把这俩天中我最有感触的......

    余映潮学习体会(推荐)

    八中听课学习体会 3月15日、16日有幸参加了在张店八中举办的张店区余映潮语文工作室第三次培训。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余先生的语文“潮水之家”为我们语文教师带来了又一次......

    苏州园林余映潮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余映潮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学......

    余映潮论文

    绪论 语文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与语文素质的主要阵地。教师的教育思想能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先进的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

    社戏(余映潮)

    余映潮 社戏 一、我们今天学习《社戏》,请同学们把笔拿出来我们学习《社戏》二、作者简介 PPT出示:请学生读鲁迅简介及《社戏》简介两个简介中“我”为什么要打上引号? 学生......

    余映潮推荐[五篇范文]

    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推荐—— 中考考前必读的十篇写作范文 例文1:河南省一考生 同在一个屋檐下 我惊讶地问妈妈:“为何在屋里走动时,总怕踩到地雷似的?”妈妈笑着回答说:“大家不......